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實驗報告【必備】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需要使用報告的情況越來越多,報告中提到的所有信息應該是準確無誤的。那么,報告到底怎么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科學實驗報告,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科學實驗報告1
地點:五年級教室。
內容:認識光的反射及應用。
準備:卡紙(紅、黃、綠、黑、白)各一張,手電筒一支,夾子
實驗步驟
1、夾子夾住卡紙。
2、將夾橫立在桌上,并在桌面上放一頁有字的紙。
3、打開手電筒開關,對著卡紙,觀察文字。
結論:
1、黑色反光弱,紅色反紅光,黃色反黃光,綠色反綠光,白色反光能力強。
2、深色反光弱,淺色反光能力強。
3、觀察不同刺激頻率對骨骼肌收縮形式的'影響。
科學實驗報告2
實驗名稱
蠟燭會熄滅嗎
實驗材料
蠟燭、杯子、棋子等
實驗方法和過程
1、形狀、高度都相同的兩個杯子,1號杯子無底,2號杯子有底。用兩個杯子同時扣住高度相同的正在燃燒的蠟燭,觀察現象。
2、3號杯子有底,杯子下墊1個棋子,扣住高度相同的正在燃燒的蠟燭,記錄蠟燭的燃燒時間。
3、在3號杯口墊3號杯子有底,杯子下墊1個棋子,扣住高度相同的正在燃燒的蠟燭,記錄蠟燭的燃燒時間。
4、在3號杯口墊3個棋子,扣住高度相同的正在燃燒的'蠟燭,記錄蠟燭的燃燒時間。
實驗現象
1號杯子里的蠟燭繼續燃燒,2號杯子里的蠟燭熄滅。
3號杯子下墊1個棋子、2個棋子、3個棋子,蠟燭的燃燒時間逐漸延長。
實驗結論
蠟燭燃燒需要空氣中的氧氣,氧氣耗光是蠟燭就熄滅了。
記錄人:xxx
科學實驗報告3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一組天文學家對離開地球約95光年的兩個雙星進行了為期5年的觀察,這兩個雙星系統擁有與我們太陽相類似的年輕恒星,因此研究它們能幫助天文學家預測太陽的強烈爆發和確定地球上生命的進化,因為當時太陽對我們地球的轟擊要比現在強烈得多。
天文學家在5年里對β-英仙星座(最明亮和最接近地球的雙星)和V711-捷利茨(擁有兩顆類似太陽的恒星,其中一顆比太陽稍冷,另一顆比太陽稍熱)雙星輻射的無線電波進行不間斷監測,類似太陽的恒星具有外部環流區域,該區域在激發磁場,而雙星上的爆發圖像表明該磁場在變化。天文學家試圖發現雙星上最強烈爆發時磁場變化的`規律,這樣的規律性已被找到,因此現在可以十分準確地預測下一次爆發什么時候發生。
雙星的爆發強度取決于雙星中稍冷恒星的年齡和旋轉速度,上述兩個雙星遠比太陽年輕,它們圍繞自己軸的旋轉速度也快10倍,因此它們的爆發大致也強烈10倍。專家們認為,為了查明這一規律性,只要觀察5年時間就足夠了。這兩個雙星中的恒星爆發頻率為50~天,此外,還存在持續500天以上的活躍長周期。
我們的太陽不是雙星而是單獨恒星,它的磁場活性相對比較低,因此為了收集預測它爆發的統計資料,需要對太陽進行為期100年的觀察。
科學實驗報告4
實驗目的
1.掌握可逆電池電動勢的測量原理和電位差計的操作技術
2.學會幾種電極和鹽橋的制備方法
3.學會測定原電池電動勢并計算相關的電極電勢
實驗原理
