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高素質農民培訓實施方案

時間:2024-10-16 10:29:11 偲穎 實施方案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高素質農民培訓實施方案(精選10篇)

  為了確保事情或工作有效開展,我們需要提前開始方案制定工作,方案屬于計劃類文書的一種。那么什么樣的方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高素質農民培訓實施方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高素質農民培訓實施方案(精選10篇)

  高素質農民培訓實施方案 1

  為確保事情或工作順利開展,往往需要預先進行方案制定工作,方案是從目的、要求、方式、方法、進度等都部署具體、周密,并有很強可操作性的計劃。制定方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高素質農民培訓實施方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一、指導思想

  堅持“政府推動、市場運作、部門監管、農民受益”的原則,積極開展多層次、多渠道、多形式的職業技能和農業技術培訓,努力培育適應城市化進程和現代農業要求的勞動者,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二、目標任務

  計劃從20xx年開始到20xx年,在培訓體系完善上,通過資源整合,考核認定一批縣級農民素質培訓示范基地,達到適應需求、服務農民、手段先進、靈活高效的要求;在農民素質提高上,完成農村富余勞動力職業技能培訓1.5萬人、完成已在二三產業就業的勞動力培訓2.5萬人、完成“綠色證書”培訓1.0萬人、完成農業實用技術培訓每年1.4萬人次。

  根據以上目標計劃,今年全縣計劃完成農村富余勞動力職業技能培訓0.375萬人(失地農民培訓0.125萬人),完成已在二三產業就業的勞動力培訓0.6萬人,完成“綠色證書”培訓0.25萬人,完成農業實用技術培訓1.4萬人次。

  三、實施辦法

  1、培訓對象。培訓對象為持有本縣農村戶口(包括因土地征用、撤村建居而農轉非戶口)的農村適齡勞動力。

  2、培訓基地。依托各類培訓學校、企業及推廣機構,建立培訓基地,同時認定一批能起示范帶動作用的縣級農民培訓示范基地。

  3、培訓內容。堅持實用高效和符合農民需求、市場需求、用人用工單位需求的原則,實行按需培訓。引導性培訓主要包括黨和國家有關發展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的方針政策、城鄉經濟發展趨勢、基本權益保護常識等。職業技能培訓主要包括經營管理、計算機應用、家電和機械修理技術、建筑技術、制造技術、餐飲技術、社會服務、加工技術、市場營銷知識等。農業技術培訓主要包括提高農民生產技術水平的農業新知識、新品種、新技術,現代農業科技知識,增強農民環保和食品安全意識的農業環境保護、無公害農產品、食品安全、標準化生產等知識。學歷培訓包括農業職業教育和農民“雙證制”教育。

  4、培訓方式。在注重實際技能的前提下,根據農民實際,區分不同的對象和不同專業,實行長短班相結合、課堂教學與實際操作和遠程教學相結合、“訂單式”與“定向型”培訓和委托培訓相結合等方式,靈活多樣地實施培訓。

  各鄉鎮(街道)要積極協助農民素質培訓機構選擇屬地企業作為培訓的實習基地,增強培訓效果。農民素質培訓機構要加強與當地企業和勞動力市場的信息交流,及時掌握勞動力需求信息,提高培訓就業率。

  5、培訓師資。依托培訓機構、企事業等單位的技術力量,組建培訓師資團。基礎課教師必須具備教師資格,專業課教師選聘有相關知識、具有中級以上職稱和豐富實踐經驗的技術人員或高級工、技師擔任。每年對農民素質培訓機構行政主要負責人進行一次集訓。

  6、培訓考試。考試分為理論考試和操作考試。理論考試一般在教學點進行,由培訓指導老師實施。操作考試由縣農民素質培訓工程領導小組辦公室組織,可委托相關職業技能鑒定機構實施。縣農民素質培訓工程領導小組辦公室實施巡考制度,加強培訓質量的監督和檢查工作。

  7、培訓標準。國家已有職業標準的,各農民素質培訓機構(企業)要按照標準實施培訓。暫無職業標準的新開設專業,農民素質培訓機構要根據專業需要提出申請,報縣農民素質培訓工程領導小組辦公室審定后實施。

  8、培訓管理。參加素質培訓的農民,經考試合格,頒發《桐廬縣農民素質培訓合格證書》(以下簡稱《培訓證書》)。達到國家職業資格標準的`,由勞動部門頒發職業資格證書。參加學歷教育的農民,經考試合格的,由教育部門頒發國民教育學歷證書。《培訓證書》在本縣范圍內具有與勞動部門頒發的其他專業技術資格證書同等效力,用人單位不得歧視。

  《培訓證書》有效期限為8年,到期應接受規定的繼續教育和培訓。

  四、職責分工

  農民素質培訓要按照“分工協作、相互配合”的原則,在縣農民素質培訓工程領導小組的統一領導下組織實施。具體職責分工如下:

  縣農民素質培訓工程領導小組辦公室:具體負責全縣農民培訓工作的日常管理與綜合協調,擬訂全縣農民素質培訓政策,制定實施方案,落實培訓經費安排方案;承辦縣級農民素質培訓示范基地的認定,負責《培訓證書》的管理;組織對培訓質量的監督檢查、考核驗收;編發培訓信息,加強對鄉鎮(街道)開展農民素質培訓工作的業務指導。

  縣農民素質培訓工程領導小組各成員單位:縣農辦具體負責農村富余勞動力培訓,由縣勞動和社會保障局、縣婦聯做好配合;縣勞動和社會保障局具體負責被征地農轉非農民和已在二三產業就業的農村勞動力培訓,由縣經貿局、建設局、旅游局、總工會做好配合;縣農業局負責會同縣林業局、科協、婦聯等部門實施“綠色證書”培訓;縣教育局負責農民學歷教育(含農民“雙證制”)和職業高中教育。

  各鄉鎮(街道):具體負責實施培訓工作,對本地農民素質培訓工作負總責。負責制定本地農民的培訓政策和培訓計劃,落實本級培訓經費和結算工作,抓好農民學籍檔案管理,及時總結農民培訓工作經驗,并進行反饋。

  五、資金籌措與使用

  建立農民素質培訓專項基金,縣財政每年安排一定的專項經費用于農民培訓。經費必須專款專用,不得挪用和截留。各鄉鎮(街道)也要按當地總人口每人3元的標準安排資金用于農民培訓。各類企業要按照有關規定以職工工資總額的2%提取職工教育經費,加強對本單位農民工的崗位技能培訓。

  農民按照自愿、實用、就近、方便的原則和招生范圍選擇培訓點參加培訓,政府資助或補貼的培訓費用以發放培訓券等方式結算,不能兌現和轉讓。

  六、抓好就業創業服務

  各鄉鎮(街道)及縣有關部門要引導從事相同培訓項目的農民學員建立專業協會,通過協會形式組織生產經營活動;要加強同每個參加培訓農民的聯系,掌握學員的技能使用情況,搞好跟蹤服務和技術指導;要積極發揮農村信息網的作用,及時為農民提供企業用工、生產服務、市場銷售等方面的信息;要注意培育勞務基地,有條件的地方可以同國外建立勞務合作關系;對吸納失地農民就業的企業,應參照吸納下崗工人就業的政策實施補助,努力為自主創業的農民提供政策支持;對受訓農民辦理執照和各類經營許可證,村干部的選拔和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人員的聘用,以及貸款、承包、新項目推廣等方面給予政策優惠。各農民素質培訓示范基地要承擔受訓農民的安置推薦工作。

  高素質農民培訓實施方案 2

  依據市農業農村局、市財政局關于印發《市20xx年高素質農民培育項目實施方案》的通知的通知精神,現結合我市新型經營主體對高素質農民培育的需求,由省農業廣播電視學校市分校制定《20xx年市高素質農民培育項目新型經營主體帶頭人培訓計劃》,并組織實施。

  一、指導思想

  20xx年全市高素質農民培育工作以促進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為導向,以滿足農民理念知識技能需求為核心,以提升培育質量效能為關鍵,深入推進農民教育培訓提質增效三年行動,全市培育一批覆蓋所有鄉村、扎根農業、服務農民的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高素質農民隊伍,為我市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和鄉村振興戰略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撐。

  二、學員遴選

  按照市農業農村局《市20xx年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學員遴選標準》,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身體健康,致力于農業生產經營的18-55歲青壯年農民。具備種養業的基本理論知識,現代農業生產理念,實際技術操作能力,經營、應對市場變化能力和管理能力,善于應用現代農機裝備和科學技術從事農業生產經營,是農業生產、服務、管理過程中的.骨干人才。新型經營主體帶頭人包括:農民專業合作社骨干、家庭農場主、種植大戶;其中生產經營大戶的生產經營規模標準是玉米、水稻、大豆種植面積6公頃以上。

  三、計劃安排

  20xx年高素質農民培育項目新型經營主體帶頭人培訓任務為xxx人。

  (一)培訓專業及規模

  結合我市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種養大戶對高素質農民培育的需求開設新型經營主體帶頭人培育班。培訓學員xxx人、計劃設立市級培訓班2個、天崗鎮培訓班1個,學員在xxx個鄉鎮街中遴選;

  (二)培訓內容

  公共基礎課:農產品質量安全、農產品市場營銷與電子商務、智能手機應用、農民素質提升與文明禮儀等;專業課:水田綜合利用種養配套技術、玉米秸桿還田保護性耕作技術、農產品安全生產技術規范、農作物病蟲害生物防治技術等。

  (三)師資配備

  按照《20xx年市高素質農民培育項目新型經營主體帶頭人培訓計劃》,扎實開展好20xx年高素質農民培育工作,計劃聘請省“12316”服務熱線專家王麗文、梨樹縣農民科技教育中心正高級農藝師苗暢茹、省農業廣播電視學校市分校農產品電子商務專業-高級農藝師于德富、市廣播電視大學教授等。

  (四)教材

  為增強培訓的實效性,按照中央農廣校的《農業部高素質農民培育規劃教材目錄》推薦,統一購置高素質農民培育教材《高素質農民手冊》、《現代農業創業》、《化肥農藥減施增效技術》。

