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初中實驗報告

時間:2024-06-10 16:29:53 實驗報告 我要投稿

(優選)初中實驗報告

  在當下這個社會中,報告對我們來說并不陌生,寫報告的時候要注意內容的完整。寫起報告來就毫無頭緒?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初中實驗報告,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優選)初中實驗報告

初中實驗報告1

  探究平面鏡成像時像與物的關系

  實驗目的:

  觀察平面鏡成像的情況,找出成像的特點。

  實驗原理:

  遵循光的反射定律:三線共面、法線居中、兩角相等。

  實驗器材:

  同樣大小的蠟燭一對、平板玻璃一塊、白紙一張、刻度尺一把

  實驗步驟:

  1、在桌面上鋪一張大紙,紙上豎立一塊玻璃板作為平面鏡,沿著玻璃板在紙上畫一條直線,代表平面鏡的位置;

  2、把一支點燃的蠟燭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可以看到它在玻璃板后面的像;

  3、再拿一支外形相同但不點燃的蠟燭,豎立著在玻璃板后面移動,直到看上去它跟前面那支蠟燭的像完全重合,這個位置就是前面那支蠟燭像的位置,在紙上記下這兩個位置;

  4、移動點燃的蠟燭,重做實驗;

  5、用直線把每次實驗中蠟燭和它的`像在紙上的位置連起來,并用刻度尺分別測量它們到玻璃板的距離,將數據記錄在下表中。

  初中物理實驗報告9

  光學中研究光的本性以及光在媒質中傳播時各種性質的學科。物理光學過去也稱“波動光學”,從光是一種波動出發,能說明光的干涉、衍射和偏振等現象。而在赫茲用實驗證實了麥克斯韋關于光是電磁波的假說以后,物理光學也能在這個基礎上解釋光在傳播過程中與物質發生相互作用時的部分現象,如吸收,散射和色散等,而且獲得一定成功。但光的電磁理論不能解釋光和物質相互作用的另一些現象,如光電效應、康普頓效應及各種原子和分子發射的特征光譜的規律等;在這些現象中,光表現出它的粒子性。本世紀以來,這方面的研究形成了物理光學的另一部門“量子光學”。

  楊格于1801年設法穩定兩光源之相位差,首次做出可見光之干涉實驗,并由此求出可見光波之波長。其方法是,使太陽光通過一擋板上之小孔使成單一光源,再使此單一光源射到另一擋板上,此板上有兩相隔很近的小孔,且各與單光源等距離,則此兩同相位之兩光源在屏幕上形成干涉條紋。因為通過第二擋板上兩小孔之光因來自同一光源,故其波長相等,并且維持一定的相位關系(一般均維持同相),因而能在屏幕上形成固定不變的干涉條紋。若X為屏幕上某一明(或暗)條紋與中心點O的距離,D為雙孔所在面與屏幕之間的距離,2a為兩針孔S1,S2間之距離(通常小于1毫米),λ為S光源及副光源S1、S2所發出的光之波長。

  兩光源發出的兩列光源必然在空間相迭加,在傳播中兩波各有各的波峰和波谷。當兩列波的波峰和波峰或波谷和波谷相重疊之點必為亮點。這些亮點至S1與S2的光程差必為波長λ的整數倍。在兩列波的波峰與波谷相重疊之點必為暗點,這些暗點至S1與S2的光程差必為波長λ/2的整數倍。實驗結果的干涉條紋,它是以P0點為對稱點而明暗相間的條紋。P0點處的中央條紋是明條紋。當用不同的單色光源作實驗時,各明暗條紋的間距并不相同。波長較短的單色光如紫光,條紋較密;波長較長的單色光如紅光,條紋較稀。另外,如果用白光作實驗,在屏幕上只有中央條紋是白色的。在中央白色條紋的兩側,由于各單色光的明暗條紋的位置不同,形成由紫而紅的彩色條紋。

初中實驗報告2

  用高倍顯微鏡觀察葉綠體和細胞質流動

  1、初步掌握高倍顯微鏡的使用方法。

  2、觀察高等植物的葉綠體在細胞質基質中的形態和分布。

  高等植物的葉綠體呈橢球狀,在不同的光照條件下,葉綠體可以運動,改變橢球體的方向,這樣既能接受較多的光照,又不至于被強光灼傷。在強光下,葉綠體以其橢球體的.側面朝向光源;在弱光下,葉綠體以其橢球體的正面朝向光源。因此,在不同光照條件下采集的葫蘆蘚,其小葉內葉綠體橢球體的形狀不完全一樣。活細胞中的細胞質處于不斷的流動狀態,觀察細胞質的流動,可以用細胞質基質中的葉綠體的運動做為標志。 

  步驟:制作蘚類葉片的臨時裝片;用顯微鏡觀察葉綠體;制作黑藻葉片臨時裝片;用顯微鏡觀察細胞質流動

  3、材料:蘚類的葉,新鮮的黑藻,顯微鏡,載玻片,蓋玻片,滴管,鑷子,刀片,培養皿,鉛筆

  4、問題:細胞質基質中的葉綠體是否靜止不動,為什么?葉綠體的形態和分布與葉綠體的功能有什么關系?植物細胞的細胞質處于不斷的流動狀態,這對于活細胞完成生命活動有什么意義?用鉛筆畫一個葉片細胞,標出葉綠體的大致流動方向。

初中實驗報告3

  實驗目的:

  觀察水沸騰時的現象

  實驗器材:

  鐵架臺、酒精燈、火柴、石棉網、燒杯、中心有孔紙板、溫度計、水、秒表

  實驗裝置圖:

  實驗步驟:

  1.按裝置圖安裝實驗儀器,向燒杯中加入溫水,水位高為燒杯的1/2左右。

  2.用酒精燈給水加熱并觀察.(觀察水的'溫度變化,水發出的聲音變化,水中的氣泡變化)

  描述實驗中水的沸騰前和沸騰時的情景:

  (1)水中氣泡在沸騰前,沸騰時

  (2)水的聲音在沸騰前,沸騰時

  3. 當水溫達到90℃時開始計時,每半分鐘記錄一次溫度。填入下表中,至沸騰后兩分鐘停止。

  實驗記錄表:

  時間(分) 0 0.5 1 1.5 2 2.5 3 …

  溫度(℃)

  4、觀察撤火后水是否還繼續保持沸騰?

