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經濟學讀后感集錦(15篇)
當看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后感了。可是讀后感怎么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生活中的經濟學讀后感,歡迎大家分享。
生活中的經濟學讀后感1
讀了《生活中的經濟學》一書后,感到在生活中、微觀中存在著大道理、大學問,讓我想到了一句哲言“存在即是合理”。人們追尋生活標準提高的過程中,在法律和規定的約束下,往往能夠夠展現才華,牟取到一些利益,或是追求個人利益的最大化。
我不禁思考,這些合理么?一個逐利的人或是逐利的社會還是正義、公平的社會么?然而,當我細致的看完這本書后,我的思想轉變了,人的逐利并非是必須要顛覆公平正義的逐利,它能夠存在于法律、制度的約束之下,構成有效的競爭,有利于社會發展;另一方面,在這種逐利的過程中,會構成爭端、糾紛,有利于促進國家制度、法律的完善。人們的期望自己生活更好的.強烈欲望,付諸于實現欲望的行動,都將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制度、法律完善的催化劑。有人透過節約時間創造財富、有人透過減少勞動力創造財富、有人透過創意創造財富,當然也有人以撞大運的方式創造財富、有人用非法手段聚財。不管任何形式,創造的財富實在的積累下來,合法手段創造財富被人效仿,成為普遍存在的致富途徑,而非法的財富積累則會被道德、法律予以批判和制裁,成為典型特例教育大眾。在那里,我想到了我們的傳統“按勞分配”。馬克思理論中談到,所有的價值都是勞動創造的。既然勞動創造價值,有價值的東西就能夠買賣,轉換成貨幣。除了按勞分配這種基本形式之外,我們此刻還有很多別的收入,比如存款利息、出租房屋的租金、投資回報等,這些都是合情合理合法的,當這些收入大于勞動分配收入時就進入了通貨膨脹狀態。而勞動收入占絕大比例或全部時,又不利于推動經濟快速發展。目前我國人民依然看中勞動收入,因為這收入最穩定,最直接。人分三六九等,在當今社會是不被理解的,那為什么勞動收入能夠分為三六九等呢?一個打工仔月入3000元,一個技術工人月收入可能過萬;一個企業普通白領月入5000,而管理層則可能月入數十萬,很多人認為不合理。是誰制定的?憑什么這樣定?都是我們懷疑的地方。公務員的工資標準是根據國家收入和社會平均值而來,私營企業則是根據貢獻值,也就是一個人創造的價值來定的。老板的工資是其投資收益,它承擔著風險較大,所以他們的收入要高。財富的積累是金字塔形式向上集中,這樣還能產生強大的競爭力,在底層的人們愿意付出體力腦力來創造更多的價值,不斷積累自己的財富,成為投資人,承擔更大的風險,賺取更多的利益。
那里我還想聊聊產業鏈條,這是我們的生活中切實存在,宏觀經濟需要調控的經濟形式。比如我們早上買了一把青菜,菜農就要種植、收獲一把青菜,種子商就要賣出一些種子,化肥商需要賣出一些化肥,化肥制造商就需要生產一些化肥,化肥原料供應商就要生產原料等等,各個環節都需要做出相應的反應。我們的購買一把青菜的行為如何能夠通知到每個相應環節、每個相關行業,這是一個復雜的難題,計劃經濟沒有潛力解決這難題。而市場經濟就能夠以簡單的商品價格信號來控制供需關系,供大于求就降價,供不應求就漲價,如此簡單。從產業鏈角度來看,我們的每一次消費都帶動一系列的生產和供應,付出的代價就是我們的勞動所得,在這微觀的基本消費環節卻展現出了驚人的潛力,可謂“牽一發而動全身”,你會驚奇的發現這一次消費中,你推動了整個社會的經濟發展。
生活中的經濟是微觀的,但此微觀并不真微觀,我們也不能只“圍觀”,出手消費為國家強大、為社會經濟發展、各類事業進步做出貢獻,消費吧。只買國貨,拒絕日貨。
生活中的經濟學讀后感2
《生活中的經濟學》是茅于軾老先生寫下的一本淺顯易懂的經濟學書,尤其以美國大量生活中常見的經濟學案例來解釋說明其中的經濟性原理,讓我深受感染,書中運用了很多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的知識來對生活中的經濟現象進行解釋,非常生動形象。我們現在正在學習微觀經濟學,存在一定難度,通過閱讀此書,我進一步加深了對微觀經濟學原理的理解,對我的學習有很大的幫助!另外,相對于宏觀經濟學來說,我雖然還沒接觸,但是在生活中確實存在很多現象可以用宏觀經濟學的原理來解釋。因此,此書不僅拓寬了我的知識面,而且對我的學習起到重要作用。
在微觀經濟學知識上,書中所舉的美國人的例子讓我印象深刻。美國人在小時候看電影的時候,尤其也是美國電影,很多的情節就是一家人開著車,搭著帳篷,燒烤架出去旅游。當時美國就是夢中的天堂,我都難以想象,當時美國人是多么富有。然而,美國人卻是用幾乎一個月的工資,進行一年一次的旅游。這一點和我們中國人的習慣有很大的沖突,如果是中國人,很少有人會如此的“浪費”,即便是他算是較富有的。在這個問題上,中國人有著固有的傳統消費觀念,而美國人是比較潮流的消費觀念,就好比中國人存錢買房,美國人買房存錢。旅游雖然消費了一個月的工資,當時這些資產很可能就轉化成了另外的人半個月的資產,實現了市場的流通。對于時間,我們應該向美國人學習。在“節約時間創造財富中”,作者對比強調了美國人和中國人的一些習慣上的差異。比如美國人喜歡用電話紙,節約時間節約金錢,創造財富。而中國人還喜歡把時間浪費在無謂的看街頭熱鬧上。相對于國人的時間觀念差,美國人卻還在為消除排隊帶來的時間浪費做出努力。我們是不是應該加強時間觀念呢?
