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課題實施方案

時間:2023-04-24 08:29:10 實施方案 我要投稿

課題實施方案合集15篇

  為確保事情或工作高質量高水平開展,往往需要預先制定好方案,方案是從目的、要求、方式、方法、進度等都部署具體、周密,并有很強可操作性的計劃。怎樣寫方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課題實施方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課題實施方案合集15篇

課題實施方案1

  一、本課題的研究現狀述評及選題的意義:

  1、就目前的初中地理教學現狀而言,雖然一再強調素質教育,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強調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但事實上勿用諱言,仍然停留在升學應試考試的教學層面上,教師的努力,學生的任務仍然是圍繞著高的升學率及考入更好的學校。但是就目前師生共同努力的結果卻是:一小部分學生奮力擠入了重點高中,一部分進入普通高中,仍有一部分直接進入社會,服務社會。而進入高中的這一部分學生仍然是肩負著考試機器的重任,仍為考分奮斗。而進入社會的這部分學生在接觸生活、生產實踐的過程中,所學知識卻不能應用,遇有問題不能分析解決。即缺乏科學解決問題的方法與思維,缺乏科學素養。這樣的結果實際上是與學校教育的初衷相悖的。但盡管如此,教師在中考的重壓下,嚴重缺乏這樣的改革精神與改革精力,更缺乏這方面的專題研究。

  2、隨著新課改的實施,新的教育理念和社會對教育的更新要求,教師們必須在這方面有新的考慮,新的思維。要從培養對社會直接有用人才,教給學生科學思維方法,即“授之以漁”,而不是“授之以魚”。選擇這一話題的意義在于:①以新課程的理念,對教育提出更高的教學能力要求,不能僅僅充當“教書匠”,而要當好導師、導演和演員和不斷學習的學員,以課本為素材,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分析的方法,歸納演繹的方法;②力求在地理教學的“課堂導入”這一環節中,有所突破,有所創新,以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使得地理課的教學在一節課的開始就對學生充滿吸引力,盡而使地理課堂教學高效進行。③通過師生的共同努力,培養出具有科學思維能力,直接服務于高中教學,服務于社會的新型初中學生。

  二、課題研究的主要思路、重要觀念。

  1、一個人的一生是短暫的,所學的東西是極有限的,尤其在初中階段。初中地理教師不能評書本、講書本,更重要的要教學習化學的方法,學習地理的思維,重過程、輕結果,為今后的學習打下基礎。

  2、初中地理教師不能僅有初中教學的本領,僅有初中的地理知識能力。要在新課改精神指導下,徹底轉變觀念。即強調教學是“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的反思性、批判性、探究性的活動,是以理解為基礎的體驗生活和構建生活的過程,是師生互動的交往活動。”通過研究,要提高教師在這方面的能力。

  3、初中地理課教學雖然僅擔任了整個地理教育中的啟蒙教育任務,但是本學科屬于學生感興趣的自然學科,有著十分優越的學科特點。通過實驗操作、現象分析、理論推理、演繹結論、舉一反三、多學科滲透等,對初中學生科學素養的提高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環節。

  三、課題研究方法及側重點

  1、在研究的'準備階段,采用文獻研究的方法與系統的方法,構建詳細的課題研究操作的實施方案,分工協作,分部實施。

  2、在研究的實施階段,根據初中地理教學特點及初中生的知識結構,擬采用熱點討論、活動表演、聽寫自查、多媒體導入等方式方法開展研究,積累資料。并側重學生科學素養培養的校本課程進行實驗,加強個案研究與階段成果總結。

  3、在研究的總結階段,采用邏輯的方法與經驗篩選的方法進行總結,撰寫研究報告。

  四、課題的理論意義,應用價值

  1、樹立新型教學觀的需要。根據新課改的的要求與精神,通過實踐、研究、徹底破除“以教為基礎,先教后學,學生只能教師學,學生只能復制教師講授的內容”的局面。而達到“教是為了不教”、“教師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在教學生學”的境界。

  2、樹立新型學生觀的需要。我們面臨的學生都是發展中的,尚未成熟的生命個體,具有巨大的潛能與極強的可塑性。他們也是獨特的人,存在個體間的差異。但是每個人都有可能在某一方面或某件事情上獲得成功。這就要求教師要用欣賞的眼光看待每一個學生,而不應用一套陳舊的、千篇一律的教學方法去教他們,讓他們只學會一點可憐的書本知識。

  3、適應新課改的需要。

  4、新形勢下教師自身成長發展的需要。

  五、課題借鑒的主要理論:

  新課程標準、科學教育理論、現代教學論、系統論、認知心理學、主體教育理論

  六、預期效益

  教師論文集、教學課件集、優秀教案集、教學展示課等。

  七、課題的研究步驟(20xx年11月――20xx年7月)

  為了保障課題研究有條不紊地進行,我們結合學科特點制定研究方案,確定研究進度,基本情況如下:

  (一)20xx.11——20xx.3準備階段;

  (二)20xx.3——20xx.3實踐階段

  (三)20xx.3——20xx.7總結階段

  (一)研究的準備階段(20xx年11月――20xx年3月)

  這個階段的主要工作是確定研究課題,設計研究方案,確定課題組成員分工,做好實施的充分準備。

  在這段時間內,我們將建立課題組,確定課題組的研究成員,并召集全體課題組成員召開課題組會議,確定課題研究的具體內容,擬定具體的研究方案。

  在具體的研究工作中,我們將做到:

  1、每學期單周周五下午定為我們的集體活動時間(與其它活動時間安排有沖突時,為雙周周一進行),加深對課題研究內容的認識、理解,共同探討研究方法。在對上一周研究內容進行總結歸納的同時確定下一步的研究具體活動,及時交流感想體會。

  2、進行理論學習,集體研究《走進新課程》、《科學素養的基準》《探究教學論》《研究型課程》等先進理論,提高自身修養和素質,為課題研究打下堅實的基礎。并對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認識進行交流,共同探討,共同提高。

  3、對學生現有情況進行摸底,分析目前學校學生的具體情況,以便研究工作能夠有的放矢地進行。

  4、討論研究具體的實施方案,并今后的研究工作明確方向和方法。

  5、明確研究人員分工。

  (二)研究的實施階段(20xx年3月――20xx年3月)

  這個階段的主要工作是開展研究與實踐,總結階段成果。加強理論方面的研究,定期組織交流。具體實施中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20xx年11月――20xx年1月:安排聽課,交流討論活動,進行教學反思。力求做到:

  1、每人寫一篇關于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體會和感想。

  2、每人設計一節教學方案,并進行教學設計交流,對設計方案進行修改,形成優秀的教學設計。

  3、每位教師公開展示一節課,全體課題組成員進行觀摩,聽課、評課,總結經驗體會。

  4、進行反思,集體交流,總結經驗,以指導下一步實踐。

  第二部分:20xx年1月――20xx年7月:研究教學媒體對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影響,組織制作適合課程的探究式教學課件。具體的工作安排如下:

  1、研究新課程,對課程改革的實質做到準確把握,認真落實。

  2、深入體會探究教學模式對科學素養培養的作用,設計體現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教學課件及教學方案,并進行教學設計評選,交流設計體會。

  3、選出優秀的課件及教學方案,進行公開展示,全體課題組成員進行觀摩,聽課、評課,總結經驗體會。

  4、集體交流,適合農場中學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教學方法,在今后的研究中推廣實施。

  在完成以上基本的研究工作后,課題組成員再次進行集體交流,完成本階段的研究總結。

  第三部分:20xx年7月――20xx年3月:實施校本研究課,集體編寫研究課教案,互聽互評,寫相關經驗總結。擬開展如下研究工作:

  1、課題組成員集體編寫研究課教案,教師互聽互評,對教學設計中存在的問題及實施的新情況及時修改補充,形成優秀的教學設計,教學課件,教學課例。

  2、力爭在校本教研活動或其它教學研究活動中展示與課題研究相關的研究課,征求多方意見。

  3、整理學生反饋意見。

  4、總結經驗體會。

  (三)研究的總結階段(20xx年3月――20xx年7月)

  總結完成課題研究的分析報告。匯編教學論文、優秀課件、研究課教案。在這一階段中,具體工作包括:

  1、理論學習,對學習的理論進行更深入的理解和認識,提高自身修養。

  2、課題組成員總結歸納研究心得,積極撰寫經驗論文。

  3、對課題研究工作進行分類整理,歸納資料,整理文件,總結成果,匯編結集。

  4、撰寫研究分析報告。

課題實施方案2

  一、課題提出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指出:“教師應尊重學生的人格,關注個體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使每個學生都得到充分的發展。”但是在我們的日常教育教學工作中,由于來自社會、家庭和學校教育及學生自身原因,導致學生學習態度消極,缺乏信心,對學習會失去興趣,發展滯后,成為“學困生”。“學困生”雖然在班級里人數不多,但影響很大,成為制約學校教育教學質量提高的一個瓶頸。抓好對“學困生”的教育對于推進學校的素質教育,提高學科教育質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和歷史意義。

  我校是個典型的城鄉結合部學校,我校在校生40%以上是進城務工子女,20%是父母上班,孩子一人在家,這些學生大部分缺乏父母有效的監管和照顧,思想、心理、行為難免產生偏差,影響了學習,甚至給學校帶來不良影響,使教師頭疼,學校為難。學困生是一種普遍現象,轉化學困生,促進素質教育工作的'開展已經成為學校教育研究的熱門話題,因此,我校依據實際情況,擬定了“學困生轉化策略的研究”課題。

  二、課題界定

  學困生:即學習困難的學生,是指在知識掌握、學習習慣、學習方法、學習能力、心理品質等方面存在偏離常規的結構性缺陷,智力得不到正常的開發,能力目標、知識目標,均不能達到新課標的基本要求的學生。它是一個相對的概念,伴隨學生群體存在,往往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因而也是個動態的、發展的概念。

  轉化指轉變,改變。

  學困生的轉化,即是在學習上感到困難的學生,在一定形式的輔導下,學習上有了好的改變。

  學困生轉化策略的研究,通過研究,探索學困生轉化的策略,使學困生在學習成績、興趣、自信心等方面得到提高。

  三、研究目標

  本課題旨在推進素質教育的過程中,將素質教育的理念和實踐相結合,將教育教學中的共性要求和個性創造相結合,糾正教育實踐中的不良育人觀,構建符合本校特點,符合教育規律的“學困生”的轉化模式。

  1、探究學困生形成的原因,設計學困生轉化的策略。

  2、興趣教學、分層教學、心理輔導、課后輔導,及時及早轉化學困生

  3、及時總結,靈活調整,形成有效轉化的多元模式。

  四、研究的內容

  1、“學困生”的成因及“學困生”的心理分析,主要研究導致“學困”的家庭、社會、學校及學生個體內部因素。

  2、調查分析“學困生”的不良行為習慣,研究轉化措施

  3、課堂教學如何轉變“學困生”,研究課堂教學中的指導策略。

  4、學校、社會和家長如何形成合力,研究三者在“學困生”轉化中的動態關系。

  五、研究對象

  北園小學一、二、三、四、五、六年級中學習有困難的學生。

  六、課題研究方法

  1、觀察法:觀察“學困生”上課參與教學活動情況,了解其發展狀態。

  2、調查研究法:追蹤調查“學困生”的家庭狀況心理、行為、能力表現、成績等發展情況。

  3、個案分析法:把轉化過程中成功的事例形成個案,總結經驗。

  4、行動研究法:全體參與教師在實踐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提高研究水平,總結經驗,提高學習成績。

  5、測試法:通過學習成績檢測了解“學困生”發展情況。檢驗轉化成果。

  6、資料和文獻法:收集、檢索國內國際相關理論成果,提供必要的理論學習和研究基礎。

  七、研究的具體步驟

  第一階段:理論學習與研究階段(20xx.9—20xx.11)

  通過問卷調查,校訊通、家訪等進行“學困生”的現狀調查分析,確定“學困生”的成因,心理分析等調查報告,制定切實可行的研究計劃,并成立課題組,進行合理分工,責任明確,措施有效。

  第二階段:實踐探索階段(20xx.11—20xx.6)

  課題組分工落實,開展實驗,收集實驗資料,撰寫經驗文章,轉變教師育人觀,課堂教學觀。

  第三階段:理論總結與推廣(20xx.6—20xx.7)

  整理實驗實錄,提煉實驗成果,撰寫論文,編輯論文集,全校推廣、驗證,提升實驗成果。

  八、研究的預期成果形式

  1、問卷調查表及分析;

  2、觀察記錄以及跟蹤記錄表;

  3、學生學習興趣與自信心的培養(論文);

  4、課堂轉化學困生的案例(或課堂研討課);

  5、結題報告和有關論文;

  6、學生實績展覽等。

  九、課題研究管理

  1、加強組織管理

  為了把本課題研究工作落到實處,我校成立了課題研究領導小組。實驗教師由事業心、業務能力強的骨干教師擔任,小組成員分工明確,責任到人,并及時交流,反饋問題,相互促進。

  2、加強研究過程及檔案資料管理

  各成員認真開展研究活動,并做好各項記錄,副組長及時收集研究資料,組織課題研究日常工作及協調工作,定期召開研究情況交流、反饋座談會。

課題實施方案3

  一、課題提出

  1、“課程資源與作文教學有效鏈接的研究”的提出首先是源于《語文課程標準》。

  《標準》指出:語文課程資源包括課堂教學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例如:教科書、教學掛圖、工具書、其他圖書、報刊、電影、電視、廣播、網絡、報告會、演講會、辯論會、研討會、戲劇表演,圖書館、博物館、紀念館、展覽館,布告欄、報廊、各種標牌廣告等等。自然風光、文物古跡、風俗民情、國內外的重要事件,學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話題等也都可以成為語文課程的資源。基于這一點,進行此課題研究有其可靠性和必要性。

  2、新課標十分重視和強調了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即教師和學生要充分利用校內外的語文教育內容來源,組織語文實踐活動,創設語文學習環境,引導學生觀察,感悟和積累,培養和發展學生的語文素養。這是語文課程觀念的更新和完善,也是現代語文教育發展和新世紀語文教學改革深化的必然。搞好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對于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必將產生積極而深刻的影響。

  3、從教學現狀看,語文課程正在逐步趨向于綜合性、生活化,但教學操作卻流于表面及形式。進行比較研究,意在探索尋求落實“大語文”的渠道,通過“寫作”構建起語文與其他學科、活動、生活的聯系。

  4、從教學對象來看,學生普遍對寫作不感興趣,寫作內容單一,常常是“巧婦卻難解無米之炊”。這種現象反映了當前作文教學過程的形式化、空洞性。我們進行課程資源與小學作文教學有效鏈接的研究,試圖從多個角度來優化作文教學,賦作文教學以靈性。

