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醫生事跡材料4篇
在平時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會接觸到事跡材料吧,事跡材料屬于事務公文的一種,有弘揚正氣,表彰先進,推動工作的作用。那么什么樣的事跡材料才是規范的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秀醫生事跡材料,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優秀醫生事跡材料1
家庭醫生團隊,一個溫馨而富有活力的組織,在家庭醫生簽約服務運行中孕育而生。按照縣衛計局文件精神,順應全國基層醫療機構都在積極推進全面開展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工作的形式下,家庭醫生團隊也在快速成長和成熟。基于居民多元化的健康需求和簽約服務的特色形式,我院采取團隊服務形式,即醫師為主體,其他醫、護、技為副體的形式,由團隊長,副隊長其他成員共同組成的一個醫療體。再借以基層醫療機構為平臺,上級協作和雙向轉診單位為技術支撐的具有區域性轄區特色的家庭醫生服務體系。
x簽約團隊服務x人,x戶,其中高血壓x人,糖尿病x人,老年人x人,簽約團隊由隊長x和隊員x、xx、x、xx組成。從20xx年xx月推行家庭醫生簽約服務之初,不少群眾對這種新的服務模式不理解、不接受,甚至還有抵觸情緒。有的說,我們一家人身體都健健康康的,不需要你們的服務;還有的說,你們這家庭醫生今后還指不定問我們老百姓收多少錢呢,我們有了病就上醫院,沒病也不用你們瞎操心……面對種種說法,我們堅信,只要把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的好處原原本本的宣傳給大家,把優質的服務送達群眾身邊,群眾會慢慢接受的。于是我們開展了各種各樣的政策宣傳:縣上派出專家巡診團到我們村邊義務診療,邊宣傳簽約服務;鄉鎮衛生院出動宣傳車、印制宣傳材料到村里進行宣傳;我們在村委大院設置了宣傳欄,張貼宣傳畫做宣傳;我自己把政策內容發到微信朋友圈進行宣傳,同時拿上宣傳資料,挨家挨戶上門宣傳。有時為了找到一個人,自己追到田間地頭宣傳;對那些白天進城務工的人員,自己晚上上門做宣傳。通過廣泛的宣傳,大部分群眾對這種新的服務模式由不理解到觀望,再到逐漸接受,為我村順利推行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打下了良好基礎。
一、不忘初心、堅定信心,扭住目標不放松;
我團隊積極主動開展轄區衛生服務工作,以逐步實現“人人享有基本醫療服務,家家擁有轄區家庭醫生”的目標。我們通過家庭醫生簽約的方式使家庭醫生與簽約家庭建立起長期、穩定、可及的服務關系,以提高居民健康服務品質。居民的需要就是無聲的命令,我們團隊起早貪黑,不分嚴寒和酷暑,穿梭在百姓當中,為他們治病解答,從無怨言。
二、深入群眾、扎根基層,瞄準靶向不動搖;
由于有了前期的廣泛宣傳,我們團隊的首輪上門簽約進展的比較順利,我們團隊轄區共x戶,首輪簽約了x戶,部分村民還在觀望。即使那些已經簽約的村民,有的人還是對家庭醫生能不能發揮作用心存疑慮。對此,我們心里明白,只有用實實在在的事例,才能說服人、教育人。一年多來,我們的團隊每年不低于x次入戶履約服務,對x戶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制定了個性化的治療計劃,提供診療服務,提高服藥依從性;對簽約的重點人群家庭每年不低于x次入戶隨訪。細致周到的服務,轉變了群眾的觀點,在第二輪簽約中,全服務轄區x名村民中,進行面對面簽約的有x人,簽約率達x%,其中重點人群簽約率達x%。
三、依靠組織、形成合力,群眾滿意是根本