講到宏觀經濟學,我們就要關注一下國家及世界的整體經濟形勢。中國人在北宋的時候就開始使用紙幣,在我們四川成都,被稱為“交子”。然而近代,當美國的銀行業發達的時候,我們卻卻是固步自封。我覺得這并非壞事,中國人講究實在,美國人玩的是浪漫,而且是金錢上虛無縹緲的浪漫。最終,也得到了印證,就是20xx年爆發的次貸危機。就通貨膨脹而言,大家都討厭甚至痛恨通貨膨脹,但如果和中國比起來,美國人討厭的`程度大概不像中國人那樣厲害。因為絕大部分美國人的收入來源于市場,當物價水平上升時,他們的收入隨著上升,水漲船高,所以他們的購買力并不受多大影響。而絕大多數中國人是拿固定工資的國家職工,如果工資不相應調整,漲價就等于降低生活水平。中國現今的收入雖然高上去了,但是這完全沒有按照時代的應當有的規律發展下去,人們不覺得幸福,我覺得很大一部分責任歸咎于房地產。
本書中很多講的實例都展現的是美國和中國的經濟學差異,我覺得造成這種差異的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在經濟學中,沒有固定的模式,我們應該有著自己的民族特色,根據自己的民族生存方式和特點,選擇性地吸收西方現今的經濟學知識。但是,并不需要完全把我們的否定,因為現在美國好的經濟模式,不一定將來就好。就算將來好,也不一定對我們就好。所以我們要發展適合自己的經濟學。
只有適合自己的,才是的!因此,我們無論是在生活中還是在學習中,都要力求尋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方法和規律,利用經濟學原理來看待身邊的現象,從中學習到更多的東西。
生活中的經濟學讀后感3
經濟學是用來衡量利益的化,從中取得更多的,自己想要的如:快樂,時間,金錢,愛情等的一門重要的學科。即使在生活中的任何一個地方都可以捕捉到經濟學的影子。讀生“快樂”就這兩個字而言,每個人對事物看待的角度不同,當面對同一事物的時候。比如說:活中的經濟學》會有更多的感悟。
物品的得失,愛情的追求,吃虧與否都會有不同的感受。因此在旁觀者的眼中有多與少的分別,可是在自己心中,已經得到了的快樂。旁觀者充其量也只是以第三者的目光來看的。然后把與其心中所想而接近的一種快樂當成是最快樂的。世界具有多樣性,秉除自然環境的因素來說,有很多的“多樣性”其實是因為人性的多樣性,人思維方式的不同而造就的。這就不難解釋為什么對同一事物,每個人又每個人不同的對待態度,有不同的得到快樂的方式。其實快樂沒有絕對的值,終極而言,快樂是理性目的。當你達到你目的的時候,你就擁有了快樂,擁有了自己應該追求的,屬于自己的快樂。
每個人有各自的目標和進行權衡的基本準則。快樂與痛苦相背馳。當你遇到的痛苦沒有達到你自己痛苦標準的時候,它其實也是快樂,準確地說已經得到了快樂。
那么我認為一個性格多面向的人比性格單面向的人得到的快樂要多。會有人說不。那么當面對一件事的時候,假如兩個人都沒有達到預期的目的。性格多面向的人是否會退而求其次,降低自己看待這一件事情的標準。此時他得到的可能,或者一定超過了他退回來的標準。那他理所應當得到快樂。而應該單面向的人對自己的目標有的追求。當失去的時候,他承受的就是極大的痛苦。當失敗的時候,所承受的痛苦不同,要是成功了,他們得到的快樂卻是相同的。這就是一種對價值觀點的看法不同而得到的也不同的結果。要懂得如何用經濟學的角度來衡量得失與利益。
時間。有很多人在生活中提到最多的就是“沒時間”去做。即使能去做的也不會去做。“沒時間”這三個字就成為了借口。其實看你想不想,愿不愿意去做。時間是擠出來的。每個人一天只有二十四個小時,不會多給你的。只要你合理安排,總會有時間來完成其它事情。也可以在你做某一件事的時候,在乎不沖突,不影響的情況下進行另一件事。因為在經濟學的視角下,一切的.一切都只是為了追求利益的化。當然,利益不單單指金錢。可以是任何一方面對自己有用,有幫助的選擇,或者是達到某個目的的期望值。
比如說你要出差,是經常性的出差。這是你的工作需要。那么你出差不管是車上還是飛機上。都是按照工作時間來算的。當你已經準備好了這次行動的一切事物,而還有很多時間。那么你在這些時間里要干什么?你應該如何度過這些時間,是睡覺,看電視,看報紙還是做其它工作?假如你用這段時間來完成自己的另一個目標或者是心愿。那么你就是在一個固定的時間內完成了兩個工作。是否可以理解為你每天的時間超過了二十四個小時?此時你預期得到的也會多于其他人。答案是肯定的。有很多事情的成功與否就是靠時間。你可以將時間限度的利用,你所得到的就是最多的。
