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小學課題研究實施方案

時間:2024-11-07 08:25:39 俊豪 實施方案 我要投稿

小學課題研究實施方案(通用22篇)

  為了確保事情或工作科學有序進行,常常需要預先制定方案,方案是從目的、要求、方式、方法、進度等都部署具體、周密,并有很強可操作性的計劃。那么問題來了,方案應該怎么寫?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小學課題研究實施方案,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學課題研究實施方案(通用22篇)

  小學課題研究實施方案 1

  一、課題的提出

  近幾年來,許多學校都將讀書活動放在了學校工作的重要位置,廣大教師也充分認識到了閱讀在孩子健康成長過程中的重要作用。但審視當前學生的閱讀現狀卻不太令人樂觀,在大力呼吁讀書的同時,老師不知道該向孩子推薦什么書,家長們不知道怎樣的書籍適合自己的孩子,孩子手中捧著的書則呈現或缺乏價值、或缺乏樂趣的狀態。

  我們課題研究的價值在于從兒童的心理與能力出發,分年段地有重點地對學生進行閱讀指導,有效地提高孩子的閱讀質量與閱讀樂趣,培養學生的想象力、適應力及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本課題研究的創新之處在于針對目前學生的`閱讀現狀,提出了階梯性閱讀方式,根據學生的年齡層次,選擇適合的書籍,并通過閱讀指導課的形式,對學生的閱讀進行有效地指導

  二、理論假設

  朱永新教授說過,一個人的閱讀史就是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而童年的閱讀對于一個人的完美人格形成又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兒童文學對于一個孩子來說,意味著成長的伴侶,意味著心靈的雨露,意味著精神的家園,意味著美的存在,意味著笑的源泉,意味著第二個生命。

  兒童文學是人類專門為兒童寫的,是兒童自己的“文學”,表現的是童心和童趣,使最適合兒童心靈的讀物,因而也是兒童最愿意接受的。兒童文學讓人善良,兒童文學增添人審美的意趣,兒童文學會讓人孩子的心靈變得豐富敏銳,使他們具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童年階段的閱讀是審美情趣和美好人性的起點,兒童文學可能影響人的一生。

  帶領孩子走進童書的世界,幫助孩子選擇適合自己年齡的書籍, 引領孩子在閱讀中提高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讓閱讀成為孩子生活中的一種習慣、一個愛好,讓書籍成為孩子快樂的源泉。

  三、研究目標和內容

  1.研究目標

  通過開展閱讀童書的活動,帶領孩子走進童書的世界,幫助孩子選擇適合自己年齡的書籍,引領孩子在閱讀中提高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讓閱讀成為孩子生活中的一種習慣、一個愛好,讓書籍成為孩子快樂的源泉。

  2.主要研究內容

  (1)、研究閱讀當前優秀兒童讀物,尋找鑒別優秀作品,從兒童哲學、兒童心理與教育目的出發,思考特定的兒童“應當讀什么”的問題。

  (2)、選擇“共讀”童書,組織和開展班級讀書會,探索如何通過師生的共同討論,引領兒童在閱讀能力、品德修養、審美情趣等方面得到發展。

  (3)、借助家長與社會的力量,組織和開展親子共讀活動,研究親子共讀在孩子成長中的重要作用。

  四、研究思路與方法

  1.研究思路

  本課題研究意圖在于通過童書閱讀的研究與實踐,有效地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與閱讀能力,進一步推進書香校園的建設。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研究中將采用分年段推薦、階梯性閱讀的方式開展閱讀活動。

  2.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收集有關童書閱讀的中外研究資料及他人成功的閱讀課、讀書會的案例,借鑒其成功之處,同時進行不斷揚棄,形成課題研究的基本理念。

  2.行動研究法:實驗教師研讀童書,引領學生閱讀童書,以閱讀課為陣地,課內外想結合,在實踐中不斷地反思、改進,發現問題,解決問題。12

  小學課題研究實施方案 2

  一、課題研究的背景

  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入,隨著新課程改革的全面實施,“反對填鴨式,注入式,教學,解放學生的思維,尊重學生的人格,發展學生的獨立性,自主性和創造性’已經成為廣大教育者的共識。面向新時代的素質教育要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僅要掌握知識。更重要是掌握方法,學會如何學習,實現有“學會”到“會學”的轉變,在學習上獲得主動,自主和獨立。

  二、課題研究的依據

  1.建構主義認為:學習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獲取知識的過程其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自主學習是一種主動的、建構性的學習過程。是學習所必備的能力,是學習所必須的條件。是學習活動開展的`方式,是學習活動組織的模式。

  2.自主性學習:是指學生為主體支配自己權力的意識、能力,集中表現為自尊、自立、自強等自我意識以及自我激勵、自我調控、自我評價的能力等,充分體現了個性化學習。心理學家布希爾指出,創造力的形成離不開個性這一因素。無數事例證明,有個性的人,才有思想,屬于自己的獨特思想,才有奇才,才能創造。

  三、研究目標及內容:

  1.通過研究,在各學科教學中構建新型自主學習教學樣式及其策略。

  2.通過研究,致力于培養、提高學生獨立自主地獲取知識、信息的能力、創造性地運用知識、信息的意識和能力。自主學習,使身心得到和諧發展。具體表現為:

  (1)具有獨立學習的意識和一定的能力。即對所學內容感興趣,樹立學好知識的責任感,并能主動參與學習活動,體驗到用學到的知識解決問題的成功感。

  (2)能在自我激勵下不斷學習。這種自我激勵表現為:在學習上有自信心,相信自己的學習能力和價值,并奮發自強,不甘落后。

  (3)創造性地學習。不滿足獲得現成的答案或結果,對所學內容能展開獨立思考,進行多向思維,能創造性地運用所學到的內容去適應新的財政部,探索新的問題,拓寬自己的視野。

  (4)培養責任感。就自主性的個性層面,我們要培養學生的自信與自尊,社會層面,我們主要發展學生對社會價值的體認和形成一定的責任感。

  3.通過,轉變、更新教師的教學觀、質量觀、人才觀等教育觀念,提高教師的理論水平和教育教學能力,培養一支科研型的教師隊伍,形成融科學性。

  四、研究對象:

  1-6年級學生

  五、研究方法:

  1.被試的研究方法與組織形式。

  在設計方案時,我們考慮支要切實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課堂教學中有關鍵的操作行為,才能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也考慮支建構主義理論(課題理論依據之一)本身的特點,在研究方法上我們采用個案分析法和行動研究法相結合。同時,實施三大策略:學習理論,尋找研究的支撐點;解讀案例,通過解讀,進一步提升理念;總結經驗,在研究中提練本質,對經驗進行系統化。

  2.實驗變量的操作方法

  “教學中開展自我學習”,不僅是在課堂教學中開展以學生為主體的各種學習活動,更主要的是使學生獲得自主發展動力和能力。對學生而言,主要是獲得理智的挑戰。這里,“自主”不僅是課堂教學的載體,而更多地看作課堂教學的目標。無論是語文、數學還是英語等其它課程,新的課程標準都把經歷、體驗、嘗試、探究作為教學目標最為重要的行為動詞。因此,我們也把這一過程作為課堂教學的目標,讓學生在自主的學習活動中去發現,去經歷,去探究。我們讓自主成為學生獲取知識的根基,成為能力生成的橋梁,成為情感態度價值觀成長的渠道。

  3.變量的控制與觀測

  影響學生學習方式形成因素包括顯性的和隱性的,我們用定期進行問卷調查、召開學生家長座談會等多種形式及時了解分析學生的學習方式的轉變情況(強調:不僅僅是根據成績的數據)。其中問卷測評形式一般屬于半投射式或半開放式,這樣能夠比較真實地反映學生的自主能力發展狀況,以便及時總結以制訂后繼策略。

  六、組織機構:

  負責人:

  主研人員:

  七、研究計劃進度

  1.20xxX.10-20xx.2(起始階段):文獻研究,課題論證,開題。

  (1)20xx.10-20xx.12成立課題組,收集與課題相關的資料。根據課題研究的需要,對課題組成員進行理論與技術的培訓。

  (2)20xx.1-20xx.2完成課題研究的設計和論證工作。

  2.20xx.3-20xx.9(全面實施階段):實驗班教師進行課題研究,階段總結,調整、修正方案及操作過程

  (1)20xx.3對實驗班學生采用新的學習方式,著手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對學生進行調查。

  (2)20xx.4.推出自主學習研討課,培訓學習。

  (3)20xx.5推出多節研討課,組織教師對課列進行分析,不斷改進策略和方法。

  (4)20xx.6根據研究情況寫出論文,寫出階段性的研究報告一份。

  (5)20xx.7寫出個案分析和論文各一篇,總結自主性學習的策論和方法。

  在研究的過程中,不斷收集校本教材的有關資料,進行中期評估。

  3.20xx.10-20xx.1(總結階段):召開課題鑒定會,結題。

  (1)20xx.10針對中期評估中存在的問題,進一步完善方案,深化研究,

  (2)撰寫研究報告,研究成果結集成冊。

  (4)進行校內經驗交流;

  (4)邀請專家對課題進行結題論證。

  八、研究成果及展示方式

  1.我們覺得,小學語文開展自主學習研究,師生雙方的智慧均在教學中得到了提升。

  實驗為課程的動態生成構筑了一個平臺,為教師的專業成長提供了一個站臺,為學生自主能力的提升展示了一個舞臺。經過三年課題實驗,學生在課堂上自主、合作的互動中,實驗班的學生大多數具備了良好自主學習習慣,交流討論時表現出極強的主動意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得到了發展。真正讓學生喜歡語文,會學語文。自主的學習方式為學生創造了一個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使學生的主動性充分發揮,從而使自主學習真正落到實處。從而提高我校的語文教學質量。

  2.研究成果展示方式

  (1)課堂教學展示

  (2)撰寫論文及實踐成果

  (3)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檢測

  小學課題研究實施方案 3

  一、本課題研究之背景

  1.新課程改革的要求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明確提出“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普遍應用”;“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和師生活動方式的變革”;“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

  網絡資源的利用,極大拓展和豐富了作文教學的空間和資源,開闊了學生眼界,豐富了作文素材。利用網絡環境,創設良好的課堂教學情境和自主作文的氛圍,創造師生平等交流的條件。憑借網絡,“師生”、“生生”之間在任何情況下都能及時溝通。這不僅大大拓展了作文教學活動空間,也使學生主動學習的愿望得到發充分滿足。

  2.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的要求

  在小學作文教學中合理利用網絡資源,也使作文教學與其他學科的教學得到有機的整合,將會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在進行作文教學時除涉及到語文、信息技術等方面的知識外、還會用到音樂、美術、科學、歷史、地理等方面的知識,在進行作文的同時,也學到了其他學科的知識,使各科知識得到同步增長,達到了有機的統一。

  3.小學作文教學的要求

  作文教學歷來是語文教學工作的難點和重點,孩子的作文水平是家長關注的焦點,加之教育部明確規定有條件的地區可以從三年級開設電腦課,許多家庭為了配合學校的教學都自備了電腦,如何充分利用現代教學技術,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大面積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以適應時代的需要。為此我們提出本課題旨在尋找網絡資源應用于作文教學的最佳結合點。

  考察傳統思維中的作文教學,我們認為存在著兩個突出的問題。一是學生的視野“窄”,二是學生的作文內容“空”。所謂“窄”,就是把課本作為唯一的學習場所,把教材作為唯一的學習資源,以為學習好語文書本上的知識是最根本的任務。其實,這種將書本知識與飛速發展的現代社會以及學生豐富多彩的生活割裂的狀況,使我們的作文教學仍然固守一隅,封閉在課堂上、書本上,不向學生的生活世界開放,不向信息化的社會開放。學生蒼白無味的生活,必然不能充分體驗和享受作文的樂趣。所謂“空”,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沒有生活感受和語言素養的積淀,言之無物;另一方面也缺少必要的方法指導,茶壺里煮餃子——有貨倒不出,言之無法,“集體失語癥”帶來了莫大的悲哀。

  二、本課題研究的目的意義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及其在教學領域中的廣泛應用,借助網絡豐富的信息資源進行教學已經成為教育改革的一個重要方向。基于此,我校提出本課題,其研究的意義在于:

  利用網絡資源改進學生的學習方法,創建互動合作的學習氛圍。構建網絡資源在作文教學中充分運用的作文教學模式,激發學生的習作興趣,提高學生的說話、獨立思考及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提高作文教學效率。提高實驗教師作文教學研究的積極性及作文教學的能力、水平。提高實驗教師組織、指導綜合實踐活動的能力、水平。

  三、本課題研究之具體目標和內容

  (一)教師目標:

  通過研究,更新教師的教育觀念,改革單一作文教學形式和教學手段,增強教師的科研意識和科研能力,使教師由“經驗型”向“科研型”轉變。通過對多媒體網絡的運用,使教師適應二十一世紀現代化信息技術的發展,提高作文教學的質量和效率。

  (二)學生目標:

  通過本課題的實驗,全面落實《語文課程標準》,使中高年級的學生掌握寫作技能,初步具有觀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讓學生逐步做到作文內容具體,有真情實感,遣詞造句準確,通順連貫,有條理性。另外,還要提高學生綜合能力,初步總結出網絡資源與作文教學整合的規律和方法,激發學生寫作的興趣,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

  本課題研究的具體內容

  通過“網絡資源在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的利用”研究,我們將圍繞如下內容進行實驗:

  1.研究如何利用網絡資源擴大學生的知識面,豐富學生的積累;

  2.研究如何創建班級QQ群、教師教育博客、班級作文博客主頁和學校博客群組,搭建師生之間、教師與教師之間、生生之間的交流平臺,實現作文教學資源的共享。

  3.研究如何利用網絡資源進行創造性教學,形成愉快的學習氛圍和融洽的師生關系,培養學生的習作興趣,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四、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學習是建構內在的心理表征的過程,學習者并不是把知識從外部搬到記憶中,而是以已有的經驗為基礎,通過與外界的相互作用來建構新的理解。”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情境”、“協作”、“會話”和“意義建構”是學習環境中的四大要素。由于多媒體計算機和Internet網絡的.發展,多媒體的音、像、聲具備和網絡的交互性為寫作中的“情境”創設和“協作”“會話”發揮巨大的作用,自然地提高寫作能力。從建構主義的學習觀和教學觀看,多媒體計算機網絡教學系統是非常合適的知識建構的認知工具和認知環境之一。

  贊可夫的發展教學理論和巴班斯基的教學最優化理論

  使用觀察法和媒傳法等教學方法,恰時運用多媒體課件生動、形象、感染力強的特點,激發學生作文興趣。

  五、課題研究的主要方法:

  1.調查分析法

  調查分析學生的基本資料:家庭擁有電腦情況、學生興趣愛好、網上行為、是否有QQ號等等。

  2、文獻研究法

  運用文獻研究法收集、整理和應用現今國內外與課題相關的先進教育教學理論,在分析比較的基礎上為課題提供充實可靠的理論依據;運用文獻研究法研究培養目標、課程內容等,在開展對課程資源的比較研究的基礎上,借鑒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經驗教訓找到新的生長點。

  3、行動研究法

  在本課題研究過程中,我們將有針對性地采取“五一”措施,即營造一種科教氛圍、磨練一支師資隊伍、建立一套機制、搭建一個資源平臺、探索一種教學模式進行實踐研究。通過網絡資源在小學作文教學中的利用研究,為學習者的雙向交流提供廣闊的空間,達到“人——機——人”相互交流,即學習者(人)通過多媒體網絡(機)與教師和其他學習者(人)進行互相交流、協作學習。在整個課題實際操作過程和實施的過程中認真進行行動過程的研究,邊實踐邊探索,邊修改邊完善,使理論與實踐成果與應用有機的統一起來。

  4、經驗總結法

  對“網絡資源在小學作文教學中的利用”研究過程中一些有效的課程資源及時積累總結,對有效的教法和學法進行總結、推廣。

  5、個案研究法

  本課題旨在通過網絡資源的利用,促進學生積極、有效、自主地習作,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宜采用個案研究的方法展開對學生成長過程和規律的研究,可對學生進行網絡學習檔案袋管理,進行跟蹤分析,于個性中見共性,于特殊中見一般。為課題的假設提供典型的事實例證。

  六.本課題研究之實施步驟:

  1.準備階段(20xx年5月至12月)

  加強軟硬件建設,成立課題組,制定課題計劃,落實人員分工,邀請專家對課題研究方案設計進行論證;進行師資培訓、理論學習、實驗班選擇;組織人員學習課題研究的理論,統一課題組成員思想。

  第一階段的研究成果:

  (1)調查分析,掌握學生的基本資料:興趣愛好、網上行為、QQ號,為課題開展準備資料。

  (2)完成班級QQ群建設,教師依托安慶教育博客平臺制定班級作文網頁,通過初步試用論證可行性,制訂實施方案。

  2、實驗階段(20xx年元月至20xx年6月)

  全面實施課題計劃,加強課題研究管理,舉行課題研究現場會,定期展示研究進程和成果,做好數據積累、經驗總結工作;

  第二階段的研究成果:

  繼續深入班級作文網頁創建工作,進行實驗研究,適時總結實驗過程中的得失,寫出實驗總結;

  3、總結階段(20xx年7月至12月)

  主要目標:回顧總結實驗研究情況,整理實驗中得到的各種材料,通過對比、分析、得出相關結論。小結本課題研究過程中的得失,并請上級和有關專家對本實驗研究進行鑒定。

  第三階段研究成果:

  收集資料,撰寫實驗研究報告和論文,力爭取得縣市乃至省教育專家的支持和認同,并得到完善和大面積推廣。

  七、課題組成員分工情況:

