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課程開發的實施方案(精選23篇)
為了確保事情或工作有序有力開展,時常需要預先開展方案準備工作,方案是書面計劃,具有內容條理清楚、步驟清晰的特點。那么我們該怎么去寫方案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校本課程開發實施方案,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校本課程開發的實施方案 1
校本課程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組成部分,搞好校本課程的開發是落實新課程的需要,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給學校的發展,給教師專業的發展,給學生個性的發展,提供了新的舞臺。所以我校要依據黨的教育方針、國家課程實施計劃,根據學校的辦學目標,充分利用學校現有的教學特色及西安豐鎮豐富的資源優勢,認真做好校本課程的開發與研究。
一、校本課程開發的理念
校本課程開發體現“促進學生發展為本”的教育理念,讓學生通過感知、感悟和體驗受到本土文化的熏陶,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強調體驗性活動等社會實踐,克服課程脫離社會生活的弊端,密切學生與本地經濟發展和社會變化的聯系,使學生了解家鄉,熱愛家鄉,增強建設家鄉的責任感;通過學生自主的探索活動,培養學生的探索能力和實踐能力。
二、校本課程開發的目標
根據校本課程的意義和本鎮、本校實際,制定本校校本課程的開發主要目標如下:
1)在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2)了解家鄉的鄉土文化,吸收鄉土文化的營養,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以及環境意識。
3)能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具有初步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
4)初步學會進行人際溝通和交流,發展合作精神,培養學生策劃、組織、協調和實施的能力。
5)初步具備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課程標準在“總目標”之下,按學習單元分別從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提出具體目標,最終全面達成總目標。
三、校本課程開發的特點
校本課程是為了指導學生獲得感性知識,促進學生動作技能、人文情懷的發展而設計的一系列針對本校實際的以教學、綜合實踐活動為中介的學生主體活動內容和形式。根據本土實際,我校校本課程建設力求突出以下幾個基本特點:
1)課程內容的鄉土性。教材植根于現實富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在使用過程中,以本地的生產、生活和環境為學習研究對象。因為學生生活在進化,相關的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便于學習操作。
2)教學方法的活動性。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強調課程的實踐性與體驗性。以綜合實踐活動為主,為學生設計體驗性活動和研究性專題。我們的目的.并不僅僅是學習鄉土知識,而是讓學生在研究性學習過程中得到鍛煉培養實踐能力。
3)課程本身的開放性。課程的開發實施富有活力。課程的開發吸收廣大教師、學生參與,課程由教師去實施,學習的主體是學生,師生在積極互動中,共同發展。課程在開發實施過程中需要不斷的修正完善,師生可以根據實際情況予以補充、調整。
四、校本課程編制的原則
在校本課程開發的過程中,力求遵循以下原則:
1)主體性原則:教師是校本課程開發的主體,在課程的開發和實施中要重視教師的主動精神,沒有教師積極主動的工作,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是十分困難的。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學校在編制過程中要重視學生的參與,根據學生的需要不斷優化校本課程。
2)開放性原則:以生為本,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對校本課程的選擇具有自主權。教材本身在實施中,教師要靈活地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并不斷反思出現的各種問題,對教材隨時予以補充、調整。
3)量力而行原則:學校在確立校本課程開發目標時,充分考慮本校教師隊伍的整體實力、科研水平,根據現有條件最大限度地挖掘、利用校內外課程資源,努力使校本課程實用、可行。
4)個性化原則課題組從實際出發,挖掘、發揮地域文化優勢,并以此打造學校特色。
五、校本課程的內容
開發校本課程,需要對校本課程資源進行評估與選擇,根據對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予以補充、拓展的原則,使之更符合學生、學校和社會的特點和需要。在充分根據學校課程資源和地方資源的基礎上,開發旨在發展學生個性特長的、多樣化的、可供學生選擇的課程。
1)開發學校教師資源。我校有一批有志于從事校本課程研究的教師,他們有較高的積極性和潛在素質。據此,可開設聲樂、器樂、美術、舞蹈、書法等藝術類課程;朗誦、演講、寫作等文學類課程;籃球、乒乓球、象棋等體育類課程。
2)西安豐鎮校外教育資源豐富,根據本鎮實際,以家鄉地理——家鄉歷史——家鄉經濟——家鄉人物——家鄉旅游——家鄉文化——家鄉特產為體系,介紹家鄉的地貌風情,激發起學生對家鄉的熱愛;充分利用家鄉的資源開展教育實踐活動,培養學生多方面興趣愛好。
西安豐鎮是個千年古鎮,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經古文化調查發掘了一大批文物古跡和歷史史料,有520xx年以上古建筑22座,古橋梁3座等,有諸葛亮后裔、劉備后裔、李頻后裔等家普和珍貴史料計10姓、12套,20xx余萬字,有國家級旅游風景區——西安豐“江南懸空寺”、省級歷史文化保護區——新葉古民居、里葉十里荷花等景點。利用這些資源,組織學生參觀訪問,了解古文化,讓學生通過參觀欣賞、考察等方式,更深地了解家長的歷史,指導學生進行寫作,進行美的熏陶,以及愛家鄉、建設家鄉的思想教育。
西安豐鎮地理環境優越,土壤肥沃。蓮子產業已成為我鎮的支柱產業,先后建成了杭州市蓮子產業化生產基地和浙江省蓮子出口創匯示范基地,里葉白蓮獲浙江省名牌、省農博會金獎。還有西瓜、紅花菜、柑桔等農特產品也有一定的規模和特色。利用這些資源可以讓學生了解種植蓮子的方法、蓮子生長的過程、蓮子的功用等常識類課程,了解家長的特產。
六、校本課程開設計劃
各年級結合學校的校本課程開發方案,結合教師個人素質、學生年齡特點等逐步實施,并在實施中完善,總結經驗。一般以班或年級為單位安排在興趣活動課進行,具體教學時間一般是每周一節課,也可以進行集中安排(如春游、秋游、考察等活動)。學校教導處負責課表安排,由具體課任教師組織教學。而大型的活動,則由學校統一安排,如春游、秋游等由少先隊大隊部負責組織。
七、校本課程的評價
1、成立校本課程評價領導小組(由校本課程開發領導小組兼),教導處具體負責校本課程的檢查和評價工作。
2、對校本課程的評價。應重視過程性評價,旨在提高教師的學業水平及學生的自主學習的能力。
3、各任課教師每學期需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采用不同的方式進行評價,評價學生對該科目學習的興趣需求、學習效果。
4、我校校本課程開發的評價體系將體現:
(1)評價內容多元化;
(2)評價過程動態化;
(3)評價個體主動化;
(4)評價方式的質性化;
(5)評價行為日常化;
(6)評價結果效益化。
八、做好校本課程的管理。
(1)完善校本課程的開發與申報制度。
(2)鼓勵每位具備校本課程開發能力的教師自主申報開發課程,積極參與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
(3)根據教師所申報課程,對學生興趣、特長、需求進行調查,確定開發項目。
(4)校本課程領導工作小組指導教師制定校本課程實施計劃。
(5)組織實施、落實實施計劃。
(6)每學期校本課程領導小組組織對校本課程實施情況進行評估,并給予適當獎勵。
(7)加強校本課程及教輔材料、學具等設施的管理。
(8)加強校本課程檔案建設,對校本課程開發中的所有資料搜集整理好,期末上交校本課程研究領導小組,以利總結、改進和推廣。
校本課程開發的實施方案 2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創建學校特色,走內涵發展之路”是學校新一輪發展的基本思路。我校地處農村地區,學生日常行為習慣及家庭教育環境不容樂觀,要創出自己的特色更是面臨巨大的壓力和挑戰。而把棋類引進課堂,建設學校棋文化特色,既有廣泛的群眾基礎,也會受到學生和家長的歡迎,它是一項成本低、見效大、不受場地限制的普及的體育項目,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因此,我校針對自身特點,提出“以棋促德、以棋益智、以棋冶情、以棋養性”的學校棋文化工程的.戰略構想,以“創建學校特色,打造教學精品”為目標,以追求“學校內涵發展,師生和諧成長”為宗旨,旨在引領學生充分認識豐富多彩的棋類世界,將棋文化教育與學會做人有機結合,逐步起到以棋促德、以棋益智、以棋冶情、以棋養性的效應。現制定實施方案如下:
創建棋文化特色的四個維度:
特色是學校上品位、求品質和建品牌的基礎,在艱辛的創建過程中,我們深深感到學校特色的創建是一個長期的復雜的系統工程,是一個由表及里、由點到面、由量到質的過程。我校是一所普通的農村小學,要創建特色學校不能好高鶩遠,只能立足于我校所處的大環境,腳踏實地尋找我們的優勢。
(一)棋文化特色創建的基礎——環境熏陶
為了讓學校的棋文化特色彌漫在校園的各個角落,以文化的魅力去影響造就人,要充分利用學校的棋藝專用室、黑板報、室內布置等陣地,從不同的角度向學生介紹源遠流長的棋文化知識,圖文并茂地展示了學校特色創建的成果。
(二)棋文化特色創建的載體——活動創設
“活動是載體,活動是激勵,沒有活動就沒有活力”。因此放大特色的效應,積極開展各種形式多樣、寓教于樂的課內外棋類活動,為學生提供較為寬闊的空間和較多的“習得”機會,是提升棋文化特色品質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首先,要十分重視各級棋類社團的開設和管理,不斷提高活動質量,學校成立“三棋”社團,班班建立小棋社,開展豐富多彩的主題活動,彰顯生機勃勃、絢麗多姿的校園棋文化風采。其次,抓住契機,結合校情,挖掘資源,精心設計學生喜聞樂見的棋類活動,班級三棋聯賽、親子對弈、棋星挑戰賽、對抗賽等等。第三,廣泛發動、創設條件、精心組織,每年開展一次校園棋文化藝術節,作為對學生開展棋文化藝術活動成果的一次集中檢閱和全面展示。同時,組織學生參加各級棋類競賽活動,讓孩子們在活動中鍛煉才干,張揚個性。
(三)棋文化特色創建的保障——課程體系
隨著棋文化特色創建的深入,我們越來越感到特色的可持續發展要走課程化的道路,只有課程化的特色才會更常態,更有效。每周設立棋藝課,在加強學科教學的同時予以實施,力爭使我校的校本課程建設成為我校的一個辦學亮點。
(四)棋文化特色創建的核心——科研引領
充分發揮科研優勢,引領學校呈現高效、良好的運行態勢是特色創建的關鍵和核心。成立學校課題研究小組,校領導、班主任、棋課專職教師、體育教師為課題成員,制定課題實施方案、細則,通過課題研究,拓寬棋文化內涵,深挖棋類教育對學生德育、智育諸多方面的影響作用,推動課題研究向深層次發展。
校本課程開發的實施方案 3
一、指導思想
1、根據《小學課程方案》要求,逐步完善我校新課程結構。
2、著眼于學生未來的發展,提高課程的適應性。
3、提升教師的課程意識,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實現學校課程的創新,形成學校辦學特色,提升學校辦學的品位。
二、校本課程開發的領導機構
學校成立校本課程開發領導小組,負責學校課程規劃與審定,發布校本課程開發指南。
三、校本課程開發的整體思路
我校校本課程開發的整體思路是:立足本校本土,重點突破,全員參與,穩步推進,全面展開。工作上要堅持以轉變教育觀念為前提,以加強教育科研為后盾,以激發學生的興趣為突破口,切實加強校本課程開發、實施和領導,精心組織,保證質量,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確保校本課程的順利開發與實施。
四、校本課程開發的`原則
1、科學性原則
提倡和推崇科學,重視各門科學知識在校本課程體系中的地位,及時吸收科學發展的新成就。
2、民主性原則
校本課程開發要充分體現人本思想,以教師和學生為主體。學校要創造機會,鼓勵師生積極主動、創造性的參與課程的開發與建設。
3、針對性原則
校本課程的開發要有利于形成學校的特色,有利于發展學生的特長和有利于發揮教師的專長。
4、人文性原則
在校本課程的目的上,崇尚個性;在校本課程實施過程中,重視受教育者的需求和興趣,講究教學方法,為學生健康而有個性地發展提供保障,使每個學生在各自原有的基礎上充分發展其特長。
5、趣味性原則
校本課程要盡可能提供趣味性較強的內容和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動機。盡可能采取自主、探究和合作的學習方式,促使學生拓展思維、開闊視野,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7、本土性原則
最大限度地挖掘、利用校內外的人力、物力、財力等課程資源。
五、校本課程開發的程序:
1、以模塊形式或專題形式開設,每個模塊以18學時為宜。
2、按課程計劃實施教學。對課程教法、學法進行研究。學校鼓勵教師積極尋求教學方式的創新,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校本課程開發的實施方案 4
一、指導思想:
1、 新課程強調,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人格,我校在課程開發前進行一項調查中表明:有80%以上的學生對寫字感興趣,這一數據說明,學生有開設書法課程的需求。
2、立足學校特色,促進學校文化的形成。隨著新一輪課改的日益深入,我們越來越認識到寫字教學本身及其外延還潛在著許多優勢有待于我們開發,需要也必須要從課程建設的高度來對寫字課程進行重新定位,使之成為一門既有著豐富內涵又有著廣泛外延的課程,同時也對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3、把“書法”作為校本課程,以“學習寫字、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為指導思想,以教育學生樹立公民道德意識為目標,將寫字作為對學生進行“規規矩矩寫字,認認真真做事,堂堂正正做人”的教育的有效途徑。全面提高學生的寫字水平和藝術素養。
二、 課程目標
1、培養學生良好的書寫習慣,教給學生正確的寫字姿勢、執筆姿勢,具備熟練的寫字技能,具有初步的書法欣賞能力。
2、通過練字,使每位學生都能寫一手正確規范優美的漢字,增強他們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愛和文化的理解。
3、通過堅持不懈地練字,陶冶學生的性情,鍛煉學生的意志,提高他們自身的涵養,使他們受到美的感染與熏陶,提升審美能力、觀察能力、分析事物的綜合能力。
4、通過一系列的活動了解中國書法悠久的歷史,激發學生練字的興趣,增進學識修養,培養他們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社會交往能力、合作探究能力。
三、書法校本課程研究組機構
組長:
副組長:
組員:
四、課程內容:
1、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進行書法基本技能的訓練。
2、圍繞寫字教育開展的一系列的活動。
(1)通過現代媒體、查閱圖書資料等多種渠道了解歷代書家故事、書家介紹、書家作品、書苑常識等;
(2)開展書法競賽、書法展覽;
(3)組織參觀各類書法展,欣賞書法作品;
(4)建設書法教育網,利用網絡資源進行書法作品欣賞、評價;
五、課程要求:
(一)各年級要求:
六年級:
1、培養正確的寫字姿勢、執筆、運筆方法,培養學習興趣。
2、教育學生從點滴做起,養成做事認真的態度。
七年級:
1、比較熟練地書寫漢字,做到字跡工整、美觀,培養良好的寫字習慣。
2、教育學生知道做一個怎樣的人。
九年級:
1、能熟練地書寫漢字,養成良好的寫字習慣,形成書寫風格。
2、教育學生要懂得怎樣做人。
(二)讓學生領悟:
坐姿端正的平穩美、書寫態度的莊重美、進行書寫的平心靜氣美,提高學生
的文化素養的修養,把每個字寫得端端正正、規規矩矩、富有活力。
六、課程實施
(一)、課時安排
在每周每班一節寫字課的基礎上,課外活動組織書法興趣小組,重視個別指導使學生由寫字轉到書法,這樣既有面上的普及,又有點上的提高,為在這方面有愛好和能力的同學創造更多的機會和條件,使他們得到進一步的提高和發展。
(二)、實施途徑和方法
1、激發寫字興趣。首先,要營造濃郁的寫字環境,在全校每個教室內都開辟寫字專欄;在教室走廊墻面設立寫字宣傳櫥窗,讓學生一來到學校就被濃郁的寫字環境所深深吸引,立志要好好練字。其次,要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圍繞寫字,讓學生通過現代媒體、查閱圖書資料等多種渠道了解歷代的書法名家、講講他們勤學苦練的故事,介紹我國歷史上有關書法方面的趣聞軼事;觀看有關介紹書法家的影片,舉行學生作品展、和家長一起開展寫字競賽,切磋技藝,共同成長。再次,結合學校藝術節定期舉行書畫比賽和展覽。
