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實驗研究報告

時間:2024-10-10 06:56:17 實驗報告 我要投稿

實驗研究報告(集合)

  在經濟發展迅速的今天,報告十分的重要,不同種類的報告具有不同的用途。在寫之前,可以先參考范文,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實驗研究報告,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實驗研究報告(集合)

實驗研究報告1

  牙周炎(CP)是一種慢性炎癥性疾病,是由齦下微生物和宿主防御之間的穩態破壞引起,當牙周組織被破壞時,牙周袋內的微生物負荷壓倒系統的主動防御機制[2].針對此種狀況,目前國內外對牙周炎的藥物治療主要是牙周袋內用藥,而此類藥物主要以抗生素為主,近幾年研究顯示抗生素的長期使用可加快細菌的進化,出現耐藥菌株,也可破壞人體內正常菌群,造成菌群失調等副作用。因此,我們進行了紫景天總黃酮凝膠對實驗性牙周炎牙周組織病理作用的相關研究。

  1材料與方法

  1.1試劑及儀器

  二甲苯(北京化工廠,批號:110315);冰醋酸(西隴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生產,批號:120302);磨牙機(吉林大學中日聯誼醫院口腔科提供);Wistar大鼠,體重180-230g,雌雄各半(吉林大學實驗動物中心提供).

  1.2樣品的純度、來源

  濃度分別為1.0%、0.5%、0.25%的紫景天總黃酮凝膠;基質16%泊洛沙姆407(吉林省中醫藥科學院制劑室,批號:20120725)以及陽性對照組藥物:復方牙痛酊(貴州同濟堂制藥有限公司,批號:20120102).

  1.3絲線結扎加牙齦卟啉菌感染復合法建立大鼠實驗性牙周炎模型

  取Wistar大鼠60只,雌雄各半,分籠圈養,隨機取出50只大鼠,用牙齦卟啉單胞菌的鹽水預處理2小時后的4號無菌絲線若干,雙股在同一位置打結3次后,再穿過大鼠的第一和第二磨牙之間的間隙,再將絲線環繞過第一磨牙,于其腭側間隙結扎,然后打結3次,將打好的結頭埋入牙齦組織下,以便使線結持續刺激到牙齦組織。在第3, 5, 7天將等量牙齦卟啉單胞菌的鹽水注射到大鼠頰腭側埋有絲線結頭的齦下,于處理大鼠后的第3周通過國際通用標準和觀察牙齦癥狀評價牙齦指數并記錄牙齦指數。第4周隨機取動物2只,通過獲取打結部位的上頜磨牙及其牙周組織進行病理組織學觀察,以確認實驗組大鼠模型的成立。

  1.4紫景天總黃酮對實驗性牙周炎的治療作用

  1)未處理的10只大鼠為正常對照組(A組):對牙齦不做任何處理,其他方面同模型組大鼠。將上述大鼠實驗性牙周炎模型動物隨機的分成4組:模型對照組(B組)以及陽性對照藥復方牙痛酊組(C組).根據紫景天總黃酮給藥的劑量的不同濃度分為實驗D組(給予1.0%紫景天總黃酮),實驗E組(給予0.5%紫景天總黃酮)及實驗F組(給予0.25%紫景天總黃酮), D、E和F組分別牙齦涂擦紫景天總黃酮,每日2次,0.5 ml/次/只,次間隔8h,連續涂藥14天。C組牙齦涂擦復方牙痛酊,方法同紫景天藥物實驗組。

  2)牙齦指數(GI)和齦溝出血指數(SBI):于給藥后第15天,以3%水合氯醛10 ml/kg腹腔注射麻醉,觀察并記錄藥后牙齦指數及齦溝出血指數,然后腹主動脈取血,測量血清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GSH)、丙二醛含量(MDA).

  3)牙周組織病理學觀察:在實驗開始后的第5周處死各組大鼠進行觀察,首先將獲取的上頜骨標本,經PBS(pH=7.2)溶液清洗2遍后,用10%甲醛固定上頜骨標本24h,將標本浸泡在70%乙醇溶液中,將組織修正后,通過脫鈣、梯度脫水、石蠟包埋技術處理組織,然后將牙齒進行平行于牙長軸的近遠中方向切片處理,獲取牙體牙周聯合切片,厚度約為5μm.將切片進行蘇木素-伊紅(HE)染色,通過光鏡組織學觀察并記錄組織學變化,分析結果。

  2結果

  2.1外部行為觀察和組織病理學檢查

  由圖1結果所見,肉眼觀察:正常對照組動物(如圖A組)牙齦色粉紅,質韌,菲薄且緊貼牙面;模型組動物可見牙面上有大量牙石菌斑,且牙齦色暗紅質地疏松,探之易出血,牙周袋形成。第4周處死兩只動物,取牙及牙周組織進行病理組織學檢查,確認“牙周炎模型”復制成功。第5周開始給藥,此時模型組動物組,牙周袋可見進一步加深,內有食物殘渣聚集,牙齦組織出血、糜爛、溢膿等癥狀加重;給藥兩周后觀察可見模型對照組(B組)癥狀加重,紫景天藥物實驗組(D、E、F組)及陽性對照藥復方牙痛酊組(C組)動物牙齦顏色變淺,出血減少,牙周袋變淺。

  正常對照組動物(A組)牙周軟組織細胞大小、形態及分布正常,鏡下可見大鼠的牙周膜的附著點位于其牙齒的釉牙骨質界處,牙槽骨的骨小梁排列致密,且不可見牙槽骨吸收破壞等變化。模型組對照組(B組)牙周組織可見大量炎性細胞;溝內上皮出現糜爛潰瘍,上皮部分向根方向增生,牙周膜附著位于釉牙骨質界下方,可見深牙周袋形成;牙槽骨內發現骨吸收陷窩,判斷出現破骨細胞性骨吸收,并可見中重度牙周炎的組織病變。陽性對照復方牙痛酊組(C組)大鼠的牙周組織雖然依然有炎性細胞的浸潤,但是其數量明顯減少。C組病理變化與陽性藥相似;F組大鼠的軟組織中炎性細胞的浸潤可見明顯減輕,牙槽骨吸收狀態處于靜止期,可見牙槽骨中的破骨細胞有明顯減少,且牙槽骨周圍可見大量的成骨細胞增生,并且有新生纖維結締組織大量生成,牙周袋的變化顯示變淺或消失,D組炎性病變明顯大于E組,而E組變化明顯大于F組,但是D、E、F組炎性變化明顯小于B組,這些顯示牙周組織正處于修復階段。

  2.2對實驗性牙周炎大鼠牙齦指數、齦溝出血指數的影響

  由圖2、3結果可見,紫景天總黃酮1.0%和復方牙痛酊均可明顯降低牙齦指數及齦溝出血指數,明顯減輕牙周炎損傷程度,與模型對照組比較均有顯著差異,對大鼠“實驗性牙周炎”有明顯的治療作用。

  2.3對實驗性牙周炎大鼠血清中SOD、GSH、MDA的影響

  由圖4、5結果可見,模型組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比對照組明顯降低,丙二醛含量明顯升高,紫景天總黃酮1.0%、0.5%和復方牙痛酊均可明顯升高大鼠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P<0.01)、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P<0.05),降低丙二醛含量。表明紫景天總黃酮及復方牙痛酊均可明顯減輕對大鼠“實驗性牙周炎”的損傷程度,對實驗性牙周炎具有顯著的治療作用。

  3討論

  盡管在目前的醫學和整體健康教育方面有了長足的進步,但是慢性牙周炎仍然是一種廣泛的疾病,失去牙齒是這種特殊疾病最嚴重的并發癥[3],該病的特點是由于牙周韌帶和相鄰支撐骨的破壞而失去臨床附著。它普遍存在于成人之中[4],它的主要病理變化為牙槽骨的病理性吸收。現如今對牙周炎治療的.藥物,主要著力于控制或消除炎癥并且進一步促進牙周組織的再生成。臨床上主要應用藥物是用于控制炎癥并且阻斷牙槽骨吸收和促進骨再生。目前臨床上牙周炎的藥物治療主要是針對牙菌斑細菌的抗生素的治療方法,此類治療藥物對于治療牙周炎有較好的療效,但是如果長期使用易導致耐藥細菌的增多,從而導致口腔內菌群的失調,某些藥物也可同時引起胃腸道刺激性等毒副作用。因此需研究并且開發高效低毒的牙周炎治療的藥物以應用在臨床治療中。因此我們進行了紫景天對實驗性牙周炎牙周組織的病理作用的研究,以給相關研究提供相應證據。

  通過本研究,我們發現紫景天總黃酮可以減輕牙周炎的病理性損傷,抑制牙周炎中的牙槽骨吸收。在大鼠實驗性牙周炎的觀察中可見對牙周炎有明顯的預防和治療作用。本研究可為眾多牙周病患者帶來福音,推動長白山野生藥材資源開發,本研究成果應用前景廣闊,將對提高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具有重要的意義。

實驗研究報告2

  一、問題的提出

  在喝可樂時,經常會有氣泡從瓶內噴涌而出,平時我都不以為然,直到有一天,我才留意起來,通過上網查閱資料,我明白了那種氣體原來是二氧化碳。我也對這種氣體產生了興趣,借此機會,我們小組對二氧化碳的實驗及作用做了一次調查。

