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古代詩歌

時間:2023-07-20 13:52:00 詩歌 我要投稿

古代詩歌[優選14篇]

  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詩歌了吧,詩歌具有精煉、集中,節奏鮮明,富有韻律的特點。你知道什么樣的詩歌才能算得上是好的詩歌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古代詩歌,歡迎閱讀與收藏。

古代詩歌[優選14篇]

  古代詩歌 篇1

  撐一支長篙,向歷史漫溯,便是千種風情。——題記

  在詩的國度里,仰望,便見“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美景;俯首,立有“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壯志。游山,便生“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的樂趣;玩水,則觸“醉后不知天在水,滿船清夢壓星河”的夢幻……

  你看那詩仙,“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多么的怡然自得,轉眼觀他“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豪放。但是誰人又知他“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的心思,他定是在等待,等待“直掛云帆濟滄海”的那一天。因為,他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用“仙”字來稱謂他真是在合適不過了。但“仙”也同樣適用于那位“菊花隱者”。他放聲高歌“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里小兒邪”,那掛冠而去的背影,多么的偉岸,且看他歸去之后,真是“不亦樂乎”。時常“登東皋而舒嘯,臨清流而賦詩”,多么愜意。你再看他“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或許你會問,這樣真的快樂嗎?他來告訴你“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是啊,做人是痛苦的,但是最痛苦的'莫過于“心為行役”。

  路過陶淵明后便看見了一座亭子,你看“至于負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前者呼,后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再者“臨溪而魚”“釀泉為酒”……“山肴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原來,“是太守與客飲于此”啊。然而快樂總是如煙火般稍縱即逝的。轉眼間“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如此閑適快活,安詳和平的景象,真令人心曠神怡。

  見識了“醉翁亭里歐陽修與民同樂”,我們再欣賞“岳陽樓上范仲淹憂國憂民”。

  岳陽樓不愧有“洞庭天下水,岳陽天下樓”的盛譽。“置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此景果真如夢如幻。可縱然有此美景,也掩蓋不住他內心的憂愁,“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他那“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胸懷,著實令人敬佩不已。

  當你身處詩歌的歷史長河之中,你會發現更多的樂趣,以及對古人的敬佩。就如那“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才下眉頭,卻上心頭”的愁。還有那“落花人獨立落雨燕雙歸”的愛,等等……

  讓我們一起置身歷史之中,共享這難得的千種風情!

  古代詩歌 篇2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李商隱)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孟郊)

  大丈夫寧可玉碎,不能瓦全。(北齊書)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老子》)

  丹青不知老將至,富貴于我如浮云。(杜甫)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蟬娟。(蘇軾)

  感時思報國,拔劍起蒿萊。(陳子昂)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詩經》)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三國演義》)

  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我勸天公重抖擻, 不拘一格降人才。(龔自珍)

  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諸葛亮《后出師表》)

  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曹植)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論語)

  當斷不斷,反受其亂。(漢書)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新唐書)

  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劉勰)

  古代詩歌 篇3

  1.記敘是指詩人對人物的經歷和事什的發展變化過程以及場景、空間的轉換所作的敘說和交代,在敘事詩中應用廣泛,如漢樂府詩《孔雀東南飛》、白居易的《琵琶行》等,

  2.描寫是指詩人川色彩鮮明、立體感強、生動形象的文字語言把表述對象的狀態生動、具體地捕繪出來,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捕寫能使作品形神兼備,是記人、敘事、寫景類詩歌的主要表達方式之一,如李白的《蜀道難》、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等。

  3.抒情是指詩人以形象化的語言,象征性地表現個人內心情感的種表達方式。它具有主觀性、個性化和詩意化等特征,可分為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兩大類。它是抒情詩的主要表達方式,如杜甫的《春夜喜雨》、柳水的《雨霖鈴》等。

  4.議論是指詩人運用形象化的'語言對人或事發表意見、提出自己的見解或主張的一種表達方式。它在詩歌中的運用不多,卻是說理詩的主要表達方式,如蘇軾的《琴詩》:“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于君指上聽”

  古代詩歌 篇4

  1、《觀滄海》:

  漢獻帝建安十二年(207)八月,曹操大破盤踞在我國東北部的烏桓族及袁紹的殘余勢力,統一了北方;九月,在歸途中經過碣石山,寫下了這首詩。

  漢代樂府詩一般無標題,《觀滄海》這個題目是后人加的。樂府詩原來是可以歌唱的。詩的最后兩句“幸甚至哉,歌以詠志”是合樂時加上的,是詩的附文,跟詩的內容沒有聯系。詩的正文可分三層:

  第一層(開頭兩句)交代觀海的地點,這是繼承《詩經》中直陳其事的寫法,顯得很質樸。

  第二層(“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寫海水和山島。海水蕩漾,是動態;山島聳立,是靜態,相互映襯,顯示了大海的遼闊和威嚴;再寫草木,仍然是靜態,次及“洪波”,又回到動態,顯示了大海的驚人力量和宏偉氣象。這一層全是寫實景。

  第三層(最后四行)借助奇特的想像來表現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氣概,這寫的是虛景即詩人的主觀感受,是從兩個“若”字看出來的。

  這首詩的基調是蒼涼慷慨,歷來被視為“建安風骨”的代表作。

  2、《次北固山下》:

  古時交通不發達,流落外鄉或在外任職的人久不得歸,自然會產生故園之思,因此鄉愁成了詩歌中的一個重要主題。這首詩就是寫鄉愁的。作者王灣,生卒年不詳,只知道他是洛陽人,先天元年(712)中了進士,以后曾往來于吳、楚間,不得歸家,故有此作。

  開頭兩句點題。“青山”當指北固山,在鎮江之北,面臨長江,三面環水。詩人此刻在船上,“客路”即驛道,既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到的,可見這是詩人的想像,表明船到鎮江后,他還要乘驛車到別的地方去,已暗含旅途奔波之意。頷聯寫船上所見景色,“平”“闊”“正”“懸”四字煉得好:“潮平”,兩岸才顯得寬闊;“風正”,帆才有懸空的態勢。“潮平”一語,又是為頸聯中“江春”一語作鋪墊。頸聯既寫景又點明了時令,“殘夜”指夜將盡而未盡之際。殘夜而東方海日已升,舊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時間過得這么快,怎能不令人感慨系之!何況詩人離家日久,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旅食他鄉,見到此景,情何以堪?由此他自然想到要借雁足來給他傳遞家書了。全詩層層相因,渾然一體。

  3、《錢塘湖春行》:

  這首詩是白居易于穆宗長慶三年(823年)任杭州刺史時寫的。詩中描寫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風光,抒發了詩人喜悅的感情。

  首聯從大處落筆,寫詩人行經孤山寺和賈亭時所看到的山光水色。“初平”,寫春水初生,略與堤平。“云腳低”,寫白云低垂,與湖水相連。這就勾出了西湖早春的輪廓。中間兩聯是分寫。頷聯寫鶯燕,是詩人所見。鶯是春的歌手,都爭著飛到向陽的樹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開始銜泥筑巢,這樣的景象給人們帶來了生機勃郁的感覺。頸聯寫花草,著重表現詩人的主觀感受。唐時人們有騎馬游春的習俗。馬在淺草地上走得很輕快,人在馬背上自然感到舒適,但看花的時間長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紅,使人目不暇給,也會產生迷亂的感覺。尾聯直抒胸臆,表達詩人喜悅的心情。“行不足”,是因為看不足,說明詩人流連忘返,完全陶醉在這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4、《西江月》:

  辛棄疾曾兩次罷官,隱居在上饒(今屬江西省)的帶湖,前后將近二十年。這首詞是詞人在隱居時期里寫的,詞牌下原有小題:“夜行黃沙道中”。黃沙,就是黃沙嶺,在上饒西部。詞中描寫農村夏夜的清新景色,抒發詞人的閑適心情。

  上片寫的大約是前半夜的景象:明月初升,山林頓時變得明亮起來,驚動了在枝上棲息的山鵲和蟬;清風吹拂,把它們的叫聲送到夜行人的耳中;田野間彌漫著稻花的香氣,水中的青蛙不斷地鳴叫;一路上都可以聽到出來納涼的人們在談論著今年的豐收。詞人在夜行中見到、聽到這一切,他內心的喜悅是可想而知的。這些描寫在藝術上也是很動人的。從一方面看,詞人正是用農村夏夜里特有的聲音──蟬鳴、鵲啼、蛙叫、人聲來渲染歡樂的氣氛;從另一方面看,這些聲音又全都是從夜行人的聽覺中反映出來的,他能清晰地聽到這一切,反過來又表現了夏夜的寂靜。這正是寓靜于動的寫法,能夠引起讀者豐富的想像。

  下片寫的是后半夜的景象:烏云驟起,月光消失,天邊只剩下幾顆暗淡的星,田野變得昏暗了;當詞人走到山前時,雨點飄落下來,他知道驟雨將至,想要找個地方避雨。說來也巧,當他急急忙忙轉過溪頭時,一眼就看到了他過去曾經見過的那家茅店,依然在社林旁邊。不用說,詞人這時的心情是何等欣慰呀!

  這首詞上片寫景其實是烘托,下片寫避雨才是詞人本意所在,也是詞的意趣所在。在山野里夜行遇雨而又能找到避雨的地方,這種樂趣不是身歷其境的人是不容易體會到的.。

  5、《天凈沙·秋思》:

  這是一篇抒情作品,僅用28字就生動地表現出一個長期漂泊他鄉的游子的悲哀。七百多年來,人們說起“鄉愁”就會想到這篇作品,因為它極其出色地運用了景物烘托的寫法,將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的氛圍中,使主觀意緒和客觀環境達到了高度的統一。

  這篇作品在布局上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前三行全是寫景,沒有提到抒情主人公,但每一個景物細節都意味著他的存在──“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是他眼中所見;“古道”是他的經行地;“瘦馬”是他所騎;而“西風”正吹在他身上。把這些細節聯結在一起,就會出現這樣一個境界:一個秋日的黃昏,荒涼的古道上,西風勁吹,落葉紛飛;道旁,纏著枯藤的老樹上,鴉雀已經回巢,不時地啼叫幾聲;不遠處,在小橋流水近旁的稀疏村舍里,人們正在準備著晚餐,炊煙縷縷。這時,一個人牽著一匹瘦馬獨自緩緩行進在古道上。看來,這是個異鄉人,他將投宿何方呢?在作了這樣的鋪墊之后,作者才形象地揭示了作品的主題:異鄉人望了一眼即將西沉的夕陽,不禁嘆道:“斷腸人在天涯。”由此可以看出他的鄉愁何等濃重。

  古人說:“凡景語,皆情語。”這篇作品除最后一句外,全都是景語,而字字都是扣著“情”來寫的,這就是它藝術上的動人處。

  古代詩歌 篇5

  一、感性認識詩歌的形象

  “詩言歌詠,見景生情”,詩人的寫景作為后一兩句的情感抒發的基礎。由景物的物象可以探知詩人的情感。如李白的《靜夜思》前兩句是寫景,以地上霜喻月光,十分真切地描寫了深秋靜夜的寒意蕭瑟。后兩句則直接抒發了思念故鄉的情感。

  例1、

  山居秋暝

  王維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析】這是一首山水名篇。

  首聯,初秋傍晚,山雨初霽,空氣清新,景色美妙。

  頷聯,天色已暝,卻有皓月當空;群芳已謝,卻有青松如蓋。山泉清冽,淙淙流瀉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條潔白如瑕的素練,在月光下閃閃發光,多么幽清明凈的自然美。

  頸聯,竹林里傳來一陣歌聲笑語,那是一些天真無邪的姑娘洗罷衣服笑逐著回來;亭亭玉立的荷葉紛紛向兩旁披分,掀翻了無數珍珠般晶瑩的水珠,那是順流而的漁舟劃破了荷塘月色的寧靜。

  詩人極力渲染一幅純潔美好的圖景,反映了詩人過安靜純樸生活的理想,同時也從反面襯托出他對污濁官場的厭惡。詩人以自然美來表現人格美和一種理想中的社會美。詩人選擇的意象“新雨”、“明月”、“清泉”、“竹喧”、“蓮動”等積極的意象。

  例2:

  蟬

  虞世南

  垂矮飲清露,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非是借秋風。

  [注]垂矮:指蟬。蟬的頭部有伸出的角須,形狀好像貴族仕宦下垂的冠纓(帽帶)。

  請分析這首詩所寫形象的特點。

  這首詩的首句寫的是蟬的形態與習性,含有象征意義。古代常以“冠纓”指代貴宦,詩人將“尊貴”與“清廉”的特點統一在“垂矮飲清露”的蟬的形象中。

  次句寫蟬的遠傳之聲。“流響”狀蟬聲長鳴不已,‘悅耳動聽。—個“出”字,使人感受到蟬聲的響度與力度。

  三、四句蘊含深意,表明立身尊貴而品格高潔的人,不需要某種外在的憑借,自能聲名遠播,表達出對高尚品格的熱情贊美。

  分析之后可以這樣表述:這首詩通過對疏桐之上的蟬的形態、習性、鳴聲的(自然屬性)描寫,表明了立身尊貴而品格高潔的人不需要某種外在的憑借自能聲名遠播的道理(說理-寓意),表達了作者對高尚品格的贊美之情(感情)。

  例3:

  點絳唇

  李清照

  蹴罷秋千,起來慵整纖纖手。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

  見人來,襪躔金衩溜,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

  請分析這首詩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天真純潔、活潑嬌媚、感情豐富(含羞躲避)而矜持的少女形象。

  首句寫出了少女的活潑快樂;第二句寫神態,展示了她嬌媚的風姿;第三句寫少女見人來,含羞躲避的情狀;第四句展示了少女想見又怕見的復雜心理。

  這首詩從動作行為、神態、心理等方面對抒情主人公作了細致描寫。

  作業:

  閱讀《名師領航》

  1、練習:P43的“名師精講”的6道例題。

  2、看書:P58的“詩歌意象附表”。

  二、詩歌形象的鑒賞方法

  1、抓意象

  詩歌的形象主要表現為意象或意境,它或者是物,或者是人,或者是完整的場景,更多的時候是把物和人、景和情融合在一起。分析詩歌形象即指分析這些“象”的個性特征,特別是分析它的象征意義。

  如鄭思肖的《寒菊》:“花開不并百花叢,獨立疏籬趣未窮。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所表現的就是菊花孤傲、清高、堅持理想和信仰的高尚品格,象征了抒情主人公高潔的情懷。

  再如20xx年北京春季考題列出了韋應物的《聞雁》和趙嘏的《寒塘》,然后要求簡答:這兩首詩為什么都寫到雁?這就需要我們對詩中雁的形象有正確的理解:雁是候鳥,春秋遷徒,它在秋天奮力飛回故巢的景象每每牽動游子的思鄉之情。因此詩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濃濃的鄉愁。

  意象是指詩歌中熔鑄了作者主觀感情的客觀物象(或說是指經作者運思而成寓意深刻的客觀物象)。意象對于意境的形成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讀者進入詩歌的意境總是從感受意象開始的。詩人對意象的選取與描繪,正是作者主觀感情的流露,因此,鑒賞詩歌時,抓住意象并反復揣摩、體味意象,是體會作者思想感情從而順利進入詩歌意境的關鍵。

  例1、

  天凈沙秋思

  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這首曲疊用九個名詞,描寫了富有特征而又互有聯系的景物,并以概括而巧妙的藝術構思描繪了一幅彌漫著陰冷氣氛和灰暗色彩的秋郊夕陽圖。

  暮色思歸的烏鴉,安逸自適的人家,旅途勞頓的老馬,烘托出浪跡天涯的游子思念故鄉彷徨悲苦的羈旅愁懷。

  曲中的九個名詞正是九個意象,每一個意象都牽連著作者的那份羈旅愁思,它們有機地組成了密集的意象群,這種看似簡單的意象組合,卻出人意料地產生了強烈的藝術感染力,而成為元曲中的絕唱。

  2、展開聯想與想像的翅膀

  詩歌是以抒情言志為目的的,而意象是詩歌抒情言志的基本單位,是詩歌的情感賴以寄托的地方。所以從意象入手,展開想像和聯想,是理解詩歌的必由之路。

  聯想與想像是一種特殊的思維活動,是人們進行創造活動的必要因素,也是詩歌鑒賞中必備的一種能力。“形象大于思維”的.藝術現象就是讀者、鑒賞者發揮了其聯想與想像力的結果。沒有想像就沒有詩歌。從抽象的文字符號到栩栩如生、有聲有色的畫面的形成,這中間的橋梁便是想像思維。

  例如: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刺勒歌)。

  讀到這句詩時,我們自然會在腦海里想像成一幅壯闊無比、生機勃勃的草原全景圖,這是一種再造想像。

  然而不止于此,讀此句詩,我們也不難想像到,在無比壯闊的自然美的面前,作為自然之子的人在這片土地上生存、勞動,是何等的歡樂和美好!這句詩又是一首多么快樂而又優美的草原牧歌!