凡是能使化學能轉變為電能的裝置都稱之為電池(或原電池)。
可逆電池應滿足如下條件:
(1)電池反應可逆,亦即電池電極反應可逆;(2)電池中不允許存在任何不可逆的液接界;(3)電池必須在可逆的情況下工作,即充放電過程必須在平衡態下進行,即測量時通過電池的電流應為無限小。
因此在制備可逆電池、測定可逆電池的電動勢時應符合上述條件,在精確度不高的測量中,用正負離子遷移數比較接近的鹽類構成“鹽橋”來消除液接電位;用電位差計測量電動勢可滿足通過電池電流為無限小的條件。電位差計測定電動勢的原理稱為對消法,可使測定時流過電池的電流接近無限小,從而可以準確地測定電池的電動勢。
可逆電池的電動勢可看作正、負兩個電極的電勢之差。設正極電勢為 φ+,負極電勢為 φ-,則電池電動勢 E = φ+ - φ- 。
電極電勢的絕對值無法測定,手冊上所列的電極電勢均為相對電極電勢,即以標準氫電極作為標準,規定其電極電勢為零。將標準氫電極與待測電極組成電池,所測電池電動勢就是待測電極的電極電勢。由于氫電極使用不便,常用另外一些易制備、電極電勢穩定的電極作為參比電極。常用的參比電極有甘汞電極、銀-氯化銀電極等。這些電極與標準氫電極比較而得的電勢已精確測出,具體的電極電位可參考相關文獻資料。
以飽和甘汞電極與銅/硫酸銅電極或鋅/硫酸鋅電極組成電池,測定電池的電動勢,根據甘汞電極的電極電勢,可推得這兩個電極的電極電勢。
儀器和試劑
SDC-II型數字式電子電位差計,銅電極,鋅電極,飽和甘汞電極,0.1 mol?L-1 CuSO4 溶液,0.1 mol?L-1 ZnSO4 溶液,飽和 KCl 溶液。
實驗步驟
1. 記錄室溫,打開SDC-II型數字式電子電位差計預熱 5 分鐘。將測定旋鈕旋到“內標”檔,用1.00000 V電壓進行“采零”。
2. 電極制備:先把鋅片和銅片用拋光砂紙輕輕擦亮,去掉氧化層,然后用水、蒸餾水洗凈,制成極片。
3. 半電池的制作:向兩個 50 mL 燒杯中分別加入 1/2 杯深
0.1000 mol?L-1 CuSO4 溶液和0.1000 mol?L-1 ZnSO4 溶液,再電極插入電極管,打開夾在乳膠管上的彈簧夾,將電極管的尖嘴插入溶液中,用洗耳球從乳膠管處吸氣,使溶液從彎管流出電極管,待電極一半浸沒于溶液中時,用彈簧夾將膠管夾住,提起電極管,保證液體不會漏出電極管,如有滴漏,檢查電極是否插緊。
4. 原電池的制作:向一個 50 mL 燒杯中加入約 1/2 杯飽和氯化鉀溶液,將制備好的兩個電極管的彎管掛在杯壁上,要保證電極管尖端上沒有氣泡,以免電池斷路。
5. 測定銅鋅原電池電動勢:將電位差計測量旋鈕旋至測定檔,接上測量導線,用導線上的鱷魚夾夾住電極引線,接通外電路。
從高位到低位逐級調整電位值,觀察平衡顯示。在高電位檔調節時,當平衡顯示從OVL跳過某個數字又跳回OVL時,將該檔退回到低值,再調整下一檔。在低電位檔調節時,調節至平衡顯示從負值逐漸小,過零后變正值時,將該檔回到低值,繼續調整下一檔。直至調整到最后一位連續調節檔。當平衡顯示為零或接近于零時,讀出所調節的電位值,此即該電池的.電動勢。
6. 測定電極電勢:取出飽和甘汞電極,拔去電極頭上的橡皮帽,置于燒杯中。將測量導線的兩個鱷魚夾分別夾在鋅電極和甘汞電極上,同上法測定電動勢。再同樣測量由銅電極和甘汞電極組成的電池的電動勢。根據所測得的電動勢及甘汞電極的電極電勢,計算所測量電極的電極電勢。
思考題
1.如何正確使用電位差計?
2.參比電極應具備什么條件?