2、培養書寫習慣,要求寫字時做到:人坐直,胸挺起,手放平,腳放正,筆握牢;手離筆尖一寸,眼離書本一尺,胸離課桌一拳。
3、練好基本筆畫,要在學習過程中讓學生逐步認識各種筆畫名稱,掌握各種筆畫的寫法,再教給學生怎樣起筆、運筆、收筆。
4.了解各大流派,形成獨特風格,熱愛祖國文字。古今書法名家眾多,“歐、顏、柳、趙”諸體風格各異,引導學生去搜集各種書法流派的碑帖,由學生自已來展示各名家書法作品的風貌和品味,使學生在觀察比較中,了解各大流派的風格特點,為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奠定基礎。
5.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長時間的'臨摹、書寫,能夠對某種字體有個大致的了解,而且印象深刻,并在書寫熟練的基礎上,再通過自己的知識遷移加上
對寫字的悟性便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寫出了一手正確規范優美的漢字,增強了他們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愛和文化的理解。
七、課程評價
(一)根據各年級的課程內容進行檢測。
六年級:坐姿、寫姿、筆姿是否合格,基本筆法是過關。
七年級:是否能正確、熟練地書寫,做到工整、美觀。
九年級:是否能正確、熟練地書寫,寫出自己的風格。
(二)管理:
1、教導處每月進行一次校本課程的驗收工作,發現問題及時整改。
2、每學期舉辦寫字展覽,對成績突出的學生和教師給予獎勵。
3、全校教師齊抓共管,做到“提筆即是練字時”。
八、保障措施
1、努力提高教師寫字水平和自身修養。在廣大教師中大力推行苦 練寫字基本功訓練,對教師進行定期培訓,聘請專家為教師作專題講座,以提高為師者的寫字水平與自身素質,做到“業高為師”。
2、教師要經常組織研討,交流彼此的經驗,以一種主人翁的意識投入到課程的開發和完善中,積極地為課程的實施出謀劃策。
3、學校要為課程的開發和實施創造條件,提供必要的物質資源,保障課程的順利實施。如:圖書館要增加圖書量,要時時面向全校學生開放,為學生查閱資料提供更廣闊的時間和空間,以滿足學生學習的需求。
校本課程開發的實施方案 5
一、課程開發背景及意義: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強調:“在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美術與藝術課中要加強寫字教學。”在 新一輪的改革中,書法篆刻的系列內容出現在普通高中美術課程當中。寫字是學生學習語文和其他課程,形成終身學習能力的基礎;熱愛祖國文字,具有良好的寫字 習慣,并有初步的書法欣賞能力是現代中國公民應有的基本素養,也是基礎教育課程的目標之一。我校的學生的寫字練習課由語文科老師負責,由于部分老師對寫字教學重視不夠,對學生缺乏嚴格的要求和訓練,教師教學指導不到位,寫字課利用率不高,學生缺乏良好的書寫習慣,在書寫方面存在很多問題。
1、握筆姿勢不正確,寫字姿態不規范,沒有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
2、字跡潦草,行款不整齊,作業和卷面不整潔,寫錯別字等現象常可見到。
3、對漢字的演變歷史缺乏最起碼的了解,學生的書寫興趣得不到激發。
以上種種現象給我們傳遞這樣一個信息:加強寫字教學已經刻不容緩。為了改變我校寫字教學現狀,我們美術組老師應該針對現狀而開設面對全體學生的書法課程。
意義
1、開設書法課,可以使學生進一步了解燕喜文化;
2、開設書法課可以培養學生良好的書寫習慣,使學生掌握正確的寫字姿勢和執筆姿勢;
3、開設書法課可以提高學生對美的感悟力、鑒賞力,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增強形式的實踐能力;
4、開設書法課可以通過教育使學生受到潛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對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操,磨練學生的堅強意志有很大的意義和作用。
5、開設書法課是繼承和發揚祖國傳統藝術的需要。
6、開設書法課可以促進教師專業的發展和學生個性特長的發展。
二、課程目標
1、通過書法練習培養學生良好的書寫習慣,教給學生正確的寫字姿勢、執筆姿勢,使學生具備熟練的寫字技能,具有初步的書法欣賞能力。
2、 通過書法練習,使每位學生都能寫一手正確規范優美的漢字,增強他們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愛和文化的理解。在教學中,通過不斷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 求知欲,通過形象、生動、活潑的課堂教學。通過指導學生臨摹書法名碑法帖,從中可以汲取文學素養,提高文字修養,拓寬學生的知識面。
3、通過一系列的活動了解中國書法悠久的歷史,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操。使學生熱愛祖國的傳統文化藝術,并自覺地承擔起繼承發揚的責任,從寫字的進步中得到學習的動力。
4、通過書法練習培養學生認真負責、一絲不茍的精神和耐心穩妥的良好品質,克服馬虎草率、不負責任的不良習慣。在書法練習中,學生通過自身刻苦努力獲得藝術上的提高使學生認識到做任何一件事都必須有耐心、有意志才能獲得成功。
三、校本課程培訓對象
1、高一學生為書法校本課程培訓初、中級階段,安排硬筆書法;
2、高二學生為書法校本課程培訓高級階段,安排軟筆書法。
四、書法校本課程研究小組
組長:
組員:
五、課程內容
根據課程目標的定位,我們開設書法校本課程的內容主要包括兩方面:
(一)、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進行寫字基本技能的訓練。
1.書法字體的藝術欣賞。
2.書法筆畫訓練。
3.書法結構的訓練。
(二)、 我們將圍繞寫字開展一系列的活動,比如:通過現代媒體、查閱圖書資料等多種渠道了解歷代的書法名家、講講他們勤學苦練的故事,觀看有關書法家的影片,欣賞 他們的作品,了解書法各大流派的特點,帶學生去參觀書法展,舉行學生作品展和教師一起開展寫字競賽,切磋技藝、共同成長等等,以豐富寫字課程的.內涵,拓展 其外延。
六、課程實施主要措施:
1、教師培訓:學習校本課程理念,側重于教師課程的知識與技能方面。學會運用合作模式開發校本課程。
努力提高教師寫字水平和自身修養。在廣大教師中大力推行苦練寫字基本功訓練,對教師進行定期培訓,有條件可聘請專家為教師作專題講座,以提高為師者的寫字水平與自身素質,做到“業高為師”。教師要經常組織研討,交流彼此的經驗,以一種主人翁的意識投入到課程的開發和完善中,積極地為課程的實施出謀劃策。
2、大力宣傳,營造濃厚的氛圍。
3、因地制宜,訓練形式豐富多樣。
(1)、集中指導。
(2)、活動滲透。
4、時間保證,將課程排入課表。
5、學校要為課程的開發和實施創造條件,提供必要的物質資源,保障課程的順利實施。如:圖書館要增加圖書量,要時時面向全校學生開放,為學生查閱資料提供更廣闊的時間和空間,以滿足學生學習的需求。
七、課程評價
本校本課程對學生的學業評價采用展覽和同時根據學生平時訓練的具體情況對學生作客觀、全面的質評和量評。
校本課程開發的實施方案 6
一、課程開發背景及意義
中國書法,不是繪畫,卻有繪畫的形象感;不是詩,卻有詩的意境;不是音樂,卻有音樂的神韻;不是舞蹈,卻有舞蹈之柔姿;不是生命,卻有生命般的形質和神采。正因如此,書法藝術千古流芳,成為中華民族的瑰寶。
書法又是一門獨特的藝術,具有很強的美學意義,書法教育的功能不僅對培養學生正確的審美觀點,高尚的審美情趣,提高學生對美的感悟力、鑒賞力、創造力有巨大的作用。還可以通過教育使學生受到潛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對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操,磨練學生的堅強意志有很大的意義和作用。我校把書發教育作為校本課程主要基于一下幾方面的考慮。
1. 是繼承和發揚祖國傳統藝術的需要
在我國以書法作為教育手段已有相當長的歷史。隋唐以后是書法發展過程的鼎盛時期,人們更是以書法作為取仕的條件之一,不僅提高了書法的地位,也增強了人們對書法技藝的追求熱情。唐代楷書的鐫美,被人們譽為書法藝術的最高境界。在書法的發展過程中,人們也是以一種審美的眼光看待書法的。如:橫若千里之陣云,點如高峰之墜石,等等。人們都是以審美的眼光來衡量其藝術價值的。
改革開放,吸收外來的先進技術和經驗、先進文化確實給中國社會帶來了發展,給中國人帶來了實惠,但作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泱泱華夏,幾千年的文化沉淀,幾千年的傳統精髓也應繼承與發揚,民族性的東西,屬于世界性的。有人說中國幾千年的文明史融入在一支毛筆之中,一支毛筆書寫了中華幾千年的文明,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很多學生不知道毛筆為何物,現代社會似乎一味的泊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離人們越來越遠,本來中國人的閃光點似乎喪失殆盡。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書寫、繪畫很多被計算機所取代,但是寫字是小學生應具備的一項重要的基本功。書法有幾千年的藝術沉淀需要我們繼承、弘揚。抓住民族性的東西,走有中國特色之路才能被世界認可。
2.是時代發展的需要。
書法在國際上的地位日益增高,影響力也越來越大。近年來,到中國高等院校進修或考書法學位的韓、日、新加坡等國的書家日益增多。這也促使我們要更加重視書法教育,否則作為國際大都市的公民如何將祖國燦爛的文化與外國學者交流。目前,國家科委定書法為二級學科,書法學科也形成了專科、本科到碩士、博士的完整體系。隨著我國的基礎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書法教育
更應有連續性與系統性,這也是時代的要求。新一論全國課程改革,在借鑒國外先進的教學經驗的同時,應結合我國的國情走中國特色的教改之路,中小學生應繼承我過傳統文化精華,對中小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養是有裨益的。
3、是學生個性特長發展的需要。
我校在認真調研的基礎上,決定把書法作為校本課程來開發,為教師的專業發展提供平臺,為學生的個性特長發展提供舞臺,不斷提升學校的內涵發展。
二. 課程目標
1. 通過正確的訓練培養學生的良好坐姿與正確執筆方法。
2.通過書法的基礎知識學習、掌握書法的基本技能,發展學生的.基本智力,即觀察力、注意力、記憶力、想象力和思維能力等。
3. 通過書法史的學習了解博大精深的書法內涵。培養學生正確的審美觀點,高尚的審美情趣,提高學生對美的感悟力、鑒賞力、創造力有巨大的作用。使學生受到潛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操,磨練學生的堅強意志有很大的意義和作用。
4. 通過對優秀書家的學習使學生懂得好的書品要有好的人品。
5. 通過學習寫字學會做人做事。通過書法教學,讓學生認識筆畫的彈性、節奏、力感,能用中鋒、藏鋒、回鋒等筆法寫出具有美感的筆畫方法,養成良好的寫字習慣,具有獨立的學習能力。在教學中,通過不斷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欲,通過形象、生動、活潑的課堂教學。通過指導學生臨摹書法名碑法帖,從中可以汲取文學素養,提高文字修養,拓寬學生的知識面。
6、通過學習書法,使學生熱愛祖國的傳統文化藝術,并自覺地承擔起繼承發揚的責任,從寫字的進步中得到學習的動力。
7、在一筆一畫的訓練中培養認真負責、一絲不茍的精神和耐心穩妥、善于體貼人的良好品質,克服馬虎草率、不負責任的不良習慣。在書法練習中,學生通過自身刻苦努力獲得藝術上的提高使學生認識到做任何一件事都必須有耐心、有意志才能獲得成功。
三. 課程內容
1. 了解中國書法的歷史發展。
秦書法(甲骨文、金文)——秦漢書法(篆書)——三國兩晉南北朝書法(篆、楷、隸)——隋、唐、五代書法(草書)——宋(金)代書法——元代書法——明代書法——清代書法
2.書法各體的藝術欣賞。
小篆:小篆是篆書發展至高峰期的標準體,它用筆純凈、圓潤、穩健、 流暢;筆畫均勻,結體規范,轉多折少,主筆次筆不明顯;向上或向下引長的線條成為其強調縱勢的主要特征。
大篆:主要代表是甲骨文、金文和石鼓文。書寫時當留意表現剛挺的基本特征,與小篆共同的特征是強烈的縱勢感。
隸書:由粗細輕重之分,用筆又提頓,起筆有方圓,最重要的是有了明顯的主筆次筆之分。
楷書:字形極為方整,尤其典型的標志是在點畫形態上。
行書:介于楷書和草書之間的一種書體。a.二王行 b.顏行 c.魏行
草書:用簡化的點畫符號或引帶來替代文字的結構和部首。用連筆的方法加快書寫的速度。一般分為章草、今草、狂草三種。
落款:落款也是書法作品的一個組成部分,應與正文相映襯,但不能喧賓奪主。
3.書法筆畫訓練。
執筆、用筆、墨法
四、課程的組織實施
1、組織機構
組長:
成員:各語文教師
2、開課年級
一至六年級
3、課時安排
每班每周一節課
五、評價方式
以小組活動的模式進行課堂練習、課余練習、實際活動評價,教師評價,學生之間評價,自我對比評價,書法作品評價,比賽成績評定等等。
1. 自評和他評相結合
2.成果展示
3.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
4. 教師評價
5.比賽成績評定。
校本課程開發的實施方案 7
校本課程是學校課程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與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共同組成了在學校中實施的“三級課程”的結構。校本課程的開發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不僅可以彌補國家課程開發的不足,有利于形成學校辦學特色,滿足“個性化”的學校發展,還有利于教師專業水平的提高和學生主體性的發展,真正滿足學生生存與發展的需要。我校為農村小學,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學校硬件建設、管理教育教學等方面與縣直學校有一定的差距。如何迅速提升學校的辦學水平和辦學效益,這是我們思考的問題。我們在分析了周邊地區的社會環境、學校的校園環境、師生的基本情況等因素后,發現,我校擁有豐富的鄉土教育資源、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較強活動能力的農村教師和學生。這是我們的優勢。“利用鄉土資源,開發校本課程”,我們認為我校依托本地區社會資源、學校資源和家庭資源,開發校本課程,這是很有必要的,也十分有效的。
一、開本課程開發理念
校本課程開發體現“促進學生發展為本”的教育理念,讓學生通過感知、感悟和體驗受到本土文化的熏陶,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強調體驗性活動等社會經驗,克服課程脫離社會生活的弊端,密切學生與本地經濟發展和社會變化的聯系,使學生了解家鄉,熱愛家鄉,增強建設家鄉的責任感;通過學生自主的探究活動,培養學生的探索能力和實踐能力。
二、校本課程開發的目標
根據校本課程的意義和本鎮、本校實際,制定本校校本課程的開發主要目標如下:
1.在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2.了解家鄉的鄉土文化,吸收鄉土文化的營養,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以及環境意識。
3.能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具有初步的創新精神、時間能力,提供學生的科學素養。
4.初步學會進行人際溝通和交流,發展合作精神,培養學生策劃、組織、協調和實施的能力。
5、初步具備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三、校本課程開發的特點
校本課程是為了指導學生獲得感性知識,促進學生動作技能、人文情懷的發展而設計的一系列針對本校實際的以教學、綜合實踐活動為中介的學生主體活動內容和形式,根據本土實踐,我校校本課程建設力求突出以下幾個特點:
1.課程內容的鄉土性。
教材植根于顯示富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在使用過程中,以本地的生產、生活和環境為學習研究對象,因為學生生活在進化,相關的學習資源和實際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在,便于學習操作。
2.教學方法的活動性。
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強調課程的實踐性與體驗性,以綜合實踐活動為主,為學生設計體驗性活動和研究性專題。
3.課程本身的開放性。
課程的開發實施富有活力。課程的開發吸收廣大教師、學生參與,課程由教師去實施,學習的主體是學生,師生在積極互動中,共同發展、課程在開發實施過程中需要不斷的.修正完善,師生可以根據實際情況予以補充、調整。
四、校本課程編制的原則
在校本課程開發的過程中,力求遵循以下原則:
1.主體性原則;
2.開放性原則;
3.量力而行原則。
五、校本課程的內容