  這“人”的內容在詩中是沒有的,這是在詩歌鑒賞中的創造想像的表現。如此吟誦著這詩句,讀者就仿佛被帶入神奇美麗的北方大草原,領略千里草原、牛肥羊壯的綺麗壯闊的美;審美的主客體有機地融和在一起,人和自然達到了最美妙的和諧。

  例如:

  楓橋夜泊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前兩句十四個字,運用六種意象,我們可以從“月落”后夜色的濃重、烏鴉凄厲的啼鳴、“霜滿天”的清冷以及夜色中“江楓”的黯淡和“漁火”的寥落等,深切感受到水鄉秋夜幽寂清冷的氛圍和客子孤孑清寥的心情。

  即:本詩通過“月落”“烏啼”“霜”“江楓”“漁火”“鐘聲”等意象,描繪了一幅幽寂清冷的水鄉秋夜圖,從而表達出詩人孤孑清寥的愁情。

  3、抓抒情主人公的語言、神態、動作、心理等。

  登幽州臺歌陳子昂

  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著。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注釋]幽州臺:即薊北樓、燕臺,為戰國時燕昭王所建,原名黃金臺,是燕昭王招納賢才之地。

  這首詩塑造了一個怎樣的人物形象?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

  【析】分析感情只能從人物的形象特點中來。抓人物語言:“念”、“悠悠”;抓抒情主人公的神態:“獨”“愴然而涕下”。

  本詩在一幅北方原野的蒼茫廣闊的圖景中,通過直抒胸臆的手法塑造了一位憂國憂民、胸懷大志、孤獨的懷才不遇的封建士大夫形象。可見,詩歌表達的是對封建統治者不能重用賢才的不滿和生不逢時、懷才不遇的悲哀。

  另:可參考《點絳唇》和崔顥《長干曲》

  附1:《點絳唇》見第二頁。

  附2:長干曲崔顥

  君家在何處?妾住在橫塘。停舟暫相問,或恐是同鄉。(其一)

  家臨九江水,來去九江側,同是長干人,生小不相識。(其二)

  [注]長干,地名,在今江蘇省南京市,靠近長江邊,為吏民雜居之所。聚居于此的多為市民階層,較少封期禮教的束縛,有較多的市民意識。橫塘,地名,此地也在今南京市,

  與長干接近。九江,泛指長江。

  這兩首詩形式上是兩篇,實質上是由一問一答組成的一個整體,必須補出其中跳脫的部分,這樣才能理解詩意。

  一條船從一位女子身旁經過,女子偶爾聽到船上人說話,操家鄉口音.于是把船停住打問:“你的家在什么地方?”并自我介紹:“我家在橫塘。”再往遠處想一想,女主人公家住橫塘,與長干接近,她從小生活在市民中間,沒有過多受到“男女授受不親”的禮教儀范的熏陶,所以直言發問。再者,這位女子恐怕是長年累月看著這單調寂寞的江流、兩岸的山巒平疇,也許非常寂寞,所以聽到家鄉口音覺十分親切,便直言發問,因而無絲毫恤陀之態。

  這首詩歌的的語言樸素自然,明快清新,有如民歌。“何處住,在橫塘”,通過自問自答的對話形式,采用樸素的口頭語言,不加雕琢,烘托出一個素樸真率的船家女形象。

  再看第二首,這是對方男子的答問,從第一首的首字“君”可看出。男子并沒馬上回答女子問話,而是自我介紹:我住在長江岸邊,長年奔波在外,經常在長江上來去。直到后來才告訴對方兩人是同鄉,可見他對對方很有好感。“生小不相識”,很惋惜;為什么惋惜呢?恐怕是甜甜的鄉音、美好的容貌,使他覺得有點相見恨晚。但初次相見,只能用如此平靜的話語和口氣作答。由此可見,本詩展示了樸素的人情美、人性美,洋溢著濃郁的生活氣息。

  作業:

  1、杜甫的《登高》中,寫景和抒情是如何巧妙結合在一起的?

  答:通過急風、高天、哀猿、清渚、白沙、飛鳥、蕭蕭下的落木、滾滾來的長江等八個意象,描寫出了蒼茫遼遠、凄冷蕭瑟的深秋景象,烘托出了詩人常年漂泊、老病悲苦、憂國傷時的情懷。情和景的和諧統一,創造出了一種悲涼沉郁的意境。

  2、《一鷺圖》劉羽

  芳草垂楊蔭碧流,雪衣公子立芳洲。一生清意無人識,獨向斜陽嘆白頭。

  ①這是一首題畫詠物詩,詩人筆下的白鷺是一個怎樣的形象?(3分)

  答:描繪出一個孤獨寂寞、追求清高而無人理解的悲劇形象。

  ②你最喜歡詩中的哪一句,說明你喜歡的理由。(3分)

  答:首句,以“芳草”、“垂楊”、“碧流”組合成一幅春意盎然的畫面,有聲有色,動靜結合,以優美的背景烘托白鷺美好的形象。次句,“雪衣公子”以擬人手法描寫了一個潔白美好的白鷺形象。“立”字寫出了其孤獨、寂寞之狀。第三句表現了白鷺心存高潔(清高)、無人理解的一腔愁苦之情。末句,“獨”、“嘆”兩字直抒悲、愁之情。“斜陽”以景襯情。

  3、《名師領航》中的練習1、2題。

  補充資料:

  附1:

  豐樂亭游春(其三)

  歐陽修

  紅樹青山日欲斜,長郊草色綠無涯。

  游人不管春將老,來往亭前踏落花。

  1、這首詩寫了暮春時節怎樣的特征?

  一望無際、郁郁蔥蔥的美景

  或:草木青翠、落紅滿地的特征。

  2、游人對此懷著什么樣的感情?

  喜愛和戀戀不舍

  附2:

  簡析意境。

  溪漲清風拂面,月落繁星滿天。

  數只船橫浦口,一聲笛起山前。

  析:

  首句“溪漲”暗示此詩所寫為夏夜情景,著一“拂”字寫風之輕柔,給人以閑適恬靜之感;

  次句寫月落而繁星滿天,描繪出晴朗的夏夜氛圍,給人以舒適之感;

  第三句寫船“橫”,最具詩情畫意,狀幽靜、閑適,

  末句以“一聲笛起”來得嫻靜,寫出夏夜的清幽自然。

  全詩則描繪出一個閑適恬靜、清幽自然的美好意境。

  附3:

  水口行舟

  宋朱熹

  昨夜扁舟雨一蓑,滿江風浪夜如何。

  今朝試卷孤篷看,依舊青山綠樹多。

  1、朱熹,宋代______家,有作品___________等。

  2、這首詩寫舟行江上的見聞感受,詩人情感變化,富有層次。結合具體詞語簡析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詩人描繪的畫面中,蘊涵著人生哲理,請細加品味,說說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參考答案:

  1、宋代理學家,有作品《四書章句集注》等。

  2、“夜如何”寫出詩人心中的擔憂。“試卷”刻畫詩人既抱希望而又疑慮不安的心態。“依舊”則透露出詩人無限欣喜之情。

  3、風雨總是暫時的,風浪總歸會平息,青山綠樹是永恒的,一切美好事物的生命力終究不可遏止。

  (或“人生道路總不會一帆風順,只要逆流而上,搏擊風雨,不能達到青山綠樹的理想境界,享受勝利的樂趣。)

  古代詩歌 篇6

  1.鴻雁——游子思鄉懷親之情和羈旅傷感

  鴻雁是大型候鳥,每年秋季南遷,常常引起游子思鄉懷親之情和羈旅傷感。如隋人薛道衡《人日思歸》:“人歸落雁后,思發在花前。”早在花開之前,就起了歸家的念頭;但等到雁已北歸,人還沒有歸家。詩人在北朝做官時,出使南朝陳,寫下這思歸的詩句,含蓄而又婉轉。以雁寫思的還有“夜聞歸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華”(歐陽修《戲答元稹》)、“殘星數點雁橫塞,長笛一聲人倚樓”(唐趙嘏《長安秋望》)、“星辰冷落碧潭水,鴻雁悲鳴紅蓼風”(宋戴復古《月夜舟中》)等。也有以鴻雁來指代書信。鴻雁傳書的典故大家比較熟悉,鴻雁作為傳送書信的使者在詩歌中的運用也就普遍了。如“鴻雁幾時到,江糊秋水多”(杜甫《天末懷李白》)、“朔雁傳書絕,湘篁染淚多”(李商隱《離思》)等。

  2.鷓鴣鳥——離愁別緒

  鷓鴣的形象在古詩詞里也有特定的內蘊。鷓鴣的鳴聲讓人聽起來像“行不得也哥哥”,極容易勾起旅途艱險的聯想和滿腔的'離愁別緒。如“落照蒼茫秋草明,鷓鴣啼處遠人行”(唐人李群玉《九子坡聞鷓鴣》)、“江晚正愁余,山深聞鷓鴣”(辛棄疾《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等,詩中的鷓鴣都不是純客觀意義上的一種鳥。

  3.杜鵑鳥——凄涼哀傷的象征

  古代神話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讓位給他的臣子,自己隱居山林,死后靈魂化為杜鵑。于是古詩中的杜鵑也就成為凄涼、哀傷的象征了。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子規鳥即杜鵑鳥。起句寫即目之景,在蕭瑟悲涼的自然景物中寄寓離別感傷之情。三、四句以寄情明月的豐富想象,表達對友人的無限懷念與深切同情。宋人賀鑄《憶秦娥》:“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勝凄斷,杜鵑啼血。”三更月光照在庭院里雪白的梨花上,杜鵑鳥在凄厲地鳴叫著,使人禁不住倍加思念親人,傷心欲絕。詞人通過描寫凄清的景物,寄托了幽深的鄉思。其他又如“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唐人秦觀《踏莎行》)、“子規夜半猶啼血,不信東風喚不回”(宋人王令《送春》)等,都以杜鵑鳥的哀鳴,來表達哀怨、凄涼或思歸的情思。

  古代詩歌 篇7

  虞美人

  秦觀[注]

  碧桃天上栽和露,不是凡花數。亂山深處水瀠回,可惜一枝如畫為誰開?輕寒細雨情何限,不道春難管。為君沉醉又何妨,只怕酒醒時候斷人腸。

  [注]秦觀:“蘇門四學士”之一,卻不為世所用,一生仕途抑塞。

  (1)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與分析,不恰當的兩項是(5分)( )

  A、詞的開篇“和露”兩個字,讓人想到碧桃的枝葉上掛著的晶瑩的露珠,把水靈靈的碧桃呈現在讀者面前。

  B、“輕寒細雨情何限”中,寒是“輕寒”,雨是“細雨”,作者以動襯靜,寫出了春天風物宜人的特點。

  C、“不道春難管”,跟上一句構成對比,春光是如此美好,但是卻不能長留在人間,表達了無奈和憂憤之情。

  D、詞的最后兩句說的是因為春光易逝,便不免生出為花沉醉痛飲的想法,“只怕”一句更表達出惜春傷花之意。

  E、虞美人是著名的詞牌之一,原為唐朝教坊曲,最初詠項羽寵姬虞美人,后來配樂歌唱逐漸形成固定曲調。

  解析:選BC B項,“輕寒細雨情何限”一句寫花在暮春輕寒細雨中的動人情態和作者的惜春情緒,并非“以動襯靜”。C項,“表達了無奈和憂憤之情”錯,應為“表達了對春光易逝的惋惜之情”。

  (2)“亂山深處水瀠回,可惜一枝如畫為誰開”兩句描繪了碧桃怎樣的特點?這樣寫有什么用意?請簡要分析。(6分)

  答:

  解析:本題考查鑒賞古代詩歌的形象,評價古代詩歌的思想內容的能力。第一問是問碧桃這一形象的特點,緊扣這兩句中的“亂”“深”“可惜”“如畫”“為誰開”可以概括出桃花美麗、生長環境惡劣、無人欣賞的特點。第二問是問這一物象的作用,秦觀嘆碧桃實則是寄寓自己“不為世所用”的身世之感,這一點借助注釋也不難答出,作答時應指出手法。

  參考答案:碧桃的特點:

  ①美麗。“一枝如畫”寫出了碧桃的美艷。

  ②生長在偏僻之地(生長環境惡劣)。“亂山深處”一“亂”一“深”,寫出碧桃托身非所、處地荒僻。

  ③無人欣賞(不得意的遭遇)。“為誰開”的疑問寫出了碧桃不得意的遭遇。(每點1分)

  用意:作者以花自喻(托物抒懷),(1分)寄托了無人賞識、懷才不遇的身世之感。(2分)

  第2課時詩歌鑒賞之“形”類考點

  一、詩歌之“言”

  常考題型(一)準審題——思考方向不跑偏(二)析典例——滿分答案悟一番(三)記通法——答題模式照此辦

  煉字1、常見設問

  (1)詩中的某詞用得好不好?為什么?

  (2)某字歷來為人稱道,你認為它好在哪里?

  (3)詩中的“詩眼”是哪一個?為什么?

  2、審題定向

  (1)題干中有明確的“××”字(詞)字樣;

  (2)題干中有“詩眼”或“關鍵”字樣。[題目] (20xx山東高考)“江回兩崖斗,日隱群峰攢”中的“斗”“攢”兩字,生動傳神,所寫景物特征鮮明,請作簡要分析。(4分)

  [參考答案] ①“斗”字,描寫兩岸崖石聳峙欲錯,猶如兩獸相斗,(釋義明法)凸顯了江崖陡峭、崢嶸之勢。(說作用)

  ②“攢”字,描寫群峰相連,層次莫辨,仿佛聚在一起,(釋義明法)刻畫了峰巒密集、重疊之態。(說作用)煉字題答題3步驟

  ①明觀點:你認為哪個字(詞)好。(直接鑒賞某字的,此步驟省略)

  ②釋義明法:解釋該字(詞)的準確含義,并展開聯想把該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若運用了手法,須點出所運用的手法。

  ③說作用:點出該字(詞)在形象刻畫、意境營造和情感表達上有什么作用,產生怎樣的表達效果。

  賞析

  句子1、常見設問

  (1)分析某一詩句的含意。

  (2)請簡要賞析這首詩的首句(承上啟下句或結句)。

  (3)請對這首詩的第幾聯進行賞析。

  (4)結合全詩,簡要分析某一詩句的妙處。

  2、審題定向

  句子賞析題是一種綜合性強、自由度大的題型。它可以規定賞析角度,如從虛實結合角度賞析該聯,也可以自選角度。題干一般會帶有“賞析”二字。[題目] (20xx江蘇高考)簡要賞析尾聯的表達效果。(5分)

  [參考答案]明早還是去煙雨籠罩的桐江岸邊,在那紅楓樹下系好小船垂釣吧。(理解詩意,描述詩句內容)尾聯以“丹楓”照應“秋”;寓情于景,想象自己將來煙雨垂釣的畫面,表達了自己隱逸的愿望,也暗含無奈和苦悶之情。(明手法,析意蘊)賞析句子題答題2步驟

  ①明大意:理解詩句含意,描述詩句內容。

  ②明特色,析意蘊:指明詩句在煉字、詞法、句法、章法上的特點,尤其是運用了什么表現手法,并分析其作用及表達效果。

  語言

  風格1、常見設問

  (1)這首詩在語言上有何特色?請簡要分析。

  (2)請談談這首詩的語言風格。

  (3)有人說這首詩有某特點,請從語言角度分析。

  2、審題定向

  題干中有“語言風格”“語言特色”“語言特點”等字樣。[題目]簡析作品的語言特色。

  [參考答案]平易質樸(平白如話,質樸無華,平中見奇)。(明特色)“與誰同賞”“莫學衰翁樣”,接近口語,樸實自然。(列例證)這是一首小令,篇幅不長,卻翻波作浪、曲折回旋地抒寫了詞人十分矛盾復雜的心緒。(析效果)語言風格題答題3步驟

  ①明特色:用一兩個詞準確概括語言特色。

  ②列例證:結合詩中有關語句具體分析這種特色。

  ③析效果:指出這一特色在傳情達意上有什么作用,產生怎樣的藝術效果。

  [例一]閱讀下面這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

  武威①春暮,聞宇文判官西使還,已到晉昌②

  岑參

  片雨過城頭,黃鸝上戍樓。

  塞花飄客淚,邊柳掛鄉愁。

  白發悲明鏡,青春換敝裘。

  君從萬里使,聞已到瓜州。

  [注] ①武威,即涼州。唐天寶元年改為武威郡,治所在今甘肅武威。②晉昌,即瓜州,唐天寶元年改為晉昌郡,治所在今甘肅安西東南。

  [題目]頷聯中哪兩個字用得好?請加以賞析。(5分)

