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課題實施方案(通用21篇)
為了確保工作或事情有序地進行,通常需要預先制定一份完整的方案,方案是闡明行動的時間,地點,目的,預期效果,預算及方法等的書面計劃。那么你有了解過方案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小學課題實施方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小學課題實施方案 1
一、研究的目的及意義
作業設計是教學工作中的基本環節,也是實施素質教育、進行課程改革的重要載體,其研究對于教學實踐的深化和教學理論的建設具有重要的意義。傳統的作業觀已不能適應新課程實施的要求,必須進行改革。我們曾對本校部分學生的語文、數學作業做過調查,發現學生作業在“質”的方面問題較多,其問題主要表現為作業數量與質量反差巨大,主要表現為:
1、作業脫離學生的思想和生活實際,現成內容多,實際編寫少。
2、作業程式化、刻板化,枯燥乏味,知識鞏固多,應用實踐少。
3、總量過大,質量偏低,統一任務多,自主選擇少。缺乏創新,難以激發學生的興趣。結果是,學生負擔過重,教學效率低下。
4、滲透不廣,將語文、數學學科和其他學科割裂開來,就著語文練語文,數學練數學,忽視了多學科之間的交叉滲透;
5、對象不分,不同層次的學生做著完全相同的作業,有的“吃不飽”,有的“受不了”,因材施教的原則在小學作業設計中沒有得到充分的體現。
小學作業量與質的巨大反差形成了明顯的負面效應。挫傷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損害了學生的身心健康,影響了教學質量的提高。因此,優化小學語、數作業設計迫在眉睫! 鑒于上述認識, 我們課題組申報了課題《小學課堂作業設計研究》,希望通過研究使作業成為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活動過程,成為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重要途徑;通過研究切實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真正給學生以自主選擇、自主發展的時間和空間。
二、研究目標和內容
(一)研究目標
1、通過本課題的研究,幫助教師在實踐中轉變語、數作業設計觀念,提高師生設計作業的能力,讓教師真正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引導者和組織者”。
2、通過本課題的研究,樹立適應新課程理念的作業觀,優化學習環境,讓作業成為培養和發展學生素養的一座橋梁。
3、通過本課題的研究,讓學生在實踐作業過程中,學會與他人合作,學會學以致用,學會在實踐活動中檢驗知識,獲得全面、主動的發展,最終為自己的終身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4、控制作業的數量,提高作業的質量,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
(二)同一研究領域研究現狀,給我們的啟發
關于如何設計好課堂學作業這一研究內容,在國內部分學校陸續展開,作業設計上對實踐性作業、綜合性作業的研究在報刊、網絡上有文章發表。
這些作業給我們的啟發就是:首先要確立以生為本、新穎多樣、
面向全體、重視學以致用的作業觀,即教師應該更多的從學生個性發展的角度來設計作業,而不應該僅從完成自身教學或增長學生知識的角度設計作業;作業的內容和要求應因人而異,從而達到培養學生特長的目的。其次,教師可以通過作業形成學校、家庭和社會對學生的教育合力,以作業的完成過程來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學習品質,發展學生的合作精神、頑強的意志,形成終身學習的觀念與能力。所以,教師應像對待課堂教學一樣著眼于小學語文、數學作業的優化設計,努力開發作業設計的價值。
本課題將立足于學校現狀和學生實際,以小學語文、數學教學中的作業設計作為研究內容,分析當前作業設計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并提出解決對策,為提高語、數教學質量探索出一條有效的途徑。
三、課題研究方法、對象和原則
(一)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研讀有關專著,收集有關教學思想和模式的資料及論文,與新課程理念融合,借助理論和經驗,形成合力,進行課題研究,提高教學效果。
2、行動研究法:依據《課程標準》,用相關的教學理念指導實踐,并圍繞課題問題,在課題組內組織學習、課堂教學作業設計研討、點評和理論主講活動等等,努力探索優化小學作業設計的原則和策略,分語文、數學兩個設計的作業案例進行研究。
3、觀察法:對全體學生進行觀察,有目的、有計劃、精細的、深入的觀察。
4、調查研究法:通過對教師和學生在研究之前、研究中期、研究后期對作業多方面情況進行調查分析,驗證研究的進展和效果。
5、經驗總結法:重視資料積累,認真撰寫階段性報告,總結各階段的得失,不斷調節研究步伐。最后以總結形式完成課題研究《結題報告》。
(二)研究對象
研究對象為本校1-6年級各班,課堂作業設計。
(三)研究原則
1、主體性原則。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如果只是讓他們被動機械地寫,即使作業再多,也沒多大實效。布置作業時必須注意學生主體地位的發揮,作業要為學生服務。
2、實效性原則。要講求實效,重視知識、能力的點滴積累,不能急于求成。
3、差異性原則。學生是有差異的,發展性教育理論認為“差異是一種資源”。教師在設計作業時,必須對作業量、作業難度、作業方式作適當調整,分層布置。
4、趣味性原則。讓學生嘗試、實踐趣味性作業,不僅善于激發學生的作業興趣,還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研究策略
1、作業設計多樣化
教師要善于在學生活動中捕捉時機,設計靈活多樣的作業內容。 新的作業設計應可寫、可讀、可看、可操作、可玩耍,讓每項活動增加目的性,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讓聽、說、讀、寫與演、唱、畫、做等多種形式相結合,讓學生動手、動腦、動口,符合他們好奇、愛動、形象思維占優勢的特點,把作業技能的'培養與活動相貫穿,讓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活動,參與學習。
總之,把對客觀事物的觀察、閱讀、表達相互聯系起來,構成整體,既促進聽、說、讀、寫、算、畫的結合,也促進了學生綜合實踐能力的發展。
2、作業設計興趣化
要讓學生有興趣,教師設計的作業就應該靈活新穎,富有情趣,吸引學生。
3、作業設計應層次化
學習能力先天有差異,有差異的學生做無差異的作業,勢必會造成有的學生“吃不飽”,有的學生“吃不了”的現象。承認并尊重這種差異,是主體性學習的一個重要特點。因此,對不同水平學生的要求應有所側重。
此外,年齡的差異對學生學習能力有著重要影響,必須根據學生的年齡階段進行層次化作業設計。作業設計應針對不同年齡階段,循序漸進提出不同要求。
4、作業設計綜合化
①課內外聯系。課內必須與課外相結合,讓學生在課余、課外通過豐富多彩的作業形式,鞏固、應用,深化所學的知識,促進知 識向能力的轉化。
②學科間融合。把語文、數學學科與其他學科知識相結合,淡化學科之間的界限,淡化知識分割,盡可能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讓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盡可能綜合學習并運用知識。
③校內外溝通。生活中處處語文數學知識,生活中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教育資源。教師在布置作業時,可以有目的、有計劃地布置學生觀察,培養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
五、課題研究階段:
此項課題研究分三個階段進行:
第一階段:課題上報階段:(20xx年9月——20xx年10月)制定課題實驗方案,請專家對研究方案進行指導,確定最終研究方案。完成《申報書》填寫。完成對課題的內涵與目標研究。深入學習語數新課程標準等有關理論知識,明確研究方向,增強研究的自覺性、緊迫感。 這個階段所做的工作有:
1、申報課題,請求省教育廳教育教學成果評審領導小組審批立項。
2、學習有關理論,吃透小學語文、數學課程標準的理念,學習國內外有關教育教學的的資料和成功經驗。
3、制定課題研究方案。請專家指導。
4、培訓參與課題研究的教師,組織教師學理論,學方案。
5、申請開題。
第二階段:課題實施階段:(20xx年11月——20xx年2月)認真圍繞研究內容,收集原始材料。圍繞課題研究目標和研究內容,扎實開展課題研究。定期做好階段性小結,撰寫研究論文,形成文字性材料。
這個階段所做的工作是:
1、召開課題研究開題會。
2、請專家對參與研究的教師進行輔導。
3、根據研究方案課題研究教師制定個人階段研究計劃,啟動課題研究。圍繞課題研究目標和研究內容,扎實開展課題研究。
4、定期做好階段性小結,研究階段性成果,撰寫研究論文,形成文字性材料。調控研究進程,完善操作過程。
5、優化作業設計的原則和策略;并做好課題的中期匯報工作。
第三階段:課題展示階段(20xx.3——20xx.9)完成中期研究報告、研究論文、課堂教學展示,形成語文作業設計的多種方法,激發學生對學習的熱愛。
這個階段要做的工作主要有:
1、整理課題原始材料和研究材料;深入分析研究,撰寫課題研究結題報告,形成全面而深刻的研究性成果報告。
2、課題組成員展示課題研究成果。
3、籌備召開結題會,聘請上級主觀部門和有關專家聽取課題的匯報,接受專家評估。 第四階段:課題結題階段(20xx.4-20xx.10)整理課題原始材料和研究材料。撰寫課題研究結題報告,形成全面而深刻的研究性成果。
小學課題實施方案 2
一、課題意義
“不動筆墨不讀書”、“好記性不如爛筆頭”這是古人曾經總結出的一條經驗。做讀書筆記,好處頗多:勤做讀書筆記可以幫助學生進一步領會和記憶讀過的書的內容;勤做讀書筆記可以培養獨立思考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勤做讀書筆記可以豐富知識,積累資料,便于經常復習,溫故知新;勤做讀書筆記可以提高寫作能力。讀書筆記的好處顯而易見,它不但可以幫助記憶,彌補腦力不足,積累有用材料,開拓視野,增長知識,有效提高讀書效率,而且作筆記會產生新的思考,有利于發現新問題,研究新問題,這便是思考,常思考,可鍛煉人思維的條理性,邏輯性和分析綜合能力。
二、問題現狀
我多年從事小學中高年級語文教學,我了解到很多老師都要求學生做讀書筆記,由于缺乏嚴格的要求和輔導,其結果學生做的筆記既不成形,又不成章。我們所看到的往往是一些亂七八糟的零碎符號,更有甚者,將讀書筆記胡亂地寫在書本的字里行間,把課本弄得面目全非,學生看不清書中的漢字,大大影響了學生的讀與寫。如此筆記,對學生的學習沒有起到積極作用。
三、研究目標
1、調查學生的`課堂與課外閱讀做讀書筆記現狀,通過問卷、訪談、調查等手段獲取一系列數據,為本課題的研究搜集資料。
2、開展閱讀指導課,輔導學生學做讀書筆記,并歸納一些做讀書筆記常用的方法。
3、在傳統的讀書筆記上創新,鼓勵學生探索讀書筆記的新模式。
4、建立激勵機制、開展讀書筆記評價方案,建立一套完整的評價體系
5、培養學生“不動筆墨不讀書”的閱讀習慣,在大量的課外閱讀中獲取知識,豐富語言的積累,提高語文綜合能力。
四、研究方法:
此課題由兩位教師承當研究任務,在研究過程中,以《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為指導,從實際出發,利用身邊一切可用的硬件和軟件資源,爭取領導支持,確保活動經費,以達到預期的研究目標。
1、教育調查法:對學生進行關于寫讀書筆記的問卷和訪談,了解學生的態度、看法,調查學生樂于接受寫讀書筆記的策略和方法,進行比較和研究。
2、文獻研究法:查閱有關書籍、網絡、報刊等,了解本課題的相關研究成果;制定實施方案,并進行方案的可行性論證。
3、行動研究法。根據制定的培養學生寫讀書筆記興趣的策略研究的實施方案,記錄實施過程和效果,采用行動研究的方法,根據實施的情況和反饋的結果,及時調整策略。同時積極撰寫階段科研成果,從而轉變教師的職業行為,提高科研水平。
五、研究過程
第一階段:準備階段(20xx年9月—20xx年10月)
1、調查學生中存在的課外閱讀讀書筆記的現狀及老師、家長對寫讀書筆記的看法。
2、搜集并閱讀國內外有關小學語文課外閱讀的探索與研究的文獻、資料。
3、整理課題申報相關材料,完成課題申報;
4、制定研究方案,學習相關文獻資料,做好課題研究的準備。
第二階段:實施階段(20xx年10月—20xx年12月)
1、進一步加強理論學習,深入實踐研究。
2、創設良好的寫讀書筆記氛圍,培養學生寫讀書筆記習慣,指導學生掌握有效的撰寫讀書筆記的方法。
3、交流、驗證,修改實施中的不足,及時調整跟進策略探究,尋求最有效的措施與方法。
六、成果形式
1、課題研究報告。
2、有關本課題研究的教育論文或經驗總結。
3、讀書筆記成果展覽;歸納做讀書筆記的方法并整理成冊;結題報告。
七、人員分工
文義進負責指定課題研究方案,搜集并閱讀國內外有關小學語文課外閱讀的探索與研究的文獻、資料。指導學生掌握有效的撰寫讀書筆記的方法。收集過程資料,總結實驗經驗,整理課題成果。建立激勵機制、開展讀書筆記評價方案,建立一套完整的評價體系。胡樹你負責開展閱讀指導課,輔導學生學做讀書筆記,并歸納一些做讀書筆記常用的方法。在傳統的讀書筆記上創新,鼓勵學生探索讀書筆記的新模式。根據實施的情況和反饋的結果,及時調整策略。
八、經費保障
為保證課題研究的順利進行,學校需要提供經費,用于課題調查、購買相關材料、添置學習書籍、讀書筆記展覽等活動。初步預算活動經費為1800元左右。
小學課題實施方案 3
為了適應新課程改革的需要,切實促進我校教育教學工作持續發展和教師專業成長,將我校教育科研向更深層次推進,引導全校教師積極參與教育研究,把科研與教研、培訓有機結合起來,努力實現我校教學工作由“經驗型”向“科研型”的戰略轉變。特制定如下實施方案。
一、指導思想
樹立“問題就是課題,反思就是研究”的教育科研理念,從教育教學中的小事情,小現象,小問題入手,以小見大,實實在在,對教師在教學中遇到的問題,通過討論立為“小課題”,開展實實在在的研究,并通過小課題研究工作,探索總結教研、科研、培訓互相促進的校本研究新模式。
二、實施目標
1.通過小課題研究,切實解決課堂教學中的實際問題,提高教學有效性。
2.從機制上保證教研活動課題化,形成教研組科研氛圍,提高教研成效,促進教研組建設。
3.通過小課題研究,提高教師將教育科研與日常教學工作進行有機整合的能力,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三、總體思路
教師可以個人單獨申報也可以多人共同申報進行小課題研究。形成以課題研究引領教學研究和教師培訓的研訓一體的校本研訓機制,引導教師立足自己的教學和管理實際,觀察發現教育教學現象中存在的問題,在常規教研活動中通過理論學習和實踐研討解決問題,提煉形成教學策略,指導自己和同伴的教學行為。
