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題實施方案(通用15篇)
為了確保事情或工作得以順利進行,時常需要預先制定一份周密的方案,方案的內容和形式都要圍繞著主題來展開,最終達到預期的效果和意義。優秀的方案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課題實施方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課題實施方案1
一、選題的現實意義
1、目前小學數學課內外作業的現狀:
①長期以來,由于應試教育的影響,作業內容拘泥于課堂知識,拘泥于教材,往往以試卷中出現的形式作為課外作業的模式,完成同步練習,機械、重復的較多。作業陷入機械抄記、單調封閉的誤區不能自拔。那些限于室內,拘于書本的靜態作業使學生埋頭于繁瑣重復的書面練習而苦不堪言。作業脫離學生生活實際,圍著書本做文章的現狀,削弱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泯滅了學生的學習熱情,也嚴重影響了學生的身心健康。
②通過調查發現由于教師在布置練習時只從本身意志出發,而忽略了學生的心理需求,練習、作業形式單調,書面作業似乎是其唯一的形式,毫無新鮮感可言,更談不上趣味性,致使眾多小學生逐漸形成不良的作業習慣。
③我們的教育活動以理論學習為主,以課堂教學為主,評價教學的手段也以考試為主,應試教育傾向嚴重,學生的動手能力、實踐能力較差,缺乏創新的精神和能力。
2、時代的呼喚。
①新課程明確提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的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重視課程內容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增選在現代生活中廣泛應用的內容,開發實踐應用環節,加強實驗和各類實踐活動,培養學生樂于動手、勤于實踐的意識和習慣,提高實際操作能力。”
②數學來源于生活,也應用數學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各類數學問題。練習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和繼續,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重要手段和保證,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加強知識與實踐的聯系在數學練習中變得十分必要。從課改精神出發,改革練習設計已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使練習的內容體現個性化、生活化和社會化,作業的形式強調開放、探究和合作,練習的手段追求多感官、多角度,讓學生動起來,使練習活起來,促進學生在生活中學習,在實踐中運用,在開放中創新,以便收到較好的效果。
基于對練習重要性的認識和練習現狀的分析和反思,我們提出了“小學數學練習設計的有效性研究,旨在通過研究,改變傳統的練習觀,確立效率意識,從現狀出發,從“有效”入手,反思當前哪些練習有效,哪些練習低效甚至無效,使學生學得既扎實又輕松,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減負提質”。
二、研究目標
通過數學練習設計的有效性的研究,著眼于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自主性,構建和諧、高效的數學課堂,促進教師轉變數學活動的視角:培養學生樂于動手、勤于實踐的意識和習慣,提高實際操作能力。以“數學”的本源為追求,以“有效數學活動”為載體,以“學生和諧發展”為核心的目標,探尋一條有效地促進學生愛學數學、動手學數學的活動組織模式。
三、概念的界定
練習是掌握數學知識,形成技能技巧的重要手段,是培養學生能力、發展學生智力的重要途徑。練習有無效練習與有效練習之分。練習設計的有效性是指能使學生快速、深刻地鞏固知識,熟練技能,同時還要能發展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本課題中所指的練習包括課堂內的各種練習,如書面練習,口頭練習,動手練習等;同時也包括課外的練習。
四、實施策略
1、課內練習有效性的實施
數學課堂練習是一堂數學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進一步深入理解知識、掌握技能技巧、培養積極的情感和態度、促進學生深層次發展的有效途徑;所以一節數學課,練習是否有效,將是一節課的點睛之筆。因此教師應根據教材內容,圍繞教學目標,精心設計練習的內容和形式,既要整體考慮練習方式,又要考慮練習的具體內容,把握好練習的度和量,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2、課外練習有效性的實施
①課前作業。調查表明,大都的數學老師不太習慣給學生布置預習,有的老師會把上課做的教具也會給學生準備好。而我們覺得有些內容學生可以看懂的,完全可以讓學生自己去預習,有些教具學生能準備的完全可以讓學生自己去準備。如在教學時分的認識時,讓學生自己去制作鐘面,當學生制作好鐘面,鐘面的結構已經基本認識了。
②課后作業。在平常的教學中,我們經常發現布置的作業越多,學生錯的'也越多,因此在課外作業上我們要求少布置或不布置書面作業,而布置一些其它形式的課后作業。
(1)實踐性作業。如在學習了長方形的面積后,可讓他們到生活中找長方形去測量,再算一算他們的面積。這樣的實踐性作業,不但培養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而且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拓展性作業。這種作業不僅使學生獲得了課本上的基本知識,而且使學生主動地把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聯系起來,讓他們真正理解數學在社會生活中的意義和價值。如在教了利息后,讓學生向銀行職員或家長調查,詢問提前支取或延后支取的利息情況。
(3)研究性作業。通過設計一些小課題的研究,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五、實施的原則
1、針對性原則
針對性原則指練習要根據不同內容的特點,根據學生的現實狀況,緊扣教學目標,突出教學內容的重點,還要注意前后知識的聯系,要注意對后繼知識的延伸和拓展,使學生通過練習有所提高,從而真正地實現“練在關鍵”。
2、趣味性原則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沒有興趣的地方就沒有智慧和靈感。在練習中,結合學生已有知識設計生動活潑、富有情趣的習題,讓學生能感受到數學的趣味性,對數學產生親切感,這樣有助于提高數學學習的興趣、思維能力和創新意識。
3、生活性原則
練習要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親身感受到數學問題就在我們身邊,認識現實中的生活問題與數學問題之間的聯系,從而學以致用,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及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4、開放性原則
練習無論是在內容的選取還是形式的呈現,都要為學生提供更多的思考和探索的空間、自主創新的機會,從而培養學生思維的廣闊性和靈活性。
5、層次性原則
層次性原則包含兩個意思,首先從學生方面來考慮,練習必須因人而異,因材施教,既要關注后進生和中等生,同時又要關注優秀的學生,讓差生吃飽,讓優生吃好,使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其次從知識系統上來考慮,練習必須要按照由易到難,由簡到繁,由淺入深的規律逐步加大難度。
六、理論依據
①建構主義的學習觀。
建構主義認為:“學習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構自己的理解。學生是自己知識的建構者。”維果茨基提出:“人的心理過程的變化與他的實踐活動過程的變化是同樣的”,杜威更提出“教育基于行動”。因此,以數學活動為主線,有效地開展教學是學生學習的重要途徑。
②“數學化”理論。
“數學化”理論認為:人們用數學的方法觀察現實世界,分析研究處種具體現象,并加以整理和組織,以發現其規律,這個過程就是“數學化”。“數學化”是學生認識世界、把握世界的方法和過程。學生通過“橫向數學化”把生活世界引向符號世界,又通過“縱向數學化”把符號世界一步步地完善。學生的“數學化”的進程貫穿在其所經歷的數學活動中,活動是學生“數學化”的根本途徑。
③有效教學理論。
有效教學理論認為,教學就其本體功能而言,是有目的地挖掘人的潛能,促使人身心發展的一種有效的實踐活動。有效教學理論的核心是教學的效益。(1)“有效教學”關注學生的進步或發展;(2)“有效教學”關注教學效益,要求教師有時間與效益的觀念;(3)“有效教學”需要教師具備一種反思的意識,要求每一個教師不斷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學行為;(4)“有效教學”也是一套策略,有效教學需要教師掌握有關的策略性知識,以便于自己面對具體的情景作出決策。小學數學練習設計的有效性研究,就是在這一教學理論的指導下,研究數學活動設計,以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效益。
④行動研究理論。
行動研究理論認為:只有當參與者以“研究者”“發現者”的身份加入活動中,才能發揮活動一切有利因素。通過對活動的各種因素的考量和把握(預設、組織、調控、取舍等),活動成效才能趨于理想。追求活動的有序、深化、高效。
七、研究對象
本校五、六年級學生。
八、研究方法
調查法:
主要用于量化分析,做好前測后測記錄,為制定“測量評估”指標,總結經驗,提供事實依據。
個案研究法:
選取具有一定代表意義的學生或班級作為個案研究對象,采取調查、觀察、測查、收集個案作業、作品等方式,對學生做好跟蹤調查,為他們建立研究檔案,以此作為研究資料。
經驗總結法:
對實驗中出現的成功經驗和失敗的經驗都要進行及時的總結,(包括理論方面的經驗和實踐方面的經驗),定期召開論文交流與評比、案例分析與討論和教學實踐系列研討活動,請專家對這些經驗予以鑒定、好的經驗及時推廣。
九、研究時間:20xx年8月至20xx年12月
第一階段:準備
時間:20xx年8月至20xx年9月
主要工作:1、擬寫工作計劃
2、制定實驗方案
3、落實分工
4、擬寫準備階段工作情況匯報
第二階段:實施
時間:20xx年9月至20xx年10月
主要工作:1、召開會議
2、制定整體的研究計劃
3、課題展示
4、階段性報告及論文
第三階段:總結
時間:20xx年10月至20xx年12月
主要工作:1、課題展示
2、總結性報告及論文
十、研究成果形式
1、階段性報告
2課題成果結題報告
3、練習設計精編
4、論文
5、教案
6、個案分析
十一、研究組成員
課題組長:趙鳳蘭
組員:高年組所有成員
十二、研究的條件分析
本課題組成員幾乎都已積累相當的研究方法和經驗,知道如何深入展開研究、細心研究問題、徹底解決問題。參與課題研究的老師都是我校一線骨干老師,其中有多名老師在市級評優課中取得第一、第二、第三名的好成績,有多人次在省市級論文評比中過好成績。教學、科研能力很強,所以有研究能力的保證。相信本課題在全體課題研究成員的執著研究和共同努力下,實驗一定會取得成功。
課題實施方案2
一、指導思想
課堂教學評價應以《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為指導,促進“以學生的發展為本”這一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核心理念的實現,促進三維教學目標的達成,促進每個學生的有效學習,促進教師認真研究學生的學,創造有利于發揮教師潛能的、有利于培養學生學習能力的靈活有效的課堂教學方式。
二、評價指標
新的課堂教學評價不是對原有課堂教學評價的否定,而應該是在吸收中外先進的教育理念基礎上,根據“課程改革綱要”提出的改革目標,提出具體化的要求。其評價指標主要包括:對學生學習狀態的評價、教師教學行為的評價、教師基本功的評價以及綜合評價。
(一)學生學習狀態評價
這是課堂教學評價的核心,既是出發點也是歸宿點。分為三個方面:
1、學生的參與狀態。課堂教學中學生的主體地位主要是通過學生的參與度體現出來,學生參與教學中的數量、廣度、深度是衡量主體地位發揮的重要標志。就數量而言,要看學生參與的人數及時間的數量;就廣度而言,要看是否各個層面的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中的各個環節,即全程參與問題;就深度而言,學生參與的是表面的問題還是深層次的問題,是主動還是被動地參與。
2、學生的思維狀態。學生的注意力是否集中;是否學會傾聽;是否善于交流、交談;能不能獨立思考;能不能發現問題;能不能從多角度解決問題;針對問題的回答能不能進行自我評價;學生提出的問題是否得到關注;學生的回答錯誤或提出的異議有沒有人指責,正確的是否得到肯定性、鼓勵性的評價;師生之間、生生之間是否能夠彼此交流和分享見解。
3、學生的達成狀態。學生是否掌握了新知識并納入到自己原有的知識體系中,使其融會貫通;學生在獲得新知識時是否積極主動地跟進、共鳴、投入;學生的技能是否得以訓練或提高;學生的情感是否得到積極的引導;學生學習有困難時是否得到了幫助;學生取得成功的時候是否得到鼓勵;學生的學習方法是否有變化;學生的求知欲是否增強;學生是否更喜歡老師。
(二)教師教學行為評價
1、教師的教學目的是否明確,三個維度的目標落實狀況如何。并能以平等的參與者身份,幫助學生制定適當的學習目標,確認和協調達到目標的最佳途徑,與學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
2、教師是否能夠恰當地處理教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充分開發和利用生成性的資源,給學生提供一個挑戰性的教學情境,實現因材施教。是否能用審視和探究的目光來對待教材,在質疑中探究,在探究中認同或標新立異。
3、教師是否能夠為學生提供各種便利,營造一個接納的、支持性的、寬容的課堂氣氛,給學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學生的思維更加活躍,探索熱情更加高漲。把學生的困難、問題和經驗當作課堂教學的生長點,同時給學生自尊、自信。
4、教師是否能夠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科學的學習策略;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身體(眼睛看、耳朵聽、手操作)去親身經歷,用自己的心靈去感悟,從而激發學生的生命活動,促進學生成長。
5、教師是否能夠提供一種跨越時空和突破教與學界限的學習平臺,教育學生遵守紀律,與他人友好相處,善于在競爭中合作,在合作中成長。