  黃金舟:負責課題的定向、指導,協調人員分工,監督課題的實施,課題的總結。

  李思迪:負責課題計劃的制訂、本校教育博客群組建設,進行課題行動研究。將科學而全面地總結教改經驗或教訓。

  楊賢松:負責課題實施的調控,解決課題研究中所需的人力、財力等問題。

  石沉香:負責調查問卷的設計、數據分析,進行課題行動研究。負責問卷材料的收集。

  李聲宏、梅慶安:負責文獻研究,即研究對網絡作文教學具有指導意義的理論有哪些,有哪些指導意義,如何在實踐中運用這種理論等。進行課題行動研究。負責論文資料的收集。

  石小霞、邵雙梅、段貞潔、余紅燕、葉帶楠:進行個案研究,即具體分析一些網絡作文教學的典型課例,分析在這些課例中,教師、學生、教材和所用媒體這四個教學要素的地位和作用,與傳統教學結構相比,有哪些顯著變化,效果如何,學生在情感和態度方面有哪些轉變等。進行課題行動研究。負責個案案例資料的收集。

  八、完成本課題的條件分析

  1.人員結構:

  該課題組成員以一線語文教師為主,其負責人黃金舟,系安慶市首屆語文學科骨干教師,縣小語學科骨干教師,縣小語學科帶頭人。曾參與完成“經典誦讀”市級課題,多篇論文獲省市級獎并有論文在省級專業刊物上發表。課題組第二負責人李思迪,于多年前便開始了信息技術與習作教學整合的研究與探索,曾于200xx年全國中小學骨干班主任國家級遠程培訓中承擔過本項目縣輔導教師工作,積累了一些處理網絡信息的經驗。有十幾篇論文獲省市獎,并有十多篇論文在各級各類專業刊物上發表。課題組成員中有多人曾參與完成省市級課題研究,他們都是教學骨干,課程改革的積極實踐者,是課題研究的重要的人力資源。

  2.資料設備、科研手段等: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利用網絡開展教學極為便利。目前,我校已與局域網連接并建立了校園網,已建成初具規模、功能完備的網絡系統,一個網絡教室,一個教師電子備課室,共配備有連網微機百臺左右;全校青年教師均已參加了“現代技術教育”的培訓;過關率達100%。教師們已經普遍學習了信息技術的基本操作和一些信息處理軟件的使用,在運用信息技術的知識和理論方面都具備了一定的條件。我們還將組織部分老師進行有關網絡技術的培訓和相關理論的學習,并實行課題組長負責制,以確保課題研究的順利進行。

  3.經費保障:

  學校領導非常重視教育改革和實驗,他們對本課題十分關心,并給予充足的經費保障。

  學校的生存依賴于學校的發展,這是全體教職工的共同心聲。因此,我校完全有條件、有能力進行課題的研究。

  小學課題研究實施方案 4

  一、課題提出

  《主動參與式小學數學課堂有效學與教研究》課題是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主動參與式課堂有效學與教研究》的子課題。

  在“十一五”發展期間,小數組進行了《新課程背景下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設計研究》課題研究和“小學數學關注課堂、聚焦課堂,推進有效教與學”研究活動。在研究過程中,共收集小學數學教學案例約三百個,教學經驗約三百五十篇,形成了《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設計案例集》和《新課程背景下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設計》經驗集,《無錫市小學數學學科有效課堂教與學規范條例》和《無錫市小學數學學科有效課堂教與學評價細則》(修訂稿)。通過這些研討活動,大家進行了新課程背景下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設計理論性和實踐性的研究和探索,促進了關于課堂教學設計一些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案、新模式的學習,交流了新課程背景下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設計的一些好做法、好經驗,研究了課堂教學設計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和改進策略,進一步提高了新課程背景下課堂教學設計研究重要性的認識,提高了廣大教師新課程背景下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設計能力,提高了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質量。雖然我們的課題研究取得了較為豐碩的科研成果,但教學反思和提升空間依然很大,有待于進一步提煉研究成果。

  本課題是無錫市《新課程背景下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設計研究》課題研究和《小學數學關注課堂,聚焦課堂,推進有效教與學》活動深入的載體,也是教育科研創新小學數學教學技術,推動教師專業發展;促進小學數學教學改革,深化小學數學課程改革;引領小學數學教研、促進質量提升的發展需要。目前而言,關于參與式的教育研究大多只是反映了一種宏大思維和宏觀指導,一般著眼于師訓、管理、德育和文化等方面,真正從“學習者中心”的視角出發,著力于小學數學學科研究課堂的成功項目并不多見,關于“主動參與式小學數學課堂有效學與教研究”的發展空間非常大。

  二、核心概念和課題界定

  數學是研究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的科學。數學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數學素養是現代社會每一個公民應該具備的基本素養。作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數學教育既要使學生掌握現代生活和學習中所需要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更要發揮數學在培養人的理性思維和創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下面根據課題中核心概念及課題界定,結合數學學科的特點,先談談對這些核心詞語的認識。

  主動,指學生在小學數學課堂中表現為強烈的主體意識和自我意識,包含兩層意思:一是主動參與,數學活動是師生積極參與、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二是主動學習,學生學習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學生應當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經歷觀察、實驗、猜測、計算、推理、驗證等活動過程。

  參與式小學數學課堂,是以“學”中心,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主動參與的意識和主動參與的能力,引導以自覺性和選擇性為特征的指導學習。參與式小學數學課堂,要充分考慮本階段學生數學學習的特點,符合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心理特征,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啟發式和因材施教,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參與的欲望,引發數學思考;要充分考慮數學本身的特點,體現數學的實質;在呈現作為知識與技能的數學結果的同時,重視學生已有的經驗,使學生在主動參與數學學習的活動中,體驗從實際背景中抽象出數學問題、構建數學模型、尋求結果、解決問題的過程。

  有效學與教,有效學與教是一種有效教學策略,也是課堂上主體對話、共同參與的發展過程和結果。在數學教學活動中,教師要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處理好講授與自主學習的關系,處理好過程與結果的關系,處理好直觀與抽象的.關系,處理好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的關系,引導學生獨立思考、主動探索、合作交流,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和推理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使學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基本的數學活動經驗。主動參與式小學數學課堂有效學與教的基本特征是,學生在情感、思維、行為等方面積極、主動、愉悅地參與數學學習過程,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擁有差異性的主動發展機會,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學好數學信心。使得: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主動參與式小學數學課堂有效學與教研究”課題,在調研影響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相關因素并作歸因分析的基礎上,以學生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活動中的參與行為特征及發展規律為依據,借鑒激勵和期望心理學以及建構主義學習理論,運用系統論的科學方法,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動機,強調協作學習對知識意義建構的關鍵作用,探索信息化背景下主動參與式小學數學課堂及“助學案”教學設計的結構模型和實施策略,研究小學數學課堂有效學與教的理念、內容、策略和評價,積極關注學生的數學學業進步和生命發展,提升數學教師實施新課程的學科素養和專業技術,促進新課程理念向課堂教學實踐的轉化,促進本地區素質教育的高位均衡發展。

  三、國內外研究現狀述評

  有效教學(effectiveteaching)是為了提高教師工作效益、強化過程評價和目標管理的一種現代教學理念和策略,源于20世紀上半葉西方“教學科學化”運動。1956年,布魯姆出版《教學目標的分類學》,促進有效教學研究受到普遍重視,有效教學從理念轉化為課堂教學技術。1975年,佛羅里達州立大學在整合plato的基礎上,開發以肯普模型為代表的第一代教學設計,一種以“教”為中心的有效教學課堂操作樣式。美國教育多樣性和高質量研究中心(crede)于1998年提煉出有效教學的5大原則,其中一個重要的觀點是:“有效教學是學生高度參與的教學”。奧斯丁(ornstein,allanc。)著《有效教學策略》于1990年出版,列舉有效策略達11種之多。坎貝爾(campell,l。,20xx)則為教師和學生總結出101條已被證明是成功的教與學的策略。

  小學數學有效的教與學(effectiveteachingandlearning)不僅關注教師的教的效益,同時關注學生的學的成效。20xx年,坎貝爾總結出10條已被證明是成功的有效教與學的策略。1998年,鄭永柏、何克抗批判史密斯—雷根模型,提出以“學”為中心的教學設計模型,試圖建構有效學與教的課堂教學模型。新加坡在有效教與學研究和實踐方面進行了非常務實的探索,與我中心開展多次教研合作與互訪交流,舉辦了兩國(無錫)校長圓桌論壇。

  1990年代,從有效的教與學進步為以“學”為中心的“有效的學與教”(learningandinstruction),是一種教育服務意識的確立,教學文化的轉變。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教育統籌委員會在《21世紀教育藍圖》中正式將“教與學”變更為“學與教”,把“知識的灌輸”演變為“著重學生如何學會學習”,更“鼓勵學生多思考、多發問、多溝通、多協作、多參與、多嘗試、多體驗”。20xx年起,香港教育局課程發展議會編訂了各學科不用學習領域的“課程及評估指引”,并建議學校采用。其中第四章和第六章的內容分別為“學與教”和“學與教資源”,專題指導學校開展課堂學與教活動,提高有效教學的質量。20xx年以來,香港課程發展議會建立“課程為本學與教研究共同體”,實施“課程為本學與教資源庫協作計劃”,香港大學教育學院成立“教與學伙伴協作中心”。

  參與式的理念,起源于上世紀40年代西方發達國家的文化移植和扶貧戰略,后來參與式廣泛用于國際政治、經濟、教育、文化等。80年代參與式教育引入中國。如今,參與式教學體現主動教育思想,已成為當代課堂教學改革和創新的一大主流,“中國知網”上可以搜索到很多關鍵詞為“參與式”的研究論文。“十一五”期間,上海市長壽區第二實驗小學江蘇省宜興市外國語學校等積極開展“小學數學參與式教育”研究,試圖調動教師、學生、家長參與數學教學的熱情,構建比較完備的“小學數學參與式教育”體系。

  自20xx年始,課題組以《新課程背景下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設計研究》為子課題全程參與研究,積累了豐富的課題研究素材,為本課題的深入推進研究奠定了基礎。

  四、選題意義及研究價值

  研究主動參與式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創新小學數學教學技術,推動教師專業發展。吸納國內外有效學與教研究實驗成果,加強教學論和實踐的學術交流和合作,探索主動參與式小學數學課堂有效學與教的新理論、新模型、新策略,提升教師實施新課程的教學新技術和專業新發展。

  研究主動參與式小學數學課堂有效學與教,促進小學數學教學改革,深化小學數學課程改革。以有效學與教的理念引領教師轉變課堂教學技術,實現課程改革的目標。有效學與教是課程改革成功的技術策略和目標指數。

  研究主動參與式小學數學課堂的助學案教學設計,引領主動學習,促進素質教育。我們進行的《新課程背景下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設計研究》,《小學數學關注課堂,聚焦課堂,推進有效教與學》研究,取得了豐贍的科研成果,但教學反思和提升空間依然很大,有待于進一步提煉研究成果。

  五、研究目標

  樹立以學生和學習為中心的教學觀,初步建構主動參與式小學數學課堂有效學與教的理論模型,包括“以《標準》為本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目標體系”、“以學習活動為本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操作體系”和“以學生發展為本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評價體系”,在數學學科中形成若干可以在實踐中推廣的操作性策略,積累一批具有典型意義的小學數學教學課例和案例,提高廣大教師的有效教學技術能力及新課程實施水平。

  以主動參與式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設計及“助學案”設計為抓手,來構建主動參與式的小學數學課堂形態,研制參與式小學數學課堂有效學與教行為規范、課堂觀察和考評細則,引導課堂主體情感、思維和行為的自覺互動,激勵學生主動學習,提高自主意義建構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六、研究內容

  1.有效教學策略和主動參與式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文獻研究。開展文獻和課例研究,調研影響課堂教學有效性相關因素并作歸因分析,吸納成功的科研成果,運用課堂觀察技術和成分顯示理論等微策略理論,包括傳統課堂對資源、注釋、評論進行規劃的建議,探索課題研究的切入點、生發點和創新空間。

  2.主動參與式小學數學課堂有效教學的基本結構、體系和模式研究。包括支撐性理論、支持環境、課程資源開發及利用、課堂主體間性及“內部對話”、“助學案”教學設計、教學反思、課堂觀察的建議。

  3.主動參與式小學數學課堂學與教行為規范、策略及效度評價的研究。運用激勵和期望心理學以及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研究包括教學準備、課程資源、傳播媒體、學習問題的發現、差異學習活動設計矩陣、學習評價和輔導、實踐拓展等方面的建議,以及在此基礎上根據每個學生的不同需要分學科開發單獨的微型課程(minilessons)。研制主動參與式小學數學課堂有效學與教行為規范、課堂觀察和考評細則。

  4.主動參與式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設計及“助學案”設計的研究。總結本市前期《新課程背景下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設計研究》的研究實踐成果,以學為中心,研究設計基于問題、基于差異或專題學習的教學計劃,激發學習內驅力,引領學生自主建構。

  5.主動參與式小學數學課堂有效學與教的課例和案例的研究。以觀察主動參與式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現場的方式,在課題實驗中積累不同領域、不同課型的真實案例,在教學反思的基礎上進行微格分析,提出改進建議,建構有效的主動參與式小學數學課堂。

  6.主動參與式小學數學課堂有效學與教實驗教師現場培訓的研究。在課題實驗學校,根據課題研究項目及主動參與式小學數學課堂建構的實踐需要舉辦主動參與式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現場研討會,邀請課程、教學論與小學數學專家深度介入課例教研活動,開展課題實驗教師培訓的研究。

  七、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研究思路:整合學術資源優質,規劃課題研究實驗,建立以我中心為領銜、各市(縣)區教研部門和課題實驗學校共同參與的研究網絡,系統化地架構以學科發展、教研課題和教師專項課題為載體的子課題群,聘請并組建課題專家庫,薈萃群體智慧,合作攻關,形成具有區域特色的參與式小學數學課堂有效學與教的理想模型。

  研究方法:加強教學論和相關文獻的學習,主要開展教學自然生態環境下的現場研究,為確保研究結果更具科學性及現實性,擬選擇文獻研究、經驗總結、行動研究、課例研究等綜合研究的方法。

  八、實施步驟

  20xx年9月—20xx年8月建立課題組,提出課題假設,確定研究內容。

  20xx年9月—11月整理并編著相關文獻,做好課題文獻研究綜述。

  招募課題實驗學校,架構研究網絡,組織理論學習和課題輔導。設計課題研究方案,制定課題研究規范,制訂年度課題研究工作計劃。

  20xx年11月—20xx年10月課題開題并實施。每學期組織一次大市范圍內的課題研究活動,收集優秀典型課堂教學設計案例,形成《主動參與式小學數學課堂“助學案”》設計規范及教學建議,《主動參與式小學數學課堂有效學與教研究》課題論文、案例匯編,《主動參與式小學數學課堂有效學與教》研討和課例選編,《主動參與式小學數學課堂有效學與教》行為規范及考評細則。

  20xx年10月—20xx年8月成果整理與提煉,課題結題鑒定。

  九、課題組成員及分工

  本課題成員為:匡金龍、謝惠良、焦肖燕、伏曉峰、趙國防、尹志偉、孫敏、程繼德、沈曉東、范艷華、鐘國強、錢科英、錢陽輝、黃偉星、凌國偉。主持人為凌國偉、黃偉星。

  小學課題研究實施方案 5

  為了適應新課程改革的需要,切實促進我校教育教學工作持續發展和教師專業成長,將我校教育科研向更深層次推進,引導全校教師積極參與教育研究,把科研與教研、培訓有機結合起來,努力實現我校教學工作由“經驗型”向“科研型”的戰略轉變。特制定如下實施方案。

  一、指導思想

  樹立“問題就是課題,反思就是研究”的教育科研理念,從教育教學中的小事情,小現象,小問題入手,以小見大,實實在在,對教師在教學中遇到的問題,通過討論立為“小課題”,開展實實在在的研究,并通過小課題研究工作,探索總結教研、科研、培訓互相促進的校本研究新模式。

  二、實施目標

  1.通過小課題研究,切實解決課堂教學中的實際問題,提高教學有效性。

  2.從機制上保證教研活動課題化,形成教研組科研氛圍,提高教研成效,促進教研組建設。

  3.通過小課題研究,提高教師將教育科研與日常教學工作進行有機整合的能力,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三、總體思路

  教師可以個人單獨申報也可以多人共同申報進行小課題研究。形成以課題研究引領教學研究和教師培訓的研訓一體的校本研訓機制,引導教師立足自己的教學和管理實際,觀察發現教育教學現象中存在的問題,在常規教研活動中通過理論學習和實踐研討解決問題,提煉形成教學策略,指導自己和同伴的教學行為。

  四、實施流程

  1.選題。教師根據自己在教學工作中遇到的突出問題,查閱、收集和整理相關資料,認真分析篩選,確定研究課題。選擇的研究課題,應該具備“針對性強、切口小、研究周期短”的特點,一般應是所任學科在教育教學中存在的一個問題,可以是教學過程中的一個環節、一個問題、一種現象、一個案例等。小課題研究周期不要太長,原則上是一個學期或一個學年。

  2.申報立項。參加“小課題研究”的教師,在規定時間內向教育教學科研領導小組提交《第四小學小課題研究申報表》,確定研究的主要內容,闡明所解決的問題和預期達成的目標,提出研究的方法、步驟等。教育教學科研領導小組組織力量對提交的課題進行審核,公布立項的小課題。不合格的,須重新選題、申報,直至完成立項。

  3.實施研究。課題負責人組織成員按照課題方案,有計劃地開展研究工作,積累研究過程資料,建立小課題研究檔案袋。將常規教研與小課題研究相結合,在教學、聽課、評課過程中開展實踐研究,從而解決問題。

  4.結題。每個季度結束,都要開展小課題研究成果總結鑒定匯報會,教育教學科研領導小組對研究狀況進行評估。

  課題成果一般應是一份總結報告和相關附件材料(附件包括支持研究課題的論文、案例、案例分析等以及研究的過程性材料)。結題程序為:

  (1)課題組及時整理研究過程資料及成果資料,撰寫研究報告;(2)將研究報告、過程資料及成果資料交教育教學科研領導小組;(3)領導小組組織有關人員聽取研究者的報告,對課題進行評審,向研究者宣布評審意見。

