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實施方案

時間:2024-02-17 13:37:30 實施方案 我要投稿

實施方案9篇(經典)

  為了確保工作或事情有序地進行,通常需要提前準備好一份方案,方案指的是為某一次行動所制定的計劃類文書。方案要怎么制定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實施方案9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實施方案9篇(經典)

實施方案 篇1

  明確指出:實施素質教育必須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品質,促進學生整體素質提高,確保學生健康發展。為了切實推行素質教育,落實決定精神,辦好讓人們滿意的教育,促進中小學生全面健康成長,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培育積極樂觀的人格品質,根據的安排和要求,特制定本校心理健康教育實施方案。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

  培養學生學會做人,使學生形成自尊、自愛、自信、自立、自律、自覺遵守社會公德,促進學生優良品德的形成。

  培養學生學會學習,樹立敬學、勤學精神,養成自覺自愿學習的態度,促進學生學業的成功。

  培養學生學會創造,鼓勵學生創新,發揮學生的個性,開發學生的潛能,促進學生個性特征的發展。

  培養成學生學會生活,增強學生人格協調能力,生活適應能力,社會交往能力和競爭能力,促進學生生存能力的發展。

  二、建立健全組織機構,加強領導。

  為了切實加強對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及時安排,協調,檢查,指導此項工作的正常開展并取得實效,學校決定成立心理健康教育領導小組;由校長王登譚任組長,鄭新峰、張蘭芳、李建成、王仲才任副組長,下設辦公室,由白彥革、高文國任辦公室主任,中小學全體班主任均為成員。學校要把中小學生的心理教育和心理健康作為德育教育的重要內容,時刻關注學生的心靈成長,尊重學生的人格和心理需求,充分體現以人為本,一切為了學生的新理念,切實改變教學方法和手段,真正使學校成為中小學生健康成長的搖籃,使教師成為學生信賴的良師益友,為他們的成人成才奠定基礎。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

  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要根據學生生理、心理發展的特點,運用有關心理教育的科學方法和手段,培養成學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促進學生身心發展和各種素質全面提高,其教育內容方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主動學習的心理健康教育。學習是學生的天職,因此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學習興趣,讓學生掌握正確學習方法和策略,學會微笑面對學習和學習中遇到各種困難,樹立積極樂觀的學習心態,使他們把學習當著一種快樂和享受。

  2、情感和意志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小學時期是人格塑造的重要時期,根據中小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進行人格、情感和意志的輔導,讓學生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做情感的`主人,學會正確處理理智與沖動,個人和社會,挫折與磨礪的關系,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和性格特點。

  3、正確處理人際關系的心理教育。在當今社會中,我們每個人都處在多維的、錯宗復雜的人際關系網之中,可以說協調、處理人際關系是中小學生經常遇到,不可回避的事情,因此,要培養學生能夠正確認識、評價和表現自己的能力,掌握人際交往的基本規范和技巧,養成寬宏大度,自我克制;尊重他人、樂于助人的良好品質。

  4、個性心理教育,把塑造個性與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有機地結合起來,注重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使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價值觀。

  四、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徑和措施。

  1、學校領導要高度重視和關注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堅持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要像抓教學成績一樣,在安排工作時同時安排心理教育,檢查工作時同時檢查心理健康教育,總結工作時同時總結,反思心理健康教育開展情況,把心理健康教育作為學校德育工作新的突破口和切入點。

  2、建立心理咨詢室,開展心理咨詢和心理輔導。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已于xx年年起步,建立了心理咨詢室,配備專職教師,定期進行專題輔導和個別咨詢輔導,為今后這方面工作的開展奠定了基礎。今后,學校將進一步完善軟硬件設施,配備師德高尚,富有愛心,具有專業知識的教師從事心理輔導和咨詢工作,學校要利用校園廣播,集中講座等形式,每學期開展兩次有針對性的講座,將確定為心理咨詢日,還要設置學生心理咨詢信箱,廣泛了解中小學生的心理需求和呼聲,和他們面對面的平等溝通與交流,為他們釋疑解難,及時矯正學生的心理偏差。

  3、通過案例進行教育,用各種發生在學生身上或身邊的事,設置教育情境,讓學生自教或互教,讓學生自己進行分析案例,并相互討論當事人的過錯或過失,教師及時加以正確引導。

  4、充分利用課堂主陣地,開設心理保健課,加強心理健康指導。

  5、疏通學校、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發揮家教的作用,邀請學生家長到校聽課、座談,增加家庭教育意識,提高家長心理素質,使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密切配合,建立校內外一體化網絡,形成輔導學生,人人有責的良好局面。

  6、開展豐富多彩的班團隊活動,寓教育于這些活動中,引導學生在這些豐富多彩的集體活動中,提高認知水平,同時學會團結協作,從而健康成長。

  7、利用校園之聲廣播站、校刊、校報、墻報,手抄報等多樣化工具,宣傳普及心理健康知識。

  8、開展社會實踐活動,拓寬學生的視野,磨礪學生的意識,讓學生經風雨見世面,培養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

  9、建立健全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檔案,為心理健康教育的針對性和有效性提供資料及信息。

  10、以課題研究為載題,認真開展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和探索。今年我校已申報了的研究課題,學校將和其他教研課題一樣,提供各方面的支持與保障,研究探索出開展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方法和途徑,使我們的基礎教育少走彎路,使廣大中小學生健康成長。

實施方案 篇2

  一、指導思想

  中華古詩文歷史源遠流長,名篇佳作美不勝收,是民族文化的根基和典范,;是人類對自然界和社會人生的一種特殊感悟和認知,是真、善、美的藝術結晶。千百年來,萬口傳誦,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人,成為祖國文化的命脈。很多卓有成就的學者,在回憶自己成長歷程時,都感慨得益于早年的啟蒙教育,尤其是古詩文的誦讀。扎實的語言表達能力和鑒賞能力,影響了他們的修身與治學。讓學生從小誦讀古詩詞,不僅能拓展他們的知識面,培養對文學的興趣愛好,打下扎實的文學功底,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還能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陶冶他們的情操和審美情趣,全面提高整體素質。作為“引路人”的教師,無論是從全面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考慮,還是基于進一步加強愛國主義和中華優秀文化傳統的教育的迫切需求,都責無旁貸地要重視起經典作品、古詩詞的教學和“學生學習經典作品、古詩詞方法和途徑”的研究和探討,要積極參與其中,和學生共同背誦經典作品、古詩文,共同發展成長。

  二、實施目標:

  1、通過經典誦讀工作的`實施,充分激發學生學習祖國優秀文化的興趣,促使學生從小熱愛祖國傳統文化,多讀多背以加強語感,積累語言,陶冶情操,豐富想象。

  2、建立經典誦讀、古詩詞吟誦教學模式,尋找更適合學生學習經典作品、古詩詞的途徑,并帶動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和自學能力的培養。

  3、通過對大量經典作品、古詩詞的吟誦和記憶,鍛煉并提高學生的記憶力,激活并發展學生的思維力。

  三、誦讀內容

  從《詩經》到現代詩歌,從《論語》到當代散文,中華民族的古今名著名篇不勝枚舉。為了在幾年的時間里,讓學生掌握最優秀的古詩文,我們本著從易到難、從少到多、循序漸進、以點帶面的分配原則,分學段進行古詩文的誦讀。

  1.一、二年級學生背誦古詩詞

  2.三、四年級學生背誦古詩詞《三字經》

  3. 五六年級學生背誦《弟子規》。

  4.各年級依照《各年級誦讀篇目一覽表》誦讀我校校本教材《小學生必背古詩詞》。也可根據教育教學需要,自由拓展。

  四、具體實施

  (一)誦讀時間

  1.利用每周早讀時間,采用教師帶讀、學生齊讀、優生領讀、自由對讀等多種形式,讓學生吟誦。

  2.各班每月抽出一節語文活動課,將本月所吟誦的古詩文全面復習,或在班級內舉行古詩詞吟誦表演。

  3.在每周的寫字課時間,將當周所吟誦的古詩詞,通過書寫加強記憶。

  4. 每天回家復習10分鐘,和家長一起讀,營造濃厚的家庭誦讀氛圍。 在誦讀時間上,各年級組靈活安排,充分利用零碎時間,尋找機會讓學生多接觸古詩文,多讀多背從而多用,不增加負擔,使古詩文誦讀活動成為學生課外生活的一件樂事。

  (二)誦讀要求

  1.經典誦讀應遵循以下原則:學校活動與班級活動相結合;個人學習與集體輔導相結合;誦讀與展示相結合;評比與激勵相結合;總結與提高相結合。

  2.各班誦讀力求做到:誦讀為主,講解為輔;品位詩文,暢談體會;分清層次,因材施教;師生互通,交流情感。

  3.古詩文背誦之“三要”:心要專——專心致志、不可分心;眼要準——仔細看準、全神貫注;口要到——邊看邊讀、通順流暢。

  (三)誦讀措施

  1.創造“五條途徑”

  聽,即聽廣播。學校廣播站開設“校園之聲詩文小廣播”,由學生主持、播音,其內容有詩文朗誦、賞析以及有關古詩文的趣聞軼事等。

  看,即通過設立詩文牌和舉辦詩文長廊、詩文圖展以及利用宣傳欄、黑板報等形式讓學生隨處可欣賞到古詩文佳作佳句,在有意、無意之中將古詩文記住。

  抄,讓學生做詩文卡、辦手抄報、制詩文集。

  賽,即按班級、年級、學校逐層舉辦誦詩會活動,全校師生參加。誦讀會分

  指定內容背誦、接龍賽、搶答、自由發揮表演等多種形式,并有接力賽、抽卡賽等種類。通過舉行這一活動評出優秀選手和優秀班級。對各班在吟誦古詩詞活動中表現突出、成績優秀的同學給予獎勵,鼓勵學生不斷提高吟誦古詩詞的數量和質量;對班級、教師也要進行大張旗鼓的獎勵。

  2.班主任要積極協調科任教師,采取多種形式,提高學生背誦的興趣。與學生合作、競爭、交流,多發現典型,做好校內宣傳,樹立身邊的榜樣。要營造濃厚的班級文化氛圍,開辟“古詩角”,“經典壁”,爭創書香班級。為了讓學生在誦讀經典、古詩中收獲更多的益處,(例如提高學生的動手、動口能力,培養學生的創造意識和合作精神。)各班組織學生成立“古詩配畫”小組,讓愛好畫畫的學生把課外學到的古詩根據自己的理解、發揮想象,繪成題詩圖,對于他們好的作品要給予鼓勵,并定期展示;而一些適合于表演的詩,可組成“詩詞表演組”,由教師選擇與詩文有聯系的音樂,放著音樂按節奏讓學生朗讀古詩文;也可以由學生自己伴奏誦讀古詩文;還可以由師生用現代歌曲的旋律來吟唱古詩文。有一些古詩文通俗易懂,教師把它們改編成詩文劇讓學生表演,以此調動學生學習古詩文的積極性;對于書法愛好者,可以指導其用宣紙寫成的古詩文條幅。舉辦古詩書法作品展,讓學生在欣賞書法的同時進行古詩文的誦讀。

  3.在語文教研組中開展經典誦讀專題校本教研活動,研究學生的記憶規律,探討經典誦讀教學的方法,配合學校的“書香校園”建設,讓學生先背誦大量的古詩文,實現“量”的積累,充分汲取古詩文的精華,得到古文化的浸潤,厚積而薄發把經典誦讀、古詩吟誦與語文教學結合起來,引導學生學以致用。

  4.借助于家長的幫助,動員家長為孩子課外誦讀經典、學古詩給予支持,讓他們結合生活情景,引導學生把記憶中的詩還原生活——也就是看到某種景色,或在某個生活細節,引導孩子說出與之相映的警句、詩句來。這樣,孩子在家長的幫助下會更注重積累,并會在不知不覺中把所學的警句、詩句“內化”。

實施方案 篇3

  一、總體目標

  三創,即創優秀領導班子、創學習型黨組織、創示范性黨員隊伍,四做:學校領導班子要實現重心下沉,深入學生食堂、學生宿舍、課堂、教師群體中,做調研指導的模范;書記校長要進課堂做提高教學質量,改進教學策略的模范;領導班子要做關心教師,推動學校發展的模范;班主任、黨員教師要做聯系家長關愛學生的模范。

  二、具體任務

  (一)以三創活動,實現夯實基層黨組織,推動科學發展的目標。

  1.創優秀領導班子強領導力。

  校長要參加321工程,參加國家、市縣級骨干校長的培訓,提高校長的知名度和一定影響力,帶動全校教師隊伍建設;積極選派班子成員參加培訓,加強實踐鍛煉,提高領導班子領導科學發展的能力和辦學治校能力。

