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課題實施方案3篇
為了確保事情或工作有序有力開展,常常需要提前進行細致的方案準備工作,方案是從目的、要求、方式、方法、進度等都部署具體、周密,并有很強可操作性的計劃。那么我們該怎么去寫方案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課題實施方案3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課題實施方案 篇1
一、課題的提出
當今社會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發展,教育改革正在以天翻地覆的態勢席卷全球。
縱觀各國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無一例外都處于運動、變化之中,且所有的變化都體現著綜合國力的競爭,這又是當今世界競爭的焦點。
然而,所有的競爭又都源于一個基礎——教育。
因此,最大限度地調動一切能夠促進教育發展的因素,最快地發展教育,很自然地成為教育工作者思維的集中點。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提出了“素質教育”,提出了課程改革,提出了優化教學過程等新的教育觀念,進行了教育思想、教育體制、教育方法的革命——一切又都是為了更好地促進教育的發展,促進綜合國力的提高。
在這一過程中,高科技手段必然地被選擇,堂而皇之地登上了教育舞臺,參與到教育的實踐活動中——這就是信息技術的應用。
毋庸置疑,信息技術給每個學生打開了認識世界的一扇窗子的同時,也給他們創造了認識世界的新手段、提供了認識世界的新途徑。
以此為突破口,動力區小學《品德與社會》學科著重研究和探索有利于培養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的課堂教學模式,強化教學實踐,實現教育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整合,在使學生樹立終身學習意識的同時,培養其終身學習的能力,為創建學習性社會做好奠基工程。
關于這一點的認識主要有以下七方面。
(一)信息技術的應用會拓寬學生思維的領域,為學生提供豐富多彩的世界。
信息技術可以給學生提供廣闊的世界,豐富的網絡資源在拓寬學生知識面的同時,也開啟了學生智慧的閘門,學生上網查詢需要的信息,下載相關的學習資料,在知識的殿堂中他們可以自由地采擷,一個豐富多彩的世界將展示在學生的面前。
通過這種教學,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及創造性學習的能力。
(二)信息技術的應用會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為學生創造主動學習的機會。
傳統的教與學的方式已經不適應現代教育對人才培養模式的需求,現代教育理念更使教學活動中學生的主體地位突顯。
而信息技術的應用無疑會激活學生學習的興奮點,使之產生自主學習的興趣,從而為學生的主動學習創造了機會。
(三)信息技術的應用會改變學生認知的方法與途徑,為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創造條件。
中國的教育多年來一直堅持“填鴨”的方式,忽略效果,注重“完成任務”。
而現代社會的“知識經濟”對人才的需求是終身學習型的。
這就在要求學生要永遠處于學習中的同時,還要求學生要不斷地改變獲取知識的方法與途徑,改變學習方式的單一化、絕對化,在學習中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從而培養自己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現代信息技術應用于教學領域正滿足了社會對教育的這一要求,為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而且是終身學習的主人創造了條件。
(四)信息技術的應用在培養學生收集、處理信息能力的同時,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更大限度地促進教育為社會發展服務。
社會的發展瞬息萬變,對人才的要求日益提高。