  二、研究意義

  1、利用課程資源進行小學作文教學研究首先是語文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其次源于我們對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思考。生活處處有語文,處處都能學語文。作為語文老師,我們務必樹立大語文教育觀念,挖掘一切可開發和利用的語文課程資源,使我們的語文教學春風得意,勃勃生機無限。

  2、這是小學作文教學現狀的需要。從教學對象來看,學生虛假作文的現象還很嚴重,“造文”現象還較普遍,學生認識生活的水平與能力還較弱。這種現象反映了當前作文教學過程的.形式化、空洞性,教學過程與學生生活脫節,缺少活生生的生活氣息。我們進行課程資源與小學作文教學有效鏈接的研究,試圖以習作為橋梁,溝通語文教學與其他學科知識、課外活動、社會生活的渠道,通過各種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提高學生觀察與思考、積累與表達的能力,豐富習作的內容、激發習作的興趣,從多個角度來優化作文教學,賦作文教學以靈性。

  三、研究問題

  (一)主要問題

  1、解讀課程標準理念,把握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統一這一基本特點。

  2、拓寬語文學習的內容、形式,尋求語文文本與其他學習資源鏈接的方法方式,有效訓練學生的觀察與思考,積累與運用的能力。給學生提供更多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機會,使學生在語文實踐中全面提高語文綜合素養。

  3、以課堂教學為突破口,正確處理教與學之間的關系,落實研究方向。充分利用課程資源,進行小學作文教學的研究。

  (二)重點難點

  一是如何通過課題實驗,使課程資源與作文教學達到有效鏈接;二是如何通過課題實驗,改進教師教學行為,提升校本教研的深度。

  四、研究方法

  1、理論研究法:組織課題組成員深入、系統地解讀各種教育理論,本課題在申報立項之前請教育教學專家做宏觀的理論論證,在實施過程中就微觀問題請專家做過程性指導,中期請專家做初步鑒定,再次做論證,根據專家意見調整研究活動。

  2、行動研究法:對參與研究的教師和學生進行跟蹤調查,動態掌握實驗者的實際情況,將實驗情況做動態分析掌握第一手資料,并與實驗預設進行對比,不斷重新審視、調整研究方向。

  3、文獻研究:收集國內外關于作文理論方面的文章、成果,了解研究的動向,做必要的分析、對比、借鑒和動態調整,保證課題研究的獨特性、超前性。

  4、案例研究法:收集典型的案例實錄,進行研究分析并進行案例反思。

  五、學術價值

  1、組織富有實效的課題研討活動,形成校本教研活動的良好氛圍。

  2、提升教師專業水平,形成學校辦學特色發展的大優勢。

  六、預期效益

  通過“課程資源與作文教學有效鏈接的研究”課題的開展,開放教材,拓寬學習渠道,創設綜合開放的學習環境,增加實踐活動機會,培養學生的認識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使學生樂學、善學,激發學生的寫作熱情,增強寫好作文的信心。讓學生掌握一些寫作基本知識和技巧,了解一些寫作途徑,豐富寫作的題材,培養學生的觀察力、想象力和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

課題實施方案4

  一、選題緣由

  我們課題組之所以要選定和研究這個課題,是基于以下幾個原因:

  1、信息化社會的需要。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我們已經跨入了信息時代,而獲取信息的一種重要手段就是閱讀,會不會閱讀將決定一個人向社會獲取信息的能力。曾祥芹和韓雪屏兩位閱讀專家曾研究,新世紀的人們必須迎接三個挑戰:一是無限的書籍對有限的閱讀時間的挑戰,二是呈幾何級數膨脹的信息對讀者原有接受能力的挑戰,三是大量新知識對讀者理解能力的挑戰。世界很多國家和地區都意識到閱讀在人的終身發展中的不可低估的作用,人們一致認為閱讀的深度、廣度、效率的形成,最佳時期就是中學階段,這就迫切需要提高中學生的閱讀能力。而閱讀能力和閱讀興趣又是相互關聯的,學生有了閱讀興趣,才能從內心深處對閱讀產生主動需要。愛讀是會讀的基礎,是養成良好閱讀習慣的前提。

  2、教育改革的需要。新的《語文課程標準》的實施,使閱讀在教學理念上也有了較大的變化。閱讀能力不只是指能夠解答好考試中的閱讀理解題,更重要的是指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能力。在閱讀中培養愛國主義感情,社會主義道德品質,從而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價值觀,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因此,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越來越被擺在一個突出的地位加以關注和研究。當閱讀的地位越來越重要的時候,學生發出了提高閱讀興趣的強烈呼聲。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學生的惰性和單向性積習已成常態,課堂教學缺乏活力,整個教學活動中教師大包大攬,占用了大部分時間,而學生只是機械應答、學習,處于極被動地位,自主性得不到體現,出現了一種高費低效、簡單機械學習的現象。學生的被動接受導致的一個結果是厭惡語文閱讀學習或無積極意識學習,只是課堂上為學習而閱讀,課外根本不涉及閱讀知識,這又導致了學生閱讀、寫作水平極低的現象。學生極期望一種開放、合作、探討的教學態勢的形勢,期望教師由知識的單向傳授的權威模式中走出來。因此,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以興趣這把鑰匙去開啟學生的心扉,引導學生走進知識的大門。

  3、農村中學校情的需要。《課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多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然而在農村,由于父母雙雙外出打工,留守中學生數量劇增,即使有少部分在家父母,文化程度普遍不高,不能形成一種讀書的家庭氛圍,好多學生閱讀積極性不高。我校就屬于農村中學,正是由于辦學條件及社會、家庭的影響,學生自幼就閱讀興趣不濃,課外閱讀量少,閱讀基礎較為薄弱,閱讀活動往往具有盲目性和隨意性,閱讀能力沒有得到相應的提高。雖然老師也強調他們要多閱讀,但他們缺乏良好的閱讀習慣和方法,囫圇吞棗,受益不深,因而感受不到閱讀給他們帶來的快樂。這就需要我們結合我校的校情,尋找有效途徑與方法來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

  4、研究空白填補的需要。近年來,我校先后完成了國家級子課題、市級、縣級的作文教學課題研究,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閱讀教學的研究還不夠系統。我們在教學反思中發現,我們的日常閱讀教學存在明顯的弊端:很多時候我們在閱讀教學中,沒能讓那充滿人性美,洋溢人文意趣的閱讀成為教師的樂趣、學生的渴求,成為師生忘情的精神享受;相反,閱讀已成為枯燥乏味的一種技藝,一種望而生畏、做而生厭的訓練。我們時常只是讓學生粗略地“掃描”一下,便急匆匆地去提問、去分析、去歸納,最后便是梳理出幾條所謂的“規律”,讓學生記記。遇到公開課更是去追求表面的繁榮與新奇,而學生卻很少真正地走進文本,我們教師也并沒有從真正意義上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這是閱讀興趣的培養意識淡薄,培養方法盲目、混亂、低效以及閱讀興趣的培養理論缺乏造成的。因此,我校語文組的老師一致認為培養學生閱讀興趣的研究對我校來說既是一項研究的空白,同時又有較大的研究空間,應該去研究,也值得去研究。

  出于上述四個方面的考慮,我們選擇了農村中學生閱讀興趣的培養作為研究課題,希望能在這方面取得一定的成效。

  二、研究現狀述評

  國內教育界對閱讀的探索和努力從未間斷。北京師范大學教育行動研究讀書會一直以來非常關注閱讀在教育中的特殊作用,20xx年的主題是“讀書與未來”。 于漪、曾祥芹和韓雪屏等閱讀專家長期致力于語文閱讀的研究,并強調閱讀興趣對閱讀能力提高的重要作用。

  教育一線的語文教師們也都紛紛投入閱讀興趣培養的研究,各類刊物都能看到發表的相關論文。這些對與我們的研究都有很好的指導和借鑒作用。但我們也發現,其中有些研究也只停留在短時效應和膚淺的層面上,既不系統,更不能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終身閱讀的興趣。

  因此,我們希望在專家的理論指導及學習他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研究出具有我校特色的語文閱讀興趣培養的途徑與方法。

  三、理論依據

  1、“興趣”理論

  興趣是人們力求認識某種事物或參與某種活動的積極傾向。

  在中國古代,孔子曾提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的主張。的確,正是因為提高學生興趣的重要作用,因此,古今中外的許多教育學家都十分重視興趣這種認識和能動的價值,明代學者王明陽指出:“今教童子,必使其趨向鼓舞,心中喜悅,則其進不能已。”前蘇聯教育學家蘇霍林斯基也說:“學習興趣是學生活動的重要動力,是教學促進發展的起點,是提高學習質量的保證。”杜威則把興趣看作是活動的原動力,他說:“除非一個對象或一個觀念里面有了興趣,其中便沒有鼓勵人去做的原動力。”

  就中學生的個性傾向來了看,興趣是最重要的意向心理因素,有興趣才會引起注意,有興趣才能激起情感,有興趣才能發揮動力。全國著名的特級教師魏書生在一篇文章里也談到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越濃,學習的積極性就越高,語文成績就會越好,所以,應該激發學生的興趣,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充分的調動起來。

  該理論應用到閱讀興趣的培養中,就需要教師激發學生對閱讀濃厚而強烈的渴望和需求的心理,從而讓學生產生出愿讀、想讀、會主動讀的讀書行動。

  2、建構主義理論

  20世紀70年代末,西方興起建構主義思潮。它對笛卡兒的教育認識論進行反思,提出了“知識主要是個人對知識的建構,即個人創造有關世界的意義而不是發現源于現實的意義”的觀點。之后,建構主義成為當今世界最有影響力的教育理論之一。建構主義理論提出“以學生為中心,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由教師起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和促進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協作、會話等學習環境要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首創精神,最終達到使學生有效地實現對當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的目的”。

  教育部頒發的《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說:“閱讀文學作品的過程,是發現和建構作品意義的過程。作品的文學價值,是由讀者在閱讀鑒賞過程中得以實現的”,“鼓勵學生積極地、富有創意地建構文本意義”。從此,建構主義思想滲入語文閱讀教學中。

  該理論應用到閱讀興趣的培養中,就需要教師創造某種條件或利用學生已有的其它行為動機和需要的遷移,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主動性,使閱讀成為他們生活中所必需的東西。

  四、研究思路

  1、研究目標

  本課題著力研究解決農村中學生閱讀興趣不高或缺失的問題,探索出培養學生閱讀興趣的有效途徑與方法,從而提高農村中學閱讀教學的水平,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提升他們的文化品味和審美情趣,提高農村中學閱讀教學的質量。具體目標如下:

  (1)通過研究,探索出一套培養學生閱讀興趣的途徑與方法,解決農村中學閱讀興趣的培養方法盲目、混亂、低效的問題。

  (2)探討出語文閱讀興趣培養的基本規律和教學模式,解決農村中學閱讀興趣的培養理論缺乏和無模式可借鑒的`問題。

  2、研究內容

  (1)農村中學學生閱讀興趣現狀的調查。

  采取問卷、訪談、個案分析等方式,調查分析當前農村中學生閱讀興趣的現狀。主要包括:學校特別是語文教師在培養學生閱讀興趣方面采取了哪些方法、效果怎么樣,學生對閱讀是否感興趣,對語文教師有哪些期待等。

  (2)農村中學生閱讀興趣教學實驗研究。

  通過教學實驗,探索并構建我校培養學生閱讀興趣的方法與策略體系。具體來說,即在閱讀教學的各個環節怎樣真正做到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可以采取哪些基本的策略、方法,堅持哪些原則,通過哪些途徑等。包括:

  ①“閱讀興趣的培養”的理論研究

  加強“閱讀興趣的培養”的原理、機制的學習與研究,為培養學生閱讀興趣的教學提供理論支撐。

  ②“培養閱讀興趣的途徑與方法”的實證研究

  這一部分是本研究的主體。本研究通過對“培養農村中學學生閱讀興趣的途徑與方法”的實踐探索,探討出激發閱讀興趣的途徑與方法,為教師創新激發學生閱讀興趣的方法提供借鑒,提高教師培養學生閱讀興趣的能力。

  如:培養學生詩歌閱讀興趣的途徑與方法研究;

  培養學生古文閱讀興趣的途徑與方法研究;

  培養學生現代文文學類文本閱讀興趣的途徑與方法研究。

  ③“培養學生的語文閱讀興趣”的教學模式研究。

  這部分是本研究的重點,也是本研究的難點。通過理論和實驗研究,我們探討農村中學學生閱讀興趣的途徑與方法,總結教育對策,主要解決語文閱讀教學中學生閱讀興趣不濃的問題,為教師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提供實作方法,如:

  培養學生詩歌閱讀興趣的教學模式的研究;

  培養學生古文閱讀興趣的教學模式的研究;

  培養學生現代文文學類文本閱讀興趣的教學模式的研究。

  3、研究方法

  本課題研究以行動研究法為主,輔以文獻檢索法、調查法、

  (1)行動研究法:即在整個研究過程中采取“預測—設計—開展—調控—反思—改進”的動態研究方法。

  (2)文獻研究法。綜合運用各種路徑(文件、會議、著作、報刊、網絡、實地聽課等) 關注影響語文教學存在的因素及其對中學語文閱讀興趣培養教學的影響;及時了解最新語文課堂教改相關成果的內涵和得失;深入研究并最大限度地把握與本課題相關的教學原理和理論,提升研究的理論層次。

  (3)調查研究法。綜合運用各種調查方法和手段(學生問卷、師生座談等),有計劃、分階段地展開閱讀興趣效益的調查研究,全面了解當前語文閱讀興趣培養教學存在的問題,征求良好的閱讀教學策略。

  4、研究原則

  (1)獨特性原則:即在課題研究中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新,形成自己的研究特色。

  (2)穩定性原則:從研究初期到形成成果、以及以后的教學中,長期堅持該課題的實施,確保該課題的研究成果得以不斷充實、完善。

  (3)主體性原則:研究活動以學生為主題,讓學生參與活動的全過程,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進行閱讀,培養學生的實踐精神和實踐能力。

  (4)實事求是原則:如實總結和反饋研究過程中的得與失,不因急功近利而夸大或虛構研究成果,失敗和教訓也要實事求是地反映出來。

  (5)靈活變通原則:盡量靈活、巧妙地處理研究過程中遇到的困難、障礙、挫折和失敗,以不同視角和方式改進研究方法和策略。

  (6)堅持不懈原則:不管研究過程中的困難有多大,阻力有多強,成功與否,均堅持到底,永不放棄。

  5、研究步驟

  本課題預定用三年時間完成。研究分為課題準備階段、開題階段、研究實施階段和總結鑒定階段。

  第一階段:課題準備階段(20xx年12月—20xx年3月)

  (1)成立課題組,對本課題進行論證。

  (2)設計課題研究方案,完成課題申報工作。

  第二階段:開題階段(20xx年4月—20xx年6月)