  5.成果鑒定與推介。結題后,教育教學科研領導小組將對開展的小課題研究成果進行鑒定、評獎。對優秀的'研究成果推薦到縣上,滾動升級為縣級課題。

  五、課題管理

  1.營造良好的小課題研究氛圍。學校要積極倡導和要求全體教師參與到課題研究中來,并提供理論上和實踐操作層面上的具體指導。要進一步強化“問題就是課題,反思就是研究”的教育科研新理念,以“短、小、實、快”為教育科研工作指導方針,促使廣大教師破除教育科研“高不可攀”的神秘感,引導課題組選擇一些內容具體、切口小、周期短的問題進行科學研究,從而克服傳統課題研究“假、大、空”的不良現象。

  2.加強組織領導。學習成立教育教學科研領導小組,具體負責小課題研究的指導和評審等工作。制定具體可操作的《小課題研究實施方案》,加強研究的過程管理,對立項的小課題研究建立電子檔案。制定小課題研究的組織、實施、評定、表彰獎勵等制度,確保小課題研究扎實有序地開展。

  3.培訓小課題研究人員。進行專題培訓,介紹與小課題研究有關的教育理論等,指導教師通過多種渠道查閱相關資料,激發教師研究小課題的興趣和研究欲望,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從而培養出一些思想前瞻、能力突出、成果豐碩的研究型教師。

  4.深化小課題研究。要把課堂教學作為實施小課題研究的主渠道,積極開展以上課、說課、評課為基本形式的課堂教學活動,深入探究各學科教學的基本策略;研究組成員定期召開專題會議,分析課題研究中存在的問題,共同研討對策和措施;課題組內部也可以開展教學論文、教學反思、教育案例、教學設計和課堂實錄等不同系列的小課題研究成果評比活動,引導教師研教結合,在實踐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

  小學課題研究實施方案 6

  一、課題研究的現實背景意義

  1、《新課程標準》提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而培養學生良好預習習慣是養成學生自主學習的重要手段。

  2、《禮記·中庸》:“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預習是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長期堅持便形成習慣,它不僅是學習的第一步,更是成功的起點。正如烏申斯基所言:“良好的習慣是一個人一生所儲存的資本,這個人一生便享用它的利息。”

  3、預習,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是教師講課前學生先行自學的一個階段。這個階段最能體現新課標所倡導的自主學習的精神。預習最大的好處是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自己獲取知識的習慣,同時也為老師上課做好準備。

  4、本校實際:我校地處鄉企城,學生95%為農民工子女。農民工家庭的流動性大,條件較差,孩子沒有安靜的學習空間,家長為了生計忽視了孩子的學習。民工子女在性格、行為習慣、學習成績等方面與本地學生有著不同程度的差異。我們發現,這些學生的學習活動以被動接受居多,主動參與不夠,沒有養成好的學習習慣。葉圣陶在《論中學國文課程的改訂》一文中說:“指導預習的辦法實施了,上課的情形就將和現在完全兩樣。上課做什么呢?在學生是報告和討論,不再是一味聽講,在教師是指導和訂正,不再是一味講解。”看來,培養學生的預習習慣,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有效途徑。

  二、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1、發現學習法: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積極創導的發現學習法,是讓學生按教師提供的材料自己探究和主動發現問題,從而得出相應結論的一種教學模式或教學方法。這種學習法其實在語文教學中,特別是預習階段應經常使用。長期運用此種學習方法,有助于學生自主走進學習,獨立去發現問題并嘗試解決問題,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能使學生始終保持一顆敏銳的心面對學習。 、

  2、建構主義學習觀:學習是通過已有的認知結構對新信息進行加工而建成的。由此可以看出,學習是一個主動建構的過程,學習者不是被動地吸收信息,而是主動地建構信息,這里的建構一方面是對新信息的意義的建構,另一方面也包含對原有經驗的改造或重組。預習可使學生初步了解教材的大概內容,使學生對新知在思想上有所準備;能使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和技能,解決一些教材中能夠獨自解決的問題,同時又起到鞏固舊知的作用。由此可以看出,養成良好的預習習慣,對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至關重要。

  3、馬克思主義相關理論:馬克思主義認為,人的本質是主體的、能動的。學生是個性認識的主體,實踐的主體,自我發展的主體。學生成長關鍵在于自身的積極性。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成功教育從習慣養成開始。教育的核心不只是傳授知識,而是學會做人。習慣是一個人存放在神經系統的資本,一個人養成好的習慣,一輩子都用不完它的利息。”由此看出,學生養成良好的預習習慣需要教師“嚴”字當頭、長期不懈地去引導、培養。

  三、關鍵詞界定預習:預習是學科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指學生預先自學將要學習的功課,是教師講課前學生先行自學的一個階段。這個階段最能體現新課標所倡導的自主學習的精神。預習最大的好處是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自己獲取知識的習慣,同時也為老師上課做好準備。習慣:好的習慣是人們走向成功的鑰匙,而壞的習慣是通向失敗敞開的門。語文預習習慣是指是“在長時間里逐漸養成的,一時不容易改變的行

  為”,在語文學習中學生所表現出來的穩固的自動化行為。

  四、課題研究的主要目標

  1、使學生樹立預習意識,提高對預習的興趣,以此促進良好預習習慣的養成。

  2、使學生掌握正確、科學的預習方法,增強自主學習的意識,以此促進良好預習習慣的養成。

  3、以評價促進良好預習習慣的養成,全面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五、課題研究的對象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對象:四年級全體學生

  (二)研究方法:

  1、問卷調查法:針對不同階段研究的需要,設計相關問卷調查表。經科學的統計分析后,得出較有說服力的數據或結論。如此實證分析,一方面,可為進一步的深入研究提供依據;另一方面,可為研究的結果提供支撐性材料。

  2、文獻研究法:查閱與課題相關的基礎理論、應用理論資料,及時分析整理,充實本課題的理論基礎,提高教師的'理論素養,促進研究的深入。

  3、行動研究法:行動研究是從實際工作需要中尋找課題,在實際工作過程中進行研究,由實際工作者理解、掌握和應用,從而達到解決實際問題,改變社會行為的目的的研究方法。

  4、經驗總結法:在研究過程中,及時進行階段性小結,撰寫經驗總結,積累資料。

  六、研究內容

  以激“趣”促進學生預習習慣的養成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要使學生有科學的學習方法,端正的學習態度,良好的學習習慣,就要從學生的興趣出發。生動直觀和趣味盎然的學習會激發學生對學習的欲望。由此可以看出,要使學生由被動到主動,由不自覺到自覺,由“要我預習”變成“我要預習”,必須從“趣”著手,引領學生走入文本,從而促進學生預習習慣的養成,以此提升預習的有效性。 1、懸念激趣,激發“思”趣正所謂“情隨心動,趣從內生。”針對小學生年齡小、好奇心強的這一特點,我們可以在預習階段創設懸念情境,以此激發學生的預習興趣,讓其帶著期待與思考對課文內容進行自主探究。這種激趣方式目的是讓學生在初步了解課文的大概內容的基礎上,抓住懸念,自主嘗試、解讀懸疑,從而使學生上課時對老師教的內容在思想上有所準備,以此激發學生學習新課的“思”趣,更近一步的“探”趣,促進學生預習習慣的養成。 2、質疑激趣,激發“學”趣質疑是學習與創新的起點。在預習中指導學生學會從不同角度去質疑,初步去解疑,收獲預習的成功與快樂,就顯得尤為重要。如:課題是文章的眼睛。指導學生領會課題含義,對學生深入學習和理解課文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預習時教師可讓學生對課題進行質疑,并根據質疑初步走入新課自主探究,找尋答案。也可讓學生到課文中去質疑答題,以此激發學生學習新課的“學”趣,促進學生預習習慣的養成。 3、聲形激趣,激發“情”趣“感人心者,莫過于情”。教師在進入新課前,利用課前導讀、自學提示、插圖、、錄音、網絡視頻等形式創設與課文內容相符的情境,充分調動學生的求知欲,使其自覺走入文本,感受“情”趣。

  小學課題研究實施方案 7

  一、研究的目的及意義

  作業設計是教學工作中的基本環節,也是實施素質教育、進行課程改革的重要載體,其研究對于教學實踐的深化和教學理論的建設具有重要的意義。傳統的作業觀已不能適應新課程實施的要求,必須進行改革。我們曾對本校部分學生的語文、數學作業做過調查,發現學生作業在“質”的方面問題較多,其問題主要表現為作業數量與質量反差巨大,主要表現為:

  1、作業脫離學生的思想和生活實際,現成內容多,實際編寫少。

  2、作業程式化、刻板化,枯燥乏味,知識鞏固多,應用實踐少。

  3、總量過大,質量偏低,統一任務多,自主選擇少。缺乏創新,難以激發學生的興趣。結果是,學生負擔過重,教學效率低下。

  4、滲透不廣,將語文、數學學科和其他學科割裂開來,就著語文練語文,數學練數學,忽視了多學科之間的交叉滲透;

  5、對象不分,不同層次的學生做著完全相同的作業,有的“吃不飽”,有的“受不了”,因材施教的原則在小學作業設計中沒有得到充分的體現。

  小學作業量與質的巨大反差形成了明顯的負面效應。挫傷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損害了學生的身心健康,影響了教學質量的提高。因此,優化小學語、數作業設計迫在眉睫! 鑒于上述認識, 我們課題組申報了課題《小學課堂作業設計研究》,希望通過研究使作業成為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活動過程,成為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重要途徑;通過研究切實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真正給學生以自主選擇、自主發展的時間和空間。

  二、研究目標和內容

  (一)研究目標

  1、通過本課題的研究,幫助教師在實踐中轉變語、數作業設計觀念,提高師生設計作業的能力,讓教師真正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引導者和組織者”。

  2、通過本課題的研究,樹立適應新課程理念的作業觀,優化學習環境,讓作業成為培養和發展學生素養的一座橋梁。

  3、通過本課題的研究,讓學生在實踐作業過程中,學會與他人合作,學會學以致用,學會在實踐活動中檢驗知識,獲得全面、主動的發展,最終為自己的終身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4、控制作業的數量,提高作業的質量,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

  (二)同一研究領域研究現狀,給我們的啟發

  關于如何設計好課堂學作業這一研究內容,在國內部分學校陸續展開,作業設計上對實踐性作業、綜合性作業的研究在報刊、網絡上有文章發表。

  這些作業給我們的啟發就是:首先要確立以生為本、新穎多樣、

  面向全體、重視學以致用的作業觀,即教師應該更多的從學生個性發展的角度來設計作業,而不應該僅從完成自身教學或增長學生知識的角度設計作業;作業的內容和要求應因人而異,從而達到培養學生特長的目的。其次,教師可以通過作業形成學校、家庭和社會對學生的教育合力,以作業的完成過程來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學習品質,發展學生的合作精神、頑強的意志,形成終身學習的觀念與能力。所以,教師應像對待課堂教學一樣著眼于小學語文、數學作業的優化設計,努力開發作業設計的價值。

  本課題將立足于學校現狀和學生實際,以小學語文、數學教學中的作業設計作為研究內容,分析當前作業設計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并提出解決對策,為提高語、數教學質量探索出一條有效的途徑。

  三、課題研究方法、對象和原則

  (一)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研讀有關專著,收集有關教學思想和模式的資料及論文,與新課程理念融合,借助理論和經驗,形成合力,進行課題研究,提高教學效果。

  2、行動研究法:依據《課程標準》,用相關的教學理念指導實踐,并圍繞課題問題,在課題組內組織學習、課堂教學作業設計研討、點評和理論主講活動等等,努力探索優化小學作業設計的原則和策略,分語文、數學兩個設計的作業案例進行研究。

  3、觀察法:對全體學生進行觀察,有目的、有計劃、精細的、深入的觀察。

  4、調查研究法:通過對教師和學生在研究之前、研究中期、研究后期對作業多方面情況進行調查分析,驗證研究的進展和效果。

  5、經驗總結法:重視資料積累,認真撰寫階段性報告,總結各階段的得失,不斷調節研究步伐。最后以總結形式完成課題研究《結題報告》。

  (二)研究對象

  研究對象為本校1-6年級各班,課堂作業設計。

  (三)研究原則

  1、主體性原則。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如果只是讓他們被動機械地寫,即使作業再多,也沒多大實效。布置作業時必須注意學生主體地位的發揮,作業要為學生服務。

  2、實效性原則。要講求實效,重視知識、能力的點滴積累,不能急于求成。

  3、差異性原則。學生是有差異的,發展性教育理論認為“差異是一種資源”。教師在設計作業時,必須對作業量、作業難度、作業方式作適當調整,分層布置。

  4、趣味性原則。讓學生嘗試、實踐趣味性作業,不僅善于激發學生的作業興趣,還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研究策略

  1、作業設計多樣化

  教師要善于在學生活動中捕捉時機,設計靈活多樣的作業內容。 新的作業設計應可寫、可讀、可看、可操作、可玩耍,讓每項活動增加目的`性,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讓聽、說、讀、寫與演、唱、畫、做等多種形式相結合,讓學生動手、動腦、動口,符合他們好奇、愛動、形象思維占優勢的特點,把作業技能的培養與活動相貫穿,讓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活動,參與學習。

  總之,把對客觀事物的觀察、閱讀、表達相互聯系起來,構成整體,既促進聽、說、讀、寫、算、畫的結合,也促進了學生綜合實踐能力的發展。

  2、作業設計興趣化

  要讓學生有興趣,教師設計的作業就應該靈活新穎,富有情趣,吸引學生。

  3、作業設計應層次化

  學習能力先天有差異,有差異的學生做無差異的作業,勢必會造成有的學生“吃不飽”,有的學生“吃不了”的現象。承認并尊重這種差異,是主體性學習的一個重要特點。因此,對不同水平學生的要求應有所側重。

  此外,年齡的差異對學生學習能力有著重要影響,必須根據學生的年齡階段進行層次化作業設計。作業設計應針對不同年齡階段,循序漸進提出不同要求。

  5、作業設計綜合化

  ①課內外聯系。課內必須與課外相結合,讓學生在課余、課外通過豐富多彩的作業形式,鞏固、應用,深化所學的知識,促進知 識向能力的轉化。

  ②學科間融合。把語文、數學學科與其他學科知識相結合,淡化學科之間的界限,淡化知識分割,盡可能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讓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盡可能綜合學習并運用知識。

  ③校內外溝通。生活中處處語文數學知識,生活中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教育資源。教師在布置作業時,可以有目的、有計劃地布置學生觀察,培養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

  五、課題研究階段:

  此項課題研究分三個階段進行:

  第一階段:課題上報階段:(20xx年9月——20xx年10月)制定課題實驗方案,請專家對研究方案進行指導,確定最終研究方案。完成《申報書》填寫。完成對課題的內涵與目標研究。深入學習語數新課程標準等有關理論知識,明確研究方向,增強研究的自覺性、緊迫感。 這個階段所做的工作有:

  1、申報課題,請求省教育廳教育教學成果評審領導小組審批立項。

  2、學習有關理論,吃透小學語文、數學課程標準的理念,學習國內外有關教育教學的的資料和成功經驗。

  3、制定課題研究方案。請專家指導。

  4、培訓參與課題研究的教師,組織教師學理論,學方案。

  5、申請開題。

  第二階段:課題實施階段:(20xx年11月——20xx年2月)認真圍繞研究內容,收集原始材料。圍繞課題研究目標和研究內容,扎實開展課題研究。定期做好階段性小結,撰寫研究論文,形成文字性材料。

  這個階段所做的工作是:

  1、召開課題研究開題會。

  2、請專家對參與研究的教師進行輔導。

  3、根據研究方案課題研究教師制定個人階段研究計劃,啟動課題研究。圍繞課題研究目標和研究內容,扎實開展課題研究。

  4、定期做好階段性小結,研究階段性成果,撰寫研究論文,形成文字性材料。調控研究進程,完善操作過程。

  5、優化作業設計的原則和策略;并做好課題的中期匯報工作。

  第三階段:課題展示階段(20xx.3——20xx.9)完成中期研究報告、研究論文、課堂教學展示,形成語文作業設計的多種方法,激發學生對學習的熱愛。

  這個階段要做的工作主要有:

  1、整理課題原始材料和研究材料;深入分析研究,撰寫課題研究結題報告,形成全面而深刻的研究性成果報告。

  2、課題組成員展示課題研究成果。

  3、籌備召開結題會,聘請上級主觀部門和有關專家聽取課題的匯報,接受專家評估。 第四階段:課題結題階段(20xx.4-20xx.10)整理課題原始材料和研究材料。撰寫課題研究結題報告,形成全面而深刻的研究性成果。

  小學課題研究實施方案 8

  一、課題研究的背景與意義

  1、研究的背景及意義

  (1)《語文課程標準》指出:“現代社會要求公民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具備創新精神、合作意識和開放的視野,具備包括閱讀理解與表達交流在內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運用現代技術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語文教育應該而且能夠為培養和造就一代新人發揮重要作用。為適應和滿足社會進步與學生自身發展的需要,語文教育必須在課程目標和內容、教學觀念和學習方式、評價目的和方法等方面進行系統的改革。”“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隨著義務教育的普及與提高,兒童差異性與教育的統一要求之間的矛盾更為突出。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常常會遇見一些學習上表現出困難、有各種各樣行為問題的學生。究竟應怎樣做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才能滿足那些面臨學業失敗學生的需求,是我們每一所學校,每一位教師需要思考的問題。小學語文教學必須堅持面向全體學生,以促進全體學生的全面發展作為指導思想,應高度重視語文學困生學習問題。

  (2)從語文教學現狀看,普遍存在忽視語文學困生學習的現象。在某些教師眼中語文學困生是一群不可教的低智群體,往往對他們視而不見,任其自由發展,結果造成優生一天天好起來,語文學困生一天天“爛”下去的不良現象,造成一個班級語文水平兩極分化問題。

