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高中詩歌鑒賞教學反思

時間:2022-06-28 10:45:05 詩歌 我要投稿

高中詩歌鑒賞教學反思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肯定對各類詩歌都很熟悉吧,不同的詩歌,其語言藝術(shù)所表現(xiàn)的語言風格、特點、技巧各不相同。那么什么樣的詩歌才更具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高中詩歌鑒賞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中詩歌鑒賞教學反思

高中詩歌鑒賞教學反思1

  從剛接到課題的誠惶誠恐,到備課過程的煎熬輾轉(zhuǎn),到走上課堂的坦然自若,這節(jié)公開課,讓我實現(xiàn)了十幾年教學生涯的飛躍,完成了對課堂教學認識的質(zhì)變。

  反思此次公開課感觸頗多,有收獲、有遺憾,更有滿滿的感動和幸福:在這里我首先要感謝有這樣一個鍛煉自我、超越自我的機會,我也誠摯地感謝每一位關(guān)心幫助我的同仁們,他們在百忙之中給我調(diào)課、觀課,坦誠地為我指出教學設計的不足和上課過程中暴露出的問題,并熱誠幫我出謀劃策,優(yōu)化課堂設計……正是各位領導同仁的滿懷智慧的無私引領才使我得以重新認識自己、反思自己、提升自己。

  詩歌鑒賞是中考備考的難點之一,為了上好這節(jié)課,我查閱了大量的資料,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一方面細心研究了各地中考題尤其是我市近五年的詩歌鑒賞考試題型,認識到考試涉及比較多的是內(nèi)容把握和情感理解類題型,另外就是技巧揣摩和字句欣賞類;另一方面從側(cè)面了解到,考生在答題過程中存在問題的、得分率較低的主要是在技巧揣摩和字句欣賞類題型,因此確定以技巧揣摩和字句欣賞這兩類題型為重點進行答題技巧的探究揣摩。同時結(jié)合當前初三學生實際的知識和技能的掌握情況,設置了這樣一堂課。

  為提高課堂效率,增加課堂容量,本節(jié)課我借鑒“三步五環(huán)節(jié)”高效課堂教學模式,遵循“先學后教,以學定教,以學促教”的基本原則,設計了第一步積累知識、第二步培養(yǎng)能力、第三步拓展訓練的課堂大框架,整堂課又分了五個環(huán)節(jié):第一環(huán)節(jié)了解課標考綱,第二環(huán)節(jié)理題型、明重點,第三環(huán)節(jié)明手法、增能力,第四環(huán)節(jié)品字詞、賞語句,第五環(huán)節(jié)實戰(zhàn)演習、規(guī)范答題。我認為整節(jié)課學練結(jié)合,符合了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使學生在合作探究中知識有了升華,能力有了提升。

  下面我就這節(jié)課設計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以及實際課堂效果和目標達成的經(jīng)驗總結(jié)如下:

  1.對中考詩歌鑒賞常見題型和命題角度的梳理和把握。

  為了讓學生初步把握中考詩歌鑒賞的出題方向和題點的分布的變化規(guī)律,我下功夫搜集了山東各地市近幾年的中考詩歌鑒賞詩題,集中精力對我市近五年的詩歌鑒賞題進行了縱向的分類整理和整合梳理,意圖一方面通過幾年考題的對比分析,讓學生了解試題的難易程度的變化和考點、難點的分布,從而總結(jié)出一些命題規(guī)律,并以此為抓手讓學生總結(jié)出各種出題方式和做題方法,使學生的做題能力有所突破;另一方面也提高學生對中考詩歌的鑒賞的感性認識,消除對這類題型的陌生感甚至畏懼感。

  2.摸清學情,有的放矢,針對學生的薄弱環(huán)節(jié)和欠缺的能力進行重點突破和有效指導。

  備課伊始,我把中考涉及頻率較高的內(nèi)容把握和情感理解確定為課堂的重難點,但是,區(qū)教研室范老師結(jié)合中考命題的特點和學生實際的得分情況,及時為我調(diào)整了課堂教學目標。為進一步摸清學情,找準學生知識上的不足和應考過程的薄弱環(huán)節(jié),增強授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我在不同學校、不同水平層次的班級中兩次試講,以此確立了合理的目標,并檢驗課堂環(huán)節(jié)設計和導學案上試題難度的合理性。

  從實際課堂效果來看,學生掌握了答題步驟,明晰了鑒賞的一般答題思路及規(guī)范的表述形式,突破了學生在面對詩歌鑒賞題時往往“心中有而筆下無”的瓶頸,能夠依分布點有效作答了。

  3.注重了對學生答題規(guī)范的指導。

  據(jù)了解,參加中考閱卷的老師很多是高中學校剛剛送完高三的老師,他們每天面對的學生答題能力和規(guī)范程度與初三的學生相比是不可同日而語的。而語文閱卷不可避免的主觀性會使一些答題不規(guī)范的學生語文成績受很大影響,很多所謂發(fā)揮失常的學生,我以為,其中的原因恐怕多是由于答題不夠規(guī)范。規(guī)范答題意識的強化和習慣的養(yǎng)成,貴在平日課堂教師的重視和引導。因此,在課堂上,我不僅注重知識的傳授和方法的指導,還特別重視了規(guī)范答題習慣的培養(yǎng)。通過細心的指導和溫馨的提示,很多學生在導學案上的答題書寫和用語規(guī)范程度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4.學案貫徹課前、課中、課后,提高了課堂效率。

  為構(gòu)建合作探究、自主高效課堂,在這次公開課中,在教研室專家的鼓勵和幫助下,我嘗試編寫使用“學案”。雖然因為對學案的認識不到位,導致編寫過程中幾易其稿,但我自己感覺,學案的使用,可以大大提高課堂效率,讓學生學習目標清晰,分項成果有了載體,讓教師發(fā)現(xiàn)學生學習中的問題有了依據(jù),讓課堂的推進有條不紊,有效滲透了復習的方法,引領了學生溫故知新。

  學案的編寫,讓我學會改變教學策略了,全面了解學生的認知水平、知識經(jīng)驗,它讓我不停地反思是不是站在學生立場備課、上課。學案的編寫,大大提高了我備課中的“選材”能力,課堂上與學生的“親和”能力以及方法中的“導演”能力。學案的使用,讓學生的學習目標更明確,學習內(nèi)容更清楚,學習方法更有效,學習過程有本可章,合作探討有了平臺,連做筆記的效率都大大提高,也讓一節(jié)課學習時間更合理、更科學。如果沒有學案,我很難相信自己能夠在一節(jié)課上完成如此豐富信息量的交流。

  我在上課的過程中,通過對學生學案的檢查,迅速地了解學生答題情況和過程中暴露出的問題,同時督促學生認真聽課,積極思考。我嘗試的這種教法,實踐證明效果不錯。

  這堂課猶如一面鏡子,讓我獲得了一定的自信,對于自己的認識有了新提高,但這認識絕不都是正面的。這面鏡子更讓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1.課堂氛圍駕馭能力的不足,學生主動質(zhì)疑問難不夠,創(chuàng)意問題不多。

  有位教育家說:“我們應該把學生看成一個火把,用我們的智慧去點燃;而不是把他們看成一個瓶,用我們的知識去澆灌。”