  [嘗試答題]

  [參考答案] “飄”“掛”用得好。“飄”把游子思鄉之淚隨塞外飛花漫天飛舞的情景描繪了出來,融情入景,景中含情,形象地突出了客淚之多,鄉愁之濃。“掛”把游子的鄉愁綴滿邊塞垂柳的情景描繪了出來,化無形的情感為有形的物象,生動傳神地突出了鄉愁的濃烈。

  [我來評卷](錯多少)

  抽檢

  樣卷

  評分

  說明詞語選擇正確1分,具體賞析4分。

  我來評分:________

  [名師診斷]錯在哪里

  失分原因——煉字缺乏多維意識

  該答案遵循著解答煉字題的基本思路,先明觀點,再釋義明法,并分析作用效果,思路較為清晰。但是沒能夠明確地從景情關系角度分析,在手法分析上也有不足。故本答案只得2分。

  [增分策略]怎樣矯正

  煉字要有多維意識

  鑒賞“詩眼”與重點字詞,不宜籠統解說,也不宜從一個角度分析,應該有多角度意識。

  主要角度有二:一是內容角度,二是藝術角度。“內容角度”主要是從句子意思、描寫情境、上下文意、詩作標題、全詩意境與作者感情等方面來理解“詩眼”與重點字詞。“藝術角度”又分為修辭手法、表現手法、表達方式、結構方法等方面。如對《春日即事》首句“小雨絲絲欲網春”中的“網”字進行賞析,答案為“作者由絲絲小雨想到用絲織成的網;再由絲雨及暮春,想到要把春天網住,即留住春天”“這個想象、比喻非常生動、新奇”。其中有思想感情,有藝術特點,有聯想想象,有修辭手法,實在是多維分析與鑒賞的結果。

  [例二] 20xx全國卷Ⅰ

  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后面題目。

  禮部貢院閱進士就試

  歐陽修

  紫案焚香暖吹輕,廣庭清曉席群英。

  無嘩戰士銜枚勇,下筆春蠶食葉聲。

  鄉里獻賢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慚衰病心神耗,賴有群公鑒裁精。

  [題目]本詩的第四句“下筆春蠶食葉聲”廣受后世稱道,請賞析這一句的精妙之處。6分

  [嘗試答題]

  [參考答案] ①用春蠶食葉描摹考場內考生落筆紙上的聲響,生動貼切;②動中見靜,越發見出考場的莊嚴寂靜;③強化作者充滿希望的喜悅之情。

  [我來評卷](錯多少)

  抽檢

  樣卷

  評分

  說明能從修辭和表現手法兩個角度賞析各2分,情感表達角度賞析2分。

  我來評分:________

  [名師診斷]錯在哪里

  失分原因——不能全面分析詩句的表達效果

  考生知曉賞句題要將句子中的表達技巧分析出來,并且分析的也比較到位,但是遺漏了“情感”這一答題角度。故本答案只得4分。

  [增分策略]怎樣矯正

  分析句子表達效果“3角度”

  分析某個句子的表達效果,一定要從句子本身出發,可以從以下角度考慮:

  1、內容、主旨、情感角度

  從句子內容出發,兼顧它在全詩中的表情達意作用,要挖掘句子所要表達的情感。

  2、表達技巧角度

  一般而言,效果與手法密不可分。首先要看句子在表達上有無特點,運用了什么手法,然后根據表達特點再去分析其表達效果。如句子是借景抒情,其效果就是抒情含蓄、意味深長;如句子是虛實結合,其效果就是能拓寬詩境,表達更為深廣等。

  3、位置角度

  句子的表達效果有時還與其在詩歌中的位置有關。句子在詩歌中不同的位置,其作用甚至手法都有所不同。

  首句有點題、開篇、奠定基調之妙

  中間句有轉折文意、承上啟下之用

  尾句或點題,或卒章顯志,或另辟新境,尤其是以景結情句,有含蓄雋永之妙

  [隨堂鞏固落實]

  1、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1)~(2)題。(11分)

  巫山高

  皇甫冉

  巫峽見巴東,迢迢出半空。

  云藏神女館①,雨到楚王宮。

  朝暮泉聲落,寒暄樹色同。

  清猿不可聽,偏在九秋②中。

  [注] ①神女館:神女廟,據說楚懷王游高唐遇神女,過后懷王思念神女,為之立廟。②九秋:深秋。

  (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恰當的兩項是(5分)( )

  A、首聯說巫峽位于巴東,高高的似在半空之中,點明巫峽的方位,描繪出了巫山高聳入云的狀貌。

  B、頷聯說云霧遮蔽了神女廟,雨水灑到了楚王的離宮,化用典故,目的是渲染一種悲涼的氛圍。

  C、頸聯從時間上來展現巫山的景物,其中“朝暮”指一天,“寒暄”泛指一年四季。

  D、尾聯說悲哀的猿啼聲本來就使人不忍聽,偏偏在這深秋時又不斷傳來,流露出詩人對遠方家人的思念之情。

  E、全詩辭采清麗,情意委婉,寫出了巫山之雄偉,巫峽之神奇,四時之勝景,猿聲之凄清。

  解析:選BD B項,“悲涼的氛圍”錯,頷聯化用典故,是為了渲染巫山的神秘色彩;D項,從詩歌內容來看,此聯并沒有流露“詩人對遠方家人的思念之情”。

  ★(2)頸聯中的“落”“同”二字有什么巧妙之處?請結合詩句加以賞析。(6分)

  答:

  參考答案:①“落”是“落下”的意思,指從早到晚泉水不停地落下,聲音傳到很遠的地方。“落”從聽覺的角度把巫山中泉水的流淌寫得先聲奪人,未見泉水,先聞其聲。②“同”是“相同”的意思,指不論寒冷還是溫暖,樹色都相同。“同”從視覺的角度寫出了巫山四季樹色的蒼翠、濃郁,富有生機。(每點3分)

  2、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1)~(2)題。(11分)

  綿谷回寄蔡氏昆仲[注]

  羅隱

  一年兩度錦江游,前值東風后值秋。

  芳草有情皆礙馬,好云無處不遮樓。

  山牽別恨和腸斷,水帶離聲入夢流。

  今日因君試回首,淡煙喬木隔綿州。

  [注]綿谷:地名,今四川廣元縣。“蔡氏昆仲”是羅隱游錦江時認識的兩兄弟。

  (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不正確的兩項是(5分)( )

  A、全詩感情真摯,形象新穎,語言含蓄而有韻味,結構嚴整工巧,堪稱一件精雕細琢的藝術精品。

  B、首聯敘寫一年兩次游覽錦江,字里行間流露喜悅之情。“前值東風后值秋”一句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東風喻指春天。

  C、頸聯寫山牽著“別恨”,水帶著“離聲”,極言別去之難,直接表現了詩人對朋友的依戀難舍。

  D、“淡煙喬木隔綿州”一句,點明題旨,以景作結,喬木高聳、淡煙迷茫的畫面,情韻悠長,余味無窮。

  E、這是一首抒寫“離愁別恨”的詩,追憶昔游、抒發對友人的懷念之情是這首詩的雙重主題。

  解析:選BC B項,“比喻的修辭手法”錯誤,應該是借代。C項,“直接表現”錯誤,應該是委婉含蓄地表現。

  ★(2)有評價說本詩頷聯“寫景極佳,而意極沉郁”。試作簡要分析。(6分)

  答:

  參考答案:頷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運用了擬人的手法,(1分)將人之情感賦予碧草、白云。(1分)春游錦城時,錦江江畔連綿不盡的芳草,對自己依依不舍,似乎有意絆著馬蹄,不讓離去;秋游錦城時,美麗的云彩為了挽留自己,有意將樓臺層層遮掩。(2分)詩人借此表達了對錦江景物的贊美和留戀之情,寄托了對友人的懷念。(2分)

  二、詩歌之“技”

  常考題型(一)準審題——思考方向不跑偏(二)析典例——滿分答案悟一番(三)記通法——答題模式照此辦

  修辭手法1、常見設問

  (1)這首詩運用了哪種修辭手法?請結合詩句分析其表達作用。

  (2)請從修辭手法的角度,賞析詩歌某一句的妙處。

  (3)詩中某句運用了某種修辭手法,試簡析它的藝術效果。

  2、審題定向

  (1)題干中一般有“修辭”二字;

  (2)題干中一般有“詩句”“某句”“一句”等字眼,修辭是針對語句而言。[題目]請從修辭手法角度賞析頷聯。

  [參考答案]頷聯主要運用擬人手法,(明技巧)薄暮中,遠山顯得端莊穩重;清秋中,高柳顯得怯弱驚懼,(釋運用)寫出了遠山和高柳的情態,為全詩渲染了一種凄清的氛圍。(析作用)修辭手法題答題3步驟

  ①明技巧:明確指出詩中使用了什么修辭手法。(重點關注比喻、擬人、借代和夸張)

  ②釋運用:結合詩句闡釋此種修辭手法在詩中是如何運用的。

  ③析作用:指出運用此種修辭手法的藝術效果。(如對形象刻畫、意境營造、情感表達的作用)

  表達方式1、常見設問

  (1)某詩句運用了哪種表達方式?有什么作用?

  (2)某詩句運用了什么描寫方法?請加以賞析。

  (3)從“情”與“景”的角度,賞析本詩(詞)是怎樣表達作者情感的。

  (4)詩(詞)中的感情是怎樣表達出來的?試作簡要分析。

  2、審題定向

  (1)題干中有“表達方式”字樣;

  (2)題干中有“描寫(描繪)”“抒情”字樣。

  (高考在考查表達方式方面,一般就在“描寫方法”和“抒情方法”等角度設題。)[題目]頸聯是從哪些角度對景物進行描寫的?試加以分析。

  [參考答案]視覺角度與聽覺角度。(明技巧)樹上集聚的早鴉是作者所見之景,沉悶的鼓聲是作者所聞之聲。(釋運用)表現了景物的凄冷蕭條。(析作用)表達方式題答題3步驟

  ①明技巧:指出詩歌所運用的描寫、抒情等表達方式及特點。(重點關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動靜結合、視聽結合、白描等)

  ②釋運用:結合詩句闡釋表達方式是如何運用的。

  ③析作用:簡析該表達方式對塑造人物形象、營造意境和表達情感等方面的作用。

  表現手法1、常見設問

  (1)這首詩(詞)使用了什么表現手法?請簡要分析。

  (2)試分析“×××××”詩句運用的藝術手法。

  (3)這首詩是通過什么方法來表現詩人的情感的?試簡析。

  2、審題定向

  (1)就整首詩而言,常考的表現手法是對比、反襯、象征等;

  (2)題干中一般有“表現手法”“表現方式”等字眼。[題目] (20xx天津高考)尾聯運用了多種藝術手法,任選一種加以簡析。(3分)

  [參考答案] ①虛寫。(明技巧)“夜深同徙倚,秋風斜月釣舟歸”是詩人想象的情景,(釋運用)這樣寫呈現了清幽閑逸的意境。(析作用)②以景結情。(明技巧)描繪“夜深同徙倚,秋風斜月釣舟歸”的畫面,寄托了詩人的閑適之情,使全詩韻味悠長。(釋運用,析作用)③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明技巧)閑適之情與“夜深同徙倚,秋風斜月釣舟歸”之景交融,使情感表達含蓄深長。(釋運用,析作用)(任選一種)表現手法題答題3步驟

  ①明技巧:明確指出詩中使用了什么表現手法。(重點關注對比、襯托、象征、托物言志、虛實結合)

  ②釋運用:結合詩句說明詩中是如何使用這種表現手法的。

  ③析作用:闡明此種表現手法的表達效果。(如對形象刻畫、意境營造和情感表達的作用)

  結構章法1、常見設問

  (1)分析詩歌在結構方面的技巧。

  (2)這首詩是以什么為線索來寫的?請簡要分析。

  (3)這首詩在結構上有什么特點?試作簡要分析。

  (4)這首詩結尾一句運用了什么技巧?請簡要分析。

  2、審題定向

  (1)題干中一般有“結構”“布局”“線索”等字樣;

  (2)題干中一般有“某句”(在結構上處于特殊位置)“運用”“技巧”等字樣。[題目]從上、下兩闋的首句看,這首詞是以什么為線索來寫的?請簡要說明。

  [參考答案]是以時間推移為線索來寫的。(明技巧)上闋寫的情景發生在日間“漸向暝”時,下闋寫作者難以入眠的情景已經推移至更深、人去、夜寂靜時。(釋運用)結構章法題答題3步驟

  ①明技巧:指明行文構思的技巧。(鋪墊、照應、以景作結、先抑后揚、卒章顯志)

  ②釋運用:闡述內容的轉換,景情的關聯。

  ③析作用:概述這種結構技巧的效果,及在表情達意上的作用。

  [例一]閱讀下面的元曲,回答問題

  水仙子舟中

  孫周卿

  孤舟夜泊洞庭邊,燈火青熒對客船,朔風吹老梅花片。推開篷雪滿天。詩豪與風雪爭先,雪片與風鏖戰,詩和雪繳纏。一笑瑯然。

  [題目]分析“詩豪與風雪爭先,雪片與風鏖戰,詩和雪繳纏”使用的兩種修辭手法。(4分)

  [嘗試答題]

  [參考答案]比擬、排比。“詩豪與風雪爭先”“雪片與風鏖戰”,用“爭先”“鏖戰”把“詩豪”“風”和“雪”擬人化,“詩和雪繳纏”,用“繳纏”將“詩”擬物,把抽象的“詩”具象化,生動形象地描寫風雪交加的壯美,表現作者迸發的詩情。“詩豪與風雪爭先,雪片與風鏖戰,詩和雪繳纏”構成排比句,描寫了作者的詩情與風雪難分難解的關系,渲染了氣氛。

  [我來評卷](錯多少)

  抽檢

  樣卷

  評分

  說明準確答出其中一種修辭,并準確分析2分。

  我來評分:________

  [名師診斷]錯在哪里

  失分原因——混淆表達技巧

  該生修辭手法判斷錯誤,混淆了“擬人”與“擬物”的區別,混淆了“對偶”與“排比”的區別,導致只能得0分。

  [增分策略]怎樣矯正

  準確判斷表達技巧的4大策略

  準確判斷古詩的表達技巧是一項十分重要而又艱難的工作,也絕非一朝一夕能完成的,涉及古詩鑒賞的方方面面。當然,最基礎的工作是構建一套有關它的知識網絡體系。除此之外,還要注意以下幾點:

  1、讀懂內容

  讀懂,是鑒賞的前提,對于判斷所用的技巧最為必要。判斷不準,不是你知識掌握得不夠好,而是對所給語言材料未讀懂,或未讀準。

  2、切準角度

  讀懂了內容,我們還要善于對所給語言材料切準幾個判斷角度:

  (1)從寫作對象判斷技巧

  如果寫作對象是景物,則要考慮景物描寫的角度與手法;如果是事物,則要考慮正面描寫、側面描寫、烘托映襯等手法;如果是人物,則要考慮寫人的手法(如語言、神態、心理、細節等手法);如果是兼而有之,則要從它們之間的關系上判斷。

  (2)從關系判斷技巧

  詩歌表面上看是詞、句的組合,實質上是材料與材料間的組合。就所給語言材料講,要善于抓住材料之間的關系(即景、物、情、事、人之間的關系)判斷。如最常見的關系是景與情、物與志、別人與自己等,另有虛與實、正與反、主與次、動與靜等關系。多從這些關系考慮,就能判斷出好多常用技巧來。

  (3)從層次判斷技巧

  所謂層次,就是所給語言材料的不同層級,如這一句、這一聯、這一片、這一篇。語言層級單位不同,判斷技巧便不同。如詞、句、聯的判斷,優先從修辭手法考慮;如是片(幾聯)、篇,則優先從表現手法考慮;若是兩句(一聯),判斷不可只看一句,而要兩句合成一個整體看。

  (4)從位置判斷技巧

  就是從所給語言材料在篇中的位置上判斷技巧,且這一技巧多為結構技巧。如放在開頭,技巧多為鋪墊;中間則多為過渡、照應;結尾則多為直抒胸臆或以景結情。

  (5)從手法特征判斷技巧

  凡是表達技巧,總有其表現特征。如借景抒情,表現語言中總少不了景物描寫;想象虛寫總有“想”“念”“憶”“夢”等詞語;對比,總有兩個相對的內容存在;視聽結合,總是要有聲音描寫,等等。要善于抓住語言材料中手法所具有的語言特征去判斷。