  (3)“語文學困生”研究現狀及本校實際的需要。

  “學困生”不是一成不變的,只要教育教學措施得力,他們是可以轉化并不斷進步的。學困生的轉化教育是教育工作者的一個永恒的話題,也是當前教育教學工作中的一個薄弱環節。目前,全國上下關注留守兒童教育,我們把目光集中在農村,其實城鎮中也存在著大量的留守兒童,他們很容易被忽視。我校是屬于縣城小學,1650名學生中有300多名流動人口子女,由于特殊的環境,他們中有相當一部分是學困生。根據以人為本的教育宗旨,當代教育者必須更加關心“學困生”這個特殊群體的成長,我們有義務關注他們,給他們更多的關愛,呵護學困生心靈,使學困生能愉快地學習課程,學好課程,并由學困生轉化為合格生甚至優秀生。如果忽視“學困生”的教育與研究,學困生勢必越來越多,學困生的大量存在,成為制約學校教教學質量提高的瓶頸,研究其開發轉化的途徑,是提高學校辦學質量的重要手段。

  我們針對在實施素質教育實踐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將小學語文日常教學與科研工作相結合,提出“小學語文學習中學困生成因及其轉化策略研究”的課題研究申請,旨在新課程背景下研究解決學困生問題的途徑,尋求義務教育階段小學語文教育質量提升的途徑;對教師專業發展、實施新課程、推進素質教育、實現教育公平都有積極意義。

  2、概念的界定

  語文學困生:我們結合各方面的定義,把語文學科的學困生定義為:第一,語文學困生兒童的智力是正常的,即其智商在正常范圍之內,但在語文學習中有一定困難;第二,語文學困生在某些特殊能力或學習技能(如解決問題、聽、說、語言、注意、記憶、寫作等等)上存在一定的困難;第三,上述困難的存在并不是由于生理或身體上的原發性缺陷(如盲、聾、啞、身體殘疾或視力問題等)所造成的;第四,這些兒童要達到一般學習水平(合格水平)或達到課程標準所要求的水平需要額外的督促和輔導,有的甚至需要特殊的教育與幫助。

  策略:指根據轉化學困生工作中,研究采取一系列與素質教育相適應的、比較系統的方式方法,有效地轉變家長、教師的育人觀,使學校教育、家庭教育、課堂教學有利于學困生的發展。

  二、研究的理論依據

  1、全教會精神和新課程改革的要求等。新世紀全國基礎教育工作會議決定全面推進中小學素質教育,也就是說教育要面向包括學困生在內的全體學生。新課程改革的要求,新的教學課程標準確立了“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的理念,其他如以人為本的教育觀,學生是學習主體的理論,著眼學生發展等,都是本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2、哲學觀點:“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依據,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讓他們參與教學活動,積極調動學困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從而提高他們在課堂上的學習收益。這一點與發揮學生主體性的教學新觀念是相統一的。

  3.孔子的“因材施教”理論。

  4、心理學觀點:認識過程是指人們獲得知識的過程,這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過程。在"需要、誘因與動機"的關系中,需要是人對某種客觀要求的反映,這種要求可以來自個體的內環境,也可以來自個體周圍的環境;動機是在需要的基礎上產生的,誘因是與需要相聯系的外界刺激物,它吸引有機體的活動,并使需要有可能得到滿足。這表明教師在課堂上調動語文學困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讓學生得到知識和能力的提高是可行的。

  三、研究的目標

  通過本課題的研究,將素質教育的理念和實踐相結合,糾正教育實踐中的不良育人觀,形成對小學語文學習中學困生學習的新認識。本課題研究堅持以素質教育的基本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的學習理論為依據,以扎實的教學實踐為基礎,運用科學方法研究、探討語文學習中學困生的類型與成因,尋求科學有效的教育轉化學困生策略,形成比較系統的學困生工作經驗,從而促進我校的素質教育質量不斷提高,真正把素質教育落到實處,促進教育公平。

  四、研究對象及內容

  研究對象

  明光市工人子弟小學參與課題研究的班級(涉及高、中、低三個學段)中的學困生

  研究內容

  1.小學語文學習中學困生成因研究。

  2.小學語文學習中學困生學習策略研究。(教學觀念的轉變、師生關系的建構、學習方法的指導、學習習慣的培養等方面)

  3.小學語文學習中學困生案例分析。

  五、研究方法

  (1)文獻研究法。課題組成員統一認真學習教育心理學中有關學習理論,為從事課題研究提供正確可靠的理論依據;搜集有關資料,了解國內外有關語文學困生研究的已有成果、現狀和發展趨勢,做為課題研究的經驗借鑒。

  (2)個案研究法。在調查的基礎上,確定研究對象,對具有典型特征的學生建立個案登記表,首先進行全面、深入的考察和分析,其后對其施加影響并跟蹤觀察,從觀察記錄中作出深入的理性分析研究,得出比較科學的事實結論。

  (3)調查比較法。切實調查學生在實驗的初始狀態及實驗各階段的情況和變化趨勢,認真比較,進行統計分析,看學生的變化是朝著實驗所希望的方向發展還是事與愿違,并及時調控。

  (4)經驗總結法。根據專題研究計劃,對各階段或全過程研究進行分析概括,揭示內在聯系和規律,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論高度,促進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轉化,最終形成比較科學的、系統的、行之有效的語文學困生工作經驗與理論。

  六、研究步驟

  第一階段:醞釀準備階段(20xx年6-10月)

  1、學習了解有關學困生的理論知識,收集整理有關文獻資料,成立課題領導小組;制定課題組管理制度。

  2、搜集研究資料,運用文獻研究法、調查法等,討論制定課題實驗方案,進行課題立項申報工作。

  第二階段:具體實施階段(20xx年11月——20xx年5月)

  1.建立博客:建立課題組博客,將博客作為一種學習與研修的平臺,鼓勵教師運用經驗總結法將自己有關課題研究的教學反思、教學隨筆、教學論文、經驗總結等文章(圖片)上傳到博客中,形成教育資源的共享。讓課題組博客成為課題組成員的家,成為課題組成員深刻反思、真實記錄、推動成長、相互促進的平臺。

  2.確定個案:采用調查比較法,在調查研究、前測的基礎上,在語文學科選擇一定數量、有代表性的學困生,建立個體檔案,對具有典型特征的學困生,進行調查、跟蹤,從個性到共性揭示一般規律。

  3.研究成因及對策:及時記錄實驗情況(特別是學困生個案跟蹤情況)、結果、感想、體會,分析處理,注意追蹤分析,探求共性特征,分析各類學生學習障礙的形成原因。有目的有計劃的采取多種方法進行實驗,以摸索、形成、積累克服學習障礙的有益經驗。

  4.運用經驗總結法,在實踐中積累經驗,經驗在實踐中進一步驗證,總結出帶普遍性、具有可行性,既有時代特點,又有較強操作性的做法。撰寫一批有指導意義、輻射性較強的經驗論文,進行實驗工作階段小結。

  5.通過實踐進一步檢查、研究反饋,去粗取精,抽取有推廣價值的經驗和研究成果,請專家論證、提升、完善研究成果。完成《研究報告》,展示我校教師參與學困生研究的各項科研成果。

  第三階段:完善成果階段(20xx年6月)

  1、參與研究教師的論文集。

  2、課題研究報告。

  3、學困生研究個案集。

  七、課題組成員及分工

  課題負責人:李艷郁賢松

  負責查閱資料,論證立項,活動的組織、協調、實施,搜集、積累、保存、整理資料,定期召開研討會,總結經驗,做好結題工作。

  課題組成員:

  楊曉芳趙雷許雪蓮金紅麗余天敏江燕王婷婷

  滕麗麗何力邵華琴鐘蘭慧徐慧張慧閆敏

  各成員主要根據自身教學實踐,制定個人研究計劃,積極參與課題活動,按時完成課題研究任務,及時積累資料,總結經驗,定期匯報。

  八、經費保障

  由于該項研究與學校的日常教學密不可分,學困生的轉化是教學常規工作的一部分,學校在研究經費上將無條件支持,在辦公經費中合理開支,不會因為經費的原因影響研究的進度與效果。

  小學課題研究實施方案 9

  一、課題研究的背景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埃德加.富爾說:“未來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怎樣學習的人。”課前預習是閱讀教學的起始階段,雖然是在課前,但卻是整個閱讀教學不可缺少的環節。預習的過程就是學生自讀自悟的自主學習過程。預習的深入與否,效果好壞,直接影響著學習課文的效率。而且,學生一旦有了預習的習慣則事半功倍。同時,指導預習又是學法指導的一個重要環節,通過預習中的學法指導與訓練,可以使學生逐步形成“展卷而自能通解,執筆而自能合度”的能力,對學生來說,是終身受益的。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指出: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方式,改變過去的傳授式學習方式,把學生看作學習的主體,發展的主體,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古人云:“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教師講課要備課,學生上課更要備學,即預習。預習首先有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學會自主學習,掌握自學的方法,為終身學習打下基礎;其次有助于了解下一節要學習的知識點、難點,為上課掃除部分知識障礙,通過補缺,建立新舊知識間聯系,從而有利于知識系統化;最后有助于提高課堂學習的效果,預習中不懂的問題,上課老師講解這部分知識時,目標明確,態度積極,注意集中,容易將不懂問題搞懂。因此,通過教師的引導,激發學生主動預習的動機,使學生樂于學習,善于學習,提高自主學習、主動預習的能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對學生的終身學習都將會有重要的影響。

  但是在我們的實際教學中經常會看到這樣的現象:要么是沒有進行課前預習,要么是有預習但效果不夠好,學生僅僅是把字詞一寫,課文一讀就算預習了。反饋中發現:低年級學生生字的書寫順序是錯的,間架結構不對;有的仍存在字詞不會寫,詞語查了工具書,不會結合具體的語言環境理解;有的是借助教輔等參考資料抄寫了對文本的理解,放下參考資料又不會了;也有的只是摘抄了一些優美的句段,至于好在哪里沒有進行深入地思考等等,這些預習只是為預習而預習,為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而已。其實,在小學階段,有的小學生入學時就已認識了一些字,特別是一年級上學期學過拼音之后,大部分學生都能借助拼音去拼讀課文了。但是由于小學生的年齡特點,預習需要教師精心組織,仔細指導,才能有效,才能促進課堂教學效益的提高。因此,作為教師,要從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出發,根據教材內容,有意識的引導學生去主動讀文,進行預習,努力培養學生的預習習慣,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以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

  作為語文教師,我們發現課前預習對于語文的學習是多么的重要。但是我們發現許多小學生,對課前預習沒有足夠的重視,沒有形成良好的習慣,沒有掌握有效的預習方法。使得不少孩子在課堂上,尤其是中下等的學生,只有聽的份,學習起來也非常吃力。我校的大多數語文老師都是中青年教師。愛學習,善于鉆研。在學校領導的帶領和大力支持下,教學教研之風逐漸濃厚起來。我們樂于研究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以及解決的策略;我們也樂意總結,反思教學中的成功與不足。在這樣的背景下,提出了《小學語文課前預習有效指導的研究》的小課題研究。

  二、課題的界定

  1、課前預習是指學生在課堂學習之前預先自學將要學習的功課。

  2、課前預習有效指導是指教師在預習內容、預習方法等方面對學生進行科學的、細致地指導,使學生掌握有效的方法,提高自學能力。

  3、小學語文課前預習有效指導的研究就是針對小學生的特點,運用教育調查,行動研究的方法深入了解“小學語文課前預習有效指導”的方法及培養策略。

  三、本課題國內外研究的歷史和現狀(文獻綜述)。

  通過查閱相關資料表明,對小學語文課前預習的研究已經有許多年了,而且觸及小學語文課前預習的研究非常多。《語文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中也強調要初步掌握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有關課前預習的研究雖然多,但比較散,沒有形成一整套課前預習的有效指導方法。我們的研究意義在于對學生進行課前預習的有效指導,使學生掌握有效的預習方法,從而提高自學能力。爭取在前人的基礎上有所突破。

  四、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1、《語文課程標準》指出:“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

  2、葉圣陶先生有關指導預習的論述。

  葉圣陶在《論中學國文課程的改訂》一文中說:“指導預習的辦法實施了,上課的情形就將和現在完全兩樣。上課做什么呢?在學生是報告和討論,不再是一味聽講,在教師是指導和訂正,不再是一味講解。”課堂教學的整個進程,就成了由教師指導預習方法、提示預習項目、訂正或補充學生的預習成績,學生們報告各自的預習成績、討論彼此的預習成績這兩方面的.工作有次序、有組織地進行的過程,成了師生共同活動的過程。在這里面,教師是預習的指導者,又是討論預習報告的主持者;學生是預習的實行者,又是討論預習報告的參與者。整個教學過程圍繞著“預習”展開。葉氏認為,“惟有如此,學生在預習的階段既練習了自己讀書,在討論的階段又得到切磋琢磨的實益,他們閱讀書籍的良好習慣才會漸漸養成”

  3、建構主義理論。

  建構主義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建構主義提倡在教師指導下的、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也就是說,既強調學習者的認知主體作用,又不忽視教師的指導作用,教師是意義建構的幫助者、促進者,而不是知識的傳授者與灌輸者。學生是信息加工的主體、是意義的主動建構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和被灌輸的對象。在學習過程中,建構主義強調學習者不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而是認知的主體,教師由舞臺上的主角變成幕后導演,成為學生建構意義的幫助者、指導者。教師應組織協作學習,并對學習過程加以引導,使之朝著有利于意義建構的方向發展。4、心理學觀點。

  “皮亞杰強調兒童心理發展的本質是主體通過動作對客體的適應,是內外因相互作用的結果。他指出,真正的學習是學生主動的、自發的學習,而不是教師傳授的學習。正確的教育能夠加速兒童的發展。他曾指出:“良好的方法可以增進學生的效能,乃至加速他們的心理成長而無所損害。”

  五、課題的研究目標及內容

  (一)研究目標:

  1、通過研究,引領學生掌握正確、科學的預習方法,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及自學能力。

  2、通過研究,使教師在預習方法、預習內容、預習作業的設計等方面有所突破。不斷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和教學藝術,特別是在學法指導方面的能力,并不斷總結,不斷實踐,從而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

  3、通過研究,努力培養學生的預習習慣,激發學生主動預習的動機,使學生樂于學習,善于學習,提高自主學習、主動預習的能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課堂效率,為學生的終身學習打下基礎。

  4、通過學習相應的理論知識,提升教師的理論水平和教學研究的能力。課題的實施會促使教師深入學習理論,以研促教、以研助學,教、學、研相互融合,在實踐中成長,提升教師教學研究的能力。

  5、力求構建不同學段、不同課型課前預習的可行性強的操作樣式。

  (二)研究任務:

  1、小學生語文課前預習情況的調查。

  2、小學語文教師課前預習指導情況的調查。

  3、小學生語文課前預習效率不高的原因調查與分析。

  4、不斷完善小學語文課前預習有效指導的策略與并付諸實踐。

  5、結合語文課文教學案例,讓學生真正掌握預習的方法。

  6、提出小學語文課前預習有效指導的策略。

  六、課題研究的方法

  1、問卷調查法,調查教師對學生課前預習的認識及學生課前預習存在的問題,包括學生對課前預習的態度、興趣、預習的方法、效果等,以便及時全面發現問題,更好地進行研究。

  2、文獻資料法:學習有關預習的相關理論和有關預習的研究情況,了解預習的意義,并對有關研究情況進行全方位的分析,使課題研究的內涵和外延更豐富、更明確、更科學,爭取在現有的研究水平基礎上有所突破和提高。

  3、行動研究法:通過行動研究,發現每個階段出現的問題,結合理論提出具體改進措施,再實踐、反思,并注意收集每一步行動反饋的信息,最后對研究中獲得的數據、資料進行科學處理,形成經驗材料。

  4、在課題研究的過程中,把不同的預習作業設計在教學中不斷嘗試、分析,及時發現問題,找到策略。結合相關理論對預習作業設計與評價中出現的問題或案例,進行全面、系統的研究分析,形成具體的資料。

  七、基本的研究思路

  (一)研究對象

  我校不同學段實驗班的學生。

  (二)研究步驟

  1、課題準備階段(20xx、12――20xx、2)

  1)成立課題研究領導小組,制定實驗方案、計劃。

  2)實驗教師收集相關資料,理論學習。

  3)確定實驗班級,調查學生目前預習狀況,了解學生預習水平。

  4)調查了解教師目前對學生預習指導情況。

  本階段成果為:《小學語文課前預習現狀的調查報告》

  2、實施階段(20xx、3――2012、12)

  1)預習方法研究:實驗教師對教材進行梳理歸類,研究不同課文的預習方法,如精讀課文應該怎樣預習,語文園地應該怎樣預習等。

  2)預習內容研究:預習時應重點關注哪些內容

  3)預習作業設計研究:教師應設計哪些作業引導學生具體預習。

  4)預習內容檢測研究:教師應如何檢測學生的預習情況,預習之后該如何設計課堂教學

  5)預習方法指導研究:每個研究內容都要有具體的學習資料、研究案例、研究總結及過程性資料。

  內容:

  1、課題組成員每學期按學段承擔一節有關“課前預習有效指導”的課。

  2、每個課題組成員所作的課都經過下面的程序:

  先說課――進行集體備課――做課—集體反思、總結

  3、每個課題組成員按要求上交研究材料。如:學生的預習作業,預習指導課的教學設計、說課稿、教學反思,撰寫課題研究案例和階段總結。

  本階段的研究成果為:語文課前預習的指導方法、學生的預習作業、預習指導課的案例、錄像、圖片等。

  3、總結驗收階段。(20xx、1――20xx、6)

  1)整理實驗過程中的資料,撰寫課題總結報告。

  2)編輯課題研究教學案例集和一些研究成果匯編。

  3)申報課題結題,并在教學中進行推廣應用。

  八、課題研究的成果及形式為:

  1、課題研究報告。

  2、有關本課題研究的教學案例集、研究成果匯編或教育論文集、預習指導課的錄像、圖片等。

  3、本課題研究中,學生的預習作業文集。

  4、構建不同學段、不同課型課前預習的可行性強的操作樣式。

  5、學生習得了有效的預習方法,提高了自主學習的能力。

  6、教師掌握了科學的指導方法。在預習方法、預習內容、預習作業的設計等方面能對學生進行科學的指導,優化了學生的預習過程,使學生在日積月累的長期實踐中得到自求得知的鍛煉。

  7、教師的理論水平和教學研究的能力得以提高。

  九、課題組成員及分工

  1、課題指導組:王聲明、徐燕。

  主要任務:文獻資料收集、錄像、圖片等資料的采集和匯總。

  2、課題負責人:龔小琳。

  主要任務:完成課題立項申請報告;課題實施方案的設計;全面負責本課題的研究進程;總結整理本課題的研究成果。

  3、課題實施教師:彭志剛、徐鴻麗、龔小琳、王淵榮、馬斌、王鑫、張欣茹、高學霞、武穎、崔淑琴。

  主要任務:

  1)學習相關理論知識,為順利進行課題研究打基礎。

  2)就課前預習情況在老師、學生、家長中開展調查(龔小琳、高學霞完成調查報告);收集、整理各種研究資料;教師開展討論與交流,商定課前預習指導內容。

  3)在自己所任教的年級、班級中實施此課題的研究方案,并在實施過程中收集資料,總結反思,寫出案例。

  4)開展課題探索與實踐。王淵榮、馬斌老師分別承擔一節研討課,要體現課前預習的有效指導內容。

  5)實施者撰寫研究論文和個案。

  十、主要參考文獻。

  1、《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

  2、劉良華《自學成材還是聽講成材》

  3、中央教科所編:《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教育科學出版社

  4、劉春生《作業的革命》

  5、《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課型》吉林大學出版社歐陽芬、彭隆總主編

  6、《魏書生談語文教學》河海大學出版社魏書生著7、《陶行知文集》江蘇教育出版社陶行知著

  備注:在課題的實施過程中,將會根據具體情況進行相應的調整。分享:

  小學課題研究實施方案 10

  一.課題界定及理論依據

  課題界定:

  “小學美術課堂”這里指的是按教學常規要求進行的美術課堂教學,即在以40分鐘為一節課的單位時間里,以班級為單位在教室里進行的教學活動方式。要求在一節課內要完成教學任務,達到教學目的。這種教學形式的特點是地點固定、時間固定、學生集中、內容集中、目標性強、環節緊湊。一節真正意義上的美術課不能照本宣科,還必須根據本地學情、教學設備、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時制宜地備課、準備教具、制定教學方法和采用教學手段,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以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綜合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為最終目的教學實踐活動。

  “學生學習習慣”是指學生在長期的學習實踐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不需要意志努力和監督的自動化行為傾向。

  “策略”就是為了實現某一個目標,首先預先根據可能出現的問題制定的若干對應的方案,并且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根據形勢的發展和變化來制定出新的方案,或者根據形勢的發展和變化來選擇相應的方案,最終實現目標。

  理論依據:

  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探究獲取知識,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是課程改革的新理念。有國內外相關資料表明:學習的好壞,20%與智力因素相關,80%與信心、意志、習慣、興趣、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相關,其中學習習慣占有重要的位置。世界著名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也說過:“播下一個行為,收獲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獲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獲一種命運。”可見習慣有一種多么強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為了盡快改變小學美術課堂上學生學習習慣不良的.現狀,尋求培養良好學習習慣的途徑與方法,探討在小學美術課堂教學中學生課堂養成教育進行研究。

  二.選題背景及研究意義

  選題背景:

  周玉仁教授曾說過“凡是學生能自己探索得出的,老師決不替代;凡是學生能獨立思考的,老師決不暗示”,注重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模式也是新課程改革的重要目標和內容標準之一,而要能有效的實施這種教學模式,必須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生具有了這一良好的學習習慣,才能去主動的學習,才能探究出問題的原因,教師才能真正做到把學習的時間還給學生,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才能更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才能使課堂教學立于不敗之地。同時,對小學生來說,除了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培養外,很重要的是要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發揮和突出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培養他們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因此,小學生課堂學習習慣的培養應是基礎教育的重要內容。讓小學生帶著問題,帶著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思維進入課堂對于學生有著重要的作用。

  研究意義:

  在美術教學實踐過程中,我們經常會發現有這樣一種非常嚴重的不良課堂狀態:學生工具準備不夠充分,在學習中積極性不夠高;學生的參與率低,缺乏足夠的思考空間。這種現狀的出現歸根結底是我們沒有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課堂學習的好習慣。俗話說:“好習慣終身受益”。良好的學習習慣是一個人走向成功的基礎,也是人素質高低的體現。對小學生來說,他們年齡小,知識少,行為習慣正處在形成之中,可塑性大,可變性強。

  由此可見,如何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美術課堂習慣已經是迫在眉睫的事情,于是我決定,就以此為我課題研究的主題,探討小學生美術課堂養成教育的策略研究。

  三.課題研究目標及內容

  研究目標:

  在小學美術課堂教學中,注重學生的課堂學習習慣的養成教育,構建“主動——探究”式教學模式,本教學模式的研究,從微觀領域著實于研究教學策略。旨在探究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突出體現對人的教育,通過審美教育,藝術實踐,藝術體驗,以提高學生的主體意識、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以及獨特的個性品質。在交流中架起連接師生情感、傳承美術文化和審美思想的橋梁,共同探索未知的領域。在愉悅體會成功的情感中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是在實踐中形成的并依據一定的教育理論構建的教學模式。

  (1)掌握小學生學習美術過程中的學習習慣養成狀況。

  (2)探討小學美術教學中養成課堂學習習慣的途徑和方法。

  (3)構建“主動——探究”的教學模式。

  主要內容:

  (1)小學美術課堂教學中學生課堂學習習慣養成的現狀調查,利用問卷調查、個別訪談、召開座談會等方式,調查學生課堂學習習慣差的原因,為分析形成原因奠定基礎。

  (2)小學美術課堂教學中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不高的原因調查與分析。從教育學、心理學、生理學的角度分析小學生不喜歡美術教學活動的原因,同時也要從教師教學方面尋找原因,并進行認真分析。

  (3)制定小學美術課堂教學中“主動——探究”模式并付諸實踐。

  (4)小學生喜歡美術活動的個案研究。

  四.課題研究過程及方法

  研究過程:

  (1)利用“課前預習”,培養學生搜集學習材料的好習慣。課前讓學生帶著問題去搜集有關材料。通過這一過程,學生做好了課前的充分準備,為課中練習奠定了必要的物質基礎,同時也讓學生養成了帶學習工具的良好習慣,他們逐漸體會了動手操作的快樂。

  (2)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訓練學生學會聽課,并利用有效地教學手段適時檢查學生的注意力集中情況,學生課中認真傾聽的習慣才能慢慢得到培養。

  (3)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在思想上產生不同的認識,想法,見解,教師必須提供有效的時間和空間,激活課堂。

  (4)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學會與人合作,學會在合作中張揚自己,接受別人,只有學生在學習過程不斷交流,融會貫通,課堂教學內容才能得到不斷地深化和升華。

  (5)借鑒別人的做法:建立教師、學生、家長相結合的評價聯系卡。

  研究方法:

  該課題目的是體現“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主要研究如何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利用學生求知欲,學生養成課堂學習的習慣。在實驗研究過程中,利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手段去激發學生求知欲,使其成為每個學生主動學習的內驅力,進而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以求對學生今后的繼續學習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采用的研究方法有:

  (1)案例研究法。通過學生主動學習與美術學科教學整合案例研究,有針對性的積累實踐經驗。特別是研究課前預習與課堂教學的有機結合問題。

  (2)行動研究法。在學習、教育、教學、教研方面不斷實踐,通過上教研課、主動聽別人的課、評課、編寫導學案、撰寫教學反思、參與學生的實踐活動、進行個案分析等途徑來研究。

  (3)經驗總結法。不斷挖掘與課題有關的相關要素,及時總結體會和經驗。

  (4)文獻資料法。查閱相關資料,參考相關成果,進行綜合分析,尋求理論與實踐創新。

  五.課題研究的實施

  第一階段:準備階段:(xx年12月——xx年2月)進行相關理論的學習,制定課題實施方案。

  第二階段:實施階段:(xx年3月——xx年4月)嚴格按照課題的實施計劃方案實施本課題的研究。采取閱讀學習、聽課研討、實踐反思等達到良好行為習慣的基本養成。

  第三階段:總結階段:(xx年5月——xx年6月)整理和分析各種研究資料,匯總研究成果,撰寫研究論文;撰寫課題研究結題報告,申請結題。

  六.預期結果

  1.促進教師教育教學經驗的提升及自身的成長。

  2.促進學生美術技能、理論學習、動手能力等方面的提高,調動學生學習美術的積極性。

  3.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學會學習,學會做人,全面發展。

  4.形成小學美術課堂教學中“主動——探究”模式理論體系。

  5.撰寫結題報告。

  6.撰寫一篇《美術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的論文。

  小學課題研究實施方案 11

  xxxx年5月,我校被涼州區教育局確定為全區重點試驗校之一,參與“探索小學英語教學規律,提高英語教學質量”課題的試驗實施工作。根據涼州區教育局“探索小學英語教學規律,提高小學英語教學質量”課題實施方案,結合我校實際,我校選擇“小學英語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子課題開展研究實驗工作。為了扎實做好本課題研究試驗工作,特制定本課題研究試驗工作,特制定本課題實施方案。

  一、課題提出的背景

  隨著社會生活的信息化和經濟活動的全球化,作為全球通用的英語已經日益成為我國對外經濟和國際交往的重要工具,學習英語是對21世紀公民的基本要求。在此背景下,教育部決定把小學英語作為21世紀初基礎教育改革的重要內容,并對小學開設英語課做了具體的指導、督促且規范了規范。

  基礎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任務是: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使學生樹立自信心,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形成有效的學習戰略,發展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合作精神;協助學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別,拓展視野,培養愛國主義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觀,為他們的終身學習和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針對我校英語教學現狀:英語課時開設缺乏,英語教師短缺,各學段教材不統一,教學銜接不好,學生學習過程出現斷層現象嚴重,年級之間的銜接斷層。導致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不是很高,有的學生甚至感覺英語就是天書,無從下手,最后導致放棄對英語的學習。如何在有效的四十分鐘讓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英語課的學習中來,對于啟蒙階段的小學生來說顯得尤為重要。“在小學英語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擺在我們面前需要研討的一個永恒的話題,需要我們去研究,去解決。

  二、課題研究的實踐意義與理論價值

  (一)課題研究的實踐意義

  1、有利于探索小學英語學科的教學規律和課堂教學有效的戰略、方式和方法,切實提高我校的教育教學質量。

  2、有利于發明良好的學習英語的語言環境,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堅持耐久的學習興趣,為其進一步乃至終生學習英語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

  3、有利于提高英語教師教育理念、教學技能、教學研究等綜合素質,成為研究型的教師,促使教師專業知識的發展;

  4、有利于校本教研的開發和研究,形成教師獨特的教學風格,提高學校的整體的英語教學水平。

  5、進一步探索學生喜歡英語課的原因,挖掘學生內在的學習因素,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了解這個階段學生的心理和生理特點,這個階段學生語言發展的特點,了解這個階段外語學習的基本特點。

  6、進一步探索在課堂上創設英語學習氛圍的有效的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自覺性;

  7、進一步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優秀的學習品質,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自信心和毅力;

  8、進一步探究如何堅持學生學習英語持久的學習興趣,為其進一步學習英語奠定良好的基礎。

  9、進一步熟悉學生的特點,學習語言的特點,學習語言中存在的共性的特點,教材的特點,和教師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做到心中有數。

  (二)課題研究的理論價值

  1、探索小學英語教學有效的教學戰略、模式和方法;總結出適合我校學生實際的教學方法,并在全校推廣;

  2、進一步豐富、驗證、發展和實施課堂教學的理論與實踐,發展校本教研。

  (三)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1)、新課程理念認為:基礎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任務是: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使學生樹立自信心,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形成有效的學習戰略,發展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合作精神;協助學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別,拓展視野,培養愛國主義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觀,為他們的終身學習和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2)、人本主義學習觀:羅杰斯的人本主義學習觀認為,教學的任務就是創設一種有利于學習潛能發揮的情境,使學生的學習潛能得以充沛發揮。教師的任務就是協助學生對自我的理解。學生則通過實際參與學習活動,進行自我發現、自我評價和自我發明,從而獲得有價值、有意義的經驗。

  3)、現代教學論指出:課堂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陣地,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要堅持全面發展,強調教學目標的全面性,改變教學單純傳授知識、技能和片面性。在教學過程中,注重感知、記憶、思維等認識活動的理性過程與情感、意志、興趣、動機等情感活動的非理性過程的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知識、技能教學與思想品德教育的相互聯系、相互作用,以達到知識、技能、道德、人格的和諧發展。

  三、課題的理論界定和理論假設

  課題的界定:興趣是指人力求認識和趨向某種事物并與肯定情緒相聯系的個性傾向。人對有興趣的事物總是心向神往,優先給予注意。興趣的發生既受主觀因素影響,也與客觀條件有關。有吸引力的事物能夠引人注意,這是客觀條件的作用;個人知識經驗的豐富性,教養水平的高低,這些主觀因素對興趣的發生也起重要作用。興趣也和主客觀特性是否相適應有關。研究標明,中等難度的任務,往往與個體能力相適應,最容易引起人的興趣。非常容易解決的問題,激發不了人們的好奇心;過難的問題會使人望而生畏,信心缺乏。它們都難于引起人的興趣。

  小學課題研究實施方案 12

  一、課題的提出

  小學階段開設英語課程的目的是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情感,形成初步的英語語感,為其打好語音、語調基礎,最終使學生具備初步的用所學英語進行交流的能力。閱讀是語言學習的一個重要方面。閱讀教學在外語教學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長期以來在我國的英語教學中,閱讀課一直是最受重視的科目。它可以幫助學生得到樂趣,獲取信息,培養學生的英語閱讀理解能力,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英語閱讀習慣,具有正確的閱讀技巧,擁有主動學習的能力和合作的精神,為終身學習打下基礎。閱讀是鞏固和擴大詞匯量的好方法。然而現行的小學英語并無明確的英語閱讀教學目標和配套的閱讀教材,因此在小學階段開設英語閱讀課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也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

  二、課題的界定

  基礎教育階段,《新課程標準》已較大的篇幅闡述了英語學習策略,這就對英語教師的教學策略提出了新的要求:能在實踐教學中運用科學的教學策略幫助學生有效地使用學習策略,采用科學的方法提高學習效率,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自身發展能力。閱讀教學策略是英語學習策略的一部分,它源于教學實踐的'需要,在閱讀教學中根據一定的教學理論和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出教師自己對課內外閱讀教學組織和調控的方案。

  三、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古德曼(K.S.Goodman)在1972年指出:“閱讀是對三種相互有關而各有區別的信息,即形符的、句法的和語義的信息,進行信息處理的一種形式。”英語閱讀包括了朗讀和默讀。但主要是借助視覺進行默讀。默讀是最符合實際需要的方式。默讀要求把注意點放在理解語言單位上,速度較快。現在的中學生普遍存在閱讀速度慢、理解能力弱的現象。導致這種現象有多方面的原因,如情感因素,方法與策略因素,智力因素。但在我的教學中,我發現其主要原因是語言因素限制了學生英語閱讀能力的形成。所謂的語言因素是指字母、單詞、習語、短語和語法規則等。當學生遇到新單詞或新句式時,立即產生了畏懼感,覺得束手無策,思路混亂。其次,學生缺乏閱讀的興趣。大部分學生除了作業中的閱讀練習,從來不主動閱讀課外材料。再者,學生對閱讀的內容缺乏深層的理解。

  四、課題研究的目標

  (一)研究的目的:探索小學英語閱讀教學的有效方法。

  (二)總體目標:鞏固和擴大詞匯量,增強語感,提高學生的閱讀速度和理解的準確度,逐步形成他們的英語閱讀習慣和能力。幫助學生善于、樂于了解異國文化,拓展實踐空間,不斷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促進英語聽說能力的提高。

  (三)分級目標:

  三年級:

  1、能看圖識單詞,或認讀所學單詞。

  2、能朗讀和理解學過的簡單的句型及對話。

  3、能在圖片的幫助下讀懂簡單的小故事。

  四年級:

  1、具有初步拼讀具有一定規則的單詞的能力。

  2、在老師的幫助下理解一些單詞、詞組在句、篇中的含義。鼓勵學生學習使用字典。

  3、能通過自己的閱讀,從短文中獲取大意。

  五年級:

  1、能根據拼讀的規律,讀出簡單的單詞。

  2、能通過上下文理解部分生詞的含義。正確運用工具書理解文中的單詞、詞組。

  3、能通讀簡單的故事、短文,正確理解大意。

  4、能用自己的語言簡要描述所讀的語言材料。

  5、初步建立起課內,課外閱讀的興趣和習慣。

  六年級:

  1、能正確流利地朗讀所學對話,短文以及與教材難度相當的對話,短文。

  2、能夠正確理解所讀故事,短文的大意,能從文中找出有關信息。

  3、能夠運用簡單的閱讀技巧來提高理解的準確度和閱讀的速度。

  4、有較濃的課內,課外閱讀的興趣和良好的閱讀習慣。

  小學課題研究實施方案 13

  一、本課題研究的目的意義

  (一)研究背景

  據中國婦聯統計,中國離婚家庭中,有67%的家庭有孩子,這即意味著,大量的孩子因為父母婚姻關系破裂而成為離異家庭子女。

  離異家庭子女是父母婚姻關系破裂,從而導致家庭解體后出現的一種與在正常家庭環境中生活的完整家庭子女不一樣的特殊社會現象。這種現象,隨著離婚率的提高成為一個帶有普遍性的社會問題。

  離異家庭的孩子出現問題的越來越多,主要表現出抑郁、孤僻、自閉等心理特征和不專注學業、打架斗毆、談情說愛甚至有暴力傾向等行為特點。離異再婚家庭的孩子可能問題更嚴重。