3.若電池的極性接反了,測定時會發生什么現象? 4.鹽橋有什么作用?選用作鹽橋的物質應有什么原則? 科學實驗報告10
實驗內容 7陽光下的影子
實驗地點 室外
實驗目的 觀察陽光下物體影子的變化
實驗器材 木板、白紙、橡皮泥、木棒
實驗步驟
1、做一個簡易的日影觀測儀。
2、每隔十分鐘,量鉛筆影子的長度,在白紙上做下記錄。
實驗現象
1、陽光下物體影子的方向隨著太陽方向的改變而改變,影子總是和太陽的方向相反。
2、陽光下物體影子長短的變化是隨著太陽在天空中的位置變化而變化的,太陽位置最高時影子最短,太陽位置最低時,影子最長。
實驗結論
1、陽光下物體影子的方向隨著太陽方向的改變而改變,影子總是和太陽的方向相反。
2、陽光下物體影子長短的變化是隨著太陽在天空中的位置變化而變化的,太陽位置最高時影子最短,太陽位置最低時,影子最長。
實驗效果
實驗人
實驗時間
儀器管理員簽字
科學實驗報告5
實驗內容 6改變生態瓶
實驗地點 實驗室
實驗目的 在設計對比實驗中嚴格控制變量,并注意收集實驗數據用事實說話。
實驗器材 生態瓶、小魚、水草
實驗步驟 1、減少生態瓶里的'水。
2、增加生態瓶里的生物。
實驗現象 1. 由于水量減少,動植物的生存空間減少,氧氣量減少,水少的小魚浮出水面的次數比較多。
2. 水草增加,產生的氧氣量就增加,魚浮出水面的次數會減少;小魚增加,耗氧量增大,小魚浮到水面的次數會增多。
實驗結論 減少水和添加動物、植物會引發生態群落的變化。
備注
實驗人 實驗時間
儀器管理員簽字
科學實驗報告6
實驗名稱
做肺模型
實驗材料
塑料瓶、筆管、橡皮筋、氣球、細繩、橡皮泥
實驗方法和過程
1、用剪刀將塑料瓶的底部剪掉,再把氣球剪掉口部,用半個氣球把瓶底蓋嚴,并將四周用橡皮筋固定。
2、把小氣球套在筆管上,用橡皮筋固定,從瓶口放入,并瓶口和筆管之間用橡皮泥封嚴。
3、用左手握住瓶身,右手捏住橡膠皮膜向下拉,松開右手,瓶內氣球恢復原狀。
實驗現象
向下拉氣球,瓶內氣球膨脹;松開手,瓶內氣球縮小。
實驗結論
向下拉氣球,相當于人在吸氣(隔膜下降,使胸腔容積增大,氣壓減小,氣體入肺),所以氣球膨脹;松開手,相當于人在呼氣(隔膜上升,胸腔容積變小,氣壓增大,氣體排出肺),所以氣球縮小。
記錄人:xxx
科學實驗報告7
讓小燈泡發光
實驗目的:
利用電來點亮小燈泡
實驗原理:
只有電流通過燈絲時小燈泡才會發光
實驗器材:
導線1根、電池1節、小電珠1個。
實驗步驟:
選擇連接方式使小燈泡發光。
1、導線連接小燈泡的'螺紋與電池底部的鋅殼,電池銅帽與小燈泡的錫粒接觸,觀察現象。
2、導線連接小燈泡的錫粒與電池底部的鋅殼,電池銅帽與小燈泡螺紋接觸,觀察現象。
3、導線連接電池銅帽與小燈泡螺紋,小燈泡的錫粒與電池底部的鋅殼接觸,觀察現象。
4、整理器材。
實驗結論:
小燈泡亮了。
科學實驗報告8
實驗組別:實驗合作者:
指導老師:實驗日期:20××年×月×日第×節
實驗名稱:水的凈化——靜置與過濾
實驗目的:學會做污水凈化實驗。
實驗器材:燒杯、污水、塑料瓶、細沙和小石子
實驗步驟:
1、觀察污水和自來水的.不同;
2、先沉淀一段時間的污水后放入裝有細沙和小石子的塑料瓶中,倒過來放,松開一絲蓋子觀察。
實驗現象:
1、污水經過沉淀后,杯底出現了;
2、經過過濾后,杯口有很多,滴出來的水有些。
實驗結論:
污水可以凈化成水。
問題討論:
科學實驗報告9
學校xx
年(班)級xx
實驗xx
小組成員xx
實驗時間xx
實驗名稱:測量不規則石塊的體積
實驗器材:量杯、量筒、石塊、水槽、燒杯
我的猜測:150克
我這樣做:
1、用量杯取水倒進量筒里記下刻度;將石塊滑入量筒里,記下水面刻度;用現在的.刻度減去原來記下的刻度就是不規則十塊的體積。
2、將燒杯裝滿水放在水槽里;將石塊滑入燒杯,水會溢出燒杯;用量筒量出溢出水的體積,就是石塊的體積。
觀察到的現象或測量結果:
180克
我認為:溢出水的體積就是石塊的體積。
授課教師:xx
評定等級:xx
注:
1.本表由學生在實驗課上根據實驗情況填寫送交實驗室存放。
2.本表每學期按年級每個實驗選樣例裝訂成冊存檔。
科學實驗報告10
一、[教材分析]