  3、審準題意

  表達技巧賞析題的題干總在規定著賞析的角度、技巧的數量、答題的步驟,不少考生判斷不準,問題有時也出在審題不準上。如要求你答修辭手法,你卻答成了表現手法;要你答一個,你卻答成了兩個等。

  4、準確區別常見易混表現手法

  (1)借喻與借代

  借喻的本質是“喻”,往往“喻”中有“代”。借代的本質是“代”,即直接把借體作為主體的替代,不存在“喻”的成分。借喻可以轉換成明喻,借代則不能。

  (2)借景抒情與托物言志(也可稱為借物抒情)

  借景抒情與托物言志,有相似之處,都是借某種景物來抒情的。但“借景抒情”中所借之“景”具有臨時性,一般是眼前實實在在的景,通常是多種景,需要從多方面來細致描繪出這些景物的自然形態特點;所抒之“情”多是指熱愛、憤怒、贊美、快樂、悲傷等情感;情與景都是臨時性的。

  “托物言志”中所托之“物”一般具有一種約定俗成的性質,通過特定的容易引起聯想的具體形象,表現的是某種概念、思想、情操、追求等。作者的描寫多聚焦在一個主體事物之中,多是“形”“神”兼備的。

  (3)襯托與對比

  襯托是利用事物間相近或對立的元素,用一些事物作為陪襯來突出所要表現的事物;對比是把兩個對立事物或一個事物的兩個對立面進行對照,突出事物特點。二者的主要區別:①襯托有主有次,對比不分主次;②對比主體雙雙出現,襯托主體未必出現。

  襯托分正襯和反襯。對比與反襯有時不易區分,高考評分時往往都算對。

  (4)擬人與擬物

  擬人是指將人的習性特點、行為動作擬用在物體上。擬物是把某一人(物)當作某一物(另一物)來寫,有兩種情況:一是把人擬成物,二是把此物擬成另一物。

  (5)對偶與排比

  排比是一種修辭手法,利用三個或三個以上意義相關或相近、結構相同或相似、語氣相同的詞組(主謂/動賓)或句子并排,達到一種加強語勢的效果。對偶就是用字數相等、結構形式相同、意義對稱的一對短語或句子來表達兩個對稱或相近意思的一種修辭手法。

  (6)借古諷今(喻今)與用典抒情

  借古諷今(喻今)主要指作者借助歷史人物或事物影射、諷刺現實,抒發自己的思想情感。用典抒情主要指作者在詩句中引用古人古事或化用前人詩文詞句來抒情。前者主要是指詠史詩的整體表現手法;后者主要是指具體詩句的表現手法。

  (7)渲染、烘托與襯托

  ①烘托與襯托

  烘托,又叫側面描寫,是用一個(或多個)事物暗示另一個事物,雖在敘述此事物,但目的是說明另一個事物。如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中“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寫聽眾的反應,寫周圍景色,目的是寫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藝。襯托是兩種事物都要寫,一個為主,一個為次,“次”對“主”起陪襯作用。

  ②烘托與渲染

  烘托是側面描寫,作為陪襯,使要突出的事物更加鮮明。而渲染則一般用景物、環境來烘托情感,對景物環境多作正面描寫。如賀鑄的《青玉案》中“若問閑情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這里的手法很多,其中一個就是渲染的手法,用滿地的青草、滿城的柳絮、滿天的梅雨來渲染這閑愁之濃、之深。

  [例二]閱讀下面這首詩,然后回答問題

  游邊

  [唐]棲蟾

  邊云四顧濃,饑馬嗅枯叢。

  萬里八九月,一身西北風。

  偷營天正黑,戰地雪多紅。

  昨夜東歸夢,桃花煖[注]色中。

  [注]煖:同“煊”,溫暖。

  [題目]結合全詩,簡要賞析尾聯的表達技巧。5分

  [嘗試答題]

  [參考答案]尾聯虛寫夢境,呈現出故鄉春暖花開的溫馨畫面,這與前三聯反映的邊地生活的艱苦現狀形成對比,反襯了邊地環境的惡劣、戰爭的殘酷,突出了思鄉(厭戰)之情。

  [我來評卷](錯多少)

  抽檢

  樣卷

  評分

  說明對比1分,對比的內容2分,效果2分。

  我來評分:________

  [名師診斷]錯在哪里

  失分原因——技巧效果分析不到位

  該考生對技巧的效果分析不到位,其原因在于對“全詩”內容把握不全面。首聯寫戰士的艱苦生活,頷聯寫環境的惡劣,頸聯寫戰事的慘烈。將這三層內容與尾聯內容一聯系、一比較,再聯系全文的主旨情感,“效果”就能分析透徹全面。

  [增分策略]怎樣矯正

  技巧效果賞析3大增分策略

  幾乎所有的表達技巧賞析題,都要有對表達效果的分析,只有把表達效果分析到位了,才算真正地完成了賞析,才能真正地看出你的欣賞水平。那么,如何賞析效果?

  1、緊貼詩歌本身賞效果

  (1)緊貼表達目的賞效果

  所有的表達技巧都是為表達目的服務的,“表達技巧+表達目的”就等于表達效果。在具體詩歌中,表達目的包括寫景、狀物、造境、寫人、敘事、抒情等方面。所謂賞析表達效果,就是運用這種技巧,看它寫出了什么樣的景,使景物描寫得如何;描繪了什么樣的事物,使該事物形象如何;營造出了什么樣的意境;刻畫了人物的什么形象,使人物形象如何;抒發了什么樣的思想感情,使思想感情表達得如何。在眾多目的中,抒情是根本目的。幾乎任何技巧都與抒情有聯系,幾乎任何表達效果都少不了抒情目的的分析。而且,無論分析哪種目的,都不可籠統,應緊扣詩歌內容賞析得具體細致深入。

  (2)緊扣位置賞效果

  效果就是作用,所賞析的語言片段在古詩中的位置不同,其作用甚至手法都有所不同。試以句子為例。如首句有點題、開篇、奠定基調之妙;中間句(主要指絕句的第三句、律詩的第三聯、詞的中間句)有轉折文意、承上啟下之用;尾句,或卒章顯志,或另辟新境,或以景結情。當然,不是所有效果分析都要這樣,但關注句子在詩歌中的位置進而關注其表達效果,是一個重要的思考角度。

  2、緊扣技巧本身賞效果

  不同的表達技巧有著不同的表達效果。如比喻、擬人重在生動形象,借景抒情使情感抒發委婉含蓄,反襯、對比達到突出強調之效果。因此,賞析表達效果在緊扣詩歌本身的同時必須兼顧表達技巧的自身效果。而這部分效果多以術語出現,如生動逼真、自然貼切、新奇別致、耐人尋味、含蓄蘊藉、意境深遠、別開生面等,且大多是固定的。雖說在使用這些術語時有貼標簽之嫌,但必要的“標簽”有時還是要貼的。

  3、可以適當地套用一下“效果套路”

  賞析表達效果本無什么答題套路,只要能把效果說準、說全、說清楚即可。有時適當地套用一下套路,能使表述更流暢,答案更規范。這個套路有兩個要點,一是掌握兩種語言表述大致形式:①生動形象(技巧自身效果)地描寫出……景象(詩歌自身效果);②抒發了作者……的情感,(詩歌自身效果)使這種情感更加哀婉動人(技巧自身效果)。二是注意“效果術語”的精當使用。

  [隨堂鞏固落實]

  1、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1)~(2)題。(11分)

  鐵如意①

  謝翱

  仙客五六人,月下斗婆娑。散影若云霧,遺音杳江河。

  其一起楚舞,一起作楚歌。雙執鐵如意,擊碎珊瑚柯;

  一人奪執之,睨者一人過。更舞又一人,相向屢傞傞;

  一人獨撫掌,身掛青薜蘿②。夜長天籟絕,宛轉愁奈何。

  [注] ①如意:象征吉祥的陳設品,長柄微曲,可供賞玩。詩人與友人為文天祥設立牌位,酹酒慟哭,以如意擊石,作楚歌為文天祥招魂,歌畢如意和石頭俱碎。這首詩乃記錄此事。②青薜蘿:語出屈原《九歌》“被薜荔兮帶女蘿”。

  (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恰當的兩項是(5分)( )

  A、開頭四句從“影”“音”的角度寫仙人月下歌舞的情景,詩人想象文天祥此時也像仙人一樣歌舞,無憂無慮。

  B、五、六兩句強調了仙人跳的是楚舞,唱的是楚歌,詩人把文天祥比作屈原,突出了對故國的思念之情。

  C、七至十這四句運用了神態描寫、動作描寫的手法,其中的動作描寫主要是仙人擊碎珊瑚樹的枝條、仙人奪走如意等內容。

  D、十三、十四兩句描寫了一位身掛青薜蘿、獨自用手擊打節拍的仙人,“獨”和“掛青薜蘿”表現了他性格的孤僻。

  E、詩歌前十四句勾勒出一幅月夜仙人歌舞圖,營造出一種歡快、祥和的氛圍,為最后兩句的抒懷蓄勢。

  解析:選AD A項,“想象文天祥此時也像仙人一樣歌舞,無憂無慮”錯誤,開頭四句是單純地寫仙人。D項,“表現了他性格的孤僻”錯誤,表現的應是他的超群脫俗。

  ★(2)詩歌最后兩句是怎樣表達情感的?請結合全詩簡要分析。(6分)

  答:

  參考答案:①情景交融。詩句描寫了萬籟俱寂的深夜,詩人輾轉反側不能入睡,表達了詩人憂心忡忡、愁腸百結的心境。②對比。這兩句詩人的“愁”與前文仙人歌舞的歡樂形成對比,表達了詩人對文天祥殉國的悼念。(每點3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給分)

  2、閱讀下面兩首唐詩,完成(1)~(2)題。(11分)

  長安月夜①

  白居易

  喧喧車騎帝王州②,羈病無心逐勝游。

  明月春風三五夜,萬人行樂一人愁。

  禁中獨直對月憶元九③

  白居易

  三五夜中新月色,二千里外故人心。

  猶恐清光不同見,江陵卑濕足秋陰。

  [注] ①本詩為作者在長安應舉時所作,詩題有改動。②帝王州:指都城長安。③原詩是一首七律,作者時任翰林學士。元九即詩人元稹,當時被貶湖北江陵。

  (1)下面對這兩首詩的賞析,不恰當的兩項是(5分)( )

  A、第一首詩中,“喧喧車騎”直接表現了唐代都城長安節日之夜車水馬龍、游人如織的熱鬧場景。

  B、“羈病”交代了作者滯留長安期間的個人境況,而“無心逐勝游”則明確表達了作者對現實的隱憂。

  C、第二首詩題目中的“禁中獨直”表明作者寫此詩時正在翰林院值班,“憶”是全詩的題眼。

  D、兩首詩的寫作年代雖然不同,但題材相近,詩中的兩處“三五夜”所指的時令和具體節日也是相同的。

  E、作者是寫月的高手,他在多篇詩作中借月抒發感情,比如“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

  解析:選BD B項,“明確表達了作者對現實的隱憂”缺乏依據,“無心逐勝游”是因為“羈病”的處境;D項,“詩中的兩處‘三五夜’……也是相同的”錯,第一首詩中的“三五夜”指正月十五元宵節夜晚,第二首詩中的“三五夜”指八月十五中秋節夜晚。

  ★(2)兩首詩運用的主要表現手法有何不同?請簡要分析。(6分)

  答:

  參考答案:①第一首詩主要運用對比手法。京城元宵之夜,明月春風,熱鬧非凡,“萬人行樂”;而作者因“羈病”無心游玩,獨處客舍“一人愁”,顯得格外孤單、愁苦。(3分,意思對即可)②第二首詩主要運用虛實結合的手法。作者實寫自己在中秋之夜,對著明月思念遠方的好友;同時,作者以己心推及“故人心”,想象對方此時也在月下思念自己,又設想江陵潮濕多云,擔心對方不能和自己同見“清光”。詩作虛實結合,表現了元、白二人千里同思的深厚友情。(3分,意思對即可)

  [專題過關訓練]

  “詩歌鑒賞之‘形’類題”配套練

  (時間:60分鐘滿分:143分)

  [題組一]

  1、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1)~(2)題。(11分)

  云陽館與韓紳宿別

  司空曙

  故人江海別,幾度①隔山川。

  乍見翻②疑夢,相悲各問年。

  孤燈寒照雨,濕竹暗浮煙。

  更有明朝恨,離杯惜共傳③。

  [注] ①幾度:幾次,此處猶言“幾年”。②翻:反而。③共傳:一起舉杯。

  (1)下列選項中,對本詩分析不正確的兩項是(5分)( )

  A、自從別后,數年不見,山川阻隔,相會不易,首聯從時間、空間兩個方面突出了離別久遠,相見之難,其間的相思,自在言外。

  B、久別相逢,乍見后反疑為夢境,因分離太久而相互問年齡。“翻疑夢”,把詩人詫異、自責的神態表現得惟妙惟肖,十分傳神。

  C、結尾表面上是寫舉杯勸飲,實際上卻是總寫傷別。“更”點明了即將再次離別的傷痛。“惜”表現出珍惜彼此情誼和戀戀不舍的離情。

  D、詩人與老友久別重逢,悲喜交加,在孤燈下飲著離別的酒,不覺戀戀不舍,表現出兩人的情誼及對友誼的珍惜。

  E、本詩運用倒敘的'手法,先想象離別之后相思的情景,再寫忽見之喜,再抒又將別之情,不勝黯然,情感起伏,波瀾曲折,富有情致。

  解析:選BE B項,“詫異、自責的神態”錯,應該是“欣喜、驚奇的神態”。E項,“運用倒敘的手法,先想象離別之后相思的情景”錯,應是由上次的別離說起,接著寫此次相會,然后寫敘談,最后寫惜別。

  ★(2)頸聯中的“寒”“暗”二字有什么表達效果?請結合詩句進行賞析。(6分)

  答:

  解析:本題考查的是詩歌的煉字技巧,需從“寒”“暗”二字在詩中的含義、表達效果等方面分析。“寒”“暗”二字出現在頸聯,詩的頸聯和尾聯寫深夜在館中與友人敘談的情景。相逢已難,又要離別,其間千言萬語,不是片時所能說完的,所以詩人避實就虛,只以景象渲染映襯,以景寓情。寒夜里,一束暗淡的燈火映照著蒙蒙的夜雨,竹林深處,似飄浮著片片煙云。孤燈、寒雨、浮煙、濕竹,景象十分凄涼。詩人寫此景正是借以渲染傷別的氣氛。其中的“寒”“暗”二字,不僅渲染映襯出詩人悲涼暗淡的心情,也象征著人事的浮游不定。

  參考答案:①“寒”“暗”二字客觀地描寫了朋友深夜敘談的環境特征,孤燈照雨雨愈寒,濕竹環繞,浮煙顯得更濃、更暗;②“寒”“暗”二字真實地表達了詩人的主觀感受,剛重逢又要傷別,心境倍感凄暗;③“寒”“暗”二字使情景交融,營造了一幅寒冷、濕暗、凄清的老友話別圖,既渲染了詩人悲涼暗淡的心情,也象征著人事的浮游不定。(每點2分)

  2、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1)~(2)題。(11分)

  雪夜感舊①

  陸游

  江月亭前樺燭香②,龍門閣上馱聲長③。

  亂山古驛經三折④,小市孤城宿兩當⑤。

  晚歲猶思事鞍馬,當時那信老耕桑。

  綠沉金鎖俱塵委,雪灑寒燈淚數行。

  [注] ①本詩作于1197年,陸游73歲,閑居山陰。②江月亭:在今四川省廣元市。樺燭:用樺樹皮做成的蠟燭。③龍門閣:在今四川省廣元市北。④三折:即三折鋪,在今重慶市奉節縣至四川道中。⑤兩當:今甘肅省兩當縣。

  (1)下面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的兩項是(5分)( )

  A、首聯描繪了詩人雪夜于亭前閣上所見之景,樺燭的香氣和悠揚的馱聲交織回蕩,營造出悠遠綿長的意境。

  B、頷聯中“經”“宿”兩個動詞,凝練地再現了詩人緊張奔波的歲月,刻畫了他為籌劃抗金而不辭辛勞的形象。

  C、前四句一句一個場景,以時空的變換串聯起一幅幅畫面,映現了詩人的生活情形,為下文抒情蓄勢。

  D、尾聯寫到綠沉槍和鎖子甲,意在比喻詩人的從軍生涯,如今只能委身塵埃,詩人借此表達對朝廷不圖北伐的不滿。

  E、后四句與上文相對照,突出了詩人的心理活動與情感,特別是末句,寫詩人燈下獨坐,老淚縱橫,既點詩題,又呼應首句。

  解析:選AD A項,首聯描寫的不是雪夜所見之景,而是陸游回憶當年路途上的所見所聞所感。D項,“比喻”錯,“綠沉”指綠沉槍,“金鎖”指鎖子甲,“綠沉金鎖俱塵委”借兵器被塵埃埋沒無用武之地,寄寓了詩人的無奈之情,屬借物抒情法;“對朝廷不圖北伐的不滿”一說較為片面。