教育的功能之一就是為社會提供后續人才,國際間綜合國力競爭的激烈要求綜合人才的培養必須跟上時代前進的步伐,所以,信息化社會中,收集、處理信息的技能是人才考核的基點,從這一基點出發,教育為社會發展服務的功能會更好地體現出來。
(五)信息技術的應用會使教育更好地服務于學生的成長,使教育更好地服務于社會的發展,在促進學生創新能力提高的同時,加強與學科的整合,提高教學的育人功能。
學生的成長離不開良好的教育,社會的發展是以教育的發展為前提的。
我國現在正在進行的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將課程目標定位于未來社會人才的素質結構,以學生的主動發展作為課程目標的基本價值取向。
在這一認識的基礎上,通過信息技術與學生品德與社會教育的結合,在先進的教育思想、科學的教育理論的指導下,會使學生的學習活動有質的飛躍,更有力地促進學生創新能力的提高,從而促進教育更好地服務于社會的需要。
(六)信息技術的應用會更好地體現學生個性化學習的特性,充分實現學生的個性發展,使教育園地里百花齊放,各種人才層出不窮。
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已經為現代教育工作者所接受,教育也正在“走向生本”。
基礎教育是為人的一生打好基礎的重要階段,現代教育應該使全體學生在全面發展的基礎上實現個性發展,充分發展學生的自主性、自覺能動性和開拓創造性;使學生不僅學會學習、學會生活,而且要學會創造、學會做人;在為每個學生接收終身教育奠定堅實的基礎的同時,也培養出社會所需要的各種人才。
(七)信息技術的應用會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引進智力資源,更好地促進教育的現代化。
教育的現代化是社會發展的大勢所趨,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信息技術的應用是一種智力的支持,將為學生的發展插上騰飛的翅膀,將導致教學手段、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的深刻變革,進而促進教育的現代化。
動力區小學教學中的《品德與社會》學科在以上思想認識的指導、驅動下,樹立了“利用信息技術,培養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的教育理念,以期通過這種目標明確、手段科學的教育實踐活動,達到為學生的成長夯實基礎的目的。
二、課題研究的目標與效果預測
(一)課題研究的具體目標
1、教師首先掌握計算機及其網絡技術,并以此為平臺,通過不同的教學形式,指導學生去收集、處理信息和資料。
使學生能夠通過網絡技術,掌握收集、處理信息的方法,并在不斷地學習活動過程中,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和學習興趣有所提高。
2、教師實踐新課改所提倡的指導式的教學模式,還課堂教學中學生學習活動的主體地位。
在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學習活動中,教師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指導者、合作者、參與者,并對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給予鼓勵性、發展性的評價。
調動全體學生積極參與,在學生的親歷性學習、體驗性學習過程中,與學生共享獲取新知識的喜悅。
3、師生互動、生生互動。
在學生收集、處理、交流、匯報信息、資料的過程中,教師適時地給予啟發、指導、點撥、總結和升華。
使學生在教師的幫助下,利用多媒體技術,能夠愉快地進行自主和合作學習。
(二)課題研究的效果預測
在“建網就是建學校”思想的指導下,以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為契機,以應用信息技術為教育教學改革和發展的突破口。
教學中注意利用現代信息技術與品德與社會學科教學的整合,在培養學生動手實踐、自主學習的過程中,不斷提高品德與社會學科的教育教學質量,學生的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會有很大的提高,從而為學生的健康成長帶來更為廣闊的前景。
三、提出課題的依據
(一)教育行政部門的推動與支持