《聲音是怎樣產生的》是湘教版科學教材四年級(上)《聲音》單元第二課的內容。本課在本單元中起承上啟下的作用。學生通過第一課《聽聽聲音》的學習,學生知道了我們周圍充滿著各種不同的聲音,我們也可以利用物體來制造出不同的聲音,但不知道聲音是怎樣產生的。本課在第一課的基礎上來研究、探索“聲音是怎樣產生的”,為后面《聲音是怎樣傳播的》、《控制聲音》等課的探究活動作好充分的知識準備。
《聲音是怎樣產生的》一課由兩個活動“觀察發聲的物體”和“自制小樂器”兩部分組成。聲音是怎樣產生的,研究時就要比較一下物體發聲時與不發聲時有什么不同,讓學生從中探究發聲物體的共同特征。這兩個活動是發展學生關于“聲音的產生”的科學概念的一系列有結構的探究活動,目的不僅是探究聲音產生的原因,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在活動中觀察和描述發聲體的狀態,在大量的科學事實的觀察和描述的基礎上建構“聲音是由于物體振動產生的”科學概念。
二、[學生分析]
在進行本課學習前,作為四年級的學生對聲音是怎樣產生的這個問題肯定有自己的想法,因為學生通過自身的生活經驗、不同的信息渠道獲得了一些聲音的知識。聲音是怎樣產生的?一是由外力的作用,但這不是主要原因,有外力不一定能產生聲音(如拉橡皮筋就不能發出聲音),更主要的是物體必須發生振動。通過課前了解,我們發現絕大多數的孩子們認為是物體敲打、碰撞、摩擦等原因產生了聲音,這是他們對聲音的最初認識。這些學生的認識和理解僅僅停留在聲音是由敲、拍、撥等外力作用下產生的,而并未真正關注物體本身的變化,即振動。對物體振動產生了聲音這個概念,即使有學生講出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實際上他們的認識也是很模糊的。在探究聲音產生的觀察實驗中,學生關注的往往是動作的本身,而不是發聲物體的變化,特別是物體之間摩擦也能聽到聲音,學生很難看到物體是否發生了振動,因此很難進行科學的概括和抽象。
三、[設計理念]
通過對以上的分析與思考,我們認為本課的教學應尊重學生已有知識和經驗,在學生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展開觀察實驗活動,引導學生從相同現象的觀察中進行抽象和概括,實現認識上的跨越。為此我設計時安排這么幾個循序漸進的活動:①利用已有經驗使物體發聲,提出聲音是怎樣產生的;②觀察、收集發聲物體的變化特點,獲得“聲音是由振動產生的”的初步感性認識;③通過更多物體,采用實證與反證結合進一步證明“聲音是由振動產生的”的。
四、[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
(1)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2)發聲的物體停止振動聲音也會停止的。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觀察、比較發聲物體和不發聲物體的狀態,并對這一現象進行積極思考,探究聲音產生的原因。
(2)通過創設情景質疑-—猜想假設-—觀察實驗-—合作交流等方式,讓學生親歷科學探究過程之中的各個環節,培養學生掌握觀察現象-—提出問題-—推測結果-—實驗驗證—得出結論等思維方法。
(3)在動手實驗過程中,通過用看、摸、聽、說等方法進行探究。
3、情感態度價值觀:
在探究的過程中,積極大膽地闡述自己的發現;樂于與他人合作,養成細致觀察的習慣和態度。
五、[教學重、難點]
重點: 通過觀察、實驗、比較、討論、交流等活動,知道“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難點:如何引導學生從實驗中分析得出: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六、[教學模式選擇]
