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課題實施方案

時間:2023-04-12 13:02:36 實施方案 我要投稿

課題實施方案集合15篇

  為了確保事情或工作得以順利進行,常常需要預先準備方案,方案指的是為某一次行動所制定的計劃類文書。方案的格式和要求是什么樣的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課題實施方案,歡迎大家分享。

課題實施方案集合15篇

課題實施方案1

  一、課題研究的現實背景意義

  1.《新課程標準》提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而培養學生良好預習習慣是養成學生自主學習的重要手段。

  2.《禮記·中庸》:“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預習是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長期堅持便形成習慣,它不僅是學習的第一步,更是成功的起點。正如烏申斯基所言:“良好的習慣是一個人一生所儲存的資本,這個人一生便享用它的利息。”

  3.預習,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是教師講課前學生先行自學的一個階段。這個階段最能體現新課標所倡導的自主學習的精神。預習最大的好處是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自己獲取知識的習慣,同時也為老師上課做好準備。

  4.本校實際:我校地處鄉鎮,學生都是農村兒童。家長在外打工的占大多數,相當的一部分成為了“留守兒童”。留在家的多為大字不識的老人家,無法輔導孩子的學習。孩子沒有安靜的學習空間,家長為了生計忽視了孩子的學習。孩子在性格、行為習慣、學習成績等方面都不盡人意。我們發現,這些學生的學習活動以被動接受居多,主動參與不夠,沒有養成好的學習習慣。葉圣陶在《論中學國文課程的改訂》一文中說:“指導預習的辦法實施了,上課的情形就將和現在完全兩樣。上課做什么呢?在學生是報告和討論,不再是一味聽講,在教師是指導和訂正,不再是一味講解。”看來,培養學生的預習習慣,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有效途徑。

  二、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1.發現學習法: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積極創導的發現學習法,是讓學生按教師提供的材料自己探究和主動發現問題,從而得出相應結論的一種教學模式或教

  學方法。這種學習法其實在語文教學中,特別是預習階段應經常使用。長期運用此種學習方法,有助于學生自主走進學習,獨立去發現問題并嘗試解決問題,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能使學生始終保持一顆敏銳的心面對學習。

  2.建構主義學習觀:學習是通過已有的認知結構對新信息進行加工而建成的。由此可以看出,學習是一個主動建構的過程,學習者不是被動地吸收信息,而是主動地建構信息,這里的建構一方面是對新信息的意義的建構,另一方面也包含對原有經驗的改造或重組。預習可使學生初步了解教材的大概內容,使學生對新知在思想上有所準備;能使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和技能,解決一些教材中能夠獨自解決的問題,同時又起到鞏固舊知的作用。由此可以看出,養成良好的預習習慣,對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至關重要。

  3.馬克思主義相關理論:馬克思主義認為,人的本質是主體的、能動的。學生是個性認識的主體,實踐的主體,自我發展的主體。學生成長關鍵在于自身的積極性。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成功教育從習慣養成開始。教育的核心不只是傳授知識,而是學會做人。習慣是一個人存放在神經系統的資本,一個人養成好的習慣,一輩子都用不完它的利息。”由此看出,學生養成良好的預習習慣需要教師“嚴”字當頭、長期不懈地去引導、培養。

  三、關鍵詞界定

  預習:預習是學科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指學生預先自學將要學習的功課,是教師講課前學生先行自學的一個階段。這個階段最能體現新課標所倡導的自主學習的精神。預習最大的好處是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自己獲取知識的習慣,同時也為老師上課做好準備。

  習慣:好的習慣是人們走向成功的鑰匙,而壞的習慣是通向失敗敞開的門。語文預習習慣是指是“在長時間里逐漸養成的,一時不容易改變的行為”,[1]在語文學習中學生所表現出來的穩固的自動化行為。

  四、課題研究的預期目標

  1.使學生樹立預習意識,提高對預習的興趣,以此促進良好預習習慣的養成。

  2.使學生掌握正確、科學的`預習方法,增強自主學習的意識,以此促進良好預習習慣的養成。

  3.以評價促進良好預習習慣的養成,全面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五、課題研究的對象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對象:

  全體學生

  (二)研究方法:

  1.問卷調查法:

  針對不同階段研究的需要,設計相關問卷調查表。經科學的統計分析后,得出較有說服力的數據或結論。如此實證分析,一方面,可為進一步的深入研究提供依據;另一方面,可為研究的結果提供支撐性材料。

  2.文獻研究法:

  查閱與課題相關的基礎理論、應用理論資料,及時分析整理,充實本課題的理論基礎,提高教師的理論素養,促進研究的深入。

  3.行動研究法:

  行動研究是從實際工作需要中尋找課題,在實際工作過程中進行研究,由實際工作者理解、掌握和應用,從而達到解決實際問題,改變社會行為的目的的研究方法。

  4.經驗總結法:在研究過程中,及時進行階段性小結,撰寫經驗總結,積累資料。

  六、研究內容

  (一)以激“趣”促進學生預習習慣的養成

  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要使學生有科學的學習方法,端正的學習態度,良好的學習習慣,就要從學生的興趣出發。生動直觀和趣味盎然的學習會激發學生對學習的欲望。由此可以看出,要使學生由被動到主動,由不自覺到自覺,由“要我預習”變成“我要預習”,必須從“趣”著手,引領學生走入文本,從而促進學生預習習慣的養成,以此提升預習的有效性。

  1.懸念激趣,激發“思”趣

  正所謂“情隨心動,趣從內生。”針對小學生年齡小、好奇心強的這一特點,我們可以在預習階段創設懸念情境,以此激發學生的預習興趣,讓其帶著期待與思考對課文內容進行自主探究。這種激趣方式目的是讓學生在初步了解課文的大概內容的基礎上,抓住懸念,自主嘗試、解讀懸疑,從而使學生上課時對老師教的內容在思想上有所準備,以此激發學生學習新課的“思”趣,更近一步的“探”趣,促進學生預習習慣的養成。

  2.質疑激趣,激發“學”趣

  質疑是學習與創新的起點。在預習中指導學生學會從不同角度去質疑,初步去解疑,收獲預習的成功與快樂,就顯得尤為重要。如:課題是文章的眼睛。指導學生領會課題含義,對學生深入學習和理解課文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預習時教師可讓學生對課題進行質疑,并根據質疑初步走入新課自主探究,找尋答案。也可讓學生到課文中去質疑答題,以此激發學生學習新課的“學”趣,促進學生預習習慣的養成。

  3.聲形激趣,激發“情”趣

  “感人心者,莫過于情”。教師在進入新課前,利用課前導讀、自學提示、插圖、、錄音、網絡視頻等形式創設與課文內容相符的情境,充分調動學生的求

  知欲,使其自覺走入文本,感受“情”趣。以此達到動情、感知、曉理的預習效果,促進學生預習習慣的養成。

  4.故事激趣,激發“知”趣

  對于情節性強的新課,教師可在預習前埋下伏筆。繪聲繪色地講述故事的開頭,在精彩之處戛然而止,充分調動學生的好奇心,讓他們走進預習,以此激發學生對新知的“知”趣,促進學生預習習慣的養成。

  (二)以“導法”促進學生預習習慣的養成

  方法是解決問題的重要途徑與手段,一個人掌握了科學的學習方法,就如同掌握了打開知識寶庫的“金鑰匙”,所以,要想讓學生具有自學的本領,作為教師就要重視預習方法的指導。實驗教師根據小學中段語文教材的特點和學生的年齡、心理特點及其認知規律,預設以下幾種預習方法:

  1.讀。 “讀”是一種最重要的預習方法。預習做到讀音準確,不添字,不漏字,不換字,不讀破句,正確把握語調、語氣。遇到重點篇目,要反復朗讀。仔細推敲課文的含義,品其意味,得其精華。

  2.查。查字典、詞典或其它工具書,掃除字詞障礙,弄清、弄懂生字、生詞的形、音、義。將一些難以把握的字詞劃出來,及時請教他人,做到能初讀課文,對文章內容有初步印象。借助各種學習資源,對課文的內容進行拓展學習,如作者介紹、課文寫作背景等,以此達到讓學生初步了解課文大概內容的預習目的。

  3.思。每篇課文后的思考與練習是課文的有機組成部分,在課前預習時,不妨讓學生將這些思考題想一想,動手做一做,不會做的等上課與老師共同探討解決,這樣帶著問題上課,效果會更好。

  4.寫。即勤動筆。預習時,在課文一些重點地方寫寫畫畫,圈圈點點是很有必要的。例如,給不懂讀音的字標上拼音,不理解的詞寫上注釋,含義深的句子

課題實施方案2

  一、指導思想

  以《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為基準,以數學《課程標準》為指導,以課改理念為先導,以課標教材的學習理解為載體,以新課改達標課、課題實驗為抓手,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數學素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為宗旨,全面實施素質教育。

  二、任務目標

  1、樹立全新的教育理念。數學課程應致力于實現義務教育階段的培養目標,體現小學數學教學的基礎性、普及性、發展性,面向全體學生,使得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2、實現多樣化的教學方式與學習方式。以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經驗為基礎,注重啟發式和因材施教,處理好講授和學生自主學習的關系,引導學生獨立思考、主動探索、合作交流,實現接受性學習與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多樣化的學習方式并用的教與學的方式。

  3、教與學的活動更加科學,增強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課堂上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經歷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計算等活動,使學生的學習成為積極參與、富有個性、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學習過程。提高學生的計算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使學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得到必要的數學思維訓練、獲得基本的數學活動經驗,最終實現優質高效的數學課堂。

  4、豐富網絡教研的內容,使其發揮更大作用,現學校、教師、學生、家長共同參與的一種教與學的資源平臺。

  5、名師培養取得新的進展。充分利用現有的特級、名師、能手、標兵等人才資源,實行師帶徒,幫扶式的培養機制。

  6、建立起科學的評價體系。改變一張試卷評定學生學習成績的現狀,實現教師、學生、家長多元的評價體系,評價時即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水平,也關注學習過程及數學學習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將學生平時的學習情況納入評價范疇,實現足跡式、全過程、立體式的評價。

  三、實施措施

  1、課堂教學

  (1)學習新課標,了解新精神,用課改的理念指導我們的教學。數學《課程標準(修改稿)》將于20xx年上半年頒布,與原《標準》相比,修改稿又有諸多新變化,如:在“雙基”的基礎上提出了“四基”,即: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動經驗。要樹立“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的理念。知道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應使學生在獲得間接經驗的同時也能夠有機會獲得直接經驗,要創設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通過思考、探索、交流,獲得數學新知,不斷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學習、理解和落實課標教材。要認識教材編寫特點,了解教材體系,掌握知識結構。要研究教材的編寫意圖,研究教材中體現的數學思想策略方法,研究教材所蘊含的情感要素以及本單元(或小節)教材在整套教材中所處的地位和作用。只有弄清了這些,才能制定恰當的教學目標,教學時做到有的放失,才能將教材落到實處。對于教材的改動,不論是素材的更換,例題的調整,要做到“形”變“神”不變,要做到外在的變化不影響本質的變化。即改動后的教材要確保:本節教材的知識點不變,策略方法、數學思想、情感要素的培養等教學目標不變。即改動后的教材更加合理、適當、更加優化。

  (3)教學方案的設計要以三維目標的落實作為出發點與歸宿。課程標準指出:要挖掘教學內容豐富的教育價值,把“數學思考”、“解決問題”、“情感態度”的目標與“知識與技能”目標有機的結合,并通過教學活動使這四個方面的目標得以整體實現。設計教學方案時,不僅要關注如何使學生獲得知識技能,而且要關注如何引導學生感悟基本思想,通過參加數學活動獲得基本經驗,激發學習的興趣,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課題實施方案3

  一、課題名稱:體育高效課堂研究

  二、課題研究的目的、意義

  少年兒童正 處于生長發育時期,身體及意識形態方面可塑性強。但以往的體育教學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純粹的技能訓練,是一種反復操練的練習,這種急功近利的學習使得體育 課堂教學效率十分低下。而高效的體育課堂教學會關注學生的運動技能、心理健康、社會適應等諸多方面的培養,從而更好地促進少年兒童的身心健康成長。

  三、國內外研究現狀、水平和發展趨勢

  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不斷進步,人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已經有了很大提高。人類對各項事業都寄予了很高的期望;教育戰線也提出了“可持續發展教育”的口 號,并在沿海及經濟較發達的區域開始實施和推進。第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就未來全球可持續發展教育作出了部署,可持續發展教育已經成為各國教育專家的共 識;第二,學校體育的三維健康觀,給學校體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三,新課程標準頒布實施以來,很多學校體育教學已經從過去的傳授“三基”到現在的 “娛樂化”體育,學生雖然喜愛并樂于上體育課,但學生的身體素質正在逐步下降,學生的體育運動能力也在逐漸衰退;第四,抓教育質量的提高,使很多學校形成 了重智輕體的格局,把學生的課外體育活動時間乃至正常的體育課堂教學時間也剝奪了。基于此,我們圍繞上級文件精神,創造性地開展學校體育課堂教學的改革, 本課題試從高效體育課堂的角度去探索適合農村小學體育課堂教學的新模式。

  四、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第一、國務院領導召開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第一次全國學校體育工作會議,并第一次以文件的形式確定將學校體育工作作為今后一個時期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突破口。