  5、實驗結果分析:

  ①以時間為橫坐標,溫度為縱坐標,根據記錄用描點法作出水的沸騰圖像。

  ②請學生敘述實驗現象。

  沸騰前水中有升到水面上來,水聲;繼續加熱時,水中發生劇烈的現象,大量上升并且變(填“大”或“小”),升到水面上破裂,放出水蒸氣,散到空氣中,水聲變(填“大”或“小”)。

  沸騰的概念:

  ③實驗中是否一加熱,水就沸騰?

  ④水沸騰時溫度如何變化?

  ⑤停止加熱,水是否還繼續沸騰?說明什么?

  XXX

  20xx年X月XX日

初中實驗報告4

  一、問題的提出:

  九年義務教育英語新教材的使用,打破了老一套的教學模式,變應試教育為素質教育,旨在通過聽說讀寫 的訓練,使學生獲得英語的基礎知識和為交際初步運用英語的能力,初中英語開設活動課的實驗報告。要想實現這一目的,教師需在教學過程中 ,加大聽說讀寫的力度,增加語言實踐,盡可能多地為學生創造語言實踐的機會和環境。這些任務的完成,單 單依靠課堂教學活動是遠遠不夠的。

  英語活動課作為課堂教學的一種形式,能夠為教師更好地實現教育教學目的提供實踐場所和環境,更有利 于發揮學生特長,開闊學生的視野,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生的智力和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基于 上述情況,在縣教研室的指導下,我們從1994年秋季開始,在我校著手進行了開設英語活動課的研究。

  二、實驗的目的和原則:

  實驗目的:創設語言環境,為實現交際而初步運用英語,英語論文《初中英語開設活動課的實驗報告》。以新教材、新大綱和新《課程計劃》為指導,探 索英語活動課的性質、內容和活動方式,全面提高教學質量,提高學生素質,激發學生學習熱情,提高學生聽 說、閱讀及書面表達能力。

  實驗原則:

  1.注重基礎知識和能力培養相結合的原則。活動課是對階段教學活動效果的展示,它被作為常規教學的范 疇,但又有別于普通課堂教學活動。它主要以培養學生為交際運用英語的能力為目的,也必須為課堂教學服務 。

  2.注重知識的趣味性和實踐性,注意發揮學生的特長。開展活動課,是讓學生在樂中學、樂中思、樂中用 ,讓有才華的學生有展示自己的場所,讓他們體驗到學英語的樂趣,感受到所學知識的使用價值。

  3.注重學生的認識水平和活動課編排體系相適應的原則。初中學生的心理、生理發展既不同于少兒期,也 不同于高中時期,對他們的要求不能過高,活動課程知識的選編一定要適應學生的認識規律、知識結構和英語 語言的實際水平。

  三、實驗的主要做法:

  認真學習大綱教材,挖掘知識交叉點,確立活動課實施進度。

初中實驗報告5

  器材

  找一個底面很平的容器,讓一個蠟燭頭緊貼在容器底部,再往容器里倒水,蠟燭頭并不會浮起來;輕輕地把蠟燭頭撥倒,它立刻就會浮起來。

  可見,當物體與容器底部緊密接觸時,兩個接觸面間就沒有液體滲入,物體的下表面不再受液體對它向上的壓強,液體對它就失去了向上托的力,浮力當然隨之消失了。

  現在,你能提出為潛艇擺脫困境的措施了嗎?

  “浮力是怎樣產生的”,學生對“浮力就是液體對物體向上的壓力和向下的壓力之差”這一結論是可以理解的`,但卻難以相信,因此做好浮力消失的實驗是攻克這一難點的關鍵,下面介紹兩種簡便方法。

  [方法1]

  器材:大小適當的玻璃漏斗(化學實驗室有)一個、乒乓球一只、紅水一杯。

  步驟:

  (1)將乒乓球有意撳入水中,松手后乒乓球很快浮起。

  (2)用手托住漏斗(喇叭口朝上,漏斗柄夾在中指和無名指之間),將乒乓球放入其中,以大拇指按住乒乓球,將水倒入漏斗中,松開拇指,可見乒乓球不浮起,(這時漏斗柄下口有水向下流,這是因為乒乓球與漏斗間不太密合)。

  (3)用手指堵住出水口,可見漏斗柄中水面逐漸上升,當水面升至乒乓球時,乒乓球迅即上浮。(若漏斗柄下口出水過快,可在乒乓球與漏斗接觸處墊一圈棉花,這樣可以從容地觀察水在漏斗柄中上升的情況。)

  [方法2]

  器材:透明平底塑料桶(深度10cm左右,口徑宜大些,便于操作)一只、底面基本平整的木塊(如象棋子、積木、保溫瓶塞等)一個、筷子一根、水一杯。

  制作小孔桶:取一鐵扦在酒精燈上燒紅,在塑料桶底面中央穿一小孔、孔徑1cm左右,用砂紙將孔邊磨平即成一小孔桶。

  步驟:

  (1)將木塊有意撳入水中,松手后木塊很快浮起。

  (2)將木塊平整的一面朝下放入小孔桶中并遮住小孔,用筷子按住木塊,向桶中倒水。移去筷子,可見木塊不浮起。(這時小孔處有水向下滴,這是因為木塊與桶的接觸面之間不很密合)。

  (3)用手指堵住小孔,木塊立即上浮。

  上述兩例針對實際中物體的表面不可能絕對平滑這一事實,巧妙地利用“小孔滲漏”使水不在物體下面存留,從而使物體失去液體的向上的壓力,也就失去了浮力,結果本應浮在水面上的乒乓球和木塊卻被牢牢地釘在了水底,不能不令學生嘆服。接著步驟(3)又魔術般地使浮力再現,更令學生情緒高漲,躍躍欲試。

  組成串聯電路和并聯電路實驗報告

  一、實驗目的:掌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連接方式。

  二、實驗器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步 驟: 1.組成串聯電路

  A.按圖1-1的電路圖,先用鉛筆將圖1-2中的電路元件,按電路圖中的順序連成實物 電路圖(要求元件位置不動,并且導線不能交叉)。

  B.按圖1-1的電路圖接好電路,閉合和斷開開關,觀察開關是同時控制兩個燈泡,還 是只控制其中一個燈光泡.

