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與杜甫詩歌不同點和相同點
在日常學(xué)習(xí)、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接觸過詩歌吧,詩歌的內(nèi)容是社會生活的最集中的反映。那么都有哪些類型的詩歌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李白與杜甫詩歌不同點和相同點,歡迎大家分享。
李白與杜甫詩歌不同點和相同點1
——以李白的《將進酒》和杜甫的《登高》為例
唐朝是文化繁榮的朝代,在詩壇上,涌出了許多名家,大師輩出。“詩仙”李白與“詩圣”杜甫更是其中兩顆璀璨的巨星。
李白與杜甫是我國唐代的兩位著名的詩人,他們?yōu)楹笕肆粝铝嗽S多不朽的詩歌。從詩歌史的地位上來說,兩者都是繼往開來、沾溉百世的人物,李白是把中國詩歌推向全面發(fā)展的“先驅(qū)”,杜甫則把詩歌創(chuàng)作提到了現(xiàn)實主義空前未有的高度,因此兩人的文學(xué)成就可以說是“平分秋色”。從詩歌思想的角度,他們同樣關(guān)心百姓疾苦,關(guān)心國家命運,反對侵略戰(zhàn)爭,詩歌思想上有著一致性。如李白的《古風(fēng)》、杜甫的《兵車行》都對當(dāng)時黑暗和腐敗的政治予以否定,表達了強烈的愛國憂民之情。
李杜詩歌有著一定的相似性,但由于兩者的生活的時期的不同、生活的經(jīng)歷的各異,李杜詩歌在藝術(shù)特色上又有著明顯的差異。下面就以李白的《將進酒》與杜甫的《登高》為例,試比較兩者詩歌藝術(shù)特色的差異:
一、詩歌風(fēng)格的不同
嚴(yán)羽在《滄浪詩話》中說:“子美不能為太白之飄逸,太白不能為子美之沉郁。”
李白和杜甫在詩歌創(chuàng)作中都形成了特有的風(fēng)格。李白的詩歌主導(dǎo)風(fēng)格是飄逸俊美,而杜甫詩歌的主導(dǎo)風(fēng)格則是沉郁頓挫,這在他們的許多代表作中都有體現(xiàn)。如李白的《將進酒》:“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fù)回!”把黃河在天地之間浩蕩奔流的氣勢與聲勢充分表現(xiàn)出來,意境開闊,具有非凡的氣勢和浪漫主義情懷。而杜甫的《登高》:“風(fēng)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描繪了一幅慘淡的秋景畫面,高天之狂飆,深谷之哀猿,驚心動魄,使全詩籠罩在悲涼的氛圍之中,同時也反映詩人凄涼之感。
二、詩歌思想上的不同
李白與杜甫都有滿腔抱負,想為國家盡一份力,但是他們在仕途中都又不得志,這種壯志難酬的悲憤與感傷在他們的許多作品中都有體現(xiàn),但兩者又有不同:李白的詩,很多表現(xiàn)出及時行樂的思想;杜甫的詩,很多表現(xiàn)憂國傷時的思想。
如在《將進酒》里,李白將滿腔不合時宜借酒興詩情,來了一次淋漓盡致的抒發(fā)。醉意使李白縱情狂歡,高歌“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fù)來。”表達一種獨立自由的人格,一種鄙棄世俗的非凡的自信。雖壯志難酬,但李白卻沒有一般讀書人或士大夫的顧影自憐、懷才不遇的情結(jié),認為“人生苦短,須及時行樂”,有著樂觀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而在《登高》里,詩人杜甫塑造了一位壯志難酬、長年飄泊、老病孤獨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詩人目睹蒼涼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淪落他鄉(xiāng)、年老多病的處境,生出無限悲愁之緒,飽含了詩人排遣不盡的羈旅愁與孤獨恨,尾聯(lián)“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詩人備嘗艱難潦倒之苦,國難家愁,使自己白發(fā)日多,再加上因病斷酒,悲愁就更難排遣,也表現(xiàn)了詩人濃厚的憂國傷時之情。