6、教師是否能夠幫助學生對學習過程和結果進行反思,學會對自己的學習進行評價、調節、控制和總結,在學習中學會學習。
三、課堂教學評價的意義和作用
說到開展課堂教學評價,很自然的使人們想到怎么用評價標準去評價他人的課,這只是開展評價工作一方面的意義和作用。它還具有如何激勵教師自己有目的性、有針對性地不斷學習、不斷改進、不斷提高的意義和作用。因此,評價工作就不僅僅是一個技術工作,而是一個研究工作。它需要一個教師參與研究的過程。
1、評價具有導向功能,可以促進課堂教學改革
課改的深入推進,促進了人們教育觀念的更新和教學方法改變。課堂教學評價
體系的建立和實施,可以充分發揮評價的導向作用,促進教師盡快轉變教育思想,在課堂教學中更好地發揮教師的教育創新意識,推動學校校改的深化。
2、評價具有激勵功能,可以加強教師之間的相互交流
教師只有自己了解自己在課堂教學實踐中的優點、亮點、特點和弱點,才能找
到今后努力發展的基點。課堂教學評價可以使教師在相互之間的聽課、評課活動中增進了解,互相學習,在聽課、評課的交流中激發內在的需要和動力。
3、評價具有改進功能,可以強化反思與調節
為了使教學活動不斷接近設定的教育目標,就必須對活動過程中偏離目標的行為不斷進行修正和調整。教師可以借助于評價的反饋信息,及時了解教學實踐狀態,發現教學活動中存在的問題與不足,從而有了再學習、再改進、再實踐、再提高的反思過程。
4、評價具有決策和鑒定功能,可以優化學校管理工作
課堂教學評價是教師工作評價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學校評價體系的核心內容。
通過開展課堂教學評價,可以加快教師隊伍的建設步伐,也可以有效地鑒定教師的教學態度、教學質量、工作能力、業務水平等,使學校的管理工作更系統化,決策更科學化。
課題實施方案3
一、課題的提出
當今社會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發展,教育改革正在以天翻地覆的態勢席卷全球。
縱觀各國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無一例外都處于運動、變化之中,且所有的變化都體現著綜合國力的競爭,這又是當今世界競爭的焦點。
然而,所有的競爭又都源于一個基礎——教育。
因此,最大限度地調動一切能夠促進教育發展的因素,最快地發展教育,很自然地成為教育工作者思維的集中點。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提出了“素質教育”,提出了課程改革,提出了優化教學過程等新的教育觀念,進行了教育思想、教育體制、教育方法的革命——一切又都是為了更好地促進教育的發展,促進綜合國力的提高。
在這一過程中,高科技手段必然地被選擇,堂而皇之地登上了教育舞臺,參與到教育的實踐活動中——這就是信息技術的應用。
毋庸置疑,信息技術給每個學生打開了認識世界的一扇窗子的同時,也給他們創造了認識世界的新手段、提供了認識世界的新途徑。
以此為突破口,動力區小學《品德與社會》學科著重研究和探索有利于培養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的課堂教學模式,強化教學實踐,實現教育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整合,在使學生樹立終身學習意識的同時,培養其終身學習的能力,為創建學習性社會做好奠基工程。
關于這一點的認識主要有以下七方面。
(一)信息技術的應用會拓寬學生思維的領域,為學生提供豐富多彩的世界。
信息技術可以給學生提供廣闊的世界,豐富的網絡資源在拓寬學生知識面的同時,也開啟了學生智慧的閘門,學生上網查詢需要的信息,下載相關的學習資料,在知識的殿堂中他們可以自由地采擷,一個豐富多彩的世界將展示在學生的面前。
通過這種教學,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及創造性學習的能力。
(二)信息技術的應用會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為學生創造主動學習的機會。
傳統的教與學的方式已經不適應現代教育對人才培養模式的需求,現代教育理念更使教學活動中學生的主體地位突顯。
而信息技術的應用無疑會激活學生學習的興奮點,使之產生自主學習的興趣,從而為學生的主動學習創造了機會。
(三)信息技術的應用會改變學生認知的方法與途徑,為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創造條件。
中國的教育多年來一直堅持“填鴨”的方式,忽略效果,注重“完成任務”。
而現代社會的“知識經濟”對人才的需求是終身學習型的。
這就在要求學生要永遠處于學習中的同時,還要求學生要不斷地改變獲取知識的方法與途徑,改變學習方式的單一化、絕對化,在學習中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從而培養自己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現代信息技術應用于教學領域正滿足了社會對教育的這一要求,為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而且是終身學習的主人創造了條件。
(四)信息技術的應用在培養學生收集、處理信息能力的同時,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更大限度地促進教育為社會發展服務。
社會的發展瞬息萬變,對人才的要求日益提高。
教育的功能之一就是為社會提供后續人才,國際間綜合國力競爭的激烈要求綜合人才的培養必須跟上時代前進的步伐,所以,信息化社會中,收集、處理信息的技能是人才考核的基點,從這一基點出發,教育為社會發展服務的功能會更好地體現出來。
(五)信息技術的應用會使教育更好地服務于學生的成長,使教育更好地服務于社會的發展,在促進學生創新能力提高的同時,加強與學科的整合,提高教學的育人功能。
學生的成長離不開良好的教育,社會的發展是以教育的發展為前提的。
我國現在正在進行的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將課程目標定位于未來社會人才的素質結構,以學生的主動發展作為課程目標的基本價值取向。
在這一認識的基礎上,通過信息技術與學生品德與社會教育的結合,在先進的教育思想、科學的教育理論的指導下,會使學生的學習活動有質的飛躍,更有力地促進學生創新能力的提高,從而促進教育更好地服務于社會的需要。
(六)信息技術的應用會更好地體現學生個性化學習的特性,充分實現學生的個性發展,使教育園地里百花齊放,各種人才層出不窮。
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已經為現代教育工作者所接受,教育也正在“走向生本”。
基礎教育是為人的一生打好基礎的重要階段,現代教育應該使全體學生在全面發展的基礎上實現個性發展,充分發展學生的自主性、自覺能動性和開拓創造性;使學生不僅學會學習、學會生活,而且要學會創造、學會做人;在為每個學生接收終身教育奠定堅實的基礎的同時,也培養出社會所需要的各種人才。
(七)信息技術的應用會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引進智力資源,更好地促進教育的現代化。
教育的現代化是社會發展的大勢所趨,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信息技術的應用是一種智力的支持,將為學生的發展插上騰飛的翅膀,將導致教學手段、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的深刻變革,進而促進教育的現代化。
動力區小學教學中的《品德與社會》學科在以上思想認識的指導、驅動下,樹立了“利用信息技術,培養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的教育理念,以期通過這種目標明確、手段科學的教育實踐活動,達到為學生的成長夯實基礎的目的。
二、課題研究的目標與效果預測
(一)課題研究的具體目標
1、教師首先掌握計算機及其網絡技術,并以此為平臺,通過不同的教學形式,指導學生去收集、處理信息和資料。
使學生能夠通過網絡技術,掌握收集、處理信息的方法,并在不斷地學習活動過程中,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和學習興趣有所提高。
2、教師實踐新課改所提倡的指導式的教學模式,還課堂教學中學生學習活動的主體地位。
在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學習活動中,教師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指導者、合作者、參與者,并對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給予鼓勵性、發展性的評價。
調動全體學生積極參與,在學生的親歷性學習、體驗性學習過程中,與學生共享獲取新知識的喜悅。
3、師生互動、生生互動。
在學生收集、處理、交流、匯報信息、資料的過程中,教師適時地給予啟發、指導、點撥、總結和升華。
使學生在教師的幫助下,利用多媒體技術,能夠愉快地進行自主和合作學習。
(二)課題研究的效果預測
在“建網就是建學校”思想的指導下,以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為契機,以應用信息技術為教育教學改革和發展的突破口。
教學中注意利用現代信息技術與品德與社會學科教學的整合,在培養學生動手實踐、自主學習的過程中,不斷提高品德與社會學科的教育教學質量,學生的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會有很大的提高,從而為學生的健康成長帶來更為廣闊的前景。
三、提出課題的依據
(一)教育行政部門的推動與支持
1、原教育部長陳至立在全國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會議上明確指出“我們應該深刻認識信息技術的偉大力量,加快在中小學普及信息技術教育的步伐,努力推進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教學的整合,鼓勵在各學科的教學中廣泛應用信息技術手段,并把信息技術教育融合在學生的學習中”由此可見,信息技術的應用作為一種新的學習手段,正在以其高水平、高效率取代傳統的學習方式,這不僅僅是學生個體學習行為的轉變,而且會帶來教育各方面的根本性變革。
這種變革對教育的影響將是非常深刻的。
2、就哈爾濱市的教育發展而言,“建網就是建學校”的理念已經深深植根于每一名教育工作者的思想之中,“搶先一步就等于搶先一個時代”。
當今的世界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知識經濟對人才的要求標準越來越高,這就促使我們必須改變人才培養的模式與方法,選準人才培養的切入點,以適應社會發展對人才的要求。
(二)科學的教育理論的支持
1、教育家薩奇曼的研究訓練理論指出:
(1)“使兒童發展起探索材料、處理材料的認知技能”,會使“每個兒童”能夠形成“有效地探索的邏輯與因果性概念”。
(2)“通過具體插圖的分析,形成概念,發現變量間的關系,使兒童展開迄今以來沒有過的新型的學習”。
(3)“利用發現的喜悅和自學探究與處理材料時所伴有的智力興奮這兩種內發性動機作用”。
2、利用信息技術反映事物的形象性與直觀性,在實現與思品學科有機整合的基礎上,改變學生學習的手段,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全方位地創設濃烈的學習氛圍,以生為本,在教育資源的開放和延伸中,使每個學生的主體能動性都得到激勵。從而。
不僅使學生掌握了現代科學技術知識,而且培養了學生的自覺能動性、獨立自主性和開拓創新性,這正符合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學說的指導思想,客觀上追求了教學與教育的統一,小處著手是培養了學生的“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實際上大處著眼是“達到了促進學生個性健康發展的目的”。
3、適應現代教育發展的需要。
結合當前的課程改革的教育形勢,以素質教育為出發點,這一探究的目標能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使學生在收集材料的過程中發現問題,即初步感知道德認識——這也是品德與社會學科要實現的教育功能。
同時在教學活動中,通過師生交流、討論與教師歸納、升華小結,使學生對自己收集的信息進行梳理與整理。
使學生懂得了哪些信息與教學內容有關,哪些信息與教學內容關系不大或無關,從而,產生學習的愉悅和自學探究與處理材料時所伴有的智力興奮。
這正是我們實施素質教育所要研究和探索的,即如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學習能力的兩種內發性動機作用。
四、實驗堅持的原則及進行實驗的方法、措施
(一)實驗堅持的原則
1、在科學的教育理論指導下,從實際出發,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
2、在實踐操作的過程中,從學科特點出發,堅持生活性、實踐性、活動性、有效性原則。
3、在遵循品德與社會學科“以兒童社會生活為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這一課程核心的前提下,堅持教育為兒童的健康成長服務的原則。
(二)實驗采用的方法、具體措施
1、方法。
(1)行動研究法。
即參與實驗的教師在實際工作中發現課題、確定課題,并在實際工作中進行研究,然后再恰當選擇適合學生收集、處理信息、資料的具體內容,課前布置學生收集相關信息和資料,學生帶著問題,以個體或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學習活動。
(2)實踐反饋法。
即通過對學生各種學習能力的培養,在實踐的具體操作中,觀察、評價學生實際能力形成的程度,在此基礎上總結實驗取得的成果。
2、具體措施。
(1)上課時,教師導入新課后,結合問題,學生展開交流。
內容包括學生收集信息、資料的方式方法、困難、體會以及學習問題探討等等。
(2)、圍繞學習問題,結合資料,學生進行匯報,以反饋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
匯報過程中,學生互相補充、互相點評,教師適時引導、點評、總結,進而升華問題的道德認識,使學生在動手、實踐、合作中獲取新知、培養能力,形成道德行為,完成教育教學任務。
五、實驗中各變量的確定與處理
將實驗中教師、教學方法、教學媒體確定為自變量,學生、收集的信息及處理信息的技能確定為因變量。
在本學科的教學活動中加強對學生收集、處理信息能力的培養,其他學科的教育、教學活動正常進行,從本學科對學生進行思想品質、道德觀念教育的專門性的角度考慮,其他學科對學生的影響忽略不計,視為無關變量。
六、實驗步驟及實驗對象的確定
(一)實驗步驟
第一階段:20xx年9月—20xx年7月
教學實踐活動(研討課、階段性小結、教案記載)
