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詩歌教學設計

時間:2022-12-19 14:56:18 詩歌 我要投稿

詩歌教學設計(精選21篇)

  在平日的學習、工作和生活里,大家都收藏過自己喜歡的詩歌吧,詩歌飽含豐富的感情和想象。什么樣的詩歌才經典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詩歌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詩歌教學設計(精選21篇)

  詩歌教學設計 篇1

  【教學目的】

  1、學習這五首詩,朗讀、背誦這五首詩詞。

  2、理解五首詩歌的意境。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1、朗讀、背誦這五首詩詞。

  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理解詩歌的意境。

  【課時】

  2課時。

  【課型】

  綜合新授課。

  【教學方法】

  講讀──討論。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檢查預習

  1、查字典,讀準下列字的音:

  碣石澹澹竦峙蕭瑟枯藤昏鴉天涯

  2、自己練習讀這五首詩:

  二、三分鐘演講

  三、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請一生講一個曹操的故事。

  2、教師作簡評,引出曹操的遠大抱負。

  四、學習《觀滄海》

  1、作家作品簡介:

  《觀滄海》選自《樂府詩集》是《步出夏門行》中的一章。作者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國譙縣(今安徽省毫縣)人。東漢末政治家、軍事家、詩人。在鎮壓黃巾起義中,逐漸擴充軍事力量。建安元年(196年)迎獻帝都許昌,用他的名義發號施令,先后削平呂布等割劇勢力。建安五年(200年)在官渡大敗兵強地廣的袁紹,此后逐漸統一了北方。建安十二年(207年)東征烏桓,也取得了很大的勝利。次年率軍南下,被孫權、劉備的聯軍擊敗于赤壁。后封魏王。曹丕稱帝,追尊他為武帝。善詩歌,《步出復門行》《蒿里行》諸篇,用樂府舊題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氣魄雄偉,慷慨悲涼。對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也有所反映。

  《觀滄海》是曹操的名篇。公元207年,曹操親率大軍北上.追殲袁紹殘部,五月誓師北伐,七月出盧龍寨,登臨碣石山。他面對洪波涌起的大海,觸景生情,寫下了這首壯麗的詩篇。

  2、朗讀詩歌指導:先范讀再由學生試讀。

  3、指導學生評析詩句。逐句分析,先由學生分析,再由教師歸納。

  小結:

  寫景的十句,前六句寫的是實景,后四句寫的是虛景。這首詩借景抒情。將眼前海上景色和自已的雄心壯志融合在一起,詩人以滄海自比,開闊的意境,雄渾的氣勢,也是詩人寬廣的胸懷和豪邁的氣魄的表現。詩中洋溢著飽含的激。詩人勾畫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蘊萬千的壯麗景象,表現了開闊的胸襟,抒發了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抱負。請同學們帶著感情,再次朗誦這首詩歌。

  4、齊讀齊背,抽查個別背誦。

  五、學習《次北固山下》

  1、作家作品簡介:

  《次北固山下》選自《全唐詩》,作者王灣,洛陽人,唐代詩人。

  2、朗讀這首詩。

  3、指導學生評析詩句。

  4、題解:

  次北固山下,意思是泊舟停宿于北固山下。北固山三面臨江,形勢險要,號稱“天下第一江山”。作者家住洛陽,旅于江南,在這座山下停泊,被這里開闊秀麗的景色所吸引,寫下了這首詩。這首詩是寫鄉愁的。

  5、總結:

  首聯兩句點題。“青山”當指北固山,在鎮江之北,面臨長江,三面環水。詩人此刻在船上,“客路”即驛道,既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到的,可見這是詩人的想像,表明船到鎮江后,他還要乘驛車到別的地方去,已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頷聯寫船上所見景色,是近景。“平”“闊”“正”“懸”四字煉得好:“潮平”,兩岸才顯得寬闊;“風正”,帆才有懸空的態勢。“潮平”一語,又是為頸聯中“江春”一語作鋪墊。

  頸聯是這首詩中的佳句:夜還沒盡,就看到一輪紅日從東邊江面上徐徐升起,帶來了溫暖的氣息;江上春早,舊年未過新春已來。(殘夜而東方海日已升,舊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時間過得這么快,怎能不令人感慨系之!

  尾聯由感受寫到思鄉。雖然有美好的江南景色可觀賞,卻無法抑制涌動的思鄉之情。詩人離家日久,見此景,情何以堪?由此他自然想到要借雁足來給他傳遞家書了。

  全詩層層相因,渾然一體。詩中對景色的描寫表現了詩人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雖然末句寫了旅途中的鄉思,卻沒有一點凄涼之情。

  6、當堂背誦。

  第二課時

  一、學習《錢塘湖春行》

  1、作家作品簡介: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晚年自號香山居士。唐代大詩人。他主張“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反對形式主義。其詩歌形象鮮明,語言通俗,清新,如《長恨歌》《琵琶行》《賣炭翁》《憶江南》《賦得古原草送別》等,深得人們的喜愛和傳誦。有《白氏長慶集》72卷,集詩3000余首,數量之多,是唐代詩人中首屈一指的。

  《錢塘湖春行》是穆宗長慶三年春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時所作。錢塘湖是西湖的別名。詩中描寫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風光,抒發了詩人喜悅的感情。

  2、朗讀詩歌指導:先范讀再由學生試讀。

  3、指導學生評析詩句。逐句分析,先由學生分析,再由教師歸納。

  小結:

  首聯從大處落筆,寫詩人行經孤山寺和賈亭時所看到的山光水色。“初平”,寫春水初生,略與堤平。“云腳低”,寫白云低垂,與湖水相連。這就勾出了西湖早春的輪廓。

  中間兩聯是分寫。

  頷聯寫鶯燕,是詩人所見。鶯是春的歌手,都爭著飛到向陽的樹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開始銜泥筑巢,這樣的景象給人們帶來了生機勃郁的感覺。

  頸聯寫花草,著重表現詩人的主觀感受。唐時人們有騎馬游春的習俗。馬在淺草地上走得很輕快,人在馬背上自然感到舒適,但看花的時間長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紅,使人目不暇接,也會產生迷亂的感覺。

  尾聯直抒胸臆,表達詩人喜悅的心情。“行不足”,是因為看不足,說明詩人流連忘返,完全陶醉在這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4、齊讀齊背,抽查個別背誦。

  二、學習《西江月》

  1、作家作品簡介:

  《西江月》選自《稼軒長短句》,作者辛棄疾(1140~1207)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南宋愛國詞人。21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即歸南宋。他力主抗金,屢受打擊,隱居上饒帶湘凡達20年。曾短期被起用,但不受重視,抱很而終。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

  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藝術風格多樣,而以豪放為主,與蘇城并稱為“蘇辛”。有《稼軒長短句》。

  2、題解:

  這首詞有個題目“夜行黃沙道中”,黃沙,即黃沙嶺,在江西省上饒縣西,辛棄疾退隱上饒帶湖期間,經常行經風景優美的黃沙進中。

  3、指導學生解析課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4、小結:

  這首詞構畫了一幅江南山村盛夏月夜圖,一片詩情畫意,優美動人,夜色那么清幽,氣氛那么恬靜,充滿了樸野成趣的鄉土氣息,抒發了豐收在望的喜悅心情。

  5、齊讀齊背,抽查個別背誦。

  6、寫分析短文,就兩首詩你所體會的意境來寫一寫自己的看法。

  抽查幾個交流。

  第三課時

  一、學習《天凈沙秋思》

  1、解題:

  “天凈沙”曲牌名,“秋思”題目。元曲是我國古代詩歌中的一種體裁,興于元代,又稱散曲。曲有小令、套曲之分,《天凈沙》是小令。曲與詞體式相近,都按調填詞,但較詞明快自由。

  2、通過想象,把握意境。

  作者在曲中只是列舉幾種事物,沒有使用動詞或關聯詞,即形成一幅有形象,有色彩,有氣氛,有韻味的圖畫。

  通過想象,描述圖景,切忌硬譯:

  深秋的黃昏,一個風塵仆仆的游子,騎著一匹瘦馬,迎著陣陣冷颼颼的西風,在古道上獨行。他走過纏滿枯藤的老樹,看到即將歸巢的暮鴉在樹梢上盤旋。他走過橫架在溪流上的小橋,來到溪邊的幾戶人家的門前,這時太陽快要落山了,自己卻還沒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將是一個漫漫長夜,不禁悲從中來,肝腸寸斷。

  3、總結:點評想象,點明《天凈沙》的藝術成就。

  元代散曲家馬致遠,早年熱衷功名,屢不得志,漂泊生涯二十余載,本曲乃漂泊生涯體驗的結晶,是作者用血與淚寫成的,元曲中的“絕唱”,元人譽為“秋思之祖”,近代王國維贊其“寥寥數語,深得唐人絕句妙境”,是“小令之最佳者”。

  4、布置作業:

  改寫本曲為一篇200字左右的小。

  二、課堂練習:閱讀

  一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1、從詩的體裁看,它是一首體詩,從表達方式看,它是一首_____寫景詩。

  2、詩中最能反映作者的博大胸襟的詩句是。

  3、最后兩句與詩的正文的關系是。

  4、本詩以字統領全篇,先寫景,然后寫景,借景抒情,表現了詩人。

  二

  錢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

  5、表現了詩人行蹤的詩句是。

  6、表現是“春行”的詩句是。

  7、表現作者騎馬游西湖的詩句是。

  8、詩中運用對仗的句子是。

  三、老師點撥

  1、從詩的體裁看,它是一首樂府體四言詩,從表達方式看,它是一首感懷寫景詩。

  2、詩中最能反映作者的博大胸襟的詩句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3、最后兩句與詩的正文的關系是最后兩句是樂章結尾時的套話,與正文無直接關系。

  4、本詩以觀字統領全篇,先寫實景,然后寫虛景,借景抒情,表現了詩人寬廣的胸懷和豪邁的氣魄。

  5、表現了詩人行蹤的詩句是。

  6、表現是“春行”的詩句是。

  7、表現作者騎馬游西湖的詩句是。

  8、詩中運用對仗的句子是。

  【板書設計】

  古代詩歌五首

  觀滄海曹操東漢四言樂府登山望海

  次北固山下王灣唐朝五言律詩駕舟揚帆

  錢塘湖春行白居易唐朝七言律詩賞花觀鳥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辛棄疾南宋宋詞夏夜出行

  天凈沙秋思馬致遠元代元曲悲秋思鄉

  【課后小結】

  在教學過程中應重視點撥,讓學生準確理解五首詩的思想及主旨,能當堂準確流暢地背誦。

  詩歌教學設計 篇2

  活動目標:

  1、學會朗誦詩歌,理解詩歌內容

  2、發展幼兒想象力與創造力,學會初步的創遍詩歌

  3、培養幼兒良好的情感,增加親子關系

  活動準備:

  課件、小蜜蜂等動物頭飾若干

  活動過程:

  1、通過談話,引出主題:

  師:"小朋友,三月八日是什么節日?(婦女節,媽媽的節日……)

  你們愛不愛自己的媽媽?你們都是怎么愛媽媽的?(幼兒討論)

  你們都很愛自己的媽媽,那許多小動物也有它們最最喜歡的,你們想不想知道它們都愛什么呢?"

  2、出示課件

  1)小魚最愛什么?

  2)小鳥最愛什么?

  3)小星星最愛什么? 4)小朋友最愛什么?

  (幼兒依次討論,豐富幼兒詞匯)

  3、教師完整示范詩歌

  4、教師邊展示課件,邊朗誦詩歌,幼兒跟讀

  5、創遍詩歌:請幼兒根據教師出示的頭飾說出各個小動物最喜歡的事物,并引導幼兒根據詩歌的形式進行創編。

  活動結束:

  1.總結,教育幼兒愛自己的媽媽,聽媽媽的話,做懂事的好孩子。

  2.聽音樂《我的好媽媽》走出活動室去做游戲。

  詩歌教學設計 篇3

  【活動設計】

  在晴空萬里的時候,白云是天空的畫家,一會兒把天空變成一副有山有水的山水畫,一會兒把天空變成小動物的樂園,羊兒吃著草,馬兒奔跑;云層奇妙的變化讓人浮想翩翩。陰天或即將下雨的時候,云的變化更加有氣士和壯觀。在秋高氣爽的季節,我喜歡帶領著幼兒到戶外的草地上或坐著或躺著,仰望天空凝視著瞬間萬變、變幻莫測的白云,幼兒邊看邊說,你看這朵云像只羊,這朵云像朵花,這朵云像只小雞,這朵云像匹馬…,這時幼兒想象的翅膀開始飛翔;在烏云密布的時候,我也喜歡讓幼兒站在走廊里,看云隨著大風上下翻滾,由遠而來的磅礴氣勢,感受大自然的神奇。《白云》這首詩歌把云的神奇變化,用形象生動的詩歌語言表現出來,非常適合我班幼兒的興趣,為此我設計了這一活動。

  【活動目標】

  1、喜歡并樂于大膽地朗誦詩歌,感受詩歌的意境美。

  2、理解詩歌的內容和含義,嘗試并學習仿編詩歌。

  3、能從詩歌中體會白云的奇妙變化,豐富和拓展幼兒的想象能力

  【活動重點】

  學習詩歌的格式,掌握詩歌中的詞匯,豐富幼兒的語言。

  【活動難點】

  理解詩歌的語言

  【活動準備】

  知識準備;帶領幼兒到戶外觀察和凝視變幻莫測的白云,感受云在瞬間發生的變化。

  物資準備;分級閱讀教師和幼兒的用書。

  環境準備;幼兒參與運用棉花、廢舊材料制作的云朵。教室內上空的頂部布置有各種不同的云彩的天空。

  【活動過程】

  一、導入部分:

  小朋友們,今天老師有一個謎語,請你們仔細聽后想不想;猜一猜

  身體輕又輕,空中來旅行。

  有時像棉絮,有時像魚鱗。

  引出詩歌《白云》。

  二、學習詩歌:

  1、小朋友說一說云在天空是怎樣變化的,為什么說它一會像棉絮,一會像魚鱗,云還會變成什么?

