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教學設計15篇
在生活、工作和學習中,許多人都接觸過一些比較經典的詩歌吧,詩歌具有精煉含蓄的特點,起著反映社會生活、表達思想感情的作用。其實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樣的詩歌才是好的詩歌,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詩歌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詩歌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全面了解考綱要求。
2、掌握詩歌語言鑒賞的技巧。
教學重點:
含義深刻的詞語的鑒賞技巧。
教學難點:
1、對詩歌意境的理解。
2、語言鑒賞題答案的整合。
教學方法:
導析法
教學設備:多媒體
教學時數:一課時
授課人:定州實驗中學 盧思彤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我國古代詩歌燦若繁星,詩人輩出,在上一階段的學習中,我們學習了大量古詩詞,通過學習,我們了解了詩經的現實,楚辭的浪漫,樂府的敘事,漢魏的風骨,并初步領略了唐詩、宋詞的高遠和深邃,其中,李白的清新飄逸,杜甫的沉郁頓挫,王維的恬淡優美,柳永得纏綿悱惻,清照的婉約凄切,都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節課,我們就從高考角度的角度,對古詩鑒賞做一個全面的了解。
二、展示教學目標:(幻燈片1)
1、全面了解考綱要求
2、掌握詩歌語言的鑒賞技巧
三、展示04年考試說明:(幻燈片2)
1、鑒賞詩歌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
2、評價文章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
3、分析:在古詩文閱讀板塊,04年的要求和03年相比,有一處改動即,將03年的“評價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改為“評價文章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這是今年語文科《考試說明》八個變動點之一,這一修改是基于以下考慮:在古詩文閱讀方面,鑒賞能力的考查是通過古代詩歌的閱讀來進行的,而評價能力的考查則是通過文言文的考查進行的,這一修改,使命題的這一指向更加明確,而考綱的要求,也為我們平常的學習指明了方向,在鑒賞古代詩歌的時候,我們要特別關注詩歌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這節課我們重點講一下詩歌的語言鑒賞。(說明:通過此環節讓學生及時了解考試方向,做到心中有數,減少學習的盲目性。)
四、出示“語言鑒賞” (幻燈片3)
五、推敲字詞 (幻燈片4)
詩貴含蓄,語言的凝煉性是詩歌的一個重要特點,所以古人很重視煉字,賈島“推敲”的典故,千古傳為美談,唐代詩人陸延讓亦有“吟安一個字,捻斷數莖須”的感慨。
詩僧齊己曾寫過《早梅》詩,其中有句云: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開” (幻燈片5)
其友鄭谷將“數”改為“一”哪個好?為什么?
生討論,并回答
師總結:“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開”為我們描繪了一幅清麗的雪中梅花圖,圖中,雪掩孤村,苔枝綴玉,白雪皚皚,孤梅怒放,極富意境美,所以“一”字不僅好在暗合題目“早梅”,而且一枝梅花怒放于皚皚白雪之中,愈發顯得梅花是那樣的清奇,香絕,孤艷,更富于意境美;而從情感上,“昨夜一枝開”則能表現出詩人突然發現梅花時的驚喜之情。
可見,古詩之中,往往一字之差而境界迥異。在許多古詩中都有一些關鍵的字詞,通常使全詩增色不少,有的甚至成為詩眼,而這些字詞也正是高考的熱點,那么我們應該注意哪些字詞呢?
(說明:設計此環節,讓學生初度感受古詩語言的凝練性,為下面的教學重點張本。)
(完成以上步驟約需10分鐘)
六、關注高考熱點:四種含義深刻的詞語(幻燈片6)
1、動詞[鏈接至幻7]
2、修飾詞[鏈接至幻12]
3、特殊詞[鏈接至幻15]
4、意向組合的名詞[鏈接至幻19]
(一)動詞(幻燈片7)
首先要特別關注動詞,動詞的提煉是古詩煉字的主要內容,有很多例子,比如王安石“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的“綠”字;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見”字;張先“沙上并禽池上鳴,云破月來花弄影”的“弄”字等等可謂是盡人皆知。
例1:(幻燈片8)
你記得跨清溪半里橋,舊紅板沒一條,秋水長天人過少,冷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樹柳彎腰。(孔尚任《哀江南》)
問:“剩”可以是“留”可以是“見”,為何作者獨獨選擇了“剩”字?
生討論并回答。
師總結:
(1)孔尚任的《哀江南》是“借離合之情,寫興亡之感”的典范之作,這段曲詞寫的是長板橋邊的風景。
首先要注意整段曲詞的意境:長板橋邊,曾經是歌妓聚居,繁華熱鬧,風景優美,而今當年橫跨清溪的半里橋,是舊紅板也沒一條,而且是秋水長天,行人稀少,冷清清的落照下,只剩一樹柳彎腰,給人一種凄清冷落之感;而“剩”字本身有“殘存殘余”之意,是被動的,給人以“無可奈何”之感,這與全曲意境相協調;從現在只剩一樹柳彎腰,令人想見昔日之繁華,“剩”的時間性,表達一種昔盛今衰的變遷感,表達了抒情主人公深切的亡國之痛,故國之思。
(2)同學們在平時可能會遇到這樣的問題:自己頭腦里有,但支離破碎,在做題時不知該如何整合答案,通過對高考試題和大量模擬題的分析,我得出這樣一個經驗:
(3)詩歌語言鑒賞主觀表述規律:(幻燈片9)
字義—意境—感情
師分析:對詩歌的語言鑒賞我們就要首先解釋它的字義,其中既包括字面義,也包括語境義;然后,就指向詩歌的意境,或談這些字詞形成了怎樣的意境,或談它對整首詩意境的作用;最后指向詩歌的感情,或談形成了怎樣的感情,或談對詩人感情的作用。
(4)請同學們據此規律整合“剩”字答案[鏈接并展示正確答案]
(5)用03年高考試題及答案驗證這一規律(幻燈片10)
《過香積寺》(王維)
不知香積寺,數里入云峰。古木無人徑,深山何處鐘?
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峰。薄暮空潭曲,安禪制毒龍。
問:找出第三聯中的“詩眼”,為什么?
答案:詩眼分別是“咽”和“冷”。山中的泉流由于巖石的阻擋,發出低吟,仿佛嗚咽之聲。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顯得陰冷。兩字繪聲繪色,精練傳神的山中幽靜孤寂的景象。(意境)襯出作者禪寂的心境。(感情)
例2:(幻燈片11)
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
問: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曾評價說:“紅杏枝頭春意鬧,著一‘鬧’字,境界全出。”請分析其妙處?
生答
師總結:
鬧,熱鬧。當它在詩句中與“紅杏”和“春意”組合在一起時,表現的正是春意盎然 ,春光爛漫之意。表現了春光無限的意境之美,寫出了詩人心頭蓬勃的春意,表達了詩人對明媚春光的喜愛之情。(出示答案)(鏈接至幻6)
(二)、修飾詞:(幻燈片12)
例1、(幻燈片13)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問:請分析“潛”字和“細”字的妙處。
生答
師總結:
好雨知時節,好就好在它應時而落,好在它潤物無聲。潛,偷偷的;細,細細的,脈脈綿綿,不僅寫出了自然造化之機,而且抓住了春雨的特點;擬人手法的運用,寓春雨以情趣,寫出了春雨只為潤物不為人知的高尚品格,令人深感作者的喜雨之情。(出示答案)
師提示:規律提供了一種做題的思路,沒必要每題必扣,比如,“數”和“一”就直接指向了感情和意境。尤其注意有些詞語特別要注意表達效果。
例2(幻燈片14)
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
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王昌齡《閨怨》)
問題:試分析“忽”字的表達效果。
師生互動:
本詩最能表現少婦情感的句子是:悔教夫婿覓封侯。可是它是否一直縈繞著少婦的心頭呢?不是,從春日凝妝就可看出,因為李清照曾是 “風住塵香花以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而崔鶯鶯亦是“見安排著車兒、馬兒,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氣,有什么心情花兒、靨兒,打扮的嬌嬌滴滴的媚”,而這位閨中少婦尚有心情將自己“凝妝”一番,可見她當時是興沖沖地上翠樓的,可后來為什么變得哀傷以至于“怨悔”了呢?因為“忽見陌頭楊柳色”,要注意“楊柳“的意象,古詩中”楊柳“已成為離別的象征,詩經中早就有“昔我往復,楊柳依依”的詩句;柳永也曾發出過“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之嘆;所以少婦一見楊柳,就想起當年與丈夫折柳送別的情景,當初是楊柳青青,二情依依,而今只剩她一人獨上翠樓,盡日凝眸,而凝眸之處,平添的那一段新愁,正是:“悔交夫婿覓封侯”。所以,一個“忽”字將少婦情緒上的變化刻畫得惟妙惟肖,淋漓盡致,而這正是本詩的耐人尋味之處。(出示答案)[鏈接至幻6]
(三)、特殊詞(幻燈片15)
詩詞中有一些詞與眾不同,比如,疊詞、擬聲詞、表顏色的詞分析這類詞,我們尤其要關注表達效果。
(1)疊詞
說起疊詞,很自然想起李清照,這位才情卓著的女詞人,因她之出現,給森然的中國文學帶來了幾分水氣,幾多溫馨,而她的《聲聲慢》更是極盡疊詞之能事,將一番愁情躍然于紙上。
例1:(幻燈片16)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
分析:讀來就能領悟,疊詞之妙就在于增強詩歌的韻律感,從感情上,抒情主人公從晨起臨風開始,便覺萬般惆悵,百無聊賴。于是尋尋覓覓,希望尋找點什么以排遣自己的寂寞。可尋覓的結果卻是滿目蕭條,冷冷清清,所以本想消減的憂愁反更增一層,而變得凄凄慘慘戚戚了,因此疊詞的另外一個效果就在于可加強感情的表達。(出示答案)
(2)疊詞中的擬聲詞
例2:(幻燈片17)
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李煜《浪淘沙》)
分析:“潺潺”一詞擬春雨之聲,使讀者如聽春雨之淅瀝,想起乍暖之還寒;冷雨淅瀝,落在簾外,聽在耳邊,冷在心中,而這位亡國之君的家仇國恨便立刻涌上心頭,所以,擬聲詞的作用就在于可以使詩文生動、形象,讓人有身臨其境之感。(出示答案)
(3)表顏色的詞
例3:(幻燈片18)
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
生討論“紅”字和“綠”字
師總結:從櫻桃紅了,芭蕉綠了,能感覺到時間的推移,時序的變化,而在這紅了的櫻桃和綠了的芭蕉上,作者不僅要表達的是時序的變化,更有一種青春易逝的傷感,而這份傷感因了紅、綠而分外生動、鮮明,猶如著色的思緒一般。因此,顏色詞的作用:一般可表心情,可增強描寫的色彩感、畫面感,渲染氣氛。(出示答案)
(4)古詩中特殊詞的例子:
師生互動: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杜甫《登高》)
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齊齊。(姜夔《揚州慢》)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李清照《一剪梅》)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李清照《如夢令》)[鏈接至幻6]
(四)、意象組合的名詞(幻燈片19)
例1:
出示畫面并讓學生說出畫面所含之詩
生齊背并展示:
馬致遠《天凈沙 秋思》(幻燈片20)
問:這首元曲描寫了哪些景物?