  ★(2)有人認為頸聯中“那信”二字尤佳,請結合全詩對“那信”一詞進行賞析。(6分)

  答:

  解析:回答此題,首先將該詞放入原句解釋句意。“那信”意思為“怎能相信”,年輕時不相信的“老耕桑”,如今成為事實,“那信”二字凸顯了事與愿違。因為年輕時不信自己會“老耕桑”,可見詩人年輕時的意氣風發、豪情滿懷,也反襯如今的理想成空,執著一生卻空余悲憤。

  參考答案:“那信”表示怎能相信。這句詩的意思是當時怎能相信有一天竟會在田園終老。然而事與愿違,當年“那信”之事已成事實。(2分)更能凸顯出詩人年輕時的意氣與北伐必勝的信心,也反襯出今日的失望之情。(2分)既表達了昔日的豪情,也表現出詩人的悲憤與對理想的執著。(2分)

  3、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1)~(2)題。(11分)

  西江月①

  蘇軾

  照野彌彌淺浪,橫空隱隱層霄。障泥②未解玉驄驕,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風月,莫教踏碎瓊瑤。解鞍欹枕綠楊橋,杜宇一聲春曉。

  [注] ①此詞為蘇軾被貶黃州作。其春夜行蘄水邊,過酒家飲,酒醉,乘月至一溪橋上,解鞍,曲肱醉臥少休。拂曉,見亂山攢擁,流水淙淙,宛如仙境,書此詞于橋柱上。②障泥:馬韉,垂于馬兩側以擋泥土。

  (1)下列對本詞的理解,不正確的兩項是(5分)( )

  A、“障泥未解玉驄驕,我欲醉眠芳草”,寫詞人瀕臨溪流,從馬上下來,等不及卸下馬韉,即欲眠于芳草,表現了詞人被貶黃州后抑郁不得志而借酒澆愁的惆悵之情。

  B、“可惜一溪風月,莫教踏碎瓊瑤”一句運用了借代的修辭手法。瓊瑤,本是美玉,這里代指月色,水月交輝,有如晶瑩剔透的珠玉。此句傳神地寫出水月之靜美。

  C、“解鞍欹枕綠楊橋,杜宇一聲春曉”一句用“解鞍欹枕”這個特寫鏡頭表現出詞人的隨意豁達,而“杜宇一聲春曉”以動襯靜寫出空山春晨的寂靜與空靈。

  D、本詞寫作者愛惜一溪風月,不讓馬踏碎溪月,解鞍酣眠直至春曉,描寫了一個醉心自然、隨性灑脫、樂觀豁達的詩人形象。

  E、詞人描繪出一幅富有詩情畫意的月夜圖,把自己的身心完全融化到大自然中,表現了與造化神游的暢適愉悅。

  解析:選AB A項,感情分析不當,該句表現了詞人的喜悅心情;B項,是比喻(借喻),不是借代。

  ★(2)“照野彌彌淺浪,橫空隱隱層霄”兩句很精妙,請簡要賞析。(6分)

  答:

  參考答案:①側面描寫(或側面烘托)。寫月下細浪漣漪層層涌起,空中云朵依稀,側面烘托月光朗照,月色美好。②借景抒情。通過寫景營造出清爽明麗的意境,凸顯詩人愉悅之情。③疊詞。“彌彌”“隱隱”表現了水之盛、云之淡,音律和諧,朗朗上口,聲聲悅耳。④對仗。“照野”對“橫空”,“彌彌”對“隱隱”,“淺浪”對“層霄”,對仗工整,句式整齊,富于音韻之美。(每點2分,答出三點即可)

  4、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1)~(2)題。(11分)

  省試①湘靈②鼓瑟

  錢起

  善鼓云和瑟③,常聞帝子④靈。

  馮夷⑤空自舞,楚客不堪聽。

  苦調凄金石,清音入杳冥。

  蒼梧⑥來怨慕,白芷動芳馨。

  流水傳湘浦,悲風過洞庭。

  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

  [注] ①省試:唐時各州縣貢士到京師由尚書省的禮部主試,通稱省試。②湘靈:傳說中舜的妃子娥皇和女英,在舜死后因哀傷而投湘水自盡,變成湘水女神。③云和瑟:云和,古山名。《周禮春官大司樂》:“云和之琴瑟。”④帝子:屈原《九歌》:“帝子降兮北渚。”注者多認為帝子是堯女,即舜妻。⑤馮(píng)夷:傳說中的河神。⑥蒼梧:山名,今湖南寧遠縣境內,又稱九嶷,傳說舜帝南巡,崩于蒼梧。此代指舜帝之靈。

  (1)下面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的兩項是(5分)( )

  A、開頭兩句照應詩題,點出湘水女神擅長鼓瑟的傳說,她輕撫云和瑟,彈奏起哀傷的樂曲。

  B、第三句詩人想象動人的瑟聲引來水神馮夷,他理解湘水女神的哀怨,伴著音樂起舞。

  C、第四句詩人想象那些被貶謫經過湘水的“楚客”,聽不懂哀怨的樂曲。

  D、五至八句從側面渲染瑟聲的感染力,它能使堅硬的金石為之凄楚,使白芷為之吐露芬芳。

  E、九、十兩句詩人想象瑟聲順著流水,化成悲風吹過洞庭,使無形的樂聲得到有形的表現。

  解析:選BC B項,“空”字說明馮夷并不理解湘水女神的哀怨;C項,“不堪聽”意為不忍心聽,表明楚客能理解樂曲里的哀怨之情。

  ★(2)本詩結尾兩句歷來被贊為“神來之筆”,請結合全詩,簡要賞析這兩句的妙處。(6分)

  答:

  參考答案:(1)以景結情,令人回味無窮:詩的前半部分篇幅都是運用想象著力描寫湘水女神的哀怨之情,結尾宕開一筆,描寫曲終人散之后只有一川江水的畫面,給讀者留下了思索回味的廣闊空間。(2)呼應開頭,首尾圓合:全詩以湘水女神出現開始,以湘水女神消失告終,形成一個首尾圓合的有機整體。(3)動靜虛實突轉,出人意料:樂曲在高潮中戛然而止,詩境從虛幻世界突然回到現實世界,出人意料。(每點3分,答出兩點即可得滿分。概括1分,結合詩句分析2分)

  5、閱讀下面這首清詩,完成(1)~(2)題。(11分)

  雨余小步

  王夫之

  蓮花蓮葉柳塘西,疏雨疏風斜照低。

  竹籜①冠輕容雪鬢,桃枝杖滑困春泥。

  垂虹疑飲雙溪水,砌草新添一寸荑。

  不擬孤山閑放鶴,鵓鳩②恰恰向人啼。

  [注] ①籜(tuò):竹筍上一片一片的皮。②鵓鳩:即斑鳩。

  (1)下面對這首詩的理解和分析,不恰當的兩項是(5分)( )

  A、首句點明“小步”的地點,并描寫出雨后蓮塘的美麗景象,兩個“蓮”字連用,具有音韻之美,也暗示出對美景的喜愛。

  B、第二句點明“小步”的時間,并通過風輕雨疏、夕陽西斜的景象,渲染出春雨初霽之時明麗、清新的氛圍。

  C、頷聯描寫作者扶杖出行被困春泥的情狀,并通過描寫一路所見竹筍破土而出的景象,表現了春天的生機勃勃。

  D、尾聯寫詩人為鵓鳩動聽的啼叫打動,而不打算過孤山放鶴的隱逸生活,直抒胸臆,表達了自己對當下生活的喜愛之情。

  E、詩歌緊扣“雨余”著筆,選取了“斜照”“垂虹”“砌草”等常見而富有特色的景物進行描寫,細膩生動,情景交融。

  解析:選CD C項,“竹籜冠輕容雪鬢”寫的是竹筍的樣子,并沒有寫竹筍破土而出的景象。D項,“直抒胸臆”不恰當,尾聯寫詩人聽到斑鳩啼鳴催耕而想到要珍惜光陰,自強不息,表意含蓄。

  ★(2)本詩風格清新,其“清新”表現在哪些方面?請結合詩句具體分析。(6分)

  答:

  解析:本題難度中等,考查鑒賞古代詩歌的形象、語言和評價古代詩歌的思想內容的能力,能力層級為D級。“清新”指清爽而新鮮,可從語言、形象、思想內容等方面進行分析。語言方面,本詩遣詞造句不事雕琢,符合“清新”的含義;形象方面,本詩選取的“蓮”“柳”“竹筍”“砌草”等意象清新自然;思想內容方面,詩人寫自己在雨后美景中散步時的所見所聞,情感輕松愉悅。

  參考答案:①語言清爽。用語不事雕琢,明白曉暢,如“蓮花蓮葉”“疏雨疏風”“垂虹疑飲雙溪水”等。②景物清新。柳塘蓮葉、彩虹飲水等描繪出雨后風景的清新自然。③情感歡愉。雨余散步,見美好春景,落寞中暫得輕松愉悅。(每點2分)

  6、閱讀下面兩首唐詩,完成(1)~(2)題。(11分)

  鷺鷥

  杜牧

  雪衣雪發青玉嘴,群捕魚兒溪影中。

  驚飛遠映碧山去,一樹梨花落晚風。

  鷺鷥

  鄭谷

  閑立春塘煙淡淡,靜眠寒葦雨颼颼。

  漁翁歸后汀沙晚,飛下灘頭更自由。

  (1)下列對這兩首詩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兩項是(5分)( )

  A、兩首詩都對鷺鷥進行了細膩的刻畫,杜詩以雪、青玉為喻,突出了鷺鷥的驚艷形貌;鄭詩以“閑”“靜”來刻畫鷺鷥的安靜情態。

  B、兩首詩都采用了動靜結合的手法營造意境,杜詩以靜襯動,以碧山襯托鷺鷥的動;鄭詩以動襯靜,以鷺鷥的動襯托環境的靜。

  C、兩首詩都以鷺鷥為描寫對象,但形象大不相同。杜詩中的鷺鷥嘴青毛白,矯健敏捷;鄭詩中的鷺鷥嫻靜從容,自由自在。

  D、兩首詩的寫景順序相反,杜詩由近及遠,從近處的鷺鷥轉向碧綠的遠山;鄭詩由遠及近,從遠處的池塘轉向近處的鷺鷥。

  E、兩首詩的意境不同,但熱愛生活的情趣相近。杜詩描繪的是鷺鷥捕魚圖,充滿生趣;鄭詩描繪的是鷺鷥休憩圖,嫻靜自在。

  解析:選BD B項,杜詩以動襯靜,以遠方碧山為襯,用梨花作喻,來烘托環境的清幽;鄭詩以靜襯動,以清幽的環境襯托鷺鷥的閑適自由。D項,兩首詩的寫景順序都是由近及遠。

  ★(2)將杜詩中的“驚飛”與鄭詩中的“飛下”互換,可以嗎?請簡要分析。(6分)

  答:

  參考答案:不可以。杜詩中,“驚飛”準確地寫出了鷺鷥在受到驚嚇時的敏捷反應,與“群捕”一致;“飛下”是由高到低,而杜詩是由低到高,不合事理。(3分)鄭詩中,“飛下”與全詩的閑適意境一致,“驚飛”則與后面的“自由”相悖。(3分)

  [題組二]

  7、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1)~(2)題。(11分)

  聞琴

  孫氏

  玉指朱弦軋復清,湘妃愁怨最難聽。

  初疑颯颯涼風勁,又似蕭蕭暮雨零。

  近比流泉來碧嶂,遠如玄鶴下青冥。

  夜深彈罷堪惆悵,露濕叢蘭月滿庭。

  (1)下面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的兩項是(5分)( )

  A、首聯描寫調弦的過程,琴音由嘈雜到純凈。湘妃,指舜妃娥皇、女英,運用湘妃思念舜的典故,總寫琴聲哀怨。

  B、頷聯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用自然界常見的颯颯涼風、瀟瀟暮雨,形象地表現琴聲,化抽象為具體。

  C、頸聯寫聽琴感受。琴聲如在耳邊,仿佛帶有泉水的青峰一樣凝重;琴聲越來越遠,又如從青蒼幽遠的天空飛下的黑鶴凄厲的叫聲。

  D、“遠如玄鶴下青冥”中“青冥”即青天。該句運用了通感的手法,以視覺寫聽覺,表現了琴聲的急促。

  E、尾聯寫彈琴結束后的情景,意境幽靜,突出了音樂的魅力,與白居易《琵琶行》的寫法有異曲同工之妙。

  解析:選CD C項,上句應該譯為:仿佛泉水從青色的山峰上流瀉下來。是一種由遠而近的感覺,而不是比喻凝重,此比喻重在“水”而不是“山”。同理,下句應該譯為:黑鶴從青蒼幽遠的天空飛下。聯系上句,是一種由近而遠的感覺,并不是指“凄厲”。——關鍵在于詩歌的翻譯。D項,“急促”改為“悠遠”。

  ★(2)請賞析“夜深彈罷堪惆悵,露濕叢蘭月滿庭”一聯的藝術手法。(6分)

  答:

  解析:題干要求分析“‘夜深彈罷堪惆悵,露濕叢蘭月滿庭’一聯的藝術手法”,答題關鍵詞為“藝術手法”,應先點明手法,然后結合詩句具體分析其表達效果。

  參考答案:①烘托手法或側面描寫。“露濕叢蘭月滿庭”通過描寫月光滿庭、露濕叢蘭的寂靜,烘托出聽眾沉浸在音樂中不愿抽離的情形,從側面突出了琴聲的魅力和演奏者技藝的高超。②以景結情或寓情于景。月光鋪滿了庭院,院中一叢叢的蘭花都被露水打濕,含蓄地表現了詩人惆悵之情,韻味悠長,意猶未盡。

  8、閱讀下面這首明詩,完成(1)~(2)題。(11分)

  登岳陽樓望君山[注]

  楊基

  洞庭無煙晚風定,春水平鋪如練凈。

  君山一點望中青,湘女梳頭對明鏡。

  鏡里芙蓉夜不收,水光山色兩悠悠。

  直教流下春江去,消得巴陵萬古愁。

  [注]君山:又名湘山,實則是屹立于洞庭湖口的小島。相傳舜的妃子湘君(即湘妃)游此,故名。

  (1)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的兩項是(5分)( )

  A、全詩以岳陽樓為聚焦點,生動描繪了暮色籠罩下的洞庭湖獨特美麗的景觀,取材頗有新意,可謂別具一格。

  B、首聯直寫詩人登臨岳陽樓遠望洞庭所見的景象:暮色降臨,夜朗風定,湖水清澈,如練鋪開,水波不興。

  C、第二、三聯,著力描繪君山的美麗景色。“一點”表明是遠望,“青”是指君山的顏色。詩人已完全陶醉于悠悠的青山綠水之中。

  D、尾聯寫清澈的洞庭湖水能夠滌蕩清除巴陵萬古愁,既表達了詩人對洞庭春水的喜愛贊美之情,又抒發了詩人內心的憂愁。

  E、題目“登岳陽樓望君山”點明了事件,“望君山”三字統領全詩:前三聯寫望中景色,第四聯寫望中所感。

  解析:選AD本題考查評價詩歌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的能力。A項,“以岳陽樓為聚焦點”說法錯誤,是以岳陽樓為視角出發點;D項,“詩人內心的憂愁”理解有誤,重點是寫洞庭水能滌蕩心靈的作用。

  ★(2)本詩運用了比喻修辭和奇特的想象,試對這兩種表達技巧各舉兩例加以賞析。(6分)

  答:

  解析:本題考查分析表達技巧的能力。運用比喻的句子有“春水平鋪如練凈”“鏡里芙蓉”;運用想象手法的詩句是“湘女梳頭對明鏡”“直教流下春江去,消得巴陵萬古愁”。

  參考答案:(1)比喻。①將暮色中的洞庭湖水比喻為白練和“明鏡”,體現了湖水的平靜、明凈。②將君山比喻成芙蓉,突出了君山的美麗。

  (2)奇特的想象。①將君山倒映在水中的景象,想象成湘妃對鏡梳頭,突出了君山的動人可愛。②想象順流而下的春江水,能夠把巴陵之地的萬古愁蕩滌一清,突出了洞庭水的清澈和蕩滌心靈的效果。

