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小學課題實施方案

時間:2023-04-25 11:01:19 實施方案 我要投稿

小學課題實施方案(合集15篇)

  為了確保事情或工作能無誤進行,常常需要提前制定一份優秀的方案,方案屬于計劃類文書的一種。那么優秀的方案是什么樣的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小學課題實施方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學課題實施方案(合集15篇)

小學課題實施方案1

  一、目的意義

  1、開展數學小課題研究是學生素質發展的需要。“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是課程提出的基本理念之一。通過數學小課題研究,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使部分學有余力的學生能在整體素質上有明顯的提高。

  2、通過數學小課題研究,在中高年級逐步形成一批優秀學生群體,這些學生應該能在數學學習、能力發展中為全體學生樹立榜樣,從而為數學學科建設提供重要支持。

  3、開展數學數學小課題研究是數學教學改革的需要。開展數學數學小課題研究是教師拓寬教學視野、豐富教學內容、改革教學形式的重要方面,是數學學習由課內向課外延伸的重要途徑。

  二、總體要求

  中年級以撰寫數學小發現、小體會為主,把握好“具體形象思維逐步向抽象思維”的'過渡期,訓練應體現思維的發散性和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高年級撰寫數學小試驗、小調查為主,引導學以致用,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感受數學思想方法的作用和魅力。

  三、主要工作

  1、在數學學習引導講發現、重創造。在數學課堂教學和數學興趣小組或者中,引導學生能夠積極敢于思考,善于發現,特別是鼓勵學生敢于獨立思考,發表不同意見。

  2、在數學教學中,要體現方法重于知識、過程重于結論、思維重于記憶、長遠重于眼前的評價思想,特別要重視數學思想方法概括與提煉,逐步形成數學能力。

  3、引導部分興趣小組的學生進行一些調查活動,如節儉、環境、交通、運動、經濟、實踐等方面開展系列研究,然后用數學的方法去分析,寫出小調查、小報告。

  4、引導學生讀好《小學生數學報》、《時代學習報》、《數學大世界》等數學報刊雜志,指導學生寫好數學小發現或小試驗或小調查,積極向學生報刊投稿。

  5、在適當時候,出一些數學小課題研究專輯,在《小學生數學報》上出一些專刊,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讓學生感受成功。

小學課題實施方案2

  題研究背景

  新入學初中學生開始學英語時熱情高,成績普遍較好,但時隔不久一些學生就落后掉隊,不及格者、放棄不學者越來越多,這種現象在農村中學尤其突出,這種兩極分化現象一般在七年級下冊課本時開始出現,以后越來越嚴重。應該承認,學生學習英語智力上是有差異的;同一個班的學生學習英語有快有慢,出現距離不大的層次性也屬正常,然而不能兩極分化過大。

  如何克服兩極分化現象?在訓練過程中如何因材施教?如何針對不同的學生,使他們都有所進步?筆者認為這就要求教師要打破常規,采用分層次教學。

  研究的目的及意義

  1、研究學生英語學習中影響分化的各種因素,有針對性地予以剝離分析。

  2、針對各種層次探究提高效率的方法。

  3、針對既成分化層次,分析各層次的特點規律,探討提高效率的方法。

  實驗原則

  英語分層教學實驗除英語教學的一般原則外,還要從本課題的實際出發,把握以下教學原則:

  (1)因材施教原則。此原則是就開展實驗的觀點而言的'。

  在英語分層教學實驗中我們要堅持因材施教,切忌“一刀切”的原則。分層次教學與分類指導就是針對學生的“個體差異”,做到有的放矢,區別對待,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各得其所。分層教學與分類指導的立足點是面向全體學生,因而必須使教學要求適合每一個層次學生學習的“最近發展區”,使學生獲得成功與自信,使教學質量全面提高。

  (2)主導性和主體性相結合的原則。此原則是就實驗的對象而言的。

  在英語分層教學實驗的實施中,學生始終處于動態參與之中,居于教學的主體地位。所以要求教師讓學生有較大的自主權,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參與分層教學的各個環節,并使教學的各環節落到實處。

  教師的主導作用貫穿于教學的全過程、各個環節。在策劃階段進行方向、目標引導;在準備階段進行示范引導;在教學過程中進行點撥、答疑等引導;在評價階段要當好評委。這都充分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

  (3)立足課堂、教材原則。此原則是就實驗的形式和內容而言的。

  課堂教學是英語教學的主渠道,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陣地。尤其是英語這門學科,所學的內容與日常生活聯系甚少,故課堂45分鐘把握得好壞直接影響學生學習英語成績的好壞。開展分層教學,仍以教材、大綱及課標為依據,按其設立的不同目標,使全體學生各有所得。

  (4)客觀性原則。此原則是就實驗的全過程而言的。

  研究內容

  1.通過分層次教學,優等生在原有基礎上著重培養學生運用語音、詞匯、語法進行聽、說、讀、寫為交際的初步運用語言的能力,提高中考優秀率。

  2.差生在原有基礎差的情況下,不斷培養他們對英語學習的濃厚興趣與內在動力,消除"要我學’的消極被動心理,通過聽、說、讀、寫的訓練,使學生獲得英語基礎知識和為交際的初步運用英語的能力,從而在中考中獲得較好的成績,大面積提高及格率。

  研究方法

  根據學生的程度,把他們分成好中差三個級別,然后在講解,提問,布置作業,反饋要求時,有不同的針對性,也有不同層次的評價。

小學課題實施方案3

  為了適應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需要,切實提高我校教師課堂教學能力和實施素質教育的水平,為教師的專業成長和學校持續發展提供廣闊的學習空間,努力造就一支具有較高素質的學習型教師隊伍,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穩步實施新課程改革。根據商南縣教育體育局校本培訓實施意見的具體要求,現結合我校的教育教學的實際情況,制定我校校本研修實施方案。

  一、指導思想

  圍繞深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以“會備課、備好課”為目標,以提高教師新課程教學能力為重點,貼近課改,貼近課堂,貼近教師,不斷增強校本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強化科研意識、轉變課程理念、落實研修實效”,以更新教育觀念為先導,以解決我校教育教學中存在的突出問題為突破口,以學習研究新課程為重點,以提高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為主線,以教師參與教育科研和研修為主要形式,以培養教師可持續發展能力為根本方向,以培養一批專業型、創新型教師為目的,全面提高我校教師隊伍的綜合素質。

  二、研修目標

  本次研修我校將以“商南縣教育體育局20xx年暑期校本培訓實施意見”的指導思想為準繩,以適應深入新課程需要為根本,通過開展校本研修,促使廣大教師樹立良好的師德風范,掌握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以學習課程標準為抓手,通過有效改革課堂教學,轉變教育觀念,提高教育教學能力、教育創新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全面提升我校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適應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需要,積極探索學生養成教育的新模式,改革學生好教師的評價方法,為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奠定良好的基礎。

  三、成立校本研修工作領導小組

  1、研修領導小組

  組長:簡國志

  副組長:黃明臣章玉乾

  成員:校委會成員

  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辦公室設在教導處,范良宏為辦公室主任,負責研修的安排、日常管理和質量監控等工作。

  2、研修學習培訓小組

  組長:黃明臣

  副組長:范良宏

  成員:校委會成員和各教研組組長

  四、研修形式

  我校校本研修將以“新理念、新課程、新技術”為內容,以有效教學、有效教師和有效研修的學習為載體,以“一切從教師的需要出發,一切為了教師的專業發展”為重點,結合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圍繞轉變教師教育觀念、提高業務素質和實施素質教育的能力這一目標。形成一支具有一定規模的適應課程改革需要的現代型教師隊伍;形成一批在課程教材改革的理論與實踐上有一定教科研能力的研究型教師,培養一批具有發展潛力的青年骨干教師。同時,學習、發揚名師優秀教育思想和成功經驗、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和特長,由“經驗技術型”向“實踐反思型”的現代型教師轉變。

  1、組織教師積極參加“陽光師訓”活動。以“聚焦課堂教學,引領校本研修”為主題。堅持“基于教學、聚焦課堂”,從培訓內容到形式,把培訓的著眼點放在課堂教學上,幫助廣大教師解決課堂教學中遇到的疑惑;堅持“面向農村、示范引領”,全面推進校本研修,幫助我校教師積極探索具有區域和本校特色的校本研修內容與形式,從而真正達到以“研”促“教”的目的。2、開展“修師德,揚師魂”師德研修。結合我校實際,以活動為載體,以案例教學、典型報告為基本形式,同時,大力開展讀書活動,使廣大教師愛教育,就是要做到忠于黨和人民的教育事業,立志獻身教育,為人民服務,讓人民滿意;愛學生,就是要做到牢固樹立科學的人才觀、先進的學生觀和正確的教育觀,熱愛學生,尊重學生,努力為學生發展服務;愛自己,就是要做到以“學為人師,行為示范”為準則,增強教師職業的使命感、責任感、光榮感和成就感,言傳身教,為人師表,做學生的楷模、社會的表率。

  3、新課程研修。更新教育教學理念,全員課改通識研修和以掌握學科要求為主的學科教師研修。通識研修在組織集中專題研修基礎上,組織全體教師開展自學,認真學習新的教育理論,學習新課程改革的指導思想、改革目標及相關政策等。再以教研組為單位,組織學習討論、研討交流,檢查考核學習情況,使理論與教學實際相結合,促進教師將先進的理念內化為教學行為。學科研修主要是通研教材、吃透教材、解讀課標、探索教法。

  4、教育教學能力研修。以教師的教學基本功和教學基本技能為主要內容,對教師通用基本功、學科基本功和綜合能力基本功訓練,做到常抓不懈,并有針對地對部分年輕教師和新教師強化基本功訓練活動;在全體教師中開展以信息技術為主要內容的現代教學技能研修;要通過結合不同層次教師的不同特點采取不同的研修方式,使每一個教師掌握扎實的教育教學基本技能,具有較高的教育教學水平。積極引領教師向“研究型、學者型、專家型”教師轉化。在不同的學科中評選出具有代表性的'教學設計、教學案例、教學反思進行公開展示;通過優秀教師的公開課教學,為學校教師的教學技能和開展校本研修起到示范引領作用。

  5、現代信息技術應用的培訓。強化課堂應用、教學信息化整合的教師信息技術校本研修活動,幫助教師樹立應用信息技術推進教學改革的意識,熟練掌握信息技術應用的基礎知識和技能,提高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能力,為教師運用先進的教學手段創設環境。組織青年教師學習網絡知識,學習多媒體課件制作,提高教師運用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大力倡導教師人人建立自己的網絡空間,形成有思想、有品味、有影響的博客群落。

  6、教育科研能力研修。樹立教研科研意識,把研修和教育科研緊密結合,圍繞新課程的實施,結合課堂教學,進行教學方法和教育科研基本方法的研修。以“有效研究”為切入點,做到教學即研究,讓老師不畏懼科研,使老師懂得教科研就在反思中,教學中,教育敘事中,提升總結中,借鑒學習提煉中……。

  五、研修方式與活動

  1、自主學習:教師通過自學新課標深悟領會新課程理念,切實加強教師的現代教育教學理論學習,幫助教師樹立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不斷提高理論素養。