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在為廣大村民已提供的基本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上,為簽約家庭提供綜合健康管理服務,更加注重主動和互動。在實踐中,我們把群眾的滿意度作為衡量工作優劣的最高標準和根本目標,不斷完善服務內容,不斷提升服務質量,不斷提高診療水平,不斷優化服務流程,將服務內容和要求條目化、公開化,使服務對象享受“一對一”的定向服務及“追蹤式”健康管理,通過與村民建立相對穩定的自愿服務關系,為村民提供主動、連續的健康責任性管理。在這一年多的實踐中,家庭醫生已經成為全體村民的醫生、朋友,老百姓頭痛腦熱首先想到的是向家庭醫生咨詢,疑難重癥病人需要到上級醫院就診的,群眾都會主動的跟我們協商。家庭醫生團隊上門服務更能拉近與居民的距離。我轄區居民x老人因腦出血失語,不能自主進食,大小便失禁,癱瘓在床,這就需要我們團隊長期的護理與治療。過去老人需下胃管、更換導尿管等治療時,都是家屬打120到大醫院,花錢多不說,更浪費醫療急救資源。總所周知,周圍的診所沒有下胃管的專業人員,大醫院沒有出診服務。現在有我們家庭醫生團隊就不一樣了,我們團隊有經過規范化培訓的執業醫生,有護理操作技術過硬的護士,我們背后有衛生院和上級醫院的技術支持,家庭醫生會根據居民的需求,合理安排醫護人員為居民服務。我們每周上門指導家屬壓瘡的預防與護理,并定期上門更換胃管和導尿管,教會家屬幫病人更換臥位、翻身,保持床鋪整潔,及時更換被服。家屬看到我們團隊的護士為老人做護理時,動作輕柔、下胃管導尿技術嫻熟,老人也欣慰的接受,家屬說:“有你們真好,有家庭醫生團隊在,是我們居民的福音”。我的內心被老人的話觸動了,讓我深深體會到老百姓需要我們這樣的團隊,照顧他們是我們的責任,是我們的義務,更是我們的使命!我們家庭醫生團隊關注的不只是生病的軀體、器官,而更關心的是一個人、一個家庭。要服務好轄區百姓,就需要比其他專業的醫生擁有更多的博愛之心去關心、愛護、引導轄區居民。居民的事無小事,我們要做到更細!有一天,我們團隊管轄的居民張阿姨打電話說自己頭暈,囑咐阿姨臥床休息不要走動后,我團隊醫護人員快速到達居民家中,為其測血壓110/70 mmHg,對于平常人來說這血壓屬于正常,可張阿姨平時的血壓控制在140~150/80~90mmHg之間,詢問用藥時又說不清自己吃藥的情況,為其處理好血壓后并交待了注意事項,還特意送給阿姨一個藥盒(那種把藥分成早中晚口服的藥盒)。教會她每天晚上服藥后把第二天三頓口服藥擺好,按時用藥。后來張阿姨就沒有在吃錯過藥了。這件事告訴我們,上歲數的老人尤其是正在服藥的老人,隨著他們年齡的增長記憶力減退,像這種小藥盒可起到一定的提醒作用,于是我們團隊給一部分服藥的老年人免費配送了這種藥盒,希望老人不要在因為多吃藥或少吃藥而引起不適出現危險。都說轄區醫生團隊是轄區居民的貼心小棉襖,不就是要從身邊的每一滴小事做起嗎?
各位領導,在家庭醫生簽約服務中,我們團隊雖然做了一些工作,但是離上級的要求和群眾的期盼還有很大的差距,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們一定要再接再厲,擼起袖子加油干,找差距、補短板,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使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更加充實,更有可持續性。
優秀醫生事跡材料2
我是一位鄉村醫生。為四周的鄉親們作預防保健,治病療傷工作。我拖側重度殘疾的雙腿在平凡的崗位上書寫著我不平凡的人生。我服務于社會,不但沒有成為社會的包袱,相反我的人生卻是那樣的出色。
19xx年,一場蕭瑟的秋雨后,我不幸得小兒麻痹后遺癥,從此就再沒有站起來走過一步路。清貧的家境,苦悶、旁皇、無助乃至失看伴隨我度過了本該是無憂無慮,從滿天真與童趣的童年。
或許是命不當盡,上天固然沒有給我一雙健全的腿腳,卻賜予了我能吃苦刻苦而又發奮圖強的好父母,我們真情無私的庇護,不向苦難低頭的寶貴品質,還有那些好心村民對我的真誠鼓勵和開導,使我逐漸走出了生命的低谷,特別是看書學習,驅走了我心中久積不散的陰霾,感遭到陽光的明亮和燦爛。