  2.創學習型黨組織強戰斗力。

  3.創示范性黨員隊伍強影響力。

  創立黨員干部管理示范崗、黨員教師教學示范崗、職工黨員服務示范崗、學生黨員和入黨積極分子學習示范崗,充分發揮示范崗的輻射帶動作用。

  (二)以四做服務師生,促進教育和諧發展

  1. 學校領導班子要實現重心下沉,深入學生食堂、學生宿舍、課堂、教師群體中,做調研指導的模范。即引導領導干部深入學生群體、教師群體中做調研指導的模范。一是班子成員要深入教師中,做政策宣傳的指導者,要求教師落實和執行好教委關于規范教學行為的十條禁令;二是分管年級的領導每周必須深入課堂5次,聽課3節以上,每月組織教師召開述評會議一次,每周與教師談話5人次;三是領導班子每周至少深入學生宿舍1次,了解學生的生活狀況,對清潔、公物的管理提出意見和建議;四是班子成員深入留守兒童中,每月不少于10人次,并建立自己的慰問檔案。五是班子成員每周至少深入食堂1次,了解食堂的狀況,關心學生的生活。

  2.書記校長要進課堂做提高教學質量,改進教學策略的模范。

  校長書記要堅持以教學為中心,深入教學一線,提升課堂管理能力。每周進課堂不少于3次,主動與教師學生交流,及時了解教學狀況,做好教師的'引導工作,帶頭做提高教學質量的模范。具體工作中堅持做到五掌握:一是熟悉掌握學校的教學管理狀況,學校教學秩序秩序是否正常,教師上下課管理是否嚴格;二是掌握教師的教學狀況,教學態度是否端正,教育理念是否先進,教學行為是否規范,教學方法是否適應學生的需要等方面;三是掌握課堂教學效果,教師是否做到了師生互動,是否做到了既教書又育人;四是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況,學習是否認真,是否做了筆記,學習態度是否端正,學生對教師的反應;五是掌握教學工作努力方向,教學工作還有哪些方面的差距和不足,急待解決的主要問題有哪些,今后努力的方向是什么等。

  3.領導班子要做關心教師,推動學校發展的模范

  領導班子要按照工會分組,實施對教師的溫暖工程。一是堅持每周1人次與剛參加工作的年輕教師、新調進教師交流,了解他們的生活狀況,對學校教學與發展的建議;二是與家庭困難教師開展結隊幫扶工作;三是對認識不到位,思想上有抵觸情緒的教師開展疏導工作,及時化解矛盾;四是對外面租房教師給予精神的安慰、鼓勵他們克服困難。五是對教師及家屬在節假日發短信慰問。

  4.班主任、黨員教師要做聯系家長關愛學生的模范。

  廣大教師特別是黨員教師要利用課余時間、節假日通過各種渠道訪問學生家長,每學期遍訪至少一次,做到五關心:一是關心學生成長環境,學生家庭狀況及實際困難;二是關心學生表現,通報學生在校表現,了解學生在家表現;三是關心學生的教育方法,針對學生的個性特征,與學生家長共商;四是關心學生學習困難,有針對性地開展義務家教;五是關心家校教育合力,聽取家長建議,明確家校教育權利與義務。

  三、組織領導

  1、落實領導責任

  學校創先爭優領導小組辦公室要加強與教育系統創先爭優領導小組辦公室的聯系,書記、校長是第一責任人,要親自抓。同時要與一講二評三公示有機結合,同步規劃,同步安排。

  2、加強考核評比

  學校要把該項工作作為創先爭優的重要抓手,每年對領導班子、黨員、教師進行考核評比,20xx年七一前夕,評選三創四做活動的優秀黨員、優秀教師。

實施方案 篇4

  一、指導思想

  為加強我校藝術教育工作,全面推進素質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和良好的藝術素養,抵制不良文化影響,加強校園精神文明建設,陶冶情操,發展個性,啟迪智慧,激發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更好地展示學校藝術教育成果,推動學校藝術教育的改革和發展,特制定本方案。

  二、實施方案

  (一)加強藝術類課程教學,按照國家的規定和要求開齊開足藝術課程,并且按照國家教育行政部門頒布審訂通過的教材,在期末進行考查和考核。

  (二)組織學生開展好課外,校外藝術教育活動。

  學生藝術團每學期都要開展課外藝術教育活動,其中包括:繪畫、手工制作、剪紙、舞蹈、聲樂、書法、乒乓球、鼓樂隊、豎笛、口琴、電子琴、手風琴、合唱、主持人等。每個學生至少應該參加其中的'一項藝術活動。

  結合重大節日慶典,開展課外,校外藝術教育活動。創造條件組織鼓勵學生利用雙休日、節假日參觀藝術展覽,觀看優秀影片、電視片、文藝演出等形式多樣的藝術文化活動,在活動中對學生進行集體主義教育和審美教育。

  開展一年一度的藝術節活動,讓學生在藝術節上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和天賦,獲得自信心和榮譽感。

  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團體、社會文化部門和其他單位組織舉辦的藝術比賽和文化活動,其中包括縣教育局、縣團委等,但不得參與商業性的活動。

  加大對學校藝術教育工作的投入,利用社會藝術教育資源,補充完善藝術教育活動內容,促進藝術教育活動的質量和水平的提高。利用校園廣播、板報展、手抄報展、校園櫥窗欄、校園綠化、美化等活動,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

  學生藝術團學期初要制定好活動計劃,政教處每周安排兩課時作為藝術團的活動時間,并且對藝術團的活動做好落實,檢查。按照“四到位”和“五落實”扎實有效的開展工作,并在學期末做好總結,學校將以藝術團匯報的形式對藝術團活動進行驗收。

  三、設備配備齊全

  學校配有美術活動室、音樂教室、舞蹈教室和多功能教室各一間。

  學校按照上級教育行政部門制定的器材配備目錄配備藝術課程教學和藝術活動器材。

  四、設立獎懲制度

  學校在年度工作經費預算內,保證對藝術教育經費的投入。

  學校對在藝術團活動中表現突出的小組和個人在年底給予表彰和獎勵,對在藝術節中涌現的能夠反映我校特色的優秀節目作為我校的永久節目予以保留,對在藝術教育活動中表現突出的班級,授予“藝術教育先進班級”稱號,對表現突出的個人,授予“藝術教育先進個人”稱號,并負責把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向縣級以上部門推薦。

  五、組織機構和實施人員

  按國家規定配有專職藝術課程教師,并經常送出去培訓,保證充足的藝術教育師資。

實施方案 篇5

  為了貫徹《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精神,落實寶坻區教育局教育事業發展規劃,加快構建具有大鐘特色,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現代基礎教育課程體系,加快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步伐,為每個學生提供優質的教育和發展機會, 更好地推進素質教育的實施,加快課程改革的步伐,我鎮按照寶坻區教育課程改革的步驟和實施辦法,特制定大鐘莊鎮新課程改革實施方案如下:

  一、實驗目標

  (一)總體目標

  創造性地落實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精神,驗證國家基礎教育新課程標準和實驗教材在我鎮的科學性和可行性,為國家基礎教育課程體系的完善提供實踐依據,探索課程實驗的規律和方法,深入研究和有效解決課程實驗中的實際問題,使素質教育的思想真正體現在教育教學實踐中,為構建具有大鐘特色的現代基礎教育課程體系奠定基礎,推動教育教學現代化進程。

  (二)具體目標

  1、驗證國家基礎教育新課程標準的科學性,檢驗根據新課程標準編寫的實驗教材在大鐘地區的適用性,為教材的多樣性和教材資源開發提供建設性意見,為國家新課程標準和實驗教材的進一步修改和完善提供依據和建議。

  2、構建適應大鐘地區社會經濟和文化發展的新課程體系,在完善國家課程的同時,總結地方和學校課程開發和管理的經驗,為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整體推進提供經驗。

  3、總結在課程改革實踐中提高干部教師整體素質的經驗,加強對教育行政人員和教師的培訓,改進培訓內容和形式,切實提高校本培訓的實效性,建設一支具有先進教育理念和現代課程意識的'干部教師隊伍,形成與新課程理念相適應的新的教師培訓體制。

  4、探索符合課程改革精神的“小班化教育”教學策略和模式,改變教學過程中過于強調接受大鐘學習的現狀,建立平等互動。共同發展的新型師生關系,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努力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發展。

  5、建立與課程改革相適應的教學評價體系,改變教學評價過于注重甄別與選拔功能的傾向,充分發揮評價促進學生發展、教師提高和改進教學實踐的作用。

  6、建立與新課程實施相適應的教學管理制度,實現國家、地方和學校三級課程管理的有機結合,形成以學校為基地的課程改革與教學研究機制。

  7、創設全社會(或社區)共同關心支持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良好環境,形成家長和社區公民理解、支持并主動參與教育改革,積極為課程改革提供條件的和諧環境。

  二、實驗的主要內容

  1、一年級對新課程標準、實驗教材的科學性和可行性進行驗證性實驗。對新課程的課程標準及實驗教材進行系統、完整的研究。實施并驗證課程設置方案,驗證并修訂各科課程標準,為國家正式頒發各學科課程標準及相關文件做好準備。

  2、加入學校課程開發與管理研究力度。以英語,信息技術、心理健康和形體等方面的教育為主要內容,以逐步加大對選修課的開發與研究為重點,穩步推進并不斷完善地方和學校課程的建設和管理,形成具有大鐘特色的課程與教材體系。

  3、體現新課程理念的“小班化教教學”教學方式、教學模式和教學策略研究。通過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引導教師充分認識課程設置、課程標準和實驗教材所體現的教育理念,樹立為每一個學生發展服務的思想,探索師生平等。教學相長、培養學生終身學習能力、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教學方式,研究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和利用網絡進行學習等教學模式,研究充分體現新課程三個基本目標的教學策略,信息技術教育與學科課程的整合、與教育教學有機結合的途徑,實現教學的深刻變革。

  4、與課程改革同步的教學評價與考試改革。開展學生學業評價研究,不僅關注學生學習成績,更要重視學生多方面潛能,特別是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發展,不僅關注結果,更重視成長過程,形成不以考試作為唯一手段,能夠客觀反映學生發展狀況,有利于學生成長的評價方式。改變單純以學生學習成績評定教師教學水平的做法,逐步形成內容多元,形式多樣,引導分析和反思,激勵教師提高思想道德修養和教學水平的教師評價體系。探索符合素質教育要求,有利于促進學生、教師和學校發展的學校教學評價辦法。

  5、在課程改革中提高干部教師素質研究。以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為核心內容,改革并不斷完善教研和培訓工作的內容、方式與方法,探索以教學改革為中心,以自我反思和自我發展為基礎,以參與式為重要形式,充分發揮現代信息技術作用,充分利用一切教育資源的干部教師培訓模式。

  6、適應新課程的學校教學管理研究。新的課程設置,特別是綜合實踐活動與學校課程的實施,將給學校教學管理帶來一系列新問題,學校將從課程實施者轉變為課程開發者,教師將從教材使用者成為教材完善者,由此帶來的教學管理、教師管理與學生管理等新問題,只有通過實驗才能找到解決方法,因此課程改革過程也是學校建立與現代教育觀念相適應的、著眼服務于學生發展的新的管理體制的過程。

  三、實驗的主要保障措施

  1、成立組織,加強管理。

  組長:田德久

  副組長:陳慶英、齊德山、曹錫英

  組員:鄭云興、岳樹明、鄭春雨、程國興、劉文奇、劉建東、芮義、、常賀平、陳維康、馬少躍。

  2、加強過程管理。

  統計、積累新課程改革執行標準過程中的各種資料,每月進行實驗情況總結,每學期總結出階段性實驗成果等。

  3、建立課程改革實驗工作的研究、交流制度。

  學校實行校長負責制,每兩周組織一次課程改革實驗的專題教研活動。年級組、備課組、每周實行集體備課研究制。

  4、加強宣傳,擴大參與面,形成良好的社會輿論氛圍。

  建立學校、教師、學生、家長及社會各界廣泛參與的機制,積極發揮各種媒體的作用,加強社會宣傳,讓社會了解、關注課程改革實驗工作,引導社會各界參與討論課程改革,傾聽社會各界對新課程、新教材的意見和建議,為課程改革實驗提供各方面的參考。

  5、制訂并實施實驗教師培訓的管理制度。

  實行實驗教師持證上崗,對課程改革的優秀教師進行表彰獎勵,學習出勤有記錄、教學情況有反饋、實驗成果有評價。

  6、開展多種形式的教師培訓。

  通過舉辦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系列理論講座,開設課程改革專題教學研究活動,組織骨干實驗教師赴其他課程改革實驗區參觀學習,開辟課程改革網站等,加強對教師的培訓,提高實驗的有效性。

  四、實驗步驟

  本試驗分三個階段進行。

  1、準備階段(20xx年3月—20xx年8月)