  2、專題講座:結合教育熱點和教學實際,針對我校共性“問題”,讓經驗豐富的教師和優秀教師搞專題講座,解決教師在教的過程中遇到的問題。

  3、小組研討:以教研組為單位,利用研討學習體會、研討教學體會、研討課堂教學評價、研討教學管理等,教研組長要時時關注新的教育動態。著重學科教學的“互動生成”方式的理解與嘗試教學。

  4、教學觀摩:利用教研課進行課堂教學研究,扎實做好好評課活動,教研組做好詳實記錄;同學科、同年級教師之間要開展聽“家常課”活動;各教研組組織教師觀看名師錄象。

  六、考核方法

  教師研修的考核參照學校教育教學管理方案實施。把教師參加校本研修的內容按學時計算,完成研修任務與月績效工資聯系,考核結果將作為教師學期教育教學工作考核的依據,并與年末考核掛鉤。

小學課題實施方案4

  一、課題名稱:

名師與教職工隊伍建設研究

  二、課題研究的現實背景及意義

  培育一所好學校,必須培育一支素質過硬、作風優良的教職工隊伍。如果把一所好學校比作一座漂亮的大廈,那么,優秀教師就是支撐起這座大廈的棟梁。名教師是優秀教師群體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學校重要寶貴的教育教學資源之一。單單一個名教師,也許起不到多大的作用,但是,對于一所好學校來說,名教師就是教職工隊伍的引領者。所以,在新課程改革高潮漸起的今天,各個學校都重視對教師隊伍的建設,尤其是對優秀教師的渴求。如何培育出更多的名教師和優秀教師,并最大程度的激發他們的工作熱情、發揮模范引領帶動作用,是擺在每一位教育管理者面前的重大課題,也是本課題研究的根本意義所在。

  三、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1、國內外研究同一研究領域的概況

  關于名教師,國內外許多專家、學者對此進行過專門的研究。尤其是進入知識經濟時代,對名教師的內涵、名教師教師的思想品德、現代教育觀念、法律意識、知識結構、基本技能、良好心態、外在形象、教學藝術、教育科研、現代教育技術應用等,不少學者進行了專門的探索與研究,并出版了《優秀教師全書》、《新課程優秀教師管理實用手冊》等專著。美國學者還專門研究了“美國成功教師的五個標準”、“成功教師的15條特征”、“成功教師八要素”等,對指導中小學教師在教育教學中走向成功發揮了重大作用。

  關于學校優秀教師與教師隊伍專業發展的關系研究,國內外也有所關注,但并不是很多。如有的學者從教師專業發展與人力資源的關系出發,強調從以往關注教師的自治和個人發展,轉而強調名教師與教師隊伍整體專業發展的同伴互助、引領示范和合作文化,即首先建立積極的伙伴關系,以使雙向學習,在此基礎上加強教師之間以及在課程實施等教學活動上的專業對話、溝通、協調和合作,共同分享經驗,通過互動彼此支持,以減少教師由于孤立而導致的自發行為,從教師作為研究者走向同伴互動。

  2、本課題研究的價值

  (1)有利于建設研究型學校,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和可持續發展;

  (2)有利于完善教師評價體系,激勵教師自強不息,超越自我,實現自己美好的教育人生。

  (3)有利于加強學校教師伍建設,推動學校管理改革,提高學校的辦學效益

  四、課題研究的內容及預期目標

  (一)課題研究的內容

  本學期,我校課題研究的內容是“名師與教師隊伍建設研究”。以名師的成長環境、培養途徑、作用與效益、與教師隊伍成長之間聯系等方面為主要研究對象,貼近名教師的工作實踐和成長心路歷程,探索名教師在教師隊伍建設中發揮的主力軍與引領者作用,并且結合這個課題,研究發揮名教師作用的途徑與策略。

  (二)預期目標

  認真制定課題研究實施方案,并精心組織實施,不斷總結經驗與教訓,逐步探索出一條有利于名教師的成長、充分發揮名教師的模范引領示范帶動作用的教職工隊伍管理評價體系,為優秀教師的成長創造優越的環境條件。在逐步總結經驗的基礎上,分階段形成研究成果,最后形成《名師與教職工隊伍建設的研究》論文獲報告。

  五、《名師與教職工隊伍建設的研究》課題研究的組織機構和人員分工

  課題總召集人:李國偉,主要負責宏觀調控和行政指導統籌、全程跟蹤課題研究。

  課題組長:楊建濤。具體主持課題研究,總體構思、設計研究方案,確定研究步驟、研究方法,協調組織不同階段研究工作,匯集研究經驗,并最終形成研究成果。

  副組長:虎二偉。負責本課題與學校整體教科研發展的協調和指導工作和評價工作。

  副組長:劉二定。負責組織課題研究,處理研究材料,進行研究指導。

  課題組成員:劉法憲、楊春霞、魏麗霞、楊炎秋、張喜風、李世紅。負責子課題研究管理、實踐研究、資料搜集等。

  六、課題研究的'步驟和方法

  本課題研究時間為20xx年5月——20xx年5月。

  1、20xx年5月——20xx年8月開題階段:申報課題,由上報上級科研主管部門備案,并通報學校教科室,由學校教科室牽頭,課題負責人確定實驗小組人員,明確人員責任分工。研討課題實驗方案,做好前期研究準備工作。

  2、20xx年9月——20xx年12月為第二期研究階段:在此實驗研究階段,主要研究名教師的培養途徑成長環境與教師隊伍建設之間的聯系。

  3、20xx年1月——20xx年5月為課題第三實驗階段:在此階段,主要是研究和總結名教師在教師隊伍成長中所發揮的作用與學校在名教師的管理使用方面的創新成果,匯集資料,優秀課例成果匯報。總結研究成果,匯編資料,完善研究報告。

  本課題研究的方法有:

  1、調查法。在研究前、中、后期采用問卷、談話、觀察等方法進行調查,為研究提供科學依據。

  2、文獻研究法。針對調查中了解到的名教師的學習、生活、工作現狀,廣泛收集和查閱有關資料,收集國內已有的影響名教師成長的各種因素的研究的成功經驗,對其進行分析歸類,為研究提供理論依據和實踐經驗。

  3、個案研究法。選取不同層次的優秀教師工作實踐成長經歷作個案研究。

  4、經驗總結法。廣泛收集和總結各學科各年級優秀教師影響個人成長的各種因素并進行歸納整理。

  5、行動研究法。邊實踐邊研究,循序漸進,不斷反思,不斷修正,探索最佳名教師培養策略

  七、《名師與教職工隊伍建設的研究》課題研究保障措施

  1、建立課題網絡,成立課題組,制定課題研究制度。

  2、由課題組組長負責開展活動,組員之間結成研究伙伴,定期匯報、交流。每月月底舉行課題組長例會,經常對課題進行階段性分析,并指導下階段工作。

  3、對課題組成員的研究工作實行不定期檢查,并進行階段性工作匯報和總結,校行政進行監督和管理。

  4、籌集經費,保證本課題各項研究工作正常開展。

  5、與上級教科室領導多聯系,及時匯報課題研究進展,確保課題扎實地有成效地開展。

小學課題實施方案5

  構建“以生為本高效整合”小學語文教學體系的實驗研究課題提出已經一年多了,在這期間,我們進行了大膽的研究和實踐,堅持以單元為整體單位,進行省時高效的全方位的整合。已經初見成效,但同時也發現了許多問題,學生閱讀的現狀令人擔憂:

  1、師生不重視閱讀。閱讀教學的重要性并未得到比較恰當的體現。部分教師,對閱讀并未引起足夠重視;部分家長反對學生讀課外書;閱讀能力培養意識較為淡薄;

  2、缺乏閱讀興趣。農村學生,回家只想看電視者居多,上街瘋狂奔跑玩耍的居多,對閱讀課外書籍興趣就不濃。原因:一是教師對閱讀的要求偏移、對學生的能力拔高、忽視學生的體驗。二是現在教學質量抓得很緊,各科老師占用嚴重,學生閱讀時間所剩無幾了。

  3、閱讀的課內外有機結合少。教師沒有注意課內閱讀教學與課外閱讀的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加之教師的閱讀教學策略與閱讀能力培養的要求存在較大差距,這就是造成課堂效率低,教學效果差的原因之一。

  基于閱讀現狀,要想改變閱讀的這種現狀,提高閱讀教學效率,達成新課程標準關于閱讀教學的目標,首先要從施教者的教學策略改變入手,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構建主體閱讀學習模式,重視對學生閱讀興趣的培養,重視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其次,要引導學生掌握正確的閱讀方法,變機械的吸收為理性的和感情式閱讀,強化個體在閱讀中對內容的重新構建,豐富學生的閱讀生活。基于此,我校決定從今年開始,著力探究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有機整合的方法與策略,全面提高學生的讀寫能力。

  一、研究內容

  在新的課改背景下,充分開發和利用各種閱讀資源,實現課內外閱讀的有機整合,加強學生閱讀興趣的激發和閱讀能力的培養。

  1、掌握方法,提高課堂教學效益,促進學生閱讀技能的提高,打造高效的閱讀課。

  2、探討課內外整合在拓寬教學途徑、幫助學生形成良好“智力”背景、開發“學困生”智力、以讀促思、以讀助寫、以及減輕學生學習負擔等諸方面的功能和實際效益。

  3、探索小學低、中、高三個年級段由課內閱讀向課外閱讀輻射的策略與路徑,訓練基本能力、訓練能力品質、培養健康情趣;探尋課外閱讀指導課的類型,如讀物推薦課、讀書方法指導課、讀后敘述課、交流評論課、讀書筆記輔導課等等。

  4、重視積累與運用,在閱讀中強化技能和應用,培養語感,提高語文素養,促進寫作技能的同步提高。

  二、研究目標

  1、鼓勵語文教師及學生全員參與閱讀活動,在閱讀中人人受益;

  2、初步形成小學語文整合閱讀學習模式;

  3.探索小學語文整合閱讀學習模式實踐性的認知特征,重在培養學生閱讀興趣,提高閱讀能力;

  5、提高小學生閱讀能力,提高各學科學習能力;

  6、完成課程標準規定的課外閱讀總量。

  1-2年級: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5萬字。

  3-4年級: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40萬字。

  5-6年級: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100萬字。

  總計課外閱讀145萬字。

  要讓學生;在閱讀中變得富有和強大;在閱讀中創造生命的質量;在閱讀中修身養性,姿態優雅。為學生現在和將來幸福地閱讀做有益的探索。

  三、方法策略

  (一)帶頭示范,注重指導。

  教師每天和學生一起讀20分鐘書的讀書活動。教師要成為課內外閱讀持久的示范者,積極的.倡導者,組織者,合格的指導者,并要成為學生忠實的讀者和聽眾。

  引導學習方法。課內閱讀教學重點引導學生學習閱讀方法,變革繁瑣的分析課文的教法,讓學生會真正成為閱讀課堂的主人,力求簡簡單單教文,本本分分為學生,扎扎實實求發展。

  (二)讓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有效結合

  (1)以課內帶課外。有意識地把課內閱讀教學帶動課外閱讀,拓展閱讀面,讓學生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從而達到課內悟方法,課外求發展的目的。如學習《桂林山水》一課后就讓學生再去閱讀《張家界》等其他描寫祖國風光的文章。再如學習《跨越海峽的生命橋》一課后,向學生推薦《愛的教育》一書。學習了《詹天佑》等這組“祖國在我心中”專題的課文后,推薦學生去閱讀“愛國題材”的課外書籍或文章。