  觀察結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把開關改接在L1和L2之間,重做實驗B;再改接到L2和電池負極之間,再重做實驗B. 觀察開關的控制作用是否改變了,并分別畫出相應的電路圖.

  電路圖 電路圖

  觀察結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觀察結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組成并聯電路

  A.畫出由兩盞電燈L1和L2組成的并聯電路圖,要求開關S接在干路上,開關S1和S2分 別接在兩個支路上,并按電路圖用鉛筆連接1-3

  的實物電路圖.

  電路圖

  B.按電路圖在實物上連接并聯電路,然后進行下述實驗和觀察:

  a. 閉合S1和S2,再閉合或斷開干路開關S,觀察開關S控制哪個燈泡.

  觀察結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 閉合S和S2,再閉合或斷開干路開關S1,觀察開關S1控制哪個燈泡. 觀察結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 閉合S和S1,再閉合或斷開干路開關S2,觀察開關S2控制哪個燈泡.

  觀察結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結論]

  1.在串聯電路里開關控制____________用電器;如果開關的位置改變了,它的控制作 用_________.

  2.在并聯電路干路里的開關控制__________________用電器;支路中的開關只能控制 _______________用電器.

初中實驗報告6

  探究課題:探究平面鏡成像的特點.

  一、提出問題:

  平面鏡成的是實像還是虛像?是放大的還是縮小的像?所成的像的位置是在什么地方?

  二、猜想與假設:

  平面鏡成的是虛像.像的大小與物的大小相等.像與物分別是在平面鏡的兩側.

  三、制定計劃與設計方案:

  實驗原理是光的反射規律.

  所需器材:蠟燭(兩只),平面鏡(能透光的),刻度尺,白紙,火柴,

  實驗步驟:

  1.在桌面上平鋪一張16開的白紙,在白紙的中線上用鉛筆畫上一條直線,把平面鏡垂直立在這條直線上.

  2.在平面鏡的一側點燃蠟燭,從這一側可以看到平面鏡中所成的點燃蠟燭的像,用不透光的紙遮擋平面鏡的背面,發現像仍然存在,說明光線并沒有透過平面鏡,因而證明平面鏡背后所成的像并不是實際光線的會聚,是虛像.

  3.拿下遮光紙,在平面鏡的背后放上一只未點燃的蠟燭,當所放蠟燭大小高度與點燃蠟燭的高度相等時,可以看到背后未點燃蠟燭也好像被點燃了.說明背后所成像的大小與物體的大小相等.

  4.用鉛筆分別記下點燃蠟燭與未點燃蠟燭的位置,移開平面鏡和蠟燭,用刻度尺分別量出白紙上所作的記號,量出點燃蠟燭到平面鏡的.距離和未點燃蠟燭(即像)到平面鏡的距離.比較兩個距離的大小.發現是相等的.

  四、自我評估:

  該實驗過程是合理的,所得結論也是正確無誤.做該實驗時最好是在暗室進行,現象更加明顯.誤差方面應該是沒有什么誤差,關鍵在于實驗者要認真仔細的操作,使用刻度尺時要認真測量.

  五、交流與應用:

  通過該實驗我們已經得到的結論是,物體在平面鏡中所成的像是虛像,像的大小與物體的大小相等,像到平面鏡的距離與物體到平面鏡的距離相等.像與物體的連線被平面鏡垂直且平分.例如,我們站在穿衣鏡前時,我們看穿衣鏡中自己的像是虛像,像到鏡面的距離與人到鏡面的距離是相等的,當我們人向平面鏡走近時,會看到鏡中的像也在向我們走近.我們還可以解釋為什么看到水中的物像是倒影.平靜的水面其實也是平面鏡.等等.

初中實驗報告7

  一、分析一個典型實驗,闡明一類實驗規律

  根據化學教學大綱和教材,就實驗內容來講,可歸納為以下幾種類型。

  有關制取固態、液態、氣態物質的實驗;有關闡明概念,證明基本理論和定律的實驗;有關研究物質的性質和各類物質之間的相互關系的實驗;有關定量方面的實驗。

  一般說來,每一類實驗的原理、裝置、操作等方面總有規律可循。因此我何在講每一類實驗中的第一個實驗時,首先向學生分析這類實驗的設計原理和內容要求。而后再指導學生親自動手完成實驗,在此基礎上師生通過分析、對比,共同總結出這類實驗的規律,以期達到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的目的。如通過“粗鹽的提純”的實驗,我們引導學生總結出制取純凈的晶體物質的實驗原理和所需要的基礎知識以及操作等方面的規律。在實驗原理和基礎知識方面,讓學生著重掌握:①組成混合物的各種物質的溶解度;②混合物中各類物質的性質和它們之間能否相互發生反應(若能反應,需要弄清反應條件)。在實驗技能方面讓學生掌握:①所用各種玻璃器皿的性能和使用方法;②有關物質的溶解、過濾、結晶、再結晶的操作方法。

  二、明確選擇儀器的原則,正確選用儀器

  實驗中,培養學生準確地選擇儀器,是保證實驗順利完成的前提之一。為此,我們從下述幾方面對學生進行指導。

  1、根據反應物和生成物的性質、反應條件選擇儀器:中學化學教材里,討論化學反應的條件有:常溫、加熱、加壓、催化劑、光和電等。根據不同的反應條件、反應物的性質來制取新物質時,所需要的儀器也就不完全相同。因此,我們在初中化學講氧氣的實驗室制法時,著重向學生闡明兩點:①凡是對固體物質進行加熱制取氣體時,均可采取制取氧氣的這套反應裝置;②集氣的方法和操作,應根據氣體的溶解度、對空氣的相對密度、常溫能否與水或空氣中任一成分反應等因素而定。

  因為我們在講氧氣時進行了上述分析,所以在講氨氣、甲烷等氣態物質時,就可以從啟發學生通過對反應物和生成物的性質、反應條件等因素的分析,提出實驗所需要的儀器、裝置,來完成制取上述物質的實驗。

  2、根據控制化學反應速度的要求來選擇儀器:在實驗室里,為了達到安全而又迅速地制取某種物質,有些反應需使反應速度加快,有些要控制生成物的量,有些則反之。為此,在實驗中,要采用適應這些要求的裝置。如我們在講實驗室里制取氯氣時,就著重向學生講明教材中選用分液漏斗而不用長頸漏斗的理由。這樣分析、講解,使學生在進行實驗設計時就能正確地選好儀器。