為了能夠順利完成整個探究活動,我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把它分為四個部分:一、創設情境,引出問題;二、提出假設,實驗探究;驗證猜測。三、鞏固提高,拓展延伸;四、總結評價。課堂上讓學生通過運用看、摸、聽、說多種方法觀察發聲物體的特點,并對發生物體與不發聲物體進行觀察比較,就觀察到的現象進行積極思考。在這節課教學中,我先“扶”后“放”,始終貫穿小組合作實驗、觀察、對比、討論、交流相結合的教學方式,采用引出問題——提出假設——實驗探究——得出結論的科學研究方法,努力讓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獲得知識、提高能力。
七、[多媒體的使用]
1、利用多媒體給學生提供創設問題的情景,激發學生的興趣,啟發學生思維。
2、利用課件出示本節課實驗記錄表及探究結論,突出重點。
3、利用展示平臺展示各小組的實驗記錄表,便于學生相互交流,形成正確的認識,得出科學的結論。
八、[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 羊角錘、鐵釘、小木板、洗衣刷、音叉、裝水的水槽,砂紙 學生分小組準備:音叉、乒乓球、裝水的水槽、小鼓、彩色紙屑、小瓶水、口哨、 橡皮筋、實驗記錄表。
[課時安排]一課時
九、[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1)、教師用羊角錘在小木板上釘鐵釘。
問:剛才看到老師做了什么動作?你們聽到了什么?
(釘鐵釘,敲打鐵釘發出的聲音)
(2)、老師出示洗衣刷,砂紙,請一位學生演示用刷子在砂紙上來回刷。
問:剛才看到了這位學生做了什么動作?你們聽到了什么?
(用刷子在砂紙上來回刷,聽到了較響的沙沙聲)
(3)、播放多媒體課件“豐富多彩的聲音”。小鳥歡快鳴叫、嘩嘩的流水聲、咚咚的鼓聲--------
在我們的生活中許多物體都能發出聲音,我們也不時地在聽各種聲音,那么,聲音是怎么產生的嗎?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這個問題。
(板書課題: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2、猜測聲音產生的原因,作出假設
(1)提問:誰來大膽的猜一猜究竟聲音是怎么產生的?
(學生回答:敲打、摩擦、撞擊、彈撥、風吹、樂器發聲、語言說話)(板書)
(2)談話:剛才同學們所說的都是自己的.一種看法,一種猜測。世界上許多偉大的發現都源于猜測。而要想知道聲音究竟是不是因為敲打、摩擦、撞擊、彈撥、碰撞等原因產生的,就要通過我們今天的觀察與實驗才能知道。
[設計意圖]: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富有情趣的導入能激發學生的興趣,為新課教學創造最佳的學習氛圍,通過創設情景敲鐵釘,邀請學生參與活動,聆聽豐富多彩的聲音。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探究活動
探究活動一:音叉的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1、 介紹實驗材料
(1)介紹并演示實驗儀器:音叉
A、音叉——這是一種用鋼制成的U形的實驗儀器,用橡膠小槌輕輕敲擊它就會發出聲音。
B、使用方法:在使用音叉的時候,手要握住音叉柄,用小槌敲擊音叉的上端。(教師示范)
C、學生嘗試用音叉。
2、學生開展活動:
(1)、教師提出實驗要求(課件打出實驗要求):請各組分工協作,想辦法讓音叉發出聲音來,每個人制造聲音, 聲音不要太大,看誰想的辦法多,交流你們的方法,說說物體在發聲時你有什么發現?認真觀察實驗現象,并把實驗現象記錄在報告單上。
①用橡膠小槌敲擊音叉,讓音叉發出聲音,然后將音叉迅速輕輕靠近水面,或者靠近靜
止不動的乒乓球,仔細看看有什么現象發生?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
(學生回答,教師同時板書:音叉在振動,引起水花四濺、有波紋、有水泡、乒乓球彈開
②我們讓音叉發出聲音后,用手摸摸或將音叉輕輕貼到臉上,有什么感覺?為什么會產生這樣的感覺?學生回答,音叉在振動教師同時板書:麻、癢)
③當我們用大小不同的力敲擊音叉時,聽一聽音叉發出的聲音有什么不同?