  (1)培訓研究教師,增強對本課題的認識,改變教學觀念,樹立以人為本的新課程理念,明確本課題研究的內容與目標,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和實施辦法。主要形式有:舉辦專題講座、訂閱教育刊物、郵購理論專著、印發重要資料、專題摘抄集錦、派員外出觀摩、理論探討交流等。

  (2)協調各方面的關系,組織團結一致的研究隊伍,爭取學校的政策支持和研究經費到位。

  (3)廣泛了解研究動態,爭取站在比較高的起點上開展研究,并且使研究在有組織、有計劃、有動力的環境中運行。

  (4)舉行開題論證會。

  (5)展開實驗研究工作。開展學生閱讀現狀的調查,完成調查報告。

  (6)撰寫階段實驗報告。

  第三階段:研究實施階段(20xx年7月—20xx年7月)

  (1)高質量地搞好主題研究工作。

  (2)組織與課題研究相關的活動。

  (3)在認識不斷深入的基礎上,對前期研究進行回顧總結,及時調整和改進后期研究思路,進行驗證性研究。

  (4)撰寫階段實驗報告,整理有關的資料,為結題做好準備。

  第四階段:總結鑒定階段(20xx年8月—20xx年12月)

  (1)開好結題工作研討會,理清思路,布置工作。

  (2)整理并完善附件資料。

  (3)撰寫結題報告,完成主件資料。

  (4)迎請專家結題。

  五、具體實施措施

  1、以良好閱讀環境的創設,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人創造環境,同樣環境也創造人”,可見環境對于一個人的成長是多么的重要。古時候有孟母三遷之說,今日強調校風校紀,成語中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古諺中有“江浙出才子,燕趙多壯士”,所要表明的無非也是這個意思。良好的閱讀環境包括物質環境和人文環境。首先我們要給學生提供可以選擇的圖書,充分利用學校圖書室的有利資源定期組織學生到圖書室借閱,當學生看到滿目琳瑯的圖書會不由自主地產生強烈的閱讀欲望。學生對閱讀對象的選擇是不確定的,模糊的,針對這一點,我們應對學生進行適當地指導。我們還可組織學生組建班級圖書角,每人配備兩本或兩本以上的課外書籍,編寫好號碼,歸置于班級圖書角實行專人管理。這樣讓每位學生捧出兩本書,你就擁有全班一百多本書,同時這項舉措也能鍛煉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培養學生的集體主義觀念,易于形成團結、互助、樂學、上進的良好的班風。學校的“廣播站”也可開辟佳作賞析節目,這樣,使學校有“書香”“墨味”,營造一個充滿人文氣息、文體底蘊的環境,從而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2、以各種形式的競賽,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競賽活動不但能調動學生學習知識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而且能促進學生能力的培養,素質的提高。如,經常在校內開展講故事比賽、朗讀名著名篇比賽、知識競賽、演講賽、背誦賽等多種豐富多彩的活動,并評選出優秀者。讓學生從中感受到閱讀帶來的快樂和成功,讓學生品嘗成功的喜悅,豐富個人的生活經歷,彰顯個性色彩,并且能讓學生在這樣的氛圍熏陶中逐漸培養起對閱讀的濃厚興趣。

  3、以教師閱讀興趣的外顯,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激發學生的讀書興趣,教師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中學生對老師有較強的依賴心理,尤其對學識淵博的老師有強烈的崇拜心理。所以,教師要以身作則,首先對讀書要有較大興趣,給學生以表率作用,產生強大的感染力,來激發學生的讀書興趣。在平時的教學中,可與學生交流讀書心得,給學生介紹好書,做出個讀書的表率讓學生看。每天晨讀,教師率先朗讀,非常投入地讀,讓自己的閱讀作用產生“閱讀情感場”,使學生情不自禁地加入到讀書的隊伍中去。

  4、以教學各環節的優化,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課堂教學既是學生的認知過程,更是學生生命活動過程,是師生之間多形式、多維度的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互動過程。課堂教學各個環節的設計中應該做到不僅要傳授知識,訓練技能;還要培養能力,發展智力;要為學生獲得終身學習的能力、創造的能力以及生存和發展的能力打好基礎。因此課堂閱讀教學不能只給學生傳授閱讀知識與方法,更要以課堂教學為陣地,以教學各環節(預習、導語設計、課堂研讀、作業設計與評價等)的優化,來促進學生閱讀興趣的提高,以培養學生終身閱讀的習慣。

  5、以寫促讀,激發學生閱讀興趣。

  借課堂教學的課文之“讀”加以延伸,以“讀”后之得之感,引發“寫”的動機,讓學生有得“寫”;在寫作課中,通過題目的設計,讓學生為“寫”而“讀”,“寫”的過程又是對“讀”的深化和拓展;在課外閱讀中,又以“寫”體現閱讀的成果,強化學生閱讀的興趣。我們所開展的以寫促讀活動,寫只是手段,不是目的,發動學生動筆去寫,首先是為了更積極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促進學生去閱讀、感知、梳理文本。認真讀書,也許不一定有多少話寫,但不認真讀書,是一定沒有話可寫的。對我們的學生來說,寫要促進他們對課文的理解,寫的過程,是對課文閱讀理解的梳理。在閱讀中體會寫作的妙處,雖然表面上看要花費不少的時間,可是磨刀不誤砍柴工,收獲的是對教材內容更透徹清晰深刻的理解與感悟,進而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使他們產生閱讀期待,為他們營造一種寬松、和諧的氛圍,釋放學生的心靈。

  六、本課題研究的預想成果及預想成果形式

  1、通過三年的研究,我們預期獲得如下成果:

  (1)培養學生課內外閱讀興趣的途徑與方法研究。

  (2)培養學生不同文本閱讀興趣的途徑與方法研究。

  (3)培養學生不同文本閱讀興趣的教學模式的研究。

  (4)以寫促讀培養學生閱讀興趣的教學模式的研究。

  2、本課題研究的預想成果形式:

  分階段完成論文及實驗報告

  (1)調查報告(基于課題實驗所進行的各項調查情況)

  (2)實驗報告(實驗總體報告、階段性計劃與總結等)

  (3)論文(基于課題研究的各類論文)

  (4)來源于學生的多樣化的延伸性的閱讀成果(讀書筆記、活動記錄、各類作品等)

  (5)實驗教師、學生的各項成果如案例、影像資料、發表或獲獎作品等。

  七、完成課題研究任務的保障條件

  1、教育教學條件優越。我校為農村遠教項目學校,教育教學設施設備齊全,有豐富的教育教學資源。

  2、過硬的研究基礎。我校已形成了濃厚的科研之風,涌現出了一批業務能力強、實干精神佳的科研能手,而且教師隊伍年輕化,富有開創精神。本課題組成員都曾參加過校級、縣級課題研究,有的還參加過市級和國家級子課題的研究,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3、本課題方案在設計過程中,咨詢了許多專家,確保了方案設計的合理性、全面性及有效性。

  4、制定了全面細致的《課題管理制度》,確保課題研究的有序性和務實性。

  5、經費保障:對于課題設計的經費學校將專款專用,確保課題順利實施。

課題實施方案5

  一、研究的目的及意義

  作業設計是教學工作中的基本環節,也是實施素質教育、進行課程改革的重要載體,其研究對于教學實踐的深化和教學理論的建設具有重要的意義。傳統的作業觀已不能適應新課程實施的要求,必須進行改革。我們曾對本校部分學生的語文、數學作業做過調查,發現學生作業在“質”的方面問題較多,其問題主要表現為作業數量與質量反差巨大,主要表現為:

  1、作業脫離學生的思想和生活實際,現成內容多,實際編寫少。

  2、作業程式化、刻板化,枯燥乏味,知識鞏固多,應用實踐少。

  3、總量過大,質量偏低,統一任務多,自主選擇少。缺乏創新,難以激發學生的興趣。結果是,學生負擔過重,教學效率低下。

  4、滲透不廣,將語文、數學學科和其他學科割裂開來,就著語文練語文,數學練數學,忽視了多學科之間的交叉滲透;

  5、對象不分,不同層次的學生做著完全相同的作業,有的“吃不飽”,有的“受不了”,因材施教的原則在小學作業設計中沒有得到充分的體現。

  小學作業量與質的巨大反差形成了明顯的負面效應。挫傷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損害了學生的身心健康,影響了教學質量的.提高。因此,優化小學語、數作業設計迫在眉睫! 鑒于上述認識, 我們課題組申報了課題《小學課堂作業設計研究》,希望通過研究使作業成為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活動過程,成為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重要途徑;通過研究切實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真正給學生以自主選擇、自主發展的時間和空間。

  二、研究目標和內容

  (一)研究目標

  1、通過本課題的研究,幫助教師在實踐中轉變語、數作業設計觀念,提高師生設計作業的能力,讓教師真正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引導者和組織者”。

  2、通過本課題的研究,樹立適應新課程理念的作業觀,優化學習環境,讓作業成為培養和發展學生素養的一座橋梁。

  3、通過本課題的研究,讓學生在實踐作業過程中,學會與他人合作,學會學以致用,學會在實踐活動中檢驗知識,獲得全面、主動的發展,最終為自己的終身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4、控制作業的數量,提高作業的質量,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

  (二)同一研究領域研究現狀,給我們的啟發

  關于如何設計好課堂學作業這一研究內容,在國內部分學校陸續展開,作業設計上對實踐性作業、綜合性作業的研究在報刊、網絡上有文章發表。

  這些作業給我們的啟發就是:首先要確立以生為本、新穎多樣、

  面向全體、重視學以致用的作業觀,即教師應該更多的從學生個性發展的角度來設計作業,而不應該僅從完成自身教學或增長學生知識的角度設計作業;作業的內容和要求應因人而異,從而達到培養學生特長的目的。其次,教師可以通過作業形成學校、家庭和社會對學生的教育合力,以作業的完成過程來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學習品質,發展學生的合作精神、頑強的意志,形成終身學習的觀念與能力。所以,教師應像對待課堂教學一樣著眼于小學語文、數學作業的優化設計,努力開發作業設計的價值。

  本課題將立足于學校現狀和學生實際,以小學語文、數學教學中的作業設計作為研究內容,分析當前作業設計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并提出解決對策,為提高語、數教學質量探索出一條有效的途徑。

  三、課題研究方法、對象和原則

  (一)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研讀有關專著,收集有關教學思想和模式的資料及論文,與新課程理念融合,借助理論和經驗,形成合力,進行課題研究,提高教學效果。

  2、行動研究法:依據《課程標準》,用相關的教學理念指導實踐,并圍繞課題問題,在課題組內組織學習、課堂教學作業設計研討、點評和理論主講活動等等,努力探索優化小學作業設計的原則和策略,分語文、數學兩個設計的作業案例進行研究。

  3、觀察法:對全體學生進行觀察,有目的、有計劃、精細的、深入的觀察。

  4、調查研究法:通過對教師和學生在研究之前、研究中期、研究后期對作業多方面情況進行調查分析,驗證研究的進展和效果。

  5、經驗總結法:重視資料積累,認真撰寫階段性報告,總結各階段的得失,不斷調節研究步伐。最后以總結形式完成課題研究《結題報告》。

  (二)研究對象

  研究對象為本校1-6年級各班,課堂作業設計。

  (三)研究原則

  1、主體性原則。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如果只是讓他們被動機械地寫,即使作業再多,也沒多大實效。布置作業時必須注意學生主體地位的發揮,作業要為學生服務。

  2、實效性原則。要講求實效,重視知識、能力的點滴積累,不能急于求成。

  3、差異性原則。學生是有差異的,發展性教育理論認為“差異是一種資源”。教師在設計作業時,必須對作業量、作業難度、作業方式作適當調整,分層布置。

  4、趣味性原則。讓學生嘗試、實踐趣味性作業,不僅善于激發學生的作業興趣,還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研究策略

  1、作業設計多樣化

  教師要善于在學生活動中捕捉時機,設計靈活多樣的作業內容。 新的作業設計應可寫、可讀、可看、可操作、可玩耍,讓每項活動增加目的性,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讓聽、說、讀、寫與演、唱、畫、做等多種形式相結合,讓學生動手、動腦、動口,符合他們好奇、愛動、形象思維占優勢的特點,把作業技能的培養與活動相貫穿,讓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活動,參與學習。

  總之,把對客觀事物的觀察、閱讀、表達相互聯系起來,構成整體,既促進聽、說、讀、寫、算、畫的結合,也促進了學生綜合實踐能力的發展。

  2、作業設計興趣化

  要讓學生有興趣,教師設計的作業就應該靈活新穎,富有情趣,吸引學生。

  3、作業設計應層次化

  學習能力先天有差異,有差異的學生做無差異的作業,勢必會造成有的學生“吃不飽”,有的學生“吃不了”的現象。承認并尊重這種差異,是主體性學習的一個重要特點。因此,對不同水平學生的要求應有所側重。

  此外,年齡的差異對學生學習能力有著重要影響,必須根據學生的年齡階段進行層次化作業設計。作業設計應針對不同年齡階段,循序漸進提出不同要求。

  5、作業設計綜合化

  ①課內外聯系。課內必須與課外相結合,讓學生在課余、課外通過豐富多彩的作業形式,鞏固、應用,深化所學的知識,促進知 識向能力的轉化。

  ②學科間融合。把語文、數學學科與其他學科知識相結合,淡化學科之間的界限,淡化知識分割,盡可能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讓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盡可能綜合學習并運用知識。

  ③校內外溝通。生活中處處語文數學知識,生活中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教育資源。教師在布置作業時,可以有目的、有計劃地布置學生觀察,培養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

  五、課題研究階段:

  此項課題研究分三個階段進行:

  第一階段:課題上報階段:(20xx年9月——20xx年10月)制定課題實驗方案,請專家對研究方案進行指導,確定最終研究方案。完成《申報書》填寫。完成對課題的內涵與目標研究。深入學習語數新課程標準等有關理論知識,明確研究方向,增強研究的自覺性、緊迫感。 這個階段所做的工作有:

  1、申報課題,請求省教育廳教育教學成果評審領導小組審批立項。

  2、學習有關理論,吃透小學語文、數學課程標準的理念,學習國內外有關教育教學的的資料和成功經驗。

  3、制定課題研究方案。請專家指導。

  4、培訓參與課題研究的教師,組織教師學理論,學方案。

  5、申請開題。

  第二階段:課題實施階段:(20xx年11月——20xx年2月)認真圍繞研究內容,收集原始材料。圍繞課題研究目標和研究內容,扎實開展課題研究。定期做好階段性小結,撰寫研究論文,形成文字性材料。

  這個階段所做的工作是:

  1、召開課題研究開題會。

  2、請專家對參與研究的教師進行輔導。

  3、根據研究方案課題研究教師制定個人階段研究計劃,啟動課題研究。圍繞課題研究目標和研究內容,扎實開展課題研究。

  4、定期做好階段性小結,研究階段性成果,撰寫研究論文,形成文字性材料。調控研究進程,完善操作過程。

  5、優化作業設計的原則和策略;并做好課題的中期匯報工作。

  第三階段:課題展示階段(20xx.3——20xx.9)完成中期研究報告、研究論文、課堂教學展示,形成語文作業設計的多種方法,激發學生對學習的熱愛。

  這個階段要做的工作主要有:

  1、整理課題原始材料和研究材料;深入分析研究,撰寫課題研究結題報告,形成全面而深刻的研究性成果報告。

  2、課題組成員展示課題研究成果。

  3、籌備召開結題會,聘請上級主觀部門和有關專家聽取課題的匯報,接受專家評估。 第四階段:課題結題階段(20xx.4-20xx.10)整理課題原始材料和研究材料。撰寫課題研究結題報告,形成全面而深刻的研究性成果。

課題實施方案6

  研究背景:

  (1)現有教育模式下音樂教學面臨的嚴峻形式。

  在長時間以來,在音樂欣賞的聆聽教學中,小學音樂教師普遍存在對新的教育理念理解不夠,音樂聆聽教學模式比較陳舊,講解、表述的形式單一,填鴨式、“灌輸式”的教學現象數不勝數。教師過分依賴教材參考資料,將學生欣賞音樂后的感受固定化、統一化,打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扼殺了學生的個性發展,遏止了學生擴散思維,影響了音樂學習的效率,導致學生的音樂素養和音樂學習能力很難提高。

  (2)音樂欣賞中聆聽教學有強大包容性

  音樂是無國界的、是相通的,音樂可以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音樂教師可以在音樂欣賞課堂中創設情景,在聽賞音樂時可充分利用“通感”效應以及中低年級學生好動的天性,調動學生的音樂參與性,在課堂中廣泛地開展交往活動,讓學生在音樂活動中樹立自信,讓學生在音樂中學會聆聽、學會表述、學會合作。

  研究意義:將課堂交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學生在聆聽音樂的過程中做到既有自己的獨立思考與獨特見解,又能和小組或班級成員妥協最終達到統一,可以有效的保護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上通過各種形式的動手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學習音樂的過程中全身心地投入到音樂中,感受音樂的情感真諦,發現音樂美、表現音樂美和創造音樂美,從而時實現學生體驗美感、豐富情感、促進想象力的過程,培養養學生正確的審美觀,促進素質教育的全面實施,促進學生個性發展。同時通過各種形式的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音樂實踐過程中,學生相互間學會尊重、理解、妥協、包容、顧全大局,真正做到“教育育人”的社會成效。

  課題名稱的界定和解讀

  重視小學音樂欣賞課,把感受與聆聽放在了所有音樂學習的首位。

  課程基本理念的改變“重視音樂實踐”改為“強調音樂實踐”,同時提倡“音樂欣賞”改為“關注音樂欣賞中聆聽”,并加寫了“突出音樂特點”。

  課題研究的步驟和舉措

  第一階段:2月立項、準備階段:制定個人課題研究計劃。研讀與本課題相關的理論書籍,如《新課程教學設計》、《音樂課程標準》等。明確培養學生音樂聆聽習慣的研究理念和研究目標;通過調查了解學生的音樂欣賞課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第二階段:3月到4月研究、實施階段:

  在各班展開調查,了解學生音樂聆聽中出現的難題。從激發學生對音樂聆聽的興趣,從課堂、課余興趣啟發,引導多去欣賞音樂。利用學生喜歡電視的特點,由此引導他們聆聽一些高雅音樂。音樂聆聽也是小學音樂的欣賞課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各年級的學生對聆聽音樂的感受及方法上,既有一定的共性,又有各自的特點。這次課題研究設想通過對實驗學生進行調查分析和嘗試新的教法,發現學生音樂欣賞中存在的問題,分析原因,找到克服學生覺得欣賞課乏味的對策,提高學生的對音樂欣賞審美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欣賞音樂習慣,同時帶動學生提高各課學習的興趣。

  第三階段:5月上旬總結、提升階段:進行歸納總結,整理學習筆記、研究體會、調查報告、個案分析等材料,撰寫有關學生音樂聆聽習慣有效性的研究的讀書筆記、論文。

  第四階段:6月中旬結題、評審階段。

  課題成果的預期和呈現

  預期研究成果:

  1.研究報告(開題報告、中期匯報、結題報告)。

  2.學生閱讀現狀情況調查問卷、調查報告、個案分析等。

  3.結集或發表相關研究的理論與實踐論文、教學案例、活動設計、研究課等。

課題實施方案7

  為了適應新課程改革的需要,切實促進我校教育教學工作持續發展和教師專業成長,將我校教育科研向更深層次推進,引導全校教師積極參與教育研究,把科研與教研、培訓有機結合起來,努力實現我校教學工作由“經驗型”向“科研型”的戰略轉變。特制定如下實施方案。

  一、指導思想

  樹立“問題就是課題,反思就是研究”的教育科研理念,從教育教學中的小事情,小現象,小問題入手,以小見大,實實在在,對教師在教學中遇到的問題,通過討論立為“小課題”,開展實實在在的研究,并通過小課題研究工作,探索總結教研、科研、培訓互相促進的校本研究新模式。

  二、實施目標

  1.通過小課題研究,切實解決課堂教學中的實際問題,提高教學有效性。

  2.從機制上保證教研活動課題化,形成教研組科研氛圍,提高教研成效,促進教研組建設。

  3.通過小課題研究,提高教師將教育科研與日常教學工作進行有機整合的能力,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三、總體思路

  教師可以個人單獨申報也可以多人共同申報進行小課題研究。形成以課題研究引領教學研究和教師培訓的研訓一體的校本研訓機制,引導教師立足自己的教學和管理實際,觀察發現教育教學現象中存在的問題,在常規教研活動中通過理論學習和實踐研討解決問題,提煉形成教學策略,指導自己和同伴的教學行為。

  四、實施流程

  1.選題。教師根據自己在教學工作中遇到的突出問題,查閱、收集和整理相關資料,認真分析篩選,確定研究課題。選擇的研究課題,應該具備“針對性強、切口小、研究周期短”的特點,一般應是所任學科在教育教學中存在的一個問題,可以是教學過程中的一個環節、一個問題、一種現象、一個案例等。小課題研究周期不要太長,原則上是一個學期或一個學年。

  2.申報立項。參加“小課題研究”的教師,在規定時間內向教育教學科研領導小組提交《第四小學小課題研究申報表》,確定研究的`主要內容,闡明所解決的問題和預期達成的目標,提出研究的方法、步驟等。教育教學科研領導小組組織力量對提交的課題進行審核,公布立項的小課題。不合格的,須重新選題、申報,直至完成立項。

  3.實施研究。課題負責人組織成員按照課題方案,有計劃地開展研究工作,積累研究過程資料,建立小課題研究檔案袋。將常規教研與小課題研究相結合,在教學、聽課、評課過程中開展實踐研究,從而解決問題。

  4.結題。每個季度結束,都要開展小課題研究成果總結鑒定匯報會,教育教學科研領導小組對研究狀況進行評估。

  課題成果一般應是一份總結報告和相關附件材料(附件包括支持研究課題的論文、案例、案例分析等以及研究的過程性材料)。結題程序為:

  (1)課題組及時整理研究過程資料及成果資料,撰寫研究報告;(2)將研究報告、過程資料及成果資料交教育教學科研領導小組;(3)領導小組組織有關人員聽取研究者的報告,對課題進行評審,向研究者宣布評審意見。

  5.成果鑒定與推介。結題后,教育教學科研領導小組將對開展的小課題研究成果進行鑒定、評獎。對優秀的研究成果推薦到縣上,滾動升級為縣級課題。

  五、課題管理

  1.營造良好的小課題研究氛圍。學校要積極倡導和要求全體教師參與到課題研究中來,并提供理論上和實踐操作層面上的具體指導。要進一步強化“問題就是課題,反思就是研究”的教育科研新理念,以“短、小、實、快”為教育科研工作指導方針,促使廣大教師破除教育科研“高不可攀”的神秘感,引導課題組選擇一些內容具體、切口小、周期短的問題進行科學研究,從而克服傳統課題研究“假、大、空”的不良現象。

  2.加強組織領導。學習成立教育教學科研領導小組,具體負責小課題研究的指導和評審等工作。制定具體可操作的《小課題研究實施方案》,加強研究的過程管理,對立項的小課題研究建立電子檔案。制定小課題研究的組織、實施、評定、表彰獎勵等制度,確保小課題研究扎實有序地開展。

  3.培訓小課題研究人員。進行專題培訓,介紹與小課題研究有關的教育理論等,指導教師通過多種渠道查閱相關資料,激發教師研究小課題的興趣和研究欲望,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從而培養出一些思想前瞻、能力突出、成果豐碩的研究型教師。

  4.深化小課題研究。要把課堂教學作為實施小課題研究的主渠道,積極開展以上課、說課、評課為基本形式的課堂教學活動,深入探究各學科教學的基本策略;研究組成員定期召開專題會議,分析課題研究中存在的問題,共同研討對策和措施;課題組內部也可以開展教學論文、教學反思、教育案例、教學設計和課堂實錄等不同系列的小課題研究成果評比活動,引導教師研教結合,在實踐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

課題實施方案8

  為了適應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需要,切實提高我校教師課堂教學能力和實施素質教育的水平,為教師的專業成長和學校持續發展提供廣闊的學習空間,努力造就一支具有較高素質的學習型教師隊伍,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穩步實施新課程改革。根據商南縣教育體育局校本培訓實施意見的具體要求,現結合我校的教育教學的實際情況,制定我校校本研修實施方案。

  一、指導思想

  圍繞深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以“會備課、備好課”為目標,以提高教師新課程教學能力為重點,貼近課改,貼近課堂,貼近教師,不斷增強校本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強化科研意識、轉變課程理念、落實研修實效”,以更新教育觀念為先導,以解決我校教育教學中存在的突出問題為突破口,以學習研究新課程為重點,以提高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為主線,以教師參與教育科研和研修為主要形式,以培養教師可持續發展能力為根本方向,以培養一批專業型、創新型教師為目的,全面提高我校教師隊伍的綜合素質。

  二、研修目標

  本次研修我校將以“商南縣教育體育局20xx年暑期校本培訓實施意見”的指導思想為準繩,以適應深入新課程需要為根本,通過開展校本研修,促使廣大教師樹立良好的師德風范,掌握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以學習課程標準為抓手,通過有效改革課堂教學,轉變教育觀念,提高教育教學能力、教育創新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全面提升我校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適應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需要,積極探索學生養成教育的新模式,改革學生好教師的評價方法,為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奠定良好的基礎。

  三、成立校本研修工作領導小組

  1、研修領導小組

  組長:簡國志

  副組長:黃明臣、章玉乾

  成員:校委會成員

  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辦公室設在教導處,范良宏為辦公室主任,負責研修的安排、日常管理和質量監控等工作。

  2、研修學習培訓小組

  組長:黃明臣

  副組長:范良宏

  成員:校委會成員和各教研組組長

  四、研修形式

  我校校本研修將以“新理念、新課程、新技術”為內容,以有效教學、有效教師和有效研修的學習為載體,以“一切從教師的需要出發,一切為了教師的專業發展”為重點,結合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圍繞轉變教師教育觀念、提高業務素質和實施素質教育的能力這一目標。形成一支具有一定規模的適應課程改革需要的現代型教師隊伍;形成一批在課程教材改革的理論與實踐上有一定教科研能力的研究型教師,培養一批具有發展潛力的青年骨干教師。同時,學習、發揚名師優秀教育思想和成功經驗、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和特長,由“經驗技術型”向“實踐反思型”的現代型教師轉變。

  1、組織教師積極參加“陽光師訓”活動。以“聚焦課堂教學,引領校本研修”為主題。堅持“基于教學、聚焦課堂”,從培訓內容到形式,把培訓的著眼點放在課堂教學上,幫助廣大教師解決課堂教學中遇到的疑惑;堅持“面向農村、示范引領”,全面推進校本研修,幫助我校教師積極探索具有區域和本校特色的校本研修內容與形式,從而真正達到以“研”促“教”的目的。

  2、開展“修師德,揚師魂”師德研修。結合我校實際,以活動為載體,以案例教學、典型報告為基本形式,同時,大力開展讀書活動,使廣大教師愛教育,就是要做到忠于黨和人民的教育事業,立志獻身教育,為人民服務,讓人民滿意;愛學生,就是要做到牢固樹立科學的人才觀、先進的學生觀和正確的教育觀,熱愛學生,尊重學生,努力為學生發展服務;愛自己,就是要做到以“學為人師,行為示范”為準則,增強教師職業的使命感、責任感、光榮感和成就感,言傳身教,為人師表,做學生的`楷模、社會的表率。

  3、新課程研修。更新教育教學理念,全員課改通識研修和以掌握學科要求為主的學科教師研修。通識研修在組織集中專題研修基礎上,組織全體教師開展自學,認真學習新的教育理論,學習新課程改革的指導思想、改革目標及相關政策等。再以教研組為單位,組織學習討論、研討交流,檢查考核學習情況,使理論與教學實際相結合,促進教師將先進的理念內化為教學行為。學科研修主要是通研教材、吃透教材、解讀課標、探索教法。

  4、教育教學能力研修。以教師的教學基本功和教學基本技能為主要內容,對教師通用基本功、學科基本功和綜合能力基本功訓練,做到常抓不懈,并有針對地對部分年輕教師和新教師強化基本功訓練活動;在全體教師中開展以信息技術為主要內容的現代教學技能研修;要通過結合不同層次教師的不同特點采取不同的研修方式,使每一個教師掌握扎實的教育教學基本技能,具有較高的教育教學水平。積極引領教師向“研究型、學者型、專家型”教師轉化。在不同的學科中評選出具有代表性的教學設計、教學案例、教學反思進行公開展示;通過優秀教師的公開課教學,為學校教師的教學技能和開展校本研修起到示范引領作用。

  5、現代信息技術應用的培訓。強化課堂應用、教學信息化整合的教師信息技術校本研修活動,幫助教師樹立應用信息技術推進教學改革的意識,熟練掌握信息技術應用的基礎知識和技能,提高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能力,為教師運用先進的教學手段創設環境。組織青年教師學習網絡知識,學習多媒體課件制作,提高教師運用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大力倡導教師人人建立自己的網絡空間,形成有思想、有品味、有影響的博客群落。

  6、教育科研能力研修。樹立教研科研意識,把研修和教育科研緊密結合,圍繞新課程的實施,結合課堂教學,進行教學方法和教育科研基本方法的研修。以“有效研究”為切入點,做到教學即研究,讓老師不畏懼科研,使老師懂得教科研就在反思中,教學中,教育敘事中,提升總結中,借鑒學習提煉中……。