  二、調查方法

  1.查閱化學書籍,了解二氧化碳的性質。

  2.觀看有關二氧化碳的實驗,了解二氧化碳與其他氣體的關系。

  3.閱讀報刊,上網瀏覽,了解二氧化碳在生活中的作用。

  三、調查情況和資料整理

  信息渠道

  涉及的方面

  具體內容

  上網

  二氧化碳的是什么

  二氧化碳是空氣中常見的化合物,碳與氧反應生成其化學式為CO2,一個二氧化碳分子由兩個氧原子與一個碳原子通過共價鍵構成,常溫下是一種無色無味氣體,密度比空氣大,能溶于水,與水反應生成碳酸,不支持燃燒。固態二氧化碳壓縮后俗稱為干冰。

  書籍、報刊

  二氧化碳是誰發現的

  17世紀初,比利時化學家范·海爾蒙特(J.B. Van. Helmont 1577~1644)在檢測木炭燃燒和發酵過程的副產氣時,發現二氧化碳。

  爸爸的講述

  二氧化碳的'固體形態及作用

  干冰是固態的二氧化碳,在常溫和壓強為6079.8千帕壓力下,把二氧化碳冷凝成無色的液體,再在低壓下迅速蒸發,便凝結成一塊塊壓緊的冰雪狀固體物質,其溫度是零下78.5℃,這就是干冰。干冰清洗已經廣泛應用在世界各地的鑄造業,鑄造業已大多改以干冰清洗來清洗砂心模及固定模。

  物理教科書

  二氧化碳制成的物體

  (1)石油采礦業,向油井下注射一噸CO2液體,可增產原油3-5噸。(2)機器鑄造業,CO2是添加劑。(3)金屬治煉業,特別是優質鋼、不銹鋼、有色金屬,CO2是質量穩定劑。(4)陶瓷塘瓷業,CO2是固定劑。(5)生物制藥,離不開CO2。(6)飲料啤酒業,CO2是消食開胃的添加劑。(7)做酵母母粉,CO2是促效劑。(8)消防事業,CO2是滅火劑。(9)制造干冰更離不開CO2。(10)尿素肥料是CO2和氨氣合成的。(11)所有綠色植物進行光會作用,CO2是一種主要原料。人們每天的衣、食、住、行也是來自CO2的產物等等。

  四、結論

  1.二氧化碳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必備原料,其含量增多,對植物的生長有好處。二氧化碳在大棚蔬菜栽培中可作為化肥來施放,使作物增產。二氧化碳在潛水、航空中可作為氧氣的來源。液態二氧化碳有廣闊的應用前景,把液態二氧化碳作為從某些植物或植物源中提取天然存在的化合物的媒質,不僅不會破壞原料所含的生物活性物質,而且產品中不含殘留的媒質,用噴灑液態二氧化碳的方法為飛機場除霧,除霧效率比固態二氧化碳高幾百倍。用二氧化碳代替傳統的有機溶劑進行噴漆,能有效地減少噴漆過程中釋放到大氣中的有害物質的數量。在高科技中,二氧化碳也有它的用武之地,用二氧化碳代替氦氖進行激光治療,可以減少病人的痛苦,并且節省費用,用二氧化碳萃取蛋黃卵磷脂,經濟效益可觀。二氧化碳可用來洗衣服,并且不污染環境,而且來源廣泛。

  二氧化碳增多引起的溫室效應,使兩極冰川融化,致使海平面升高,危及沿海城市,使海岸地區土地鹽堿化,增加開發難度,溫度升高還使一些山頂的積雪融化,使以積雪融化為水資源的河流水量減少,甚至發生斷流現象,影響這些地區的生產活動。 大氣溫度的升高,造成海洋中吸收二氧化碳的某些藻類植物大肆繁殖,致使吸收二氧化碳的浮游藻類死亡,間接地影響漁業的繁殖,并使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的增多走向惡性循環。

實驗研究報告3

  目前國內對課題研究報告的要求不盡一致,但綜合來看,一篇規范的研究報告的格式主要包括如下一些內容:

  一、標題部分

  標題,又稱題目或篇名,是對研究報告內容的高度概括。一個好的標題,不僅在文字上要簡潔、明了,而且在內容是確切的,讀者通過題目就可以了解此項研究的問題是什么。一般標題字數不超過20個字。

  署名,標題之下應是作者署名,不僅要標明作者,還要寫上工作單位,署名首先是標明作者是該項研究的責任者,其次是有利于學術交流。

  二、摘要部分

  摘要:又稱內容提要,是用最精煉的文字概括地反映出研究的重要內容,即研究的問題、被試的特征、所用的方法、研究的結果及由此得出的結論。一般中文摘要以300字以內為宜。摘要還用于編制索引與文摘,供其他研究人員查閱、檢索信息。摘要雖然是放在研究報告的前面部分,但它往往是在研究報告稱文之后撰寫的。對摘要的要求是語言精煉,內容完整。

  關鍵詞:關鍵詞較之摘要更為概括,通過35個詞來反映研究的內容,選擇恰當的關鍵詞,不僅有利于指導讀者閱讀,而且更為重要的是便于文獻檢索。關鍵詞一般選自標題,也有個別選擇摘要的。

  三、引言部分

  是研究報告的問題提出部分,主要包括兩個部分的內容,即告訴讀者本研究所要研究的是什么問題和為什么要研究這個問題。

  (一)問題的提出

  問題是科學研究的邏輯起點。教育科學研究不僅始于問題,而且也是圍繞問題展開和進行的。在這一部分一定要詳細指出學校或者課題負責人面對的教育、教學中的主要問題是什么,問題的闡述要清楚、具體、明確。

  (二)該問題研究現狀綜述

  在提出研究問題之后,就要對此問題的研究背景作一些闡述,以幫助讀者更好的認識當前的研究。主要說明問題的緣起和該問題研究的現狀。

  撰寫此部分內容,切忌簡單堆積收集到的已有研究資料,而應在分析、整理的基礎上,梳理出問題研究的脈絡,指出以往研究者是如何認識這一問題的,采用何種方法來研究此問題,取得了什么樣的結論。近年來,關于此問題研究的動態是什么,有哪些進展,哪些爭議等也成為綜述部分的重要內容。

  (三)該研究與已有研究的聯系與區別,

  闡述該研究在研究對象、研究內容、研究方法等方面與已有研究的聯系和區別,區別之處就是該研究的創新之處。在闡述研究問題的聯系與區別的基礎上,指出當前研究要解決的具體問題。

  (四)研究目標與內容

  研究目標就是通過研究該課題要達到什么結果,研究內容部分為了更清楚地說明問題,研究者還要把研究中的關鍵名詞提出來給予界定,說明其在當前研究中的確切含義。

  (五)研究的價值或意義

  說明該項課題研究的主要價值是什么,與已有研究相比,該研究的獨到之處是什么。

  四、過程與方法部分

  (一)研究過程

  主要說明課題研究過程是如何分階段進行的,各個階段主要做了哪些工作,組織了什么研討活動,進行了哪些研究,取得了哪些階段性的研究成果。

  (二)方法部分

  主要是向讀者交代清楚研究者在研究過程中使用的主要研究方法,如果是實驗研究,還要說明被試的相關情況,如被試來自何處,何種群體。選取被試的方法是什么,是隨機取樣還是分層抽樣。選取了多少被試,有效被試是多少。被試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如性別、年齡、種族、職業、學歷、經濟地位等。有時候還要說明被試的身體健康狀況、智力水平等。

  (三)研究工具

  主要說明研究者在研究過程中用來收集數據資料的儀器、量表、測驗、問卷等工具。研究工具一般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標準化的`心理測量工具(如智力測驗、人格量表等)和定型的儀器。對于標準化的心理測量工具,應說明其版本或修訂版,基本構成與計分方法。對于定型的儀器要說明型號、操作方式以及計分方法了。另一類工具為自制或自編的。對于自己的量表、測驗、問卷要說明他們的編制原則(或理論依據)、程序、內容構成以及一些簡單的標準化指標,必要時要附于附錄之中。無論哪一類工具,一般情況下都要給出題目形式的樣例,以幫助讀者更為具體的了解工具的特征。

  數據材料處理方法:對于已經量化的數據,一般報告使用何種統計軟件處理即可,如社會科學統計套裝程式(SPSS)、統計分析系統(SAS)等,對于定性測量的分析,還要報告評判的指標體系,例如,柯爾伯格道德兩難故事的材料處理,就有一整套評分規則系統。

  五、結果與討論部分

  (一)結果部分

  此部分以結果的呈現與分析為主,即把研究過程中通過觀察、測量等方法所收集到的數據資料按一定的格式羅列出來,包括呈現數據與統計分析兩部分。

  1、呈現數據,對研究過程中所獲的數據資料進行加工整理,以統計表和統計圖的形式呈現出來。呈現結果的順序一般以研究假設或待回答問題為架構,即分別以研究假設或待回答問題為標題,然后輔以簡要文字描述,之后緊跟圖表。

  2、統計分析,向作者交代所使用的統計方法,如方差分析、復方差分析、t檢驗、相關分析、因素分析等,并報告統計檢驗結果,即顯著水平。據此說明研究結果與研究假設或待答問題的關系。