1、原教育部長陳至立在全國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會議上明確指出“我們應該深刻認識信息技術的偉大力量,加快在中小學普及信息技術教育的步伐,努力推進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教學的整合,鼓勵在各學科的教學中廣泛應用信息技術手段,并把信息技術教育融合在學生的學習中”由此可見,信息技術的應用作為一種新的學習手段,正在以其高水平、高效率取代傳統的學習方式,這不僅僅是學生個體學習行為的轉變,而且會帶來教育各方面的根本性變革。
這種變革對教育的影響將是非常深刻的。
2、就哈爾濱市的教育發展而言,“建網就是建學校”的理念已經深深植根于每一名教育工作者的思想之中,“搶先一步就等于搶先一個時代”。
當今的世界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知識經濟對人才的要求標準越來越高,這就促使我們必須改變人才培養的模式與方法,選準人才培養的切入點,以適應社會發展對人才的要求。
(二)科學的教育理論的支持
1、教育家薩奇曼的研究訓練理論指出:
(1)“使兒童發展起探索材料、處理材料的認知技能”,會使“每個兒童”能夠形成“有效地探索的邏輯與因果性概念”。
(2)“通過具體插圖的分析,形成概念,發現變量間的關系,使兒童展開迄今以來沒有過的新型的學習”。
(3)“利用發現的喜悅和自學探究與處理材料時所伴有的智力興奮這兩種內發性動機作用”。
2、利用信息技術反映事物的形象性與直觀性,在實現與思品學科有機整合的基礎上,改變學生學習的手段,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全方位地創設濃烈的學習氛圍,以生為本,在教育資源的開放和延伸中,使每個學生的主體能動性都得到激勵。從而。
不僅使學生掌握了現代科學技術知識,而且培養了學生的自覺能動性、獨立自主性和開拓創新性,這正符合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學說的指導思想,客觀上追求了教學與教育的統一,小處著手是培養了學生的“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實際上大處著眼是“達到了促進學生個性健康發展的目的”。
3、適應現代教育發展的需要。
結合當前的課程改革的教育形勢,以素質教育為出發點,這一探究的目標能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使學生在收集材料的過程中發現問題,即初步感知道德認識——這也是品德與社會學科要實現的教育功能。
同時在教學活動中,通過師生交流、討論與教師歸納、升華小結,使學生對自己收集的信息進行梳理與整理。
使學生懂得了哪些信息與教學內容有關,哪些信息與教學內容關系不大或無關,從而,產生學習的愉悅和自學探究與處理材料時所伴有的智力興奮。
這正是我們實施素質教育所要研究和探索的,即如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學習能力的兩種內發性動機作用。
四、實驗堅持的原則及進行實驗的方法、措施
(一)實驗堅持的原則
1、在科學的教育理論指導下,從實際出發,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
2、在實踐操作的過程中,從學科特點出發,堅持生活性、實踐性、活動性、有效性原則。
3、在遵循品德與社會學科“以兒童社會生活為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這一課程核心的前提下,堅持教育為兒童的健康成長服務的原則。
(二)實驗采用的方法、具體措施
1、方法。
(1)行動研究法。
即參與實驗的教師在實際工作中發現課題、確定課題,并在實際工作中進行研究,然后再恰當選擇適合學生收集、處理信息、資料的具體內容,課前布置學生收集相關信息和資料,學生帶著問題,以個體或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學習活動。
(2)實踐反饋法。
即通過對學生各種學習能力的培養,在實踐的具體操作中,觀察、評價學生實際能力形成的程度,在此基礎上總結實驗取得的成果。
2、具體措施。
(1)上課時,教師導入新課后,結合問題,學生展開交流。
內容包括學生收集信息、資料的方式方法、困難、體會以及學習問題探討等等。