第二階段:20xx年9月—20xx年7月
探索、階段小結(研討課、階段性小結)
第三階段:20xx年9月—20xx年7月
成果匯報、形成論文,課題結題
(二)成果形式
匯報課、論文、結題報告
(三)實驗對象的確定
動力區工農兵小學三年級學生教師——劉洪波
動力區風華小學三年級學生教師——張春鳳
動力區鍋爐小學三年級學生教師——李慧敏
七、課題研究的可行性論證
(一)領導重視
隨著國家“科研興教”理論的提出,“科研興校”的思想逐漸深入人心。
參與實驗的工農兵小學、中山路小學以及鍋爐小學、風華學校的領導十分重視教育科研工作,大力支持此項課題實驗。
(二)參與實驗的教師具備一定的科研能力
實驗教師張晶老師、袁琳老師等曾多次在市、區做過公開課,有一定的教學經驗和科研能力,有積極參與的態度,勝任課題的實驗工作。
(三)建立課題研究的保障機制
1、課題組織機構
課題負責人:張喜芬(課題組組長)
課題組成員:張春鳳、劉洪波、崔秋紅、李慧敏
2、明確分工
(1)課題組組長負責課題實驗方案的制定與實施,在實驗進行過程中負責整體協調與溝通,進行階段性成果的總結、課題計劃的調整,宏觀調控實驗的進程。
(2)各實驗教師在實際工作中注重經驗的積累與總結,在堅持既定原則的基礎上,開拓思維,以積極的態度投入到課題的研究中,加強信息的交流與溝通。
課題實施方案4
為了適應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需要,切實提高我校教師課堂教學能力和實施素質教育的水平,為教師的專業成長和學校持續發展提供廣闊的學習空間,努力造就一支具有較高素質的學習型教師隊伍,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穩步實施新課程改革。根據商南縣教育體育局校本培訓實施意見的具體要求,現結合我校的教育教學的實際情況,制定我校校本研修實施方案。
一、指導思想
圍繞深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以“會備課、備好課”為目標,以提高教師新課程教學能力為重點,貼近課改,貼近課堂,貼近教師,不斷增強校本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強化科研意識、轉變課程理念、落實研修實效”,以更新教育觀念為先導,以解決我校教育教學中存在的突出問題為突破口,以學習研究新課程為重點,以提高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為主線,以教師參與教育科研和研修為主要形式,以培養教師可持續發展能力為根本方向,以培養一批專業型、創新型教師為目的,全面提高我校教師隊伍的綜合素質。
二、研修目標
本次研修我校將以“商南縣教育體育局20xx年暑期校本培訓實施意見”的指導思想為準繩,以適應深入新課程需要為根本,通過開展校本研修,促使廣大教師樹立良好的師德風范,掌握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以學習課程標準為抓手,通過有效改革課堂教學,轉變教育觀念,提高教育教學能力、教育創新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全面提升我校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適應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需要,積極探索學生養成教育的新模式,改革學生好教師的評價方法,為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奠定良好的基礎。
三、成立校本研修工作領導小組
1、研修領導小組
組長:簡國志
副組長:黃明臣、章玉乾
成員:校委會成員
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辦公室設在教導處,范良宏為辦公室主任,負責研修的安排、日常管理和質量監控等工作。
2、研修學習培訓小組
組長:黃明臣
副組長:范良宏
成員:校委會成員和各教研組組長
四、研修形式
我校校本研修將以“新理念、新課程、新技術”為內容,以有效教學、有效教師和有效研修的學習為載體,以“一切從教師的需要出發,一切為了教師的專業發展”為重點,結合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圍繞轉變教師教育觀念、提高業務素質和實施素質教育的'能力這一目標。形成一支具有一定規模的適應課程改革需要的現代型教師隊伍;形成一批在課程教材改革的理論與實踐上有一定教科研能力的研究型教師,培養一批具有發展潛力的青年骨干教師。同時,學習、發揚名師優秀教育思想和成功經驗、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和特長,由“經驗技術型”向“實踐反思型”的現代型教師轉變。
1、組織教師積極參加“陽光師訓”活動。以“聚焦課堂教學,引領校本研修”為主題。堅持“基于教學、聚焦課堂”,從培訓內容到形式,把培訓的著眼點放在課堂教學上,幫助廣大教師解決課堂教學中遇到的疑惑;堅持“面向農村、示范引領”,全面推進校本研修,幫助我校教師積極探索具有區域和本校特色的校本研修內容與形式,從而真正達到以“研”促“教”的目的。
2、開展“修師德,揚師魂”師德研修。結合我校實際,以活動為載體,以案例教學、典型報告為基本形式,同時,大力開展讀書活動,使廣大教師愛教育,就是要做到忠于黨和人民的教育事業,立志獻身教育,為人民服務,讓人民滿意;愛學生,就是要做到牢固樹立科學的人才觀、先進的學生觀和正確的教育觀,熱愛學生,尊重學生,努力為學生發展服務;愛自己,就是要做到以“學為人師,行為示范”為準則,增強教師職業的使命感、責任感、光榮感和成就感,言傳身教,為人師表,做學生的楷模、社會的表率。
3、新課程研修。更新教育教學理念,全員課改通識研修和以掌握學科要求為主的學科教師研修。通識研修在組織集中專題研修基礎上,組織全體教師開展自學,認真學習新的教育理論,學習新課程改革的指導思想、改革目標及相關政策等。再以教研組為單位,組織學習討論、研討交流,檢查考核學習情況,使理論與教學實際相結合,促進教師將先進的理念內化為教學行為。學科研修主要是通研教材、吃透教材、解讀課標、探索教法。
4、教育教學能力研修。以教師的教學基本功和教學基本技能為主要內容,對教師通用基本功、學科基本功和綜合能力基本功訓練,做到常抓不懈,并有針對地對部分年輕教師和新教師強化基本功訓練活動;在全體教師中開展以信息技術為主要內容的現代教學技能研修;要通過結合不同層次教師的不同特點采取不同的研修方式,使每一個教師掌握扎實的教育教學基本技能,具有較高的教育教學水平。積極引領教師向“研究型、學者型、專家型”教師轉化。在不同的學科中評選出具有代表性的教學設計、教學案例、教學反思進行公開展示;通過優秀教師的公開課教學,為學校教師的教學技能和開展校本研修起到示范引領作用。
5、現代信息技術應用的培訓。強化課堂應用、教學信息化整合的教師信息技術校本研修活動,幫助教師樹立應用信息技術推進教學改革的意識,熟練掌握信息技術應用的基礎知識和技能,提高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能力,為教師運用先進的教學手段創設環境。組織青年教師學習網絡知識,學習多媒體課件制作,提高教師運用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大力倡導教師人人建立自己的網絡空間,形成有思想、有品味、有影響的博客群落。
6、教育科研能力研修。樹立教研科研意識,把研修和教育科研緊密結合,圍繞新課程的實施,結合課堂教學,進行教學方法和教育科研基本方法的研修。以“有效研究”為切入點,做到教學即研究,讓老師不畏懼科研,使老師懂得教科研就在反思中,教學中,教育敘事中,提升總結中,借鑒學習提煉中……。
五、研修方式與活動
1、自主學習:教師通過自學新課標深悟領會新課程理念,切實加強教師的現代教育教學理論學習,幫助教師樹立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不斷提高理論素養。
2、專題講座:結合教育熱點和教學實際,針對我校共性“問題”,讓經驗豐富的教師和優秀教師搞專題講座,解決教師在教的過程中遇到的問題。
3、小組研討:以教研組為單位,利用研討學習體會、研討教學體會、研討課堂教學評價、研討教學管理等,教研組長要時時關注新的教育動態。著重學科教學的“互動生成”方式的理解與嘗試教學。
4、教學觀摩:利用教研課進行課堂教學研究,扎實做好好評課活動,教研組做好詳實記錄;同學科、同年級教師之間要開展聽“家常課”活動;各教研組組織教師觀看名師錄象。
六、考核方法
教師研修的考核參照學校教育教學管理方案實施。把教師參加校本研修的內容按學時計算,完成研修任務與月績效工資聯系,考核結果將作為教師學期教育教學工作考核的依據,并與年末考核掛鉤。
課題實施方案5
為不斷促進教職工教科研能力提升和專業發展,努力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和行政管理服務效能,建設學習、科研型學校,立足學校實際,學校決定在全校廣泛開展校本課題研究活動,并制定如下實施方案:
一、校本課題研究的意義
通過開展校本課題研究活動,促使各學科教師和各部門行政管理人員都能用科研的方法分析問題,解決教育教學和管理中出現的實際問題,以提升學校各個工作層面的專業化水平,對于學校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有著重要意義。
二、組織機構
學校成立校本課題研究領導小組
組長:史建奎
副組長:李瑞民、陳麗萍、曾健
成員:全體中層干部、教研組長
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地點教研處),辦公室主任由教研室副主任楊建濤兼任。
領導小組具體負責校本課題研究的領導、指導、實施和評審等工作,制定校本課題研究的`組織、實施、評定、表彰獎勵等制度,建立有效的運行激勵機制。學校將把校本課題研究開展情況列為對各處室、教研組評價和教科研先進個人評選的重要內容,確保研究的扎實有效開展。
三、校本課題選題的要求
1、教師主要圍繞高效課堂的探索和教育教學質量的提升、行政人員結合本人的工作崗位圍繞提升行政服務質量進行課題申報。
2、每位教職工必須獨立申報一項,需認真思考、獨立完成,拒絕抄襲,一經查出不予立項并進行通報批評。
3、各處室、教研組負責人負責本部門內課題的日常管理。
四、開展校本課題研究的步驟
1、確定課題。教職工根據自身在教育教學中和管理服務中遇到的突出問題和困惑,認真分析篩選,確定富有意義、帶有較普遍性的問題作為研究題目,確定一個校本課題進行研究。
2、制定方案。在調查分析論證的基礎上制定課題研究實施方案(一式兩份,上交教研室一份)。
3、組織實施。依擬定的《校本課題實施方案》有計劃、有步驟的開展研究實踐。學校將加強理論學習和培訓,加強課題研究的引領和指導,通過理論自修、專家引領、主題研討、教學觀摩等形式,積極落實課題研究各項工作。
4、總結反思。在課題研究后期及時收集過程性研究資料進行建檔,整理研究成果,撰寫課題研究報告,全面總結課題研究的得失,并反思得失的成因。
5、成果評定。研究期滿,各課題主持人完成《校本課題結題報告》,并以組、處為單位上交結題材料,由學校組織結題鑒定。順利結題的由學校向課題負責人頒發《結題證書》。
五、校本課題研究保障
1.學校為教職工校本課題的研究創造條件,學校圖書館、閱覽室、實驗室等設施定期向教職工開放。
2.學校為教職工校本課題研究提供一定的經費,推動校本課題順利開展。
3.課題結題后,學校將組織優秀校本課題研究成果評選,并對優秀校本課題研究者給予獎勵。
課題實施方案6
隨著新一輪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發展,師生對教學資源的渴望越來越熱切,人們已經清醒地認識到,要全面實施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核心的教育,就必須整合課程內容,優化教學方法,開發出一套與教學緊密聯系的能夠促進教師教學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變革的教學資源。
一、什么是課題研究
課題研究包含著對問題的思考,老師會經常發現,思考一些問題。比如:學生概括能力差;學生發散性思維不夠;新教材要求和考試難度不一致;新材料的一些內容完全可以整合簡言之:就是研究者通過研究想探索解決的問題,一共有五個特征:
(1)課題是教師自覺針對教育教學實踐中的某些問題,話題,進行持久關注,為斷反思追問,積極進行改進。
(2)課題不是為了構建理論,或不是為了發現規律,而是教師圓滿完成教育教學任務的美好愿望。
(3)課題源于真實的教育,教學問題,類似課堂發言的問題。
(4)課題比較微觀,它的切入點和開口都很小,關注的是教育教學活動中問題的某點或某個細節。
(5)課題具有很強的隨機性,偶發性,情境性,常常是不約而至的具有即時性。
二、怎樣形成課題
1、如何尋找課題:
從問題出發尋找課題
(1)研究課程目標,研究課程內容
(2)思考如何教的問題,考察和發思自己的'教育教學活動的策略,以及得失。
(3)研究如何開發教育教學資源,實現課程的開發。
(4)研究學生學的問題,包括學習興趣,學習態度與習慣,學習方式,自學能力。
(5)在切磋交流中發現課題
教師之間的切磋與交流是小課題的來源之一,交流可以開闊視野,讓我們更多地了解教學情況。這樣,自己沒有意識到的問題可能會被激發出來,逐步形成課題研究。
(6)在理論學習中反思出課題,要有針對性的思考,對自己工作中的相關問題或經驗進行解讀和分析。
(7)從學生的反應中尋覓課題
教師要多了解學生的反應,通過觀察學生的言行與學生交流,更好的發現學生現實的需要,解決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8)從已有成果的應用研究中歸納課題
將他人研究的成果應用于自身的教育實踐,這類課題由于是學習,實踐他人的研究成果后,比較適合年輕教師。
(9)總結經驗形成課題
教師結合自己的興趣,對自己教學經驗進行系統梳理和理性分析,發現自己的教學亮點,成功之處,促進個性發展,形成自我教育特色。
2、課題研究選題案例分析
(1)遺憾中的選題
通常采用問題分析法確定小課題
(2)得意中選題
即在自己做得好的地方去尋找求新的生長點,確定課題進行研究,可采用經驗聚焦法確定課題。
三、 怎樣設計課題方案
小課題研究方案三個基本要素:
(1)提出問題(明確主題)
(2)分析問題(原因分析)
(3)解決這個問題的策略(途徑、方法、措施等)
1、課題方案怎么來寫?
(1)課題名稱的表述:
一個恰當的研究課題的名稱能夠清楚地反映出研究者的思路,起畫龍點睛的作用。
(2)三個要素:研究領域、 研究對象、研究方法。
2、應用價值(實踐意義)怎么寫?
(1)通過研究可以解決什么問題;
(2)或者通過研究可以解決哪些問題;
(3)通過實踐可以提供一定的借鑒經驗;
(4)通過實踐可以形成、可以創設、可以構建、可以檢驗;
(5)通過實踐可以提高、可以促進、可以加強。
3、研究目標怎么寫?
在研究目標的表述中應注意不要把教育方針,培養目標或是工作目標作為研究的目標,應該扣住課題寫目標。
4、研究內容怎么寫?
在研究內容上,應注意和研究目標對應起來,以免內容和研究目標出現不匹配現象。所謂研究內容就是我們講的分解子課題,一般子課題
三、四個為宜。
5、研究方法怎么寫?