開發校本課程,需要對校本課程資源進行評估與選擇,根據對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予以補充、拓展的原則,使之更符合學生、學校和社會的特點和需要。在充分根據學校課程資源和地方資源的基礎上,開發旨在發展學生個性特長的、多樣化的、可供學生選擇的課程。
寨里河鎮校外教育資源豐富,根據本鎮實際,以家鄉地理——家鄉歷史——家鄉經濟——家鄉人物——家鄉文化——家鄉特產等為體系,介紹家鄉的地貌風情,激發學生對家鄉的熱愛;充分利用家鄉的資源開發教育實踐活動,培養學生多方面興趣愛好。
六、校本課程開設計劃
全校各年級結合學校的校本課程開發方案,結合教師個人素質、學生年齡特點等逐步實施,并在實施中完善,總結經驗。一般以班或年級為單位安排在興趣活動課進行,具體教學時間一般是每周一節課,也可以進行集中安排(如春游、秋游、考察、采摘等)。學校教導處負責課表安排,由具體課任教師組織教學。大型活動,則由學校統一安排。
七、校本課程的評價
1.成立校本課程評價領導小組(由校本課程開發領導小組兼),教導處具體負責校本課程的檢查和評價工作。
2.對校本課程的評價,應重視過程性評價,旨在提高教師的學業水平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3.各任課教師每學期需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采用不同的方式進行評價,評價學生對該科目學習的學習效果。
4.我校校本課程開發的評價體系將體現:評價內容多元化;評價過程動態化;評價個體主動化;評價方式質性化;評價行為日常化;評價結果效益化。
八、做好校本課程的管理
1.完善校本課程的開發與申報制度。
2.鼓勵每位具備校本課程開發能力的教師自主申報開發課程,積極參與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
3.校本課程領導小組指導教師制定校本課程實施計劃。
4.組織實施,落實實施計劃。
5.每學期校本課程領導小組組織對校本課程實施情況進行評估,并給予適當獎勵。
6.加強校本課程及教輔材料、學具等設施的管理。
7.加強校本課程檔案建設,對校本課程開發中的所有資料搜集整理,期末上交校本課程領導小組,以利總結、改進和推廣。
九、校本課程的教學管理
1.教師必須有計劃、有進度、有教案。
2.教師應按學校整體教學計劃的要求,達到規定的課時與教學目標。
3.教師應保存學生的作品、資料及在活動、競賽中取得的成績資料。
4.任課教師要認真寫好教學反思,及時總結經驗。
5.每學期召開一次校本課程研討會,展示優秀教師的成功經驗,解決存在的問題,及時總結校本課程的實施情況。
十、課程的開發
第一階段:準備階段
(一)成立學校校本課程開發領導小組
(二)問卷調查
1.設計三份調查問卷(學生、家長、教師)了解大家的需求。
2.對問卷進行分析,找到需要解決的問題。
(三)初步理清開發思路,擬訂開發綱要,確定開發項目。
第二階段:實施階段
(一)根據擬定項目、選定組長、明確人員分工、制定開發方案。
(二)各項目開發小組修改項目開發方案,分工協作,完成項目開發綱要的編制工作,并在全體教師會上討論。
(三)修改綱要,開始撰寫課程計劃、文本,設計學生活動材料等。
(五)課程文本、計劃和自查表報學校校本課程審議委員會審議。通過后,由學校報鎮課程審議委員會審議。
(六)鎮課程審議委員會審議通過后即開始在校內實施。
(七)、技術顧問定期來校上課。
(八)、定期組織學生到田間、大棚、石材廠、采摘園實地學習。
校本課程開發的實施方案 8
一、背景
新的課程改革給基礎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給學校的發展和教師專業的發展,以及每一位學生個性的發展,提供了新的舞臺。我校多年來堅持“科研興校”與“特色辦學”相結合,依據國家課程實施計劃和學校“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走綠色辦學之路”的辦學宗旨,結合學生的興趣,充分利用學校及社區的資源,認真做好校本課程開發的研究與實驗。
二、目標
總目標:
以課改為載體,堅持創建“科研興校”與“特色辦校”相結合,努力實現學校課改總目標。在校本課程開發、實施中,做到以師生為主體,以人的發展為核心,以培養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為靈魂,積極發展學生個性,全面落實素質教育,讓師生與課改同成長,把學校辦出特色,辦出質量。
具體目標:
1、初步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校本課程體系
努力將我校校本課程的開發科學化、開設制度化、實施規范化,初步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課程系列。
2、為學生全面發展提供新的平臺
學生的自主選擇能力、主動發展是學校課程的目標之一。我們計劃通過開設豐富而多樣化的校本課程,為每個學生自主選擇、主動發展提供充分的空間。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不斷改善,滿足學生的興趣愛好,促進學生的個性特長的培養。
3、為教師的專業成長提供新的載體
基于學校的'區域優勢與自身實際,突出文化特色,充分挖掘教師自身的專業潛能。
三、校本課程設置內容
詳見附件:
四、校本課程實施流程
(1)選課
教務處在學期開學前兩周,公布每個年級開設的校本課程方案及相關任課教師,供學生選擇。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填報選課志愿表。為了便于統籌安排,允許每位學生選報兩個課程項目,分第一志愿和第二志愿,教務處對學生的志愿表進行統計匯總。規定凡校本課程選修學生人數不足30人的暫不開設。
(2)排課
校本課程應和國家課程、地方課程一樣統籌兼顧排課,納入總課表。一般每周一課時,一學期按18周安排,開學初下發到每個班級及同學。并公布授課教師、學習教室等。
(3)上課
教師及校本課程開發小組根據學校安排,在指定地點組織開展教學活動。按照校本課程的實施要求進行教學。并建立教學授課班,確定班主任,正常教學班級集的管理。任課教師要精心備課,認真上課,履行該課程應該達到的教學目標。
(4)考核
根據我校學生實際情況,規定每位學生在高中三年中,都要在每一類校本課程中至少選修一個模塊。每個校本課程模塊教學結束后,教師都要對學生進行考核與評價,并向教務處提交課程實施總結(包含:課程介紹、選課學生名單、周上課情況調查表、測試與考核成績,學生所得學分等)。
五、校本課程開發領導小組
組長:校長 副組長:副校長
成員:教務處、教研室、政教處、總務處、教研組長、年級組長、教師代表
并邀請一些市,縣的專家顧問加以指導。
六、學分認定原則-----重過程,輕結果。
1.達到一定的修習時間(學生簽到,老師點名)
2.在學習過程中的良好表現(任課老師確定)
3.寫好學習小結、體會或有一定的成果或考查考核合格
七、校本課程審議委員會
校本課程審議委員會一般由校長、教師代表、學生及家長和相關專家人士等人員構成。課程審議委員會主要職能是審議學校課程開發過程中的重大決策;負責制訂校本課程開發方案以及相配套的各項制度;檢查與督導校本課程開發方案的執行情況等。
校本課程開發的實施方案 9
一、指導思想
以教學為中心,以質量為根本。內強素質,外塑形象,圍繞課程改革,結合本校實際情況,探索適合我校教學改革的新思路、新方法。以學校管理工作、教育教學中存在的實際問題作為突破口,以校本課程的開發和課堂教學改革為主抓手,使校本研修成為實現學校發展目標的重要手段,從而為學校長遠發展,教師專業化發展提供可靠保證。
二、研修目標
1、樹立科學發展觀,切實落實校計劃精神,不斷提高學校研訓工作的質量和教師自主發展意識。
2、以自我反思、集體備課、同伴互助、專業引領為核心要素,創新校本研修的模式,開拓校本研修之路,完善校本研修制度、拓展校本研修途徑、健全校本研修機制。
3、以加強師德修養為核心,以提高教育教學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為重點,努力鑄就一支師德修養高、業務素質優,教學技能全,教學基本功硬,具有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適應新世紀課程改革需求的師資隊伍,為學校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的智力和人力保障。
4、通過調查研究,立足實際,切實解決教師在教育教學中的各種具體問題,聚焦課堂,努力實現課改理念向教學行為的轉化,促進教師的專業化發展。
5、通過探索初中研究型教師成長的特點和規律,幫助經驗型的骨干教師突破發展瓶頸,為他們轉變為具有較高素質的研究型教師奠定基礎。探討高效率地構建研究型教師群體的方法與途徑,使校本研修更深入、更全面地開展下去。
三、研修機制
(一)決策層面
1、針對學校教師的現狀、學校教育教學結合學校三年發展規劃和師資隊伍建設目標,制定校本研修研修規劃,幫助每一位教師制定好自己的個人發展目標。
2、營造支持性的學習氣氛,在考評、獎懲上體現激勵為主,鼓勵教師確立終身學習的理念和參與研修的行動,逐步使學習成為每位教師的自發、自主、自覺的行為;強化教研組的學習研究功能,使教研組成為集校本教研和校本學習為一體的基本團隊;建立多元、立體、交叉的合作團隊或合作伙伴(跨學科課題組、外聘專家與骨干教師的科研合作等)。
3、將有限的資金投入到改善學校的辦學條件上,盡可能滿足研修活動中資料、場所和設備需求。聘請各級專家、名師、教研員到校指導、交流、開設講座、參與研究。在校園網逐步完善的基礎上,充分利用博客作為研究的平臺,鼓勵教師提高信息技術水平,通過遠程教育、網上收集信息、參與網上論壇等途徑開展研修活動。
(二)組織層面
1、對各種校本研修資源進行組織、整合、調控。由教務處與教研室共同承擔對教研組“管理與評估工作”。依據各教研組制定的計劃,對各項教研活動進行目標管理、過程管理、達成度管理,及時了解活動進程,并給予具體指導,抓好組際和教師之間的總結交流。
2、教師的教研活動考核與升職、獎勵、評級、績效掛鉤。教務處、教研室還對校本研修中的人員安排、課時調配、外出學習等進行調控,使研修學習更有序有效。
(三)實施層面
要突破以往教研組傳統的活動模式,使之成為教師學習的園地、成長的家園。各個教研組內,同行即伙伴,相互溝通感情、交換思想、分享經驗、解除困惑,使教研組真正成為了學習型組織。
四、具體措施
(一)制度保障――規范化
1、制訂研修制度確保研修時間:教師培訓學習,與平時的學校政治學習、教研組業務學習相結合,研討教學方法,觀摩課堂教學,反思教學行為,使校本培訓工作制度化、規范化。
2、制訂研修計劃明確研修內容:有效教學策略;課題研究的方法、過程、資料;課件制作,教師基本功訓練等。
3、充分利用相應配套制度(教學常規制度、聽課評課制度、師徒結對制度,教研組考核制度),從制度上保證并激勵教師參加校本研修活動,提高活動質量。
4、培訓效果上體現“實效”:內容實(從教師急需解決的問題出發);過程實(采用評課議課、案例分析、反思教學、參與式討論、教學論壇等研討形式);效果實(備課、教學、課題研究有指導作用)。
5、建立獎勵機制,對在校本研修活動中表現突出(逐項評比)的教師給予一定的獎勵。
(二)自主研修――日常化
1、開展“高效課堂”公開課和示范課活動,組內教師評課議課,交流研討,通過這項活動的'開展,讓全體教師得到鍛煉、學習、提高。
2、組織學習和交流:每學期教師要選讀一本教育專著,并提交讀書筆記和論文;教學要寫教后反思或案例分析。
3、完善研討周制度:繼續探索課堂教學改革,開展并完善各年級的有針對性的教學研討活動,讓教師在實踐反思中轉變課堂教學方式和行為,以學生發展為本,將先進的理念轉化為教學實踐,聚焦于課堂。
(三)同伴協作――團隊化
1、積極探索集體備課制度改革。教師以年級備課組形式備課,課后必須要有反思。反思課堂中的閃光點與失敗處、學生的錯例、二次教學建議等。這樣既加強了教師之間的學習交流,做到資源共享,同時又減輕了老師的工作負擔,提高了備課實效。
2、繼續抓好師徒結對工作:組織青年教師撰寫教學反思錄,促其健康成長。學校依據師徒結對教師年度成長規劃的目標達成情況,進行考核與檢測,激勵先進,鞭策后進。
(四)專家引領――專業化
1、充分發揮區、校兩級骨干教師的作用,提高學校研修活動的質量。
2、有計劃地安排教師外出學習,尤其是青年教師在政策上要給予傾斜,讓他們接受高層次、全方位的系統培訓,促使他們盡快成長。同時給青年教師搭建一個展示鍛煉的舞臺,組織開展各級各類“教學大獎賽”,讓他們在一些大型研討會上展露風采等。
3、邀請專家、教研員來我校作報告、座談。承辦各類教師培訓、教研活動等。通過教師主動參與各項活動,聆聽各位專家們的報告,努力提升業務素養與理論素養。
(五)資源整合――一體化
1、把教研、科研、培訓統一納入校本教研的范疇,統一規劃,統一實施。
2、學校依托市、區級課題的研究促進全校教師開展小課題研究,使全體教師對教育科研的方法、過程、資料建設、成果有全面的認識。
3、把課堂作為開展教科研的載體,進行實踐性課題研究活動,并注意過程性資料的收集與整理。各個課題組要按計劃開展研究,上好研究課,搞好研究活動,積極展示研究過程,并完成一篇有質量的階段性研究總結。
校本課程開發的實施方案 10
一、開發背景
校本課程是近幾年伴隨素質教育的推行而出現的一種新型課程,是改變教學觀念、改革課程、改造課堂教學模式、改進教學方法和改善教學內容的重要舉措。英語校本課程是以英語知識為載體,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學生特長為目的。以學生為活動主體,使學生熱愛英語學科,并形成良好的英語素質的一門課程。英語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英語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校本課程的開展無疑給英語教學注入新鮮的血液,并在英語教學改革中,為學生創建了一個五彩濱紛的英語學習的平臺。
二、開發目的
開設了英語校木課程,目的是為了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充分挖掘學生的潛能,培養學生學英語的興趣。便于學生全方位地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背景,提高他們的學習水平。培養學生欣賞英語國家文化的能力和創新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和人文素養;培養學生的國際參與意識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發展學生的個性,提高他們的基本素質。
三、開發原則
以提高學生英語語言綜合能力運用為基本宗旨,以提高學生學習英語興趣為目的,培養學生的合作意思與創新精神。
(1)有效性和重要性的原則。在科學技術迅速發展的信息時代,面臨著不斷更新的知識體系,我們在開發校本課程時,在選擇課程內容的過程中,經過英語教師的精選,選擇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的內容。
(2)趣味性和可學性的原則。校本課程的開發必須充分考慮學生的興趣和需要,這是開發的出發點。這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易于學生消化學習的內容。同時,在編制校本課程的過程中,課程的內容要選擇學生能接受并能理解的知識范圍,而且內容要健康。
(3)現實性和應用性的原則。現實性就是要求校本課程的內容必須符合當今社會的現實需求。在選擇課程內容時,要有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價值觀,要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橫向思維能力。應用性就是要求在課程開發中選擇最有助于學生解決現實問題的課程內容,選擇具有應用價值的知識。
四、課程內容
(1)由于初一年級的學生在年齡上較小,在英語方面的知識較少,又有好動、愛表現、膽子大的心理特點,所以就初一年級的學生中開發難度小可以激發興趣的課本劇表演、背誦詩歌、講小故事等課程。首先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選擇一些簡單、生動活潑的視聽材料,如:錄像,DVD等作為教材。首先在課堂上介紹影像資料中會出現的生詞并幫助學生借助圖片等理解單詞;用簡單英語解釋生詞。然后向學生展示教材內容指導學生理解故事或是詩歌,確定朗讀基調、把握主題線索、掌握輕重快慢,反復實踐。教師示范朗讀某一類作品,進一步體會和理解朗誦技巧。最后由學生通過移動多媒體圖片或表演的方式模仿故事中某些關鍵句的節奏和語調,以各種單人或集體的方法復述故事或詩歌。要求口齒清楚,聲音洪亮,情緒飽滿,儀表端莊,儀態大方,有感染力。定期開展比賽檢查課程開展的效果。
(2)初二的學生不僅在知識上有了一定的積累,心理上較初一成熟,而且還需要培養閱讀的能力為初三打基礎,所以在初二學生中開展以經典和時尚熱點相結合為教材的閱讀課程。首先教師根據自己學生的特點選擇一些適合他們的文章,無論是報刊雜志還是課文都可以,但是一定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和生活,并把這些材料按不同內容編排成冊。然后以沒課時一個單元的方式給學生授課,并注重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對學生進行泛讀和精讀的方法指導,尤其是技巧上的指導。讓學生在閱讀中體會理解這些方法技巧,并掌握它們。每月進行一次閱讀理解的摸底調查,以便更好地進行評價。
(3)初三學生在英語的知識方面已經有了兩年的積累,對中西習俗有了一定的.了解,但需要細化,了解中西習俗差異,要求我們學生要根據不同場合、對象、話題、身份等使用恰當得體的語言。
另外,對英語文化的了解和理解有利于加深對本國文化的認識,培養愛國注意精神,有利于提高人文素養。并且還有非常重要的學業考試要準備,所以結合以上的特點,在初三學生中開發以寫作為主的課程。教師就以下方面指導學生。