(2)、圍繞學習問題,結合資料,學生進行匯報,以反饋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
匯報過程中,學生互相補充、互相點評,教師適時引導、點評、總結,進而升華問題的道德認識,使學生在動手、實踐、合作中獲取新知、培養能力,形成道德行為,完成教育教學任務。
五、實驗中各變量的確定與處理
將實驗中教師、教學方法、教學媒體確定為自變量,學生、收集的信息及處理信息的技能確定為因變量。
在本學科的教學活動中加強對學生收集、處理信息能力的培養,其他學科的教育、教學活動正常進行,從本學科對學生進行思想品質、道德觀念教育的專門性的角度考慮,其他學科對學生的影響忽略不計,視為無關變量。
六、實驗步驟及實驗對象的確定
(一)實驗步驟
第一階段:20xx年9月—20xx年7月
教學實踐活動(研討課、階段性小結、教案記載)
第二階段:20xx年9月—20xx年7月
探索、階段小結(研討課、階段性小結)
第三階段:20xx年9月—20xx年7月
成果匯報、形成論文,課題結題
(二)成果形式
匯報課、論文、結題報告
(三)實驗對象的確定
動力區工農兵小學三年級學生教師——劉洪波
動力區風華小學三年級學生教師——張春鳳
動力區鍋爐小學三年級學生教師——李慧敏
七、課題研究的可行性論證
(一)領導重視
隨著國家“科研興教”理論的提出,“科研興校”的思想逐漸深入人心。
參與實驗的工農兵小學、中山路小學以及鍋爐小學、風華學校的領導十分重視教育科研工作,大力支持此項課題實驗。
(二)參與實驗的教師具備一定的科研能力
實驗教師張晶老師、袁琳老師等曾多次在市、區做過公開課,有一定的教學經驗和科研能力,有積極參與的態度,勝任課題的實驗工作。
(三)建立課題研究的保障機制
1、課題組織機構
課題負責人:張喜芬(課題組組長)
課題組成員:張春鳳、劉洪波、崔秋紅、李慧敏
2、明確分工
(1)課題組組長負責課題實驗方案的制定與實施,在實驗進行過程中負責整體協調與溝通,進行階段性成果的總結、課題計劃的調整,宏觀調控實驗的進程。
(2)各實驗教師在實際工作中注重經驗的積累與總結,在堅持既定原則的基礎上,開拓思維,以積極的態度投入到課題的研究中,加強信息的交流與溝通。
課題實施方案 篇2
課題:小學英語合作化教學的課堂模式探究
課題研究員:XXX
學 校: XX小學
實施方案
一. 課題的表述:
小學英語合作化教學的課堂模式探究
二. 課題涵義:
小學英語合作教學就是以合作學習小組為基本形式,系統利用教學中動態因素之間的互動,促進學生的學習,以團體的成績為評價標準,共同達成教學目標的教學活動。本課題主要研究英語合作化教學的課堂模式,真正體現以學生為主體,使學生會學、樂學,而且通過小組成員間相互協作,共同參與學習活動,可以使學生在充滿合作機會的個體和群體的交往中,學會溝通,學會互助,學會分享,使學生的知識、技能、情感都得到和諧發展。
三.課題提出的背景:
合作學習(cooperative learning)于20世紀初源于美國,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了實質性的發展,在中國合作學習作為對傳統教學組織形式的一種突破和補充,已經被教師越來越廣泛地運用教學活動。合作學習就是學生通過分工合作共同達到學習目標的一種學習方式,又稱“小組學習”、“團隊學習”或“分享學習”,是一種富有創意和實效的教學理論與策略。它在改善課堂內的教學氣氛,大面積提高學生的學業成績,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品質和學會自主學習等方面實效顯著,是當代主流
教學理論與策略之一。
四.研究目標:
1.創建民主科學的小組合作化教學的管理模式;
2.探究小組合作化教學的課堂模式;
3.創建科學的小學英語評價標準及實施辦法。
五.研究方法:
1、運用測驗法和比較研究法,對實驗班的學生情況進行前測和后測,比較驗證該教學法的實驗成效;
2、運用行動研究法,對實驗班的學生進行科學的均衡分組,并創設系統民主的小組管理模式;
3、運用行動研究法和經驗總結法,對實驗班的學生嘗試小組合作化教學模式;
4、運用觀察法和文獻研究法,創設科學系統的小學英語學生評價機制;
5、運用經驗總結法和比較研究法,總結形成該課題的研究性課題報告。
六.研究步驟:
1. 研究分組方法:
創建民主科學的小組合作化教學的管理模式。負責人:楊福穩。
2. 探究小組合作化教學的課堂模式:
研究具體的小組合作化教學步驟,形成較
成熟的教學案例。負責人:呂振紅。