研究方法既可以是多方法并用,也可以綜合多種方法,但有一點應該注意,不是任何方法都適用于任何課題,要有目的選擇研究方法。選擇的研究方法,必須要寫清楚如何使用這種方法。
策勒縣第二小學
20xx年2月
課題實施方案7
一、 國內外研究現狀述評
“情境”主要源自中國古代文化(美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就是有情之境,和諧之境.情境教育實際是為受教育者創設一個可以激發人的學習興趣、學習熱情的環境。對它的研究國內外已有很多。美國教育家杜威就十分重視情境教學,他主張必須有一個實際的經驗情境,作為思維的開始階段。在我國,越來越多的學者、專家和教師正在對情境教學進行理論探索和實踐教學,并取得了效益。譬如上海育才中學1977年試行的“八字”教學法;我國學者黎世法建立的“六因素單元教學”。法盧仲衡教授領導的中學數學自學輔導教學實驗所總結出來的“數學自學輔導教學方法”。胥長辰、劉學浩提出并論證的“學導式”教學方法,還有我們提出的“講練工程”等教學模式。課堂導入作為教學情境的重要組成部分,把它作為專門的課題去進行研究還不夠深入,值得在教學中進一步探索,總結經驗。
二、 選題意義
這里所說的問題導入模式是指在課堂教學中,合理創設和運用情境,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理解教學內容,提高教學效率。在教學中,教師通過直觀手段與信息技術相結合等手段,營造適宜的氛圍,激起學生的情趣,把學生的情感活動與認知活動結合起來,使學生在生動和諧的課堂氛圍中充分鍛煉自己,提高自己。
三、 研究價值
1、保障學生學習的主體性,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通過創設問題導入模式,可以將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直觀地顯現出來,幫助學生從數、形兩方面加以考察,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各種教學手段的引入,使學生在猜中學,做中學,改變了傳統課堂中的聽中學的單一局面,學生可以自主觀察、思考,學習形式的多樣性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樂于學習。
2、轉變學習方式,發展學生數學探究能力
學生一改被動接受的狀態而變得主動活躍,親身感受和理解知識的產生和發展過程,在參與的過程中,在自主的、積極的探索活動中,獲得情感體驗,不斷發展自身的學習數學的探究能力。
3、促進教師自身的發展, 促進教師對于教材的解讀。
四、 研究目標
通過創設問題導入模式,引起學生心理的認知矛盾沖突,并使他們意識到,經過自己的努力,可以解決這種矛盾的沖突,從而引起他們的好奇心,激發起學習的`動機,使他們興趣盎然地投入學習,變“要我學”為“我要學”。讓學生在課堂上動起來,使課堂成為鍛煉學生才能,增長學生知識,培養學生個性的場所,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五、研究內容
創設問題情境———數學就在我們身邊且與我們息息相關《新課標》指出:“數學教學必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興趣的事物中提出觀察和操作的機會,使他們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對數學產生親切感。”這就要求教師聯系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基礎去設計富有情趣和有意義的教學活動。教師要善于捕捉“生活現象”,聯系“生活畫面”,設計“生活情景”,引導學生去感受客觀事物。創設各種情境———加深對知識的理解,生活中的許多數學現象學生不易理解,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觀察實踐,將思維啟迪與操作相融合,引導學生親歷、體驗,達到對知識的深層次理解。具體思路如下:
(1)根據教材內容,確定整合模式
根據教材內容,或是在知識的產生和形成階段,或是在知識的拓展與應用方面,創設教學情境,從而確定整合模式,為學生的主動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2) 制訂教學設計方案
根據認知學習理論預先制訂教學設計方案,從而避免盲目的實踐探索。由課題組組織召開專題研討會,就教學設計的方方面面進行詳細論證,最后形成教學設計方案。
(3)教學設計方案實施與反饋
邀請校教研室及校評議組、校課題組、其它教研組老師參加聽課、評課活動,并對課題開展情況提出批評與建議。
六、主要觀點和創新之處
我們提出了創設中學數學課堂教學的導入模式,在研究方向上有以下側重:(1)更新教師的教學理念,課堂上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增強教師的問題意識,提高教師把教學內容以問題的形式呈現出來的能力和技巧。(2)通過問題教學逐步培養學生自主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達到全面發展。
七、研究對象、研究方法
由于課題組每個授課老師都是帶兩個平行班,每人分別取一個班做實驗班,一個班做對比班,再綜合分析各個老師從實驗中得出來的具體數據,這樣可提高可信度,實驗準備在本校高二年級進行。
本課題主要運用情境化、實地性的研究方法開展研究。在進行具體項目的研究時,則根據不同的研究領域及其特殊性,運用相關文獻法、行動研究法、調查法、案例研究法等開展研究。
(1)行動研究法:開設研究課,并加以深入分析,通過課后教師評議、學生反饋情況提出改進方案,再開設研究課,繼續探索,逐步完善數學教學導入的新模式。
(2)調查法:通過調查問卷的方式,對研究課的教學效果作出評判,為下一輪行動提供借鑒。通過與各種類型學生交談,了解學生對課題研究課的看法,以彌補問卷調查法的不足。
(3)案例研究法:通過了解開課、聽課老師的觀察結果,對課題研究課的教學情況作定性判斷開展案例研究。。
八、技術路線
我們的研究過程將分如下幾個步驟進行:
1.課題準備階段
①成立課題組,搜集有關教學導入模式的文獻資料,總結同一研究領域的已有經驗以及存在的問題,完成課題設計方案。
②學習與創設問題導入模式有關的理論依據,積極開展理論學習與教學研究,認識導入新課時創設有效的問題情境在數學教學中的作用。
③邀請專家為教師作講座,提高認識,解放思想。
2、研究課題如何開題
本課題正式立項后,將重點進行信息化平臺搭建工作的研究,進一步明確研究方向、理清研究內容、調整研究方案。查閱已有的研究成果,遵循以學生為中心的認知心理學理論,增強教師在網絡教學中的作用。抓住教師的教學活動設計、學生的學習方式設計、師生交互設計、自動答疑設計、教、學評價設計等幾個方面開展研究,做好開題工作。
3.實驗研究階段
按方案和計劃開展實驗教學研究,加強集體備課,同一教師備課過程對本節內容共性的認識,要求共性的東西在課堂上要落實,再有個性的發揮,設計教師具有良好活動情境的教案,探求情境設計的最優方法。并且圍繞課題的基本價值取向和各項內容開展研究(期間進行不定期的成果展示與評估),完成有關論文、教育教學案例和音像資料等。在研究過程中
及時總結,積累資料,寫出階段性總結及召開階段總結交流會。
4.總結階段
系統分析整理資料,總結、鑒定實驗成果,完成結題報告《創設問題導入模式,提高學生數學探究能力》、整理課題研究的相關成果(論文和案例、有關影像資料等),籌備結題。
九、實施步驟
1、 前期準備:
20xx年4月3日-4月15日 課題申報和可行性分析,提出課題研究方案,組建研究隊伍。丁蘋年負責
20xx年4月16日-4月30日學習制作課件的軟件的應用。尹玉枝負責
20xx年5月1日-6月1日對“當今社會中學生學習數學的現狀”進行調查,并整理調查報告。周婧負責
20xx年6月2日-7月15日課題相關材料的收集。楊景艷負責
20xx年7月16日-8月30日進行第一專題《信息技術背景下創設教學情境,激活數學課堂教學》的研究。楊景艷 王彬負責
2、 中期研究:
20xx年9月-10月 進行第二專題《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的幾點思考》的研究
20xx年11月-12月 總結、匯報
20xx年1月-2月 進行第三專題《創設問題情境的實踐與研究》的研究
20xx年3月-4月 總結、匯報
20xx年5月-6月 進行第四專題《創設問題導入模式提高學生數學探究能力》的研究20xx年7月-8月 總結、匯報;撰寫研究報告。
3、 后期綜合、評估:
20xx年9月-10月 綜合四個專題的研究結果與研究報告,做結題準備
20xx年11月-12月 申請結題
十、課題研究的成果
1、 階段成果名稱
1.1 《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的幾點思考》,由丁蘋年負責;
1.2調查報告《當今社會中學生學習數學的現狀的調查》,由周婧負責:
1.3《信息技術背景下創設教學情境,激活數學課堂教學》,由楊景艷負責;
1.4《創設問題情境的實踐與研究》,由孫志新負責;
1.5《創設問題導入模式,提高學生數學探究能》,由楊貴枚負責;
1.6研究報告《創設問題導入模式提高學生數學探究能力》,由王彬、尹玉枝負責。
2、最終成果名稱
2.1《創設問題導入模式 提高學生數學探究能力》,由丁蘋年、 周婧負責;
2.2《創設問題導入模式 提高學生數學探究能力》,由楊貴枚、楊景艷負責;
2.3《創設問題導入模式提高學生數學探究能力》,由王彬、孫志新、尹玉枝負責。 十一、主要參加者的學術背景和研究經驗、組成結構
課題領導小組:
組長 丁蘋年:天津市九十六中學,中學高級教師;
副組長 楊貴枚:天津市九十六中學,中學一級教師;
組員 楊景艷:天津市九十六中學,中學一級教師;
王彬:天津市九十六中學,中學一級教師;
孫志新:天津市九十六中學,中學一級教師;
周婧:天津市九十六中學,中學二級教師;
尹玉枝:天津市九十六中學,中學二級教師。
課題研究小組:
組長 丁蘋年: 13年教齡,中學高級教師。現任學科組長,有豐富的教學和教學管理經驗。
楊貴枚:11年教齡,中學一級教師。現任高三數學教師,有豐富的教學經驗。
楊景艷:9年教齡,中學一級教師。現任高三數學教師,教學能力突出。
王彬:7年教齡,中學一級教師。現任高一數學教師,知識結構全面。
孫志新:9年教齡,中學一級教師。現任初中數學教師,掌握熟練的教學技能。
周婧:5年教齡,中學二級教師。現任高二數學教師,教學理念新。
尹玉枝:4年教齡,中學二級教師。現任高二文科數學教師,計算機水平高。
2課題組分工
丁蘋年:主持課題研究的日常工作,調配課題組成員的分工,制訂課題研究計劃與進度,負責專題保障課題研究正常運行。
楊貴枚、楊景艷:進行教學實踐,參與課題研究過程中的實踐教學相關課例、資源庫等的建立與拓展。
王彬、孫志新:收集資料,設計并參與課題相關教學實踐,相關教學資源的準備等工作,參與撰寫實驗報告。
周婧、尹玉枝:整理課題研究中的過程性文件,包括文字材料及撰寫總結、結題報告等文字材料,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的實踐,整理課題研究中的過程性文件,包括問卷調研過程等。
十二、完成課題的保障條件
首先,課題主要參與者都是大學本科及以上學歷,都在一線從事教育教學工作且分布在不同的的年級,是我校青年教師中的骨干力量。具有一定的教育教學理論基礎和比較豐富的經驗。參與者一直在研究教學改革方面的問題,對課堂教學以及學生也都有相應的研究,能夠很好的理解課程的新理念。課題組成員均有較高的寫作水平,擅長將研究發現提煉出研究成果。課題組成員年齡結構合理,精力充沛,為課題研究提供保障。此外,課題組成員思想要求進步,積極進去,敬業愛生,不斷追求自身的發展,在完成自己的本職工作的同時迫切希望從事教科研工作。這也為課題研究能夠高質量的完成提供了主觀保障。
完成課題的客觀保障條件:
第一:學校有教師機房,學生機房,班里有大屏幕,教師可以隨時上網查閱資料也可以隨時應用多媒體與教學想結合進行教學研究。
第二:課題研究方法多樣化,適合不同問題的探究和解決。文獻法有利于了解此類課題的研究現狀、前沿動態和指導課題的基礎理論;調查法有利于研究者在課題實施中發現個案的特色,規律性的東西,以便提煉和總結打下基礎。這些都為課題研究的進行和順利完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第三:我校領導非常支持課題研究工作,對于課題研究中的合理需求學校都能給予幫助和滿足。
我想,有這樣好條件的學校,有這些支持教育科研的領導,還有這些基礎理論的指導,更有這些勇于探索、不怕困難的老師團隊,我們的課題研究一定會取得豐碩的成果!
課題實施方案8
一、課題研究的背景及意義
在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知識經濟日益突起的時代,良好的行為習慣已成為現代人應具備的最起碼素質,良好的行為表現也成為測量和評價素質教育成果的重要內容和主要依據。在我國幼兒教育中,長期重視知識傳授、智力開發、特長訓練等,而對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缺乏足夠的重視和系統的教育,孰不知,幼兒階段是一個人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關鍵期。著名教育家陳鶴琴就曾說過:人類的動作十分之九是習慣,而這種習慣又大部分是在幼年養成的,習慣不好,則終生受其害。因此,我們必須在知行合一、知行協同的教育思想指導下,切實采取措施,把素質教育落到實處,抓好幼兒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也明確指出:"幼兒園的品德教育應以情感教育和培養良好行為習慣為主……"中外著名教育家對此都有專門的論述,我國教育家葉圣陶說:"什么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習慣"。 幼兒時期是人生的奠基階段,可見,抓住這一關鍵期,養成一系列良好習慣,將會使孩子終生受益。
我園地處城郊結合部,外來務工子女是我園生源的主力軍,占全園的20xx新學期幼兒園課題實施方案,孩子的家長大多數是外地農民,她們為了生計,有打工的,有做小生意的,也有撿廢品的。多數文化素養不高,整天忙于生計,對幼兒的教育不夠重視,孩子送來時有的衣服很臟,有的頭發淋亂,有的穿著拖鞋,有的愛講臟話,不知道跟老師打招呼,不會說普通話,地方方言很重,老師,幼兒都聽不懂,喜歡打架,大聲說話等等,也就是幼兒行為習慣較差,針對這一突出問題,我們幼兒園很有必要對外來人員子女如何進行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進行研究。
二、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和實踐價值。
理論依據:
我國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曾說過:"教育就是習慣的培養"。確實,禮貌習慣好,思想品德就優良;學習習慣好,就能取得優秀的學業成績。"人類的動作十之八、九是習慣,而這種習慣又大部分是在幼年養成的。習慣養的好,終身受其福,習慣養的不好,則終身受其害"。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明確指出:"幼兒園的品德教育應以情感教育和培養良好行為習慣為主……" 我國著名教育家陳鶴琴先生在《家庭教育》一書中告誡家長說:"自出生到七歲是人生最重要的一個時期,什么習慣,言語,技能,思想,態度,情緒都要在此時期打下基礎,若基礎打得不穩固,那健全的人格就不容易建造了"。正確合理的起始教育,要比在教育的矯正工作容易得多。
英國的洛克認為:"一切教育都歸結為兒童的好習慣,往往自己的幸福都歸于自己的習慣"。因此良好習慣的養成對于一個人的一生都有很重要的`意義。
實踐價值:
1、幼兒發展的需要
幼兒期是人的社會性行為、情緒情感、性格和認知等方面發展的關鍵時期,也是人的一生中發展速度最快,可塑性最強的時期。如果在這一時期的幼兒沒有得到科學的、適宜的、良好的教育,對以后的一生都會有著重要的影響。
2、教師發展的需要
幼兒教師是幼兒園教育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力量,是高品質幼兒教育最主要,最直接的創造者,幼兒園教育的質量取決于幼兒園教師素質的提高。
隨著教師社會地位和待遇的提高,社會對教師的素質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就要求教師要不斷學習,新理念,新思想,主動適應新形勢和社會發展的需要,使教師們在職為道德,教育觀念,教育能力,研究能力等方面都得到提高。
3、幼兒園發展的需要
幼兒是幼兒園的真正主人和服務對象,物質環境的準備突出體現適合他們的發展需要。幼兒園有利于培養幼兒的優良品德,有利于開發兒童的智力。