金錢,一個很敏感的話題。很多人說:“錢是萬能的,沒有錢是萬丈不能的。”那只是盲目的崇拜錢。錢它由人造出來,然后人被它牢牢的奴役。誰能做到7視金錢為糞土?當然,前提是數目讓你心動。在巨大的利益面前,茫茫人海,能跨過的卻寥若星辰。給你錢你是否可以買來親情,友情和真摯的愛情?不會。可是巨大的利益能困住你卻是困不住你內心的感受。表面上的幸福也不能掩飾背后的辛酸和痛苦。
用經濟學來說金錢,就會提到如何運用金錢,如何收入大于支出,且支出合理。要學會用最少的錢來換取最多的利益。錢是當了中介。在以物易物的時代,沒有絕對的公平。只要雙方愿意,在相互同意的情況下就可以交換。錢打破了這個平衡,使得每個東西都有了自己的固定價值。假如甲有一個自己認為最寶貴的東西。他現在必須要用乙的一個東西來完成一件事。可是這個東西對乙來說也是最寶貴的。就要讓甲拿出自己的來交換。甲認為自己的一個能換乙的兩個,乙也是這么想的。那么此時就出現了問題,誰的東西更有價值?此時此刻就不能只考慮他們心中的“認為”。要看對于所有的人來說哪個更有價值。從而給它們定價,然后進行交換。錢就扮演了這個角色。
有錢的人能做到揮金如土。可是對一位老百姓來說是不能做到的。老百姓總是想著如何才能省錢。省下錢來做一些更加重要的事情。那我問一個問題“何為省錢”?難道你所謂的省錢就是當你想吃一個蘋果的時候克制自己不去吃,看到別人吃了,你沒出錢,他出錢了,你就因此省了錢?不是的。錢是用來干什么的,很簡單,生活需要。因為一切物品都用錢來衡量了。假如一個蘋果一元錢,這是市場價格。你想吃一個蘋果,只花了五角或者八角就買來了。而別人花了一元。你此時省錢了。可是別人買了蘋果,你沒有買,只能說你剩了一元錢,不能說你省了一元錢。要用客觀的態度來對待才行。
《生活中的經濟學》它講述了在生活中一些問題和事情上,如何運用“經濟學”中的眼光和角度去審視一個問題,從中得到與自己有利與不利信息,從而進行更多更好的選擇。可以將自己預期的利益擴展至化,讓你得到的遠遠鏟除你的付出。要學會用經濟學中的這種分析問題的方法來對待一些事情或者出現的某個問題。爭取把從中得到的,應該得到的拿回來。最主要是用這種思維方式去考慮。這樣在面對和解決問題上才能達到游刃有余,事半功倍的效果。
生活中的經濟學讀后感4
《生活中的經濟學》講述的是茅先生當年留學美國時,發現美國市場經濟下一些值得學習和研究的經濟現象:例如美國人為什么喜歡搬家,美國最大的賭博城市,美國人的存錢方式等。把淺顯易懂的生活片段展現給我們,潛移默化地灌輸經濟學思想,讓我們用經濟學的視角來分析社會,解讀社會現象。這本書共分為三個部分,分別是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和經濟體制。
在微觀經濟學中,例舉了美國一直以來的一些現象。根據美國政府發表的統計,全美國每年有17%左右的人搬了家。搬家的人中有約60%是就地遷居,其余的是搬往外地。這個比率從70年代以來沒有什么大的變化。對比之下,中國人跨市鎮流動比車遠遠低于美國人。這其中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但是作者發現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工作變動。新能源的開發,工業重心的改變,經濟實力的增強,這都促使了人們就業的改變,而選擇職業的靈活性使美國的經濟富于適應性,而這一切往往伴隨以居住地點的遷徙。因此凡是經濟繁榮的地方,招聘的廣告比較多,從外地遷入的人口也較多,因而住房的需求也比較活躍。并且,在美國搬家沒有任何限制,沒有戶口限制,無需向任何人或機構報告。在政府政策的鼓勵下,居民們更喜歡買房而不是租房。由此證明,就業的靈活性使經濟結構易于調整,但這必將引起人口的流動,如果沒有住房市場,人口的流動將受阻。談了租房和買房的區別,強調了市場分配住房與計劃分配的重大差別。