3. 達成科學系統的小學英語評價機制:
2研究具體可行的評價標準及執行辦法,形成科學的評價體系的經驗總結。階段負責人:駱敏之。
七.成果形式:
1.研究分組方法,總結出具體成熟的經驗論文。
2.探究小組合作化教學的課堂模式,形成較成熟的教學案例。
3.研究具體可行的評價標準及執行辦法,形成科學的評價體系的經驗論文。
課題實施方案 篇3
一、 國內外研究現狀述評
“情境”主要源自中國古代文化(美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就是有情之境,和諧之境.情境教育實際是為受教育者創設一個可以激發人的學習興趣、學習熱情的環境。對它的研究國內外已有很多。美國教育家杜威就十分重視情境教學,他主張必須有一個實際的經驗情境,作為思維的開始階段。在我國,越來越多的學者、專家和教師正在對情境教學進行理論探索和實踐教學,并取得了效益。譬如上海育才中學1977年試行的“八字”教學法;我國學者黎世法建立的“六因素單元教學”。法盧仲衡教授領導的中學數學自學輔導教學實驗所總結出來的“數學自學輔導教學方法”。胥長辰、劉學浩提出并論證的“學導式”教學方法,還有我們提出的“講練工程”等教學模式。課堂導入作為教學情境的重要組成部分,把它作為專門的課題去進行研究還不夠深入,值得在教學中進一步探索,總結經驗。
二、 選題意義
這里所說的問題導入模式是指在課堂教學中,合理創設和運用情境,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理解教學內容,提高教學效率。在教學中,教師通過直觀手段與信息技術相結合等手段,營造適宜的氛圍,激起學生的情趣,把學生的情感活動與認知活動結合起來,使學生在生動和諧的課堂氛圍中充分鍛煉自己,提高自己。
三、 研究價值
1、保障學生學習的主體性,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通過創設問題導入模式,可以將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直觀地顯現出來,幫助學生從數、形兩方面加以考察,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各種教學手段的引入,使學生在猜中學,做中學,改變了傳統課堂中的聽中學的單一局面,學生可以自主觀察、思考,學習形式的多樣性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樂于學習。
2、轉變學習方式,發展學生數學探究能力
學生一改被動接受的狀態而變得主動活躍,親身感受和理解知識的產生和發展過程,在參與的過程中,在自主的、積極的探索活動中,獲得情感體驗,不斷發展自身的學習數學的探究能力。
3、促進教師自身的發展, 促進教師對于教材的解讀。
四、 研究目標
通過創設問題導入模式,引起學生心理的認知矛盾沖突,并使他們意識到,經過自己的努力,可以解決這種矛盾的沖突,從而引起他們的好奇心,激發起學習的動機,使他們興趣盎然地投入學習,變“要我學”為“我要學”。讓學生在課堂上動起來,使課堂成為鍛煉學生才能,增長學生知識,培養學生個性的場所,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五、研究內容
創設問題情境———數學就在我們身邊且與我們息息相關《新課標》指出:“數學教學必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興趣的事物中提出觀察和操作的機會,使他們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對數學產生親切感。”這就要求教師聯系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基礎去設計富有情趣和有意義的教學活動。教師要善于捕捉“生活現象”,聯系“生活畫面”,設計“生活情景”,引導學生去感受客觀事物。創設各種情境———加深對知識的理解,生活中的許多數學現象學生不易理解,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觀察實踐,將思維啟迪與操作相融合,引導學生親歷、體驗,達到對知識的深層次理解。具體思路如下:
(1)根據教材內容,確定整合模式
根據教材內容,或是在知識的`產生和形成階段,或是在知識的拓展與應用方面,創設教學情境,從而確定整合模式,為學生的主動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2) 制訂教學設計方案