④說一說音叉在不發出聲音時的狀態和發出聲音時的狀態。(學生回答,教師同時板書:音叉在不發出聲音時是平靜的、靜止的、不動的音叉發出聲音時的狀態是顫動的、動態、振動)
小結:通過剛才的實驗我們知道音叉產生的聲音是音叉在振動(顫動)時發出的。 剛才我們用哪些研究方法一起做了關于音叉的實驗?(學生回答:看、摸、聽、說) 下面我們就要用這些研究方法去研究隊鼓、橡皮筋、小瓶水、口哨不發出聲音時的狀態和發出聲音時的狀態。
探究活動二:其它物品的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1、談話:請同學們看看你們的實驗桌,老師為大家準備了一些實驗物品。誰來說一說都有些什么?學生介紹實驗材料:小鼓、橡皮筋、小瓶水、口哨。你能想辦法讓它們發出聲音嗎?
2、學生分組實驗
3、教師提出實驗要求
(1)、將彩色紙屑放在小鼓鼓面上,敲響小鼓時小紙屑會怎樣?為什么會這樣? (2)、吹響口哨時,口哨里的小珠子會怎樣?為什么會這樣?
4、學生操作實驗,教師巡視,指導。
5、小組匯報實驗發現。
6、交流匯報實驗現象,用實物投影儀向全班展示實驗記錄表
重點說說實驗物品在發出聲音時和不發出聲音時的狀態
7、得出結論,總結方法
①得出結論:所有的物體在不發出聲音時處于靜止的狀態,在發出聲音時處于振動(或顫動、擺動、晃動、搖動)的狀態。所以,聲音是由于物體的振動(或顫動、擺動、晃動、搖動)產生的。(課件打出)
教師適時引導:通過實驗研究,同學們發現物體發出聲音時的狀態有的顫動、有的擺動、有的晃動你們觀察得很仔細,說得也很正確,那么我們能不能用一個更加科學、更加準確的詞語來代替這些詞語呢?那就是——振動。
講解:科學家發現,一個物體在力的作用下,會不斷重復地做往返運動。我們把這種運動叫做振動。(出示課件:振動。)
科學實驗報告11
實驗名稱
研究杠桿
實驗材料
鉤碼、杠桿尺、鐵架臺
實驗方法和過程
1、將杠桿尺、鐵架臺組裝在一起。
2、若不平衡,可以調節兩端螺母。
3、在杠桿尺兩端不同的位置分別掛適當數量的鉤碼,使其重新平衡,重復多次。
4、將上述多組實驗數據記錄在表中。
5、通過記錄的實驗數據,進行對比分析。
實驗現象
序號
阻力臂2個
動力臂2個
實驗結論
支點到力點的距離大于支點到重物的距離時杠桿省力。支點到力點的距離小于支點到重物的距離時杠桿費力。支點到力點的.距離等于支點到重物的距離時杠桿不省力也不費力。
記錄人:xxx
科學實驗報告12
實驗組別:實驗合作者:
指導老師:實驗日期:20××年×月×日第×節
實驗名稱:調查污染的來源
實驗目的:通過調查污染的來源,讓學生知道水是如何被污染的.。
實驗器材:
實驗步驟:
采訪當地政府部門。
家庭生活污染物。
采訪家用物資銷售部。
醫院采訪。
實驗現象:
農藥、化肥,洗滌劑等都會污染水。
實驗結論:
我發現水污染來自于××××××
問題討論:
科學實驗報告13
實驗一:
實驗名稱: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