  回顧本節(jié)課,雖不乏對學生的提問,但誠如觀課老師所言,卻缺了學生的主動質(zhì)疑,我還是太過拘謹于課堂的預設,沒有放手給學生更多的思考空間和時間。乍看去,這群孩子很聽話,積極的記筆記,回答問題。但這背后都是我在主導著,知識是在實踐中習得的,一堂課如果不能真正做到學為主體,真正的放手發(fā)動起學生的學習熱情,激發(fā)起他們的主動思考的意識,終究是算不上一堂真正的高效課堂的。

  2.預設的東西多了,生成資源少了。

  葉瀾教授曾經(jīng)針對生成性的課堂打過一個形象的比喻:“課堂應是向未知方向挺進的旅程,隨時都有可能發(fā)現(xiàn)意外的通道和美麗的圖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須遵循固定線路而沒有激情的行程”。這就要求一位優(yōu)秀的教師應該成為知識王國探險隊的隊長,而不是旅游團的講解導游。

  但是在我的課堂上,為了能保證完成我的教學任務和教學目標,我努力的讓自己成為一個“好的導演”,把課堂的主導權(quán)牢牢地掌握在自己的手中。雖然我備課也算用心,也算充分,按說有生成的前提,有超越和發(fā)展預設的可能。但是,我沒有大膽放手給學生充分發(fā)現(xiàn)“意外的通道和美麗的圖景”,而是努力引導學生走向我預設的“景點”。

  古希臘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蘇格拉底認為,世上最難的是便是認識你自己,于我而言,通過這節(jié)詩歌鑒賞的公開課,我確實也認識到了自己的一部分,這足以證明這堂公開課與我自己是有價值的。最后以屈原的話自勉:“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以上是我在教學《詩歌鑒賞專題復習》這一堂課后的反思與總結(jié),不妥之處,還懇請各位專家及同仁批評指正。

高中詩歌鑒賞教學反思2

  詩歌是文學之驕子,是文學的最高形式之一。朱光潛先生說“詩比別類文學更嚴謹、更純粹、更精微,一切純文學都有詩的特質(zhì)”。詩歌作為一種文學體裁,情感豐富,意境深遠,語言精煉簡潔,音調(diào)和諧、節(jié)奏鮮明。我國是一個詩的國度,從《詩經(jīng)》到《楚辭》到唐詩宋詞到現(xiàn)代漢詩,源遠流長。詩歌教學是學生學習、繼承和發(fā)揚我國古老而優(yōu)秀的詩歌文化途徑之一,而且詩歌深遠的意境和情感有助于增強學生嚴謹?shù)乃季S的感受力和想象力,提高審美情趣,豐富情感體驗,陶冶情操。所以我國教科書,不管是小學、初中、高中還是大學的語文教科書都選入大量是詩歌作為重點教學內(nèi)容,從而教會學生學會品讀、研究和寫作詩歌。

  而我覺得,詩歌教學最重要的創(chuàng)設情景,讓學生在相應的情景中學習和領會作者的情感。初中詩歌教學中鑒賞詩歌的傳統(tǒng)步驟、方法是:

  1.先弄懂作品的表層意思

  2.進一步理解深層含義

  3.從藝術(shù)的角度去欣賞

  這個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一直被沿用,直到現(xiàn)在,大多數(shù)教師也還是在使用這3個步驟來進行詩歌教學。這三個過程一般都是從解釋詞義、句義,翻譯,挖掘典故、修辭,歸納主旨等方面來得以實現(xiàn)的。但是這樣的教學難以創(chuàng)設情景,讓學生去想象和感悟詩歌的意境美。那么,詩歌教學應該如何創(chuàng)設情景,才能更好地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積累知識,開闊視野,提高想象和審美情趣,散發(fā)思維,陶冶情操呢?

  首先是背景了解。

  教材中入選的詩歌有古體詩和現(xiàn)代詩歌。不過是古體詩還是現(xiàn)代詩,其寫作都有一個背景,而且這個背景可能和學生的生活有很大的距離,所以在詩歌教學中,詩歌的作者和寫作的背景介紹占據(jù)著什么重要的地。所以背景介紹是詩歌的突破口,學生通過對背景的了解,從而更好地感悟詩歌,體會詩歌中的情感。例如在教學李白的《夢游天姥吟留別》的時候,要讓學生其了解李白被排擠出長安的背景,還要了解李白雖狂放不羈,但仍有牢固的報效朝廷,有所作為的儒家思想,才能很好地體味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權(quán)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不滿與怨憤。通過詩歌背景的學習和了解,學生以能初步走進情景,去體驗作者的情感了。

  其次是朗讀。

  誦讀是開啟思維大門的金鑰匙。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詩歌更是需要反復吟讀,才能領會其深義。在詩歌教學中,要給充分的時間學生朗讀,或默讀,或齊讀,或小組競讀,或老師范讀,或播放錄音。至于采取什么朗讀發(fā),教師應根據(jù)不同的詩歌類型和具體實際情況來設計不同的朗讀方法。在朗讀的過程中,要指導學生要注意斷句停頓,并結(jié)合相對應的輕音樂,使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快速進入情景。李白的《夢游天姥吟留別》課文錄音慷慨激昂,抑揚頓挫,

  把作者李白的性格和詩歌中所表達的“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情感揭露得淋漓盡致。學生耳聽錄音,神已被錄音勾走,正和李白一起夢游天姥山呢!所以說朗讀,特別是詩歌配樂的錄音,能更快更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和思維,吸引學生自主地創(chuàng)設情景并走進次情景,走進作者的心靈世界。

  接著是圖文結(jié)合。

  圖片具有很強的直觀性,能變詩歌文字為可觸可觀的圖片,刺激學生的視覺神經(jīng),引導學生快速進入教學詩境。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展示出來的最表層的美,是視覺上雪景的構(gòu)圖。詩人頗具匠心,以畫家的眼光、作畫的方法,準確地表現(xiàn)了為我們展現(xiàn)了一幅千里冰封萬里雪飄,沒有行人,沒有飛鳥,只有一位披著蓑戴著笠的老翁獨處孤舟,默默垂釣的靜謐畫面。這幅廣袤無垠,萬籟寂靜,大雪紛飛的圖畫展示出來,既能吸引學生的興趣,又能啟發(fā)學生的思維和想象,把學生的思緒帶入畫面,去體驗雪后的寧靜和老翁的孤獨與靜謐境界。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為我們描繪了枯藤、老樹、昏鴉、小橋、瘦馬和游子,構(gòu)成一幅秋風蕭瑟蒼涼凄苦的畫面,這畫面的展示,把學生帶入詩人無限愁思的情景中去體驗詩人懷才不遇的悲涼情懷。