  第 二、教育部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20xx年)明確規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 系,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與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的學習”。本綱要明確了教師的角色地 位,重點強調培養學生學習的獨立性和自主性。我們認為:高效課堂模式,應改變學生的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追求課堂教學效益的最大化,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和 合作意識,全力打造團隊型教師隊伍,促進學生全面、教師專業化發展。

  理論假說:

  第一、研究“體育高效課堂教學模式實施策略”符合新課程改革的理念和學生的認知規律以及師生發展的需要,能夠為我校乃至我市的體育課堂教學提供一種可以借鑒的模式。

  第二、研究“體育高效課堂教學模式實施策略”,并能大幅度地提高學生單位時間內教師教和學生學的發展。

  第三、研究“體育高效課堂教學模式實施策略”,將有利于師生角色的迅速轉換,教學方式方法的轉變以及體育教師專業素質的發展,有利于構建陽光課堂,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五、課題主要研究內容

  1、通過本課題的研究,進一步改善我們的教學模式,實現學生有效的、可持續的成長,在實施過程中,提升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和創新意識,使他們能夠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來熱愛體育運動,熱愛生活、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2、通過本課題的研究,培養高效的教師,教師要通過課題研究與實驗,重塑教師的角色,轉變教學方式,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和高效性,促進教師高效的專業發展,為教育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有效的師資保障。

  3、通過本課題的研究,構建高效教學氛圍,有力地提高體育教師的綜合素質和學校體育教科研水平,全面提升學生素質,推進學校體育更好、更快地發展。

  六、實驗對象和研究方法

  1、實驗對象:在小學1—5年級隨機選擇兩個班的一線的體育教師,另選兩個班為對比班

  2、研究方法:調查法、試驗法、文獻資料法、對比法、類比法、評價法。

  七、本課題的研究基礎和條件保證

  為了使該課題順利實施,取得實效,有如下條件保證:

  1、教育專家的引領。

  2、教科室和教導處對各子課題的統籌、協調管理,以及競爭機制地運行,調動全體教師研究的積極性。

  3、學校積極參與,在人員設置、硬件配備、科研經費、激勵機制等方面給予有力保障。

  4、用好我校網絡以及我校“教研沙龍”這兩個交流平臺,促進研究群體智慧的交融與提升。

  八、課題研究的步驟和措施

  (一)研究步驟

  根據本課題研究的目標和內容,本課題研究分為三個階段,交叉滾動前進。

  第一階段:課題準備階段(20xx年秋)

  20xx年秋,成立學校課題領導小組,小組成員就學校小學體育教學現狀進行交流,梳理出我校小學體育教學中存在的共通性問題,思考課題研究的方向;健全實驗管理制度和職責,明確各自任務。

  第二階段:課題實施階段(20xx年春至20xx年秋)

  課題組織實驗教師綜合運用教育科研的方法在研究過程中不斷修正完善研究措施,全面開展體育高效課堂的研究,根據學科性質、特點構建出一套完整、科學的教學流程,形成一套文本性的具有我校特點的'體育高效課堂的模式雛形,力求圓滿完成研究任務。

  第三階段:課題總結階段(20xx年春)

  課題組進行結題的相關工作,完成研究報告、工作報告和相關課題成果資料、檔案資料的整理工作,接受專家組結題驗收。

  (二)研究措施

  為確保研究工作有序有效地進行,提高研究成果的信度和效度,我們擬采取以下措施進行課題研究:

  1、問卷調查,了解現狀

  由課題領導小組設計調查問卷,組織相關研究人員對課題組全體成員進行問卷調查。通過問卷調查,對什么是高效教學,體育高效教學的實施途徑和策略有較為清楚的認識和了解,為研究方案的調整、研究假設的修正、研究措施的完善提供依據。

  2、加強管理,指導研究

  建立學校課題領導小組、實施小組,聘請對小學體育教學有豐富實踐經驗并且有相當理論水平的教科研專家、學科帶頭人、骨干教師擔任課題組顧問,定期和不定期指 導課題研究。學校實施小組定期開展研究,調整研究策略,努力解決研究中出現的問題,使研究工作富有成效地進行。在課題研究推進過程中,各實驗教師應按研究 方案認真開展研究,完成研究任務,并在每學期初制定階段實施計劃,每學期末進行研究小結,并上交課題組。為強化實效,激勵先進,每學年末,學校課題領導小 組根據實驗開展研究的情況,按優秀、良好、合格、不合格評出等級,并對考核結果進行一定的獎勵。

  3、加強交流,突出實效

  (1)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優勢和教育雜志

  課題組要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和教育雜志,搜集整理相關信息,為實驗教師提供學習資料,定期進行教育理論和教育科研方法的專題培訓,不定期地邀請專業人員對實驗教師進行理論培訓,要求課題研究教師積極參與學習、討論,提高參研人員的理論修養和課堂教學水平。

  (2)建立資源庫,實現資源共享

  新課程困擾教師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課程資源的潰乏。而傳統的教師工作方式是以個體勞動為主,這使得許多教師智慧封存于個人手中,造成資源的浪費。為了讓同伴 互助更好地得以實現,我們將在學校網站以“體育高效課堂”和小學體育教學沙龍等載體為交流平臺,將研究組全體成員潛心研究和精心開發的課件、編制的試題、 設計的教學、撰寫的心得等歸類整理,使老師們的成果能夠彼此交換,使它的作用和使用范圍被無限放大,從而避免浪費資源、重復開發,為教師們提高課堂教學的 高效性提供較充足的時間保證和資源保障。

  ②加強學校學段間的交流

  為了促進課題研究不斷深入,學校課題實施小組將定期組織實驗教師之間的交流活動,堅持開展教師聽、評課活動,堅持抓好課前精心設計,課堂務求高效,課后深入反思幾大環節,并鼓勵各學段組、廣大實驗教師對存在的問題,提出改進的建議。

  4、提煉成果,總結推廣

  各學段組和實驗教師要強化成果總結意識和成果推廣意識,對過程性研究成果認真進行總結、提煉。學校課題組每學年召開一次研討會,交流研究成果。對好的經驗和成果要及時在全校推廣應用,提高研究成果的應用價值。

課題實施方案4

  一、選題的現實意義

  1、目前小學數學課內外作業的現狀:

  ①長期以來,由于應試教育的影響,作業內容拘泥于課堂知識,拘泥于教材,往往以試卷中出現的形式作為課外作業的模式,完成同步練習,機械、重復的較多。作業陷入機械抄記、單調封閉的誤區不能自拔。那些限于室內,拘于書本的靜態作業使學生埋頭于繁瑣重復的書面練習而苦不堪言。作業脫離學生生活實際,圍著書本做文章的現狀,削弱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泯滅了學生的學習熱情,也嚴重影響了學生的身心健康。

  ②通過調查發現由于教師在布置練習時只從本身意志出發,而忽略了學生的心理需求,練習、作業形式單調,書面作業似乎是其唯一的形式,毫無新鮮感可言,更談不上趣味性,致使眾多小學生逐漸形成不良的作業習慣。

  ③我們的教育活動以理論學習為主,以課堂教學為主,評價教學的手段也以考試為主,應試教育傾向嚴重,學生的動手能力、實踐能力較差,缺乏創新的精神和能力。

  2、時代的呼喚。

  ①新課程明確提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的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重視課程內容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增選在現代生活中廣泛應用的內容,開發實踐應用環節,加強實驗和各類實踐活動,培養學生樂于動手、勤于實踐的意識和習慣,提高實際操作能力。”

  ②數學來源于生活,也應用數學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各類數學問題。練習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和繼續,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重要手段和保證,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加強知識與實踐的聯系在數學練習中變得十分必要。從課改精神出發,改革練習設計已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使練習的內容體現個性化、生活化和社會化,作業的形式強調開放、探究和合作,練習的手段追求多感官、多角度,讓學生動起來,使練習活起來,促進學生在生活中學習,在實踐中運用,在開放中創新,以便收到較好的效果。

  基于對練習重要性的認識和練習現狀的分析和反思,我們提出了“小學數學練習設計的有效性研究,旨在通過研究,改變傳統的練習觀,確立效率意識,從現狀出發,從“有效”入手,反思當前哪些練習有效,哪些練習低效甚至無效,使學生學得既扎實又輕松,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減負提質”。

  二、研究目標

  通過數學練習設計的有效性的研究,著眼于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自主性,構建和諧、高效的數學課堂,促進教師轉變數學活動的視角:培養學生樂于動手、勤于實踐的意識和習慣,提高實際操作能力。以“數學”的本源為追求,以“有效數學活動”為載體,以“學生和諧發展”為核心的目標,探尋一條有效地促進學生愛學數學、動手學數學的活動組織模式。

  三、概念的界定

  練習是掌握數學知識,形成技能技巧的重要手段,是培養學生能力、發展學生智力的重要途徑。練習有無效練習與有效練習之分。練習設計的有效性是指能使學生快速、深刻地鞏固知識,熟練技能,同時還要能發展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本課題中所指的練習包括課堂內的各種練習,如書面練習,口頭練習,動手練習等;同時也包括課外的練習。

  四、實施策略

  1、課內練習有效性的實施

  數學課堂練習是一堂數學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進一步深入理解知識、掌握技能技巧、培養積極的情感和態度、促進學生深層次發展的有效途徑;所以一節數學課,練習是否有效,將是一節課的點睛之筆。因此教師應根據教材內容,圍繞教學目標,精心設計練習的內容和形式,既要整體考慮練習方式,又要考慮練習的`具體內容,把握好練習的度和量,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2、課外練習有效性的實施

  ①課前作業。調查表明,大都的數學老師不太習慣給學生布置預習,有的老師會把上課做的教具也會給學生準備好。而我們覺得有些內容學生可以看懂的,完全可以讓學生自己去預習,有些教具學生能準備的完全可以讓學生自己去準備。如在教學時分的認識時,讓學生自己去制作鐘面,當學生制作好鐘面,鐘面的結構已經基本認識了。

  ②課后作業。在平常的教學中,我們經常發現布置的作業越多,學生錯的也越多,因此在課外作業上我們要求少布置或不布置書面作業,而布置一些其它形式的課后作業。

  (1)實踐性作業。如在學習了長方形的面積后,可讓他們到生活中找長方形去測量,再算一算他們的面積。這樣的實踐性作業,不但培養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而且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拓展性作業。這種作業不僅使學生獲得了課本上的基本知識,而且使學生主動地把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聯系起來,讓他們真正理解數學在社會生活中的意義和價值。如在教了利息后,讓學生向銀行職員或家長調查,詢問提前支取或延后支取的利息情況。

  (3)研究性作業。通過設計一些小課題的研究,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五、實施的原則

  1、針對性原則

  針對性原則指練習要根據不同內容的特點,根據學生的現實狀況,緊扣教學目標,突出教學內容的重點,還要注意前后知識的聯系,要注意對后繼知識的延伸和拓展,使學生通過練習有所提高,從而真正地實現“練在關鍵”。

  2、趣味性原則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沒有興趣的地方就沒有智慧和靈感。在練習中,結合學生已有知識設計生動活潑、富有情趣的習題,讓學生能感受到數學的趣味性,對數學產生親切感,這樣有助于提高數學學習的興趣、思維能力和創新意識。

  3、生活性原則

  練習要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親身感受到數學問題就在我們身邊,認識現實中的生活問題與數學問題之間的聯系,從而學以致用,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及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4、開放性原則

  練習無論是在內容的選取還是形式的呈現,都要為學生提供更多的思考和探索的空間、自主創新的機會,從而培養學生思維的廣闊性和靈活性。

  5、層次性原則

  層次性原則包含兩個意思,首先從學生方面來考慮,練習必須因人而異,因材施教,既要關注后進生和中等生,同時又要關注優秀的學生,讓差生吃飽,讓優生吃好,使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其次從知識系統上來考慮,練習必須要按照由易到難,由簡到繁,由淺入深的規律逐步加大難度。

  六、理論依據

  ①建構主義的學習觀。

  建構主義認為:“學習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構自己的理解。學生是自己知識的建構者。”維果茨基提出:“人的心理過程的變化與他的實踐活動過程的變化是同樣的”,杜威更提出“教育基于行動”。因此,以數學活動為主線,有效地開展教學是學生學習的重要途徑。

  ②“數學化”理論。

  “數學化”理論認為:人們用數學的方法觀察現實世界,分析研究處種具體現象,并加以整理和組織,以發現其規律,這個過程就是“數學化”。“數學化”是學生認識世界、把握世界的方法和過程。學生通過“橫向數學化”把生活世界引向符號世界,又通過“縱向數學化”把符號世界一步步地完善。學生的“數學化”的進程貫穿在其所經歷的數學活動中,活動是學生“數學化”的根本途徑。

  ③有效教學理論。

  有效教學理論認為,教學就其本體功能而言,是有目的地挖掘人的潛能,促使人身心發展的一種有效的實踐活動。有效教學理論的核心是教學的效益。(1)“有效教學”關注學生的進步或發展;(2)“有效教學”關注教學效益,要求教師有時間與效益的觀念;(3)“有效教學”需要教師具備一種反思的意識,要求每一個教師不斷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學行為;(4)“有效教學”也是一套策略,有效教學需要教師掌握有關的策略性知識,以便于自己面對具體的情景作出決策。小學數學練習設計的有效性研究,就是在這一教學理論的指導下,研究數學活動設計,以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效益。

  ④行動研究理論。

  行動研究理論認為:只有當參與者以“研究者”“發現者”的身份加入活動中,才能發揮活動一切有利因素。通過對活動的各種因素的考量和把握(預設、組織、調控、取舍等),活動成效才能趨于理想。追求活動的有序、深化、高效。