  (二)分析與討論部分

  分析與討論部分是研究報告的最關鍵部分,不僅要對當前研究所得結果的意義進行解釋,同時還要對導致或產生這種結果的可能原因進行闡述和說明。撰寫這部分內容,一方面必須以事實為依據,充分考慮本項研究所得的結果;另一方面也要充分發揮創造性,以理論思維為基礎,揭示當前研究結果的廣泛含義。一般情況下,討論部分包括如下幾部分內容。

  1、對研究假設或待答問題的說明,一方面可以提醒研究者明確所要研究、解決或證實的問題,以便使討論更有針對性,避免討論離題現象的發生,另一方面可以使讀者明白所要討論的問題和范圍。

  2、對研究結果的解釋和說明,依據研究所得的結果,來說明研究假設是否成立,或給出待答問題的答案。同時還要依據一定的理論或作者本人的觀察思考,進一步闡述所研究問題或現象的內在規律性和變量間關系的性質。尤其對于不支持研究假設的結果,不僅要分析其產生的可能原因,同時還應考慮提出新假設。

  3、與同類研究結果的比較引言中的文獻綜述部分已就所研究問題的同類研究結果作了交代,在討論部分應當前后呼應,把當前研究所的結果與提及的研究結果進行比較,以便作出更廣泛的推論。通過比較可以達到三個目的:首先可以了解研究是否有新的突破;其次是當前研究的結果是否具有普遍性;再就是發現新的問題。

  4、闡釋研究結果的價值對研究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進行說明,即向讀者交代當前研究所得結果的價值何在。

  5、提出建議:建議的內容分兩種:一種建議是依據研究結果而提出的注意事項,或革新方案。例如,研究結果表明較可課堂教學效果與其掌握的心理、教育科學知識有顯著的正相關,就可向教育行政部門建議,為中小學教師提供學習心理、教育科學知識的機會和條件。另一種建議是指出當前研究的不足之處,指出進一步研究應注意的問題,或應當進一步研究的問題。

  六、結論部分

  經過分析與討論后,就可把研究所獲得結果歸納、概括出來,即研究結論。撰寫結論應當注意:

  1、文字要簡練概括,通常是研究假設驗證結果的表述,或待答問題的答案。

  2、切忌主觀臆測,只交代結果,不包括原因分析、探討與推測。

  3、避免結論概括化程度過大,小樣本或特殊樣本得到的結論不能推論到總體上。

  七、參考文獻部分

  參考文獻 指研究報告中所引用的文獻資料來源。這部分內容通常放在正文之后,列舉參考文獻即可以表達對他人勞動成果的尊重,又可向讀者提供進一步探討的資料來源。

  參考書目的排列順序,如果參考書目中既有中文,又有外文,原則是先中文后外文,中文排序可以按姓氏筆畫排序,也可按參考書目出版的時間順序排序,最新的排在前面,年代越久遠,排序越靠后。

  八、附錄部分

  附錄用以提供詳細的、重要的,但又不便放在正文中出現的信息。附錄的內容通常是實驗材料、工具,如問卷、訪談提綱等,在有些情況下也包括復雜的公式、計算機程序、實驗處理的說明等內容。若附錄有多項,可以編號,如附錄一、附錄二等。

實驗研究報告4

  一、自然情況摘要

  1、課題總名稱

  《新課改下高效課堂教學模式構建研究》(尚志市“十二五”規劃課題)

  2、課題簡介

  課堂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陣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益是教學工作的永恒主題。而當前我校教學存在的突出問題是,雖取得了一定成績,但教師教得辛苦、學生學的受累,學生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提高課堂效率、構建高效的課堂教學模式已刻不容緩,勢在必行。

  老街基學校在課改的浪潮中從沒停止前行的腳步,瞄準名校教學經驗,依靠教師求發展,力爭從應試教育的弊端中破繭而出。教育實踐表明,課堂教學模式對課堂教學效率高低起著關鍵的作用,因此20xx年我校立項了《新課改下高效課堂教學模式建構研究》,已經完成了第一階段“高效課堂特點研究”、第二階段“高效課堂策略研究”、第三階段“新課改下學習小組建設與作用發揮研究”、第四階段“四研”互助式課堂教學模式構建研究、第五階段以打造各學科典型課例為重點探究常態課和網絡環境下學科高效課堂教學模式構建研究,目前試驗資料已整理完成結題報告已經上交到市課題規劃領導小組,進入課題驗收階段。

  3、研究者在本課題中的角色

  孫基瀚是英語學科教研成員,參與本課題的研究工作,承擔七年級英語課程的教學工作。負責制定英語學科科研組子課題研究方案,并帶領英語學科教師進行課題研究,參與學校組織的課題研究活動。在研究過程中,通過借鑒已有的經驗,積極探索高效課堂的主要特點,不斷的探索摸索制定適合我們的教學設計,有促進學生的全面和可持

  續發展。并完成英語學科科研組階段報告和英語學科高效課堂教學建構研究結題報告。

  二、本次試驗研究目標

  通過研究,促使教師深入分析反思當前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借鑒已有的經驗,積極探索高效課堂的主要特點、基本模塊和基本環節,努力構建英語學科高效的課堂教學模式,實現教學效率的`質的提高,努力促進教師專業成長,提升課堂教學效益,以解決當前課堂效益較低的實際問題,并有效促進學生的全面和可持續發展。

  本節課是《Topic 1 Can you danceSection A》英語學科高效課堂教學模式構建研究專題。通過本節課的實施,對英語高效課堂特點教學模式構建有一個比較清晰的認識,并結合實際情況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努力有效促進學生的全面和可持續發展。

  本節課的實施有以下幾點具體目標。

  1、觀察學生對課程的反響,了解學生們對課程的具體要求。

  2、觀察課堂的教學過程。通過對課堂過程的了解,分析研討高效課堂教學模式構建。

  3、通過班級的授課,不斷完善,實現實驗目標。

  三、實驗研究過程

  1、學情分析

  2、教材分析

  3、教法分析

  4、學法分析

  5、預設教學過程,導學案四、實驗反思

  在本節課的教學設計中各版塊之間屬于“遞進關系”希望這樣的設計將學生的思路逐步引向深入。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出現了很多意想不到的驚喜,課堂結構完整,容量合理,體現了高效課堂的特色和新教育的基本理念。

  經過課后的仔細翻閱和個別學生訪談明顯感受到學生們很喜歡這樣的設計,也感到本課程對他們的各門課程學習有所幫助。部分學生體會到了高效課堂教學過程中的愉悅感覺,在同學和教師的鼓勵聲中,孩子們逐漸體會到了成就感。興趣很高。

  課題實驗課《威尼斯商人》師有針對性的對問題進行講解。“先學后教,當堂訓練”,做到了從最后一名學生抓起,注重“水漲船高”,注重學習的全過程,充分發揮了學生個體在課堂中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學會了自主、合作與探究,讓學生獲得“自我實現”,學生得到了充分的尊重,由衷而發的成就感更是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化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通過授課,我完成了這次實驗任務。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我也在課堂上獲取著大量的信息。這次實驗所得到的第一手素材為課題研究提供了依據。這次的實驗過程,充分體會到了老師自身提高的途徑“ 實驗——反思——實驗”的的第一過程,教師自身的成長就是在這樣的循環往復中進行,很高興能有這樣的機會進行實驗、體驗實驗的過程、在課堂上運用所學習到的理論知識,并得到進一步的實驗數據來支撐自身的課題研究。

  附:

  構建高效課堂教學模式研究

  威尼斯商人 課實驗信息采集表

實驗研究報告5

  我校作為全國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選擇“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建構體現學生認知主體的課堂教學模式”為實驗課題。我作為校課題組成員,把“建構體現學生認知主體的作文教學模式”這一子課題作為研究內容。經過實踐探索,總結出新型的作文教學模式 ,現將實施效果情況匯報如下:

  一、問題的提出與課程特點分析

  我選擇這一課題進行研究,旨在通過現代教育技術的運用,探索教與學的規律,構建體現學生認知主體的作文教學模式,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發掘學生語文綜合素質的能力。

  作文教學一直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大難題。“命題-指導-寫作-批改-講評”五步式的傳統作文教學模式,面臨嚴重挑戰。教師滔滔不絕地指導,密密麻麻地批改,津津有味地講評,似乎是任勞任怨,盡職盡責。然而事與愿違,辛勤的勞動沒有換來豐收的喜悅,有的甚至事倍功半,收效甚微。結果,學生看見作文就發愁、焦急惶恐。作文時,離開自身實際,東拼西湊,以至不認為作文是交流思想的,而是應付老師的。在小學六年中,作文知識(審題、立意選材、開頭、結尾)的灌輸很多,寫作練習的次數也很頻繁,范文的閱讀更是不計其數。至小學畢業時,真正能寫好作文的沒有幾人。問題癥結在于,被動的學習壓抑了學生的創造力,沒有讓作文成為學生可隨心所欲交流思想的工具,沒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傳統的教學模式,雖偶有形式上的變化,終究還是以教師講授為主,讓學生養成依賴心理,缺乏獨創精神。教師主觀設計,脫離學生的評講,壓抑學生作文的積極性、主動性。這是當前學校出現的一種新八股式的教學結構,導致能展示學生心靈與創造力的園地失去生機。實行教學改革,建立新型的教學模式,勢在必行。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文化經濟的升溫,要求教育的改革走在時代的前列。現代作文教學,要求保護、開發學生的想象資源,努力創設意境。在“思接千載”、“視通萬里”的思維領域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學生要成為知識的探究者和意義建構的主體。把現代教育手段引進課堂,用較小的時間、精力獲得更多的.教學效果。