三、意象、意境組合與營造的不同
李白所創(chuàng)造富于個性特點的意象中最突出的就是飛翔的大鵬、奔騰咆哮的黃河與長江、高出天外的山峰、飛流直下的瀑布,這些“都具有超凡的氣概,曲折地表現(xiàn)了李白沖決束縛,追求自由的熱情,可以見出他飄逸不群的風(fēng)格”。如在《將進酒》中“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fù)回”,黃河水從天而降,寫出了一瀉千里,不可抵擋之勢。
而杜甫傷時憂國的情懷借著客觀物象表現(xiàn)出來,形成帶有濃厚憂郁色彩的意象,如瘦馬、
孤舟等,在這些被損棄與被遺忘的生物身上,杜甫表現(xiàn)了多種深沉而憂郁的`情思。在《登高》中杜甫就用“猿嘯”、“落木”等意象營造了蕭索、凄冷的氛圍,表達詩人悲涼的心境。
四、語言特色的不同
李白追求自由精神,不受格律約束,他的詩歌常常給人一種飄逸的感覺,語言夸張卻不顯做作,華麗卻不顯庸俗。如《將進酒》:“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fā),朝如青絲暮成雪。”而杜甫推崇“形神兼?zhèn)洹本辰纾瑥娬{(diào)煉字,煉句,苦思,苦學(xué)。意象精練緊湊,語意凝重深沉,沉郁頓挫。如《登高》中“風(fēng)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寫出風(fēng)、天、猿、渚、沙、鳥六種景物的形、聲、色、態(tài),每件景物均只用一字描寫,卻生動形象,精煉傳神。
總之,“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李白是浪漫主義的詩仙,天縱英才,神出鬼沒,奇幻百變,不著一字,盡得風(fēng)流;杜甫是現(xiàn)實主義的詩圣,腳踏實地,深入細致,力透紙背,振聾發(fā)聵。李白是云端上的織夢人,杜甫是苦難大地的悲歌者。對于后人來說,李白的飄逸讓人苦苦追尋不得,杜甫的憂國憂民為代代百姓所懷念,他們都是“照耀著唐代乃至整個古典詩壇的兩面萬古常新的旗幟”。
李白與杜甫詩歌不同點和相同點2
一、不同點:
1、創(chuàng)作題材不同:
李白是主觀感受很濃,浪漫派,寫虛,浪漫主義。
杜甫是寫具體的事物,反映現(xiàn)實,現(xiàn)實派,寫實,現(xiàn)實主義。
2、意象不同
李白的意象疏朗、寫意。如寫大鵬、青山明月等。
杜甫的意象深沉、凝重。如寫激流高峽、秋楓瘦馬、鳳凰等。
3、風(fēng)格不同
李白善用古體詩,章法跳躍。
杜甫多律詩,章法嚴(yán)密。
二、相同:
1、詩詞內(nèi)容都反映了現(xiàn)實的黑暗,同情勞動人民。
2、渴望為國建功立業(yè)。
3、都有對祖國大好河山的贊美。
李白與杜甫詩歌不同點和相同點3
李白和杜甫分別代表了我國唐代詩歌創(chuàng)作浪漫主義和現(xiàn)實主義兩大流派,給后世文學(xué)以深遠影響。李白和杜甫由于生活經(jīng)歷、思維性格等不同,在詩歌藝術(shù)上也各有特點。
一、詩歌創(chuàng)作方法上的不同
李白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他的詩歌總體特點是豪邁奔放,想象豐富,清新飄逸,意境奇妙。而且李白尤其擅長綜合運用比喻、擬人、夸張等修辭手法來營造一種瑰麗動人的巧妙意境。“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夸張描寫讓我們仿佛就置身于那宏偉壯觀的瀑布前一樣,給人帶來深深的震撼感。“燕草如碧絲,秦桑低綠枝”兩句以相隔遙遠的燕、秦兩地的春天景物起興,顯得新穎別致。“燕草如碧絲”是思婦的懸想;“秦桑低綠枝”才是思婦眼前之景,虛實的巧妙結(jié)合,生動傳達出來思婦對于丈夫的真摯感情和他們夫妻之間心心相印的親密關(guān)系。此外,“絲”諧“思”,“枝”諧“知”,一語雙關(guān),從側(cè)面展現(xiàn)了闊別而情愈深,跡疏而心不移的美好愛情。