  五、研修方式與活動

  1、自主學習:教師通過自學新課標深悟領會新課程理念,切實加強教師的現代教育教學理論學習,幫助教師樹立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不斷提高理論素養。

  2、專題講座:結合教育熱點和教學實際,針對我校共性“問題”,讓經驗豐富的教師和優秀教師搞專題講座,解決教師在教的過程中遇到的問題。

  3、小組研討:以教研組為單位,利用研討學習體會、研討教學體會、研討課堂教學評價、研討教學管理等,教研組長要時時關注新的教育動態。著重學科教學的“互動生成”方式的理解與嘗試教學。

  4、教學觀摩:利用教研課進行課堂教學研究,扎實做好好評課活動,教研組做好詳實記錄;同學科、同年級教師之間要開展聽“家常課”活動;各教研組組織教師觀看名師錄象。

  六、考核方法

  教師研修的考核參照學校教育教學管理方案實施。把教師參加校本研修的內容按學時計算,完成研修任務與月績效工資聯系,考核結果將作為教師學期教育教學工作考核的依據,并與年末考核掛鉤。

課題實施方案9

  一、選題的現實意義

  1、目前小學數學課內外作業的現狀:

  ①長期以來,由于應試教育的影響,作業內容拘泥于課堂知識,拘泥于教材,往往以試卷中出現的形式作為課外作業的模式,完成同步練習,機械、重復的較多。作業陷入機械抄記、單調封閉的誤區不能自拔。那些限于室內,拘于書本的靜態作業使學生埋頭于繁瑣重復的書面練習而苦不堪言。作業脫離學生生活實際,圍著書本做文章的現狀,削弱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泯滅了學生的學習熱情,也嚴重影響了學生的身心健康。

  ②通過調查發現由于教師在布置練習時只從本身意志出發,而忽略了學生的心理需求,練習、作業形式單調,書面作業似乎是其唯一的形式,毫無新鮮感可言,更談不上趣味性,致使眾多小學生逐漸形成不良的作業習慣。

  ③我們的教育活動以理論學習為主,以課堂教學為主,評價教學的手段也以考試為主,應試教育傾向嚴重,學生的動手能力、實踐能力較差,缺乏創新的精神和能力。

  2、時代的呼喚。

  ①新課程明確提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的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重視課程內容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增選在現代生活中廣泛應用的內容,開發實踐應用環節,加強實驗和各類實踐活動,培養學生樂于動手、勤于實踐的意識和習慣,提高實際操作能力。”

  ②數學來源于生活,也應用數學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各類數學問題。練習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和繼續,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重要手段和保證,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加強知識與實踐的聯系在數學練習中變得十分必要。從課改精神出發,改革練習設計已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使練習的內容體現個性化、生活化和社會化,作業的形式強調開放、探究和合作,練習的手段追求多感官、多角度,讓學生動起來,使練習活起來,促進學生在生活中學習,在實踐中運用,在開放中創新,以便收到較好的效果。

  基于對練習重要性的認識和練習現狀的分析和反思,我們提出了“小學數學練習設計的有效性研究,旨在通過研究,改變傳統的練習觀,確立效率意識,從現狀出發,從“有效”入手,反思當前哪些練習有效,哪些練習低效甚至無效,使學生學得既扎實又輕松,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減負提質”。

  二、研究目標

  通過數學練習設計的有效性的研究,著眼于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自主性,構建和諧、高效的數學課堂,促進教師轉變數學活動的視角:培養學生樂于動手、勤于實踐的意識和習慣,提高實際操作能力。以“數學”的本源為追求,以“有效數學活動”為載體,以“學生和諧發展”為核心的目標,探尋一條有效地促進學生愛學數學、動手學數學的活動組織模式。

  三、概念的界定

  練習是掌握數學知識,形成技能技巧的重要手段,是培養學生能力、發展學生智力的重要途徑。練習有無效練習與有效練習之分。練習設計的有效性是指能使學生快速、深刻地鞏固知識,熟練技能,同時還要能發展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本課題中所指的練習包括課堂內的各種練習,如書面練習,口頭練習,動手練習等;同時也包括課外的練習。

  四、實施策略

  1、課內練習有效性的實施

  數學課堂練習是一堂數學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進一步深入理解知識、掌握技能技巧、培養積極的情感和態度、促進學生深層次發展的有效途徑;所以一節數學課,練習是否有效,將是一節課的點睛之筆。因此教師應根據教材內容,圍繞教學目標,精心設計練習的內容和形式,既要整體考慮練習方式,又要考慮練習的具體內容,把握好練習的度和量,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2、課外練習有效性的實施

  ①課前作業。調查表明,大都的數學老師不太習慣給學生布置預習,有的老師會把上課做的教具也會給學生準備好。而我們覺得有些內容學生可以看懂的,完全可以讓學生自己去預習,有些教具學生能準備的完全可以讓學生自己去準備。如在教學時分的認識時,讓學生自己去制作鐘面,當學生制作好鐘面,鐘面的結構已經基本認識了。

  ②課后作業。在平常的教學中,我們經常發現布置的作業越多,學生錯的也越多,因此在課外作業上我們要求少布置或不布置書面作業,而布置一些其它形式的課后作業。

  (1)實踐性作業。如在學習了長方形的面積后,可讓他們到生活中找長方形去測量,再算一算他們的面積。這樣的實踐性作業,不但培養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而且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拓展性作業。這種作業不僅使學生獲得了課本上的`基本知識,而且使學生主動地把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聯系起來,讓他們真正理解數學在社會生活中的意義和價值。如在教了利息后,讓學生向銀行職員或家長調查,詢問提前支取或延后支取的利息情況。

  (3)研究性作業。通過設計一些小課題的研究,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五、實施的原則

  1、針對性原則

  針對性原則指練習要根據不同內容的特點,根據學生的現實狀況,緊扣教學目標,突出教學內容的重點,還要注意前后知識的聯系,要注意對后繼知識的延伸和拓展,使學生通過練習有所提高,從而真正地實現“練在關鍵”。

  2、趣味性原則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沒有興趣的地方就沒有智慧和靈感。在練習中,結合學生已有知識設計生動活潑、富有情趣的習題,讓學生能感受到數學的趣味性,對數學產生親切感,這樣有助于提高數學學習的興趣、思維能力和創新意識。

  3、生活性原則

  練習要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親身感受到數學問題就在我們身邊,認識現實中的生活問題與數學問題之間的聯系,從而學以致用,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及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4、開放性原則

  練習無論是在內容的選取還是形式的呈現,都要為學生提供更多的思考和探索的空間、自主創新的機會,從而培養學生思維的廣闊性和靈活性。

  5、層次性原則

  層次性原則包含兩個意思,首先從學生方面來考慮,練習必須因人而異,因材施教,既要關注后進生和中等生,同時又要關注優秀的學生,讓差生吃飽,讓優生吃好,使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其次從知識系統上來考慮,練習必須要按照由易到難,由簡到繁,由淺入深的規律逐步加大難度。

  六、理論依據

  ①建構主義的學習觀。

  建構主義認為:“學習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構自己的理解。學生是自己知識的建構者。”維果茨基提出:“人的心理過程的變化與他的實踐活動過程的變化是同樣的”,杜威更提出“教育基于行動”。因此,以數學活動為主線,有效地開展教學是學生學習的重要途徑。

  ②“數學化”理論。

  “數學化”理論認為:人們用數學的方法觀察現實世界,分析研究處種具體現象,并加以整理和組織,以發現其規律,這個過程就是“數學化”。“數學化”是學生認識世界、把握世界的方法和過程。學生通過“橫向數學化”把生活世界引向符號世界,又通過“縱向數學化”把符號世界一步步地完善。學生的“數學化”的進程貫穿在其所經歷的數學活動中,活動是學生“數學化”的根本途徑。

  ③有效教學理論。

  有效教學理論認為,教學就其本體功能而言,是有目的地挖掘人的潛能,促使人身心發展的一種有效的實踐活動。有效教學理論的核心是教學的效益。(1)“有效教學”關注學生的進步或發展;(2)“有效教學”關注教學效益,要求教師有時間與效益的觀念;(3)“有效教學”需要教師具備一種反思的意識,要求每一個教師不斷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學行為;(4)“有效教學”也是一套策略,有效教學需要教師掌握有關的策略性知識,以便于自己面對具體的情景作出決策。小學數學練習設計的有效性研究,就是在這一教學理論的指導下,研究數學活動設計,以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效益。

  ④行動研究理論。

  行動研究理論認為:只有當參與者以“研究者”“發現者”的身份加入活動中,才能發揮活動一切有利因素。通過對活動的各種因素的考量和把握(預設、組織、調控、取舍等),活動成效才能趨于理想。追求活動的有序、深化、高效。

  七、研究對象

  本校五、六年級學生。

  八、研究方法

  調查法:

  主要用于量化分析,做好前測后測記錄,為制定“測量評估”指標,總結經驗,提供事實依據。

  個案研究法:

  選取具有一定代表意義的學生或班級作為個案研究對象,采取調查、觀察、測查、收集個案作業、作品等方式,對學生做好跟蹤調查,為他們建立研究檔案,以此作為研究資料。

  經驗總結法:

  對實驗中出現的成功經驗和失敗的經驗都要進行及時的總結,(包括理論方面的經驗和實踐方面的經驗),定期召開論文交流與評比、案例分析與討論和教學實踐系列研討活動,請專家對這些經驗予以鑒定、好的經驗及時推廣。

  九、研究時間:20xx年8月至20xx年12月

  第一階段:準備

  時間:20xx年8月至20xx年9月

  主要工作:1、擬寫工作計劃

  2、制定實驗方案

  3、落實分工

  4、擬寫準備階段工作情況匯報

  第二階段:實施

  時間:20xx年9月至20xx年10月

  主要工作:1、召開會議

  2、制定整體的研究計劃

  3、課題展示

  4、階段性報告及論文

  第三階段:總結

  時間:20xx年10月至20xx年12月

  主要工作:1、課題展示

  2、總結性報告及論文

  十、研究成果形式

  1、階段性報告

  2課題成果結題報告

  3、練習設計精編

  4、論文

  5、教案

  6、個案分析

  十一、研究組成員

  課題組長:趙鳳蘭

  組員:高年組所有成員

  十二、研究的條件分析

  本課題組成員幾乎都已積累相當的研究方法和經驗,知道如何深入展開研究、細心研究問題、徹底解決問題。參與課題研究的老師都是我校一線骨干老師,其中有多名老師在市級評優課中取得第一、第二、第三名的好成績,有多人次在省市級論文評比中過好成績。教學、科研能力很強,所以有研究能力的保證。相信本課題在全體課題研究成員的執著研究和共同努力下,實驗一定會取得成功。

課題實施方案10

  為了推進“低重心,大面積,專題式”的貼近教育教學實際的群眾性草根式教育教學研究,使教育科研有效地發揮改進教育教學、解決教育教學中所面臨的實際問題的作用,同時幫助教師積累專業生活經驗、豐富和提升教師的實踐智慧、促進教師專業成長,從而使教育科研真正能為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服務,經研究決定,我校開展旨在解決教育教學實際問題的教師小課題研究。

  一、基本涵義及定位

  與大課題研究相對而言,小課題研究屬于校本研究范疇,是一種重要而可行的校本教研方式。小課題研究更強調教師的自覺行動,是教師的自我研究,是以教師自身教育教學過程中迫切解決的問題為研究對象,以問題解決、經驗總結為研究目標,吸納和利用各種有利于解決問題的經驗、知識、方法,改進教育教學工作,同時提高教育教學水平,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課題研究。小課題研究不僅僅是立足校本、貼近教師、植根課堂的有效科研方式,也是實現教育科研大眾化、平民化、草根化的重要途徑和手段,小課題研究的核心價值在于改進教育教學和參與研究。

  二、選題要求

  選題本著“小、活、實、短、平、快”的原則進行,一線教師從自己的教育教學實際出發,選取教育教學過程中的一個實際問題,小,即研究的范圍、問題規模小,內容具體,但問題必須具有普遍意義,能由點及面,實現推而廣之,可以圍繞問題持續深入滾動研究;活,即沒有固定的研究模式,沒有強制的操作流程,流程簡化,人人都可以研究,時時都可以開展,處處都可以進行;實,即問題是本學科、本校、本班、教育教學實際問題,在教中研,研中教,研究成果體現在教育教學的改進和有效上,凸顯實效性;短,即周期短;平,即符合教師的實際研究水平,快,即見效快。選題范圍主要是研究班級教育管理和學科教育教學,學科教育教學主要是研究教什么和如何教的問題。

  三、研究周期

  視研究內容而定,可長可短,時間短則兩至三周,長則三至五個月,一般不超過一年。

  四、研究方法

  一般擬采取行動研究、敘事研究、教育觀察(課堂觀察)、調查研究、課例研究、個案研究、經驗總結等方法,。

  五、課題組成

  一般為1—3人,不超過3人,可以是個人課題,也可以是小組課題。

  六、操作流程

  小課題研究一般可以采取“深入問題場景(課堂)———發現問題和困惑(提出小課題)——分析、診斷問題——設計解決方法(研討對策)——合作實施或個體實踐——總結提升”的操作程序。

  1.學校沙龍會于每學期期初由教科室組織教師開展以“教育教學中的問題與困惑”為主題的科研沙龍活動,指導教師選擇一個感興趣的、有價值的小課題,用敘事的方式記錄下來,填寫《小課題研究方案》,選題要符合重要性和迫切性、可能性和可行性、實效性和推廣性等標準。

  2.教師收集有關這個問題的相關材料及他人的實踐經驗進行學習,思考和規劃自己在教育教學實踐中解決該問題的措施和行動,籌策并制定出行動的計劃。

  3.教師在教育教學實踐中開展研究實踐,及時記錄和收集研究過程的原始真實材料(包括視頻材料),寫教育教學筆記。一個階段后,教師進行行動反思,調整行動計劃。小課題研究的核心是行動,行動是研究方案付諸于實踐的過程,是一個尋找問題解決、改進教育教學實踐的過程,研究過程要充實、切實,淡化形式,注重實效。盡可能把小課題研究中的教育行為作為一個過程表述,即不是靜止描述教育行為,而要說清楚事情的演變過程,總結從發現問題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說明教師及學生行為變化的曲折過程,并盡可能用較為全面的事實表述實際效果。

  4.教師進一步開展研究實踐(“二度研究”),并收集整理研究過程的材料,準備參加學校或區級的`鑒定和評審活動,沙龍會要定期督促、檢查研究工作,加強對教師的培訓和指導,定期召開小課題研討會,開展小課題階段成果交流、研究課展示活動,促進各課題組研究水平的整體提高。

  5.學校沙龍會要及時幫助教師及時總結小課題研究的經驗教訓,開展校內、校際或區級的教師小課題研究成果的鑒定和評審、成果推廣活動,校內、校際活動由學校沙龍會安排。研究工作結束后,課題負責人要及時向學校或區教科室申請結題。結題時主持人須提交研究報告(結題報告或敘事報告)、《研究工作報告表》、《研究成果申報表》各一份(包括附件:結題研究課教案或主題教育方案)。