  2、請幼兒自由翻閱詩歌,相互探討。

  3、提問:圖上的云你覺得像什么,鼓勵幼兒大膽說出自己看到的和想象的。

  4、教師朗誦詩歌,幼兒欣賞。

  5、提問:詩歌中都說了云像什么?你覺得想不想?你喜不喜歡這首詩歌?

  6、分段朗誦詩歌,教師和幼兒一起朗誦,翻閱教師的大圖書。

  7、播放錄音帶,師幼一起看大圖書,朗誦詩歌,引導幼兒理解感知詩歌的意境美。

  三、體驗創新和成功的快樂。

  1、小朋友除了我們學的詩歌中白云的變化以外,白云還能變成什么,你能不能用詩歌的語言說出來,啟發幼兒大膽的想象。

  2、將幼兒仿編的詩句組合成一首詩歌,進行朗誦。

  四、結束活動。

  小朋友自選圖片“白云“太陽”“月亮”“星星”,放入自己的小書包,回家和家長說一說玩一玩。收拾圖書,整理物品。

  活動延伸:

  園內延伸將圖片“白云”“太陽”“月亮”“星星”掛在教室內,和投放到圖書區,便于幼兒自我創編詩歌和進行講述活動。

  家庭延伸:請家長帶領幼兒去仰望天空,讓幼兒感受感知大自然的神奇,展開幼兒想象的翅膀,學習詩歌的語言。

  創新意圖

  我在教案中沒有首先給出詩歌,而是讓幼兒去想象云的奇妙變化,然后在來學習詩歌,我想幼兒學習詩歌的目的是讓幼兒理解詩歌的語言和意境,從而豐富幼兒的語言和詞匯量,為創編和仿編詩歌打下基礎。

  詩歌教學設計 篇4

  活動目標:

  1、通過傾聽故事,理解古詩中“復”、“待”、“蹉跎”、“暮”、“墜”等字、詞的含義。

  2、欣賞并理解古詩,能初步發現古詩語言的特點。

  3、從不同的角度去感受古詩,知道每個人都應該珍惜時間。

  4、萌發對文學作品的興趣。

  5、引導幼兒在古詩中學習,感悟生活。

  活動準備:

  1、相關圖片。

  2、古詩錄音帶一盒。

  活動過程:

  1、欣賞、理解故事《等明天》。

  指導語:為什么下雨的時候小猴子沒有地方躲雨?

  2、完整欣賞古詩《明日》,初步發現古詩語言的特點(用簡練的語言表達豐富的內容和深刻的寓意)。

  指導語:詩歌里說了些什么?哪些地方你聽懂了,哪些地方你不明白?

  3、再次欣賞古詩,理解古詩中的字、詞及古詩所表達的含義。

  指導語:這首古詩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

  4、師生完整欣賞并朗誦配樂古詩。

  附:

  明日歌

  (清)錢鶴灘

  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

  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

  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來老將至。

  朝看東流水,暮看日夕墜。

  百年明日能幾何,請君聽我明日歌。

  活動反思:

  《綱要》在語言領域中提出:“發展幼兒語言的關鍵是創設一個能使他們想說、敢說、喜歡說、有機會說并能得到積極應答的環境”以及要“鼓勵幼兒大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發展幼兒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

  古詩工于音韻,注重意境,句式工整,朗朗上口,是一種很好的文學作品形式。怎樣讓幼兒通過活動記住一首古詩,并了解含義呢?古詩的選擇最為重要,既要簡單易懂,又要便于幼兒用語言、動作來表現。

  詩歌教學設計 篇5

  一、推敲字詞

  晴景王駕

  雨前初見花間蕊,雨后全無葉底花。

  蜂蝶飛來過墻去,卻疑春色在鄰家

  王安石改“飛來”為“紛紛”,

  因為:只有蜂忙蝶亂的側寫妙筆才能令人真實地感受出晚春雨后特有的美景。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怨”字明顯用了擬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濺”、“驚”二字,不僅用字新鮮,而且增添了詩人感時恨別的內心痛苦。

  “流光容易把人拋,

  紅了櫻桃,綠了芭蕉。

  “紅”與“綠”道出了感嘆時序匆匆,春光易逝的這份兒“著色的思緒”。閨怨王昌齡

  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裝上翠樓。

  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前兩句寫少婦經過梳妝打扮之后,興沖沖地登上翠樓,去賞春景。這時候,作者用了一個“忽”字,取漫不經心而恰到好處之意。所遇者:闖入眼簾的柳色,使她想起了當年與丈夫折柳送別的場景,想起了丈夫,不禁傷感。這是一位滿臉稚氣的少婦。一個“忽”字將這種情緒上的變化寫得淋漓盡致,耐人尋味。

  應是水仙梳洗罷,一螺青髻鑒中心。(雍陶《題君山》)

  整個詩句寫君山之美,作者先以青髻的量詞“螺”為喻體,說明水仙剛剛梳洗罷的烏黑發髻高高蓬起,就像螺殼那樣的形狀,真是美麗至極。作者又想象洞庭湖是水仙的一面鏡子,仿佛水仙正對著鏡子欣賞自己的青髻,娟秀挺拔的君山恰似鏡中的螺形發髻高聳的樣子。這種聯想絕妙奇特,后面的聯想完全是在前面“螺”這個量詞比喻的基礎上形成的,可見“螺”的美化作用的分量。

  如何解答煉字型試題?

  提問方式:這一聯中最生動傳神的是什么字?為什么?

  提問變體:某字歷來為人稱道,你認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古人作詩講究煉字,這種題型是要求品味這些經錘煉的字的妙處。答題時不能把該字孤立起來談,得放在句中,并結合全詩的意境情感來分析。

  答題步驟:

  (1)解釋該字在句中的含義。

  (2)展開聯想把該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點出該字烘托了怎樣的意境,或表達了怎樣的感情。

  南浦別白居易

  南浦凄凄別,西風裊裊秋。

  一看腸一斷,好去莫回頭。

  前人認為,“看”字看似平常,實際上非常傳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這種說法嗎?為什么?

  答:同意。

  看,在詩中指回望。

  離人孤獨地走了,還頻頻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腸寸斷。此字讓我們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淚眼朦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只一“看”字,就淋漓盡其所有致地表現了離別的酸楚。

  你記得跨清溪半里橋,舊紅板沒一條,秋水長天人過少。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樹柳彎腰。

  問題:試分析“剩”字的表達效果

  “剩”字有殘存、殘余的意思。一個“剩”讓人感覺眼前出現的不僅是孤獨之柳,而且是昔日眾多柳樹中的殘存之柳、僅存之柳。給人今不如昔、感時傷懷的無限凄涼之感。

  菩薩蠻(李白)

  平林漠漠煙如織,寒山一帶傷心碧。暝色入高樓,有人樓上愁。

  玉階空佇立,宿鳥歸飛急。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

  請簡要分析“空”字在表情達意上的作用。

  “空”在文中是“白白地、孤獨、形單影只”的意思。

  抒情主人公佇立在玉階,癡癡地、徒勞地茫然望著暮色中歸飛的宿鳥。鳥歸人不歸,觸景生情,引起無限愁思。

  “空”字表達了抒情主人公苦苦等待而沒有結果的孤寂、惆悵的感情,增添了全詞的“愁”味,使主題更加鮮明。

  二、語言風格

  清新絢麗平淡(質樸)明快含蓄簡潔(洗煉)

  1、清新:用語新穎,不落俗套。

  如杜甫《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2、平淡(質樸、自然):

  其語言力求樸素,不追求辭藻的華麗,顯出質樸無華的特點,但平淡之中蘊涵著深意。

  如陶淵明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表面看來句句平淡,平淡之中蘊涵著詩人超脫塵世,悠然自得的情趣。人評其詩“平淡而思致”。

  3、絢麗:其特點是有富麗的詞藻、絢爛的色彩,奇幻的情思。

  如杜甫的《觀山水圖》“紅浸珊瑚短,青懸薜荔長”辭藻華麗,對仗工整,每句開頭的“紅”“青”顏色詞語構成一幅色彩鮮明的畫面。

  4、委婉(含蓄):

  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敘述,而是曲曲折折的傾訴,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發,或欲說還休,讓讀者去體味。如杜牧的絕句,李清照后期的詞。

  如李商隱的《夜雨寄北》本意在于表達作者對妻子的懷念,但是沒有直接寫出,而寫了“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5、悲慨:

  即悲壯慷慨,寂寥蒼勁的藝術風格。此風格的作品,含思悲壯,出語高昂,充滿著對時代的感慨,或雄才不得志于時,或感時傷亂,憂國憂民,心中郁結,憤慨不平。

  如陳子昂《登幽州臺歌》“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6、雄奇:氣勢雄偉,立意奇特。

  如李賀《夢天》中的“遙看齊州九點煙,一泓海水杯中瀉”就是說九州小得象九個煙點,大海小得象杯中之水。

  7、奔放:直率有氣勢

  如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詞句,將滾滾長江與歷史長河融為一體,凸現了歷史蕩滌千古風流的奔放氣勢,使讀者體味到作者兀立江岸對景抒情的壯懷氣魄

  8、沉郁:

  用一種蒼老遒勁的筆調去描繪廣闊的社會生活,而在所描繪的生活畫面上籠罩著凝重深沉的憂郁色彩和悲劇氣氛,配之相適應的嚴格詩律和鏗鏘的音韻。

  如杜甫的“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詩歌語言的個人風格

  陶淵明的樸素自然杜甫的沉郁頓挫白居易的通俗易懂李白的豪邁飄逸

  王昌齡的雄健高昂杜牧的清健俊爽李商隱的朦朧隱晦王維的詩畫一體

  溫庭筠的綺麗香艷高適的悲壯蒼涼李清照的纏綿悱惻陸游的悲壯愛國

  (孟)郊寒(賈)島瘦“韓孟詩派”的奇崛險怪

  品味語言風格

  提問方式:這首詩在語言上有何特色?

  提問變體:請分析這首詩的語言風格。談談此詩的語言藝術。

  解答分析:這種題型不是要求揣摩個別字詞運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詩表現出來的語言風格。能用來答題的詞一般有:清新自然、樸實無華、華美絢麗、明白曉暢、多用口語、委婉含蓄、雄渾豪放、筆調婉約、簡練生動……

  答題步驟:

  (1)用一兩個詞準確點明語言特色。

  (2)用詩中有關語句具體分析這種特色。

  (3)指出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春怨

  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

  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

  請分析此詩的語言特色。

  此詩語言特點是清新自然,口語化。

  “黃鶯兒”是兒化音,顯出女子的純真嬌憨。“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用質樸的語言表明了打黃鶯是因為它驚擾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夢。這樣就非常自然地表現了女子對丈夫的思念之情。

  長干曲四首(其一)崔顥

  “君家何處住?妾住在橫塘。”

  停舟暫借問,或恐是同鄉。

  問:品評這首詩歌語言上的特色。

  這首詩歌的的語言樸素自然,明快清新,有如民歌。何處住,在橫塘,通過自問自答的對話形式,采用樸素的口頭語言,不加雕琢,烘托出一個素樸真率的船家女形象。

  詩歌教學設計 篇6

  一、教學目的

  1、指導學生反復誦讀《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和《天凈沙·秋思》,想象詩中情景,體會詩人的情感。

  2、引導學生揣摩詩中的典型意象在詩歌表達中的作用,并在勾連其他詩歌中加深理解,在情境中提高鑒賞詩歌的能力。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引導學生揣摩詩中的典型意象在詩歌表達中的作用。

  2、在情境中,提高鑒賞詩歌的能力。

  教學難點:

  勾連其他詩歌,引導學生加深對古詩意象的含義與作用的理解。

  三、教學策略

  本課主要采用朗讀法、賞讀評議法、活動法等教學方法,此外與直觀形象的多媒體結合,更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1、學生對古詩的感知是通過朗讀來完成的。

  2、自主學習,將自學中遇到的問題留下來質疑問難,通過生生、師生之間的交流加以解決,教師在點撥時授以學法指導。

  3、在課文解讀中設置好問題角度,激發學生多向思維。引導鼓勵學生大膽交流,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口頭表達能力。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導語:同學們,在我國古代文學寶庫中,唐詩、宋詞和元曲是重要的藝術經典。今天我們要一起來學習一首唐詩:《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一首元曲:《天凈沙·秋思》,并且一起探索這兩首詩歌中的意象。

  【設計意圖】明確課堂學習任務,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二)整體感知

  1、作家梁曉聲說:讀書是一種幸福,老師要補充一句:讀詩是一種更大的幸福。老師讀,同學們認真聽,標出易讀錯的字音,聽清節奏。

  2、現在請同學們自由的大聲朗讀詩歌。(仿讀,讀準字音,重音、節奏。)

  3、指名說說讀詩的感受,并試著讀出自己的感受,師鼓勵肯定。

  【設計意圖】營造情境和引導整體感知詩歌的內容和情感。

  (三)學習《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了解“意象”。

  1、賞析詩中的意象。

  (1)介紹“意象”的概念。

  古詩中的意象,可以這樣理解:象:詩中所寫之“景”,所詠之“物”。意:借景所抒之“情”,詠物所言之“志”。意象就是融入了作者情感的景和物。詩人的思想感情,借意象來表達、傳遞。

  (2)介紹本詩寫作背景。

  得知好友王昌齡仕途屢遭挫折,被貶龍標,李白深表同情和關切,寫詩遙表關懷,希望帶去一點慰藉,分擔他的愁苦。李白在詩中選取了哪些景和物呢?(楊花、子規、明月等)

  (3)楊花和子規是什么?有什么特點?(楊花,柳絮,是漂泊無依的形象。子規即杜鵑,啼聲哀切,“杜宇聲聲不忍聞”。)