生回答:枯藤、老樹、昏鴉等等。
師總結:
這就是詩歌語言的凝煉性,運用名詞組成意象,可謂是一詞一景,從畫面中我們分明感到這些景是自然之景,但又分明不僅是自然之景,因為包含詩人無限情感(生答)是(思鄉之情,羈旅之愁。)所謂一切景語皆情語,正因為詩人感情是愁的,所以詩人目之所及:藤是枯的,樹是老的,鴉是黃昏的,甚至古道之上,西風之中的那匹馬也是瘦的。因此,這些名詞性意象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種衰敗、凄涼、孤寂的氛圍,而景中之人,斷腸天涯也就自然可以理解了。所以這首曲詞蘊含詩人很復雜的愁緒:既有凄涼無奈的悲哀,亦有是仕宦飄泊的孤苦,更有封建文人怨世哀身的無奈。
例2:
師導入:同學們都知道曹植七步為詩的故事,大家都覺得曹植很了不起,那么試想如果用七個字寫出兩人離別之久,和別后思念之深,是不是也很不容易呀,但詩人黃庭堅做到了,他曾有詩云:
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幻燈片21)
師生互動:
詩人選擇了江湖、夜雨、十年燈,做了動人的抒寫,江湖讓人想起輾轉和漂泊,杜甫在《夢李白》中曾有“江湖多風波,舟楫恐失墜。”的詩句,夜雨更能引人的思鄉之情,李商隱在《夜雨寄北》曾有“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的詩句,人在江湖,又逢夜雨,使人備感蕭瑟,夜雨之時,需要點燈,所以詩人接下來選擇了燈這個意象,“燈”是個常用字,而十年燈,則是作者的獨創,當它與“江湖、夜雨”組合在一起時,就能激發人一連串的想象:兩個朋友,各自漂泊,每逢夜雨,獨對孤燈,互相思念,深宵不寐,而這種情景已持續了十年之久。
師點撥:這就是意象組合,它以極其簡省的筆墨,創設了極其豐厚的意蘊,為我們留下了無盡的想象空間。
師提示:意象組合是古詩的一大特點,使用意象組合的例子還有很多,比如
師生互動:
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溫庭筠)
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杜甫)
更有與馬致遠《秋思》有異曲同工之妙的另一位元曲大家白樸的《秋思》
秋思(白樸)
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
一點飛鴻影下,青山綠水,
白草紅葉黃花。
(說明:此環節為這些課的教學重點,通過學習讓學生掌握古詩語言鑒賞的技巧,并能做到舉一反三。)
(完成以上步驟約需28分鐘)
七、課堂小結(幻燈片22)
生回憶,師總結:
這節課我們重點講了詩歌語言鑒賞,關注了高考熱點,即對含義深刻的詞語的分析,重點講了四種詞語:1、動詞2、修飾詞3、特殊詞、4、意象組合的名詞
這節課我們要特別關注:語言鑒賞主觀表述規律:[鏈接至幻9]
字義——意境——感情
同時要特別留意一些詞語的表達效果,如特殊詞。
(完成以上步驟約需2分鐘)
八、課堂鞏固練習。
1、請同學分析“鋪”的妙處。
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
生討論回答
師總結:這首詩描寫了從夕陽西下,到新月初升這段時間內的兩組景物,前兩句描寫了夕陽落照中的江水,夕陽西下,將與地平,落山之陽之于地面,不同于正午之照,用“鋪”字就很形象地寫出了殘陽已接近地平線,幾乎是貼著地面照過來的情景;“鋪”字很平緩,給人以安閑、舒適的感覺,寫出了秋日夕陽的柔和,營造了一種和諧、安靜的意境;表達詩人沉浸在自然美景當中的喜悅之情。
2、王維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被王國維稱為是“千古壯觀”的絕句。請對這一名句中的修飾詞做一分析。
生討論
師總結:邊疆沙漠,浩瀚無邊,故用“大”;邊塞荒涼,沒有奇觀異景,烽火臺的濃煙更醒目,故稱“孤”,一個“孤”寫出了景物的單調;一個“直”表現了它的勁拔、堅毅之美;沙漠沒有山巒林木,黃河一覽無余,所以“長”;一個“圓”卻給人以親切溫暖而又蒼茫的感覺。五、六句寫進入邊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壯麗的風光,畫面開闊,意境雄渾。個“圓”和“直”,把詩人的孤寂情緒巧妙地融化在廣闊的自然景象的描繪中。
出示答案
九、課下作業:
分析下列兩名詩的語言特點:
1、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2、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
(說明:本環節針對這節課的重點設置了四道練習題,通過練習讓學生把這節課的內容落到實處。)
(完成以上步驟約需5分鐘)
附一:答案點撥:
A、詩人仰望是無邊無際,蕭蕭而下的落葉;俯瞰是奔流不盡,滾滾而來的的江水,讓人覺得氣象萬千。
“蕭蕭”擬落葉之聲,使人如聽落葉之窸窣,“滾滾”擬長江之音,使人如見長江之無窮;使人有身臨其境之感;
落葉無邊見其廣闊,長江不盡見其深遠,所以詩句形成了廣闊而深遠的意境。
落葉已下,長江永逝,更令人感慨的是詩人那種韶華不再,壯志難酬的苦痛。
B、古時旅人為了安全,總是“未晚先投宿,雞鳴早看天。”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這些都是富有早行特征的景物,而且這些名詞性意象組合在一起,就很形象地寫出了早行的情景:旅人住在旅店里,聽到雞鳴聲就趕緊起來查看天色,見天上有月就馬上收拾行裝,踏上旅程,詩人于“雄雞報曉,殘月未落”之時起程,可謂是早行了,沒想到鋪滿寒霜的板橋之上,早已是人跡斑斑,真所謂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呀,所以詩人羈旅之苦、懷鄉之情就溢于言表了。
詩歌教學設計2
【教材分析】
《梅花》是一首五言律詩,作者是北宋詩人王安石。這首詩從神態、顏色、香味3方面描寫了梅花的特點:墻壁角落里的幾枝梅樹冒著嚴寒獨自開出了雪白的花朵,遠遠看過去就知道那不是雪,因為有淡淡的花香飄了過來。全詩雖僅有20字,卻寫出了梅花凌寒怒放、色潔如雪、幽香清遠的特點,贊美了梅花高潔、堅強的性格。此詩意境幽遠,為詠梅之佳作。大班幼兒的語言結構敏感性有了明顯的發展,本活動引導幼兒通過朗通,感受古詩的語言節奏和韻律,體會古詩所表現的意境美和梅花高潔、堅強的品格。
【活動目標】
1.初步理解古詩的主要含義和梅花的特點,知道“凌寒獨自開”的寓意。
2.能按照古詩的的律、節奏有感情地明通。
3.感受古詩所表現的意境美和梅花高潔、堅強的品格。
【活動準備】
自制課件《梅花》、古等曲(漁舟唱晚)、“幼兒學習材料”一一《擁抱冬天)。
【活動建議】
1.結合課件,引導幼兒初步感受古詩的意境,了解古詩的作者。
(1)引導幼兒討論畫面內容。
提問:畫面中是什么季節?梅花盛開在哪里?它是什么樣子的?看了這幅畫,你有什么感覺?
(2)簡單介紹古詩的名稱、作者。
教師:這首古詩的名字是(梅花),作者是北宋詩人王安石
2.請動兒傾聽古詩,感受古詩特有的的律,了解古詩的主要含義。
(1)教師有感情地朗通古詩,引導幼兒感受古詩特有的的律和節奏。
(2)組織幼兒交流、討論,了解古詩的主要含義。
提問:嚴寒中盛開的梅花是什么顏色的?它有沒有香味呢?你是從哪一句知道的?哪句古詩突出了梅花的特點?怎樣理解這句詩的含義?結合幼兒的回答講解古詩的意思,幫助幼兒理解詩的意境。例如:在很冷很冷的天氣里,幾枝梅花在墻角堅強地挺立著,遠遠看去就知道那不是雪,因為有淡淡的花香飄了過來。
3.鼓勵幼兒嘗試按節奏和的律有感情地朗誦古詩,感受古詩的的律美。
(1)引導幼兒嘗試模仿教師朗誦通的的律、節奏,和教師一起看圖朗通古詩。
(2)引導幼兒再次嘗試朗通,運用表情、動作等大膽表現古詩所表達的感情。
(3)組織幼兒通過個人、小組、集體、配樂等形式進行朗通表演,體會古詩的意境。
(4)組織“小詩人朗通會”,鼓勵幼兒大膽朗通古詩。
4.引導幼兒感受梅花高潔、堅強的品格。
請幼兒圍繞“你認為梅花是一種怎樣的花、為什么”進行討論、交流,感受梅花高潔、堅強的品格。
【活動延伸】
幼兒自主閱讀《擁抱冬天》第14頁,感受古詩的意境美和韻律美。
詩歌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在反復朗讀中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領會詩歌的意境美、語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2、培養學生的遠大的志向。
3、品味詩句,感悟詩歌的意境,培養賞讀詩歌的能力,增強古文修養。
4、了解詩歌情境交的特點,培養學生讀古代詩歌的節奏感。
5、揣摩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與難點
1、誦讀詩歌,引導學生領會詩歌的意境美,感受詩歌的語言美。
2、理解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教學時數教學時數教學時數教學時數一課時教學方法教學方法教學方法教學方法朗讀法;聯想、想象法;討論、點撥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有人用這樣的話來評價他“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他是一位偉大的政治家和軍事家,1800年前他統一了連年動亂的中原大地;他還是一位才華橫溢的文人,他的詩篇流傳千古。他以人格魅力和卓越的才能在三國時期獨領風騷。他就是三國時期的`三絕之一——曹操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瞞,漢族,沛國譙(今安徽亳州)人。中國東漢末年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和詩人,三國時代魏國的奠基人和主要締造者,后為魏王。其子曹丕稱帝后,追尊他為魏武帝。曹操一生征戰,為全國盡快統一,在北方廣泛屯田,興修水利,對當時的農業生產恢復有一定作用;其次,他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門第觀念,抑制豪強,所統治的地區社會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此外,他還精于兵法,著《孫子略解》、《兵書接要》《孟德新書》等書。作為一代梟雄,他精通音律,善作詩歌,抒發政治抱負,并反映漢末人民苦難生活,慷慨悲涼。今天我們就要學習曹操樂府詩《步出夏門行》組詩中的第一章——《觀滄海》。什么是樂府?原來是漢武帝時掌管音樂的官署機構名稱,后來演化為詩體名稱。 《觀滄海》正是北征烏桓歸途中經過碣石山時寫的。大戰之前,身為主帥的曹操,登上當年秦皇漢武也曾等過的碣石山,又當秋風蕭瑟之際,展現在他眼前的是一副怎樣的圖景?他的心情又是怎樣的呢?下面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他的《觀滄海》,來走進他的內心世界。
二、整體感知,充分讀書
1、教師泛讀,正音。
2、學生自讀,整體感知詩詞大意
3、字詞句基礎知識舉要臨:登上,有游覽的意思。
碣(jié)石:山名。碣石山,在現在河北省昌黎縣的碣石山。公元207年秋天,曹操征烏桓時經過此地。
滄:通“蒼”,青綠色。
海:渤海
何:多么
澹澹(dàndàn):水波蕩漾的樣子。
竦峙(snssssǒ):高高地挺立。竦通“聳”,高。
峙:挺立。
蕭瑟:是聯綿字,樹木被秋風吹動的聲音。洪波:洶涌澎湃的波浪日月:太陽和月亮
若:如同
星漢:銀河。燦爛:是疊韻聯綿字,光彩耀眼的意思,
幸:慶幸。至:極。幸甚至哉:真是幸運極了啊。用這首詩歌來抒發自己的心愿志向。
詠:歌吟詠志:即表達心志。志:理想
三、賞析品讀,深入理解
1、《觀滄海》這首詩的題目是什么意思?“滄海”的“滄”字作何解,能否換“觀大海”這個題目?