  最后是講解描述。

  在詩歌教學中,教師僅僅通過背景介紹、朗讀和圖片展示來創(chuàng)設情景是不夠的,還應該加以適當?shù)闹v解描述,才能使學生進入情景后和領略其中的奇妙。背景介紹、朗讀和圖片展示來創(chuàng)設的情景大多都通過學生的想象實現(xiàn)的,具有較強的主觀性和片面性,教師在教學中還要用生動的語言,富有情感地加以客觀的講解描述,娓娓道來,讓學生在教師的描繪講解中不知不覺進入情景,去感受作者所描繪的環(huán)境和作者所抒發(fā)的情感。王維的《使至塞上》通過朗讀和圖片展示可能只能領略詩歌的韻律美和大漠的奇景,卻未能完全體會作者復雜的感情。所以教師要對該詩歌進行必要的講解描述,使學生理解和領會該詩是通過寫詩人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見的塞外風光,表達詩人由于被排擠而孤獨、寂寞,悲傷、飄零的孤寂心情,以及在大漠雄渾的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凈化、升華后產(chǎn)生的慷慨悲壯之情,顯露出一種豁達情懷。另外,詩中既反映了邊塞生活,同時也流露出作者對都護的贊嘆,表達了詩人的抑郁、憤悶、孤獨、寂寞之情,和希望邊疆平定的感情。

  我覺得詩歌教學,盲目地分析講解背誦是行不通的,教師要極力創(chuàng)設更多的情景,并吸引學生穿越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走進詩歌所描繪的世界和作者的心靈,才能真正地領會詩歌的內(nèi)容和作者所要表達的深刻情感。教師可以通過以上背景了解、朗讀、圖文結(jié)合和講解描述等方法來靈活創(chuàng)設情景,為學生的想象插上翅膀,飛向詩文,飛向作者,飛向生活,飛向明天。

高中詩歌鑒賞教學反思3

  一、高中詩歌鑒賞教學存在的問題

  1、功利性的心理影響學生鑒賞詩歌的能力

  以往評價學生的標準就是分數(shù),因此學生變成了做題目的機器,師生都忽略了彼此情感態(tài)度的教育,而對于中國古典詩歌是非常需要投入情感的。回顧以往的教學實踐中,多是教師為主體,滿堂講滿堂灌,學生完全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的地位,學生只會動筆不會動腦。如,在高中詩歌鑒賞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會將各種詩歌表現(xiàn)手法及鑒賞手法進行羅列,然后給學生進行一定量的示范,之后便是用了再用的題海戰(zhàn)術(shù)。生搬硬套,學生不求甚解,只需要知道答案,求得高分,而忽視了情感體驗的過程,沒有將自己放入到作者的創(chuàng)作情境中,所以寫出來的答案千篇一律,漏洞百出,缺乏思考性,鑒賞能力自然不會提高。

  2、乏味的教學過程無法吸引學生鑒賞詩歌

  在高中詩歌鑒賞教學過程中,教師大都以“一解題、二釋詞、三解構(gòu)、四總結(jié)”這樣一種模式來組織整個教學活動,使得整個教學過程機械乏味。要知道,很多詩歌中都蘊含著詩人強烈的思想情感,如李白的《將進酒》氣勢雄偉,有如大河奔流,一瀉千里;詩情豪邁,言語狂放,卻又沉著抑郁。如果只是以老套的方式來講解,學生便無法體會當中的情感。那么對于李白其人以及對于詩所傳達的思想,便難以得到深刻的體會,而提高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也就無從談起。

  二、有效的詩歌鑒賞教學方法探析

  1、改變教學思想,明確教學目的

  提高高中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教師教學活動起到了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無論什么樣的活動,都在目的的指導下,擁有不同的實現(xiàn)方式。所以,以應付考試為詩歌鑒賞教學的目標,只會讓學生成為被動接收知識和做題的機器。如今,新課程改革讓教學目標得以明確,為的是提高學生自身的詩歌鑒賞能力和審美情趣。而教師便在素質(zhì)教育的指導下,改變了教學心態(tài),為提高學生各方面的素質(zhì)而努力。

  2、改進教學過程,生動教學環(huán)境

  改進教學過程,為的是使整個課堂教學能有個井然有序而又不失熱情的環(huán)境,從而為學生營造一個極易學習和愿意學習的氛圍。而改變教學過程,可以以教師自己對詩歌內(nèi)容的把握為基礎,將詩歌講解用各種不同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例如,教師在講授柳永《雨霖霖》時,教師可以深情演唱李叔同的《送別》,將學生引入離別的感傷氛圍中,再用傷感的思想情感作為基調(diào),利用帶感情的朗讀進行情感渲染,從而讓整個教學活動都在詩人的思想情感下進行,讓學生能在深刻體會的基礎上,把握住整首詩所要表達出的各種內(nèi)容。這是種極易學習的氛圍,可以讓學生不用刻意學習便能體會詩歌情感,從而加強對詩歌表達方式的探究和學習。另外,教師還可以能過多媒體教學方式,將形象的動畫與詩歌聯(lián)系起來,再加之與詩的內(nèi)容極其貼近的音樂,那么學生的對整首詩的鑒賞能力在這些工具的輔助下,便能得到了相應地提升。

  三、總結(jié)

  詩歌篇幅較短, 詩歌鑒賞是多方面的、綜合的,除了以上幾點我們還應該關(guān)注標題、作者、題材、注解、技巧、典故、語言風格等等。在這里不一一闡明。筆者認為,傳統(tǒng)的詩歌鑒賞教學多是以教師為中心的說教式教學,完全不考慮學生的實際感受和知識接受能力,只為教出考高分的學生而努力。這完全背離了教育的根本目的,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和教育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在教學過程中,只要我們結(jié)合詩歌教學的特征,立足詩歌本身,培養(yǎng)學生詩歌鑒賞的能力,并引導學生尋找規(guī)律,掌握技巧,日積月累,學生的鑒賞能力和綜合素質(zhì)水平會有更大的提高。。我們更要加強素質(zhì)教育思想的普及,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促進教學活動與社會相聯(lián)結(jié),為培養(yǎng)出社會所需要的人才而努力。

高中詩歌鑒賞教學反思4

  “詩言志,歌詠言。”《禮記·經(jīng)解》記載了孔子的話:“入其國,其教可知也;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余秋雨先生也曾說:“中國歷史上毀滅性的戰(zhàn)亂太多,只有一種難以燒毀的經(jīng)典保存完好,那就是古代詩文經(jīng)典。這些詩文是蘊藏在無數(shù)中國人心中的雕塑和建筑,而一代接一代傳遞性的誦讀,便是這些經(jīng)典連綿不絕的長廊。”可見詩歌這種短小、簡潔、含蓄的韻文,是最能進行情感和審美教育的一種語言形式。

  高中語文新教材中所選的詩歌,都是各個時期的藝術(shù)精品,有很強的藝術(shù)魅力,給人以美的享受。可是由于過去長期以來大多老師不愿學生多走彎路,使很多詩歌教學課堂過于強調(diào)理性分析的教學模式,對知識和問題的探究過程完全由老師包辦代替,應該最愛詩的高中學生只是為了應付高考而努力背詩。可是對高中語文老師而言,上好一堂詩歌賞析課并不容易,尤其是如今高考詩歌賞析考查得分率不高,很多學生喜歡讀詩歌但是害怕做詩歌賞析題目,所以上好一篇詩歌課文絕不是像基礎教育階段一樣會讀會背就能解決問題。面對詩歌賞析的困難,我們可以從以下方面著手:

  一、抓好誦讀,體會詩歌音韻之美

  以朗讀貫穿整個詩歌教學已經(jīng)成為不少語文老師在詩歌教學中達成的比較一致的共識,很多老師確實想方設法讓學生多讀,特別是年輕教師的課堂上,個人輪流讀、小組接龍讀、全班整齊讀,教前教時教后不忘讀,總之形式多樣,書聲不斷。如在《我愛這土地》中的詩句:“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我讓學生用兩種讀法:一為天真的節(jié)奏明快的疑問式,聲調(diào)稍高,讀出后顯得俏皮;而另一種讀得深沉、緩慢,為痛苦又關(guān)愛的表白,讓人感到詩人飽經(jīng)風霜后仍然痛苦執(zhí)著的追求,那份愛國青年對受日寇踐踏的故國的愛就得到淋漓盡致的表達了。

  二、創(chuàng)設情境,感受古詩的意境美

  教古詩時,我們常說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可見詩與畫是有共同點的,是能夠相通的。現(xiàn)在很多中學已經(jīng)有了多媒體設備,詩句描寫的情景,都通過媒體再現(xiàn)了出來,使原本難以意會的詩句變得形象可感。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借助各種教學媒體,放飛學生想象的翅膀,使之自由地在思緒的天空翱翔。在一次《雨霖鈴》的教學過程中,我自己進行了一次有感情的范讀,同時配樂和加以畫面提示,給課堂增色不少。在傳統(tǒng)的高中詩歌鑒賞教學中,教師單靠一張嘴和一支粉筆,采用理論分析和進行板書來達到教學活動的開展。這種教學方式不僅表達的內(nèi)容極其有限,而且還無法激起學生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激情。所以,這種單一的教學方式不僅局限了教師的教學內(nèi)容,還禁錮了學生的思維,使得如今社會所欠缺的創(chuàng)新能力無法在學習中得到有效的培養(yǎng),是需要得到內(nèi)容上和形式上的豐富的。

  三、披文入情,體味古詩的情感之美

  就古詩而言,詩人往往將自己的感情、愿望寄托在所描繪的景物之中,使自然事物好像也有了人的感情,從而創(chuàng)造出情景交融的藝術(shù)境界。事物的情感是隨著人的情感變化而變化的。正如清代吳喬在《圍爐詩話》中所云:“詩以情為主,景為賓,景物無自生,惟情所化,情哀則景哀,情樂則景樂。”

  因此,在古詩教學中,教師也應該十分重視引導學生領悟詩中的情感美。詩人“情動而辭發(fā)”,詩中常常蘊含著豐富的感情。教師必須引導學生“披文入情”,才能使學生領悟到詩中的情感美。教師在教學中要以己之情來激發(fā)學生之情,使學生帶著豐富的情感,和老師一起進入詩中或歡喜或悲傷的情感中。這就需要教師自己有著豐富的語言、表情、動作等,枯燥乏味的講解是毫無效果的。教師可以根據(jù)每首詩的不同特點,從詩中具體的文字出發(fā),啟發(fā)學生體會詩人所要表達的情感,既要從整體上把握住一首詩的情感,又要去體會詩中某些詞句的情感。朗誦是學詩歌的基本切入點,在高中詩歌鑒賞教學過程中,教師大都以“一解題、二釋詞、三解構(gòu)、四總結(jié)”這樣一種模式來組織整個教學活動,使得整個教學過程機械乏味。要知道,很多詩歌中都蘊含著詩人強烈的思想情感,如果只是采用這樣一種呆板的教學方式來解析,那么學生最多只能感受到教師所表達出來的教學情感,對于詩歌所傳達的思想,便難以得到深刻的體會,而提高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也就無從談起。

  四、正確理解,把握作者思想之美

  古語說“詩言志”,古詩詞往往用唱的形式來表現(xiàn),在音樂的美感中傳遞動人之情,凸現(xiàn)其深邃的思想和喻世的道理。準確地把握作品內(nèi)容,透徹地理解其內(nèi)在含義,是作品朗誦重要的前提和基礎。固然,朗誦中各種藝術(shù)手段的運用十分重要,但是,如果不能準確透徹地把握內(nèi)容,那么,藝術(shù)技巧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成了一種純粹的形式主義。要準確透徹地理解作品,應注意了解作品的時代背景和作者的創(chuàng)作動機,這是理解作品的基礎。詩詞是作者在特定時期思想感情的反映,它既離不開詩詞家的生平經(jīng)歷、性格特點,更離不開產(chǎn)生詩詞時具體環(huán)境和事件的刺激。

  中國詩歌從《詩經(jīng)》到《楚辭》,從陶謝到“建安七子”,從唐詩到宋詞到元曲,高潮迭起,名家輩出,璀璨奪目。詩歌是語言藝術(shù)的精髓所在,它從來就代表著文學藝術(shù)的最高成就。目前,教育改革日漸深入,語文教育正在逐漸回歸詩性和人性。朱光潛說得好:“詩是培養(yǎng)趣味的最好媒介,能夠欣賞詩的人們不但對于其他種類的文學可有真切的了解,而且也決不會覺得人生是干枯的。”對高中詩歌鑒賞教學內(nèi)容,《新課程標準》指出:教讀古典詩詞,應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學生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總之,語文教師只要以這個標準為中心,就不難上好詩歌賞析課。

高中詩歌鑒賞教學反思5

  古典詩歌是前人留給我們的珍貴的文化遺產(chǎn),詩歌教學對于陶冶性情、加強美育、繼承傳統(tǒng),具有其他學科無法替代的作用。然而,高考模式下的詩歌教學存在諸多問題,其中最顯著的問題是,在詩歌教學中,知識、技巧訓練大于思想的領悟、價值的追求、審美的熏陶。這有待于高中語文教師進行有效的反思。

  在高考指揮棒效應明顯的大環(huán)境下,設想如果不考詩歌,又有多少學生真正主動的搜集詩歌、背誦名句、感悟意境?因為“動機是能引起、維持一個人的活動,將該活動導向某一目標,滿足個體某種需要的念頭、愿望、理想等。”[1]當代高中生浸泡在媒體文化、網(wǎng)絡文化、大眾文化的情境中,很多學生拒絕傳統(tǒng),崇尚個性,已經(jīng)失去學習詩歌的動機。如果詩歌教學與現(xiàn)實脫節(jié),課堂枯燥乏味,學生就會更加厭惡詩歌學習,這與詩歌教學的初衷背道而馳。

  《周易》中有“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因此,高中詩歌教學求新求變迫在眉睫。在新課程背景下,變的是思想、方法,不變的是道德感悟、審美追求。道德的崇高與審美的品位是學生對詩歌的自覺式追求。現(xiàn)從心理學視角,從動機、美感(藝術(shù)鑒賞)、能力三個維度,以蘇教版《唐詩宋詞選讀》第三專題:豪放飄逸的李白詩《夢游天姥吟留別》為例,談高中詩歌教學改革,并作一定的反思。

  背景分析

  傳統(tǒng)的詩歌教學很容易讓學生對詩人及其作品形成符號化認識。如談到杜甫,就想到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其人被成“詩圣”,思想是“憂國憂民”。提到李白,就想到他被稱為“詩仙”,將他與浪漫主義緊密聯(lián)系,想到他的詩歌風格“豪放灑脫”……這已形成當下標準化、范式的詩歌教學模式,在心理學上稱這種現(xiàn)象為“思維定勢”。要改變這種現(xiàn)狀,需要引導學生以知人論世為起點,多元化解讀文本,找到傳統(tǒng)與現(xiàn)實的平衡點,激發(fā)學生學習詩歌的興趣與創(chuàng)新能力。而《夢游天姥吟留別》這首詩,“夢”屬于想象的類型,教學中帶領學生跟隨李白的思維踏上多彩的追夢之旅,找到神仙世界與現(xiàn)實世界的銜接點,回歸現(xiàn)實能找到屬于自己的“心靈家園”。