另一個現象就是美國的企業一般以效率高、服務態度好著稱,可是郵政卻是例外。究其原因,一是缺乏競爭,二是國家補貼虧損,從業人員拿著鐵飯碗,容易造成效率低服務差。在這個方面,和中國的現象就很一致了,只不過是中國把這種風氣暴露的更加露骨。但是兩者中又有區別,我國的郵箱口十分狹窄,往往厚一點的信就誤服放進去,而在美國,郵箱是可以裝下一個小包裹的,這就減少了前往郵局郵遞的居民的數量。并且美國成立了多家私人郵局,這是在惜時如金的美國人的呼聲中成立的。私人郵局的辦事效率很高,服務也大大好于政府郵局,只不過收費很高,約為普通郵資的10倍。我們常有一種習慣信念:只要企業是政府辦的,多賺一些錢也無妨,因為這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因此,不許私營業壟斷是天經地義的,不許政府企業賺錢則有悖于公益。可是嚴格的經濟分析證明,即使賺的錢用之于民,壟斷仍會降低社會經濟效益。因為將政府企業以低效率賺的錢用之于民,還不如取消壟斷,發揮競爭使百姓得到的好處來得大。
百姓在競爭中獲益,而政府和私企也通過薄利多銷得以發展壯大。宏觀經濟學的章節中講述了美國人是如何存錢的。別看美國很富裕,人民的工資高,其實美國人的儲蓄率很低,是世界各大國中最低的。人們之所以從事儲蓄,其動機有二。一是為了防老、防意外,在美國還要防失業;二是為了贏利。雖然有超過百分之八十的美國家庭在銀行里存錢,但這并不是儲蓄養老的唯一辦法,甚至也不是主要的手段。買房子才是他們的主要的手段。大多數美國人從結婚組建家庭開始就存錢買房子,一半是采取貸款,分為三十年還。買房子作為儲蓄的一種方式有其獨特的優點,既存了錢又有了住處,一舉兩得。而且房子是實實在在的資產,不像鈔票、股票等有價證券只是一張紙,所以購置房地產比較安全。然而買黃金也是一種儲蓄手段。在美國黃金是自由買賣的,非商業性的.進出海關也沒有限制,這種流通的自由使得黃金成為一種靈活、方便、可靠的儲蓄手段。另外為了獲取港大利益,企業投資和金融投機也是很好的選擇。由于風險較大,人們選擇這兩種方法不會用來養老而偏向于生利。
由此看來儲蓄有兩種目的,目的不同選擇的儲蓄方式也不同。儲蓄如果以投資的方式進行,風險大的獲利也可能更豐厚。最后我要說的就是這本書的最后一個部分——經濟體制。人類或許有些許共同的是非觀,例如殺人偷盜是壞事,樂善好施是好事。但是集中到某些細節上,例如在經濟體制中的是非觀,各個民族就有各自的特點了。書中給我深刻印象的區別就是對于“拾金不昧”的看法。作者去休斯頓開會,因天氣炎熱,來到一家小雜貨鋪買飲料,忽然見到地上有一張5美元的鈔票。按照中國人的習慣,作者很自然地拾起來交給掌柜的。可是掌柜的拒絕接受,他回答作者:誰拾到歸誰所有。再有一次在哈佛大學的一間教室里,作者見到課桌上留有一支精致的鋼筆,肯定是前一堂課的同學遺忘的。新進來坐在這個座位上的同學隨手就將這支筆插進了襯衫口袋,繼而他忽然想起什么,又將這支筆拿出來欣賞了一番,并用它往筆記本上做記錄。其神態之自若,絕不像做了什么不應該做而需要隱瞞他人的事。
而與此同時,一個售貨員因為少找了顧客30元錢,而花了80元錢登報紙尋找顧客,這種在中國會受到大加贊賞的行為卻受到了美國人的批評。在他們的觀念中,道德的原則是犧牲自己的利益去照顧他人的利益,如果到頭來社會并未得益,那么這種行為就會變成了損己不利人。這正是道德上也不值得稱頌的事。市場經濟的道德標準與傳統觀點,有一些細微的,然而又是極重要的不同。這種不同主要是突出全社會的利益。誠實與守信能給市場經濟帶來整體利益。以上的這些例子僅僅是極少數的幾個,書中的很多例子我還是無法深刻理解,所以摘選了幾個比較有趣而淺顯的表達了自己的看法。美國的許多政策確實有值得我們學習借鑒的地方,所以我們要學會根據自己的具體實際去接受那些有利于我們國家經濟發展的方針政策,這才可以更大程度的提高我國的綜合國力,發展我國的經濟。
生活中的經濟學讀后感5
生活中的經濟學是茅于軾先生根據其在美國多年生活的觀察和總結寫出的有關美國市場經濟運作和發展的書,書中記載了許多有關美國的各種生活小事中的經濟學現象,僅僅通過這些小事便將市場中的經濟現象展示給了我們,是我能夠更好地理解許多經濟學規律和原理。
在書中,我印象最深刻之一的便是書中出現的有關賭博現象的描述。由于建立在美國憲法上的美國各州的法律都不一樣,所以有的州的賭博是合法的,而有些州則是非法的。在美國,最著名的則是大西洋城和拉斯維加斯。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隨著合法賭博的進行,旅游業、服務業等行業的迅速發展,不難發現隨之而來的則是犯罪率和酗酒率的大幅度上升,并給當地造成巨大影響。書中作者通過總效用的現象將賭博中的各種利弊進行了具體的分析。