討論、歸納、明確:“滄”是暗綠色的意思,“滄海”就顯示了大海的色彩,比用“大海”更形象、更生動,所以不能換。
2、本詩是寫景詩,還是抒情詩?寫了什么景?抒了什么情?
景:(實)海水、樹木、草、秋風、洪波生機勃勃(虛)日月星漢寬闊、博大
情:這是一首寫景抒情詩,勾畫大海吞吐日月,包蘊萬千的壯麗圖景,表現詩人開闊胸襟,抒發了詩人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理想。
詩的正文可分三層:第一層(開頭兩句)交代觀海的地點,這是繼承《詩經》中直陳其事的寫法,顯得很質樸。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以敘事發端,起調平穩。“觀“字統領全文。是詩的線索,由以下“觀”字展開,寫登山所見
東:方位名詞,這里作臨的狀語,表示向東、朝東。臨:到,這里是登上的意思。
以:連詞,連接“東臨碣石”和“觀滄海”兩個短語,所連接的后一部分表示前面動作行為的目的。觀:看,這里是遠眺、眺望的意思。
滄海:東海,這里是泛稱。
第二層(“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寫海水和山島。海水蕩漾,是動態;山島聳立,是靜態,相互映襯,顯示了大海的遼闊和威嚴;再寫草木,仍然是靜態,次及“洪波”,又回到動態,顯示了大海的驚人力量和宏偉氣象。這一層全是寫實景。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接著描繪登山觀海所見壯麗景色。這兩句寫大海雄渾開闊的氣象,是遠景,全景全景全景全景。
水:指海水。
何:副詞,用在形容詞謂語前,表示程度之深。可譯為“怎么這樣”“多么“那么”等。
竦:同“聳”,高起,高聳。峙:直立。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這兩句寫,,突出其林密草豐的特點,是近景,是局部。
樹木:指山島上的樹木。叢生:(草木)聚集在一處生長。這里是說林密。
豐:茂密,茂盛。前四行詩句描寫滄海景象,有動有靜,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與“水何澹澹”寫的是動景,“樹木叢生,百草豐茂”與“山島竦峙”寫的是靜景。從結構上看,把海水的正面寫實推向了高潮,也自然的過度到了下面的虛寫
秋風蕭瑟,洪波涌起————————這兩句寫大海波濤洶涌的動態。以上六句描寫,有靜有動,有遠有近,有主有從,都是實。
詩人這時的視線從山島又轉移到哪里呢?(明確:海面上)蕭瑟:秋風聲。洪波:巨大的波濤。洪:大的意思。涌:形容大波掀動的樣子。第三層(最后四行)借助奇特的想像來表現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氣概,這寫的是虛景即詩人的主觀感受,是從兩個“若”字看出來的。這首詩的基調是蒼涼慷慨,歷來被視為“建安風骨”的代表作。
——賞析玩全詩后,想必大家也知道這首詩的大意了吧,下面我們一起描述一下大意。
東行登上碣石山,來觀賞大海。海水多么寬闊浩蕩,碣石山高高聳立在海邊。碣石山上樹木叢生,各種草長得很繁茂。秋風颯颯,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濤。日月的運行,好象是從這浩瀚的海洋中出發的。銀河星光燦爛,好象是從這浩瀚的海洋中產生出來的。真是幸運極了,用歌唱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深入理解后,大家考慮這樣幾個問題,全詩是圍繞哪個字展開來寫的?觀。
曹操的這首詩有什么寫作特點?
明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虛實結合,動靜結合。
1、豐富奇特的想像。 《觀滄海》這首詩最大的亮點就是詩人在表現滄海之壯觀、之雄偉時,他除了直接描寫大海本身之外,還從浩瀚壯闊的海景展開想像寫出了“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這樣的佳句。表現出了滄海吞吐日月蘊含群星的氣派。讀到這里,我們眼前就會浮現出天連水、水連天,浩浩蕩蕩無邊無際的宏偉景象,這一切都歸功于詩人豐富奇特的想像。
2、合情合理的夸張。從表現形式上看“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運用了夸張的手法,運行不息的太陽,星光燦爛的銀河,竟然蘊含在滄海之中,由于前面在描寫滄海本身時,無論是整體,還是局部都表現了它雄壯的氣勢。所以這是用夸張的手法進一步來突顯它的這一特點,使讀者在為滄海的氣勢所折服的同時,覺得夸張也合情合理了。
3、準確恰當的借景抒情。如果《觀滄海》僅僅局限在大海氣魄的刻畫與表現上,這樣的滄海雖雄壯但缺乏靈性。詩人巧妙地賦予大海以人的性格,它的雄渾、它的沉穩、它的動蕩不安,這些無不是詩人自身真實的寫照,詩文表面句句是在寫景,實則時時又在抒情,結尾“幸甚至哉,歌以詠志”一句,詩人直抒胸臆,把自己的雄心壯志與滄海的雄偉融合在一起,不僅表現了滄海的宏偉,還抒發了詩人博大的胸襟。
四、拓展延伸,鞏固積累
從詩的體裁看,這是一首古體詩;從表達方式看,這是一首寫景抒情詩。詩人是由全景到局部,由遠到近來描寫登海后看到的景物和感受的。在這首詩中,景和情是緊密結合著的。作者通過寫滄海,抒發了他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抱負。但這種感情在詩中沒有直接表露,而是把它蘊藏在對景物的描寫當中,寓情于景中,句句寫景,又是句句抒情。全詩語言質樸,想象豐富,氣勢磅礴,蒼涼悲壯,為歷代讀者所激賞。他們以質樸剛健、清新自然的語言、比興的手法真實地再現現實,抒發強烈的思想感情,表現出鮮明的個性色彩和時代精神形成了慷慨悲涼的獨特風格。后人稱這種文風為“建安風骨”。
建安風骨是漢魏之際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等人詩文的俊爽剛健風格。漢末建安時期文壇巨匠“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陳琳、王粲、徐干、阮瑀、應玚、劉楨)繼承了漢樂府民歌的現實主義傳統,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風骨遒勁而著稱,并具有慷慨悲涼的陽剛之氣,形成了文學史上“建安風骨”的獨特風格。曹操的歷史評價曹操在亂世中積極追求個人抱負的實現,自我的不斷超越,以最終獲得完全的“優越感”。由此,曹操一生以“安民定天下”為己任,以齊桓公、晉文公為榜樣,追逐“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境界。對于自我的掩飾,曹操由于對自我有著許許多多的自卑和不安全感,所以信奉“寧我負人,毋人負我”。這使得他可以變得極為猜疑和殘忍,行為復雜多變,令人難以捉摸。換言之,人格狀態不協調是曹操的悲劇。史書評論曹操:“明略最優”,“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抑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孫權評價曹操:“其惟殺伐小為過差,離間人骨肉以為酷耳,御將自古少有。”鐘嶸:曹公古直,甚有悲涼之句。——《詩品》唐太宗說曹操:“臨危制變,料敵設奇,一將之智有余,萬乘之才不足。
五、 總結我們要樹立遠大的理想,為達到目標堅持努力,在學習上互相幫助、共同進步;在社會生活中,不要斤斤計較,要互相謙讓。做一個像曹操一樣有雄心壯志、博大胸懷、遠大抱負的人。不要做有目標,但是不堅持,甚至不擇手段的人。
詩歌教學設計4
一、教學目標
1把握詩中的意象
2能夠結合詩中的意象構設畫面,體悟詩中作者的感情
3有感情地朗讀全詩,并能找到記憶的恰當方法
4能夠結合該篇自己創設意象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準確理解詩中的意象,有感情地朗讀
難點:學以致用,自如想象,創設新意象
三、教學用具
多媒體
四、教學過程:
課前播入《鄉愁》曲,創設氛圍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導入一:同學們有沒有三五天或較長時間的離開家、離開過父母?你想家了嗎?想家時是什么感受?生列舉,師述同感,引出小詩:
異鄉的路上,家是一盞燈;異鄉的夜晚,家是一個夢,如何也圓不了,想家的心情。想家的心情,是母親倚欄凝望的眼睛;想家的心情,是游子憑窗凝眸的憧憬;想家的心情,誰都感覺得到,誰也說不清。王慧敏《想家的心情》(媒體配樂)
是啊,想家的心情,誰都說不清。同學們想家的時候還可以常回家看看,可那些遠離祖國、漂泊異鄉的游子呢?(媒體示圖)尤其是臺灣同胞,因為海峽的阻隔,親人們長期不得相見,那才是真正的愁呀!