  我們應該看到被傳統教育公認的三大基石:閱讀、寫作、計算,也在發生異變:從文本閱讀走向超文本閱讀。寫作的方式開始以手寫走向鍵盤輸入、鼠標輸入、掃描輸入、語音輸入。文字的數字化使計算機從語言上升為文化。對于培養21世紀人才的教師來說,攻占教育的制高點,必須利用先進的教育技術,改進教學模式,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作文教學中不僅融入知識傳授、技能指導,還有智力的開發、個性的發展。正如哈爾拉莫說的“教學的基礎應當是激起學生的求知欲,包括組織學生進行積極的認識活動,理解和掌握知識,鍛煉出實際技能和技巧,以及形成世界觀并發展創造力和才能力。”根據時代的要求,及當前作文教學存在的問題,課題組提出“建構體現學生認知主體的作文教學模式。”按照這種教學模式進行作文教學,解決了傳統作文教學中的不足,使學生在知識、能力、情操等方面都有所提高。如何建立一套嶄新的作文教學模式,是我們進行研究的重要內容。

  二、實驗目標

  課題目標:教師利用多媒體組合教學設計,提高教學質量,形成體現學生認知主體的課堂教學模式。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說過:“所謂教師的主導作用,蓋在善于引導啟迪,俾學生自奮其力,自致其知,非謂教師滔滔講說,學生默默聆受。”這句話在承認教師在教學中“主導”作用同時,強調了教學活動不應由教師包攬一切,學生應是學習的主體。學生的主體作用得不到體現,就無從談起培養創造性人才。新型的教學模式是啟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最大限度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把學生學習的全過程由被動變為主動,幫助學生去掌握知識,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注重學生素質的提高。用多媒體組合教學,內容豐富,形象生動,拓寬知識面,增加知識點,激發學習興趣,有利于智力因素與非智力的強化與發展;有利于優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質量;有利于擴大教學規模:人機交互的互動化,信息傳輸網絡化等;有利于強化學生的科技意識,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這樣的課堂教學,突出重點,化難為易,啟發學生思維、想象、理解和掌握教學內容,體現學生認知主體地位。

  實驗學科目標:利用媒體引導學生觀察、聯想,激發學生寫作興趣,由不愿寫到愿意寫。提高學生作文知識與寫作修改能力,由能邊聽邊想,抓住要點到能說一段話,到能按一定順序觀察事物,抓住重點,表達感情,能寫條理清楚、內容簡單的記敘文,到嘗試電腦寫作和調閱信息的能力。

  三、實驗設計

  實驗對象:五年級四班全體學生(男生33人

  女生33人)

  實驗時間:19xx年9月~20xx年7月

  19xx年9月-20xx年2月探索作文教學模式階段

  20xx年3月-20xx年2月作文教學模式形成階段

  20xx年3月-20xx年7月作文教學模式實施階段

  實驗環境:

  1.借用多媒體展示事物和現象的本質特征與內在聯系,使聲音與畫面并存,生動直觀地將教學信息再現于學生的感官,通過視聽器官的協作運用,激發學生的表達欲望。

  2.電腦網絡下的交互式教學。網絡將大量超時空的感性材料提供給學生,開拓學生的寫作思路,使學生的各種感官得到綜合運用。網絡的交互功能,注重學生的個性差異,真正體現學生的主體。

  四、教學資源的內容.特點

  教學資源有三種:文本資源、電子信息資源、潛在資源

  文本資源指教材及相關教學資料。電子信息資源指學校購買的電腦軟件、vcd光盤、錄像帶及網絡信息。潛在資源指挖掘學生的內在因素。

  根據教學資源的來源,實驗研究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

  1、在閱讀教學中,滲透寫作知識的教學,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

  課本是學生練習寫作的最好范例。學生通過學習書中的語言,把這些好詞、好句、好段儲存在大腦中,充實寫作素材的“倉庫 "。同時吸取其中的長處,融進自己的習作中去,達到從學習到內化的過程。如:學習《鳥的天堂》一文,學生被書中優美的語言所吸引并自覺地在自己的習作中抓住事物的靜態和動態來描寫,使文章生動得多。

  2、在說話、寫作訓練課上,創設情境,引起學生興趣,激發學生創作的欲望。讓學生敢說、敢想、敢評,培養獨特的個性。如:教學寫作《我愛家鄉的**》。CAI課件"安慶攬勝",收錄了大量的山水風光、文壇藝苑、名優特產等內容。此課件分五個部分介紹家鄉:①宜城山水好風光②文壇藝苑數風流③閃爍歷史的明星④聲明遠播名特產⑤古城新貌交響曲

  3、在平時活動中,開展說寫競賽,向電臺、報紙投稿,挖掘學生潛力,讓學生有一種成就感,調動學生習作的內驅力。利用各種途徑,培養學生的習作能力和習作興趣。

  五、模式特征分析

  1、教學模式

  “體現學生認知主體的作文教學模式”是以多媒體為手段,激發學生興趣,引導學生思維入手,體現學生的認知主體。結合實際教學總結出“5+1”作文教學模式。

  設計模式如下:

  (1)激發興趣:學生的主動學習行為來源于自身的求知欲望,通過情境創設,讓教學信息再現于學生的感官,激發學生的習作興趣。

  (2)激發想象:想象是創造的源泉,在觀察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想象,拓寬學生的視野。

  (3)激發探索:教師利用媒體為學生提供直觀形象感性材料,提出觀察要求。或讓學生根據要求探索符合中心的材料,這是在激發學生想象的基礎上,培養學生有序認知事物。

  (4)激發嘗試:學生在主動觀察、探索的基礎上,用通順連貫的語言表達出來。這是學生思維深化的過程,學生“心有所思,情有所感”,由說到寫,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

  (5)激發思維:對學生進行思維訓練,啟發學生分析、綜合、概括,促進思維縱深發展,再造想象,引導學生辨別優劣。

  (6)協作學習:師生共同

  討論、評議,注重成果共享,相互促進,體現課堂民主,開拓思維空間。它貫穿于“五激發”始終。

  2、教學設計:

  體現學生認知主體的教學模式提出來以后,課題組決定在五年級進行教學試驗。如何在教學中體現這種教學模式的思想和要求,課堂教學設計是關鍵性的工作。從以下兩個方面介紹。

  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寫作《我敬佩的一個人》為例加以介紹。

  (1)分析教學目標:本課的教學內容是語文第九冊第6單元寫作練習。根據實際情況,本課的教學目標如下:a.通過典型事例的描寫,恰當表現人物的特點。b.抓住人物語言、動作、神態的描寫,突出人物特點。c.通過教學,讓學生初步掌握寫人的方法。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掌握寫人的方法,教學難點是表現人物的特點。

  (2)確定設計思想:

  ①引導學生熱愛具有崇高品質的人。

  ②訓練學生觀察、聯想、思維表達能力。

  ③充分發揮多媒體教學功能。利用錄像、創設作文情境,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利用電腦,進行個別作文指導及典型作文的評議修改。

  ④注意寫作方法的總結和學生應用的指導。

  教師首先通過例文提煉出寫人的方法,接著通過觀察反映學生身邊生活的錄像,然后總結強化,促進學生對這一方法的掌握和應用。

  ⑤利用協作學習方式促進學生對知識的建構。

  通過學生討論、評議啟發學生想象,開拓思維空間,由同學想到家庭想到社會,從而掌握寫人的方法。

  (3)設計流程:

  上例是憑借電教媒體,輔助作文教學,激發學生寫作興趣。它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循序漸進,由易到難,從觀察→片斷→練習→文章寫作→評議。學生由感性認識到理性知識,思維得到升華。

  利用電腦網絡教學寫作《我愛家鄉的××》:

  (1)分析教學目標:這是第十一冊第3單元的訓練內容。教學目標如下:

  ①能按一定順序觀察,抓住重點寫具體。②表達真情實感。③掌握修改作文的方法。④借助電腦,提高作文能力。

  教學重點:是借助描寫對象表達真實情感及修改文章的方法。

  教學難點:是運用電腦觀察寫作、評改文章。

  (2)確定教學思想:①引導學生了解家鄉,熱愛家鄉。②指導學生觀察、聯想、思維。③借用網絡的交互功能,提供寫作素材,培養學生的觀察、表達能力,進行作文的評議修改,激發學生習作興趣。

  首先,讓學生瀏覽家鄉的山水風景、文化特產等,從而了解家鄉,接著選擇自己喜愛的內容說給同學們聽,在說的基礎上借用電腦寫作。然后憑借交互功能評議修改自己或同學的文章,提高學生修改文章的能力。

  (3)流程如下:

  實施網絡教學,人機交互,克服學生的畏難心理。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交流更為自然,更能激發學生的主觀思維。網絡的使用,增大了教學容量,鍛煉了學生調閱信息的能力。同時,它也促進學生探索求知領域的興趣,有助于學生求新求變。

  六、效果測量及分析

  1.評價體系的建立。

  根據教學模式的要求,建立了三個指標:作文興趣、作文知識、作文能力。

  對于“作文興趣”指學生的主觀情感是否愿意投入到作文中去,是主動、積極思考,還是被動應付,包括“情感投入”、“作文態度”。

  對于“作文知識”指學生的觀察方式方法,審題確定中心,思維方法、遣詞造句、謀篇方法。

  對于“作文能力”指命題理解能力、觀察事物能力、口頭表達能力、思維想象能力、寫作能力。

  每個單項指標,都分優、良、中、差四個評價等級,90~100分為優,75~89分為良,60~74分為中,59分以下為差。參照各個單項指標所占的權重,得出四個等級的得分范圍。關于等級的劃分見表1。

  通過上述工作,建立起小學五年級學生的作文能力評價指標體系。

  表1

  小學五年級學生作文能力評價指標體系

  表1說明:

  ①“作文興趣”中的“情感投入”指學生對作文“很感興趣想寫”、“感興趣,愿意寫”、“一般、無所謂”、“不感興趣、不愿寫”。“作文態度”指“很認真”、“認真”、“有時不認真”、“馬虎”。它通過“調查問卷方式及平時學生在校表現進行評分。

  ②“作文知識、作文能力”根據學生平時作文課的表現及作文卷面進行評分。

  2.教學效果的分析

  采用評價指標體系,可以對學生進行作文能力的評價。這里應用評價指標體系對一個班的學生實驗前后進行作文能力評價,得到表2結果。

  表2

  “5+1”作文教學模式,它充分運用了現代教育理論和現代信息技術,通過教與學的過程和教與學資源的設計、開發、利用、評價和管理,實現教學優化,具有教學信息多媒體化,教學信息組織的超文本方式,人機交互的互動化,信息傳輸的網絡化等優勢。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學生對知識的主動探索,主動發現。利用情境、協作等學習環境元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首創精神,使學生由原來的單純聽講,接受灌輸的被動地位,轉化為主動參與的主體地位。從根本上改變了“教師教,學生學”的被動局面,學生的心態由“要我寫”而變為“我要寫”。實施這種模式進行作文教學,學生的習作興趣、作文能力、探索精神都有明顯提高。

  當然,實施“5+1”作文教學模式,需要結合學生的心理、能力等實際情況,靈活運用模式組合教學,更有助于學生知識、能力、情感、創造意識的發展。不可單一片面地采用某一選項,為教學而教學。只有當學生視作文為樂時,作文教學才會步入良性循環。

  八、附件:課例錄像、精彩片斷、調查問卷、設計方案。

實驗研究報告6

  一、遵循三結合,確立學科特色項目

  一結合:在學校總的辦學特色框架內

  2xxxx年,紅苗小學確立“教育生活化”辦學特色,現已被評為2A級特色學校。因此學校的語文教學工作要以生活化為核心,特色項目的選擇要在學校教育生活化特色框架內。

  二結合:學校自身資源優勢

  全區有不少學校,已在學科特色項目上走在前列。如鯨園小學將寫字作為全校的辦學特色展示窗口。如何結合自身優勢,選擇不同的切入點,也是其中的思考。

  三結合:學生的發展需要

  語文訓練項目豐富多彩,有識字寫字、口語交際、習作、閱讀、綜合性學習等。落實到個體,應培養的能力有聽、說、讀、寫、思。作為未來的社會人,每一項技能都不可缺少。但哪項技能是學生未來生活中用得最廣的一項呢?那就是寫。寫清自己要表達的意思,寫真話,寫出真情實感是要詣。

  綜合以上考慮,我校確立語文特色項目為生活作文序列化訓練。

  二、以課題研究為抓手,將學科特色項目納入課題管理

  1.針對課標,找差距

  課標指出:小學生習作要求的核心內容是“內容具體、感情真實。”其中第一學段的要求是“寫自己想說的話”,第二學段的要求是“能不拘形式地寫下自己的見聞、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覺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動的內容寫清楚。”第三學段“能寫簡單的記實作文和想象作文,內容具體,感情真實。”

  為此,我們多次召集各年段的語文老師進行座談,針對課標,找差距。

  2.明確問題,找歸因

  與課標的差距,就是我們的問題。主要的問題表現在:

  一是小學生的作文敘述內容和結構都驚人的雷同,似乎是流水線加工的產品,由一塊塊現成的標準件根據不同主題組裝而成,而孩子們的天真、靈氣和創造力卻少見了,甚至連充滿童趣的語言都難得一見。好像什么能寫,什么不能寫,應該寫些什么,都有統一的標準。如,凡是選擇端午節的作文,幾乎都是“家里包粽子,我不會包,在親人的教導下學會了包粽子”,當中再穿插一段屈原的故事。

  另外一個問題就是語言和情感上的“假、大、空”。本來孩子嘴里最容易出真言,但許多學生拿到作文題,首先想的不是自己的生活,而是背誦的作文選,于是出來的文章千篇一律,讀來乏味。語言描寫總是一些不合人物身份的大話,思想總是“積極健康”的,文章的結尾總是一句大道理。你不能說他不對,但總感到是帶著成人化的腔調。

  以上問題,究其原因有:

  (1)缺乏對生活的觀察。觀察是認識事物的基礎,由于學生缺乏觀察能力,對事物熟視無睹,視而不見,只有籠統概念,沒有細微觀察。盡管每天接觸不少信息,但留不下印象,寫起作文來,頭腦中一片空白,拿起筆來一片茫然。

  (2)教師評價導向有誤。作文評估過分重視寫得有中心、有條理,語句通順,不夠重視內容和表達的真實、新鮮、童趣、生動。學生為了迎合老師,不敢標新立異,不敢表達真情實感。

  3.根據歸因,找目標

  根據學生年齡特點,遵循循序漸進、螺旋上升的原則,找準各年級的發展目標。從表達層面的要求上,一至五年級分別是完整表達、想象表達、清楚流暢表達、具體表達、個性表達。同時按低、中、高三個學段,引領學生從觀察生活、再現生活、創造生活三個層面對生活進行觀察與提煉,使習作教學向生活開放,走生活化之路,讓習作教學來源于原汁原味的生活經歷和積累,而又有高于生活的概括和體驗。

  4.根據目標,找突破

  確立各年級的發展目標后,如何結合日常教學,找準各年級的突破做法,是我們覺得難度最大的事情。為此,我們先后進行十余次,長達一個多月的研討。一次次的初選,一次次的淘汰。在校長的點撥指導下,我們最終確立各年級具體的訓練項目分別為每周妙語、每周畫語、每周留心、每周聚焦、每周點評。

  為此,語文學科確立“小學生活作文序列化訓練的研究”課題,它既是學校特色創建的子課題,又作為語文學科獨立課題,被申報為市滾動課題。

  三、根據學科總課題,開展小課題研究

  學科總課題確立后,各年級開始申報校本課題,分別是一年級的“通過每周妙語訓練,提高學生說完整話的能力”,二年級的“通過繪圖寫話,培養二年級學生想象表達的能力”,三年級的“通過每周留心訓練,培養學生清楚表達的能力”,四年級的“通過每周聚焦訓練,培養學生具體表達的能力”,五年級的“通過每周點評訓練,培養學生個性表達的能力”。

  具體目標及實施如下:

  年級 特色 項目 年級總目標 年級具體目標 具體實施 年級負責人

  寫的視角 生活視角

  一 每周妙語

  完整地表達 觀察生活

  1.通過拼音配畫來激發學生對說話的興趣。

  2.通過商標、路標等生活中處處可見的漢字來激發學生在生活中識字興趣。

  3.通過“我幫老師捎個話”等游戲,提高學生說完整話的興趣。

  4.通過“妙語天天練”來提高學生獨立說完整話的能力。

  5.初步養成留心周圍事物的習慣。

  將語文教學與生活緊密結合,預計將通過讀拼音想詞語、商標中認生字、游戲中模仿說、生活中自己說等四個環節逐步培養學生說完整話的能力。

  二 每周畫語 想象地表達

  1.留心觀察生活,對周圍事物有興趣。

  2.對寫話有興趣,寫自己想說的話,寫想象中的事物,寫出自己對生活的觀察和感想。

  3.在寫話中樂于運用閱讀和生活中學到的詞語。

  4.根據表達的需要,學習使用逗號、感嘆號。

  運用繪畫,誘導學生想象力,自由描繪生活中的畫面,再讓他們隨心所欲的想象、隨心所欲的寫。預計將通過觀察生活、繪畫生活、積累生活中的詞語、寫生活中的小故事等環節逐步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和說完整話的能力。