  七、研究對象

  本校五、六年級學生。

  八、研究方法

  調查法:

  主要用于量化分析,做好前測后測記錄,為制定“測量評估”指標,總結經驗,提供事實依據。

  個案研究法:

  選取具有一定代表意義的學生或班級作為個案研究對象,采取調查、觀察、測查、收集個案作業、作品等方式,對學生做好跟蹤調查,為他們建立研究檔案,以此作為研究資料。

  經驗總結法:

  對實驗中出現的成功經驗和失敗的經驗都要進行及時的總結,(包括理論方面的經驗和實踐方面的經驗),定期召開論文交流與評比、案例分析與討論和教學實踐系列研討活動,請專家對這些經驗予以鑒定、好的經驗及時推廣。

  九、研究時間:20xx年8月至20xx年12月

  第一階段:準備

  時間:20xx年8月至20xx年9月

  主要工作:1、擬寫工作計劃

  2、制定實驗方案

  3、落實分工

  4、擬寫準備階段工作情況匯報

  第二階段:實施

  時間:20xx年9月至20xx年10月

  主要工作:1、召開會議

  2、制定整體的研究計劃

  3、課題展示

  4、階段性報告及論文

  第三階段:總結

  時間:20xx年10月至20xx年12月

  主要工作:1、課題展示

  2、總結性報告及論文

  十、研究成果形式

  1、階段性報告

  2課題成果結題報告

  3、練習設計精編

  4、論文

  5、教案

  6、個案分析

  十一、研究組成員

  課題組長:趙鳳蘭

  組員:高年組所有成員

  十二、研究的條件分析

  本課題組成員幾乎都已積累相當的研究方法和經驗,知道如何深入展開研究、細心研究問題、徹底解決問題。參與課題研究的老師都是我校一線骨干老師,其中有多名老師在市級評優課中取得第一、第二、第三名的好成績,有多人次在省市級論文評比中過好成績。教學、科研能力很強,所以有研究能力的保證。相信本課題在全體課題研究成員的執著研究和共同努力下,實驗一定會取得成功。

課題實施方案5

  一、課題名稱

  培養學生的逆向思維能力

  二、課題研究的背景及意義

  數學是思維的體操,思維是智力的核心。而小學數學是一門邏輯性極強的學科,加強對小學生的思維能力的培養是小學數學教學中的一個重要任務,逆向思維則更是數學的一個重要法則,在新課改中日漸受到人們的重視。眾所周知,正向思維有時會制約思維空間的拓展,甚至會導致問題無法解決,此時需要我們改變思維方向,用逆向思維的方式去探求解決問題。

  其特點表現在:善于從不同的立場、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側面去進行探索,當某一思路出現阻礙時,能夠迅速地轉移到另一種思路上去,從而使問題得到順利解決。當學生經過努力從正向理解了某個概念、定理、公式、法則后,若能適當引導學生進行逆向思考,往往會跨進新的知識領域。當人們習慣于正向思維,尤其處于“山窮水盡疑無路”的困境時,逆向思維往往會出現“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美景。

  三、課題研究的目標

  1、有效地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2、挖掘學生智慧的潛力,較快地促進學生運用遷移規律去獲得知識。

  3、提高學習的興趣和克服困難的信心。

  4、在發現的試探中,學到科學的認識方法和策略,深刻地理解知識,提高認知水平。

  5、加強學生用分析法和倒推法解題的能力的訓練。

  四、課題研究的內容

  1、逆向思維蘊育著創造思維的萌芽,它是創造性人才必備的思維品質,也是人們學習和生活中必備的一種思維品質。在數學教學中充分認識逆向思維的作用,結合教材內容,把教學中的相關逆向思維訓練的問題落實到位,才能使學生的的逆向思維能力得到提高。

  2、在數學的概念教學,計算過程教學,和應用題教學中都能培養學生的逆向思維能力。要認真鉆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逆向思維素材,明確訓練內容。

  3、備課時,明確學生的思維特點,制定逆向思維策略。

  4、精心設計、組織教學,注意逆向思維訓練策略的落實。

  5、做好正向思維與逆向思維的轉換。

  五、課題研究的方法

  以實踐研究為主,在課堂教學中研究,在研究中反思,然后在反思中改進,以此實現研究的目標。

  六、課題研究的實施方案

  第一階段:課題準備階段(20xx年11月——20xx年2月)

  1、實際調查,發現學生的逆向思維能力不足。

  2、學習相關理論,增強科研能力,調查收集課題研究的有關材料。

  3、確定研究課題,制定研究方案和實施計劃。

  第二階段:課題實施階段(20xx年3月——20xx年6月)

  1、學習教育學、心理學相關理論,提高自身的理論水平。

  2、認真鉆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逆向思維素材。

  3、精心設計、組織教學。

  4、積極實踐,努力尋求提高學生逆向思維能力的有效策略。

  第三階段:課題總結階段(20xx年6月——20xx年7月)

  1、對研究對象進行后測,并前后對比分析。

  2、對研究的資料進行整理、分析、比較、歸類、匯總,撰寫研究報告。

課題實施方案6

  一、研究背景:

  語文是重要的交際工具,而寫作是語文教學的重要部分,是語文的“半壁江山”;是歷年來廣大教育工作者研究的課題,也是學生的難題。究其根本原因,主要在于我們目前的作文教學仍然存在著重視教、輕視學;重視成文的模式套路,輕視寫作動機的激發;重視思想認識的高度,輕視情感意愿的表達等弊端。以至于學生作文的主動性、參與性、創造性得不到充分發揮。我們認為要突破現狀,使學生真正扎扎實實地掌握并得心應手地運用寫作這一人生的工具,就必須打破寫作與生活之間的“厚障壁”,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

  二、研究的目的,意義:

  解除學生的畏作心理,讓學生養成熱愛生活、關注生活、善于思考、大膽創新的良好習慣,使學生在自己的情感驅動下,用自己認為恰當的語言,大膽的用“我”的自由之筆,寫“我”的自得之見,抒“我”的自然之情,顯“我”的自在之趣,訴“我”的自悟之誠。作文自由化的目的是激發孩子的寫作欲望,變“要我寫”為“我要寫”,學生能寫出真、善、美的習作,使學生敢于、勤于、善于,樂于說真言、寫實話、吐真情。培養學生自能作文的意識、興趣、能力、習慣以及對生活和習作負責任的態度。

  三、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1)科學的教育理論

  中國最偉大的教育家孔子很早就已經有了快樂教育的思想萌芽,他曾說:"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心理學家表明:學習本來是一個伴隨終生的自娛的過程,生命就是在這種自娛的過程中打開所有的器官,不斷吸取利于生命成長的養料。

  (2)小學生身心發展規律。

  兒童心理學告訴我們,任何知識與能力的形成,學習主體──學生的學習興趣是重要因素。小學生的作文興趣來源于“有材料可寫”,一旦有了材料,他們就會躍躍欲試,表達興趣濃厚。在這種情緒下,作文課堂教學就會取得顯著的效果。

  (3)對《語文課程標準》的解讀

  《語文課程標準》中關于小學生習作目標有這樣的表述―一“對寫話有興趣,寫自己想說的話,寫想象中的事物,寫出自己對周圍事物的認識和感想??(1―2年級)”;“留心周圍事物,樂于書面表達,增強習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寫下見聞、感受和想像,注意表現自己覺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動的內容。愿意將自己的習作讀給別人聽,與他人分享習作的快樂??(3―4年級)”;“懂得寫作是為了自我表達和與人交流。養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有意識地豐富自己的見聞,珍視個人的獨特感受,積累習作素材??(5―6年級)”。我們從“有興趣”、“樂于”、“自信心”、“愿意”、“分享快樂”等詞中,看到了新課標對學生的關注和關懷,應該說,達到了這些要求,也就達到了作文教學最理想的境界。

  四、課題研究的內容

  (一)教師方面:

  (1)更新作文教學觀念

  1.正確把握小學生作文的特點

  《語文課程標準》中,稱小學生的作文為“習作”。習作,重在一個“習”字,它強調小學生的作文就如同繪畫的寫生一樣,是一種練習。而截然有別于“創作”,要求不宜過高。柴向陽老師關于作文新概念的一段話:“小學生可以寫不好作文,但決不能怕作文??在小學階段,教師如能通過教學,讓學生愛上寫作,就己經是很大的成功。”教學中,我們就不能光盯著結果,只管“我要的是葫蘆”,而應該想方設法激發起學生寫話、習作的興趣,所要做的應是“盡可能地減少束縛,盡可能地給學生更多的表達的自由,多引導,多激勵,少限制,少指責。”

  2.正確理解小學生作文的心理

  “兒童是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的;如果想用我們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們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簡直是最愚蠢的事情。”(朱自強:小學語文文學教育)教師不要以指導的名義,讓學生成為‘被裝在套子里的人’。我們應該熟諳學生的作文心理,才有助于減輕這種差異造成的錯位現象對學生產生的心理壓力。

  3.樹立整合的大作文觀

  對學生來說作文能力的習得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作文教學是循序完整而統一的,從小學低年級的寫話到小學高年級的習作,到中學的寫作,是一個整體,對學生個體來說則是漸進的過程。

  (2)重新定位作文教學中的教師角色

  教師再不是置身于作文之外者,也不僅僅是寫幾篇范文的指導者,而應和學生一道體驗生活,一道寫作文,成為學生的合作者。耐心傾聽孩子的心聲,有針對性地提出不同看法,跟學生商量應該怎么寫更好。通過有針對性的點撥,使學生明確自己修改的方向,清晰自己究竟怎么說別人才能聽得更明白。這樣做,學生心情是開朗的,也是愉快的。

  (二)學生方面:

  1.心理上

  (1)培養寫作的動機:拉西曼說:“不喚起學生學習的欲望而企圖教授學生的教師,等于在打冷的鐵。”要培養學生的作文興趣就要引導學生認識作文不光是考試獲好的成績的需要,而且也是日常學習,生活的需要,是自身發展的需要。學生只有認識到寫好作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他們的作文行為才會是自覺的、自主的,才能克服盲目性,寫作的心理動力才能被激發起來,才能產生高度的作文熱情,自覺地去發展自己作文的智力因素,自覺地觀察生活,觀察社會,辯證地思考,主動練筆。

  (2)開放寫作的心理

  兒童具有謬斯天性,他們會按著自己的思維方式去理解和表達,在寫作的過程中應該尊重和體會兒童獨特的審美體驗和兒童化的語言,真正解放兒童的手腳,讓他們寫真話,寫出自己的話。

  兒童具有興趣選擇心理。對于小學生來說,他們對身邊事物的觀察體驗,常常是在自己的興趣愛好的心理驅動下進行的,而且他們觀察的視角也是一種“孩子”的視角。引導學生把觀察到的寫下來,就是對兒童寫作興趣的保留和延續。

  (3)榜樣引領,名家故事啟迪

  每個人都有“見賢思齊”的`心理,因此名人效應是有很大的鼓動性的。對于小學生,他們對于名人名家更是有一種崇拜的心理,會以他們為追求的目標和行為的榜樣。因此給學生介紹一些作家或詩人的事跡,以激發學生的寫作的興趣。

  2、寫作形式上:

  (1)開放閱讀作文

  “對同一篇文章,不同的讀者所得的感受也難免不盡相同。閱讀的立體情感反應因讀者而不同”,是并不鮮見的現象。清代詞人譚獻也說:“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讀者之用心何必不然”。這種閱讀活動中情感反應的千差萬別,為學生的閱讀作文提供了理論支持,也使閱讀作文的實現有了可能。可以說閱讀作文為學生開辟了一塊眾說紛紜之地,更好地讓他們傾吐自由之聲。開放閱讀作文,就是立足于學生個性的理解,采用續寫、評論、補白等方式,給學生一個內容的憑借,為學生提供一個臺階。

  (2)記錄型作文

  討論記實、觀察記錄、訪談記錄、調查報告等等,都同屬于記錄型作文。作文內容是外顯的,是有形的,學生只要稍加整理,就能成文。不用苦思冥想,也不用局限于課堂,以它靈活、記實的特點受到學生的喜歡。另外把自己取得的材料公諸大家,學生就會產生一種與別人交流的沖動,寫起來也不費力氣。這種作文,分散了學生用在習作上的注意力,又把材料掌握的難度進行了分解,有效地減輕了學生的心理壓力,不僅有情有趣,也輕松愉快。

  (3)想象習作

  a、接龍作文,不是平常意義上的接龍。而是在教學中,給學生一個情境,給學生一個想像的開頭,讓他們從這個起點上開始習作。

  b、多詞串短文,給學生提供幾個詞語,要求學生靈活運用詞匯,編寫故事。

  c、看圖寫作文,給學生提供單圖或多圖,要求看圖理解,自圓其說。

  這些形式的作文,在內容上可以提供了故事發生的地點、可能有的人物或一個特定的懸念,至于事物本身靠學生的想像來填補。如此想象的空間最大,局限最少,最大限度地引起了學生們的表達興趣,想像欲望,他們很樂意接著寫下去,表達自己的奇思妙想。

  (4)話題作文

  a、提供有爭議的話題

  這類話題,可以是對課文的不用理解,可以是生活中遇到的兩難的情況,如此沒有現成答案,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既能引起學生興趣,又讓他們有話可說,寫出個性。

  b、提供有趣味的題目

  好的題目等于作文成功了一半。雖然學生作文不同程度地要受到題目的束縛,但一個有趣的題目,卻能最大限度地調動起學生的興趣,使他們產生躍躍欲試的表達愿望。

  3、手段上:

  (1)采取多媒體輔助寫作。兒童心理學的研究表明,直觀、形象、生動、色彩鮮明的事物,特別容易引起兒童的興趣。根據兒童的這一心理特點,我們利用錄音、錄像、投影等現代媒體,以活動的畫面、鮮艷的色彩、動聽的音樂旋律等參與作文教學,從而大大激發了學生作文興趣。對于中年級,我們可以采用聲像引路―例文分析―指導觀察―試寫評改的步驟進行教學,對于高年級,我們可以采用例文引路──總結寫法──觀察構思──試寫評改的步驟進行教學。

  (2)社會生活實踐

  結合學校和學生處于農村的實際,引導學生到大自然中去觀察農村的山青水秀,感受天然的植物園、動物園,認識事物,尋找寫作素材。引導觀察事物之時,為使學生擺脫被動狀態,變“老師要我觀察”為“我要觀察”,以形成觀察的能力。許多同學對作文感到頭疼,但是一提起這些玩意兒,卻十分起勁,教師要加以指導,使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調動學生寫作的積極性。

  4、評價上

  (1)評價方式

  《語文課程標準》也指出:"重視引導學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中提高寫作能力。”“愿將自己的習作讀給別人聽,與他人分享習作的快樂。”因此,評改的方式應是開放的,多樣的。

  a、邀人聽讀,征求修改意見。習作完成后,老師可適當安排時間由學生邀請自己信任的同學來聽讀、征求修改意見,還可拿回家中大聲朗讀給家長聽,讓家長出謀劃策,提出看法。

  b、相互換讀,協商修改。教師有意識地組織學生結合,相互換讀文章,相互借鑒、相互吸取、相互營養,發現問題相互研究,相互評改,相互交流,共同提高,共享以語言文字砌就而成的五彩斑斕、絢麗多彩的精神世界。

  c、個別交談,當面修改。教師當面輔導學生修改作文,聽取他的修改意見,作適當點撥。同時使學生感到教師對他的作文的重視。然后在學生第一次作文的基礎上,鼓勵學生學習別人的優點,取長補短進行第二次作文。

  (2)評語評分

  評語以激勵表揚為主,注意發現作文中的“閃光點”,評分時可采用一位名師的做法,學生修改一次加一次分,好作文可得100分甚至超過100分,充分調動學生作文的積極性。

  (3)展示激情

  a、對寫得好的作文,我讓學生自己用錄音機錄下來,然后在班上“發表”;

  b、把學生作文中的好詞好句或好片段在“學習園地”里“發表”;

  c、鼓勵學生在校報上發表習作,最好的作文推薦給報社,讓學生擁有廣大的“讀者群”,在成功中體會到寫作的喜悅和自豪。

  五、課題研究的方法:

  1、文獻資料法

  通過對國內外有關“作文興趣培養”理論與經驗的學習研究,對“多種途徑”的內涵和外延更加明確的認識,常上教育教學網站,參與教育教學論壇的討論,主動向有關專家請教,加強理論學習,使本組教師得到理論的提高。

  2、比較法

  學生與學生之間比較、學生前后作文比較、學生作品跟名篇比較

  3、數據分析法

  為提高研究的科學性和實效性,對調查的基礎數據進行分析,為總體把握學生的寫作善提供扎實的科學基礎。

  4、行動研究法

  將研究制定的實施方案貫掣落實到具體的教學工作中去,有計劃有步驟地在教學工作中開展行動研究。

  六、課題研究的管理措施

  1、請學校領導擔任本課題研究的負責人,研究過程中及時向學校匯報情況,及時得到指導,并經常與平行班比較,與平行老師切磋。

  2、課題組人員必須加強自身建設,認真學習教育教學理論和科研方法,積極參與課題的研究工作,努力完成研究任務,積累各種資料,及時分析總結。課題研究過程中不斷完善,不斷研究發現新問題并加以解決。

  管理創新課題實施方案四

  一、對研究問題的實情性分析:

  永興小學處在地道的農村,其經濟、文化、交通、信息等各方面均不及城市,跟一般的城市相比,仍存在相當大的差距。基于我校地處農村,調查小學生在數學學習活動中的現狀我們發現:目前小學生在數學學習中不良的學習習慣確實很多。如一些學生寫字歪七扭八,馬虎潦草、字跡很難讓別人看懂;添字、錯字、漏字、落下運算符號、隨意改變運算順序、點錯小數點等等現象時有發生;數學課的課前準備不充分;不能按老師的要求預習;有些學生計算粗心大意、經常出錯,計算后也不檢查、驗算。有些學生做作業不善于獨立思考、愛抄襲別人的。更為嚴重的是有些學生對作業中做錯的題目,不是找其原因,及時糾正,而是走馬觀花、一帶而過;上課不認真聽講、搞小動作、回答問題的語句不完整。因此,作為小學數學教師,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成了我們刻不容緩的天職,它是學生學好數學這門功課的基本保證。古人云:“知己知彼,百戰百勝。”作為教師,不但要了解學生的現狀,認識到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的重要性,還要有一套培養學生習慣的科學指導方法,才能事半功倍。從目前現有的研究成果來看,還沒有一套系統地針對小學生數學學習習慣培養的指導策略方案,因此本課題具有極高的課題開發價值,我們將在如何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作一番深入的探索研究。

  二、對核心概念的操作定義

  1、學習習慣是在學習過程中經過反復練習形成并發展,成為一種個體需要的自動化學習行為方式。

  2、數學學習習慣是人在數學學習活動中養成的一種自覺的、主動的、持久的、自動化的數學學習行為方式,是在一定情況下自動化地去進行某些數學活動的特殊傾向。

  3、農村小學生數學學習習慣是指學生由于全部都生活在農村,父母大都在外打工,孩子長期跟祖輩生活在一起,因祖輩溺愛過多,缺乏管教,監護無力,學習不自覺,數學學習習慣差。

  4、小學生數學學習習慣的培養:小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的過程中通過老師的引導,按照老師提出的要求,經過自己的反復練習,從而形成的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

  三、研究指向與內容

  (一)課題研究的指向

  1、使教師的教育教學理論水平和業務素質得到提高,從而改變教學方式,在教學形式上有所創新,整體提升教師業務能力。

  2、引領教師圍繞課題研究、學習、思考與實踐,尋求有效教學的方式和方法,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

  3、通過良好數學學習習慣的培養,使學生養成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為今后數學學習打下夯實的基礎。

  4、打造科研型教師隊伍,幫助教師在“同伴互動”和“專業引領”中,獲得專業發展和支持,進一步形成既有研究熱情、又有一定研究水平和研究能力的

  小學數學科研隊伍,推動學校的教學研究工作走向科學發展、特色發展、可持續發展的科研軌道。

  (二)課題研究的內容

  1、課前預習的習慣

  2、認真聽講的習慣

  3、認真完成作業的習慣

  四、研究起始時間:

  20xx年10月至20xx年12月

  五、研究過程與方法

  (一)研究過程

  第一階段:研究準備階段(20xx.10――20xx.12)

  1、確定研究方向,撰寫研究方案。

  2、結合現狀調查情況,撰寫開題論證報告。

  3、組織課題的開題工作。

  第二階段:研究實施階段(20xx.1――20xx.10)

  按計劃實施研究,扎實開展各項研究活動。

  1、確定小學生數學學習習慣培養的具體目標。

  2、查找并學習相關文獻資料。

  3、組織相關的交流、研討活動。

  4、定期對課題進行小結、反饋與評估。

  5、收集整理論題研究資料,提煉研究成果,完成階段報告。

  第三階段:總結結題階段(20xx.11――20xx.12)

  1、課題資料的歸納與匯總。

  2、收集整理案例、隨筆等相關資料。

  3、撰寫研究報告。

  4、申請結題鑒定。

  (二)研究方法

  1、調查法。精心設計學生學習習慣的問卷調查表或訪談記錄表,或通過學生作業、日記、讀書筆記、試卷、圖畫、手工作品等,分階段對學生學習習慣養成情況進行調查分析。

  2、觀察法。按照本課題研究的目的、計劃,在自然條件下,對學生進行系統的、連續的觀察,并作出準確、具體和詳盡的記錄,收集掌握學生學習習慣的養成情況。

  3、實驗法。在日常課內外教育教學過程中,反復提醒、督促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并從中觀測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情況,揭示其中的因果關系和教育規律。

  4、個案法。選取不同類別的學生代表,連續進行追蹤了解,以研究他們乃至全體學生學習習慣的發展變化情況。

  5、行動研究法。研究工作與學校的日常教學工作緊密結合,在學校教育教學實踐中開展活動,采取邊實踐、邊研究、邊總結、邊提高的做法,最終實現課題研究目標。

課題實施方案7

  一、課題提出的背景

  中學地理課程標準和新教材改革方案都貫穿著以活動激發學生學習,以問題探究引導學生學習,素質教育也要求課堂教學不僅使學生學到知識,更要“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學會學習的方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地理課堂教學有自己特有的學科特點和學習輔助工具,如何找好問題,解決問題,利用問題引導學生借助地理學習工具,根據地理學科特點,掌握適當的學習方法,主動學習,獲取知識,培養能力,使課堂教學充滿活力,便成為地理課題教學研究的重要問題。

  長期的地理課堂教學實踐發現,學生通過預習,借助地理學習工具,大約能知道一半左右的基礎性知識。但從當地理課堂教學來看,教師往往注重知識的講授,重復學生已經知道的知識,缺乏對知識融會貫通的靈活運用;注重教法,輕視學法指導的現象比較普遍;對教學中學生的合作學習認識不到位,缺乏組織和應用;課堂教學中學生的參與性、主動性、創造性能力的培養未得到重視。因此,期望通過課題試驗研究,探求地理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學習能力,合作意識,創新精神的途徑和方法。

  二、課題的理論依據

  課題試驗研究的理論依據主要有合作教育理論,創新教育理論和學習的心理活動因素。主要理論要點有:

  1、學生有個性差異。合作學習有利于學生的個性發展,有助于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動力,利于提高學習的效率和質量。

  2、現代學生可從多種渠道獲取信息。要相信學生,為學生創設自主學習、主動參與、主動發展的時間和空間,使學生以主體的角色積極利用各種形式獲取知識,發展能力,主動學習。

  3、創新的基礎是學習的主動性。學生在主動學習中能正確的認識自我,激發學習動機,勇于探索,大膽質疑,形成創新意識,培養創新能力。

  三、課題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進行自主創新型地理課堂教學的試驗研究,力求探索出一條即能發展學生個性,又能培養學生創造精神的讓學生“動”起來的課堂教學模式。同時,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創新性人才是教育面向21世紀的需要。課堂教學是培養創新性人才的主要途徑,只有對課堂教學進行不斷改進,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在學生活潑、積極、合作、主動學習,全面發展的基礎上,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創新精神,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才能使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學會創造,為培養跨世紀的創造性人才奠定基礎。

  四、課題研究的內容

  根據現代教育理論的指導和教學實踐具體情況,研究地理課堂教學中學生學習能力、合作精神、創新意識和能力的培養和操作模式。主要有:

  1、學生合作學習的組織形式,操作模式和應用效果,使學生學會合作;

  2、課堂教學中學生主體性的體現形式,使學生能夠主動學習的方法、策略,學生創新意識的引導和培養,使學生張揚個性,讓地理課堂充滿活力;

  3、學生學科學習方法的'形成和應用研究,使學生學會方法,提高運用方法自主學習的能力,使學生學會學習。

  五、課題研究的原則和方法

  課題試驗和研究遵循以下原則和方法。

  1、操作性原則

  課題的研究源于教育理論和教學實踐,但在實際運用過程和研究結果上要有可操作性,能為學科教學提供基本教學模式。

  2、針對性原則

  課題研究要不斷發現、適應教學實際,研究要有針對性,根據研究的具體問題,提出解決辦法。切忌空泛和盲目。

  3、主體主動性原則

  課題研究中要時時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和主動性,落腳到學生的主動發展上。

  4、基本方法

  主要采用觀察法、文獻研究、比較試驗研究法、交流研討法。

  六、課題研究的步驟

  課題的試驗研究擬有三個步驟。

  第一、理論學習和提高階段。計劃由本學期初始,用3周的時間學習有關現代教育理論,提高理論水平,熟悉試驗班級,搜集原始數據,擬定小組合作,進行前期準備工作。

  第二、整合和成型階段。這是研究的重點工作,計劃自第4周始,用2個月的時間,對試驗班級進行教學實踐的試驗研究,采用“走出去,請進來”的辦法,不斷整合課堂教學,做好試驗數據的對比分析,研究、改進教學形式,并逐漸形成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創新型課堂教學模式。

  第三、總結和應用階段。在取得成功的課堂教學模式之后,要進行比較系統的理論總結,以研究論文和公開課的形式匯報研究成果,并力爭在第二學年進行大面積應用。

  七、課題的組織和實施

  課題主要由教導處,政史地教研組組織,由曹務春負責課題的具體試驗和研究。

課題實施方案8

  一、課題提出

  1、“課程資源與作文教學有效鏈接的研究”的提出首先是源于《語文課程標準》。

  《標準》指出:語文課程資源包括課堂教學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例如:教科書、教學掛圖、工具書、其他圖書、報刊、電影、電視、廣播、網絡、報告會、演講會、辯論會、研討會、戲劇表演,圖書館、博物館、紀念館、展覽館,布告欄、報廊、各種標牌廣告等等。自然風光、文物古跡、風俗民情、國內外的重要事件,學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話題等也都可以成為語文課程的資源。基于這一點,進行此課題研究有其可靠性和必要性。