  (2)以課外促課內。

  補充課外信息,擴大視野,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為了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課文,在不同的材料中適當地引入背景知識或相關知識,看似離逸了課文的主線,實際上更好的突出了課文的主線,擴大了學生的知識視野。

  補充課外信息,積蓄情感,深刻感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材中許多文章均留有“空白”,需要讀者自己去感悟。但對小學生而言,感悟畢竟不是易事,教師可以適當的補充課外信息,將會獲得事半功倍之效。

  補充課外信息,降低理解難度,突破教學難點。

  在閱讀教學中,費時最多、收效最微的是課文難點的教學。在理解課文難點時,適當地補充課外信息,可以讓難點迎刃而解。

  (三)讓“圖書超市”中的圖書大放光彩

  1、發揮學校的圖書的作用

  有效地使用好學校的圖書,激發學生的讀書熱情,培養熱愛讀書、自覺讀書的行為習慣和心理品質,提高圖書的使用效果,營造良好的閱讀氛圍。

  2、指導好學生讀書

  開展早讀活動。引導和幫助學生養成早讀與午讀的習慣。早讀要求每周五次,早讀時間20分鐘。放學回家閑暇時間為同學們的讀書時間,可以是下午也可以是晚上。老師定期對學生進行閱讀方法指導和好書推薦。

  (四)積極開展讀書講壇活動

  在學生廣讀書籍的基礎上,積極開展各個層面的讀書講壇活動,讓學生把自己的讀書所得和收獲,當眾講出來,既可以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又能讓學生體味到成功的快樂。

小學課題實施方案6

  一、課題的提出及課題界定

  (一)課題的提出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不僅要考慮學生學習數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并明確指出:“數學教學中,應當有意識、有計劃地設計一些實踐性的教學活動,引導學生體會數學之間的聯系,感受數學的整體性,不斷豐富解決問題的策略,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新課標的要求”中指出“數學教學要以學生發展為本,讓學生生動活潑、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在獲得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的同時,得到充分發展。”在“評價建議”中指出“評價既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變化和發展。”

  教學實踐也告訴我們:任何年齡的學生在生理發展和心理特征上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對數學的興趣和愛好,對數學知識的接受能力的差異也是客觀存在的。龍門中心小學是靈臺縣一所最偏遠的農村學校,

  五、六年級學生來自七村六校,學生素質參差不齊,又存在能力差異,使得不同學生對知識的領悟與掌握知識的能力差距很大。因而,我校分數應用題的教學必然顯得死板、機械、沉悶,阻礙了學生思維發展和能力的培養。“腳踏西瓜皮,練到哪里算哪里”的教學方式導致學生得不到主動的發展;也沒有培養學生主動探究能力,這根本不 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更不符合《新課標》的教學理念。

  鑒于此,我們提出了“小學生解答分數應用題能力的研究”這一小課題的研究,正是探索如何通過分數應用題的教學,幫助學生理解數學概念,培養學生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使學生獲得系統數學知識,形成必要技能技巧的要求并給予切實指導的研究,也是為好落實和實施《數學課程標準》,推動我校小學數學更好地實施素質教育,提高我校教師和學生的整體素質,具有一定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二)課題界定

  有效是指:能實現預期目的。

  練習是掌握數學知識,形成技能技巧的重要手段,是培養學生能力、發展學生智力的重要途徑。練習有無效練習與有效練習之分。練習的有效性是指能使學生快速、深刻地鞏固知識,熟練技能,同時還要能發展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本課題中所指的練習包括課堂內的各種練習,如書面練習,口頭練習,動手練習等;同時也包括課外的練習。

  二、課題研究理論依據

  1、有效教學理論

  有效教學理論認為,教學就其本體功能而言,是有目的地挖掘人的潛能、促使人身心發展的一種有效的實踐活動。它強調效果,認為沒有效果的教學是沒有價值的教學,甚至是有害的教學。有效教學的理念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促進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是有 效的根本目的,也是衡量教學有效性的唯一標準。

  (2)激發和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自覺性是有效教學的出發點和基礎。

  (3)提供和創設適宜的教學條件,促使學生形成有效的學習是有效教學的實質和核心。

  2、有意義學習理論

  有意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的過程即新舊知識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過程。有意義學習是一種以思維為核心的理解性的學習,其特點是學生全身心的投入,包括身與心、認知與情感、邏輯與直覺等都和諧統一起來,其結果既是認識和能力的發展,又是情感和人格的完美。同時有意義學習的結果能得到自我確認,所以有效的學習應該是有意義的學習,而機械的學習雖然在一定程度上也能達到掌握知識的目的,但學習的結果常常不得不受到來自外部因素的強化,所以我們認為這是一種低效的學習。

  3、皮亞杰認知發展結構理論

  皮亞杰認知發展結構理論認為,兒童對經驗(知識)的認知有兩種:第一種是關于客體的物理經驗,“它是通過一種簡單的抽象過程從客體本身中引出的”,“人的視覺、聽覺、觸覺等等對形成這類物理經驗形態的知識起著重大的'作用”。第二種是叫邏輯—數理的經驗,它發端于主、客體的相互作用,它產生于主體對客體所施加的動作及其協調。課堂上學生在教師主導的“問題場”里動手、動口、動耳、動眼、動腦等,通過親自參與操作、活動、游戲;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等情節;主動地感受經驗獲取知識。

  三、課題研究的內容

  1、如何充分發揮練習功能,提高練習的效率的研究。

  2、探討不同類型的數學課進行練習選擇的策略研究。

  3、組建新授課、練習課、復習課等課型的練習體題組的研究。

  4、如何通過設計練習,開發學生思維的研究。

  5、以有效性為原則,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切合學生的認知水平設計多元化的練習題,使數學學習活動成為生動活潑、積極主動的過程。

  6、實施課堂教學分層評價講評學生練習活動的有效性研究。

  四、研究過程及方法選擇

  課題研究過程:

  第一階段:搜集資料,實踐,階段性小結。(20xx年4月至20xx年12月)

  (1)制定課題方案與申報工作。對課題進行論證,進一步修正、補充、完善。

  (2)成立課題小組,制定具體的實施方案和做好成員分工。

  (3) 建立學習交流信息的制度,組織學習理論,收集有關文獻資料。

  第二階段:完成階段性實驗報告及相關資料(20xx年1月至20xx年4月)

  (1)確定發展目標。培訓參與研究的人員,邊研究邊積累資料,定時交流研討,做好階段小結。

  (2)通過和實驗教師的共同研究,撰寫實驗方案。

  (3)前測,調查問卷

  (一)。

  (4)開展評價活動、驗證實驗方案。

  (5)注意資料收集歸檔。

  (6)后測,調查問卷

  (二)。

  (7)積累實驗案例,分析實驗效果。

  (8) 初步評選優秀案例及論文。

  第三階段:解題能力研究階段(20xx年5月至20xx年7月)

  (1)按計劃完成實驗任務。

  (2)分析研究過程,整理研究資料。

  (3)指導參與課題的教師進行實驗數據資料整理分析,撰寫研究研究報告及相關教學論文,優秀研究案例等,總結研究成果。

  課題研究方法:

  本課題研究采用行動研究和問卷法為主,同時在研究中還輔之以抽樣法、觀察法、數學法,確保本課題得以高效地實施。

  1、抽樣法:根據課題研究的內容,按一定的方式從各個年級中選取兩個班做樣本,對其進行調查研究,然后將這一部分調查研究的結果推論到總體上去,從而得出總的結論。為課題的研究作一個全面了解。

  2、問卷法:根據課題研究的內容設計一套問卷,要求被調查者回答而收集資料。在實施階段之前和實施階段之后各設計一套問卷,為課題的研究和實驗提供有效的數據。

  3、觀察法:根據研究課題,有選擇地針對學困生課堂練習的各種情況,采取研究者或憑自己的感官,并借助于其他攝像、照片等,注視課題研究的現象,探尋課題研究的本質的方法。

  4、數學法:運用數學方法進行綜合,找出一些課題研究在數量上的相對穩定的關系。及時總結、修改、不斷完善,力爭使研究水平上升到一定的理論。

  五、課題研究的條件及預期成果

  課題研究的條件:

  1、主觀條件:課題成員是新課程教材的任教者,并且參加過各級各類關于新課程的培訓活動。平時注意積累教科研知識。課題研究的主觀條件能保證課題的順利實施。

  2、客觀條件:課題研究對象和研究內容通過實驗班和對照班的管理來實施進行。目前我校數學科組也有相關的教研活動,需要將其整合,協調統一,滾動發展,以適應新課程實施的要求。 部分教師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學特色。 而相關的教研活動、相關的教師就成為本課題研究的資源保障,是開展這一課題研究的充分條件。

  資料設備上,參加課題研究的老師都有電腦,能夠上網查找資料,都申請了數字圖書帳號,可以減少我們本地區信息閉塞的劣勢的影響。我們熟悉運用信息技術進行分析、幫助研究,學習過教育科研的基本知識,能夠運用行動研究法、文獻法、問卷調查法、實地調查、比較法等方法開展研究。

  預期成果:

  1、論文的撰寫。

  2、探索并形成我校小學數學在新課程背景下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練習題組設計的理念和應用性理論,形成若干設計模式及具體操作方法,切實提高教師課堂教學練習題組的設計能力、更加有效地發揮數學練習在使學生獲得系統數學知識、形成必要技能技巧方面的知識能力。

  3、通過實驗:形成若干系列化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練習題組設計案例及指導意見,作為教師學習和進行課堂教學設計的參照;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和科研能力,提高數學教學效益和質量。

  4、發揮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練習題組設計的有效性練習在評定檢測學生數學成績方面的評價功能,以及促進學生積極主動發展,培養學生創新意識,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

  六、課題組成員及分工

  主持人:楊福林

小學課題實施方案7

  一、課題研究的現實背景意義

  1、《新課程標準》提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而培養學生良好預習習慣是養成學生自主學習的重要手段。

  2、《禮記·中庸》:“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預習是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長期堅持便形成習慣,它不僅是學習的第一步,更是成功的起點。正如烏申斯基所言:“良好的習慣是一個人一生所儲存的資本,這個人一生便享用它的利息。”

  3、預習,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是教師講課前學生先行自學的一個階段。這個階段最能體現新課標所倡導的自主學習的精神。預習最大的好處是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自己獲取知識的習慣,同時也為老師上課做好準備。

  4、本校實際:我校地處鄉企城,學生95%為農民工子女。農民工家庭的流動性大,條件較差,孩子沒有安靜的學習空間,家長為了生計忽視了孩子的學習。民工子女在性格、行為習慣、學習成績等方面與本地學生有著不同程度的差異。我們發現,這些學生的學習活動以被動接受居多,主動參與不夠,沒有養成好的學習習慣。葉圣陶在《論中學國文課程的改訂》一文中說:“指導預習的辦法實施了,上課的情形就將和現在完全兩樣。上課做什么呢?在學生是報告和討論,不再是一味聽講,在教師是指導和訂正,不再是一味講解。”看來,培養學生的預習習慣,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有效途徑。

  二、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1、發現學習法: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積極創導的發現學習法,是讓學生按教師提供的材料自己探究和主動發現問題,從而得出相應結論的一種教學模式或教學方法。這種學習法其實在語文教學中,特別是預習階段應經常使用。長期運用此種學習方法,有助于學生自主走進學習,獨立去發現問題并嘗試解決問題,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能使學生始終保持一顆敏銳的心面對學習。 、