  三、分析典型實驗,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技能

  實驗操作的正確與否,不僅是保證安全和實驗效果的先決條件,也是培養學生實驗技能所必需的。在這方面,我們除按實驗原理、要求提出有關的操作內容和要求外,還著重講了下述幾點:

  1、剖析一個典型實驗,講清一類實驗的操作內容:如通過實驗室里制取氧氣的實驗分析,可歸納總結出下述操作內容:①儀器的選擇、連接和固定:②裝置氣密性的檢查;③藥品的取用;④加熱方法;⑤氣體的凈化和干燥;⑥氣體的收集和放置;⑦裝置的拆卸。

  對這些操作,都應講清它們的知識、理論根據。譬如在實驗室里用濃鹽酸和二氧化錳混和加熱制取氯氣時,由于濃鹽酸有揮發性,水的沸點也不高,所以制得的氯氣中可能混有氯化氫和水蒸汽。欲除去,只要用飽和的氯化鈉水溶液洗滌,不能用水,這是因氯氣與水能發生下列反應:C12+H20HCl+HC10根據化學平衡移動原理,可知增加生成物中的C1-濃度,可使平衡向左進行,以減小氯氣的溶解度。又根據氯氣的性質,要想干燥氯氣,只能選用液體或顆粒狀的酸性干燥劑,通常用濃硫酸做干燥劑。

  2、通過對某些實驗操作的分析,向學生闡明實驗操作的要點:我們在分析某些實驗操作時,為了讓學生學得會,記得牢,總是把操作要點總結成幾個字或幾句話,讓學生便于記憶。如在配制一定體積的摩爾濃度溶液時,在分析演示的基礎上我們總結出:稱(對固態溶質要稱,液態溶質要量)、溶(溶解)、洗(洗滌溶解時容器的內壁)、稀(稀釋至容量瓶的刻度)四字配制法。

  四、培養學生書寫實驗報告的能力

  寫實驗報告是實驗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也是綜合運用知識的過程。但是在教學中發現有些同學即使到了二年級也還不能較好地寫出實驗報告。其原因是有些學生不知道在實驗中觀察什么、怎樣觀察、記錄什么。有些學生對實驗報告寫什么和怎樣寫還不了解。因此,他們常常把實驗報告寫得雜亂無章,空洞無物。為此,我們從第一節化學課開始,就注意培養學生寫實驗報告的.能力,其具體做法是:

  1、在演示實驗中注意培養學生觀察現象的能力:為培養學生觀察現象的能力,我們對現行中師化學教材中所講到的現象進行歸納、綜合。有光、熱、聲、態(狀態)、顏色、氣味、溶解、沉淀、液化、燃燒等等。在每次演示實驗或學生實驗中,總是要求學生根據實驗內容中有無新物質的生成和上述現象內容來觀察,并將觀察的結果記錄好,認真分析,去偽存真,填寫于實驗報告中。這樣要求學生,不僅使學生知道在實驗中要觀察些什么,使學生對知識獲得比較完整的概念,而且也不會漏掉某些重要的實驗現象,以致得不到正確結論。

  2、采取具體措施,培養學生書寫實驗報告的能力:為培養學生寫好實驗報告,從學生的實際出發,讓學生在演示實驗的過程中,實事求是地認真觀察、分析,并記錄于表的空格中,經過幾次填寫,學生就能比較正確、熟練地對實驗進行觀察記錄,做出解釋和結論。培養了學生書寫實驗報告的能力。

  3、培養學生繪制裝置圖的能力:寫好實驗報告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正確地繪制裝置圖。過去學生繪的裝置圖往往比例失調,難以辯認。近年來,我們在培養學生繪制裝置圖方面,首先分析各種儀器的構形,找出每件儀器各部分線條的比例關系及每件儀器部分線條之間的比例關系,作反復的繪圖練習,使學生在寫實驗報告時能迅速而正確地畫出裝置圖。

初中實驗報告8

  一、實驗目的:

  1、掌握溶解、過濾、蒸發等實驗的操作技能.

  2、理解過濾法分離混合物的化學原理.

  3、體會過濾的原理在生活生產等社會實際中的應用.

  二、實驗原理:

  粗鹽中含有泥沙等不溶性雜質,以及可溶性雜質如:Ca2+,Mg2+,SO42— 等.不溶性雜質可以用過濾的方法除去,然后蒸發水分得到較純凈的精鹽。

  三、儀器和用品:

  托盤天平,量筒,燒杯,玻璃棒,藥匙,普通漏斗,鐵架臺(帶鐵圈),蒸發皿,酒精燈,火柴,蒸發皿。

  試劑:粗鹽、蒸餾水。

  四、實驗操作:

  1、溶解:

  ①稱取約4g粗鹽

  ②用量筒量取約12ml蒸餾水

  ③把蒸餾水倒入燒杯中, 用藥匙取一匙粗鹽放入燒杯中邊加邊用玻璃棒攪拌,一直加到粗鹽不再溶解時為止.觀察溶液是否渾濁.

  2、過濾:

  將濾紙折疊后用水潤濕使其緊貼漏斗內壁并使濾紙上沿低于漏斗口,溶液液面低于濾紙上沿,傾倒液體的燒杯口要緊靠玻璃棒,玻璃棒的末端緊靠有三層濾紙的一邊,漏斗末端緊靠承接濾液的燒杯的內壁。慢慢傾倒液體,待濾紙內無水時,仔細觀察濾紙上的`剩余物及濾液的顏色.濾液仍渾濁時,應該再過濾一次.

  3、蒸發

  把得到的澄清濾液倒入蒸發皿.把蒸發皿放在鐵架臺的鐵圈上,用酒精燈加熱。 同時用玻璃棒不斷攪拌濾液等到蒸發皿中出現較多量固體時,停止加熱.利用蒸發皿的余熱使濾液蒸干.

  4、用玻璃棒把固體轉移到紙上,稱量后,回收到教師指定的容器。

  五、現象和結論:

  粗鹽溶解時溶液渾濁,蒸發時蒸發皿中隨著加熱的時間的延長,蒸發皿中逐漸析出晶體。

  結論:過濾可以出去粗鹽中的不溶性雜質。

初中實驗報告9

  1.提出問題;平面鏡成的是實像還是虛像?是放大的還是縮小的像?所成的像的位置是在什么地方?