  2、新課標十分重視和強調了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即教師和學生要充分利用校內外的語文教育內容來源,組織語文實踐活動,創設語文學習環境,引導學生觀察,感悟和積累,培養和發展學生的語文素養。這是語文課程觀念的更新和完善,也是現代語文教育發展和新世紀語文教學改革深化的必然。搞好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對于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必將產生積極而深刻的影響。

  3、從教學現狀看,語文課程正在逐步趨向于綜合性、生活化,但教學操作卻流于表面及形式。進行比較研究,意在探索尋求落實“大語文”的渠道,通過“寫作”構建起語文與其他學科、活動、生活的聯系。

  4、從教學對象來看,學生普遍對寫作不感興趣,寫作內容單一,常常是“巧婦卻難解無米之炊”。這種現象反映了當前作文教學過程的形式化、空洞性。我們進行課程資源與小學作文教學有效鏈接的研究,試圖從多個角度來優化作文教學,賦作文教學以靈性。

  二、研究意義

  1、利用課程資源進行小學作文教學研究首先是語文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其次源于我們對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思考。生活處處有語文,處處都能學語文。作為語文老師,我們務必樹立大語文教育觀念,挖掘一切可開發和利用的語文課程資源,使我們的語文教學春風得意,勃勃生機無限。

  2、這是小學作文教學現狀的需要。從教學對象來看,學生虛假作文的現象還很嚴重,“造文”現象還較普遍,學生認識生活的水平與能力還較弱。這種現象反映了當前作文教學過程的形式化、空洞性,教學過程與學生生活脫節,缺少活生生的生活氣息。我們進行課程資源與小學作文教學有效鏈接的研究,試圖以習作為橋梁,溝通語文教學與其他學科知識、課外活動、社會生活的渠道,通過各種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提高學生觀察與思考、積累與表達的能力,豐富習作的內容、激發習作的興趣,從多個角度來優化作文教學,賦作文教學以靈性。

  三、研究問題

  (一)主要問題

  1、解讀課程標準理念,把握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統一這一基本特點。

  2、拓寬語文學習的內容、形式,尋求語文文本與其他學習資源鏈接的方法方式,有效訓練學生的觀察與思考,積累與運用的能力。給學生提供更多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機會,使學生在語文實踐中全面提高語文綜合素養。

  3、以課堂教學為突破口,正確處理教與學之間的關系,落實研究方向。充分利用課程資源,進行小學作文教學的研究。

  (二)重點難點

  一是如何通過課題實驗,使課程資源與作文教學達到有效鏈接;二是如何通過課題實驗,改進教師教學行為,提升校本教研的深度。

  四、研究方法

  1、理論研究法:組織課題組成員深入、系統地解讀各種教育理論,本課題在申報立項之前請教育教學專家做宏觀的`理論論證,在實施過程中就微觀問題請專家做過程性指導,中期請專家做初步鑒定,再次做論證,根據專家意見調整研究活動。

  2、行動研究法:對參與研究的教師和學生進行跟蹤調查,動態掌握實驗者的實際情況,將實驗情況做動態分析掌握第一手資料,并與實驗預設進行對比,不斷重新審視、調整研究方向。

  3、文獻研究:收集國內外關于作文理論方面的文章、成果,了解研究的動向,做必要的分析、對比、借鑒和動態調整,保證課題研究的獨特性、超前性。

  4、案例研究法:收集典型的案例實錄,進行研究分析并進行案例反思。

  五、學術價值

  1、組織富有實效的課題研討活動,形成校本教研活動的良好氛圍。

  2、提升教師專業水平,形成學校辦學特色發展的大優勢。

  六、預期效益

  通過“課程資源與作文教學有效鏈接的研究”課題的開展,開放教材,拓寬學習渠道,創設綜合開放的學習環境,增加實踐活動機會,培養學生的認識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使學生樂學、善學,激發學生的寫作熱情,增強寫好作文的信心。讓學生掌握一些寫作基本知識和技巧,了解一些寫作途徑,豐富寫作的題材,培養學生的觀察力、想象力和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

課題實施方案9

  為了推進“低重心,大面積,專題式”的貼近教育教學實際的群眾性草根式教育教學研究,使教育科研有效地發揮改進教育教學、解決教育教學中所面臨的實際問題的作用,同時幫助教師積累專業生活經驗、豐富和提升教師的實踐智慧、促進教師專業成長,從而使教育科研真正能為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服務,經研究決定,我校開展旨在解決教育教學實際問題的教師小課題研究。

  一、基本涵義及定位

  與大課題研究相對而言,小課題研究屬于校本研究范疇,是一種重要而可行的校本教研方式。小課題研究更強調教師的自覺行動,是教師的自我研究,是以教師自身教育教學過程中迫切解決的問題為研究對象,以問題解決、經驗總結為研究目標,吸納和利用各種有利于解決問題的經驗、知識、方法,改進教育教學工作,同時提高教育教學水平,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課題研究。小課題研究不僅僅是立足校本、貼近教師、植根課堂的有效科研方式,也是實現教育科研大眾化、平民化、草根化的重要途徑和手段,小課題研究的核心價值在于改進教育教學和參與研究。

  二、選題要求

  選題本著“小、活、實、短、平、快”的原則進行,一線教師從自己的教育教學實際出發,選取教育教學過程中的一個實際問題,小,即研究的范圍、問題規模小,內容具體,但問題必須具有普遍意義,能由點及面,實現推而廣之,可以圍繞問題持續深入滾動研究;活,即沒有固定的研究模式,沒有強制的操作流程,流程簡化,人人都可以研究,時時都可以開展,處處都可以進行;實,即問題是本學科、本校、本班、教育教學實際問題,在教中研,研中教,研究成果體現在教育教學的改進和有效上,凸顯實效性;短,即周期短;平,即符合教師的實際研究水平,快,即見效快。選題范圍主要是研究班級教育管理和學科教育教學,學科教育教學主要是研究教什么和如何教的問題。

  三、研究周期

  視研究內容而定,可長可短,時間短則兩至三周,長則三至五個月,一般不超過一年。

  四、研究方法

  一般擬采取行動研究、敘事研究、教育觀察(課堂觀察)、調查研究、課例研究、個案研究、經驗總結等方法,。

  五、課題組成

  一般為1—3人,不超過3人,可以是個人課題,也可以是小組課題。

  六、操作流程

  小課題研究一般可以采取“深入問題場景(課堂)———發現問題和困惑(提出小課題)——分析、診斷問題——設計解決方法(研討對策)——合作實施或個體實踐——總結提升”的操作程序。

  1.學校沙龍會于每學期期初由教科室組織教師開展以“教育教學中的問題與困惑”為主題的科研沙龍活動,指導教師選擇一個感興趣的、有價值的小課題,用敘事的方式記錄下來,填寫《小課題研究方案》,選題要符合重要性和迫切性、可能性和可行性、實效性和推廣性等標準。

  2.教師收集有關這個問題的相關材料及他人的實踐經驗進行學習,思考和規劃自己在教育教學實踐中解決該問題的措施和行動,籌策并制定出行動的計劃。

  3.教師在教育教學實踐中開展研究實踐,及時記錄和收集研究過程的原始真實材料(包括視頻材料),寫教育教學筆記。一個階段后,教師進行行動反思,調整行動計劃。小課題研究的核心是行動,行動是研究方案付諸于實踐的過程,是一個尋找問題解決、改進教育教學實踐的過程,研究過程要充實、切實,淡化形式,注重實效。盡可能把小課題研究中的教育行為作為一個過程表述,即不是靜止描述教育行為,而要說清楚事情的演變過程,總結從發現問題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說明教師及學生行為變化的曲折過程,并盡可能用較為全面的事實表述實際效果。

  4.教師進一步開展研究實踐(“二度研究”),并收集整理研究過程的材料,準備參加學校或區級的鑒定和評審活動,沙龍會要定期督促、檢查研究工作,加強對教師的培訓和指導,定期召開小課題研討會,開展小課題階段成果交流、研究課展示活動,促進各課題組研究水平的整體提高。

  5.學校沙龍會要及時幫助教師及時總結小課題研究的經驗教訓,開展校內、校際或區級的教師小課題研究成果的鑒定和評審、成果推廣活動,校內、校際活動由學校沙龍會安排。研究工作結束后,課題負責人要及時向學校或區教科室申請結題。結題時主持人須提交研究報告(結題報告或敘事報告)、《研究工作報告表》、《研究成果申報表》各一份(包括附件:結題研究課教案或主題教育方案)。

  6.學校采取豐富多樣的成果推廣形式,搭建展示小課題研究成果的平臺,如開展課堂研討、科研沙龍、小課題成果交流會、小課題論文評比等活動;匯編《小課題研究課題通訊》、《小課題結題報告集》、《教師小課題感言集》、《教師小課題論文集》、《教師反思、評課集》等文本資料。

  七、成果表達方式

  鼓勵教師使用自己的語言闡述研究成果。小課題研究倡導多樣有效的成果表達方式,一般可以采用行為(教學)和文字方式,文字除研究報告外,可以采用教育教學的敘事、論文、日志、案例描寫、課例報告、經驗總結、調查報告、個案報告等方式,經典或優秀的活動方案、教案、教學設計、教學課件、課程資源、學生作品等也可作為成果表達形式。

  八、管理要求

  1.學校層面的小課題管理由學校教科室組織實施,區級小課題的申報和管理由學校教科室對上報課題進行指導,并擇優(小、實、新)上報區教科室。

  2.區級小課題申報時間和區級科研課題申報時間一致,研究方案字數在1000字左右,研究報告字數在20xx左右,課題研究方案、課題研究工作報告(進度)表、課題研究成果登記表、課題研究報告表樣式見附件。

  3.建立小課題管理制度。

  小課題研究工作的管理與實施,學校教科室須依據制度來規范執行,讓制度在具體推進小課題研究的過程中發揮作用,保證小課題研究活動的實效性。探索制定《小課題管理辦法》、《小課題結題鑒定評審制度》等制度,從把握到實施,從面上展開到點上突破,有效地實現科學、規范的管理,把小課題研究與對學校的考核、督評及對教師的考評掛起鉤來,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以此保證小課題研究健康、有序、有效開展。

課題實施方案10

  一、課題研究的背景與意義

  1、研究的背景及意義

  (1)《語文課程標準》指出:“現代社會要求公民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具備創新精神、合作意識和開放的視野,具備包括閱讀理解與表達交流在內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運用現代技術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語文教育應該而且能夠為培養和造就一代新人發揮重要作用。為適應和滿足社會進步與學生自身發展的需要,語文教育必須在課程目標和內容、教學觀念和學習方式、評價目的和方法等方面進行系統的改革。”“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隨著義務教育的普及與提高,兒童差異性與教育的統一要求之間的矛盾更為突出。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常常會遇見一些學習上表現出困難、有各種各樣行為問題的學生。究竟應怎樣做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才能滿足那些面臨學業失敗學生的需求,是我們每一所學校,每一位教師需要思考的問題。小學語文教學必須堅持面向全體學生,以促進全體學生的全面發展作為指導思想,應高度重視語文學困生學習問題。

  (2)從語文教學現狀看,普遍存在忽視語文學困生學習的現象。在某些教師眼中語文學困生是一群不可教的低智群體,往往對他們視而不見,任其自由發展,結果造成優生一天天好起來,語文學困生一天天“爛”下去的不良現象,造成一個班級語文水平兩極分化問題。

  (3)“語文學困生”研究現狀及本校實際的需要。

  “學困生”不是一成不變的,只要教育教學措施得力,他們是可以轉化并不斷進步的。學困生的轉化教育是教育工作者的一個永恒的話題,也是當前教育教學工作中的一個薄弱環節。目前,全國上下關注留守兒童教育,我們把目光集中在農村,其實城鎮中也存在著大量的留守兒童,他們很容易被忽視。我校是屬于縣城小學,1650名學生中有300多名流動人口子女,由于特殊的環境,他們中有相當一部分是學困生。根據以人為本的教育宗旨,當代教育者必須更加關心“學困生”這個特殊群體的成長,我們有義務關注他們,給他們更多的關愛,呵護學困生心靈,使學困生能愉快地學習課程,學好課程,并由學困生轉化為合格生甚至優秀生。如果忽視“學困生”的教育與研究,學困生勢必越來越多,學困生的大量存在,成為制約學校教教學質量提高的瓶頸,研究其開發轉化的途徑,是提高學校辦學質量的重要手段。

  我們針對在實施素質教育實踐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將小學語文日常教學與科研工作相結合,提出“小學語文學習中學困生成因及其轉化策略研究”的課題研究申請,旨在新課程背景下研究解決學困生問題的途徑,尋求義務教育階段小學語文教育質量提升的途徑;對教師專業發展、實施新課程、推進素質教育、實現教育公平都有積極意義。

  2、概念的界定

  語文學困生:我們結合各方面的定義,把語文學科的學困生定義為:第一,語文學困生兒童的智力是正常的,即其智商在正常范圍之內,但在語文學習中有一定困難;第二,語文學困生在某些特殊能力或學習技能(如解決問題、聽、說、語言、注意、記憶、寫作等等)上存在一定的困難;第三,上述困難的存在并不是由于生理或身體上的原發性缺陷(如盲、聾、啞、身體殘疾或視力問題等)所造成的;第四,這些兒童要達到一般學習水平(合格水平)或達到課程標準所要求的水平需要額外的督促和輔導,有的甚至需要特殊的教育與幫助。