在大陸,由于賭博不是合法的,每年的'掃黃打非工作中都能抓獲大量的賭博分子,尤其是在沿海等經濟發達地區,一場賭博中,上千萬乃至上的的賭資也已經司空見慣,即使大家都知道賭博中風險大于收獲,但是更多的人都會伴著僥幸心理去試一試,而且每年人數都會有所上升。有甚者竟將賭場開在了高級酒店之中,并且向大城市發展,這種賭博已經對社會的正常發展影響很大了,有人會傾家蕩產,有人將錢財收入囊中卻又受到別人的威脅和控制。
不難看出,不管是允許賭博還是禁止賭博都有其不良的一面,歸根到底還是需要健全的體制進行規范,就像進行賭博一樣,需要制定恰當的規則才能保證參與賭博雙方不出現重大沖突。而對于合理規則的制定,不單單需要的是政府的管理,還需要大眾的參與,雖然短期內很難行得通,但是制定的規則是要適用于大眾的,規則的制定將會促進社會發展,保障個人的利益,所以制定合適的規則就必須得到他們的贊成,只有雙方共同參與,合理協商,才能夠更加合理的完善整個社會制度來保證大眾權力的實現。
生活中的經濟學讀后感6
很少讀有關于經濟學的書籍,但這本書讓我認識到了一種不同于平時所學的經濟學。整部書從微觀經濟學講到宏觀經濟學再論述經濟制度,最后以作者的訪談煞尾,各章獨立,舉例平實。作者始終在灌輸著一種經濟學的思維方式:財富并不等于物質產品,交換也能產生財富;替代是經濟學的根本,沒有替代就沒有經濟學;交換是經濟學存在的基礎,沒有交換也就談不上經濟學;勞動、資本以及自然資源是產生價值的三個來源……
由于是隨筆類的文章,能夠各章獨立地、分散地讀,然后而且十分貼近于生活,容易理解。文章的一大特點是:作者在講述完美國市場經濟的現實特點之后,仍不忘適當地引入相關話題下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現實狀況,并對此進行比較、剖析,讓讀者覺得貼近現實。
在作者眼中,一個社會經濟效率的高下,然后當然不像狹義微觀經濟學所認為的只是價格作用的結果,而涉及到制度、法律、文化和習俗。全書共有44個題目,各成體系,作者用每個人都可能有的經驗來說明國民經濟核算、總量均衡、通貨膨脹、價格與資源配置、外部效應、國際貿易等基本理論。尤其討論了經濟制度和交易費用,注意介紹市場經濟的文化、法律、道德觀念的背景,它們是市場規則得以遵守的基礎。它引導讀者思考分析、含英咀華,從而體會出自己審握的的經濟學來。但書中敘述的不僅僅僅是經濟學中的關鍵理論、市場機制等,而是融合了作者個人看待經濟學、社會發展的深刻觀點,不時地引入商業環境中人的道德觀、價值觀念在社會經濟發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根據書中的資料,讓我們看到了相同的經濟事件不同國家的經濟態度。
舉例來說:在《生活中的經濟學》中,美國人買了住房,會不會把一個人捆死在一地呢?不會。當他想搬家時,能夠把房子賣掉。如果這是分期付款,而賬還沒有償清,他能夠把房子和債務關系一齊出售。但出售的價格和原訂的房屋價格會有些出入。如果當地房產價格上升,他還能夠從中獲利,否則就會虧蝕。那里我們能夠看到,在商業發達的社會里,不但商品能夠買賣,債務關系也能夠買賣。其實這就是資金市場的一個方面。靈活的市場安排,帶給給個人廣泛的選取機會,造就了一個富有彈性的'有生機的經濟。經濟要得到發展,要使資源的使用合理化,杜絕各種可能的浪費,都務必透過個人在各種選取中作出優化抉擇方能實現。我們從美國人搬家的這件事中,能夠看到:市場就帶給了這樣一種機會。而在中國,在大城市購買住房是一件關乎一生的大事,為了買房子,很多人早早地欠下了銀行的貸款,月月還貸可能要還到老年期,才能完全地擺脫房貸的危機,還有一些人甚至連貸款都還不起而無法購房,一生都沒有一套屬于自己的房子。