  (五)時間安排

  新型經營主體帶頭人按照累計培訓不低于15天(120學時)的要求。采取分段式培訓,第一階段舉辦集中理論培訓6天,培訓時間計劃為20xx年x月初,分別集中在市和天崗鎮培訓;第二階段安排參觀實訓7天,培訓時間計劃為20xx年x月中旬至x月初,到省認定的農安縣眾一農民專業合作社、意和田家庭生態農場、中國農大梨樹縣保護性耕作試驗站、梨樹縣全國百萬畝保護性耕玉米原料基地、盧偉農民農機專業合作社農業機械及經營、梨樹市高家村保護性耕作試驗田、四平市順邦農機制造有限公司等基地參觀。按照《高素質農民培訓模塊要求》中線上學習大于總學時1/10的要求,安排2天的線上學習。總體培訓安排根據疫情情況進行調整。

  (六)班級管理

  為強化培訓管理,保證培訓質量,將建立規范的班級管理制度。一是選好配強班主任負責班級的日常管理;二是成立班委會,選配好班委會成員;三是以鄉鎮街為單位成立學習小組,指定農業站專人任組長,負責整個培訓期間的學員管理。

  (七)資金及使用

  20xx年我市高素質農民培育工程新型經營主體帶頭人任務xxx人,國補資金xx.x萬元。其中新型經營主體帶頭人和青年農場主進行累計15天的集中培訓,按人均3xx元標準進行補助。按照“錢隨事走”的原則,高素質農民培訓資金主要用于農業農村部門及培訓機構、田間學苑開展高素質農民培育全過程的支出。主要包括招生、培訓、跟蹤服務、職業技能鑒定、宣傳以及管理人員、教師等參加業務培訓的支出。教材購置費用原則上不超過補助資金的3%,納入中高職學歷教育的可適當提高,但不超過xx%。跟蹤服務留存費用比例原則上不超過xx%。

  差旅費、會議費和培訓費有關問題可參照吉財黨群文件執行。

  新型經營主體帶頭人理論培訓預算293xxx萬元,參觀實訓預算507xxx萬元,線上學習及防護費用56xx元,后期跟蹤指導資金為10xx元和20xx年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理論培訓與參觀實訓的剩余資金。

  嚴格執行《省20xx年高素質農民培育工程項目實施方案》規定使用培訓補助資金。按理論培訓、參觀實訓,分專業單獨預算、單獨使用培訓資金。

  四、保障措施

  1、加強組織領導。在市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領導小組的正確領導下全面開展好年度培訓工作。

  2、創新培訓模式。實行“分段式、重實訓、參與式”培育模式,根據我市農業生產周期和農時季節分段安排課程,強化分類指導,做到“一班一案”,建立指導員制度。注重實踐技能操作,大力推行農民田間學校、送教下鄉等培訓模式,提高參與性、互動性和實踐性,推進信息化手段在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中的應用。

  3、強化培訓管理。一是繼續采取班組聯合辦學模式,在教學班內以鄉鎮街為單位設立學習小組(鄉鎮街教學班)指定專人進行培訓管理;二是建立系統、規范的培訓檔案。充分利用電腦進行管理;三是嚴格按照省里制定的管理規范進行日常操作。

  高素質農民培訓實施方案 3

  一、指導思想與目標任務

  (一)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落實省、市、縣農村工作會議精神,緊緊圍繞現代農業為重點的總體目標任務,對廣大農業勞動力開展農業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培訓,努力提高廣大的科學素質和務農本領,促進糧食穩定增產、農民持續增收。

  (二)目標任務

  全鎮20xx年農業實用技術6329人。每位受訓農民接受兩次以上集中培訓,讓受訓農民每人掌握1-2項農業實用技術,使全鎮務農勞動力運用現代農業科技能力明顯提高。

  二、培訓方式與實施步驟

  (一)培訓方式

  由培訓單位鎮農技站根據地方特色產業和農民實際需求,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制定培訓內容,由村根據自身產業發展需要,自主選擇具體培訓內容。鎮農技站根據各村需要,進村組織培訓、發放技術資料等,實施面對面、手把手培訓;運用農村黨員遠程教育網絡送科技下鄉等多種形式開展培訓。每個培訓活動形成一張培訓現場圖片資料。

  (二)實施步驟

  第一階段——準備階段。20xx年元月到20xx年1月10日前召開相關工作會議,落實培訓任務;制定并上報農業實用技術培訓實施方案、擬定新培訓菜單;落實培訓人員;編印技術資料、明白紙等。

  第二階段——實施階段。從20xx年2月到20xx年9月底。圍繞農時關鍵季節開展農業實用技術培訓,推廣應用農業新技術、新知識和新模式。同時進行培訓監督檢查指導和組織現場交流等。

  第三階段——總結階段。20xx年10月。按照相關培訓管理辦法進行總結,自下而上逐級報告,開展績效評價,進行項目驗收和檢查,形成驗收。

  三、組織實施與工作機制

  (一)組織實施

  農業實用技術培訓堅持“政府推動、部門實施、任務到村、加強監管”的原則組織實施。

  1、分解培訓任務。鎮黨委政府按照縣下達我鎮農業實用技術培訓總體任務和要求,根據各村勞動力實際情況,將培訓任務分解到各村(居),各村(居)要根據本地實際,將培訓任務分解到社,確定每村培訓人數。培訓任務注重向地方特色產業和“一村一品特色村傾斜。

  2、開出培訓新菜單,確定培訓內容。結合地方實際,根據全鎮農業優勢特色產業發展需要,圍繞“一村一品”和農業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確定培訓內容,增強培訓的針對性和實用性。由鎮農技站提供培訓內容,供各村農民選擇,最終由農民確定培訓內容及專業。

  3、農技站根據各村所選培訓內容,進村開展面對面、手把手的農業實用技術培訓。培訓結束后農技站成員要加強跟蹤服務指導。培訓圍繞春耕生產、夏收夏種、秋收秋種和統防統治等農時關鍵季節開展培訓和指導服務,在9月底前完成。

  (二)工作機制

  鎮政府主要負責全鎮農業實用技術培訓的組織領導、綜合協調、檢查監督、宣傳發動等工作;農技站負責農業實用技術培訓的具體實施,包括實施方案制定、開展技術培訓、培訓的全程管理等,并協助政府做好監督檢查、績效評價等工作。實施五項制度:

  1、實行行政主管部門首長負責制。成立鎮農民培訓工程領導小組,實行組長負責制,定期召集成員單位負責人研究和解決農民培訓工作中重大問題和決策。鎮農技站作為牽頭單位,一把手親自負責培訓工作。

  2、實行檢查監督與驗收制度。鎮農技站對全鎮的培訓情況進行半年一次全面檢查監督,重點監督培訓開展情況及項目資金的使用,確保財政補助資金足額用于農民培訓。12月底進行總體驗收,并形成驗收報告上報。對通過檢查驗收并取得優秀成績的單位和個人予以表彰;對不合格的單位和個人要取消培訓資格,通報批評,并按照培訓合同追究有關人員的責任。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領導

  根據縣委、縣政府實施新一輪農村實事工程要求,鎮政府把農民培訓工作納入各村(居)目標管理考核內容。鎮農技站負責實施工作的組織協調和具體管理,建立行政領導責任人制度,簽訂任務,明確職責,一級向一級負責,逐級落實責任。強化政府的領導責任,加強相關部門的配合與協調,形成全力。政府要加大投入,加強農民科技培訓體系和手段建設,保障農業實用技術培訓有效實施。

  (二)強化監管

  建立政府、農技站、培訓人員的工作目標責任制,明確責權,層層落實,強化培訓的.監督檢查;鎮政府通過電話聯系和實地檢查等方式對培訓質量進行督查;建立和完善培訓工作績效評價機制,對培訓工作開展好的單位和個人進行表彰和獎勵,對績效差的單位和個人實行批評。加強培訓人員管理與考核,實行掛牌服務,向農民發放聯系監督卡,全程接受農民的監督,將農民滿意度和跟蹤服務作為考核培訓人員工作業績的主要指標。

  高素質農民培訓實施方案 4

  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堅持統籌城鄉發展和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看準方向,積極探索,勇于突破,通過引導和推進農村富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尊重和保護農民工在城鎮就業的自由、平等和尊嚴,促進試點地區工業化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促進城鄉勞動者平等、充分就業。

  二、試點目標

  ——建立城鄉一體化勞動力市場和平等就業制度。全面消除制約勞動力流動的制度,實行城鄉統一的就業政策,建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勞動力市場,形成城鄉勞動者有序流動、自主擇業、平等就業的制度環境,實現勞動力資源在城鄉和全社會合理配置,穩步擴大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規模和城鎮就業總量,力爭城鎮從業人員規模達到城鄉從業人員總規模的60%以上,從而帶動農村人口向城鎮轉移。

  ——健全覆蓋城鄉的公共就業服務體系。加強公共就業服務機構和基層勞動保障服務平臺建設,完善公共就業服務功能,整合社會培訓資源,強化信息服務手段,實行政府購買就業服務成果的工作機制,建立健全功能完善、服務高效、覆蓋城鄉的公共就業服務體系。

  ——建立保障勞動者合法權益的長效機制。全面落實勞動合同制度,推進勞動用工登記管理制度,提高勞動保障監察執法能力,加大執法檢查力度,切實維護農民工的勞動報酬、休息休假、社會保險等合法權益,形成保障包括農民工在內的城鄉各類勞動者合法權益的長效機制。

  ——建立與城鎮現行制度相銜接的農民工社會保險制度。按照積極穩妥、分步推進與分類實施的原則,在保障項目上,逐步解決農民工的工傷保險、醫療保險和養老保險;在保障對象上,將在城鎮穩定就業的農民工同等納入城鎮基本社會保險制度,將在城鎮靈活就業的農民工按照城鎮靈活就業人員辦法參保。妥善處理好農民工社會保險關系的轉移接續問題和被征地農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問題。

  ——建立惠及農民工的城市公共服務體制。深化戶籍制度、城市教育、醫療衛生等制度改革,建立惠及農民工的城市公共服務制度,滿足農民工的生活和發展需要,促進農民工由"農民"向"市民"轉變。

  三、主要任務

  (一)建立城鄉勞動者平等的就業制度

  1、清除對農村勞動者進城就業的限制性規定。徹底廢除各種針對農村和外來勞動力進城就業的歧視性規定和不合理限制,取消一切針對農村和外來勞動力的行政審批和行政收費,保障城鄉勞動者平等享有就業機會,形成城鄉勞動者平等就業、公平競爭的政策環境。