  2、建構主義學習觀:學習是通過已有的認知結構對新信息進行加工而建成的.。由此可以看出,學習是一個主動建構的過程,學習者不是被動地吸收信息,而是主動地建構信息,這里的建構一方面是對新信息的意義的建構,另一方面也包含對原有經驗的改造或重組。預習可使學生初步了解教材的大概內容,使學生對新知在思想上有所準備;能使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和技能,解決一些教材中能夠獨自解決的問題,同時又起到鞏固舊知的作用。由此可以看出,養成良好的預習習慣,對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至關重要。

  3、馬克思主義相關理論:馬克思主義認為,人的本質是主體的、能動的。學生是個性認識的主體,實踐的主體,自我發展的主體。學生成長關鍵在于自身的積極性。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成功教育從習慣養成開始。教育的核心不只是傳授知識,而是學會做人。習慣是一個人存放在神經系統的資本,一個人養成好的習慣,一輩子都用不完它的利息。”由此看出,學生養成良好的預習習慣需要教師“嚴”字當頭、長期不懈地去引導、培養。

  三、關鍵詞界定預習:預習是學科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指學生預先自學將要學習的功課,是教師講課前學生先行自學的一個階段。這個階段最能體現新課標所倡導的自主學習的精神。預習最大的好處是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自己獲取知識的習慣,同時也為老師上課做好準備。習慣:好的習慣是人們走向成功的鑰匙,而壞的習慣是通向失敗敞開的門。語文預習習慣是指是“在長時間里逐漸養成的,一時不容易改變的行

  為”,在語文學習中學生所表現出來的穩固的自動化行為。

  四、課題研究的主要目標

  1、使學生樹立預習意識,提高對預習的興趣,以此促進良好預習習慣的養成。

  2、使學生掌握正確、科學的預習方法,增強自主學習的意識,以此促進良好預習習慣的養成。

  3、以評價促進良好預習習慣的養成,全面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五、課題研究的對象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對象:四年級全體學生

  (二)研究方法:

  1、問卷調查法:針對不同階段研究的需要,設計相關問卷調查表。經科學的統計分析后,得出較有說服力的數據或結論。如此實證分析,一方面,可為進一步的深入研究提供依據;另一方面,可為研究的結果提供支撐性材料。

  2、文獻研究法:查閱與課題相關的基礎理論、應用理論資料,及時分析整理,充實本課題的理論基礎,提高教師的理論素養,促進研究的深入。

  3、行動研究法:行動研究是從實際工作需要中尋找課題,在實際工作過程中進行研究,由實際工作者理解、掌握和應用,從而達到解決實際問題,改變社會行為的目的的研究方法。

  4、經驗總結法:在研究過程中,及時進行階段性小結,撰寫經驗總結,積累資料。

  六、研究內容

  以激“趣”促進學生預習習慣的養成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要使學生有科學的學習方法,端正的學習態度,良好的學習習慣,就要從學生的興趣出發。生動直觀和趣味盎然的學習會激發學生對學習的欲望。由此可以看出,要使學生由被動到主動,由不自覺到自覺,由“要我預習”變成“我要預習”,必須從“趣”著手,引領學生走入文本,從而促進學生預習習慣的養成,以此提升預習的有效性。 1、懸念激趣,激發“思”趣正所謂“情隨心動,趣從內生。”針對小學生年齡小、好奇心強的這一特點,我們可以在預習階段創設懸念情境,以此激發學生的預習興趣,讓其帶著期待與思考對課文內容進行自主探究。這種激趣方式目的是讓學生在初步了解課文的大概內容的基礎上,抓住懸念,自主嘗試、解讀懸疑,從而使學生上課時對老師教的內容在思想上有所準備,以此激發學生學習新課的“思”趣,更近一步的“探”趣,促進學生預習習慣的養成。 2、質疑激趣,激發“學”趣質疑是學習與創新的起點。在預習中指導學生學會從不同角度去質疑,初步去解疑,收獲預習的成功與快樂,就顯得尤為重要。如:課題是文章的眼睛。指導學生領會課題含義,對學生深入學習和理解課文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預習時教師可讓學生對課題進行質疑,并根據質疑初步走入新課自主探究,找尋答案。也可讓學生到課文中去質疑答題,以此激發學生學習新課的“學”趣,促進學生預習習慣的養成。 3、聲形激趣,激發“情”趣“感人心者,莫過于情”。教師在進入新課前,利用課前導讀、自學提示、插圖、、錄音、網絡視頻等形式創設與課文內容相符的情境,充分調動學生的求知欲,使其自覺走入文本,感受“情”趣。

小學課題實施方案8

  一、課題研究的背景

  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入,隨著新課程改革的全面實施,“反對填鴨式,注入式,教學,解放學生的思維,尊重學生的人格,發展學生的獨立性,自主性和創造性’已經成為廣大教育者的共識。面向新時代的素質教育要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僅要掌握知識。更重要是掌握方法,學會如何學習,實現有“學會”到“會學”的轉變,在學習上獲得主動,自主和獨立。

  二、課題研究的依據

  1.建構主義認為:學習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獲取知識的過程其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自主學習是一種主動的、建構性的學習過程。是學習所必備的能力,是學習所必須的條件。是學習活動開展的方式,是學習活動組織的模式。

  2.自主性學習:是指學生為主體支配自己權力的意識、能力,集中表現為自尊、自立、自強等自我意識以及自我激勵、自我調控、自我評價的能力等,充分體現了個性化學習。心理學家布希爾指出,創造力的形成離不開個性這一因素。無數事例證明,有個性的人,才有思想,屬于自己的'獨特思想,才有奇才,才能創造。

  三、研究目標及內容:

  1.通過研究,在各學科教學中構建新型自主學習教學樣式及其策略。

  2.通過研究,致力于培養、提高學生獨立自主地獲取知識、信息的能力、創造性地運用知識、信息的意識和能力。自主學習,使身心得到和諧發展。具體表現為:

  (1)具有獨立學習的意識和一定的能力。即對所學內容感興趣,樹立學好知識的責任感,并能主動參與學習活動,體驗到用學到的知識解決問題的成功感。

  (2)能在自我激勵下不斷學習。這種自我激勵表現為:在學習上有自信心,相信自己的學習能力和價值,并奮發自強,不甘落后。

  (3)創造性地學習。不滿足獲得現成的答案或結果,對所學內容能展開獨立思考,進行多向思維,能創造性地運用所學到的內容去適應新的財政部,探索新的問題,拓寬自己的視野。

  (4)培養責任感。就自主性的個性層面,我們要培養學生的自信與自尊,社會層面,我們主要發展學生對社會價值的體認和形成一定的責任感。

  3.通過,轉變、更新教師的教學觀、質量觀、人才觀等教育觀念,提高教師的理論水平和教育教學能力,培養一支科研型的教師隊伍,形成融科學性。

  四、研究對象:

  1-6年級學生

  五、研究方法:

  1.被試的研究方法與組織形式。

  在設計方案時,我們考慮支要切實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課堂教學中有關鍵的操作行為,才能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也考慮支建構主義理論(課題理論依據之一)本身的特點,在研究方法上我們采用個案分析法和行動研究法相結合。同時,實施三大策略:學習理論,尋找研究的支撐點;解讀案例,通過解讀,進一步提升理念;總結經驗,在研究中提練本質,對經驗進行系統化。

  2.實驗變量的操作方法

  “教學中開展自我學習”,不僅是在課堂教學中開展以學生為主體的各種學習活動,更主要的是使學生獲得自主發展動力和能力。對學生而言,主要是獲得理智的挑戰。這里,“自主”不僅是課堂教學的載體,而更多地看作課堂教學的目標。無論是語文、數學還是英語等其它課程,新的課程標準都把經歷、體驗、嘗試、探究作為教學目標最為重要的行為動詞。因此,我們也把這一過程作為課堂教學的目標,讓學生在自主的學習活動中去發現,去經歷,去探究。我們讓自主成為學生獲取知識的根基,成為能力生成的橋梁,成為情感態度價值觀成長的渠道。

  3.變量的控制與觀測

  影響學生學習方式形成因素包括顯性的和隱性的,我們用定期進行問卷調查、召開學生家長座談會等多種形式及時了解分析學生的學習方式的轉變情況(強調:不僅僅是根據成績的數據)。其中問卷測評形式一般屬于半投射式或半開放式,這樣能夠比較真實地反映學生的自主能力發展狀況,以便及時總結以制訂后繼策略。

  六、組織機構:

  負責人:戴艷平、楊紅英、

  主研人員:陳錫銀、劉超、陳青、沈和、顧明剛、徐榮海、魯瑩瑩

  劉冬、李建平、江曄、王軒、徐黎明

  七、研究計劃進度

  1.20xxX.10-20xx.2(起始階段):文獻研究,課題論證,開題。

  (1)20xx.10-20xx.12成立課題組,收集與課題相關的資料。根據課題研究的需要,對課題組成員進行理論與技術的培訓。

  (2)20xx.1-20xx.2完成課題研究的設計和論證工作。

  2.20xx.3-20xx.9(全面實施階段):實驗班教師進行課題研究,階段總結,調整、修正方案及操作過程

  (1)20xx.3對實驗班學生采用新的學習方式,著手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對學生進行調查。

  (2)20xx.4.推出自主學習研討課,培訓學習。

  (3)20xx.5推出多節研討課,組織教師對課列進行分析,不斷改進策略和方法。

  (4)20xx.6根據研究情況寫出論文,寫出階段性的研究報告一份。

  (5)20xx.7寫出個案分析和論文各一篇,總結自主性學習的策論和方法。

  在研究的過程中,不斷收集校本教材的有關資料,進行中期評估。

  3.20xx.10-20xx.1(總結階段):召開課題鑒定會,結題。

  (1)20xx.10針對中期評估中存在的問題,進一步完善方案,深化研究,

  (2)撰寫研究報告,研究成果結集成冊。

  (4)進行校內經驗交流;

  (4)邀請專家對課題進行結題論證。

  八、研究成果及展示方式

  1.我們覺得,小學語文開展自主學習研究,師生雙方的智慧均在教學中得到了提升。

  實驗為課程的動態生成構筑了一個平臺,為教師的專業成長提供了一個站臺,為學生自主能力的提升展示了一個舞臺。經過三年課題實驗,學生在課堂上自主、合作的互動中,實驗班的學生大多數具備了良好自主學習習慣,交流討論時表現出極強的主動意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得到了發展。真正讓學生喜歡語文,會學語文。自主的學習方式為學生創造了一個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使學生的主動性充分發揮,從而使自主學習真正落到實處。從而提高我校的語文教學質量。

  2.研究成果展示方式

  (1)課堂教學展示

  (2)撰寫論文及實踐成果

  (3)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檢測

小學課題實施方案9

  一.課題界定及理論依據

  課題界定:

  “小學美術課堂”這里指的是按教學常規要求進行的美術課堂教學,即在以40分鐘為一節課的單位時間里,以班級為單位在教室里進行的教學活動方式。要求在一節課內要完成教學任務,達到教學目的。這種教學形式的特點是地點固定、時間固定、學生集中、內容集中、目標性強、環節緊湊。一節真正意義上的美術課不能照本宣科,還必須根據本地學情、教學設備、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時制宜地備課、準備教具、制定教學方法和采用教學手段,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以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綜合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為最終目的教學實踐活動。

