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敞《微雨登城》全詩翻譯賞析
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經常接觸到古詩吧,古詩是古代詩歌的泛稱。古詩的類型多樣,你所見過的古詩是什么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劉敞《微雨登城》全詩翻譯賞析,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淺深山色高低樹,一片江南水墨圖。
[譯文]
深深淺淺的山色,高高低低的樹;這一片疏淡悠遠的美景,猶如一幅江南的水墨畫。
[出自]
北宋 劉敞 《微雨登城》其一
雨映寒空半有無,重樓閑上倚城隅。
淺深山色高低樹,一片江南水墨圖。
注釋:
半有無:是說空中細雨絲絲,若有若無。
重樓:層樓。
倚:依憑,依靠。
城隅:城角。
水墨圖:水墨畫,指不施色彩,純用水墨繪制的畫圖。
譯文:
秋天,牛毛細雨在寒空中濛濛綿綿,時下時停,若有若無;我閑暇無事時,登上高高的.城樓,斜靠在城樓一角,眺望遠方秋雨中的山水景色。深深淺淺的山色,高高低低的樹;這一片疏淡悠遠的美景,猶如一幅江南的水墨畫。
賞析:
首句寫秋日“微雨”,一個“映”字,十分貼切地抓住了自然景物的特征。如果是春日微雨,它彌漫一片,有如云霧,那是不可能與天空相“映”的;而初夏煙雨,無邊無際,將遠處的一切都裹了起來,就更談不上與天空相“映”了。只有在秋天,這“無點亦無聲”的仿佛透明的雨絲,才具備這個特點。因此,從“雨映寒空”入手,再用“半有無”加以細致描寫,就細致真切地傳達了秋日微雨之神。至于在“空”前著一“寒”字,則是為了表現秋雨生寒的清冷之感,其中并不包含詩人的主觀情緒。
這是一首登樓野望之作。次句寫“登城”。重樓閑上的這個“閑”字既表明詩人并非第一次登臨此處——那樣會心情迫切,不會著一“閑”字;又暗示他亦非勞人遷客——那樣會侘傺無聊,不可能“閑上”。而主要的,還是點出詩人時有余暇,心自安閑,盡可慢慢欣賞這秋雨中的秋山景色。
詩人縱目野望,詩人用一句詩進行了概括:“淺深山色高低樹。”天高氣清,列岫千重,或近或遠,或蒼或黛,各有“淺深”;而山上樹木則頗為混茫,無可分辨,但見層層樹叢,“高低”不等而已。“淺深”、“高低”,寫出了秋山的淡遠之境。
這景色是詩人從未發現過的,他顯得更加興致勃勃。詩人對于“舊相識”的新感受比乍見之時更具魅力。雖然這景色詩人已經見過,但以往他不是在微雨中縱目野望,也沒有如此恬適的情緒,他后來的賞玩之興才特別高。總之,詩人留連忘返,已陷于凝想之中。他在反復的玩味之后,終于豁然開朗:展現在眼前的這“淺深山色高低樹”,正像“一片江南水墨圖”。它空靈清逸,蕭疏淡遠,只有水墨畫才有這種意境。以前他從未欣賞到的美,此刻卻悠然心會,于是感到十分愜意。所以這最后一句就不止是一個精致貼切的比喻,而是飽含了極度愉悅之情。
但“淺深山色高低樹”和“一片江南水墨圖”之間的比喻關系也很有意味。上句是實景,為了用水墨圖比擬,詩人有意避開色彩,僅用“淺深”二字加以形容;下句則是虛擬的意象,雖是虛擬,卻又極為細致,“水墨圖”前著以“江南”二字,“山色”的清逸瀟灑之致,就給讀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這樣由實入虛,虛實相生,雖無細膩的景物刻畫,卻更能顯示景物的綽約多姿,更能引發讀者悠遠的聯想。
創作背景
《微雨登城》是秋天時節微雨中登樓野望之作。作者劉敞是經學家,博覽群書,對經史鉆研得很深,雖為官不高,卻享有很高的社會地位。詩寫得不少,但好詩不多。具體創作時間不詳。
作者簡介
劉敞(1019—1068),字原父,號公是,臨江新喻(今江西新余)人。劉攽之兄,慶歷六年(1046)中進士第二名。累遷知制誥,拜翰林學士。改集賢院學士,判南京御史臺。曾奉命出使契丹。擅長研究《春秋》,不拘泥于前人評注。有《春秋權衡》《春秋傳》《七經小傳》《公是集》等。
【劉敞《微雨登城》全詩翻譯賞析】相關文章:
《微雨夜行》全詩翻譯賞析08-26
白居易《微雨夜行》全詩翻譯賞析03-18
《臺城》的全詩翻譯賞析08-26
李商隱《微雨》全詩賞析10-26
《登雨花臺》的全詩翻譯賞析08-23
登原州城呈張賁從事全詩翻譯賞析08-26
劉攽新晴全詩翻譯賞析08-26
劉皂《旅次朔方》全詩翻譯賞析08-23
李商隱《哭劉蕡》全詩翻譯賞析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