  王國維說:“詩人對自然人生,須入乎其內(nèi),又須出乎其外。”人是自然性與社會性的結(jié)合體,鑒賞詩歌除了進入意境中外,還可以獲得情感的愉悅、心靈的共鳴、審美的體驗。而高中生鑒賞詩歌,有三大步驟:讀懂詩歌、感悟意境、創(chuàng)新理解。其中激發(fā)學習動機是前提和基礎,感悟意境是領悟與內(nèi)化,創(chuàng)新理解是目的與結(jié)果。

  以下是從心理學角度解決上述問題:

  一、培養(yǎng)學習動機

  “詩歌教學是重點更是難點,年代久遠,時空跨度大,要想真正領會詩詞的意境和情感,需要每個參與者調(diào)動自己的知識儲存,發(fā)揮自己的主動性、積極性,多層次、多角度地品味詩歌。”[2]而能激發(fā)學生學習動機最有效的途徑是課前問題的設置。“課前預習能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創(chuàng)新意識,對于學生整體能力的提高能起到積極有效的作用。”[3]針對《夢游天姥吟留別》我確定的課前預習目標是:(1)溫故知新,復習已學習的關(guān)于李白的詩句;(2)知人論世,了解李白豪邁灑脫的生命軌跡;(3)詩海探珠,聯(lián)系詩歌談別人對李白的評價;結(jié)合這一學習目的,我創(chuàng)造性地選用詩歌名句,分別是溫馨預習“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學子用功時”、知人論世“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詩海探珠“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并將這些學習目的作為學案,課前復印給學生。

  “溫故知新”環(huán)節(jié)我引用一段文字:

  就在那個遙遠的時代,秦民們曾一千次地吟詠過的那條河,白霜與蘆花茫茫;魏武曾揮鞭遙指過的那片海,秋風正洪波澹澹;我們將在邊塞再聽“秦時明月漢時關(guān)”的久遠渾響,我們將到荒原重溫“西風殘照,漢家陵闕”的興衰無常;讓“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的嘆息使我們也“愴然而涕下”,令“長風破浪會有時”的傲嘯也激起我們“直掛云帆濟滄海”的豪情;赤壁大江東去,那尚未銷蝕的鐵戟被大浪淘出,問英雄安在?楚天千里清秋,那在少女的紅巾翠袖上留下淚痕的豪杰,已身老滄州!楊柳岸邊,曉風殘月凄然相送;春花秋月,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

  學習動機的培養(yǎng)途徑中最重要的一條:引起學生內(nèi)部需要,轉(zhuǎn)化學習動機。這段文字中,能激發(fā)學生求知欲望的是:秦民吟詠與音樂的魅力;魏武與海的淵源;邊塞詩的雄渾豪放與美國西部片的蒼涼之美;“愴然而涕下”與“揾英雄淚”的異同點;“三赤”名篇與余秋雨的《東坡突圍》;柳永與“奉旨填詞”的故事;李煜與倉央嘉措、納蘭性德三個“情圣”的人格魅力。

  “比較閱讀作為一種重要的閱讀實踐和訓練、測試手段,在未來的教學和測試中將更加受到重視。要提高比較閱讀的質(zhì)量,必須熟悉比較閱讀的思維方法:求同和求異。”[4]無論求同還是求異,這段文字都能從音樂、地理、影視、文學、宗教等方面拓展學生的視野,引起內(nèi)心的共鳴,維持其對新鮮知識的好奇心。

  “知人論世”環(huán)節(jié)設計問題:

  “李白在《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中這樣清晰地規(guī)劃了自己的生活藍圖:申管、晏之談,謀帝王之術(shù)。……他希望找一條終南捷徑由布衣一躍而為卿相。”[5]李白的個人理想是否現(xiàn)實?他的個人才華如何一步登天,成為唐玄宗的御用文人?李白的性格是否適合醉心于功名利祿?《夢游天姥吟留別》中“安能摧眉折腰適權(quán)貴”與他的“卿相”理想是否矛盾?

  這一系列問題,由淺入深,由外到內(nèi),結(jié)合文本,引導學生將個人情感體驗進入到詩歌中來,達到發(fā)展學生學習興趣的目的。

  “詩海探珠”環(huán)節(jié)我引用李白的《贈孟浩然》:

  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云。

  醉月頻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這首詩的“亮點”在“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上,“高山似的品格怎么能仰望著他?只有在此向您清高的人品致敬。”驀然回首,發(fā)現(xiàn)李白也有人格上的“偶像”孟浩然。由此聯(lián)想到《詩經(jīng)·孔子世家》中的名句“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在李白傲慢、不可一世的外表下有一顆謙遜的內(nèi)心。打破對李白認識的思維定勢,也是維持學習動機的有效方式。

  在“溫故知新”“知人論世”“詩海探珠”這三個課前預習環(huán)節(jié)中,學生能帶著興趣去閱讀文本、了解詩人、反思自我。這為后面進入詩歌文本做了很好的鋪墊。

  二、追求美感體驗

  “林萍在《引導學生徜徉在美的意境中——中學古詩詞教學瑣談》中從以下幾方面引導學生領會古詩詞意境美:①緊扣情與景,賞析意境美;②知人論事,感悟意境美;③品味“詩眼”,進入美的意境;④激發(fā)想象,感受意境美。”[6]

  “課堂教學是一門綜合藝術(shù),是一臺精彩的戲劇,是一部多章節(jié)的小說。要想讓學生打起精神來聽課,課堂不僅要有深厚的知識內(nèi)涵,還需要一個精彩的導語。”[7]要讓課堂這幕“戲劇”高潔雅凈,讓課堂這部“小說”氣勢奔放,“導語設計”可以視為一堂課的“鳳頭”,應斟酌再三。這是我執(zhí)教《夢游天姥吟留別》導入時的一個片段:

  師:(展示圖片)天姥風光欣賞。同學們,欣賞完天姥山的風光,你有哪些感觸,能不能用四個字概括一下你的心情?

  生1:風光旖旎、云霧繚繞、如夢如幻。

  生2:湖光山色、田園風光、神仙世界。

  師:同學們概括的很好,那么,除了,天姥山外,還有哪些山讓你們向往呢?

  生1:我想到少林寺去看看,我向往嵩山,感受一下那里武術(shù)氛圍。

  生2:我想登上泰山,感受一下“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感覺。據(jù)說秦始皇、漢武帝也曾經(jīng)到過那里呢。

  師:不錯。你也可以去那里沾沾靈氣啊。剛才這兩位同學向往的山統(tǒng)稱為什么呢?

