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故都的秋-練習題

時間:2021-06-15 10:38:44 試題 我要投稿

故都的秋-練習題

  1、文章開頭和結尾部分都寫到了南國之秋,其作用是什么?

  寫南國之秋主要是為了形成對照,襯托北國秋景之美,秋味之濃,同時顯示作者對故都之秋的熱愛、贊美和眷戀。

  作者在開頭部分點出北國之秋的“清”“靜”“悲涼”的特點后,接著寫到了江南之秋。但那里“草木凋得慢”“空氣來得潤”“天的顏色顯得淡”“又時常多雨而少風”,因此,“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與姿態,總看不飽,嘗不透,賞玩不到十足”。

  在文章結尾部分,作者又寫到了“南國之秋”,指出“當然是也有它的特異的地方,譬如廿四橋的明月,錢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涼霧,荔枝灣的殘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濃,回味不永。比起北國的秋來,正像是黃酒之與白干,稀飯之與饃饃,鱸魚之與大蟹,黃犬之與駱駝”。

  這些描述,極為鮮明地對比突現出北國之秋的秋色之美,秋味之濃,秋意之十足,飽含著作者對北國之秋的盛贊,滲透著作者對故都之秋的深深摯愛和眷戀。

  2、文章的起筆有什么特色和作用?

  文章起筆說:無論什么地方的秋天總是好的,可北國的秋,卻特別的來得清、靜、悲涼。在平淡的敘述中點出北國之秋的特別之處。接著說自己不遠千里,從杭州趕上青島,更從青島趕上北平的理由,正是想飽嘗這故都的秋味。在這似乎是信筆寫來的樸素話語中,蘊含著真情,傾訴了自己對故都之秋的向往之情。

  “清”、“靜”、“悲涼”是故都的秋的景色的總特點,是全文寫景的綱。同時,“清”、“靜”、“悲涼”又是本文內在的感情線索,文章起筆也就定下了全文的感情基調,借寫故都的秋的“清”、“靜”、“悲涼”,表現因迷惑、抑郁、失望而徘徊的.沉重心情;或者說,正因為有這樣的心情,才感到故都的秋特別來得“清”、“靜”、“悲涼”。文章一開始,就把“形”“神”高度地統一起來了。

  3、《故都的秋》中作者為什么認為牽牛花“以藍色或白色者為佳,紫黑色次之,淡紅者最下”?

  作者描寫故都的秋,是“清、靜、悲涼”的秋,作者筆下的景物也不僅僅是對自然景物的客觀再現,作者以情馭景,把自己的“主觀色彩”融入了自然界的“客觀色彩”之中。作者認為牽牛花“以藍色或白色者為佳,紫黑色次之,淡紅者最下”,因為淡紅是暖色調,與作者當時的心情、氣質、審美追求都不符,因而他認為“最下”。作者筆下的故都秋景圖選用的大多是些“冷色”,如青、藍、灰、白等等,以此來顯示深沉、淡泊的特征。若改用紅、黃、橙等“暖色”,就破壞了主觀色彩的協調和統一,沖淡了故都之秋特有的風味和精神。它是作家審美觀點在文學作品中的反映。

  4、如何理解《故都的秋》中作者說的北國的秋特別地來得“悲驚”?

  作者說“可是啊,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清”“靜”較好理解,秋高氣爽,容易感到“清”“靜”,但“悲涼”似乎不好理解。與“清”“靜”相應的大概該是“悠閑”“欣喜”之類“正面”情緒、情感,而“悲涼”好像是“清”“靜”之后的一大轉折。但在30年代的舊中國,連年戰亂,民生凋敝,讀書人也衣食無所安,居無定所。為了謀生,郁達夫輾轉千里,顛沛流離,飽受人生愁苦與哀痛。他描寫自己心中的“悲涼”已不僅是故都賞景的心態,而是整個的人生感受。這種感受在郁達夫的其他作品中也時有流露。這種感受在當時整個散文創作領域也是普遍的。《荷塘月色》不也有哀愁嗎?郁達夫久有品賞故都的秋的心愿,又久經顛沛流離的生活,如今終于回到故都北平的天地里,自然有多種復雜的感受,包括“負面”的感受。所以作者說感到北國的秋特別地“悲涼”。

  5、《故都的秋》為什么不詳寫故都秋天的著名風景?

  作者對于北平秋天那些著名的風景,只是點到為止,而看上去主要描寫普遍存在于家家戶戶街頭巷尾的那些景象,原因有三:

  其一,這是由作家的思想所決定的,他追求“清”“靜”,并籠罩著淡淡的“悲哀”,那些著名風景還都是游人云集、熱鬧非凡的地方,那里的景色難以表達作者的這種思想。

  其二,那些著名的風景,是古往今來墨客吟詠北平秋天常用的題材,雖富于秋的特色,但不容易道出新意來。

  其三,“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那些常見的景象人們雖然很熟悉,早就習以為常,但是卻往往忽略了它們的特殊意味。作家把它們挖掘了出來,集中了起來,使人更深刻地體味到北平的秋“味”。

【故都的秋-練習題】相關文章:

《故都的秋》說課稿10-03

《故都的秋》說課稿04-07

《故都的秋》-說課稿04-07

《故都的秋》的說課稿07-29

《故都的秋》賞析07-29

《故都的秋》教案04-11

《故都的秋》的課件04-04

故都的秋課件03-28

《故都的秋》課件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