作為基礎教育,要想豐富幼兒園的校園文化,增強幼兒園的內涵發展,提升教師的思想政治素質,理論水平和業務水平,必須考慮幼兒如何發展的問題。同時本課題的研究也將為""期間幼兒園創辦"南京市標準幼兒園"奠定良好的基礎。
三、課題的界定
外來務工:是指原本家在外地的人由于工作和生活的需要,來到當地工作,生活。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就是指他們的孩子。
習慣:指有重復或練習而固定下來并變成需要的行為方式,習慣的本質是"自覺自動",是一種出于需要而自動出現的行為方式、傾向。
良好的習慣是指符合當前社會規范和幼兒自身發展水平的,在生活衛生、道德品質和認知學習諸方面所表現出來的穩固自動化了的行為。良好的習慣是有規律的、整潔衛生的;獨立的、不妨礙他人的;有利于個人發展和社會文明的習慣。這種良好的習慣是通過有目的、有計劃的練習而形成的,它可以使幼兒對社會生活有更好的適應行為。
幼兒時期良好行為習慣內容可以分為:良好品德習慣、良好生活習慣、良好
衛生習慣及良好學習習慣。
四、研究目標
1、通過研究,使幼兒形成良好的生活衛生習慣、文明禮貌習慣、交往合作習慣、學習勞動習慣等,促進幼兒身心全面發展,使幼兒終生受益。
2、探索對幼兒進行良好習慣養成教育的有效途徑、方法。
3、探索如何指導家庭與幼兒園配合,共同做好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工作。
五、 研究的內容
1、現狀研究:調查分析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的現有習慣,明確幼兒不良行為習慣的表現及原因分析。
2、文獻研究:本課題的內涵、特征、原則、基礎理論研究。
3、內容研究:幼兒期間應養成的習慣內容包括哪些方面。
4、策略研究:幼兒習慣養成的途徑和方法,在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在家園合作狀態下以及在社區活動中如何養成幼兒的良好習慣。
5、子課題:幼兒園外來務工人員子女文明禮貌習慣培養的研究。(小班)
6、子課題:幼兒園外來務工人員子女衛生習慣培養的研究。(中班)
7、子課題:幼兒園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學習習慣培養的研究。(大班)
六、運用的主要研究方法
1、調查法;通過編寫量表、問卷對幼兒、教師、家長的相關情況及研究過程中的變化情況進行調查,取得真實性資料。
2、文獻法:認真學習現代教育理論,通過理論學習,查閱整理與課題相關的文獻資料來更新教育理念,確保研究過程的科學、合理、有效。
3、觀察法:通過觀察,發現幼兒不良習慣并給予及時糾正輔導。
4、個案分析法:對特殊案例進行分析、比較,得出個性的、共性的特征。
5、行動研究法:研究者與實踐者一道深入教育實踐,在充分調查研究的基礎上,篩選出急需解決的,典型性教學實際問題,然后研究者通過講座、咨詢等多種形式有針對性的提供理論指導,幫助實踐者有計劃地、螺旋式地系統反思、研究自己的教育活動,從而不斷改進教育實踐。教育行動研究蘊涵著兩個基本的理起理念:在實踐中學習;實踐者成為研究者。
6、總結法:實驗教師從行動研究中進行總結,課題組形成研究報告。
七、研究步驟和進程安排
(一)研究準備階段 (20xx年9月——20xx年2月)
1、進行理論文獻的收集、整理。
2、組織教師學習有關這方面的理論。
3、請專家到園講座、指導、引領。
4、制定子課題實施方案。
5、邀請區教科室領導、專家開題論證,提出意見,進一步修改實施方案。
(二)課題實施階段 (20xx年3月——20xx年9月)
XX年3月
1、分析全園幼兒基本情況,對幼兒家長進行問卷調查,了解幼兒在家的一些行為習慣。包括(文明禮貌習慣、生活衛生習慣、勞動學習習慣)
2、各班進行個案調查,觀察記錄,跟蹤指導。
3、理論學習,指導實踐研究。
4、小結本月課題研究情況
XX年4月
1、各班進行活動觀摩。研討研究中的問題
2、理論學習。
3、小結本月課題研究情況
XX年5--6月
1、小結階段性研究成果。
2、邀請專家來園引領、指導。
3、根據小結的情況糾正不足,突出重點進行研究。
(三)課題總結階段 (20xx年9——20xx年2月)
1、收集整理課題資料,裝訂資料。
2、各成員認真總結自己的研究成果,撰寫出自己的研究心得體會和經驗論文,形成文集。
3、各課題組認真進行總結,撰寫好各子課題的研究總結,在此基礎上撰寫總課題的研究報告。
4、推廣研究成果,采取請進來,走出去的方式進行,
5、幼兒園將邀請專家來園指導、鑒定研究成果,申請結題
八、完成本課題研究任務的條件分析
1、園領導高度重視,親自參加課題研究,成立專門的課題研究小組。邀請市、區的領導專家進行課題的論證、指導幫助。
2、幼兒園投入一定的資金,保證課題研究的順利進行。
3、課題負責人是幼兒園園長,在課題研究成果和論文發表上有顯著的成績,有很強的教科研能力和組織能力。各子課題負責人都是園骨干教師,有一定課題研究工作經驗的積累。
九、預期研究成果
1、課題研究報告。
2、研究論文集。
3、相關的活動圖片資料集。
4、主題活動方案集
十、課題組主要人員分工
1、方云琴(園長):課題主持人 小一
2、姚 豫 : 課題研究者。 小高
3、顏春梅:課題研究者。 小一
課題實施方案9
一.課題界定及理論依據
課題界定:
“小學美術課堂”這里指的是按教學常規要求進行的美術課堂教學,即在以40分鐘為一節課的單位時間里,以班級為單位在教室里進行的教學活動方式。要求在一節課內要完成教學任務,達到教學目的。這種教學形式的特點是地點固定、時間固定、學生集中、內容集中、目標性強、環節緊湊。一節真正意義上的美術課不能照本宣科,還必須根據本地學情、教學設備、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時制宜地備課、準備教具、制定教學方法和采用教學手段,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以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綜合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為最終目的教學實踐活動。
“學生學習習慣”是指學生在長期的學習實踐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不需要意志努力和監督的自動化行為傾向。
“策略”就是為了實現某一個目標,首先預先根據可能出現的問題制定的若干對應的方案,并且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根據形勢的發展和變化來制定出新的方案,或者根據形勢的發展和變化來選擇相應的方案,最終實現目標。
理論依據:
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探究獲取知識,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是課程改革的新理念。有國內外相關資料表明:學習的好壞,20%與智力因素相關,80%與信心、意志、習慣、興趣、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相關,其中學習習慣占有重要的位置。世界著名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也說過:“播下一個行為,收獲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獲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獲一種命運。”可見習慣有一種多么強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為了盡快改變小學美術課堂上學生學習習慣不良的現狀,尋求培養良好學習習慣的途徑與方法,探討在小學美術課堂教學中學生課堂養成教育進行研究。
二.選題背景及研究意義
選題背景:
周玉仁教授曾說過“凡是學生能自己探索得出的,老師決不替代;凡是學生能獨立思考的,老師決不暗示”,注重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模式也是新課程改革的重要目標和內容標準之一,而要能有效的實施這種教學模式,必須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生具有了這一良好的學習習慣,才能去主動的學習,才能探究出問題的原因,教師才能真正做到把學習的時間還給學生,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才能更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才能使課堂教學立于不敗之地。同時,對小學生來說,除了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培養外,很重要的是要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發揮和突出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培養他們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因此,小學生課堂學習習慣的培養應是基礎教育的重要內容。讓小學生帶著問題,帶著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思維進入課堂對于學生有著重要的作用。
研究意義:
在美術教學實踐過程中,我們經常會發現有這樣一種非常嚴重的不良課堂狀態:學生工具準備不夠充分,在學習中積極性不夠高;學生的參與率低,缺乏足夠的思考空間。這種現狀的出現歸根結底是我們沒有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課堂學習的好習慣。俗話說:“好習慣終身受益”。良好的學習習慣是一個人走向成功的基礎,也是人素質高低的體現。對小學生來說,他們年齡小,知識少,行為習慣正處在形成之中,可塑性大,可變性強。
由此可見,如何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美術課堂習慣已經是迫在眉睫的事情,于是我決定,就以此為我課題研究的主題,探討小學生美術課堂養成教育的策略研究。
三.課題研究目標及內容
研究目標:
在小學美術課堂教學中,注重學生的課堂學習習慣的養成教育,構建“主動——探究”式教學模式,本教學模式的研究,從微觀領域著實于研究教學策略。旨在探究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突出體現對人的教育,通過審美教育,藝術實踐,藝術體驗,以提高學生的主體意識、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以及獨特的個性品質。在交流中架起連接師生情感、傳承美術文化和審美思想的橋梁,共同探索未知的領域。在愉悅體會成功的情感中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是在實踐中形成的并依據一定的教育理論構建的教學模式。
(1)掌握小學生學習美術過程中的學習習慣養成狀況。
(2)探討小學美術教學中養成課堂學習習慣的途徑和方法。
(3)構建“主動——探究”的教學模式。
主要內容:
(1)小學美術課堂教學中學生課堂學習習慣養成的現狀調查,利用問卷調查、個別訪談、召開座談會等方式,調查學生課堂學習習慣差的原因,為分析形成原因奠定基礎。
(2)小學美術課堂教學中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不高的原因調查與分析。從教育學、心理學、生理學的角度分析小學生不喜歡美術教學活動的原因,同時也要從教師教學方面尋找原因,并進行認真分析。
(3)制定小學美術課堂教學中“主動——探究”模式并付諸實踐。
(4)小學生喜歡美術活動的.個案研究。
四.課題研究過程及方法
研究過程:
(1)利用“課前預習”,培養學生搜集學習材料的好習慣。課前讓學生帶著問題去搜集有關材料。通過這一過程,學生做好了課前的充分準備,為課中練習奠定了必要的物質基礎,同時也讓學生養成了帶學習工具的良好習慣,他們逐漸體會了動手操作的快樂。
(2)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訓練學生學會聽課,并利用有效地教學手段適時檢查學生的注意力集中情況,學生課中認真傾聽的習慣才能慢慢得到培養。
(3)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在思想上產生不同的認識,想法,見解,教師必須提供有效的時間和空間,激活課堂。
(4)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學會與人合作,學會在合作中張揚自己,接受別人,只有學生在學習過程不斷交流,融會貫通,課堂教學內容才能得到不斷地深化和升華。
(5)借鑒別人的做法:建立教師、學生、家長相結合的評價聯系卡。
研究方法:
該課題目的是體現“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主要研究如何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利用學生求知欲,學生養成課堂學習的習慣。在實驗研究過程中,利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手段去激發學生求知欲,使其成為每個學生主動學習的內驅力,進而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以求對學生今后的繼續學習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采用的研究方法有:
(1)案例研究法。通過學生主動學習與美術學科教學整合案例研究,有針對性的積累實踐經驗。特別是研究課前預習與課堂教學的有機結合問題。
(2)行動研究法。在學習、教育、教學、教研方面不斷實踐,通過上教研課、主動聽別人的課、評課、編寫導學案、撰寫教學反思、參與學生的實踐活動、進行個案分析等途徑來研究。
(3)經驗總結法。不斷挖掘與課題有關的相關要素,及時總結體會和經驗。
(4)文獻資料法。查閱相關資料,參考相關成果,進行綜合分析,尋求理論與實踐創新。
五.課題研究的實施
第一階段:準備階段:(xx年12月——xx年2月)進行相關理論的學習,制定課題實施方案。
第二階段:實施階段:(xx年3月——xx年4月)嚴格按照課題的實施計劃方案實施本課題的研究。采取閱讀學習、聽課研討、實踐反思等達到良好行為習慣的基本養成。
第三階段:總結階段:(xx年5月——xx年6月)整理和分析各種研究資料,匯總研究成果,撰寫研究論文;撰寫課題研究結題報告,申請結題。
六.預期結果
1.促進教師教育教學經驗的提升及自身的成長。
2.促進學生美術技能、理論學習、動手能力等方面的提高,調動學生學習美術的積極性。
3.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學會學習,學會做人,全面發展。
4.形成小學美術課堂教學中“主動——探究”模式理論體系。
5.撰寫結題報告。
6.撰寫一篇《美術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的論文。
課題實施方案10
一、問題的提出:
幼兒園課程是實現幼兒園教育目的的手段,是為幼兒精心選擇和組織的學習經驗。近幾十年來,世界各國的教育改革,都將課程改革視為教育研究、兒童發展的重要環節,視課程為連接理論與實踐的一個橋梁,因此,幼兒園課程改革的研究是當前幼教領域的重要研究方向。
(一)實踐的反思:
1、對幼兒園課程存在問題的思考
長期以來,我國幼教課程受以前蘇聯為代表的知識中心論的影響,片面強調知識的灌輸,強調教育者的地位與功能,無視被教育者的主體性,教育對象完全異化成為一種“容器”,從而造成孩子“高分低能”,不利于個性的發展和實踐能力的培養。近幾年來,隨著幼教改革的深入,幼兒園加大了課程改革的力度,力圖在課程中進一步克服教師中心的現象,更多地關注幼兒的興趣、需要,關注幼兒的個別差異和不同的發展要求。伴隨著這一趨勢,活動課程、游戲課程、生成課程等課程方案走進了幼兒園,但是,新的理念在帶來變化的同時也帶來了挑戰。第一線的幼兒教師是教育實踐的主體,在實踐中,一部分教師認為以兒童為中心就不能有任何干預與要求,過分注重幼兒的天性而削弱教育的引導作用,養成兒童以自我為中心,不利于兒童智力潛能的開發和規范意識的養成。一部分教師懂得要尊重幼兒主體,以兒童發展為本,但并為掌握正確的培養方法,教育過程所采用的策略與應有的理念往往脫節,有時常常產生矛盾的結果。如:教師只是從溫和的教育態度來淺表地詮釋尊重兒童,但在溫和的外表下,控制兒童言行的實質并未改變,教師仍然用“教育者”的尺度,凡符合教師“標準”的就樹為樣板,凡不符合的仍然遭淘汰,并未真正讓孩子成為生活的主體。
