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杜甫愛國的詩句

時間:2022-03-22 14:30:57 我要投稿

有關杜甫愛國的詩句

  杜甫先在長安應試,落第。有關杜甫愛國的詩句有哪些?以下是小編為您整理的相關資料,歡迎閱讀!

有關杜甫愛國的詩句

  1.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 杜甫《春望》

  2.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 杜甫《蜀相》

  3.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遺像肅清高。 —— 杜甫《詠懷古跡五首·其五》

  4.殺人亦有限,列國自有疆。 —— 杜甫《前出塞九首·其六》

  5.云物不殊鄉國異,教兒且覆掌中杯。 —— 杜甫《小至》

  6.武侯祠堂常鄰近,一體君臣祭祀同。 —— 杜甫《詠懷古跡五首·其四》

  7.歸鳳求皇意,寥寥不復聞。 —— 杜甫《琴臺》

  8.卜宅從茲老,為農去國賒。 —— 杜甫《為農》

  【個人影響】

  杜甫善于運用古典詩歌的許多體制,并加以創造性地發展,他是漢樂府詩體的開路人,他的樂府詩,促成了中唐 時期新樂府運動的發展。他的五七古長篇,亦詩亦史,展開鋪敘,而又著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復,標志著我國詩歌藝術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現出顯著的創造性,積累了關于聲律、對仗、煉字煉句等完整的藝術經驗,使這一體裁達到完全成熟的階段。

  杜甫(公元712—公元770),字子美,詩中常自稱少陵野老。他出生在鞏縣(今河南鞏義市)的一個“奉儒守官”的地主家庭,祖父杜審言是武則天時著名詩人,父閑曾為兗州司馬和奉天縣令,因此他也享有不納租稅,不服兵役等特權。但他一生經歷坎坷。

  他七歲開始吟詩,“讀書破萬卷”、“群書萬卷常暗誦”為他的創作準備了充分的條件。

  他二十歲起,開始了先南游吳越,后游齊趙。十年壯游期間,他飽覽了祖國的名山大川,不僅充實了他的生活,也開闊了他的視野和心胸,使他早期詩歌也帶有相當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

  唐玄宗天寶五年(公元746),三十五歲的杜甫來到長安,第二年他參加了由唐玄宗下詔的應試,由于奸臣李林甫從中作梗,全體應試者無一人錄取。從此進取無門,過著“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的屈辱生活。這也使他看到了下層人民的痛苦和統治階級的罪惡,從而寫出了《兵車行》、《麗人行》、《赴奉先詠懷》等現實主義杰作。

  直到天寶十四年(公元755),才得到“右衛率府兵曹參軍”一職,負責看管兵甲倉庫。同年,“安史之亂”爆發,此時杜甫正在奉先(陜西蒲城)探家。第二年他把家屬安頓在富縣羌村(陜西境內),只身投奔在靈武(甘肅省)即位的肅宗。途中被叛軍所俘,押到淪陷后的長安,這期間他親眼目睹了叛軍殺戮洗劫的暴行和百姓的苦難。直到至德二年(公元757)四月,他才冒險逃到肅宗臨時駐地 鳳翔(陜西省鳳翔縣),授官左拾遺。不久因上疏救房琯,被貶為華州司功參軍。從此他屢遭貶斥,更深入地了解了百姓的疾苦。耳聞目睹的社會現實,為他創作《春望》、《哀江頭》、《北征》和“三吏”、“ 三別” 等提供了素材,并使他的詩達到了現實主義高峰。

  “滿目悲生事,因人作遠游!惫759年,他拋官棄職,舉家西行,幾經輾轉,最后到了成都,在嚴武等人的幫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稱“杜甫草堂”, 也稱“浣花草堂”。 后被嚴武薦為節都,全家寄居在四川奉節縣。兩年后,離開奉節縣到江陵、衡陽一帶輾轉流離。唐代宗大歷五年(770),詩人病死在湘江的一只小船中。在他最后漂泊西南的十一年間,他雖過著“生涯似眾人” 的生活,但卻寫了《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秋興》、《歲晏行》等一千多首詩。