  生:統(tǒng)稱為“五岳”。即東岳泰山、西岳華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南岳衡山。這是我從《笑傲江湖》中了解到的。(其他同學偷笑)

  自我反思:一、展示圖片方式的好處:(1)符合心理學“有意注意”的規(guī)律,將學生的注意力盡快吸引到課堂上來;(2)情境式導入。羅丹說:“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絢麗多姿的天姥山的風光,能沖擊學生的視覺神經(jīng),領悟到鐘靈毓秀的內(nèi)涵;二、對話式導入。符合心理學中的“思維品質(zhì)的廣闊性”原理,由天姥山到嵩山、泰山,再總結(jié)“五岳”,談《笑傲江湖》,神游萬里,但又“入乎其中”,可謂妙合無痕。三、體悟意境美。“如夢如幻”的天姥山與超然物外的李白完美融合,使學生明白“山不在高,有仙則名”這句詩的意境,并與本詩“詩眼”“安能摧眉折腰事權(quán)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契合。“神仙”怎能被塵世的污垢所蒙蔽呢?四、提升審美品位。這段對話中出現(xiàn)對多的詞是“山”,如設計與泰山有關(guān)的詩句“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泰山崩于前而色不變”,并進行有關(guān)“山的沉穩(wěn)”與“人生豪邁”的片段寫作,必能使學生的作文有“源頭活水”,凈化學生日益浮躁的心靈。

  三、激發(fā)創(chuàng)造能力

  “創(chuàng)造是多角度、多方面的,對于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語文教學是首當其沖,因為創(chuàng)造是人類智慧的最高表現(xiàn),也是一個民族興旺發(fā)達的重要標志。”[8]創(chuàng)造能力具體表現(xiàn)為詩歌鑒賞中立足于文本的“個性化、多元化的解讀”。而小組討論能最大限度地集思廣益,博采眾長。在教學《夢游天姥吟留別》時,學生提出的問題可能有:

  ①詩歌為什么不直接寫天姥山,寫“瀛洲”的作用?②天姥山的特點是什么?③天姥山真的有“四萬八千丈”這么高嗎?④“天姥連天向天橫”與《蜀道難》“可以橫絕峨眉顛”兩句中的“橫”是“沖”的意思嗎?⑤作者為什么要花如此多的筆墨來描寫夢境呢?⑥“且放白鹿青崖間”的“鹿”可以理解為“功名利祿的”的“祿”、“大道如青天”的“道路”的“路”嗎?

  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通過對古代三座仙山之一的“瀛洲”的了解,感受到天姥山的神秘、夢幻色彩;“四萬八千丈”是夸張的修辭,突出天姥山的高峻,并與“橫”聯(lián)系起來,對天姥山獲得挺拔、高大的感性認識;而作者花大量筆墨寫夢境,是采用象征手法,寫夢中仙境的美妙為了反襯現(xiàn)實的丑惡。讓學生獲得理性的認識。只有在感性與理性之間不斷進出才能讓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不被思維的“牢籠”束縛,做到收放自如;至于將“鹿”解讀為“祿”或“路”,只要有合理的解釋,不必拘泥于標準答案,把決定權(quán)交給學生未嘗不可。

  高考模式下的詩歌教學本身是個難題,從意象、語言、藝術(shù)手法、思想感情四方面賞析詩歌,已成為教學的范式。從動機、美感、能力三個角度談詩歌改革,本身有些牽強附會。關(guān)于詩歌鑒賞教學設計、多媒體教學實施策略等還有待進一步探討。但是有一點是始終不變的,那就是抓住學生的心理,“以人為本”讓學生自愿、主動地接觸詩歌,獲得詩歌意境的美感體悟,在傳統(tǒng)與現(xiàn)實中找到平衡點,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個性化鑒賞能力,是我們高中語文教師進行詩歌教學是要追尋的目標。

高中詩歌鑒賞教學反思6

  我國著名心理學家林崇德提出:“優(yōu)秀教師=教學過程反思的成長模式。”葉瀾教授說:“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難以成為名師,但是如果三年反思則有可能成為名師。而且,專家們都說寫教學反思貴在及時,貴在堅持。詩歌單元的教學讓筆者感覺收獲很大,這里來談談筆者的教學感受。

  詩歌作為我國科學文化的精髓是我國文學史的一個奇葩,是我國豐碩的文化遺產(chǎn)。中國古代詩歌記載著中華民族精神文明的歷史,有著獨特的審美風格和博大的精神力量,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高尚情操、愛國思想、審美情趣和健全人格。古代詩歌在中小學語文課本中代表著高品味的文學趣味,中小學生可以從詩歌中吸取精華,陶冶情操,豐富中小學的精神世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zhì)。作為中學語文教師,如何通過詩歌教學使學生進一步了解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接受愛國主義熏陶與教育,增強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使學生在詩歌教學實踐中受到心靈的陶冶和潛移默化的感染,培養(yǎng)偉大的人文精神等都有著極其重要的教育意義。

  高中階段課程標準要求學生“學習中國古代優(yōu)秀作品,為形成一定的傳統(tǒng)文化底蘊奠定基礎。”又要求對文學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領悟作品的豐富內(nèi)涵,體會其藝術(shù)表現(xiàn)力”。我們在教法上傳統(tǒng)采用創(chuàng)設情景法將學生帶入特定意境中感受作品形象對古代詩詞有自己的感悟。既然是感悟和鑒賞,我們在教學中除了教師有自己的感悟外,重要的是讓學生在學習中有自己的感悟和獨特想法,讓教學也帶有個性化色彩。往往我們忽視了學生的感受,使得詩歌教學陷入了“山重水復疑無路”的局面,下面是筆者上課的一個實例,從這個實例來談對詩歌鑒賞課的個人感悟。

  在上了幾節(jié)關(guān)于煉字型的詩歌鑒賞課后,筆者帶著學生總結(jié)一下這類題型一般的提問方式:“這一聯(lián)中最生動傳神的是什么字?為什么?某字歷來為人稱道,你認為它好在哪里?”高二學生對于詩歌鑒賞也有一定的閱讀體驗,這點他們也可以總結(jié)出來。通過展示近幾年高考中關(guān)于煉字類型的詩詞讓學生去研究討論如何答題能抓住得分點,接著師生共同探究找出答題范式:釋含義(解釋該字在句中的含義)+描景象(把該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點情境(點出該字烘托了怎樣的意境或表達了怎樣的感情)。

  筆者感覺這一課上得很是熱鬧,學生也很積極。筆者給學生留下三道題目都是關(guān)于煉字類型的,筆者抽查一個班級的作業(yè),結(jié)果發(fā)現(xiàn)問題很多,模式是有了,但是對于詩歌的內(nèi)涵理解沒有把握住,光有形式?jīng)]有內(nèi)容,這是很大的問題,下面就一個教學例子進行簡單分析:

  南浦別(白居易)

  南浦凄凄別,西風裊裊秋。

  一看腸一斷,好去莫回頭。

  問題:前人認為,“看”字看似平常,實際上非常傳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這種說法嗎?為什么?