一九xx年的夏天,我開始嘗試著自學。家里有《小人書》和一本撕的沒有部首的《新華字典》。我就把《小人書》上的字一頁一頁的翻字典查找,找到后把拼音標到《小人書》字的旁邊,然后一遍一遍的往讀。不到半年我就熟悉一千多字。以后,我借來舊課本開始依照課本學習。
這就是我自學的開始,從a o e開始念起,從一筆一劃開始寫起,從簡單的加減乘除開始算起。學習使我過于單調無聊的生活中有了樂趣,固然這背后要付出比凡人成倍的努力和辛勞。
學習更給我打開了解外面世界的窗口,提供了對生存和生命進行深進思考的營養,特別是我知道了很多殘疾人的人生經歷,貝多芬、保爾、張海迪,他們也是殘疾之軀,處境也非常艱巨,但是他們沒有由于身帶殘疾就失往對生活的勇氣,沒有怨天尤人,沒有迷茫不振,沒有回避現實,而是英勇地直面人生,昂開端,挺起胸,自立自強,向命運挑戰,向不幸抗爭,他們的事跡和精神,深深震動著我,感染著我,并隨著我年齡的增長逐漸內化為我的人生信條:固然身患殘疾,但也要奮發努力,爭取做一個有益于他人、有益于社會、不成為社會包袱、不成為家庭拖累的人。張海迪不是說讀書可以給人帶來生活和克服困難的氣力嗎?那末小小的我就要為了本身站起、改變命運而刻苦學習。就這樣,白天苦讀,夜伴孤燈,七年辛勞自學,我完成了從小學到高中的全部課程。
知識照亮我前進的航程,信念賦予我攀登的勇氣。1994年,我第一次走出鄉村,遠赴千里之外的省會石家莊,自費在一所醫學院跟班學醫。
我想做一位醫生,為老百姓治病療傷,服務于社會。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在石家莊學習了的三年里,我沒有回過一次家。環境變化和身體殘疾給我帶來了很多困難,作業的壓力我要堅持頂住,迎頭遇上。平常生活中,上樓下樓、打飯打水、洗衣服、上廁所等一些瑣事,對一個健全人來講是舉手之勞,可是對我而言卻是何等的艱巨。但我沒有在困難眼前畏縮,依然以堅韌挺過每件難事,用微笑迎接每個拂曉。
我的學習成績在全系也是很優秀的,教授們對我的經歷既感到驚奇又很是贊美。驚奇的是我的自學歷程,贊美的是我雖是自學,但成績卻一點也不比正式參加高考學生的成績差。xx,xx年我連續兩年被學校授與優秀學生的榮譽。
優秀醫生事跡材料3
由于組織的信任和關心,我被調到剛剛成立的維揚區疾控中心工作。7年多來,我始終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以實際行動忠實地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認認真真學習,踏踏實實工作,兢兢業業奮斗在傳染病防治工作一線。以保護廣大群眾身體健康為己任,以較強的.政治責任感、強烈的事業心和求實創新精神,忠實履行一名疾控人員的工作職責,在平凡的崗位上作出了一定的成績,在默默無私的奉獻中找到了自己的人生價值。20xx年,我被單位評為優秀醫生光榮稱號。
一、解放思想與時俱進始終保持過硬的政治思想素質
一直以來,我始終堅持政治理論的學習,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為指導,以實際工作忠實地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不斷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質。我始終牢記黨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嚴格要求自己,保持不驕不躁的工作作風,忠實履行工作職責,并得到了服務對象的稱贊。作為傳防科副科長,我以身作則,吃苦在前,在科內起到網模范帶頭作用,盡心竭力帶領和團結同事做好各項工作。
二、勤奮好學精益求精始終保持不斷進取的學風