杜甫是唐代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他的詩歌總體特點是沉郁頓挫,雄渾壯闊,細致入微,情感細膩。他擅長寓情于景,往往是寫景、敘事、抒情、議論融為一體,從細微處入手,煉字煉句,力求詩作更深刻、更概括、更精練,具有濃郁的現(xiàn)實主義色彩。
杜甫以時事入詩,直面社會現(xiàn)實,繼承了《詩經(jīng)》、《離騷》重興寄的愛國憂民精神,又發(fā)展了兩漢樂府民歌“寫時事”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創(chuàng)立了“即事名篇,無復(fù)依傍”的新樂府。采用客觀的紀(jì)實描寫手法,敘述者完全站在同情人民疾苦的立場上。既敘事件經(jīng)過,又用力于細部描寫,從細微處見出真實,展開畫面,把人引入某種氛圍、某種境界。寫實中融入強烈的抒情,以時事入詩卻含有淚水和深情。如《石壕吏》中逾墻走的老翁,,急應(yīng)河陽役的老婦;《新安吏》中被征的男子;《新婚別》中暮婚晨別的新婚婦女,《麗人行》中奢侈荒淫的楊國忠兄妹;《兵車行》中的行人,還有殷勤的田父、天真的兒童、如狼似虎的差役……組成了眾多的,具有典型意義的人物形象畫廊,真實地反映了當(dāng)時的社會生活。
二、詩歌風(fēng)格上的不同
李白詩歌帶有強烈的主觀色彩,側(cè)重描寫豪邁氣概和激昂情懷,很少對客觀物象和具體時間做細致的描述。李白的詩歌想象變幻莫測,往往發(fā)想無端,奇之又奇,帶有一種隨意的狂放精神。李白詩歌的語言風(fēng)格,具有清新明快的特點,明麗爽朗是基本色調(diào)。
李白的詩歌創(chuàng)作帶有強烈的主觀色彩,主要表現(xiàn)為側(cè)重抒寫豪邁氣概和激昂情懷,且道教信仰在李白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加上他本人灑脫不羈的氣質(zhì)以及傲世獨立的人格,豪放飄逸成為了李白詩歌風(fēng)格的主要特點。如《南嶺別兒童入京》的“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上李邕》的“大鵬一日同風(fēng)起,摶遙直上九萬里。假令風(fēng)歇時下來,猶能簸卻滄溟水”等。
杜詩風(fēng)格崇尚綺麗、清新,后來向沉郁、老成發(fā)展,形成沉郁頓挫的主導(dǎo)風(fēng)格,還有蕭散自然、平淡簡易和含蓄委婉等諸多變化。
杜甫作詩善于將客觀的真實的敘述與主觀的強烈抒情融為一體,他作為一位思國為民的詩人,加上杜甫主要生活在唐代社會由盛轉(zhuǎn)衰的時期,使詩中常常充滿著憂國憂民的濃烈情感,但他深厚的儒家涵養(yǎng),使得他的情感往往在即將噴涌而出之時又被抑制住,使它變得緩慢、深沉,變得低回起伏,因此杜甫的詩歌主要風(fēng)格是沉郁頓挫。
杜詩“沉郁”風(fēng)格的形成,是安史之亂前后特定歷史時期的產(chǎn)物,是時代社會心理在杜甫詩歌創(chuàng)作中的反映。如《春望》:“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這一句明面上看仿佛在寫即使國家破滅了,山河還在,草木依舊會生長,但其實是在寫國都陷落,只有山河還在,只有草木還在,百姓逃的逃死的死,這句詩表現(xiàn)出詩人對百姓的哀痛;“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此處詩人沒有寫人們的悲泣,而是用擬人的手法,讓花鳥感受到了人間的疾苦并落淚哀鳴,正是這種間接的表達讓這種悲泣更加地深沉,這時悲痛的情緒已經(jīng)積累到高潮,仿佛就要噴涌而出,但是接下來詩人卻用了平淡的詞語來讓這股情緒變得緩慢而深沉;“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從令動物草木聞之皆悲的孤獨淪陷,百姓逃亡一下子轉(zhuǎn)到了家信難收的淡淡的哀傷,但連接了上文卻又讓這種悲傷更加深沉。這就是杜甫的沉郁頓挫。