  (4)景物紛繁,作者選取它們是隨手拈來還是有意挑選呢?如果你是李白,猜一猜他選這些意象的原因。用“我選這些意象的原因是……”的句式表達。(一切景語皆情語,詩人特選楊花和子規,不僅因為它們能點明暮春時節,還由于它們能烘托凄涼、悲惋的氛圍,以寄寓作者嘆飄零、感離恨的特定情感。)

  2、有感情地朗讀,體會其中的嘆息感傷之情。

  3、師生共同總結詩歌意象的內涵和它在詩歌鑒賞中的作用。

  (四)學習《天凈沙·秋思》

  1、學生自讀詩歌,找到詩中描繪的意象。(先獨立思考,再小組交流,最后匯報學習成果)

  2、本詩一詞一景,把多個意象直接組合在一起,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描繪了一幅蕭瑟悲涼的深秋晚景圖)請同學們根據自己對詩中意象的理解,發揮聯想和想象,用第一人稱來描述這個畫面。其他同學隨他的描述來體悟詩情(表現了漂泊他鄉的游子的悲哀與惆悵)

  3、有感情地朗讀。

  渲染情境:干枯的藤、衰老的樹,樹上棲息著黃昏歸巢的烏鴉。小小的橋、潺潺的流水,近處坐落著幾處人家。古舊的道路、蕭瑟的秋風,走來一匹疲憊不堪的瘦馬。夕陽已經朝西方落下,思家懷鄉的漂泊人還遠在天涯。

  師生共同朗讀《天凈沙·秋思》。(低緩憂傷)

  4、當堂背誦積累。

  古詩不僅要欣賞,更需要積累。請同學們背誦這兩首古詩。(當堂練背,試背。沒背好的課后背誦并默寫)

  【設計意圖】加深對詩歌中意象的內涵和作用的理解。

  (五)拓展積累

  你還知道哪些詩歌中的典型意象?舉出具體的詩句為例,分析這種意象寄寓的是作者怎樣的情感。

  舉例如明月、蟬、柳、紅豆等。

  【設計意圖】更進一步地加深對詩歌中意象的內涵和作用的理解。

  (六)布置作業

  朗讀課本后“積累與拓展”第五題中的詩句,課下搜集整理其他借明月抒發思鄉懷友之情的詩句,并按照作者的生平經歷分類(如遭貶流放、戰亂流離、在外求學……)。

  【設計意圖】閱讀積累更多詩歌,并搜集整理中加深對古詩中意象的含義與作用的理解。

  詩歌教學設計 篇7

  教學要點

  1、理解詩歌的思想內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2、學習以意逆志,知人論世的詩歌鑒賞方法,提高詩歌鑒賞的能力。

  3、學會比較閱讀,積累一定量的詩歌,能分析文中“比興”的用法和作用。

  教學重點難點

  1、體會作者思想感情的變化過程,把握文中對比和“比興”手法的運用

  2、理清詩歌的層次,體會作者思想感情的變化過程。

  教學方法

  誦讀法,討論法

  教學過程

  一、背誦《湘夫人》導入新課

  二、結合之前的詩歌學習,歸納鑒賞詩歌的一般步驟。

  1、讀懂大意;

  2、知人論詩;

  3、領悟情感;

  4、賞析技巧

  三、欣賞詩歌

  (一)讀懂大意

  明確體裁、讀準字音、把握節奏

  1、讀懂大意之體裁:聯想比較學過的詩歌體裁和樂府古詩

  《行路難》是樂府雜曲,本為漢代歌謠,晉人袁山松改變其音調,創制新詞,流行一時。鮑照《擬行路難》共十八首,歌詠人生的種種憂患,寄寓悲憤。本文是第四首。

  2、讀懂大意之讀音、節奏;

  3、同位合作,根據大意試背誦

  (二)知人論詩

  1、就全詩或自己感受最深的某句詩談一談自己的理解,并通過朗讀體現自己的理解。

  2、示范誦讀,引出以意逆志,知人論世的詩歌鑒賞方法。

  ①交流有關鮑照的生平經歷和寫詩的背景

  補充時代背景:我國魏晉南北朝時期,實行門閥制度,造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局面。門閥制度阻塞了寒士的進仕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懷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學作品中,就成為這個時期文學的一個特色。

  ②領悟詩歌主旨:

  詩人的人生之路難嗎?是怎樣的難?

  鐘嶸《詩品》說鮑照“才秀人微,取湮當代”,本詩即是詩人的不平之鳴。抒發了詩人懷才不遇的憤懣之情。

  (三)領悟情感

  1、領悟作者的劇烈情感變化,把握詩人情感變化的過程

  問題探究:詩人認命不認命?

  結論:處在“認命”與“不認命”的矛盾中。先似乎“認命”了,后又似乎“不認命”,最后似乎還是“認命”了。

  2、具體品味詩人是如何表現這種矛盾的思想情感的?

  ①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現手法?說明了什么道理?

  明確:運用了比興的表現手法。詩人拈出瀉水流淌這一自然現象作為比興,引出對社會人生的無限感慨。說明了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勢流向各方一樣,人的遭際也是被家庭門第的高低貴賤決定的。

  ② 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結合全詩看,作者對此有怎樣的看法?

  明確:“命”指門第決定人生,有什么樣的門第就有什么樣的遭遇。作者認為非常不公平,但沒法改變,這里只是表面上認命了,實是對不公平社會發出憤怒的控訴。

  ③ 第五、六句塑造了一個什么樣的形象?

  明確:以非常精練的筆法,生動形象地刻畫出詩人悲愴難抑的情態。(提示:酌酒原為排遣愁緒,然而滿懷郁結的悲愁豈是區區杯酒能驅散的?“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澆愁愁更愁”,平添的幾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瀾,詩人趁著酒意擊節高歌,唱起了悲愴的《行路難》,將一腔悲憤傾瀉出來。長歌當哭,這是何等悲烈景況。讀者從這舉杯驅愁卻大放悲聲的情節中,亦可想見其悲其愁的沉郁了。

  ④ 第七、八句寫出了什么感情?

  明確:第七句是對前面幾句的總結,詩人對那驅不散的愁苦,實系于對世事的感慨,心并非無知無覺的木石,理的勸喻,酒的麻醉,都不能使心如槁木,用反問的句式,沖決了自我克制的堤防,使全詩的情感達到了高潮。表達了詩人的抗爭。第八句表達的是作者心中的無奈,“豈無感”越是激昂,“不敢言”的痛苦就越是深沉。兩句構成了一種鮮明的對照,將詩人忍辱負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狀況表現得淋漓盡致。

  總結:

  乍讀之下,似乎詩人心平氣和地接受了“人生亦有命”的現實。其實,他是用反嘲的筆法來抨擊不合理的門閥制度:地,豈是平的?瀉水于地,難道不是依照各自高下不同的地勢而流向各方嗎?一個人的遭際如何,猶如瀉水置地,不是也被出身的貴賤、家庭社會地位的高低所決定了嗎!

  “瀉水”四句言不當愁;接下去寫借酒澆愁:“酌酒以自寬,舉杯斷絕歌路難。”滿懷的悲愁豈是區區杯酒能驅散的?詩人擊節高歌唱起了凄愴的《行路難》。面對著如此不合理的現實,詩人“心非木石豈無感”?理的勸慰、酒的麻醉,難道就能使心如槁木嗎?當然不能。全詩的感情在這句達到高潮。緊接著卻是一個急轉直下:“吞聲躑躅不敢言。”詩情的跌宕,將詩人忍辱負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狀態表現得淋漓盡致!

  (四)賞析技巧

  概括本詩的寫作風格:此詩的語言近似口語,明白曉暢。詩歌的情感時而壓抑,時而奔放,將復雜的心理歷程表現的曲折婉轉。

  四、拓展:讀出搜集的一些懷才不遇的文人的詩詞,體會他們對待人生之路的艱難有怎樣不同的態度。

  李白《行路難》——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蘇軾《定風波》——一蓑煙雨任平生

  《念奴嬌赤壁懷古》——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王勃《滕王閣序》——孟嘗高潔,空懷報國之心;阮藉猖狂,豈效窮途之哭!

  五、總結全文

  個人的命運與所處的時代息息相關,千百年來,多少文人雅士,“才秀”而“人微”,有才而無望,“英雄無用武之地”。“馮唐易老,李廣難封”,這是千古的悲愴。值得慶幸的是,我們生在了一個可以自由施展才華的大好時代,只患己之不能,不患人之不己知,我們要做的,只剩下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個“德美才秀”的人,我們的時代,是可以大有作為的!

  【板書設計】

  擬行路難鮑照

  認命——不認命——認命

  ︱︱︱

  抨擊悲憤無奈

  詩歌教學設計 篇8

  教學目標:

  1. 能流暢地背誦并能默寫。

  2. 能自如地說出詩歌的意思。

  3. 能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4. 嘗試改寫成記敘文。

  教學重點:

  品味語言,體會意境,誦讀并背誦。

  教學方式:

  以誦讀為主。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介紹古代詩歌的有關常識,使學生對詩歌有大致印象。

  一.從誦讀曹操的《龜雖壽》入題。

  二.一生讀,正音:碣、澹、竦、峙、瑟、詠

  三.教師范讀,字正腔圓,感情飽滿。

  四.齊讀,響亮整齊

  五.簡析:(學生討論)

  1. 作者看到了哪些景物?其中哪些是實寫,哪些是想像的?

  教師明確:第一層(開頭兩句):交代觀海的地點,“觀”字統領全篇。

  第二層(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寫海水和山島。

  海水蕩漾,山島聳立——動靜相映,顯示了大海的遼闊和威嚴。

  樹木百草,秋風洪波——靜動相配,顯示了大海的驚人力量和宏偉氣象(實景)

  第三層(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像來表現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氣概。(虛寫)

  最后兩句是附文,是為和樂而加,與詩無關。

  2. 說說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六.比較閱讀:

  請同學欣賞課件《沁園春 雪》,請同學感受兩偉偉人在詩風的相同點或異同點。學生自由暢談。

  (設計意圖:通過比較閱讀幫助同學更好地理解了當時曹操已削平北方群雄,又打垮了烏桓和袁紹殘部,紡一北方,如果消滅南方割據勢力,就可以實現蕩平宇內,一統天的宏偉目標了,詩中表現出自己的偉大抱負,闊大的胸襟。自然理解了課后的研討和練習第一小題)

  次北固山下

  一.導入:如果說曹操的《觀滄海》是抒寫偉人的宏闊氣度和偉大志向的大篇,那么王灣的《次北固山》一詩只能算是反映兒女情長的小詩。抒寫鄉愁別緒也是古代詩歌中的一大主題。

  二.感知全詩:學生大聲讀詩。

  思考:詩的四聯各寫了什么內容?四聯之間有什么聯系?

  哪些詩句直接表達了思鄉之情?

  同學討論明確:

  第一句(首聯),交代詩人在船上,想像到鎮江后還要乘驛車到別處,暗指旅途奔波之勞。

  第二句(頷聯),描寫船上所見之景。

  第三句(頸聯),即寫景又點明時令。

  第四句(尾聯),詩人離家已久,尚不能歸,見到此景,自然想到借雁足來傳遞家書了。

  直接表達思鄉之情。

  四句之間相為因果,渾然一體。

  三.研讀賞析

  請同學閉眼想像“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是怎樣的一種景象?

  (設計此題目的:培養學生抓住詩眼,評析詩人精妙的用詞。如本詩中“闊”是潮平的結果。一個“正”字寫出了當時“順風”“和風”的特點。

  第二課時

  課型:活動課《白居易眼中的西湖》討論會

  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抓住詩眼來賞析古詩的習慣。

  2.培養學生在問題探討過程中合作、包容、傾聽等處事風格。

  一.課前安排:課前先布置學生自找資料,在語文筆記本上摘錄好

  二.四人小組討論交流自己的收集和賞析心得。

  三.課堂小結:這堂課我學會了什么。

  第三課時

  教學內容:《西江月》《天凈沙 秋思》

  西江月

  導入新課:學生齊背前三首詩,鞏固已上內容。前面我們學習了有“建安風骨”的代表作《觀滄海》,品味了王灣詩中的淡淡的思鄉愁緒,領略到了白居易詩中西湖的早春風光。今天讓我們一起去領略南宋愛國詞人筆下的農村夏夜的清新景色。

  一.學生自由朗讀,思考下列問題。

  1.這首詞分上下兩片,各寫了什么內容?

  2.表達了詞人怎樣的心情?

  要求:

  1. 學生用自己的話來描述詩人筆下景象,要求細致生動,可以適當發揮自己的想象來補充詩句的空間。

  2. 詩人當時的心情怎樣,可以用一兩個詞語來表達(閑適)

  二.研讀賞析:

  詞人為什么要夜行?夜行的時間長不長?從哪些詞語可以看出?

  “忽見”一詞有什么表達作用?