  “學生學習習慣”是指學生在長期的學習實踐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不需要意志努力和監督的自動化行為傾向。

  “策略”就是為了實現某一個目標,首先預先根據可能出現的問題制定的若干對應的方案,并且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根據形勢的發展和變化來制定出新的方案,或者根據形勢的發展和變化來選擇相應的方案,最終實現目標。

  理論依據:

  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探究獲取知識,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是課程改革的新理念。有國內外相關資料表明:學習的好壞,20%與智力因素相關,80%與信心、意志、習慣、興趣、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相關,其中學習習慣占有重要的位置。世界著名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也說過:“播下一個行為,收獲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獲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獲一種命運。”可見習慣有一種多么強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為了盡快改變小學美術課堂上學生學習習慣不良的現狀,尋求培養良好學習習慣的途徑與方法,探討在小學美術課堂教學中學生課堂養成教育進行研究。

  二.選題背景及研究意義

  選題背景:

  周玉仁教授曾說過“凡是學生能自己探索得出的,老師決不替代;凡是學生能獨立思考的,老師決不暗示”,注重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模式也是新課程改革的重要目標和內容標準之一,而要能有效的實施這種教學模式,必須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生具有了這一良好的學習習慣,才能去主動的學習,才能探究出問題的原因,教師才能真正做到把學習的時間還給學生,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才能更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才能使課堂教學立于不敗之地。同時,對小學生來說,除了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培養外,很重要的是要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發揮和突出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培養他們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因此,小學生課堂學習習慣的培養應是基礎教育的重要內容。讓小學生帶著問題,帶著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思維進入課堂對于學生有著重要的作用。

  研究意義:

  在美術教學實踐過程中,我們經常會發現有這樣一種非常嚴重的不良課堂狀態:學生工具準備不夠充分,在學習中積極性不夠高;學生的參與率低,缺乏足夠的思考空間。這種現狀的出現歸根結底是我們沒有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課堂學習的好習慣。俗話說:“好習慣終身受益”。良好的學習習慣是一個人走向成功的基礎,也是人素質高低的體現。對小學生來說,他們年齡小,知識少,行為習慣正處在形成之中,可塑性大,可變性強。

  由此可見,如何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美術課堂習慣已經是迫在眉睫的事情,于是我決定,就以此為我課題研究的主題,探討小學生美術課堂養成教育的策略研究。

  三.課題研究目標及內容

  研究目標:

  在小學美術課堂教學中,注重學生的課堂學習習慣的養成教育,構建“主動——探究”式教學模式,本教學模式的研究,從微觀領域著實于研究教學策略。旨在探究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突出體現對人的教育,通過審美教育,藝術實踐,藝術體驗,以提高學生的.主體意識、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以及獨特的個性品質。在交流中架起連接師生情感、傳承美術文化和審美思想的橋梁,共同探索未知的領域。在愉悅體會成功的情感中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是在實踐中形成的并依據一定的教育理論構建的教學模式。

  (1)掌握小學生學習美術過程中的學習習慣養成狀況。

  (2)探討小學美術教學中養成課堂學習習慣的途徑和方法。

  (3)構建“主動——探究”的教學模式。

  主要內容:

  (1)小學美術課堂教學中學生課堂學習習慣養成的現狀調查,利用問卷調查、個別訪談、召開座談會等方式,調查學生課堂學習習慣差的原因,為分析形成原因奠定基礎。

  (2)小學美術課堂教學中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不高的原因調查與分析。從教育學、心理學、生理學的角度分析小學生不喜歡美術教學活動的原因,同時也要從教師教學方面尋找原因,并進行認真分析。

  (3)制定小學美術課堂教學中“主動——探究”模式并付諸實踐。

  (4)小學生喜歡美術活動的個案研究。

  四.課題研究過程及方法

  研究過程:

  (1)利用“課前預習”,培養學生搜集學習材料的好習慣。課前讓學生帶著問題去搜集有關材料。通過這一過程,學生做好了課前的充分準備,為課中練習奠定了必要的物質基礎,同時也讓學生養成了帶學習工具的良好習慣,他們逐漸體會了動手操作的快樂。

  (2)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訓練學生學會聽課,并利用有效地教學手段適時檢查學生的注意力集中情況,學生課中認真傾聽的習慣才能慢慢得到培養。

  (3)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在思想上產生不同的認識,想法,見解,教師必須提供有效的時間和空間,激活課堂。

  (4)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學會與人合作,學會在合作中張揚自己,接受別人,只有學生在學習過程不斷交流,融會貫通,課堂教學內容才能得到不斷地深化和升華。

  (5)借鑒別人的做法:建立教師、學生、家長相結合的評價聯系卡。

  研究方法:

  該課題目的是體現“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主要研究如何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利用學生求知欲,學生養成課堂學習的習慣。在實驗研究過程中,利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手段去激發學生求知欲,使其成為每個學生主動學習的內驅力,進而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以求對學生今后的繼續學習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采用的研究方法有:

  (1)案例研究法。通過學生主動學習與美術學科教學整合案例研究,有針對性的積累實踐經驗。特別是研究課前預習與課堂教學的有機結合問題。

  (2)行動研究法。在學習、教育、教學、教研方面不斷實踐,通過上教研課、主動聽別人的課、評課、編寫導學案、撰寫教學反思、參與學生的實踐活動、進行個案分析等途徑來研究。

  (3)經驗總結法。不斷挖掘與課題有關的相關要素,及時總結體會和經驗。

  (4)文獻資料法。查閱相關資料,參考相關成果,進行綜合分析,尋求理論與實踐創新。

  五.課題研究的實施

  第一階段:準備階段:(xx年12月——xx年2月)進行相關理論的學習,制定課題實施方案。

  第二階段:實施階段:(xx年3月——xx年4月)嚴格按照課題的實施計劃方案實施本課題的研究。采取閱讀學習、聽課研討、實踐反思等達到良好行為習慣的基本養成。

  第三階段:總結階段:(xx年5月——xx年6月)整理和分析各種研究資料,匯總研究成果,撰寫研究論文;撰寫課題研究結題報告,申請結題。

  六.預期結果

  1.促進教師教育教學經驗的提升及自身的成長。

  2.促進學生美術技能、理論學習、動手能力等方面的提高,調動學生學習美術的積極性。

  3.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學會學習,學會做人,全面發展。

  4.形成小學美術課堂教學中“主動——探究”模式理論體系。

  5.撰寫結題報告。

  6.撰寫一篇《美術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的論文。

小學課題實施方案10

  為全面貫徹教育方針,實施素質教育,全面樹立”科研興校“意識,扭轉我校落后局面,提高教師自身的科研素質和教育教學水平,培養教師科研創新能力,結合我校教、科研課題項目,科研課題實施方案。

  一、指導思想

  以適應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面向現代化”的需要研究我校教育教學現狀,探索適合自己的新路子,形成自己的辦學特色為目的,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為指導,認真搞好教、科研工作,探索適合自己學校的新路子,力求在教、科研課題的實驗操作中,實施素質教育,適應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需要,從而實現“科研興校”的.目的。

  二、教、科研課題的確立

  我校的教研工作要在進修和教科所的指導下,以轉變觀念、改進教法、改進學法,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創新精神,提高教與雪的效率,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為目標,根據我校的實際情況和赤松鄉的自然狀況,確立我校的教研課題為寫作教學研究。

  三、教研工作的基本原則:

  1、有針對性,注重實效

  2、樹立“科研興校”意識,調動全體教師參加教育科研的積極性。

  3、加強教、科研骨干力量的培訓。

  4、形成教研推進素質教育落實的教風。

  四、教研工作實施細則:

  1、加強教育科研組織建設。建立學校教育科研工作領導小組,負責學校的教研管理,課題研究,參謀咨詢,師資培訓和人員配備等工作。

  2、加強教育科研力量的組織工作。

  3、建立健全教育研究管理制度,保證教研工作的順利開展。

  制度是管理的一種形式,制度管理具有標準化、程序化的穩固特征,因此要建立以下制度。

  (1)教育科研管理制度

  (2)教師教育科研制度

  (3)教研成果考核、評比、獎勵制度

  (4)經費投入、使用制度

  (5)教育科研檔案管理制度

  4、加強教育科研資料檔案的建設

  教育科研信息資料是進行教育科學研究的基礎,是學習新教育思想,掌握先進方法的重要工具;是廣大教師不斷積累知識、增長才干,提高科研水平的重要途徑,因此,要加強教研信息資料的搜集、管理、加工、服務工作和科研檔案建設工作,以保證教研的正常進行。

  五、具體實施步驟

  1、20xx年10月組織學習,提高教師科研興校意識,確定各課題人員配備,調查學生現狀,建立科研檔案,搜集信息,健全制度。

  2、20xx年4月課題實施研究階段。

  3、20xx年3月,單項課題結題階段。

  4、20xx年10月,課題規劃總結階段。

  5、20xx年下半年,對適宜的優秀課題,在全學區推廣,并對有功人員進行表彰。

小學課題實施方案11

  一、課題的提出

  小學階段開設英語課程的目的是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情感,形成初步的英語語感,為其打好語音、語調基礎,最終使學生具備初步的用所學英語進行交流的能力。閱讀是語言學習的一個重要方面。閱讀教學在外語教學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長期以來在我國的英語教學中,閱讀課一直是最受重視的科目。它可以幫助學生得到樂趣,獲取信息,培養學生的英語閱讀理解能力,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英語閱讀習慣,具有正確的閱讀技巧,擁有主動學習的能力和合作的精神,為終身學習打下基礎。閱讀是鞏固和擴大詞匯量的好方法。然而現行的小學英語并無明確的英語閱讀教學目標和配套的閱讀教材,因此在小學階段開設英語閱讀課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也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

  二、課題的界定

  基礎教育階段,《新課程標準》已較大的篇幅闡述了英語學習策略,這就對英語教師的教學策略提出了新的要求:能在實踐教學中運用科學的教學策略幫助學生有效地使用學習策略,采用科學的方法提高學習效率,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自身發展能力。閱讀教學策略是英語學習策略的一部分,它源于教學實踐的需要,在閱讀教學中根據一定的教學理論和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出教師自己對課內外閱讀教學組織和調控的方案。

  三、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古德曼(K.S.Goodman)在1972年指出:“閱讀是對三種相互有關而各有區別的信息,即形符的、句法的和語義的信息,進行信息處理的一種形式。”英語閱讀包括了朗讀和默讀。但主要是借助視覺進行默讀。默讀是最符合實際需要的方式。默讀要求把注意點放在理解語言單位上,速度較快。現在的中學生普遍存在閱讀速度慢、理解能力弱的現象。導致這種現象有多方面的原因,如情感因素,方法與策略因素,智力因素。但在我的教學中,我發現其主要原因是語言因素限制了學生英語閱讀能力的形成。所謂的語言因素是指字母、單詞、習語、短語和語法規則等。當學生遇到新單詞或新句式時,立即產生了畏懼感,覺得束手無策,思路混亂。其次,學生缺乏閱讀的興趣。大部分學生除了作業中的閱讀練習,從來不主動閱讀課外材料。再者,學生對閱讀的內容缺乏深層的理解。