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臺灣詩人余光中先生的《鄉愁》,一起走進詩人那濃情似霧的鄉愁世界,一起來傾聽詩人內心的呼喚。
導入二:,鄉愁是深切思念家鄉的心情。可以說是中國詩歌當中一個歷久常新的主題,提起它,我們的腦里會涌現許多有關鄉愁的詩句。如: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維)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維)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崔顥)
每個日落的黃昏,每個月圓的夜晚,每陣歌樓的雨點,每陣西風里斷雁的叫聲,都會牽動游子的離愁別緒,都會勾起對故鄉的眷戀。詩人們都會把難以排遣的思鄉之愁訴諸于筆端。于是我們便能欣賞到那一首首凄婉哀傷的詩歌,感受著詩人那綿綿的思念,那柔美的哀傷。下面我們來看一首臺灣當代詩人的思鄉之作。
(二)了解余光中
1
學生根據所積累的資料,簡要地介紹。
2
補充(媒體示):
余光中祖籍大陸。1928年生于南京,1949年去香港,1950年去臺灣。他對中國傳統文化、古典文學一往情深,承繼了傳統文化中鄉愁這一永恒的主題,寫出了新意;另一方面,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陸和臺灣長期阻隔,而詩人又經常流浪于海外,游子思鄉之情,不免經常流露出來(是他詩歌作品中的重要內容)。對此,他在一篇散文中曾不乏風趣幽默地說:大陸是母親,臺灣是老婆,香港是情人,美國是外遇。
代表作《鄉愁》、《鄉愁四韻》,《春天,遂想起》,被稱為鄉愁詩人。
(三)聽錄音,感受一下詩的感情基調和詩的朗讀節奏
1明確:這首詩的感情基調是深沉的,深沉中又略帶哀傷,所以朗讀時的速度就是緩慢的。
2生小聲朗讀,邊讀邊標出節奏和重音(/、·)
師巡回,指導有疑難的同學
小時候
后來啊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新娘∕在那頭
長大后
而現在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外頭
我∕在這頭
母親∕在里頭
大陸∕在那頭
3
請學生個別朗讀,要求有感情地朗讀
并適當指導:
第一、二節,語速慢,讀出思念之情
第三節,注呵的變調,應讀為輕聲,讀出適當的顫音(生列離別)
第四節,音調上揚,要有蕩氣回腸的感覺,在那頭要一字一頓。
4
齊讀
(四)解讀全詩,以便更有感情地朗讀
1
整體感知
你投入了怎樣的感情去朗讀?(這首詩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感情?)
作者對家鄉對祖國的思念之情
2
細細體會
(1)詩人的這種感情是不是突發偶感?
在詩人漫長的生活經歷中,那對故鄉綿綿的思念一直縈繞在詩人的心頭,這一點,可以從哪些詞語看出來?
小時候
長大后
后來啊
而現在
四個時間序詞,代表了四個人生階段。詩人以時間的變化來組詩,四個時間序詞也即概括了詩人的整個人生,也就是濃濃的鄉愁牽動了詩人的一生。
(2)這種感情看得見嗎?
要把這種看不見也摸不著的抽象的情感具體地表達出來,作者是怎樣做到的?借助了一些形象的事物,也就是借助了意象,什么是意象?(P108)意象就是詩中的形象。
找一找,這首詩借助什么樣的意象表達這份濃濃的思鄉之情?
郵票、船票、墳墓、海峽
3
想象構圖
其實詩人是巧妙地運用了詩歌創作的一種方法托物寄情。詩是精當而儲蓄的藝術,只懂得這四個意象還不夠,還應根據意象想象詩歌表達的具體內容(詩中有畫)
(1)教師用語言描述自己讀第一節詩后腦中出現的畫面。
深秋的傍晚,村口,小路向遠方延伸
一位少年,目光堅定,背著一個大包,步履匆匆
一位母親,滿臉傷感,提著一個行李箱,吃力地跟著
只聽見他們腳下的落葉嚓嚓地響。
到了分手的路口,不能再送了。少年停了下來,母親也緩緩放下箱子。
母親盯著少年的臉,悠悠地說:別忘了來信。少年用力點點頭。片刻,母親再次提起箱子,慢慢遞給少年:路上小心,晚上不要忘記加衣服少年沒有回答,提起箱子轉身走向前方。
母親還在原地,她的眼光隨著少年的背影一起一伏。母親久久佇望,目光深情而又專注,夕陽的余輝給她的面孔添上了一圈朦朧而美麗的光暈
解析:母子別郵票小小,含情依依。(媒體示)(朗讀時注)
(2)學生輕讀,作畫(媒體音樂)
(3)說一說,適當評論(學生自評,師評結合)
明確:
第二小節:夫妻別船票窄窄,相思殷殷。(媒體示)
妻子是相約一生共白頭的親人,新娘是自己一生最欣賞的亮麗風景。朗讀時應注意那淡淡的哀愁中的絲絲溫馨和似水的柔情。
第三小節:生死別墳墓矮矮,哀痛深深。(媒體示)
第四小節:詩人在他的詩《從母親到外遇》中這樣寫道:大陸是母親,不用多說,燒我成灰,我的漢魂唐魄仍然縈繞著那一片故土我離開她時,才二十一歲呢!再還鄉時已六十四歲。掉頭一去是風吹黑發,回首再來已雪滿白頭
故國別海峽淺淺,鄉愁濃濃(媒體示)
(4)結合媒體所示,問:第四小節表達的情感,跟前三節比有何不同?
前三個意象聯結的是親情、愛情,這節連接的是愛國情。
感情的升華詩人由個人的悲歡離合升華到家國之思:此時猶如樂曲達到高潮!所以要讀得蕩氣回腸,一波三折。特別是最后一句要一字一頓,語調上揚,在那頭要氣流不斷,讀出激昂慷慨之感。
(5)請一生再次有感情地讀一讀,或齊讀
4
當堂記憶
通過朗讀,想景悟情,我們己經感受到詩人獨具的藝術匠心。簡單陳述意象美。像這么美的詩,不把它記下來豈不可惜?
注:切莫死記硬背,找規律。
每一小節的第一句都是表示時間,從小時候到現在。疊詞。還有每一小節的開頭都是鄉愁是在這頭在那頭。
把這些詞想一想,然后,我們試著一起來記憶一下(單獨記,齊憶)
五、拓展,仿句
這首詩作者通過郵票、船票、墳墓、海峽寄托了濃濃的思鄉之情,其實除了這些事物外,
還有許多東西能觸動我們的心靈,引起我們的思鄉情緒。同學們結合自己的理解,用具體的事物為鄉愁打個比方嗎?
(適當穿插評,表揚)
例:鄉愁是一枚青橄欖,苦苦的、澀澀的,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鄉愁是一根電話線,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
鄉愁是一碗老醋,每嘗一口,都讓人心酸。
鄉愁是母親頭上的亂發,理也理不清。
鄉愁是一灣湛藍的海洋,望不著邊際,看不到底。
鄉愁是一杯沒有加糖的咖啡,苦苦的、澀澀的。
六、小結當堂
一個深秋的夜晚,夜深了,一輪明月升上了天空,如水的月光推開了門窗,灑進了屋里,一位詩人倚窗而立,時而低頭沉思,時而抬頭眺望,一股思鄉之情如潮水般地涌出,一首詩從他的心中流淌出來:小時候,鄉愁是一張小小的郵票
七、布置作業(見附練習)
詩歌教學設計5
活動目標:
1、感知理解詩歌內容,感受春天氣氛。
2、通過觀察圖夾文的詩歌,能有序地記憶詩歌內容。
3、嘗試仿編詩歌,體驗仿編活動快樂。
活動準備:
圖片
活動過程:
一、談話活動,引起幼兒興趣。
1、教師:小朋友你們去過公園嗎?那公園里有什么呢?
2、教師:那公園里到底是怎么樣的呢?今天老師把那么美的公園編成了一首好聽的詩歌,我們一起來聽一聽。
二、欣賞詩歌《公園真美麗》并理解詩歌。
1、教師朗誦詩歌。提問:這首詩歌好聽嗎?詩歌的名字叫什么?詩歌里說了些什么?公園里有什么?
2、教師:詩歌里還說了些什么?我們再來仔細的聽一聽。(師再次朗誦詩歌.)草地是什么樣的?它是什么顏色的?它們會發出什么聲音?
3、教師:詩歌里還說到了哪些顏色呀?哪些聲音呢?
你們聽到詩歌里是怎樣說的?
有那么多美麗的顏色,公園是一本什么樣的書啊?
4、提問:為什么說公園是一本彩色的書?為什么說公園是一本會唱歌的書呢?
5、完整朗誦。教師:小朋友真不錯,現在我們來把這首好聽的詩歌完整的念一遍好嗎?
三、嘗試仿編詩歌。
1、教師:小朋友朗誦的真好聽,你們都知道公園是一本彩色的書,那公園里還有哪些漂亮的景象呢?(我們用詩歌里好聽的話來說一說)
2、教師:公園是一本會唱歌的書,公園里有哪些動物?它們會唱什么歌呢?
3、教師:我們把剛才小朋友說的,編成了一首長長的詩歌,我們一起來念一念好嗎?
四、結束部分。
教師:公園里呀還有許多漂亮的顏色和許多會唱歌的小動物,下課后,我們再來畫一畫,編一編好嗎?
詩歌教學設計6
詩歌《小畫家》
一、教學目標:
1、學習詩歌理解詩歌內容。
2、豐富幼兒知識,引導幼兒大膽想象。
二、教學準備:
1、了解有關動物冬眠的知識。
2、識別各種動物腳印。
3、準備電腦課件:a、序;b、觀察;c、詩歌;d、仿編;e、游戲
三、教學過程:
1、引出詩歌(課件--序)
秋天里,楓樹爺爺畫了一幅很美的畫,染紅了大地,染紅了天空(課件展現出秋天楓樹景象,楓樹爺爺滿臉笑),冬來了,北風呼呼地吹,吹走了楓樹爺爺的畫,楓樹爺爺傷心極了(課件出現北風吹來,樹葉卷走,楓樹爺爺皺了眉頭),天越來越冷,你們看,天空里下起了什么(雪絨花音樂起,課件展現下雪場景,同時伴有風雪聲)。
(評析:以景激趣,引發幼兒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學習詩歌
a、觀察:下雪了,下雪了,雪地里來了一群小動物(雪絨花音樂停,踏雪聲起),他們來干什么?他們在雪地里留下了什么呢?(課件逐一出現小雞、小貓、小鴨、小馬,分別在雪地里留下的腳)
(評析:用創設好的情景,直接揭開課題,簡單,直接)
b、提問,引導幼兒討論,想象
·誰來到了雪地里?(小雞、小鴨、小貓、小馬)
·它們在雪地里留下了什么?(腳印)
·它們的腳印象什么?(小雞的腳印象小草、竹葉.....;小貓的腳印象梅花、餅干........;小鴨的腳印象楓葉、雨傘......;小馬的腳印象月牙、耳朵......)幼兒大膽想象。
(評析:讓幼兒暢所欲言,縮短了師生間的距離,充分體現了幼兒是學習的主體)
·這些腳印就象一幅畫,我們畫畫要用筆、顏料,可小動物畫畫是不用顏料,也不用筆的,那它們的畫是怎樣畫出來的呢?(在地上走幾步就成了一幅畫)
·我們怎樣夸它們(真不錯、頂呱呱、小畫家......)
c、是誰在說話呀?小貓問:“小雞小雞,你們的好朋友青蛙呢?”小馬說:“是呀,青蛙怎么沒來”,小雞、小鴨說:“我們也示知道”。
d、小青蛙上哪去,孩子們,你們說說,青蛙怎么不參加呢?(冬眠去了),原來,小青蛙躲在洞里睡著了(課件一角出現油中睡覺的青蛙)
e、你們說說還有哪些動物是冬眠的動物呢?