①認真審題,確定體裁;根據題目要求,理解要表達的要點。
②設計好文章的層次段落,考慮所用時態、人稱等,把要點串聯起來,構成文章框架;
③在要點、層次明確的情況下,選用自己最熟悉的單詞、句式進行造句,如果不會用復雜句就用簡單句表達要點,注意主謂語一致、人稱、數量、大小寫、標點;
④仔細閱讀全文,查找是否有錯,注意時態、單詞拼寫、字母大小寫、標點是否有誤,句式是否正確,邏輯是否一致。
初一學年:快樂英語:
學唱英文歌曲,學習英文諺語。
負責人:初一英語組全體教師。
初二學年:趣味英語:
趣味朗讀與對話,趣味英語閱讀。
負責人:初二英語組全體教師。
初三學年:了解習俗,提升能力
中西習俗差異,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負責人:初三英語組全體教師。
語音室:欣賞英語:
欣賞英文原聲歌曲和電影。
負責人:語音室王老師。
內容教師根據課程內容,搜集資料,形成教材。
五、課程目標
1、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培養學生良好的語音、語調、語感。
2、通過聽、說、讀、寫、唱、演、背等多種形式的學習活動,培養學生綜合語言應用能力,提高英語綜合素質。
3、加強學習策略的培養,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4、為學生參與社會生活打好基礎: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思想道德品質;學會共同生活,促進情感和態度的發展,塑造完善的人格,促進學生個性的充分發展,有廣泛的興趣愛好。
5、關注學生個體的差異性,開發多層次、多類型多規格的校本課程,以實現每一位學生都能得到充分而全面的發展。
六、開發步驟
1、組內開會,研討確定課程內容。
2、各組教師通力合作,做到資源共享。
3、搜集資料,編寫教材。
4、課時安排,每兩周一課時。
七、課程評價措施
1、課前教師布置話題,學生查找、整理、組織資料的能力。
2、課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參與熱情,以及參與積極性。
3、組內成員合作能力。
4、學生考勤情況。
本評價不采用考試形式,根據以上情況分為優秀、良好、加油、需努力。
八、完成本課題研究的條件分析
1、領導重視:學校一貫鼓勵教師參與課題研究,并允諾,課題一經立項,馬上撥給研究經費及其他輔助條件。
2、成員素質較高。
3、學校教研組成員團結協作,平時互相探討的風氣較好。
校本課程開發的實施方案 11
一、基本理念
明德興華中學在“文化立校,特色辦學”思想的指引下,貫徹實行“全面+特長”的培養模式,追求高品質教育,致力于培養“全面發展,張揚個性”的學生,爭取讓每一個孩子帶著一門特長走出校門,為孩子的終身發展與幸福奠基。
二、課程目標
1、增進學生對生活背景下的自然、社會和文化的認識,增進學生對祖國、對湖南、對學校的認識和了解,為國家、為社會、為家鄉的建設勤奮學習、立志成才。
2、進一步拓展學生知識領域,提高綜合素質,增強批判性思維、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3、引領學生關注自我生活方式,關注身邊的社會現象,關注學校的發展,增強社會、集體生活能力,形成積極、健康的生活態度和生活方式,促進其良好學習習慣和優秀心理品質的養成。
4、增強教師的校本課程意識,全面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提升教師隊伍整體水平。
5、加強學校教學文化建設,促進學校辦學特色的形成。
三、課程開發原則
1、時代性和先進性原則。校本課程的教育內容應及時反映當前的科學技術發展趨勢和時代文化趨向,為學生今后的學習深造和工作生活奠定良好基礎。
2、地域性和個性化原則。校本課程開發要以具體地區、具體學校和具體學生的獨特性與差異性為出發點,充分利用當地或學校教育資源,反映地方或學校文化特色,滿足學生個性發展的需求。
3、選擇性和靈活性原則。校本課程的教學內容要有可選擇性,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相應的學習內容,發展學生個性,提高實踐能力,培養創新精神。
4、簡約性和通俗性原則。校本課程在課程內容組織或教材編寫中,應注意精選內容,合理編排,符合初中生的學習特點。內容呈現形式應該活潑多樣,通俗易學。
5、主體性原則。校本課程開發必須把培養師生的主體精神、實踐能力、創造精神放在首位,教師和學生共同作為課程開發的主體。必須重視發揮教師與學生在教育教學中的雙主體平等互動的積極作用,使課程開發在以人為本的基礎上突出趣味性、科學性和實踐性。
四、課程設置
1、校本活動課程在初一年級開設,每個學期約12-14次課,爭取實現為學生培養一門特長的目的。
2、校本活動課程固定在每周二下午第八節課開展,課時60分鐘。為保證校本活動課程質量,周二下午不安排音、體、美等專業課程。
五、校本課程開發內容
1、科普類:如機器人創新與設計、動畫制作、玩轉科學、信息學奧賽等。
2、人文類:如翰墨飄香書法的魅力、英語角、中國象棋、趣味英美文化、希臘羅馬神話欣賞、興華話劇社、生活學習在美國、漫話美國總統、仰望星空—走進天文、旅游地理、經典誦讀、英文經典歌曲欣賞等。
3、運動類:如競技足球、男子籃球、女子籃球、羽毛球、跆拳道、健身健美操、武術等。
4、生活類:如生物與生活、手工鉤編、自救與互救、心理學與生活、我是女生、生活中的趣味物理、趣味數學、團體心理輔導、創意手工、烘焙等。
5、藝術類:如舞蹈、基礎素描、小合唱等。
六、課堂教學
1、教師對整個學期的教學工作有詳細的教學工作計劃,對培養學生特長有整體的`規劃與安排。
2、教師應認真做好課前準備工作。教師應提前了解學情,熟悉學生興趣愛好,充分利用課程資源,深入挖掘學生潛能。
3、教師應認真組織好課堂教學,按計劃高質量完成教學內容,根據學生個性特長和教學實際,調整課程進度,實現教學目標。
七、課程評價
1、學生對校本活動課程進行評價。學生通過自主管理模式提交課程評價反饋表,由教科室根據反饋情況對教師授課情況進行客觀評價。
2、校本活動課教學是教師專業素養的重要體現平臺。教科室綜合教師的教學效果以及學生成績,學生作品,學生參加課程的表現,對教師承擔校本活動課程的能力水準進行綜合評價,以此作為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標準。
3、學校把校本活動課作為年度考核評估的重要依據。教科室對教師授課情況、課程效果及備課作業等情況進行檢查,其結果作為本年度考核評估優秀的重要依據。
4、校本課程的評價結果將以優勞優酬的形成在經濟方面有所體現。所有承擔校本活動課程老師的酬金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為固定報酬,每節課60元;第二部分為浮動報酬,實行平均每節40元的浮動獎勵,對前3項考核評價先進的個人,實行優勞優酬的鼓勵政策,并另外對精品課程進行獎勵。
八、師資培訓
1、走出去—組織老師參加省(市)內外有關單位組織的培訓。
2、請進來—聘請校外有關師資,豐富校本課程體系。
3、老帶新—通過老教師帶教,提升青年教師教學水平。
4、自學—為老師提供各類書籍和學習資料,由老師自學掌握一門或幾門校本課程教學能力。
校本課程開發的實施方案 12
一、課程背景
由于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多年來農村小學學生學習的空間主要停留在課本上,各種客觀存在的教育資源被浪費或忽視,整個教育過程被考分左右,為題海困惑,教師視教材為全部,把學生視為承載知識的容器,強調學生對課本知識的全盤接受,最終造成學生表面上掌握的知識比較多,但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差,對教師、教材的依賴性增強,也造成了學生主體意識淡薄,創新意識欠缺,給今后的發展帶來障礙。
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對每個新世紀公民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要求人們具有創新意識,探究能力,具有較強的搜集、處理、運用信息的能力,更要學會做人,重建起新一代中國人的人生信念。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漢字、古詩等不僅能給學生提供文學滋養,而且融會其中的智慧、風骨、胸懷和操守,都將是培養新型人才的重要資源。
新時期的少年兒童,多為獨生子女,他們深受父母的寵愛,生活自理能力普遍較差,我校正視現狀,利用寄宿制的有利條件,利用校園文化對他們進行嚴格規范,科學系統的生活習慣養成教育,磨練學生意志,以期形成堅強果敢的品質。
學校是為學生而存在的,學生的興趣與需要,個性的充分發展,是校本課程開發的重要依據。為了對我校學生的發展需要進行合理評估,我們組織設計了調查問卷,在評估過程中按照學生的年齡特征,學校分別就低、中、高三個年齡段的學生按照舉手表決、選項填空、直接答卷三種方式,對學生發展需求進行了全方位的評估,結果顯示,我校學生對書法、唐詩和良好習慣的養成比較感興趣。
基于以上考慮,我們以新的課程標準、教育理念作支撐,開發書法藝術、古詩賢文和學生操行等校本課程資源,以期培養學生扎實的語言表達能力、鑒賞能力和堅定的人生信念,使他們終生受益無窮。
二、指導思想
1、認真貫徹《基礎教育改革綱要》的精神,確立現代教育觀,課程觀,質量觀,利用課程分級管理的體制,優化學校課程結構,促進學生發展,努力創建學校的教育特色。
2、校本課程的開發,旨在通過對本校學生的需求進行科學的評估,以學校為本,以學生為本的理念,強調課程的開放性、民主性、參與性、交流性。
3、校本課程通常是由校長、教師、學生及家長代表來決策,采用實踐—評估—開發的模式。
三、實施目標
1、使學生了解、熱愛我國燦爛的文化,以最便捷的方式,獲得中華文化的熏陶成為富有文化底蘊的新一代建設者。
2、確定學校校本課程的名稱、內容,并進行合理的安排,探索校本課程的教學方式,為全面開設校本課程積累經驗。
3、徹底改變教師“應試”教育的舊觀念,培養全面及可持續發展的教育理念,創造一種更適合學生需要的育人環境。
4、讓學生擁有熔鑄在書法、古詩、美文中的前人智慧、風骨、胸懷和情操,具有現代中國人的意識。
5、提高學校管理者、教師和學生共同開發、設計、實施校本課程的能力,提高教師的撰寫論文的水平,爭取在各級論文大賽上獲獎,爭取發表高質量論文和有特色案例。
四、課程實施與管理
1、實施原則
(1)強調主體性,突出個性化。尊重學生的意愿,依據學生發展的需求,這是開設這門課程的出發點,學校開發校本課程的基本原則就是以學生為本,促進每一個學生的潛能都獲得和諧的,可持續的發展。
(2)重視可行性,力求多樣化。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包括學校的辦學特色、目標、師資和設施條件等,設計教學情境。除教學過程貼近學生生活實際,應引導學生將口語知識,技能運用到具體生活實踐中。
(3)加強針對性,注重興趣化。校本課程如果不能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不能讓學生每節課都有想上的積極性,課程生存就面臨危機。只有遵循學生的年齡特點,考慮學生的認知規律、興趣愛好,校本課程才有開發價值。
2、研究與管理機制
(1)成立課題開發研究管理小組。
組 長:
副組長:
組 員:
(2)研究小組負責課程的研制和設計,負責課程實施的督促和檢查,針對課程實施中遇到的具體問題進行研究,提出對策,適時修正和完善課程方案。
(3)建立健全民主開放的組織機構。校長樹立民主開放的學校管理意識,全面負責學校組織機構的建設與管理,制定校本課程審議制度,使校本課程的開發過程成為民主決策的過程,并充分發揮學校校務委員會團結全校教職工民主決策的作用,確保優質、高效地進行校本課程開發。
(4)本課程中的課程開發小組組織各班主任按照順序在各年級實施。
(5)本課程納入課時計劃,原則上每周一節,學校課時計劃安排為:各年級每周一至周五各有一節校本課程,一、二年級為書法入門,三、四年級為唐詩鑒賞,五、六年級為養成教育,可對課時進行彈性安排。
(6)本課程實施形式實行課內與課外、講座與實踐、交流與競爭相結合的`方法,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使課程更加切合學生生活實際,提高本課程實施實效。
(7)加強研究,提高課程實施水平。學期初組織教師制定本學期課程實施計劃,期末組織教師進行研討。
(8)加強集體備課,認真落實每一塊內容,研究設計實施方案,及時總結反思,及時完善實施方案,逐步形成校本課程教材。
(9)教學方式與學習方法:教法,倡導按學生個性發展需求,因材施教。學法,小組合作學習、伙伴互動學習、自主探究學習相結合,學生在多種學習方式的選擇運用中,逐漸形成自己的學習風格,快樂學習。
(10)教師運用選用、改編、新編等多種開發方式,根據校本課程的特殊性,按照綜合性、針對性等原則選擇、組織符合校情、生情的校本課程內容。
3、實施中的教師指導
(1)針對學生的經驗背景、知識基礎,結合實際進行一定的指導。
(2)有針對性到對學生進行指導、點撥和督促。
(3)注重爭取家長和社會有關方面的關心、理解和參與。
(4)允許學生在成果獲得上的層次差異。
五、課程評價
1、對教師的評價
(1)課教師實施本課程的工作態度、實效納入個人業務考核檔案,定期檢查、督促、考核,建立相應的激勵機制。
(2)對教師的教學評價要采用多元、開放的評價方式,強調教師對自己的教學工作進行分析與反思,既要重視教師業務水平的提高,也要重視教師的職業道德,既要關注是否完成教學任務,實現課程目標,又要關注是否保護和激發學生自我成長的愿望。
(3)要建立教師自我評價為主,學生、同事、^領`導、家長共同參與的教師評價制度。
2、對學生的評價
(1)學生學習本課程的過程、情感、態度、能力發展、成果進行綜合評價、激勵評價,教師及時對學生學習中的態度、情感、價值觀,過程與方法三方面作出相應的評價和記載。
(2)采用各種形式對課程開發和實施中學生所取得的成果進行交流展示,并進行激勵性評價。在每一環節、步驟上,教師都要對學生的每一次表現滿懷激情到給予積極的評價。綜合素質的提高,是一個長期的、漸進的過程涉及到思想、思維、積累等多方面的內容,教師一定要正確對待“反復”、“反彈”,不論遇到怎樣的情況,總給學生以信心,總給學生以希望,寄學生以期望。
(3)通過調查表等形式,對學生相關知識、能力、發展情況作檢測調查。
(4)定期結集出版師生教學活動中的優秀成果。
3、評價內容
(1)對寫字、古詩和習慣養成的學習態度。
(2)對有關知識的記憶和理解。
(3)對師生成長的作用、效果。
校本課程開發的實施方案 13
“校本課程”是學校課程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與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共同組成了在學校中實施的“三級課程”的結構。我校根據實際需要提出了對學生的具體培養目標:切實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身體心理素質、勞動技術素質,切實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學習能力、創造能力、社會交際能力,引導學生學會做人,會求知,會辦事、會生活,為把學生培養成為社會主義建設的英才奠定堅定寬厚的基礎。為了全面實施學校校本課程的開發,進一步搞好課題研究工作,經學校行政研究決定編制本方案。開展“利用鄉土資源,開發校本課程”的課題研究。本方案試行一年(20xx年9月——20xx年8月),可根據校本課程開發的需要進行修改。
一、需求分析
校本課程是學校課程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與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共同組成了在學校中實施的“三級課程”的結構。校本課程的開發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不僅可以彌補國家課程開發的不足,有利于形成學校辦學特色,滿足“個性化”的學校發展,還有利于教師專業水平的提高和學生主體性的發展,真正滿足學生生存與發展的需要。
我校為農村小學,由于歷史等方面的原因,學校硬件建設、管理教育教學等方面與兄弟學校有一定的差距。如何迅速提升學校的辦學水平和辦學效益,這是我們思考的問題。
我們在分析了周邊地區的社會環境、學校的校園環境、師生的基本情況等因素后(學校的優勢和條件見課題研究方案)發現,我校擁有豐富的鄉土教育資源、得天獨厚的校園山丘、較強活動能力的農村教師和學生。這是我們的優勢。在我校“利用鄉土資源,開發校本課程”這一課題的啟發下,我們找到了學校新課程改革的突破點——校本課程開發。我們計劃通過校本課程的開發這個支點,全面推動學校的各項工作。
因此,我們認為我校依托本地區社會資源、學校資源和家庭資源,開發校本課程,這是很有必要的,也十分有效的。
二、總體目標
利用社會資源、學校資源和家庭資源,開發校本課程,使學校形成辦學特色。探索校本課程開發的程序,校本課程的教學模式、評價體系。體現“一切為了學生,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的課程改革方針,落實課程改革的總體目標,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
通過校本課程的開發,逐步形成“以人為本、以校為本、以點帶面、全面推動”的辦學理念。這一辦學理念中,前八個字是基礎,這個“點”就是校本課程的開發。通過校本課程的開發逐步形成學校辦學特色,從而全面推動學校的各項工作,使學校實現跨越式的發展。
通過校本課程的開發,達成學校的辦學目標:“學校——建個性化的小學校;學生——育有智慧的實踐者;教師——塑反思型的教育者;班子——做有思想的領導者”。并提出了學校的校訓:“實踐——創新——實踐”。這個辦學理念、辦學目標、學校校訓與學校的校本課程開發是一脈相承的,在實踐中不斷地完善。