  四、課題研究的目標

  (一)研究的目的:探索小學英語閱讀教學的有效方法。

  (二)總體目標:鞏固和擴大詞匯量,增強語感,提高學生的閱讀速度和理解的準確度,逐步形成他們的英語閱讀習慣和能力。幫助學生善于、樂于了解異國文化,拓展實踐空間,不斷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促進英語聽說能力的提高。

  (三)分級目標:

  三年級:

  1、能看圖識單詞,或認讀所學單詞。

  2、能朗讀和理解學過的簡單的句型及對話。

  3、能在圖片的幫助下讀懂簡單的小故事。

  四年級:

  1、具有初步拼讀具有一定規則的單詞的能力。

  2、在老師的幫助下理解一些單詞、詞組在句、篇中的含義。鼓勵學生學習使用字典。

  3、能通過自己的閱讀,從短文中獲取大意。

  五年級:

  1、能根據拼讀的規律,讀出簡單的單詞。

  2、能通過上下文理解部分生詞的含義。正確運用工具書理解文中的單詞、詞組。

  3、能通讀簡單的故事、短文,正確理解大意。

  4、能用自己的語言簡要描述所讀的語言材料。

  5、初步建立起課內,課外閱讀的興趣和習慣。

  六年級:

  1、能正確流利地朗讀所學對話,短文以及與教材難度相當的對話,短文。

  2、能夠正確理解所讀故事,短文的大意,能從文中找出有關信息。

  3、能夠運用簡單的閱讀技巧來提高理解的準確度和閱讀的速度。

  4、有較濃的課內,課外閱讀的興趣和良好的閱讀習慣。

小學課題實施方案12

  為了全面落實市教科所未來五年教育科研工作的指示精神,全面落實我鎮擬定的《教育科研工作五年規劃》,實現“科研興校”的整體構想,將承擔的科研課題有序地穩步實施,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導思想

  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的原則,做到理論與實踐的最佳結合;堅持勇于探索,敢于創新的方針,發揚“求真、求實、求是”的科研品格;堅持以應用研究為主體;堅持全面強化,全面滲透,全面推進的工作思路,使科研工作切實為教育教學改革服務,為提高我鎮教育教學質量服務,為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服務,為打造一支適應教學改革的高、精、尖的教師隊伍服務。

  二、整體目標

  1、“xx”期間,我鎮確立的主課題為《新課程改革理念與各學科融合》,圍繞主課題向語文、數學、英語學科拓展,從面形成了語文學科與思品學科的融合,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自主意識,如何創設教學情境;英語學科如何培養學生探究能力等子課題。從而形成了我鎮“xxx”期間教育科研的整體框架。為教師群體參研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各校要緊緊圍繞我鎮擬定的.主課題,結合本校專任教師的教學實際確立好子課題,緊密結合教師的科研能力及學生的學習現狀,通過理論學習、調查、討論、分析等手段,對所擬課題進行深入研究,形成校校有課題,全員都參與的科研氛圍。

  3、以校本研修為載體,開展校本研究,課題確立后,校長要幫助指導教師積極立項,研究具體的策略與方法,確保此項工作穩步實施。

  4、加強科研科普信息傳遞力度,通過校本培訓,提高專任都的理論水平與專業化能力;通過調查研究,掌握第一手材料,為指導青年教師參與研究做樣子、鋪路子、當參謀;能過理論講座,專家引領為教師參與科研做好充分準備。

  5、集中抓好科研工作,從而達到“在研究狀態下工作,在工作過程中研究的目標。”

  三、具體要求

  1、學校領導是教育科研的第一責任人。

  首先要成立科研工作領導小組,使之成為科研工作的組織者、探索者和實踐者,各校參與科研的人數不得少于60%。

  其次,要建立校本科研制度,力爭做到制度化、經常化、科學化,并與教師的考核緊密結合起來。

  再次,領導要率先參與科研,堅持用自己的觀點研究對策及方法,成果與教師共同研討,在同伴互助中思進,在探索與完善中升華。

  2、參研教師要圍繞子課題在個性中尋找共性,要教學情境中甄別與評價,致力于為師生提供一個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完善自我的空間與舞臺,使自己的研究成果真正成為學生終生受益的源動力。

  3、采取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評價體系,即各校專任教師從教學實際出發,確定好子課題,經各校篩選后擇優上報,然后由中心校按計劃要求定期檢查指導,注重研究過程,注重方法及步驟,注重科研方案及實驗報告寫法的指導,中心校責成專人為各學校提交的子課題進行跟蹤指導,使此項工作健康有序地實施。

小學課題實施方案13

  一、課題的提出:

  培根說過一句話:“習慣是一種頑強而又強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人一旦養成一個習慣,就會自覺地在這個軌道上運行。”是好習慣,則會讓人終生受益,反之,就會在不知不覺中影響你一輩子。在班主任工作中,我深深地懂得小學階段是人的成長起步階段,也是人的基礎素質形成的開始階段。而良好的衛生習慣不僅有利于保持校園良好的衛生,同時也體現著一個人的修養。小學階段是養成各種良好習慣的關鍵時期,如何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這就要求班主任重視養成教育,把它落到實處。

  二、理論依據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明確指出:“學校教育要樹立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這就要求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確立健康第一的觀念,努力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切實提高他們的衛生意識,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第十四條:“認真做值日,保持教室、校園整潔。保護環境,愛護花草樹木、莊稼和有益動物,不隨地吐痰,不亂扔果皮紙屑等廢棄物。”小學生形成良好的衛生習慣,不僅是進一步學習與發展的需要,是素質教育全面發展的重要內容,更是未來建設者的一項基本素質。良好的衛生習慣將會使孩子受益終生,學生階段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到孩子們長大后獨立生活時就更容易選擇和堅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三、班級學生現狀分析

  實驗小學二年級二班有學生51人,現在的學生大多都是獨生子女,而獨生子女的生活自理能力弱。獨生子女父母對子女具有較高的溺愛,在生活照顧上慎之又慎,細之又細,凡事不準孩子動手,對孩子的自理能力非常不信任,這樣就使獨生子女在生活上缺少實踐的機會,更沒有保持衛生和勞動的意識。

  我班農村子女較多,個別家長觀念淡薄、衛生意識較差,對子女衛生方面的指導比較欠缺。有的家長成天規范子女讀書、寫字、做作業;要么撒手不管,任隨子女干什么,也不去引導。比如我班的孫陽同學,父母在他還沒上學時就離異了,爸爸另外又組成了一個家庭,有了孩子,媽媽也有了新的的生活,而且經常打麻將,他和爺爺奶奶居住,爺爺奶奶是農村人,沒有收入,沒有文化,所以他一年也不洗幾回澡,夏天走到他身邊,常會聞到一股異味兒,而學生并不會自覺去糾正不好的衛生習慣來改善這些不好的狀況。而城市家庭中個別家長缺乏培養孩子自理能力的意識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心疼孩子,不愿意讓孩子“受苦”,如我班的鄭嘉瑞同學,爸爸媽媽在賓館上班,他的物品,包括學習用品經常是賓館的服務員給他收拾,所以他養成了依賴別人的習慣。每節課下課老師都提醒準備下節課物品,他就像沒聽見一樣,桌上物品總是亂七八糟,上課鈴響才收拾。

二是怕孩子不小心磕著或碰著,

三,家長怕麻煩,有些家長對我說:有教孩子做事情的那些時間,自己也就替他做好了或者說,他做不好,我不放心。許多事情包括力所能及的事都不用做。基于以上幾種原因,所以我們教師必須承擔起指導教育的義務。

  四、課題界定:

  所謂習慣,是指出于無數次的重復或練習而逐步固定下來變成高度自覺的行為方式。本課題涉及的良好衛生習慣,包括教師環境衛生習慣、個人衛生習慣等。學生衛生習慣的好與壞,是關系到學生個性品質發展的重要因素,學生養成了良好的衛生習慣,既保持了環境的整潔,又增強了他們對疾病的免疫力。促進學生的生長發育,增強學生的體質,使學生的精神面貌得到改善,促進學生其他良好行為習慣和完美人格的'形成。

  五、課題研究目標:

  1、造就一支衛生意識強、教育思想現代化的教師隊伍,不斷促進學校教育教學工作。

  2、教育學生從自己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從關心教室環境做起,積極參與環保。

  3、通過各種形式、途徑、方法培養本班小學生良好衛生習慣,切實提高他們的衛生意識,提高學校辦學質量。

  4、通過研究,探究培養小學生良好衛生習慣的有效途徑。

  六、課題的研究原則

  1、研究原則:

  一致性原則。學生良好衛生習慣的形成取決于多方面的因素。既有家庭環境、學校環境、社會環境的影響,也有其個人經歷、社會交往及個人心理特點的影響。在養成教育過程中,我們既要注重學校教育,更重視學校與家庭、社會的關系,使教師、學生、家長對衛生習慣養成教育的目標、意義有統一的認識,在實踐中保持行動的一致性,特別是贏得家長的支持。家校聯動,共同培養。習慣是在教育過程中和實踐中經過反復練習形成的,學生的一半時間在學校度過,還有一半時間在家里度過。因此攜手家長共同制定衛生習慣的落實是一個不容忽視的環節。定期召開組織家校活動,通過各種方法向家長了解學生在家庭中的表現,向家長宣傳學校生活常規及衛生習慣的要求和教育方法,讓家長密切配合,積極支持,共同幫助學生改正不良的習慣,取得教育的一致性,只有這樣才能形成各方面的良好常規及衛生習慣。

  主體性原則:學生是教育的對象,又是學習的主體,所有學生的衛生習慣都應得到培養和發展。

  差異性原則:培養學生良好衛生習慣要注意因材施教,揚長補短。

  循序漸進原則。培養衛生習慣要從少年兒童的實際和特點出發,符合他們發育成長的規律,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少年兒童應提出不同內容的衛生習慣要求。把培養衛生習慣的目的意義講清楚,由易到難,由少到多,由簡單到復雜,分清輕重緩急,循序漸進地加以培養。

  表揚為主原則。培養少年兒童的衛生習慣是一項耐心細致的工作。教師對班里各種具體情況做具體分析,堅持正面教育個別衛生習慣差的學生,進行個別談話,了解孩子的思想實際,了解孩子的困難,幫助孩子盡快形成好習慣,如定期進行學生個人衛生檢查。同時,讓衛生習慣好的學生成為骨干,作為榜樣帶動衛生差的學生,當他們有點滴進步時,及時肯定,予以鼓勵。

  七、實驗方法與策略

  (一)實驗方法

  本課題是一個實踐性很強的課題,因此,總體上主要采取行動研究法,邊研究邊實踐邊總結,不斷解決實際問題,改進實踐方式方法,具體采用調查法、比較法、觀察法、個案研究法、經驗總結法,多種方法結合進行研究探索。