  2、實行城鄉統一的就業扶持政策。貫徹落實國務院36號和省政府1號文件精神,面向城鄉勞動者免費提供政策咨詢、就業信息、就業指導和職業介紹服務,落實好城鎮各類下崗失業人員和進城就業農村勞動者的一次性職業培訓、創業培訓和技能鑒定補貼。將勞動年齡內有勞動能力、有就業愿望的農村被征地勞動者和國有農場下崗失業人員納入再就業政策扶持范圍。

  3、建立城鄉統一的就業和失業登記統計制度。兼顧城鄉勞動者就業特點,合理確定城鄉勞動者就業、失業界定標準。建立城鄉勞動力資源及就業狀況調查統計制度,健全城鎮失業登記制度,定期分析、公布城鄉勞動者就業和失業狀況。將在城鎮就業或在農村承包土地經營以及外出經商的本地戶籍農村勞動力納入就業統計范圍。對勞動年齡內有勞動能力和就業愿望的農村被征地勞動者進行失業登記。

  (二)建立城鄉一體化的勞動力市場服務體系

  1、完善公共就業服務體系。加強公共就業服務機構和基層勞動保障平臺建設,將公共就業服務體系延伸到鄉村。縣以上公共就業服務機構人員經費和工作經費按核定的編制和有關規定足額列入財政部門預算。加強對街道(鄉鎮)、社區勞動保障服務機構的指導,實行"以錢養事"的辦法,完善基層公共就業服務體系建設。街道(鄉鎮)勞動保障服務機構公益崗位的工作人員不少于2人,其工作人員按事業單位參保辦法參加社會保險,所需經費足額列入財政預算;社區勞動保障服務站至少聘用1名專職工作人員,人員經費和業務經費按每人每年不少于1萬元的標準由當地政府安排落實。在村組聘請勞務輸出聯絡員,縣(市)財政根據工作任務落實相應的工作經費。

  2、建立貫通城鄉的勞動力市場信息網絡。按照"金保工程"的總體要求,把勞動力市場信息網絡延伸到鄉鎮、街道和社區,逐步實現省、市、縣、街道(鄉鎮)、社區五級勞動力市場信息網貫通。試點市(縣)就業服務全部實行計算機管理,實現公共就業服務和社會保險業務經辦全程信息化。加強用工信息和勞動力資源信息的收集和,實現勞動力市場供需對接。在社區設立電子顯示設備,方便勞動者和用人單位在社區直接查詢勞動力市場信息。鼓勵企業制作招聘信息電視廣告片,采取圖文并茂的形式,充分利用廣播電視等途徑用工信息。實時更新和勞動力市場工資指導價位。

  3、為城鄉勞動者提供平等高效的就業服務。公共就業服務機構要制定就業服務計劃、項目、工作流程和服務規范,面向城鄉各類勞動者免費提供便捷、優質、高效的職業指導、職業介紹、就業培訓、政策咨詢和勞動保障事務等服務。建立和完善就業援助制度,制定實施專項就業扶持政策措施,幫助就業困難人員實現就業。推行就業再就業服務目標任務項目化,建立和完善政府購買服務成果的工作機制。實施以下崗失業人員為對象的"再就業援助行動",以進城務工勞動者為對象的"春風行動",以技能人才和高校畢業生為對象的"民營企業招聘周"、"技能崗位對接活動"等活動,提高就業服務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4、建立覆蓋城鄉的職業培訓體系。改革和完善培訓補貼方式,落實職業培訓補貼政策,形成惠及城鄉勞動者的職業培訓政策體系。統籌規劃,綜合布局,從社會各類職業培訓機構當中擇優認定一批優質培訓資源,形成能夠覆蓋城鄉的職業培訓組織體系。加大就業訓練中心、技工學校、公共實訓基地和各類職業技術學校建設投入,充實師資力量和硬件設施,發揮其在就業培訓中的主導作用。根據農民轉移就業需要,通過收購、兼并和政府資產劃撥等方式,改造利用農村關閉、閑置的中小學,建立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基地,就近就地組織農民參加轉移培訓,向農業產業化、農民專業合作組織、鄉鎮企業、民營企業等就地就近轉移。

  5、加強城鄉勞動者職業技能培訓。充分發揮技能培訓補貼政策效應,鼓勵城鄉勞動者參加專業技能培訓,提高勞動者就業適應能力。強化培訓與用工、培訓與就業以及培訓與鑒定的結合,大力發展定向、訂單培訓,推廣校企聯合培訓,建立"培訓—鑒定—職介—用工"四位一體的工作模式。建立培訓效果考核評估制度,加強培訓質量監管,提高培訓的針對性、實用性和有效性。加大創業培訓力度,完善創業扶持政策,加強創業促就業工作。完善就業準入和職業資格證書制度,引導企業注重提高員工職業素質。制定城鄉勞動者職業培訓計劃,落實資金安排,實施以城鄉新生勞動力和退伍士兵為對象的勞動預備制培訓項目,以城市下崗失業人員為對象的再就業和創業培訓項目,以進城農民工為對象的技能提升培訓項目,以農村富余勞動力為對象的轉移就業培訓項目。

  (三)切實保障城鄉勞動者的合法權益

  1、加強企業勞動用工管理。全面推行勞動合同制度,所有用人單位都要與錄用的勞動者依法訂立并規范履行勞動合同。用人單位與勞動者簽訂、續訂、變更、解除、終止勞動合同,應及時到當地勞動保障部門辦理登記備案手續。指導企業建立勞動合同管理臺賬,加強對勞動合同簽訂、變更、解除、續訂、簽證等各個環節的動態管理。完善勞動關系三方協調機制,健全平等協商和集體合同制度。根據餐飲、娛樂等行業特點,分類制定規范、簡明、實用的勞動合同示范文本向社會公布。加強對用人單位履行勞動合同制度的督導,將勞動合同簽訂、備案、履行、簽證等情況作為用人單位誠信檔案的重要內容。

  2、建立農民工工資支付保障制度。嚴格規范用人單位工資支付行為,對農民工和城鎮人員實行同工同酬,確保勞動者工資按時足額發放給本人。繼續做好農民工工資清欠工作,對惡意拖欠農民工工資的企業,可依法責令停業整頓,并對有關人員予以制裁。在農民工分布集中的建筑、交通、水利、餐飲等行業以及有欠薪記錄的企業建立工資保障金制度,在建筑工地設立"建筑項目用工公示欄"。嚴格執行國家關于職業安全和勞動保護的有關規定,維護勞動者休息休假權利,保障勞動者職業安全衛生權益。

  3、加大勞動保障監察執法力度。加強勞動保障監察機構和執法能力建設,充實勞動保障監察隊伍,落實工作經費和執法裝備。貫徹落實《湖北省勞動和社會保障監察條例》和相關規定,健全勞動保障監察工作制度。加大對各種侵害勞動者權益違法行為的查處力度。推進勞動爭議仲裁機構實體化建設,加強和改進勞動爭議調解、仲裁工作,及時受理、審結勞動爭議案件。

  (四)妥善解決農民工的社會保障問題

  1、依法將農民工全面納入工傷保險。按照《工傷保險條例》的規定,將與企業建立勞動關系的農民工全面納入工傷保險范圍,并按時足額繳納保險費。在農民工發生工傷后,要做好工傷認定、勞動能力鑒定和工傷待遇支付工作。未參加工傷保險的農民工發生工傷,由用人單位按照工傷保險規定承擔責任并支付全部費用。按照國務院《安全生產許可證》規定,建筑、交通、礦山、危化等高風險行業企業不參加工傷保險的,不得辦理《安全生產許可證》。

  2、多途徑解決農民工醫療保障問題。與用人單位建立勞動關系的農民工,隨所在單位參加當地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享受相關待遇。以靈活方式就業的',可按照靈活就業人員參保辦法參加醫療保險。對使用農民工較多且繳費能力不足的單位,可按照"保大病、保當期、以用人單位繳費為主"的原則,重點解決農民工進城務工期間的住院醫療保障問題。完善醫療保險結算辦法,為患大病后自愿回鄉治療的參保農民工提供醫療結算服務。

  3、穩步推進農民工參加養老保險。凡是與城鎮用人單位建立1年以上勞動關系的農民工,應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用人單位按規定為其繳納基本養老保險費,并代為扣繳個人應繳部分。靈活就業的農民工,可按當地城鎮靈活就業人員辦法參保。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農民工,達到規定繳費年限且達到法定退休年齡并辦理退休手續后可按月享受養老金待遇。各地可根據農民工的就業特點,制定農民工養老保險關系轉移接續辦法,開辟用人單位為農民工參保繳費綠色通道。

  4、探索建立城鄉統一的失業保險制度。對在城鎮單位就業的農民工,用人單位按照使用城鄉勞動者工資總額的2%、勞動者個人按本人工資的1%繳納失業保險費。符合享受失業保險待遇條件的農民工失業后,失業保險費和門診醫療補助費按月領取,并可自主選擇在參保地或回戶籍所在地享受失業保險待遇。回戶籍所在地的,可由參保地失業保險經辦機構將其失業保險關系轉至本人戶籍所在地,享受失業保險待遇所需資金隨失業保險關系一并劃轉;同時通知失業的農民工憑失業保險關系轉移單和失業保險待遇經費劃轉憑證,到戶籍所在地申領失業保險金。戶籍所在地失業保險經辦機構負責代為發放失業保險待遇,并提供相應的再就業服務。

  5、建立被征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認真貫徹落實國辦[2006]29號文件精神,積極解決被征地農民就業和社會保障問題。在城市規劃區內的被征地農民,由當地人民政府將其納入城鎮居民就業和社會保障制度體系;在城市規劃區外的被征地農民,由當地政府在本行政區內為被征地農民調劑必要的生產用地,確保其基本生活口糧,并納入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對不具備生產生活條件地區的被征地農民,要通過異地移民安置確保被征地農民基本生活,并納入安置地的社會保障體系。