三、課程的內容
校本課程的開發過程中,可以篩選、改編已有的課程,或者新編校本課程。在我們的研究中將本地區、校內外的自然資源、人文資源和社會資源融入學科課程之中,通過改編、補充、拓展和新編等方式開發校本課程。鄉土資源包括社會資源、學校資源、家庭資源三個方面。本地區的社會資源包括三大塊,即自然地理、人文歷史、社會發展;學校資源包括校園環境、教師特點、學生特長;家庭資源包括家長特長、家庭特點、家園環境等。這些內容可以是綜合性的,也可以是主題性的。教師既要根據自己的特長和不同年級學生的特點,規劃不同的內容,又可對鄉土資源進行改編、補充或拓展。
四、課程結構與課程門類
根據鄉土資源在課程中的占有比例,校本課程分為兩大類。
(一)顯性課程的研究
1、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此類課程憑借鄉土資源開展綜合實踐活動,把各學科的知識進行整合。
2、興趣活動課程。此類課程憑借教師、家長及社會人士的人力資源,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開展的各種興趣活動。
(二)隱性課程的研究
1、鄉土化的學科課程。此類課程,在原有學科知識體系的基礎上,融入鄉土資源,開展學科教學活動。包括鄉土作文教學、鄉土文學教學、鄉土美術教學、鄉土音樂教學、鄉土常識教學、鄉土體育教學、鄉土思想品德教學、鄉土數學教學等。
2、通過課程的研究,形成一種校園文化,一種優良的校風、學風和教風,突出事實求是、從實際出發,敢于實踐、勇于創新的學校精神。這種隱性課程,蘊涵在學科教學、德育教學、學校管理及其師生的言談舉止中,從學校的每一個角落都可以得到潛移默化的熏陶。
五、課程開發操作措施
校本課程的開發要依據黨的教育方針、國家和地方的課程計劃以及學校的實際通過外部力量的合作、采取選編、改編、新編教學材料的方式,在校內組織實施,并在實施過程中建構起內部評價機制。校本課程開發的操作措施如下:
1、分析情景
校本課程的開發和實施是以學校為基地,并基于學校而進行的突出師生特點和學校特色的課程。只有盡可能利用和開發現有的校內外資源,發揚學校的傳統,結合當地的社會資源、學校資源和家庭資源,才能有效地實施校本課程。情景分析是校本課程設計的前提。不僅要分析校內的情景,更要分析校外的情景。校內的情景主要包括本校師資、環境設施、學生特點等。校外的情景主要包括家庭、社會、自然、歷史等。
2、確立目標
校本課程目標的制定要體現“一切為了學生,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的課程改革方針,落實課程改革的總體目標。通過校本課程的開發逐步形成辦學理念,達成辦學目標,從而逐步形成學校辦學特色,全面推動學校的各項工作,使學校實現跨越式的發展。按照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維目標確立校本課程的目標,提出做個有智慧的實踐者。
3、制訂方案
校本課程的實施方案是校本課程開發的計劃書。完整的校本課程實施方案包括:需要分析,總體目標,課程內容、課程結構與課程門類,課程開發的操作措施,保障措施,課時設置等內容。同時要統一校本課程教學案例的編制格式及其要求。案例格式一般包括以下項目:主講教師、教學材料、課程類型、授課時間、授課對象、課程目標、課程內容、活動安排、評價方式、課后反思等。
4、組織與實施
校本課程的組織與實施是學校為實現校本課程目標而開展的一系列活動,是開發工作的關鍵環節,直接關系到校本課程開發的成敗。因此校本課程開發的實施程序就顯得尤為重要。
要規范“利用鄉土資源,開發校本課程”的實施程序。我們認為實施的程序可以分為五步,即:環境分析與材料選擇、目標的確立、教學的組織、學習的評價、課后的追蹤。要嚴格按程序實施。課程的實施是校本課程付諸實踐和走進課堂的過程。要積極構建校本課程的教學模式。
5、評價與改進
根據“建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體系。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而且要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了解學生發展中的需求,促進學生在原有水平上的發展”的評價總要求,構建校本課程的評價體系。實現評價主體的多元性,即教師、學生自己、同學、家長等共同參與評價;評價主體的互動性,即評價主體間進行雙向的、多向的評價。促進校本課程開發和改進,建設有鮮明特色,符合學校實際的鄉土化校本課程。
六、課時設置
1、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每周安排1課時,新課程年級從地方課程中安排,其他年級從現有計劃的選修課中安排。各年級根據實際需要可分散在每周,也可將3課時集中在一周(安排半天)。
2、興趣活動課程每周安排2個課時。個別興趣活動可以放在課余時間進行。
3、學科課程根據新課程實施的教學實際安排,教師可根據實際需要進行調整。
七、保障措施
1、學校成立校本課程開發領導小組,校長任組長,全體教師參與課程開發。
2、加強培訓,統一認識,明確開發校本課程的目的和意義。對在校本課程實施過程中有所創新、取得突出成績的教師予以表彰。
3、加大經費投入,確保科研經費的及時劃撥,加強學校校園環境改造,圖書館、實驗室、實踐基地的建設,開發建設好校本課程網站,為校本課程實施提供必備的物質條件。
4、協調社會、家庭,為開發校本課程提供保障。利用網絡大力宣傳校本課程,營造良好的社會輿論氛圍。爭取社會各界、社區和家長的積極配合,探索建立學校、家庭、社區有效參與的新機制。
校本課程開發的實施方案 14
一、校本課程的釋義
"身邊的數學"校本課程屬學科型校本課程開發方案。"身邊的數學"是想通過學生生活的學校,社會,家庭三維空間中的數學學習實踐活動,使學生感悟數學,發展師生的數學終生學習能力。它包括兩層含義:一是我們的身邊處處有數學,二是數學解決我們身邊的許多問題。
二、開發的基本依據
1、理論依據
(1)"以活動促發展"理論
生活教育理論的代表陶行知先生曾倡導"教學做合一",他主張"要從成人的殘酷里把兒童解放出來,解放他們的腦和手,眼和口,時間和空間","鼓勵兒童動和玩",去發現,去創造。著名的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創立的"發生認識論"中也認為:主,客觀的相互作用的認知結構的邏輯起點是活動,兒童認識事物源于學習活動。并提出了"活動——平衡,再活動——再平衡"的認知邏輯關系。前蘇聯的一些教育家和心理學家如列昂節夫,達維多夫把馬克思主義應用到教學領域,找到了"教學活動與人類認識事物的一般規律具有同源性,即實踐才是認識的起點"。"同時也看到了教學中的實踐與人類一般實踐的差距,即不是以改造客觀世界為目的,而是在于實現學生的有效發展"。
(2)"體驗教育"理論
山西省實驗中學張卓玉校長在談到"體驗教育"時認為:體驗是一種心智活動,真正有效的學習是一種心智活動,而不是單純的記億或理解。體驗是一切心智活動的前提與基礎:體驗是用全部的心智去感受,關注,欣賞,評價某一事件,人物,事實,思想。只有經過體驗,我們才能把一個陌生的,外在的,與己無關的對象變為熟悉的,可以交流的,甚至是融于心智的存在。只有以體驗為前提,才能有效地進行分解離析的認識活動。"從歷史上看,凡是某一時期的教育不重視實踐活動,學生就會被過多限制在課堂上,學生的個性發展受到抑制時,人們就會呼吁讓學生更多地走出課堂,體驗生活,體驗社會,以達到完善人格的目的
(3)"實踐課程"理論
南京師范大學馬復教授在《義務教育階段數學課程標準一瞥》文中介紹:"義務教育階段數學教育的根本目的服從于學生的發展這一基本目的具體到數學教學活動,其目的在于:給學生提供充分的活動素材和活動機會,使他們在從事各種數學學習獲得過程中學會從數學的角度更好的認識自然和社會,理解周圍世界,更好地適應未來生活,促進學生有條有理的思考,有效地與他人進行交流。使學生學會運用數學去描述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同時通過數學活動去發展他們的主動性,責任心,培養他們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勇于探索與創新的精神。"
2、學校辦學理念
(1)為教師創設發展的平臺。
"身邊的數學"校本課程的研究為全校數學教師的專業成長提供了良好的機遇,創設了教師自身發展的平臺。在新課改實施以來,如何將先進的"以學生為本"的理念轉化為教師的教學行為這是學校迫切解決的問題,數學綜合實踐課程的開發恰恰是理念改變行為的橋梁。
(2)為學生提供發展的機會
"身邊的數學"校本課程意在通過課堂內外數學實踐活動的開發,促使學生在過程中體驗,在體驗中成長,在成長中理解,在理解中感悟,在感悟中得到長足的發展。這種發展既是共性的群體發展,也可理解為個性的異質發展。
(3)為學校贏得發展的空間
"身邊的數學"校本課程的開發使學校走在了全市課改的第一方陣,一方面推動了全市數學課程改革的進程,另一方面在校內也加速了其他學科的課改進程,從而為學校的發展贏得了空間。
3、本校學生的實際需要和特點
(1)課內學生的需求
現在的信息時代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認知環境,在認知中繼承與揚棄并存,過程與結果并重,探索與創新并駕。他們相信自己的個人建構,希望與人合作,與人交流,但又不善與人交流;他們喜歡自己嘗試,但是在困難面前又顯得不知所措,承受能力有限。他們對數學的學習只是學知識,還缺乏用知識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他們的獨立性,思考性,創造性還匱乏。他們需要興趣的激發,問題的實踐,過程的探究,結果的開放,發展的時空。
(2)課余學生的需求
學生的課外數學學習幾乎被各類培訓,家教取代。他們沒有多元的目標,沒有新鮮的空氣,他們的學習方式單一,學習內容精深。學生的數學課余學習缺乏明確的目標,多樣的學習方式和豐富的`學習內容。這也是"身邊的數學"需要開發的課程之一。
4、實施的現實基礎和資源條件
(1)管理網絡建全。
全校作為市課改基地,構建了校長室,教科室,教研組三級管理網絡。網絡的建全有得于課程的開發與實施,每一次活動的方案開發,過程研討,結果總結都有相應的分工,這樣的管理為各項工作的開展奠定了扎實的基礎。
(2)教師隊伍呈梯隊發展。
我校的數學課題組現共有成員24人,其中本部18人,分部6人。35歲以下年青教師20人,大專以上學歷20人,各占總數的83.3%,其中黨員4人,占16.7%,工作5年以內,5—10年,10年以上人數各約占總數的1/3左右。專業發展上,區級以上骨干教師7人,占30.4%(其中市學科帶頭人1人,市優青2人,區學科帶頭人2人,區優青,區骨干教師3人)。目前,隊伍呈梯狀穩步上升趨勢。
(3)課改的方向明,意識強,成效顯著。
從1999年開始,我們立足于"小學生數學實踐活動的探索與研究",在課改的進程中,我們始終做到課改教研化,教研科研化,科研課題化,課題問題化,問題常規化。把各項課改工作做細做實。
(4)專項經費保證。
市區校對我校的數學課改基地工作非常重視,每次課改基地活動,分管局長親臨現場。每學年市區校各級都有專項課改基地經費,并且專款專用。我校現已出版學生的數學文集《小荷初露》一本,第二本學生數學文集與一本教師的研究文集正在出版之中。
三、總體目標
通過"身邊的數學"實踐課程的開發研究,促使教師與編者對話,與生活對話,與時代對話,與學生對話,增強對教材,資源,課堂的理解。促使學生在課堂中聯系生活,用數學的思維發展智力;在課外用數學的思考去發現數學,運用數學,從而發展心智,熱愛數學。促使學校加快課改的進程,以基地的龍頭作用,輻射作用力創學校課改的品牌與主力軍。
四、大致結構
以"身邊的數學"為校本課程開發的品牌,按內容分課堂數學實踐活動開發和課余數學實踐活動開發兩部分展開。
1、課堂數學實踐活動的開發
課堂數學實踐活動的開發又分為特色實踐課程的開發,實踐活動方式的開發,實踐活動資源的開發三方面展開。
(1)特色實踐課程的開發
在湖小的課堂內力創一些有特色的數學實踐課程,供師生在學習的同時享受學習的樂趣。例如低年級的游戲活動中較有特色的是有關位置教學內容的跳棋游戲,師生共同自制了跳棋的棋譜與棋子,根據棋子的方位敘說走棋,課間同學們玩得不亦樂乎。還有關于計算內容的投信,摘蘋果,飛氣球等游戲也大受歡迎。中高年級的特色數學學習活動是小組討論活動,中高年級的教師共同討論,循序漸進制定了有關小組學習的人員分配,活動原則,活動過程呈現等規則,使小組學習的數學活動不流于形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使課堂中的小組合作學習在有序而有效展開的
(2)實踐活動方式的開發
結合新課標的理論學習,我們在課堂中應該進一步研究,認識,開發以自主式,探究式,互動式,合作式等體驗型學習方式,在課堂中應該大量的引進嘗試活動,實踐活動,模擬活動等學習活動,使課堂數學教學方式呈多樣化趨勢發展。同時,我們還應研究不同的課型所對應的學生活動方式的一般規律。
在研究中我們應該倡導這樣的數學課堂:讓學生找數學,使數學生活化,成為現實中的數學(例如我校研究的統籌時間,購物,走路,乘車等問題);讓學生做數學,使數學活動化,成為動態的數學(例如統計十字路口的車輛,報紙銷量,校園綠化面積等);讓學生玩數學,使數學情趣化,成為快樂的數學(例如通過學生圍,畫,涂一系列活動認識面積和面積單位等);讓學生問數學,使數學問題化,成為思考的數學(例如研究土豆的體積,研究蘋果裝箱的問題等)。
(3)實踐活動資源的開發
我們意識到現行的教學內容不能僅僅包括教材,教材只是信息資源,只是一種媒介,在學習活動內容中要讓這有限的資源投入到學生頭腦資源的廣闊天空中去。基于這樣的目的,我們嘗試運用現代教育理念重新審視,分析,研究,思考現行的教材合理性,進一步貫徹新課標的相關精神,對教材進行局部調整,優化組合,擴充資源,力求更易于學生的發展。實踐證明這樣更符合時代的進程,更利于學生的發展。例如:在校內課堂教學活動賽課中,出現了"校園綠化","小米尺告訴我……","年,月,日探密","組合圖形的面積","移動電話的入網選擇"等一系列富有意義的研究課。
2、課余數學實踐活動的開發
在課堂內資源開發的同時我們也嘗試探索校內課余學生的數學資源開發,這一研究主要從常規活動的開發和專題實踐活動的開發兩方面展開。
(1)常規活動的開發
利用校報,板報,網站等媒介,通過每日一題,每日一問,數學跑道,數學園地等活動,由學生為主,尋找身邊的數學,增強學生數學意識,使數學與生活,學校與社會,課內與課外互補互進。我們曾討論過人民幣的認識,看電影的路線,實際測量,求樹的橫截面積,步測,目測,統計等一系列問題。
(2)專題活動的開發
所謂專題活動是指在某段時間內,師生圍繞一個主題而開展的數學學習活動研究。這是由學科走向綜合的一種嘗試。我們曾成功的嘗試開展了全校性的"學會購物","身邊的數學","我們走進十運"等專題實踐活動,市區反響熱烈。
在"身邊的數學"校本開發的過程中不僅是有共性的內容,同時對于低,中,高三個年段的側重也不同。低年級應倡導"快樂數學",使學生在愉悅中學習;中年級應倡導"經驗數學",使學生在體驗中感悟數學;高年級應倡導"縱深數學",使學生在思維的深度與廣度上得到長足的發展。
五、實施說明
1、選課方法
在全校一至六年級平均每周開設一節數學實踐課,時間可定于每周四上午第四節或下午第一節(因為大部分教師任教兩個班),可每周上一節,也可兩節,三節連上,每學期保證15課時左右。學校每學年舉辦一次"身邊的數學"活動大賽。
2、課程說明
"身邊的數學"數學實踐課程分必修課程與自修課程兩類。必修課程是教師事先開發預設的內容,如教材中的數學實踐活動內容,學校開展的專題實踐活動內容等。自修課程是指各個班級開展的特色實踐活動。例如對"神六飛天","十運盛會"中數學題材的開發,也可以是對數學"四小體驗"的開發(數學小游戲,數學小故事,數學小報,數學小論文),自修課的內容可年級統一也可不統一,可學生統一也可不統一。
3、課程目錄
(1)必修目錄:
一年級:
(上冊)有趣的搭配,豐收的果園,愉快的周末,
(下冊)我們認識的數,假日小隊,小小商店,快樂的隊日活動,
二年級:
(上冊)有趣的七巧板,量一量,算"24點",四園風光
(下冊)我們去植樹,測定方向,游覽美麗的海濱,你能跳多遠
三年級:
(上冊)城市新貌,稱一稱,周末一天的安排,周長是多少,摸牌和下棋
(下冊)生日快樂,美麗的花邊,了解千米,奇妙的剪紙,我們的試驗田,運動與身體變化
四年級:
(上冊)怎樣滾得遠,了解我們自己,一億有多大
(下冊)美妙的"杯琴",我們去春游(學會購物,購物中的數學問題,春游的路線,春游包車問題等)
五年級:
(上冊)學會購物,計算器探密,收集統計分析,實際測量
(下冊)組合圖形的設計與計算(美麗的圖案),校園的綠化,最多與最少
六年級:
(上冊)彩票中的數學,購房中的數學,股票中的數學,打折中的數學
(下冊)美麗的校園,直柱與直錐,節約用水,觀察與測量,
(2)自修目錄尚在開發之中。專題實踐活動已舉辦過全校性的"四小體驗"活動,"學會購物"系列活動,"我們走進十運"系列活動。
校本課程開發的實施方案 15
一、校本課程開發的背景
新一輪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為了增強課程對地方、學校和學生的適應性,不僅設置了包括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的國家基礎教育課程計劃的框架,而且強調學校和教師要創造性的實施新課程,形成具有良好適應性的豐富的教學模式。這些課程改革目標的實現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課程資源的狀況。對于學校教師而言,不僅校本課程的開發需要大量課程資源的支持,而且實施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也離不開廣泛的課程資源的支持。特別是校本課程具體實施的內容和形式則完全由學校來決定,是在實踐過程中動態生成的,這就需要對校本課程資源有充分的認識和便捷的獲取途徑。
二、要解決的主要問題
1、觀念與認識