  9、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1)~(2)題。(11分)

  金陵懷古

  許渾

  玉樹歌殘王氣終,景陽兵合戍樓空。

  松楸遠近千官冢,禾黍高低六代宮。

  石燕①拂云晴亦雨,江豚②吹浪夜還風。

  英雄一去豪華盡,惟有青山似洛中③。

  [注] ①石燕:《浙中記》載:“零陵有石燕,得風雨則飛翔,風雨止還為石。”②江豚:《南越志》載:“江豚如豬,居水中,每于浪間跳躍,風輒起。”③洛中:即洛陽,洛陽多山。

  (1)下列對本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兩項是(5分)( )

  A、詩歌首句中的“玉樹”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指陳后主所制樂曲《玉樹后庭花》,歷來被稱為亡國之音。

  B、第二句寫外敵合兵圍攻景陽宮,而陳朝戍守將士不知去向,一個“空”字,直接表現出陳朝的腐敗狀況。

  C、頷聯描寫了金陵的松楸荒冢、殘宮禾黍的凄涼衰敗景象,以哀景襯哀情,表達了詩人對于南朝昔盛今衰的無限感慨。

  D、頸聯運用象征手法,通過描寫石燕浮云、江豚吹浪的風云晴雨變化,表現了人類社會的干戈起伏和歷代王朝的興亡交替。

  E、這首詩很講究煉字,例如頸聯中的“拂”字描寫出石燕掠雨穿云的輕盈姿態,“吹”字表現了江豚興風鼓浪的氣勢。

  解析:選AB A項,“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錯誤,應該是運用了借代的修辭手法。B項,“直接表現出陳朝的腐敗狀況”錯誤,應該是寫出了南朝的繁榮盛況,已成為歷史的陳跡。

  ★(2)這首詩在結構上有什么特色?請結合具體詩句簡要分析。(6分)

  答:

  解析:題干要求分析結構上的特色,一般都是從詩歌的整體構思層面入手。詩歌由南朝最后一個朝廷寫起,寫到無復六朝的金粉繁華,是點面結合;古今的對照是虛實相生;“惟有青山似洛中”是典型的以景作結。

  參考答案:由點到面,由陳朝滅亡,擴展到六朝興衰;由虛到實,由六朝的世事多變,寫到當今的江山不改;以景結情,歷代的英雄、豪華都已成為過去,能留下的只有那蒼茫的群山。

  10、閱讀下面五代詞選段,完成(1)~(2)題。(11分)

  拋球樂

  馮延巳

  逐勝歸來雨未晴,樓前風重草煙輕。谷鶯語軟花邊過,水調聲長醉里聽。款舉金觥勸,誰是當筵最有情?

  (1)下面對詞作選段的賞析,正確的兩項是(5分)( )

  A、“逐勝歸來雨未晴”一句,先由時節和天氣寫起,在時節與天氣之間,表現出了一種和諧暢快的氣氛。

  B、“谷鶯語軟”,春季正是黃鶯鳴聲最為嬌軟之時,當嬌軟的鳴啼從繁枝密葉的花樹邊傳出時,給人以生機勃發之感。

  C、“水調聲長醉里聽”一句,由景物轉而寫人物活動,既寫出了人物飲酒時的大醉之態,又寫出了詞人聽曲時的沉醉之狀。

  D、“款舉”是尊敬的態度,“金觥”是珍貴的器皿,后加一“勸”字,暗示詞人將邀請最有情的朋友舉杯同飲,以釋放內心的愁緒。

  E、詞作以疑問帶感慨的語氣作結,既照應了全篇,又使詞人難以名狀的憂思、惆悵得以深入一層地展示,余味悠長。

  解析:選BE本題主要考查詞句內容和手法分析。A項,“逐勝歸來雨未晴”,先由時節和天氣寫起,在時節與天氣之間,表現了一種矛盾情況。C項,寫的是“人的情事”。D項,“以釋放內心的愁緒”錯誤,珍重地想要將芳醇的美酒呈獻給一個值得呈獻的人,詞人心中洋溢著的是無比深摯的情意。

  ★(2)為了突出“將晴未晴”的心境,詞人在前四句作了哪些對比?請簡要分析。(6分)

  答: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詞句手法分析。結合題干提示“對比”手法,立足詞的前四句,分別分析。“逐勝歸來”與“雨未晴”的對比;無法言明的愁情與谷鶯之聲的歡樂對比。點明情感,主要圍繞“將晴未晴”的心境分析。

  參考答案:①“逐勝歸來”與“雨未晴”的對比:春日爭逐于游春賞花之事,意興高昂,陰雨天又使人掃興,心情郁悶。②無法言明的愁情與谷鶯之聲的歡樂對比:“風重”“草煙輕”營造一種意境,使人產生愁情,但谷鶯的歡樂又使人振奮。

  11、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1)~(2)題。(11分)

  吹笛

  杜甫

  吹笛秋山風月清,誰家巧作斷腸聲。

  風飄律呂相和切,月傍關山幾處明。

  胡騎中宵堪北走①,武陵②一曲想南征。

  故園楊柳今搖落,何得愁中卻③盡生?

  [注] ①胡騎中宵堪北走:此句引晉代名將劉琨奏胡笳退敵之事;胡騎北走,言胡兵聞笛聲而起鄉思。②武陵:后漢馬援南征武陵,曾作笛曲《武陵深》,此處借以寄托羈旅漂泊之感。③卻:反倒、反而。

  (1)對這首詩的理解與賞析,正確的兩項是(5分)( )

  A、首聯扣題起興,“巧作”兩字寫吹笛者吹笛技巧高妙,統率全篇。

  B、“律呂”是古代用竹管制成的用于校正樂律的器具,此處指笛音。

  C、頷聯承首句“風月”二字,寫風送笛聲、關山月明之景,景中含情。

  D、尾聯用反問手法抒發韶光易逝、年華空老的悲切之情,情中見景。

  E、全詩巧用典故,多方鋪墊,反復渲染,有慷慨悲涼、沉郁頓挫之感。

  解析:選BC A項,“統率全篇”理解不當;D項,尾聯應是抒發思鄉之愁;E項,“慷慨”理解不妥。

  ★(2)本詩與高適《塞上聽吹笛》(“雪凈胡天牧馬還,月明羌笛戍樓間。借問梅花何處落,風吹一夜滿關山。”)都運用了虛實結合的手法,請加以比較分析。(6分)

  答:

  參考答案:(示例一)①兩詩都用虛實結合手法來寫聽笛感受,抒發鄉思之愁,以景寫情,化聲為形,意蘊幽遠。(2分)②杜詩“秋山風月”“風飄律呂”等句是寫實,而“胡騎北走”“武陵南征”“楊柳搖落”等是聯想、想象之景,是虛寫;“月傍關山”虛實相生,既寫月照關山之景,又是將笛曲《關山月》拆用,虛寫笛聲飄滿關山的幻象,抒發鄉思之情。(2分)③高詩“雪凈胡天”“牧馬歸來”“月明戍樓”“羌笛飛揚”等是寫實;“風吹梅花”“夜滿關山”為虛寫之景,由笛曲《梅花落》而聯想、想象梅花落滿關山,借以抒寫鄉愁。(2分)

  (示例二)①兩詩都用虛實結合手法來寫聽笛感受,抒發鄉思之愁,善用聯想、想象,景中融情,情中見景。(2分)②杜詩緊扣“吹笛”,由秋山風清月明之時聽聞凄切斷腸的笛聲起筆,依次聯想到“月傍關山”“胡騎北走”“武陵南征”“故園楊柳”等景象,將笛曲《關山月》《武陵深》等化入詩境,抒發感時傷世、羈旅他鄉之愁。(2分)③高詩前兩句實寫邊塞寒夜之景;后兩句運用雙關手法,將“梅花落”(笛曲名)拆用,構成梅花開遍關山的虛景,呼應雪凈月明的實景,委婉含蓄地抒發戍邊將士的鄉愁。(2分)

  12、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1)~(2)題。(11分)

  玉樓春①

  歐陽修

  雪云乍變春云簇,漸覺年華堪送目。北枝梅蕊犯寒開,南浦波紋如酒綠。

  芳菲次第還相續,不奈情多無處足。尊②前百計得喜歸,莫為傷春歌黛蹙。

  [注] ①這首詞作于詞人被貶離京,任職潁州(今安徽阜陽)期間。②尊:通“樽”。

  (1)下列對這首詞思想內容與藝術特色的分析和鑒賞,不恰當的兩項是(5分)( )

  A、第一句寫冬去春來的物候變化,天空中漠漠的冬云不覺間已變成了簇簇的春云,對云彩形態的細致描寫,體現了詞人對春的信息的關切和感知的細膩敏銳。

  B、第二句緊承首句所見之景,轉而寫心中所感:看到冬春景象的變化,詞人漸覺年華似水,無聲無息地流逝,不禁生發出人生虛度不堪回首的感慨。

  C、“南浦”句典出南朝文學家江淹的《別賦》中“春草碧色,春水綠波。送君南浦,傷如之何”句,借以表達作者謫居貶地遠離親友的傷別之情。

  D、第五、六句以高度概括之筆寫春天的萬千姹紫嫣紅相繼開落,面對這仿佛永不謝幕的美景,詞人的心也被永不滿足永不盡興的激情陶醉著、激蕩著。

  E、第七句中的“尊”即酒樽,表明詞人曾為有酒無花而千思萬想期盼春天快快到來,第八句則表達了要好好享受眼前春光,不為春的短暫而感傷的心愿。

  解析:選BC B項,第二句表達的感觸是,一年中芳華美好的春景在眼前呈現,最值得你放眼欣賞。C項,這里化用“南浦”的典故,不是借以表達離別之情,只是想讓人聯想“春水綠波”的美好意境。

  ★(2)詞的三、四句是怎樣寫景和抒情的?請具體分析。(6分)

  答:

  參考答案:①三、四兩句主要用對舉(對偶)手法寫景,“北枝梅蕊”和“南浦波紋”,北與南、高與低、紅(白)與綠的對舉,不僅是語言形式的對偶,更暗示出整個天地間皆是蓬勃絢爛的春色。(若答“擬人”“比喻”,分析合理,酌情給分)②這兩句融情于景、景中含情,那“犯寒開”的梅花,“如酒綠”的波紋,充溢天地的生機,觸目皆是的春色,正是作者雖遭貶謫依然堅韌豪放的個性和觀賞美景時的暢快心情的體現。

  13、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1)~(2)題。(11分)

  京還留別新豐①諸友

  孟浩然

  吾道昧所適,驅車還向東。

  主人開舊館,留客醉新豐。

  樹繞溫泉②綠,塵遮晚日紅。

  拂衣從此去,高步躡華嵩③。

  [注] ①新豐,即今陜西臨潼縣東北的新豐鎮。②溫泉,今臨潼縣東南驪山下,唐玄宗時于此置溫泉宮。③華嵩,分別指西岳華山和中岳嵩山,均為佛教圣地。

  (1)下面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兩項是(5分)( )

  A、在詩人離開京城之際,幾位摯友為了表達對詩人的挽留之意而置酒,無奈中要離別,故言“留別”。

  B、“吾道昧所適”,指在京城長安實現不了自己追求的“道”,揭示了“驅車還向東”的原因。

  C、“驅車還向東”化用漢魏詠懷詩常見的詩人駕車獨行的意象,表現了詩人孤高獨立的形象。

  D、“樹繞溫泉綠”兩句寫夕陽將下時溫泉宮的景色,一“繞”一“遮”用詞巧妙,相映成趣。

  E、這首詩的主旨在于借長安風光旖旎、賓客繁盛的景象,表現詩人內心的依戀之情。

  解析:選AE本題主要考查詩句內容及手法分析。A項,“無奈中要離別”錯誤;E項,“依戀之情”錯誤,詩人撣落對長安繁華生活、仕途追求的眷戀之情,決意離開長安,表現出詩人傲然獨立的個性。

  ★(2)“拂衣從此去,高步躡華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情感?是如何表現的?請簡要分析。(6分)

  答:

  參考答案:①借助細節描寫抒情。由“拂衣”可知,詩人撣落了對長安繁華生活、仕途追求的眷戀之情,決意離開長安,表現出詩人傲然獨立的個性。②借助借代(借物喻志)手法抒情。“華山”“嵩山”喻指高絕超凡的人格精神,表現出詩人超越紅塵羈束、追求高潔人格的磊落情懷。(意思對即可)

  古代詩歌 篇8

  一、導入新課

  中國是詩的國度。詩歌是我國古代文學一顆璀璨的明珠,它音節和諧、文字精煉、意境優美。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這節課,讓我們遨游詩歌的世界,走進唐詩宋詞元曲,感受它們的多彩多姿、多情多味。

  二、明確考綱

  1、了解古代詩歌的文學樣式;

  2、體味詩歌的內容和情感,初步領悟詩歌的內涵;3、品味詩歌中富于表現力的語言。

  三、直擊中考(中考試題)

  水調歌頭(蘇軾)

  1、天上宮闕如此美好,但作者畢竟更熱愛人間生活。詞中哪兩句是由出塵之思轉向入世情懷的過渡?

  2、“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中的“嬋娟”指,說說你對這個名句的理解。

  四、古代詩歌常識

  (一)古代詩歌中常見的思想感情

  1、憂國憂民

  2、建功立業

  3、思鄉懷人

  4、秀美山河

  5、離愁別緒

  6、雄心壯志

  7、熱愛田園

  8、懷才不遇

  9、自由悠游

  10、美好愛情

  (二)古代詩歌語言

  1、修辭:比喻、擬人、排比、對偶、反復、夸張、設問、反問、雙關、頂真、借代、用典等。

  作用:生動形象、增強氣勢、張弛跌宕、委婉含蓄等等。

  2、煉字:

  (1)動詞

  (2)形容詞

  五、答題方法指導

  (一)體味詩歌的內容和情感

  1、整首詩歌

  (1)崔顥《黃鶴樓》這首七言律詩描繪了什么的景象?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參考答案】這首詩描繪了詩人登上黃鶴樓所見到的生機勃勃的景象。表達了詩人思念家鄉的愁緒。

  【答題步驟】

  ①找出詩中描寫景物的句子或詞語;

  ②分析歸納景物特征;

  ③找主旨句、情感句概括詩人的思想感情。

  (2)課堂練習

  曹操《觀滄海》這首詩描繪了什么的景象?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參考答案】這首詩描繪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藏萬千的雄偉壯麗的`景象。表達了詩人氣吞山河、囊括宇宙的豪邁氣概和統一中原、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

  2、名句賞析

  (1)陸游《游山西村》中“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怎樣解釋?描繪了什么的景象?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有什么深層含義?

  【參考答案】翻座座山過道道水好像沒了路,穿過柳陰走過花叢又是一個村莊。(釋含義)描寫了農村明媚絢麗、變化萬千的自然風光,(描景象)也表現了詩人的喜悅和對農村生活的熱愛之情。(表情感)蘊含著深刻的哲理——比喻人們在無路可走的時候,經過一番周折,一番努力,又有了新的出路、新的天地。(深層含義)

  【答題步驟】

  ①解釋詩句的含義;

  ②描繪了怎樣的景象或寫了什么內容;

  ③表達了怎樣的情感;

  ④深層含義(哲理詩句)。

  (2)課堂練習

  杜甫《望岳》中“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怎樣解釋?寫了什么內容?體現了詩人怎樣的情感?有什么深層含義?

  【參考答案】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頂峰,看周圍的山都顯得低矮渺小。(釋含義)寫詩人由望岳而產生登岳的愿望。(寫內容)體現了詩人不怕困難、敢于攀登、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表情感)

  蘊含著深刻的哲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高瞻遠矚)(深層含義)

  (二)品味詩歌中富于表現力的語言

  1、修辭

  (1)李煜《相見歡》這首詞中“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運用什么修辭方法?有什么好處?

  【參考答案】比喻。好處:以絲喻愁,“剪不斷”寫出離愁繁多和綿長的特點,“理還亂”寫出離愁紛繁雜亂,難以理清的特點;生動形象地把詩人內心的煩亂、無法忘卻的離愁別恨表達出來。

  【答題步驟】

  ①用什么方法;

  ②寫什么內容;

  ③有什么作用。

  (2)課堂練習

  蘇軾《江城子密州出獵》中“持節云中,何日遣馮唐?”運用什么修辭方法?有什么好處?