  (二)研究目的和意義

  在我國,離婚成為一個社會不容忽視的特殊問題,夫妻離婚,不僅會造成彼此心理創傷,而且對孩子身心造成的消極影響也極其嚴重且十會廣泛,不僅會遏制孩子智力、性格、情緒和社會性的良好發展,而且會導致孩子精神異常甚至心理變態。

  事實上,學生的心理問題是表面上的,實質上反映的是家庭父母的關系問題。研究離異家庭學生的心理問題,就是研究父母離異對子女造成的嚴重的心理傷害以及給孩子帶來的諸多心理問題。并運用多種手段,通過多種渠道了解學生,把握他們思想上的熱點和盲點。培養他們健康的心理,引導他們注重心理問題的自我矯正。使他們能夠健康成長。

  通過對各個離異再婚家庭學生的心理狀況調查、輔導和研究,從而發現問題。運用多種手段解決存在的問題,積累輔導此類學生的經驗。

  二、課題的內涵界定

  離異家庭學生的界定,所謂“離異家庭”,是指由于喪偶、離異、分居和其他種種原因而造成的只有父親或母親和未成年子女共同生活的家庭。離異家庭是指一父或一母與子女共同組成的家庭。其子女就是離異單親家庭子女。父母離異后,使孩子失去了完整的家庭生活,在最需要父母之愛的成長關鍵時期,不能得到完整的父愛或母愛。孩子處于父母婚姻危機中,沒有人關心孩子的感受,給他們安全感,是他們幼小的心靈蒙上了陰影。

  離異再婚家庭學生的界定,離異再婚家庭是指一父或一母離異后又與他人結婚且與子女共同生活組成的家庭,其子女在校學習的就是離異再婚家庭學生。

  離異家庭子女由于生活在特殊的家庭環境中以及他們的自身的生活經歷,都使他們具有不同于普通孩子的特點。主要表現為:孤僻自卑,合作意識差,不樂于也不善于與他人交往;沖動易怒,闖禍打架;行為散漫,我行我素,不原受人管束;個性內向,不合群。

  離異再婚家庭子女由于父親或母親再婚,情況更為復雜,子女與后父或后母關系處理不好,問題可能會更多。

  三、研究的主要內容和主要觀點

  1、全面了解離異家庭的小學生及家庭情況

  (1)進行家訪

  了解離異家庭學生的家庭成員、父母離婚的原因、家庭背景、學生在家庭中的表現、家庭的生活方式、生活習慣、父母再婚的情況等等。

  (2)和離異家庭學生談心

  了解離異家庭學生存在的何種心理問題,如果是再婚家庭的孩子往往經歷過父母離異之前的爭吵、打罵,孩子目堵這些情景一般都會產生恐懼、焦慮等不良情緒,而對父或母的再婚,孩子或許會有自己的想法,但孩子的想法很少有人顧及,孩子又不得不置身于新的家庭環境,有的甚至生活在家庭成員之間的夾縫中,這讓很多孩子都無所適從。

  多數再婚家庭在子女的供養、教育等問題上意見不一致,互相推委、扯皮造成養而不教、放任不管,或把孩子當成“出氣筒”稍不如意就謾罵斥責,甚至拳腳相加。有的由于父母離異或再婚,孩子由祖輩撫養,對孩子缺乏嚴格要求和督促,溺愛放縱,而造成孩子任性好強等。有的孩子雖跟著父或母生活,但由于父或母的再婚,孩子在新家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性格扭曲,自我保護意識過強,多疑,自以為是,如果不及時做好家庭工作,孩子就會走上邪路。

  因此,通過談心,了解離異家庭學生的心理動態、掌握學生的思想、看法、觀點,顯得十分重要。

  (3)向班主任老師里了解離異家庭學生的表現

  要對離異家庭學生實施有效的教育,首先得走近他們,了解他們的個性差異,可以進行正面觀察,也可以從側面了解。正面觀察就是老師要經常注意離異家庭學生的表現,“察其言,觀其色。”及時發現問題,還要注意尋找機會和他們談心,從中找到離異學生心理失衡的軌跡。側面了解主要是聽取同班同學的反映,老師的介紹和進行家庭訪問。部分學生不愿把心理問題暴露給老師,正面觀察收效不大,側面了解卻能掌握真實的情況。

  2、離異再婚家庭學生問題原因調查與分析

  從教育學、心理學、生理學的角度分析離異家庭學生存在問題的原因:父母教育知識的殘缺,教育子女的失誤,不良的生活習慣,缺少父母的關愛等。造成離異家庭學生慣于欺騙撒謊,過分敏感,情緒變化無常,容易自暴自棄,玩世不恭;或性格特別孤僻、怯弱、冷漠,有悲觀厭世的傾向,尤其是這些孩子都封閉自己的內心世界,有較強的保護與防范意識,對老師的教育批評往往有抵觸對立情緒。

  3、針對離異家庭學生存在的問題、制定應對措施并付諸實踐

  (1)與離異家庭學生建立良好的咨詢關系

  第一階段:

  目標:建立良好的咨訪關系,利用積極的暗示效應給予學生心理支持;

  方法:心理測驗、會談、

  過程:

  1)介紹咨詢中的有關事項與規則;

  2)做好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問卷

  咨詢過程中給予學生心理支持是十分必要的。當學生走進心理咨詢室時,一面傾聽,一面給予同感的反應。鼓勵學生將無助、焦慮和痛苦的心情宣泄出來,以釋放積郁在內心的不良情緒。同時,適當運用“暗示”效應給予學生心理支持。在咨詢過程中,運用柔和的聲音、關切的眼神,鼓勵性的'話語,形成尊重、接納、關懷的良好氛圍,使得學生的身體和情緒放松下來,與學生建立起了良好的咨訪關系,為后來的咨詢打好基礎,當學生問及能否治好時,給予非常肯定的回答,給予學生治療的信心

  第二階段:

  目標:使用合理情緒療法、繪畫療法和家庭療法等,運用認知重建技術改變學生對社會、他人和戀愛觀的不合理認知,幫助學生建立有利于其正確、合理認知的良好行為方式。

  方法:合理情緒療法、繪畫療法、家庭治療等掌握學生的心理動態

  過程:合理情緒療法:合理情緒療法的基本理論主要是ABC理論,在ABC理論模式中,A是指誘發性事件;B是指個體在遇到誘發事件之后相應而生的信念,即他對這一事件的看法、解釋和評價;C是指特定情景下,個體的情緒及行為結果。通常人們認為,人的情緒的行為反應是直接由誘發性事件A引起的,即A引起了C。ABC理論指出,誘發性事件A只是引起情緒及行為反應的間接原因,而人們對誘發性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理解B才是引起人的情緒及行為反應的更直接的原因。

  合理情緒療法是對特定的不合理的認知的矯正,挑戰它們的有效性,通過認知重構技術,重新形成李某的更具適應性的態度。

  繪畫療法:繪畫療法是心理藝術治療的方法之一,是讓繪畫者通過繪畫的創作過程,利用非言語工具,將潛意識內壓抑的感情與沖突呈現出來,并且在繪畫的過程中獲得抒解與滿足,從而達到診斷與治療的良好效果。無論是成年和兒童都可在方寸之間呈現完整的表現,又可以在“欣賞自己”的過程中滿足心理需求。任何一個涂鴉、畫幅的大小、用筆的輕重、空間配置、顏色、構圖等都有著特定的代表意義,都在傳遞著他的個體信息。繪畫是潛意識的表達,繪畫應用的是投射技術,繪畫的語言豐富、內涵清晰。

  通過繪畫療法,了解李某潛意識內壓抑的感情,然后在繪畫的過程中得到滿足和發泄。

  家庭療法:家庭療法一般是治療者與當事人及其家庭中主要成員一起進行談話、示范或討論。家庭是社會群體的基本單位,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如何不僅影響著各成員的心身健康,而且也影響著他們所工作、學習或生活的社會環境的安寧。建議離異學生的父母在每周的周六,父母雙方都放下所有的工作,辭掉所有的應酬,陪孩子一起吃飯,一起聊天,加強心靈溝通。

  第三階段:

  目標:回顧總結,鞏固咨詢效果和結束咨詢。

  方法:會談

  過程:

  (1)綜合所有資料,結合咨詢目標和實施方案,與離異家庭學生一起做一次全面的總結,制定行為改變計劃;

  (2)指出繼續努力方向,建議繼續保持咨詢關系,2個月后聯系匯報

  (2)做好離異家庭的父母工作

  (3)強化班集體的作用,增進人際交往

  (4)學會自我調節,喚起對生活的熱愛。,

  離異家庭的孩子也需要親情,但教師不能替代父母,所以,當他們面對困境時,教師要“授之以漁”,讓他們學會自我調節。教師要對他們進行人生觀價值觀、愛情觀的教育,提高他們對理想、前途的認識,并且一事一教育一引導,轉變就表揚,達不到要求就再交流,再談心,做到常提醒,多鼓勵,多方面啟迪,改變不合理的認知、增強自信。在關愛和幫助的同時,所有教師都要做有心人,要善于發現確實存在的學生的心理問題,認真研究誘發原因,有針對性進行輔導、矯正。否則,學生的不良行為習慣一旦養成,再矯正就費時費勁。教育好離異家庭的學生不僅要有愛,而且還要注意恰當的教育方法,正確認識和對待離異家庭學生的狀況以及出現的問題。使這些受過心靈傷害的孩子與其他孩子一樣健康成長,臉上重新綻開燦爛的笑容,使他們與正常家庭學生一樣擁有一片蔚藍的、晴朗的天空!

  三、課題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的對象:調兵山市第七小學離異家庭學生

  (二)研究的方法:

  1、訪談法。

  通過對離異家庭學生家訪,與離異家庭學生建立良好的咨詢關系,從而總結一些個案特質。

  2、探究法。

  探索離異家庭學生代表性的個案,從而尋找到一些規律性的個案特點。

  3、調查研究法。

  了解離異家庭學生家庭、社會背景,分析和發現他們存在問題的原因。

  4、文獻研究法。

  通過對離異家庭學生個案的研究,從而得出離異家庭學生存在的主要問題及相應的對策。

  四、研究實施步驟

  1、20xx年4月————20xx年7月:課題研究的準備階段

  (1)進行調查研究;

  (2)制定課題實施方案,建立課題組,明確分工職責;

  (3)完成課題申報工作;

  (4)建立研究制度。

  2、20xx年8月————20xx年7月:課題研究的實施階段

  (1)召開課題開題會,明確課題實施方案。

  (2)對實驗教師進行課題研究培訓。

  (3)開展系列課題研討活動,組織實驗教師開展課題實驗研究。

  (4)階段性課題研究總結,形成中期研究報告。

  (5)調整修訂課題實施方案,深化課題研究。

  3、20xx年9月————20xx年12月:課題研究的總結階段

  (1)整理分析研究材料,撰寫研究報告,形成文字資料,包括課題工作總結、教師研究論文、學生成長個案等。

  (2)召開總結交流大會,申請課題結題。

  (3)總結成功經驗和典型案例,通過多種形式交流。

  五、完成課題的保障條件

  1、本課題組研究成員具有強烈的工作責任感和崇高的思想品德素養,對科研工作有熱情,能自覺主動地投入于科研研究中。

  2、主研人員在學生心理問題方面中已有一定嘗試,并取得一定成果。

  3、申報的課題與學生實際緊密結合,并保證充足的時間研究。

  4、學校給予本課題以充足的研究經費。

  六、成果形式

  1、研究制度的建立;

  2、學生成長個案;

  3、優秀研究個案、分析報告、案例等;

  4、教師的論文、專著;

  5、課題研究報告等。

  小學課題研究實施方案 14

  在當前學術研究和實際應用中,小課題的研究對于深化理論認識、解決實際問題具有重要意義。為了更好地推進本課題的研究工作,確保研究過程的科學性和有效性,特制定以下實施方案。

  一、研究背景與意義

  隨著(相關領域或行業)的不斷發展,我們面臨著一系列新的挑戰和問題。本課題旨在(此處省略“旨在”二字,可改為“期望通過”)深入探索(具體課題內容),為解決(相關領域的實際問題)提供理論支持和實踐指導。本研究的成果將有助于(相關領域或行業)的進一步發展,并對(相關學科或領域)的.研究產生積極影響。

  二、研究目標

  1. 明確(課題內容)的核心概念和理論框架,為后續研究奠定基礎。

  2. 揭示(課題內容)與(相關領域)之間的內在聯系和互動機制。

  3. 提出針對(相關問題)的有效解決方案,并進行實證檢驗。

  三、研究內容與方法

  1. 研究內容:

  對(課題內容)進行文獻綜述和理論分析。

  深入調查(相關領域)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

  探究(課題內容)對(相關領域)的影響機制和效應。

  設計并實施針對(相關問題)的解決方案。

  2. 研究方法:

  文獻研究法:通過查閱相關文獻,了解國內外研究現狀和發展趨勢。

  實證研究法:運用問卷調查、訪談、案例分析等方法,收集數據并進行分析。

  定量與定性分析法:結合統計分析和內容分析等方法,對數據進行深入挖掘。

  四、研究計劃與時間安排

  1. 第一階段(準備階段):進行文獻綜述和理論梳理,明確研究問題和目標。

  2. 第二階段(調查階段):開展實地調查,收集數據并進行分析。

  3. 第三階段(研究階段):深入探究課題內容,提出解決方案并進行實證檢驗。

  4. 第四階段(總結階段):撰寫研究報告,總結研究成果并提出建議。

  時間安排:根據研究內容和實際情況,合理安排各階段的時間節點,確保研究工作的有序進行。

  五、預期成果與貢獻

  1. 形成一份系統、全面的研究報告,對(課題內容)進行深入分析和闡述。

  2. 提出針對(相關問題)的有效解決方案,為(相關領域或行業)的發展提供實踐指導。

  3. 拓寬(相關學科或領域)的研究視野,推動學術研究的深入發展。

  六、保障措施

  1. 研究團隊:組建由專業研究人員組成的團隊,確保研究工作的專業性和高效性。

  2. 經費保障:合理安排研究經費,確保研究工作的順利進行。

  3. 外部支持:積極尋求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和企業的支持和合作,共同推進研究工作。

  通過本課題的研究,我們期望能夠深入探索(課題內容),為解決(相關問題)提供理論支持和實踐指導。同時,我們也期待未來能夠進一步拓展研究領域,推動相關學科和領域的發展。

  小學課題研究實施方案 15

  一、課題的提出

  1、新課程改革的需要。新課程改革如火如荼地進行,新課標倡導課堂教學不但要關注知識的傳授,而且要學生學的過程,重視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情感與體驗。因此,我們期望通過這一課題的研究倡導一種學生積極、主動、熱情參與教學的全過程,包括課前準備、課堂交流、課后拓展。

  2、學校發展的需要。學校通過上階段試行課堂發展性語言評價的實驗,已形成了自主、合作、互動的課堂學習氛圍。因此,在這一階段我們將進一步拓展,進一步強化學生的自主意識,提高合作探究的能力,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會學。

  3、學生全面發展的需要。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提出,要改變課程內容過于注重書本知識的現狀,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和科技發展的聯系,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針對我校學生知識面窄,見識少,因此制定五個“W”教學模式來提高學生獲取信息、處理信息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拓寬學生的知識面。

  二、課題研究內容

  課程目標決定課題研究內容。我校結合本校的實際情況、辦校水平、師資力量、學生實際能力,確立了學校總課題《新課程理念下鄉村小學五個“W”教學模式研究》,這五個“W”指的意思如表所示:

  Know-what

  (學什么)

  知道自己的學習目標

  理解所學的知識

  正確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Know-why

  (為什么要學)

  從個人生活實際感受知識的重要性

  提出所學知識有關含義與什么相關的推測

  已有知識經驗的推測引起爭議

  Know-how

  (怎樣學)

  從各種信息中篩選有用信息

  從知識的意義出發尋求運用知識、經驗與新知的關系

  對怎樣獲取信息,解決問題的方法進行評價與選擇

  Know-who

  (與誰交流)

  信息的交流(信息-篩選-獲取),生生合作、師生交流

  Know-where

  (何處搜集,用在何處)

  搜集信息的途徑與方法(實踐調查、電話、網絡),所學的知識可以解決生活中的什么問題的交流。

  整個學習內容具體可以這樣操作:課前師生共同制定目標--師生分別搜集與本課有關的資料--課堂師生交流--課堂生生討論--課后布置生活化的家庭作業。圍繞學校課題研究目標,語文、數學、英語、科學根據各學科的特點和教學的需要,分別申報和實施子課題(見下表)。學校總課題的研究成果應建立在各學科子課題研究成果的基礎上。

  學科課題負責人

  學校課題新課程理念下鄉村小學五個“W”教學模式研究朱世文

  數學科整合農村教學資源,使數學課堂生活化的實踐研究黎素清

  語文科勤積累促寫作譚炳森

  英語科小學英語雙自主的開放式教學模式李桂源

  科學科農村小學科學探究活動教學策略的研究吳小勇

  三、課題研究目的

  運用此模式,進行課前準備,課中體現,課后拓展。在課堂教學中主要解決此模式相關的五個“W”,使課堂教學緊密地聯系生活實際,知識源于生活,當然更要用于生活。因此,該模式的確立就是為了使教師與學生建立愛教樂學、和諧民主、互動發展的師生關系,并且創設一種多參與、多搜集、多交流、多探討的樂學課堂情境。

  四、課題重點解決的問題

  1、這個教學模式改變教師一言堂,學生被動接受的局面,形成教以人為本,強調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該模式做到了不受定勢的影響,不受傳統的束縛,為學生提供和創造自主學習的機會。將教師的教讓位于學生的學與師生的互教互學,如何學,學到何種程度不以教師意志而定,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2、這個教學模式建立,改變部分教師“教教材”的現狀,體現了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完美結合,使學生準備于課外,得法于課內,受益于終身。