  2.猜想與假設;平面鏡成的是虛像.像的大小與物的大小相等.像與物分別是在平面鏡的兩側.

  3.制定計劃與設計方案;實驗原理是光的反射規律.

  所需器材;蠟燭(兩只),平面鏡(能透光的),刻度尺,白紙,火柴,

  實驗步驟;一,在桌面上平鋪一張16開的白紙,在白紙的中線上用鉛筆畫上一條直線,把平面鏡垂直立在這條直線上.

  二.在平面鏡的一側點燃蠟燭,從這一側可以看到平面鏡中所成的點燃蠟燭的像,用不透光的紙遮擋平面鏡的背面,發現像仍然存在,說明光線并沒有透過平面鏡,因而證明平面鏡背后所成的像并不是實際光線的會聚,是虛像. 三.拿下遮光紙,在平面鏡的背后放上一只未點燃的蠟燭,當所放蠟燭大小高度與點燃蠟燭的高度相等時,可以看到背后未點燃蠟燭也好像被點燃了.說明背后所成像的大小與物體的大小相等.

  四.用鉛筆分別記下點燃蠟燭與未點燃蠟燭的位置,移開平面鏡和蠟燭,用刻度尺分別量出白紙上所作的記號,量出點燃蠟燭到平面鏡的距離和未點燃蠟燭(即像)到平面鏡的`距離.比較兩個距離的大小.發現是相等的.

  5.自我評估.該實驗過程是合理的,所得結論也是正確無誤.做該實驗時最好是在暗室進行,現象更加明顯.誤差方面應該是沒有什么誤差,關鍵在于實驗者要認真仔細的操作,使用刻度尺時要認真測量。

  6.交流與應用.通過該實驗我們已經得到的結論是,物體在平面鏡中所成的像是虛像,像的大小與物體的大小相等,像到平面鏡的距離與物體到平面鏡的距離相等.像與物體的連線被平面鏡垂直且平分.例如,我們站在穿衣鏡前時,我們看穿衣鏡中自己的像是虛像,像到鏡面的距離與人到鏡面的距離是相等的,當我們人向平面鏡走近時,會看到鏡中的像也在向我們走近.我們還可以解釋為什么看到水中的物像是倒影.平靜的水面其實也是平面鏡.等等.

初中實驗報告10

  中學物理實驗教學從其教學組織形式來說,可分為學生課外實驗、學生分組實驗和教師演示實驗。不論做哪種類型的實驗,教師都要重視實驗教學的準備過程。預習實驗或者說是準備實驗過程,我們正好可以讓學生從動手撰寫實驗報告開始,鞏固物理知識,進行物理學科的素質教育。對于大多數的初中物理實驗,教材或資料都已經設計好了實驗原理、步驟和過程,為什么還要讓初中學生撰寫實驗報告呢?

  一、提高學生的文字表述能力

  現在,中考命題的指導思想從考查學生熟練掌握知識的程度,轉向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轉向考查學生的思維評價,特別重視考生的文字表述能力。書寫的技能也像其他技能一樣,只有通過訓練和實踐才能真正獲得。所以,實驗報告的撰寫也是文字表述能力訓練和提高的途徑。

  二、促使學生自我完善,健康發展

  學生開始撰寫實驗報告時,肯定會遇到很多的困難,甚至會出現無從下手的情況,這很正常。在撰寫一份完整的實驗報告中,學生會設計出各種各樣的過程和方法,在相互比較中就可找到各自的差距,并在改進過程中悟出做人的道理。真正學會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借此不斷提高自我修養。

  三、變被動學習為主動探索

  撰寫一次實驗報告,基本包含了一次完整的科學探究過程,而完成實驗報告,需要有一定的知識與實驗技能作為依托。要設計好每一次實驗,學生勢必會主動復習和了解相關的知識與技能,并在撰寫實驗報告過程中融會貫通。所以,多讓學生動手寫完整的實驗報告,是鞏固學科知識的一種很有效的手段。

  “探究性學習”是目前新課程改革的熱點話題,而加強物理實驗設計能力培養,也是當前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學生在完成實驗任務的基礎上,提出實驗的改進、變通方法,對知識進行遷移,探討實驗的內涵和外延。教師放手讓學生動腦去探索,通過動腦逐步形成、發展自己的創造技能,讓學生處于一種主動探索知識的狀態,對他們智力的發展、能力的提高和科學方法的形成有很大的作用。讓學生親手撰寫實驗報告可以把學生帶入到科學探索的情境中,讓他們親身探索知識,使自己成為發現者,長期訓練會使學生的創造力和創新意識得到培養。

  四、激發創造動機

  “思”源于“疑”,設“疑”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有效方法。學生的思維活動,是在他們感到迫切需要解決某個問題時開始的。因此,要給學生創設一個有針對性的實驗,這樣可以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使學生始終處于積極的思維狀態中。在課外的探索活動中,學生的思維不像在課堂上會受到一定的限制,學生可以自由、充分地發揮想象力,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愛好設計實驗方案,進行探究活動。

初中實驗報告11

  一、提出問題:

  平面鏡成的是實像還是虛像?是放大的還是縮小的像?所成的像的位置是在什么地方?

  二、猜想與假設:

  平面鏡成的是虛像。像的大小與物的大小相等。像與物分別是在平面鏡的兩側。

  三、制定計劃與設計方案:

  實驗原理是光的反射規律。

  所需器材:蠟燭(兩只),平面鏡(能透光的),刻度尺,白紙,火柴,

  實驗步驟:

  1.在桌面上平鋪一張16開的白紙,在白紙的中線上用鉛筆畫上一條直線,把平面鏡垂直立在這條直線上。

  2.在平面鏡的一側點燃蠟燭,從這一側可以看到平面鏡中所成的點燃蠟燭的像,用不透光的紙遮擋平面鏡的背面,發現像仍然存在,說明光線并沒有透過平面鏡,因而證明平面鏡背后所成的像并不是實際光線的會聚,是虛像。

  3.拿下遮光紙,在平面鏡的背后放上一只未點燃的蠟燭,當所放蠟燭大小高度與點燃蠟燭的高度相等時,可以看到背后未點燃蠟燭也好像被點燃了。說明背后所成像的大小與物體的大小相等。