實驗材料:制取一瓶二氧化碳備用,制取一瓶澄清的石灰水備用、燒杯一個
實驗過程:1)、將澄清的石灰水倒入燒杯中,觀察澄清的石灰水是什么樣子的,
2)、倒入裝有二氧化碳的瓶子,搖晃后觀察現象。
實驗結論: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
實驗二:
實驗名稱:研究固體的熱脹冷縮
實驗材料:固體體脹演示器、酒精燈、火柴、水槽、冷水
實驗過程:
(1)銅球穿過鐵圈
(2)、給銅球加熱,不能穿過鐵圈
(3)把銅球放入冷水中,銅球又穿過鐵圈
實驗結論; 固體有熱脹冷縮的'性質
實驗三:
實驗名稱:研究液體的熱脹冷縮
實驗材料:細管、膠塞、平底燒瓶、紅顏色的水、水槽、熱水
實驗過程:
(1)細管插在膠塞中間,用膠塞塞住瓶口
(2)、往瓶里加紅顏色的水
(3)把瓶子放入水槽中,記下細管里水的位置。
(4)往水槽里加熱水,觀察細管里水面的位置有什么變化。
實驗結論; 液體有熱脹冷縮的性質
實驗四:
實驗名稱:研究氣體的熱脹冷縮
實驗材料:氣球、水槽2個、平底燒瓶、熱水、冷水
實驗過程:
(1)把氣球套在平底燒瓶口
(2)、把燒瓶放在熱水中,歡察現象。
(3)把燒瓶放在冷水中,歡察現象。
實驗結論: 氣體有熱脹冷縮的性質
實驗五:
實驗名稱:空氣的成分
實驗材料:水槽、蠟燭、玻璃片、去掉底的飲料瓶、火柴
實驗過程:
(1)把蠟燭放在水槽中點燃,罩上飲料瓶,擰緊瓶塞。觀察現象。
(2)、把水槽內的水加到飲料瓶里的高度。
(3)擰開瓶蓋,迅速將火柴插入瓶內,觀察現象
實驗結論:空氣中至少有兩種氣體,一種氣體支持燃燒,另一種氣體不支持燃燒。
科學實驗報告14
實驗內容 10光與熱
實驗地點 實驗室
實驗目的 認識陽光的強弱和溫度的關系
實驗器材 溫度計1支,鏡子3面,膠布
實驗步驟 1、用膠布將溫度計固定在墻上。
2、用鏡子反光對著溫度計(一鏡反射或多鏡反射)
實驗現象 一次照射的溫度比多次照射光的`溫度低。
實驗結論 一次照射的溫度比多次照射光的溫度低。
備注
實驗人 實驗時間
儀器管理員簽字
科學實驗報告15
實驗內容 11怎樣得到更多的光和熱
實驗地點 室外
實驗目的 物體的顏色和吸熱
實驗器材 白色紙、粉色紙、黑色紙、黑色蠟光紙、鋁箔紙對折做成的紙帶,溫度計
實驗步驟 1、把不同顏色的直對著做成袋狀。
2、分別插上溫度計放在陽光下。
實驗現象 1、 深色紙比淺色紙升溫快
2、 黑色蠟光紙比黑色無光紙升溫慢
實驗結論 物體的.顏色與吸熱的本領有關,深色物體比淺色物體吸熱快 備注
實驗人 實驗時間
【科學實驗報告】相關文章:
科學實驗報告實驗報告范文05-26
科學實驗報告【精選】05-31
科學實驗報告11-04
(經典)科學實驗報告06-04
科學實驗報告05-15
科學實驗報告【推薦】11-14
科學實驗報告【薦】11-15
【熱門】科學實驗報告11-06
【推薦】科學實驗報告06-07
【薦】科學實驗報告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