  3、課題方案中提出的問題就是解決執行新課程中教學目標把握的兩種偏差:

  (1)只重視對知識的傳授,而忽視學生的學與教師的教的`過程。

  (2)只重視課堂形式,而忽視對知識的傳授。

  五、課題研究的方法與原則

  以行動研究法、實驗研究法、個案研究法實施全程,堅持理論聯系實際,并以文獻研究法收集資料,補充完善。

  1、全體發展的原則。強調在教學過程中,應該給每一個學生參與探究的機會,把學生看作學習活動的主人,讓他們經歷知識的探求過程,創造自我發展、互相交流、評價的機會,著眼于全體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

  2、能力培養的原則。本課題研究以提高學生實踐應用能力為目標,讓學生在活潑有序的學習活動中自主質疑、樂于評價、勇于創新,實現“讓知識走進生活,讓能力在實踐中提高”的目標。

  3、師生互動和諧的原則。教學雙方應建立民主、平等、和諧的人際關系。教師要善于進行角色的轉變,要以平等的合作者、謙虛的傾聽者、真誠的賞識者、個性張揚的促進者出現在課堂上。

  4、個性原則。針對學生認知規律、年齡特點、語感基礎、地區特性、學習環境的現實,適當調整課題的寬度和縱深度,以便更本質地進行課題研究。以實驗班及其人員為典型例子,分階段,有重點地設計和實施課題研究內容,收集具體材料,包括課堂實施方法、步驟,整理分析個案,積極探索不斷改進不足,形成自己理論。

  六、研究階段步驟

  課題研究計劃用三年時間完成(20xx年10月至20xx年3月),分三個階段進行:

  1、準備階段:20xx年10月至20xx年2月為宣傳發動階段。在理論學習、集體討論的基礎上,結合本校實際情況,形成共識、明確研究目的和方向,成立課題研究工作小組,確定課題內容,制訂課題研究計劃,請專家進行可行性審定,并向上級科研部門申報課題立項。

  2、實施研究階段:20xx年3月至20xx年9月為實施階段。制定具體的實施方案,組織校本培訓活動,提高教師課題研究意識和有關理論。組織課題組教師學習五個“W”教學模式學習體系方案,學習計劃,促進全員參與。開設試點班,選擇實驗教師,以“五個W”教學新模式為主題組織校本教研活動,在校內進行教學經驗交流,以科研促教研,以教研促教學質量的提高。每周課題組成員進行交流、匯報,對每一階段的實施情況進行及時的總結,并以教學反思和教學案例為主要手段,進行過程心得體會及小結。以此構建五個“W”教學模式體系,促進學生敢于交流,樂于自學,善于學習五個“W”教學新模式的形成。

  3、總結階段:20xx年9月至20xx年3月為總結推廣階段。這階段主要是整理各學科子課題研究成果和各類活動記錄情況,召開結題會議,分層結題,完成總課題研究報告,整理優秀研究成果,并推廣應用。

  七、保障措施

  1、組織保障。學校把課題研究作為“科研促教研,科研興校”學校特色辦校的發展目標。成立以校長為組長的校本科研工作領導小組,學校的全體行政人員均為課題小組成員,學校的總課題由主抓教育教學工作的副校長負責落實。分管學科教學的行政領導分別擔任學科子課題負責人,做到領導重視、全局規劃、統一指揮、分工明確、責任到人。

  2、人力資源配置合理。我們選擇的課題小組成員,從年齡上看,青壯年與青年的結合;從教科研業務水平上看,是經驗型與探索、創造型的結合。

  3、制定相關的激勵機制。將參與課題研究的積極性個人教研成果與教師的年度考核評先評優晉升職稱等結合起來,從研究的成果及成果的影響力設定相應的激勵機制,充分調動教師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4、經費保障。學校從學校的經費撥出一定的科研經費,專門保障校本教研、課題研究的開展。

  八、預期成果和完成時間

  預期成果:撰寫有關課題的研究報告及相關論文、教學案例與反思、優秀教學設計等,各個學科并形成具有本科特點的五個“W”教學模式。

  預期完成時間:20xx年3月。

  九、最終成果及其應用

  形成自主、合作、互動的課堂教學模式。學生能運用各種交流和溝通的方法進行合作學習,能自主地搜集知識進行交流,形成良好的課堂互動的教學氛圍;培養一批年青的教學骨干教師,特別是提高教師在課堂上運用各種教學策略的能力,將試點班教師的優秀課例制成VCD,進行交流,推廣優秀教學方法與教學理念,從而提高學校的整體教學水平。

  小學課題研究實施方案 16

  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和社會的發展,小課題研究已成為推動學術創新、培養科研能力的重要途徑。為了確保小課題研究的順利進行,有效整合資源,提高研究效率,特制定以下實施方案。

  一、研究背景與意義

  本小課題的研究背景是基于當前社會某一具體現象或問題,通過深入分析和探討,以期提出具有實際意義的解決方案或理論創新。研究的意義在于不僅能夠推動相關領域的.學術發展,還能夠為社會進步提供有力支持。

  二、研究目標

  1. 深入理解研究對象的本質和特征,揭示其內在規律和機制。

  2. 分析研究對象與相關領域的關系,提出具有創新性的觀點和理論。

  3. 通過對研究對象的實證研究,驗證理論假設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4. 提出具有操作性的建議和措施,為實踐提供指導。

  三、研究內容與方法

  1. 研究內容:

  明確研究對象和范圍,界定相關概念和理論框架。

  梳理國內外相關研究成果,分析研究現狀和不足。

  深入探討研究對象的內在規律和機制,提出新的理論觀點。

  通過實證研究驗證理論假設,分析研究結果。

  2. 研究方法:

  文獻研究法:收集、整理和分析相關文獻資料,為研究提供理論支持。

  調查研究法:設計問卷、訪談等調查工具,收集實證數據。

  統計分析法:運用統計軟件對實證數據進行處理和分析,揭示數據背后的規律和趨勢。

  案例研究法:選擇典型案例進行深入剖析,為研究提供實證支持。

  四、研究進度安排

  1. 第一階段(X個月):進行文獻研究和理論梳理,明確研究問題和目標。

  2. 第二階段(X個月):設計研究方案,開展調查研究,收集實證數據。

  3. 第三階段(X個月):對實證數據進行統計分析,撰寫研究報告初稿。

  4. 第四階段(X個月):修改完善研究報告,進行成果總結和展示。

  五、預期成果

  1. 完成一篇高質量的研究報告,提出具有創新性的觀點和理論。

  2. 發表至少一篇學術論文,擴大研究成果的影響力。

  3. 為相關領域提供實踐指導和政策建議,推動社會進步和發展。

  六、保障措施

  1. 加強與指導教師的溝通和交流,確保研究方向和方法的正確性。

  2. 合理安排研究時間和進度,確保研究任務按時完成。

  3. 充分利用圖書館、網絡等資源,提高研究效率和質量。

  4. 積極參與學術交流和討論,拓寬研究視野和思路。

  本實施方案為小課題研究的順利進行提供了明確的指導和保障。在研究過程中,我們將嚴格按照實施方案的要求進行,確保研究目標的實現。同時,我們也期待通過本小課題的研究,能夠為社會進步和發展做出一定的貢獻。在未來,我們將繼續關注相關領域的研究動態和趨勢,不斷拓展研究范圍和深度,為學術創新和實踐應用做出更大的貢獻。

  小學課題研究實施方案 17

  隨著教育領域的不斷發展,小課題研究在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為了有效推進小課題研究的開展,提高研究質量,特制定以下實施方案。

  一、研究背景與意義

  在當前的教育環境下,小課題研究不僅有助于提升學生的研究能力,還能增強他們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通過小課題研究,學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某一領域的知識,掌握科學研究的基本方法,為未來的學習和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研究目標

  1. 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 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

  3. 幫助學生掌握科學研究的.基本方法;

  4. 促進學生團隊協作和交流溝通的能力。

  三、研究內容與方法

  1. 研究內容:確定具體的小課題研究方向,如環境保護、科技創新、文化傳承等,確保研究內容具有實踐意義和學術價值。

  2. 研究方法:采用文獻綜述、實地調查、實驗研究等多種方法,確保研究的科學性和有效性。同時,鼓勵學生發揮創新精神,嘗試新的研究方法。

  四、實施步驟

  1. 選題階段:學生根據興趣和專長選擇研究方向,教師提供指導和建議;

  2. 準備階段:學生收集相關資料,制定研究計劃,明確研究目標和方法;

  3. 實施階段:學生按照研究計劃開展研究,記錄研究過程和數據,遇到問題及時尋求幫助;

  4. 總結階段:學生整理研究成果,撰寫研究報告,進行成果展示和交流。

  五、預期成果

  1. 學生完成一篇具有一定學術價值的小課題研究報告;

  2. 學生掌握科學研究的基本方法,提升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

  3. 學生通過團隊協作和交流溝通,提升綜合素質。

  六、保障措施

  1. 教師提供全程指導和支持,確保研究的順利進行;

  2. 學校提供必要的研究條件和資源,如圖書館、實驗室等;

  3. 鼓勵學生之間的交流和合作,形成良好的研究氛圍。

  七、評估與反饋

  1. 對學生的研究過程進行定期評估,及時發現問題并提供解決方案;

  2. 鼓勵學生之間進行互評和反饋,促進共同進步;

  3. 在研究結束后進行總結評估,形成評估報告,為今后的研究提供參考。

  通過本方案的實施,相信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研究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為他們的未來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小學課題研究實施方案 18

  一、課題研究背景:

  語文是重要的交際工具,而寫作是語文教學的重要部分,是語文的“半壁江山”;是歷年來廣大教育工作者研究的課題,也是學生的難題。究其根本原因,主要在于我們目前的作文教學仍然存在著重視教、輕視學;重視成文的模式套路,輕視寫作動機的激發;重視思想認識的高度,輕視情感意愿的表達等弊端。以至于學生作文的主動性、參與性、創造性得不到充分發揮。我們認為要突破現狀,使學生真正扎扎實實地掌握并得心應手地運用寫作這一人生的工具,就必須打破寫作與生活之間的“厚障壁”,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

  二、課題研究的目的,意義:

  解除學生的畏作心理,讓學生養成熱愛生活、關注生活、善于思考、大膽創新的良好習慣,使學生在自己的情感驅動下,用自己認為恰當的語言,大膽的用“我”的自由之筆,寫“我”的自得之見,抒“我”的自然之情,顯“我”的自在之趣,訴“我”的自悟之誠。作文自由化的目的是激發孩子的寫作欲望,變“要我寫”為“我要寫”,學生能寫出真、善、美的習作,使學生敢于、勤于、善于,樂于說真言、寫實話、吐真情。培養學生自能作文的意識、興趣、能力、習慣以及對生活和習作負責任的態度。

  三、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1)科學的教育理論

  中國最偉大的教育家孔子很早就已經有了快樂教育的思想萌芽,他曾說:"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 心理學家表明: 學習本來是一個伴隨終生的自娛的過程,生命就是在這種自娛的過程中打開所有的器官,不斷吸取利于生命成長的養料。

  (2)小學生身心發展規律。

  兒童心理學告訴我們,任何知識與能力的形成,學習主體──學生的學習興趣是重要因素。小學生的作文興趣來源于“有材料可寫”,一旦有了材料,他們就會躍躍欲試,表達興趣濃厚。在這種情緒下,作文課堂教學就會取得顯著的效果。

  (3)對《語文課程標準》的解讀

  《語文課程標準》中關于小學生習作目標有這樣的表述—一“對寫話有興趣,寫自己想說的話,寫想象中的事物,寫出自己對周圍事物的認識和感想。(1—2年級)”;“留心周圍事物,樂于書面表達,增強習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寫下見聞、感受和想像,注意表現自己覺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動的內容。愿意將自己的習作讀給別人聽,與他人分享習作的快樂?(3—4年級)”;“懂得寫作是為了自我表達和與人交流。養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有意識地豐富自己的見聞,珍視個人的獨特感受,積累習作素材。(5—6年級)”。我們從“有興趣”、“樂于”、“自信心”、“愿意”、“分享快樂”等詞中,看到了新課標對學生的關注和關懷,應該說,達到了這些要求,也就達到了作文教學最理想的境界。

  四、課題研究的內容

  (一)、教師方面:

  (1)更新作文教學觀念

  1. 正確把握小學生作文的特點

  《語文課程標準》中,稱小學生的作文為“習作”。習作,重在一個“習”字,它強調小學生的作文就如同繪畫的寫生一樣,是一種練習。而截然有別于“創作”,要求不宜過高。柴向陽老師關于作文新概念的一段話:“小學生可以寫不好作文,但決不能怕作文?在小學階段,教師如能通過教學,讓學生愛上寫作,就己經是很大的成功。”教學中,我們就不能光盯著結果,只管“我要的是葫蘆”,而應該想方設法激發起學生寫話、習作的興趣,所要做的應是“盡可能地減少束縛,盡可能地給學生更多的表達的自由,多引導,多激勵,少限制,少指責。”

  2.正確理解小學生作文的心理

  “兒童是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的;如果想用我們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們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簡直是最愚蠢的事情。”(朱自強:小學語文文學教育)教師不要以指導的名義,讓學生成為‘被裝在套子里的人’。我們應該熟諳學生的作文心理,才有助于減輕這種差異造成的錯位現象對學生產生的心理壓力。

  3.樹立整合的大作文觀

  對學生來說作文能力的習得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作文教學是循序完整而統一的,從小學低年級的寫話到小學高年級的習作,到中學的寫作,是一個整體,對學生個體來說則是漸進的過程。

  (2)重新定位作文教學中的教師角色

  教師再不是置身于作文之外者,也不僅僅是寫幾篇范文的指導者,而應和學生一道體驗生活,一道寫作文,成為學生的合作者。耐心傾聽孩子的心聲,有針對性地提出不同看法,跟學生商量應該怎么寫更好。通過有針對性的點撥,使學生明確自己修改的方向,清晰自己究竟怎么說別人才能聽得更明白。這樣做,學生心情是開朗的,也是愉快的。

  (二)學生方面:

  1、心理上

  (1)培養寫作的.動機: 拉西曼說:“不喚起學生學習的欲望而企圖教授學生的教師,等于在打冷的鐵。” 要培養學生的作文興趣 就要引導學生認識作文不光是考試獲好的成績的需要,而且也是日常學習,生活的需要,是自身發展的需要。學生只有認識到寫好作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他們的作文行為才會是自覺的、自主的,才能克服盲目性,寫作的心理動力才能被激發起來,才能產生高度的作文熱情,自覺地去發展自己作文的智力因素,自覺地觀察生活,觀察社會,辯證地思考,主動練筆。

  (2)、開放寫作的心理

  兒童具有謬斯天性,他們會按著自己的思維方式去理解和表達,在寫作的過程中應該尊重和體會兒童獨特的審美體驗和兒童化的語言,真正解放兒童的手腳,讓他們寫真話,寫出自己的話。

  兒童具有興趣選擇心理。對于小學生來說,他們對身邊事物的觀察體驗,常常是在自己的興趣愛好的心理驅動下進行的,而且他們觀察的視角也是一種“孩子”的視角。引導學生把觀察到的寫下來,就是對兒童寫作興趣的保留和延續。

  (3)、榜樣引領,名家故事啟迪

  每個人都有“見賢思齊”的心理,因此名人效應是有很大的鼓動性的。對于小學生,他們對于名人名家更是有一種崇拜的心理,會以他們為追求的目標和行為的榜樣。因此給學生介紹一些作家或詩人的事跡,以激發學生的寫作的興趣。

  2、寫作形式上:

  (1)開放閱讀作文

  “對同一篇文章,不同的讀者所得的感受也難免不盡相同。閱讀的立體情感反應因讀者而不同”,是并不鮮見的現象。清代詞人譚獻也說:“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讀者之用心何必不然”。這種閱讀活動中情感反應的千差萬別,為學生的閱讀作文提供了理論支持,也使閱讀作文的實現有了可能。可以說閱讀作文為學生開辟了一塊眾說紛紜之地,更好地讓他們傾吐自由之聲。開放閱讀作文,就是立足于學生個性的理解,采用續寫、評論、補白等方式,給學生一個內容的憑借,為學生提供一個臺階。

  (2)記錄型作文

  討論記實、觀察記錄、訪談記錄、調查報告等等,都同屬于記錄型作文。作文內容是外顯的,是有形的,學生只要稍加整理,就能成文。不用苦思冥想,也不用局限于課堂,以它靈活、記實的特點受到學生的喜歡。另外把自己取得的材料公諸大家,學生就會產生一種與別人交流的沖動,寫起來也不費力氣。這種作文,分散了學生用在習作上的注意力,又把材料掌握的難度進行了分解,有效地減輕了學生的心理壓力,不僅有情有趣,也輕松愉快。

  (3)想象習作

  a、接龍作文,不是平常意義上的接龍。而是在教學中,給學生一個情境,給學生一個想像的開頭,讓他們從這個起點上開始習作。

  b、多詞串短文,給學生提供幾個詞語,要求學生靈活運用詞匯,編寫故事。

  c、看圖寫作文,給學生提供單圖或多圖,要求看圖理解,自圓其說。

  這些形式的作文,在內容上可以提供了故事發生的地點、可能有的人物或一個特定的懸念,至于事物本身靠學生的想像來填補。如此想象的空間最大,局限最少,最大限度地引起了學生們的表達興趣,想像欲望,他們很樂意接著寫下去,表達自己的奇思妙想。

  (4)話題作文

  a、提供有爭議的話題

  這類話題,可以是對課文的不用理解,可以是生活中遇到的兩難的情況,如此沒有現成答案,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既能引起學生興趣,又讓他們有話可說,寫出個性。

  b、提供有趣味的題目

  好的題目等于作文成功了一半。雖然學生作文不同程度地要受到題目的束縛,但一個有趣的題目,卻能最大限度地調動起學生的興趣,使他們產生躍躍欲試的表達愿望。

  3、手段上:

  (1)、采取多媒體輔助寫作。兒童心理學的研究表明,直觀、形象、生動、色彩鮮明的事物,特別容易引起兒童的興趣。根據兒童的這一心理特點,我們利用錄音、錄像、投影等現代媒體,以活動的畫面、鮮艷的色彩、動聽的音樂旋律等參與作文教學,從而大大激發了學生作文興趣。對于中年級,我們可以采用聲像引路—例文分析—指導觀察—試寫評改的步驟進行教學,對于高年級,我們可以采用例文引路──總結寫法──觀察構思──試寫評改的步驟進行教學。

  (2)、社會生活實踐

  結合學校和學生處于農村的實際,引導學生到大自然中去觀察農村的山青水秀,感受天然的植物園、動物園,認識事物,尋找寫作素材。引導觀察事物之時,為使學生擺脫被動狀態,變“老師要我觀察”為“我要觀察”,以形成觀察的能力。許多同學對作文感到頭疼,但是一提起這些玩意兒,卻十分起勁,教師要加以指導,使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調動學生寫作的積極性。

  4、評價上

  (1)、評價方式

  《語文課程標準》也指出:"重視引導學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中提高寫作能力。”“愿將自己的習作讀給別人聽,與他人分享習作的快樂。”因此,評改的方式應是開放的,多樣的。

  a、邀人聽讀,征求修改意見 。習作完成后,老師可適當安排時間由學生邀請自己信任的同學來聽讀、征求修改意見,還可拿回家中大聲朗讀給家長聽,讓家長出謀劃策,提出看法。

  b、相互換讀,協商修改。教師有意識地組織學生結合,相互換讀文章,相互借鑒、相互吸取、相互營養,發現問題相互研究,相互評改,相互交流,共同提高,共享以語言文字砌就而成的五彩斑斕、絢麗多彩的精神世界。

  c、個別交談,當面修改。教師當面輔導學生修改作文,聽取他的修改意見,作適當點撥。同時使學生感到教師對他的作文的重視。然后在學生第一次作文的基礎上,鼓勵學生學習別人的優點,取長補短進行第二次作文。

  (2)、評語評分

  評語以激勵表揚為主,注意發現作文中的“閃光點”,評分時可采用一位名師的做法,學生修改一次加一次分,好作文可得100分甚至超過100分,充分調動學生作文的積極性。

  (3)、展示激情

  a、對寫得好的作文,我讓學生自己用錄音機錄下來,然后在班上“發表”;

  b、把學生作文中的好詞好句或好片段在“學習園地”里“發表”;

  c、鼓勵學生在校報上發表習作,最好的作文推薦給報社,讓學生擁有廣大的“讀者群”,在成功中體會到寫作的喜悅和自豪。

  五、課題研究的方法:

  1、文獻資料法

  通過對國內外有關“作文興趣培養”理論與經驗的學習研究,對“多種途徑”的內涵和外延更加明確的認識,常上教育教學網站,參與教育教學論壇的討論,主動向有關專家請教,加強理論學習,使本組教師得到理論的提高。

  2、比較法

  學生與學生之間比較、學生前后作文比較、學生作品跟名篇比較

  3、數據分析法

  為提高研究的科學性和實效性,對調查的基礎數據進行分析,為總體把握學生的寫作善提供扎實的科學基礎。

  4、行動研究法

  將研究制定的實施方案貫掣落實到具體的教學工作中去,有計劃有步驟地在教學工作中開展行動研究。

  六、課題研究的管理措施

  1、請學校領導擔任本課題研究的負責人,研究過程中及時向學校匯報情況,及時得到指導,并經常與平行班比較,與平行老師切磋。

  2、課題組人員必須加強自身建設,認真學習教育教學理論和科研方法,積極參與課題的研究工作,努力完成研究任務,積累各種資料,及時分析總結。課題研究過程中不斷完善,不斷研究發現新問題并加以解決。

  小學課題研究實施方案 19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和學科知識的不斷更新,小課題研究已成為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重要途徑。為了更好地推動小課題研究的深入開展,提高學生的科研素養和實踐能力,特制定以下實施方案。

  一 、研究目標

  1. 培養學生的科研興趣和創新精神,使學生能夠主動參與小課題研究的各項活動。

  2. 提高學生的信息收集、處理和分析能力,使學生能夠獨立進行文獻查閱和數據分析。

  3. 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和溝通能力,使學生能夠與他人合作完成小課題研究的各項任務。

  4. 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能夠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實際問題的解決中。

  二、研究內容

  本研究將圍繞某一具體的小課題展開,內容涵蓋課題的選題、研究背景、研究意義、研究方法、數據收集與處理、實驗結果與分析等方面。課題的選擇應具有現實意義和實踐價值,能夠體現學科知識的綜合運用和創新思維的培養。

  三、研究方法

  1. 文獻研究法:通過查閱相關文獻和資料,了解課題的研究背景和現狀,為課題的研究提供理論支持。

  2. 調查研究法:通過問卷調查、訪談等方式,收集有關課題的數據和信息,為課題的分析提供依據。

  3. 實驗研究法:設計并實施與課題相關的實驗,通過實驗結果的分析來驗證課題的.假設和結論。

  四、研究步驟

  1. 確定研究課題,制定研究計劃和時間表。

  2. 進行文獻查閱和資料收集,了解課題的研究背景和現狀。

  3. 設計并實施與課題相關的實驗或調查,收集數據和信息。

  4. 對收集到的數據和信息進行整理和分析,撰寫研究報告或論文。

  5. 對研究成果進行總結和評價,提出改進意見和建議。

  五、實施保障

  1. 教師指導:為學生提供必要的指導和幫助,解答學生在研究過程中遇到的問題。

  2. 資源支持:提供必要的圖書資料、實驗設備和場地等,確保研究的順利進行。

  3. 時間安排:合理安排學生的研究時間,確保學生有足夠的時間進行課題的研究。

  4. 團隊協作:鼓勵學生之間的團隊協作和溝通,共同完成課題的研究任務。

  六、預期成果

  通過本小課題研究的實施,預期將取得以下成果:

  1. 完成一份具有較高質量的研究報告或論文,展示學生的研究成果和創新思維。

  2. 提高學生的科研素養和實踐能力,為今后的學習和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3. 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和溝通能力,增強學生的綜合素質和競爭力。

  小學課題研究實施方案 20

  一、課題名稱

  小學語文“自主、合作、學習型課堂教學研究”課題。

  二、課題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研究在學生與教師形成的學習共同體中,建立起自主建構、自我探索、自我導向、自我激勵、自我監督的學習策略,通過“生生互助”“師生互助”的學習形式,實現共同發展的高效、快樂的課堂。

  在全面推進教育改革的基礎上,我們學校將以語文學科的研究為帶動,以學生全面發展、教師專業發展和學校可持續發展為前提,落實新課程提出的目標,促進學生自主健康的發展,調整教學關系,構建學生自主互助學習型的課堂。

  在課程改革的過程中,我們學校已經取得了許多成績,為了進一步深化這一課題的研究,推廣研究的結果,延伸課題的發展,特制定本方案。

  三、確定實驗年級和人員

  4-6年級全部參與研究,1-3年級逐步滲透

  本著有一定研究基礎、責任心強、有創造力等原則,在各年級、各學科重點確定研究人員:xxx、xxx、xxx等

  四、研究的目標

  1、研究個體教學特色,形成適合學生年齡特點的自主互助學習型課堂教學模式;

  2、建構有效教學策略,形成教學建議和常規;

  3、建立課堂評價標準,引導和促進課堂教學改革;

  4、構建先進課堂文化,促進師生和諧健康發展;

  本項研究在我們學校已經形成了一定的氛圍。多數教師能夠正確把握構建自主互助學習型課堂的理論基礎。結合我們學校的實際情況,確定下面的近期目標:

  1、讓每一位教師在教學中能夠激發學生學習探索活動的最大熱情;

  2、多數教師在教學中奠定合作學習的基礎,形成學生互助學習的習慣和氛圍;

  3、部分教師形成自己個性的自主互助教學模式,并對提高課堂教學效益,有一定的研究方向。

  五、研究的基本內容

  (一)語文學科課型推廣與研究

  1、推廣單元授課教學模式。“單元授課模式”的研究分為三個層次:

  (1)“課型研究”,以一個單元為教學單位,自主確定符合學生年齡特點的課型,一般用3-4課時完成一個單元的授課任務;

  (2)“學案研究”,課堂學習形式的研究,就是確定學生采用什么方法,如何掌握知識,并落實教學效率的研究;

  (3)“反思研究”,對于一節課的反思,由過去對教師的語言和行為作重點反思,改為對學生參與程度、學生學習效果等方面的研究。

  2、立體式閱讀教學模式的研究。多數教師能夠接受在課堂上拓展學生的閱讀量,做到“以讀促教”。以前因為缺少讀書資料,“主題學習叢書”“語文拓展閱讀”等材料已經解決了研究的困難。

  本學期,我們規定語文教師根據年級的不同,每篇課文至少拓展1-3篇閱讀材料,具體研究的內容可以借鑒“單元授課模式”的三個層次。

  3、當堂矯正反饋。學生的提高需要自己的內省和反思,更需要教師的糾正和反饋,教師應該通過檢測,及時了解學生學習的狀況,將正確的信息及時地反饋給學生,幫助學生更好地糾正學習行為。

  4、小組劃分。為形成有效的合作小組,在編排小組的時候,一般本著優生、學困生互相搭配的原則,將學生分成四人小組,在具體的學習過程中也可采取兩人合作的有效做法。

  教師在充分利用合作小組的同時,形成自己的教學模式,學生形成比較和諧的'合作習慣,以便于學生能夠有效地進行自主、互助學習。

  六、研究的步驟

  1、20xx年9月份—12月份為探索實施階段。

  每位教師在學習、討論、探究的基礎上,明確研究的內容,把握研究的方向,探索自己自主、互助、高效、學習型課堂教學的特點,并逐步在課堂教學中實施。學校實驗領導小組推門聽課檢查實驗落實情況。

  2、從20xx年1月份—6月份開始,自主互助學習型課堂教學學科特色使用階段。

  每位教師都能自如地根據本學科的特色進行授課,并且取得很好的效益,形成自己的教學個性。

  3、20xx年9月—12月份,加強集體備課活動,集思廣益。

  在自主互助學習型的課堂教學中,進一步體現學生的自主、探究、合作精神,屬于學生的自由空間加大,本階段就針對在課堂操作中生發的影響教學效率的問題進行進行集體研究,探索各種解決問題的辦法。

  在本階段中,學校將組織研究課、公開課、示范課等多種形式的課堂教學展評活動,并且將從中選出部分優秀教師通過研討會、交流會等形式交流課堂教學中遇到的困難和疑惑,及時釋疑答惑,推進課堂教學學科特色模式的順利行。

  4、20xx年1月—5月份,研究展示階段。

  學期結束前,教師們根據自己的實踐研究,要拿出具有自己特色的個性教案,形成自己個性的教學模式。可以組織側重學案設計的評選活動。

  5、20xx年6月,研究推廣階段。

  在總結本學期的研究結果后,我們將根據實際情況確定下學期的大范圍推廣研究方案。

  七、研究的方法

  1、調查法。本學期領導聽課的重點放在學生的綜合素養上,充分了解教師是否真正落實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如是否給學生一點時間,讓他自己去安排;

  是否給學生一個問題,讓他自己去探究;

  是否給學生一個困難,讓他自己去解決;

  是否給學生一個懸念,讓他自己去質疑;

  是否給學生一個條件,讓他自己去鍛煉;

  是否給學生一個權利,讓他自己去選擇;

  是否給學生一個機遇,讓他自己去抓住;

  是否給學生一個空間,讓他自己去發展。

  通過聽課調查了解教師的具體研究情況。

  通過對學生的咨詢了解調查教師的實際研究情況。

  2、問卷法。教導處將進行學生問卷調查,了解教師實際的研究情況,及時發現研究中的問題。

  3、交流法。通過教研組以及學校組織的集體研究交流,考察教師研究的具體程度。

  4、測評法。充分利用一些活動,采用一些簡便、易于操作的現場測評方式,對課堂教學效率進行實際的考評。

  八、課題研究的成果形式

  小學語文“自主、合作、學習型課堂教學研究”課題實施方案,最終要通過真實的課堂,展示研究的結果。

  我們將保存學校組織的各種圍繞課堂開展的具體活動材料,如:教學案例;課堂實錄等。

  小學課題研究實施方案 21

  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發展,小課題研究已成為促進教師專業成長、推動學生深入學習和探索知識的重要手段。為了有效實施小課題研究,確保研究過程規范、科學,并達到預期的研究成果,特制定以下實施方案。

  一、研究目標

  1. 深入探索某一學科領域的特定問題,提升教師的教育教學研究能力。

  2. 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探究精神和創新能力。

  3. 形成一系列具有推廣價值的研究成果,為教育教學改革提供實踐參考。

  二、研究內容

  本研究將圍繞某一具體的小課題展開,內容涵蓋該課題的理論基礎、實踐應用、案例分析和策略建議等方面。通過文獻綜述、實地調查、課堂觀察、案例分析等多種研究方法,全面深入地了解該課題的現狀、問題和挑戰,并提出相應的`解決策略。

  三、研究方法

  1. 文獻研究法:通過查閱相關文獻,了解該課題的研究現狀和發展趨勢。

  2. 調查研究法:設計問卷或訪談提綱,對目標群體進行實地調查,收集第一手資料。

  3. 觀察研究法:進入課堂或實踐場所進行觀察,記錄并分析實際情況。

  4. 案例研究法:選擇典型案例進行深入剖析,提煉出具有普遍意義的經驗或教訓。

  四、研究步驟

  1. 選題與立項:確定研究課題,明確研究目標、內容和方法,制定詳細的研究計劃。

  2. 文獻收集與整理:廣泛收集相關文獻,進行整理、歸納和分析,形成文獻綜述。

  3. 實地調查與觀察:設計調查工具,進行實地調查和數據收集;進入課堂或實踐場所進行觀察,記錄實際情況。

  4. 數據分析與案例研究:對收集到的數據進行分析,運用統計方法提取有效信息;選擇典型案例進行深入剖析。

  5. 成果總結與報告撰寫:整理研究成果,撰寫研究報告或論文;準備研究成果的展示與交流。

  五、預期成果

  1. 形成一份詳盡的研究報告或論文,全面呈現研究成果和結論。

  2. 提煉出具有推廣價值的教育教學策略或模式,為教育教學改革提供實踐參考。

  3. 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六、保障措施

  1. 加強組織領導:成立研究小組,明確分工和職責;制定詳細的研究計劃和時間表。

  2. 提供經費支持:確保研究所需經費的落實和使用;合理安排研究經費的開支和報銷。

  3. 加強培訓指導:邀請專家進行培訓和指導;組織研究小組成員參加相關研討會和學術活動。

  4. 強化過程管理:建立研究進度匯報制度;定期檢查研究計劃的執行情況;及時解決研究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和困難。

  通過本小課題研究的實施,我們期望能夠取得豐碩的研究成果,為教育教學改革提供有力的支持。同時,我們也期待在未來的研究中繼續深化對課題的理解和探索,為教育教學事業的發展貢獻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小學課題研究實施方案 22

  在當前學術探索和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本課題的研究對于深入理解某一領域內的具體問題具有重要意義。為了系統、有序地推進本課題的研究工作,確保研究過程的科學性和有效性,特制定以下實施方案。

  一、課題背景與意義

  本課題針對某一具體領域內的某一問題展開研究,旨在通過深入分析和探討,為解決該領域內的實際問題提供理論支持和實踐指導。該課題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能夠豐富該領域內的學術理論,為相關領域的研究和實踐提供參考和借鑒。

  二、研究目標

  1、深入剖析課題所涉及的核心問題,明確問題的本質和根源。

  2、通過文獻綜述和實證分析,總結相關領域內的研究成果和現狀。

  3、構建相關理論框架,為解決實際問題提供理論支撐。

  4、提出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和建議,為相關領域內的實踐提供指導。

  三、研究內容與方法

  1、研究內容:本課題將圍繞核心問題展開研究,涉及相關概念界定、理論基礎探討、問題現狀描述、成因分析、解決方案探討等方面。

  2、研究方法:采用文獻綜述法、實證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和比較分析法等多種研究方法,確保研究的全面性和深入性。

  四、研究步驟與時間安排

  1、前期準備階段(第1-2周):進行文獻收集、整理和分析,明確研究目標和研究內容,制定詳細的研究計劃和時間安排。

  2、理論研究階段(第3-6周):深入剖析核心問題,構建相關理論框架,總結相關領域內的研究成果和現狀。

  3、實證分析階段(第7-10周):通過問卷調查、訪談、實地觀察等方式收集數據,進行實證分析,驗證理論框架的有效性。

  4、成果總結階段(第11-12周):整理研究成果,撰寫研究報告,提出解決方案和建議,形成研究成果。

  五、預期成果

  本課題的研究預期將形成以下成果:

  1、一份詳細的研究報告,包括研究背景、研究目標、研究內容、研究方法、研究步驟、研究成果等方面的內容。

  2、一套完整的理論框架,為相關領域內的研究和實踐提供理論支撐。

  3、一系列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和建議,為相關領域內的實踐提供指導。

  六、保障措施

  為確保本課題研究的'順利進行,將采取以下保障措施:

  1、加強研究團隊的建設,確保研究人員的專業性和研究能力。

  2、建立完善的研究資料庫和數據庫,為研究提供充分的數據支持。

  3、定期進行研究進展匯報和討論,確保研究工作的順利進行。

  4、嚴格遵守學術規范和道德準則,確保研究成果的真實性和可靠性。

【小學課題研究實施方案】相關文章:

小學課題研究實施方案04-01

課題研究的實施方案02-22

課題研究實施方案03-31

課題研究實施方案06-12

中小學課題研究實施方案10-12

最新課題研究實施方案02-27

課題研究實施方案(精選16篇)04-24

課題研究的實施方案(精選20篇)10-09

課題研究的實施方案(精選19篇)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