  4.用鉛筆分別記下點燃蠟燭與未點燃蠟燭的位置,移開平面鏡和蠟燭,用刻度尺分別量出白紙上所作的記號,量出點燃蠟燭到平面鏡的距離和未點燃蠟燭(即像)到平面鏡的距離。比較兩個距離的大小。發現是相等的。

  四、自我評估:

  該實驗過程是合理的,所得結論也是正確無誤。做該實驗時最好是在暗室進行,現象更加明顯。誤差方面應該是沒有什么誤差,關鍵在于實驗者要認真仔細的操作,使用刻度尺時要認真測量。

  五、交流與應用:

  通過該實驗我們已經得到的結論是,物體在平面鏡中所成的像是虛像,像的.大小與物體的大小相等,像到平面鏡的距離與物體到平面鏡的距離相等。像與物體的連線被平面鏡垂直且平分。例如,我們站在穿衣鏡前時,我們看穿衣鏡中自己的像是虛像,像到鏡面的距離與人到鏡面的距離是相等的,當我們人向平面鏡走近時,會看到鏡中的像也在向我們走近。我們還可以解釋為什么看到水中的物像是倒影。平靜的水面其實也是平面鏡,等等。

初中實驗報告12

  1.提出問題;平面鏡成的是實像還是虛像?是放大的還是縮小的像?所成的像的位置是在什么地方?

  2.猜想與假設;平面鏡成的是虛像.像的大小與物的大小相等.像與物分別是在平面鏡的兩側.

  3.制定計劃與設計方案;實驗原理是光的反射規律.

  所需器材;蠟燭(兩只),平面鏡(能透光的),刻度尺,白紙,火柴,實驗步驟;一,在桌面上平鋪一張16開的白紙,在白紙的中線上用鉛筆畫上一條直線,把平面鏡垂直立在這條直線上.

  二.在平面鏡的一側點燃蠟燭,從這一側可以看到平面鏡中所成的點燃蠟燭的像,用不透光的紙遮擋平面鏡的`背面,發現像仍然存在,說明光線并沒有透過平面鏡,因而證明平面鏡背后所成的像并不是實際光線的會聚,是虛像.

  三.拿下遮光紙,在平面鏡的背后放上一只未點燃的蠟燭,當所放蠟燭大小高度與點燃蠟燭的高度相等時,可以看到背后未點燃蠟燭也好像被點燃了.說明背后所成像的大小與物體的大小相等.

  四.用鉛筆分別記下點燃蠟燭與未點燃蠟燭的位置,移開平面鏡和蠟燭,用刻度尺分別量出白紙上所作的記號,量出點燃蠟燭到平面鏡的距離和未點燃蠟燭(即像)到平面鏡的距離.比較兩個距離的大小.發現是相等的.

  5.自我評估.該實驗過程是合理的,所得結論也是正確無誤.做該實驗時最好是在暗室進行,現象更加明顯.誤差方面應該是沒有什么誤差,關鍵在于實驗者要認真仔細的操作,使用刻度尺時要認真測量。

  6.交流與應用.通過該實驗我們已經得到的結論是,物體在平面鏡中所成的像是虛像,像的大小與物體的大小相等,像到平面鏡的距離與物體到平面鏡的距離相等.像與物體的連線被平面鏡垂直且平分.例如,我們站在穿衣鏡前時,我們看穿衣鏡中自己的像是虛像,像到鏡面的距離與人到鏡面的距離是相等的,當我們人向平面鏡走近時,會看到鏡中的像也在向我們走近.我們還可以解釋為什么看到水中的物像是倒影.平靜的水面其實也是平面鏡.等等.

初中實驗報告13

  一、開題會議

  《初中物理實驗教學研究》課題立項后,在縣教研室、學校聶校長及各領導的悉心指導下,由李xx老師負責召開了《初中物理實驗教學研究》開題會。通過開題會議使課題小組成員明確了課題提出的意義,確立了課題研究的方法和理論基礎,明確了通過課題研究所要達到的目標:從教師教的角度以xx版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所確定的課程目標,即“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為基準,通過邊研究邊實踐的方式研究物理實驗教學設計優化,物理課堂中的實驗活動的原則和切入點,物理實驗課堂的組織與實施具體方式方法,讓學生通過實驗活動感受物理學之美,體驗實驗的樂趣,感受成功的喜悅,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從學生學的角度研究以問題解決為中心,培養學生善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和勇于探索的精神,敢于創新實踐的能力,培養學生敏銳的觀察能力,培養學生實際動手操作能力,培養學生不折不繞敢于克服困難的意志力以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培養學生合理處理信息的能力,培養他們交流合作,共同提高的.能力,培養學生初步掌握研究物理問題的方法,體驗物理學和人類社會的關系,體會用物理學為人類社會服務的意識;從課程的角度來說,通過課題研究豐富校本教材。

  通過開題會議,確定了課題研究要解決的問題:1。進一步促使教師觀念的變化,提高對物理實驗重要性的認識;2。改變目前實驗教學的開展方式,如何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到實驗活動中來;3。形成初中物理實驗有效開展的策略。

  明確課題研究的步驟和措施,并進行人員的分工,明確責職:

  1、課題研究負責人:李

  2、理論研究負責人:蘇、孟

  3、實踐研究負責人:李

  4、課題實驗管理負責人:陳

  二、研究過程

  (一)時間規劃:本課題總體時間約為1年(xx年9月~xx年7月)

  (二)研究步驟和措施

  1、課題研究的準備(xx年9月~xx年10月)

  (1)全體課題組成員廣泛搜集中外物理課堂教學改革的理論及實踐資料,每個成員都花較長時間系統學習這些理論及資料,摘錄重要理論和實踐經驗,提升理論水平,清除認識誤區。增強了對搞好物理課堂教學改革的認識。

  (2)討論方案的概念界定,內容,實質,明確課題研究的方向。根據方案的要求進行小范圍試點,論證方案的可行性,積累經驗,掌握基本的數據信息。

  (3)課題組成員及全體物理教師集中研討,提出改進意見,并由負責理論研究的老師進行撰寫理論研究的成果,以指導我們今后的課題研究工作。

  2、課題實驗(xx年11月~xx年4月)