四、實施流程
1.選題。教師根據自己在教學工作中遇到的突出問題,查閱、收集和整理相關資料,認真分析篩選,確定研究課題。選擇的研究課題,應該具備“針對性強、切口小、研究周期短”的.特點,一般應是所任學科在教育教學中存在的一個問題,可以是教學過程中的一個環節、一個問題、一種現象、一個案例等。小課題研究周期不要太長,原則上是一個學期或一個學年。
2.申報立項。參加“小課題研究”的教師,在規定時間內向教育教學科研領導小組提交《第四小學小課題研究申報表》,確定研究的主要內容,闡明所解決的問題和預期達成的目標,提出研究的方法、步驟等。教育教學科研領導小組組織力量對提交的課題進行審核,公布立項的小課題。不合格的,須重新選題、申報,直至完成立項。
3.實施研究。課題負責人組織成員按照課題方案,有計劃地開展研究工作,積累研究過程資料,建立小課題研究檔案袋。將常規教研與小課題研究相結合,在教學、聽課、評課過程中開展實踐研究,從而解決問題。
4.結題。每個季度結束,都要開展小課題研究成果總結鑒定匯報會,教育教學科研領導小組對研究狀況進行評估。
課題成果一般應是一份總結報告和相關附件材料(附件包括支持研究課題的論文、案例、案例分析等以及研究的過程性材料)。結題程序為:
(1)課題組及時整理研究過程資料及成果資料,撰寫研究報告;
(2)將研究報告、過程資料及成果資料交教育教學科研領導小組;
(3)領導小組組織有關人員聽取研究者的報告,對課題進行評審,向研究者宣布評審意見。
5.成果鑒定與推介。結題后,教育教學科研領導小組將對開展的小課題研究成果進行鑒定、評獎。對優秀的研究成果推薦到縣上,滾動升級為縣級課題。
五、課題管理
1.營造良好的小課題研究氛圍。學校要積極倡導和要求全體教師參與到課題研究中來,并提供理論上和實踐操作層面上的具體指導。要進一步強化“問題就是課題,反思就是研究”的教育科研新理念,以“短、小、實、快”為教育科研工作指導方針,促使廣大教師破除教育科研“高不可攀”的神秘感,引導課題組選擇一些內容具體、切口小、周期短的問題進行科學研究,從而克服傳統課題研究“假、大、空”的不良現象。
2.加強組織領導。學習成立教育教學科研領導小組,具體負責小課題研究的指導和評審等工作。制定具體可操作的《小課題研究實施方案》,加強研究的過程管理,對立項的小課題研究建立電子檔案。制定小課題研究的組織、實施、評定、表彰獎勵等制度,確保小課題研究扎實有序地開展。
3.培訓小課題研究人員。進行專題培訓,介紹與小課題研究有關的教育理論等,指導教師通過多種渠道查閱相關資料,激發教師研究小課題的興趣和研究欲望,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從而培養出一些思想前瞻、能力突出、成果豐碩的研究型教師。
4.深化小課題研究。要把課堂教學作為實施小課題研究的主渠道,積極開展以上課、說課、評課為基本形式的課堂教學活動,深入探究各學科教學的基本策略;研究組成員定期召開專題會議,分析課題研究中存在的問題,共同研討對策和措施;課題組內部也可以開展教學論文、教學反思、教育案例、教學設計和課堂實錄等不同系列的小課題研究成果評比活動,引導教師研教結合,在實踐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
小學課題實施方案 4
一、 課題研究的背景和意義
三年級是學生習作的起始階段,它既是語文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曾經看過一句話:“習作并不難,只要把你做過的、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寫下來,讓人看明白就行了。”可是這看似簡單的一句話,真正做起來就沒有那么容易了。為了讓小學生在起步階段能夠輕松、愉快地寫作,在作文教學中,教師要激發學生習作興趣,掌握寫作方法,培養寫作能力,讓學生在習作的起跑線上感受到精彩,體會到樂趣,輕松邁入習作之門。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要留心周圍的事物,樂于書面表達,增強作文的自信心;要懂得習作是為了自我表達和與人交流。在教學中,大部分學生以為作文太難寫,沒有靈感,找不到素材,絞盡腦汁也不知道該寫什么,對作文失去信心,不樂于寫作文,造成這種局面與教師的教學思想、教學態度、教學方法有著直接的關系。激發學生“想寫”的欲望難,難在學生沒有原始的想它、愛它的欲望和興趣,難在“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沒有什么可寫。因此作文教學要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將作文回歸到有趣好玩的生活中,讓學生走進生活,感受生活,讓學生充分參與在活動和生活之中,有了激情,就有了寫的欲望。寫作能力不是一兩天就能形成的,在作文創作中求“新”更是難上加難。學生由低年級的寫話進入中年級的習作,它既鞏固寫話教學的成果,又為習作的`發展作鋪墊,意義重大。因而對起始階段的寫作教學研究是有必要和有價值的。
二、理論基礎
1、《語文課程標準》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了“留心周圍的事物,樂于書面表達,增強習作的自信心,愿意與他人分享習作的快樂。”因此,讓學生在學習中樂寫是起始階段習作教學的重要任務。在“習作教學建議”中要求“習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在“習作評價建議”中要求“用積極的評價引導和促使學生通過觀察、調查、討論、閱讀、思考等途徑,運用各種方法搜集生活中的材料。”
2、人本主義理論
人本主義教學觀認為,我們面對的學生,首先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他們有獨立的人格,是有主觀能動性的個體,都蘊藏著獨立的潛能。起始階段寫作教學研究,在提高學生習作水平的同時,能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和積淀深厚的文化底蘊,體現了以學生的終身發展為本的人本主義教育觀。
三、課題名稱的界定和解讀
“小學生起始階段的寫作教學研究”指明了本課題以我校三年級學生為主要研究對象。
在小學的三個學段中,三年級學生正處于中段,是習作的起始階段,新課標對這一學段學生作文的要求是:“留心周圍事物,樂于書面表達,增強習作的自信心。愿意將自己的習作讀給人聽,與他人分享習作的快樂;能不拘形式地寫下自己的見聞、感受和想像,注意把自己覺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動的內容寫清楚。能用簡短的書信便條進行書面交流;嘗試在習作中運用自己平時積累的語言材料,特別是有新鮮感的詞句。”正因為是起始階段,學生對作文的概念模糊,認為作文很神秘、很難寫。
“小學生起始階段的寫作教學研究”教師應該從學生的年齡、心理、學段等特點出發,在習作教學中開展習作教學方法的探索,簡單地說,就是通過創設學生愛學、樂學的情境,激發學生的觀察興趣,讓學生樂于觀察,可以在親身體驗中觀察,在活動中觀察,在日常生活中觀察,調動寫作的積極性。其次是教給學生觀察周圍事物的方法,讓學生善于觀察,有序觀察,重點觀察,調動學生觀察事物的主動性。再次是鼓勵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勤于積累,養成在生活中積累作文材料的良好習慣,用自己的雙眼去觀察周圍的變化,養成寫觀察日記的習慣,并保持一種積極、主動的情態,投入到寫作中,享受作文的快樂。
教師在習作教學中開展的一系列有目的、有組織、有計劃、有指導的作文教學活動,以真實的生活為寫作對象,從豐富的習作素材入手,激發學生寫作的興趣,培養學生樂寫的習慣,提高學生語言運用的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四、研究目標:
通過對兒童、習作之間關系的研究,以《語文課程標準》為指導方向,從農村實際出發,引導學生留心觀察、注意積累、樂于交流、勤于動筆等良好習慣,指導他們把生活實踐、鄉土素材與作文實踐聯系起來,使他們由怕作文發展到愛作文,會作文,寫好作文。
1、注重引導,激發學生作文興趣,為寫作提高質量。
2、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為寫作積累素材。
3、引發學生的想象思維,為寫作拓寬空間。
4、指導學生積累語言,為寫作添磚加瓦。
五、研究內容:
1.調查研究小學語文習作教學的現狀及成因。
2.調查研究小學生習作起步階段的個性心理特征,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養成良好習作習慣。
3.通過小學語文習作起步教學的完善、科學的訓練體系及專題訓練體系的研究,使語文教師更好地依據學生發展規律與習作訓練體系進行習作教學。
4.尋找小學生習作訓練的一般規律,研究農村小學習作起步階段有效途徑。
六、研究方法與步驟:
(一)研究方法:
1、問卷調查法:研究初期,通過調查農村小學語文習作教學現狀及學生作文存在問題,分析農村小學習作教學現狀及成因。
2、文獻研究法:通過理論學習,明確本課題的研究方向、研究意義、研究價值、研究思路等等,不斷學習并借鑒成功經驗,推進本課題的研究工作。
3、實踐研究法:利用語文教學的各個環節,在學習、實踐、反思、學習、改進中探索農村小學語文起步階段教學的有效性策略。
4、個例研究法:
(1)小組互學:班級分為小組為單位,互相學習并評改日記,促進形成“生活-寫作-生活”的良性循環。
(2)家長互動:家校攜手形成合力。與家長溝通,引導家長利用雙休日、節假日參與家庭生活,積極發現日記素材并有效啟發并指導孩子寫作。
(3)師生評價:“文章不厭百回改”作文評講是在作文評改的基礎上進行的。體現發展性,發展學生的認知和表達能力,提高學生的自改能力。先示范評改,再集體嘗試修改,然后每位學生自我修改,共同促進學生作文能力的提高。
5、經驗總結法:不斷將調查、研究得到的數據及信息進行定性分析,總結出農村小學語文起步教學的有效性策略。
(二)研究步驟:
本課題研究時間:20xx年3月——20xx年12月,共分三個階段:
1、第一階段:準備階段(20xx年3月----20xx年5月)
(1)學習相關理論,制定研究方案。
(2)舉行開題儀式。
2、第二階段:實施階段(20xx年6月——20xx年11月)
(1)落實課題研究的內容及方案,引導實驗教師的實踐研究,提升理論素養。
(2)開展語文起步習作的現狀調查。
(3)按課題方案進行研究,注重培養學生寫話的興趣,能把看到的到的寫下來。在寫話中樂于運用學到的詞語,正確使用逗號、句號、問號、感嘆號。
(4)收集各類有價值的信息,及時記錄存檔。
(5)通過問卷、調查、座談等形式定期了解學生習作的進步狀況。
3、第三階段:總結階段(20xx年12月)
(1)整理、匯總各階段的研究成果,收集數據并分析、提煉、總結成果,做好驗收工作。
(2)進行課題研究總結,撰寫結題報告。
(3)進行習作教學觀摩展示。
(4)結題,接受課題鑒定組的評估鑒定。
七、研究措施及保障:
1、加強理論學習,必須深入鉆研,用新的觀念指導實踐。
2、圍繞實驗研究課題,開展實驗。
3、及時、詳實的做好有關課題的各類資料的收集與整理,總結經驗、反思不足,建立規范的課題專欄。
4、與日常工作相結合,把課題研究的任務落實到日常教育教學工作中去。
八、預期研究成果:
1、撰寫研究報告、論文。
2、編寫教學案例、教案集。
3、整理有關電子、音像資料、照片資料等。
小學課題實施方案 5
一、本課題研究之背景
1.新課程改革的要求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明確提出“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普遍應用”;“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和師生活動方式的變革”;“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
網絡資源的利用,極大拓展和豐富了教學的空間和資源,開闊了學生眼界,豐富了素材。利用網絡環境,創設良好的課堂教學情境和自主的氛圍,創造師生平等交流的條件。憑借網絡,“師生”、“生生”之間在任何情況下都能及時溝通。這不僅大大拓展了教學活動空間,也使學生主動學習的愿望得到發充分滿足。
2.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的要求
在小學教學中合理利用網絡資源,也使教學與其他學科的教學得到有機的整合,將會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在進行教學時除涉及到語文、信息技術等方面的知識外、還會用到音樂、美術、科學、歷史、地理等方面的知識,在進行的同時,也學到了其他學科的知識,使各科知識得到同步增長,達到了有機的統一。
3.小學教學的要求
教學歷來是語文教學工作的難點和重點,孩子的水平是家長關注的焦點,加之教育部明確規定有條件的地區可以從三年級開設電腦課,許多家庭為了配合學校的教學都自備了電腦,如何充分利用現代教學技術,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大面積提高學生的水平,以適應時代的需要。為此我們提出本課題旨在尋找網絡資源應用于教學的最佳結合點。
考察傳統思維中的教學,我們認為存在著兩個突出的問題。一是學生的視野“窄”,二是學生的內容“空”。所謂“窄”,就是把課本作為唯一的學習場所,把教材作為唯一的學習資源,以為學習好語文書本上的'知識是最根本的任務。其實,這種將書本知識與飛速發展的現代社會以及學生豐富多彩的生活割裂的狀況,使我們的教學仍然固守一隅,封閉在課堂上、書本上,不向學生的生活世界開放,不向信息化的社會開放。學生蒼白無味的生活,必然不能充分體驗和享受的樂趣。所謂“空”,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沒有生活感受和語言素養的積淀,言之無物;另一方面也缺少必要的方法指導,茶壺里煮餃子——有貨倒不出,言之無法,“集體失語癥”帶來了莫大的悲哀。
二、本課題研究的目的意義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及其在教學領域中的廣泛應用,借助網絡豐富的信息資源進行教學已經成為教育改革的一個重要方向。基于此,我校提出本課題,其研究的意義在于:
利用網絡資源改進學生的學習方法,創建互動合作的學習氛圍。構建網絡資源在教學中充分運用的教學模式,激發學生的習作興趣,提高學生的說話、獨立思考及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提高教學效率。提高實驗教師教學研究的積極性及教學的能力、水平。提高實驗教師組織、指導綜合實踐活動的能力、水平。
三、本課題研究之具體目標和內容
(一)教師目標:
通過研究,更新教師的教育觀念,改革單一教學形式和教學手段,增強教師的科研意識和科研能力,使教師由“經驗型”向“科研型”轉變。通過對多媒體網絡的運用,使教師適應二十一世紀現代化信息技術的發展,提高教學的質量和效率。