  1、行動研究法:“實踐—反思—實踐”式行動研究法。研究過程中,邊實踐、邊反思,不斷修正研究方案,改進研究方法,提高研究實效。

  2、調查研究法:從課題立項之前到研究的各個階段,分別用問卷、訪談等形式進行不同內容的調查研究,提高研究的可行性。

  3、文獻研究法:查閱文本資料以及相關教育信息網,搜集資料,進行先期的文獻研究,分析研究的時代背景,構建研究的理論框架,為課題實施奠定基礎。

  4、個案研究法:在研究過程中選取典型案例,建立研究檔案,進行跟蹤研究。

  5、經驗總結法:在實驗研究過程中教師及時撰寫教育案例,由具體經驗總結上升到科學經驗總結。學校對實驗過程及時進行階段性總結,提高經驗研究水平,培養學生基本文明禮儀的良好行為習慣,主要包括良好的為人基本習慣、處事基本習慣、學習基本習慣,衛生基本習慣、語言表達習慣等,促進學生健康人格發展。在為人方面,課題強調的核心理念是“培養愛心”,體現為“有真愛,負責任,明禮誠信和樂觀豁達”。在處事方面,課題強調的核心理念是“規則意識”,體現為“遵守規則,做事有計劃,善于合作,毅力堅強,求新求異,追求效益”。在學習方面,課題強調的核心理念是“培養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體現為“基礎扎實,掌握信息,學用結合,善于思考,科學用腦”。禮儀方面,課題強調穿著整潔得體、說話語言文明。這些良好習慣都需要在中學生日常行為中培養。

  (二)實驗策略

  1、為人師表身正為范

  班主任除了承擔教學任務及班集體的組織和管理者的雙重角色之外,班主任還具有榜樣示范的作用,榜樣的示范作用是巨大的,對于學生良好的衛生習慣的養成,教師本身的示范作用尤為重要。教師的行為應充分表現其教育性,每次值日生工作,老師應一邊指導他們如何做,一邊身體力行,做示范,和他們一起做好值日生工作。走進教室,看到地上的紙屑,就不動聲色地把它檢起來放到垃圾桶里;地上臟了,主動拿掃帚掃干凈;桌面臟了,自己擦一擦;桌椅歪了,排一排等等,久而久之,學生就在無聲的身教教育下,潛移默化地受到感染。

  2、教會學生做值日,人人爭當小主人

  一年一期每人當一天值日班長,明確值日班長的職責。在每人當過一天值日班長后挑選十名優秀的值日班長擔任值周小干部,值周小干部每日中午和放學必須組織檢查其他同學的“每人一崗”,自己的桌子,座位四周的衛生。“每人一崗”雖然任務少,但要每天堅持也不容易。我一向重視學生責任心的培養,讓學生知道,我是班級的一員,就有責任把班級的衛生搞好,我是學校的一員,就有義務為學校的美麗出力。剛開始的時候,我還是不大放心,每次掃完地都要親自去檢查一遍,但是通過一段時間的培養,我已欣喜地看到“學校是我家,教室是我家,清潔靠大家”的理念在他們幼小的心靈根植,每天中午放學的時候,每位學生都會把自己的包干區里的衛生檢查好,把自己的書包整理整齊才會離開教室。

  3、開展活動,寓教于樂。

  喜愛活動是少年兒童的天性,活動既可以豐富他們的精神生活,又能使他們長知識、增才干,對他們的身心發展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而寓教于樂的活動是一種輕松愉快的教育方法,讓學生在愉悅的氛圍中受到教育,逐步改正自己的行為。班主任應充分發揮晨會課及班隊課的時間,增加學生的個人衛生和環境保護意識。例如:開展以衛生知識、保護環境等為主題的活動,使學生在生動活潑的氛圍中愉快地接受教育。培養學生的衛生習慣是一項耐心細致的工作。如開展制定班級衛生公約,讓公約成為班級同學共同努力的方向;帶領學生參加保潔護路活動、上街宣傳等活動,通過角色扮演培養學生不亂扔垃圾的習慣;開展講衛生小故事比賽,在生動形象的故事情節中使學生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開展值日生評比活動,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和衛生習慣。

  4、創設環境,培養習慣。

  創設與教育相適應的良好環境,為孩子提供活動和表現能力的機會和條件。如發動學生精心布置教室,讓學生感受到自己教室的課桌椅整齊有序,窗明幾凈,舒適溫馨的家需要我們用雙手共同創造。同時在學生中開展“一人一崗”、“爭當值日班長”等活動。讓學生知道,我是班級的一員,就有責任把班級的衛生搞好;我是學校的一員,就有義務為學校的美麗出力。這樣不僅培養了學生的責任心,更加培養了學生在活動中約束自己的行為,使其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

  5、持之以恒,反復訓練。

  衛生習慣的培養和不衛生習慣的糾正,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解決的。小學生在習慣養成的過程中有“反復”的特點,改變已鞏固的條件反射,建立新的條件反射,往往需要花較大的精力,反復堅持,必須“積日累月地練,練到非常熟,再也丟不了”也便成了習慣。通過對強化訓練,必能取得良好效果。強化法可與學校的常規管理相結合,學校在不同階段根據學生的衛生習慣的形成情況,確立強化訓練點,班級、學校上下一致強化訓練。要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不能貪多求全,而應有計劃地一步一步地實施,要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不能貪多求全,而應有計劃地一步一步地實施,一個習慣一個習慣的形成。一系列活動的開展貫徹落實到整個學期的始終,使學生的良好的衛生習慣在反復強化中定型。因此,老師要有意識制定好教育訓練計劃,反復地、經常性地圍繞具體要求組織落實。

  6、建立激勵機制。

  教師方面:重在精神激勵,強調自主科研與創新意識,激勵教師積極參與,撰寫科研論文。學生方面:采取群體激勵與個體激勵相結合,群體激勵:如星級文明班評比——每周評比文明班級—每月文明班升級—期末評出四星級文明班,舉行授獎儀式等,以營造濃厚的激勵氛圍;個體激勵:如各班評比每周一星(周一升旗儀式佩戴禮儀之星)—期中初評班級禮儀之星(十佳禮儀少年)—期末分層級評比禮儀之星(班級類每班10名,年級類每班各3名,校級類每班各1名)。

  八、實驗步驟

  本課題實驗與研究時間是:20xx年3月至20xx年12月,分三個階段完成:

  第一階段:20xx年3月至20xx年4月(準備階段)

  ——成立課題小組,建立課題檔案,制定研究方案,調查分析小學生衛生習慣現狀,完成現狀調查報告。(20xx年3月至4月)

  ——對課題進行充分論證,完善實驗方案,搜集與課題相關的資料和信息,并編制成課題內部研討、學習資料,供課題組成員閱讀。(20xx年5月)

  第二階段:20xx年5月至20xx年11月(實驗階段)

  ——開展小學生“良好衛生習慣”實踐系列活動,探究培養小學生良好衛生習慣的途徑與方法。

  ——通過問卷與訪談,調查、及時反饋良好衛生習慣的階段性成果與存在問題及努力方向。

  ——在學校的教師、學生及其父母中開展“衛生與生活”、“良好衛生你我他”為主題的競賽活動,同時舉行“良好衛生習慣養成”經驗交流會,探索良好衛生教育養成的經驗。

  ——結合少先隊主題教育活動,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促進良好衛生習慣的養成。

  ——形成一套具有較強操作性的良好衛生習慣教育方案。

  第三階段:20xx年12月(總結階段)

  九、課題研究的預期成果形式:

  1、促進學校德育工作的創新和實效化,促進學校養成教育工作更有效地開展,找到“小學生良好衛生習慣”教育的方法和途徑。

  2、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提高學生的人文修養。

  3、使教師提高研究水平,促進專業化成長。

  十、實驗領導小組和指導小組、實驗小組

  (一)實驗領導小組

  (二)指導小組

  (三)實驗組成員

  全體班主任參與課題研究

小學課題實施方案14

  一、課題研究的背景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埃德加.富爾說:“未來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怎樣學習的人。”課前預習是閱讀教學的起始階段,雖然是在課前,但卻是整個閱讀教學不可缺少的環節。預習的過程就是學生自讀自悟的自主學習過程。預習的深入與否,效果好壞,直接影響著學習課文的效率。而且,學生一旦有了預習的習慣則事半功倍。同時,指導預習又是學法指導的一個重要環節,通過預習中的學法指導與訓練,可以使學生逐步形成“展卷而自能通解,執筆而自能合度”的能力,對學生來說,是終身受益的。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指出: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方式,改變過去的傳授式學習方式,把學生看作學習的主體,發展的主體,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古人云:“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教師講課要備課,學生上課更要備學,即預習。預習首先有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學會自主學習,掌握自學的方法,為終身學習打下基礎;其次有助于了解下一節要學習的知識點、難點,為上課掃除部分知識障礙,通過補缺,建立新舊知識間聯系,從而有利于知識系統化;最后有助于提高課堂學習的效果,預習中不懂的問題,上課老師講解這部分知識時,目標明確,態度積極,注意集中,容易將不懂問題搞懂。因此,通過教師的引導,激發學生主動預習的動機,使學生樂于學習,善于學習,提高自主學習、主動預習的能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對學生的終身學習都將會有重要的影響。

  但是在我們的實際教學中經常會看到這樣的現象:要么是沒有進行課前預習,要么是有預習但效果不夠好,學生僅僅是把字詞一寫,課文一讀就算預習了。反饋中發現:低年級學生生字的書寫順序是錯的,間架結構不對;有的仍存在字詞不會寫,詞語查了工具書,不會結合具體的語言環境理解;有的是借助教輔等參考資料抄寫了對文本的理解,放下參考資料又不會了;也有的只是摘抄了一些優美的句段,至于好在哪里沒有進行深入地思考等等,這些預習只是為預習而預習,為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而已。其實,在小學階段,有的小學生入學時就已認識了一些字,特別是一年級上學期學過拼音之后,大部分學生都能借助拼音去拼讀課文了。但是由于小學生的年齡特點,預習需要教師精心組織,仔細指導,才能有效,才能促進課堂教學效益的提高。因此,作為教師,要從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出發,根據教材內容,有意識的引導學生去主動讀文,進行預習,努力培養學生的預習習慣,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以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

  作為語文教師,我們發現課前預習對于語文的學習是多么的重要。但是我們發現許多小學生,對課前預習沒有足夠的重視,沒有形成良好的習慣,沒有掌握有效的預習方法。使得不少孩子在課堂上,尤其是中下等的學生,只有聽的份,學習起來也非常吃力。我校的大多數語文老師都是中青年教師。愛學習,善于鉆研。在學校領導的帶領和大力支持下,教學教研之風逐漸濃厚起來。我們樂于研究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以及解決的策略;我們也樂意總結,反思教學中的成功與不足。在這樣的背景下,提出了《小學語文課前預習有效指導的研究》的小課題研究。

  二、課題的界定

  1、課前預習是指學生在課堂學習之前預先自學將要學習的功課。

  2、課前預習有效指導是指教師在預習內容、預習方法等方面對學生進行科學的、細致地指導,使學生掌握有效的方法,提高自學能力。

  3、小學語文課前預習有效指導的研究就是針對小學生的特點,運用教育調查,行動研究的方法深入了解“小學語文課前預習有效指導”的方法及培養策略。

  三、本課題國內外研究的歷史和現狀(文獻綜述)。

  通過查閱相關資料表明,對小學語文課前預習的研究已經有許多年了,而且觸及小學語文課前預習的研究非常多。《語文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中也強調要初步掌握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有關課前預習的研究雖然多,但比較散,沒有形成一整套課前預習的有效指導方法。我們的研究意義在于對學生進行課前預習的有效指導,使學生掌握有效的預習方法,從而提高自學能力。爭取在前人的基礎上有所突破。