  (五)實施綜合配套改革

  1、深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按照鄂政辦發[2003]86號文件精神,取消農業、非農業戶口的戶口性質,統稱"湖北居民戶口"。試點期間,按照基本準入條件,允許下列類別人員在城鎮落戶:一是在城鎮有合法固定住所和相對穩定職業或合法生活來源的農村人員;二是在城鎮投資、興辦實業達到一定規模、符合當地落戶標準的農村勞動者及直系親屬;三是在當地有突出貢獻且獲得縣以上勞動模范、先進工作者等榮譽稱號的農民工;四是大中專院校、技校畢業生和高技能人才;五是在城鎮有遺產繼承、能保障生活需要或有贍養義務的農村勞動者。辦理戶口只限收工本費,一律不得收取城市增容費等其他費用,嚴禁有關部門借機收取相關費用。

  2、保護農村勞動者土地承包權益。依法維護外出務工農民的土地承包權益,不得以農民進城務工為由收回承包地,糾正違法收回農民工承包地的行為。農民進城務工期間,可按照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通過委托代耕或轉包、出租、轉讓等形式流轉土地經營權。有條件的地方,可實行農民工以土地換安家費、以土地換保障等實際可行的土地經營權流轉形式,使農民工徹底與土地脫鉤,促進農民工在城鎮定居和城市化發展。

  3、保障農民工子女平等接受義務教育。農民工子女接受九年義務教育按照"流入地政府為主,公辦學校為主"的原則,由流入地政府教育部門指定到公辦學校就讀。各地政府要按照屬地管理原則,將農民工子女義務教育納入城鎮教育發展規劃,列入教育經費預算。城市公辦學校對農民工子女與當地學生同等對待,不得加收借讀費及其他任何費用。將困難農民工家庭子女納入政府助學范圍。對承擔農民工子女義務教育的民辦學校,要在辦學經費、師資培訓等方面給予支持,提高辦學質量。

  4、多渠道解決農民工居住問題。招用農民工較多的企業必須建有職工公寓。農民工集中的工業園區,可由政府、企業共同出資或支持開發商投資建設統一管理、集中租用的員工宿舍和"農民工公寓"。把穩定就業農民工的居住問題納入城市住宅建設發展規劃,加大政府廉租房和經濟適用房建設力度,將農民工納入享受范圍,防止出現城市"貧民窟"現象。鼓勵用人單位和農民工個人繳存住房公積金,用于農民工購買或租賃住房。

  四、實施步驟

  我省統籌城鄉就業試點工作從20XX年7月至20XX年底,歷時2年半,分為三個階段:

  (一)準備階段(20XX年7月至10月)。各試點市、縣政府成立統籌城鄉就業試點工作領導小組,明確參加部門、工作責任、領導機構及聯絡人。召開試點領導小組聯席會議,研究出臺本地試點實施方案。試點工作各成員部門根據試點方案和責任分工,結合本地實際,深入調查研究,制定本部門具體的落實辦法和分期工作安排,列出時間進度表。各試點城市于10月下旬前將試點方案以市(縣)政府的名義報省政府就業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

  (二)實施階段(20XX年11月至20XX年9月)。試點領導小組各成員單位在當地黨委政府領導下,根據當地試點工作方案和本部門工作計劃,全面組織推進試點工作。勞動保障部門主要負責研究制定城鄉平等就業政策、建設城鄉一體化勞動力市場、完善培訓就業服務體系、健全勞動用工管理制度、推進本地就業農民工參保、建立被征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和建立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長效機制等方面工作;發展改革委主要負責研究制定城鄉統籌就業的體制性、機制性、制度性的宏觀政策,指導試點地區為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提供良好的經濟社會發展環境;財政部門主要負責提供試點工作中的資金支持和經費使用的管理;農業部門主要負責試點中涉及農業和農村方面的一些工作;公安部門主要負責戶籍制度改革、農民工在城鎮居住落戶工作;教育部門主要負責推進農村勞動者子女接受義務教育問題;建設部門主要負責建筑行業農民工工資支付和規劃、解決農民工居住等問題;其他相關部門按各自職責分工組織開展工作。各部門要根據工作需要,針對下崗失業人員、農民工、高校畢業生、被征地農民等特殊群體,以及"城中村"改造、"農民轉市民"等綜合性問題,制定專項工作計劃。試點工作領導小組按季召開聯席會議,通報進展情況,總結試點經驗,研究部署下步工作,確保試點工作積極有效推進。

  (三)總結階段(20XX年10月至12月)。對照試點方案確立的工作目標和任務分工,各試點城市全面總結評估試點總體成效和各部門任務完成情況,剖析存在的問題和不足。省政府就業工作領導小組對試點城市進行檢查評估,召開試點工作總結會議,安排部署全省推廣。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完善責任管理。各試點市(縣)要在政府成立統籌城鄉就業工作領導小組,成員單位至少應包括勞動保障、發改委、財政、農業、公安、教育、城建等部門,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勞動保障部門。要明確各成員單位在試點中的工作任務,落實責任人和具體分工,制定各部門工作計劃和專項計劃,形成統一領導、分工協作、分步推進的工作機制。要將城鄉統籌就業試點工作納入政績考核,政府與各部門簽定責任狀,實行目標責任管理。要建立工作報告制度、定期通報制度和檢查督辦制度,確保試點工作落到實處。

  (二)加大改革力度,統籌規劃協調。統籌城鄉就業與勞動就業、戶籍管理、土地流轉、城市公共服務等多種政策制度相關聯,涉及面廣。要在深化勞動就業制度改革的同時,統籌規劃,綜合協調,積極探索推進相關配套改革。要建立調查研究制度和專項試點制度,以廣泛調查研究為基礎,突出重點,大膽試點,破解難點,取得一些大的突破和好的經驗。要定期召開聯席會議,加強溝通協商,共同推進工作。

  高素質農民培訓實施方案 5

  近年來,面對富余勞力多,農民增收難的實際,我們把發展勞務經濟作為促進農民增收,加快城鎮經濟發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現實選擇和戰略措施來抓,為了使我鎮富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增加農民收入,根據我鎮實際,特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市、縣有關勞務輸出精神,緊緊圍繞我鎮經濟建設的宏偉目標,以增加農民收入為目的,以提高我鎮勞動力素質為主要內容,按照輸出組織化,流動有序化的勞務經濟發展思路,充分發揮勞務輸出組織的優勢和作用,為全體農民增收致富奔小康開辟道路。

  二、培訓人數及時間安排

  本次計劃培訓農村富余勞動力300人(次),培訓后就業率達到90%以上。培訓時間為一個月(xxxx年9月12日—xxxx年10月12日)。

  三、培訓方式

  由鎮勞務工作站與縣就業局培訓中心聯合組織,師資力量由縣就業局培訓中心、縣勞務工作站及興隆石英砂廠、宏達石英砂廠、富田石英砂廠、金城石英砂廠四家企業的技術骨干組成,采用“教學+實踐”的方式,進行訂單式培訓,開展職業技能培訓,達到學有所成,學有所用的目的`,提高從業人員的素質。

  四、培訓內容和要求

  本次培訓的主要內容有務工準備、尋找工作、勞動合同、工資待遇、社會保險、安全生產、疾病防治、遵紀守法、冶煉技術工藝流程、爐前操作技術和原料的配備指導等。要求培訓人員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做好充分的準備,尋找適合自己的工作,了解簽訂勞動合同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了解勞動合同的相關知識,了解有關工資和工作時間的法律規定,了解工資支付的形式和時間,了解參加社會保險是務工者的權利,了解基本的安全生產知識,了解傳染病的防治,了解企業冶煉、燒結工藝流程,配料及爐前操作規范等基礎知識和基本常識。

  五、組織領導

  為切實做好勞務輸出培訓工作,鎮黨委、政府高度重視,成立由分管領導巨建文同志任組長,鎮勞務專干張學棟、張建國、陳武德為成員的勞務輸出培訓領導小組。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鎮勞務工作辦公室,張學棟同志任辦公室主任,具體負責勞務培訓的日常工作。

  高素質農民培訓實施方案 6

  一、指導思想

  按照“政府推動、部門實施、農民受益”的原則,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繁榮為核心,以普及農業先進技術和非農產業技能為重點,引導就業培訓與創業培訓相結合,務工培訓與務農培訓相結合,采取培訓技術骨干、培養專業能人、培育示范典型、建設推廣基地、普及科技成果等方法,通過辦班培訓、集中講座、光盤學習、田間指導、技術承包、參觀學習等形式,大力開展農民培訓,全面提高全縣農業科技水平和農民科技文化素質,轉變傳統農業發展方式,為加快推進統籌城鄉發展和現代農業建設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撐。

  二、目標任務

  全縣農民大培訓活動分為縣、鄉兩級開展。全縣共舉辦短期培訓班160期次,其中:縣級培訓班20期次;鄉鎮級培訓班140期次;開展基層巡回講座600場次,制作電視專題節目、講座50期次,制作發放光盤11000張,開展農村勞動力陽光培訓150期次,開展農民職業技能培訓10期次,組織參觀學習20次。全縣累計培訓農民達到10萬人次。

  三、培訓對象

  培訓對象主要包括:農民、農村基礎黨員干部、農村財務人員、基層農業技術人員、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管理人員、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管理人員等。

  四、培訓內容

  全縣農民大培訓,要著眼于思想大解放、觀念大更新,著眼于農業生產技術水平、非農產業技能、經營管理理念、信息獲取手段和市場把握能力不斷提升,重點抓好以下九個方面:

  (一)圍繞統籌城鄉發展,深入宣傳統籌城鄉發展的重大意義和各級黨委、政府推進統籌城鄉發展的各項政策、措施,包括農村宅基地流轉、農村承包地管理、農民進城落戶等方面。重點加強農民非農產業技能培訓,大力實施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陽光工程,結合人力資源市場需求,加強農村勞動力二三產業職業技能培訓,開展農村勞動力自主創業能力培訓,積極引導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鼓勵農村勞動力到外地務工、創業,推進農村居民向城鎮轉移。

  (二)圍繞農業實用技術推廣,抓好特色種養業新品種、新技術、新信息、植物病蟲害防治、動物疫病防控等方面相關知識培訓,特別要抓好包尖白菜種植、瘦肉型豬養殖等相關知識培訓,提高農民生產能力和經營水平,培養一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

  (三)圍繞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抓好農戶分散生產與社會化大市場對接、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建設、經紀人隊伍建設、農產品市場建設、農產品流通等方面相關知識培訓。