  好多同學的答案就是說“看”字用得好,很形象,主人公看到眼前的景想到留別的愁苦來表現(xiàn)內(nèi)心依依不舍之情。這種答案表面看問題不大,但是“看”到底什么意思,在文中到底是個什么妙處幾乎沒點出來。當然,這首詩便變成了講課的重點。于是,筆者就按照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帶著學生看他們答題的`漏洞,然后具體去解析這首詩歌,先看詩歌的題目,強調(diào)“南浦”跟長亭一樣都是送別的代名詞,意見“南浦”令人頓生離愁,接著看詩歌找關(guān)鍵詞,目的就是讓他們領會“看”字在文中的妙用。拓展的時候,筆者舉了《別賦》中的句子幫他們消化所學。看似學生有所領會,一節(jié)課下來筆者覺得特累,感覺這種教法沒什么太大的效果,但是一時真是想不起來有什么好的方法去講鑒賞題目,一時走進了死胡同,真是“山窮水復疑無路”。

  在另一個班上課,筆者思路一時沒打開,如果還按照上面的方法去講課,收獲甚微。筆者就把學生帶到多媒體教室,先讓學生欣賞一下李清照《一剪梅》的mv,在《月滿西樓》這首韻味十足的歌曲中,學生仿佛也被帶到了詞中的意境中來,有的學生看完后居然在書上寫下了大約二三百字的鑒賞片斷,每個同學鑒賞的角度也不一樣。于是筆者順勢把《南浦別》打在大屏上,學生開始沒多少反映,接著展示題目:“假如你是導演,你怎么把這首詩拍成mv或做成flash動畫,要把詩中所要展現(xiàn)的東西表現(xiàn)出來,比一比看誰做得好。”班里頓時熱鬧起來,三五成群討論起來。十分鐘后,同學自告奮勇把自己的劇本設計講給大家聽,創(chuàng)意十足,包括配什么類型的音樂,什么樣的畫面,什么樣的動作,包括什么顏色的字體學生都考慮到了……筆者覺得最好的就是班級一個學美術(shù)的同學和她同位的配合,一個畫畫,一個用語言去解說,生動形象,意境設置精彩獨到。我們把鑒賞課變成了對詩歌的再創(chuàng)作課,一節(jié)課極大地調(diào)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這就是古代詩歌教學中常用的創(chuàng)設情境,體驗情感教學法。上面的課堂實例中,傳統(tǒng)的創(chuàng)設情景法和現(xiàn)代化多媒體被結(jié)合了起來,創(chuàng)設教學情景其目的是在創(chuàng)設與教學內(nèi)容相適應的具體場景和氛圍,幫助學生迅速而正確地理解教學內(nèi)容。情感的產(chǎn)生往往來自于直觀、生動、具體的形象。多媒體的優(yōu)勢之一就是能借助語音、圖像、影像、文字等媒體創(chuàng)設情景,對學生進行感官上的刺激,使學生得到情感的體驗。語文中有許多優(yōu)美的、令人心馳神往的、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篇目,可以借助多媒體創(chuàng)設情境,引發(fā)學生的聯(lián)想和想象。“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對那些生活閱歷不深、沒有身臨其境的中學生講解半天,他也許無法理解,而借助于影視形象再閱讀,就可以輕而易舉地感受到詩句的音韻美和形式美。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適時結(jié)合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高二學生也開了計算機這門課程,他們主動將所學計算機知識用于語文課堂,學習詩歌的興趣大大提高,自己找了好多課本外的詩歌進行情境創(chuàng)設,并成立了詩歌興趣小組,達到了學習詩歌空前的高潮。

  筆者的教學思路這時候徹底打開了,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由“山窮水復疑無路”到“柳暗花明又一村”,教學方式的轉(zhuǎn)變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筆者收獲很大,真正做到了教學相長。這種教學方式極大激發(fā)了學生內(nèi)在的潛能,發(fā)揮他們獨特的想象力,他們的創(chuàng)造力帶有個性化色彩,筆者也發(fā)現(xiàn)了原來班上的學生這么有才!在新課改下,教師要注重教學反思,及時調(diào)整教學方法、實施途徑和課堂結(jié)構(gòu),達到優(yōu)化課堂教學的目的,將“學會教學”與“學會學習”有機結(jié)合起來,努力提升教學實踐的科學性來提高自己的教學業(yè)務能力。

  隨著形勢的發(fā)展,現(xiàn)代教育技術(shù)在教學中被廣泛應用,它可以促進學生的智能發(fā)展,提高教學質(zhì)量,還能促進學生知能發(fā)展的過程,提高學生掌握知識和能力的質(zhì)量,并能更好地適應學生的個別差異和不同水平,能增進教學效率,提高信息增殖率,擴大教學規(guī)模。在新的世紀里,面對信息時代知識經(jīng)濟的崛起,全面推進素質(zhì)教育,以計算機為核心的現(xiàn)代教育技術(shù)在教育信心領域中的應用,已成為衡量教育現(xiàn)代化水平的一個重要標志。為此,我們要認真探索一下現(xiàn)代教育技術(shù)運用于語文教學的基本特點、基本模式,充分利用現(xiàn)有教學環(huán)境和教學媒體進行各種形式的教學嘗試,為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和諧、輕松、愉快的學習環(huán)境,發(fā)展學生的個性和創(chuàng)新精神,同時把這種現(xiàn)代化教育技術(shù)和我們傳統(tǒng)的詩歌教學方法巧妙結(jié)合,打開了詩歌教學“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局面,讓學生樂于學習。教學方式是為課程目標服務的,課程目標是多元的,教學方式也不應該是單一的。不管教師在教學中采用哪一種教學方式,其目的都是為了促進學生有效學習,從而全面實現(xiàn)課程目標。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感知能力、理解能力、想象能力、創(chuàng)造能力都得到了訓練,并且也提高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久而久之,還能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掌握學習的主動權(quán),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高中詩歌鑒賞教學反思7

  高考,詩歌鑒賞題十一分,對于福建學生而言,這是一座大山,一座有點難以逾越的大山,為什么這么說?因為學生對中國古典詩歌不知怎么搞的就是那么害怕,就是那么無語。每次考試得分率很低,不少人連詩歌的基本內(nèi)容都無法讀懂,只是瞎蒙亂寫而已。

  于是我不能不想想:我們的學生從幼兒園就開始背唐詩宋詞,小學也要求背七十多首,初中又背了五六十首,到了高中至少也背四五十首,一共加起來我們的學生至少背了兩百多首詩歌。按道理能夠背兩百多首詩歌的學生文學素養(yǎng)應該不太差,而實際上這些背了那么多的學生為什么對高考的十一分的古典詩歌鑒賞題居然束手無策?這是我們這些當老師的不能不反思。

  是不是我們這些學生從小背誦詩歌的時候根本就是無心?還是這些學生的語文老師沒有教會學生如何鑒賞詩歌?還是我們這些古典詩歌對這些學生沒有一定印象力?