賭博應不就應禁止?這在美國是一個引起廣泛爭議的問題。一些人認為只要雙方機會均等,又是自愿參加,即使賭場所得乃不義之財,也算不上違法。另一些人則認為即使雙方出于自愿,此種財產的轉移實無異于搶劫。博引起的人們道德的變化卻沒有任何統計能夠說明,而這正在默默地影響著周圍人的行為規范。賭博鼓勵不勞而獲的非分幻想,慫恿僥幸心理,默許對別人利益的侵犯,結果會降低社會和家庭的穩定性,不利于將人的才能引向彼此有利的生產和服務活動。雖然從宏觀經濟來看,除掉賭場的經營成本利潤,贏的錢等于輸的錢;從微觀上來看個人贏錢的期望值等于輸的期望值,似乎這并不構成對整體經濟的危害,或者它并不造成物質的直接損失。但現代經濟學的效用分析卻證明,賭博從整體上看會降低社會的總效用值。用通俗的方法解釋,贏錢時大手大腳把錢花掉,輸錢時省吃儉用才能還債,說明贏來一塊錢所增加的效用比輸掉一塊錢所減少的效用低。所以盡管輸贏的機會相等,效用卻遭到了損失。正因為如此,美國輿論傾向于否定賭博的合法性。在我國,然后賭博是由法律確認的違法行為,但是公共方面的禁止反而讓更多的人對賭博這項活動趨之若鶩,很多人受賄去賭博,也有不少人偷渡到澳門去賭博,不僅僅暴露了經濟層面上的許多資金流動性問題,必須程度上還影響了人們的人生觀。
在書中,茅于軾將他的富人定義為“靠勤勞、創新、敏捷、靈活而致富”的人。這種人其實越多越好——這證明了一個人是能夠憑借自己的誠實勞動、勇于創新、慧眼識商機而非旁門左道、投機鉆營而成為有錢人。這種人的榜樣作用是無窮的。但中國人仇富心理根深蒂固,已經積淀成了我們民族的群眾無意識。一提起富人,就立刻聯想到無商不奸、為富不仁等詞。這種情緒稍加挑動,就成為別有用心的政治家的政治資本。作者認為,我們需要的是鏟除社會的不公,而不是完全消滅貧富差別。事實上,我們有過幾乎完全消滅貧富差別的歷史。幾十年前尚在計劃經濟中的中國,時髦的口號是“興無滅資”,國家一窮二白,國民一貧如洗(當然,這并不妨礙我們仗義疏財,去慷慨資助其它的社會主義小弟弟,扯遠了)。貌似是公平的天堂,實則是人間的地獄。此刻沒有人再相信“不患寡而患不均”這種鬼話了。讓眾人都受苦的社會正義是邪惡的。事實上,只要我們還堅持按勞分配的,貧富差距就不可能消除——勤勞聰明而有膽識的人總會比懶散愚昧且不思進取的人更富足。這才是社會的常態。在一個法制健全的社會,不法致富總會越來越少,誠實致富總會越來越多。這才是一般人的出路。何懷宏是一篇訪談中提出:“我主張法治,法治就應優先于民主
,因為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話,肯定也要走向民主之路,透過法治來訓練民主的觀念、民主的民情。”一群窮人如果三餐不繼,他們將更多地思考如何果腹,而不是天賦人權這些形而上的東西。用法治保證他們擁有依靠自食其力而出人頭地的機會,或許這比其它更為重要。
公用事業是指公共交通、水電煤氣、公路服務,然后以及公園、圖書館、博物館、消防、治安等服務。人們容易產生一種誤解,以為公共事業既然是政府辦的事業,就不同于私營企業,不應以贏利為目的,所以公用事業至少就應降低收賞標準甚至兔費。但如果政府辦這些事業賠了錢,賠的錢從哪里來?所以,為了持續國家經濟正常發展,公用事業的收費標準應盡量做到政府不補貼,也不多賺錢。但由于缺乏競爭市場這一點很難做到。有一些公用事業帶有服務性質,或者為了照顧低收入階層,收費較低甚至免費,成本由全體納稅人負擔。我國的公共事業都由納稅人出錢,雖然存在著政治體制制度上的不同,但是仍應加強具體措施以監督管理公用事業費用支出。
相對于出版的時間,如今我國的經濟體制改革也針對著我國自身的問題不斷改善與加強完善。而這本生活中的經濟學,如作者在“第三版前言”中所述:“我期望讀者們把它當作理解世界、理解人生的工具,并且從閱讀中得到樂趣。”給我一種全新的視角,讓我用一種與眾不同的思維理解經濟學與我的生活其實無比貼近。
生活中的經濟學讀后感7
“一時沖動”買了茅于軾先生著的《生活中的經濟學》,每一天閑下來都隨手翻翻,覺得受益匪淺。
茅于軾,著名經濟學家,被譽為“經濟學界的魯迅”。此書是他把在美國生活的過程中的一些見聞用深入淺出的話闡釋成經濟學知識的普及讀物。
《喜歡搬家的美國人》從美國人搬家能夠看出,靈活的市場安排帶給給個人廣泛的選取機會,造就一個富有彈性的有生機的經濟。經濟要得到發展,要使資源使用合理化,杜絕各種可能浪費,務必透過個人在各種選取中做出優化抉擇方能實現,而市場可帶給這種機會。
《賭博在美國》用經濟學的效用分析來說明賭博從整體上看會降低社會的總效用值,即贏來的一塊錢所增加的效用比輸掉一塊錢所減少的效用低,盡管輸贏機會相等,效用卻遭到了損失。