  【杜甫的思想】

  杜甫的核心思想是儒家的仁政思想,詩風大多表現為沉郁頓挫,憂國憂民。他有“致君堯舜上, 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他熱愛生活,熱愛人民,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他嫉惡如仇,對朝廷的腐敗、社會生活中的黑暗現象都給予揭露和批評。他同情人民,甚至情愿為解救人民的苦難做出犧牲。所以他的詩歌創作,始終貫穿著憂國憂民這條主線,以最普通的老百姓為主角,由此可見杜甫的偉大。他的詩具有豐富的社會內容、強烈的時代色彩和鮮明的政治傾向,真實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亂前后一個歷史時代政治時事和廣闊的社會生活畫面,因而被稱為一代“詩史”。杜詩風格,基本上是“沉郁頓挫”,語言和篇章結構又富于變化,講求煉字煉句。同時,其詩兼備眾體,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還寫了不少排律,拗體。藝術手法多種多樣,是唐詩思想藝術的集大成者。杜甫還繼承漢魏樂府“感于哀樂,緣事而發”的精神,擺脫樂府古題的束縛,創作了不少“即事名篇,無復依傍”的.新題樂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別”等。死后受到樊晃、韓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揚。杜詩對元白的“新樂府運動”的文藝思想及李商隱的近體諷喻時事詩影響甚深。但杜詩受到廣泛重視,是在宋朝以后。王禹偁、王安石、蘇軾、黃庭堅、陸游等人對杜甫推崇備至,文天祥則更以杜詩為堅守民族氣節的精神力量。杜詩的影響,從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藝的范圍。生平詳見《舊唐書》卷190。

  杜甫雖然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但是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干云。

  拓展閱讀

  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出生于河南鞏縣,原籍湖北襄陽。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

  杜甫少年時代曾先后游歷吳越和齊趙,其間曾赴洛陽應舉不第。三十五歲以后,先在長安應試,落第;后來向皇帝獻賦,向貴人投贈。官場不得志,目睹了唐朝上層社會的奢靡與社會危機。天寶十四載(755年),安史之亂爆發,潼關失守,杜甫先后輾轉多地。乾元二年(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系蒼生,胸懷國事。杜甫創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三別”等名作。雖然杜甫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并不顯赫,但后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大歷五年(770年)冬,病逝,享年五十九歲。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后人稱為“詩圣”,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后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

  軼事典故

  憤斥皇親

  唐玄宗當政時期的唐王朝,在當時的世界上是一個大國。但就在這表面上看起來仍然強大的大國里,因上下其手等諸多原因,業已孳生著崩潰的征兆。終于唐王朝迅速走向傾覆的轉折點——“安史之亂”的發生。杜甫獲悉這種情況后,覺得當權者不顧民生只顧自己享樂的做法,定然會導致國家的敗亡;于是他便大為憤慨地揮筆寫下后來被選進著名選本《唐詩三百首》的詩作,亦即題為《麗人行》的七言長篇古詩。該詩由于把楊家那炙手可熱的奢侈生活作了大膽的諷刺和深刻的揭露,成為一首名副其實的“史詩”;而人們還從中概括出一個成語“炙手可熱”,用來表明氣焰很盛,權勢很大的那一號貨色。

  人物爭議

  死因之謎

  對于杜甫的死因,文學、史學存在五種觀點:

  一、病死說

  關于杜甫的死,莫礪鋒、童強在《杜甫傳》一書中寫道:“冬天到了,詩人病倒了。病倒在行往衡陽的舟中。……一顆巨星就在這無限的孤獨、寂寞中隕落了!盵57]

  二、賜死

  此說最早出自于托名唐朝李觀的《杜拾遺補遺》。這種說法自提出后,后來歷朝歷代的學者對此說進行批駁,并明確指出此段文字中最大的問題,即文中提到唐玄宗在770年賜死杜甫,而唐玄宗死于寶應元年(762年)。

  三、自沉于水而死

  此說源于偽托唐朝韓愈名義撰的《題杜子美墳》提出“三賢(指屈原、李白、杜甫)同歸一水”的說法。三人懷沙自沉,這顯然是一種沒有絲毫根據的想象。

  四、食物中毒而死

  提出此說的是現代著名學者郭沫若,郭沫若的這種說法同樣具有猜測性,幾乎沒有文獻作為依據純屬于個人的文學創作。

  五、消化不良而死

  杜甫的死和饑餓有著斬不斷的聯系,離開四川后的杜甫客居湖南,由于被突然的洪水所圍困,連續餓了9天(一說是連續餓了5天)。當地縣令用小船把杜甫救了回來,以牛炙(炙:烤肉)白酒招待他,難得饕餮一回的杜甫因許久未進食,腸胃難以承受,最終因消化不良而死。

【有關杜甫愛國的詩句】相關文章:

杜甫的著名愛國詩句03-17

表達杜甫愛國情懷的詩句11-08

有關杜甫的愛國詩11-29

杜甫有關思鄉的詩句11-03

杜甫有關描寫春雨的古詩句11-01

杜甫思鄉的詩句02-25

杜甫春的詩句11-08

杜甫的小學詩句03-02

贊美杜甫的詩句11-01

杜甫的優美詩句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