  教師明確:“蟬鳴”可見天氣酷熱,天氣變化從“明月”至“七八個星天外”,要有時間,可見夜行之長。夜行遇雨,要尋避雨之處,忽見自己所找的對象,自然就有了喜出望外之情。上片寫景烘托作者的那種閑適自在的鄉下生活。

  課堂作業:《天凈沙秋思》是一首抒寫鄉愁的名篇,同桌試著用講故事的形式給自己的同座描繪一下。(設計意圖:本詩只用28個字,就把一個長期漂泊他鄉的游子的悲愁情緒表現出來了,但文中似不見一人,讓學生閱讀品味用自己的語言來描繪這詩中之景,可以讓學生同樣感受到詩歌語言的精妙)

  詩歌教學設計 篇9

  【教學重點】

  1、朗讀訓練。

  2、賞析詩歌的語言。

  3、理解詩歌的主旨。

  【教學過程】

  一、課文導入

  同學們,在第一單元里,我們學習過現代詩《在山的那邊》。詩人在詩歌中寫道:“在山的那邊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同學們,這里的“海”指的是什么呢?是指理想的境界。那么,什么是理想的境界呢?人生為什么要有理想?我們應當樹立什么樣的理想?如何才能實現自己的理想?著名詩人流沙河的哲理詩《理想》,同樣會“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

  簡介流沙河:原名余勛坦。在幾十年里曾擔任眾多報刊雜志的編輯,出版作品20余種。

  二、朗讀課文

  學生分工合作,形式多樣。

  三、研討與賞析

  1、讀出你最喜歡的一段,說說喜歡的原因,讓我們分享你的發現。同時提出你有疑難的地方,讓我們為你解答。

  如:

  第1節:采用比喻、頂針的修辭方法。作用是使語言形象、生動,在形式上環環相扣,在內容上步步推進。這一節總說理想是前進的方向,在全詩中起到統領的作用。

  第2節:理想有時代性,層次性。 教師啟發學生舉例證明。

  第3節:不同歷史時期的不同理想,連綴在一起,正像“珍珠鏈”一樣,推動著歷史的前進。理想也如同“脊梁骨”,是推動歷史前進的精神支柱和動力。

  第4節:理想使人明確方向。 實現理想的艱巨性、長期性。

  第5節:A、理想使人積極樂觀。B、理想使人斗志頑強。C、理想使人永遠年青。D、理想使人充滿活力。理想給人力量。

  第6節:犧牲個人利益,卻獲得了為理想而奮斗的幸福感和實現后的喜悅。理想應該是崇高的社會理想,而不是為了個人利益。

  第7節:制造某種物品時附帶產生的物品叫“副產品”。崇高的理想追求的是社會進步、人類幸福等,決不是個人榮譽。理想的實現可能給會個人帶來榮譽,但這正像“副產品”不是主要的。在這里作者告訴我們,應當正確對待榮譽。遭人誤解所以辛酸。胸懷理想,為理想奮斗的志士便享受著斗爭的快樂。

  第8節:教師引導學生舉出實例,加深對課文的理解,認識理想的人生意義。 例如屈原,張海迪。 大寫的人是偉大、崇高、真正的人。

  第9節:任何人都可以樹立理想。上一節是從正面寫,這一節是從反面寫。第三、四句是兩個倒裝句,分別強調“給罪人新生”和“喚浪子回頭”。典型意義是連“罪人”和“浪子”都因為有理想而改變了自己,何況是一般人呢。

  第10、11節:第10節從被動方面寫理想被曲解、玷污和糟蹋,應該怎么辦。第11節寫有些人因主動放棄理想而產生的后果。對比。主動與被動對比,“平凡的人因為有理想而偉大”與“英雄失去理想,蛻為庸人”對比。不能換,“蛻”是由好向壞轉化,而“變”可變好也可變壞。

  第12節:鼓勵人們樹立理想,不懈奮斗。這樣才能獲得豐碩的收獲。總結全文。對未來充滿信心。

  四、結構探索

  請同學們總結一下,這篇課文的結構形式是怎樣的?

  提示:總分總。(板書)

  理想的意義(1)

  歷史意義(2、3)

  人格意義(4、5、6、7)

  人生意義(8、9、10、11)

  鼓勵人們樹立遠大理想,并為之奮斗(12)

  五、課外拓展

  1、說說《理想》與《在山的那邊》的異同。

  提示:理想實現的漫長性、必然性。

  2、組織學生對照課文,聯系自己,談談應怎樣樹立遠大理想,并為之努力奮斗。讓學生自由論談,教師給予必要的點撥,使學生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六、你眼中的詩歌

  美:

  形象美──通過具體的形象抒發感情、闡明道理(不直白說出)。

  語言美──如運用比喻、擬人、排比、對偶等修辭。

  音樂美──詩歌講究押韻。

  七、試模仿其中的一段語言形式,寫一首小詩

  寫作對象不限,可以兩人合作,也可以四人合作。

  如仿照第一詩節:

  愛心是風,卷來濃密的云;

  愛心是云,化作及時的雨;

  愛心是雨,滋潤久旱的樹;

  愛心是樹,為你撐起綠陰。

  再如,仿照第二節(師作)

  饑餓的時候,幸福是一塊面包;

  口渴的時候,幸福是一掬清泉。

  下雨的時候,幸福是一把小傘;

  炙烤的時候,幸福是一片綠陰。

  八、教師小結

  同學們,我們朗讀、研討和賞析了這首詩歌,掌握了詩歌的基本結構,理解了詩歌的主要內容,體會了詩歌的形象化語言,并深入地談了學習體會。理想猶如航標燈,它指引著我們的人生之旅。愿大家從小樹立崇高的理想,并為實現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奮斗。我想,一個有理想的人,一定是一個精神生活很充實的人,也一定是一個很高尚的人。

  詩歌教學設計 篇10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有感情地反復朗讀并背誦四首詩歌。

  (2)了解古代詩歌體裁的有關知識和這四首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

  (3)品味詩句,感悟詩歌意境,提升賞讀詩歌的能力,提高古詩文修養。

  (4)了解詩歌情景交融的特點,培養學生朗讀古代詩歌的節奏感。

  2.過程與方法

  (1)在反復的誦讀中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把握詩歌意境,感悟詩人的思想感情,培養學生解讀、鑒賞詩歌意象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在反復朗讀中啟發閱讀興趣,領會詩歌的意境美、語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2)培養學生熱愛自然的審美情操。

  重點難點

  重點:誦讀詩歌,引導學生領會詩歌的意境美,感受詩歌的語言美。

  難點:引導學生進入詩歌意境,運用想象感悟詩歌內容。

  課時安排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批注

  觀滄海

  曹操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請學生講一個曹操的故事。

  2.教師作簡評,引出曹操的遠大抱負。

  二、朗讀詩歌,整體感知

  1.簡介作者曹操及背景。

  2.(1)播放錄音,讓學生聽準字音,把握四言詩的誦讀節奏。

  提示:詩歌節奏可以按音節兼顧意義來劃分。四言詩每句一般讀成“二二”節拍,如: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2)教師聲情并茂地配樂范讀,通過富有魅力的節奏、韻律,直觀地再現詩歌的音韻美。學生輕聲跟讀。

  (3)指名學生朗讀或集體朗讀。

  播放課件和錄音

  三、詩歌賞析

  1.全詩是以哪個字展開來寫的?

  全詩以“觀”字統領全篇,以下由“觀”字展開,寫登山所見。

  2.這首詩寫了幾層意思?哪些詩句是現實的?哪些詩句是想象的?

  全詩寫了三層意思:

  第一層(開頭兩句):交代觀海的地點,直陳其聲,非常質樸,“觀”字領全篇。

  第二層(“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寫海水和山島。海水蕩漾,山島聳立——動靜相映襯,顯示了大海的遼闊和威嚴。樹木百草,秋風洪波——靜動相配,顯示了大海的驚人力量和宏偉氣象。這一層全是寫現實中的實景。

  第三層(“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象來表現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氣概。是虛景,從兩個“若”字可以看出。

  最后兩句是附文,是為和樂而加,與詩的內容無關。

  3.哪些詩句最能體現作者博大的胸杯?

  “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詩人將自己昂揚奮發的精神融會到詩里,表現了詩人博大的胸懷。

  本詩基調蒼涼慷慨,歷來被視為“建安風骨”的代表作。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李白

  四、導入

  詩歌文體知識:四句是絕句,八句是律詩。詩句以寫景、敘事、抒情為主。

  五、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作者李白及背景見書中注釋。

  2.聽范讀,注意誦讀詩歌時的語速、語調、節奏。(聽一遍,跟讀兩遍,自讀兩遍)播放錄音

  六、詩歌賞析

  1.“楊花落盡子規啼”寫了哪些事物?有什么作用?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楊花和子規的啼鳴。

  作用:(1)點明時令:暮春時節。

  (2)渲染氣氛:黯淡、凄楚的氣氛。

  楊花:漂泊不定,如友人的身世。

  子規啼鳴:離愁別恨,與友人分離的痛苦。

  (3)烘托心情:痛苦,痛惜,悲痛。

  這句話中,含有對友人遭遇的同情,對友人離別的痛苦——景中含情,融情于景。

  2.“我寄愁心與明月”中的“愁心”是什么意思?作者因何而“愁”?為什么要把“愁心”寄與明月?

  寄:寄托、托付。與:給。

  “愁心”即作者對朋友遠行偏遠蠻荒之地的牽掛之心,對朋友自身遭遇的同情之心。作者因友人無端被貶而愁,為友人的前途命運而愁。

  把“愁心”寄給明月是因為:(1)明月是圓的,讓人想起“團圓”這個概念,如果月圓人不圓,就會引起望月人的情思。

  (2)明月升起時,天地之間是寧靜的,明月的光輝是柔和的,人們在夜的寧靜中沐浴柔和的月光,容易引起無限的遐想。

  (3)明月升起,遠隔兩地的親友都能同時看到它,千里可共,因而人們望月時容易想起遠方的親朋和故鄉。

  (4)明月給人的感覺是如冰似玉、晶瑩潤澤,它象征了親情友情的純潔。

  七、熟讀成誦

  《觀滄海》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批注

  次北固山下

  王灣

  一、導入新課

  古時交通不發達,流落外鄉或在外任職的人久不得歸,自然會產生故園之思,因此“鄉愁”成了詩歌中的一個重要主題。

  次北固山下,意思是泊舟停宿于北固山下。北固山三面臨江,地勢險要,號稱“天下第一江山”。作者家住洛陽,旅于江南,在這座山下停泊,被這里開闊秀麗的景色所吸引,于是寫下了這首詩。這首詩是寫鄉愁的。

  二、朗讀詩歌

  1.播放錄音,讓學生聽準字音,把握五言詩的誦讀節奏。

  提示:這首詩意境優美,語言淺近且音韻和諧。五言詩一般是三個節拍,二二一或二一二。如,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2.教師領讀兩遍,學生自由誦讀。

  播放錄音

  三、研讀賞析

  學生自由朗讀,思考下列問題。

  1.詩的四聯各寫了什么內容?四聯之間有怎樣的關系?

  首聯:詩人在船上,想象船到鎮江后,還要乘驛車到別處,暗含旅途奔波之勞。頷聯:船上所見景色。“潮平”,兩岸才顯得寬闊;“風正”,帆才有懸空的態勢。“潮平”又為“江春”作鋪墊。頸聯:既寫景又點明了時令。“殘夜”指夜將盡而未盡之際,即將是天亮時的情景,殘夜而東方海日已升,舊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時間過得太快了。尾聯:詩人離家已久,尚不能歸,見到此景,自然想到要借歸雁來傳遞家書了。

  這首五言律詩四聯之間,相為因果,渾然一體。

  2.哪些詩句直接表達了思鄉之情?

  尾聯直接表達了思鄉之情,全詩籠罩著一層淡淡的鄉思愁緒。

  3.學生自主探究想象“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是怎樣的情景,如果你身臨其境,將會有怎樣的感受?

  天凈沙秋思

  馬致遠

  四、導入

  七百多年來,人們說起“鄉愁”,就會想到這篇作品。因為它極其出色地運用了景物烘托的寫法,將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氛圍中,使主觀意緒和客觀環境達到了高度的統一。

  《天凈沙秋思》是一篇抒情作品,僅用28字就生動地表現出一個長期漂泊他鄉的游子的悲哀。“天凈沙”是曲牌名。(多媒體顯示)播放音樂

  五、朗讀詩歌

  1.學生朗讀,教師指導并補充解釋。

  2.學生默讀,根據課文展開想象,寫一篇描述性文字,內容不要增刪,順序可調整,字數在150字左右。

  小組間交流,教師可選一兩篇當堂進行集體評議。也可展示參考例文讓學生評議。

  例文:

  深秋的黃昏,一個風塵仆仆的游子,騎著一匹瘦馬,迎著一陣陣冷颼颼的西風,在古道上踽踽獨行。他走過纏滿枯藤的老樹,看到即將歸巢的暮鴉在樹梢上盤旋;他走過橫架在溪流上的小橋,來到溪邊幾戶人家的門前,這時太陽快要落山了,自己卻還沒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將是一個漫漫長夜,他不禁悲從中來,肝腸寸斷。

  六、詩歌賞析

  探究:這首散曲描繪的是什么樣的圖景?表達了什么樣的感情?請按文章的層次作簡要分析。

  學生討論,教師點撥并歸納:

  這首小令描繪了一幅絕妙的深秋晚景圖,真切地表現出天涯淪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情調雖然低沉些,卻反映了當時沉悶的時代氛圍,具有一定的社會意義。

  全篇可以分為兩個層次:第一層(前三句)作者用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九種景物巧妙組合,向人們展示了一幅游子漂泊行旅圖。第二層(四、五句)“夕陽西下”進一步點明了時間。“斷腸人在天涯”是點睛之筆,點明了人物,道出了游子的情懷。前四句寫景,極力渲染悲涼氣氛,均是為此作鋪墊。

  七、熟讀成誦

  《次北固山下》 《天凈沙秋思》

  詩歌教學設計 篇11

  【教材簡析】

  本文是一首結構工整而意蘊深遠的哲理詩。詩歌用形象化的語言及豐富的意象詮釋了什么是理想;理想的歷史意義,人格意義,人生意義等內容。詩歌用充滿韻律的語言展示了對人生的理性思考,內涵深刻。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歌。

  2、聯系生活實際,體會形象化的語言,理解詩歌的主旨。

  3、結合個人經歷,能對自己有所啟發,樹立遠大理想,并為之奮斗。

  【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

  有感情地朗讀詩歌,理解詩歌的主旨。

  2、教學難點:

  結合實例,詮釋詩歌中的意象,體會語言。

  【教學準備】

  學生:搜集有關為理想而奮斗的名人及其優秀事跡

  教師:

  1、流沙河個人簡介,圖片。

  2、準備課文朗讀的錄音磁帶。

  【設計思路】

  本文是一首詮釋理想的哲理詩,內容深刻。在內容上與第一單元的《在山的那邊》一以貫之,在授課時,結合《在山的那邊》引入新課教學;抓住詩歌教學的主要特點,突出朗讀訓練;同時采用讓學生自立學習,小組合作探討,教師加以點撥的方法,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指導其從社會生活及人生體驗中找出例證,理解,賞析詩歌形象化的語言,有助于詩文的思想內化為學生自身的情感意識。

  【教學過程】

  一、聯系舊知識導入新課

  同學們,在第一單元里,我們感受的是課文作者對于人生的憧憬,體驗和思考。追求美好的人生,是我們共同的目標。那么,什么才能造就我們美好的人生,點亮你的一生呢?列夫.托爾斯泰這樣告訴我們“理想是指路明燈。沒有理想,就沒有堅定的方向;而沒有方向,就沒有生活。”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著名詩人流沙河的哲理詩〈理想〉,相信他一定會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板書課題)

  (設計這一導入語,是按照奧蘇伯爾的學習的同化理論,利用學生原有的知識網絡,即已學過的,同樣談理想的現代詩《在山的那一邊》,與今天所學的新知識相聯系,易使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產生求知欲,好奇心,以一種積極主動的心態進入本課的學習 。)

  二、形式朗讀,整體感知

  1、放錄音磁帶,學生聽讀:

  要求:認真聽,品味語氣,語調,把握韻律,節奏,在詩中作好標記。

  2、自由朗讀,帶著問題思考:

  ⑴ 這首詩歌的主旨是什么?