  (四)圍繞加快龍頭企業發展,抓好農業產業化經營、龍頭企業發展、農副產品加工業發展、各級扶植政策、龍頭帶動作用、利益聯合機制、農產品基地建設、打造產業鏈經濟等方面相關知識培訓。

  (五)圍繞新民居建設,大力宣傳新民居建設重大意義和各級黨委、政府推進新民居建設的各項政策、措施。宣傳各級新民居建設的`規劃、方案和各類新民居建設的模式、典型。鼓勵引導廣大農民群眾積極參與新民居建設。

  (六)圍繞農村綜合配套改革,進一步抓好農村產權制度改革、農村土地股份合作制、農村社區資產股份合作制、農村資金專業合作社、農村財富積累機制、基層民主管理與創新等方面政策宣傳,進一步提高農民的思想認識,推進農村綜合配套改革,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七)圍繞現代農業發展,重點抓好品牌農業、標準化生產、三品一標、農產品安全等方面相關知識培訓。結合設施農業拓展工程,抓好先進適用農業保護地設施建設、設施蔬菜技術等方面相關知識培訓。結合生態農業推廣工程,抓好生態農業、循環農業、沼氣建設、秸稈氣化等方面相關知識培訓。結合農業生產條件改善工程,抓好測土配方施肥、土地整理、中低產田改造、高標準農田建設等方面相關知識培訓。

  (八)圍繞農業服務體系發展,抓好基層農技推廣員、村級農業技術推廣員、村級動物防疫員、沼氣物管員、基層監測員的知識更新培訓,為農業生產服務體系提供人才支撐。

  (九)圍繞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工作,抓好農村基層黨員、干部培訓。

  五、培訓形式

  (一)舉辦培訓班。舉辦短期培訓班,就單項專業知識、專業技術進行系統培訓,讓受訓人員做到牢固掌握、熟練運用。

  (二)開展基層巡回講座。在鄉鎮、村舉辦專題知識講座,讓受訓人員掌握知識要點和技術要領。

  (三)開辦電視專欄。在縣電視臺開辦農民科技培訓專欄,制作科技講座、信息傳播、典型示范、產品宣傳等相關專題節目,擴大農業科技普及范圍。

  (四)光盤教學。縣、鄉兩級購買、制作光盤,下發到村和重點農戶,通過觀看光盤讓受訓人員掌握相關知識和技術。

  (五)現代遠程培訓。利用黨建網、農村黨員干部現代遠程教育網、農業信息網等網絡,制作專題節目,相關信息、知識,達到培訓目的。

  (六)廣播板報。主要利用村級廣播和板報,結合當地主導產業和農時季節,有針對性地播放、刊登相關知識和技術,提高當地農民科技素質和農業生產科技水平。

  (七)典型示范。圍繞培訓內容,在各個方面大力培育典型,充分發揮典型帶動作用。積極引導已有的龍頭企業、種養大戶、科技示范戶等成功典型參與全縣農民科技培訓,充實師資力量。同時縣、鄉、村圍繞相關產業,在種植、養殖、加工、銷售等各個環節積極培育典型,依靠典型帶動,充分調動廣大農民信科技、學科技、用科技熱情和積極性。

  (八)大篷車流動培訓服務。縣、鄉成立農業科技服務大篷車,公開服務電話,為廣大農民提供電話咨詢和上門服務。

  (九)現場指導。縣、鄉農業主管部門安排農業技術人員或聘請農業專家深入田間地頭,為廣大農民開展現場技術指導。

  (十)技術承包。縣、鄉農業主管部門安排農業技術人員或聘請農業專家,對種植、養殖等重點場(戶)開展技術承包服務。

  (十一)參觀學習。縣、鄉、村三級要組織村干部、農民、龍頭企業管理人員、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創辦人員等到周邊先進典型參觀學習,開闊眼界、拓寬思路、靈通信息,學習新理念、新模式、新技術。

  六、時間安排

  全縣農民大培訓活動共分三個階段:

  (一)準備階段(年12月10日—年12月25日)。全面做好各項準備工作,包括制定方案、成立組織、制作計劃、安排課程、組織師資、購制資料、確定場地等。

  (二)培訓階段(年11月26日—年5月31日)。縣、鄉、村三級全面開展各種形式的農民大培訓活動,圓滿完成各項培訓任務。

  (三)總結階段(年6月1日—年6月15日)。全面總結培訓階段開展的工作、取得的成效、存在的問題、收獲的經驗以及對今后開展農民科技培訓工作的打算和建議。

  七、保證措施

  (一)強化組織領導。縣委、縣政府成立由縣委副書記劉志峰同志任組長,縣委常委、副縣長、農工委書記張耀武同志任副組長,縣委農工委、農牧局、畜牧水產中心、林業局、人勞社保局、供銷社、科技局、縣委黨校、司法局等部門主要負責同志為成員的領導小組,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辦公地點設在縣委農工委,具體負責農民大培訓活動各項具體工作的協調組織。各鄉鎮也要成立相應的組織機構,全面開展全縣農民大培訓活動。

  (二)強化宣傳發動。縣直各有關部門要加大宣傳發動力度,充分利用會議、廣播、電視、報刊、標語等多種形式,大力宣傳科技在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中的重要作用,宣傳開展農民科技培訓活動的重大意義,宣傳先進科技典型和工作典型,努力營造廣大農民群眾信科技、學科技、用科技、傳科技的濃厚氛圍。

  (三)強化培訓力量。一方面,要制定培訓計劃,各鄉鎮和縣直有關單位要按照縣達培訓任務,確定培訓重點,制定具體方案,并于12月30日前報縣農民大培訓活動領導小組辦公室。另一方面,要完善培訓檔案。各鄉鎮和縣直有關單位要根據自職能統一編印培訓教材,建立培訓檔案(包括每個培訓班次的培訓安排、講課材料、培訓臺賬、現場全景照片)。同時,要整合培訓資源。縣直各有關部門要整合現有教室、場地、設施等培訓資源,使其充分發揮作用,達到大培訓活動標準。

  高素質農民培訓實施方案 7

  20xx年,xx市政府將新型農民培訓列入民生工程。為了切實做好新型農民培訓工作,提高農民科技文化素質,培育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增強農民從業、擇業、創業能力,提高農業生產經營水平和效益,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特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培訓任務

  20xx年,全市培訓新型農民2.24萬人,其中: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即陽光工程)1.08萬人、新型農民科技培訓0.24萬人、農業專業技術培訓0.62萬人、農民創業培訓0.3萬人。(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陽光工程、新型農民科技培訓任務數為預計數,實際任務數以省農委下達數為準)

  二、培訓對象

  陽光工程培訓:主要培訓年滿16周歲以上有外出務工意向的農民,包括就近就地轉移的農民。

  新型農民科技培訓、農業專業技術培訓:主要培訓從事農業生產經營的專業農民,村級動物防疫員、植保員、農機手、沼氣工等農村社會化服務人員,以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用工人員。

  農民創業培訓:主要培訓有創業愿望的外出務工返鄉青年、種養大戶、農機大戶、科技帶頭人、農村經紀人、農民專業合作組織領辦人、農業企業經營創辦人和有志于農村創業的大、中專畢業生。要求參訓學員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年齡一般不超過50歲,并具有與創業項目相適應的產業基礎,且能發揮示范帶動作用。

  三、培訓內容及時間

  陽光工程培訓:主要是職業技能、政策和法律法規、安全常識等知識的培訓。培訓時間一般為20-180天。

  新型農民科技培訓、農業專業技術培訓:重點圍繞水稻產業提升行動、小麥高產攻關活動、玉米振興計劃、油菜高產創建活動、菜籃子工程、奶牛跨越計劃、生豬產業發展“462”計劃、漁業“三進工程”、特色農產品開發等,組織開展農業關鍵技術及相關知識培訓。培訓內容包括水稻科學育秧、玉米合理密植、小麥科學播種、油菜輕簡栽培、測土配方施肥、農業生產機械化、病蟲害綜合防治、畜禽標準化規模養殖、水產生態健康養殖、動物疫病防治、大棚蔬菜高效栽培及農業標準化、無公害農產品生產、農產品加工等技術,以及良種良法配套和農機農藝結合。培訓時間12—15天,現場指導12—15次。

  農民創業培訓:主要是政策法規、創業理念、創業技巧、市場營銷、人力資源管理、農產品品牌創建、循環經濟、農產品質量安全、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等知識的培訓。培訓時間不少于1個月。

  四、資金籌措及補貼標準

  計劃安排1065萬元,其中:陽光工程爭取財政補助資金335萬元,縣財政配套54萬元,根據培訓內容和時間確定補貼,人均補助標準200-500元;新型農民科技培訓工程爭取財政補助資金96萬元,根據培訓內容和時間確定補貼,人均補助標準350—400元;農業專業技術培訓,爭取省級財政補助資金248萬元,縣配套62萬元,人均補助標準500元;農民創業培訓,爭取省級財政補助資金240萬元,市、縣配套30萬元,人均補助標準900元。(實際資金及補貼標準以省財政廳、省農委下達數為準)

  五、組織實施

  新型農民培訓由市農委組織實施。

  陽光工程:按照《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陽光工程項目管理辦法》實施;

  新型農民科技培訓:按照《新型農民科技培訓工程項目管理辦法》實施;

  農業專業技術培訓:參照《新型農民科技培訓工程項目管理辦法》實施;

  農民創業培訓:按照《安徽省農民創業培訓實施辦法》(省農委正在擬定)實施。

  新型農民培訓實行項目制,以縣為單位實施。主要依托各級農技推廣、科研、教學單位、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綜合試驗站、農業科技示范園、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及各類社會培訓機構,組織開展培訓。項目實行逐級申報,由縣農委根據省農委項目申報指南要求,編制項目申報書,經市農委審核后,統一向省農委申報。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

  建立職責明確、分工負責的新型農民培訓管理機制,逐級落實責任制。市成立由分管副市長任組長,市農委、市財政、市畜牧水產局等單位負責人參加的新型農民培訓工作領導小組,加強對培訓工作的領導和協調;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辦公室設在市農委,配備專職人員,負責日常管理工作。項目縣要成立相應機構,市縣聯動,認真組織項目實施,切實保障新型農民培訓工作順利開展。