(評析:自然而然地將動物冬眠的知識引入課題)
f、楓樹爺爺笑哈哈地說:“小動物的畫真美,我再也不傷心了,我要把你們編進詩歌里”由楓樹爺爺朗育詩歌,幼兒欣賞。
g、“孩子們,你們和楓樹爺爺一起來夸夸這些雪地里的小畫家吧!”(幼兒學習詩歌)
(評析:幼兒在愉快的情緒中很快學會了詩歌)
h、楓樹爺爺會編詩歌,我們也試著編一編,幼兒可更換詩歌中部分內容,學習仿編。
3、仿編詩歌
還有些小動物,蛇們的畫也很美,我們能不能把蛇們也編進詩歌里呢?誰來試一試(課件中出現小羊、小狗、小豬、小象、小熊)幼兒仿編詩歌。
(評析:教師的問題讓幼兒的思維一下子活躍起來,整個活動的氣氛隨幼兒思維的活躍而活躍起來)
4、游戲:《幫小畫家找畫》
小動物們很不錯,畫的畫都有自己的特色,可粗心的小畫家們把自己的畫給弄丟了,請你們幫忙找找,送還給它們,好不好(玩電腦游戲)。
(評析:幼兒通過游戲,進一步感知動物的腳印)
5、結束:
小動物和楓樹爺爺都很感謝孩子們,他們要走了,送給我們一人一幅畫(動物腳印),我們一起謝謝站動物,和它們再見了。
四、活動延伸:
幼兒用動物腳印拼圖想象編故事。
活動總評:
本次活動,教師一改以往詩歌單一的教學法,而是充分利用"電教"這一現代化手段,讓幼兒的思維、想象得到盡可能的發展。同時充分體現了幼兒的主體地位,調動了幼兒學習的主動性的積極性,讓幼兒在不知不覺中學習了詩歌,創編了詩歌,充分感受創造的樂趣。
附;詩歌——《雪地里的小畫家》
下雪了,下雪了,
雪地里不了一群小畫家,
小雞畫竹葉,
小貓畫梅花,
小鴨畫楓葉,
小馬畫月牙。
不用顏料不用筆,
幾步就成一幅畫。
青蛙為什么不參加,
它躲在洞里睡著了。
詩歌教學設計7
第二課時
課時要點:
如何鑒賞古代詩詩歌的形象
鑒賞古代詩歌的形象是高考語文《考試說明》對考生古詩文閱讀能力的基本要求之一。所謂形象,就是詩人在作品中借以表達思想情感的具體可感的物象或畫面,是詩人形象思維的產物。
一、“詩中賞畫”——看畫面形、色、動、靜,欣賞詩的畫面美
古代許多寫景詩多具有“詩中有畫”的特征。欣賞詩的畫面美,主要從四方面著手:一是物象的組合方式;二是畫面色彩;三是動態;四是靜態。例如下面的兩首詩:
絕句
杜甫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鳥香。
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詩里寫了江山、花鳥、燕子、鴛鴦,四種景物構成一幅畫面,顯出蓬勃盎然的春意。四種景物并列組合,構成上下對偶兩聯。上聯寫遠景,下聯寫近景;上聯景物較闊大,較概括,下聯景物較特出、較具體。遠與近相生,概括與具體結合,構成一幅完整的春景圖。濃艷的畫面色彩,諧調的畫面組合,相宜的動靜描繪,渲染出濃濃春意,觀之令人賞心悅目。
絕句
杜甫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露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詩里寫黃鸝近景,白鷺遠景,千秋雪遠景,萬里船近景。上聯黃、翠、白、青,用了四種顏色,色彩鮮明。這樣,就景物的遠近和各種色彩構成畫面。千秋雪顯得時間的永恒,萬里船顯得空間的廣闊。畫面色彩的豐富鮮明,境界的闊大,不僅給人以畫面美感,更促人深遠的聯想。
二、“畫中品詩”——由形象畫面的色調,把握詩人的情感思想
讀一首詩,首先看它描寫了什么形象,它呈現一種怎樣的色調,并由此推及其內在情感。一般而言,作品所描繪的外在形象畫面,具有鮮活,明麗和昂揚向上色調的,其內在形象情感則是高昂樂觀的;反之,外在形象畫面具有陰暗、凄冷和低沉色調的,其內在形象情感則是低沉傷感的。例如下的兩首詩:
秋詞
劉禹錫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詩前兩句直抒胸臆贊秋,一反傳統悲秋題材。后兩句描寫白鶴沖云,晴空碧霄等形象畫面,境界闊大,色彩明麗,情調高昂。如果說那排云直上的白鶴是詩人奮發進取形象的寫照,那么,晴朗的秋空正是詩人寬廣胸懷、樂觀向上精神的外現。
贈別
杜牧
多情卻是總無情,惟覺樽前笑不成。
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
此詩寫離筵寡歡場面。一二句敘今昔:以前歡聚多情,而今別去,轉覺無情。三四句以暗淡的蠟燭垂淚的外在形象,暗寫離人流淚的內在形象,內與外是統一的。這種形象化的表情達意手法,要比直言好得多,引人聯想到離人一往情深,難舍難分之態。
在這兩首詩中,“排云白鶴”與“蠟燭垂淚”形象,二者色調截然不同,前者是奮發向上的,后者是傷感愁苦的。所以我們從中感受到的內在形象情感也就截然不同。
感知畫面是基礎,把握情感是關鍵,考生鑒賞詩歌形象時,要特別注意這兩個環節。
三、組合意象,探究內涵(注意粗知簡煉的人和事,特別是參與人活動的情節)
意象是意與象的融合,是生活外在景象與詩人內在情思的統一,是主觀心意與客觀物象在語言文字的融合與表現;是一首詩的構成單位,是詩歌構思核心。
1、借助意象,品味意境。
意境是作者主觀情感與自然客觀物象融合的整體(“神以象通,物以貌求”《文心雕龍》)。品味意境感知意象,就要借助意象。
例:江月人去只數尺,風燈照夜欲三更。沙頭宿鳥聯拳靜,船尾跳魚撥剌鳴。
析:明月、風燈、宿鷺、跳魚等意象有機地組合成一幅清幽、靜謐的意境。
2、借助意象,體味情感。
例: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夕陽西下幾時回?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
析:墜落的夕陽、無聲的落花、尋舊壘的歸燕幾個意象,可體會到全詞的感情基調是抒寫對人事變遷的無比惆悵之情。就其不變者而言,天氣、亭臺閣與去年毫無二致;就其變者而言,夕陽雖美好,但終究要沉沒。好鳥相鳴似有意,但落花流水卻無情。詞人在好鳥嬌花中嘆人生的雖美好,終將消亡。但“似曾相識燕歸來”寓意著消亡中又含有的存在而令人欣慰。
例:
城中桃李愁風雨,春在溪頭薺菜花。(辛棄疾抗金收復失地的一生)
山寺月中尋桂子,郡亭枕上看潮頭。(白居易政績斐然的愉快心情)
詩歌教學設計8
【單元導讀】
一千四百多年前,是讓我們一直引以為驕傲的大唐盛世。在長安這個達百萬人口的大都市里,歐洲、中亞各國人、四裔的胡族人、蔥嶺東西的西域人、印度天竺人、日本人、新羅人等紛紛云集在此,大唐以她特有的恢宏氣度包容著四面八方的各種文化。
雖然歲月的滄桑讓我們已經無法再走在寬得可以讓四十五輛車同時行駛的朱雀大橋上,雖然我們也無法再目睹一下那美輪美奐是北京故宮面積三倍的大明宮,蓮葉接天、荷花映日的太液池、絲竹弦樂聲聞于天的華清宮也不復存在。但是我們并非只有從“高標跨蒼穹,烈風無時休”的大雁塔上才能領略到些許盛唐時氣象,留在我們印象中的是“萬國衣冠拜冕旒”的天朝大國的形象,是“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的富庶盛世的光輝,是“將軍三箭定天山,壯士長歌入漢關”的赫赫武功,更讓我們值得回味的是,唐代那燦若群星的才子們,留下的那字字珠璣的燦爛詩篇更是讓千百年來不知多少人陶醉癡迷。
唐詩宋詞,歷來被稱為中華文化寶庫中的瑰寶。而唐代更是才子輩出的時期。多少才子詞人,特立特行,矯矯不群,驚世駭俗。
歲月已過去了千余年,但是人世間的感情卻依稀相仿。“如此星辰如此夜,為誰風露立中宵。”讓我們暫時從繁忙如梭的車流中走出來,從喧囂浮華的塵世間離開一會,遙望一下大唐時的燦燦群星,品味一下這些才子才女的喜怒哀樂,你會發現,雖然遠隔千載,但是他們依然可以拔動你的心弦。
【學習目標】
1.在理解的基礎上有感情的朗誦詩歌,把握詩歌的思想感情,體會自己的閱讀感受,在誦讀中得到精神的陶冶和審美愉悅。
2.了解李白、杜甫詩歌的寫作特點,并進一步了解盛唐詩歌的整體風格。
3.理解把握詩歌的意象與意境,初步了解詩歌的表現手法,并能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
4.用評點的方式對詩歌進行個性化解讀,提高文學素養與審美能力。
【課時安排】
10學時
【教學規劃】
第一學時起始課
(1)向學生說明《唐詩宋詞選讀》的學習目標;
(2)進行學法指導,如誦讀、多積累、學習鑒賞的方法、多動筆寫等;
(3)梳理初唐詩歌簡史,了解盛唐詩歌的氣象、分類,為詩歌鑒賞儲備必要的文學史知識;
第二學時詩歌朗誦會挑選自己喜歡的本單元詩歌,通過誦讀品位詩歌
第三、四學時李白詩歌專題體會李白豪邁奔放的浪漫主義詩風
第五、六學時杜甫詩歌專題了解杜甫憂國憂民的現實主義情懷
第七學時以杜甫《旅夜書懷》為例分析意象和意境
1、掌握意象和意境兩個概念的內涵,并能運用意象和意境來準確理解詩歌。
2、掌握各類意境特點術語的表述,并能運用這些術語來鑒賞詩歌。
第八學時學習張若虛《春江花月夜》
1、總結“月”的意象
2、分析詩歌的意境特點
第九學時山水田園詩鑒賞
第十學時邊塞詩鑒賞
注:整體授課過程中還要穿插閱讀課、作文課、練習課。第十學時結束后還有復習課
【活動設計】
本單元主要設計了詩歌朗誦會,且放在起始課之后,希望培養學生誦讀吟詠的習慣,大致了解第一單元所學詩歌,初步感知初盛唐詩歌優美的意境,陶冶情操。
詩歌教學設計9
【教學重點】
1、朗讀訓練。
2、賞析詩歌的語言。
3、理解詩歌的主旨。
【教學過程】
一、課文導入
同學們,在第一單元里,我們學習過現代詩《在山的那邊》。詩人在詩歌中寫道:“在山的那邊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同學們,這里的“海”指的是什么呢?是指理想的境界。那么,什么是理想的境界呢?人生為什么要有理想?我們應當樹立什么樣的理想?如何才能實現自己的理想?著名詩人流沙河的哲理詩《理想》,同樣會“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
簡介流沙河:原名余勛坦。在幾十年里曾擔任眾多報刊雜志的編輯,出版作品20余種。
二、朗讀課文
學生分工合作,形式多樣。
三、研討與賞析
1、讀出你最喜歡的一段,說說喜歡的原因,讓我們分享你的發現。同時提出你有疑難的地方,讓我們為你解答。
如:
第1節:采用比喻、頂針的修辭方法。作用是使語言形象、生動,在形式上環環相扣,在內容上步步推進。這一節總說理想是前進的方向,在全詩中起到統領的作用。
第2節:理想有時代性,層次性。 教師啟發學生舉例證明。
第3節:不同歷史時期的不同理想,連綴在一起,正像“珍珠鏈”一樣,推動著歷史的前進。理想也如同“脊梁骨”,是推動歷史前進的精神支柱和動力。
第4節:理想使人明確方向。 實現理想的艱巨性、長期性。
第5節:A、理想使人積極樂觀。B、理想使人斗志頑強。C、理想使人永遠年青。D、理想使人充滿活力。理想給人力量。
第6節:犧牲個人利益,卻獲得了為理想而奮斗的幸福感和實現后的喜悅。理想應該是崇高的社會理想,而不是為了個人利益。
第7節:制造某種物品時附帶產生的物品叫“副產品”。崇高的理想追求的是社會進步、人類幸福等,決不是個人榮譽。理想的實現可能給會個人帶來榮譽,但這正像“副產品”不是主要的。在這里作者告訴我們,應當正確對待榮譽。遭人誤解所以辛酸。胸懷理想,為理想奮斗的志士便享受著斗爭的快樂。
第8節:教師引導學生舉出實例,加深對課文的理解,認識理想的人生意義。 例如屈原,張海迪。 大寫的人是偉大、崇高、真正的人。
第9節:任何人都可以樹立理想。上一節是從正面寫,這一節是從反面寫。第三、四句是兩個倒裝句,分別強調“給罪人新生”和“喚浪子回頭”。典型意義是連“罪人”和“浪子”都因為有理想而改變了自己,何況是一般人呢。
第10、11節:第10節從被動方面寫理想被曲解、玷污和糟蹋,應該怎么辦。第11節寫有些人因主動放棄理想而產生的后果。對比。主動與被動對比,“平凡的人因為有理想而偉大”與“英雄失去理想,蛻為庸人”對比。不能換,“蛻”是由好向壞轉化,而“變”可變好也可變壞。
第12節:鼓勵人們樹立理想,不懈奮斗。這樣才能獲得豐碩的收獲。總結全文。對未來充滿信心。
四、結構探索
請同學們總結一下,這篇課文的結構形式是怎樣的?