我們認為,實踐與理念脫節是阻礙教育改革深化的一個主要問題,解決這一矛盾,固然需要全面的把握理念的內涵與本質,但更需要掌握理念與實踐的中介,將正確的教育理念演繹成有效的教育行為。從以知識為中心轉變到以兒童為中心,從目標模式到過程模式;理論上,課程的設計、運用和評價,以社會文化、知識和兒童發展這三個方面為依據,而實踐中,教師往往難以使這三者取得一種平衡。一種課程模式是否實際地產生理想的效果,不僅在其本身的理念多么先進,更重要的是要符合教育的實際,要具備實施的可能性。因此,從國情出發,探索符合本地社會需要和本園實際的園本課程成為本研究的重點。
2、對本園原有研究的思考
本園是全軍、廣西、南寧市四級示范幼兒園,為了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質量,我園積極開展教育科研,先后進行了《蒙臺索利教育本土化的實驗研究》、《自主性游戲與幼兒主體性培養的實踐研究》兩項課題研究(注:均為南寧市“九五”規劃課題)。20xx年初我們對全園二十個班級進行了較為全面的摸底,經過觀摩半日活動、教師座談討論、家長調查反饋,我們發現:在區域活動、角色游戲等自發選擇、自主開展活動中的幼兒主體性表現明顯。但在一些教育活動,生活活動中,幼兒受控制的程度仍較高,主體性無法充分體現。幼兒在平日生活中主體意識、多方面的興趣性及積極的情感體驗未能得到應有的培養。
面對現狀,我們進行了深刻的反思,逐漸認識到:從綜合教育到“五大領域”、“活動區教學”、“活動課程”,我們更多地關注孩子的“教育”,而忽略了幼兒的生活,忽略了教育對幼兒生活的引導,即引導幼兒以一種積極的個體意識去主動地感受生活、豐富生活、創造生活,在生活過程陶冶情操,培養個性,啟迪智慧,發展能力。
新頒布的《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亦明確指出:“幼兒園應為幼兒提供健康、豐富的生活和活動環境,滿足他們多方面發展的需要,使他們在快樂的童年生活中獲得有益于身心發展的經驗。”
(二)理性的思考
1、終身教育與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21世紀的基礎教育把每個學生潛能的開發、健康的個性的發展、為適應未來社會發展變化所需要的自我教育、終身學習的愿望和能力的初步形成作為最重要的任務。
新頒布的《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在各領域的目標、內容和要求以及組織和實施、評價等所有環節中,也一致將培養幼兒終身學習的基礎和動力放在了核心位置,強調教育活動要“既符合幼兒的現實需要,又有利于其長遠發展”。各領域的目標表述較多地使用了“體驗”、“感受”、“喜歡”、“樂意”等詞匯,突出了基礎教育共同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的趨向。其根本目的是為了兒童能夠一生持續的學習,有尊嚴地、有質量地生活,不僅是未來的生活,也包括其現實的生活。這就使我們必須關注:幼兒在幼兒園生活中是否得到了一種積極的情感體驗?他們是不是快樂地學習與生活?是因此變得越來越熱愛學習還是越來越厭倦學習?在獲得知識的同時是體驗到自尊自信、相互尊重,還是變得自卑、消極、感情冷漠?這些必須成為衡量教育成敗的最重要標準之一。因此,只有讓每一個幼兒在愉快、自信、有尊嚴的幼兒園生活中發展潛力,良性成長,才能為一生的學習和發展奠定基礎。
2、現代教育“人文關懷”、“幸福生活”的呼喚
促進幼兒全面發展是幼兒教育的終極目標,其核心是培養“完整幼兒”。培養“完整幼兒”指培養具有完整人格的幼兒,強調的是人性和對人性的發展。幼兒教育必須把幼兒看作一個人,一個有需要、有尊嚴、有動機的相對自主的不斷變化發展的人,重視幼兒的興趣、需要、個性、情緒情感、意志、動機、主體性(主動性、自信心、積極性、自覺性、創造性)等,從知、情、意等多方面發展幼兒。
誕生并盛行于70年代初的人本主義教育思潮提出“人文關懷”的主張。所謂“人文關懷”是指課程應充分關注人,關注人的生存狀況和生存意義,關注人的生成、發展與完善,關注人的生命價值與意義。幼兒教育作為教育的基礎階段和人生的奠基工程,理應關注幼兒的生存、生活狀態,引導幼兒走向幸福生活,在幸福生活的過程中追求理想的人格。對于幸福生活的引導指向兩個方面:一是幫助幼兒積極地展開現時的生活,讓幼兒充分感受童年生活的快樂;二是引導幼兒主動把握未來生活,追求幸福的人生。這二者是共同延續不可分割的,只有積極地展開現實生活,才能主動地把握未來;要主動地把握未來,就必須從現在開始積極地生活。
鑒于上述思考,我們提出了快樂教育課程,目的是克服現行幼兒園教育的弊端,貫徹落實《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精神,形成有效促進幼兒全面發展的教育方案,為幼兒創設愉快、充實、健康成長的樂園。
所謂快樂教育課程,就是讓幼兒在充分享受快樂童年生活的同時,培養其積極主動地學習與生活,使幼兒形成良好情感和個性心理品質,養成良好的生活、學習、行為習慣,獲得生活、學習、交往的基本態度和技能。
快樂教育課程是以幼兒身心發展的客觀規律為基礎,以培養“樂于生活、樂于學習、樂于交往”的具有充分主動性的人為總目標,從幼兒的興趣、動機和需要出發,通過創設和提供各種有效和適宜幼兒生理與心理年齡特點及個體差異特點的教育環境、教育活動、教育方法,促進幼兒身心整體、和諧、健康、自主發展。
快樂教育課程以發展心理學理論、羅斯杰、馬斯洛的人本主義課程論、杜威的兒童發展為本理論作為課程的理論基礎。
二、研究思路:
(一)研究目標:
1、探索幼兒園快樂教育課程的目標體系;
2、探索幼兒園快樂教育課程的內容;
3、探索幼兒園快樂教育課程的組織形式和有效方法;
4、探索幼兒園快樂教育課程的評價指標;
(二)框架構想:
1、課程模式設計:
許多資料表明,課程走向整體綜合化已成為教育的必然。目標模式課程至今仍然長盛不衰,其操作性強、效果明顯可見是主要原因。過程模式的許多觀點的確表達了教育的理想,但他對教師的要求實在太高,其追求的價值比較抽象,因此從我國目前的師資狀況、社會意識及其文化價值觀念等條件來看,要完全采用這一模式,最后的結果可能事與愿違。所以,結合我國國情,我們綜合目標模式與過程模式兩種課程模式的優點,采用主題教育與生成課程相結合,將教育目標、內容與幼兒興趣和需要巧妙結合,按《綱要》要求“關注個別差異,促進每個幼兒富有個性的發展”。
2、課程的目標設置:
以培養“樂于生活、樂于學習、樂于交往”的人為主線,以“生活、學習、交往”三大領域及幼兒年齡階段為兩條緯線,構建快樂教育課程目標系統。目標系統含總目標、分解目標、層次目標和單元目標。
(1)總目標:以幼兒身心發展的客觀規律為基礎,以培養“樂于學習、樂于生活、樂于交往”的具有充分主動性的'人為總目標,從幼兒的興趣、動機和需要出發,通過創設和提供各種有效和適宜幼兒生理與心理年齡特點及個體差異特點的教育環境、教育活動、教育方法,促進幼兒身心整體、和諧、健康、自主發展。
(2)分解目標:從“生活、學習、交往”三大領域來分解構建目標。
生活目標:
激發幼兒對大自然的熱愛,熱愛家庭生活、幼兒園生活,熱愛家鄉,熱愛祖國;使幼兒具有健康的身體、健康的心理,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積極幼兒對美的事物的喜愛,培養幼兒認識美、發現美、表達美、創造美。
學習目標:
激發、保持幼兒的學習興趣與動力,促進幼兒學習積極性、主動性的逐步形成,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與態度;使幼兒能將所學的知識或技能逐漸運用到日常生活中,并嘗試用來解決一些問題;培養幼兒的探索欲、探究心、動手嘗試與操作能力,逐步培養幼兒學習能力。
交往目標:
樂意與人交往,養成對他人、社會親近、合作的態度,促進幼兒良好個性心理品質的形成與發展;學習初步的人際交往技能。
(3)層次目標:根據各階段幼兒的認知特點及年齡特點,制定出各年齡段幼兒的層次目標。
(4)單元目標:根據層次目標,結合社會需求、地域條件、幼兒發展需要,以情感教育和個性培養為著眼點,構建貼近幼兒生活的單元主題框架;同時,教師也根據對幼兒一日生活的觀察,從本班幼兒的興趣及需要出發,生成單元主題,根據主題制定目標。
3、課程的內容選擇:
以“生活、學習、交往”三大領域為框架,圍繞目標制定課程內容,課程內容依據以下原則制定:
(1)應從培養未來人才的要求出發,具有前瞻性;
(2)應從本地人文背景出發,扎根于本地實際;
(3)應與幼兒現實生活經驗相結合;
(4)應考慮本班幼兒、個別幼兒的興趣、需要;
(5)應具有相對穩定性、靈活性、自我調整性;
4、課程實施的組織形式與方法:
(1)以整體性發展為原則,強調組織形式靈活化。即教育活動的組織形式服從于教育目標、教育內容和幼兒的實際情況,根據實際需要靈活開展集體教育活動、小組教育活動與個別教育活動。
(2)拓展教育途徑:在“一日生活即課程”的觀念指導下,開展集體教育活動、專項活動室活動、游戲活動、生活活動、戶外活動,注重正規教育活動與日常隨機教育活動相結合,注重通過一日生活中的各項環節培養幼兒積極態度與情感、良好習慣與技能。
(3)教育方法多樣化,重視運用現代與傳統的多種有效方法,根據幼兒的興趣、需要、年齡、個性特點,采用相應的方法和手段。
(4)開發潛在課程的教育能量:
①創設有利于幼兒身心發展的物質環境:包括建設優美的園所大環境,如生活環境、自然環境;創設可供幼兒選擇的教育環境:如:建立幼兒閱覽室、美工活動室、音體室、感覺統合活動室、室內體育活動室、蒙臺索利工作室等多種專項活動室以及角色游戲長廊、多功能游戲室、戶外體育場等游戲環境;
②創設充滿尊重、理解、肯定與鼓勵的精神環境,全員教職工努力營造安全、溫馨、愉快的心理環境,是幼兒園能力真正成為孩子的樂園。
③建立“合作型”的家園關系,本著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則,爭取家長的理解、支持和主動參與,實現家園共育。
④充分利用社區自然環境、教育資源、擴展幼兒生活和學習的空間。
5、課程的評價:
(1)日常形成性評價:主要通過對班級體進行整體性的定量評價,對典型事例進行個別性的定性描述。
(2)終結性評價:主要通過一學期一次的教師主觀評價和一年一次的測試性評價,對課程的各個方面進行綜合性的評價。
三、課題實施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行為研究法,由園領導、園科研室成員及具有一定理論基礎,且教育經驗豐富的教師組成研究小組,邊實踐、邊研究,在實踐基礎上形成方案,從實踐研究中形成思路,回到實踐中檢驗并形成經驗。
(二)研究步驟:
第一階段:提出方案(20xx年3月—20xx年6月)
1、組織全體教職工分組討論,總結教育教學經驗,發現教育工作中的不足。
2、以理論培訓與經驗交流相結合,幫助教師進一步更新教育觀念。
3、研究組集體討論,提出課程目標,選擇制定內容,調整課程結構,形成研究方案。
第二階段:方案實施階段(20xx年9月—20xx年7月)
1、實施研究方案,收集、處理資料。
2、做好日常性評價及每學年進行一次終結性評價。
3、每學期召開一次全園教育工作討論會,不斷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4、做好撰寫論文、階段總結、教育個案等階段性成果。
第三階段:研究總結階段(20xx年9月—20xx年12月)
1、撰寫課題研究報告。
2、整理、歸納有關資料,匯編課程研究專著。
3、做好結題準備。
四、預期成果:
1、課題研究報告;
2、相關問題的研究論文;
3、快樂教育案例及光碟;
4、《幼兒園快樂教育課程研究》專著;
課題實施方案11
一、課題研究的背景
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入,隨著新課程改革的全面實施,“反對填鴨式,注入式,教學,解放學生的思維,尊重學生的人格,發展學生的獨立性,自主性和創造性’已經成為廣大教育者的共識。面向新時代的素質教育要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僅要掌握知識。更重要是掌握方法,學會如何學習,實現有“學會”到“會學”的轉變,在學習上獲得主動,自主和獨立。
二、課題研究的依據
1.建構主義認為:學習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獲取知識的過程其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自主學習是一種主動的、建構性的學習過程。是學習所必備的能力,是學習所必須的條件。是學習活動開展的方式,是學習活動組織的模式。
2.自主性學習:是指學生為主體支配自己權力的意識、能力,集中表現為自尊、自立、自強等自我意識以及自我激勵、自我調控、自我評價的能力等,充分體現了個性化學習。心理學家布希爾指出,創造力的形成離不開個性這一因素。無數事例證明,有個性的人,才有思想,屬于自己的獨特思想,才有奇才,才能創造。
三、研究目標及內容:
1.通過研究,在各學科教學中構建新型自主學習教學樣式及其策略。
2.通過研究,致力于培養、提高學生獨立自主地獲取知識、信息的能力、創造性地運用知識、信息的意識和能力。自主學習,使身心得到和諧發展。具體表現為:
(1)具有獨立學習的意識和一定的能力。即對所學內容感興趣,樹立學好知識的責任感,并能主動參與學習活動,體驗到用學到的知識解決問題的成功感。
(2)能在自我激勵下不斷學習。這種自我激勵表現為:在學習上有自信心,相信自己的學習能力和價值,并奮發自強,不甘落后。
(3)創造性地學習。不滿足獲得現成的答案或結果,對所學內容能展開獨立思考,進行多向思維,能創造性地運用所學到的內容去適應新的財政部,探索新的問題,拓寬自己的視野。
(4)培養責任感。就自主性的個性層面,我們要培養學生的自信與自尊,社會層面,我們主要發展學生對社會價值的體認和形成一定的責任感。
3.通過,轉變、更新教師的教學觀、質量觀、人才觀等教育觀念,提高教師的理論水平和教育教學能力,培養一支科研型的教師隊伍,形成融科學性。
四、研究對象:
1-6年級學生
五、研究方法:
1.被試的研究方法與組織形式。
在設計方案時,我們考慮支要切實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課堂教學中有關鍵的操作行為,才能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也考慮支建構主義理論(課題理論依據之一)本身的特點,在研究方法上我們采用個案分析法和行動研究法相結合。同時,實施三大策略:學習理論,尋找研究的支撐點;解讀案例,通過解讀,進一步提升理念;總結經驗,在研究中提練本質,對經驗進行系統化。
2.實驗變量的操作方法
“教學中開展自我學習”,不僅是在課堂教學中開展以學生為主體的各種學習活動,更主要的是使學生獲得自主發展動力和能力。對學生而言,主要是獲得理智的挑戰。這里,“自主”不僅是課堂教學的載體,而更多地看作課堂教學的目標。無論是語文、數學還是英語等其它課程,新的課程標準都把經歷、體驗、嘗試、探究作為教學目標最為重要的行為動詞。因此,我們也把這一過程作為課堂教學的目標,讓學生在自主的學習活動中去發現,去經歷,去探究。我們讓自主成為學生獲取知識的根基,成為能力生成的橋梁,成為情感態度價值觀成長的渠道。
3.變量的控制與觀測
影響學生學習方式形成因素包括顯性的和隱性的,我們用定期進行問卷調查、召開學生家長座談會等多種形式及時了解分析學生的學習方式的轉變情況(強調:不僅僅是根據成績的數據)。其中問卷測評形式一般屬于半投射式或半開放式,這樣能夠比較真實地反映學生的自主能力發展狀況,以便及時總結以制訂后繼策略。
六、組織機構:
負責人:戴艷平、楊紅英、
主研人員:陳錫銀、劉超、陳青、沈和、顧明剛、徐榮海、魯瑩瑩
劉冬、李建平、江曄、王軒、徐黎明
七、研究計劃進度
1.20xxX.10-20xx.2(起始階段):文獻研究,課題論證,開題。
(1)20xx.10-20xx.12成立課題組,收集與課題相關的資料。根據課題研究的'需要,對課題組成員進行理論與技術的培訓。
(2)20xx.1-20xx.2完成課題研究的設計和論證工作。
2.20xx.3-20xx.9(全面實施階段):實驗班教師進行課題研究,階段總結,調整、修正方案及操作過程
(1)20xx.3對實驗班學生采用新的學習方式,著手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對學生進行調查。
(2)20xx.4.推出自主學習研討課,培訓學習。
(3)20xx.5推出多節研討課,組織教師對課列進行分析,不斷改進策略和方法。
(4)20xx.6根據研究情況寫出論文,寫出階段性的研究報告一份。
(5)20xx.7寫出個案分析和論文各一篇,總結自主性學習的策論和方法。
在研究的過程中,不斷收集校本教材的有關資料,進行中期評估。
3.20xx.10-20xx.1(總結階段):召開課題鑒定會,結題。
