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比興手法的運用及妙處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總免不了要接觸或使用詩歌吧,詩歌語言言簡義豐,具有凝練和跳躍的特點。你還在找尋優秀經典的詩歌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詩歌比興手法的運用及妙處,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什么叫比興:
比興是古代詩歌的常用技巧。對此,宋代朱熹有比較準確的解釋。他認為: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通俗地講,比就是譬喻,是對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鮮明突出。興就是起興,即借助其他事物作為詩歌發端,以引起所要歌詠的內容。比與興常常連用。
二、教材中的比興運用:
人教版中的古典詩歌,主要集中在高中語文第三冊。我們就來看看其中的比興句:
1、桑之未落,其葉沃若。于嗟鳩兮,無食桑葚桑之落矣,其黃而隕(《衛風氓》)
在這里,既有比,也有興。比單純的興或比更富于藝術魅力。詩人以桑葉來比喻棄婦由青春煥發到芳華己逝的轉變。桑葉沃若與黃隕的對比,不僅暗示女主人公的容貌由青春而至衰老,而且象征了女主人公與氓的愛情由盛而衰。由鳩食桑葚引出女子對負心男子的沉迷,充滿了沉痛和悲哀。
2、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孔雀東南飛》)
在這里,詩人以孔雀向南飛去卻不愿失偶分離來象征焦仲卿和劉蘭芝的恩愛依戀。既有比,也有興,為全詩定下了一種纏綿悱惻的情調。
3、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明明如月,何時可掇山不厭高,水不厭深(《短歌行》)
這三處,單用比,以朝露喻人生易逝,以明明如月喻才德高盛,以山、海喻胸懷寬廣,接納人才越多越好。
4、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錦瑟》)
這里以錦瑟起興,追憶華年。商隱享年不足五十,故此借五十弦起興,暗喻生平,引發以下一弦一柱之思憶。
三、比興手法的妙處
比興手法的運用,能激發讀者的聯想,增強意蘊,產生形象鮮明、詩意盎然的藝術效果。
比興的修辭手法的作用
1.文學創作中的兩種手法。比是比喻,興為寄托。比、興兩法在我國詩歌創作中源遠流長,從《詩經》起就已開始運用。儒家詩論把比興列為風、賦、比、興、雅、頌“六義”的兩種。鄭玄說:“比”是“見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類以言之”。“興”是見今美,嫌于媚諛.取善事以喻勸之”(見《周禮·春官宗伯·大師》注)。把比興與美刺聯系起來加以解釋。古時比興之法多用在舊體詩詞和民歌中,一般文學作品中極少運用或不用。
“比”與“興”是我國古代詩歌常用的技巧。除詩歌外,現代散文、小說等也常用比興手法。所謂“比”,按照朱熹的解釋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其實就是比喻。它通過具形具色的事物比所要寫的事物,使之形象、生動、具體。所謂“興”,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詩用形象思維,離不開比興兩法。因此,比與興構成了詩的兩種技巧。
2.指創作詩歌。 宋 王安石 《甘露歌》詞:“盡日含毫難比興,都無色可并。” 清 顧炎武 《與人書》:“起八代之衰,而樹千秋之業,非明公其誰與歸!當不僅流連比興,傳播藝林,為斯文之盛事矣。”
所謂賦、比、興,是《詩經》主要的表現手法。“賦”,是鋪陳的意思,對事物直接陳述,不用比喻。“比”,就是比喻,以彼物比此物。“興”,就是聯想,觸景生情,因物起興。這種藝術表現手法,是詩歌創作地主要形象化方法,對后世詩歌創作,產生了至深至遠的影響
【比興詳解】
比
賦比興是我國三種傳統的手法,比即喻,是其中最基本的手法,用得最為普遍。 一般說,用來作比的喻體事物總比被比的本體事物更加生動具體、鮮明淺近而為人們所知,便于人們聯想和想象。
如李白的《宣州謝肌樓錢別校書叔云》:“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以抽刀斷水喻舉杯銷愁,真是貼切精當,妙語驚人。
又如蔣捷的《梅花引·荊溪阻雪》:“都道無人愁似我,今夜雪,有梅花,似我愁。”狀愁情之冷清孤獨猶如夜雪家海.耐人品味。
如蘇軾的《水調歌頭》:“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將人生在世悲歡離合的事理同自然界的自然現象及其規律相比,發人深省,給人啟迪,使人曠達。
例如漢代無名氏的《古絕句四首》其三:“菟絲從長風,根莖無斷絕。無情尚不離,有情安可脫?”(其意調:菟絲本是無情的草木,其根莖尚能相依不離;而人是有情的,怎能輕別離呢?!)詩中先對無情的菟絲(一種蔓生的植物)作肯定,從而對本應有情的人卻輕別離作否定。盡管人非草木,而今人卻還不如草木!激憤之情以反喻出之,更見入木三分。