提示:總分總。(板書)
理想的意義(1)
歷史意義(2、3)
人格意義(4、5、6、7)
人生意義(8、9、10、11)
鼓勵人們樹立遠大理想,并為之奮斗(12)
五、課外拓展
1、說說《理想》與《在山的那邊》的異同。
提示:理想實現的漫長性、必然性。
2、組織學生對照課文,聯系自己,談談應怎樣樹立遠大理想,并為之努力奮斗。讓學生自由論談,教師給予必要的點撥,使學生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六、你眼中的詩歌
美:
形象美──通過具體的形象抒發感情、闡明道理(不直白說出)。
語言美──如運用比喻、擬人、排比、對偶等修辭。
音樂美──詩歌講究押韻。
七、試模仿其中的一段語言形式,寫一首小詩
寫作對象不限,可以兩人合作,也可以四人合作。
如仿照第一詩節:
愛心是風,卷來濃密的云;
愛心是云,化作及時的雨;
愛心是雨,滋潤久旱的樹;
愛心是樹,為你撐起綠陰。
再如,仿照第二節(師作)
饑餓的時候,幸福是一塊面包;
口渴的時候,幸福是一掬清泉。
下雨的時候,幸福是一把小傘;
炙烤的時候,幸福是一片綠陰。
八、教師小結
同學們,我們朗讀、研討和賞析了這首詩歌,掌握了詩歌的基本結構,理解了詩歌的主要內容,體會了詩歌的形象化語言,并深入地談了學習體會。理想猶如航標燈,它指引著我們的人生之旅。愿大家從小樹立崇高的理想,并為實現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奮斗。我想,一個有理想的人,一定是一個精神生活很充實的人,也一定是一個很高尚的人。
詩歌教學設計10
教學目標
1.了解詩歌中常用的修辭技巧及詩歌鑒賞中修辭技巧的命題特點
2.學會結合具體詩句分析修辭技巧的運用。
3.掌握和規范詩歌鑒賞修辭技巧題目的答題步驟。
教學過程
導入:播放歌曲《虞美人》(鄧麗君)
虞美人
〔南唐〕李煜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我們剛才聽的這首歌的歌詞就是李煜的名作《虞美人》。其中:“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設問、比喻。(引出課題并板書)
【20xx北京卷】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10、11題。
柳堤
春江水正平,密樹聽啼鶯。十里籠睛苑,千條鎖故營。
雨香飛燕促,風暖落花輕。更欲勞攀折,年年還自生。
10、(7分)
②雨本無香味,但詩人在“雨香飛燕促”中卻說雨“香”,這是用嗅覺來變大觸覺和視覺的修辭方法。下列詩句中“香”子的運用和本詩類似的兩項是(4分)
A.花經宿雨香難拾,鶯在豪家語更嬌。(唐鄭谷《闕下春日》)
B.蒹葭影里和煙臥,菡萏香中帶雨披。(宋楊樸《莎衣》)
C.幾經夜雨香猶在,染盡胭脂畫不錯。(宋劉子翚《海棠花》)
D.映日暖云流似水,浥塵香雨潤如膏。(明邱睿《都城春日》)
一、回顧古典詩詞常用的修辭手法
詩詞大家們在作品中多運用修辭來表情達意。那么我們一起回顧一下,我們所學過的古典詩詞中常見的修辭手法有哪些?
比喻、比擬、對比、對偶、借代、設問、反問、排比、雙關、夸張……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杜甫《春望》)(擬人)
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高適的《燕歌行》)(對比)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詠懷五百字》)(對比)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杜甫《登高》)(對偶)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李煜《虞美人》)(設問、比喻)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李煜《相見歡》)(比喻)
二、考點展示:
大綱要求: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表達方式、表現手法、修辭手法)
那么,這個考點在命題形式上如何呈現?我們來看近幾年考查修辭技巧的的高考題:
1.(20xx年廣東)
(1)這兩首詩都描述了木芙蓉的什么自然屬性?都運用了哪種修辭手法?(2分)
2.(20xx年重慶)
(1)“當年粉黛,何處笙簫?”用了什么修辭手法?(2分)
3.(20xx年浙江)
(2)簡析第三聯中詩人表現情感的手法。(3分)
4.(20xx福建)
(2)請從表達技巧的角度對“折葦動有聲,遙山淡無影”進行賞析。(3分)
綜觀歷年命題情況,我們不難看出,對修辭手法的考查要求都外化為以下幾種形式:
1.本詩(句)用了什么修辭手法?
2.作者是通過怎樣的方式抒情的?(辨認修辭技巧)
3.賞析分析詩(句)的手法及其表達效果。(闡釋表達效果)
高考命題形式是這樣的,我們具體怎樣分析作答呢?請看下面的高考真題。
三、真題體驗(引導學生分析)
1.(20xx年廣東)閱讀下面的詩歌,然后回答問題。(7分)
木芙蓉(呂本中)
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著意紅。
猶勝無言舊桃李,一生開落任東風。
窗前木芙蓉(范成大)
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應似客心酸。
更憑青女①留連得,未作愁紅怨綠看。
注:①青女:傳說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1)這兩首詩都描述了木芙蓉的什么自然屬性?都運用了哪種修辭手法?(2分)
【參考答案】兩首詩都描述了木芙蓉冒寒開花的自然屬性,都運用了擬人的手法。
(目的:學會如何辨認修辭手法。可通過分析意象或描寫對象的特征來辨認。)
教師小結:通過這道題,我們掌握了辨認修辭手法的方法:要分析意象的的特征。那么我們怎樣去分析修辭手法在詩歌中的表達效果呢?請看這道題——
2.(20xx年江西卷)閱讀下面這首詩,然后回答問題。
三江小渡
楊萬里
溪水將橋不復回,小舟猶倚短篙開。
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風波去又來。
【注】將:行,流過。
詩人采用什么修辭手法表達作品的主旨?試結合全詩作簡要分析。(6分)
【參考答案】全詩圍繞“交情”展開描寫,詩人采用比喻的修辭手法,(2分)將“山溪渡”比作“交情”、將“水上風波”比作“人生波折”,賦予“山溪渡”、“風波”象征意義,(2分)從而形象地表達了友情恒久不變,能經得起風浪考驗的主旨。(2分)
(目的:1.學會辨認修辭手法。可通過尋找標志來辨認。2.學會將理論知識結合詩歌內容來分析修辭手法在詩歌中的具體運用。)
方法歸納:
1.判斷修辭手法的方法(學生歸納):
(1)找標志,如比喻的標志“似”。
(2)析意象,如“花心應似心酸”,“花”是物,“心酸”則是人的情態,由此可判斷是用擬人手法。
2.如何分析修辭技巧在詩歌中的表達效果?