  (1)起草實驗方案,廣泛征求意見,呈報實驗方案。

  (2)成立組織機構。

  (3)廣泛宣傳,開展新課程實驗的社會動員,積極爭取社會的支持。

  (4)組建實驗隊伍,制定培訓計劃,對教育行政人員、校長、教研員和實驗年級全體教師進行有計劃的通識與專業培訓。

  (5)實驗教師熟悉新課程標準,通讀新教材,集體備課。

  2、實施階段(20xx年9月一20xx年12月)

  (1)小學一年級各學科全面及時地進入新課程標準的試用和新教材的試教。

  (2)邀請課程專家,針對新課程和新教材實驗進行系列專題講座和針對性的指導。

  (3)每月組織一次實驗教師的研討會

  (4)及時檢測、記錄、反映新課程標準及教材實驗的情況。

  (5)深入開展新教材的教與學、新標準及新教材與學生認知規律等研究。

  (6)每學年組織一次階段性實驗成果評估和展示活動。

  3,實驗測計及總結推廣階段

  (1)完成新課程標準和新教材實驗報告,提出完善新課程標準和新教材的建設性意見。

  (2)總結實驗區教學改革、區域課程管理改革和教師培訓的經驗,展示新課程改革實驗的各項教學研究成果和科研成果。

  (3)從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對構建新課程體系下具有我校特色的校本課程體系及綜合實踐活動(研究性學習、社會實踐活動、社區服務、勞動技能教育)的研究結果和學生素質發展狀況進行總結分析,撰寫實驗研究報告。

  五、實驗的成果形式

  1、實驗報告。

  2、校本課程教材的形成。

  3、新課程相關教輔資料(教學改革案例,學科教學設計、教學模式及策略,音像、CAI、教具、學具等)。

  

實施方案 篇6

  為了更好地落實《學校衛生工作條例》,全面地了解和掌握我縣中小學生生長發育健康狀況和疾病變化趨勢,分析各種學生常見病在新形勢下的發生特點和趨勢,制定科學、有效的預防干預措施,降低學生常見病發病率,特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依據

  (一)《學校衛生工作條例》;

  (二)《全國學生常見病防治方案》及《全國學生常見病綜合防治方案技術規范》;

  (三)衛生部《中小學生健康體檢管理辦法》(衛醫發〔20xx〕37號);

  (四)衛生部《關于印發<各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基本職責>和<疾病預防控制工作績效評估標準>的通知》(衛疾控發[20xx]68號)。

  二、工作內容

  (一)學生健康狀況綜合監測

  在學生健康體檢、學校衛生保健工作的基礎上,采用分層抽樣的方法,在全縣范圍確定一定數量的監測點學校和指標人群,按照統一的技術標準,采用健康篩查與定期監測的方法,對學生的生長發育、現時營養狀況、因病缺課、學生常見疾病、傳染病患(發)病等開展動態的觀察。

  1、監測對象及點校的確定

  根據省監測方案,按行政區劃分為城市與縣鎮(鄉村)學校,地級市市區學校劃為城市類,縣及縣級市所轄的鄉中心小學以上的學校劃分為縣鎮類。采取分層整群抽樣法,分別從重點與一般學校中隨機抽取有代表性的中小學校定為監測點校。各級抽樣學校數如下:市州級抽取2所初中、2所高中;縣(市、區)至少抽取2所小學、2所中學(其中1所為完全中學)。監測點學校的確定由轄區疾控中心在符合條件的學校中隨機抽取。因此,我縣確定蒙中、蒙小、五中、哈薩爾路小學為檢測點校。監測學校內的學生除智力缺陷不能配合者外,一般不分年齡、民族、戶籍、居住地點,均為監測對象。

  2、監測指標與評價方法

  (1)生長發育監測

  監測項目:身高、體重、脈搏、血壓、肺活量。

  評價指標:個體生長發育等級(各年齡段的身高、體重值)。

  (2)現時營養狀況監測

  監測項目:身高標準體重。

  評價指標:營養不良率、肥胖率。

  (3)常見疾病監測

  監測主要疾病:近視、沙眼、齲齒、貧血、腸道蠕蟲、營養不良

  評價指標:視力低下率、近視率、沙眼患病率、恒牙齲患率、恒牙充填率、貧血患病率、腸道蠕蟲感染率、營養不良率。

  (4)學生因病缺課監測

  監測項目:因病缺課(監測學校中全體學生)。

  評價指標:年因病缺課率、平均因病缺課天數、因病缺課疾病構成百分比、病因別缺課構成。

  (二)學生常見病防治

  學生常見病防治與督導工作主要在各學生健康監測點學校進行, 在綜合分析學生健康狀況監測結果及相關影響因素的基礎上,對發現的學生常見病開展針對性防治工作,以系統了解、收集中小學生常見病綜合防治的資料,分析學生常見病的患病及變化趨勢,確定防治對策,評估防治效果。

  針對各種學生常見病,采取相應的防治措施:

  1、學生沙眼與蛔蟲

  以寄宿制學校為重點,實施預防與治療相結合的措施。以健康教育為主要手段,向學生傳授蛔蟲防治和沙眼防治知識,培養良好的衛生習慣。

  2、學生視力不良

  視力不良的防治是全社會齊抓共管的系統工程,要實施綜合防治,即宣傳教育、近視眼矯正、家庭和學校物質環境改善相結合。

  3、學生口腔疾病

  為了有效預防齲齒,各學校應把“窩溝封閉”作為首選的防齲方法;積極開展治療工作,提高齲齒充填率;積極倡導定期牙周潔治,保持牙周健康;加強口腔健康教育,提高有效刷牙率;積極推廣保健牙刷及低氟地區使用含氟牙膏。

  4、學生缺鐵性貧血、營養不良、超重與肥胖

  以宣傳營養知識為主要手段,采用多種宣傳教育形式,改變學生不良的飲食行為,合理安排膳食,提高學生的.自我保健能力;在群體宣傳教育的基礎上,對高危學生進行個體行為矯正及膳食指導。