例如李煜的“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烏夜啼〉)即以兩種狀態與動作,博喻愁緒紛亂、難以排遣。
再如賀鑄的“試問閑愁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青玉案》),以博喻狀“閑愁”漫無邊際、紛亂雜沓、綿綿不絕。
徐再思的“才會相思,便害相思。身似浮云,心如飛絮,氣若游絲”(蟾宮曲·春情》),后三句博喻少女病態又似見其人,如攝其魂,惟妙惟肖。
博喻,有時用來摹狀某種事物各個方面的情狀,有時則專門用來摹狀某種事物的某個方面的特征。恰當選用某種生動具體的事象來比況某種生活的哲理,會給人留下鮮明而深刻的印象。
例如曹操的名句:“老驥伏櫪(馬棚),志在千里;烈士(積極于建功立業的志士)暮年,壯心不已”(《龜雖壽》),就是將老馬閑置馬棚與志士處于暮年這兩件事情先后講出,讓人們自己去體會其間在道理上的相似之處。
又如漢代無名氏的《古歌》:“高田種小麥,終久不成穩。男兒在他鄉,焉得不憔悴!”將小麥不宜種在高田,用以比況太不宜久居他鄉,讓讀者體會兩者在道理上的相似之處。
興
興,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從特征上講,有直接起興、興中含比兩種情況;從使用上講,有篇頭起興和興起興結兩種形式。
1.興中含比
興中含比,即在“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的起興句中也兼含有“以彼物比此物”的比喻在內。興中含比,多用在詩篇的開頭。用來起興的物象本來與主題沒有直接的關聯,只是起觸媒作用,也含有一定的渲染鋪墊之意。但若與比一旦相結合,興中含比,那就和本題直接掛上鉤了。興中含比,要比單純地起興或單純地用比,則詩中意味倍增。興中含比,以興為主,比則從之。
興中含比,常見于表示情愛、親情、離別之類的詩作中,多從外界景觀物象中觸發聯想。從興中含比所取的興象類型來看,有以動植物作比興者,也有以非生物或自然現象作比興者。
從《詩經》以來的古代詩歌中,興中含比,取興象于植物的頗多。
例如杜甫的《新婚別》的開篇就是這樣的':“菟絲(一種蔓生的草本植物)附蓬麻,引蔓故不長。嫁女與征夫,不如養路旁。”一開頭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的起興,起興句中又隱含著“嫁女與征夫”的不可靠、不長久的比喻。這就是興中含比。
又如《詩經·周南·桃夭》云:“桃之夭夭(鮮嫩貌),灼灼其華(花)。之子(猶言‘這人兒’)于歸(出嫁),其宜(使……和順)室家(家庭)!桃之夭夭,有賁(果實大而多貌)其實(果實)。之子于歸,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葉蓁蓁(茂盛貌)。之子于歸,宜其家人!”這是一支慶賀新婚的歌,可能是新娘的女伴送她出門時唱的、歌詞的大意是:鮮嫩的桃樹呀,花兒開得火樣紅。這個姑娘過門去,定能使家庭紅火火!鮮嫩的桃樹呀,果實累累結滿枝。這個姑娘過門去,定能使家庭很幸福!鮮嫩的桃樹呀,葉子長得密稠稠。這個姑娘過門去,定能使家庭更興旺。歌詞三段開頭都以“桃之夭夭”起興,又從桃的花、果、葉層層著色渲染,興中兼含比喻,對新娘嫁過去表示了許多良好的祝愿。這也是以植物起興兼作比。
樂府《古艷歌》:“煢煢(孤獨無依貌)白兔,東走西顧。衣不如新,人不如故。”這首詩的前兩句即以動物起興,興中兼含比喻。寫棄婦被迫出走,猶如孤苦的白兔,往東去卻又往西顧,雖走而仍戀故人。后兩句是規勸故人應當念舊。
北朝《隴頭歌辭》其一為:“隴頭(隴山之巔)流水,流離(淋漓)山下。念哥一身,飄然曠野。”其三為:“隴頭流水,鳴聲嗚咽。遙望秦川(關中),心肝斷絕。”這兩首詩歌,前兩句都以隴頭流水起興,兼及以流水的狀態和聲響作比,狀漂泊未歸和鄉愁悲凄之情態。此處雖作為觸景生情、情景交融解也未嘗不可,但畢竟是由此及彼產生的聯想的興筆,又由于興中兼比,便將前半與后半緊密聯系起來而成為一個完整的整體了。
興中含比,比興兼取,便有這樣的妙處。可見,方東村的“興而兼比”則“取興不取比”之說未免有點偏頗。
興起興結
詩詞中凡用“觸物以起情”、“感物而動”的興筆開篇或收束,謂之“興起興結”。它具有觸發聯想、渲染氣氛、調動情緒的功能。古代詩詞中,興起,用得較為普遍;興結,相對地說來用得較少;而興起興結,有時合用于一首詩中,則更為少見。
如杜甫的史詩《新婚別》中云:“菟絲附蓬麻,引蔓故不長。嫁女與征夫,不如棄路旁。結發為妻子,席不暖君床。 …………仰視百鳥飛,大小必雙翔。人事多錯迕(交織著不如意),與君水相望!”這是一首代言體的敘事詩,詩中塑造了一位深明大義的新娘子的形象。開篇以植物興起,結尾則以動物興結:柳視百鳥飛,大小必雙翔。”由比翼烏聯想到別離人,這是又一種形式的興筆。全詩由開頭的“興起”到結尾的“興結”,前呼后應,結構嚴謹,這是興起興結同用于一篇之中的極好例子。
【詩歌比興手法的運用及妙處】相關文章:
《氓》課文比興手法分析案例12-25
運用反復手法的句子摘抄09-28
古代詩歌的寫作手法11-08
溫庭筠詩歌的藝術手法08-27
論語文教學中運用多媒體課件的妙處04-09
詩歌的寫作手法有哪些02-15
淺析溫庭筠詩歌的藝術手法09-13
溫庭筠詩歌的藝術手法簡介08-28
運用修辭手法描寫春天的句子02-11
詩歌鑒賞修辭手法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