  策略:指根據轉化學困生工作中,研究采取一系列與素質教育相適應的、比較系統的方式方法,有效地轉變家長、教師的育人觀,使學校教育、家庭教育、課堂教學有利于學困生的發展。

  二、研究的理論依據

  1、全教會精神和新課程改革的要求等。新世紀全國基礎教育工作會議決定全面推進中小學素質教育,也就是說教育要面向包括學困生在內的全體學生。新課程改革的要求,新的教學課程標準確立了“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的理念,其他如以人為本的教育觀,學生是學習主體的理論,著眼學生發展等,都是本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2、哲學觀點:“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依據,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讓他們參與教學活動,積極調動學困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從而提高他們在課堂上的學習收益。這一點與發揮學生主體性的教學新觀念是相統一的。

  3.孔子的“因材施教”理論。

  4、心理學觀點:認識過程是指人們獲得知識的過程,這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過程。在"需要、誘因與動機"的關系中,需要是人對某種客觀要求的反映,這種要求可以來自個體的內環境,也可以來自個體周圍的環境;動機是在需要的基礎上產生的,誘因是與需要相聯系的外界刺激物,它吸引有機體的活動,并使需要有可能得到滿足。這表明教師在課堂上調動語文學困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讓學生得到知識和能力的提高是可行的。

  三、研究的目標

  通過本課題的研究,將素質教育的理念和實踐相結合,糾正教育實踐中的'不良育人觀,形成對小學語文學習中學困生學習的新認識。本課題研究堅持以素質教育的基本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的學習理論為依據,以扎實的教學實踐為基礎,運用科學方法研究、探討語文學習中學困生的類型與成因,尋求科學有效的教育轉化學困生策略,形成比較系統的學困生工作經驗,從而促進我校的素質教育質量不斷提高,真正把素質教育落到實處,促進教育公平。

  四、研究對象及內容

  研究對象

  明光市工人子弟小學參與課題研究的班級(涉及高、中、低三個學段)中的學困生

  研究內容

  1.小學語文學習中學困生成因研究。

  2.小學語文學習中學困生學習策略研究。(教學觀念的轉變、師生關系的建構、學習方法的指導、學習習慣的培養等方面)

  3.小學語文學習中學困生案例分析。

  五、研究方法

  (1)文獻研究法。課題組成員統一認真學習教育心理學中有關學習理論,為從事課題研究提供正確可靠的理論依據;搜集有關資料,了解國內外有關語文學困生研究的已有成果、現狀和發展趨勢,做為課題研究的經驗借鑒。

  (2)個案研究法。在調查的基礎上,確定研究對象,對具有典型特征的學生建立個案登記表,首先進行全面、深入的考察和分析,其后對其施加影響并跟蹤觀察,從觀察記錄中作出深入的理性分析研究,得出比較科學的事實結論。

  (3)調查比較法。切實調查學生在實驗的初始狀態及實驗各階段的情況和變化趨勢,認真比較,進行統計分析,看學生的變化是朝著實驗所希望的方向發展還是事與愿違,并及時調控。

  (4)經驗總結法。根據專題研究計劃,對各階段或全過程研究進行分析概括,揭示內在聯系和規律,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論高度,促進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轉化,最終形成比較科學的、系統的、行之有效的語文學困生工作經驗與理論。

  六、研究步驟

  第一階段:醞釀準備階段(20xx年6-10月)

  1、學習了解有關學困生的理論知識,收集整理有關文獻資料,成立課題領導小組;制定課題組管理制度。

  2、搜集研究資料,運用文獻研究法、調查法等,討論制定課題實驗方案,進行課題立項申報工作。

  第二階段:具體實施階段(20xx年11月——20xx年5月)

  1.建立博客:建立課題組博客,將博客作為一種學習與研修的平臺,鼓勵教師運用經驗總結法將自己有關課題研究的教學反思、教學隨筆、教學論文、經驗總結等文章(圖片)上傳到博客中,形成教育資源的共享。讓課題組博客成為課題組成員的家,成為課題組成員深刻反思、真實記錄、推動成長、相互促進的平臺。

  2.確定個案:采用調查比較法,在調查研究、前測的基礎上,在語文學科選擇一定數量、有代表性的學困生,建立個體檔案,對具有典型特征的學困生,進行調查、跟蹤,從個性到共性揭示一般規律。

  3.研究成因及對策:及時記錄實驗情況(特別是學困生個案跟蹤情況)、結果、感想、體會,分析處理,注意追蹤分析,探求共性特征,分析各類學生學習障礙的形成原因。有目的有計劃的采取多種方法進行實驗,以摸索、形成、積累克服學習障礙的有益經驗。

  4.運用經驗總結法,在實踐中積累經驗,經驗在實踐中進一步驗證,總結出帶普遍性、具有可行性,既有時代特點,又有較強操作性的做法。撰寫一批有指導意義、輻射性較強的經驗論文,進行實驗工作階段小結。

  5.通過實踐進一步檢查、研究反饋,去粗取精,抽取有推廣價值的經驗和研究成果,請專家論證、提升、完善研究成果。完成《研究報告》,展示我校教師參與學困生研究的各項科研成果。

  第三階段:完善成果階段(20xx年6月)

  1、參與研究教師的論文集。

  2、課題研究報告。

  3、學困生研究個案集。

  七、課題組成員及分工

  課題負責人:李艷郁賢松

  負責查閱資料,論證立項,活動的組織、協調、實施,搜集、積累、保存、整理資料,定期召開研討會,總結經驗,做好結題工作。

  課題組成員:

  楊曉芳趙雷許雪蓮金紅麗余天敏江燕王婷婷

  滕麗麗何力邵華琴鐘蘭慧徐慧張慧閆敏

  各成員主要根據自身教學實踐,制定個人研究計劃,積極參與課題活動,按時完成課題研究任務,及時積累資料,總結經驗,定期匯報。

  八、經費保障

  由于該項研究與學校的日常教學密不可分,學困生的轉化是教學常規工作的一部分,學校在研究經費上將無條件支持,在辦公經費中合理開支,不會因為經費的原因影響研究的進度與效果。

課題實施方案11

  一.課題提出的背景及意義

  在信息瞬息萬變,知識加速更新的現在與未來,社會所需求的是具有自主獨立拼搏創造等精神的復合型人才。但據有關專家調查發現,目前幼兒素質發展中有部分孩子在以下幾方面表現不足:(1)自信心不足;(2)自卑感較強;(3)交往能力弱;(4)不敢主動提出自己的想法。這些劣勢在我們地處偏僻的農村孩子身上表現更甚,急切需要改變現狀,以培養出適應新時代發展的人才。

  自主意識的培養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個從無到有,從低到高的發展過程,因此,自主意識的培養應從幼兒開始。

  《綱要》指出游戲是幼兒的基本活動,幼兒園教育應寓教育于游戲之中。游戲占據幼兒生活的大部分時間,在游戲中,幼兒精神狀態輕松投入,能力強的孩子自選角色自主交往,還能克服各種困難,大膽提出建議,這些都為他們的社會性發展和素質的提高創造了條件。但還有相當一部分孩子不能大膽選擇游戲,不敢主動與他人交往,事事跟在別人的后面,不能或不愿評價自己與別人的行為,對自己缺乏信心,主動性差。因此,在游戲中培養幼兒的自主意識、自主能力是目前極為迫切的'任務,直接關系著幼兒現在和將來的發展。

  二.課題的含義及研究目標。

  (一)課題的含義

  游戲中幼兒自主意識的培養是指幼兒園教師在了解幼兒已有經驗的基礎上,引導幼兒共同參與游戲環境的創設,為幼兒提供豐富的游戲環境及均等的游戲機會,讓幼兒按自己的意愿自由選擇游戲,以自己的方式進行游戲,在與材料和伙伴的相互作用中,共同分享游戲帶來的快樂和經驗,促進幼兒主動性、獨立性、創造性的發展。

  (二)研究目標

  通過課題的實施,運用適宜的有效環境,豐富的游戲內容,有目的、有計劃地對教育對象施加影響,使幼兒能積極主動獨立地參加游戲活動。具體包括:

  1.對游戲活動感興趣,能根據自己的意愿選擇游戲主題。

  2.積極參與游戲環境的創設與游戲材料的制作,會選擇運用相應的材料。

  3.在游戲中主動與他人交往,逐漸學會與同伴協商分配角色,會合作。

  4.能主動參與游戲評價,會解決游戲中碰到的困難,并提出合理的建議和要求

  三.課題研究的內容及策略。

  1.轉變教育觀念,重視游戲中幼兒自主意識的培養。

  首先,認真分析教育目標,自覺將培養幼兒的自主意識真正作為教育要達到的最終目標之一。多采用鼓勵表揚等正面教育手段,還孩子一片自由天空。

  其次,充分認識其可能性,幼兒的自主意識在有效的游戲中能逐步得到發展。

  2.創設一種輕松愉悅的游戲環境。

  專家實驗表明,完全決定一切,嚴格控制監督幼兒活動的專制型教師會使幼兒形成嚴肅呆板,依賴性強的不良習慣。而尊重幼兒、和幼兒互相協商、互相幫助、協調行動的民主型教師則能夠創設一種輕松愉快的氛圍,從而激發幼兒的興趣和創造能力。

  3.給幼兒提供足夠的游戲空間和時間。

  游戲活動是幼兒隨時可能產生的活動,教師為幼兒提供充足的時間和空間,支持幼兒的游戲行為,滿足幼兒的游戲需要,合里利用來園、自由活動時間、餐后等開放游戲角,讓幼兒盡情游戲。

  4.重視游戲過程的指導,激發幼兒的自主意識。

  研究表明:游戲指導的中心問題是如何使教師的指導和兒童在游戲中的主動性結合起來,也就是在保證兒童發揮主動性的前提下,進行指導。因此,游戲時我們將采用語言提問、提示、評論,適時地出現玩具和游戲材料,以角色身份影響游戲或參加游戲等間接指導方法,這樣有利于啟發幼兒的主動性。

  5.鼓勵幼兒大膽參與講評,充分調動幼兒游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講評活動是教師在觀察、了解幼兒游戲的基礎上,引導幼兒就開展的游戲活動進行講述討論分析,幫助幼兒整理獲得的經驗,分享成功的喜悅,并找出存在問題,為下次游戲活動開展作好準備。在講評中既可體現幼兒的自主性,又可體現幼兒的合作性,對于不愿意參與的幼兒,教師要及時地給予指導幫助,讓每個孩子都得到發展。

  總之,在幼兒游戲教學時,要根據幼兒的興趣、需要不斷地積累

  經驗,引導幼兒發表自己的意見,尊重幼兒的選擇,尊重幼兒的人格,培養幼兒廣泛地社會交往能力。

  四.課題研究對象及方法。

  研究對象:小班全體幼兒;

  研究方法:1.觀察法;

  2.行動研究法;

  3.文獻資料法。

  五.課題研究的實施步驟。

  課題研究的時間為3年從20xx年9月至20xx年5月

  (一)、研究準備階段(20xx年8—9月);

  (二)、研究實施階段(20xx年10月—20xx年12月);

  (三)、研究總結階段(20xx年1月—20xx年5月)。

  六.研究成果。

  1.經驗總結法;

  2.觀察記錄;

  3.活動方案;

  4.研究報告。

課題實施方案12

  一、課題的提出

  審視當前學生的閱讀現狀卻不太令人樂觀,在大力呼吁讀書的同時,老師不知道該向孩子推薦什么書,家長們不知道怎樣的書籍適合自己的孩子,孩子手中捧著的書則呈現或缺乏價值、或缺乏樂趣的狀態。

  我們課題研究的價值在于從兒童的心理與能力出發,分年段地有重點地對學生進行閱讀指導,有效地提高孩子的閱讀質量與閱讀樂趣,培養學生的想象力、適應力及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本課題研究的創新之處在于針對目前學生的閱讀現狀,提出了階梯性閱讀方式,根據學生的年齡層次,選擇適合的書籍,并通過閱讀指導課的形式,對學生的閱讀進行有效地指導。

  二、理論假設

  朱永新教授說過,一個人的閱讀史就是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而童年的閱讀對于一個人的完美人格形成又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兒童文學對于一個孩子來說,意味著成長的伴侶,意味著心靈的雨露,意味著精神的家園,意味著美的存在,意味著笑的源泉,意味著第二個生命。

  兒童文學是人類專門為兒童寫的,是兒童自己的“文學”,表現的是童心和童趣,使最適合兒童心靈的讀物,因而也是兒童最愿意接受的'。兒童文學讓人善良,兒童文學增添人審美的意趣,兒童文學會讓人孩子的心靈變得豐富敏銳,使他們具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童年階段的閱讀是審美情趣和美好人性的起點,兒童文學可能影響人的一生。

  帶領孩子走進童書的世界,幫助孩子選擇適合自己年齡的書籍,引領孩子在閱讀中提高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讓閱讀成為孩子生活中的一種習慣、一個愛好,讓書籍成為孩子快樂的源泉。

  三、研究目標和內容

  1、研究目標

  通過開展閱讀童書的活動,帶領孩子走進童書的世界,幫助孩子選擇適合自己年齡的書籍,引領孩子在閱讀中提高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讓閱讀成為孩子生活中的一種習慣、一個愛好,讓書籍成為孩子快樂的源泉。