盡管校本課程開發在實踐中已轟轟烈烈地展開,但是校本課程的內涵與本質到底是什么?校本課程能給學生帶來什么?它與國家課程、地方課程間是什么關系?——這都需要我們解決。
2、教師的素質
校本課程開發的主體是教師,那么校本課程開發要求教師具備怎樣的素質?要求教師擁有怎樣的課程能力?教師如何寫課程綱要?教師該擁有怎樣的學生觀、知識觀、教學觀、評價觀?這都是我們需要解決的問題。
3、條件與資源
在不同教育環境下的課程資源狀況可能存在著相當大的差別。課程資源的分布情況特別是在需要較大經濟投入的課程資源方面,往往很不平衡,從我們學校當前的情況來看,在需要較大經濟投入的課程資源方面雖沒有優勢,但作為課程要素來源的校本課程,課程資源是比較豐富多彩的,缺乏的是對于課程資源的識別,開發和運用的意識與能力,因為我們要運用這些校本課程資源并充分開發,使之得以合理的利用。
4、評價與改善
評價機制的建立是校本課程開發有效運行的保障。那么如何對校本課程開發進行評價?校本課程的評價與國家課程、地方課程評價有什么區別?這是一個極為重要的問題。
三、校本課程開發的實踐意義與理論價值
(一)理論依據
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明確指出要“改變課程管理過程過于集中的狀況,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增強課程對地方、學校及學生的適應性。”這就意味著校本課程的開發具有了法律依據,迎來了一個新的發展期。
(二)校本課程的內容
校本課程的含義是寬泛的。處于不同位置的人對課程是什么有不同的理解,但課程從某種意義上說是有計劃的安排學生學習機會的過程,也是使學生獲得知識、參與活動、增加機會的過程。實踐中的校本課程有兩種形態:一種是“校本課程”的開發,一種是“校本的”課程開發。我們屬前一種,即國家在課程計劃中預留10---15%的余地,學校自主地進行新的課程開發。在這里“校本課程”是相對于“國家課程”而言的一種課程板塊。
(三)校本課程開發的目的意義
1、校本課程的開發是最能夠尊重和滿足學校師生差異性和獨特性需要的`課程開發模式。校本課程的開發是一種以學校為基礎的課程開發模式。由于學校領導、教師、學生、家長、課程專家和社區人士廣泛參與課程決策,所以它具有時效性強、開發周期短的特點,它能夠充分關注并滿足學校師生及社區的獨特性及其發展需要。因此,校本課程開發模式的是一種最具民主性、群眾性和個性張力的課程開發模式。
2、校本課程的開發過程是校內外教育資源優化配置的過程。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開發,是一種相對封閉式集權式的開發模式。由于它固有的弱點造成了學校和社區教育資源的大量閑置。而校本課程的開發則能夠有效地實現國家、地方、學校和社區教育資源的重組,實現教育資源的優化配置與共享,使各種教育資源實現“1+1>2”的增值效應。
3、校本課程的開發是教育管理體制創新的過程。校本課程的開發過程是課程決策權的重新分配過程,因為校本課程開發的本質是一種課程決定,因此校本課程發展涉及到課程決策權利的分配。校本課程的開發是對傳統的自上而下的課程開發模式擁有的金字塔式權力霸權的革命性行動,這一過程不僅能夠開發出校本課程,同時它還能夠有效地打破自上而下的教育模式,打破學校內部復制的集中化和權力霸權,構建一種寬容、平等、民主的分權管理體制。
4、校本課程的開發是一種學校文化構建的過程。任何一種新的課程的開發,必然會產生具體的課程產品。也必然伴隨著相應的文化建構。校本課程的開發必然會對已有校園文化產生強烈的沖擊與破壞,同時,它必然會建構一種新的校園文化,這是校本課程開發的客觀需要。
(四)校本課程開發的目標
人的行為總要受到一定的理念或觀念的支配,因此要確保校本課程高效而優質地開發,首先必須樹立先進的開發理念,具體目標如下:
1、多元目標觀
從校本課程來看,作為國家課程開發系統中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它與國家和地方課程的開發目標有一定的相關性,同時它的終極目標是尊重并滿足學校師生的多樣性、差異性和獨特性,因此校本課程的開發應樹立多元目標觀。學校目標包括兩部分,一方面是指學校發展及其特色建構對校本課程開發的特殊需要,另一方面是指滿足學生的興趣、智力、情感等方面的差異對課程開發的特殊要求,增強學生的學習效果,促進學生發展。
社區目標包括:
(1)社區的個性化開發及其資源優勢對學校教育的期望。
(2)是指家長對子女的期望。
2、多元的課程觀
所謂多元的課程理念是指根據不同的教育理論和學校、社區對課程的不同需求可以發出不同種類的校本課程。
3、多元主體觀
多元主體理念是指校本課程開發的主體是多元的,既可以是個體,也可以是由個體組成的群體。
4、分享、開發、創新的過程觀
校本課程開發既重視課程開發的結果,也重視課程開發的課程。
5、自主選擇、樂觀參與的教學觀
6、多元、平等和個性張揚的文化觀
7、分權化的管理觀
校本課程開發的管理應樹立權變理念。所謂權變理念,是指在校本課程的開發環境和條件不斷發展和變化的情況下,因人因地同時因事權宜應變,采取與之相適應的管理方式和管理方法的觀念。
8、多元評價觀
多元評價理念是指對校本課程的開發進行多緯度、多層次的評價,包括:多元評價標準、多元評價對象、多元評價者、多眼評價方式和多元評價方法。
(五)、校本課程開發原則
1、滿足學生實際發展需要的原則。
2、考慮學生實際能力的原則。
3、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原則。
4、形成和體現辦學特色的原則。
5、繼承、學習和創新的原則。
四、校本課程開發的方法、途徑
校本課程的開發是學校一項具有持續性的專業活動,它需要有一種理性決策的過程、民主決策的過程、科學決策的過程。
1、采用經驗性研究優化組合的一系列方法,采用“理論——實踐——理論”的定性與定量分析優化組合的系列方法。
2、相信教師、幫助教師專業發展。
3、遵循一定的程序。
4、充分挖掘課程資源。
五、校本課程開發實施步驟
1、成立校本課程開發領導小組。
2、對學生的需求進行調查。
3、對學校的資源進行調查。
4、由校本課程領導小組審議、確定校本課程內容。
5、培訓校本課程開發教師。
6、制定、審查校本課程綱要。
7、組織實施。
8、跟蹤評價、動態調整、總結整合。
六、校本課程開發的保障措施
1、學校成立校本課程開發機構,由校長任監控人,負責資金投入、設備配備,保障物資供應,教導主任負責校本課程開發的具體實施工作。做到分工明確、責任到人。
2、成立開發小組組織課程開發師資培訓并制定開發課程計劃,組織授課。
3、形成校本課程開發管理制度。
七、校本課程開設安排
1、內容
七年級:基礎健康知識
八年級:面對侵害、傷害青少年如何“自衛、自護、自救”
2、領導小組成員名單:
組長:
副組長:
組員:
3、時間安排
本方案從本學期開始逐步組織實施,制定實施計劃安排表并在20xx年6月份前完成。
八、校本課程的評價
1、授課教師的評價。教導室通過聽課、查閱資料、調查訪問等形式,對教師進行考核,并記入業務檔案。主要是四看:一看學生選擇該科的人數,二看學生實際接受的效果,三看領導與教師聽課后的反映,四看學生問卷調查的結果。
2、學生的評價。校本課程不采用書面方式的考試或考查,對學生評價主要是三看:一看學生學習該課程的學時總量,作好考勤記錄。二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如態度、積極性、參與狀況等,可分為“優秀、良好、一般、較差”等形式記錄在案,作為“優秀學生”評比條件。三看學生學習的成果,學生成果可通過實踐操作、作品鑒定、競賽、評比、匯報演出等形式展示,成績優秀者可將其成果記入學生學籍檔案內。
九、校本課程的教學管理
1、任課教師認真備好每一節課,按步實施、教導室隨機聽課,隨時測評。
2、教師必須有計劃、有進度、有教案,有學生考勤記錄。
3、教師應按學校整體教學計劃的要求,達到規定的課時與教學目標。
4、教師應保存學生的作品、資料及在活動、競賽中取得的成績資料。
5、任課教師要認真寫好教學反思,及時總結經驗
6、每學期召開一次校本課程研討會,展示優秀教師的成功經驗,解決存在的問題,及時總結校本課程的實施情況。
校本課程開發的實施方案 16
一、課程開發的目的和背景
1、校本課程開發是新課程改革的需要
校本課程開發是當今世界課程改革的發展趨勢,在我國現行基礎教育的課程體系根本無法承載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重任,所以校本課程開發已從“制度化層面”轉向“實踐層”,并駛入了快車道。隨著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的實驗,新的課程改革給基礎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校本課程開發與實踐,給學校的發展,給教師專業的發展,給每一個學生的發展提供了新的舞臺。
2、校本課程開發有助于學校特色和校園文化的形成
學校辦學特色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校的課程特色,為此在課程的基礎性和統一性的前提下,根據學校的培養目標與現有課程資源,結合我校用朱棣文名字來命名的一所教育設施現代化學校的優勢,開發“朱棣文精神”校本課程的條件已經成熟。
朱棣文十分關注我校的教育,在訪問我校時題詞:“小學是基礎教育,是一個人在學習生涯中邁出的最重要的一步,要在這里讓學生熱愛學習,學會學習”。在朱棣文談到許多關于學習和創新的言論中更能反映出一個科學家對當代教育的獨到理解,而從朱棣文本人成長、成功、成名的經歷中又折射出他鮮明的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所以開發“朱棣文精神”校本課程旨在以朱棣文精神為指導,從學校的實際出發,充分利用學校的獨特資源,從能做的做起,去發現,去開發,去建設,滿足學生個性發展的多樣化需要,提高校長和教師的課程意識和專業發展能力,形成和體現朱棣文小學辦學特色,取得朱棣文精神氳氤于校園的效果,讓朱棣文精神為新課程改革提供有效的方法論的指導,促進學校的特色建設。
3、開發校本課程是學校“十五”省級課題研究的有效深化
我校的“十五”省級課題《“朱棣文精神”在小學教育中的實踐研究》從xxxx年開題研究至今,我們主要從本體研究和微觀層面的學科研究兩個方面展開,即重視校園景點布置,使特色建設“環境化”,重視教學方式的變革,使特色建設“情境化”。而對中觀層面的綜合性研究幾乎沒有涉及,而開發“朱棣文精神”的校本課程肯定能彌補此方面的不足,并帶動課題向中觀層的綜合性研究深化,中觀層面的綜合性研究的主題是“學生學習品質和創新品質的研究”這也是每一位學生、教師和一切成功人士必備品質,我們將其整合為“成功品質”。在朱棣文小學,師生們是怎樣去認識和理解朱棣文的人文精神和創新教育思想,是如何在學校的管理、教育、教學和科研中體現的,最后又是如何內化為師生的一種素養和品質,這必須讓朱棣文精神作為校本資源的特色和文化去研究開發,唯有這樣,朱棣文小學的品牌才能成為世間獨一無二的優質資源,這真是我們要開發校本課程的主要背景和目的。
二、開發過程和步驟
1、在課題研究中編寫校本教材
學校的“十五”省級主課題是《“朱棣文精神”在小學教育中的實踐研究》,它的研究核心是如何將朱棣文的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內化為師生的自身素質,這就要求我們去收集朱棣文的各種資料,去研究朱棣文的內涵,最終必須有校本教材問世,校本教材的出現也就是拉開了開發校本課程的序幕。現在學校已編著了第一本小冊子《朱棣文》和第二本《追求與超越》。
2、在編寫校本教材中開發校本課程
隨著課題研究的深入和發展,呼之欲出的第三冊校本教材——《讓成功伴我成長》也已進入了最后定稿階段,它證實了校本課程開發不是一次就能完成,而是長期反復的過程。實踐是校本課程形成的沃土,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通過實踐不斷修改、補充,完善校本課程。
《讓成功伴我成長》是上述二冊的繼承和拓展,此書在提煉朱棣文成功事跡的基礎上還與更多的科學家成功故事相映證,并對科學的成功秘訣進行了有效的揭示,引導學生舉一反三,有效遷移,積淀成功素質。
編寫校本教材,開發校本課程,在第一、二、三冊基礎上第四、五……冊校本教材將系列陸續問世。
3、校本課程的開發步驟
(1)建立領導機構
由校長王曉春任組長,葉天榮、全柳芳、王文英等為副組長,原子課題組組長和課題組成員二十余人為組員。
(2)前期論證
利用“朱棣文精神”現有資源,確定校本課程具體內容并將課程綱要拿到家長、學生中征求意見。
(3)培訓師資
A、學習校本課程相關理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與校本課程研究,以沙龍、講座、研討為主要形式。
B、教師專業知識培訓——學校對擔任開發校本課程的教師進行相關專業知識培訓。
(4)撰寫課程綱要,課程綱要要闡明下面幾方面內容:
A、課程目標
B、課程內容或活動安排
C、課程實施
D、課程評價
(5)校本課程實施
教導處、教科室做好監控、測評、參與聽、評課的指導,調控校本課程實施情況、總結經驗、解決問題。
(6)課時安排:每周一課時,每周晨會一次,每學期舉行一次班級主題活動。
三、開發的內容和組織實施
1、重視校園景點,讓開發過程“環境化”
我們為挖掘朱棣文這一偉大科學家的科學精神和教學思想,在校園里營造濃郁的'育人氛圍,
走進校門“求實創新”的校風映入眼簾,兩塊大型浮雕上刻有朱棣文的題詞,中英文對照,并配有十幾幅學生生動活潑學習創造的圖形;宣傳廊里關于朱棣文的簡歷,成就及照片;宣傳牌上中英文對照的朱棣文關于學習和創新的言論;學校的校標是“DW”(棣文兩個拼音的第一個字母)的變形組合,寓意是學生像剛出土的幼苗,在知識的海洋中邀游;學校主建筑的命名:求真樓、啟智樓、博學樓;景點設計:讀書亭、彩虹廊、展翅雕塑、朱棣文名言廊;十大世界偉大科學家的頭像雕塑;朱棣文展室中朱棣文事跡和圖片的介紹;走進體育館,“放飛理想”的校歌讓你情不自禁高歌引亢……這些具有個性的滲透名人精神的校園文化景點布置,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名人精神的激勵和科學文化的熏陶。
2、編著校本教材,讓特色建設“課程化”
為“十五”省級主課題《“朱棣文精神”在小學教育中的實踐研究》需要,我們有步驟地編著關于朱棣文的系列教材,讓朱棣文精神滲透于課堂、家庭、社區。
第一冊教材——《朱棣文》,分上篇、中篇、下篇、三個部分,較為全面地介紹了朱棣文的生平事跡,各種記者對他的采訪以及他訪問我校時的一些互動情況。
第二冊校本教材——《追求與超越》,以十六章形式從十六個方面圍繞朱棣文文化科學精神進行記敘和闡述,提示了朱棣文科學事業成功的秘決。
第三冊校本教材——《讓成功伴我成長》有二十二篇課文組成,每篇課文的框架結構相同,分四大塊:名人故事、名人名言、成功探秘、心動行動,每塊內容都圍繞課題的主題詞展開編寫。
第四、五冊教本教材,隨著課改的需要,一個持續的、動態的、循環反復的逐步完善的教材體系將問世,并實施于教育、教學、科研之中。
3、重視科技教育和綜合實踐,讓實施過程“陣地化”
朱棣文是一位偉大的物理科學家,在他的鼓舞下科技教育成了我校特色之一,我們又將科技教育與綜合實踐活動列為研究“朱棣文精神”的主要內容,它是學生實踐創新的主要陣地,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生在開展科技和實踐活動中積累了豐富的素材和經驗,把這些寶貴的材料收集和整理、編寫成校本教材,此教材編寫中突出二個原則:
第一、在教材的內部結構設計上以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創造能力,動手能力為原則,操作上,一是以問題為核心架建知識結構;二是以活動為中心培養學生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
第二、在教材的外部特征把握上以“圖文并茂,生動活潑,富有趣味”為原則,讓學生在活動中接受教育,得到發展,在發展中開展活動,蘊育個性。
四、評價要求和方法
校本課程開發對于完善學校的課程體系,滿足學生需要,體現辦學理念與特色,培養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體現學校可持續發展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所以評價從下面四個方面考慮:
1、校本課程的開發要符合課程改革的要求
開發校本課程主要看學校是否按一定課程編制程序進行課程開發,并以學校為基地,以校本培訓為主要手段來滿足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體現學校辦學理念與特色,利用校本資源,營造一個多樣化的認識論環境和活動空間,使多樣性的知識成為提高認識能力的途徑,從而培養學生公正對待各種知識乃至自身經驗的理性態度。
2、開發校本課程要體現學校“十五”科研成果
開發校本課程是我校“十五”省級主課題《“朱棣文精神”在小學教育中實踐》重要研究成果,以朱棣精神為校本課程,首先應看朱棣文精神是否滲透到學校教育、教學及科研各個領域,讓朱棣文精神氳氤于校園。在朱棣文精神的鼓舞下師生的論文、調查報告、實驗報告、實踐性作業、實踐活動過程、收獲匯編成冊,形成一套適合學生課外、社會實踐帶有研究性學習的校本課程教材,在實踐研究中歸納出校本資源,優化學生科學素養的最終界定。
3、開發校本課程提高教師的自身素質和專業素質
通過編寫校本教材,教師在教學方法學習方式上是否有突破,學校的內涵、特色、精神、氛圍上是否洋溢著時代的特征和科學精神,一句話朱棣文精神是否內化為教師的自身素質。
評價時以教師自我評價為主,同時重視學生、家長、教師同行,校長對教師的評價,具體操作可用調查問卷,課堂記錄,案例分析等。