  (二)嚴格認定培訓機構

  承擔陽光工程培訓的機構必須具備以下條件:具有獨立法人資格和職業教育或技能培訓資質;具備承擔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相應崗位必備的培訓場所、教學設施設備、實訓基地和師資等基本條件;有相對穩定的轉移就業渠道,有較大規模的職業介紹能力;熟悉農民教育培訓特點,具有較好的農民培訓基礎和業績;培訓場所和實訓基地貼近農民,能夠在輸出地方便農民接受培訓。

  承擔新型農民科技培訓、農業專業技術培訓的機構必須具備以下條件:具有獨立法人資格;具備承擔農民專業技術培訓和新型農民科技培訓必需的師資、教學設施設備等基本條件;熟悉農民教育培訓特點,具有農民培訓工作經驗和較好的業績;能夠隨時為農民提供農業生產指導和技術服務。重點為農技推廣、農業科研院所、農業職業院校、農廣校、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綜合試驗站、農業科技示范園、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及農民專業合作組織。

  承擔農民創業培訓的機構必須具備以下條件:具有獨立法人資格或中等農業職業教育以上資質;在農民培訓方面有豐富的經驗,能提供技術、信息服務,長期幫助和跟蹤服務創業農民;具備食宿條件、教學設施、培訓教師和實訓、實踐場所(可以是長期合作的企業)。重點為農業科研院所、農業職業院校和農廣校。(承擔農民創業培訓的機構必須具備的條件以《安徽省農民創業培訓實施辦法》中規定的為準)

  (三)強化項目監管

  加強制度建設,規范組織實施,強化監督管理,確保項目實施取得實效。建立健全六項制度:一是臺賬制度。培訓臺賬寫明每期辦班時間、培訓內容、培訓方式、培訓人數及培訓教師。每期培訓結束后,都要有培訓教師和學員代表簽字。培訓臺帳一式兩份分別存縣項目辦和培訓機構。二是公示制度。市農委在xx農業綜合信息網和xx農業信息網建立新型農民培訓公示和宣傳平臺,公布全市培訓任務、培訓機構,宣傳典型經驗;項目縣對培訓機構、培訓任務、資金補助及使用情況進行公示;培訓機構要對選聘教師、培訓計劃進行公示。三是管培分離制度。農業行政部門負責培訓項目的申報、組織實施、監督和管理,培訓機構負責組織開展培訓工作。四是資金使用管理制度。市及項目縣要按照省制定的新型農民培訓項目管理(含資金管理)辦法,嚴格規范使用和撥付培訓補助資金,確保項目資金安全高效使用。五是季度報告制度。新型農民培訓實行培訓計劃、進展季報告制度,培訓機構必須在每季度初和季度末向縣項目辦分別上報季度培訓計劃和進展情況(辦班次數、天數、培訓人數等),縣項目辦匯總后上報市農委。六是檢查驗收制度。建立項目月檢查制度和驗收制度。市農委每月對項目縣的`培訓工作情況進行檢查,及時發現問題,及時整改。培訓結束后,由培訓機構提出驗收申請,縣項目辦對每個培訓機構的培訓情況進行驗收,并向達到培訓要求的培訓機構出具合格證明,檢查驗收情況形成書面報告上報市農委。市農委對每個項目縣進行隨機抽查,了解項目實施情況。

  (四)創新工作機制

  將新型農民培訓與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農業科技入戶工程、農民創業帶頭人培育及糧食高產創建、農產品有效供給、農產品質量安全等農業農村工作重點有機結合,提高項目實施效益;積極探索提高農民培訓質量的新途徑,在培訓方式方法和培訓教材方面注重針對性、實用性和科學性,尋求新突破,推動新型農民培訓工作不斷完善和發展;積極探索建立培訓績效評價機制,開展績效評價工作;項目縣在實踐中要積極探索培訓券、培訓卡或與培訓產業結合的物化補貼等培訓新模式。

  (五)做好總結宣傳

  實行周信息發布制度。項目縣要每周向市農委上報培訓信息,及時發現、總結工作中的經驗,分析存在問題,研究解決問題的辦法,按時報送項目實施工作總結,大力宣傳新型農民培訓在發展現代農業、推進新農村建設方面的積極成效,宣傳報道先進典型和經驗,充分發揮示范和帶動作用,為深入開展新型農民培訓工作營造良好氛圍。

  高素質農民培訓實施方案 8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深入貫徹落實全省農村工作會議、《安徽省人民政府關于20XX年實施33項民生工程的通知》(皖政〔20XX〕25號)和《安徽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加快推進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的意見》(皖政辦〔20XX〕42號)精神,圍繞現代生態農業產業化“五大示范行動”實施,以需求為導向,以提升農民綜合素質、職業技能和創業發展能力為核心,建立教育培訓、認定管理和政策扶持“三位一體”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制度體系,著力培養一支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隊伍,為推進農業綠色發展、轉型發展和可持續發展,促進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提供有力支撐。

  (二)目標任務

  20XX年,全省計劃培訓5萬人。

  1.職業農民培訓4萬人。培訓生產經營型職業農民2萬人、專業技能型職業農民0.5萬人、專業服務型職業農民1.5萬人。對培訓合格者頒發《新型職業農民培訓證書》,對培訓合格并經認定的生產經營型職業農民頒發《新型職業農民證書》;培訓合格率達到90%以上,認定并頒發《新型職業農民證書》率達到60%以上。

  2.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農產品電商人才(以下簡稱“電商人才”)培訓1萬人。培訓合格率達到90%以上,對培訓合格者頒發《新型職業農民培訓證書》。

  (三)獎補標準

  新型農民(職業)培訓,省級以上獎補資金實行直補培訓機構的辦法,具體獎補標準是:生產經營型職業農民培訓按人均3000元、專業技能型和專業服務型職業農民培訓均按人均1000元,電商人才培訓按人均2000元。獎補資金的具體撥付、使用和管理要求,由省財政廳、省農委另行制定項目資金管理辦法。各市、縣要統籌安排工作經費,支持新型農民(職業)培訓工作。

  (四)實施范圍

  20XX年新型農民(職業)培訓項目在全省各縣(市、區)(以下簡稱“縣”)、省直有關單位實施。其中專業服務型的“農機服務人員”培訓任務中有2000人由省農機局統籌安排,蕪湖市農委組織實施,各縣農委負責對象遴選推薦和后續管理服務工作。各市將培訓任務向貧困縣和省現代生態農業產業化示范縣傾斜,各縣將美麗鄉村中心村、貧困村列為新型職業農民重點培訓范圍。

  二、重點工作

  (一)確定培訓對象

  1.職業農民培訓。職業農民培訓主要分為生產經營型、專業技能型和專業服務型三類。生產經營型主要培訓種養大戶、家庭農場主、農民合作社骨干等;專業技能型主要培訓農業工人、農業雇員等;專業服務型主要培訓農機服務人員、統防統治植保員、村級動物防疫員。培訓對象遴選條件:長期穩定從事農業、培訓需求和愿望迫切、初中以上文化、年齡不超過60周歲,其中生產經營型職業農民培訓對象的家庭人均純收入為本縣農民人均純收入2倍以上且產業達到一定規模。培訓對象遴選遵循立足產業、農民自愿的原則,由縣農委按照個人申請、村委推薦、鄉鎮初審、縣農委確定的程序擇優確定。20XX、2015年已培訓的職業農民今年不再培訓。

  2.電商人才培訓。主要培訓種養大戶、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業企業中,從事農產品電子商務的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以及返鄉農民工、大中專畢業生和退伍軍人等。培訓對象遴選條件:已開展或有開展農產品電子商務愿望、年齡原則上不超過50周歲、有電腦和智能手機應用基礎。培訓對象遴選由縣農委按照職業農民遴選程序擇優確定。電商人才與職業農民培訓對象當年不得重復。

  (二)遴選培訓機構

  培訓機構條件:具有獨立法人資格、農民培訓資質(辦學許可或培訓、推廣職能),必要的培訓場所、專業教師、現代教學設備和實踐實訓基地,具備與培訓內容相適應的培訓能力和跟蹤服務能力等。培訓機構由項目縣農委會同縣財政局采取符合規范的方式遴選,并報省農委備案。每縣承擔培訓任務的培訓機構不得超過6個。項目縣農委要與承擔任務的培訓機構簽訂培訓合同。

  (三)明確培訓內容

  按照農業部推介發布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訓規范》要求,科學安排培訓內容和課程,培訓內容要符合當地現代農業發展需要,廣泛征求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訓需求,鼓勵采取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點單式”培訓。培訓內容分為公共基礎課和專業技能課兩部分。

  1.職業農民培訓。公共基礎課,重點培訓新型職業農民素養、涉農政策法規、現代生態農業產業化建設、農業生態環保、農產品質量安全、農產品品牌化經營、市場營銷、“互聯網+”農業、現代農業經營與管理等內容。專業技能課,重點培訓農業綠色增產增效攻關模式、良種良法配套、農信農機農藝融合、一控兩減三基本、農業標準化生產、農產品儲藏保鮮加工等技術技能。

  2.電商人才培訓。公共基礎課,參照職業農民培訓內容安排。專業課,重點培訓農產品電子商務知識、網絡店鋪建設、產品包裝、客戶服務、網絡店鋪營銷等內容。

  (四)規范培訓方式

  1.職業農民培訓。實行分類型、分專業、分階段、參與式、重實訓、強服務的培訓方式。生產經營型職業農民培訓時間累計不少于15天,專業技能型和專業服務型職業農民培訓時間累計不少于7天。為提高培訓效果,原則上每期培訓班不超過50人;結合農業生產周期、農時季節和農民對技術需求等,分時段培訓,每段培訓時間不超過2天;注重實踐技能操作,理論課和實踐課時間按1:2安排;做到系統知識培訓與跟蹤指導服務相結合、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傳統培訓方式與現代培訓手段相結合。

  2.電商人才培訓。培訓時間累計不少于7天,其中理論和實際操作培訓5天、參觀學習2天。做到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提高學員的參與性、互動性和實效性。

  (五)做好考試考核和認定發證工作

  培訓結束后,培訓機構采取理論考試和實踐考核相結合方式,對學員進行考核,考核結果報縣農委審定。對考核合格者,由培訓機構頒發《新型職業農民培訓證書》。對培訓合格的生產經營型職業農民,按照省農委皖農科〔2015〕125號文件要求,進行新型職業農民認定,頒發《新型職業農民證書》。對培訓合格的專業技能型和專業服務型職業農民、電商人才進行統計造冊。