  【參考答案】用典。引用馮唐持節赦免魏尚的典故,作者以魏尚自喻,委婉含蓄地表達了自己的愿望,希望朝廷能赦免自己、重用自己,讓自己有機會建功立業、報效朝廷。

  2、煉字

  (1)白居易《錢塘湖春行》“幾處早鶯爭暖樹中“爭”這個動詞用得好,為什么?

  【參考答案】

  ①“爭”是爭先恐后的意思;

  ②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方法,生動形象地寫出了鶯的活潑可愛;

  ③描寫了初春乍暖還寒又生機勃勃的景象;

  ④表現了作者對初春的喜愛和贊美之情。

  【答題步驟】

  ①解釋該字在句中的含義;

  ②注意看修辭方法及作用;

  ③展開聯想寫出該字描述的景象;

  ④表達了怎樣的感情或者烘托了怎樣的意境。

  (2)課堂練習

  張養浩《山坡羊潼關懷古》“波濤如怒”中“怒”字用得好,為什么?

  【參考答案】

  ①“怒”是發怒的意思;

  ②運用擬人的修辭方法,生動形象地寫出(黃河)波濤洶涌澎湃的氣勢;

  ③從聽覺的角度來寫出了黃河咆哮的壯觀;

  ④烘托了潼關地處黃河邊地勢的險要。

  六、答題方法小結

  七、課堂小結

  “腹有詩書氣自華”,詩歌是中國古典文化的精華,我們學會了古代詩歌閱讀的方法,猶如手握一把金鑰匙,就能從容面對考試。雖然前方行路艱難,但我們相信: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八、布置作業:完成《復習指南》56至58頁的作業。

  古代詩歌 篇9

  《祝英臺近·除夜立春》

  剪紅情,裁綠意,花信上釵股。殘日東風,不放歲華去。有人添燭西窗,不眠侵曉,笑聲轉新年鶯語。

  舊尊俎。玉纖曾擘黃柑,柔香系幽素。歸夢湖邊,還迷鏡中路。可憐千點吳霜,寒銷不盡,又相對、落梅如雨。

  《除夜》作者:戴復古

  掃除茅舍滌塵囂,一炷清香拜九霄。

  萬物迎春送殘臘,一年結局在今宵。

  生盆火烈轟鳴竹,守歲筳開聽頌椒。

  野客預知農事好,三冬瑞雪未全消。

  《玉樓春·己卯歲元日》作者:毛滂

  一年滴盡蓮花漏。碧井酴酥沈凍酒。曉寒料峭尚欺人,春態苗條先到柳。

  佳人重勸千長壽。柏葉椒花芬翠袖。醉鄉深處少相知,只與東君偏故舊。

  《浣溪沙·庚申除夜》作者:納蘭性德

  收取閑心冷處濃,舞裙猶憶柘枝紅。誰家刻燭待春風。

  竹葉樽空翻采燕,九枝燈灺顫金蟲。風流端合倚天公。

  《蝶戀花·戊申元日立春席間作》作者:辛棄疾

  誰向椒盤簪彩勝。整整韶華,爭上春風鬢。往日不堪重記省。為花長把新春恨。

  春未來時先借問。晚恨開遲,早又飄零近。今歲花期消息定。只愁風雨無憑準。

  《喜春來·泰定三年丙寅歲除夜玉山舟中賦》作者:張雨

  江梅的的依茅舍,石漱濺濺漱玉沙。

  瓦甌篷底送年華。問暮鴉:何處阿戎家?

  古代詩歌 篇10

  寫景狀物是古代詩歌中常見的內容之一,作者通過描寫景物,可以渲染氣氛,抒發情感,深化中心,推動情節發展。我們欣賞詩歌,除了讀懂字面語意,提升思想素質和審美情感,還要關注詩人用語言寫景狀物的形式與技巧。描寫手法主要分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高考常見的描寫鑒賞角度主要有以下六種:

  (1)側面描寫———襯托

  如元代王冕的《白梅》: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塵。忽然一夜清風起,散作乾坤萬里春。

  這首詩突出了梅花耐寒、清高、報春的特征,主要運用了襯托、對比的手法,襯托是通過描寫甲來使乙表現得更突出的方法。襯托分映襯和反襯。如《夢游天姥吟留別》中“天臺一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就是用天臺之高映襯天姥之高的,《琵琶行》中寫江中之月“唯見江心秋月白”襯托琵琶聲的引人入勝,“別時茫茫江浸月”襯托人物凄涼的心情。《項脊軒志》中用“萬籟有生”來反襯“庭階寂寂”的。

  (2)各種修辭手法

  如辛棄疾的《摸魚兒》:淳熙已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為賦。

  更能消幾番風雨?匆匆春又歸去。惜春長怕花開早,何況落紅無數。春且住,見說道,天涯芳草無歸路。怨春不語。算只有殷勤,畫檐蛛網,盡日惹飛絮。

  長門事,準擬佳期又誤,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縱買相如賦,脈脈此情誰訴?君莫舞,君不見,玉環飛燕皆塵土!閑愁最苦。休去倚危欄,斜陽正在,煙柳斷腸處。

  詞的上闋,作者在借景抒情過程中所運用的主要修辭方法是設問和比擬,詩文中運用修辭手法,大體和其他文體中的修辭作用一樣。學生要善于發現修辭手法,并說明作用。如比喻為更形象生動(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比擬是把事物人格化(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反問為了強調(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夸張是為了強調和突出(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對偶是為了增強詩詞的音樂美,表意凝煉,抒情酣暢,增強詩歌外在形式美(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在古代詩歌中,借代、通感等都是常見的修辭手法,學生應加以注意。尤其注意比喻、比擬的區別(比喻注重不同事物之間的相似性,比擬注重化無情為有情),借代是用事物相關的東西來代替該事物,如部分代替整體(帆可代船,羽林代士兵),對偶與對比的區別(對比主要是意義內容的相反或相對,而不管結構形式如何;對偶主要是結構形式上的對稱,要求字數相等、結構相同或相似),還要注意多種修辭手法的綜合交叉運用。

  (3)正面描寫———動靜結合

  如王維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頷聯描寫皓月當空,青松如蓋,是靜景描寫,山泉清冽,流瀉山石之上,是動景描寫。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勢增大,從石上流過,淙淙有聲,以動襯靜,反襯出山中的寧靜。詩人描寫景物非常注重景物動態與靜態的相互映襯,可以動靜結合,也可以以靜寫動,以動寫靜,以動襯靜。動靜的結合往往和襯托相關。比如李白的《望廬山瀑布》“遙看瀑布掛前川”寫出了遙看瀑布的第一眼形象,像一條巨大的白練掛在山間,“掛”字化動為靜。再比如王維的《鳥鳴澗》“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用花落、月出、鳥鳴突出了春澗的幽靜,王籍的《入若耶溪》“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也是以聲寫靜,以動襯靜。“山舞銀蛇,原馳蠟像”是以動寫靜。

  (4)正面描寫———虛實結合

  例如李白的《夢游天姥吟留別》“日月照耀金銀臺”、“霓為衣兮風為馬”、“虎鼓瑟兮鸞回車”、“仙之人兮列如麻”就是用想像中美好的仙境。歐陽修的《踏莎行》:“候館梅殘,溪橋柳細,草薰風暖搖征轡。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寸寸柔腸,盈盈粉淚,樓高莫近危闌倚。平蕪盡處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上闋寫實,通過初春景象反襯“行人”的離愁別緒。下闋實虛,“行人”想像妻子憑欄遠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景,從而將離愁別緒抒發得淋漓盡致。李煜《虞美人》“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雕欄玉砌”“故國”是回憶中的景物。姜夔《揚州慢》中的虛景“春風十里”,實景“盡薺麥青青”,昔盛更顯今衰。想像是虛寫的關鍵,虛是為實服務的。

  (5)正面描寫———色彩的渲染

  如杜甫的《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作者突出了剛抽新芽的柳枝,成雙成對的黃鸝,自由自在的.白鷺和一碧如洗的青天,四種鮮明的顏色新鮮而且明麗,構成了絢麗的圖景。色彩的渲染可以傳達出愉快的情感,也可以反襯思歸的感傷,如杜甫的另一首《絕句》“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就是濃彩重墨渲染了一派怡人風光,山青翠,花紅艷,鳥翎白,碧波綠,景象清新,賞心悅目,卻是為寫下文勾起漂泊的傷感作鋪墊。白居易《憶江南》“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是通過紅日映花襯水增加了色彩的明亮度,追憶江南美景的;駱賓王的《鵝》“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鵝潔白的羽毛浮于綠水之上,紅掌撥動,綠水泛波,紅、白、綠三色對比有寒有暖,鮮明而協調,在藍天、白云之下,在綠草如茵的碧水、清澈見底的池塘邊,“白毛”與“綠水”比美,“紅掌”與“清波”爭勝,多么絢麗的畫面,多么富于童趣和生活氣息。真可謂狀物如在目前。

  (6)正面描寫———觀察角度的變化

  如杜牧的《山行》: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

  頭兩句描繪了秋山遠景。第一句描寫了秋山高遠的景象,表現了詩人勇于攀登的精神。第二句描寫了秋山中的一個特定場景,在白云浮動的天空下有幾戶人家隱約可見。后兩句描繪了秋山近景。“霜葉紅于二月花”一句,生機勃勃,鮮艷奪目,清新剛勁,形象鮮明,給人一種秋光勝似春光的美感。描寫要有層次性———由遠到近或由下而上等。蘇軾的《題西林壁》中說:“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看同一景物,觀察者所處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視,仰視,遠眺,近看,視覺形象會呈現千姿百態,變化萬千。從不同角度描寫,會使讀者對所描寫的景物產生更加全面的認識,獲得更完美的感受。

  鑒賞古代詩歌中的描寫,首先要了解有那些常見的鑒賞角度,主要是多角度描寫———正面描寫(比較簡單,這里不作研究)和側面描寫中的襯托、動靜結合、色彩的渲染、點面結合、虛實相生、遠近高低觀察角度的變化等。各種手法之間可能有交錯運用的現象,比如以動襯靜、色彩的對比也可以是反襯。其次要善于根據詩歌中所描寫的景物事物特點和人物形象,去探究作者是利用什么手法技巧達到這一表現目的的。

  古代詩歌 篇11

  本課共選了三首詩、一首詞、一首曲,都是歷來傳誦的名篇。《觀滄海》是四言樂府詩,詩中通過描繪大海的遼闊壯麗,表現了作者開闊的胸懷和豪邁的氣概,抒發了積極進取、渴望建功立業的思想感情。五言律詩《次北固山下》和散曲《天凈沙·秋思》抒寫了羈旅鄉愁。七言律詩《錢塘湖春行》則描繪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風光。而《西江月》是詞中的小令,描寫的是豐收在望的.農村夏夜的優美景色。

  學習本課,要先了解詩詞的有關知識,再結合注釋疏通詩句,初步把握句面意思,爾后,應抑揚頓挫的進行朗讀,在朗讀中要想像詩中的畫面,體會詩人的感情,品味詩詞的意境。

  古代詩歌 篇12

  小題1:上闋“燈火、黃昏”寫出了夜幕似降非降的昏暗,“云”寫出了作者的飄然不定的凄苦,“鷓鴣”表明作者對前途的憂慮,意境凄冷。(每個2分,說對兩處就得4分)營造了昏暗、蕭瑟、凄冷的意境。(2分)

  小題2:對比、用典。(2分,每個1分)情感:歲月蹉跎,英雄老去;壯志難酬,功業難成,漂泊憔悴的憂憤與悲涼。(3分)(其他說法符合詞意均可)

  小題1:

  試題分析:上闋頭兩句,通過描寫昏暗浮動的景象,來襯托作者飄然不定的心理狀態。這兩句,用昏暗的夜色,與山頭飄來飄去的浮云,構成一種暗淡浮動的意象,巧妙地與詞人的心理狀態結合。首句“欲”字,用得絕妙,寫出了夕陽似落非落、夜幕似降非降的霎那之間的景象。這兩句筆法純熟,自然天成,把山村的.景象,和盤托出。第三句,在心理描寫上,比前兩句又深了一層。古人認為,鷓鴣的叫聲,好似“行不得也哥哥”,令人寒心。作者黃昏的山村,聽見“鷓鴣聲”,是在表現他對前途的憂慮,襯托他的凄涼心境。第四句筆鋒陡然一轉,寫詞人遇見老友——張處父,立即轉憂為喜,氣氛也隨著由沉悶轉為輕松愉快。“瀟湘逢故人”,化用梁代柳惲的詩句“洞庭有歸客,瀟湘逢故人”(《江南曲》),承上啟下,緊扣詞題。

  小題2:

  試題分析:下闋全用典故,前三句回憶,作者借三國時手持羽扇、頭戴綸巾、指揮三軍的周瑜(念奴嬌·赤壁懷古中提到)的瀟灑形象,巧妙地比喻他當年抗擊金兵時的瀟灑風度。“鞍馬塵”,謂躍馬揚戈,馳騁在煙塵滾滾的沙場上。詞人撫今思昔,心潮澎湃,不勝感慨。“如今憔悴賦招魂,儒冠多誤身”兩句,是詞人蘸著血和淚寫的,向南宋議和派迫害愛國志士提出強烈控訴,表現出作者極其痛苦和復雜的心情。詞人認為,他之所以會弄到如此喪魂落魄、疲憊不堪的境地,大概由于自己是個儒生的緣故吧?似乎,他百思不得其解。“招魂”,是《楚辭》的篇名,詞人使用此典故,表明自己滿腹哀怨牢騷。“儒冠多誤身”,是借用杜甫的詩句“紈绔不餓死,儒冠多誤身”(《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來表現自己落魄蹉跎的遭遇。最后兩句,語調低沉,感情凄愴,讀之令人垂淚,引起了對詞人的無限同情。

  古代詩歌 篇13

  一、編寫的指導思想和整體設計

  《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是根據《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編寫的一本選修課教科書。它是與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相配套的。為了使它對學生具有吸引力,并能夠切實地培養學生的文學文化修養,提高學生的文言文閱讀能力,適應不同地區、不同水平的學生的需要,編者在以下幾個問題上,曾進行了反復思考、充分討論,并采取了一些新的編排思路。

  (一) 適應高中學生的文言文學習需求。

  民國以前,文人科舉考試以及公私應用交際、日常記事抒情言志,都離不開用文言形式寫的詩文。對于詩文的學習、探討,了解其做法,總結其得失,予以借鑒,甚至模仿,是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直接相關的。“五四”新文化運動以后,白話代替了文言,古代文學與讀者拉開了距離。閱讀古代詩文,從以往的重在臨摹仿效,轉為偏重鑒賞和認識。古詩文學習的直接出發點,多半在于增進文化涵養,提高審美情趣;至于寫作應用上的受益,則不像白話文那樣直接。這是讀者需求上古與今的差異,面對這種情況,課本的設計必須從欣賞角度入手,以適應讀者需求的變化。

  (二)采用全新的單元設置角度。

  為了突出文言文學習中鑒賞的重要性,讓學生感到古代文學的獨特魅力,這本課本打破了一般以文學史順序或作家文選式的單元編排方式。詩文分列,按不同的鑒賞角度、鑒賞方法設置單元。詩文各分三個單元,繁簡適度,切合高中生的欣賞需要,盡可能地從幾個基本方面充分體現兩種文體的各自特點。尤其是散文的單元設計,由于可借鑒的資料不多,自出主張,從散文的形象性、抒情性與邏輯性、靈活性與趣味性三個方面勾勒散文的整體風格,很有創意。從選目看,各單元所選作品,均不在一個平面上簡單羅列,而是根據教學需要和鑒賞需要作多層次安排。

  (三)努力在教學內容和方法步驟上有所創新。

  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本課程把引發學生對文言文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作為根本出發點,因此,從單元開頭的賞析指導,到課文后的練習與相關資料,均本著加強方法指導的原則作了新的考慮。

  教材的編寫與設計,有強烈的方法指導意識。“賞析指導”短文與“賞析示例”對所選詩作的具體分析,起了總領和示范作用。“自主賞析”部分又提供了教師指導下的學生賞析活動的具體憑借。“推薦作品”則引導學生利用剛剛學到的鑒賞方法自行進行文學鑒賞活動。鏈接資料廣泛豐富,最大限度地提供給學生探究的空間。思考題名副其實是探究,注意多方面比較、引申、參見,能抓住關鍵性詞句,深入作品肌理,不作泛泛探討。

  總之,本書區別于大學講義,也不同于一般的鑒賞讀物。它力求將接受性學習與自主探究性學習同時并舉。給師生雙方的教學活動提供了一定的空間,不限制過死;各項措施對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提高學生閱讀能力都有切實的幫助,是一本富有創新精神的高中語文選修課教材。