根據認知學習理論預先制訂教學設計方案,從而避免盲目的實踐探索。由課題組組織召開專題研討會,就教學設計的方方面面進行詳細論證,最后形成教學設計方案。
(3)教學設計方案實施與反饋
邀請校教研室及校評議組、校課題組、其它教研組老師參加聽課、評課活動,并對課題開展情況提出批評與建議。
六、主要觀點和創新之處
我們提出了創設中學數學課堂教學的導入模式,在研究方向上有以下側重:(1)更新教師的教學理念,課堂上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增強教師的問題意識,提高教師把教學內容以問題的形式呈現出來的能力和技巧。(2)通過問題教學逐步培養學生自主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達到全面發展。
七、研究對象、研究方法
由于課題組每個授課老師都是帶兩個平行班,每人分別取一個班做實驗班,一個班做對比班,再綜合分析各個老師從實驗中得出來的具體數據,這樣可提高可信度,實驗準備在本校高二年級進行。
本課題主要運用情境化、實地性的研究方法開展研究。在進行具體項目的研究時,則根據不同的研究領域及其特殊性,運用相關文獻法、行動研究法、調查法、案例研究法等開展研究。
(1)行動研究法:開設研究課,并加以深入分析,通過課后教師評議、學生反饋情況提出改進方案,再開設研究課,繼續探索,逐步完善數學教學導入的新模式。
(2)調查法:通過調查問卷的方式,對研究課的教學效果作出評判,為下一輪行動提供借鑒。通過與各種類型學生交談,了解學生對課題研究課的看法,以彌補問卷調查法的不足。
(3)案例研究法:通過了解開課、聽課老師的觀察結果,對課題研究課的教學情況作定性判斷開展案例研究。。
八、技術路線
我們的研究過程將分如下幾個步驟進行:
1.課題準備階段
①成立課題組,搜集有關教學導入模式的文獻資料,總結同一研究領域的已有經驗以及存在的問題,完成課題設計方案。
②學習與創設問題導入模式有關的理論依據,積極開展理論學習與教學研究,認識導入新課時創設有效的問題情境在數學教學中的作用。
③邀請專家為教師作講座,提高認識,解放思想。
2、研究課題如何開題
本課題正式立項后,將重點進行信息化平臺搭建工作的研究,進一步明確研究方向、理清研究內容、調整研究方案。查閱已有的研究成果,遵循以學生為中心的認知心理學理論,增強教師在網絡教學中的作用。抓住教師的教學活動設計、學生的學習方式設計、師生交互設計、自動答疑設計、教、學評價設計等幾個方面開展研究,做好開題工作。
3.實驗研究階段
按方案和計劃開展實驗教學研究,加強集體備課,同一教師備課過程對本節內容共性的認識,要求共性的東西在課堂上要落實,再有個性的發揮,設計教師具有良好活動情境的教案,探求情境設計的最優方法。并且圍繞課題的基本價值取向和各項內容開展研究(期間進行不定期的成果展示與評估),完成有關論文、教育教學案例和音像資料等。在研究過程中
及時總結,積累資料,寫出階段性總結及召開階段總結交流會。
4.總結階段
系統分析整理資料,總結、鑒定實驗成果,完成結題報告《創設問題導入模式,提高學生數學探究能力》、整理課題研究的相關成果(論文和案例、有關影像資料等),籌備結題。
九、實施步驟
1、 前期準備:
20xx年4月3日-4月15日 課題申報和可行性分析,提出課題研究方案,組建研究隊伍。丁蘋年負責
20xx年4月16日-4月30日學習制作課件的軟件的應用。尹玉枝負責
20xx年5月1日-6月1日對“當今社會中學生學習數學的現狀”進行調查,并整理調查報告。周婧負責
20xx年6月2日-7月15日課題相關材料的收集。楊景艷負責
20xx年7月16日-8月30日進行第一專題《信息技術背景下創設教學情境,激活數學課堂教學》的研究。楊景艷 王彬負責
2、 中期研究:
20xx年9月-10月 進行第二專題《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的幾點思考》的研究
20xx年11月-12月 總結、匯報
20xx年1月-2月 進行第三專題《創設問題情境的實踐與研究》的研究
20xx年3月-4月 總結、匯報
20xx年5月-6月 進行第四專題《創設問題導入模式提高學生數學探究能力》的研究20xx年7月-8月 總結、匯報;撰寫研究報告。
3、 后期綜合、評估:
20xx年9月-10月 綜合四個專題的研究結果與研究報告,做結題準備
20xx年11月-12月 申請結題