  6.學校采取豐富多樣的成果推廣形式,搭建展示小課題研究成果的平臺,如開展課堂研討、科研沙龍、小課題成果交流會、小課題論文評比等活動;匯編《小課題研究課題通訊》、《小課題結題報告集》、《教師小課題感言集》、《教師小課題論文集》、《教師反思、評課集》等文本資料。

  七、成果表達方式

  鼓勵教師使用自己的語言闡述研究成果。小課題研究倡導多樣有效的成果表達方式,一般可以采用行為(教學)和文字方式,文字除研究報告外,可以采用教育教學的敘事、論文、日志、案例描寫、課例報告、經驗總結、調查報告、個案報告等方式,經典或優秀的活動方案、教案、教學設計、教學課件、課程資源、學生作品等也可作為成果表達形式。

  八、管理要求

  1.學校層面的小課題管理由學校教科室組織實施,區級小課題的申報和管理由學校教科室對上報課題進行指導,并擇優(小、實、新)上報區教科室。

  2.區級小課題申報時間和區級科研課題申報時間一致,研究方案字數在1000字左右,研究報告字數在20xx左右,課題研究方案、課題研究工作報告(進度)表、課題研究成果登記表、課題研究報告表樣式見附件。

  3.建立小課題管理制度。

  小課題研究工作的管理與實施,學校教科室須依據制度來規范執行,讓制度在具體推進小課題研究的過程中發揮作用,保證小課題研究活動的實效性。探索制定《小課題管理辦法》、《小課題結題鑒定評審制度》等制度,從把握到實施,從面上展開到點上突破,有效地實現科學、規范的管理,把小課題研究與對學校的考核、督評及對教師的考評掛起鉤來,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以此保證小課題研究健康、有序、有效開展。

課題實施方案11

  作文教學難,這是不爭的事實。難在何處?語文教師用一大堆理論與模式來指導學生寫作,這本身就有問題。作文是學生張揚個性、舒展心靈、表達思緒的過程,但是教師指導的缺場勢必帶來更多的負面影響。將原本屬于學生的權利歸還給學生,這本來是無可非議的,但是把教師應有的權利(抑或說是責任)也一并交給學生,這就值得商榷了。針對以上的具體情況,我們重點進行了作文自評方法的實驗和研究。

  一、課題提出的背景

  作文教學一直是令語文教師傷透腦筋的難題。傳統做法是教師對學生的作文從字、詞、句到立意、構思、選材等諸多方面逐一精批細改,然后寫出評語,再給出等級或打出分數。學生拿到被教師修改得面目全非的作文后,一般看一看分數后,就將作文本丟在一旁。至于老師為什么要這樣批改,自己在這次作文評改中有哪些收獲,就不再研究無人問津了。

  “精批細改”的方法的確充分發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卻嚴重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作文評改成了貫徹教師寫作意圖的過程,學生則變成了被動接受的容器。學生自己修改習作的積極性逐漸消失,創造性自然泯滅。久而久之,教師越改越累,越改越煩,而學生卻養成依賴、怠惰的習慣。既然語文教師不辭辛苦,學生又何必搜腸刮肚、絞盡腦汁?作文修改事實上已經名存實亡。學生作文模式化、臉譜化也就不足為奇了。如何有效的改變這一現狀,使學生積極、樂觀的投入到作文評改中來,這是語文教師必須直面的一個問題。

  二、課題實施目的

  “文章不厭百回改”。當學生寫完作文初稿以后,教師既不能越俎代庖,也不能袖手旁觀,而應該“引導學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過程中提高寫作能力”,即培養學生自評自改和互評互改的習慣,提高學生評改作文的能力。因此我提出了讓學生自己評改自己的作文。這就是作文自評方法,所謂作文自評方法,就是讓學生自己評改作文,在老師的啟發誘導下,學生通過借鑒優秀作品,感知自己的習作并進行比較。通過對內容、結構、寫法等分析,找出關鍵問題加以修正,再從字、詞、句、段、修辭等方面逐步進行修改,使習作成為一篇合格作品的作文評改方法。

  這種方法能夠讓學生參與到作文評改中來,成為學習的主人,鍛煉了學生的思維能力。減輕了教師的負擔。在作文評改過程中,學生在教師引導下,找出作文中的問題,準確修改,主體地位得到了真正體現。本方法重視“評”──“逐條評”“綜合評”“說一說”等,在會評的前提下去改,使“改”的目的更明確,“改”的行動更自覺。因此評是改的前提,改是評的歸宿。

  三、課題研究方法

  作文自評是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參與的活動,重在實踐,因此課題研究的主要方法是行動研究法和經驗總結法。通過作文指導、修改的反復實踐,發現規律,查找不足,總結經驗,提高學生寫作水平。

  四、具體做法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養成修改自己作文的習慣,修改時能借助語感和語法修辭常識,做到文從字順。能與他人交流寫作心得,互相評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溝通見解”。在作文評改時,教師精心準備,采取“簡要總評-逐條引評-綜合評價-自己修改-互改交流-編輯成集”這幾個環節進行。

  (一)簡要總評

  這一環節的目的是:通過教師對全班作文的簡要總評和提示,使學生明確評改重點,集中注意力,以便有針對性地進行評改。

  方法、步驟如下:(1)出示“作文目標”,引導學生回顧本次作文要求,使學生迅速進入作文情境。(2)教師簡要評價初稿,指明優劣所在。這一步就要提醒學生:他們的.作文可能在這些方面出現了問題。這樣,學生的注意力就集中在了這些方面,下面的評改也就有的放矢了。

  (二)逐條引評

  這是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其目的是:引導學生進一步明確本次作文各方面的要求,發現自己作文各方面存在的問題,學會評改的具體步驟和方法。

  這一環節的步驟和方法如下:依據“作文目標”各條排列的先后順序,對重點條目(“簡要總評”時指出存在問題的條目)逐條進行討論,引導學生逐條評價自己的作文。這個環節應注意以下幾點。

  1.要逐條評價。讓學生一下子就找出自己作文各方面的問題,是很難做到的。因此,必須引導學生一個方面一個方面地去評價自己的作文,將問題各個擊破。例如評價“條理”是否清楚時,就暫不牽扯其他方面的問題,等評價完了“條理”后,再評價其他方面。

  2.要依據“作文目標”的順序評。“作文目標”各條排列的先后順序,基本反映了作文的程序,也是評改作文應遵循的順序。依據“作文目標”順序評改,有利于學生掌握評改方法,形成評改能力。例如,對前例作文易出現問題的幾個方面,應按“選材→條理→兒童語言”這樣的順序去評改。

  3.評價每一方面時,遵循從“評他”到“評己”,從模仿到獨創等規律。可按以下步驟進行:

  (1)讓學生回顧這一方面的要求。

  (2)列舉正、反例子(包括“病例文”),讓學生比較評價,并對反面例子(包括“病例文”)進行修改,使學生明確怎樣符合要求、怎樣不符合要求和怎樣修改。對“病例文”的評價,可在出示的大“作文目標”本條后面打上相應的符號(如符合本條要求打“√”,不符合本條要求打“×”等),以防“綜合評價”時忘記對本條的評價。

  (3)教師指出學生本次習作中這一方面出現的各類問題,提醒學生“對號入座”,檢查自己的作文,讓學生說一說這方面做得怎樣,并提醒學生也在自己的“作文目標”本條后面打上相應符號。例如評價“選材”這一方面時,可按以下步驟進行:①引導學生回顧兒童生活,找出自己最精彩的片段進行交流。②回顧課文《心聲》選材的特點;出示一些學生習作中選材成功或不成功的片斷及“病例文”,讓學生比較分析并討論修改。③教師概括指出學生本次習作中沒注意選材的各種表現,提醒學生對照檢查自己的作文,讓他們說一說是否注意了選材,并作上記號。這樣,學生就真正知道自己的作文在這一方面做得怎樣;如果有問題,也就知道怎樣修改了。

  (三)綜合評價

  這一環節的目的是:使學生從整體上清楚自己作文的優缺點,以便以整體著眼,改好寫得不足的部分;學習評價作文的方法,提高評價能力。步驟和方法是:

  1.指導學生綜合評價未修改前的“病例文”。要求學生先說優點,再說缺點,優、缺點都要按照“作文目標”的順序說,使學生學會綜合評價的方法。

  2

  .讓學生運用綜合評價“病例文”的方法,將“逐條評價”自己作文的情況綜合起來,作出“綜合評價”;讓學生說一說,教師再給以指導。這樣,學生從整體上清楚了自己作文的得失,也就能全面而有重點地修改自己的作文了。

  (四)自己修改

  這一環節的目的是:學生通過自我修改的實踐,改正作文中的問題,掌握修改的方法,提高自改作文的能力。

  方法是:提醒學生依據“作文目標”的順序,逐條修改自己作文中存在的問題。教師對“差生”給以具體指導。

  (五)互改交流

  這一環節的目的是:使學生相互啟發,相互借鑒,相互促進,激發興趣。

  步驟和方法是:1.互改。讓學生同桌,或小組內,或自愿結對子交換評改。2.交流。讓學生談一下修改情況──怎樣修改的和為什么這樣改。

  當然,學生的發展是不平衡的,教師還要因材施教,使學生人人過關,個個進步。這就需要教師全面掌握學生的情況,對自評自改后仍有問題的作文,還應進行必要的“師評”指點,并要求在“師評”指點后再進行自改或互改等,直至人人“過關”。

  (六)編輯成集

  這一環節的目的是:讓每個學生發現自己寫作的閃光點,培養自信心,激勵上進,在編輯優秀作品集的過程中培養語文綜合實踐能力。

  步驟和方法是:1.精選自己作文中的精彩詞語(寫出句子在該詞語下面加著重號)、句子和段落。2.精選他人作文中的精彩詞語(寫出句子在該詞語下面加著重號)、句子和段落。3.從全班學生的作品中精選優秀作文。4.將上述精選內容抄寫或打印在活頁紙上。5.班級分成幾個寫作小組,輪流為每次作文精選的內容寫前言、編目錄、編頁、補白、插圖。6.編輯成冊,全班交流,存檔。

  五、課題實施步驟

  為確保課題順利實施,特安排具體步驟如下。

  第一階段(20xx.10~20xx.12):準備學習階段。在這個階段,主要任務是寫出實施方案,搜集有關作文評改方面的資料。實施方案要本著切實可行的原則制定,突出實用性。

  第二階段(20xx.1~20xx.12):研究實施階段。這個階段的工作最重要,需要搜集整理第一手資料。選取優秀的文章作為典范,從詞、句、結構、寫法、詳略、修辭等方面進行研究和評改,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將作文教學滲透到教學中去,發揮課堂練筆的優勢訓練學生寫作。在作文自評過程中,總結經驗,寫出階段性總結及論文。

  第三階段(20xx.1~20xx.6):經驗總結階段:將實踐的具體情況寫成文字材料,上升到理論高度。將課題實施的過程中的第一手資料進行歸檔整理。

  六、預期目標

  1.總結作文自評的得失,寫出作文自評法的研究論文或研究報告。

  2.征集作文評改經驗的教學論文,編輯內部交流學習的資料。

  3.構建初中作文評改的課堂教學模式,改變傳統作文評改方法。力爭使成果在較大范圍內推廣。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實施作文自評法,可以貼近學生實際,使他們敢于動筆,易于表達,勤于修改,樂于交流。在參與作文批改的過程中悟得方法,習得真知,獲得樂趣,提高作文教學的實效。

課題實施方案12

  一、課題研究的背景與意義

  1、研究的背景及意義

  (1)《語文課程標準》指出:“現代社會要求公民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具備創新精神、合作意識和開放的視野,具備包括閱讀理解與表達交流在內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運用現代技術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語文教育應該而且能夠為培養和造就一代新人發揮重要作用。為適應和滿足社會進步與學生自身發展的需要,語文教育必須在課程目標和內容、教學觀念和學習方式、評價目的和方法等方面進行系統的改革。”“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隨著義務教育的普及與提高,兒童差異性與教育的統一要求之間的矛盾更為突出。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常常會遇見一些學習上表現出困難、有各種各樣行為問題的學生。究竟應怎樣做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才能滿足那些面臨學業失敗學生的需求,是我們每一所學校,每一位教師需要思考的問題。小學語文教學必須堅持面向全體學生,以促進全體學生的全面發展作為指導思想,應高度重視語文學困生學習問題。

  (2)從語文教學現狀看,普遍存在忽視語文學困生學習的現象。在某些教師眼中語文學困生是一群不可教的低智群體,往往對他們視而不見,任其自由發展,結果造成優生一天天好起來,語文學困生一天天“爛”下去的不良現象,造成一個班級語文水平兩極分化問題。

  (3)“語文學困生”研究現狀及本校實際的需要。

  “學困生”不是一成不變的,只要教育教學措施得力,他們是可以轉化并不斷進步的。學困生的轉化教育是教育工作者的一個永恒的話題,也是當前教育教學工作中的一個薄弱環節。目前,全國上下關注留守兒童教育,我們把目光集中在農村,其實城鎮中也存在著大量的留守兒童,他們很容易被忽視。我校是屬于縣城小學,1650名學生中有300多名流動人口子女,由于特殊的環境,他們中有相當一部分是學困生。根據以人為本的教育宗旨,當代教育者必須更加關心“學困生”這個特殊群體的成長,我們有義務關注他們,給他們更多的關愛,呵護學困生心靈,使學困生能愉快地學習課程,學好課程,并由學困生轉化為合格生甚至優秀生。如果忽視“學困生”的教育與研究,學困生勢必越來越多,學困生的大量存在,成為制約學校教教學質量提高的瓶頸,研究其開發轉化的途徑,是提高學校辦學質量的重要手段。

  我們針對在實施素質教育實踐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將小學語文日常教學與科研工作相結合,提出“小學語文學習中學困生成因及其轉化策略研究”的課題研究申請,旨在新課程背景下研究解決學困生問題的途徑,尋求義務教育階段小學語文教育質量提升的途徑;對教師專業發展、實施新課程、推進素質教育、實現教育公平都有積極意義。

  2、概念的界定

  語文學困生:我們結合各方面的定義,把語文學科的學困生定義為:第一,語文學困生兒童的智力是正常的,即其智商在正常范圍之內,但在語文學習中有一定困難;第二,語文學困生在某些特殊能力或學習技能(如解決問題、聽、說、語言、注意、記憶、寫作等等)上存在一定的困難;第三,上述困難的存在并不是由于生理或身體上的原發性缺陷(如盲、聾、啞、身體殘疾或視力問題等)所造成的;第四,這些兒童要達到一般學習水平(合格水平)或達到課程標準所要求的水平需要額外的督促和輔導,有的甚至需要特殊的教育與幫助。

