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憂民的詩句
蘇軾是一個身系黎明百姓的偉大詩人,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蘇軾憂民的詩句,歡迎參考閱讀!
《蝶戀花 密州上元》
燈火錢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見人如畫。帳底吹笙香吐麝。此般風味應無價。寂寞山城人老也。擊鼓吹簫,乍入農桑社。火冷燈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注釋】:
這首詞題記為“密州上元 ”,詞卻從錢塘的上元夜寫起。錢塘也就是杭州,蘇軾曾在那里過了三個元宵節。元宵的特點,就是“ 燈火”。東坡用一句“燈火錢塘三五夜 ”,點出燈夕的盛況。“明月如霜”,寫月光之白。李白曾有詩云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但元宵夜月正圓,燈月交輝,引來滿城男女游賞,元宵節是宋代一個很重要的節日。這一天街人游人如織,男子歌嘯而行,好盛裝而出。難怪東坡要寫月光“照見人如畫”了。這還是街市的游人。至于富貴人家慶賞元宵,又另有一種排場。作者一句“帳底吹笙香吐麝”寫盡杭州城官宦人家過節的繁奢情景。
“更無一點塵隨馬 ”,化用蘇味道《正月十五夜》詩“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句,進一步從動態寫游人。說“無一點塵”,更顯江南氣候之清潤。
上片描寫杭州元宵景致,詞句雖不多,卻也“有聲有色 ”。“寂寞山城人老也 ”是一句過片,用“寂寞”二字,將前面“錢塘三五夜”那一片熱鬧景象全部移來,為密州上元作反襯,寫出了密州上元的寂寞冷清。
作者“曾經滄海難為水 ”,見過了杭州上元的熱鬧,再來看密州上元自覺凄清。更何況他這一次由杭州調知密州,環境和條件出現了很大的變化,心情完全不同。首先,密州不比杭州,貧窮 ,勞頓又粗陋,再無江南之詩情。而更讓他感到“寂寞 ”,感到郁郁不樂的是這里連年蝗旱 ,民不聊生 。作為一個愛民之官,他又怎能快樂開懷呢。這位剛到任年僅四十的“使君”不禁有“人老也”之嘆 。他在這上元之夜,隨意閑行,聽到簫鼓之聲,走去一看,原來是村民正在舉行社祭,祈求豐年。這里農民祈年的場面和簫鼓之聲,讓作者久久不能離去。直到夜深“火冷燈稀霜露下”,郊外彤云四垂 ,陰霾欲雪 。“昏昏雪意云垂野”一句,表面上意象凄慘,卻是寫出了他心中的希望,有一種“雪兆豐年”的喜悅之情。
蘇軾這首《蝶戀花 》,確是“有境界”之作,寫出了對“凡耳目之所接者”的真實感受,抒發了對國計民生的`憂患之情。內容、筆墨不囿于成規,自抒胸臆,意之所到,筆亦隨之,不求工而自工。此詞運用了轉折、反襯等章法技巧,體現出了他當時的境遇和心情。
《次韻舒堯文祈雪霧豬泉》
長笑蛇醫一寸腹,銜冰吐雹何時足。
蒼鵝無罪亦可憐,斬頸橫盤不敢哭。
豈知泉下有豬龍,臥枕雷車踏陰軸。
前年太守為旱請,雨點隨人如撒菽。
太守歸國龍歸泉,至今人詠淇園綠。
我今又復罹此旱,凜凜疲民在溝瀆。
卻尋舊跡叩神泉,坐客仍攜王子淵。
看草中和樂職頌,新聲妙悟慰華顛。
曉來泉上東風急,須上冰珠老蛟泣。
怪詞欲逼龍飛起,險韻不量吾所及。
行看積雪厚埋牛,誰與春工掀百蟄。
此時還復借君詩,余力汰辀仍貫笠。
揮毫落紙勿言疲,驚龍再起震失匙。
注 釋
霧豬泉:位于安徽蕭縣皇藏峪北部霧豬山下。泉水微溫,四季暢流。如適雨季,清水噴涌,頗為壯觀。傳說古時某人趕著一群豬經過此地,豬干渴而拱地,一母豬竟拱出水來,成為一泉,遂得名“母豬泉”,后訛傳為霧豬泉。宋代時蘇東坡知徐州時,曾祈雪于此。蘇軾曾另有一首詩《祈雪霧豬泉出城馬上作贈舒堯文》
蛇醫:即蛇蜴,類似大蜥蜴,舊說蛇蜴與興風作雨的龍為親家。
銜冰取雹:意為蛇醫求雨應驗。
蒼鵝句:蒼灰色的鵝無辜被殺,橫在盤中作為祈雪的供品。
雷車:傳說中雷神降雨時乘坐的天車。
前年太守句:指徐州前任太守傅欽之曾禱此泉得雨。
歸國:回歸京城。
淇園綠:顯赫政績的代名詞。《詩經·衛風·淇奧》一詩是衛人歌頌政績顯赫、功德蓋世、人品高尚、德才兼備的衛武公的詩,其中有“瞻彼淇奧,綠竹猗猗”句。淇園就建在淇奧。淇園因竹子名滿天下,也被稱為衛國竹園。
罹:lì,遭受。
凜凜:懼怕的樣子。
瀆:dú,水溝。
坐客:蘇軾自注曰,欽之時客惟舒在矣。
王子淵:王褒,字子淵,西漢蜀郡資中(今四川資陽)人,是繼司馬相如之后的又一位漢賦名家,他的《洞簫賦》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篇專門描寫音樂的作品。
草中和樂職:《草中》和《樂職》兩部樂曲。
華顛:白頭,指高齡,年老;此作者自指。
蛟:jiāo,傳說中能使洪水泛濫的一種龍。
險韻:同“怪詞”,當指禱告詞。
春工:傳說中春天之神。
掀百蟄:春雷驚醒各種冬眠的蟲蛇。蟄,zhé,冬眠,藏起來不食不動的動物。
汰辀:用力劃船。辀,zhōu,車轅。
震失匙:震落手中的匙筋(筷子之類)。
【蘇軾憂民的詩句】相關文章:
陸游憂國憂民的詩句11-08
蘇軾與陸游的詩句11-07
蘇軾和陸游寫的詩句11-06
飲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的詩句賞析 蘇軾10-01
孟子《樂民之樂,憂民之憂》翻譯12-06
蘇軾—蝶戀花詩詞12-11
蝶戀花蘇軾注釋11-01
關于蘇軾的美食趣事08-08
王安石與蘇軾的關系09-04
我心中的蘇軾_650字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