三、詩歌意象上的不同
李白詩中多吞吐山河、包孕日月的壯美意象,其詩歌大膽夸張,想象力豐富。最明顯的現(xiàn)象是意象集中于宏偉壯觀的天象或地貌方面。據(jù)袁行霈先生統(tǒng)計,在李白今存987篇詩作中,宏偉的自然意象竟出現(xiàn)了1100余次,其中天象類以天、日、月、云、雪五種意象運用最多,地貌類以江、河、海、山、峰五種意象運用最多。在《金鄉(xiāng)送書韋八之西東》中,他想念長安,就想象“狂風(fēng)吹我心,西掛咸陽樹”;他喜歡明月,就想象明月可問、可攀、可攬。完全憑傳說、想象落筆。擺脫了真實空間感覺的拘束,以大膽的想象夸張,展示了詩人壯闊的胸懷。而《俠客行》“三杯吐然諾,五岳倒為輕”,以五岳為輕來夸張俠客然諾之重。《蜀道難》中的“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連峰去天不盈尺”,《江夏贈韋南陵冰》中的“愁來飲酒二千石”等,都是極度的夸張。
杜甫詩歌展現(xiàn)了憂國憂民,心懷天下的廣闊胸襟。杜詩中多次出現(xiàn)的孤舟、黃昏、月、酒等典型意象,更是形象地塑造了一位心憂天下的文人形象。與好友李白不同,杜詩中似乎少有“美酒”出現(xiàn),取而代之的是出現(xiàn)次數(shù)眾多的“香醪”“春醪”“濁醪”等“濁酒”意象。對于杜甫來說,酒不但是個性張揚時的催化劑,更是他苦悶之時的象征物。
他的名作《登高》“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這首詩是大歷二年杜甫在夔州時所作,正值九月九日重陽佳節(jié),詩人登高遠眺,臨風(fēng)懷想,只能形影相吊。在異鄉(xiāng)漂泊多年,窮困潦倒,久病纏身,一“濁酒”寫出了詩人此時此刻萬悲于心頭的潦倒。再比如杜甫在《宿江邊閣》中透過不眠時的所見所聞,抒發(fā)了他關(guān)心時事、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薄云巖際宿,孤月浪中翻”一句描摹翻騰在波浪中的孤月,與最后兩句“不眠憂戰(zhàn)伐,無力正乾坤”在不眠之際心中所產(chǎn)生的憂慮及無力感相呼應(yīng),因此孤月不僅是單純的水月之景,同時更是作者心境的象征。
四、兩人的相同之處
(一)生活的時代相同且兩人有交集:李白和杜甫是在天寶三年(公元744)年相識于洛陽,那時杜甫因進士不第而游歷四方,遇到了被唐玄宗賜金放還的李白,同樣失意的兩人就此成為了好友并一起去游歷,于天寶四年(745年)秋在魯郡(今山東兗州)相別,從此再無相見。
(二)詩詞內(nèi)容都反映了現(xiàn)實的黑暗,同情勞動人民。
(三)都有滿腔抱負,想為國家盡一份力,但是他們在仕途中都又不得志,這種壯志難酬的悲憤與感傷在他們的許多作品中都有體現(xiàn)。
(四)都有對祖國大好河山的贊美。
(五)李白的浪漫主義和杜甫的現(xiàn)實主義都是就他們主要的創(chuàng)作特色而言的。然而在具體的創(chuàng)作實踐中兩人都寫過不少浪漫主義與現(xiàn)實主義相結(jié)合的作品。
總之,詩歌經(jīng)過漫長的發(fā)展歷史,到唐代高度繁榮,而作為唐代詩壇兩顆璀燦的巨星,李白、杜甫不論在創(chuàng)作方法,還是在語言風(fēng)格、體裁等方面都起到了繼往開來的作用。
【李白與杜甫詩歌不同點和相同點】相關(guān)文章:
李白和杜甫作文07-24
李白與杜甫相遇的故事03-14
李白與杜甫讀后感07-22
李白與杜甫是哪個朝代11-03
《李白與杜甫》讀后感03-01
《李白與杜甫》讀后感作文11-11
《李白與杜甫》讀后感范文800字03-13
《李白與杜甫》讀后感(精選3篇)12-08
請示與報告的不同點11-28
李白《戲贈杜甫》翻譯賞析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