  策略:指根據轉化學困生工作中,研究采取一系列與素質教育相適應的、比較系統的方式方法,有效地轉變家長、教師的育人觀,使學校教育、家庭教育、課堂教學有利于學困生的發展。

  二、研究的理論依據

  1、全教會精神和新課程改革的要求等。新世紀全國基礎教育工作會議決定全面推進中小學素質教育,也就是說教育要面向包括學困生在內的全體學生。新課程改革的要求,新的教學課程標準確立了“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的理念,其他如以人為本的教育觀,學生是學習主體的'理論,著眼學生發展等,都是本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2、哲學觀點:“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依據,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讓他們參與教學活動,積極調動學困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從而提高他們在課堂上的學習收益。這一點與發揮學生主體性的教學新觀念是相統一的。

  3.孔子的“因材施教”理論。

  4、心理學觀點:認識過程是指人們獲得知識的過程,這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過程。在"需要、誘因與動機"的關系中,需要是人對某種客觀要求的反映,這種要求可以來自個體的內環境,也可以來自個體周圍的環境;動機是在需要的基礎上產生的,誘因是與需要相聯系的外界刺激物,它吸引有機體的活動,并使需要有可能得到滿足。這表明教師在課堂上調動語文學困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讓學生得到知識和能力的提高是可行的。

  三、研究的目標

  通過本課題的研究,將素質教育的理念和實踐相結合,糾正教育實踐中的不良育人觀,形成對小學語文學習中學困生學習的新認識。本課題研究堅持以素質教育的基本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的學習理論為依據,以扎實的教學實踐為基礎,運用科學方法研究、探討語文學習中學困生的類型與成因,尋求科學有效的教育轉化學困生策略,形成比較系統的學困生工作經驗,從而促進我校的素質教育質量不斷提高,真正把素質教育落到實處,促進教育公平。

  四、研究對象及內容

  研究對象

  明光市工人子弟小學參與課題研究的班級(涉及高、中、低三個學段)中的學困生

  研究內容

  1.小學語文學習中學困生成因研究。

  2.小學語文學習中學困生學習策略研究。(教學觀念的轉變、師生關系的建構、學習方法的指導、學習習慣的培養等方面)

  3.小學語文學習中學困生案例分析。

  五、研究方法

  (1)文獻研究法。課題組成員統一認真學習教育心理學中有關學習理論,為從事課題研究提供正確可靠的理論依據;搜集有關資料,了解國內外有關語文學困生研究的已有成果、現狀和發展趨勢,做為課題研究的經驗借鑒。

  (2)個案研究法。在調查的基礎上,確定研究對象,對具有典型特征的學生建立個案登記表,首先進行全面、深入的考察和分析,其后對其施加影響并跟蹤觀察,從觀察記錄中作出深入的理性分析研究,得出比較科學的事實結論。

  (3)調查比較法。切實調查學生在實驗的初始狀態及實驗各階段的情況和變化趨勢,認真比較,進行統計分析,看學生的變化是朝著實驗所希望的方向發展還是事與愿違,并及時調控。

  (4)經驗總結法。根據專題研究計劃,對各階段或全過程研究進行分析概括,揭示內在聯系和規律,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論高度,促進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轉化,最終形成比較科學的、系統的、行之有效的語文學困生工作經驗與理論。

  六、研究步驟

  第一階段:醞釀準備階段(20xx年6-10月)

  1、學習了解有關學困生的理論知識,收集整理有關文獻資料,成立課題領導小組;制定課題組管理制度。

  2、搜集研究資料,運用文獻研究法、調查法等,討論制定課題實驗方案,進行課題立項申報工作。

  第二階段:具體實施階段(20xx年11月——20xx年5月)

  1.建立博客:建立課題組博客,將博客作為一種學習與研修的平臺,鼓勵教師運用經驗總結法將自己有關課題研究的教學反思、教學隨筆、教學論文、經驗總結等文章(圖片)上傳到博客中,形成教育資源的共享。讓課題組博客成為課題組成員的家,成為課題組成員深刻反思、真實記錄、推動成長、相互促進的平臺。

  2.確定個案:采用調查比較法,在調查研究、前測的基礎上,在語文學科選擇一定數量、有代表性的學困生,建立個體檔案,對具有典型特征的學困生,進行調查、跟蹤,從個性到共性揭示一般規律。

  3.研究成因及對策:及時記錄實驗情況(特別是學困生個案跟蹤情況)、結果、感想、體會,分析處理,注意追蹤分析,探求共性特征,分析各類學生學習障礙的形成原因。有目的有計劃的采取多種方法進行實驗,以摸索、形成、積累克服學習障礙的有益經驗。

  4.運用經驗總結法,在實踐中積累經驗,經驗在實踐中進一步驗證,總結出帶普遍性、具有可行性,既有時代特點,又有較強操作性的做法。撰寫一批有指導意義、輻射性較強的經驗論文,進行實驗工作階段小結。

  5.通過實踐進一步檢查、研究反饋,去粗取精,抽取有推廣價值的經驗和研究成果,請專家論證、提升、完善研究成果。完成《研究報告》,展示我校教師參與學困生研究的各項科研成果。

  第三階段:完善成果階段(20xx年6月)

  1、參與研究教師的論文集。

  2、課題研究報告。

  3、學困生研究個案集。

  七、課題組成員及分工

  課題負責人:李艷郁賢松

  負責查閱資料,論證立項,活動的組織、協調、實施,搜集、積累、保存、整理資料,定期召開研討會,總結經驗,做好結題工作。

  課題組成員:

  楊曉芳趙雷許雪蓮金紅麗余天敏江燕王婷婷

  滕麗麗何力邵華琴鐘蘭慧徐慧張慧閆敏

  各成員主要根據自身教學實踐,制定個人研究計劃,積極參與課題活動,按時完成課題研究任務,及時積累資料,總結經驗,定期匯報。

  八、經費保障

  由于該項研究與學校的日常教學密不可分,學困生的轉化是教學常規工作的一部分,學校在研究經費上將無條件支持,在辦公經費中合理開支,不會因為經費的原因影響研究的進度與效果。

課題實施方案13

  一、課題的提出

  小學階段開設英語課程的目的是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情感,形成初步的英語語感,為其打好語音、語調基礎,最終使學生具備初步的用所學英語進行交流的能力。閱讀是語言學習的一個重要方面。閱讀教學在外語教學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長期以來在我國的英語教學中,閱讀課一直是最受重視的科目。它可以幫助學生得到樂趣,獲取信息,培養學生的英語閱讀理解能力,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英語閱讀習慣,具有正確的閱讀技巧,擁有主動學習的能力和合作的精神,為終身學習打下基礎。閱讀是鞏固和擴大詞匯量的好方法。然而現行的小學英語并無明確的英語閱讀教學目標和配套的閱讀教材,因此在小學階段開設英語閱讀課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也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

  二、課題的界定

  基礎教育階段,《新課程標準》已較大的篇幅闡述了英語學習策略,這就對英語教師的教學策略提出了新的要求:能在實踐教學中運用科學的教學策略幫助學生有效地使用學習策略,采用科學的方法提高學習效率,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自身發展能力。閱讀教學策略是英語學習策略的一部分,它源于教學實踐的需要,在閱讀教學中根據一定的教學理論和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出教師自己對課內外閱讀教學組織和調控的方案。

  三、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古德曼(K.S.Goodman)在1972年指出:“閱讀是對三種相互有關而各有區別的信息,即形符的、句法的和語義的'信息,進行信息處理的一種形式。”英語閱讀包括了朗讀和默讀。但主要是借助視覺進行默讀。默讀是最符合實際需要的方式。默讀要求把注意點放在理解語言單位上,速度較快。現在的中學生普遍存在閱讀速度慢、理解能力弱的現象。導致這種現象有多方面的原因,如情感因素,方法與策略因素,智力因素。但在我的教學中,我發現其主要原因是語言因素限制了學生英語閱讀能力的形成。所謂的語言因素是指字母、單詞、習語、短語和語法規則等。當學生遇到新單詞或新句式時,立即產生了畏懼感,覺得束手無策,思路混亂。其次,學生缺乏閱讀的興趣。大部分學生除了作業中的閱讀練習,從來不主動閱讀課外材料。再者,學生對閱讀的內容缺乏深層的理解。

  四、課題研究的目標

  (一)研究的目的:探索小學英語閱讀教學的有效方法。

  (二)總體目標:鞏固和擴大詞匯量,增強語感,提高學生的閱讀速度和理解的準確度,逐步形成他們的英語閱讀習慣和能力。幫助學生善于、樂于了解異國文化,拓展實踐空間,不斷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促進英語聽說能力的提高。

  (三)分級目標:

  三年級:

  1、能看圖識單詞,或認讀所學單詞。

  2、能朗讀和理解學過的簡單的句型及對話。

  3、能在圖片的幫助下讀懂簡單的小故事。

  四年級:

  1、具有初步拼讀具有一定規則的單詞的能力。

  2、在老師的幫助下理解一些單詞、詞組在句、篇中的含義。鼓勵學生學習使用字典。

  3、能通過自己的閱讀,從短文中獲取大意。

  五年級:

  1、能根據拼讀的規律,讀出簡單的單詞。

  2、能通過上下文理解部分生詞的含義。正確運用工具書理解文中的單詞、詞組。

  3、能通讀簡單的故事、短文,正確理解大意。

  4、能用自己的語言簡要描述所讀的語言材料。

  5、初步建立起課內,課外閱讀的興趣和習慣。

  六年級:

  1、能正確流利地朗讀所學對話,短文以及與教材難度相當的對話,短文。

  2、能夠正確理解所讀故事,短文的大意,能從文中找出有關信息。

  3、能夠運用簡單的閱讀技巧來提高理解的準確度和閱讀的速度。

  4、有較濃的課內,課外閱讀的興趣和良好的閱讀習慣。

課題實施方案14

  英語字母教學作為學習英語的基礎,是小學英語教學中的重要一環。字母教學是學生英語學習的起始,由于學生所掌握的英語知識十分有限,字母教學容易陷入單一枯燥的學習氛圍中。如何使字母教學省時高效又充滿趣味呢?

  一、字母讀音教學。

  1、簡化字母讀音教學。

  我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發現,由于現在學生接觸英語字母的機會比較多,所以大多數學生已經基本掌握大部分字母的讀音。如果教師在課堂上還是按照教材中的安排,每節課教

  二、三個字母,學生就會因為覺得簡單而慢慢失去學的興趣,甚至會對以后的學習產生不良的影響。而小學英語教學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如果一開始就讓學生對英語學習失去興趣,將會使我們的英語教學陷入困境。所以我在教學字母時,先花一二節課的時間教學所有的字母。這樣,學生有了一定的知識量,教師就能采取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進行鞏固,使學生在形式多樣的操練活動中得到提高。

  2、強化個別字母教學。

  盡管許多學生對字母有了一定的掌握,但大多數學生都沒有進行過系統的字母學習,中間難免存在著許多似是而非的現象。例如學生對“Gg、Jj、Hh、Ll、Qq、Rr、Uu、Ii”這幾個字母存在著一定的錯誤發音,我就在教學中加強這幾個字母的訓練。“Gg”和“Jj”強調[dэ]的發音。“Hh”注意[ei]的發音。“Ll”要講清結尾兩種發音的不同用法。“Qq”和“Rr”要讓學生能辨清與語文課中音序表發音的區別。“Uu”和“Ii”要讓學生把音發到位。

  3、注重讀音歸類教學。

  把字母按讀音進行分類是字母讀音教學的一個重要任務,也是學生覺得有一定難度的一項內容。如何使學生能較為輕松地得到較好的掌握?通過比較實踐,我采用游戲的方法,讓學生在玩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得到掌握。可以采用“摘蘋果”、“找朋友”、“釣魚”等各種形式各異的游戲方法。讓學生充分地動起來,動手、動腦、動腳。也可以同時進行小組競賽,既能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和合作精神,又能培養他們的思維能力和學習興趣,可謂一舉多得。

  4、豐富字母讀音操練。

  簡化字母讀音教學并不是縮短字母教學的時間,而是把時間更多地放到字母讀音的整體操練上了。字母的其中一個作用是根據字母表的順序在英語字典中直接快速地查找單詞,這就要求學生對字母表的順序了如指掌。對此我采用了一個較簡單但十分有用的游戲:“接龍”。學生逐個說出字母,并要求學生碰到元音字母拍手表示。還可以采用“Findyourneighbour”的游戲。把字母卡片發給學生,然后教師說一個字母,持有該字母卡片的同學馬上起立,而持有該字母前后字母卡片的同學也馬上起立,三人一起大聲朗讀手中的字母。

  二、字母書寫教學。

  1、字母形的教學。

  字母的書寫首先要求學生能正確區分一些形近的字母。有些字母可以通過猜謎的方法讓學生記住它們的形狀特點。例如:彎彎的.月亮(C)、零的突破(Q)、盤山公路(S)、三叉路口(T)、半只葫蘆(B)、一座寶塔(A)、勝利的象征(V)、大號魚鉤(J)、一張弓(D)、一扇小門(n)、一棵小苗(r)、一把椅子(h)、什么字母是個昆蟲?(Bb)、什么字母是我自己?(I)、什么字母既不是我,也不是他,而是你?(Uu)、盲人最喜歡什么字母?(Ii)。這些謎語既能讓學生記住字母的形,又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讓學生自編謎語,充發發揮學生的想象能力。在學生基本掌握字母的形狀后,還可以讓學生根據字母的一小部分來猜字母,這種方式比直接叫學生認讀字母要好得多。在猜的過程中,學生的積極性十分高漲,對字母的形狀觀察得十分仔細,這比單純由教師強調字母的形效果和效率都要高得多。

  2、字母寫的教學。

  字母的書寫是小學生的一個薄弱環節,但小學階段的書寫對學生以后的書寫會產生重要的影響。我認為無論什么書寫教學一定要從規范抓起。小學的英語書寫一定要求學生做到嚴格遵照書寫規范,教師絕對不能馬虎。我發現教師對學生要求是否嚴格,是學生書寫是否漂亮的一個重要原因。如何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和漂亮的書寫呢?首先在剛開始學習書寫的時候我就十分嚴格地要求學生的書寫,一有不合格的筆劃就要求學生重寫,盡管對教師來說,批改作業十分累,但其實也是一勞永逸的事,只要一開始嚴格地要求,學生自然就養成很好的書寫習慣和態度。其次,要讓學生樹立信心。我在教學中發現,英語字母的書寫不同于漢字的書寫,它沒有間架結構的要求,學生只要慢慢地書寫,每一筆劃都寫到位,沒有寫不好字母的學生。當有些學生書寫不夠認真時,我先讓他們在我的監督下一筆一劃地完成書寫任務,然后及時地表揚他們,并在全班同學的面前展示他們的書寫。這樣,他們肯定會產生成功的喜悅,從而促使他們更加認真地進行書寫。最后還應該采取一些適當的活動,讓學生覺得書寫是一件愉快的事。比如,可進行定期的書寫競賽等。3、字母筆順教學。

