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小學生三年級下冊語文期中試卷
在各領域中,我們都離不開試卷,試卷可以幫助學校或各主辦方考察參試者某一方面的知識才能。什么樣的試卷才是好試卷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小學生三年級下冊語文期中試卷,歡迎大家分享。
一、聽力。(4+6=10分)
1.聽寫詞語。
2.聽短文《那只溫暖的手》,回答問題。
(1)其中一個孩子交上他的畫時,老師發現,他畫的是,看上去有點粗糙,卻感覺到是那么。
(2)有的孩子說這是的手,有的孩子說這是的手,孩子說,這是的手,因為老師的手,他要感謝這只手。
二、讀短文,完成練習。
冒險
春天到了。兩顆種子躺在肥沃的土里,開始了下面的對話。
第一顆種子說:“我要努力生長!我要向下扎(zāzhā)根,還要‘出人頭地’,讓莖葉隨風搖擺,歌頌春天的到來——我要感受春暉照耀臉龐的溫暖,還有晨露(lùlòu)滴落花瓣的喜悅。”于是,它努力向上生長。 第二顆種子說:“我沒那么勇敢。我若向下扎根也許會碰到硬石。我若用力向上鉆,也許會傷到我脆弱的莖。我若長出幼芽,難(nánnàn)保不會被蝸牛吃掉。我若開花結(jiē
jié)果,只怕小孩子看了會將我連根拔起。我還是等情況安全些再做打算吧。”
于是,它繼續瑟縮在泥土里。幾天以后,一只母雞在院子里東啄西啄,這課種子就這樣進了母雞的肚子。
1.給文中帶點的字選擇正確的讀音。(4+3+3+2+4+4=20分)
2.在( )里填上合適的詞。
( )的泥土( )的莖葉( )的春天
3.寫出下列詞語的反義詞。
脆弱( )危險( )膽怯( )
4.用“——”劃出文中的一組排比句。
5.文中誰冒險?它為什么要冒險?
6.第二顆種子為什么不敢冒險?結果怎樣?
三、礎知識。(30分)
1.讀拼音,寫漢字。(8分)
huáng kǒng( )
āi shāng( )
xún wèn( )
jìn xīn( )
jìn lì( )
lǒng zhào( )
xǘn luó( )
yù liào( )
pāi àn jiào júe( )
2.比一比,再組詞。(4分)
蹈( )虜( )須( )豪( )
稻( )虛( )需( )毫( )
3.加標點。(4分)
王勃寫的滕王閣序中有與句話落霞與孤騖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這句話寫出了他站在滕王閣上放眼望去所看到的江面上的迷人秋景
4.按課文內容填空。(8分)
(1),________________,野渡無人舟自橫。
(2)飛流直下三千尺,_____________。
(3)代詩人寫過一首詩《 》。詩中能體現將軍力大無比的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詩中的將軍名叫____________。
5.讀課文片段,完成練習。(2+2+2=6分)
幾天以后,藏族同胞得知這一消息,一個個悄悄地返回了家園。當他們看到紅軍把院子打掃得干干凈凈、土地整治得平平展展的時候,全都流下了感激的淚水。
他們說:“幾時見過菩薩一樣的司令、菩薩一樣的兵啊!”
(1)寫出近義詞。
得知( )幾時( )
(2)照樣子寫詞語。
干干凈凈平平展展
(3)藏族同胞把朱總司令和紅軍叫作菩薩一樣的司令、菩薩一樣的兵,是因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習作。(40分)
變了
1.把題目補充完整,要求寫人,如爸爸變了,老師變了,同學變了……
2.可以寫人的習慣變了,行為變了,精神面貌變了等等,要寫清楚人物原來是怎么樣的,現在是怎么樣的,是什么原因使他(她)發生變化的,還可以寫寫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3.全文250——300字。
五、附加題(判斷題)
1、“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這句詩出自唐代詩人李白的《春曉》。( )
2、“的”、“地”、“得”在句子中都是用來連接前后詞語的助詞,可以互換使用。( )
3、《狐貍和烏鴉》的故事告訴我們,不要輕易相信別人的甜言蜜語。( )
4、“亡羊補牢”這個成語的意思是比喻出了問題以后想辦法補救,可以防止繼續受損失。( )
5、“碧”字的部首是“石”,總筆畫數是14畫。( )
6、《曹沖稱象》的故事中,曹沖利用浮力原理巧妙地稱出了大象的重量。( )
7、“揠苗助長”這個成語告訴我們,做事不能急于求成,要遵循自然規律。( )
8、“露似真珠月似弓”這句詩描繪的是秋天的景色。( )
9、“精忠報國”這個成語是用來形容一個人對國家非常忠誠,愿意為國家獻身。( )
10、《望廬山瀑布》是唐代詩人王之渙寫的。( )
【小學生三年級下冊語文期中試卷】相關文章:
小學語文下冊期中試卷11-06
三年級的語文下冊期中試卷07-26
初二語文下冊期中試卷及答案04-18
三年級語文下冊期中測試卷08-11
小學三年級下冊語文期中試卷09-11
小學三年級語文下冊期中試卷03-06
小學三年級下冊語文期中試卷05-10
人教版三年級下冊語文期中試卷01-03
小學三年級下冊語文期中試卷(精選)07-04
蘇教版三年級語文下冊期中試卷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