首先是掌握常見修辭技巧的內涵和作用;其次是結合內容具體分析。最后才是傳達的作者的情感。
那么是不是做到這樣,我們對詩歌中的修辭手法的分析就完成了呢?我們來看第二次階段考試前的練習題中的詩歌鑒賞題目。
3.答題思路(學生練習答案比對:投影詩歌,投影學生答題情況,分析答案得失,規范答題意識。)
(1)準確指出用了何種手法。
(2)結合詩句闡釋為什么是用了這種手法。
(3)此手法有何效果,傳達出詩人怎樣的感情。
四、當堂訓練
1.試分析這首詩的修辭手法及其表達效果。
新晴
劉頒
青苔滿地初晴后,綠樹無人晝夢余。
唯有南風舊相識,偷開門戶又翻書。
【參考答案】用擬人的手法。作者將“南風”人格化,在雨后初晴的天氣里,自己的舊相識南風偷偷的推開門戶,頑皮的翻著書,傳達了作者對南風“惡作劇”的親切喜愛之情。表現了久雨初晴后作者寧靜恬適的心情。
2.比較鑒賞。假如你是高考命題人,請根據下面兩首詩歌從修辭手法的角度設計題目,并設計好答案。(目的:熟悉命題形式、運用本節課所學知識進行答題。方法:小組討論、合作完成。)
憫農(李紳)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
陶者(梅堯臣)
陶盡門前土,屋上無片瓦。
十指不沾泥,鱗鱗居大廈。
(參考)問題:兩首詩在表達技巧上有異曲同工之妙,試分析。
答案:二者都運用了對比手法。前者通過陶者和富家的強烈鮮明的對比,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會制度的極端不合理,表達了詩人對勞苦人民的深切同情。
“四海無閑田”反映農民拼命勞動,全國已沒有荒廢不耕種的土地了,農民種得廣,收得多,這種現象與“農夫猶餓死”的現實對比,表現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同情,對封建剝削制度的不滿。
教師小結:同學們做得很不錯。說明了大家都充分了解了高考的命題形式,掌握了答題技巧。最后,我們回顧總結本節課所學內容。
教師總結:
1.判斷修辭手法的方法:
一是找標志
二是分析意象特點
2.如何分析修辭技巧在詩歌中的表達效果?
首先是掌握常見修辭技巧的內涵和作用;其次是結合內容具體分析。最后才是傳達的作者的情感。
3.形成答案時要規范。
答題步驟:
(1)準確指出用了何種手法。
(2)結合詩句闡釋為什么是用了這種手法。
(3)此手法有何效果,傳達出詩人怎樣的感情。
五、作業
楊舍鎮
詩歌教學設計11
一、 教材簡析
《家》是一首兒童詩,主題單純,內容淺顯,語言凝煉,韻律和諧,富有兒童情趣,貼近兒童的生活,很受兒童的喜愛。在教學這篇課文時,應把握兒童詩的特點,并以讀貫穿始終,注重學生個性的感知、聯想、體驗等心理活動,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過程,以此發展學生語言,啟迪他們的智慧,讓他們的心靈和情感受到美的熏陶。
二、 設計理念
以學生為主體,重視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依據學生的需要和興趣愛好,盡可能的給學生直觀的形象感受,把學生帶入詩的優美境界中去,感受家的溫暖幸福。
三、教學目標
1、 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 認識本課2個生字。
3、 培養學生熱愛家,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4、 培養學生讀書的習慣。
四、教學時間
一課時
五、 教學流程
a) 老師這有一個字你們認識嗎?出示“家”這個字。上學期我們學
過一首兒歌題目是“家”,誰還記得?(指名背誦)今天老師帶來了一些朋友(出示白云、小鳥、魚兒、種子圖片),這些小家伙很調皮,偷偷跑出來玩卻找不到自己的家了,你能幫他們找到自己的家嗎?出示大圖,學生上前貼畫。
b) 學生看圖用句式“(什么)是(誰)的家”說一說。(出示句卡,學生練說時相應出示藍天、白云、樹林、小鳥、小河、魚、泥土、種子詞語,貼在黑板上。。
c) 師小結:說得真好,其實,把你們說的話寫下來,就是一首很美的小詩。這節課就讓我們一起到快樂讀書屋里去讀讀這首題目是《家》的小詩吧!
(二)講授
1、學生借助拼音自由朗讀這首詩,注意不認識的字借助拼音讀準字音。
2、指名朗讀,要求定位在讀對、讀通上。
3、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小詩,同桌之間評評他讀得怎么樣。 d) 范讀詩歌,想象詩中都寫了誰的家?在哪里?
e) 隨學生交流指導有感情朗讀課文。
(1)“藍天是白云的家”。看圖或聯系生活中所看到的,說說藍天上的白云怎么樣?學生交流后指名讀,及時評價。
(2)“樹林是小鳥的家”。通過圖理解“樹林”一詞。(再指名讀)
(3)“小河是魚兒的家”。引導學生想象,假如說我們的教師就是清清的小河,你就是一條小魚兒,你會在可愛的家里干些什么事呢?
你能帶著想象再讀這一句嗎?相信你會讀得更好。(小組競賽讀)
(4)“泥土是種子的家”。(有關種子生長的錄像)師描述:春天,陽光暖暖地照著泥土,小種子醒來了。它伸伸小腿,生根了;它伸伸手臂,發芽了。在泥土的懷抱里,它慢慢地長大,長成花,長成草,長成樹木和莊稼。我們再一起來讀讀這一句。
(5)小結:你看,其實每一行詩的背后都藏著一幅很美的畫,只要你用心地去讀,去感受,你就會發現這美。
(三)句式遷移
1、你還知道(什么)是(誰)的家?小組討論,學生自由練說,交流。
2、小動物、植物都有自己的家,小朋友們也有自己的家。你有家,我有家,我們還有一個共同的家,那就是——祖國。問:你知道我們的祖國叫什么名字?
3、(出示開滿鮮花的中國地圖)理解“我們是祖國的花朵,祖國就是我們的家。”(出示第二句)齊讀。
(四)背誦全文,創編詩歌
(五)自主探究,認字識字
在學習小組內交流,說一說你認識哪幾個生字,說說是怎樣認識的?不認識的向同學或老師請教。
(六)總結:同學們,家是溫暖的,是幸福的,描寫家的詩歌還有很多很多。希望你們在看書時發現有關家的兒歌,一定要多讀幾遍,也把它背下來好嗎?
詩歌教學設計12
一、幼兒詩歌學習的作用
語言精練、優美、語意含蓄深刻的詩歌對促進幼兒各方面的發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詩歌能促進幼兒感知覺、思維、想象力及語言的發展。朗朗上口的詩歌能很快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源于生活的題材能豐富幼兒的生活經驗,優美的語言和豐富的意境能批培養幼兒的美感,提高語言水平。
二、設計思路
鑒于詩歌學習對幼兒的種種好處以及結合我園大班組課題“幼兒詩歌學習和快樂識字整合的研究”,因此設計了此次活動。
三、教材分析
詩歌《傘》是一首優美的兒童詩,作者以清新的語言,形象生動的比擬描述了大自然與動物之間和諧美妙的聯系,喚起了幼兒對大自然的熱愛和保護動物的情感。這首詩語言精練優美,重負性的結構形式朗朗上口,便于幼兒記憶與仿編。
四、活動安排
大班幼兒在以具體形象思維的基礎上,抽象邏輯思維能力已初步發展,具備了類比、遷移能力。因此根據幼兒已有的能力實際、知識水平制定了此次活動的教學目標。
目標:1、運用已有的經驗,幫助小動物尋找合適的“傘”。
2、大膽用語言表達,并自然習得相關漢字。
環節:第一部分:通過多媒體可見學習詩歌《傘》以及相關漢字。
第二部分:通過引導談話,幼兒理解并仿編詩歌,在動手操作中充分想象,進一步仿編詩歌。
第三部分:通過進一步操作鞏固復習識字。
活動名稱:詩歌《傘》
活動目標:1、運用已有的經驗,幫助小動物尋找合適的“傘”。
2、大膽用語言表達,并自然習得相關漢字。
活動準備:多媒體課件、幼兒操作圖片、漢字卡片
活動過程:
一、展示多媒體
課件,啟發提問:
“在美麗的森林里小動物們出來玩了,我們一起看看誰來了?”(一一出示)
“后來發生了一件什么事?”
“下雨了,小動物們都要淋濕了,怎么辦呢?我們快快想辦法來幫助它們吧?”
二、感受、理解詩歌
1、我把好辦法編成了詩歌,你們聽聽,聽到些什么?
2、它們找到的是什么傘?是什么顏色的?
3、教師與幼兒一起念兒歌并認識漢字“傘”、“紅色”、“綠色”、“紫色”、“黃色”
三、幼兒為小動物貼畫傘
1、教師啟發:出示小熊,問“什么可以讓小熊作傘?”
2、還有許多小動物在淋雨,我們幫它們尋找合適的傘,如果沒有合適的也可以給它們畫傘。(幼兒操作,教師巡回指導做好的幼兒進行仿編)
3、詩歌(將幼兒的作品放入投影機進行)
四、匹配漢字卡片
這里有許多字寶寶,請你為你做的傘找出它的字寶寶。
五、幼兒將自己學會、認識的漢字找出并貼在自己相應的圖片上。
評課
一、從教師預設的整個過程來分析
教師比較重視幼兒的學習過程,創造條件讓幼兒通過直接體驗來學習,使幼兒在直接參與過程中感受到學習、交流的樂趣。
首先,教師利用多媒體引發幼兒來猜測森林里會來的小動物。突然下起了雨,引發幼兒想想有什么辦法可以躲雨,通過看看、想想、猜猜,調動幼兒多種感官參與活動。
其次,在學兒歌過程中,老師充分考慮到了幼兒的學習特點和認知規律,幫助幼兒有效的投入到本次活動中,并很好地達到自然習得漢字的目標。如:在認識顏色漢字時,屏幕上出現相應的漢字引發幼兒去尋找,運用跳躍式的字飛入給孩子。
再次,教師又能根據幼兒現有的認知水平,在幼兒操作中又具有一定的挑戰性,以挖掘幼兒最大潛能的發揮,如:材料中,教師提供了大量的動物,傘的替代物及輔助材料,充分發揮幼兒的想象,開拓了幼兒思維與視野。
二、從目標的定位來看
比較符合二期課改的精神,本次活動的目標定位來自于幼兒的現有經驗,提升的也是幼兒能夠感悟的經驗。如:第一條目標:運用已有的經驗,幫助小動物尋找合適的“傘”。紅色花朵,黃色的是樹葉在幼兒已有的生活中會經常遇見,通過對已有經驗的提煉,進而提升了幼兒對白色的,黑色的等其他物體來作為小動物合適的“傘”。又如:第二條目標:大膽用語言表達,并自然習得相關漢字。關注幼兒經驗的習得以及對漢字的認識,較好地體現了詩歌與漢字的有機整合。
三、從幼兒對整個活動的表現來看
因教師在本次活動中充分發揮了現代信息技術的優勢,因此孩子在形象、生動、活潑的現代化教學手段的演示中自然習得了相關漢字,并在獲得經驗的同時,發展了認知能力,豐富情感體驗。如幼兒在創編狗熊的傘時,孩子會仿編棕色的山洞是狗熊的傘,綠色的大樹是狗熊的傘,橙色的大樹……五彩繽紛的樹……。
四、建議
1、在材料的提供上教師可提供一些暗示性內容,字可以有顏色。因本次活動是初次。
2、教師的教育策略有待提升,對活動中孩子出現的問題給予恰當的回應。
詩歌教學設計13
【活動目的】
1、通過編詩集,培養學生編輯、合作能力,進一步感受詩歌的魅力。
2、通過詩歌知識競賽,增強對詩歌的興趣,加強詩歌的積累和理解。
【活動過程】
第一課時
合作編本小詩集
1、咱們已經收集了許多詩作,欣賞了著名詩人的佳作,還自己動手寫了詩當了小詩人了!這么多我們喜歡的詩猶如一顆顆散落的珍珠,就讓我們來編本詩集,把這些珍珠串成一串美麗的珍珠項鏈吧!