《個體經濟規律與總量經濟規律》微觀經濟學研究家庭作為消費者及企業作為生產者如何共同構成市場價格,及如何按價格來決定自己行為,改變資源配置效率的學科;總量經濟學研究消費的總量和生產的總量,各自取決于什么,以及如何對價格水平做出反應并持續均衡。宏觀經濟學只研究微觀行為的簡單加總,但規律不同于微觀規律。
一向以為經濟學是一門十分深奧的學問,陽春白雪,與國家的大政方針有關,讀完茅于軾先生的書后發現我們生活中的許多現象都能夠用經濟學中所學到的原理來解釋,只是平時很少想到要將所學到的經濟學的基本原理運用到身邊的生活中去。茅于軾將“價格”稱為經濟生活的地心引力:經濟的運行,依靠于正確的`價格信號,正確的價格來源于不同利益主體的討價還價。這讓我聯想起平時去西單買衣服的經歷,明珠商場的衣服沒有明碼標價,而是賣衣服者先開個價,根據經驗大致以不到開價的1/3提出自己的最高價,然后賣方和買方進行討價還價,以一個雙方都能夠理解的價格成交,但是這樣交易成本卻很高。價格代表著個人自由、自發秩序和市場制度,是茅于軾所推崇的。但是,在轉型時期的中國,由于市場規則還沒有完全建立,個人還無法完全到達選取自由、公平競爭的狀態。
同時,本書給我印象深刻的是茅于軾所提出的物盡其用、人盡其才,然而在中國,在人盡其才方面讓我深感困惑。此刻就業時常見的一種現象就是工作與所學的專業相差甚遠。企業所需要的人才在市場上很難找到,而另一方面卻是大學生就業難,大學在課程設置方面由于歷史的原因,很多沿襲了計劃經濟時代的專業設置,這就造成了企業人才的需求和大學人才的供給不均衡的狀態,從而造成了人力資源的浪費。企業不得不投入資金對新聘人員進行培訓,而大學生也不得不放下自己大學時期所學的專業,重新學習,無法真正做到人盡其才。
生活中的經濟學讀后感8
作為一個合格的商人,利益就是他的目標。以最小的成本賺取最大的利潤,才能算是一個優秀的商人。商人們懂得,當利潤缺少上升空間,最好的辦法就是降低成本。超級市場就是為了降低成本而生的。
超級市場中一切明碼標價,顧客不需過多詢問售貨員,自然不需要太多雇員,自然而然得可以由此精簡人員。又因為顧客可以自由選擇,除付款可能需要排隊外,幾乎不會發生擁堵,對商人而言成本自然下降。因為便利又帶來了更多的顧客,利潤必然上升。
不只是針對超級市場,所有公司、企業甚至對我們自身而言,都應該學會如何降低成本。降低成本的方法需要我們在實踐中尋找,關注事物的一點一滴,才能在紛亂的關系中找到適合的路。所以企業公司會精簡人員,物流運輸講究不浪費一絲空間,一切都以利潤為中心,降低成本才是王道。
進口與出口是一對兄弟,一味的進口或出口或者抵制進口出口,對經濟而言都是不利的。進出口的實質是互通有無。出口生產處于優勢的產品,進口生產處于劣勢的產品,是交易的目的所在。對一個國家來說,總有你沒有的,總有你不會做,總有你做不好的',總有你比不上的商品,這些差距就不需通過貿易來彌補。當然,一味的進口會導致國內的商品依賴于國外,一旦由于國際經濟變化國外減少出口,國內的經濟就會大受影響,所以自主創新才會成為國家的目標之一,不為其他,只為經濟的自主,不受制于他國。
對國內企業來說,這更有益于提高大型企業的競爭力,淘汰不合格企業,讓國內經濟走出去。交流,是為了發展。
生活中的經濟學讀后感9
《生活中的經濟學》作者茅于軾,國內知名經濟學家,曾在哈佛大學以訪問身份工作一年。他從美國日常生活的各方面入手,深入淺出地寫出了美國經濟如此發達的原因。他的寫作風格平易近人,雖有嚴肅認真的經濟理論說明,但又不會長篇大論,讓你看得頭昏腦脹,不知所云。書中寫的都是日常瑣事,卻往往折射出驚人的啟示,能夠說這是本大眾化的書籍。
記得一位教授講第一節經濟學原理的時候說過:經濟學與管理學最大的不同,是它們的學習方法不同。管理學主要從各種各樣的案例入手,分析其中的要素和關鍵,從而提取管理方法的要點;而經濟學需要很多的理論支持,一般說來,經濟學家闡述的理論都是越簡單越好。誠然,學習經濟學,都要從理論學起。但是對于剛涉足這一領域的我來說,不來點具體實際的狀況擴展說明理論,總是有點抓不著邊的感覺。理論總要跟實際相結合嘛。抱著這樣的心態,我閱讀了這本書。要通讀一遍并不難,難的是全部讀懂。這是本需要咀嚼的書。老實說,我看了大半,真正理解透的也只有微經的大部分資料。對于宏經,可能我還沒有學到有關知識,所以權當了解大概。盡管這樣,我已經學到了很多東西。例如“從郵政的壟斷與民航的競爭談開去”里就從美國的私人辦郵政業務談到壟斷的危害和自由競爭對資源優化配置的好處。在中國,郵政都是由國家開辦的,但在美國,惜時如金的美國人不能容忍大多數郵局的排隊等候,于是私人辦郵政應運而生。事實說明,此舉迫使美國郵政參與市場競爭,迫使它們改變策略提高效率,從而提高了社會的經濟效益。這個現實說明,競爭有利于優化資源配置提高社會效益。用茅于軾的話來說:“一個競爭者比十個物價監督員的力量還要大。”如何健康地開展競爭,這是我國政府需要深思的問題。