  (三)學生常見病防治督導

  1.各監測學校對學校衛生綜合管理、傳染病預防控制、食品及飲用水衛生安全、學生常見病防治和教學環境衛生5個方面內容進行自查評分。

  2.轄區疾控中心根據《學校衛生工作條例》和《傳染病防治法》的要求,對轄區內監測點學校學生常見疾病及各類急性傳*病防治工作進行督導檢查。

  3、學生常見病防治督導覆蓋率≥90%(學生常見病防治督導覆蓋率=開展學生常見病防治督導的學校數/轄區內應督導學校總數×100%)。

  4、督導頻次:按省疾控中心要求,我縣督導監測點學校≥2次/年,其他學校≥1次/年。

  5、督導資料記錄完整(包括監測學校日常工作記錄和數據,疾控中心督導有關記錄)。

  三、組織實施

  (一)疾控中心負責學生健康監測與常見病防治督導工作計劃的制定,并負責對健康監測體檢工作人員進行培訓、學生健康體檢、資料的收集整理和上報工作、督導和監測質量控制。

  (二)疾控中心負責確定監測點學校,對學生進行健康體檢、資料的數據整理和上報、督導和質量控制。

  (三)學校校醫及保健老師在縣疾控中心的指導下,負責組織學生健康體檢工作、學生因病缺課的登記、上報工作,并落實學生的轉診治療和預防保健工作。

  四、時間安排

  (1)學生健康體檢監測工作按學年每年進行一次。學生生長發育、營養狀況和常見疾病等監測在當年的10月底前完成。

  (2)因病缺課監測以學年為周期,監測整個監測點校全體學生因病缺課的情況。

  (3)各監測點校將表1(見附件)吉林省學生健康狀況綜合監測點學生預防保健情況報表及表2吉林省學生健康狀況綜合監測點學生因病缺課情況報表匯總后于當年11月4日前上報到前郭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學校衛生科。

實施方案 篇7

  為保障我區廣大中小學生身體健康,根據市衛生局、教育局、物價局、財政局《中小學生健康體檢實施方案》的有關精神,結合我區實際將20xx年全區中小學生健康體檢工作方案制訂如下。

  一、體檢目的

  1.全面了解和準確掌握中小學生生長發育與健康狀況,為研究制訂我區學校衛生發展規劃提供科學依據;

  2.客觀評價學校衛生工作的針對性和有效性,促進學校衛生工作持續改進和整體水平不斷提升;

  3.學校針對學生整體體檢報告反映出的問題提出具體改進措施,并落實;對問題學生協助家長進行跟蹤監測,有效改善學生的健康狀況,促進廣大學生健康成長。

  二、體檢對象

  全區所有小學、初中、職業中專學校在校學生(含駐區市直學校)。

  三、健康體檢項目

  (一)必檢項目

  1.病史詢問

  2.內科常規檢查:心、肺、肝、脾;

  3.眼科檢查:視力、沙眼、結膜炎、色覺(中學新入學學生);

  4.口腔科檢查:牙齒、牙周;

  5. 外科檢查:頭部、頸部、胸部、脊柱、四肢、皮膚、淋巴結;

  6.耳鼻咽喉科檢查:耳、鼻、扁桃體;

  7.形體指標檢查:身高、體重、胸圍、肺活量檢測;

  8.生理功能指標檢查:血壓;

  9.實驗室檢查:結核菌素試驗(此項為小、初入學新生必檢)

  (二)必要時檢查項目:(由學校根據在校學生情況確定)

  1.肝功能:谷丙轉氨酶、膽紅素(寄宿制學生)

  2.血常規檢查;

  3.血型:小學入學新生;

  四、經費來源及收費標準

  根據文件規定,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體檢費用納入學校公用經費開支,不得向學生收取。各級各類學校必檢項目,城市小學、初中一年級新生每生每年10元;農村(含縣鎮)學校分別為8元。寄宿制學生必要時增加檢查肝功能(谷丙轉氨酶4元、膽紅素4元)

  高中階段學生健康體檢參考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體檢項目、執行標準,體檢費在學生學費中支出。

  五、組織實施

  (一)組織領導

  1.區衛生局會同教育局等部門成立區中小學生健康體檢質量監控領導小組 ,具體負責全體中小學生體檢工作的組織協調、檢查督促和質量考核。

  2. 各中小學校要嚴格按照全區統一部署,加強組織領導,落實專人具體負責此項工作的組織實施,嚴格認真做好學生健康體檢工作,建立健全學生健康檔案,在校生建檔率達到100℅,保障我區每位學生健康成長。

  (二)任務分工

  1.區衛生局要與教育局共同指定轄區內符合條件的醫療機構承擔學生體檢工作。

  2.承擔學生體檢工作的.醫療機構必須持有有效的《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體檢機構要在區教育、衛生行政部門的領導下,按照學生健康體檢的要求,健全管理制度和工作程序,配備并提供相關學生體檢結果評價軟件,統一制定和印發我區學生健康體檢表,精心組織與實施學生體檢工作。衛生部門要組織體檢人員的業務培訓考核、技術指導和數據統計分析工作,要切實增強體檢人員的服務意識,落實精干力量,確保體檢質量。體檢人員必須持證上崗,體檢結束后使用學

  生健康體檢管理系統將數據進行個體和群體的統計、分析、評價,并出具體檢報告,提出健康指導意見,協助學校建立學生健康檔案。

  3.各中小學要配合健康體檢機構按規范要求落實體檢場所,按照體檢流程完成學生體檢工作。體檢結束后在體檢機構的幫助下做好學生體檢表的建檔工作,建檔率應為100%。

  (三)時間安排

  20xx年學生健康體檢工作從20xx年9月中旬啟動,分3個階段實施:

  第一階段:9月中旬為準備階段:1.落實健康體檢機構。2.各學校落實體檢場所(準備兩間空教室)、體檢流程、體檢日期。

  第二階段:9月下旬至11月下旬為學生體檢階段(具體安排詳見附表)。

  第三階段:20xx年 12月30日前為總結上報階段,健康檢查機構及時反饋體檢結果、完成數據錄入、統計分析和匯總上報工作。

  (四)信息反饋

  健康體檢機構應在體檢結束后2周內,以個體評價報告單形式通過學校向受檢學生反饋體檢結果,1個月內按學校為單位以匯總報告單形式向學校反饋學生體檢結果,并針對主要存在問題提出健康指導意見;全區學校匯總報告單于查體結束后2個月內(放寒假前)反饋給區衛生局、區教育局。體檢表由學校按班級、級部有序歸檔。

  (五)質量控制

  1.學生進行體檢所用的醫療設備須經具有法定檢測資質的機構檢測,并使用合格的一次性醫療用品。

  2.為保證全區學生健康體檢工作質量,學生健康體檢質量監控領導小組將組織人員在體檢期間進行巡回督導檢查,各學區也要在體檢期間對學區內各學校體檢情況進行督查,以便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解決。

  (六)學校需注意事項:

  1. 從20xx年起,濟南市體檢辦為全市中小學生統一印制《濟南市中小學生健康體檢表》,體檢表根據小學6年,初中3年將檢查日期分為9年,因此,校方要妥善保管體檢表,并將此作為學生檔案的一部分,在學生轉學及升學時將體檢表轉入新校。校方要對學生個體的體檢情況予以保密,未經學生及家長同意,不得公布。體檢表要按照醫學文書的要求填寫,實用黑色簽字筆,字體清晰,不得涂改。