4、開發校本課程提高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通過校本教材的學習,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得到普遍提高,在學習中敢于質疑,敢于嘗試,敢于標新立異,又敢大膽想象,細心求證,能自信、自主、自強、自立,又虛心求學善于合作,一句話將朱棣文精神內化為學生的學習品質和創新品質。具體操作時注重學生個性和特長發展,關注學生對校本課程的學習過程,強調評價主體的多元化,學生在學習活動中對師生關系的實際感受,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獲得成功的體驗等成為評價學生的主體內容,評價方法:觀察、調查、學習知識的成果展,還可以建立學生興趣特長發展成長記錄袋(將孩子成為優秀的作品、習作放入)。
校本課程開發的實施方案 17
中國書法是世界上最獨特的“東方藝術”,她的獨特個性、豐富內涵和育人價值是其他藝術(包括美術)所不能比擬,書法教育具有育德、啟智、審美、健體等作用,在提高學生思想素質、智能素質、審美素質以及強化人格力量等方面具有其它學科無法替代的優勢。素質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為根本目的,促進受教育者德、智、體諸方面生動活潑地發展為基本特征的教育。書法教育目標與素質教育目標在面向全體、全面發展、培養個性等方面具有一致性。但在網絡時代,鍵盤將逐漸代替筆的現實正在向我國的傳統文化挑戰,書法作為交際工具的的實用價值漸漸淡化、退化,只廣泛存在于學校這樣的教育基地,僅作為一門藝術而獨立存在。繼承發揚普及書法教育,就是喚起全體國民的民族自豪感和繼承優秀民族文化的責任感。
一、書法教育校本課程提出的背景:
1、書法教育現狀分析:
寫字課歸屬語文學科,受到語文教學內容的擠壓和沖擊,其性質總是徘徊在語文和美術學科之間,始終不能成為具有獨立地位的、完整、系統的教學科目確立在課堂上。而作為每個公民最重要的接收普及教育的場所——學校,其書法教學遠遠不如社會培訓力量。 據調查,學生書寫水平低下,表現在:執筆姿勢錯誤、書面字跡潦草、構字間架松散,無章法技巧。針對這一現狀,近年來的語文測
試卷第一大題都設計為“工整書寫字詞”的“送分題”,以強調書寫的重要。將書法教學系統化、完整化和普及化,這使得學校的書法教育充滿了迫切感和必要性。
2、書法教育的重要性。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 《面向 21 世紀振興教育行動計劃》、教育部《關于在中小學減輕學生過重負擔的緊急通知》和教育部基教司編的《寫字教育指導綱要》……2007年5月,中國書畫等級考試工作會議在杭州召開……從這些文件、通知精神及國家政策的推衍過程看,書法教育屬于國民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對寫字教學重要性的認識,到中國書畫等級考試的啟動,書法教育越來越具有規范性和實踐性。加強寫字教學,培養良好的寫字習慣是所有老師的共同任務。培養全體學生的寫字習慣,基本的寫字技能,應成為教師教學水平、學校辦學水平評價的一個方面。
3、實施書法教育的必要性。
實施素質教育,其最終目的是提高每一個人的綜合素質,促使其全面發展,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而寫字水平也正是衡量一個人綜合素質高低的一個重要方面。加強寫字教學有利于促進學生提高自身素質和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寫字教師通過講述我國悠久、燦爛的書法文化史,會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更加熱愛我們偉大的祖國,此即以字育德;讀貼是分析觀察的過程,臨帖是思維運行的過程,其都可以發展學生的智力;寫字也是實踐的過程,在大腦的指揮
下,指、腕、肘協調運動,可以促進大腦的血液循環。活動關節,使學生精神集中,極有益于兒童的身心健康發展;如果能讓學生欣賞一件好的書作或整潔美觀的作業,又能增強學生的審美能力與表現美的能力。劉炳森先生也說道:“從長遠看,(寫字教學)對于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對于少年兒童的身心健康及智力的開發與發展,提高他們的全面素質是大有益處的。”
二、根據實際,制定校本課程開發目標:
1)調查分析,確定課題:
本著以上指導思想,立足于我校實際,進行了調查和分析,得出:
1、教師資源——我校有一支熱衷于書法藝術的教師隊伍。
2、學生資源——我校有一批喜歡書法的學生。多年來,一直堅持練習書法,并近三年一直擁有一批熱心參與各級書法大賽的學生。
3、擁有家長社會的支持——廣大家長和學生非常支持我校開設書法必修課。我們決定開發書法教育校本課程。
2)書法教育校本課程的性質和理念:
“書法教育”校本課程是以開發、普及、提高技藝和書法鑒賞力為主題,以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為重點,以全面提升學生人文素養為核心的學校課程。該課程以“書法教育”為特色,實踐活動為手段,臨摹訓練為方法,培養學生的`民族文化情節、創新精神和人文素養。實施以“校本課程——書法教學為載體,打造書香特色校園”的策略,倡導“一筆一劃寫好字,一生一世做真人”、“墨韻飄香助成長”的理念,促進學生多方面的發展,繼而宏揚書法藝術,提高審美情趣,豐富校園文化生活。
3)書法教育課程目標:
(1)、《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中指出:“要進行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和“進行中華民族悠久歷史的教育”。通過學習書法,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和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了解書法不僅是我國民族文化遺產中一顆璀璨的明珠,而且還是“世界公認的最高藝術”(沈尹默語),充分認識書法的藝術價值和實用價值,學習和繼承書法藝術的重要意義,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增強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2)、掌握書寫的基本方法,達到鋼筆書寫“規范、端正、清楚”的要求;在此基礎上學會“生動”,會寫毛筆字,培養學生書寫漢字的能力,鞏固語文教學。
(3)、通過書法教學,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培養審美能力;養成認真細心的學習態度和良好的意志品質;開發學生的智力,培養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的觀察力、分析力、語言表達能力和綜合評述力等;書法練習講究姿勢,使人身體各種器官都得到了相應的鍛煉,促使學生身心健康。總之做到“書藝育德,潛移默化;書藝育智,健全人格;書藝育健,全面發展;書藝激情,張揚個性”。
(4)、根據日常生活需要,運用書法進行人際溝通和社會交往。
三、書法教育課程的設計:
1、課程以自主開發的硬筆和毛筆書法教學為主。以三至六年級為主要實施對象,每周安排每班一課時的硬筆書法課程,以課外興趣小組的形式開設毛筆書法課程。將教學內容分為書法技巧、書法知識和實踐活動三大塊。
2、教材特點:
(1)、前期,我們采用《楷書入門》為校本教材,逐步過渡到自主編寫教材,盡量做到由易到難,循序推進,不追求急功近利,充分激發學生學習書法的積極性。充分遵循規律,結合學生的認知水平,聯系學生的實際,給予正確恰當地引導,對學生取得的每一點進步都要及時給予鼓勵。
(2)、提供范例觸類旁通、設計新穎省時高效。初中生因課業負擔重、時間緊,學習書法不能像小學一樣從一筆一劃寫起,編寫教材抓住“字的間架結構” 作為練字關鍵,對入選教材的范字進行了精選,做到歸類貼切、要訣提示強化記憶。通過對范字的練習指導,達到對同類字的觸類旁通,使學生對練習的同一類字有較強的記憶痕跡,便于學生自學鞏固,起到無師自通之目的,達到事半功倍的練習效應。
(3)、描仿入體發展個性。
①、鋼筆教材自楷書入手,采用楷書手寫體,在完成一定量的基礎訓練后,學生可根據自己的特點,由教師作參謀,指導學生練習某一書體,以達到發展學生不同個性之目的。
②、毛筆教材以中國書法藝術研究院專用教材《顏真卿多寶塔》為范本,使課程規范有效。
③、從已有經驗積累出發,硬筆書法與軟
校本課程開發的實施方案 18
一、課程定位
校本課程是由學校自主開發的課程,由學生自愿參加,以學生活動為主,與必修課程一起構成學校課程體系。但它與必修課程在內容、要求的深廣程度和活動形式等方面又不盡相同。校本課程更突出學生的自主性、自愿性和靈活性。它對培養學生的興趣特長、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團結協作的能力、社會活動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開發目標
1、通過校本課程的開發,培養一批復合型、科研型的教師。
2、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發展個性特長,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自我完善的能力。
3、拓展學生的知識領域,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4、培養學生的團結合作意識,提高學生的思想品德修養和審美能力,陶冶情操、增進身心健康,使學生熱愛學校生活,適應社會。
三、開發原則
1.自主性原則:尊重學生主體地位,以學生自主活動為主,多給學生想象、創造空間。
2.自愿性原則:尊重學生的意愿,自選組別,充分發揮學生的個性特長。
3.靈活性原則:教學內容、方法以學生的實際情況而定,靈活的作內容形式上的調整,使全體學生都得到發展。
4.開放性原則:體現在目標的多元性,內容的寬泛性,時間空間的廣域性,評價的'差異性。
四、校本課程的開發內容
家鄉農具超市
家鄉農作物的調查與研究
校園園林藝術
動物大觀園
五、校本課程教材編寫要求
教師應從以下四個渠道挖掘教材資源
1、自編教材;
2、選編教材;
3、選用優秀教材;
4、拓寬現有教材。
六、校本課程的開發步驟
㈠建立領導機構:校本課程開發小組。
組長:
成員:
㈡前期論證
1.利用現有資源,征集教師意見,確定校本課程的具體內容。
將開發的課程綱要拿到學生及家長中征求意見,看所開課程學生、家長是否意愿。
㈢培訓師資
1.校本課程理論。內容: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與校本課程研究。培訓方式:講座、研討。
2.教師專業知識培訓。學校對擔任校本課程的教師進行相關專業知識培訓。
㈣撰寫課程綱要。
課程綱要闡明以下幾方面內容:
1.課程目標:(全面、恰當、清晰地闡述課程涉及的目標與學習水平)
2.課程內容或活動安排。
3.課程實施:(包括方法、組織形式、課時安排、場地、設備、班組規模等)
4.課程評價:(主要對學生學業成績的評定,涉及評定方式、記分方式、成績來源等
㈤教師正式開題,學生自主選擇。
開課之初,教師給15分鐘時間向全體學生介紹所開課程的主要內容、目的、授課方式等,讓學生根據教師的介紹自主選擇。
㈥校本課程實施。
教導室做好監按、測評。參與聽、評課的指導,調控校本課程實施情況,總結經驗,解決問題。
㈦課時安排:校本課程每周1課時
七、校本課程的評價
1、授課教師的評價。教導室通過聽課、查閱資料、調查訪問等形式,對教師進行考核,并記入業務檔案。主要是四看:一看學生選擇該科的人數,二看學生實際接受的效果,三看領導與教師聽課后的反映,四看學生問卷調查的結果。
2、學生的評價。校本課程不采用書面方式的考試或考查,對學生評價主要是三看:一看學生學習該課程的學時總量,作好考勤記錄。二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如態度、積極性、參與狀況等,可分為“優秀、良好、一般、較差”等形式記錄在案,作為“優秀學生”評比條件。三看學生學習的成果,學生成果可通過實踐操作、作品鑒定、競賽、評比、匯報演出等形式展示,成績優秀者可將其成果記入學生學籍檔案內。
八、校本課程的教學管理
1、任課教師認真備好每一節課,按步實施、教導室隨機聽課,隨時測評。
2、教師必須有計劃、有進度、有教案,有學生考勤記錄。
3、教師應按學校整體教學計劃的要求,達到規定的課時與教學目標。
4、教師應保存學生的作品、資料及在活動、競賽中取得的成績資料。
5、任課教師要認真寫好教學反思,及時總結經驗
6、每學期召開一次校本課程研討會,展示優秀教師的成功經驗,解決存在的問題,及時總結校本課程的實施情況。
校本課程開發的實施方案 19
一、開發背景
書法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是人類文明的寶貴財富,是基礎教育的重要內容。漢字的形體結構蘊含著極其豐富的民族智慧,體現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無限創造力,書法教育可以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培養愛國情懷。書法將漢字的表意功能和造型藝術融為一體,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廣泛的群眾基礎,體現了美學藝術的博大精深,書法教育可以提高學生漢字書寫能力,培養學生高雅的審美情趣,陶冶學生高尚情操,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促進學生性格、氣質、情懷等內在品質的提升。
二、課程目標
(一)總體目標
傳承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規范書法課程開設,嚴格訓練提高學生漢字書寫能力,規范漢字筆畫、筆順和字形,嚴謹優美漢字的結構布局,養成學生良好的書法習慣,培養學生的書法藝術特長,陶冶學生美的`情操和審美能力。
(二)具體目標
A、學生發展目標:
1.小學低段:一至三年級著重培養學生硬筆書寫能力,使學生能夠正確使用硬筆熟練地書寫正楷字。
2.小學高段:從三年級開始,過渡到硬筆軟筆兼學,開始學習毛筆書法。三到四年級學生能夠用硬筆熟練書寫正楷字,還要用毛筆臨摹正楷字帖。五到六年級學生能夠用毛筆書寫楷書。
B、教師發展目標:
不斷完善知識結構,提高教學和科研能力,在實踐中理解和運用課程理論,實現角色轉變,具備科學的課程意識、嫻熟的課程開發藝術、精誠合作的精神,促進專業水平的提高。
C、學校發展目標:
營造書法藝術良好環境,利用書法教學活動的優勢,形成辦學特色,提高辦學質量,提升辦學品位,打造辦學品牌。
三、內容框架
1、一、二年級:鉛筆字,每周開設1課時書法課程,雙休日每天練字不少于15分鐘。初步認識、了解28種筆畫的書寫方法,掌握正確握筆方法和書法姿勢,學會在田字格里規范書寫。培養良好書法習慣,學會使用和保管書法工具。
2、三、四年級:硬筆、軟筆字,每周開設1節書法課程,平時練字每天不少于10分鐘,雙休日每天練字不少于15分鐘。三年級開始學寫仿影楷書,書法教師每天全部判閱點評。四年級開始臨摹名家書法,橫豎行間兼間小楷,書法教師每天全部判閱點評。讓學生初步感知漢字的形體美,養成良好的書法習慣。用楷書把漢字寫的正確、端正、整潔,并有一定的書寫速度。
3、五、六年級:硬筆、軟筆字,開設1節書法課,平時練字每天不少于10分鐘,雙休日每天練字不少于20分鐘。美術課上開展書法欣賞課。學生仿寫與臨摹穿插進行,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書法熱情和靈感,領悟書法藝術的魅力,認識書法的表現力,養成良好書法習慣,掌握軟硬筆書法技巧,形成自己的特色,有一定的書寫速度。提高審美能力,豐富審美情感,體驗成功喜悅。
四、工作評價
(一)、為了提高全體輔導教師和學生的學習和工作積極性,每年“六.一”“元旦”舉辦全校大型書法、繪畫作品展覽活動,評出優秀作品獎、優秀輔導獎。
(二)、對學生評價:根據學生興趣、態度、作品及作品獲獎情況,按照優、良、合格的等次,采用三級評價法:一是學生自評;二、是班級互評;三是學校總評,每月評比一次,每學期考查一次,評價結果裝進個人的成長記錄袋。其次,征集優秀作品和獲獎作品。
(三)、對教師的評價。
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把教師指導工作記入工作量,納入教師的業績考核。學校把每星期書法課授課情況、學生書法考查情況及書法展覽情況匯總,作為語文教師評優、評先的條件之一。
校本課程開發的實施方案 20
拓展型課程是二期課改課程體系中的一個重要板塊,是學生選擇修習的課程,教學內容以培養學生發展性學習為核心,并進一步著眼于對基礎性學習的提高,兼顧創造性學習的培養。拓展型課程將對培養學生的興趣特長、創新思維習慣和實踐能力,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團結協作和社會活動的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發現和培養人才具有重要意義。為了貫徹《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和《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精神,按照《上海市普通中小學課程方案》的要求,制定《馬陸小學拓展型課程實施方案》。
一、指導思想
我校開設的拓展型課程是以“促進全體學生人格的全面發展、學生個性的發展和學生在原有基礎上的可持續的終身發展”這一先進的教育理念為指導,遵循我校“以學生發展為本”的辦學方針。從深度、廣度兩個方面拓寬學生的知識面,使學生生動活潑地學習,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我校根據二期課改的理念,將拓展型課程作為培養學生主體意識、完善學生認知結構、改善學習方式、提高自我管理和選擇學習能力的重要載體。結合學校實際,積極開發,加強指導,逐步推進,努力形成有利于學生個性發展和創造力培養的新型課程體系,促進學生個性與社會化的和諧發展。