  三 每周留心 清楚順暢地表達 再現生活

  1.從生活中尋找素材,養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

  2.能不拘形式地圍繞一個意思寫清楚一段話。

  2.明白如何斷句,準確使用句號等標點符號。

  每日觀察生活中的一個場景,不拘形式地寫下自己所見所聞所感和想象。

  四 每周聚焦 具體地表達

  1.聚焦生活中的一點,養成細致觀察的習慣。

  2.學習如何細致描寫人、景、事、物的方法。

  每日聚焦生活中的一個場景,細致描寫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和想象。

  五 每周點評 個性地表達 創造生活

  1.杜絕假大空現象,寫得真實,有真情。

  2.鼓勵學生寫出內心獨特的感受,表達有個性。

  每天簡要記錄一件事,并用凝煉的話談談自己的獨特感受。

  四、開展小課題研討,總結收獲,發現問題。

  我們所做的工作,沒有現成的.經驗可以參考,完全是摸石頭過河。好在,不管是評價收獲,還是查找不足,我們始終把學生放在首位。以學生的發展變化來評判我們的工作是否收效,怎樣更有效。

  為此,我們每月進行一次小課題研討。教師全員參與,每次以抽簽的方式決定發言人。發言人展示過程資料,并系統介紹本月課題研究的目標、內容,以及成效和困惑。學校每月一匯總,召開組長會,對各年級組的困惑進行答疑。能解決的馬上解決,不知怎么解決的留待繼續思考。課題研究一個月以來,我們邊實踐邊反思,邊反思邊實踐,不斷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產生的問題如下:

  提出問題的實驗組 訓練重點 困惑 解決的策略 解決狀態

  二年級 想象表達

  二年級學生應該有一定的想象力。但從第一次的每周畫語看,不容樂觀。如果培養學生的想象力,讓學生的表達張顯出它應該具體的兒童性。

  每天的課前五分鐘播報,改為五分鐘思維訓練時間。每天給學生一個主題,進行想象訓練。

  組內正在實施,注意積累過程性資料,后期編寫微型課程

  五年級 個性表達

  會寫的一直會寫,不會寫還是不會寫。

  1.重視寫后點評。每次習作,教師全看后,找出共性問題,進行習作后的點評指導。

  2.養成修改的習慣,習作寫完后必須先讀讀,改后交給老師。

  三至五年級推廣此做法。

  四年級 具體表達

  我們鼓勵學生細致觀察生活,但學生的生活不同,所寫內容也不同。指導講評沒有共性。

  將鄒玲霞老師的做法推廣到全組,抓住即發事件,組織學生觀察、寫后進行指導,對中下游學生可以更有參考。

  全校推廣此做法。

  三年級 清楚表達

  通過一個月的訓練,學生在觀察生活、流暢表達上有進步,但如何讓更多的學生有更大的提高,找不準更好的突破口

  暫時沒想到好法,邊實踐邊反思 未解決

  以上是開學以來,我們在學科特色創建中所做的工作。可喜的是學生的習作內容越來越豐富,觀察的視角越來越貼近生活,看著學生充滿靈性的,富有生活氣息的童言童語,我們幸福。研究的過程肯定會有波折,但我們堅信,向著目標,發現一個問題,解決一個。富有問題研究意識的我們,會用自己的智慧去解決,明天學生的表達會真正地實現我們的目標:習作來源于原汁原味的生活經歷和積累,而又有高于生活的概括和體驗。

實驗研究報告7

  摘要:生物實驗是高中生物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初高中教學不連續性,以及生物知識更理論化、系統化,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要重視初高中生物教材的內在聯系,摒棄原有教學方法,從學生心理和思維角度出發,做好初、高中生物教學銜接工作。

  關鍵詞:生物教學銜接實驗教學

  由于目前我省高中和初中教學一般是不連續的,學科教學的銜接問題是必須解決的問題。生物實驗是生物學教學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高考中有關生物實驗的考點往往得分率較低,根源在于學生沒有準確掌握課本中的實驗,但實驗掌握需要長期積累。實現初高中生物實驗教學的有效銜接,就要做好教材實驗內容、實驗教學方法、實驗方法指導的銜接,保證初、高中生物實驗教學和學生學習的延續性,在學生已知學習經驗的基礎上,進行有效知識建構。

  一、實驗教材內容的銜接

  新課改后,雖然初高中生物課程標準(實驗)都加強實驗探究教學內容,但由于初中生物八年級會考后,九年級不再學習,使學生有關生物學科的知識內容學習出現斷層,在學生頭腦中,初中實驗教學與高中生物實驗教學在一定程度上出現“脫節”現象。因此,初高中生物探究性實驗教學要做好過渡和銜接,才有利于生物啟蒙教育向生物科學基礎教育的平穩過渡。現我就部分實驗在初高中實驗內容的差異、聯系與遞進等方面做分析。

  有些實驗在初中生物實驗中已做過,稍加復習,就可以很好地為高中實驗教學服務。例如,高一生物實驗中有“使用顯微鏡觀察幾種細胞”實驗,要求學生能熟練運用“顯微鏡”。有關顯微鏡的構造和使用方法在初中階段已經學習過,學生已具備一定的知識基礎和學習體驗,觀察過葉肉細胞、洋蔥鱗片葉表皮細胞、口腔上皮細胞等,已初步掌握使用低倍鏡的方法。生物學第一個實驗的難度并不大,在原先基礎上要求掌握使用高倍鏡觀察幾種細胞的方法。學生在實驗過程中對顯微鏡的操作并不如預期般順暢,有的學生不知道用低倍鏡對光。要求高中教師上課前幫助學生回憶相關實驗步驟和要領,以及顯微鏡的正確使用方法,通過對這些內容的復習可以避免學生做實驗時出現錯誤,為以后實驗教學打下基礎。高中教材中有許多實驗完全依賴初中生物實驗基礎,如在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五章第四節第二課時《光合作用的原理和應用》中光合作用的探究歷程中安排了薩克斯所做的實驗,該實驗在初中為八年級教材中最重要的實驗,對實驗要求最高,因此高中對該實驗不做具體要求,教師授課時可適當引導學生回憶初中所學。初中教師在講授該部分內容時,要對學生嚴要求,努力做到與高中知識接軌。

  二、實驗教學方法的銜接

  在銜接中會碰到的另一個問題是教學方法嚴重脫節。初一初二學生知識水平和能力水平有限,多采用灌輸式教學方法,進入高中時,學生思維習慣發生巨大轉變,教學方法轉向以啟發式為主。因此,初中階段,教師要扎實做好生物實驗教學方法的改革,在實驗教學方法的選擇上,要盡可能從學生實際出發,這才是初中生物教師處理初高中生物實驗教學銜接的落腳點。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于生物課程內容選擇和組織,要從學生實際學情出發,使學生在探究過程中體驗學習生物的樂趣,我們提倡初中教師在生物實驗教學過程中盡量以探究活動形式呈現。比如:探究螞蟻愛吃甜食的實驗,要從學生生活經驗出發,引導學生思考動物的取食行為,尤其是螞蟻愛吃什么樣的食物,既可以課前布置學生完成,又可以當堂進行。整個實驗設計和完成既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又滲透著科學探究過程的一般方法教育。高中教師除了幫助學生改進實驗操作方法,發展實驗技能,提供動手實驗的機會外,更重要的是為學生創造積極的實驗氛圍,如指導學生對周圍環境進行有效觀察、調查和有意義的探究活動,除了課堂上的實驗能力外,還應將所學科學思維方法及探究能力應用于生活實踐中。

  三、實驗方法指導的銜接

  教得好不如學得好。多數初中生只能跟著老師按部就班地完成實驗,只是對教師實驗步驟的簡單重復,停留在較低層次上。而在高中實驗教學中,則要求學生在實驗過程中善于發現問題、大膽提出假設,并通過實驗設計解決問題。誠然,學生的認知水平隨著年齡增長在逐步提高,但我認為教師對學生實驗方法的指導應貫穿于各個年級的'實驗教學中,對生物學科素養的養成應該是一個持續連貫的過程,針對不同水平的學生應結合不同的實驗內容給予具體的方法指導。例如,做每個實驗時,初中教師不能單純地讓學生重復實驗步驟,而是要讓學生邊實驗邊思考,讓他們從實驗目的出發,一起分析實驗原理,確定實驗材料和設計實驗步驟。只有通過這種長期訓練和熏陶,才能使學生逐步掌握做實驗的基本步驟,為將來的高中實驗分析、實驗設計的教學奠定基礎。

  科學素養的養成離不開科學的學習過程。科學的核心是探究,不管是初中抑或高中,實驗教學目標都是促進學生發展,使學生具備相應的科學素養。學習過程可以是不連續的,但學習思維的培養應貫穿同樣理念。每一位生物教師都應當準確把握學科內的聯系,認真鉆研教材內容及學生的認知情況,做好初高中實驗教學工作,更好地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與科學探究能力。

實驗研究報告8

  我校在信息技術建設和教育科研上有著一定的基礎,尤其在“運用信息技術提高教學質量”實踐研究上取得一定的 成效。自從承擔本課題以來,課題組在上級領導的關心指導下,認真學習、更新觀念、提高理論水平;立足課堂、堅持研究、提升教學質量;強化管理、總結經驗、擴大研究成果。學校對該課題研究予以高度重視,把該課題研究作為提升教學質量,促進學生發展的重要措施;作為加快教師專業化發展,構筑科研優勢的途徑;加強了課題組管理,為課題組創造了良好的研究條件,提供必需的研究保障,使該課題研究達到預期的目標。

  本課題于20xx年6月向濟寧市教科室申請立項,并制定了研究方案,20xx年7月舉行了開題會并開始研究,現將主要工作匯報如下:

  一、課題的提出

  本課題的研究,旨在轉變教師教學觀念,構建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學生自主創新學習方式,并不斷完善教學目標,形成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形成互動、交往的教學過程,形成自主、探索、發現的教學方式,真正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指導和幫助學生掌握數學學習的方法,訓練學生正確運用數學工具去思維、去創新的習慣,以培養適應未來社會需要和個人生存需要的人才。

  本課題中的“自主創新學習方式”,就是要有創意、要出新,克

  服原來教學方式的弊端、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課堂教學以學生為主體,發揮學生的創造潛能;使課堂成為學生學習、實踐的場所;把注入式教學改變為啟發式教學,使數學教學真正充滿生機和活力,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學好祖國語言,發展思維能力,培養人文精神。

  二十一世紀的今天,世界繼新技術革命以后,又掀起了一場以加速社會信息化為宗旨的信息高速公路建設的浪潮。信息正以其前所未有的迅猛態勢滲透于社會的方方面面,改變著人們原有的社會空間和觀念。人們越來越感受到對原有知識的不滿和對新思想、新理論的渴望,教育作為人類獲取知識的手段怎樣才能適應信息化社會的要求,已成為人們普遍關注的問題。

  縱觀我校實施新課程實踐,在現代教育技術與學科整合上取得了可喜的進展,在培養學生的自主創新學習能力和操作能力方面有一定的成績,但是,教師在運用現代信息技術中缺乏經驗,更缺乏廣義上的信息技術環境的信息互動交流的理念與策略。在教學中如何運用信息技術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仍然是目前有待解決的重大課題。為此本課題組擬展開《運用信息技術營造數學教學情景,提高自主學習能力》這一課題的研究,試圖能更有效地活躍課堂氣氛,有利于培養教師教學藝術,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增強學生學習的樂趣,增強教育的魅力,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

  二、課題研究的意義

  實踐意義:課題的實施能夠有效地借助信息技術的優勢,建設優質的教育資源,改善農村小學的教育環境,能夠彌補因師資、環境等

  問題帶來的城鄉教育的不均衡,讓農村孩子接受優質教育,推動素質教育和教育教學改革的實施。

  理論價值:課題研究所總結出的研究成果,可以豐富優質教育理論,為廣大農村小學應用信息技術實施優質教育提供可借鑒的經驗,為信息技術在農村小學優質教育實施過程中的應用提供有利的指導。

  三、研究條件

  1、領導和教師教育觀念新,教師初步掌握現代教育技能。

  2、我校教科研起步較早,已具備一批課題研究骨干。每年教師中有十多篇論文發表或獲省市級乃至全國獎。本課題組成員是一批具有相當業務水平的中青年骨干教師。其中課題組負責人馬樹興老師是我校校長,市優質課執教者。他本人曾多次參加過市級、省級研究課題,是研究經驗豐富的組織者和領導者,有十多篇論文獲省、市級獎勵。魚臺電視臺曾多次報道我校的教育成果。此外,本課組的劉金花同志所撰寫的《淺談多媒體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一文,曾被中央教育科所評為二等獎。還有本課題組成員甄恩波曾組織過多個縣級實驗題。并且已有多篇電教論文獲市、縣論文的各種獎項。

  3、我校有一整套較為完善的`教學設施。如:高標準學生機房每天為學生開放;教師多媒體制作室可以方便教師隨時進行課件設計、制作、網上下載資料。

  4、領導十分重視教科研,校級領導專人分管,學校設立教科室,每年學校有一定的資金投入用于課題研究工作和電化教學。

  四、指導思想和理論依據

  1、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以及和諧教育思想,以抓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應用為切入點,促進我鎮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的普及與深化,促進教師信息技術素養和教學專業化水平的提高,進一步提高教育信息化及農村小學遠程教育工程的應用效益,使農村小學的優質教育得到協調發展。

  2、理論依據

  (1)學生的自身發展理論:學生逐步學會運用多元認知能力,強化自我意識,逐步主動、自覺地按照社會發展的方向,協同發展自己的知、情、意、行,并嘗試實現自我價值。

  (2)新課程理論: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普遍應用,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讓農村孩子受到優質教育。

  五、研究目標

  1、通過課題研究, 提高學生自主創新學習能力

  2、促進教師轉變教學觀念、自覺運用信息技術滲透教育,增強教育的魅力。

  3、促進教師改變教學行為、徹底改變灌輸式教學方法,全新營造新教學氛圍。

  4、促進學生全面和諧發展,增強學生學習的樂趣、增強教育的魅力、發展學生能力。

  六、研究對象

  選取我校二至六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設班級對比。

  七、研究內容

  1、運用信息技術,探究具有新、奇、趣的“互動”式導學策略,激發學生的自主創新性學習興趣。

  2、運用信息技術,探究具有豐富教學情景的“互動”式的課堂教學推進策略,培養學生主動進行自主學習的習慣。

  4、運用趣味游戲學生積極參與的互動式課堂學習策略。

  5、運用信息技術,探究具有充滿人性化的“互動”式的學習評價策略,促進學生主動進行自我評價。

  八、組織實施

  (一)、加強組織管理、強化研究意識

  1、組建研究小組、形成研究網絡。

  課題申報以后,我們就積極組建實驗隊伍,成立了課題研究小組,由馬樹興擔任課題組長,負責研究計劃的制定,過程的管理,研究質量的考核;劉金花、甄恩波等中青年骨干教師任實驗班老師,負責落實研究計劃,開展研究活動,提供研究信息,總結研究經驗;教科室主任為課題組指導老師,對課題組開展實驗,給予理論與實踐的指導,提供有效的保障。

  2、確立實驗班級、明確研究內容。

實驗研究報告9

  【摘要】 研究在高中數學課堂教學中,如何依據探究學習的特點,探討探究學習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探究能力和創新精神。采用“引入問題—實驗探求—發現結論—論證結果—應用反思” 五環節教學模式和現代教育手段,在高中數學課堂教學中進行探究學習的對比實驗。研究結果表明學生的探究學習的意識,實驗班明顯優于對比班;學生探究學習的能力,隨實驗的深入差異顯著;同時探究學習的能力逐漸滲透到其他各科的學習中,不僅提高了數學學習的成績,而且也促進了其它學科的學習。

  【關鍵詞】 高中數學 課堂教學 探究學習

  一、 問題的提出

  知識經濟時代的新形勢,對人們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學習方式、思維方式帶來深刻變化,終身學習成為每個人的重要任務。新的學習方式和藝術,成為個人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為適用這種新經濟時代對學習的要求,迎接我國新一輪課程改革對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更新多年來教學中重記憶,重考試而輕創新探究的功利性的教學模式、學習方式,引發我們對高中數學課堂教學中探究學習方式進行研究。

  通過文獻調查發現,國內外不少教育工作者已對探究學習這一課題進行過研究,發表了不少論文。但對探究學習的理論研究較多,實驗研究較少。本研究就是在已有研究的基礎上,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布魯納的認知結構學習理論、波利亞的主動學習原則和弗賴登塔爾的再創造理論等現代教育理論指導下,對高中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探究學習進行實驗研究。探討培養學生探究學習意識和探究學習能力的方法與途徑;探索高中數學課堂教學中進行探究學習的模式與方法,達到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目的。

  二、探究學習的概念界定

  本研究中的探究學習主要是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創設一種類似于學術(或科學)研究的情境,在教師的組織、引導、幫助和促進下,通過學生自主、獨立地發現問題、實驗、操作、調查、搜集與處理信息、表達與交流等探索活動,獲得知識、技能、情感與態度的發展,特別是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的發展的學習方式和學習過程。

  三、研究方法和研究對象

  研究方法:自然實驗法為主,輔之以必要的其它研究方法。采用按常態編班,不隨意增減課時,在正常教學狀態下進行研究。

  實驗對象:廣東仲元中學1999級高二(4)班為實驗班,高二(3)班為對比班。

  四、實驗過程

  1、假說:在高中數學課堂教學中,通過教師對探究學習的組織、引導、幫助和促進,能夠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和探究能力,使之形成學生良好的學習品質,促進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和學業成績的進步。

  2、變量

  自變量:探究學習

  因變量:學生探究學習意識;學生探究學習能力。

  無關變量:實驗選擇的兩個班學生來源均等,學生的學習成績,能力水平相當;教師教學水平與工作態度相同;測試標準相同;排除家庭輔導、個別輔導等。

  3、實驗過程

  (1)確定探究學習的課堂教學模式

  我們把課堂的探究學習教學模式分為“引入問題—實驗探求—發現結論—論證結果—應用反思”五個基本環節,以學生的自主探究活動為第一主體,以教師的組織、引導、幫助和促進為第二主體 ,以探索數學問題、欣賞理解數學為中心,以形成科學的態度和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目標。但是,對于不同的學習內容其探究學習過程可以不同。

  第一環節:引入問題。這一階段的教學目的要求教師向學生呈現一個令人困惑的問題情境,這種問題一方面必須激起學生強烈的好奇心,本能地產生一種想知道“怎么回事”的沖動;另一方面,這種問題情境最終必然是可以解決的。