  三、建立政策機制

  各級政府要發揮主導作用,研究制定促進新型農民培訓項目建設的優惠政策,加大公共財政投入力度。各地要建立健全新型職業農民政策扶持制度,充分利用現有政策,積極出臺新的政策,加大對新型職業農民的扶持,重點在土地流轉、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金融信貸、補貼、保險、產業扶持等方面給予傾斜,支持新型職業農民創辦各類經營實體。建立農技人員跟蹤聯系服務職業農民制度,將職業農民培訓對象遴選為基層農技推廣補助項目的科技示范戶,實行農技人員與其對接服務。跟蹤服務生產經營型職業農民為3年,專業技能型和專業服務型職業農民、電商人才均為1年,其中電商人才的跟蹤服務由相關培訓機構和學員所在縣農委負責落實,實行培訓教師與學員所在縣農技人員雙聯系。探索建立貧困縣職業農民示范帶動機制,鼓勵生產經營型職業農民每人結對幫扶一個同產業的貧困戶。探索職業農民養老保險辦法,推動職業農民保障機制建立。探索建立新型職業農民培訓與中、高職學歷教育、農業職業技能鑒定和農村實用人才培養相銜接機制,提升新型職業農民綜合素質。

  四、建立審核機制

  3月底前,省農委組織力量對各市和省直管縣申報20XX年新型農民培訓任務情況進行全面審核,確定培訓任務后下達各市,由各市及時將培訓任務下達到所屬縣。各縣根據下達的培訓任務,盡早啟動培訓工作,按時保質保量完成任務。

  五、建立實施機制

  各地按照立足產業、政府主導、多方參與、注重實效的原則,組織實施新型農民培訓項目,按照以下步驟有序推進實施。

  (一)精心制定方案(3月中旬前)。一是制定實施方案。各地按照《20XX年新型農民(職業)培訓實施辦法》要求,結合本地實際,及時分解落實培訓任務,認真制定整體實施方案,明確指導思想、目標任務、重點工作、進度安排和保障措施等。各市、縣實施方案報省農委、省財政廳備案。二是制定分專業培訓方案。由縣農委牽頭組織農廣校等培訓機構和產業專家等共同制定分專業培訓方案。方案要按規定時間(15天或7天)和分階段(7次或3次)培訓要求制定(電商人才培訓、蕪湖市承擔的全省農機服務人員培訓可不分階段),主要反映每期培訓班的培訓機構及培訓具體時間、地點、內容、形式和工作要求等內容,以便培訓機構實施。方案要按照農業部推介發布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訓規范》,圍繞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現代農業發展要求,結合職業農民特點和生產經營需要科學制定。各縣分專業培訓方案及培訓機構承擔任務情況報省農委備案。三是制定教學管理方案。培訓機構根據專業培訓方案,制定每期培訓班教學管理方案。方案主要反映組織領導、學員名單、教學計劃、培訓管理及后勤服務等方面的內容,報經縣農委批復后實施,做到“一班一案”。

  (二)認真開展培訓(3月中旬至11月中旬)。培訓機構嚴格按照整體實施方案、分專業培訓方案和教學管理方案開展培訓,嚴把培訓時間和質量關,提高培訓質量。遴選專業理論水平高、實踐經驗和教學經驗豐富、語言表達能力強、深受農民歡迎的專家、教授、農技推廣人員,以及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優秀管理和技術人才、優秀農村實用人才為授課教師,每期培訓班至少聘請1名以上的省級專家。電商人才培訓師資主要聘請省農產品電子商務培訓講師團成員,并根據需要擴大聘請師資范圍。認真選擇教材,并保證參訓學員人手一套省級以上統編教材(公共課教材10種以上和專業技能課教材3-5種)。充分利用現代化、信息化手段開展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培訓。每期培訓班建立5項制度:即班主任制度(每班確定一名班主任,負責日常管理工作);第一堂課制度(每期培訓班縣農委安排人員上第一堂課,宣講政策,并了解培訓機構培訓工作安排和學員需求等情況);學員培訓考勤制度(實行學員每天簽到);滿意度調查制度(每期培訓班最后一堂課,縣農委安排人員組織學員開展滿意度評價,了解培訓實施效果),培訓臺賬制度(建立培訓臺賬、培訓過程影像資料等培訓檔案)。

  (三)抓好認定服務(11月底前)。培訓結束后,各縣按照要求,開展生產經營型職業農民認定工作,并為新型職業農民建立檔案(相關信息錄入信息管理系統),落實跟蹤聯系服務和扶持政策。

  (四)做好總結工作(12月)。各市、縣農委在項目驗收基礎上,認真做好總結工作,并按照省農委、省財政廳關于績效評價的部署和要求,對年度項目實施情況進行自查自評。

  六、建立資金撥付和監督機制

  省財政廳會同省農委按照項目目標任務,及時將項目資金撥付到各市及項目縣,各項目縣按照省財政廳和省農委制定的項目資金管理辦法(待定)規定要求,將項目資金撥付到培訓機構。

  各地要建立嚴密的`審核制度和透明的資金撥付制度,項目資金實行專款專用,堅決杜絕“擠、占、騰、挪”項目資金現象,建立項目縣項目資金審計制度,切實把民生資金用好用出效益。

  七、建立驗收機制

  各縣農委要加強項目管理,及時進行驗收。培訓機構在完成培訓任務后,及時向縣農委提出驗收申請,各縣農委會同財政部門按照有關要求組織驗收,對驗收合格的出具驗收報告,對存在問題的待整改后再驗收,直至合格。各市農委要會同財政局加大對所轄縣的指導服務和督查力度。省農委會同省財政廳進行抽查或復驗,并將抽查或復驗結果及時通報全省,對驗收不合格的項目不予獎補或將已撥付項目資金追回。

  八、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各地要高度重視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認真貫徹落實皖政辦〔20XX〕42號文件精神,充分發揮領導小組議事協調作用,強化工作落實。各級農委要發揮牽頭作用,主動與財政等部門及機構單列的畜牧、水產、農機等涉農部門協調溝通,加強委內科教、市場信息、合作經濟指導、農技推廣等相關單位的統籌協調,明確職責分工,共同做好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工作。

  (二)提高培訓質量。注重整合資源,充分利用各級農業廣播電視學校(農民科技教育培訓中心)、涉農院校、農技推廣機構、農業科研院所、農墾等公益性教育培訓資源,積極開發利用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農業園區等社會化教育培訓資源。抓好培訓機構遴選與管理,確保培訓機構具備適應培訓要求的條件和能力。建立省市縣新型農民(職業)培訓師資庫,實行優質師資資源共享,鼓勵吸納具有一定專業技能的本地專家和種植、經營能手參與授課。建立培訓機構與師資評價及退出機制,將受訓農民的滿意度,作為培訓機構、培訓效果的重要依據和參考,保障培訓質量。建立以部、省統編教材為主,其他正規出版教材和地方編印教材為補充的教材使用格局,保障教材質量。鼓勵支持培訓機構將實訓基地建設與國家和省現代農業示范區、農業科技創新與集成示范基地、農民田間學校、農民合作社人才培養實訓基地、農業企業基地等結合,確保每個專業建立一個實訓基地,增強實踐實訓能力。

  (三)強化監管評價。各市、縣農委會同財政部門明確工作責任,落實管理措施,強化過程督導和監管,確保政策落實到位。各市對項目縣、項目縣對培訓機構要加強指導和監管。建立學員培訓質量隨機抽檢機制和培訓現場暗訪機制,并將抽檢和暗訪結果作為對培訓機構考核的重要內容,對違反規定的培訓機構,嚴肅處理,收回補助資金直至取消培訓資格。各市、縣農委要建立月報告制度,自20XX年4月起,每月2日前將培訓進度情況報送省農委。省農委、省財政廳將按照民生工程實施要求,重點組織開展專項檢查和年度績效評價,績效評價結果由省民生辦通報各市。

  (四)做好宣傳工作。各地要加強新型農民(職業)培訓政策的宣傳,充分利用網絡、廣播、電視、報刊等媒體及簡報,宣傳報道各地的成功做法和先進典型,營造新型農民(職業)培訓的良好氛圍。

  高素質農民培訓實施方案 9

  為進一步規范陽光工程的實施,推動我縣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工作的健康順利進行,確保培訓質量和就業效果,根據河南省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陽光工程指導小組《關于在全省開展陽光工程規范管理年活動的通知》(豫陽光組[2005]3號)文件及市有關會議精神,結合我縣實際,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導思想

  認真貫徹中央一號文件和省、市農村勞動力轉移陽光工程工作會議精神,以農村富裕勞動力為對象,以職業技能培訓為重點,以就業為目標,堅持“政府推動,學校主辦,部門監管,農民受益”的原則,通過整合全縣培訓資源和開展職業技能培訓,提高就業水平,努力促進農村勞動力向二三產業和城鎮轉移,促進農民增收,加快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

  二、任務與目標

  今年市下達給我縣的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陽光工程任務為職業技能培訓2200人,引導性培訓4400人。通過宣傳發動、精心組織、認真培訓、嚴格監管,實現培訓結業率達到100%,就業率達到90%以上,就業人員月工資省外700元以上,省內500元以上,合同期限在6個月以上的目標。

  三、活動的主要內容

  開展陽光工程規范管理年活動的總體要求是:認真貫徹落實國家、省、市實施陽光工程的有關文件精神,建立健全各項工作制度,進一步規范陽光工程的實施,切實加強對陽光工程項目管理,確保農民受益。具體講就是“建立五項制度,規范七項工作,實現兩個確保。”

  1、建立五項制度:

  一是公示制度。縣陽光工程辦公室要向農民公布培訓單位名稱、培訓任務、培訓專業、培訓時間、收費標準、政府補貼、就業去向、聯系電話等內容,并公布舉報電話,接受社會監督。

  二是“第一節課”制度。在培訓班開班的第一節課上,縣陽光工程辦公室的負責同志要到班上檢查招生簡章,核實學員身份,講解職業技能培訓的重要性和實施陽光工程的重要意義,并將培訓券直接發放到農民手上,告知培訓券的金額,介紹培訓券的使用方法。