  ⑵ 圍繞這一主旨,詩歌寫了哪幾方面的內容?

  3、集體朗讀,合作探究:

  課堂交流,明確:詩歌主旨—鼓勵人們樹立遠大理想。

  (這樣設計,目的是抓住詩歌教學的主要特點,以誦讀為切入點,突出朗讀訓練,既鍛煉了學生的朗讀能力,也為下一環節的研討賞析打下了基礎。)

  三、讀探究,品味語言

  學生分成5~6個小組,確定小組主持人,采用腦風暴法,針對問題,合作探究。

  1、師出示小組學習要求:逐段研討,深入思索,反復咀嚼,品味語言。

  2、師進行學法指導:

  ⑴ 各人暢所欲言自己的閱讀體驗。

  ⑵ 理解詩句時注意課前搜集到的名人事跡。并聯系社會生活及個人經歷,這些實例將會幫助你更好地理解詩歌。

  3、師針對各段內容,分別列出思考題以引導學生的探討思路,視交流情況適時知道。

  第1小節在語言表達上有什么特點?你能仿照本節的結構,寫幾句話嗎?

  提示:A、比喻,頂針。B、仿寫。

  提示學生注意分析這段文字的結構特點。

  第2、3小節這兩小節表達了什么意思?能試著舉例說明嗎?

  提示:A、不同的歷史時期有不同的理想,正是這些不斷提升的理想推動了人類的不斷進步。(“饑寒”中思“溫飽”,“溫飽”后求“文明”)舉例難度不大……B、分析“珍珠鏈”,“脊梁骨”的作用。

  第4小節第三,四句有什么深刻含義?

  提示:理想的實現,往往要經歷多次挫折和失敗。

  第5小節揣摩各句的意思,理解樹立遠大理想的意義。

  提示:理想給人力量。

  第6、7小節“獲得”與“犧牲”分別指什么?“副產品”的本體是什么?有理想的人為什么也會“酸辛“?

  提示:兩個詩節在內容上相聯系,“獲得“是為理想奮斗的幸福感,理想實現后的喜悅;伴隨而來的個人榮譽只是“副產品”;“犧牲”的是個人利益,覺得“酸辛”的是不為人理解,獨自吶喊,奮斗的孤獨。典型實例:魯迅。

  第8小節你能舉出實例,說明“理想使忠厚者遭不辛;理想使不辛者絕處逢生”的含義嗎?什么是“大寫的人”?

  師提示舉例,如“江姐“。然后引導學生再舉例,加深理解。

  第9小節與第8小節相聯系,第8小節正面寫理想的人生意義,而第9小節則從反面切入,連“罪人“,”浪子“都因為有理想而改變了自己,更何況一般人呢。

  第10、11小節在內容上,兩個詩節有何不同?

  提示:第10小節從被動方面理想被曲解,玷污,該怎么辦;第11小節寫有些人主動放棄理想而產生的后果。

  第12小節總結全詩,鼓舞人們樹立理想,為理想而奮斗。

  (這一環節的設計,重點突出新課標所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并注意在學法上的指導,使學生有法可循,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品嘗成功的喜悅。同時實例的運用也使課文的思想觀念轉化為了學生可以理解的情感意識,也訓練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在輕松的交流中突破教學的重點與難點 。)

  四、拓展延伸,注重自身體驗

  1、閱讀體驗:

  讀完流沙河頗富哲理的〈理想〉,相信你一定有自己的看法和體會。試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談談怎樣樹立遠大理想,并為之努力奮斗。

  2、修辭訓練:

  這首詩運用了大量的比喻,貼切而又生動,使抽象的事理形象化。試模仿課文也寫幾句,看準表達得形象生動(這一過程的設計),體現了知識的鞏固與遷移;學習體會的及時交流鍛煉了學生的口語交流能力)

  五、教師小結

  今天,我們朗讀,賞析了這首詩歌,掌握了詩歌的基本結構,理解了詩歌的主要內容,體會了詩歌的形象化的語言,并深入地談了學習體會,讓我們牢記托爾斯泰的名言,樹立崇高的理想,并以此為航標燈,為實現他而努力奮斗,愿大家都能成為一個有理想的,高尚的人。

  六、作業設計

  1、完成“研討與聯系”。

  2、將學習體會整理成300字的隨筆。

  詩歌教學設計 篇12

  活動目標:

  1、學會朗誦詩歌,理解詩歌內容

  2、發展幼兒想象力與創造力,學會初步的創遍詩歌

  3、培養幼兒良好的情感,增加親子關系

  活動準備:

  課件、小蜜蜂等動物頭飾若干

  活動過程:

  1、通過談話,引出主題:

  師:"小朋友,三月八日是什么節日?(婦女節,媽媽的節日……)

  你們愛不愛自己的媽媽?你們都是怎么愛媽媽的?(幼兒討論)

  你們都很愛自己的媽媽,那許多小動物也有它們最最喜歡的,你們想不想知道它們都愛什么呢?"

  2、出示課件

  1)小魚最愛什么?

  2)小鳥最愛什么?

  3)小星星最愛什么? 4)小朋友最愛什么?

  (幼兒依次討論,豐富幼兒詞匯)

  3、教師完整示范詩歌

  4、教師邊展示課件,邊朗誦詩歌,幼兒跟讀

  5、創遍詩歌:請幼兒根據教師出示的頭飾說出各個小動物最喜歡的事物,并引導幼兒根據詩歌的形式進行創編。

  活動結束:

  1.總結,教育幼兒愛自己的媽媽,聽媽媽的話,做懂事的好孩子。

  2.聽音樂《我的好媽媽》走出活動室去做游戲。

  詩歌教學設計 篇13

  一、 教材簡析

  《家》是一首兒童詩,主題單純,內容淺顯,語言凝煉,韻律和諧,富有兒童情趣,貼近兒童的生活,很受兒童的喜愛。在教學這篇課文時,應把握兒童詩的特點,并以讀貫穿始終,注重學生個性的感知、聯想、體驗等心理活動,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過程,以此發展學生語言,啟迪他們的智慧,讓他們的心靈和情感受到美的熏陶。

  二、 設計理念

  以學生為主體,重視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依據學生的需要和興趣愛好,盡可能的給學生直觀的形象感受,把學生帶入詩的優美境界中去,感受家的溫暖幸福。

  三、教學目標

  1、 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 認識本課2個生字。

  3、 培養學生熱愛家,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4、 培養學生讀書的習慣。

  四、教學時間

  一課時

  五、 教學流程

  a) 老師這有一個字你們認識嗎?出示“家”這個字。上學期我們學

  過一首兒歌題目是“家”,誰還記得?(指名背誦)今天老師帶來了一些朋友(出示白云、小鳥、魚兒、種子圖片),這些小家伙很調皮,偷偷跑出來玩卻找不到自己的家了,你能幫他們找到自己的家嗎?出示大圖,學生上前貼畫。

  b) 學生看圖用句式“(什么)是(誰)的家”說一說。(出示句卡,學生練說時相應出示藍天、白云、樹林、小鳥、小河、魚、泥土、種子詞語,貼在黑板上。。

  c) 師小結:說得真好,其實,把你們說的話寫下來,就是一首很美的小詩。這節課就讓我們一起到快樂讀書屋里去讀讀這首題目是《家》的小詩吧!

  (二)講授

  1、學生借助拼音自由朗讀這首詩,注意不認識的字借助拼音讀準字音。

  2、指名朗讀,要求定位在讀對、讀通上。

  3、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小詩,同桌之間評評他讀得怎么樣。 d) 范讀詩歌,想象詩中都寫了誰的家?在哪里?

  e) 隨學生交流指導有感情朗讀課文。

  (1)“藍天是白云的家”。看圖或聯系生活中所看到的,說說藍天上的白云怎么樣?學生交流后指名讀,及時評價。

  (2)“樹林是小鳥的家”。通過圖理解“樹林”一詞。(再指名讀)

  (3)“小河是魚兒的家”。引導學生想象,假如說我們的教師就是清清的小河,你就是一條小魚兒,你會在可愛的家里干些什么事呢?

  你能帶著想象再讀這一句嗎?相信你會讀得更好。(小組競賽讀)

  (4)“泥土是種子的家”。(有關種子生長的錄像)師描述:春天,陽光暖暖地照著泥土,小種子醒來了。它伸伸小腿,生根了;它伸伸手臂,發芽了。在泥土的懷抱里,它慢慢地長大,長成花,長成草,長成樹木和莊稼。我們再一起來讀讀這一句。

  (5)小結:你看,其實每一行詩的背后都藏著一幅很美的畫,只要你用心地去讀,去感受,你就會發現這美。

  (三)句式遷移

  1、你還知道(什么)是(誰)的家?小組討論,學生自由練說,交流。

  2、小動物、植物都有自己的家,小朋友們也有自己的家。你有家,我有家,我們還有一個共同的家,那就是——祖國。問:你知道我們的祖國叫什么名字?

  3、(出示開滿鮮花的中國地圖)理解“我們是祖國的花朵,祖國就是我們的家。”(出示第二句)齊讀。

  (四)背誦全文,創編詩歌

  (五)自主探究,認字識字

  在學習小組內交流,說一說你認識哪幾個生字,說說是怎樣認識的?不認識的向同學或老師請教。

  (六)總結:同學們,家是溫暖的,是幸福的,描寫家的詩歌還有很多很多。希望你們在看書時發現有關家的兒歌,一定要多讀幾遍,也把它背下來好嗎?

  詩歌教學設計 篇14

  教學準備

  1.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2.了解中國詩歌與西方詩歌的異同。

  能力目標

  1.熟知中國詩歌特點,提高解讀詩歌的能力。

  2.掌握比較研究的方法,并學會借此研究其他文學現象。

  德育目標

  培養學生高尚的情操,熱愛生活,熱愛詩,熱愛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

  2.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1.從段落構成的分析入手,了解作者構思的巧妙之處。

  2.引導學生理解分析含義深刻的語言,品味作者用語之機巧。

  教學難點

  1.分析文章以綜合為綱,以比較為網的行文布局的特點。

  2.品析文章中比喻的妙用。

  3.教學用具

  4.標簽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同學們,我們以前學過不少詩歌,大家能背幾首嗎?(學生試背三兩首)那么,這些詩歌有怎樣的特點呢?(學生自由發言:語言的形象性、凝練性,結構的跳躍性等)如果要更進一步了解詩的特點,那么我們就聽聽學貫中西的錢鐘書先生是怎樣說的。(板書課題《談中國詩》)

  二、作者簡介

  出示投影:

  錢鐘書先生1910年出生于江蘇無錫,1933年清華大學外文系畢業,1935年赴牛津大學攻讀,獲B.Litt.(Oxon)學位。后又至巴黎大學研究法國文學。歸國后,曾任昆明西南聯大外文系教授,國立師范學院英語系主任,上海暨南大學外語系教授,中央圖書館外文部總編纂等。解放后,任清華大學外文系教授。1953年轉任中國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哲學社會科學部學部委員。新時期又擔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和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院特邀顧問,還曾任第六屆全國政協委員,第七、八屆全國政協常務委員。

  錢先生博學多能,兼通數國外語。學貫中西,在文學創作和學術研究兩方面均做出了卓越成績。解放前出版的著作有散文集《寫在人生邊上》,用英文撰寫的《十六、十七、十八世紀英國文學里的中國》,短篇小說集《人?獸?鬼》,長篇小說《圍城》,文論及詩文評論《談藝錄》。其中《圍城》有獨特成就,被譯成多國文字在國外出版。《談藝錄》融中西學于一體,見解精辟獨到。解放后,錢先生出版有《宋詩選》《管錐篇》五卷、《七綴集》《槐聚詩存》等。錢先生還參與《毛澤東選集》的外文翻譯工作。主持過《中國文學史》唐宋部分的編寫工作。他的《宋詩選注》在詩選與注釋上都有高明識見,還對中外詩學中帶規律性的一些問題作了精當的闡述。《管錐篇》則是論述《周易正義》《毛詩正義》《左傳正義》《史記會注考證》《老子王弼注》《列予張湛傳》《焦氏易林》《楚辭洪興祖外傳》《太平廣記》《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的學術巨著,體大思精,旁征博引,是數十年學術積累的力作,曾獲第一屆國家圖書獎。錢先生的治學特點是貫通中西、古今互見的方法,融會多種學科知識,探幽入微,鉤玄提要,在當代學術界自成一家。因其多方面的成就,被譽為“文化大家”.