(二)學生目標:
通過本課題的實驗,全面落實《語文課程標準》,使中高年級的學生掌握寫作技能,初步具有觀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讓學生逐步做到內容具體,有真情實感,遣詞造句準確,通順連貫,有條理性。另外,還要提高學生綜合能力,初步總結出網絡資源與教學整合的規律和方法,激發學生寫作的興趣,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
本課題研究的具體內容
通過“網絡資源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利用”研究,我們將圍繞如下內容進行實驗:
1.研究如何利用網絡資源擴大學生的知識面,豐富學生的積累;
2.研究如何創建班級QQ群、教師教育博客、班級博客主頁和學校博客群組,搭建師生之間、教師與教師之間、生生之間的交流平臺,實現教學資源的共享。
3.研究如何利用網絡資源進行創造性教學,形成愉快的學習氛圍和融洽的師生關系,培養學生的習作興趣,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四、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學習是建構內在的心理表征的過程,學習者并不是把知識從外部搬到記憶中,而是以已有的經驗為基礎,通過與外界的相互作用來建構新的理解。”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情境”、“協作”、“會話”和“意義建構”是學習環境中的四大要素。由于多媒體計算機和Internet網絡的發展,多媒體的音、像、聲具備和網絡的交互性為寫作中的“情境”創設和“協作”“會話”發揮巨大的作用,自然地提高寫作能力。從建構主義的學習觀和教學觀看,多媒體計算機網絡教學系統是非常合適的知識建構的認知工具和認知環境之一。
贊可夫的發展教學理論和巴班斯基的教學最優化理論
使用觀察法和媒傳法等教學方法,恰時運用多媒體課件生動、形象、感染力強的特點,激發學生興趣。
五、課題研究的主要方法:
1.調查分析法
調查分析學生的基本資料:家庭擁有電腦情況、學生興趣愛好、網上行為、是否有QQ號等等。
2、文獻研究法
運用文獻研究法收集、整理和應用現今國內外與課題相關的先進教育教學理論,在分析比較的基礎上為課題提供充實可靠的理論依據;運用文獻研究法研究培養目標、課程內容等,在開展對課程資源的比較研究的基礎上,借鑒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經驗教訓找到新的生長點。
3、行動研究法
在本課題研究過程中,我們將有針對性地采取“五一”措施,即營造一種科教氛圍、磨練一支師資隊伍、建立一套機制、搭建一個資源平臺、探索一種教學模式進行實踐研究。通過網絡資源在小學教學中的利用研究,為學習者的雙向交流提供廣闊的空間,達到“人——機——人”相互交流,即學習者(人)通過多媒體網絡(機)與教師和其他學習者(人)進行互相交流、協作學習。在整個課題實際操作過程和實施的過程中認真進行行動過程的研究,邊實踐邊探索,邊修改邊完善,使理論與實踐成果與應用有機的統一起來。
4、經驗總結法
對“網絡資源在小學教學中的利用”研究過程中一些有效的課程資源及時積累總結,對有效的教法和學法進行總結、推廣。
5、個案研究法
本課題旨在通過網絡資源的利用,促進學生積極、有效、自主地習作,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宜采用個案研究的方法展開對學生成長過程和規律的研究,可對學生進行網絡學習檔案袋管理,進行跟蹤分析,于個性中見共性,于特殊中見一般。為課題的假設提供典型的事實例證。
六、本課題研究之實施步驟:
1、準備階段(20xx年5月至12月)
加強軟硬件建設,成立課題組,制定課題計劃,落實人員分工,邀請專家對課題研究方案設計進行論證;進行師資培訓、理論學習、實驗班選擇;組織人員學習課題研究的理論,統一課題組成員思想。
第一階段的研究成果:
(1)調查分析,掌握學生的基本資料:興趣愛好、網上行為、QQ號,為課題開展準備資料。
(2)完成班級QQ群建設,教師依托安慶教育博客平臺制定班級網頁,通過初步試用論證可行性,制訂實施方案。
2、實驗階段(20xx年元月至20xx年6月)
全面實施課題計劃,加強課題研究管理,舉行課題研究現場會,定期展示研究進程和成果,做好數據積累、經驗總結工作;
第二階段的研究成果:
繼續深入班級網頁創建工作,進行實驗研究,適時總結實驗過程中的得失,寫出實驗總結;
3、總結階段(20xx年7月至12月)
主要目標:回顧總結實驗研究情況,整理實驗中得到的各種材料,通過對比、分析、得出相關結論。小結本課題研究過程中的得失,并請上級和有關專家對本實驗研究進行鑒定。
第三階段研究成果:
收集資料,撰寫實驗研究報告和論文,力爭取得縣市乃至省教育專家的支持和認同,并得到完善和大面積推廣。
小學課題實施方案 6
一、課題界定及理論依據
課題界定:
“小學美術課堂”這里指的是按教學常規要求進行的美術課堂教學,即在以40分鐘為一節課的單位時間里,以班級為單位在教室里進行的教學活動方式。要求在一節課內要完成教學任務,達到教學目的。這種教學形式的特點是地點固定、時間固定、學生集中、內容集中、目標性強、環節緊湊。一節真正意義上的美術課不能照本宣科,還必須根據本地學情、教學設備、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時制宜地備課、準備教具、制定教學方法和采用教學手段,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以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綜合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為最終目的教學實踐活動。
“學生學習習慣”是指學生在長期的學習實踐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不需要意志努力和監督的自動化行為傾向。
“策略”就是為了實現某一個目標,首先預先根據可能出現的問題制定的若干對應的方案,并且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根據形勢的發展和變化來制定出新的方案,或者根據形勢的發展和變化來選擇相應的方案,最終實現目標。
理論依據:
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探究獲取知識,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是課程改革的新理念。有國內外相關資料表明:學習的好壞,20%與智力因素相關,80%與信心、意志、習慣、興趣、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相關,其中學習習慣占有重要的位置。世界著名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也說過:“播下一個行為,收獲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獲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獲一種命運。”可見習慣有一種多么強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為了盡快改變小學美術課堂上學生學習習慣不良的現狀,尋求培養良好學習習慣的途徑與方法,探討在小學美術課堂教學中學生課堂養成教育進行研究。
二、選題背景及研究意義
選題背景:
周玉仁教授曾說過“凡是學生能自己探索得出的,老師決不替代;凡是學生能獨立思考的,老師決不暗示”,注重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模式也是新課程改革的重要目標和內容標準之一,而要能有效的實施這種教學模式,必須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生具有了這一良好的學習習慣,才能去主動的學習,才能探究出問題的原因,教師才能真正做到把學習的時間還給學生,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才能更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才能使課堂教學立于不敗之地。同時,對小學生來說,除了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培養外,很重要的.是要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發揮和突出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培養他們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因此,小學生課堂學習習慣的培養應是基礎教育的重要內容。讓小學生帶著問題,帶著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思維進入課堂對于學生有著重要的作用。
研究意義:
在美術教學實踐過程中,我們經常會發現有這樣一種非常嚴重的不良課堂狀態:學生工具準備不夠充分,在學習中積極性不夠高;學生的參與率低,缺乏足夠的思考空間。這種現狀的出現歸根結底是我們沒有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課堂學習的好習慣。俗話說:“好習慣終身受益”。良好的學習習慣是一個人走向成功的基礎,也是人素質高低的體現。對小學生來說,他們年齡小,知識少,行為習慣正處在形成之中,可塑性大,可變性強。
由此可見,如何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美術課堂習慣已經是迫在眉睫的事情,于是我決定,就以此為我課題研究的主題,探討小學生美術課堂養成教育的策略研究。
三、課題研究目標及內容
研究目標:
在小學美術課堂教學中,注重學生的課堂學習習慣的養成教育,構建“主動——探究”式教學模式,本教學模式的研究,從微觀領域著實于研究教學策略。旨在探究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突出體現對人的教育,通過審美教育,藝術實踐,藝術體驗,以提高學生的主體意識、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以及獨特的個性品質。在交流中架起連接師生情感、傳承美術文化和審美思想的橋梁,共同探索未知的領域。在愉悅體會成功的情感中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是在實踐中形成的并依據一定的教育理論構建的教學模式。
(1)掌握小學生學習美術過程中的學習習慣養成狀況。
(2)探討小學美術教學中養成課堂學習習慣的途徑和方法。
(3)構建“主動——探究”的教學模式。
主要內容:
(1)小學美術課堂教學中學生課堂學習習慣養成的現狀調查,利用問卷調查、個別訪談、召開座談會等方式,調查學生課堂學習習慣差的原因,為分析形成原因奠定基礎。
(2)小學美術課堂教學中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不高的原因調查與分析。從教育學、心理學、生理學的角度分析小學生不喜歡美術教學活動的原因,同時也要從教師教學方面尋找原因,并進行認真分析。
(3)制定小學美術課堂教學中“主動——探究”模式并付諸實踐。
(4)小學生喜歡美術活動的個案研究。
四、課題研究過程及方法
研究過程:
(1)利用“課前預習”,培養學生搜集學習材料的好習慣。課前讓學生帶著問題去搜集有關材料。通過這一過程,學生做好了課前的充分準備,為課中練習奠定了必要的物質基礎,同時也讓學生養成了帶學習工具的良好習慣,他們逐漸體會了動手操作的快樂。
(2)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訓練學生學會聽課,并利用有效地教學手段適時檢查學生的注意力集中情況,學生課中認真傾聽的習慣才能慢慢得到培養。
(3)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在思想上產生不同的認識,想法,見解,教師必須提供有效的時間和空間,激活課堂。
(4)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學會與人合作,學會在合作中張揚自己,接受別人,只有學生在學習過程不斷交流,融會貫通,課堂教學內容才能得到不斷地深化和升華。
(5)借鑒別人的做法:建立教師、學生、家長相結合的評價聯系卡。
研究方法:
該課題目的是體現“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主要研究如何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利用學生求知欲,學生養成課堂學習的習慣。在實驗研究過程中,利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手段去激發學生求知欲,使其成為每個學生主動學習的內驅力,進而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以求對學生今后的繼續學習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采用的研究方法有:
(1)案例研究法。通過學生主動學習與美術學科教學整合案例研究,有針對性的積累實踐經驗。特別是研究課前預習與課堂教學的有機結合問題。
(2)行動研究法。在學習、教育、教學、教研方面不斷實踐,通過上教研課、主動聽別人的課、評課、編寫導學案、撰寫教學反思、參與學生的實踐活動、進行個案分析等途徑來研究。
(3)經驗總結法。不斷挖掘與課題有關的相關要素,及時總結體會和經驗。
(4)文獻資料法。查閱相關資料,參考相關成果,進行綜合分析,尋求理論與實踐創新。
五、課題研究的實施
第一階段:準備階段:(xx年12月——xx年2月)進行相關理論的學習,制定課題實施方案。
第二階段:實施階段:(xx年3月——xx年4月)嚴格按照課題的實施計劃方案實施本課題的研究。采取閱讀學習、聽課研討、實踐反思等達到良好行為習慣的基本養成。
第三階段:總結階段:(xx年5月——xx年6月)整理和分析各種研究資料,匯總研究成果,撰寫研究論文;撰寫課題研究結題報告,申請結題。
六、預期結果
1.促進教師教育教學經驗的提升及自身的成長。
2.促進學生美術技能、理論學習、動手能力等方面的提高,調動學生學習美術的積極性。
3.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學會學習,學會做人,全面發展。
4.形成小學美術課堂教學中“主動——探究”模式理論體系。
5.撰寫結題報告。