  (注明:封面、第三頁表格上方由學校負責規范填寫)。

  2.學校積極配合體檢部門工作,安全有序組織學生體檢,保障醫療機構順利進行體檢。

  ① 提前為體檢工作準備提供合適的場所(兩間教室,清晰表明所查項

  目);

  ② 一年級新生體檢表提前填寫所需部分;

  ③ 注意強調學生體檢時的個人衛生和組織紀律,做到:學生衣著干凈

  整潔、體檢時安靜有序、文明有禮貌(主動問好)。

  ④ 學校衛生分管領導、衛生老師和學生班主任(課任老師)跟班組織。 ⑤ 節約時間、保持體檢隊伍連貫性。

實施方案 篇8

  一、評價目標

  用新的教育評價理念,建立符合素質教育思想的,有利于發揮教師主動性和創造性的多元的發展性評價體系,充分發揮評價的導向,使教師正確地認識自我、評價自我,激勵教師積極參與課程改革,提高教育質量,促進專業發展;改進學校管理,以評價促發展,提升全校教師隊伍的專業水平,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進一步提高學校的辦學層次。同時為科學公正、及時地發現人才、選拔人才、培養人才提供依據。

  二、評價原則

  1、發展性原則,評價是為了促進學校工作和教師個人素質的發展,引導教師通過評價進行自我反思,幫助教師看到自己的成就和不足,激發廣大教師揚長避短,促進工作的主動性與熱情,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工作和學習當中,進而實現自我完善與自我提高。所以評價必須關注教師發展的要求,將教師的參與、變化和發展過程作為評價的重要組成部分,使評價過程成為全體教師主動、終身發展提高的過程。也成為能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過程。

  2、全面性原則,根據教師的師德修養、教學狀態、學習狀態、研究狀態、創新狀態,多指標、全方位、多層次地實施評價,客觀、科學地評價教師的專業發展狀況。既重視教師業務水平的發展,也重視教師的職業道德修養的提高,既要評估教師的工作業績,又要重視教師的工作過程;既要體現教師的群體協作,共性發展,又要尊重教師的工作環境和個體差異。

  3、多元性原則,評價主體要多元化,突出教師的主體地位,建立以教師自評為準,學校領導、同事、家長、學生共同參與,多向溝通的教師評價機制;評價方法,途徑多樣化,建立以校為本,以教研為基礎的教師崗位工作評價方式,把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不以學生的考試成績作為評價教師的唯一標準。

  4、導向性原則——評價最終目的是為了引導廣大教師準確地對自身思想品德、工作作風、業務水平、教書育人和教學能力、工作成績做出公正、準確而又全面的價值判斷,幫助樹立正確的教育質量觀、人才觀,提升學校教師隊伍整體凝聚力與戰斗力。

  三、評價內容

  1、師德規范。志存高遠,愛崗敬業;為人師表,教書育人;嚴謹篤學,與時俱進;熱愛教育事業,熱愛學生;積極上進,樂于奉獻,對于學校分配的任務,沒有拈輕怕重的現象;公正、誠懇、具有健康心態和團結合作的團隊精神。2、教學狀態:主要從四個方面評價

  1)教學理念: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充分體現新課程理念,有全新的教學觀、質量觀、學生觀,善于與學生共同創造學習環境,教學過程師生關系平等,積極互動,突出學生主體;

  2)教學設計:教學設計重視學生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全面培養;

  3)教學方式:實現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的根本性轉變,運用小組合作、綜合實踐活動、社會體驗等多種教學方式,促進學生自主探究、獨立思考、實踐操作與合作交流,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

4)教學手段:課堂教學中能合理、有效運用多種課程資源,教學手段先進,充分利用現有的教學器材和自制教具,實現現代教學手段與課程內容的`有機整合。逐步掌握現代信息技術和先進教學手段,提高獲取學習資源的能力。

  3、學習狀態:主要從三個方面評價

  1)自修研習:每學期都有自我研修和發展的行動計劃,積極參與建立學習型校園的行動,讓讀書成為習慣,不斷提高學習意識、提高意識或超越意識;

  2)學習心得:積極參與以讀書為載體的學習研討活動,在職業道德、新課程理念、專業成長等方面有深刻的心得體會,學會自我學習評價和同伴交流合作;

  3)集中培訓:積極參加新課程培訓,積極參與校本培訓,不斷提高自身專業水平和綜合素養。

  4、研究狀態:主要從三個方面評價

  1)反思行為:能夠對自己或同事的教育觀念和教學行為進行分析、反思與評價,有相應的改進措施,善于開展教學反思或案例分析;

  2)研究行為:能夠根據自身專業發展需要,進行教學實踐性研究和課題專題研究,積極參與以課例為載體的教研行動,教科研同教學實踐緊密結合,對教學效果產生重要影響;

  3)研究成果:在課題研究和教革實踐過程中,不斷積累問題,探索方法,總結經驗,把研究成果上升為理論,并積極推廣研究成果。

  5、創新狀態:主要從兩個方面評價

  1)創新實踐:具有良好的創新意識,能夠積極主動地、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并有計劃地組織和引導學生開展創新實踐活動;

  2)評價觀念:能夠建立發展性的學生評價觀,評價方式多樣,內容多元開放,貫穿學習全程,富有創造性,為學生喜聞樂見。

  6、教學成果

  1)學生的考試成績,以學校組織的各種類別的考試成績、以及中考的狀況確定。

  2)學生的學科素養,如參加競賽獲獎情況、參加學科活動的水平,學科研究性學習課題、科學探究活動的開展狀況等。

  四、評價方式和途徑

  (一)依據客觀考核結果

  以所帶學生成績為客觀依據(含考試成績、指導學生獲獎等),以教務處、德育處、校長室等的檢查結果為客觀依據,以教師的各項實際獲得的榮譽,取得的各項成果為依據(發表論文,參賽獲獎),以教師在基本功方面的真實狀況為依據。

  (二)依據主觀評價

  1.教師自評(權重占40%)應用自評量表、數學反思日記、階段性工作總結、個案分析或成長記錄等自我反思方式,與可比對象比較,調查問卷,調查交流或問題診斷等分析他人對自己評價的方式進行。要求能經常地反思,自覺地認識自己的優勢與不足、給學生的形成性評價對學生全面發展的作用如何,客觀地分析別人的評價意見,確定自我發展目標,實際可持續性發展。