(1)20xx.10針對中期評估中存在的問題,進一步完善方案,深化研究,
(2)撰寫研究報告,研究成果結集成冊。
(4)進行校內經驗交流;
(4)邀請專家對課題進行結題論證。
八、研究成果及展示方式
1.我們覺得,小學語文開展自主學習研究,師生雙方的智慧均在教學中得到了提升。
實驗為課程的動態生成構筑了一個平臺,為教師的專業成長提供了一個站臺,為學生自主能力的提升展示了一個舞臺。經過三年課題實驗,學生在課堂上自主、合作的互動中,實驗班的學生大多數具備了良好自主學習習慣,交流討論時表現出極強的主動意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得到了發展。真正讓學生喜歡語文,會學語文。自主的學習方式為學生創造了一個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使學生的主動性充分發揮,從而使自主學習真正落到實處。從而提高我校的語文教學質量。
2.研究成果展示方式
(1)課堂教學展示
(2)撰寫論文及實踐成果
(3)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檢測
課題實施方案12
一、本課題的研究現狀述評及選題的意義:
1、就目前的初中地理教學現狀而言,雖然一再強調素質教育,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強調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但事實上勿用諱言,仍然停留在升學應試考試的教學層面上,教師的努力,學生的任務仍然是圍繞著高的升學率及考入更好的學校。但是就目前師生共同努力的結果卻是:一小部分學生奮力擠入了重點高中,一部分進入普通高中,仍有一部分直接進入社會,服務社會。而進入高中的這一部分學生仍然是肩負著考試機器的重任,仍為考分奮斗。而進入社會的這部分學生在接觸生活、生產實踐的過程中,所學知識卻不能應用,遇有問題不能分析解決。即缺乏科學解決問題的方法與思維,缺乏科學素養。這樣的結果實際上是與學校教育的初衷相悖的。但盡管如此,教師在中考的重壓下,嚴重缺乏這樣的改革精神與改革精力,更缺乏這方面的專題研究。
2、隨著新課改的實施,新的教育理念和社會對教育的更新要求,教師們必須在這方面有新的考慮,新的思維。要從培養對社會直接有用人才,教給學生科學思維方法,即“授之以漁”,而不是“授之以魚”。選擇這一話題的意義在于:
①以新課程的理念,對教育提出更高的教學能力要求,不能僅僅充當“教書匠”,而要當好導師、導演和演員和不斷學習的學員,以課本為素材,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分析的方法,歸納演繹的方法;
②力求在地理教學的“課堂導入”這一環節中,有所突破,有所創新,以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使得地理課的教學在一節課的開始就對學生充滿吸引力,盡而使地理課堂教學高效進行。
③通過師生的共同努力,培養出具有科學思維能力,直接服務于高中教學,服務于社會的新型初中學生。
二、課題研究的主要思路、重要觀念。
1、一個人的一生是短暫的,所學的東西是極有限的,尤其在初中階段。初中地理教師不能評書本、講書本,更重要的要教學習化學的方法,學習地理的思維,重過程、輕結果,為今后的學習打下基礎。
2、初中地理教師不能僅有初中教學的本領,僅有初中的地理知識能力。要在新課改精神指導下,徹底轉變觀念。即強調教學是“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的反思性、批判性、探究性的活動,是以理解為基礎的體驗生活和構建生活的過程,是師生互動的交往活動。”通過研究,要提高教師在這方面的能力。
3、初中地理課教學雖然僅擔任了整個地理教育中的啟蒙教育任務,但是本學科屬于學生感興趣的自然學科,有著十分優越的學科特點。通過實驗操作、現象分析、理論推理、演繹結論、舉一反三、多學科滲透等,對初中學生科學素養的提高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環節。
三、課題研究方法及側重點
1、在研究的準備階段,采用文獻研究的`方法與系統的方法,構建詳細的課題研究操作的實施方案,分工協作,分部實施。
2、在研究的實施階段,根據初中地理教學特點及初中生的知識結構,擬采用熱點討論、活動表演、聽寫自查、多媒體導入等方式方法開展研究,積累資料。并側重學生科學素養培養的校本課程進行實驗,加強個案研究與階段成果總結。
3、在研究的總結階段,采用邏輯的方法與經驗篩選的方法進行總結,撰寫研究報告。
四、課題的理論意義,應用價值
1、樹立新型教學觀的需要。根據新課改的的要求與精神,通過實踐、研究、徹底破除“以教為基礎,先教后學,學生只能教師學,學生只能復制教師講授的內容”的局面。而達到“教是為了不教”、“教師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在教學生學”的境界。
2、樹立新型學生觀的需要。我們面臨的學生都是發展中的,尚未成熟的生命個體,具有巨大的潛能與極強的可塑性。他們也是獨特的人,存在個體間的差異。但是每個人都有可能在某一方面或某件事情上獲得成功。這就要求教師要用欣賞的眼光看待每一個學生,而不應用一套陳舊的、千篇一律的教學方法去教他們,讓他們只學會一點可憐的書本知識。
3、適應新課改的需要。
4、新形勢下教師自身成長發展的需要。
五、課題借鑒的主要理論:
新課程標準、科學教育理論、現代教學論、系統論、認知心理學、主體教育理論
六、預期效益
教師論文集、教學課件集、優秀教案集、教學展示課等。
七、課題的研究步驟(20xx年11月――20xx年7月)
為了保障課題研究有條不紊地進行,我們結合學科特點制定研究方案,確定研究進度,基本情況如下:
(一)20xx.11——20xx.3準備階段;
(二)20xx.3——20xx.3實踐階段
(三)20xx.3——20xx.7總結階段
(一)研究的準備階段(20xx年11月――20xx年3月)
這個階段的主要工作是確定研究課題,設計研究方案,確定課題組成員分工,做好實施的充分準備。
在這段時間內,我們將建立課題組,確定課題組的研究成員,并召集全體課題組成員召開課題組會議,確定課題研究的具體內容,擬定具體的研究方案。
在具體的研究工作中,我們將做到:
1、每學期單周周五下午定為我們的集體活動時間(與其它活動時間安排有沖突時,為雙周周一進行),加深對課題研究內容的認識、理解,共同探討研究方法。在對上一周研究內容進行總結歸納的同時確定下一步的研究具體活動,及時交流感想體會。
2、進行理論學習,集體研究《走進新課程》、《科學素養的基準》《探究教學論》《研究型課程》等先進理論,提高自身修養和素質,為課題研究打下堅實的基礎。并對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認識進行交流,共同探討,共同提高。
3、對學生現有情況進行摸底,分析目前學校學生的具體情況,以便研究工作能夠有的放矢地進行。
4、討論研究具體的實施方案,并今后的研究工作明確方向和方法。
5、明確研究人員分工。
(二)研究的實施階段(20xx年3月――20xx年3月)
這個階段的主要工作是開展研究與實踐,總結階段成果。加強理論方面的研究,定期組織交流。具體實施中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20xx年11月――20xx年1月:安排聽課,交流討論活動,進行教學反思。力求做到:
1、每人寫一篇關于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體會和感想。
2、每人設計一節教學方案,并進行教學設計交流,對設計方案進行修改,形成優秀的教學設計。
3、每位教師公開展示一節課,全體課題組成員進行觀摩,聽課、評課,總結經驗體會。
4、進行反思,集體交流,總結經驗,以指導下一步實踐。
第二部分:20xx年1月――20xx年7月:研究教學媒體對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影響,組織制作適合課程的探究式教學課件。具體的工作安排如下:
1、研究新課程,對課程改革的實質做到準確把握,認真落實。
2、深入體會探究教學模式對科學素養培養的作用,設計體現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教學課件及教學方案,并進行教學設計評選,交流設計體會。
3、選出優秀的課件及教學方案,進行公開展示,全體課題組成員進行觀摩,聽課、評課,總結經驗體會。
4、集體交流,適合農場中學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教學方法,在今后的研究中推廣實施。
在完成以上基本的研究工作后,課題組成員再次進行集體交流,完成本階段的研究總結。
第三部分:20xx年7月――20xx年3月:實施校本研究課,集體編寫研究課教案,互聽互評,寫相關經驗總結。擬開展如下研究工作:
1、課題組成員集體編寫研究課教案,教師互聽互評,對教學設計中存在的問題及實施的新情況及時修改補充,形成優秀的教學設計,教學課件,教學課例。
2、力爭在校本教研活動或其它教學研究活動中展示與課題研究相關的研究課,征求多方意見。
3、整理學生反饋意見。
4、總結經驗體會。
(三)研究的總結階段(20xx年3月――20xx年7月)
總結完成課題研究的分析報告。匯編教學論文、優秀課件、研究課教案。在這一階段中,具體工作包括:
1、理論學習,對學習的理論進行更深入的理解和認識,提高自身修養。
2、課題組成員總結歸納研究心得,積極撰寫經驗論文。
3、對課題研究工作進行分類整理,歸納資料,整理文件,總結成果,匯編結集。
4、撰寫研究分析報告。
課題實施方案13
一、課題介紹及研究背景
《小學生生活習慣與學習的關系的研究》對于大多數教師來說已不是一個新問題,但凡在講臺上有過一年半載經歷的教師都能認識到小學生的生活習慣對學習有重要的影響。很多教師都極力地規范孩子的生活習慣,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老師自身教學任務很重,沒有把工作做到位;家長對這個問題不重視不配合,社會不良習慣侵擾著孩子,所以這個問題始終困擾著每位教師,得不到有效解決。再者,盡管很多老師意識到這個嚴重的問題,但很少人對其做系統的研究,采取有效的措施。教育家陶行知說“生活即教育”。究竟生活與教育之間能否劃為等號,暫且不論,但至少說明這兩者之間斷然是不能分割的。當下很多人片面的認為學生只能以書為伴,以題為友。忽視他們的生活習慣和行為方式,導致在學習上提不高,生活上不快樂,最后討厭一切。這就犯了一個大忌——把生活與學習孤立開來。我希望我的研究能在局部使這個問題取得一定的突破。
二、課題研究要實現的目標
(1)從理論和實踐論證生活習慣與學習的關系
(2)形成有效的訓練學生良好生活習慣的措施
三、課題研究的思路和設想
(1)觀察現象,收集信息,提出問題。從親身工作經歷中,掌握真實,有效,全面的觀察信息。選擇10個典型的同學為研究對象,以聊天的形式挖掘出他們內心的想法,再和班級同學以及其父母溝通。
(2)針對問題分類總結分析。宏觀表現反映學生心理變化,宏觀表現導致的'客觀事實,外界事實作用于學生心理,心理作用于外界作用怎樣形成良性的互動。以社會生活——心理作用——學習生活為主線。
(3)提出合理可行辦法和意見。回歸人的自然屬性,從規范生活習慣入手,其次才是提煉學習生活中的知識。闡明生活是第一性的觀點。使父母明白學習好的前提是讓孩子愛家庭,愛自己,愛生活,最后才能愛學習。
(4)后期跟蹤觀察,檢驗理論的科學性和有效性。
四、研究原則和方法
原則:采集信息客觀真實性
選擇對象具有代表性
分析從現象到本質
方法:行動研究法;訪談法
問卷法;觀察法;
五、研究過程(三個階段)
準備階段:20xx年9月至20xx年12月
選定課題課題論證申報立項
實施階段:20xx年3月至20xx年8月
制定方案——3月1日至4月10日
啟動開題——4月11日至4月30日
實施研究——5月1日至8月31日
總結階段:20xx年9月至20xx年10月
成果總結——9月1日至10月31日
鑒定結題——11月1日至11月30日
六、預期研究成果
(1)以論文形式論證小學生生活習慣與學習的關系。
(2)形成有效的訓練學生良好生活習慣的措施。
(3)對孩子的學習有促進作用。
課題實施方案14
一、本課題研究之背景
1.新課程改革的要求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明確提出“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普遍應用”;“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和師生活動方式的變革”;“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
網絡資源的利用,極大拓展和豐富了作文教學的空間和資源,開闊了學生眼界,豐富了作文素材。利用網絡環境,創設良好的課堂教學情境和自主作文的氛圍,創造師生平等交流的條件。憑借網絡,“師生”、“生生”之間在任何情況下都能及時溝通。這不僅大大拓展了作文教學活動空間,也使學生主動學習的愿望得到發充分滿足。
2.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的要求
在小學作文教學中合理利用網絡資源,也使作文教學與其他學科的教學得到有機的整合,將會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在進行作文教學時除涉及到語文、信息技術等方面的知識外、還會用到音樂、美術、科學、歷史、地理等方面的知識,在進行作文的同時,也學到了其他學科的知識,使各科知識得到同步增長,達到了有機的統一。
3.小學作文教學的要求
作文教學歷來是語文教學工作的難點和重點,孩子的作文水平是家長關注的焦點,加之教育部明確規定有條件的地區可以從三年級開設電腦課,許多家庭為了配合學校的教學都自備了電腦,如何充分利用現代教學技術,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大面積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以適應時代的需要。為此我們提出本課題旨在尋找網絡資源應用于作文教學的最佳結合點。
考察傳統思維中的作文教學,我們認為存在著兩個突出的問題。一是學生的視野“窄”,二是學生的作文內容“空”。所謂“窄”,就是把課本作為唯一的學習場所,把教材作為唯一的學習資源,以為學習好語文書本上的知識是最根本的任務。其實,這種將書本知識與飛速發展的現代社會以及學生豐富多彩的生活割裂的狀況,使我們的作文教學仍然固守一隅,封閉在課堂上、書本上,不向學生的生活世界開放,不向信息化的社會開放。學生蒼白無味的生活,必然不能充分體驗和享受作文的樂趣。所謂“空”,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沒有生活感受和語言素養的積淀,言之無物;另一方面也缺少必要的方法指導,茶壺里煮餃子——有貨倒不出,言之無法,“集體失語癥”帶來了莫大的悲哀。
二、本課題研究的目的意義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及其在教學領域中的廣泛應用,借助網絡豐富的信息資源進行教學已經成為教育改革的一個重要方向。基于此,我校提出本課題,其研究的意義在于:
利用網絡資源改進學生的學習方法,創建互動合作的學習氛圍。構建網絡資源在作文教學中充分運用的作文教學模式,激發學生的習作興趣,提高學生的說話、獨立思考及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提高作文教學效率。提高實驗教師作文教學研究的積極性及作文教學的能力、水平。提高實驗教師組織、指導綜合實踐活動的能力、水平。
三、本課題研究之具體目標和內容
(一)教師目標:
通過研究,更新教師的教育觀念,改革單一作文教學形式和教學手段,增強教師的科研意識和科研能力,使教師由“經驗型”向“科研型”轉變。通過對多媒體網絡的運用,使教師適應二十一世紀現代化信息技術的發展,提高作文教學的質量和效率。
(二)學生目標:
通過本課題的實驗,全面落實《語文課程標準》,使中高年級的學生掌握寫作技能,初步具有觀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讓學生逐步做到作文內容具體,有真情實感,遣詞造句準確,通順連貫,有條理性。另外,還要提高學生綜合能力,初步總結出網絡資源與作文教學整合的規律和方法,激發學生寫作的興趣,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
本課題研究的具體內容
通過“網絡資源在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的利用”研究,我們將圍繞如下內容進行實驗:
1.研究如何利用網絡資源擴大學生的知識面,豐富學生的積累;
2.研究如何創建班級QQ群、教師教育博客、班級作文博客主頁和學校博客群組,搭建師生之間、教師與教師之間、生生之間的交流平臺,實現作文教學資源的共享。
3.研究如何利用網絡資源進行創造性教學,形成愉快的學習氛圍和融洽的師生關系,培養學生的習作興趣,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四、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學習是建構內在的心理表征的過程,學習者并不是把知識從外部搬到記憶中,而是以已有的經驗為基礎,通過與外界的相互作用來建構新的理解。”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情境”、“協作”、“會話”和“意義建構”是學習環境中的四大要素。由于多媒體計算機和Internet網絡的發展,多媒體的音、像、聲具備和網絡的交互性為寫作中的“情境”創設和“協作”“會話”發揮巨大的作用,自然地提高寫作能力。從建構主義的學習觀和教學觀看,多媒體計算機網絡教學系統是非常合適的知識建構的認知工具和認知環境之一。
贊可夫的發展教學理論和巴班斯基的教學最優化理論
使用觀察法和媒傳法等教學方法,恰時運用多媒體課件生動、形象、感染力強的特點,激發學生作文興趣。
五、課題研究的主要方法:
1.調查分析法
調查分析學生的基本資料:家庭擁有電腦情況、學生興趣愛好、網上行為、是否有QQ號等等。
2、文獻研究法
運用文獻研究法收集、整理和應用現今國內外與課題相關的先進教育教學理論,在分析比較的基礎上為課題提供充實可靠的理論依據;運用文獻研究法研究培養目標、課程內容等,在開展對課程資源的比較研究的基礎上,借鑒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經驗教訓找到新的生長點。
3、行動研究法
在本課題研究過程中,我們將有針對性地采取“五一”措施,即營造一種科教氛圍、磨練一支師資隊伍、建立一套機制、搭建一個資源平臺、探索一種教學模式進行實踐研究。通過網絡資源在小學作文教學中的利用研究,為學習者的雙向交流提供廣闊的空間,達到“人——機——人”相互交流,即學習者(人)通過多媒體網絡(機)與教師和其他學習者(人)進行互相交流、協作學習。在整個課題實際操作過程和實施的過程中認真進行行動過程的研究,邊實踐邊探索,邊修改邊完善,使理論與實踐成果與應用有機的統一起來。
4、經驗總結法
對“網絡資源在小學作文教學中的利用”研究過程中一些有效的課程資源及時積累總結,對有效的教法和學法進行總結、推廣。
5、個案研究法
本課題旨在通過網絡資源的利用,促進學生積極、有效、自主地習作,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宜采用個案研究的.方法展開對學生成長過程和規律的研究,可對學生進行網絡學習檔案袋管理,進行跟蹤分析,于個性中見共性,于特殊中見一般。為課題的假設提供典型的事實例證。
六.本課題研究之實施步驟:
1.準備階段(20xx年5月至12月)
加強軟硬件建設,成立課題組,制定課題計劃,落實人員分工,邀請專家對課題研究方案設計進行論證;進行師資培訓、理論學習、實驗班選擇;組織人員學習課題研究的理論,統一課題組成員思想。
第一階段的研究成果:
(1)調查分析,掌握學生的基本資料:興趣愛好、網上行為、QQ號,為課題開展準備資料。
(2)完成班級QQ群建設,教師依托安慶教育博客平臺制定班級作文網頁,通過初步試用論證可行性,制訂實施方案。
2、實驗階段(20xx年元月至20xx年6月)
全面實施課題計劃,加強課題研究管理,舉行課題研究現場會,定期展示研究進程和成果,做好數據積累、經驗總結工作;
第二階段的研究成果:
繼續深入班級作文網頁創建工作,進行實驗研究,適時總結實驗過程中的得失,寫出實驗總結;
3、總結階段(20xx年7月至12月)
主要目標:回顧總結實驗研究情況,整理實驗中得到的各種材料,通過對比、分析、得出相關結論。小結本課題研究過程中的得失,并請上級和有關專家對本實驗研究進行鑒定。
第三階段研究成果:
收集資料,撰寫實驗研究報告和論文,力爭取得縣市乃至省教育專家的支持和認同,并得到完善和大面積推廣。
七、課題組成員分工情況:
黃金舟:負責課題的定向、指導,協調人員分工,監督課題的實施,課題的總結。
李思迪:負責課題計劃的制訂、本校教育博客群組建設,進行課題行動研究。將科學而全面地總結教改經驗或教訓。
楊賢松:負責課題實施的調控,解決課題研究中所需的人力、財力等問題。
石沉香:負責調查問卷的設計、數據分析,進行課題行動研究。負責問卷材料的收集。
李聲宏、梅慶安:負責文獻研究,即研究對網絡作文教學具有指導意義的理論有哪些,有哪些指導意義,如何在實踐中運用這種理論等。進行課題行動研究。負責論文資料的收集。
石小霞、邵雙梅、段貞潔、余紅燕、葉帶楠:進行個案研究,即具體分析一些網絡作文教學的典型課例,分析在這些課例中,教師、學生、教材和所用媒體這四個教學要素的地位和作用,與傳統教學結構相比,有哪些顯著變化,效果如何,學生在情感和態度方面有哪些轉變等。進行課題行動研究。負責個案案例資料的收集。
八、完成本課題的條件分析
1.人員結構:
該課題組成員以一線語文教師為主,其負責人黃金舟,系安慶市首屆語文學科骨干教師,縣小語學科骨干教師,縣小語學科帶頭人。曾參與完成“經典誦讀”市級課題,多篇論文獲省市級獎并有論文在省級專業刊物上發表。課題組第二負責人李思迪,于多年前便開始了信息技術與習作教學整合的研究與探索,曾于200xx年全國中小學骨干班主任國家級遠程培訓中承擔過本項目縣輔導教師工作,積累了一些處理網絡信息的經驗。有十幾篇論文獲省市獎,并有十多篇論文在各級各類專業刊物上發表。課題組成員中有多人曾參與完成省市級課題研究,他們都是教學骨干,課程改革的積極實踐者,是課題研究的重要的人力資源。
2.資料設備、科研手段等: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利用網絡開展教學極為便利。目前,我校已與局域網連接并建立了校園網,已建成初具規模、功能完備的網絡系統,一個網絡教室,一個教師電子備課室,共配備有連網微機百臺左右;全校青年教師均已參加了“現代技術教育”的培訓;過關率達100%。教師們已經普遍學習了信息技術的基本操作和一些信息處理軟件的使用,在運用信息技術的知識和理論方面都具備了一定的條件。我們還將組織部分老師進行有關網絡技術的培訓和相關理論的學習,并實行課題組長負責制,以確保課題研究的順利進行。
3.經費保障:
學校領導非常重視教育改革和實驗,他們對本課題十分關心,并給予充足的經費保障。
學校的生存依賴于學校的發展,這是全體教職工的共同心聲。因此,我校完全有條件、有能力進行課題的研究。
課題實施方案15
一、課題的提出及課題界定
(一)課題的提出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不僅要考慮學生學習數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并明確指出:“數學教學中,應當有意識、有計劃地設計一些實踐性的教學活動,引導學生體會數學之間的聯系,感受數學的整體性,不斷豐富解決問題的策略,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新課標的要求”中指出“數學教學要以學生發展為本,讓學生生動活潑、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在獲得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的同時,得到充分發展。”在“評價建議”中指出“評價既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變化和發展。”
教學實踐也告訴我們:任何年齡的學生在生理發展和心理特征上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對數學的興趣和愛好,對數學知識的接受能力的差異也是客觀存在的。龍門中心小學是靈臺縣一所最偏遠的農村學校,
五、六年級學生來自七村六校,學生素質參差不齊,又存在能力差異,使得不同學生對知識的領悟與掌握知識的能力差距很大。因而,我校分數應用題的教學必然顯得死板、機械、沉悶,阻礙了學生思維發展和能力的培養。“腳踏西瓜皮,練到哪里算哪里”的教學方式導致學生得不到主動的發展;也沒有培養學生主動探究能力,這根本不 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更不符合《新課標》的教學理念。
鑒于此,我們提出了“小學生解答分數應用題能力的研究”這一小課題的研究,正是探索如何通過分數應用題的教學,幫助學生理解數學概念,培養學生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使學生獲得系統數學知識,形成必要技能技巧的要求并給予切實指導的研究,也是為好落實和實施《數學課程標準》,推動我校小學數學更好地實施素質教育,提高我校教師和學生的整體素質,具有一定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二)課題界定
有效是指:能實現預期目的。
練習是掌握數學知識,形成技能技巧的重要手段,是培養學生能力、發展學生智力的重要途徑。練習有無效練習與有效練習之分。練習的有效性是指能使學生快速、深刻地鞏固知識,熟練技能,同時還要能發展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本課題中所指的練習包括課堂內的各種練習,如書面練習,口頭練習,動手練習等;同時也包括課外的練習。
二、課題研究理論依據
1、有效教學理論
有效教學理論認為,教學就其本體功能而言,是有目的地挖掘人的潛能、促使人身心發展的一種有效的實踐活動。它強調效果,認為沒有效果的教學是沒有價值的教學,甚至是有害的教學。有效教學的理念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促進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是有 效的根本目的,也是衡量教學有效性的唯一標準。
(2)激發和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自覺性是有效教學的出發點和基礎。
(3)提供和創設適宜的教學條件,促使學生形成有效的學習是有效教學的實質和核心。
2、有意義學習理論
有意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的過程即新舊知識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過程。有意義學習是一種以思維為核心的理解性的學習,其特點是學生全身心的投入,包括身與心、認知與情感、邏輯與直覺等都和諧統一起來,其結果既是認識和能力的發展,又是情感和人格的完美。同時有意義學習的結果能得到自我確認,所以有效的學習應該是有意義的學習,而機械的學習雖然在一定程度上也能達到掌握知識的目的,但學習的結果常常不得不受到來自外部因素的強化,所以我們認為這是一種低效的學習。
3、皮亞杰認知發展結構理論
皮亞杰認知發展結構理論認為,兒童對經驗(知識)的認知有兩種:第一種是關于客體的物理經驗,“它是通過一種簡單的抽象過程從客體本身中引出的”,“人的視覺、聽覺、觸覺等等對形成這類物理經驗形態的知識起著重大的作用”。第二種是叫邏輯—數理的經驗,它發端于主、客體的相互作用,它產生于主體對客體所施加的動作及其協調。課堂上學生在教師主導的“問題場”里動手、動口、動耳、動眼、動腦等,通過親自參與操作、活動、游戲;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等情節;主動地感受經驗獲取知識。
三、課題研究的內容
1、如何充分發揮練習功能,提高練習的效率的研究。
2、探討不同類型的數學課進行練習選擇的策略研究。
3、組建新授課、練習課、復習課等課型的練習體題組的研究。
4、如何通過設計練習,開發學生思維的研究。
5、以有效性為原則,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切合學生的認知水平設計多元化的練習題,使數學學習活動成為生動活潑、積極主動的過程。
6、實施課堂教學分層評價講評學生練習活動的有效性研究。
四、研究過程及方法選擇
課題研究過程:
第一階段:搜集資料,實踐,階段性小結。(20xx年4月至20xx年12月)
(1)制定課題方案與申報工作。對課題進行論證,進一步修正、補充、完善。
(2)成立課題小組,制定具體的實施方案和做好成員分工。
(3) 建立學習交流信息的制度,組織學習理論,收集有關文獻資料。
第二階段:完成階段性實驗報告及相關資料(20xx年1月至20xx年4月)
(1)確定發展目標。培訓參與研究的人員,邊研究邊積累資料,定時交流研討,做好階段小結。
(2)通過和實驗教師的共同研究,撰寫實驗方案。
(3)前測,調查問卷
(一)。
(4)開展評價活動、驗證實驗方案。
(5)注意資料收集歸檔。
(6)后測,調查問卷
(二)。
(7)積累實驗案例,分析實驗效果。
(8) 初步評選優秀案例及論文。
第三階段:解題能力研究階段(20xx年5月至20xx年7月)
(1)按計劃完成實驗任務。
(2)分析研究過程,整理研究資料。
(3)指導參與課題的教師進行實驗數據資料整理分析,撰寫研究研究報告及相關教學論文,優秀研究案例等,總結研究成果。
課題研究方法:
本課題研究采用行動研究和問卷法為主,同時在研究中還輔之以抽樣法、觀察法、數學法,確保本課題得以高效地實施。
1、抽樣法:根據課題研究的內容,按一定的方式從各個年級中選取兩個班做樣本,對其進行調查研究,然后將這一部分調查研究的結果推論到總體上去,從而得出總的結論。為課題的研究作一個全面了解。
2、問卷法:根據課題研究的內容設計一套問卷,要求被調查者回答而收集資料。在實施階段之前和實施階段之后各設計一套問卷,為課題的研究和實驗提供有效的.數據。
3、觀察法:根據研究課題,有選擇地針對學困生課堂練習的各種情況,采取研究者或憑自己的感官,并借助于其他攝像、照片等,注視課題研究的現象,探尋課題研究的本質的方法。
4、數學法:運用數學方法進行綜合,找出一些課題研究在數量上的相對穩定的關系。及時總結、修改、不斷完善,力爭使研究水平上升到一定的理論。
五、課題研究的條件及預期成果
課題研究的條件:
1、主觀條件:課題成員是新課程教材的任教者,并且參加過各級各類關于新課程的培訓活動。平時注意積累教科研知識。課題研究的主觀條件能保證課題的順利實施。
2、客觀條件:課題研究對象和研究內容通過實驗班和對照班的管理來實施進行。目前我校數學科組也有相關的教研活動,需要將其整合,協調統一,滾動發展,以適應新課程實施的要求。 部分教師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學特色。 而相關的教研活動、相關的教師就成為本課題研究的資源保障,是開展這一課題研究的充分條件。
資料設備上,參加課題研究的老師都有電腦,能夠上網查找資料,都申請了數字圖書帳號,可以減少我們本地區信息閉塞的劣勢的影響。我們熟悉運用信息技術進行分析、幫助研究,學習過教育科研的基本知識,能夠運用行動研究法、文獻法、問卷調查法、實地調查、比較法等方法開展研究。
預期成果:
1、論文的撰寫。
2、探索并形成我校小學數學在新課程背景下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練習題組設計的理念和應用性理論,形成若干設計模式及具體操作方法,切實提高教師課堂教學練習題組的設計能力、更加有效地發揮數學練習在使學生獲得系統數學知識、形成必要技能技巧方面的知識能力。
3、通過實驗:形成若干系列化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練習題組設計案例及指導意見,作為教師學習和進行課堂教學設計的參照;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和科研能力,提高數學教學效益和質量。
4、發揮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練習題組設計的有效性練習在評定檢測學生數學成績方面的評價功能,以及促進學生積極主動發展,培養學生創新意識,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
六、課題組成員及分工
主持人:楊福林
【課題實施方案】相關文章:
課題實施方案08-31
課題實施方案04-09
課題研究實施方案07-23
課題實施方案范文04-03
課題研究的實施方案02-22
論文課題實施方案02-07
課題實施方案范例07-28
小學課題實施方案07-21
小課題實施方案08-12
課題實施方案范文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