6.撰寫一篇《美術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的論文。
小學課題實施方案 7
一、課題的表述:
小學英語合作化教學的課堂模式探究
二、課題涵義:
小學英語合作教學就是以合作學習小組為基本形式,系統利用教學中動態因素之間的互動,促進學生的學習,以團體的成績為評價標準,共同達成教學目標的教學活動。本課題主要研究英語合作化教學的課堂模式,真正體現以學生為主體,使學生會學、樂學,而且通過小組成員間相互協作,共同參與學習活動,可以使學生在充滿合作機會的個體和群體的交往中,學會溝通,學會互助,學會分享,使學生的知識、技能、情感都得到和諧發展。
三、課題提出的背景:
合作學習(cooperative learning)于20世紀初源于美國,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了實質性的發展,在中國合作學習作為對傳統教學組織形式的一種突破和補充,已經被教師越來越廣泛地運用教學活動。合作學習就是學生通過分工合作共同達到學習目標的一種學習方式,又稱“小組學習”、“團隊學習”或“分享學習”,是一種富有創意和實效的教學理論與策略。它在改善課堂內的教學氣氛,大面積提高學生的學業成績,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品質和學會自主學習等方面實效顯著,是當代主流
教學理論與策略之一。
四、研究目標:
1.創建民主科學的小組合作化教學的管理模式;
2.探究小組合作化教學的課堂模式;
3.創建科學的小學英語評價標準及實施辦法。
五、研究方法:
1、運用測驗法和比較研究法,對實驗班的學生情況進行前測和后測,比較驗證該教學法的實驗成效;
2、運用行動研究法,對實驗班的學生進行科學的均衡分組,并創設系統民主的小組管理模式;
3、運用行動研究法和經驗總結法,對實驗班的學生嘗試小組合作化教學模式;
4、運用觀察法和文獻研究法,創設科學系統的'小學英語學生評價機制;
5、運用經驗總結法和比較研究法,總結形成該課題的研究性課題報告。
六、研究步驟:
1. 研究分組方法:
創建民主科學的小組合作化教學的管理模式。負責人:楊福穩。
2. 探究小組合作化教學的課堂模式:
研究具體的小組合作化教學步驟,形成較
成熟的教學案例。負責人:呂振紅。
3. 達成科學系統的小學英語評價機制:
2研究具體可行的評價標準及執行辦法,形成科學的評價體系的經驗總結。階段負責人:駱敏之。
七、成果形式:
1.研究分組方法,總結出具體成熟的經驗論文。
2.探究小組合作化教學的課堂模式,形成較成熟的教學案例。
3.研究具體可行的評價標準及執行辦法,形成科學的評價體系的經驗論文。
小學課題實施方案 8
20xx年5月,我校被涼州區教育局確定為全區重點試驗校之一,參與“探索小學英語教學規律,提高英語教學質量”課題的試驗實施工作。根據涼州區教育局“探索小學英語教學規律,提高小學英語教學質量”課題實施方案,結合我校實際,我校選擇“小學英語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子課題開展研究實驗工作。為了扎實做好本課題研究試驗工作,特制定本課題研究試驗工作,特制定本課題實施方案。
一、課題提出的背景
隨著社會生活的信息化和經濟活動的全球化,作為全球通用的英語已經日益成為我國對外經濟和國際交往的重要工具,學習英語是對21世紀公民的基本要求。在此背景下,教育部決定把小學英語作為21世紀初基礎教育改革的重要內容,并對小學開設英語課做了具體的指導、督促且規范了規范。
基礎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任務是: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使學生樹立自信心,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形成有效的學習戰略,發展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合作精神;協助學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別,拓展視野,培養愛國主義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觀,為他們的終身學習和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針對我校英語教學現狀:英語課時開設缺乏,英語教師短缺,各學段教材不統一,教學銜接不好,學生學習過程出現斷層現象嚴重,年級之間的銜接斷層。導致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不是很高,有的學生甚至感覺英語就是天書,無從下手,最后導致放棄對英語的學習。如何在有效的四十分鐘讓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英語課的學習中來,對于啟蒙階段的小學生來說顯得尤為重要。“在小學英語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擺在我們面前需要研討的一個永恒的話題,需要我們去研究,去解決。
二、課題研究的實踐意義與理論價值
(一)課題研究的實踐意義
1、有利于探索小學英語學科的教學規律和課堂教學有效的戰略、方式和方法,切實提高我校的教育教學質量。
2、有利于發明良好的學習英語的語言環境,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堅持耐久的學習興趣,為其進一步乃至終生學習英語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
3、有利于提高英語教師教育理念、教學技能、教學研究等綜合素質,成為研究型的教師,促使教師專業知識的發展;
4、有利于校本教研的開發和研究,形成教師獨特的教學風格,提高學校的'整體的英語教學水平。
5、進一步探索學生喜歡英語課的原因,挖掘學生內在的學習因素,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了解這個階段學生的心理和生理特點,這個階段學生語言發展的特點,了解這個階段外語學習的基本特點。
6、進一步探索在課堂上創設英語學習氛圍的有效的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自覺性;
7、進一步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優秀的學習品質,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自信心和毅力;
8、進一步探究如何堅持學生學習英語持久的學習興趣,為其進一步學習英語奠定良好的基礎。
9、進一步熟悉學生的特點,學習語言的特點,學習語言中存在的共性的特點,教材的特點,和教師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做到心中有數。
(二)課題研究的理論價值
1、探索小學英語教學有效的教學戰略、模式和方法;總結出適合我校學生實際的教學方法,并在全校推廣;
2、進一步豐富、驗證、發展和實施課堂教學的理論與實踐,發展校本教研。
(三)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1)、新課程理念認為:基礎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任務是: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使學生樹立自信心,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形成有效的學習戰略,發展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合作精神;協助學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別,拓展視野,培養愛國主義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觀,為他們的終身學習和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2)、人本主義學習觀:羅杰斯的人本主義學習觀認為,教學的任務就是創設一種有利于學習潛能發揮的情境,使學生的學習潛能得以充沛發揮。教師的任務就是協助學生對自我的理解。學生則通過實際參與學習活動,進行自我發現、自我評價和自我發明,從而獲得有價值、有意義的經驗。
3)、現代教學論指出:課堂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陣地,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要堅持全面發展,強調教學目標的全面性,改變教學單純傳授知識、技能和片面性。在教學過程中,注重感知、記憶、思維等認識活動的理性過程與情感、意志、興趣、動機等情感活動的非理性過程的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知識、技能教學與思想品德教育的相互聯系、相互作用,以達到知識、技能、道德、人格的和諧發展。
三、課題的理論界定和理論假設
課題的界定:興趣是指人力求認識和趨向某種事物并與肯定情緒相聯系的個性傾向。人對有興趣的事物總是心向神往,優先給予注意。興趣的發生既受主觀因素影響,也與客觀條件有關。有吸引力的事物能夠引人注意,這是客觀條件的作用;個人知識經驗的豐富性,教養水平的高低,這些主觀因素對興趣的發生也起重要作用。興趣也和主客觀特性是否相適應有關。研究標明,中等難度的任務,往往與個體能力相適應,最容易引起人的興趣。非常容易解決的問題,激發不了人們的好奇心;過難的問題會使人望而生畏,信心缺乏。它們都難于引起人的興趣。
小學課題實施方案 9
一、課題研究的現實背景意義
1.《新課程標準》提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而培養學生良好預習習慣是養成學生自主學習的重要手段。
2.《禮記·中庸》:“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預習是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長期堅持便形成習慣,它不僅是學習的第一步,更是成功的起點。正如烏申斯基所言:“良好的習慣是一個人一生所儲存的資本,這個人一生便享用它的利息。”
3.預習,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是教師講課前學生先行自學的一個階段。這個階段最能體現新課標所倡導的自主學習的精神。預習最大的好處是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自己獲取知識的習慣,同時也為老師上課做好準備。
4.本校實際:我校地處鄉鎮,學生都是農村兒童。家長在外打工的占大多數,相當的一部分成為了“留守兒童”。留在家的多為大字不識的老人家,無法輔導孩子的學習。孩子沒有安靜的學習空間,家長為了生計忽視了孩子的學習。孩子在性格、行為習慣、學習成績等方面都不盡人意。我們發現,這些學生的學習活動以被動接受居多,主動參與不夠,沒有養成好的學習習慣。葉圣陶在《論中學國文課程的改訂》一文中說:“指導預習的辦法實施了,上課的情形就將和現在完全兩樣。上課做什么呢?在學生是報告和討論,不再是一味聽講,在教師是指導和訂正,不再是一味講解。”看來,培養學生的預習習慣,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有效途徑。
二、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1.發現學習法: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積極創導的發現學習法,是讓學生按教師提供的材料自己探究和主動發現問題,從而得出相應結論的一種教學模式或教
學方法。這種學習法其實在語文教學中,特別是預習階段應經常使用。長期運用此種學習方法,有助于學生自主走進學習,獨立去發現問題并嘗試解決問題,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能使學生始終保持一顆敏銳的心面對學習。
2.建構主義學習觀:學習是通過已有的認知結構對新信息進行加工而建成的。由此可以看出,學習是一個主動建構的過程,學習者不是被動地吸收信息,而是主動地建構信息,這里的建構一方面是對新信息的意義的建構,另一方面也包含對原有經驗的改造或重組。預習可使學生初步了解教材的大概內容,使學生對新知在思想上有所準備;能使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和技能,解決一些教材中能夠獨自解決的問題,同時又起到鞏固舊知的作用。由此可以看出,養成良好的預習習慣,對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至關重要。
3.馬克思主義相關理論:馬克思主義認為,人的本質是主體的、能動的。學生是個性認識的主體,實踐的主體,自我發展的主體。學生成長關鍵在于自身的積極性。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成功教育從習慣養成開始。教育的核心不只是傳授知識,而是學會做人。習慣是一個人存放在神經系統的資本,一個人養成好的習慣,一輩子都用不完它的利息。”由此看出,學生養成良好的預習習慣需要教師“嚴”字當頭、長期不懈地去引導、培養。
三、關鍵詞界定
預習:預習是學科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指學生預先自學將要學習的功課,是教師講課前學生先行自學的一個階段。這個階段最能體現新課標所倡導的自主學習的精神。預習最大的好處是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自己獲取知識的習慣,同時也為老師上課做好準備。
習慣:好的習慣是人們走向成功的鑰匙,而壞的習慣是通向失敗敞開的門。語文預習習慣是指是“在長時間里逐漸養成的,一時不容易改變的行為”,[1]在語文學習中學生所表現出來的穩固的自動化行為。
四、課題研究的預期目標
1.使學生樹立預習意識,提高對預習的興趣,以此促進良好預習習慣的養成。
2.使學生掌握正確、科學的預習方法,增強自主學習的意識,以此促進良好預習習慣的養成。
3.以評價促進良好預習習慣的養成,全面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五、課題研究的對象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對象:
全體學生
(二)研究方法:
1.問卷調查法:
針對不同階段研究的需要,設計相關問卷調查表。經科學的統計分析后,得出較有說服力的數據或結論。如此實證分析,一方面,可為進一步的深入研究提供依據;另一方面,可為研究的結果提供支撐性材料。
2.文獻研究法:
查閱與課題相關的基礎理論、應用理論資料,及時分析整理,充實本課題的理論基礎,提高教師的理論素養,促進研究的深入。
3.行動研究法:
行動研究是從實際工作需要中尋找課題,在實際工作過程中進行研究,由實際工作者理解、掌握和應用,從而達到解決實際問題,改變社會行為的目的的研究方法。
4.經驗總結法:在研究過程中,及時進行階段性小結,撰寫經驗總結,積累資料。
六、研究內容
(一)以激“趣”促進學生預習習慣的.養成
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要使學生有科學的學習方法,端正的學習態度,良好的學習習慣,就要從學生的興趣出發。生動直觀和趣味盎然的學習會激發學生對學習的欲望。由此可以看出,要使學生由被動到主動,由不自覺到自覺,由“要我預習”變成“我要預習”,必須從“趣”著手,引領學生走入文本,從而促進學生預習習慣的養成,以此提升預習的有效性。
1.懸念激趣,激發“思”趣
正所謂“情隨心動,趣從內生。”針對小學生年齡小、好奇心強的這一特點,我們可以在預習階段創設懸念情境,以此激發學生的預習興趣,讓其帶著期待與思考對課文內容進行自主探究。這種激趣方式目的是讓學生在初步了解課文的大概內容的基礎上,抓住懸念,自主嘗試、解讀懸疑,從而使學生上課時對老師教的內容在思想上有所準備,以此激發學生學習新課的“思”趣,更近一步的“探”趣,促進學生預習習慣的養成。
2.質疑激趣,激發“學”趣
質疑是學習與創新的起點。在預習中指導學生學會從不同角度去質疑,初步去解疑,收獲預習的成功與快樂,就顯得尤為重要。如:課題是文章的眼睛。指導學生領會課題含義,對學生深入學習和理解課文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預習時教師可讓學生對課題進行質疑,并根據質疑初步走入新課自主探究,找尋答案。也可讓學生到課文中去質疑答題,以此激發學生學習新課的“學”趣,促進學生預習習慣的養成。
3.聲形激趣,激發“情”趣
“感人心者,莫過于情”。教師在進入新課前,利用課前導讀、自學提示、插圖、錄音、網絡視頻等形式創設與課文內容相符的情境,充分調動學生的求知欲,使其自覺走入文本,感受“情”趣。以此達到動情、感知、曉理的預習效果,促進學生預習習慣的養成。
4.故事激趣,激發“知”趣
對于情節性強的新課,教師可在預習前埋下伏筆。繪聲繪色地講述故事的開頭,在精彩之處戛然而止,充分調動學生的好奇心,讓他們走進預習,以此激發學生對新知的“知”趣,促進學生預習習慣的養成。
(二)以“導法”促進學生預習習慣的養成
方法是解決問題的重要途徑與手段,一個人掌握了科學的學習方法,就如同掌握了打開知識寶庫的“金鑰匙”,所以,要想讓學生具有自學的本領,作為教師就要重視預習方法的指導。實驗教師根據小學中段語文教材的特點和學生的年齡、心理特點及其認知規律,預設以下幾種預習方法:
1.讀。 “讀”是一種最重要的預習方法。預習做到讀音準確,不添字,不漏字,不換字,不讀破句,正確把握語調、語氣。遇到重點篇目,要反復朗讀。仔細推敲課文的含義,品其意味,得其精華。
2.查。查字典、詞典或其它工具書,掃除字詞障礙,弄清、弄懂生字、生詞的形、音、義。將一些難以把握的字詞劃出來,及時請教他人,做到能初讀課文,對文章內容有初步印象。借助各種學習資源,對課文的內容進行拓展學習,如作者介紹、課文寫作背景等,以此達到讓學生初步了解課文大概內容的預習目的。
3.思。每篇課文后的思考與練習是課文的有機組成部分,在課前預習時,不妨讓學生將這些思考題想一想,動手做一做,不會做的等上課與老師共同探討解決,這樣帶著問題上課,效果會更好。
4.寫。即勤動筆。預習時,在課文一些重點地方寫寫畫畫,圈圈點點是很有必要的。例如,給不懂讀音的字標上拼音,不理解的詞寫上注釋,含義深的句子
小學課題實施方案 10
一、本課題實施背問題描述:
在當今眾多學校轟轟烈烈地開展“先學后教,當堂檢測”的教學模式,我們五指山市紅星學校也在20xx年3月以本班六(2)嘗試開展這樣的教學模式。一年來自己面對同事們的不理解,克服了重重的困難和壓力,率先在本校開展了“先學+后教+當堂檢測”教學模式。實踐證明,在實施“先學+后教+當堂檢測”的過程中,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大大地提高了,課堂中孩子們樂于與交流、大膽展示,課堂不再是老師的舞臺,學生才是課堂的真正主人。但是讓自己感到最大的困惑是:面對課時多、作業的批改量大的情況下,自己如何有更多的時間輔導學生,如何有更多的時間鉆研教材、撰寫教育故事?又怎樣談得上教師專業素養的發展呢?在多年的教學生涯中,我還發現這樣的一個現象,也是目前普遍存在的問題:大部分學生對于老師批改過的作業,只注重分數,根本沒有興趣再次進行訂正,即使老師在黑板不厭其煩地這講解答案,到頭來錯的題還是錯,該改還是沒改。學生的整體成績不高,教師的專業素養得不到提升,這無疑給我們五指山教育發展帶來了很大阻力。我曾調查過本校五(2)六(2)班的孩子,88%的學生只看紅筆字的分數,15%的學生會留意錯題,5%的學生幾乎不做作業。
所以面對這樣的現狀,自己有一個大膽的想法:既然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能讓學生自主探究、自主嘗試,讓學生合作學習,做學習的主人。那么,在作業批改中,我們是否可以訓練學生進行作業互批互改呢?讓學生在合作中互批,在互批中相互交流、相互促進,使學生發展成為合作討論解決作業中的問題、收集錯題信息、講解錯誤原因、幫助學生改錯的小老師;老師在互批互改中要做好引導和監督作用,對于學生已明白的問題不必浪費時間講解,為學生留下更多的自習時間,同時歸納學生易寫錯、易看錯的問題進行講解。而老師也不用為單一的批改方法而頭疼,可以抽出更多時間去輔導后困生,鉆研教材,寫教學反思。為此,根據自身特點,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大膽探索如何批改更有效,更能提高學生寫作業興趣、態度,提出了《小學生高年級語文作業互批互改的有效性》一課題。
二、研究價值:
究其原因,我認為是師生主客體位置倒置所致。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在批改作業時,常常越俎代庖、大包大攬。老師上課教、課后批改作業;學生上課聽、課下做作業,作業的`批改方法多采用“全收全改”。目前隨著教學改革的深入進行,以及時代對培養新型人才的需要,明顯地暴露出作業“全收全改”存在的問題。每天,教師用于批改作業的時間往往要多于上課的時間,教師如何有更多的時間輔導學生,如何有更多的時間鉆研教材、撰寫教育故事?又怎么談得上教師專業素養的發展呢?另外,根據我的觀察,認真批改后的作業發還到學生手中,大多數學生沒及時地進行改錯,效果不佳。這種事倍功半的做法違背了教學改革的初衷。這些弊端越來越制約著學生的成長和發展。因此,探索新課程理念下的學生作業批改操作方式的改革是一項長期、重要而艱巨的工程和全新的課題。抓好作業批改環節,提高作業環節的有效性,對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尤為重要。我決定在作業批改中一改過去教師獨自包攬的傳統做法,下放權力,對學生參與作業互評互改進行了探索與實踐。
三、研究目標:
激發學生寫作業興趣,提高作業質量,體現學生學習主體性
四、研究內容:
1、如何提激發學生寫作業興趣,提高寫作業質量。
2、怎樣指導學生進行作業互批互改的有效性。
3、怎樣端正學生的學習態度,訓練學生作業互批互改的能力。
五、研究方法:
1、調查研究法:個別談話和走訪等方法,對學生的實際思想、需求和學生的心理特點等現狀,進行科學的問卷調查研究。
2、文獻資料法:搜集與本課題有關的信息和資料,拓寬思路,提供更為完善的方法。
3、行動研究法:在研究過程中要以身作則,為學生樹立榜樣,并及時了解、觀察學生的行為表現及心理變化。
4、階段總結法:每一個階段,進行階段性分析總結
六、實施步驟:
本課題計劃用一年時間進行。主要安排如下:
(一)準備階段(20xx年12月-20xx年1月)
1、組建課題組,搜集與課題有關的文獻資料,對課題進行論證,研究課題開展的方向,填寫課題申報表,申請立項。
2、對參與實驗的學生進行前期問卷、調查等形式了解高段學生語文批改缺乏實效的原因。
3、針對當前老師批改作業與學生對待作業出現的問題,尋找有效的進行批改作業的方式與方法。
4、制定課題實施方案。
5、選擇研究對象:本課題的研究對象是本校的六(2)五(2)班。
(二)實驗階段(20xx年3月-20xx年11月)
1、開展各項研究活動。做好實驗班級專題講座。做好各階段性計劃、總結。
2、對參與實驗的學生進行后期問卷調查。
3、嘗試多種批改作業方式。
4、建立課題博客,認真閱讀書籍,及時上傳讀書筆記。
(三)總結階段(20xx年12月)
1、收集和整理研究成果,對完成課題研究工作進行階段性總結性。
2、形成比較可行而且易于操作的互改互批作業模式,能給其他教師提供參考和學習借鑒。
3、個人論文的撰寫。
4、做好結題報告。
5、做好結題申請。
6、做好迎接驗收課題結題
七、預期成果:
1、研究成果呈現對外宣傳輻射,抓好課題研究實驗活動;
2、展示匯報課;
3、撰寫課題研究論文。
4、每一階段進行計劃、研究小結,爭取總結階段成果。
5、收集前期后期的問卷調查,掌握第一手材料。
6、收集有關教師批改作業與學生互批互改作業對于短期與長期教學效圖文。
小學課題實施方案 11
一、課題研究背景和意義:
提出《小學作文教學生活化研究》這一課題,基于以下幾個方面思考:
1、基于對當今作文教學改革現狀的思考。
隨著新一輪課程改革向縱深發展,作文教學改革已初具成效,學生習作已由以往的說“假話”、“大話”、“空話”、“套話”轉變為說“真話”“趣話”,“情話”,更多的是對生活的原汁原味的再品嘗,教師也逐步樹立了“為情趣而作文”,“為做人而作文”的教學理念,引導學生通過作文教學追求做人的真諦。趁著這股改革的東風,我校提出“生活化作文教學研究”的課題一定會讓廣大語文教師更多地吸取人家的經驗,更好地多角度、多渠道地開展作文教學的實踐研究活動,以實現師生語文素養的共同提高。
2、基于我校作文教學改革與發展的需要。
近年來,我校師生對作文教學已經越來越重視。我們的語文教師也積累了一定經驗,對作文教學的內容、方法指導、評價機制等有了一些新的認識。因此,在此基礎上研究作文教學生活化課題具有更大的意義。
3、基于我校農村遠程教育工程應用的條件。
現代化的信息技術能夠很好地支持音頻、視頻、圖像等媒體信息,將文字、文本、圖形、圖像、動畫、聲音、視頻等多種媒體有機結合,以圖文并茂、聲形輝映的完整形象展現在學生面前,使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同時,還可以進一步調動學生的生活積累,幫助學生打開記憶的倉庫。利用現代化的信息技術幫助學生大量閱讀,進而提高作文水平。隨著我校信息技術硬件裝備的不斷完善,利用現代化的信息技術,為學生提供習作展示和交流的機會已成可能。將現代化信息技術與作文教學整合起來,能夠優化教學效果,提高教學效率,更加方便快捷地為學生成長服務。
二、研究的目標:
1、作文是為了同別人交流思想、情感、經驗,達到某種交際的目的。因此,本課題研究的重要目標是培養學生靈活運用語言的實際能力,培養交際能力,尤其注重培養主動學習的精神和獨立思考的能力,以適應未來社會的需要。
2、生活作文目標是作真文與做真人的統一,生活作文研究必須樹立做人與作文的協調統一的目標,以期達到生活與寫作的同步前進、協調發展,最終為達到生活教育理論求真人的目標服務。
3、培養學生良好的生活作文的`習慣:觀察生活、感悟生活、及時地以“我手寫我心”;養成認真修改作文的習慣。
4、探索作文教學生活化的有效途徑和方法:通過實驗研究,逐步探索出一條適合各年齡階段的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水平的作文教學的策略。
5、生活作文指導課與作后評講課研究的探索與實踐。
6、構建作文教學生活化的評價體系:學生自我評價,同伴互相評價,教師家長評價。
三、研究的主要內容:
1、致力于生活教育理論的運用與發展。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博大精深,我們的首選策略是通過學習陶行知教育思想來提高教育教學的自覺性,通過生活作文的研究來豐富生活教育理論的內容。正確的教育思想指導下的實踐才是深入的實踐,沒有生活教育理論來指導的生活作文實踐是難以奏效的。
2、牢固確立作文教學的生活本源觀——所謂“本源”,是指事物產生的根源。學生作文的本源是來自生活。“生活本源”,是指學生的作文來源于日常生活,作文教學必須引導學生從觀察、體驗日常生活入手,引導學生認識周圍的世界,認識生活,熱愛生活,做生活的主人。這是貫穿小學作文教學始終的主線。讓學生生活“語文化”,就是讓學生深入生活,最大限度地拓展語文學習的空間、時間及學習內容,激發學習語文的興趣,在學校、家庭、社會、自然生活中養成時時學語文、處處用語文的好習慣,從而提高學生的習作興趣和水平。
3、追求多種形式的生活作文表達方式,豐富生活作文的寫作內容。
(1)“循環日記”——日記是作文的輔助形式,“循環日記”是作文的補充和延伸。把全班學生分成若干小組,明確組長和組員,排列好先后順序。每組同學合用一本日記本,依次輪流寫作。每天輪一個人,寫什么內容,什么體裁都由自己決定,任何人不加干涉。后寫的同學要先當讀者,認真閱讀自己前一位同學的日記,并寫上“評語”。然后,再做作者,也寫一篇日記做交流。這樣,每天都有若干個同學同時習作。輪到小組內最后一個學生寫完后,就是“一輪回”。一輪回,一評比,評出班內這一輪的“最佳習作小組”、“最佳作者”、“最佳讀者”。評比的重點是感情是否真摯和語言是否順暢。評出的優秀日記,每天都要抽空讓小作者在班里朗讀。之后,收入班級自辦的《循環日記欣賞》,并向優秀刊物推薦發表。寫“循環日記”可以使學生養成隨時隨地觀察生活、記錄生活的習慣,使他們的眼睛和大腦迅速敏銳起來。 “循環日記”可以使學生健步踏入一個“生活——寫作——生活”的良性循環軌道,可以把讀和寫、寫和評、寫作與生活有機結合起來,讓學生感到寫作的輕松,協作的快樂,切實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
(2)畫生活中的畫,寫生活中的事——手畫、眼觀、嘴說,可調動各種感官,有利于語言表達。在作文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多觀察,以豐富生活,積累情感;多思考,以獲取靈感,提高認識;多練筆,以表達意愿,鞏固技法。在小學作文教學中,語文教師要不斷拓寬學生生活的領域,引導學生從“我”的世界走向“周圍的世界”,從“我”的生活走向“社會群體”的生活。從作文課堂走向社會大課堂。一句話,要讓學生在作文中充分展示豐富多彩的物質世界、充滿幻想和想象的內心世界、五光十色的社會生活。做到了這一點,小學生能繪童心、露童趣、敘童樂,就能寫實在的事物,寫豐富的想象,抒發真情實感。多引導孩子們到大自然中去,了解、感受大自然的美妙、神奇,或者要他們走到社會上去,體驗社會生活的豐富多彩,再用筆把他們記錄下來。想寫什么,就寫什么;能寫一句,就寫一句;能寫幾句,就寫幾句。對寫的內容再配一幅漂亮的畫。寫得好,畫得好,及時鼓勵。“繪畫寫話”,學生喜歡,讓學生在快樂中學會作文!