多年來,我始終堅持把業務學習與工作實踐相結合,在學習中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在工作中實踐所學的知識。利用業余時間,通過自身的不懈努力,獲得了江蘇職工醫科大學預防醫學大專學歷,并取得了疾病控制中級職稱。作為一名疾控技術人員,我利用培訓、自學等多種形式和途徑不斷豐富、更新自身的業務知識,來應對日新月異的疾控工作。通過自學、摸索,我掌握了網絡的一些基本知識,在領導的信任下,我兼任單位的網絡管理員。單位的電腦、網絡出了故障,我總是隨叫隨到,不辭辛苦,盡力幫助解決。
三、愛崗敬業忠于職守始終奮斗在傳染病防治工作一線
作為疾控中心傳染病防治工作的業務骨干,我始終戰斗在疾控工作的第一線。在工作中勤勤懇懇,兢兢業業。疾控中心任務重,人員少,我所分管的工作項目多,要求高。把領導分配的所有工作當作對自己的信任,考驗和鍛煉,盡職盡責,加班加點,努力使各項工作爭先創優。遇到各種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和暴發疫情時,我總是在第一時間趕赴現場,及時調查事件的原因,采取有效措施,把疫情撲滅在萌芽狀態。在那場抗擊“非典”斗爭中,我舍小家顧大家,把不滿4歲的兒子送回了老家,以解決我工作的后顧之憂。作為疫情現場處置人員,我總是不顧個人安危,主動要求深入現場,參與現場流行病學調查處置,為我區抗擊“非典”斗爭的勝利做出了貢獻。在艾滋病防治工作中,始終把關心艾滋病人及病毒感染者的身體健康和生活放在首位,以疾控工作者崇高的職業道德和責任心,主動去貼近他們。面對患者的心理問題,及時與他們溝通,使他們進一步了解自己的病情,消除對疾病的擔憂與懼怕,使患者從痛苦和沮喪中擺脫出來,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給他們送去黨和政府的溫暖和關愛,幫助他們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困難,贏得了他們的信任。在結核病防治工作中,我主動承擔責任,發揮個人主觀能動性,積極探索新的工作方法和經驗,指導基層單位開展工作,圓滿地完成了各項工作任務。,被揚州市衛生局授予結核病防治工作“先進工作者”稱號。今年4月起,甲型h1n1流感疫情肆虐全球,我認真做好應對疫情的準備工作,參加多次的業務培訓和演練。每當接到疫情命令時,我作為一線應急隊員,首當其沖趕到現場開展工作。我想,為了人民的身體健康,再苦再累也是值得的。
總之,在組織的關懷下,在領導的幫助下和同事的支持下,我在我熱愛的疾控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在成績面前,我感到更多的是責任和壓力,我將更加嚴格要求自己,扎扎實實,無怨無悔投入到工作中,投入到崇高而平凡的疾控事業中,做一個守護人們健康的忠實衛士。
優秀醫生事跡材料4
在從東海之濱的大上海,到西部瑪曲大草原,當年風華正茂的知識青年,任歲月雕刻成了滄桑的西北老漢——王萬青默默扎根草原42年,為當地藏族群眾看病送藥,與藏族同胞結下深情厚誼,被當地群眾親切地稱作“好曼巴”(曼巴,藏語“醫生”之意)。
“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
“當時畢業后填報志愿,我沒寫具體地方,只寫了兩行字——祖國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42年后,王萬青對自己年輕時的抉擇依舊無怨無悔。
1968年,24歲的王萬青在上海醫科大學完成6年學業后,被分配到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工作。拿到了派遣證,他還不知道甘南在哪里。“從蘭州到甘南一路大雪,汽車開了兩天才到合作鎮。”王萬青回憶說,當時怎么也沒有料到,甘南的天氣會如此寒冷,上海人穿的棉衣到這就毫無作用了,“一路上冷得實在不行了,就跳一跳,搓搓手。”
在許多人眼里,草原上有藍天白云,有牛羊成群,甚至還有美麗的姑娘,是個“羅曼蒂克”的地方。
然而,只有親歷者才知道甘南草原的另一面:高寒,缺氧,還有讓人一時難以適應的飲食習慣和居住條件。