  由于有許多字母形與語文教學中的拼音字母接近但又不完全相同,而且英語字母還有印刷體和書寫體之分,容易使學生在書寫時發生混淆,教師在教學時應多在這方面進行強調。特別是字母的筆順很難在作業中體現出來。我在讀字母以及拼讀單詞的時候,都要求學生用手指在空中比劃,以便能及時發現學生的書寫筆順的錯誤。我們還可以以游戲的形式在課堂上多進行字母的書寫練習。如可以讓學生用頭寫字母,用腳走字母,或幾個人一起造字母,學生通過參與這些活動,更好地掌握字母的書寫。4、字母格式教學。

  教師可以通過對字母在四線格里所占位置的歸類,讓學生掌握字母格式。這里要注意的是,到一定階段的時候,教師要讓學生能在沒有四線格的一條線上,甚至是沒有任何線的白紙上也能正確地表示出字母的書寫格式。三、字母應用教學。“學以致用”,在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體會到學習字母的重要性,即搞清楚為什么要學習字母,有什么用等。

  我們可以通過字典讓學生了解到:“字典是根據字母表的順序來排列單詞的,學好字母你就能在英語字典中查單詞了。”“能根據字母表的順序直接快速地在字典里查找單詞和編寫人名、地名、國家名稱等的順序”這是《新標準英語》對字母表運用的要求。

  另外還可以讓學生從日常生活中了解到字母的作用。向學生介紹一些常用的縮略語。如:CCTV、USA、PRC、UK、KFC、W.C.、AM、PM等。也可以讓學生自己去尋找一些字母的用法。如:衣服上的“S、L、M”的標記。數學課中的“m、cm、mm”等常用標記。這些內容既可以豐富學生的知識,又可以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字母教學不再成為一件枯燥無味的事。

課題實施方案15

  一、課題的提出

  當今社會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發展,教育改革正在以天翻地覆的態勢席卷全球。

  縱觀各國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無一例外都處于運動、變化之中,且所有的變化都體現著綜合國力的競爭,這又是當今世界競爭的焦點。

  然而,所有的競爭又都源于一個基礎——教育。

  因此,最大限度地調動一切能夠促進教育發展的因素,最快地發展教育,很自然地成為教育工作者思維的集中點。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提出了“素質教育”,提出了課程改革,提出了優化教學過程等新的教育觀念,進行了教育思想、教育體制、教育方法的革命——一切又都是為了更好地促進教育的發展,促進綜合國力的提高。

  在這一過程中,高科技手段必然地被選擇,堂而皇之地登上了教育舞臺,參與到教育的實踐活動中——這就是信息技術的應用。

  毋庸置疑,信息技術給每個學生打開了認識世界的一扇窗子的同時,也給他們創造了認識世界的新手段、提供了認識世界的新途徑。

  以此為突破口,動力區小學《品德與社會》學科著重研究和探索有利于培養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的課堂教學模式,強化教學實踐,實現教育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整合,在使學生樹立終身學習意識的同時,培養其終身學習的能力,為創建學習性社會做好奠基工程。

  關于這一點的認識主要有以下七方面。

  (一)信息技術的應用會拓寬學生思維的領域,為學生提供豐富多彩的世界。

  信息技術可以給學生提供廣闊的世界,豐富的網絡資源在拓寬學生知識面的同時,也開啟了學生智慧的閘門,學生上網查詢需要的信息,下載相關的學習資料,在知識的殿堂中他們可以自由地采擷,一個豐富多彩的世界將展示在學生的面前。

  通過這種教學,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及創造性學習的能力。

  (二)信息技術的應用會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為學生創造主動學習的機會。

  傳統的教與學的方式已經不適應現代教育對人才培養模式的需求,現代教育理念更使教學活動中學生的主體地位突顯。

  而信息技術的應用無疑會激活學生學習的興奮點,使之產生自主學習的興趣,從而為學生的主動學習創造了機會。

  (三)信息技術的應用會改變學生認知的方法與途徑,為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創造條件。

  中國的教育多年來一直堅持“填鴨”的方式,忽略效果,注重“完成任務”。

  而現代社會的“知識經濟”對人才的需求是終身學習型的。

  這就在要求學生要永遠處于學習中的同時,還要求學生要不斷地改變獲取知識的方法與途徑,改變學習方式的單一化、絕對化,在學習中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從而培養自己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現代信息技術應用于教學領域正滿足了社會對教育的這一要求,為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而且是終身學習的主人創造了條件。

  (四)信息技術的`應用在培養學生收集、處理信息能力的同時,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更大限度地促進教育為社會發展服務。

  社會的發展瞬息萬變,對人才的要求日益提高。

  教育的功能之一就是為社會提供后續人才,國際間綜合國力競爭的激烈要求綜合人才的培養必須跟上時代前進的步伐,所以,信息化社會中,收集、處理信息的技能是人才考核的基點,從這一基點出發,教育為社會發展服務的功能會更好地體現出來。

  (五)信息技術的應用會使教育更好地服務于學生的成長,使教育更好地服務于社會的發展,在促進學生創新能力提高的同時,加強與學科的整合,提高教學的育人功能。

  學生的成長離不開良好的教育,社會的發展是以教育的發展為前提的。

  我國現在正在進行的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將課程目標定位于未來社會人才的素質結構,以學生的主動發展作為課程目標的基本價值取向。

  在這一認識的基礎上,通過信息技術與學生品德與社會教育的結合,在先進的教育思想、科學的教育理論的指導下,會使學生的學習活動有質的飛躍,更有力地促進學生創新能力的提高,從而促進教育更好地服務于社會的需要。

  (六)信息技術的應用會更好地體現學生個性化學習的特性,充分實現學生的個性發展,使教育園地里百花齊放,各種人才層出不窮。

  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已經為現代教育工作者所接受,教育也正在“走向生本”。

  基礎教育是為人的一生打好基礎的重要階段,現代教育應該使全體學生在全面發展的基礎上實現個性發展,充分發展學生的自主性、自覺能動性和開拓創造性;使學生不僅學會學習、學會生活,而且要學會創造、學會做人;在為每個學生接收終身教育奠定堅實的基礎的同時,也培養出社會所需要的各種人才。

  (七)信息技術的應用會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引進智力資源,更好地促進教育的現代化。

  教育的現代化是社會發展的大勢所趨,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信息技術的應用是一種智力的支持,將為學生的發展插上騰飛的翅膀,將導致教學手段、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的深刻變革,進而促進教育的現代化。

  動力區小學教學中的《品德與社會》學科在以上思想認識的指導、驅動下,樹立了“利用信息技術,培養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的教育理念,以期通過這種目標明確、手段科學的教育實踐活動,達到為學生的成長夯實基礎的目的。

  二、課題研究的目標與效果預測

  (一)課題研究的具體目標

  1、教師首先掌握計算機及其網絡技術,并以此為平臺,通過不同的教學形式,指導學生去收集、處理信息和資料。

  使學生能夠通過網絡技術,掌握收集、處理信息的方法,并在不斷地學習活動過程中,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和學習興趣有所提高。

  2、教師實踐新課改所提倡的指導式的教學模式,還課堂教學中學生學習活動的主體地位。

  在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學習活動中,教師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指導者、合作者、參與者,并對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給予鼓勵性、發展性的評價。

  調動全體學生積極參與,在學生的親歷性學習、體驗性學習過程中,與學生共享獲取新知識的喜悅。

  3、師生互動、生生互動。

  在學生收集、處理、交流、匯報信息、資料的過程中,教師適時地給予啟發、指導、點撥、總結和升華。

  使學生在教師的幫助下,利用多媒體技術,能夠愉快地進行自主和合作學習。

  (二)課題研究的效果預測

  在“建網就是建學校”思想的指導下,以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為契機,以應用信息技術為教育教學改革和發展的突破口。

  教學中注意利用現代信息技術與品德與社會學科教學的整合,在培養學生動手實踐、自主學習的過程中,不斷提高品德與社會學科的教育教學質量,學生的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會有很大的提高,從而為學生的健康成長帶來更為廣闊的前景。

  三、提出課題的依據

  (一)教育行政部門的推動與支持

  1、原教育部長陳至立在全國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會議上明確指出“我們應該深刻認識信息技術的偉大力量,加快在中小學普及信息技術教育的步伐,努力推進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教學的整合,鼓勵在各學科的教學中廣泛應用信息技術手段,并把信息技術教育融合在學生的學習中”由此可見,信息技術的應用作為一種新的學習手段,正在以其高水平、高效率取代傳統的學習方式,這不僅僅是學生個體學習行為的轉變,而且會帶來教育各方面的根本性變革。

  這種變革對教育的影響將是非常深刻的。

  2、就哈爾濱市的教育發展而言,“建網就是建學校”的理念已經深深植根于每一名教育工作者的思想之中,“搶先一步就等于搶先一個時代”。

  當今的世界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知識經濟對人才的要求標準越來越高,這就促使我們必須改變人才培養的模式與方法,選準人才培養的切入點,以適應社會發展對人才的要求。

  (二)科學的教育理論的支持

  1、教育家薩奇曼的研究訓練理論指出:

  (1)“使兒童發展起探索材料、處理材料的認知技能”,會使“每個兒童”能夠形成“有效地探索的邏輯與因果性概念”。

  (2)“通過具體插圖的分析,形成概念,發現變量間的關系,使兒童展開迄今以來沒有過的新型的學習”。

  (3)“利用發現的喜悅和自學探究與處理材料時所伴有的智力興奮這兩種內發性動機作用”。

  2、利用信息技術反映事物的形象性與直觀性,在實現與思品學科有機整合的基礎上,改變學生學習的手段,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全方位地創設濃烈的學習氛圍,以生為本,在教育資源的開放和延伸中,使每個學生的主體能動性都得到激勵。從而。

  不僅使學生掌握了現代科學技術知識,而且培養了學生的自覺能動性、獨立自主性和開拓創新性,這正符合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學說的指導思想,客觀上追求了教學與教育的統一,小處著手是培養了學生的“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實際上大處著眼是“達到了促進學生個性健康發展的目的”。

  3、適應現代教育發展的需要。

  結合當前的課程改革的教育形勢,以素質教育為出發點,這一探究的目標能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使學生在收集材料的過程中發現問題,即初步感知道德認識——這也是品德與社會學科要實現的教育功能。

  同時在教學活動中,通過師生交流、討論與教師歸納、升華小結,使學生對自己收集的信息進行梳理與整理。

  使學生懂得了哪些信息與教學內容有關,哪些信息與教學內容關系不大或無關,從而,產生學習的愉悅和自學探究與處理材料時所伴有的智力興奮。

  這正是我們實施素質教育所要研究和探索的,即如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學習能力的兩種內發性動機作用。

  四、實驗堅持的原則及進行實驗的方法、措施

  (一)實驗堅持的原則

  1、在科學的教育理論指導下,從實際出發,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

  2、在實踐操作的過程中,從學科特點出發,堅持生活性、實踐性、活動性、有效性原則。

  3、在遵循品德與社會學科“以兒童社會生活為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這一課程核心的前提下,堅持教育為兒童的健康成長服務的原則。

  (二)實驗采用的方法、具體措施

  1、方法。

  (1)行動研究法。

  即參與實驗的教師在實際工作中發現課題、確定課題,并在實際工作中進行研究,然后再恰當選擇適合學生收集、處理信息、資料的具體內容,課前布置學生收集相關信息和資料,學生帶著問題,以個體或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學習活動。

  (2)實踐反饋法。

  即通過對學生各種學習能力的培養,在實踐的具體操作中,觀察、評價學生實際能力形成的程度,在此基礎上總結實驗取得的成果。

  2、具體措施。

  (1)上課時,教師導入新課后,結合問題,學生展開交流。

  內容包括學生收集信息、資料的方式方法、困難、體會以及學習問題探討等等。

  (2)、圍繞學習問題,結合資料,學生進行匯報,以反饋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

  匯報過程中,學生互相補充、互相點評,教師適時引導、點評、總結,進而升華問題的道德認識,使學生在動手、實踐、合作中獲取新知、培養能力,形成道德行為,完成教育教學任務。

  五、實驗中各變量的確定與處理

  將實驗中教師、教學方法、教學媒體確定為自變量,學生、收集的信息及處理信息的技能確定為因變量。

  在本學科的教學活動中加強對學生收集、處理信息能力的培養,其他學科的教育、教學活動正常進行,從本學科對學生進行思想品質、道德觀念教育的專門性的角度考慮,其他學科對學生的影響忽略不計,視為無關變量。

  六、實驗步驟及實驗對象的確定

  (一)實驗步驟

  第一階段:20xx年9月—20xx年7月

  教學實踐活動(研討課、階段性小結、教案記載)

  第二階段:20xx年9月—20xx年7月

  探索、階段小結(研討課、階段性小結)

  第三階段:20xx年9月—20xx年7月

  成果匯報、形成論文,課題結題

  (二)成果形式

  匯報課、論文、結題報告

  (三)實驗對象的確定

  動力區工農兵小學三年級學生教師——劉洪波

  動力區風華小學三年級學生教師——張春鳳

  動力區鍋爐小學三年級學生教師——李慧敏

  七、課題研究的可行性論證

  (一)領導重視

  隨著國家“科研興教”理論的提出,“科研興校”的思想逐漸深入人心。

  參與實驗的工農兵小學、中山路小學以及鍋爐小學、風華學校的領導十分重視教育科研工作,大力支持此項課題實驗。

  (二)參與實驗的教師具備一定的科研能力

  實驗教師張晶老師、袁琳老師等曾多次在市、區做過公開課,有一定的教學經驗和科研能力,有積極參與的態度,勝任課題的實驗工作。

  (三)建立課題研究的保障機制

  1、課題組織機構

  課題負責人:張喜芬(課題組組長)

  課題組成員:張春鳳、劉洪波、崔秋紅、李慧敏

  2、明確分工

  (1)課題組組長負責課題實驗方案的制定與實施,在實驗進行過程中負責整體協調與溝通,進行階段性成果的總結、課題計劃的調整,宏觀調控實驗的進程。

  (2)各實驗教師在實際工作中注重經驗的積累與總結,在堅持既定原則的基礎上,開拓思維,以積極的態度投入到課題的研究中,加強信息的交流與溝通。

【課題實施方案】相關文章:

課題實施方案08-31

課題實施方案04-09

課題實施方案范例07-28

論文課題實施方案02-07

課題實施方案范文04-03

小學課題實施方案07-21

課題研究實施方案07-23

小課題實施方案08-12

課題研究的實施方案02-22

課題研究實施方案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