  2、主要研究內容

  (1)、研究閱讀當前優秀兒童讀物,尋找鑒別優秀作品,從兒童哲學、兒童心理與教育目的出發,思考特定的兒童“應當讀什么”的問題。

  (2)、選擇“共讀”童書,組織和開展班級讀書會,探索如何通過師生的共同討論,引領兒童在閱讀能力、品德修養、審美情趣等方面得到發展。

  (3)、借助家長與社會的力量,組織和開展親子共讀活動,研究親子共讀在孩子成長中的重要作用。

  四、研究思路與方法

  1、研究思路

  本課題研究意圖在于通過童書閱讀的研究與實踐,有效地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與閱讀能力,進一步推進書香校園的建設。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研究中將采用分年段推薦、階梯性閱讀的方式開展閱讀活動。

  2、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收集有關童書閱讀的中外研究資料及他人成功的閱讀課、讀書會的案例,借鑒其成功之處,同時進行不斷揚棄,形成課題研究的基本理念。

  2)行動研究法:實驗教師研讀童書,引領學生閱讀童書,以閱讀課為陣地,課內外想結合,在實踐中不斷地反思、改進,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3)經驗總結法:在課題實踐研究的基礎上,從理性和實踐層面上總結、提煉童書閱讀的具體方法與經驗。

  五、實施步驟

  研究時間是3年。

  1、準備階段:

  分低中高三個年段成立課題研究小組,明確兒童階梯閱讀研究的內容與目標。組織課題組教師開展童書的閱讀、選擇與推薦工作。提出若干兒童閱讀的“主題”,并把它們分配到不同的年級中。總結分析學校近幾年讀書活動的經驗與成果及存在的問題,討論引進童書,進一步推進讀書活動的具體措施。

  2、實施階段:

  按低中高三個年段,以閱讀課為主陣地,結合讀書節等活動對學生進行童書的推薦、介紹和閱讀指導,并由實驗教師及時做好資料的搜集與整理工作。

  3、總結階段:

  整理課題研究相關資料(活動方案、閱讀隨筆、讀書報告、學生習作、論文案例集等),撰寫課題研究結題報告。

  六、課題組組成

  略。

課題實施方案13

  構建“以生為本高效整合”小學語文教學體系的實驗研究課題提出已經一年多了,在這期間,我們進行了大膽的研究和實踐,堅持以單元為整體單位,進行省時高效的全方位的整合。已經初見成效,但同時也發現了許多問題,學生閱讀的現狀令人擔憂:

  1、師生不重視閱讀。閱讀教學的重要性并未得到比較恰當的體現。部分教師,對閱讀并未引起足夠重視;部分家長反對學生讀課外書;閱讀能力培養意識較為淡薄;

  2、缺乏閱讀興趣。農村學生,回家只想看電視者居多,上街瘋狂奔跑玩耍的居多,對閱讀課外書籍興趣就不濃。原因:一是教師對閱讀的要求偏移、對學生的能力拔高、忽視學生的體驗。二是現在教學質量抓得很緊,各科老師占用嚴重,學生閱讀時間所剩無幾了。

  3、閱讀的課內外有機結合少。教師沒有注意課內閱讀教學與課外閱讀的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加之教師的閱讀教學策略與閱讀能力培養的要求存在較大差距,這就是造成課堂效率低,教學效果差的原因之一。

  基于閱讀現狀,要想改變閱讀的這種現狀,提高閱讀教學效率,達成新課程標準關于閱讀教學的目標,首先要從施教者的教學策略改變入手,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構建主體閱讀學習模式,重視對學生閱讀興趣的培養,重視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其次,要引導學生掌握正確的閱讀方法,變機械的吸收為理性的和感情式閱讀,強化個體在閱讀中對內容的重新構建,豐富學生的閱讀生活。基于此,我校決定從今年開始,著力探究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有機整合的方法與策略,全面提高學生的讀寫能力。

  一、研究內容

  在新的課改背景下,充分開發和利用各種閱讀資源,實現課內外閱讀的有機整合,加強學生閱讀興趣的激發和閱讀能力的培養。

  1、掌握方法,提高課堂教學效益,促進學生閱讀技能的提高,打造高效的閱讀課。

  2、探討課內外整合在拓寬教學途徑、幫助學生形成良好“智力”背景、開發“學困生”智力、以讀促思、以讀助寫、以及減輕學生學習負擔等諸方面的功能和實際效益。

  3、探索小學低、中、高三個年級段由課內閱讀向課外閱讀輻射的策略與路徑,訓練基本能力、訓練能力品質、培養健康情趣;探尋課外閱讀指導課的類型,如讀物推薦課、讀書方法指導課、讀后敘述課、交流評論課、讀書筆記輔導課等等。

  4、重視積累與運用,在閱讀中強化技能和應用,培養語感,提高語文素養,促進寫作技能的同步提高。

  二、研究目標

  1、鼓勵語文教師及學生全員參與閱讀活動,在閱讀中人人受益;

  2、初步形成小學語文整合閱讀學習模式;

  3.探索小學語文整合閱讀學習模式實踐性的認知特征,重在培養學生閱讀興趣,提高閱讀能力;

  5、提高小學生閱讀能力,提高各學科學習能力;

  6、完成課程標準規定的課外閱讀總量。

  1-2年級: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5萬字。

  3-4年級: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40萬字。

  5-6年級: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100萬字。

  總計課外閱讀145萬字。

  要讓學生;在閱讀中變得富有和強大;在閱讀中創造生命的質量;在閱讀中修身養性,姿態優雅。為學生現在和將來幸福地閱讀做有益的探索。

  三、方法策略

  (一)帶頭示范,注重指導。

  教師每天和學生一起讀20分鐘書的讀書活動。教師要成為課內外閱讀持久的示范者,積極的倡導者,組織者,合格的指導者,并要成為學生忠實的讀者和聽眾。

  引導學習方法。課內閱讀教學重點引導學生學習閱讀方法,變革繁瑣的分析課文的`教法,讓學生會真正成為閱讀課堂的主人,力求簡簡單單教文,本本分分為學生,扎扎實實求發展。

  (二)讓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有效結合

  (1)以課內帶課外。有意識地把課內閱讀教學帶動課外閱讀,拓展閱讀面,讓學生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從而達到課內悟方法,課外求發展的目的。如學習《桂林山水》一課后就讓學生再去閱讀《張家界》等其他描寫祖國風光的文章。再如學習《跨越海峽的生命橋》一課后,向學生推薦《愛的教育》一書。學習了《詹天佑》等這組“祖國在我心中”專題的課文后,推薦學生去閱讀“愛國題材”的課外書籍或文章。

  (2)以課外促課內。

  補充課外信息,擴大視野,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為了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課文,在不同的材料中適當地引入背景知識或相關知識,看似離逸了課文的主線,實際上更好的突出了課文的主線,擴大了學生的知識視野。

  補充課外信息,積蓄情感,深刻感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材中許多文章均留有“空白”,需要讀者自己去感悟。但對小學生而言,感悟畢竟不是易事,教師可以適當的補充課外信息,將會獲得事半功倍之效。

  補充課外信息,降低理解難度,突破教學難點。

  在閱讀教學中,費時最多、收效最微的是課文難點的教學。在理解課文難點時,適當地補充課外信息,可以讓難點迎刃而解。

  (三)讓“圖書超市”中的圖書大放光彩

  1、發揮學校的圖書的作用

  有效地使用好學校的圖書,激發學生的讀書熱情,培養熱愛讀書、自覺讀書的行為習慣和心理品質,提高圖書的使用效果,營造良好的閱讀氛圍。

  2、指導好學生讀書

  開展早讀活動。引導和幫助學生養成早讀與午讀的習慣。早讀要求每周五次,早讀時間20分鐘。放學回家閑暇時間為同學們的讀書時間,可以是下午也可以是晚上。老師定期對學生進行閱讀方法指導和好書推薦。

  (四)積極開展讀書講壇活動

  在學生廣讀書籍的基礎上,積極開展各個層面的讀書講壇活動,讓學生把自己的讀書所得和收獲,當眾講出來,既可以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又能讓學生體味到成功的快樂。

課題實施方案14

  一、 國內外研究現狀述評

  “情境”主要源自中國古代文化(美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就是有情之境,和諧之境.情境教育實際是為受教育者創設一個可以激發人的學習興趣、學習熱情的環境。對它的研究國內外已有很多。美國教育家杜威就十分重視情境教學,他主張必須有一個實際的經驗情境,作為思維的開始階段。在我國,越來越多的學者、專家和教師正在對情境教學進行理論探索和實踐教學,并取得了效益。譬如上海育才中學1977年試行的“八字”教學法;我國學者黎世法建立的“六因素單元教學”。法盧仲衡教授領導的中學數學自學輔導教學實驗所總結出來的“數學自學輔導教學方法”。胥長辰、劉學浩提出并論證的“學導式”教學方法,還有我們提出的“講練工程”等教學模式。課堂導入作為教學情境的重要組成部分,把它作為專門的課題去進行研究還不夠深入,值得在教學中進一步探索,總結經驗。

  二、 選題意義

  這里所說的問題導入模式是指在課堂教學中,合理創設和運用情境,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理解教學內容,提高教學效率。在教學中,教師通過直觀手段與信息技術相結合等手段,營造適宜的氛圍,激起學生的情趣,把學生的情感活動與認知活動結合起來,使學生在生動和諧的課堂氛圍中充分鍛煉自己,提高自己。

  三、 研究價值

  1、保障學生學習的主體性,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通過創設問題導入模式,可以將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直觀地顯現出來,幫助學生從數、形兩方面加以考察,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各種教學手段的引入,使學生在猜中學,做中學,改變了傳統課堂中的聽中學的單一局面,學生可以自主觀察、思考,學習形式的多樣性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樂于學習。

  2、轉變學習方式,發展學生數學探究能力

  學生一改被動接受的狀態而變得主動活躍,親身感受和理解知識的產生和發展過程,在參與的過程中,在自主的、積極的探索活動中,獲得情感體驗,不斷發展自身的學習數學的探究能力。

  3、促進教師自身的發展, 促進教師對于教材的解讀。

  四、 研究目標

  通過創設問題導入模式,引起學生心理的認知矛盾沖突,并使他們意識到,經過自己的努力,可以解決這種矛盾的沖突,從而引起他們的好奇心,激發起學習的動機,使他們興趣盎然地投入學習,變“要我學”為“我要學”。讓學生在課堂上動起來,使課堂成為鍛煉學生才能,增長學生知識,培養學生個性的場所,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五、研究內容

  創設問題情境———數學就在我們身邊且與我們息息相關《新課標》指出:“數學教學必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興趣的事物中提出觀察和操作的機會,使他們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對數學產生親切感。”這就要求教師聯系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基礎去設計富有情趣和有意義的教學活動。教師要善于捕捉“生活現象”,聯系“生活畫面”,設計“生活情景”,引導學生去感受客觀事物。創設各種情境———加深對知識的理解,生活中的許多數學現象學生不易理解,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觀察實踐,將思維啟迪與操作相融合,引導學生親歷、體驗,達到對知識的深層次理解。具體思路如下:

  (1)根據教材內容,確定整合模式

  根據教材內容,或是在知識的產生和形成階段,或是在知識的拓展與應用方面,創設教學情境,從而確定整合模式,為學生的主動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2) 制訂教學設計方案

  根據認知學習理論預先制訂教學設計方案,從而避免盲目的實踐探索。由課題組組織召開專題研討會,就教學設計的方方面面進行詳細論證,最后形成教學設計方案。

  (3)教學設計方案實施與反饋

  邀請校教研室及校評議組、校課題組、其它教研組老師參加聽課、評課活動,并對課題開展情況提出批評與建議。

  六、主要觀點和創新之處

  我們提出了創設中學數學課堂教學的導入模式,在研究方向上有以下側重:(1)更新教師的教學理念,課堂上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增強教師的問題意識,提高教師把教學內容以問題的形式呈現出來的能力和技巧。(2)通過問題教學逐步培養學生自主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達到全面發展。

  七、研究對象、研究方法

  由于課題組每個授課老師都是帶兩個平行班,每人分別取一個班做實驗班,一個班做對比班,再綜合分析各個老師從實驗中得出來的具體數據,這樣可提高可信度,實驗準備在本校高二年級進行。

  本課題主要運用情境化、實地性的研究方法開展研究。在進行具體項目的研究時,則根據不同的研究領域及其特殊性,運用相關文獻法、行動研究法、調查法、案例研究法等開展研究。

  (1)行動研究法:開設研究課,并加以深入分析,通過課后教師評議、學生反饋情況提出改進方案,再開設研究課,繼續探索,逐步完善數學教學導入的新模式。

  (2)調查法:通過調查問卷的方式,對研究課的教學效果作出評判,為下一輪行動提供借鑒。通過與各種類型學生交談,了解學生對課題研究課的看法,以彌補問卷調查法的不足。

  (3)案例研究法:通過了解開課、聽課老師的觀察結果,對課題研究課的教學情況作定性判斷開展案例研究。。

  八、技術路線

  我們的研究過程將分如下幾個步驟進行:

  1.課題準備階段

  ①成立課題組,搜集有關教學導入模式的文獻資料,總結同一研究領域的已有經驗以及存在的問題,完成課題設計方案。

  ②學習與創設問題導入模式有關的理論依據,積極開展理論學習與教學研究,認識導入新課時創設有效的問題情境在數學教學中的作用。

  ③邀請專家為教師作講座,提高認識,解放思想。

  2、研究課題如何開題

  本課題正式立項后,將重點進行信息化平臺搭建工作的研究,進一步明確研究方向、理清研究內容、調整研究方案。查閱已有的研究成果,遵循以學生為中心的認知心理學理論,增強教師在網絡教學中的作用。抓住教師的教學活動設計、學生的學習方式設計、師生交互設計、自動答疑設計、教、學評價設計等幾個方面開展研究,做好開題工作。

  3.實驗研究階段

  按方案和計劃開展實驗教學研究,加強集體備課,同一教師備課過程對本節內容共性的認識,要求共性的東西在課堂上要落實,再有個性的發揮,設計教師具有良好活動情境的教案,探求情境設計的最優方法。并且圍繞課題的基本價值取向和各項內容開展研究(期間進行不定期的成果展示與評估),完成有關論文、教育教學案例和音像資料等。在研究過程中

  及時總結,積累資料,寫出階段性總結及召開階段總結交流會。

  4.總結階段

  系統分析整理資料,總結、鑒定實驗成果,完成結題報告《創設問題導入模式,提高學生數學探究能力》、整理課題研究的相關成果(論文和案例、有關影像資料等),籌備結題。

  九、實施步驟

  1、 前期準備:

  20xx年4月3日-4月15日 課題申報和可行性分析,提出課題研究方案,組建研究隊伍。丁蘋年負責

  20xx年4月16日-4月30日學習制作課件的軟件的應用。尹玉枝負責

  20xx年5月1日-6月1日對“當今社會中學生學習數學的現狀”進行調查,并整理調查報告。周婧負責

  20xx年6月2日-7月15日課題相關材料的收集。楊景艷負責

  20xx年7月16日-8月30日進行第一專題《信息技術背景下創設教學情境,激活數學課堂教學》的研究。楊景艷 王彬負責

  2、 中期研究:

  20xx年9月-10月 進行第二專題《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的幾點思考》的研究

  20xx年11月-12月 總結、匯報

  20xx年1月-2月 進行第三專題《創設問題情境的實踐與研究》的研究

  20xx年3月-4月 總結、匯報

  20xx年5月-6月 進行第四專題《創設問題導入模式提高學生數學探究能力》的研究20xx年7月-8月 總結、匯報;撰寫研究報告。

  3、 后期綜合、評估:

  20xx年9月-10月 綜合四個專題的研究結果與研究報告,做結題準備

  20xx年11月-12月 申請結題

  十、課題研究的成果

  1、 階段成果名稱

  1.1 《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的`幾點思考》,由丁蘋年負責;

  1.2調查報告《當今社會中學生學習數學的現狀的調查》,由周婧負責:

  1.3《信息技術背景下創設教學情境,激活數學課堂教學》,由楊景艷負責;

  1.4《創設問題情境的實踐與研究》,由孫志新負責;

  1.5《創設問題導入模式,提高學生數學探究能》,由楊貴枚負責;

  1.6研究報告《創設問題導入模式提高學生數學探究能力》,由王彬、尹玉枝負責。

  2、最終成果名稱

  2.1《創設問題導入模式 提高學生數學探究能力》,由丁蘋年、 周婧負責;

  2.2《創設問題導入模式 提高學生數學探究能力》,由楊貴枚、楊景艷負責;

  2.3《創設問題導入模式提高學生數學探究能力》,由王彬、孫志新、尹玉枝負責。 十一、主要參加者的學術背景和研究經驗、組成結構

  課題領導小組:

  組長 丁蘋年:天津市九十六中學,中學高級教師;

  副組長 楊貴枚:天津市九十六中學,中學一級教師;

  組員 楊景艷:天津市九十六中學,中學一級教師;

  王彬:天津市九十六中學,中學一級教師;

  孫志新:天津市九十六中學,中學一級教師;

  周婧:天津市九十六中學,中學二級教師;

  尹玉枝:天津市九十六中學,中學二級教師。

  課題研究小組:

  組長 丁蘋年: 13年教齡,中學高級教師。現任學科組長,有豐富的教學和教學管理經驗。

  楊貴枚:11年教齡,中學一級教師。現任高三數學教師,有豐富的教學經驗。

  楊景艷:9年教齡,中學一級教師。現任高三數學教師,教學能力突出。

  王彬:7年教齡,中學一級教師。現任高一數學教師,知識結構全面。

  孫志新:9年教齡,中學一級教師。現任初中數學教師,掌握熟練的教學技能。

  周婧:5年教齡,中學二級教師。現任高二數學教師,教學理念新。

  尹玉枝:4年教齡,中學二級教師。現任高二文科數學教師,計算機水平高。

  2課題組分工

  丁蘋年:主持課題研究的日常工作,調配課題組成員的分工,制訂課題研究計劃與進度,負責專題保障課題研究正常運行。

  楊貴枚、楊景艷:進行教學實踐,參與課題研究過程中的實踐教學相關課例、資源庫等的建立與拓展。

  王彬、孫志新:收集資料,設計并參與課題相關教學實踐,相關教學資源的準備等工作,參與撰寫實驗報告。

  周婧、尹玉枝:整理課題研究中的過程性文件,包括文字材料及撰寫總結、結題報告等文字材料,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的實踐,整理課題研究中的過程性文件,包括問卷調研過程等。

  十二、完成課題的保障條件

  首先,課題主要參與者都是大學本科及以上學歷,都在一線從事教育教學工作且分布在不同的的年級,是我校青年教師中的骨干力量。具有一定的教育教學理論基礎和比較豐富的經驗。參與者一直在研究教學改革方面的問題,對課堂教學以及學生也都有相應的研究,能夠很好的理解課程的新理念。課題組成員均有較高的寫作水平,擅長將研究發現提煉出研究成果。課題組成員年齡結構合理,精力充沛,為課題研究提供保障。此外,課題組成員思想要求進步,積極進去,敬業愛生,不斷追求自身的發展,在完成自己的本職工作的同時迫切希望從事教科研工作。這也為課題研究能夠高質量的完成提供了主觀保障。

  完成課題的客觀保障條件:

  第一:學校有教師機房,學生機房,班里有大屏幕,教師可以隨時上網查閱資料也可以隨時應用多媒體與教學想結合進行教學研究。

  第二:課題研究方法多樣化,適合不同問題的探究和解決。文獻法有利于了解此類課題的研究現狀、前沿動態和指導課題的基礎理論;調查法有利于研究者在課題實施中發現個案的特色,規律性的東西,以便提煉和總結打下基礎。這些都為課題研究的進行和順利完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第三:我校領導非常支持課題研究工作,對于課題研究中的合理需求學校都能給予幫助和滿足。

  我想,有這樣好條件的學校,有這些支持教育科研的領導,還有這些基礎理論的指導,更有這些勇于探索、不怕困難的老師團隊,我們的課題研究一定會取得豐碩的成果!

課題實施方案15

  一、課題研究的背景

  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入,隨著新課程改革的全面實施,“反對填鴨式,注入式,教學,解放學生的思維,尊重學生的人格,發展學生的獨立性,自主性和創造性’已經成為廣大教育者的共識。面向新時代的素質教育要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僅要掌握知識。更重要是掌握方法,學會如何學習,實現有“學會”到“會學”的轉變,在學習上獲得主動,自主和獨立。

  二、課題研究的依據

  1.建構主義認為:學習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獲取知識的過程其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自主學習是一種主動的、建構性的學習過程。是學習所必備的能力,是學習所必須的條件。是學習活動開展的方式,是學習活動組織的模式。

  2.自主性學習:是指學生為主體支配自己權力的意識、能力,集中表現為自尊、自立、自強等自我意識以及自我激勵、自我調控、自我評價的能力等,充分體現了個性化學習。心理學家布希爾指出,創造力的形成離不開個性這一因素。無數事例證明,有個性的人,才有思想,屬于自己的獨特思想,才有奇才,才能創造。

  三、研究目標及內容:

  1.通過研究,在各學科教學中構建新型自主學習教學樣式及其策略。

  2.通過研究,致力于培養、提高學生獨立自主地獲取知識、信息的能力、創造性地運用知識、信息的意識和能力。自主學習,使身心得到和諧發展。具體表現為:

  (1)具有獨立學習的意識和一定的能力。即對所學內容感興趣,樹立學好知識的.責任感,并能主動參與學習活動,體驗到用學到的知識解決問題的成功感。

  (2)能在自我激勵下不斷學習。這種自我激勵表現為:在學習上有自信心,相信自己的學習能力和價值,并奮發自強,不甘落后。

  (3)創造性地學習。不滿足獲得現成的答案或結果,對所學內容能展開獨立思考,進行多向思維,能創造性地運用所學到的內容去適應新的財政部,探索新的問題,拓寬自己的視野。

  (4)培養責任感。就自主性的個性層面,我們要培養學生的自信與自尊,社會層面,我們主要發展學生對社會價值的體認和形成一定的責任感。

  3.通過,轉變、更新教師的教學觀、質量觀、人才觀等教育觀念,提高教師的理論水平和教育教學能力,培養一支科研型的教師隊伍,形成融科學性。

  四、研究對象:

  1-6年級學生

  五、研究方法:

  1.被試的研究方法與組織形式。

  在設計方案時,我們考慮支要切實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課堂教學中有關鍵的操作行為,才能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也考慮支建構主義理論(課題理論依據之一)本身的特點,在研究方法上我們采用個案分析法和行動研究法相結合。同時,實施三大策略:學習理論,尋找研究的支撐點;解讀案例,通過解讀,進一步提升理念;總結經驗,在研究中提練本質,對經驗進行系統化。

  2.實驗變量的操作方法

  “教學中開展自我學習”,不僅是在課堂教學中開展以學生為主體的各種學習活動,更主要的是使學生獲得自主發展動力和能力。對學生而言,主要是獲得理智的挑戰。這里,“自主”不僅是課堂教學的載體,而更多地看作課堂教學的目標。無論是語文、數學還是英語等其它課程,新的課程標準都把經歷、體驗、嘗試、探究作為教學目標最為重要的行為動詞。因此,我們也把這一過程作為課堂教學的目標,讓學生在自主的學習活動中去發現,去經歷,去探究。我們讓自主成為學生獲取知識的根基,成為能力生成的橋梁,成為情感態度價值觀成長的渠道。

  3.變量的控制與觀測

  影響學生學習方式形成因素包括顯性的和隱性的,我們用定期進行問卷調查、召開學生家長座談會等多種形式及時了解分析學生的學習方式的轉變情況(強調:不僅僅是根據成績的數據)。其中問卷測評形式一般屬于半投射式或半開放式,這樣能夠比較真實地反映學生的自主能力發展狀況,以便及時總結以制訂后繼策略。

  六、組織機構:

  負責人:戴艷平、楊紅英、

  主研人員:陳錫銀、劉超、陳青、沈和、顧明剛、徐榮海、魯瑩瑩

  劉冬、李建平、江曄、王軒、徐黎明

  七、研究計劃進度

  1.20xxX.10-20xx.2(起始階段):文獻研究,課題論證,開題。

  (1)20xx.10-20xx.12成立課題組,收集與課題相關的資料。根據課題研究的需要,對課題組成員進行理論與技術的培訓。

  (2)20xx.1-20xx.2完成課題研究的設計和論證工作。

  2.20xx.3-20xx.9(全面實施階段):實驗班教師進行課題研究,階段總結,調整、修正方案及操作過程

  (1)20xx.3對實驗班學生采用新的學習方式,著手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對學生進行調查。

  (2)20xx.4.推出自主學習研討課,培訓學習。

  (3)20xx.5推出多節研討課,組織教師對課列進行分析,不斷改進策略和方法。

  (4)20xx.6根據研究情況寫出論文,寫出階段性的研究報告一份。

  (5)20xx.7寫出個案分析和論文各一篇,總結自主性學習的策論和方法。

  在研究的過程中,不斷收集校本教材的有關資料,進行中期評估。

  3.20xx.10-20xx.1(總結階段):召開課題鑒定會,結題。

  (1)20xx.10針對中期評估中存在的問題,進一步完善方案,深化研究,

  (2)撰寫研究報告,研究成果結集成冊。

  (4)進行校內經驗交流;

  (4)邀請專家對課題進行結題論證。

  八、研究成果及展示方式

  1.我們覺得,小學語文開展自主學習研究,師生雙方的智慧均在教學中得到了提升。

  實驗為課程的動態生成構筑了一個平臺,為教師的專業成長提供了一個站臺,為學生自主能力的提升展示了一個舞臺。經過三年課題實驗,學生在課堂上自主、合作的互動中,實驗班的學生大多數具備了良好自主學習習慣,交流討論時表現出極強的主動意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得到了發展。真正讓學生喜歡語文,會學語文。自主的學習方式為學生創造了一個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使學生的主動性充分發揮,從而使自主學習真正落到實處。從而提高我校的語文教學質量。

  2.研究成果展示方式

  (1)課堂教學展示

  (2)撰寫論文及實踐成果

  (3)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檢測

【課題實施方案】相關文章:

課題實施方案08-31

課題實施方案04-09

課題研究實施方案07-23

課題實施方案范文04-03

課題研究的實施方案02-22

論文課題實施方案02-07

課題實施方案范例07-28

小學課題實施方案07-21

小課題實施方案08-12

課題實施方案范文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