(3)在活動中體驗生活,寫出精彩。教師要經常引導并帶領學生參與生活,觀察、體驗生活,積累有關材料,互相交流所得,記錄他們的見聞和感受,使他們在學習中感悟生活,在生活中認識世界,認識自我,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如種植花草樹木,讓他們了解植物的生長過程;飼養蟲魚鳥獸,了解動物的生活習性;參與家務勞動及公益勞動,體驗勞動的滋味;考察家鄉生態環境的變化,從而懂得保護環境……在實踐過程中,教師注重引導學生體會實踐的感受。如學會技能獲得成功的喜悅;做了好事受到他人贊揚的歡樂;遇到困難、挫折時的懊喪;受到責備、誤解時的難過與憤慨……引導學生把這一切裝進自己的“作文素材庫”。開辟第二課堂活動陣地——組織開展寫作興趣小組活動,學生們通過活動,一定有很多的收獲與感受,如果記下來,留下的不僅僅是一篇文章,更是生活的印記,生命的律動。
4、加強生活作文指導課的研究。
作前指導是學生習作成功的重要保證,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生活積累和語言儲存,完成見聞、思想、情感等信息的輸出。作前指導一是夯實表達基本功,即做到“能以妙筆繪春秋”,用扎實的訓練提高寫作技巧;二是要打開學生思路,調動生活積累,減少訓練作文的“假”的因素,以激發動機,提高興趣,促進生活作文的良性循環。此外,還要重視寫中指導,除了傳統的課堂巡視、個別指導外,可以利用現代化教育技術手段,可以采用“現說現錄”“現評現改”的“現場教學”新方式。這樣可以促進學生有說到寫、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既讓學生高效地掌握基本的習作知識與技能,又真切地體會到了作文的輕松快樂,還完整地呈現了作文的過程與方法。這樣兼顧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的課應該是比較理想高效的。
5、生活作文評講課的研究
作后評講是在作文批改的基礎上進行的,作文評講必須體現發展性,通過評講發展學生的認識和表達生活的能力。通過評講,解決本次作文的普遍問題,提高學生自改作文的能力。教師可以先示范評改,然后集體嘗試修改,再由每位學生作自我評改,讓學生們逐步養成“推敲”的作文習慣。
6、生活作文批改方法的研究。
生活作文堅持“學生是作文批改的主人”的觀點,研究改革批改方法,切實提高作文批改的效能,克服“教師批得累死,學生無動于衷”的弊端,變教師埋頭苦批為學生互批互改,變書面集中批改為分散輪流批改,變統一要求批改為分層批改。同時,我們鼓勵每個學生閱讀批改,小組討論批改。讓學生懂得: “文章不厭百回改”;“好作文往往不是寫出來的,而是改出來的。”
7、師生共同開展“大閱讀”活動。讓閱讀成為生活的一種需要,一種習慣。教師要讀讀文學作品,增強文化底蘊。要求孩子們讀的書,教師首先要去讀一讀,真正成為孩子們閱讀、作文的引路人。
8、教師要養成寫下水文的習慣。一方面,讓學生們“親其師,信其道”,另一方面,有利于教師們的專業成長,讓師生在課題研究中共同成長。
9、家校攜手,形成合力。教師還應該多與家長溝通,指導家長利用雙休日、節假日多給予孩子參與家庭生活活動的機會,多帶孩子外出活動,公園、工廠、鄉村、田野……教師甚至可以把此項活動作為回家作業布置給學生及家長,讓學生真正地融入到社會、自然中去,感知現實生活,用自己的語言表達自己對生活的真實感受,這樣,我們的生活化作文才會走到一條光明大道上來。
四、研究方法:
1、現狀調查法:課題組教師選定研究對象,分析學生現有作文水平,教師授課方式,教材內容,學生生活等,找出對策。
2、文獻資料法:通過搜集資料,總結實驗學校、優秀教師的研究成果、教學經驗,及時了解同行的研究動態和特色,從而不斷調整本課題的研究策略。
3、行動研究法:根據研究目標與策略進行實踐,邊實踐邊反思,不斷完善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為,優化教學效果。
4、經驗總結法:課題實施過程中,根據研究的重點,總結研究的得失。
5、效果對比法:將實驗前后情況作比較,以了解實驗的成效。
五、研究過程和步驟:
1、前期準備階段(20xx年9月—20xx年1月)
(1)搜集信息,并進行分析、歸類、篩選有價值的信息,制訂課題研究方案,并申報立項。
(2)落實課題組織人員,分析教師、學生作文教學現狀。
(3)組織課題研究組人員深入學習,深刻領會方案的內涵。
2、中期實施階段(20xx年2月—20xx年1月)
根據課題研究方案組織實施,并做好對實驗目標、實驗內容進行調查、記錄、調研、研討展示等工作。主要工作安排:
(1)進一步學習相關理論,收集和積累與本課題有關的材料、經驗總結、論文等作研究借鑒用,逐步構建作文教學生活化教學模式。
(2)開展各種形式的課題研究活動。如問卷調查、課題研究課、作文指導課、作文競賽等。
(3)做好實施階段分析總結工作,并修訂完善實施方案。
3、后期實施總結階段(20xx年2月—20xx年6月)
(1)根據中期實施階段的經驗和調整的實驗方案,繼續做好實驗工作,進一步完善實驗工作體系。全面總結,形成課題研究報告
(2)組織課題結題,接受上級檢查、評估、驗收;展示課題研究成果(學生作文集;教師論文案例集等)。
六、預期成果:
1、課題方案、專題論文和研究報告。
2、實驗課光盤。
3、學生習作集。
4、師生獲獎情況及有關資料。
七、文獻資料:
1、《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
2、《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
3、《福建教育》、《福建教學研究》、《福建教師》等教育刊物。
小學課題實施方案 12
一、課題研究的背景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埃德加.富爾說:“未來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怎樣學習的人。”課前預習是閱讀教學的起始階段,雖然是在課前,但卻是整個閱讀教學不可缺少的環節。預習的過程就是學生自讀自悟的自主學習過程。預習的深入與否,效果好壞,直接影響著學習課文的效率。而且,學生一旦有了預習的習慣則事半功倍。同時,指導預習又是學法指導的一個重要環節,通過預習中的學法指導與訓練,可以使學生逐步形成“展卷而自能通解,執筆而自能合度”的能力,對學生來說,是終身受益的。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指出: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方式,改變過去的傳授式學習方式,把學生看作學習的主體,發展的主體,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古人云:“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教師講課要備課,學生上課更要備學,即預習。預習首先有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學會自主學習,掌握自學的方法,為終身學習打下基礎;其次有助于了解下一節要學習的知識點、難點,為上課掃除部分知識障礙,通過補缺,建立新舊知識間聯系,從而有利于知識系統化;最后有助于提高課堂學習的效果,預習中不懂的問題,上課老師講解這部分知識時,目標明確,態度積極,注意集中,容易將不懂問題搞懂。因此,通過教師的引導,激發學生主動預習的動機,使學生樂于學習,善于學習,提高自主學習、主動預習的能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對學生的終身學習都將會有重要的影響。
但是在我們的實際教學中經常會看到這樣的現象:要么是沒有進行課前預習,要么是有預習但效果不夠好,學生僅僅是把字詞一寫,課文一讀就算預習了。反饋中發現:低年級學生生字的書寫順序是錯的,間架結構不對;有的仍存在字詞不會寫,詞語查了工具書,不會結合具體的語言環境理解;有的是借助教輔等參考資料抄寫了對文本的理解,放下參考資料又不會了;也有的只是摘抄了一些優美的句段,至于好在哪里沒有進行深入地思考等等,這些預習只是為預習而預習,為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而已。其實,在小學階段,有的小學生入學時就已認識了一些字,特別是一年級上學期學過拼音之后,大部分學生都能借助拼音去拼讀課文了。但是由于小學生的年齡特點,預習需要教師精心組織,仔細指導,才能有效,才能促進課堂教學效益的提高。因此,作為教師,要從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出發,根據教材內容,有意識的引導學生去主動讀文,進行預習,努力培養學生的預習習慣,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以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
作為語文教師,我們發現課前預習對于語文的學習是多么的重要。但是我們發現許多小學生,對課前預習沒有足夠的重視,沒有形成良好的習慣,沒有掌握有效的預習方法。使得不少孩子在課堂上,尤其是中下等的學生,只有聽的份,學習起來也非常吃力。我校的大多數語文老師都是中青年教師。愛學習,善于鉆研。在學校領導的帶領和大力支持下,教學教研之風逐漸濃厚起來。我們樂于研究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以及解決的策略;我們也樂意總結,反思教學中的成功與不足。在這樣的背景下,提出了《小學語文課前預習有效指導的研究》的小課題研究。
二、課題的界定
1、課前預習是指學生在課堂學習之前預先自學將要學習的功課。
2、課前預習有效指導是指教師在預習內容、預習方法等方面對學生進行科學的、細致地指導,使學生掌握有效的方法,提高自學能力。
3、小學語文課前預習有效指導的研究就是針對小學生的特點,運用教育調查,行動研究的方法深入了解“小學語文課前預習有效指導”的方法及培養策略。
三、本課題國內外研究的歷史和現狀(文獻綜述)。
通過查閱相關資料表明,對小學語文課前預習的研究已經有許多年了,而且觸及小學語文課前預習的研究非常多。《語文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中也強調要初步掌握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有關課前預習的研究雖然多,但比較散,沒有形成一整套課前預習的有效指導方法。我們的研究意義在于對學生進行課前預習的有效指導,使學生掌握有效的預習方法,從而提高自學能力。爭取在前人的基礎上有所突破。
四、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1、《語文課程標準》指出:“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
2、葉圣陶先生有關指導預習的論述。
葉圣陶在《論中學國文課程的改訂》一文中說:“指導預習的辦法實施了,上課的情形就將和現在完全兩樣。上課做什么呢?在學生是報告和討論,不再是一味聽講,在教師是指導和訂正,不再是一味講解。”課堂教學的整個進程,就成了由教師指導預習方法、提示預習項目、訂正或補充學生的預習成績,學生們報告各自的預習成績、討論彼此的預習成績這兩方面的'工作有次序、有組織地進行的過程,成了師生共同活動的過程。在這里面,教師是預習的指導者,又是討論預習報告的主持者;學生是預習的實行者,又是討論預習報告的參與者。整個教學過程圍繞著“預習”展開。葉氏認為,“惟有如此,學生在預習的階段既練習了自己讀書,在討論的階段又得到切磋琢磨的實益,他們閱讀書籍的良好習慣才會漸漸養成”
3、建構主義理論。
建構主義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建構主義提倡在教師指導下的、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也就是說,既強調學習者的認知主體作用,又不忽視教師的指導作用,教師是意義建構的幫助者、促進者,而不是知識的傳授者與灌輸者。學生是信息加工的主體、是意義的主動建構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和被灌輸的對象。在學習過程中,建構主義強調學習者不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而是認知的主體,教師由舞臺上的主角變成幕后導演,成為學生建構意義的幫助者、指導者。教師應組織協作學習,并對學習過程加以引導,使之朝著有利于意義建構的方向發展。4、心理學觀點。
“皮亞杰強調兒童心理發展的本質是主體通過動作對客體的適應,是內外因相互作用的結果。他指出,真正的學習是學生主動的、自發的學習,而不是教師傳授的學習。正確的教育能夠加速兒童的發展。他曾指出:“良好的方法可以增進學生的效能,乃至加速他們的心理成長而無所損害。”
五、課題的研究目標及內容
(一)研究目標:
1、通過研究,引領學生掌握正確、科學的預習方法,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及自學能力。
2、通過研究,使教師在預習方法、預習內容、預習作業的設計等方面有所突破。不斷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和教學藝術,特別是在學法指導方面的能力,并不斷總結,不斷實踐,從而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
3、通過研究,努力培養學生的預習習慣,激發學生主動預習的動機,使學生樂于學習,善于學習,提高自主學習、主動預習的能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課堂效率,為學生的終身學習打下基礎。
4、通過學習相應的理論知識,提升教師的理論水平和教學研究的能力。課題的實施會促使教師深入學習理論,以研促教、以研助學,教、學、研相互融合,在實踐中成長,提升教師教學研究的能力。
5、力求構建不同學段、不同課型課前預習的可行性強的操作樣式。
(二)研究任務:
1、小學生語文課前預習情況的調查。
2、小學語文教師課前預習指導情況的調查。
3、小學生語文課前預習效率不高的原因調查與分析。
4、不斷完善小學語文課前預習有效指導的策略與并付諸實踐。
5、結合語文課文教學案例,讓學生真正掌握預習的方法。
6、提出小學語文課前預習有效指導的策略。
六、課題研究的方法
1、問卷調查法,調查教師對學生課前預習的認識及學生課前預習存在的問題,包括學生對課前預習的態度、興趣、預習的方法、效果等,以便及時全面發現問題,更好地進行研究。
2、文獻資料法:學習有關預習的相關理論和有關預習的研究情況,了解預習的意義,并對有關研究情況進行全方位的分析,使課題研究的內涵和外延更豐富、更明確、更科學,爭取在現有的研究水平基礎上有所突破和提高。
3、行動研究法:通過行動研究,發現每個階段出現的問題,結合理論提出具體改進措施,再實踐、反思,并注意收集每一步行動反饋的信息,最后對研究中獲得的數據、資料進行科學處理,形成經驗材料。
4、在課題研究的過程中,把不同的預習作業設計在教學中不斷嘗試、分析,及時發現問題,找到策略。結合相關理論對預習作業設計與評價中出現的問題或案例,進行全面、系統的研究分析,形成具體的資料。
七、基本的研究思路
(一)研究對象
我校不同學段實驗班的學生。
(二)研究步驟
1、課題準備階段(20xx、12――20xx、2)
1)成立課題研究領導小組,制定實驗方案、計劃。
2)實驗教師收集相關資料,理論學習。
3)確定實驗班級,調查學生目前預習狀況,了解學生預習水平。
4)調查了解教師目前對學生預習指導情況。
本階段成果為:《小學語文課前預習現狀的調查報告》
2、實施階段(20xx、3――2012、12)
1)預習方法研究:實驗教師對教材進行梳理歸類,研究不同課文的預習方法,如精讀課文應該怎樣預習,語文園地應該怎樣預習等。
2)預習內容研究:預習時應重點關注哪些內容
3)預習作業設計研究:教師應設計哪些作業引導學生具體預習。
4)預習內容檢測研究:教師應如何檢測學生的預習情況,預習之后該如何設計課堂教學
5)預習方法指導研究:每個研究內容都要有具體的學習資料、研究案例、研究總結及過程性資料。
內容:
1、課題組成員每學期按學段承擔一節有關“課前預習有效指導”的課。
2、每個課題組成員所作的課都經過下面的程序:
先說課――進行集體備課――做課—集體反思、總結
3、每個課題組成員按要求上交研究材料。如:學生的預習作業,預習指導課的教學設計、說課稿、教學反思,撰寫課題研究案例和階段總結。
本階段的研究成果為:語文課前預習的指導方法、學生的預習作業、預習指導課的案例、錄像、圖片等。
3、總結驗收階段。(20xx、1――20xx、6)
1)整理實驗過程中的資料,撰寫課題總結報告。