  三、整體感知,把握文意

  1.學生誦讀課文,了解課文大意。劃分結構層次。

  明確:本文可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l段)。交代作者論詩的根本立場。

  第二部分(第2段),從整體上論述了中國詩的一般發展特點及其規律。

  第三部分(自“貴國愛倫?坡主張詩的篇幅愈短愈妙”至“我在別處也曾詳細說明貴國愛倫?坡的詩法所產生的純粹詩,我們詩里幾千年前早有了”),重點論述中國詩的各個特點。這部分又分三層:

  第一層(自“貴國愛倫?坡主張詩的篇幅愈短愈妙”至“中國詩人要使你從‘易盡’里望見了‘無垠’”),從詩的篇幅上進行論述:中國詩的特點就是短,它形成的原因則是由于韻律的要求。

  第二層(自“-一位中國詩人說”至“深摯于涕淚和嘆息的靜默”),論述中國詩的意韻之美一一“言有盡而意無窮”,且富于暗示。

  第三層(自“西洋瀆者也覺得中國詩筆力輕淡”至“我們詩里幾千年前早有了”),通過對比的方式具體論述中國詩“筆力輕淡,詞氣安和”的風格。

  第四部分(自“所以,你們講,中國詩……”至“研究我們的詩準使諸位……覺得甜蜜的家鄉困遠征增添了甜蜜”),論述中國詩的總體特色,并且啟示人們,論詩必須根據本國文化根基,只有這樣才全面科學。

  2.學生準確篩選有關段落中的信息,用恰當的語言概括中國詩的特征。

  學生思考后,明確:與西方詩歌相比較,中國詩有以下特征。

  第一,中國詩講求抒情性并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變化,而且逐漸腐化。

  第二,中國詩講求篇幅短小,“詩體”配適“詩心”的需要。

  第三,中國詩富于暗示性。

  第四,中國詩筆力輕淡,詞氣安和。

  3.學生分組時論本文行文的特點。要求舉例說明。

  明確:本文在行文布局上的主要特點是以綜合為綱,以比較為網,中外相容,古今兼顧,且處處都設機巧,讓讀者回味無窮。

  比如要回答“什么是中國詩的一般印象呢”,錢鐘書巧妙地設下一個“陷阱”.他告訴我們,要用這樣的問題來提問是不合適的。只有在具有居高臨遠的觀點和將中外詩進行對比的情況下才能作出合理的結論。并且告訴讀者,這種方法即是比較文學的方法。不多的幾句話,就把基本觀點和原則交代清楚了。以下的每一個論述幾乎都包藏著對比和綜合。

  如中國詩的發展史問題,就由伏爾泰所引出,然后道出自己獨到的見解。

  如談中國詩的篇幅,則以愛倫?坡的話立論。不僅指出了中國濤的特點及其原因,還指出了中國詩的特殊之處:簡短的詩可以有悠遠意味,收縮并不妨礙延長,仿佛我們要看得遠些,每把眉眼顰蹙。中國詩人要使你從“易盡”里望見了“無垠”.

  在談中國詩的意韻和特殊表達方式時,則援引了魏爾蘭、濟慈、維榮、莎士比亞、拜倫等外國詩人的見解,材料充實,說服力強。

  四、品味文章的語言

  方法一:學生自己找出感興趣的句子自由發言。

  方法二:教師出示投影中的句子讓學生品析。

  如用第二種方法,可出示下列句子供學生品味。

  1.所以,中國詩是早熟的。早熟的代價是早衰。中國詩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變化,而且逐漸腐化。

  2.中國人的心地里,沒有地心吸力那回事,一跳就高升上去。

  3.問而不答,以問為答,給你一個回腸蕩氣的沒有下落,吞言咽理的沒有下文。……余下的只是靜默一一沉摯于涕淚和嘆息的靜默。

  4.有種卷毛凹鼻子的哈巴狗兒,你們叫它“北京狗”,我們叫它“西洋狗”.《紅樓夢》的“西洋花點子哈巴狗兒”.這只在西洋就充中國而在中國又算西洋的小畜生,該磨快牙齒,咬那些談中西本位文化的人。

  5.讀外國詩每有種他鄉忽遇故知的喜悅,會引導你回到本國詩。這事了不足奇。

  教師提示:

  1.這句話的本體不是一般意義上的“中國詩”,即不是指中國詩歌中的某一類作品或某位詩人的作品,而是指中國詩的發展特點。早熟,是指“純粹的抒情詩的精髓和峰極,在中國詩里出現得異常之早”;早衰,是指“中國詩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變化,而且逐漸腐化”(腐化,是對詩的思想內容和藝術價值而言的)。這句話,借助比喻和比喻中的對比(“早熟”與“早衰”),從詩歌發展的角度,簡要地說明了中國詩的藝術特征和由此產生的負面影響。

  2.這句話有兩層意思:一是闡釋中國的藝術和思想體構上的缺欠,旨在批評;二是點明造成這種缺欠的根本原因。“一個印度愚人要住三層樓而不許匠人造底下兩層”這樣的建筑物就是“飄飄凌云的空中樓閣”,作者以此作喻,批評中國的藝術和思想體構缺乏嚴密的邏輯性,往往脫離客觀實際,沒有堅實的基礎,其結果必定影響藝術的健康、穩定地發展。這個批評是相當尖銳的,比喻中透出了強烈的諷刺意味。句中“聰明”一詞是反語,是沒有掌握藝術創作規律只憑臆斷從事的思想方法。所渭的“聰明”不過是自欺欺人。“流毒無窮地聰明”,一針見血地指出了上述思想方法的危害一一錯誤的東西長期得不到批評、抵制,反倒堂而皇之地沿傳下去,貽害無窮。

  3.此句意在說中國詩的意蘊很悠遠,但其表達風格卻十分平和。

  4.本句隱諷那些對于西方文化不懂裝懂的人。

  5.此句意在講對外國詩了解得越深,越能感受本國詩。

  五、課文總結

  錢鐘書融會多種知識,探幽入微,條理精辟地論述了中國詩歌的特點。并在保證論述嚴謹周密的同時運用了大量比喻,使文章多姿多彩,幽默睿智。真不愧為“文化大家”!

  六、布置作業

  試用比較的方法探究:與中國古詩相比,中國新詩在內容和形式上的特征。

  5.能力提升

  課文用了許多精妙的比喻,顯示出作者特有的幽默和睿智。找出你最喜歡的比喻,說說它們的含義和表達作用。

  例如:①“譬如中國繪畫里,客觀寫真的技術還未發達,而早已有‘印象派’、‘后印象派’那種‘純粹畫’的作風。”

  ②“假如鞋子形成了腳,腳也行成了鞋子;詩體也許正是詩心的產物,適配詩心的需要。比著西洋的詩人,中國詩人只能算是櫻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塊的雕刻者。不過,簡短的詩可以有悠遠的意味,收縮并不妨礙延長,仿佛我們要看得遠些,每把眉眼顰蹙。”

  ③“文明人話,并且是談話短詩三首教學反思,不是演講,像良心的聲音又靜又細--但有良心的人全聽得見。”

  ④“研究我們的詩準使諸位對本國的詩有更高的體會,正像諸位在中國的小住能增加諸位對本國的愛戀,覺得甜蜜的家鄉因遠征增添了甜蜜。”

  6.拓展研究

  錢鐘書語言精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除本文外,你還知道哪些錢鐘書的趣言妙語呢?請說出幾句與大家共同分享。

  示例:①科學家跟科學大不相同,科學家像酒,愈老愈可貴,而科學像女人,老了便不值錢。--《圍城》

  ②天下就沒有偶然,那不過是化了妝的、戴了面具的必然。--《靈感》

  ③要是你精神不痛快,像將離別時的宴席,隨它怎樣烹調好,吃來只是土氣息,泥滋味。那時刻的靈魂,仿佛害病的眼怕見陽光,撕去皮的傷口怕接觸空氣,雖然陽光和空氣都是好東西。--《論快樂》

  課堂小結

  本文主要運用了比較分析的方法,通過對比,舉出詩歌以及圖畫、音樂、故事、傳說、寓言等具體的例子,作大量的豐富生動的比喻,化深奧為通俗,化復雜為簡單,通俗易懂地闡述了中國詩的特點,說明一些道理,對提高我們解讀詩歌的能力很有幫助。

  課后習題

  1.摘抄富有哲理性的語句,做好語言積累。

  2.聯系課文,比較曹操的《觀滄海》和普希金的《致大海》,寫一篇一二百字的短文,評說它們在內容和形式上的異同。

  詩歌教學設計 篇15

  一、設計意圖:

  一次無意中我發現孩子們游戲時的對話非常有意思,像成人在交淡一樣的對話,模仿著大人的語句,我發現孩子們的興趣非常濃厚。于是我就設計了本次活動,在活動中運用故事的形式來讓孩子們感受問答式對話風格的兒童詩。

  二、活動目標:

  1、學習詩歌,感受詩歌中問答式對話的風格。

  2、通過觀看課件、自己表演動作,學習詩歌的內容。

  3、體驗與同伴間相互配合游戲的快樂,學會接話表演。

  三、活動準備:

  1、課件。

  2、詩歌錄音。

  3、小兔、小鹿、小鴨、風頭飾。

  4、兩張桌子和蘑菇屋頂拼成的房子。

  四、活動過程:

  1、用安全教育的談話帶入詩歌,請幼兒觀看課件、聽錄音,感受詩歌的優美。

  “咚咚咚,小朋友外面有人敲門,你一個人在家能不能隨便開門呀?”“為什么?”

  “那你怎么才能知道外面是誰呢?”

  “老師這有一首優美的詩歌是關于請進來的,我們一起來聽一聽,看一看,詩歌里的小朋友是怎樣知道敲門的就是好朋友的。”

  2、欣賞詩歌,在教師的引導下感受詩歌中問答式對話的風格。

  “小朋友們,詩歌里的小女孩子是怎么問的?”“屋外的客人是怎樣回答的呢?”

  3、學念詩歌,請幼兒參與詩歌的情境表演。

  (1)幼兒跟隨老師一同來朗讀詩歌,感受詩歌的優美。

  (2)請幼兒分角色上臺,臺下的幼兒扮演主人,進行一問一答的情境表演。

  4、總結,開門時要先了解門外是誰,注意安全;聽音樂拍手唱歌,活動結束。

  教學材料[兒童詩]請 進 來篤篤篤,“誰敲門呀?”

  “是我,小白兔。”

  “你要真是小白兔,就讓我們看看你的耳朵。”

  篤篤篤,“誰敲門呀?”

  “是我,小鹿。”

  “你要真是小鹿,就讓我們看看你頭上的角。”

  篤篤篤,“誰敲門呀?”

  “是我,花鴨。”

  “你要真是花鴨,就讓我們看看你的腳丫。”

  篤篤篤,“誰敲門呀?”

  “是我,我是風。”

  “你果真是風,你就請進來吧。

  你自個兒從門縫往里鉆。”

  詩歌教學設計 篇16

  【活動目的】

  1、通過編詩集,培養學生編輯、合作能力,進一步感受詩歌的魅力。

  2、通過詩歌知識競賽,增強對詩歌的興趣,加強詩歌的積累和理解。

  【活動過程】

  第一課時

  合作編本小詩集

  1、咱們已經收集了許多詩作,欣賞了著名詩人的佳作,還自己動手寫了詩當了小詩人了!這么多我們喜歡的詩猶如一顆顆散落的珍珠,就讓我們來編本詩集,把這些珍珠串成一串美麗的珍珠項鏈吧!

  2、小組合作編輯:

  ⑴ 準備好選入詩集的詩,可以編入搜集到的詩或故事,也可以編入自己寫的詩,還可以是同學寫的詩。小詩集中還可以適當穿插詩歌故事或相關資料。還可以配上插圖,或者輔以書法。

  (注意引導學生要將搜集的詩歌、自己創作的詩歌、搜集的詩歌故事、詩歌資料等要分類編排、有序組合。)

  ⑵ 可以請父母、老師或同學寫序。

  ⑶ 注意封面設計的精美,詩集名字的引人注目,編排好目錄。

  3、成果展示:

  ⑴ 詩集編好了,我們來欣賞吧!小組把詩集放在展示臺上,并派代表介紹。

  ⑵ 同學們評一評,可從書寫、編排、美化等方面評。

  ⑶ 選出優秀的詩集交流,可在學校里展示,開展班與班之間的交流,還可以請家長參觀和評議。

  第二課時

  詩歌知識競賽

  一、賽前準備

  1、根據實際情況,將學生分成幾組。

  2、搜集競賽題目:可以是詩句接龍、詩歌常識、詩句釋義等。

  3、出題方式:

  學生出一半的題,教師出一半的題。

  二、知識競賽

  1、必答題:

  每組5道題,每題10分。

  2、搶答題:

  共20道題,每題10分。答對得10分,答錯扣10分。

  3、風險題:

  每組2題,分成10分、20分、30分三個分值檔,答錯扣相應分值。

  4、評出優勝組。

  三、小結

  通過這次詩歌競賽,我們無論是對詩句的積累、理解,還是在詩歌知識的積累上,都有了很大的進步,希望我們能繼續積累更多的詩歌。

  綜合實踐作業:與詩同行

  世界上各個國家都有許多偉大的詩人。如李白、杜甫、白居易、拜倫、海星、普希金……他們的優秀詩篇,為各國人民傳誦。你一定想更多地了解詩歌。在這次綜合性學習中,我們將開展搜集詩歌、欣賞詩歌、朗誦詩歌等活動,你還可以試著寫一寫詩呢!進行詩歌知識競賽,這是一個多么有挑戰性的活動呀!讓我們來開展知識競賽吧!