二、課程理念
培養學生自主選擇課程學習的能力,促進學習方式的改善。關注學生自主選擇課程進行學習的過程,倡導學生按興趣選課與在教師指導下選課相結合的方式,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學會選擇,逐步形成自主選擇的意識及能力。注重學校和教師參與課程建設,提升學校開發和建設課程的能力
三、課程目標
堅持國家教育方針,在保證學生生命質量的前提下,促進其個性和諧發展,為每個孩子創造屬于他們自己的美好未來。
1、拓展學生加深對自然、社會、自我的認識和體驗;拓展學生的知識,發展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
2、關注學生的個性特長和興趣愛好,促進學生多樣化發展。
3、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以及拓寬基礎知識,提高基本技能,形成表達、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4、培養學習興趣和愛好,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和健全的人格,形成誠信意識、公民意識。
5、以實施拓展型課程為契機,挖掘學校資源,形成特色,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個性發展。
四、課程結構
1、保留學校傳統項目,并開發一些新型項目,盡量滿足學生的需求。
2、有選擇地使用《小學拓展型課程學習包》,豐富拓展型課程的內容。
3、部分教師實施學校的校本課程《竹韻悠揚》的內容。
4、開拓學校的乒乓、棋類等拓展課程項目。
五、基本原則
1、基礎性原則
我校拓展型課程的開設以基礎型課程為出發點,立足于保證和滿足每個學生生存和發展的需要。開設的課程包括一些低層次的科目,這些科目為學生提供文化基礎知識的拓展學習,使學生掌握最基本的學習方法,并以此來確保學生人人參與。
2、多樣性原則
課程內容具有多樣性,本學期,我校開設美術、科技、信息技術等不同的課程供學生選擇,以適應不同發展水平學生和每個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課程模式也體現多樣性,有的科目注重培養學生的基本技能;有的科目從學生的興趣出發、為學生個性特長的發展奠定基礎;有的科目注重學生自主探究,培養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有的科目是課內外相結合,注重學生體驗、考察、實施開放型教學為主。
3、時代性原則
與上學期相比,我校拓展型課程內容依據兒童的興趣愛好作適當調整,增加了學生喜歡的新內容,以適應學生的需求。同時,學校提供了硬件支持,為每位教師配備了筆記本電腦,使教師的教學手段更加先進,體現時代教育的`特征。
4、開放性原則
我校拓展型課程強調學習與學生生活、與社會發展相聯系。課程實施過程體現民主性和尊重個性發展的原則。提倡教學活動的多樣性,教學時間和空間的開放性,學習方式的自主選擇,評價標準的差異性。
5、綜合性原則
重視課程的綜合性和整體性。在課程編制和教學中,提倡科學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既注重科學原理的認識和掌握,又注重態度、方法、精神的綜合培養;既開設了信息技術等特色課程,又保留了我校以拓展為主的傳統課程。
六、課程設置
拓展型課程由限定拓展課程和自主拓展課程兩部分組成。
1、限定拓展課程
⑴專題教育:是學校依據國家要求設置專項教育內容的教學科目。如消防安全教育、環境與衛生教育、國防教育、法制教育、交通安全教育以及健康教育等。
⑵綜合實踐活動:主要包括校園文化活動、自我服務與公益勞動、社會調查、社會服務、班隊等活動。
2、自主拓展課程
自主拓展課程是學生自主選擇修習的課程。它分為校級和班級兩種。主要由基礎型課程延伸的學科課程內容和滿足學生個性發展需要的其他學習活動組成,是學校根據國家教育培養目標及本校的辦學理念,為滿足學生的興趣愛好和個性特長發展需要,以學生為主體,整合各類社會資源共同開發的適合學校特點和條件的拓展型課程。
七、資料收集
在拓展探究課程的資料的收集應考慮到可操作性,可傳授性,可接受性,可持續性。
1、學校應積極自主地開發拓展型課程校本教材。
2、校本教材編制應遵循《上海市普通中小學課程方案》的原則,做到有利于學生積極主動學習,有利于教師發揮個人專長并能創造性地教學,有利于師生互動學習。
3、學科類校本教材編制以教研組為單位,采取集體編寫的原則,也可以使用同類學科的講義稿或采用其他學校的相關教材;技能類校本教材主要由上課教師自行確定,必要時可以組織有關人員一起研究開發,也可采用其他學校的相關教材或講義稿。
4、校本教材內容的選擇要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內容組織要強化活動設計和實踐應用,應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教材內容應盡力圖文并茂,并通過簡要舉例、對比分析、邏輯演繹等手段,促進學生理解內容。內容表述要簡明扼要、條理清晰、語言生動。
5、要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積極開發適合學生特點的電子教材。重視開發和合理利用本區域所具備的教育資源。
八、課程實施
1、學校的拓展由分管校長主管,全面規劃、設計、實施拓展型課程的方案。明確課程目標、內容、實施評價等。
2、成立學校拓展型課程教研組。教研組負責教學的實踐與研究,同時要協調各部門工作。
3、教導處負責常規管理,重點做好過程管理,定期組織研討會、交流小結會,對年級組任課教師的工作給予一定的指導,發現問題及時整改,保證教學的順利進行。
4、教師提高專業水平,適應拓展型課程建設的需求。
5、積極推進信息技術在課堂實施中的運用。
6、做好學生及教師的評價工作。
7、建立監督機制,多方面進行考核評估。
8、建立課程檔案制度,不斷總結課程實施過程經驗。
九、課程評價
對學生的評價,主要依據授課教師的記錄數據,包括學生出勤情況,學生參與熱情,團隊合作意識,能力鍛煉,學習體會以測試等第。另外從學生學習小組的記錄評價每個學生,包括團結合作精神,獨立處理問題的能力,學習態度和學習效果等方面。
具體可以從以下六個方面進行評價:
⑴是否在知識或技能的某些方面獲得進一步的拓寬或提高。
⑵興趣愛好和潛能得到進一步開發和發展。
⑶是否學會選擇并做出決策,能根據自身的基礎、興趣愛好和社會發展需要選擇拓展內容與方向。
⑷在綜合實踐能力方面是否得到提高。
⑸在自學能力、合作能力、批評性思維能力、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等方面是否得到增強。
⑹勇于探索、積極創新、自覺鉆研、積極向上的精神是否得到培養。
對教師評價主要依據計劃完成記錄,備課情況,學生反饋效果,工作態度和學生反映等。具體可以從以下六個方面進行評價。
⑴教學計劃對發展學生個性的合理性。
⑵教學內容的科學性、時代性、層次性和綜合性。
⑶對所教班級每一個學生的關注程度。
⑷教師在實施拓展型課程中的投入程度。
⑸教師在開發和建設拓展型課程過程中其專業水平的提高程度。
⑹教學目標的達成度方面。
以上是我校制定的在今后一階段開發與開展拓展型課程的設想方案,其中部分課程結構與內容還需要在實踐中不斷的調整與完善。我校的拓展型任教教師還需在教學中加深對自己執教的拓展型課程了解和重視,在進一步著眼于基礎能力培養的同時,更要注重培養學生各種不同的特殊能力,為培養個性,培養為終身學習打下扎實的基礎。我們每個教師都會帶著開拓、創新、發展的觀念投入到教學中,開創馬陸小學拓展教學的新局面。
校本課程開發的實施方案 21
一、指導思想
堅持“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指導方針,滿足學生運動技能,藝體素質,心理素質和社會適應能力發展的需要,促進學生個性的健康發展,塑造健全的人格,形成有利于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的校園特色文化,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定基礎。
二、基本形式
“走班”就是學生打破原來常態下的年級和班級組織,依照自己的興趣、愛好、特長,自主選擇輔導老師和活動的內容、形式,教師與學生通過自由選擇和雙向選擇,建立新的班集體后統一管理。本學期校級共設置了越劇、車模、攝影、魔方、科幻畫、石頭畫、足球、籃球、排球、乒乓球等十多個校級社團,進行拔尖型的'教學;年級層面按照班級數設置了書畫、棋類、動手做等社團,進行興趣培養式的教學。
校級節日活動進行整體安排:三月份是第四屆“補天閱讀節”,四月份是首屆“補天戲曲節”,五月份是“補天科技節”,六月份是“補天體育節”。這些節日活動的安排納入“選課走班”的內容,將整體占用半天的時間搞活動。
三、時間設置
每周利用兩個半天實施:周三下午第二課全校實施具有區域地方特色的越劇課程,根據學生的已有層次選課;周三下午第三課全校實施年級和校級層面的興趣活動走班。周三下午第一課和周五下午三節課,分別實施閱讀、思維、美文和主題活動社團,這些社團均能做到年級內同時(或部分同時),將在該學科的范疇內,根據學生的水平和興趣,實施走班教學。
四、實施過程
(一)全員參與走班課程的研發
每一位教師要樹立“我就是課程”意識。根據自身的特點和專長,積極主動地輔導社團、研發課程。每位教師要無限相信卓越課程成就卓越教師,卓越教師研發卓越課程,積極倡導“學科+特色+人生導師”的創新思維,擁有屬于自己、影響學生生命成長課程。
一是開發學科課程。加強和完善原有項目工作室,組建新的項目攻堅團隊,發揮團隊效能,做到有計劃、有方案、有活動、有陣地、有保障、有成果。繼續完善越劇、車模、攝影、魔方、科幻畫課程,開始創編“五彩”石畫、十二生肖、戲曲、橡皮筋、足球、籃球、排球、乒乓球、器樂、聲樂等特色課程。二是開發傳統課程。深度研發“補天文化”,開發升旗、入學、成長、畢業、集會等儀式課程,開發戲曲(藝術)、科技、體育、閱讀等節日課程。用豐富多樣的課程為“選課走班”奠定實施的基礎。
(二)高度重視走班教學的過程
1、召開全體教師動員會,號召全體教師結合自己的愛好特長,確定所欲開設的課程,報少年宮審核確定。
2、少年宮采用自主申報和學校派發相結合的方法,確定走班的具體項目,向相關年級的學生公示。全體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自愿報名,形成新的教學班級。
3、指導教師根據確定的項目研發課程,形成校本特色教材,組織教學。
4、學期末結合“學生慶典活動”開展走班教學的成果展示活動,評選優秀團隊和優秀個人。
五、基本規則
1、凡一經確定參加各組活動的學生,不得隨意缺曠和改變組別,學生出勤由輔導教師每天作好記載,及時與班主任聯系和反饋情況。各班主任要高度重視走班選課活動,配合各輔導教師開展工作,敦促報名學生按時參加選修活動。
2、輔導時間為周三和周五下午,輔導教師必須按照規定時間和地點開展輔導工作,有事不能開展當日選修工作的,必須提前向領導小組報告,作好調課安排,通知好學生,否則將按曠課計算,若造成意外事故將承擔主要責任。
3、領導小組按每天課程時間到指定地點檢查。此項工作由學校統一組織開展,納入學校課程管理。
校本課程開發的實施方案 22
一、指導思想:
為進一步推進學校剪紙特色建設,進一步激發全體師生對剪紙藝術的興趣和愛好,培養全體師生健康的審美情趣和良好的藝術修養,豐富學校的校園文化,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為全體師生的自我展現,自我鍛煉提供一個廣闊的'平臺,特舉辦此次“剪紙能手”活動。
二、組織領導:
組長:
副組長:
評委安排:
三、負責指導:
陳學貴及班主任
四、參賽對象:
全體師生
五、參賽要求:
1、作品內容:反映思想健康積極向上,如體現祖國風貌、學習生活、人文風情、和諧家園、美麗校園、歷史人物、動物圖案也可以是精美的團花等。
2、學生作品:以班級為單位,班主任指導,每班準備10幅剪紙精美作品參賽。9月25日前交教導處。(所需材料請提前到教務處領取。)(教師作品和學生作品一起上交)。
3、每幅作品上交時請用素描紙或A3紙張貼好,并用標貼注明作者班級、姓名、題目,指導教師,貼在素描紙的右下角;
4、每幅作品尺寸:A4或A3紙張大小;
六、評獎細則
1.主題鮮明,立意生動,富有創意。(25分)
2.構圖飽滿、平面布局大方整潔(25分)
3.作品清晰自然,技術把握準確,剪口光滑整潔不毛糙。(50分)
七、獎勵辦法:
1.按高、中、低三段分別評選出一、二、三等獎。一等獎一名,二等獎二名,三等獎三名,優秀班集體獎一個。所有獲獎者將分別授予獎狀。
2.學生獲獎將計入班級考核中,給予加分。
3.相關比賽結果將在學校集體晨會中給予表揚,并頒發獎狀。
校本課程開發的實施方案 23
一、基本理念
明德興華中學在“文化立校,特色辦學”思想的指引下,貫徹實行“全面+特長”的培養模式,追求高品質教育,致力于培養“全面發展,張揚個性”的學生,爭取讓每一個孩子帶著一門特長走出校門,為孩子的終身發展與幸福奠基。
二、課程目標
1、增進學生對生活背景下的自然、社會和文化的認識,增進學生對祖國、對湖南、對學校的認識和了解,為國家、為社會、為家鄉的建設勤奮學習、立志成才。
2、進一步拓展學生知識領域,提高綜合素質,增強批判性思維、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3、引領學生關注自我生活方式,關注身邊的社會現象,關注學校的發展,增強社會、集體生活能力,形成積極、健康的生活態度和生活方式,促進其良好學習習慣和優秀心理品質的養成。
4、增強教師的校本課程意識,全面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提升教師隊伍整體水平。
5、加強學校教學文化建設,促進學校辦學特色的形成。
三、課程開發原則
1、時代性和先進性原則。校本課程的教育內容應及時反映當前的科學技術發展趨勢和時代文化趨向,為學生今后的學習深造和工作生活奠定良好基礎。
2、地域性和個性化原則。校本課程開發要以具體地區、具體學校和具體學生的`獨特性與差異性為出發點,充分利用當地或學校教育資源,反映地方或學校文化特色,滿足學生個性發展的需求。
3、選擇性和靈活性原則。校本課程的教學內容要有可選擇性,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相應的學習內容,發展學生個性,提高實踐能力,培養創新精神。
4、簡約性和通俗性原則。校本課程在課程內容組織或教材編寫中,應注意精選內容,合理編排,符合初中生的學習特點。內容呈現形式應該活潑多樣,通俗易學。
5、主體性原則。校本課程開發必須把培養師生的主體精神、實踐能力、創造精神放在首位,教師和學生共同作為課程開發的主體。必須重視發揮教師與學生在教育教學中的雙主體平等互動的積極作用,使課程開發在以人為本的基礎上突出趣味性、科學性和實踐性。
四、課程設置
1、校本活動課程在初一年級開設,每個學期約12-14次課,爭取實現為學生培養一門特長的目的。
2、校本活動課程固定在每周二下午第八節課開展,課時60分鐘。為保證校本活動課程質量,周二下午不安排音、體、美等專業課程。
五、校本課程開發內容
1、科普類:如機器人創新與設計、動畫制作、玩轉科學、信息學奧賽等。
2、人文類:如翰墨飄香書法的魅力、英語角、中國象棋、趣味英美文化、希臘羅馬神話欣賞、興華話劇社、生活學習在美國、漫話美國總統、仰望星空—走進天文、旅游地理、經典誦讀、英文經典歌曲欣賞等。
3、運動類:如競技足球、男子籃球、女子籃球、羽毛球、跆拳道、健身健美操、武術等。
4、生活類:如生物與生活、手工鉤編、自救與互救、心理學與生活、我是女生、生活中的趣味物理、趣味數學、團體心理輔導、創意手工、烘焙等。
5、藝術類:如舞蹈、基礎素描、小合唱等。
六、課堂教學
1、教師對整個學期的教學工作有詳細的教學工作計劃,對培養學生特長有整體的規劃與安排。
2、教師應認真做好課前準備工作。教師應提前了解學情,熟悉學生興趣愛好,充分利用課程資源,深入挖掘學生潛能。
3、教師應認真組織好課堂教學,按計劃高質量完成教學內容,根據學生個性特長和教學實際,調整課程進度,實現教學目標。
七、課程評價
1、學生對校本活動課程進行評價。學生通過自主管理模式提交課程評價反饋表,由教科室根據反饋情況對教師授課情況進行客觀評價。
2、校本活動課教學是教師專業素養的重要體現平臺。教科室綜合教師的教學效果以及學生成績,學生作品,學生參加課程的表現,對教師承擔校本活動課程的能力水準進行綜合評價,以此作為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標準。
3、學校把校本活動課作為年度考核評估的重要依據。教科室對教師授課情況、課程效果及備課作業等情況進行檢查,其結果作為本年度考核評估優秀的重要依據。
4、校本課程的評價結果將以優勞優酬的形成在經濟方面有所體現。所有承擔校本活動課程老師的酬金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為固定報酬,每節課60元;第二部分為浮動報酬,實行平均每節40元的浮動獎勵,對前3項考核評價先進的個人,實行優勞優酬的鼓勵政策,并另外對精品課程進行獎勵。
八、師資培訓
1、走出去—組織老師參加省(市)內外有關單位組織的培訓。
2、請進來—聘請校外有關師資,豐富校本課程體系。
3、老帶新—通過老教師帶教,提升青年教師教學水平。
4、自學—為老師提供各類書籍和學習資料,由老師自學掌握一門或幾門校本課程教學能力。
【校本課程開發的實施方案】相關文章:
校本課程開發實施方案12-26
校本課程開發實施方案(精選23篇)08-26
小學校本課程開發實施方案12-07
校本課程開發實施方案(通用22篇)08-13
小學校本課程開發實施方案10-14
校本課程開發方案07-25
校本課程開發方案07-21
校本課程開發方案09-11
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