  2.同事互評(權重占10%)應用教學人案分析和研討、說課、聽課與評課、述職測評或展示成長記錄等交流方式,調查問卷或互評量表等調查方式進行,要求建立教師教學個案研究制度,以教研組或年段為單位進行互評,互評應持真誠態度,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形成團結氛圍,促進共同成長。

  3.領導評價(權重占10%)應用面談、座談會、評課或教師述職等交流方式,日常觀察、常規檢查記錄或教師成長記錄等調查方式進行,要求領導評價時要實事求是,注意營造和諧、民主的氛圍,關注教師個體差異和工作特點,體現人關懷,

  注重發現教師的閃光點和進步,幫助教師樹立自信心,實現自我發展。

  4.學生評價(權重占30%)應用問卷調查或個別征求意見等調查方式,座談會、校長接待日、校長信箱、師生對話等交流方式進行。要求評價前應讓學生了解評價目的、內容、過程、程序適合學生年齡特征的評價工具,要信任學生,鼓勵學生講真話、實話,適當顧及學生對班主任和科任教師的不同接納程度,以大多數學生的意見為準。

  5.家長評價(權重占10%)應用調查問卷等調查方式,家長開放周、座談會、校長接待日、校長信箱和熱線等交流方式進行。要求評價前要適當進行培訓,讓家長了解評價目的、內容、過程、程序以及工具等,針對家長的城鄉地域、文化素質等差異,設計相應的評議工具,要信任家長,要正確引導家長客觀、動態地評價教師,鼓勵家長講真話、實話,適當顧及家長對班主任和科任教師的不同接納程度,有分析地看待評價結果。

實施方案 篇9

  根據國家教育部《關于積極推進中小學評價與考試制度改革的通知》要求精神,對學生進行綜合素質評定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舉措,為了全面推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鼓勵學生的個性發展,堅持素質教育內容的時代性和全面性;通過公正、客觀、科學的評價,引導廣大小學生在知識、能力、素質諸方面協調發展,結合我校課程改革以及學生評價改革的實際情況,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導思想

  堅持教育創新,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積極探索建立促進學生發展的多元化評價體系,本著“立足過程,促進發展”的原則,我校將對學生進行綜合素質發展的多元化評價。淡化甄別與選拔,關注個體的進步和多方面的發展潛能。充分發揮評價的促進發展功能。通過評價,讓每名學生都能體驗成功,把握優勢,增強自信,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

  二、評價原則

  1.導向性原則

  評價應堅持素質教育的正確方向,引導學校正確貫徹教育方針面向全體學生,從德、智、體等諸方面綜合評價學生的發展,培養學生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質,終身學習的愿望與能力,健壯的體魄,良好的心理素質及健康的審美情趣。

  2.全面性原則

  學生綜合素質評定,要有助于推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要著眼于全面性,反映學生綜合素質,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3.發展性原則

  評價要堅持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以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為學生的發展服務。評價中既要考慮學生的過去,重視學生的現在,更應著眼于學生未來的發展,注重評價的過程,使多元評價更進一步深入學生發展的進程,激勵學生健康成長.

  4.多元化原則

  評價內容應體現多元,即從過去過分重視學業成績轉向對學生綜合素質的評價,通過評價,使學生的思想品德行為習慣和心理素質、科學文化素質、身體健康素質及興趣特長表現等多方面得到綜合發展。其中科學文化素質及評價既要關注學生知識與技能的掌握,更要關注學生掌握知識與技能的過程與方法以及與之相伴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形成。

  5.差異性原則

  學生綜合素質評定,在堅持評定內容全面性的前提下,要注重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體現學生見的差異性,要關注學生的特長和潛能。

  6.可操作性原則

  學生綜合素質評定是一項系統工程,必然要經歷一個實驗、積累、總結、完善的過程,要逐步完善評定的內容、標準、方法和程序,要做到操作性強、實用性強、簡單、易行、科學、合理。

  7.人文性原則

  樹立以人為本的評價觀念,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評價的激勵和改進功能。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通過評價使每個學生在原有的水平上都能得到發展和提高,激勵學生增強自尊性、自信性和自強不息的精神。

  三、評價內容

  依據上級有關文件精神,結合我校學生實際,我校學生的綜合素質評價內容包括思想品德行為習慣及心理素質、科學文化素質、考核情況、身體健康情況、興趣特長表現、教師寄語及班主任評語。

  1、評價項目評價內容說明

  思品習慣及心理素質結合學生年齡特點,對學生在文明禮貌、遵守紀律、團結同學、關心集體,勞動習慣、與人合作、不怕挫折、愛護環境的八項指標進行評價。統一制定評價標準,各年級依據標準做認真細致的考核。

  科學文化素質按照課程計劃要求,對學生所學的語文、數學、英語、思品、藝術(音樂、美術)、勞動共八門學科在學習興趣、學習態度、學習方法、學習能力、學習水平的.五項指標進行評價。統一制定學科素質發展標準,各年級依據標準進行測試。

  2、考核

  情況語文學科素質的發展、知識的掌握;數學學科素質的發展、數學學科知識的掌握。學校統一命制試題,對校學生進行集體與個別考核。

  身體健康情況體育課成績、體質健康標準。

  1)運動與健康知識考核成績(由相關教師提供學生的考每位核試卷);

  2)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測試成績(由相關教師提供);

  3)學生到校率(由班主任提供,并簽字);

  4)參加體育課活動的情況(由相關教師提供,并簽字);

  5)參加學校與校級以上體育活動的情況(由相關教師提供,并簽字);

  6)參加學校與校級以上體育活動獲獎情況(獲獎證書的原件、復印件)。

  興趣特長表現興趣愛好、社會活動、特長認定、獲獎方面。

  1)學校創設環境;;

  2)定期組織社會活動

  3)關注學生的個性特長。

  3、實踐能力

  研究性學習、技術與設計、信息技術考核成績(由相關教師提供每位學生的考核試卷)

  1、研究性學習成果(如:各學科的小制作、小設計、各類總結、活動報告、小論文等);

  2.小制作、小論文、小發明,以及課題方案、報告等的獲獎情況(獲獎證書的原件、復印件)。

  3.研究性學習、技術與設計、信息技術考核試題,由學校組織人員擬訂,統一組織考試;

【實施方案】相關文章:

工會實施方案04-30

培訓實施方案06-23

項目實施方案06-23

安全實施方案06-23

活動實施方案06-23

組織實施方案07-22

學生軍訓實施方案04-29

【精選】實施方案3篇05-03

小學課程實施方案04-29

新生軍訓實施方案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