  (1)課題組成員按照分工,通過研究教材、集體備課、上試驗課、實驗操作、正誤分析、調查方案、撰寫案例、考查對比等環節進行了大量的實踐。

  (2)活動的開展。發動更多的學生積極地、熱情地、全身心地參與到活動中,指導教師則更要在課題方案的設計與提出,自身的參與,過程的調控,小組的分工與合作上精心準備,積極投入,研究探討上下功夫。

  (3)由負責實驗研究的李xx老師對個案進行分析、整理,以教案設計的形式形成實驗教學的有效模式。

  3、匯報成果階段(xx年5月)

  課改教師匯報各種研究成果,包括論文、材料、數據等。進行廣泛的交流和反思,并由陳盈利和李紅銳老師進行課題研究過程是的創新實驗資料進行整理,以豐富我校的校本教材。

  4、修改完善階段(xx年6月)在大量數據、案例、實驗基礎上,對已形成的研究成果提出評價和修改意見。并由課題負責人撰寫結題報告。

  5、上交專家評審(xx年6月)

  6、進行課題結題報告。(xx年7月)

  三、課題研究與教育教學結合情況

  我們的課題研究程序:理論研究確定實驗教學的策略→通過同伴互助,由課堂教學的具體目標進行具體實驗教學方法研討→課堂實踐→進行教學評價,發現問題→研討、反思,提出改進意見→進一步促進理論研究的發展。

  利用研究成果指導教育教學實踐,充分體現了實驗教學在創設物理情景,提高感知效果,激發學習興趣,培養觀察能力、掌握實驗技能,啟發學生思維,增強探索精神,養成良好習慣等方面的作用。學生通過實驗教學不僅完成了知識與技能的自主建構,而且通過探究的過程,掌握了學習物理的方法,而且培養了他們科學嚴謹、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使學生得到較快的發展,提高了教育教學效益。

  從下面我們在實驗教學過程中收集的數據(各次的月考、期中、期末考試成績)分析:

  項目月考1期中2月考3期末4月考5

  期中6總分6236 6511 5706 4655 6855 7347平均分57。2 59。7 52。3 42。7 62。9 67。4考試人數109 109 109 108 109 108及格人數49 55 39 28 63 70及格率45。0 50。5 35。8 25。7 57。8 64。2優秀人數22 16 12 3 30 40優秀率20。2 14。7 11。0 2。8 27。5 36。7三率和122。3 124。9 99。1 71。1 148。2 168。3由三率和的變化不難看出,盡管我們走了一段曲折的路(經歷了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觀念的變化過程),但還是能肯定地說明通過物理實驗教學的研究,激發了學生的興趣,促進了學生的探究能力,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四、研究成員的專業成長情況

  在課題研究過程中,我們建立了“xx縣東韓初中物理教學研究“博客,通過定期的研討交流、定期的成果交流與總結并撰寫材料,促進了研究成員養成了愛閱讀、善思考、勤寫作的學習習慣;研究成員自覺運用研究成果指導教育教學,提高了自身教育教學水平,通過創建網班,也提高了課題組成員與學生、家長的溝通能力,推動了課題研究的順利進行;研究成員積極參加各級教研機構舉辦的教研活動和科研成果評比活動,形成了較強的科研意識和能力。

初中實驗報告14

  目的:

  1、學會提取和分離葉綠體中色素的方法。

  2、比較、觀察葉綠體中四種色素:理解它們的特點及與光合作用的關系

  二、理論知識:

  1、光合色素主要存在于高等植物葉綠體的基粒片層上,而葉綠體中的色素能溶于有機溶劑中。故要提取色素,要破壞細胞結構,破壞葉綠體膜,使基粒片層結構直接與有機溶劑接觸,使色素溶解在有機溶劑中。

  2、葉綠體中的色素有四種,不同色素在層析液(脂溶性強的有機溶劑)中的溶解度不同,因而隨層析液的擴散速度也不同。

  三、材料:

  取新鮮的綠色葉片、定性濾紙、燒杯、研缽、漏斗、紗布、剪刀、小試管、培養皿、毛細吸管、量筒、有機溶劑、層析液(20份石油醚、2份丙酮、1份苯混合)、二氧化硅、碳酸鈣。

  四、步驟

  1、提取色素:

  2、制備濾紙條:

  五、實驗心得

  生物學是一門實驗科學。生物新課程倡導面向全體學生、提高生物科學素養和探究性學習的課程理念。其中探究學習是讓學生在主動參與的過程中進行學習,讓學生在探究問題的活動中獲取知識,了解科學家的工作方法和思維方法,學會科學研究所需要的各種技能,領悟科學觀念,培養科學精神。這種學習的方式的`中心是針對問題的探究活動,當學生面臨各種讓他們困惑的問題時,他就要想法尋找答案。

  在解決問題時,要對問題進行推理、分析,找出問題解決的方向,然后通過觀察、實驗來收集事實,通過對獲得的資料進行歸納、比較、統計分析,形成對問題的解釋。最后通過討論和交流進一步澄清事實,發現新的問題,對問題進行更深入的研究。

  在此背景理念依據下,在教學中教學模式也將發生根本的改變,生物課將更多地開展學生的試驗、討論、交流等活動。引導學習教學模式就是在這種背景下構建的。具體的模式結構:問題——閱讀、實驗——分析、推理、歸納、討論——結論。

  在運用這種模式的過程中我有下面幾點感觸:

  1、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可帶者問題去閱讀、分析、討論資料,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比如:在學習〈空中飛行的動物〉時,教師可這樣引導學生;想一想,我們人要想在天空自由自在的飛翔必須先解決什么問題?