  第二環節:實驗探求。這一階段的教學目的要求教師引導學生根據自己已有的知識,查閱資料,或動手實驗(動筆檢驗或用計算機實驗)去研究探索。這一階段應注意充分運用現代教育手段和方法。

  第三環節:發現結論。根據實驗得出的數據,提出假設與猜想。這一階段要注意引導學生打破傳統的思維模式,大膽想象,勇于質疑。

  第四環節:論證結果。用數學推理方法,證明發現的'結論。這一階段要注意引導學生學會嚴密的邏輯推理,培養學生思維的嚴僅性。

  第五環節:評價反思。對探究過程進行評價反思。關鍵是讓學生掌握如何從過去的知識經驗中找出著眼點,找出思考問題的途徑;掌握分析的方法,這個過程實際上是一個綜合評價的過程。同時運用所學的方法解決新的問題。

  (2)應用“五環節”課堂教學模式進行實驗

  我們用課題“軌跡的探求”說明實驗過程。(細節略)

  已知DF是定圓A的直徑,C是圓A所在平面上一定點,線段CD的垂直平分線與DE的交點為F,當D在圓A上運動時,我們來看看點E的軌跡。

  教師用幾何畫版演示軌跡,當學生看清軌跡時,教師讓學生回答為什么?并引導學生進行論證。

  當學生完成論證后,教師提出問題:想知道點F的軌跡嗎?會是怎么的呢?(第一環節)

  生:還是圓。

  師:是圓嗎,用幾何畫版試一試。(第二環節,學生開始試驗)

  生:是橢圓。

  生:是雙曲線。

  生:是一個點。

  學生得出了幾種不同的意見。

  師:說出各自的理由。

  生:當C點在圓內不與A點重合時是橢圓;當C點在圓外時是雙曲線;當C點在圓上時是A點;當C點與A重合時是圓。(第三環節)

  師:能證明嗎?

  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論證。教師要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進行論證。(第四環節)

  師:我們不僅要學會解決問題,同時要積累經驗,總結方法 ,并運用這些經驗和方法解決新的問題,更重要的是要敢于提出問題,善于提出問題。從剛才的探求中可看出同學們掌握了基本的探求和論證的思維方法,你們還想進一步看看別的點的軌跡嗎?(第五環節)

  可能的問題:

  問題1:在直線EF上取一點S,探求點S的軌跡。(圓)

  問題2:在直線CD上取一點T,過T作CD的垂線TQ,與直線AD交于Q,探求點Q的軌跡。(鴨蛋形)

  點評:我們知道,探求一個點的軌跡,思維的出發點主要是兩個,一是找出約束動點變動的幾何條件,二是找出影響動點變動的因素,而這一節課從一系列的問題的探究中,使學生明確了探求點的軌跡的途徑,初步理清了解決這類問題的思路,從整體上把握了這類問題的解決方法,看清了問題的本質。

  五、實驗結果分析

  我們從2000年下半年開始進行本課題的對比實驗,兩年來,完成了本課題的理論構建和操作模式,進行了四次數據測試和分析。

  表1、學生探究學習意識測試結果(本表滿分為80分)

  班級成績 實驗班 對照班

  N X N X

  第一次(實驗開始) 53 58 53 57

  第二次(第一學期未) 53 62 53 60

  第三次(第二學期未) 53 68 53 62

  第四次(第三學期未) 53 70 53 63

  說明:1、分班是按學生總分高低搭配分班,不含人為因素,師資調配也是相同的。

  2、為實驗數據的可比性,N值是取實驗開始時兩班中人數較少的數,人數多的班級去掉排名在后的數(以后數據均不含這些學生)。

  表2、學生探究學習能力測試結果(本表滿分為160分)

  班級 成績 實驗班 對照班

  N X N X

  第一次(實驗開始) 53 120 53 118

  第二次(第一學期未) 53 123 53 121

  第三次(第二學期未) 53 143 53 124

  第四次(第三學期未) 53 154 53 126

  表3、考試成績

  班級 成績 實驗班 對照班

  N X 高分段人數 N X 高分段人數

  高一下期期末 53 78 4 53 77 5

  高二上期期未 53 75 3 53 79 3

  高二下期期末 53 80 6 53 73 4

  高三上期期未 53 115 6 53 108 3

  高三高考成績 53 603 8 53 596 5

  說明:高一至高二下期未考試分數滿分為100分,高分段分數為90分以上;高三上期未考試分數滿分為150分,高分段分數為130分以上;高考為標準分,高分段分數為700分以上。

  表4:表3中數據的方差分析及F檢驗

  變 異 來 源 平方和 自由度 均方 F 顯著性

  組 間 變 異(實驗班與對照班之間) 171.88 1 172.8 6.73 顯著

  組 內 變 異(實驗班與對照班之內) 204.61 7 24.82

  總 變 異 377.49 8

  表5:被試班起點水平成績比較表(高一期末成績)

  統計量班級 N X δ 各檔次人數

  90-100 80-89 70-79 60-69 59以下

  實驗班 53 78 13 4 7 15 18 9

  對比班 53 77 14 5 7 14 19 8

  T=0.42<1.96, 無顯著差異

  表6:被試班實驗結束成績比較表(高考成績)

  統計量 班級 N X δ 各擋次人數

  800-900 750-799 700-749 600-699 550-599

  實驗班 53 603 13.4 1 0 7 13 22

  對比班 53 596 14.5 1 4 12 23

  T=1.97>1.96,效果顯著

  表7:實驗班實驗前后成績對比表:

  統計量 優秀面 優良面 合格面 困難面 最高分 最低分 極差

  80-100 70-79 60-69 59以下

  實驗前 25.5% 26.3% 33.7% 14.5% 95 42 47

  實驗后 43.6% 33.7% 14.5% 9% 813 450 32

  從上列學業成績的統計分析,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1、學生探究學習意識實驗結果

  從以上表格中我們看到,學生探究學習的意識,在始測上,實驗班與對比班學生的探究意識都無顯著差異。經過半年的實驗,兩班產生了明顯的差異。這種差異隨著實驗的繼續而持續增加,其中自主學習的意識,實驗班明顯優于對比班。得出的結論是,學生的探究學習的意識,實驗班明顯優于對比班。

  2、學生探究學習能力實驗結果

  從表中我們看到,學生探究學習的能力,在始測上,實驗班與對比班學生的探究意識都無顯著差異。經過半年的實驗,也無顯著差異,但一年后,兩班產生了明顯的差異。有的已經達到非常顯著的差異,這種差異隨著實驗的繼續而持續增加,特別是學生在處理開放性問題中獨創性能力顯得更為突出。顯示出采用不同的教學模式效果是大不相同的。實驗班原水平甚至第二次水平與對比班并沒有明顯差異,但第三次測試后上升的幅度明顯加快,顯示出實驗因子的持續效力。

  3、學生的學習成績及對其它科的影響

  從成績表格中我們還看到,學生的學習成績在實驗前沒有明顯差異,甚至實驗后的第一次考試,試驗班還落后于對比班,這應當是實驗班的學生不適用新的教學和學習方法所至。但一年后兩個班學生的成績有了明顯差異,這種差異不但表現在學習成績的整體上,更表現在學生的學習方式,學習態度和對問題的處理上,學生學會了研究問題和處理問題的方法,這從高考高分段人數的差異可以看出這一點,因為從今年的高考試題我們可以看出,探究能力不高的學生是不可能拿到高分的,大面積優生出現的成因,我們認為是基于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更可貴的是學生的各項能力又逐漸滲透到其他各科的學習中,促進了各科的平衡發展。在今年的高考中,實驗班學生各科的高分人數顯然優于其它班。此項實驗的結果完全證明了這種教學模式的可行性與實效性。探究的教學和學習對本學科及其它學科成績帶來積極的影響效果。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得了結論,實驗結果證實了實驗假說。

  六、討論

  1、教師在選擇探究問題或創設實驗條件時,須注意以下幾點:(1)實驗所涉及的知識與經驗必須是學生已經具有的,或者在他們的最近發展區,是學生跳一跳可以解決的問題。(2)問題或創設的實驗條件是可以得出結果的,而且是多種結論的,以利于學生思維的搜索與發散。(3)所確定的問題應與學生的日常生活密切聯系,具有現實的社會意義與價值,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態度與價值觀。

  2、探求學習能力的培養與學業成績是一致的。探究學習能力強的學生,其學業成績普遍較好,當然這其中也有個別例外的學生,其原因也應該是多方面的,盡管如此,仍然不影響二者的總體一致性。本實驗的結果,證明了這種看法。

  3、本實驗的教學模式在學科教學的不同內容上有一定的差異性。在具體操作時一是需要對教學內容進行調整或再設計,二是對有些內容,我們不排除采用其它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探究教學模式絕不意味著全面否定和拋棄常規教學。而是更新常規教學,吸取常規教學的優點,采用探究教學模式進行教學。

【實驗研究報告】相關文章:

實驗研究報告01-29

實驗教學研究報告01-04

物理實驗課題研究報告物理實驗課的教學設計范文通用12-16

實驗教學研究報告(通用10篇)11-22

關于現代農業實驗區可行性研究報告范文04-18

研究報告08-28

我的研究報告11-07

政治研究報告12-01

調查的研究報告01-02

用水研究報告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