2)編輯課題研究教學案例集和一些研究成果匯編。
3)申報課題結題,并在教學中進行推廣應用。
八、課題研究的成果及形式為:
1、課題研究報告。
2、有關本課題研究的教學案例集、研究成果匯編或教育論文集、預習指導課的錄像、圖片等。
3、本課題研究中,學生的預習作業文集。
4、構建不同學段、不同課型課前預習的可行性強的操作樣式。
5、學生習得了有效的預習方法,提高了自主學習的能力。
6、教師掌握了科學的指導方法。在預習方法、預習內容、預習作業的設計等方面能對學生進行科學的指導,優化了學生的預習過程,使學生在日積月累的長期實踐中得到自求得知的鍛煉。
7、教師的理論水平和教學研究的能力得以提高。
九、課題組成員及分工
1、課題指導組:
主要任務:文獻資料收集、錄像、圖片等資料的采集和匯總。
2、課題負責人
主要任務:完成課題立項申請報告;課題實施方案的設計;全面負責本課題的研究進程;總結整理本課題的研究成果。
3、課題實施教師:
主要任務:
1)學習相關理論知識,為順利進行課題研究打基礎。
2)就課前預習情況在老師、學生、家長中開展調查(龔小琳、高學霞完成調查報告);收集、整理各種研究資料;教師開展討論與交流,商定課前預習指導內容。
3)在自己所任教的年級、班級中實施此課題的研究方案,并在實施過程中收集資料,總結反思,寫出案例。
4)開展課題探索與實踐。王淵榮、馬斌老師分別承擔一節研討課,要體現課前預習的有效指導內容。
5)實施者撰寫研究論文和個案。
十、主要參考文獻。
1、《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
2、劉良華《自學成材還是聽講成材》
3、中央教科所編:《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教育科學出版社
4、劉春生《作業的革命》
5、《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課型》吉林大學出版社歐陽芬、彭隆總主編
6、《魏書生談語文教學》河海大學出版社魏書生著7、《陶行知文集》江蘇教育出版社陶行知著
備注:在課題的實施過程中,將會根據具體情況進行相應的調整。分享:
小學課題實施方案 13
研究背景:
(1)現有教育模式下音樂教學面臨的嚴峻形式。
在長時間以來,在音樂欣賞的聆聽教學中,小學音樂教師普遍存在對新的教育理念理解不夠,音樂聆聽教學模式比較陳舊,講解、表述的形式單一,填鴨式、“灌輸式”的教學現象數不勝數。教師過分依賴教材參考資料,將學生欣賞音樂后的感受固定化、統一化,打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扼殺了學生的個性發展,遏止了學生擴散思維,影響了音樂學習的效率,導致學生的音樂素養和音樂學習能力很難提高。
(2)音樂欣賞中聆聽教學有強大包容性
音樂是無國界的、是相通的,音樂可以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音樂教師可以在音樂欣賞課堂中創設情景,在聽賞音樂時可充分利用“通感”效應以及中低年級學生好動的天性,調動學生的音樂參與性,在課堂中廣泛地開展交往活動,讓學生在音樂活動中樹立自信,讓學生在音樂中學會聆聽、學會表述、學會合作。
研究意義:將課堂交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學生在聆聽音樂的過程中做到既有自己的獨立思考與獨特見解,又能和小組或班級成員妥協最終達到統一,可以有效的保護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上通過各種形式的'動手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學習音樂的過程中全身心地投入到音樂中,感受音樂的情感真諦,發現音樂美、表現音樂美和創造音樂美,從而時實現學生體驗美感、豐富情感、促進想象力的過程,培養養學生正確的審美觀,促進素質教育的全面實施,促進學生個性發展。同時通過各種形式的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音樂實踐過程中,學生相互間學會尊重、理解、妥協、包容、顧全大局,真正做到“教育育人”的社會成效。
課題名稱的界定和解讀
重視小學音樂欣賞課,把感受與聆聽放在了所有音樂學習的首位。
課程基本理念的改變“重視音樂實踐”改為“強調音樂實踐”,同時提倡“音樂欣賞”改為“關注音樂欣賞中聆聽”,并加寫了“突出音樂特點”。
課題研究的步驟和舉措
第一階段:2月立項、準備階段:制定個人課題研究計劃。研讀與本課題相關的理論書籍,如《新課程教學設計》、《音樂課程標準》等。明確培養學生音樂聆聽習慣的研究理念和研究目標;通過調查了解學生的音樂欣賞課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第二階段:3月到4月研究、實施階段:
在各班展開調查,了解學生音樂聆聽中出現的難題。從激發學生對音樂聆聽的興趣,從課堂、課余興趣啟發,引導多去欣賞音樂。利用學生喜歡電視的特點,由此引導他們聆聽一些高雅音樂。音樂聆聽也是小學音樂的欣賞課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各年級的學生對聆聽音樂的感受及方法上,既有一定的共性,又有各自的特點。這次課題研究設想通過對實驗學生進行調查分析和嘗試新的教法,發現學生音樂欣賞中存在的問題,分析原因,找到克服學生覺得欣賞課乏味的對策,提高學生的對音樂欣賞審美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欣賞音樂習慣,同時帶動學生提高各課學習的興趣。
第三階段:5月上旬總結、提升階段:進行歸納總結,整理學習筆記、研究體會、調查報告、個案分析等材料,撰寫有關學生音樂聆聽習慣有效性的研究的讀書筆記、論文。
第四階段:6月中旬結題、評審階段。
課題成果的預期和呈現
預期研究成果:
1.研究報告(開題報告、中期匯報、結題報告)。
2.學生閱讀現狀情況調查問卷、調查報告、個案分析等。
3.結集或發表相關研究的理論與實踐論文、教學案例、活動設計、研究課等。
小學課題實施方案 14
一、研究內容
在新的課改背景下,充分開發和利用各種閱讀資源,實現課內外閱讀的有機整合,加強學生閱讀興趣的激發和閱讀能力的培養。
1、掌握方法,提高課堂教學效益,促進學生閱讀技能的提高,打造高效的閱讀課。
2、探討課內外整合在拓寬教學途徑、幫助學生形成良好“智力”背景、開發“學困生”智力、以讀促思、以讀助寫、以及減輕學生學習負擔等諸方面的功能和實際效益。
3、探索小學低、中、高三個年級段由課內閱讀向課外閱讀輻射的策略與路徑,訓練基本能力、訓練能力品質、培養健康情趣;探尋課外閱讀指導課的類型,如讀物推薦課、讀書方法指導課、讀后敘述課、交流評論課、讀書筆記輔導課等等。
4、重視積累與運用,在閱讀中強化技能和應用,培養語感,提高語文素養,促進寫作技能的同步提高。
二、研究目標
1、鼓勵語文教師及學生全員參與閱讀活動,在閱讀中人人受益;
2、初步形成小學語文整合閱讀學習模式;
3、探索小學語文整合閱讀學習模式實踐性的認知特征,重在培養學生閱讀興趣,提高閱讀能力;
4、提高小學生閱讀能力,提高各學科學習能力;
5、完成課程標準規定的課外閱讀總量。
1-2年級: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5萬字。
3-4年級: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40萬字。
5-6年級: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100萬字。
總計課外閱讀145萬字。
要讓學生;在閱讀中變得富有和強大;在閱讀中創造生命的質量;在閱讀中修身養性,姿態優雅。為學生現在和將來幸福地閱讀做有益的探索。
三、方法策略
(一)帶頭示范,注重指導。
教師每天和學生一起讀20分鐘書的讀書活動。教師要成為課內外閱讀持久的示范者,積極的倡導者,組織者,合格的指導者,并要成為學生忠實的讀者和聽眾。
引導學習方法。課內閱讀教學重點引導學生學習閱讀方法,變革繁瑣的分析課文的'教法,讓學生會真正成為閱讀課堂的主人,力求簡簡單單教文,本本分分為學生,扎扎實實求發展。
(二)讓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有效結合
(1)以課內帶課外。有意識地把課內閱讀教學帶動課外閱讀,拓展閱讀面,讓學生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從而達到課內悟方法,課外求發展的目的。如學習《桂林山水》一課后就讓學生再去閱讀《張家界》等其他描寫祖國風光的文章。再如學習《跨越海峽的生命橋》一課后,向學生推薦《愛的教育》一書。學習了《詹天佑》等這組“祖國在我心中”專題的課文后,推薦學生去閱讀“愛國題材”的課外書籍或文章。
(2)以課外促課內。
補充課外信息,擴大視野,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為了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課文,在不同的材料中適當地引入背景知識或相關知識,看似離逸了課文的主線,實際上更好的突出了課文的主線,擴大了學生的知識視野。
補充課外信息,積蓄情感,深刻感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材中許多文章均留有“空白”,需要讀者自己去感悟。但對小學生而言,感悟畢竟不是易事,教師可以適當的補充課外信息,將會獲得事半功倍之效。
補充課外信息,降低理解難度,突破教學難點。
在閱讀教學中,費時最多、收效最微的是課文難點的教學。在理解課文難點時,適當地補充課外信息,可以讓難點迎刃而解。
(三)讓“圖書超市”中的圖書大放光彩
1、發揮學校的圖書的作用
有效地使用好學校的圖書,激發學生的讀書熱情,培養熱愛讀書、自覺讀書的行為習慣和心理品質,提高圖書的使用效果,營造良好的閱讀氛圍。
2、指導好學生讀書
開展早讀活動。引導和幫助學生養成早讀與午讀的習慣。早讀要求每周五次,早讀時間20分鐘。放學回家閑暇時間為同學們的讀書時間,可以是下午也可以是晚上。老師定期對學生進行閱讀方法指導和好書推薦。
(四)積極開展讀書講壇活動
在學生廣讀書籍的基礎上,積極開展各個層面的讀書講壇活動,讓學生把自己的讀書所得和收獲,當眾講出來,既可以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又能讓學生體味到成功的快樂。
小學課題實施方案 15
一、 研究背景
小學數學中筆算是重頭戲。筆算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占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小學數學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習數學的基礎。但我在計算教學中發現筆算正確率低是許多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暴露出來的一個明顯問題,所以及時采取靈活多變的方法,矯正計算錯誤,提高筆算正確率,對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態度和計算習慣,進而提高教學質量是十分必要的。
二、 概念界定
學生在數學練習中存在的計算錯誤,歷來是數學教學過程中的一個比較大的問題。應該說計算是數學知識中最容易把握的一個內容,而計算錯誤卻始終貫穿在從低到高的整個學習過程中。所以,教學時,一方面我們要教學多種計算方法,除了筆算,口算、珠算、估算、簡便方法,并注意它們的聯系和配合,使學生學會根據不同的情況,采用不同計算方法;另一方面,注意計算能力的要求逐步提高,使學生在使用各種計算方法的'實踐中逐步提高能力。
三、 研究目標
探索一種符合小學生生理和心理的教學方法與措施,使其可以廣泛運用到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并使小學生數學筆算正確率得到提高。
四、 研究方法
1、文獻法 收集整理,沿襲國內外有關理論和經驗,去偽存真,實事求是,在此基礎上改造,提升,突破,創新。
2、教育經驗總結法 有目的的整理教育工作的經驗,針對選擇的研究課題和研究對象進行分析研究,提煉出一些經驗規律。
3、訪談法 通過采訪一線工作的數學教師,共同探討一些解決這類問題的有效措施。
4、實驗法 對提煉的經驗、規律,共同探討出的有效措施在實際教學中進行實驗。
五、 成果體現
研究報告
六、 研究步驟
(1)、20XX年7月-8月,先期準備階段:理論學習
(2)、20XX年9月-10月,課題申報階段:遞交課題申請書,制定實施方案。
(3)、20XX年11月1號-11月15號,全面實施階段:開展課題的研究。
(4)、20XX年11月15號-11月22號,總結提高階段:總結經驗,交流成果。
(5)、20XX年11月22號-11月25號,結題驗收階段:整理各類資料,申請課題驗收。
小學課題實施方案 16
一、課題的表述:
小學英語合作化教學的課堂模式探究
二、課題涵義:
小學英語合作教學就是以合作學習小組為基本形式,系統利用教學中動態因素之間的互動,促進學生的學習,以團體的成績為評價標準,共同達成教學目標的教學活動。本課題主要研究英語合作化教學的課堂模式,真正體現以學生為主體,使學生會學、樂學,而且通過小組成員間相互協作,共同參與學習活動,可以使學生在充滿合作機會的個體和群體的交往中,學會溝通,學會互助,學會分享,使學生的知識、技能、情感都得到和諧發展。
三、課題提出的背景:
合作學習(cooperative learning)于20世紀初源于美國,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了實質性的發展,在中國合作學習作為對傳統教學組織形式的一種突破和補充,已經被教師越來越廣泛地運用教學活動。合作學習就是學生通過分工合作共同達到學習目標的一種學習方式,又稱“小組學習”、“團隊學習”或“分享學習”,是一種富有創意和實效的教學理論與策略。它在改善課堂內的教學氣氛,大面積提高學生的學業成績,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品質和學會自主學習等方面實效顯著,是當代主流教學理論與策略之一。
四、研究目標:
1.創建民主科學的小組合作化教學的管理模式;
2.探究小組合作化教學的課堂模式;
3.創建科學的`小學英語評價標準及實施辦法。
五、研究方法:
1、運用測驗法和比較研究法,對實驗班的學生情況進行前測和后測,比較驗證該教學法的實驗成效;
2、運用行動研究法,對實驗班的學生進行科學的均衡分組,并創設系統民主的小組管理模式;
3、運用行動研究法和經驗總結法,對實驗班的學生嘗試小組合作化教學模式;
4、運用觀察法和文獻研究法,創設科學系統的小學英語學生評價機制;
5、運用經驗總結法和比較研究法,總結形成該課題的研究性課題報告。
六、研究步驟:
1. 研究分組方法:創建民主科學的小組合作化教學的管理模式。負責人:楊福穩。
2. 探究小組合作化教學的課堂模式:研究具體的小組合作化教學步驟,形成較成熟的教學案例。
七、成果形式:
1.研究分組方法,總結出具體成熟的經驗論文。
2.探究小組合作化教學的課堂模式,形成較成熟的教學案例。
3.研究具體可行的評價標準及執行辦法,形成科學的評價體系的經驗論文。
小學課題實施方案 17
一、課題介紹及研究背景
《小學生生活習慣與學習的關系的研究》對于大多數教師來說已不是一個新問題,但凡在講臺上有過一年半載經歷的教師都能認識到小學生的生活習慣對學習有重要的影響。很多教師都極力地規范孩子的生活習慣,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老師自身教學任務很重,沒有把工作做到位;家長對這個問題不重視不配合,社會不良習慣侵擾著孩子,所以這個問題始終困擾著每位教師,得不到有效解決。再者,盡管很多老師意識到這個嚴重的問題,但很少人對其做系統的研究,采取有效的措施。教育家陶行知說“生活即教育”。究竟生活與教育之間能否劃為等號,暫且不論,但至少說明這兩者之間斷然是不能分割的。當下很多人片面的認為學生只能以書為伴,以題為友。忽視他們的生活習慣和行為方式,導致在學習上提不高,生活上不快樂,最后討厭一切。這就犯了一個大忌——把生活與學習孤立開來。我希望我的研究能在局部使這個問題取得一定的突破。
二、課題研究要實現的目標
(1)從理論和實踐論證生活習慣與學習的關系
(2)形成有效的訓練學生良好生活習慣的.措施
三、課題研究的思路和設想
(1)觀察現象,收集信息,提出問題。從親身工作經歷中,掌握真實,有效,全面的觀察信息。選擇10個典型的同學為研究對象,以聊天的形式挖掘出他們內心的想法,再和班級同學以及其父母溝通。
(2)針對問題分類總結分析。宏觀表現反映學生心理變化,宏觀表現導致的客觀事實,外界事實作用于學生心理,心理作用于外界作用怎樣形成良性的互動。以社會生活——心理作用——學習生活為主線。