  學生思考后說;一是,解決了動力問題。二是,解決了地心引力問題。教師隨后提出問題:鳥是如何解決這些問題的?引導學生思考,讓學生帶著問題去看書、閱讀、討論、交流、的出結論。這樣既可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改變學習方式,又符合新課程的要求。

  2、合理開發的有效地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課程資源是實現課程目標,轉變學生學習方式的關鍵條件。知識、技能、經驗、活動方式方法等都是課程資源。在學習〈水中生活的動物〉時,對于生活在我這些地方的學生來說,對水中的動物了解不多,而且上課時還不能做試驗,學生缺少感性的認識,這時教師就要引導學生開發自己已有的課程資源。如:學習魚鰭的作用時引導學生想想:獨槳船和雙槳船他們的槳各起什么作用?在學習魚兒離開水為什么會死?教師可引導學生回憶:頭發在水中水什么樣的?從水中出來時又是什么樣的?這樣就很容易理解知識,解決了問題。

  3、信息化是當今世界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大趨勢。新課程注重現代信息技術與生物新課程的整合。這樣可有效地應用數字化的優勢達到學習目標。教師用編制成的演示文稿、多媒體課件來引導學生學習或作為學生自主學習的資源。

  在課程學習中,利用諸多的文字處理、圖形圖像處理、信息集成等工具,讓學生對課程學習內容進行重組、創作,不僅使學生獲得知識,而且能夠幫助學生建構知識。但是,教師在制作多媒體課件時,把每個知識點、每個環節設計的過于完美,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很簡單的就可掌握知識,完成教學任務。但也存在著弊端,這就是學生的自主學習不到位,在獲得知識的過程中缺少自主探究的過程。這個問題就是我發現的問題和努力改進的方面。

初中實驗報告15

  一、提出問題:平面鏡成的是實像還是虛像?是放大的還是縮小的像?所成的像的位置是在什么地方?

  二、猜想與假設:平面鏡成的是虛像。像的大小與物的大小相等。像與物分別是在平面鏡的兩側。

  三、制定計劃與設計方案:實驗原理是光的反射規律。

  所需器材:蠟燭(兩只),平面鏡(能透光的),刻度尺,白紙,火柴,

  實驗步驟:

  1.在桌面上平鋪一張16開的白紙,在白紙的中線上用鉛筆畫上一條直線,把平面鏡垂直立在這條直線上。

  2.在平面鏡的一側點燃蠟燭,從這一側可以看到平面鏡中所成的點燃蠟燭的像,用不透光的紙遮擋平面鏡的背面,發現像仍然存在,說明光線并沒有透過平面鏡,因而證明平面鏡背后所成的像并不是實際光線的會聚,是虛像。

  3.拿下遮光紙,在平面鏡的背后放上一只未點燃的蠟燭,當所放蠟燭大小高度與點燃蠟燭的高度相等時,可以看到背后未點燃蠟燭也好像被點燃了。說明背后所成像的大小與物體的大小相等。

  4.用鉛筆分別記下點燃蠟燭與未點燃蠟燭的位置,移開平面鏡和蠟燭,用刻度尺分別量出白紙上所作的記號,量出點燃蠟燭到平面鏡的距離和未點燃蠟燭(即像)到平面鏡的距離。比較兩個距離的大小。發現是相等的。

  四、自我評估:該實驗過程是合理的,所得結論也是正確無誤。做該實驗時最好是在暗室進行,現象更加明顯。誤差方面應該是沒有什么誤差,關鍵在于實驗者要認真仔細的操作,使用刻度尺時要認真測量。

  五、交流與應用:通過該實驗我們已經得到的結論是,物體在平面鏡中所成的像是虛像,像的大小與物體的大小相等,像到平面鏡的距離與物體到平面鏡的距離相等。像與物體的連線被平面鏡垂直且平分。例如,我們站在穿衣鏡前時,我們看穿衣鏡中自己的像是虛像,像到鏡面的距離與人到鏡面的距離是相等的,當我們人向平面鏡走近時,會看到鏡中的像也在向我們走近。我們還可以解釋為什么看到水中的物像是倒影。平靜的水面其實也是平面鏡,等等。

  >初中物理實驗報告3

  光學中研究光的本性以及光在媒質中傳播時各種性質的學科。物理光學過去也稱“波動光學”,從光是一種波動出發,能說明光的干涉、衍射和偏振等現象。而在赫茲用實驗證實了麥克斯韋關于光是電磁波的假說以后,物理光學也能在這個基礎上解釋光在傳播過程中與物質發生相互作用時的'部分現象,如吸收,散射和色散等,而且獲得一定成功。但光的電磁理論不能解釋光和物質相互作用的另一些現象,如光電效應、康普頓效應及各種原子和分子發射的特征光譜的規律等;在這些現象中,光表現出它的粒子性。本世紀以來,這方面的研究形成了物理光學的另一部門“量子光學”。

  【楊氏干涉實驗】楊格于1801年設法穩定兩光源之相位差,首次做出可見光之干涉實驗,并由此求出可見光波之波長。其方法是,使太陽光通過一擋板上之小孔使成單一光源,再使此單一光源射到另一擋板上,此板上有兩相隔很近的小孔,且各與單光源等距離,則此兩同相位之兩光源在屏幕上形成干涉條紋。因為通過第二擋板上兩小孔之光因來自同一光源,故其波長相等,并且維持一定的相位關系(一般均維持同相),因而能在屏幕上形成固定不變的干涉條紋。若X為屏幕上某一明(或暗)條紋與中心點O的距離,D為雙孔所在面與屏幕之間的距離,2a為兩針孔S1,S2間之距離(通常小于1毫米),λ為S光源及副光源S1、S2所發出的光之波長。

  兩光源發出的兩列光源必然在空間相迭加,在傳播中兩波各有各的波峰和波谷。當兩列波的波峰和波峰或波谷和波谷相重疊之點必為亮點。這些亮點至S1與S2的光程差必為波長λ的整數倍。在兩列波的波峰與波谷相重疊之點必為暗點,這些暗點至S1與S2的光程差必為波長λ/2的整數倍。實驗結果的干涉條紋,它是以P0點為對稱點而明暗相間的條紋。P0點處的中央條紋是明條紋。當用不同的單色光源作實驗時,各明暗條紋的間距并不相同。波長較短的單色光如紫光,條紋較密;波長較長的單色光如紅光,條紋較稀。另外,如果用白光作實驗,在屏幕上只有中央條紋是白色的。在中央白色條紋的兩側,由于各單色光的明暗條紋的位置不同,形成由紫而紅的彩色條紋。

【初中實驗報告】相關文章:

初中物理實驗報告-實驗報告08-17

初中實驗報告11-29

初中物理實驗報告05-16

初中物理實驗報告06-06

初中物理實驗報告04-22

初中物理實驗報告(通用)04-18

初中物理實驗報告優秀04-19

(優秀)初中物理實驗報告01-12

初中化學實驗報告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