到達合作鎮參加勞動一段時期后,領導見王萬青不適應牧區生活,打算派他到甘南條件最好的迭部農區工作。不料,王萬青卻不同意:“我說了要報效祖國,就得拿出實際行動來,要看做得怎么樣。”他主動要求到艱苦的地方去為群眾服務。最后,數番輾轉,王萬青來到瑪曲縣阿萬倉鄉。
“牧民對我就像親人一樣。”
在阿萬倉鄉,許多人并不知道王萬青這個名字,但只要說到大腳“曼巴”,牧民們就會紛紛豎起大拇指,連連稱贊他是個好“曼巴”。
阿萬倉鄉距離瑪曲縣城50多公里,絕大多數居民是藏族牧民。王萬青剛去的時候,這里還沒有通公路,只有一片茫茫草原,通行靠騎馬或徒步。到達鄉中心衛生院,眼前的情景讓王萬青大吃一驚:兩間破舊的土坯房,最貴的醫療設備是血壓計,藥品奇缺,得用牦牛到縣城去馱。
語言不通成為診療的巨大障礙。王萬青只好在本子上把一些看病時常問的話用漢語音譯成藏語,然后背下來,連說帶比劃,試著與前來看病的牧民交流。不到半個月,笨辦法奏效,王萬青能獨立看病了。
“那時候,很多病在大醫院可治好,但在草原上可能就是死路一條。我們只能盡力而為。”王萬青說。
牧民加白回憶,1973年,他的舅舅闌尾炎發作被送到阿萬倉衛生院。“當時我們不懂什么叫闌尾炎,只知道是肚子疼。聽大腳‘曼巴’說要動手術,都嚇壞了。” 經耐心解釋勸說,王萬青成功為病人做了手術。
“這可是阿萬倉歷史上第一例闌尾手術!”加白說。
這次成功的手術,讓牧民們記住了這個穿45碼鞋的大腳“曼巴”。
直至1990年被調到瑪曲縣人民醫院,整整20年間,王萬青的足跡遍布阿萬倉草原的每一個角落。他多次在牧民帳篷中救死扶傷:在牛糞堆上為大出血休克的產婦實施胎盤剝離術,在夏窩子(夏季放牧點)搶救患肺炎心衰的新生兒,為病人做肛瘺手術,從死神手里奪回患急性高原肺水腫牧民的生命……王萬青戲稱自己是全科大夫,“什么病都得看啊!”
“不管走到哪,都有藏族同胞給我驅趕狗群,熱情拉我到帳篷里喝酥油茶、吃羊肉,晚上怕我凍著,還給我蓋上厚厚的牛羊皮……牧民對我就像親人一樣。”王萬青動情地說。
“草原就是我的家!”
2003年,王萬青退休了,但他依然積極樂觀,愛說愛笑,時而表現出孩子般的俏皮。
當年,王萬青娶了自己的“學生”、藏族女護士凱嫪為妻,在草原上安了家。
如今,老兩口就住在瑪曲縣醫院后面,小院里有一個很小的花園,種著些不知名的花草。走進屋里,一大間房子辟為客廳、書房、臥室,中間都只隔一門簾。書房里掛滿了畫和照片,大部分內容是草原、白云、牦牛、藏族婦女、孩子。王萬青指著一張照片說,上面的美麗藏族女子就是自己的妻子凱嫪,兩個孩子是自己的兒子。說著,老人臉上露出了幸福的微笑。
如今,王萬青的兩個兒子繼承父志,先后來到父親傾注了十幾年心血的瑪曲縣人民醫院工作。他唯一的女兒其美則嫁給了阿萬倉一位牧民,留在了草原上。
早在1988年,王萬青就獲得“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先進個人”榮譽稱號。母校也沒忘記他,2009年12月21日,校領導親自為他頒發了“校長獎”。
面對榮譽,王萬青淡然一笑,“我覺得一個醫生治好病人是理所應當的,沒必要夸獎我、感謝我。”
當年跟王萬青同來甘南的4名同學,后來都陸續回了上海。留下來的,只有他一個。王萬青有好幾次機會可以回到老家上海,他都放棄了。
“其實我一直想念上海!前些年還覺得沒回去有些遺憾,如今想通了,草原就是我的家。我要一直留在這里,還可以發揮余熱,為藏族群眾治病送藥,直到心臟停止跳動。”王萬青平靜地說。
望著老人烙有高原紅的清癯面龐,聽著那帶有濃濃上海口音的話語,不由讓人聯想起草原上隨處可見的格桑花,平凡得令人感動!
【優秀醫生事跡材料】相關文章:
優秀醫生事跡材料08-01
優秀醫生事跡材料總結12-19
優秀醫生的事跡材料(通用18篇)08-24
優秀鄉村醫生先進事跡材料06-14
醫生的優秀事跡材料(通用10篇)08-17
醫生優秀事跡材料(通用5篇)06-01
醫生護士優秀事跡材料(通用5篇)06-02
家庭醫生優秀事跡材料(通用5篇)11-02
醫生優秀個人主要事跡材料(精選5篇)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