  三是臺帳制度。各承擔培訓任務的機構必須建立健全農民的培訓轉移臺帳,臺帳必須寫明學員姓名、年齡、身份證號、家庭住址、培訓專業、培訓時間、補助金額、收費情況、就業單位、聯系方式等,培訓單位法人代表對臺帳的真實性負責。

  四是培訓工作月報制度。各培訓基地按月統計培訓和轉移名單,于每月3日前向縣陽光工程辦公室上報培訓和轉移人數,縣陽光工程辦公室于每月5日前向市陽光工程辦公室上報。

  五是檢查驗收制度。縣陽光工程辦公室要對每個培訓單位的每個班次進行檢查核實,每個班次結束時,要到培訓班進行核查,了解培訓和就業情況,對后續就業的學員,要采取就業跟蹤或深入農戶的形式,了解轉移就業情況。對各班次的核查人數比例原則上不低于學員總數的5%,并對檢查驗收合格單位出具檢查驗收合格報告。

  2、規范七項工作:

  一是規范培訓對象。培訓對象必須具有農村戶口,年齡在16周歲以上,且在農業生產第一線從事勞動的勞動力或普通初、高中畢業回鄉青年。

  二是規范培訓時間。培訓時間不低于15天,原則上不高于90天,個別專業和工種,培訓時間確需延長的,也不能超過半年時間。

  三是規范培訓內容。職業技能培訓內容必須滿足用人單位的需要,必須符合非農產業相關崗位對從業人員基本技能的要求。在開展職業技能培訓的同時,還必須開展引導性培訓。

  四是規范資金的使用。對不同培訓時間、不同工種要實行不同的補助標準。培訓資金全省統一采用培訓券的'形式發放,發放培訓券要登記造冊,并有學員簽名。培訓券在學員結業時方交給培訓機構抵交學費。培訓機構兌付現金,除提供培訓券外,還應提供農民考核合格證明、收費憑證和檢查驗收合格報告等材料,經審核無誤,方可撥付。

  五是規范培訓基地的認定。認定前要發布公告,只要是合法的培訓機構,認定申請就要受理,要組織由陽光工程成員單位參加的具有廣泛代表性的認定委員會開展認定工作。

  3、實現“兩個確保”:

  一是確保培訓質量。培訓質量是關系到受訓農民能否實現穩定就業、增加務工收入的關鍵因素,各培訓基地不僅要保證培訓任務的完成,還要保證受訓農民真正掌握一技之長,培訓結業率要達到100%;受訓農民所學的專業必須同就業崗位一致,且市場需求量大,有一定技術含量,就業前景好;所學內容要滿足用人單位需要,還要符合相關崗位對從業人員的基本技能的要求,滿足受訓農民未來發展要;對受訓農民不僅要開展職業技能培訓,還要開展以基本權益保護、法律法規、城市生活常識、尋找就業崗位知識的引導性培訓。各培訓機構要增強品牌意識,打造知名勞務品牌。對于敷衍應付,達不到規定的學習時間或不能使學員掌握一技之長的一律不能享受培訓補貼,否則,按套取資金查處。

  二是確保就業效果。就業效果是衡量陽光工程實施的核心指標之一,也是擴大陽光工程社會影響的關鍵所在。各培訓機構不僅要保證受訓學員轉移就業率達到90%,還要保證學員的就業單位用工規范、職業穩定、工資收入高、就業環境好,省外單位月工資不低于700元,省內單位月工資不低于500元,勞務合同期不低于6個月。

  四、主要措施

  1、加強領導。開展陽光工程規范管理年活動,政策性強,工作環節多,意義重大。為切實加強對該項工作的領導,縣成立“滑縣陽光工程規范管理年活動領導小組”:組長:xx(農業局黨委書記、局長)副組長:xx(農業局副局長)成員:xx

  2、廣泛宣傳。充分利用廣播、電視、網站以及陽光工程服務大廳等向廣大農民、培訓機構和社會各界廣泛宣傳開展陽光工程規范管理年活動的重要意義和有關政策,使廣大農民、培訓機構和社會各界了解規范管理年活動,參與規范管理年活動,支持規范管理年活動。

  3、搞好培訓。結合省、市陽光工程項目管理培訓班的舉辦,縣陽光工程辦公室將重點對培訓機構負責人開展規范管理有關政策制度的培訓,使其掌握陽光工程實施有關政策和工作制度,樹立“向規范要成效、向管理要成效”的思想觀念,自覺執行陽光工程實施的有關政策和工作制度。

  4、加強督查。組織相關部門對陽光工程的實施工作不定期開展督導檢查,并借助《河南省陽光工程項目管理系統》對培訓機構上報完成的培訓轉移情況逐批進行核查,一旦發現問題,立即調查處理,要更多的采取明查暗訪、隨機抽樣、直接走訪學員或學員家庭等方式進行核查,及時通報督查結果。

  5、嚴格獎懲。對于培訓轉移工作中弄虛作假、操作不規范的培訓機構,要通報批評,并追究相關人員的責任,問題嚴重的,要取消承擔陽光工程項目的資格,開展工作好的培訓機構要進行表彰獎勵。

  高素質農民培訓實施方案 10

  一、指導思想

  以《吉林省人民政府關于解決農民工問題的實施意見》(吉政發〔20xx〕22號)和省勞動和社會保障廳《關于解決農民工問題的若干意見精神為指導,以市場用工需求為導向,以職業技能培訓為基礎,以引導性和維權性培訓為重點,統籌各類培訓資源,綜合運用各種扶持政策,多渠道、多層次、多形式開展培訓,加快農村人力資源向人力資本轉化,推動全縣經濟和社會事業的快速發展。

  二、目標任務

  通過集中強化培訓,力爭使受到培訓的農民工掌握一定的實用勞動技能和外出務工的維權常識,適應勞動力市場需求和崗位需要,實現更多更快輸送農民工的目的。20xx年全年計劃培訓農民工2500人,就業率要達到70%。

  三、培訓對象

  培訓對象主要是農村初、高中畢業生未升入上級學校人員、農村退役士兵、有外出務工意向的農村富余勞動力。

  四、培訓內容

  (一)引導性培訓。主要是開展農民工基本權益保護、農村勞動力轉移相關政策、安全生產常識、職業道德、行為規范、生活常識等基礎知識培訓。通過引導性培訓,增強農民工遵紀守法和依法維護自身權益的意識,樹立新的生活觀和就業觀。

  (二)勞務輸出技能培訓。主要以輸入地和用人單位的崗位需求設置培訓內容(包括服裝加工、農產品加工、機械加工、機械維修、餐飲服務、保安等)。以市場急需短平快的培訓項目為主,靈活安排培訓時間和培訓形式,以實用為主,緊緊圍繞勞務輸出進行培訓。通過培訓,提高農民工的就業技能和綜合素質,增強就業本領。

  五、培訓形式

  (一)以引導式培訓為主,技能培訓為輔,理論和實踐相結合,長期與短期培訓相結合,集中培訓與延伸培訓相結合,技能和需求相掛鉤的培訓方式。大力開展訂單培訓和定向培訓,提高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同時,為了更好地轉變農民的`就業觀念,要采取用身邊事教育身邊人的方法,請外出務工典型人物進行現身說法,調動農民工參加培訓和外出務工的積極性。

  (二)農民工培訓師資的組織。培訓教師從勞動系統、培訓基地、招工企業等單位有素質的人員中聘請,并給予相應補助。勞動部門以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門出版的農民工進城務工培訓教材為基礎,結合我縣農民工輸出地用人單位的崗位需求和專業需求,有針對性地自行編制教材,培訓教材和內容的選擇編制堅持實際適用和適應市場需求的原則。勞動部門要成立培訓小組對各鄉鎮的農民工分批分期進行培訓,培訓場地由各鄉鎮勞動保障事務所負責安排。

  六、培訓時間

  勞動部門培訓機構從12月1日至12月31日,利用一個月的時間,對全縣8個重點鄉鎮農民工進行集中培訓。每個鄉鎮的農民工集中培訓時間安排3—5天,保證每名農民工接受培訓都在20課時以上。集中培訓后,針對某些訂單定向培訓的農民工需要專業技能提升,需要繼續培訓的,可委托社會培訓機構按照用人單位和專業標準進行延伸培訓。延伸培訓以實際操作為主,理論授課為輔。

  七、政策落實

  對參加培訓的農民工實行免費培訓、免費職業技能鑒定和職業介紹,給予一定的誤餐補貼。充分發揮職業培訓補貼、職業介紹補貼和職業技能鑒定補貼的效能,使農村更多勞動者享受到優惠政策。根據吉林省財政廳、吉林省勞動和社會保障廳《關于進一步加強就業再就業資金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規定,培訓補貼標準為500元/人,共計培訓補貼125萬元。

  八、幾點要求

  一要加強領導。為了切實抓好農民工培訓工作,縣政府成立了由縣委常委、常務副縣長房華同志任組長,勞動、教育、就業和相關鄉鎮負責人為成員的領導小組。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縣勞動和社會保障局,辦公室主任由縣勞動和社會保障局局長李榮海兼任,負責全縣農民工培訓工作的協調落實和日常工作。各相關鄉鎮也要成立相應的領導組織,將此項工作真正落到實處。

  二要建立責任機制。各鄉鎮政府要認真組織,協助勞動部門抓好培訓工作。各鄉鎮勞動保障所按照其各自職責,將此項工作作為年度工作考核的一項重要指標。完成任務好、工作成績突出的給予表揚,否則給予通報批評。

  三要加強管理。培訓教師要按照既定培訓大綱要求,認真授課,耐心輔導,保證教學質量。參加培訓的農民工要自覺遵守課堂紀律,尊重培訓教師,認真領會授課內容,真正學到有用的知識。

  四要確保培訓效果。各培訓小組要切實按照“培訓內容落實、培訓時間落實、培訓對象落實、培訓計劃落實”的原則,認真組織實施,保質保量地完成培訓任務,確保培訓工作達到預期的效果。

【高素質農民培訓實施方案】相關文章:

高素質農民培訓總結(精選5篇)04-23

高素質農民培訓總結(精選6篇)04-19

農民培訓實施方案02-28

高素質農民培訓心得體會(精選11篇)08-28

高素質農民培訓績效自評報告范文(精選5篇)06-19

農民培訓實施方案(精選15篇)08-03

市新型農民培訓實施方案06-27

農民工培訓工程實施方案01-01

新型農民培訓實施方案(通用6篇)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