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全球化視野中的中國飲食(節選)》閱讀練習題和答案
任何民族的飲食乃至由飲食折射出的文化特質都體現了這個民族獨一無二的文化風范。中華文化的核心理念體現在“和”字上,“和”有“中和”“融合”之意。中華飲食的發展鮮明地體現了“和”文化的思想精髓。
中華飲食起源于農耕文明,大量食物來自土地。隨著民族文化的交融,漢族逐漸接受了游牧民族的“肉食”飲食方式,擴大了食物范圍,豐富了飲食結構。漢唐以后,中亞及東南亞等地的食物品種大量引進,增補了中華飲食品種。近世以來,西方飲食理念與方式得到認同,具有現代特征的中華飲食形態逐漸形成,翻開中國食譜,到底哪種是地道的中國食物或外來食物,人們恐怕已經模糊。大量外來食物品種能夠進入中國并轉化為飲食的有機部分,不僅在于地理條件與自然氣候為其提供了生長發展的基本環境,更重要的還在于中國人將其放在“和”文化的平臺上加以吸納。
在外來食物或飲食方式的同化過程中,中華飲食突顯出“本土化”的內在機制與運作模式,而本土性是始終堅持的首要原則。中國南方多水田,北方多旱地。米和面成為中國人的主食,水 、旱地中生長的瓜果蔬菜成為與主食相伴的食物,家畜、水產品及野豬等動物大多成為改善人們生活的佳肴。盡管這種飲食結構及生活方式在物質極大豐富后發生了巨大變化,但中華飲食最根本的本土性特質卻仍以不同形式存在,且構成中華飲食文化體系最為堅實的基礎。在世界上任何一個提供“中式餐飲”的餐館與酒店中,中國本土化飲食要素不可或缺。只有中國本土性的飲食原料與中國廚藝有機結合,人們才能真正品嘗到中華美食的滋味。
中華飲食引進外來食物的過程中,一是接受,二是消融。引進接受是前提,消融改造是目的。經過消融改造的食物同時被賦予新的含義,融入到傳統的中華飲食中。如原產非洲的油料作物“芝麻”,在中華飲食長期實踐與探索中還被廣泛地用為調味品,與本土飲食有機結合,被加入到許多甜餡、糕點、餅類食品中。中華飲食文化歷久彌新,還在于不斷汲取周邊各民族及域外的有益文化元素,進而推動中華飲食文化的變革。如中餐“合餐制”的`形成。自先秦兩漢至唐代,進食采用“分餐”方式。南北朝時期,胡人用的被稱作“胡床”和“貊盤”的器具開始逐步向中原地區流傳。“胡床”即現在的馬扎,“貊盤”是一種較大的餐桌,它們便于餐者起坐取食。這些飲食器具的大范圍推廣以及對其進一步的改造創新,打破了跪坐而食的局限,形成了圍坐合食的進餐形式。而對“合餐制”的全面接受與文化認同,事實上也建構在“和”文化的理念之上。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飲食的功能必然超越物質層面進入精神范疇,并被賦予新的文化內涵。作為人類飲食文化的一種存在樣態,中華飲食文化不僅在物質層面上體現了人對世界和自然的深刻認知與利用,更在精神層面上表達了人對美好事物不懈追求的愿望。在全球化時代,中華飲食文化并不會失去自我,而將在人類普遍的文化價值認同之下進一步為世界各國所認同。
1. 下列關于中華飲食的表述,不能體現“和”文化思想的一項是( )
A.在接受了游牧民族的,漢族的食物來源更加多樣,飲食結構發生了變化。
B.在民族文化的交融過程中,中華飲食逐漸接受了亞洲其他地區的食物品種,進一步擴大了飲食范圍。
C.任何一個廚師,想要制作出真正的中華美食,就必須將中國本土性飲食原料與中國廚藝有機結合起來。
D.芝麻引入中國后,首先作為新的油料作物被接受,后來有了新的含義,被廣泛地應用為調味品。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今天我們翻開中國食譜,大多數人已經不易準確地辨認出哪種食物是地道的中國食物。
B.在自然環境的影響下,中華飲食形成了米面為主食、蔬菜魚肉為副食的飲食結構,具有鮮明的本土性。
C.世界上任何一個地方的餐館,只要是提供,就離不開中國本土化的飲食要素。
D.南北朝時期在中原大范圍推廣后,推動了中華飲食進餐形式的發展。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各民族的飲食都體現了本民族的文化風范,同樣,中華飲食也彰顯了中華民族鮮明的文化個性。
B.中華飲食不斷引進外來飲食元素,這一方面豐富了傳統飲食文化內涵,另一方面促進了自身的革新。
C.飲食的功能可以分為物質與精神兩個層面,并與人類的生產力發展水平和生活水平緊密相關。
D.在全球化時代,中華飲食文化將更多地體現出人類普遍的文化價值特征,從而被世界各國認可。
答案
1、C 2、D 3、D
【《論全球化視野中的中國飲食(節選)》閱讀練習題和答案】相關文章:
論全球化視野中的中國飲食閱讀及答案11-24
論全球化視野中的中國飲食閱讀答案10-13
《論馬(節選)》閱讀及答案04-26
典論論文節選閱讀答案03-24
偉人細胞節選閱讀練習題和答案03-30
論中國藝術論中的圓閱讀答案05-26
《論禮貌》閱讀練習題和答案08-10
《論中國藝術論中的“圓”》閱讀理解及答案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