  這些問題作為語文老師可能我們并沒有仔細思考過,頂多是每次在教學生學習古典詩歌的時候,我們才會想起如何教學生如何鑒賞詩歌,如何理解詩歌,當時我們上課的時候講解詩歌并不是按照高考詩歌考題的模式來講,我們只是從純粹的欣賞的角度來講,學生聽講的時候也只是以一種并非認真的態(tài)度來聽,除非這首詩歌是他喜歡的,除非他的確是對詩歌有興趣,不少學生在上詩歌的時候都是一種渾渾噩噩的狀態(tài),甚至有些麻木的狀態(tài)。

  現(xiàn)在進入復習的狀態(tài),有必要對以前學過的詩歌進行一個小結(jié),既要讓學生多背一些過去學過的詩歌,也要讓學生在背誦的過程中慢慢地理解與感悟詩歌的特點,特別是應該適當?shù)亟o予學生詩歌誦讀與理解的方法與策略的指導。這個工作要做深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畢竟這些學生的詩歌基礎并不是很扎實,以前所學過的那些詩歌對于他們而言仿佛是遙遠的記憶,仿佛是隔世的電影。

  而要讓學生由以前那種相對麻木相對混沌的狀態(tài)轉(zhuǎn)入相對積極相對明確的狀態(tài)并非易事,因為大部分學生對這些古典詩歌并沒有辦法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并沒有辦法在朗讀背誦這些詩歌的過程中獲得美妙的體驗和成就感。而這是需要我們這些語文老師尋找到一個切入點,一個能夠讓學生經(jīng)過語文老師指點之后能夠慢慢進入詩歌鑒賞門口的點。這很重要。學生一旦能夠從這個點開始理解了如何讀詩,如何賞詩,如何品詩,這些工作是可以慢慢地一個個開展。當然真正要達到如此境地卻非易事,至少是需要經(jīng)過一個相對漫長的時間,至少得讓學生在學習詩歌的過程中有一點點的收獲,有一些進步,至少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不會像以前那樣對詩歌無動于衷,對詩歌麻木不仁。

  我相信,只要我們當語文老師的能夠很好地理解詩歌的特點并且能夠以自己的語言來表達講述,讓自己的學生能夠接受與理解,學生是可以一點點進步與提升的。雖然詩歌鑒賞很難,雖然學生的基礎不好,但我們一定要努力去教,去幫助每個學生,盡可能使他們有所進步。

高中詩歌鑒賞教學反思8

  摘 要:近幾年,隨著教育改革不斷的深入與完善,在新課標概念下,高中教學重在培養(yǎng)學生各個方面的能力,而對于高中語文來說,詩歌鑒賞是目前高中教學中的重點,也是難點,它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有創(chuàng)新性的教學模式,少教多學的教學模式就是在這樣的實際下,根據(jù)教師的教學經(jīng)驗以及教學心得提出來的,亦是現(xiàn)在高中語文詩歌教學中最有效的教學方式之一,著重從現(xiàn)在的高中詩歌鑒賞教學的狀況進行分析研究,為提升詩歌鑒賞教學質(zhì)量做好必要的保障。

  關(guān)鍵詞:詩歌鑒賞;少教多學;教學思考

  詩歌是我國在發(fā)展過程中所形成的燦爛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文化的精髓之一,博大精深,源遠流長。而在現(xiàn)今的高中詩歌教學中,并沒有積極地發(fā)揚民族文化,不重視詩歌教學,嚴重影響了高中語文教學質(zhì)量。隨著教育改革不斷地深入,不斷地完善,我國大力推行新課標教學,尤其是高中的語文詩歌鑒賞教學,重在培養(yǎng)學生的鑒賞能力和語文素養(yǎng)。但是從目前的高中詩歌教學狀況來看,詩歌鑒賞教學并沒有起到很好的效果,教師的教學方式單一,主要是以詩歌的記憶、背誦、朗讀為主,學生對詩歌并沒有進行深入的了解,只是單純地記住了詩歌,應付了目前的考試,這雖然解決了學生當前的問題,達到了教學的目標,但對學生未來的學習有很大的影響。單一的教學方式以及單純的記憶會使學生產(chǎn)生厭惡的心理,學習興趣下降,喪失學習的積極性,學習效率下降,就達不到教學的效果。下面我就簡單地談談新課標針對高中詩歌鑒賞教學所推行“少教多學”教學方式的優(yōu)點,并為改善教學狀況提出一些有效的解決措施。

  一、教師引領學生做好課前的預習,并巧設問題

  對于現(xiàn)在的高中生來說,學習的科目比較多,學習壓力比較大,尤其是在詩歌鑒賞和文言文的學習上比較吃力,而這卻是高中語文教學的重點所在,要想學好詩歌鑒賞最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就是做好課前的預習工作。但是從現(xiàn)在的高中教學來看,學生很少進行課前的預習,忽視了這一環(huán)節(jié)的重要性,導致課堂上沒有學習的方向,盲目地學習,學習的效果不理想。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首先要帶領學生進行預習,養(yǎng)成預習的好習慣,為詩歌的學習做好課前的充分準備。

  1.在預習中要給學生布置簡單的任務。預習不僅僅是要對詩歌有一定的熟悉,如果只是這樣往往達不到預習的效果,在預習中教師應該給學生布置簡單的任務,要有預習的目的性,不僅要對詩歌熟悉,還要理解詩歌的大致意思。如,教師可以給學生布置詩歌的創(chuàng)作背景、作者的簡介等一系列問題,這就凸顯預習的目的性,能有效地提高預習的效果。

  2.在預習中教師所布置的預習任務難度要適中,不要過于簡單,也不要過于難,過于簡單學生沒有預習的興趣,難度過大會直接影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達不到預期的預習效果,因此在預習過程中教師要多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給學生提供詩歌創(chuàng)作的背景、作者的寫作環(huán)境,盡可能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主動學習性。

  二、采用小組學習的方式,提高學習質(zhì)量

  所謂的少教多學的意思就是教師要將主動權(quán)放在學生的手里,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將學習的主動權(quán)交在學生的手中,而小組合作學習正是滿足了這一點,在小組合作中,教師幾乎就不會參與,學生進行思想心靈的溝通。對于比較難的詩歌,學生獨自學習是比較困難的,這時候就需要發(fā)揮小組學生的優(yōu)勢,在小組學習的過程中,學生能夠用心去交流溝通,進行思想的融合,會產(chǎn)生新的思想,能達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

  1.小組學習徹底打破了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在小組學習中始終堅持“組間同質(zhì),組內(nèi)異質(zhì)”這一基本原則,在學習中享受的并不是學習的成果,而享受的是學習的這一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促進了小組成員之間的互動學習,學生的邏輯得到了提升,學生的思維得到了發(fā)散,產(chǎn)生了高效的學習效果。

  2.各個小組之間進行比賽,展示各小組的學習成果。在詩歌鑒賞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利用學生爭強好勝的心理,多多展示學生之間的學習成果,讓學生在學習中競爭,在各個小組進行學習成果展示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在旁邊進行點評,做一些補充,并有針對性地解決小組之間的一些問題,這樣不僅能將少教多學的教學方式落到實處,還能達到教學目標。

  總的來說,詩歌是民族文化的精髓,但在今天卻成為教學的難點、重點所在。本文主要分析了當前高中語文詩歌教學的狀況,推行新課標所提倡的少教多學教學方式,將少教多學的教學方式落到實處,徹底打破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束縛,才能真正將學生的學習主動權(quán)調(diào)動起來,把課堂交給學生,發(fā)散學生的思維,培養(yǎng)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同時也能有效提高高中詩歌鑒賞的課堂效率。

【高中詩歌鑒賞教學反思】相關(guān)文章:

高中詩歌鑒賞教學反思12-19

關(guān)于高中詩歌鑒賞教學反思03-19

詩歌鑒賞教學反思范文05-17

詩歌鑒賞的反思10-10

高三詩歌鑒賞教學反思08-11

高中詩歌教學反思04-27

高中美術(shù)鑒賞教學反思09-26

關(guān)于高中詩歌鑒賞08-19

《古代詩歌思想感情鑒賞》教學反思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