十、課題研究的成果
1、 階段成果名稱
1.1 《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的幾點思考》,由丁蘋年負責;
1.2調查報告《當今社會中學生學習數學的現狀的調查》,由周婧負責:
1.3《信息技術背景下創設教學情境,激活數學課堂教學》,由楊景艷負責;
1.4《創設問題情境的實踐與研究》,由孫志新負責;
1.5《創設問題導入模式,提高學生數學探究能》,由楊貴枚負責;
1.6研究報告《創設問題導入模式提高學生數學探究能力》,由王彬、尹玉枝負責。
2、最終成果名稱
2.1《創設問題導入模式 提高學生數學探究能力》,由丁蘋年、 周婧負責;
2.2《創設問題導入模式 提高學生數學探究能力》,由楊貴枚、楊景艷負責;
2.3《創設問題導入模式提高學生數學探究能力》,由王彬、孫志新、尹玉枝負責。 十一、主要參加者的學術背景和研究經驗、組成結構
課題領導小組:
組長 丁蘋年:天津市九十六中學,中學高級教師;
副組長 楊貴枚:天津市九十六中學,中學一級教師;
組員 楊景艷:天津市九十六中學,中學一級教師;
王彬:天津市九十六中學,中學一級教師;
孫志新:天津市九十六中學,中學一級教師;
周婧:天津市九十六中學,中學二級教師;
尹玉枝:天津市九十六中學,中學二級教師。
課題研究小組:
組長 丁蘋年: 13年教齡,中學高級教師。現任學科組長,有豐富的教學和教學管理經驗。
楊貴枚:11年教齡,中學一級教師。現任高三數學教師,有豐富的教學經驗。
楊景艷:9年教齡,中學一級教師。現任高三數學教師,教學能力突出。
王彬:7年教齡,中學一級教師。現任高一數學教師,知識結構全面。
孫志新:9年教齡,中學一級教師。現任初中數學教師,掌握熟練的教學技能。
周婧:5年教齡,中學二級教師。現任高二數學教師,教學理念新。
尹玉枝:4年教齡,中學二級教師。現任高二文科數學教師,計算機水平高。
2課題組分工
丁蘋年:主持課題研究的日常工作,調配課題組成員的分工,制訂課題研究計劃與進度,負責專題保障課題研究正常運行。
楊貴枚、楊景艷:進行教學實踐,參與課題研究過程中的實踐教學相關課例、資源庫等的建立與拓展。
王彬、孫志新:收集資料,設計并參與課題相關教學實踐,相關教學資源的準備等工作,參與撰寫實驗報告。
周婧、尹玉枝:整理課題研究中的過程性文件,包括文字材料及撰寫總結、結題報告等文字材料,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的實踐,整理課題研究中的過程性文件,包括問卷調研過程等。
十二、完成課題的保障條件
首先,課題主要參與者都是大學本科及以上學歷,都在一線從事教育教學工作且分布在不同的的年級,是我校青年教師中的骨干力量。具有一定的教育教學理論基礎和比較豐富的經驗。參與者一直在研究教學改革方面的問題,對課堂教學以及學生也都有相應的研究,能夠很好的理解課程的新理念。課題組成員均有較高的寫作水平,擅長將研究發現提煉出研究成果。課題組成員年齡結構合理,精力充沛,為課題研究提供保障。此外,課題組成員思想要求進步,積極進去,敬業愛生,不斷追求自身的發展,在完成自己的本職工作的同時迫切希望從事教科研工作。這也為課題研究能夠高質量的完成提供了主觀保障。
完成課題的客觀保障條件:
第一:學校有教師機房,學生機房,班里有大屏幕,教師可以隨時上網查閱資料也可以隨時應用多媒體與教學想結合進行教學研究。
第二:課題研究方法多樣化,適合不同問題的探究和解決。文獻法有利于了解此類課題的研究現狀、前沿動態和指導課題的基礎理論;調查法有利于研究者在課題實施中發現個案的特色,規律性的東西,以便提煉和總結打下基礎。這些都為課題研究的進行和順利完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第三:我校領導非常支持課題研究工作,對于課題研究中的合理需求學校都能給予幫助和滿足。
我想,有這樣好條件的學校,有這些支持教育科研的領導,還有這些基礎理論的指導,更有這些勇于探索、不怕困難的老師團隊,我們的課題研究一定會取得豐碩的成果!
【課題實施方案】相關文章:
課題實施方案范文10-07
課題實施方案5篇06-05
課題實施方案9篇05-15
課題實施方案4篇05-05
課題實施方案四篇05-03
課題實施方案6篇05-07
課題實施方案三篇05-02
【精選】課題實施方案四篇06-15
【精選】課題實施方案3篇06-15
【精選】課題實施方案三篇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