2、小組合作編輯:
⑴ 準備好選入詩集的詩,可以編入搜集到的詩或故事,也可以編入自己寫的詩,還可以是同學寫的詩。小詩集中還可以適當穿插詩歌故事或相關資料。還可以配上插圖,或者輔以書法。
(注意引導學生要將搜集的詩歌、自己創作的詩歌、搜集的詩歌故事、詩歌資料等要分類編排、有序組合。)
⑵ 可以請父母、老師或同學寫序。
⑶ 注意封面設計的精美,詩集名字的引人注目,編排好目錄。
3、成果展示:
⑴ 詩集編好了,我們來欣賞吧!小組把詩集放在展示臺上,并派代表介紹。
⑵ 同學們評一評,可從書寫、編排、美化等方面評。
⑶ 選出優秀的詩集交流,可在學校里展示,開展班與班之間的交流,還可以請家長參觀和評議。
第二課時
詩歌知識競賽
一、賽前準備
1、根據實際情況,將學生分成幾組。
2、搜集競賽題目:可以是詩句接龍、詩歌常識、詩句釋義等。
3、出題方式:
學生出一半的題,教師出一半的題。
二、知識競賽
1、必答題:
每組5道題,每題10分。
2、搶答題:
共20道題,每題10分。答對得10分,答錯扣10分。
3、風險題:
每組2題,分成10分、20分、30分三個分值檔,答錯扣相應分值。
4、評出優勝組。
三、小結
通過這次詩歌競賽,我們無論是對詩句的積累、理解,還是在詩歌知識的積累上,都有了很大的進步,希望我們能繼續積累更多的詩歌。
【點評】
這項活動受一定的場地限制,最好能夠有搶答器之類的工具,并布置好場地,同時可邀請家長朋友參與,幫助順利完成這次活動。
詩歌教學設計14
教學要點
1、理解詩歌的思想內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2、學習以意逆志,知人論世的詩歌鑒賞方法,提高詩歌鑒賞的能力。
3、學會比較閱讀,積累一定量的詩歌,能分析文中“比興”的用法和作用。
教學重點難點
1、體會作者思想感情的變化過程,把握文中對比和“比興”手法的運用
2、理清詩歌的層次,體會作者思想感情的變化過程。
教學方法
誦讀法,討論法
教學過程
一、背誦《湘夫人》導入新課
二、結合之前的詩歌學習,歸納鑒賞詩歌的一般步驟。
1、讀懂大意;
2、知人論詩;
3、領悟情感;
4、賞析技巧
三、欣賞詩歌
(一)讀懂大意
明確體裁、讀準字音、把握節奏
1、讀懂大意之體裁:聯想比較學過的詩歌體裁和樂府古詩
《行路難》是樂府雜曲,本為漢代歌謠,晉人袁山松改變其音調,創制新詞,流行一時。鮑照《擬行路難》共十八首,歌詠人生的種種憂患,寄寓悲憤。本文是第四首。
2、讀懂大意之讀音、節奏;
3、同位合作,根據大意試背誦
(二)知人論詩
1、就全詩或自己感受最深的某句詩談一談自己的理解,并通過朗讀體現自己的理解。
2、示范誦讀,引出以意逆志,知人論世的詩歌鑒賞方法。
①交流有關鮑照的生平經歷和寫詩的背景
補充時代背景:我國魏晉南北朝時期,實行門閥制度,造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局面。門閥制度阻塞了寒士的進仕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懷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學作品中,就成為這個時期文學的一個特色。
②領悟詩歌主旨:
詩人的人生之路難嗎?是怎樣的難?
鐘嶸《詩品》說鮑照“才秀人微,取湮當代”,本詩即是詩人的不平之鳴。抒發了詩人懷才不遇的憤懣之情。
(三)領悟情感
1、領悟作者的劇烈情感變化,把握詩人情感變化的過程
問題探究:詩人認命不認命?
結論:處在“認命”與“不認命”的矛盾中。先似乎“認命”了,后又似乎“不認命”,最后似乎還是“認命”了。
2、具體品味詩人是如何表現這種矛盾的思想情感的?
①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現手法?說明了什么道理?
明確:運用了比興的表現手法。詩人拈出瀉水流淌這一自然現象作為比興,引出對社會人生的無限感慨。說明了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勢流向各方一樣,人的遭際也是被家庭門第的高低貴賤決定的。
② 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結合全詩看,作者對此有怎樣的看法?
明確:“命”指門第決定人生,有什么樣的門第就有什么樣的遭遇。作者認為非常不公平,但沒法改變,這里只是表面上認命了,實是對不公平社會發出憤怒的控訴。
③ 第五、六句塑造了一個什么樣的形象?
明確:以非常精練的筆法,生動形象地刻畫出詩人悲愴難抑的情態。(提示:酌酒原為排遣愁緒,然而滿懷郁結的悲愁豈是區區杯酒能驅散的?“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澆愁愁更愁”,平添的幾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瀾,詩人趁著酒意擊節高歌,唱起了悲愴的《行路難》,將一腔悲憤傾瀉出來。長歌當哭,這是何等悲烈景況。讀者從這舉杯驅愁卻大放悲聲的情節中,亦可想見其悲其愁的沉郁了。
④ 第七、八句寫出了什么感情?
明確:第七句是對前面幾句的總結,詩人對那驅不散的愁苦,實系于對世事的感慨,心并非無知無覺的木石,理的勸喻,酒的麻醉,都不能使心如槁木,用反問的句式,沖決了自我克制的堤防,使全詩的情感達到了高潮。表達了詩人的抗爭。第八句表達的是作者心中的無奈,“豈無感”越是激昂,“不敢言”的痛苦就越是深沉。兩句構成了一種鮮明的對照,將詩人忍辱負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狀況表現得淋漓盡致。
總結:
乍讀之下,似乎詩人心平氣和地接受了“人生亦有命”的現實。其實,他是用反嘲的筆法來抨擊不合理的門閥制度:地,豈是平的?瀉水于地,難道不是依照各自高下不同的地勢而流向各方嗎?一個人的遭際如何,猶如瀉水置地,不是也被出身的貴賤、家庭社會地位的高低所決定了嗎!
“瀉水”四句言不當愁;接下去寫借酒澆愁:“酌酒以自寬,舉杯斷絕歌路難。”滿懷的悲愁豈是區區杯酒能驅散的?詩人擊節高歌唱起了凄愴的《行路難》。面對著如此不合理的現實,詩人“心非木石豈無感”?理的勸慰、酒的麻醉,難道就能使心如槁木嗎?當然不能。全詩的感情在這句達到高潮。緊接著卻是一個急轉直下:“吞聲躑躅不敢言。”詩情的跌宕,將詩人忍辱負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狀態表現得淋漓盡致!
(四)賞析技巧
概括本詩的寫作風格:此詩的語言近似口語,明白曉暢。詩歌的情感時而壓抑,時而奔放,將復雜的心理歷程表現的曲折婉轉。
四、拓展:讀出搜集的一些懷才不遇的文人的詩詞,體會他們對待人生之路的艱難有怎樣不同的態度。
李白《行路難》——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蘇軾《定風波》——一蓑煙雨任平生
《念奴嬌赤壁懷古》——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王勃《滕王閣序》——孟嘗高潔,空懷報國之心;阮藉猖狂,豈效窮途之哭!
五、總結全文
個人的命運與所處的時代息息相關,千百年來,多少文人雅士,“才秀”而“人微”,有才而無望,“英雄無用武之地”。“馮唐易老,李廣難封”,這是千古的悲愴。值得慶幸的是,我們生在了一個可以自由施展才華的大好時代,只患己之不能,不患人之不己知,我們要做的,只剩下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個“德美才秀”的人,我們的時代,是可以大有作為的!
【板書設計】
擬行路難鮑照
認命——不認命——認命
︱︱︱
抨擊悲憤無奈
詩歌教學設計15
【教學目標】
1、學習生字“雛”,積累詞語若干個。
2、學習默讀詩歌,了解詩歌內容,培養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關愛他人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讀詩歌,背誦詩歌。
【教學重點、難點】
1、學習默讀詩歌,了解詩歌內容。
2、有感情地背誦詩歌。
【教學準備】
投影、錄音、生字卡片等
【教學過程】
一、啟發談話,理解題意“信”。
1激趣:你曾經給誰寫過信,你曾經收到過誰的信?
2交流信的內容。(自愿)
我曾經收到過____的信,信中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曾經給寫過信,信中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了解信的作用:信是用來傳遞信息和情感的一種方式。
二、自讀詩歌,整體感知。
1輕聲自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課文。
2同桌互讀課文。
3說說課文大意:
“我”學會了______,想寫______信,替______寫、替______寫、替______寫,……也想給______寫,通過寫信,讓大家的心_______________。
三、閱讀課文,學習語言。
學習第一節。
1、朗讀第一節,說說你讀懂了什么?
2、交流、歸納:寫信是感情的交流,寫信就是用筆和紙,用手寫心里想告訴別人的事情和話語。
3感情朗讀。
學習第二至五節。
1自讀思考:這些詩節分別寫“我”替誰給誰寫信,信的內容是什么?你能把信的內容說具體嗎?
2師生交流,投影顯示相應的情境。
(1)教師示范:
“我”替雛鳥給媽媽寫信,信中說:夕陽西下,天色近黃昏,盼您快回巢。我們肚子餓得咕咕叫,您快把蟲兒帶回家,快把我們喂個飽。
(交流中教學“雛”字。)
(2)學生嘗試:(由學生自由選擇一個詩節,嘗試把信的內容說具體;隨機理解詩句中的部分詞語。)
“我”替花朵給蜜蜂寫信,信中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替大海給小船寫信,信中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替云給他的伙伴寫信,信中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替樹給他的朋友寫信,信中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二至五節。(看圖配樂)
學習第六小節。
自由朗讀第六節,思考:你是怎樣理解“讓自己的心和別人的心貼得緊緊,緊緊……”的意思?
四、讀詩總結,學習創作。
詩歌創作:“我們來當小詩人”。
要求:以信的內容為題材,選擇你喜歡的內容(將課前收集的代表性信件展示出來),進行詩歌創作,評選出我們中間的小詩人。
【課后隨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詩歌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詩歌教學設計11-03
詩歌教學設計11-03
詩歌木葉教學設計06-11
《古代詩歌》教學設計08-03
古代詩歌的教學設計02-25
詩歌《梅花》教學設計06-29
古代詩歌的教學設計02-25
《古代詩歌》教學設計07-31
詩歌《水調歌頭》教學設計10-23
詩歌《山村》教學設計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