  二、教材內容

  中國古代文學從殷商到清末,有三千多年歷史,給后代留下了非常豐厚的遺產。這筆遺產對于傳承中華民族的精神文明,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陶冶人的思想情操有著重要意義。中國古代文學的幾種主要文體中,詩歌和散文產生和成熟最早,歷史最長,最受重視,發展也最為充分。從先秦到近代,產生了大量的名作、名家和詩文流派。許多優秀作品,到現在還是家喻戶曉,眾人皆知。“床前明月光”,“春眠不覺曉”,中國人是從剛剛學語時,就學會了背誦。從小學起,特別是到了初中和高中,語文課本中的古代詩歌、散文,逐年增加。同學們已經領略了許多作品的文采和意境,背熟了許多篇章和格言警句。但是對于古詩文的學習,這還只是初始階段,有必要進一步擴展閱讀,以求獲得更深的體會和更多的相關知識。

  這本教材的編寫,就是為了適應同學們進一步學習古代詩文的需要。它著重從鑒賞這一角度引導閱讀古詩文。讓同學們有計劃地閱讀一定數量的名篇,通過自己的鑒賞探究,感受其思想、藝術魅力,發展想象力和審美力,提高對古詩文語言的感受力,體會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深化熱愛祖國的感情,增進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全書共六章,詩歌、散文各三章。詩和文后面分別有《中國古代詩歌發展概述》《中國古代散文發展概述》。這樣,將詩、文相對集中編排,有助于認識詩歌和散文各自的文體特征,掌握詩詞格律的基礎知識。同時,通過文學史知識介紹,能將已學過的作家作品貫串起來,獲得對古代詩歌和散文發展概況的大致了解。

  對于詩歌、散文,歷代鑒賞和研究的成果很多,但相當分散。單是鑒賞,就有許多名目。這本教材,從高中生實際水平出發,對于詩歌,從“以意逆志、知人論世”(探究詩旨)“置身詩境、緣景明情”(把握詩境)“因聲求氣、涵詠詩韻”(體會聲韻)三方面入手;對于散文從“創造形象、詩文有別”(理解散文的形象性)“散而不亂、氣脈中貫”

  (把握散文的邏輯性和抒情性)“文無定格,貴在鮮活”(體會散文的靈活性和趣味性)三方面入手,這樣能夠從大處抓住跟兩種文體本質屬性有關的主要之點,避免過繁過細,有助于初學者掌握運用。在具體步驟上,每單元的第一項是“賞析指導”,就這一單元所提出的鑒賞角度,介紹相關知識和鑒賞方法。第二項是“賞析示例”,每個單元各舉一篇詩歌或者散文為例,從該單元所強調的鑒賞角度進行分析,帶有舉例示范性質,供同學們參考借鑒。第三、四項是圍繞這一單元的中心,提供閱讀鑒賞的作品。自主賞析作品后面列有“探究·討論”題目,這些題目幫助學生們在閱讀鑒賞時打開思路、把握要點,在途徑上、方法上作適當的提示或點撥。有的在“探究·討論”題目之后,還有“相關鏈接”,進一步提供有關背景資料和信息。

  三、欣賞要點與教學建議

  這本教科書從欣賞的角度展開對古詩文的學習。就引導學生閱讀欣賞而言,可以注意以下幾個要點:

  (一)注重語感。閱讀作品,只有通過對語言的感知和理解,才能達到預期的目的。一個缺乏語感的人,很難進行審美意義上的鑒賞活動。優秀作品,首先是以語言的直觀表達,形成強烈的明顯的“感覺”印象。對于古詩文,要引導學生反復吟詠誦讀,感受它的音韻和文氣,進入它的語境之中。

  (二)展開想象。想象,是指讀者的形象思維活動。文學作品通過個別反映一般,往往具有概括性。讀者在賞讀的過程中必須通過想象,去不斷擴大作品的生活畫面,從而獲得完整而豐富的形象美感,即從有限的描寫中推測、聯想,對原作品進行補充、擴展、聯系、對比的想象,在作者的'頭腦中形成更加豐富、鮮明、豐滿的文學形象。

  (三)深入體驗。體驗,是指讀者的情感反應活動。文學作品的鑒賞,必須真正深入到作品的生活場景去,從人物的喜怒哀樂中體會作者感情愛憎,感受作品所描寫的人物幸福與痛苦等。只有這樣,才能激發強烈的情感反應,使文學作品收到應有的藝術效果。

  (四)力求領悟。領悟,是指讀者的理智認識活動,它是進行鑒賞性閱讀的高級層次。鑒賞作品既要入乎其內,又要出乎其外。如果深入體味作品是一種情感體驗過程的話,那么,領悟則是理智認識的要求與結果。只有達到情感與理智的高度結合境界,才能真正鑒賞出作品藝術描寫的深長意味。

  以上是欣賞的主要環節和要點,至于具體教學步驟的安排,我們有以下一些建議:

  每單元的第一項是“賞析指導”,就這一章所提出的學習角度,介紹相關知識和鑒賞方法。建議教師在指導學生閱讀之前將整本書的大框架和概貌作一番了解,并力求對賞析指導部分能有深入的領會,從而可將幾個單元的知識在教學中綜合運用,增強各單元的互補性。

  第二項是“賞析示例”,詩歌、散文各舉一篇為例,從該單元提出的學習角度進行分析,帶有舉例示范性質。因為學生經過了高中的必修課閱讀,對詩文有了初步的鑒賞基礎,所以教師可以指導學生自主研讀賞析示例,也可以先不去閱讀示例,由學生自己作一番賞析,然后將自己的賞析和示例作一比較,并由教師加以評說,這樣會增強學生的求知欲望。

  第三項是“自主賞析”,自主賞析作品注釋后面列有“探究·討論”題目,這些題目幫助同學們在閱讀鑒賞時打開思路、把握要點,在途徑上、方法上作適當的提示或點撥。有的作品還有“相關鏈接”,進一步提供有關背景資料和信息。這一項類似于必修教材的課后練習,不同的是講究“自主”二字,意即在賞析時,允許學生有多元性、開放性的解讀,真正做到審美的個性化。自主閱讀課文,可先嘗試著由學生自己將疑難與感悟寫出來,再接著閱讀“探究·討論”的題目,作一番深層次的理解,當然不是追求唯一的答案,而應力求多些不同的理解。也可利用網絡資源,查找信息或設置討論區,將某一作品探究上升到研究領域。

  第四項是“推薦作品”,是推薦給同學們與本單元學習內容相關的一些作品,供課后閱讀。同學們完全可以放開手腳,將每一單元提供的角度加以運用,以獲得對作品形象和情感的整體感知與把握。推薦的作品也是有限的,同學們可以拓展到課外,自己多去尋找佳作名篇進行閱讀。

  教師可引導和安排同學多開展一些學習活動。如閱讀交流,將自己對文章的感悟和質疑在班級里交流;鑒賞研究,可設置一些有價值的研究題目。古代詩歌部分,可就一些常見的意象、主題進行討論研究;有條件的地區可結合與當地有關的名篇或著名作家,展開實地考察和討論研究。總之,可采取多種手段,激發同學閱讀古詩文的興趣。

  流傳下來的古代詩文,有許多名篇,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同學們閱讀多了,對古代詩文就會減少畏難情緒,產生閱讀探究的興趣,在自主閱讀中吸取古代詩文的思想和藝術營養。

  文藝鑒賞是一種主體性很強的情感和思維活動。這本教材的“賞析指導”、“賞析示例”,以及課文后的“探究·討論”題目,用意在于啟發引導,指出途徑,激起

  興趣,而對作品的理解和欣賞,應在教師的指導下,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文學作品是多種因素的復合體,教材在一個單元之中列舉一些作品,并不意味著這些作品只能從這一單元所提供的角度進行欣賞。在具體閱讀和在今后的理解運用中,完全可以引入另外一些角度,以獲得對作品形象和情感的整體感知與把握。一些作品內涵具有多義性和模糊性,理解時不必限制過死,通過自主探究,可以有多元的、開放性的解讀。

  愿這本教材能夠做教師和學生的好朋友,能夠在高中學生和古代優秀的詩文的名作、名家之間,架起一座溝通的橋梁,讓大家既感到有濃厚的興味,又有探勝取寶的眼光和方法,懷著愉快的心情,走進中國古代名家、名作之林,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領悟作品豐富的內涵,體會其藝術表現力,使自己的思想情操、鑒賞能力和語言素養都能大大提高。

  古代詩歌 篇14

  《孔雀東南飛》都是漢樂府民歌,后者是我國古代最長的敘事詩,《孔雀東南飛》與《木蘭詩》合稱“樂府雙璧”。

  漢代樂府詩一般無標題,《觀滄海》這個題目是后人加的。樂府詩原來是可以歌唱的。詩的最后兩句“幸甚至哉,歌以詠志”是合樂時加上的,是詩的附文,跟詩的內容沒有聯系。

  律詩:律詩發源于南朝齊永明時沈約等講究聲律、對偶的新體詩,至初唐沈佺期、宋之問時正式定型,成熟于盛唐時期。律詩要求詩句字數整齊劃一,每首分別為五言、六言、七言句,簡稱五律、六律、七律,其中六律較少見。《次北固山下》每句五個字,所以稱五言律詩,簡稱五律;《錢塘湖春行》每句七個字,所以稱七言 律詩,簡稱七 律。

  一首律詩每兩句為一聯,共四聯,第一聯(第1、2句)稱“首聯” (或起聯),第二聯(第3、4句)稱“頷聯”第三聯(第5、6句)稱“頸聯,”第四聯(第7、8句)稱“尾聯”(或結聯)。律詩既講平仄、押韻,又講對仗,故寫作較難。

  步驟二 賞讀《觀滄海》《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一)《觀滄海》

  1.如何理解“東臨竭石,以觀滄海”一句?

  【交流點撥】“東臨竭石,以觀滄海”,開篇點題,交代了觀察的方位以及觀察的對象,這兩句雖然沒有直接寫到人,但我們 仿佛看到了曹操登山望海時的那種勃勃英姿。“觀”字統領全篇,是詩的線索,以下由“觀”字展開,寫登山所見。

  2.哪些詩句最能體現作者博大的胸懷?詩人是懷著怎樣的感情描繪大海的?

  【交流點撥】(1)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2)大海的形象正是詩人形象的化身。在躊躇滿志的時候,他借大海的形象抒發了建功立業的愿望,寫出了千百年來膾炙人口的雄渾詩句。

  3.“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這四句是全詩的高潮,作者運用了什么樣的表現手法?有怎樣的表達效果?

  【交流點撥】作者運用夸張的手法創造出一個極其開闊的意境,給詩歌增添了積極的浪漫主義色彩。詩人聯想日月星辰這些自然界偉大的景象,全離不開大海的懷抱。想象奇特,胸懷開闊,滲透著詩人自己的雄心壯志和昂揚奮發的精神。展現了詩人力挽狂瀾、重建天下的雄心,塑造了自我豪氣蓋世的英雄形象。

  4.詩人在這首詩中把自己欲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表達得淋漓盡致,詩人借助了什么手法來表達自己的情感?

  【交流點撥】詩中3-8句實景描寫海水與山島;9-12句表現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氣概,是想象之景。虛實結合,借景抒情,描寫滄海的壯麗景色,表現博大的胸懷,抒發統一天下的宏偉抱負。

  (二)《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1.春天的景物很多,為什么作者挑選“楊花”“子規”來寫?說說你的理解。

  【交流點撥】“楊花”漂泊不定,給人飄零流落之感,“子規”啼鳴暗含悲痛之情;詩人選取暮春時節的這兩種景物,渲染了哀傷的氛圍,融情入景。

  2.在這首詩中,詩人將怎樣的愁緒寄予了明月?

  【交流點撥】詩人對朋友深深的思念和擔憂。

  步驟三 賞讀《次北固山下》《天凈沙 秋思》。

  (一)《次北固山下》

  1.詩的四聯各寫了什么內容?四聯之間有怎樣的關系?

  【交流點撥】首聯:點題。“青山”指北固山,詩人此刻在船上,“客路”即行客前進的路,想象船到鎮江后,還要乘驛車到別處,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頷聯:寫船上所見景色。“平”“闊”“正”“懸”四字煉得好:“潮平”,兩岸才顯得寬闊;“風正”,帆才有懸空的態勢。“潮平”句,又是為頸聯中“江春”句作鋪墊。

  頸聯:既寫景又點明了時令。“殘夜”指夜將盡而未盡之際。殘夜而東方海日已升,舊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時間過得這么快,怎能不令人感慨系之!

  尾聯:詩人離家日久,新年來到,正是家人團聚之時,而自己旅途他鄉,久不得歸,見到此景,情何以堪?由此他自然想到要借大雁來給他傳遞家書了。 全詩情感真切,情景交融,渾然一體。

  2.哪些詩句直接表達了思鄉之情?

  【交流點撥】尾聯“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直接表達了思鄉之情。全詩籠罩著一層淡淡的鄉思愁緒。

  3.“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兩句歷來是千古傳誦的名句,你認為該如何理解呢?

  【交流點撥】作者從煉字著眼,把“日”與“春”作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并且用“生”字和“入”字使之擬人化,賦予它們以人的意志和情思。

  (二)《天凈沙秋思》

  1.本曲前三行列出了哪些景物?分別渲染了怎樣的氛圍?

  【交流點撥】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

  前三句渲染了一種凄清孤寂的氛圍。籠罩在蒼茫暮色中的枯藤、老樹、烏鴉,呈現出一派蕭瑟凄 涼的景象。

  昏鴉歸巢反襯出游子的漂泊無所歸宿。小橋流水旁的人家,親人團聚的天倫之樂,透露出游子對寧靜溫馨的家園生活的向往,也反襯出有家歸不得的悲苦。寒風颼颼,一匹瘦骨嶙峋的老馬正在蜿蜒古道上艱難跋涉。羈思旅愁,借景物自然顯現,使人聯想無窮。

  2.“斷腸人在天涯”這一句在文中有何作用?

  【交流點撥】點明全文主旨:昏鴉還知道投樹棲息,小橋流水旁的人家也有安身之地,而騎著瘦馬的游子卻只能在西風古道上奔波。“夕陽”如血,可倍添遲暮蒼涼之氣氛。“天涯”二字,與夕陽配合,加重了悲凄衰殘的色彩,說盡了千古羈旅人沉重的腳步與無限的愁悶。

  3.這首小令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交流點撥】這首小令寄情于物,通過對眾多自然景物的 描寫,抒發了羈旅天涯的游人的凄苦愁楚之情。

  步驟四 總結課文,拓展延伸。

  1.總結寫法

  《觀滄海》采用情景交融、虛實相映的寫法,借景抒情,將眼前海上的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壯志融合在一起,表達了作者的豪情壯志。

  《次北固山下》采用寓情于景、景中含理的寫法,不僅寫景逼真,敘事確切,而且表現出具有普遍意義的生活哲理。

  《天凈沙秋思》運用了傳統的寄情予景的寫法,把本來抽象的、難以表達的悲苦之情借助景物畫面表現得淋漓盡致。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寄情于景,想象豐富,語言含蓄凝練。

  2.拓展延伸

  請你搜集幾句有關“胸襟”“抱負”“思鄉”的詩句。

  ①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樂而樂。(范仲淹《岳陽樓記》)

  ②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李白《行路難》)

  ③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杜甫《望岳》)

  ④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朗中》)

  ⑤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杜甫《月夜憶舍弟》)

  板書設計

  觀滄海水:澹澹山島:竦峙(壯麗氣勢)樹木:叢生百草:豐茂(向榮姿態)實景——借景抒情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虛景(奇特想象)(宏偉意境)博大胸襟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楊花盡子規啼哀傷寄明月夜郎西思念寄情于景天凈沙 秋思

  景枯藤 老樹 昏鴉小橋 流水 人家古道 西風 瘦馬情 夕陽 斷腸人悲愴愁苦 思鄉之情

  次北固山下

  借景抒情首聯:旅途奔波之景頷聯:恢弘闊大之景頸聯:樂觀積極向上的精神力量尾聯:鄉思之情

  交流展示 生成能力

  步驟一 知識梳理,夯實基礎。

  步驟二 賞讀《觀滄海》《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步驟三 賞讀《次北固山下》《天凈沙秋思》。

  步驟四 總結課文,拓展延伸。

  當堂演練 達成目標

  見學生用書。

  課后反思 查漏補缺

【古代詩歌】相關文章:

古代詩歌08-01

古代詩歌08-01

古代詩歌的分類03-23

古代勵志詩歌01-24

古代詩歌的體裁03-08

古代長篇詩歌03-21

古代詩歌的教學設計02-25

《古代詩歌》教學設計08-03

簡短優美古代詩歌03-19

古代詩歌的寫作手法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