  (一)詩歌知識

  1、“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出自《漢樂府·長歌行》。(1)悲傷(2)傷悲(3)憂傷

  2、“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是()詩句。(1)王維(2)王之煥(3)王勃

  3、《七步詩》的作者是()。(1)曹植(2)曹丕(3)曹操

  4、“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1)陰山(2)邊關(3)燕山

  5、杜甫的《春夜喜雨》中“曉看紅濕處”的下句是()。

  (1)花重綿陽城(2)花重錦州城(3)花重錦官城

  6、“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一句出自()。

  (1)白居易《賦得草原草送別》(2)王昌齡《出賽》(3)杜牧《江南春》

  7、“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出自葉紹翁的()

  (1)《游園不值》(2)《春望》(3)《春夜喜雨》

  8、“海內存知已,天涯若比鄰”是()的詩句。

  (1)王勃(2)李白(3)白居易

  9、“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是文天祥的詩句。(1)漢青(2)汗青(3)汗清

  10、“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中的“坐”的意思是()。(1)因為(2)坐下(3)座位

  (二)趣味詩歌

  1、給詩句填上數字。

  ()個黃鸝鳴翠柳,()行白鷺上青天。忽如()夜春風來,()樹()樹梨花開。()萬里河東入海,()千仞岳上摩天。

  2、你知道下面詩歌中的動物名稱嗎? 泥融飛(),沙暖睡()舊時王榭堂前(),飛入尋常百姓家。西賽山前()飛,桃花流水()肥。

  3、填上反義詞。

  ()邊日出()雨,道是()情卻()情。欲把西湖比西子,()妝()抹總相宜。()看山()色,()聽水()聲。

  (三)詩歌應用題

  1、在期末寫評語時,老師會祝我們來年()

  2、小明是個頑皮的孩子,五年級的學生還不知道學習的重量性,請你用學過的詩句勸他()

  3、當我們浪費糧食時,爺爺經常用唐代李紳的詩句來教育我們:()

  4、當我們在外地過節時,常引用(“

  ”)來表達對家鄉、對家人的懷念。

  你是不是也來編幾道題,到時候考考大家!與詩歌同行的綜合性學習就要結束了,在這次活動中,你有哪些收獲?讓我們把活動過程進行總結。

  1、你最喜歡的中國古代詩歌是:()

  2、你最喜歡的中國現詩歌是:()

  3、你最喜歡的中國古代詩人是:()

  4、你最喜歡的中國現代詩人是:()

  5、你最喜歡的外國詩歌是:()

  6、你最喜歡的外國詩人是:()

  7、這次活動你獲得的最大收獲是什么?

  8、你對這次活動有哪些改進的意見?

  活動結束了,你能把你的活動反思寫成一個總結嗎? 我的活動總結

  詩歌教學設計 篇17

  一、幼兒詩歌學習的作用

  語言精練、優美、語意含蓄深刻的詩歌對促進幼兒各方面的發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詩歌能促進幼兒感知覺、思維、想象力及語言的發展。朗朗上口的詩歌能很快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源于生活的題材能豐富幼兒的生活經驗,優美的語言和豐富的意境能批培養幼兒的美感,提高語言水平。

  二、設計思路

  鑒于詩歌學習對幼兒的種種好處以及結合我園大班組課題“幼兒詩歌學習和快樂識字整合的研究”,因此設計了此次活動。

  三、教材分析

  詩歌《傘》是一首優美的兒童詩,作者以清新的語言,形象生動的比擬描述了大自然與動物之間和諧美妙的聯系,喚起了幼兒對大自然的熱愛和保護動物的情感。這首詩語言精練優美,重負性的結構形式朗朗上口,便于幼兒記憶與仿編。

  四、活動安排

  大班幼兒在以具體形象思維的基礎上,抽象邏輯思維能力已初步發展,具備了類比、遷移能力。因此根據幼兒已有的能力實際、知識水平制定了此次活動的教學目標。

  目標:1、運用已有的經驗,幫助小動物尋找合適的“傘”。

  2、大膽用語言表達,并自然習得相關漢字。

  環節:第一部分:通過多媒體可見學習詩歌《傘》以及相關漢字。

  第二部分:通過引導談話,幼兒理解并仿編詩歌,在動手操作中充分想象,進一步仿編詩歌。

  第三部分:通過進一步操作鞏固復習識字。

  活動名稱:詩歌《傘》

  活動目標:1、運用已有的經驗,幫助小動物尋找合適的“傘”。

  2、大膽用語言表達,并自然習得相關漢字。

  活動準備:多媒體課件、幼兒操作圖片、漢字卡片

  活動過程:

  一、展示多媒體

  課件,啟發提問:

  “在美麗的森林里小動物們出來玩了,我們一起看看誰來了?”(一一出示)

  “后來發生了一件什么事?”

  “下雨了,小動物們都要淋濕了,怎么辦呢?我們快快想辦法來幫助它們吧?”

  二、感受、理解詩歌

  1、我把好辦法編成了詩歌,你們聽聽,聽到些什么?

  2、它們找到的是什么傘?是什么顏色的?

  3、教師與幼兒一起念兒歌并認識漢字“傘”、“紅色”、“綠色”、“紫色”、“黃色”

  三、幼兒為小動物貼畫傘

  1、教師啟發:出示小熊,問“什么可以讓小熊作傘?”

  2、還有許多小動物在淋雨,我們幫它們尋找合適的傘,如果沒有合適的也可以給它們畫傘。(幼兒操作,教師巡回指導做好的幼兒進行仿編)

  3、詩歌(將幼兒的作品放入投影機進行)

  四、匹配漢字卡片

  這里有許多字寶寶,請你為你做的傘找出它的字寶寶。

  五、幼兒將自己學會、認識的漢字找出并貼在自己相應的圖片上。

  評課

  一、從教師預設的整個過程來分析

  教師比較重視幼兒的學習過程,創造條件讓幼兒通過直接體驗來學習,使幼兒在直接參與過程中感受到學習、交流的樂趣。

  首先,教師利用多媒體引發幼兒來猜測森林里會來的小動物。突然下起了雨,引發幼兒想想有什么辦法可以躲雨,通過看看、想想、猜猜,調動幼兒多種感官參與活動。

  其次,在學兒歌過程中,老師充分考慮到了幼兒的學習特點和認知規律,幫助幼兒有效的投入到本次活動中,并很好地達到自然習得漢字的目標。如:在認識顏色漢字時,屏幕上出現相應的漢字引發幼兒去尋找,運用跳躍式的字飛入給孩子。

  再次,教師又能根據幼兒現有的認知水平,在幼兒操作中又具有一定的挑戰性,以挖掘幼兒最大潛能的發揮,如:材料中,教師提供了大量的動物,傘的替代物及輔助材料,充分發揮幼兒的想象,開拓了幼兒思維與視野。

  二、從目標的定位來看

  比較符合二期課改的精神,本次活動的目標定位來自于幼兒的現有經驗,提升的也是幼兒能夠感悟的經驗。如:第一條目標:運用已有的經驗,幫助小動物尋找合適的“傘”。紅色花朵,黃色的是樹葉在幼兒已有的生活中會經常遇見,通過對已有經驗的提煉,進而提升了幼兒對白色的,黑色的等其他物體來作為小動物合適的“傘”。又如:第二條目標:大膽用語言表達,并自然習得相關漢字。關注幼兒經驗的習得以及對漢字的認識,較好地體現了詩歌與漢字的有機整合。

  三、從幼兒對整個活動的表現來看

  因教師在本次活動中充分發揮了現代信息技術的優勢,因此孩子在形象、生動、活潑的現代化教學手段的演示中自然習得了相關漢字,并在獲得經驗的同時,發展了認知能力,豐富情感體驗。如幼兒在創編狗熊的傘時,孩子會仿編棕色的山洞是狗熊的傘,綠色的大樹是狗熊的傘,橙色的大樹……五彩繽紛的樹……。

  四、建議

  1、在材料的提供上教師可提供一些暗示性內容,字可以有顏色。因本次活動是初次。

  2、教師的教育策略有待提升,對活動中孩子出現的問題給予恰當的回應。

  詩歌教學設計 篇18

  教學要求

  1.通過誦讀詩歌、欣賞詩歌、學寫兒童詩,感受詩歌的魅力。

  2.通過收集、整理和合編小詩集,激發對詩歌的興趣,提高欣賞詩歌的能力。

  重點難點

  1.使各項活動有序進行,并號召每個同學都積極參與。

  2.用恰當的語氣讀出詩歌表達的情感,表情、手勢要自然、大方。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目標

  1.通過誦讀詩歌、欣賞詩歌、學寫兒童詩,感受詩歌的魅力。

  2.通過收集、整理和合編小詩集,激發對詩歌的興趣,提高欣賞詩歌的能力。

  教學過程

  一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1.同學們,通過前面的學習,你們對詩歌有了一定的了解,也知道了一些有關詩歌的知識和故事。那么,你們想不想進一步走進詩歌,去了解更多有關詩歌的知識和趣事呢?你們想知道哪些有關詩歌的知識呢?(根據學生的回答引導:綜合性學習就是最好的學習方法)

  2.我國是一個詩歌的國度,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想一想:我們都學過哪些詩歌?你對哪些詩人有所了解?你知道哪些與詩歌有關的知識或趣聞軼事?除了中國的詩人、詩歌,你還知道其他國家有哪些著名的詩人和詩歌嗎?

  3.生活中處處有詩歌,天真的兒歌、樸素的民歌……你們想了解更多的詩歌嗎?但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搜集的資料也是有限的,那就請同學們分工合作,共同輕叩詩歌的大門吧。那要如何才能合作完成呢?(擬訂活動方案,分工合作,明確職責,各施其能等)

  4.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輕叩詩歌大門吧!(板書:輕叩詩歌大門)

  二師生合作,共商計劃

  1.在進行綜合性學習之前,我們要做好一項十分重要的工作,那就是制訂活動計劃。好的活動計劃,是活動成功的前提。請大家想想,在制訂綜合性學習活動計劃時有哪些要求。

  2.學生匯報制訂活動計劃的要求,教師相機引導。

  (1)組成小組。

  (2)確定活動內容。

  (3)活動計劃應該包括的內容:活動時間、活動內容、參加人員、分工情況、人員職責等。

  (4)活動結束后,展示活動成果。

  3.教師總結。

  圍繞“合作編小詩集”“舉辦詩歌朗誦會”,有選擇地開展活動。(板書:合作編小詩集舉辦詩歌朗誦會)

  (1)通過多種途徑,收集詩歌或記錄當地的民歌、童謠,以及有關詩歌的知識和故事等。

  (2)按照一定的類別,對收集到的資料進行整理、歸類。

  (3)欣賞自己喜歡的詩歌,大體把握詩意,體會詩人的感情。

  (4)舉行詩歌朗誦會。

  (5)根據興趣,有選擇地開展寫童詩、詩歌知識競賽、合作編小詩集等活動。

  4.學生分組討論活動計劃。(教師適時關注學生分組的情況,做適當調整)

  討論時要合理規劃分工,如專人記錄討論結果,專人負責整理討論意見,并形成完整的計劃。

  三制訂計劃,修訂完善

  1.以小組為單位匯報活動計劃。

  2.師生共同評議。(教師相機引導,注意計劃的完整、合理、科學以及活動形式盡量不重復)

  3.小組根據評議,修改、完善活動計劃。

  四執行落實,開展活動

  學生根據擬訂的計劃,開展活動,進行綜合性學習。

  1.合作編小詩集。

  (1)可以編排哪些內容?

  ①收集的詩和自己寫的詩。

  ②與詩有關的故事或資料。

  (2)怎么編排?

  ①從詩人、內容、形式等角度給詩歌分類。

  ②配上插圖。

  ③用書法形式展示喜歡的詩。

  (3)交流展示。

  給小詩集取一個好聽的名字,制作封面和目錄,裝訂后在班里展示。

  (板書:分類配圖取名封面目錄)

  2.舉辦詩歌朗誦會。

  (1)選擇詩歌。

  小組討論,如,選哪幾首詩歌來朗誦,采用什么形式才能使本組的朗讀更精彩。

  (2)怎樣開好班級詩歌朗誦會?

  ①推選主持人。

  ②安排節目順序。

  ③選出評委。

  (3)對朗誦者提出要求。

  ①用恰當的語氣讀出詩歌表達的情感。

  ②表情、手勢要自然大方。(板書:語氣恰當表情、手勢自然)

  五課堂小結

  此次綜合性學習,我們學會了編排詩集,學會了朗誦詩歌,更學會了創作詩歌。課下希望同學們多閱讀一些優美的小詩,也多創作一些優美的小詩,爭做小詩人!