  四、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1、《語文課程標準》指出:“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

  2、葉圣陶先生有關指導預習的論述。

  葉圣陶在《論中學國文課程的改訂》一文中說:“指導預習的辦法實施了,上課的情形就將和現在完全兩樣。上課做什么呢?在學生是報告和討論,不再是一味聽講,在教師是指導和訂正,不再是一味講解。”課堂教學的整個進程,就成了由教師指導預習方法、提示預習項目、訂正或補充學生的預習成績,學生們報告各自的預習成績、討論彼此的預習成績這兩方面的工作有次序、有組織地進行的過程,成了師生共同活動的過程。在這里面,教師是預習的指導者,又是討論預習報告的主持者;學生是預習的實行者,又是討論預習報告的參與者。整個教學過程圍繞著“預習”展開。葉氏認為,“惟有如此,學生在預習的階段既練習了自己讀書,在討論的階段又得到切磋琢磨的實益,他們閱讀書籍的良好習慣才會漸漸養成”

  3、建構主義理論。

  建構主義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建構主義提倡在教師指導下的、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也就是說,既強調學習者的認知主體作用,又不忽視教師的指導作用,教師是意義建構的幫助者、促進者,而不是知識的傳授者與灌輸者。學生是信息加工的.主體、是意義的主動建構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和被灌輸的對象。在學習過程中,建構主義強調學習者不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而是認知的主體,教師由舞臺上的主角變成幕后導演,成為學生建構意義的幫助者、指導者。教師應組織協作學習,并對學習過程加以引導,使之朝著有利于意義建構的方向發展。4、心理學觀點。

  “皮亞杰強調兒童心理發展的本質是主體通過動作對客體的適應,是內外因相互作用的結果。他指出,真正的學習是學生主動的、自發的學習,而不是教師傳授的學習。正確的教育能夠加速兒童的發展。他曾指出:“良好的方法可以增進學生的效能,乃至加速他們的心理成長而無所損害。”

  五、課題的研究目標及內容

  (一)研究目標:

  1、通過研究,引領學生掌握正確、科學的預習方法,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及自學能力。

  2、通過研究,使教師在預習方法、預習內容、預習作業的設計等方面有所突破。不斷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和教學藝術,特別是在學法指導方面的能力,并不斷總結,不斷實踐,從而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

  3、通過研究,努力培養學生的預習習慣,激發學生主動預習的動機,使學生樂于學習,善于學習,提高自主學習、主動預習的能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課堂效率,為學生的終身學習打下基礎。

  4、通過學習相應的理論知識,提升教師的理論水平和教學研究的能力。課題的實施會促使教師深入學習理論,以研促教、以研助學,教、學、研相互融合,在實踐中成長,提升教師教學研究的能力。

  5、力求構建不同學段、不同課型課前預習的可行性強的操作樣式。

  (二)研究任務:

  1、小學生語文課前預習情況的調查。

  2、小學語文教師課前預習指導情況的調查。

  3、小學生語文課前預習效率不高的原因調查與分析。

  4、不斷完善小學語文課前預習有效指導的策略與并付諸實踐。

  5、結合語文課文教學案例,讓學生真正掌握預習的方法。

  6、提出小學語文課前預習有效指導的策略。

  六、課題研究的方法

  1、問卷調查法,調查教師對學生課前預習的認識及學生課前預習存在的問題,包括學生對課前預習的態度、興趣、預習的方法、效果等,以便及時全面發現問題,更好地進行研究。

  2、文獻資料法:學習有關預習的相關理論和有關預習的研究情況,了解預習的意義,并對有關研究情況進行全方位的分析,使課題研究的內涵和外延更豐富、更明確、更科學,爭取在現有的研究水平基礎上有所突破和提高。

  3、行動研究法:通過行動研究,發現每個階段出現的問題,結合理論提出具體改進措施,再實踐、反思,并注意收集每一步行動反饋的信息,最后對研究中獲得的數據、資料進行科學處理,形成經驗材料。

  4、在課題研究的過程中,把不同的預習作業設計在教學中不斷嘗試、分析,及時發現問題,找到策略。結合相關理論對預習作業設計與評價中出現的問題或案例,進行全面、系統的研究分析,形成具體的資料。

  七、基本的研究思路

  (一)研究對象

  我校不同學段實驗班的學生。

  (二)研究步驟

  1、課題準備階段(20xx、12――20xx、2)

  1)成立課題研究領導小組,制定實驗方案、計劃。

  2)實驗教師收集相關資料,理論學習。

  3)確定實驗班級,調查學生目前預習狀況,了解學生預習水平。

  4)調查了解教師目前對學生預習指導情況。

  本階段成果為:《小學語文課前預習現狀的調查報告》

  2、實施階段(20xx、3――2012、12)

  1)預習方法研究:實驗教師對教材進行梳理歸類,研究不同課文的預習方法,如精讀課文應該怎樣預習,語文園地應該怎樣預習等。

  2)預習內容研究:預習時應重點關注哪些內容

  3)預習作業設計研究:教師應設計哪些作業引導學生具體預習。

  4)預習內容檢測研究:教師應如何檢測學生的預習情況,預習之后該如何設計課堂教學

  5)預習方法指導研究:每個研究內容都要有具體的學習資料、研究案例、研究總結及過程性資料。

  內容:

  1、課題組成員每學期按學段承擔一節有關“課前預習有效指導”的課。

  2、每個課題組成員所作的課都經過下面的程序:

  先說課――進行集體備課――做課—集體反思、總結

  3、每個課題組成員按要求上交研究材料。如:學生的預習作業,預習指導課的教學設計、說課稿、教學反思,撰寫課題研究案例和階段總結。

  本階段的研究成果為:語文課前預習的指導方法、學生的預習作業、預習指導課的案例、錄像、圖片等。

  3、總結驗收階段。(20xx、1――20xx、6)

  1)整理實驗過程中的資料,撰寫課題總結報告。

  2)編輯課題研究教學案例集和一些研究成果匯編。

  3)申報課題結題,并在教學中進行推廣應用。

  八、課題研究的成果及形式為:

  1、課題研究報告。

  2、有關本課題研究的教學案例集、研究成果匯編或教育論文集、預習指導課的錄像、圖片等。

  3、本課題研究中,學生的預習作業文集。

  4、構建不同學段、不同課型課前預習的可行性強的操作樣式。

  5、學生習得了有效的預習方法,提高了自主學習的能力。

  6、教師掌握了科學的指導方法。在預習方法、預習內容、預習作業的設計等方面能對學生進行科學的指導,優化了學生的預習過程,使學生在日積月累的長期實踐中得到自求得知的鍛煉。

  7、教師的理論水平和教學研究的能力得以提高。

  九、課題組成員及分工

  1、課題指導組:王聲明、徐燕。

  主要任務:文獻資料收集、錄像、圖片等資料的采集和匯總。

  2、課題負責人:龔小琳。

  主要任務:完成課題立項申請報告;課題實施方案的設計;全面負責本課題的研究進程;總結整理本課題的研究成果。

  3、課題實施教師:彭志剛、徐鴻麗、龔小琳、王淵榮、馬斌、王鑫、張欣茹、高學霞、武穎、崔淑琴。

  主要任務:

  1)學習相關理論知識,為順利進行課題研究打基礎。

  2)就課前預習情況在老師、學生、家長中開展調查(龔小琳、高學霞完成調查報告);收集、整理各種研究資料;教師開展討論與交流,商定課前預習指導內容。

  3)在自己所任教的年級、班級中實施此課題的研究方案,并在實施過程中收集資料,總結反思,寫出案例。

  4)開展課題探索與實踐。王淵榮、馬斌老師分別承擔一節研討課,要體現課前預習的有效指導內容。

  5)實施者撰寫研究論文和個案。

  十、主要參考文獻。

  1、《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

  2、劉良華《自學成材還是聽講成材》

  3、中央教科所編:《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教育科學出版社

  4、劉春生《作業的革命》

  5、《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課型》吉林大學出版社歐陽芬、彭隆總主編

  6、《魏書生談語文教學》河海大學出版社魏書生著7、《陶行知文集》江蘇教育出版社陶行知著

  備注:在課題的實施過程中,將會根據具體情況進行相應的調整。分享:

小學課題實施方案15

  一.課題的表述:

  小學英語合作化教學的課堂模式探究

  二.課題涵義:

  小學英語合作教學就是以合作學習小組為基本形式,系統利用教學中動態因素之間的互動,促進學生的學習,以團體的成績為評價標準,共同達成教學目標的教學活動。本課題主要研究英語合作化教學的課堂模式,真正體現以學生為主體,使學生會學、樂學,而且通過小組成員間相互協作,共同參與學習活動,可以使學生在充滿合作機會的個體和群體的交往中,學會溝通,學會互助,學會分享,使學生的知識、技能、情感都得到和諧發展。

  三.課題提出的背景:

  合作學習(cooperativelearning)于20世紀初源于美國,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了實質性的發展,在中國合作學習作為對傳統教學組織形式的一種突破和補充,已經被教師越來越廣泛地運用教學活動。合作學習就是學生通過分工合作共同達到學習目標的一種學習方式,又稱“小組學習”、“團隊學習”或“分享學習”,是一種富有創意和實效的教學理論與策略。它在改善課堂內的教學氣氛,大面積提高學生的學業成績,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品質和學會自主學習等方面實效顯著,是當代主流教學理論與策略之一。

  四.研究目標:

  1.創建民主科學的小組合作化教學的管理模式;

  2.探究小組合作化教學的'課堂模式;

  3.創建科學的小學英語評價標準及實施辦法。

  五.研究方法:

  1、運用測驗法和比較研究法,對實驗班的學生情況進行前測和后測,比較驗證該教學法的實驗成效;

  2、運用行動研究法,對實驗班的學生進行科學的均衡分組,并創設系統民主的小組管理模式;

  3、運用行動研究法和經驗總結法,對實驗班的學生嘗試小組合作化教學模式;

  4、運用觀察法和文獻研究法,創設科學系統的小學英語學生評價機制;

  5、運用經驗總結法和比較研究法,總結形成該課題的研究性課題報告。

  六.研究步驟:

  1.研究分組方法:

  20xx.2—20xx.3創建民主科學的小組合作化教學的管理模式。負責人:楊福穩。

  2.探究小組合作化教學的課堂模式:

  20xx.3—20xx.5研究具體的小組合作化教學步驟,形成較成熟的教學案例。負責人:呂振紅。

  3.達成科學系統的小學英語評價機制:

  20xx.5—20xx.6研究具體可行的評價標準及執行辦法,形成科學的評價體系的經驗總結。階段負責人:駱敏之。

  七.成果形式:

  1.研究分組方法,總結出具體成熟的經驗論文。

  2.探究小組合作化教學的課堂模式,形成較成熟的教學案例。

  3.研究具體可行的評價標準及執行辦法,形成科學的評價體系的經驗論文。

【小學課題實施方案】相關文章:

小學課題實施方案07-21

小學課題實施方案04-20

小學課題研究實施方案07-31

小學課題研究實施方案()07-30

小學課題研究實施方案04-01

小學數學課題實施方案03-23

小學課題實施方案(精選15篇)04-20

小學課題實施方案15篇04-18

小學課題實施方案(15篇)04-18

小學課題實施方案20篇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