(3)提出合理可行辦法和意見。回歸人的自然屬性,從規范生活習慣入手,其次才是提煉學習生活中的知識。闡明生活是第一性的觀點。使父母明白學習好的前提是讓孩子愛家庭,愛自己,愛生活,最后才能愛學習。
(4)后期跟蹤觀察,檢驗理論的科學性和有效性。
四、研究原則和方法
原則:采集信息客觀真實性
選擇對象具有代表性
分析從現象到本質
方法:行動研究法;訪談法
問卷法;觀察法;
五、研究過程(三個階段)
準備階段:20xx年9月至20xx年12月
選定課題課題論證申報立項
實施階段:20xx年3月至20xx年8月
制定方案——3月1日至4月10日
啟動開題——4月11日至4月30日
實施研究——5月1日至8月31日
總結階段:20xx年9月至20xx年10月
成果總結——9月1日至10月31日
鑒定結題——11月1日至11月30日
六、預期研究成果
(1)以論文形式論證小學生生活習慣與學習的關系。
(2)形成有效的訓練學生良好生活習慣的措施。
(3)對孩子的學習有促進作用。
小學課題實施方案 18
一、課題的提出
近幾年來,許多學校都將讀書活動放在了學校工作的重要位置,廣大教師也充分認識到了閱讀在孩子健康成長過程中的重要作用。但審視當前學生的閱讀現狀卻不太令人樂觀,在大力呼吁讀書的同時,老師不知道該向孩子推薦什么書,家長們不知道怎樣的書籍適合自己的孩子,孩子手中捧著的書則呈現或缺乏價值、或缺乏樂趣的狀態。
我們課題研究的價值在于從兒童的心理與能力出發,分年段地有重點地對學生進行閱讀指導,有效地提高孩子的閱讀質量與閱讀樂趣,培養學生的想象力、適應力及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本課題研究的創新之處在于針對目前學生的閱讀現狀,提出了階梯性閱讀方式,根據學生的年齡層次,選擇適合的書籍,并通過閱讀指導課的形式,對學生的閱讀進行有效地指導
二、理論假設
朱永新教授說過,一個人的閱讀史就是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而童年的閱讀對于一個人的完美人格形成又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兒童文學對于一個孩子來說,意味著成長的伴侶,意味著心靈的雨露,意味著精神的家園,意味著美的存在,意味著笑的源泉,意味著第二個生命。
兒童文學是人類專門為兒童寫的,是兒童自己的“文學”,表現的是童心和童趣,使最適合兒童心靈的讀物,因而也是兒童最愿意接受的。兒童文學讓人善良,兒童文學增添人審美的意趣,兒童文學會讓人孩子的心靈變得豐富敏銳,使他們具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童年階段的閱讀是審美情趣和美好人性的'起點,兒童文學可能影響人的一生。
帶領孩子走進童書的世界,幫助孩子選擇適合自己年齡的書籍, 引領孩子在閱讀中提高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讓閱讀成為孩子生活中的一種習慣、一個愛好,讓書籍成為孩子快樂的源泉。
三、研究目標和內容
1、研究目標
通過開展閱讀童書的活動,帶領孩子走進童書的世界,幫助孩子選擇適合自己年齡的書籍,引領孩子在閱讀中提高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讓閱讀成為孩子生活中的一種習慣、一個愛好,讓書籍成為孩子快樂的源泉。
2、主要研究內容
(1)、研究閱讀當前優秀兒童讀物,尋找鑒別優秀作品,從兒童哲學、兒童心理與教育目的出發,思考特定的兒童“應當讀什么”的問題。
(2)、選擇“共讀”童書,組織和開展班級讀書會,探索如何通過師生的共同討論,引領兒童在閱讀能力、品德修養、審美情趣等方面得到發展。
(3)、借助家長與社會的力量,組織和開展親子共讀活動,研究親子共讀在孩子成長中的重要作用。
四、研究思路與方法
1、研究思路
本課題研究意圖在于通過童書閱讀的研究與實踐,有效地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與閱讀能力,進一步推進書香校園的建設。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研究中將采用分年段推薦、階梯性閱讀的方式開展閱讀活動。
2、研究方法
文獻資料法:收集有關童書閱讀的中外研究資料及他人成功的閱讀課、讀書會的案例,借鑒其成功之處,同時進行不斷揚棄,形成課題研究的基本理念。
行動研究法:實驗教師研讀童書,引領學生閱讀童書,以閱讀課為陣地,課內外想結合,在實踐中不斷地反思、改進,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小學課題實施方案 19
研究背景:
(1)現有教育模式下音樂教學面臨的嚴峻形式。
在長時間以來,在音樂欣賞的聆聽教學中,小學音樂教師普遍存在對新的教育理念理解不夠,音樂聆聽教學模式比較陳舊,講解、表述的形式單一,填鴨式、“灌輸式”的教學現象數不勝數。教師過分依賴教材參考資料,將學生欣賞音樂后的感受固定化、統一化,打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扼殺了學生的個性發展,遏止了學生擴散思維,影響了音樂學習的效率,導致學生的音樂素養和音樂學習能力很難提高。
(2)音樂欣賞中聆聽教學有強大包容性
音樂是無國界的、是相通的,音樂可以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音樂教師可以在音樂欣賞課堂中創設情景,在聽賞音樂時可充分利用“通感”效應以及中低年級學生好動的天性,調動學生的音樂參與性,在課堂中廣泛地開展交往活動,讓學生在音樂活動中樹立自信,讓學生在音樂中學會聆聽、學會表述、學會合作。
研究意義:將課堂交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學生在聆聽音樂的過程中做到既有自己的獨立思考與獨特見解,又能和小組或班級成員妥協最終達到統一,可以有效的保護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上通過各種形式的動手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學習音樂的過程中全身心地投入到音樂中,感受音樂的情感真諦,發現音樂美、表現音樂美和創造音樂美,從而時實現學生體驗美感、豐富情感、促進想象力的過程,培養養學生正確的審美觀,促進素質教育的全面實施,促進學生個性發展。同時通過各種形式的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音樂實踐過程中,學生相互間學會尊重、理解、妥協、包容、顧全大局,真正做到“教育育人”的社會成效。
課題名稱的界定和解讀
重視小學音樂欣賞課,把感受與聆聽放在了所有音樂學習的首位。
課程基本理念的改變“重視音樂實踐”改為“強調音樂實踐”,同時提倡“音樂欣賞”改為“關注音樂欣賞中聆聽”,并加寫了“突出音樂特點”。
課題研究的步驟和舉措
第一階段:2月立項、準備階段:制定個人課題研究計劃。研讀與本課題相關的理論書籍,如《新課程教學設計》、《音樂課程標準》等。明確培養學生音樂聆聽習慣的研究理念和研究目標;通過調查了解學生的音樂欣賞課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第二階段:3月到4月研究、實施階段:
在各班展開調查,了解學生音樂聆聽中出現的難題。從激發學生對音樂聆聽的興趣,從課堂、課余興趣啟發,引導多去欣賞音樂。利用學生喜歡電視的特點,由此引導他們聆聽一些高雅音樂。音樂聆聽也是小學音樂的欣賞課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各年級的學生對聆聽音樂的感受及方法上,既有一定的'共性,又有各自的特點。這次課題研究設想通過對實驗學生進行調查分析和嘗試新的教法,發現學生音樂欣賞中存在的問題,分析原因,找到克服學生覺得欣賞課乏味的對策,提高學生的對音樂欣賞審美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欣賞音樂習慣,同時帶動學生提高各課學習的興趣。
第三階段:5月上旬總結、提升階段:進行歸納總結,整理學習筆記、研究體會、調查報告、個案分析等材料,撰寫有關學生音樂聆聽習慣有效性的研究的讀書筆記、論文。
第四階段:6月中旬結題、評審階段。
課題成果的預期和呈現
預期研究成果:
1.研究報告(開題報告、中期匯報、結題報告)。
2.學生閱讀現狀情況調查問卷、調查報告、個案分析等。
3.結集或發表相關研究的理論與實踐論文、教學案例、活動設計、研究課等。
小學課題實施方案 20
一、課題研究的背景及意義
目前,在新課程理念的大背景下,《品德與社會》教學已不再是講授課、訓話課,學生正襟危坐,而是豐富多彩的綜合活動課。重視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參與活動,多交流,多體驗。可我們發現,學生的材料近乎千篇一律,學生的交流三言兩語,學生的回答沒有層次深意,課堂教學只能是對學生以往生活經驗的總結,達不到思維碰撞,這一切源于學生在課前沒有做好充足的準備,有材料而無分析,有分析而無總結,就如同在一場辯論前只準備只言片語是難以應付場上的唇槍舌戰的。所以課前活動在品德與社會這門學科中尤為重要,這也就是三環節教學中的第一步:預習環節。
二、課題研究的目標
1.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應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展提供充分的空間,引導學生自己去觀察、體驗、感悟、探究,從而獲得最真實的感受。
2.應注重將教學內容從教科書擴展到學生的整個生活空間,注重與本地區實際及學生的生活聯系,同時關注社會新的發展和變化,及時豐富、充實課程內容,增進課程內容的現實性和親近感。
3.教師必須充分開發、利用校內外的各種課程資源,不求花樣繁多,但求切合實際,使之有效地更好地為教學服務。
三、課題研究的內容
◆教科書的內涵挖掘;
◆學生生活體驗的儲備;
◆網絡資源的搜集整合;
四、課題研究過程及方法研究方法
調查研究法(問卷):通過廣泛調查學生,大量查閱網絡資源,搜集整理與本課題相關的信息;
行動研究法:邊研究邊實踐,逐步探索出影響,了解影響學生課前活動的各種不確定因素,努力提高課前活動成果。
經驗總結法: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總結、歸納、撰寫研究報告、優秀論文。
研究過程
實驗的實施分三個階段進行
1.實驗的起步階段(20xx年9月20xx年12月)
(1)目標
A、通過實驗,改變自己原有的`教學模式,開放教學空間和開發利用資源,將課內外學習結合起來,促進師生互動,促進學生發展。
B、加強學習,轉變認識,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
(2)主要工作安排
A、與學校教科研相結合,確定本課題研究的內容和方法。
B、認識教材特點,做好實驗的思想及理論準備,明確實驗的正確方向。
C、舉行品德與社會課教學研討活動,通過討論,評析,促進自己對品德與社會課的教學達成共識。
D、經常與其它教師交流自己參與實驗的具體做法及心得體會,并在學期末完成階段性實驗報告。
2.提高階段(20xx年3月20xx年6月)
(1)目標
A、在認真開展實驗研究的基礎上形成典型案例及活動方案,積累研究經驗。
B、充分開發、利用校內外的各種課程資源,以滿足學生不同學習方式的需要
(2)主要工作
A、通過培訓,進一步自己強化對教材的認識,促進正確理解把握教材,更新觀念,改進教材,提高課的質量。
B、通過觀摩課、綜合實踐活動等形式匯報實驗成果,并形成典型案例,積累實驗的素材、經驗。
3.實驗的深入階段(20xx年9月20xx年12月)
(1)目標
A、為課題的研究提供第一手資料。
B、有效地開發和利用地方和校本資源,初步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教學經驗。
C、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2)主要工作
A、把握教材特點,深入領會實驗的目的,大量挖掘課程資源。
B、通過與其他教師的交流活動,在此基礎上形成具有特色的教學經驗。
C、完成實驗階段性總結報告。
(三)實驗總結階段(20xx年3月20xx年7月)
1、進行實驗總結,形成實驗報告。
2、整理典型案例及綜合活動方案。3.匯報實驗成果。
小學課題實施方案 21
一、研究背景
1.作為一名戰斗在教育最前線的語文教師,在聽課學習的時候我不難發現每節課都有小組合作這種形式,不分年段的在進行著(包括自己的教學),可是實際上的收益并不理想,孩子們對于小組的合作是一個條件反射,只要老師一叫合作學習,他們就統一的把小腦袋轉過去,嘻嘻哈哈的打鬧一番,無實質的效果。特別是低年段的孩子更是不知所謂,所以對此課題的研究已是整個語文教學的緊迫需要。
2.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是新課程標準的要求
《語文課程標準》在真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上強調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和實際運用的'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就需要學生在課堂上積極地把老師所講的內容類化成自己的東西,并能運用與實踐中,小組合作學習就給學生提供了這樣一個檢驗類化過程的方式方法。
對于此課題的研究,我力圖把他做完善,為今后的教學灌入新鮮血液。
二、研究過程
(一)、走出小組時合作學習的一大弊端無效參與
新課程倡導的小組合作在語文教學中不乏身影,相信在第一線的教師們都已經意識到小組合作的重要性。可是在教學中,小組合作存在著很大一個弊端無效參與,例如:
1.在老師叫學生進行合作學習時老師所給的討論時間不夠只是走個形式,匆匆收場;
2.學生水平的不同,出現學習能力較弱的同學過于依賴、盲從成績好的同學;
3.在小組中不會傾聽別人的言論,討論結束后更是不會歸納。針對以上的問題我認為合作學習應建立在一個獨立學習的基礎上,有了自己獨到的見解卻將明未明,再展開討論,收效頗豐。
(二)目標明確、時機把握、論后點評是小組合作學習的成功所在
1.目標明確
在小組合作學習時要注意兩個問題的協調:一是學生自主與教師的引導關系。二是語文基礎訓練與人文素養的發展關系。小組學習的目標不能定得過多或過高。過多學生在有限的時間不能完成任務;過高學生達不到要求。
2.時機把握
要使小組學習取得最大的收益,課堂安排的時機非常重要。例如,就問題而言不是所有的問題都適合小組討論。問題的設計過于簡單激不起學生討論的興趣,太難學生的參與面又不廣。所以在安排討論這一環節時要注意內容安排和教學環節的設計。
3.論后點評
評價是小組學習的導向。教師在學生討論時必須積極的參與進去,聽取學生的意見,發表自己看法,為他們提供指導性的幫助。并在討論完后對每一組都應有一個全面的正確的評價,這樣一來學生才會有正確的競爭意識,并能取長補短。對于學生來說也起到一個推動的作用。
三、研究結論
從我設定的題目小學語文小組合作學習來看,我的著手點落在提高參與面,增加學習的實效性。在教學中我通過自己的摸索總結出以上的方法。在教學實際的操作過程中我也積極的調動全員參與面,努力克服無效參與。最后得到的收獲較多。從以上幾方面研究、分析、小結,我能感受到小組學習不在是有人發呆、有人納悶、有人積極、有人大聲喧嘩的局面。通過研究現在課堂上小組討論的局面一片生機盎然的景象,孩子們不在恐懼小組討論,而是喜歡,并且在進行小組討論時孩子們有一種成功的喜悅感。因為他們知道通過自己的思考可以找到答案,而不是什么都是老師給予。
四、研究者的思考
自執教以來,我能體會到一節課的設計,是決定一節課成敗的一半,而另一半就是學生的配合,如何開啟學生思維的門?如何挖掘學生潛在的創新思維?我也只是再一步一步摸索,就象我所研究的課題也是很多老師正在探討和研究的問題,如何在此問題上能有突破性的進展,我想關鍵還是要找到開啟學生思維大門的鑰匙,積極調動學生開動腦筋思考再思考,并能學會把自己思考的東西與人交流,取長補短這是我研究的宗旨。我會在今后的教學中不斷實踐,并積累實踐中的問題,大膽反思,努力開辟一條新的教育之路。
【小學課題實施方案】相關文章:
小學課題實施方案07-21
小學課題實施方案06-02
小學課題實施方案06-02
小學課題實施方案04-20
小學課題研究實施方案()07-30
小學課題研究實施方案07-31
小學課題研究實施方案04-01
小學課題實施方案(精選15篇)04-20
小學課題實施方案15篇04-25
小學課題實施方案(15篇)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