  詩歌教學設計 篇19

  教學目標

  1、在反復朗讀中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領會詩歌的意境美、語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2、培養學生的遠大的志向。

  3、品味詩句,感悟詩歌的意境,培養賞讀詩歌的能力,增強古文修養。

  4、了解詩歌情境交的特點,培養學生讀古代詩歌的節奏感。

  5、揣摩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與難點

  1、誦讀詩歌,引導學生領會詩歌的意境美,感受詩歌的語言美。

  2、理解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教學時數教學時數教學時數教學時數一課時教學方法教學方法教學方法教學方法朗讀法;聯想、想象法;討論、點撥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有人用這樣的話來評價他“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他是一位偉大的政治家和軍事家,1800年前他統一了連年動亂的中原大地;他還是一位才華橫溢的文人,他的詩篇流傳千古。他以人格魅力和卓越的才能在三國時期獨領風騷。他就是三國時期的三絕之一——曹操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瞞,漢族,沛國譙(今安徽亳州)人。中國東漢末年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和詩人,三國時代魏國的奠基人和主要締造者,后為魏王。其子曹丕稱帝后,追尊他為魏武帝。曹操一生征戰,為全國盡快統一,在北方廣泛屯田,興修水利,對當時的農業生產恢復有一定作用;其次,他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門第觀念,抑制豪強,所統治的地區社會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此外,他還精于兵法,著《孫子略解》、《兵書接要》《孟德新書》等書。作為一代梟雄,他精通音律,善作詩歌,抒發政治抱負,并反映漢末人民苦難生活,慷慨悲涼。今天我們就要學習曹操樂府詩《步出夏門行》組詩中的第一章——《觀滄海》。什么是樂府?原來是漢武帝時掌管音樂的官署機構名稱,后來演化為詩體名稱。 《觀滄海》正是北征烏桓歸途中經過碣石山時寫的。大戰之前,身為主帥的曹操,登上當年秦皇漢武也曾等過的碣石山,又當秋風蕭瑟之際,展現在他眼前的是一副怎樣的圖景?他的心情又是怎樣的呢?下面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他的《觀滄海》,來走進他的內心世界。

  二、整體感知,充分讀書

  1、教師泛讀,正音。

  2、學生自讀,整體感知詩詞大意

  3、字詞句基礎知識舉要臨:登上,有游覽的意思。

  碣(jié)石:山名。碣石山,在現在河北省昌黎縣的碣石山。公元207年秋天,曹操征烏桓時經過此地。

  滄:通“蒼”,青綠色。

  海:渤海

  何:多么

  澹澹(dàndàn):水波蕩漾的樣子。

  竦峙(snssssǒ):高高地挺立。竦通“聳”,高。

  峙:挺立。

  蕭瑟:是聯綿字,樹木被秋風吹動的聲音。洪波:洶涌澎湃的波浪日月:太陽和月亮

  若:如同

  星漢:銀河。燦爛:是疊韻聯綿字,光彩耀眼的意思,

  幸:慶幸。至:極。幸甚至哉:真是幸運極了啊。用這首詩歌來抒發自己的心愿志向。

  詠:歌吟詠志:即表達心志。志:理想

  三、賞析品讀,深入理解

  1、《觀滄海》這首詩的題目是什么意思?“滄海”的“滄”字作何解,能否換“觀大海”這個題目?

  討論、歸納、明確:“滄”是暗綠色的意思,“滄海”就顯示了大海的色彩,比用“大海”更形象、更生動,所以不能換。

  2、本詩是寫景詩,還是抒情詩?寫了什么景?抒了什么情?

  景:(實)海水、樹木、草、秋風、洪波生機勃勃(虛)日月星漢寬闊、博大

  情:這是一首寫景抒情詩,勾畫大海吞吐日月,包蘊萬千的壯麗圖景,表現詩人開闊胸襟,抒發了詩人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理想。

  詩的正文可分三層:第一層(開頭兩句)交代觀海的地點,這是繼承《詩經》中直陳其事的寫法,顯得很質樸。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以敘事發端,起調平穩。“觀“字統領全文。是詩的線索,由以下“觀”字展開,寫登山所見

  東:方位名詞,這里作臨的狀語,表示向東、朝東。臨:到,這里是登上的意思。

  以:連詞,連接“東臨碣石”和“觀滄海”兩個短語,所連接的后一部分表示前面動作行為的目的。觀:看,這里是遠眺、眺望的意思。

  滄海:東海,這里是泛稱。

  第二層(“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寫海水和山島。海水蕩漾,是動態;山島聳立,是靜態,相互映襯,顯示了大海的遼闊和威嚴;再寫草木,仍然是靜態,次及“洪波”,又回到動態,顯示了大海的驚人力量和宏偉氣象。這一層全是寫實景。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接著描繪登山觀海所見壯麗景色。這兩句寫大海雄渾開闊的氣象,是遠景,全景全景全景全景。

  水:指海水。

  何:副詞,用在形容詞謂語前,表示程度之深。可譯為“怎么這樣”“多么“那么”等。

  竦:同“聳”,高起,高聳。峙:直立。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這兩句寫,,突出其林密草豐的特點,是近景,是局部。

  樹木:指山島上的樹木。叢生:(草木)聚集在一處生長。這里是說林密。

  豐:茂密,茂盛。前四行詩句描寫滄海景象,有動有靜,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與“水何澹澹”寫的是動景,“樹木叢生,百草豐茂”與“山島竦峙”寫的是靜景。從結構上看,把海水的正面寫實推向了高潮,也自然的過度到了下面的虛寫

  秋風蕭瑟,洪波涌起————————這兩句寫大海波濤洶涌的動態。以上六句描寫,有靜有動,有遠有近,有主有從,都是實。

  詩人這時的視線從山島又轉移到哪里呢?(明確:海面上)蕭瑟:秋風聲。洪波:巨大的波濤。洪:大的意思。涌:形容大波掀動的樣子。第三層(最后四行)借助奇特的想像來表現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氣概,這寫的是虛景即詩人的主觀感受,是從兩個“若”字看出來的。這首詩的基調是蒼涼慷慨,歷來被視為“建安風骨”的代表作。

  ——賞析玩全詩后,想必大家也知道這首詩的大意了吧,下面我們一起描述一下大意。

  東行登上碣石山,來觀賞大海。海水多么寬闊浩蕩,碣石山高高聳立在海邊。碣石山上樹木叢生,各種草長得很繁茂。秋風颯颯,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濤。日月的運行,好象是從這浩瀚的海洋中出發的。銀河星光燦爛,好象是從這浩瀚的海洋中產生出來的。真是幸運極了,用歌唱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深入理解后,大家考慮這樣幾個問題,全詩是圍繞哪個字展開來寫的?觀。

  曹操的這首詩有什么寫作特點?

  明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虛實結合,動靜結合。

  1、豐富奇特的想像。 《觀滄海》這首詩最大的亮點就是詩人在表現滄海之壯觀、之雄偉時,他除了直接描寫大海本身之外,還從浩瀚壯闊的海景展開想像寫出了“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這樣的佳句。表現出了滄海吞吐日月蘊含群星的氣派。讀到這里,我們眼前就會浮現出天連水、水連天,浩浩蕩蕩無邊無際的宏偉景象,這一切都歸功于詩人豐富奇特的想像。

  2、合情合理的夸張。從表現形式上看“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運用了夸張的手法,運行不息的太陽,星光燦爛的銀河,竟然蘊含在滄海之中,由于前面在描寫滄海本身時,無論是整體,還是局部都表現了它雄壯的氣勢。所以這是用夸張的手法進一步來突顯它的這一特點,使讀者在為滄海的氣勢所折服的同時,覺得夸張也合情合理了。

  3、準確恰當的借景抒情。如果《觀滄海》僅僅局限在大海氣魄的刻畫與表現上,這樣的滄海雖雄壯但缺乏靈性。詩人巧妙地賦予大海以人的性格,它的雄渾、它的沉穩、它的動蕩不安,這些無不是詩人自身真實的寫照,詩文表面句句是在寫景,實則時時又在抒情,結尾“幸甚至哉,歌以詠志”一句,詩人直抒胸臆,把自己的雄心壯志與滄海的雄偉融合在一起,不僅表現了滄海的宏偉,還抒發了詩人博大的胸襟。

  四、拓展延伸,鞏固積累

  從詩的體裁看,這是一首古體詩;從表達方式看,這是一首寫景抒情詩。詩人是由全景到局部,由遠到近來描寫登海后看到的景物和感受的。在這首詩中,景和情是緊密結合著的。作者通過寫滄海,抒發了他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抱負。但這種感情在詩中沒有直接表露,而是把它蘊藏在對景物的描寫當中,寓情于景中,句句寫景,又是句句抒情。全詩語言質樸,想象豐富,氣勢磅礴,蒼涼悲壯,為歷代讀者所激賞。他們以質樸剛健、清新自然的語言、比興的手法真實地再現現實,抒發強烈的思想感情,表現出鮮明的個性色彩和時代精神形成了慷慨悲涼的獨特風格。后人稱這種文風為“建安風骨”。

  建安風骨是漢魏之際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等人詩文的俊爽剛健風格。漢末建安時期文壇巨匠“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陳琳、王粲、徐干、阮瑀、應玚、劉楨)繼承了漢樂府民歌的現實主義傳統,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風骨遒勁而著稱,并具有慷慨悲涼的陽剛之氣,形成了文學史上“建安風骨”的獨特風格。曹操的歷史評價曹操在亂世中積極追求個人抱負的實現,自我的不斷超越,以最終獲得完全的“優越感”。由此,曹操一生以“安民定天下”為己任,以齊桓公、晉文公為榜樣,追逐“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境界。對于自我的掩飾,曹操由于對自我有著許許多多的自卑和不安全感,所以信奉“寧我負人,毋人負我”。這使得他可以變得極為猜疑和殘忍,行為復雜多變,令人難以捉摸。換言之,人格狀態不協調是曹操的悲劇。史書評論曹操:“明略最優”,“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抑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孫權評價曹操:“其惟殺伐小為過差,離間人骨肉以為酷耳,御將自古少有。”鐘嶸:曹公古直,甚有悲涼之句。——《詩品》唐太宗說曹操:“臨危制變,料敵設奇,一將之智有余,萬乘之才不足。

  五、 總結我們要樹立遠大的理想,為達到目標堅持努力,在學習上互相幫助、共同進步;在社會生活中,不要斤斤計較,要互相謙讓。做一個像曹操一樣有雄心壯志、博大胸懷、遠大抱負的人。不要做有目標,但是不堅持,甚至不擇手段的人。

  詩歌教學設計 篇20

  教學目標

  1.有感情的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2.激發學生學習故事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

  激發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讓學生愛上讀詩,愛上背詩。

  教學方法

  合作交流,多讀成誦。

  教學工具

  多媒體

  教學過程

  1.激情導入古詩詞是中國燦爛文化遺產中的瑰寶,是祖國優秀文化遺產,古詩詞表達形式重含蓄,詩文講究凝練,充滿畫意。今天讓我們用很多有趣的方式進入古詩詞的世界,領略它的魅力。

  2.詩海泛舟——賽詩全班同學積極參與背誦古詩詞。

  要求:積極踴躍,聲音洪亮清晰,語速適中,不可重復背誦。

  趣味填空小組形式交流討論,并匯報

  (1)古詩趣味填空1~2組

  (2)古詩詞接龍3~4組

  (3)古詩應用題5~6組

  4.看圖吟古詩根據出示的圖片,吟誦古詩。

  5.詩中故事關于古詩詞中的逸聞或故事。

  出示家喻戶曉的七步詩創作過程。

  6.小結通過這一節課的學習,希望同學們對古詩詞有新的看法,愛上古詩詞,愛上中國傳統文化。

  詩歌教學設計 篇21

  一、教學目標:

  1、了解前三首詩的作者及寫作背景。

  2、反復誦讀,當堂背誦三首詩。

  3、理解內容及思想感情。

  二、教學安排:

  兩課時

  三、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在剛學說話時就已接觸到了許多中國的古典詩詞曲,學習古詩詞曲對提高我們的文化素養,陶冶情操是有很大的幫助。今天我們學習五首古詩詞曲,希望大家能當堂背下來。

  (二)整體感知前三首詩

  1、學習、欣賞《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證》

  (1)簡介作者及背景

  劉禹錫,唐朝著名詩人,劉禹錫被罷和州刺史返回洛陽,在途經揚州時遇到因病從蘇州歸洛的白居易,在一次宴會上,白居易寫下《醉贈劉二十八使君》一詩相贈,對他二十年的形同流放的生涯表示同情,劉禹錫即興寫了這首詩回贈他。

  (2)、老師范讀課文,體會詩的感情和語氣。

  (3)、全班齊讀。

  (4)、賞析全詩

  2、學習賞析《赤壁》一詩

  (1)簡介作者及背景

  作者杜牧,晚堂著名詩人,在晚堂詩壇上,他與李商隱被合稱為后李杜,人稱小杜。以別于老杜。其詩感慨時事,抒寫性情,詩風俊朗雄麗。

  (2)背誦,當時檢查。

  (3)賞析全詩

  討論:你怎樣看待杜牧在詩中的假設?

  3、學習賞析《過零丁洋》詩

  (1)簡介作者與背景

  文天祥:1278年兵敗被俘,不堪屈辱兩次自殺未死,后被押途中寫下名篇《過伶仃洋》,以惶恐灘頭說惶恐,伶仃洋里嘆伶仃。和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詩局表達了復雜而又放達的內心世界。

  本詩是一首七眼律詩,其最后一聯,廣為流傳。該詩先寫自己的家國之恨和艱難困厄的遭際,最后表達了詩人的民族氣節和舍生取義的生死觀。

  (2)賞析全詩

  提問:詩的前四句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描述了什么?

  提問: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一句表達了詩人怎樣的心情?

  (3)全班一起背誦。

  第二課時

  (一)導入新課

  1、檢查前三首詩的背誦情況

  (二)講析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1.欣賞歌曲

  2.簡介作者及寫作背景

  蘇軾,北宋文學家、書畫家。與父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詞屬豪放一派,對后代很有影響。

  3、講析全詞

  (三)課堂討論

  問:《水調歌頭》中的小序是什么意思,它的作用是什么?

  問:詩中作者憑想象描繪了一個美好的境界,他由什么事物引起想象的,又是怎樣一步步展開這種想象的。

  (四)講析《山坡羊潼關懷古》

  1、簡介作者及寫作背景

  2、范讀課文

  3、學生齊讀,體會感情和語氣

  4、賞析全詞

  5、小結

  本曲表達了作者對勞動人民的同情,揭示封建社會歷史的一個客觀規律。

  (五)布置作業

  教學反思:加強誦讀、默寫;理解內容及思想感情。

【詩歌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詩歌教學設計11-03

詩歌教學設計11-03

古代詩歌的教學設計02-25

《古代詩歌》教學設計08-03

中國詩歌教學設計11-22

詩歌《梅花》教學設計06-29

詩歌木葉教學設計06-11

古代詩歌的教學設計02-25

詩歌《水調歌頭》教學設計10-23

《古代詩歌》教學設計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