由于篇幅有限,在那里就不一一舉例了。但是這本書對于加深對經濟學的`理解,的確有著不錯的效果。我想在以后的學習里,這本通俗而又深刻經濟學讀物將對我經濟學知識的加深鞏固將有著重要的幫忙。我同時也期望,在不久后的將來,市場上將會出現專門闡述中國經濟理論和現象的類似書籍(而不是全部是美國的)相信那時中國的經濟體制,將得到極大的完善。
生活中的經濟學讀后感10
初識茅于軾先生,是在一個關于電影《色戒》談話節目,當嘉賓們都沉溺于有關色戒以及道德層面的口水戰之時,茅先生一句“有些事情我們要看到更高層面的東西,不能拘泥于表面細節。”。這句話讓我感受到了這位其貌不揚的年邁老人背后偉岸的學者形象,那種沉積多年的寬宏胸懷與高瞻的見識令人敬佩。
《生活中的經濟學》講述的是茅先生在1993年留學美國,發現美國市場經濟下值得學習和研究種種經濟現象,以淺顯易懂的生活片段展現給讀者,潛移默化的灌輸經濟學思想,讓讀者以經濟學的視角來分析社會,解讀社會現象。書中分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和經濟體制三個部分,例如超市管理、后院經濟、環境保護等日常點滴,篇篇反映出令人細細品味的經濟學原理。我不會具體描述本書細節,以下兩點是看完之后的一些思索和感受:
1、為什么一本非原理類書籍可以流傳16年之久,翻版14版而經久不衰?——不論多深奧的理論,如果透徹地理解了它,必定可以還原為日常生活中的現象,小事情反應大道理。
這個問題一直盤旋在我心中很久,因為書中大多講述的美國一些先進的市場經濟體制,例如超市中自動掃碼的高效,電梯靠右站給人帶來的便捷。這些種種也許在16年前90年代的中國,看上去非常新鮮轟動,但是對于今天的'我們,很多便捷的運作形勢已經采用,為什么這本書還會受到這么多人的追捧?!
后來我漸漸明白,我們學習的是這種做學問學以致用的方法,再深奧的原理,如果透徹理解融會貫通,應用于日常現象,那才真的實現了知識的價值。在生活中,要有敏感性,遇到事情多思考,把自己學到的知識來解釋現象,從現象中獲得知識,形成知識儲備運用的良性循環。
2、節約時間創造財富,社會道德促進發展
書中提到的許多現社會存在的問題,現實依然存在,例如節約時間,提高效率問題。書中講到:有次作者看到馬路上交通事故,只用了三分鐘,當事人交換了駕駛執照,清理了事故現場,馬路又恢復了平靜。他們有很完善的保險制度,更重要的是雙方尋求可以接受的妥協辦法,把是非放到次要地位。這讓我不禁想起前幾個月在三環上兩輛汽車的刮蹭事件,為了保持事故現場,兩輛車足足停了4個小時,造成三環交通大癱瘓。如果兩位司機可以放下是非,協商妥協,那么節約的不僅僅是四個小時,還有這四個小時整個三環帶個社會的財富。
社會道德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強大,良好的社會道德與秩序,可以減少糾紛,節約時間,提高工作效率,可以節省社會監督成本,可以促使資本和勞動結合生產出更多財富。所以,“社會成員自覺程度越高,整個社會就越富裕”。
以上是讀罷《生活中的經濟學》感受很深的兩點,尤其佩服茅先生數學、經濟與哲學的綜合素養,以及敏銳獨特的視角。這是一個研究人員最應該具備的兩個素質,以茅老為目標,學習,學習,再學習。
生活中的經濟學讀后感11
最近讀了一本書——《生活中的經濟學》,我感觸頗深。這本書從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還有經濟制度三個部分講述生活中的經濟學。第一篇的微觀經濟學,介紹美國的事和人來說明微觀經濟學。
在沒讀過這本書之前,我就聽說美國是一個喜歡搬家的民族,但是我便不了解真實的原因。在讀了這本書之后,我了解了,因為美國人不像中國人那樣有一種根深蒂固的故上難離的戀鄉感情,這與他們的祖先就是從外國搬來的也有一定的關系。主要原因還是因為工作上的變動。住房開支在美國人的總開支中大約要占四分之一,這雖然只是一個平均數。
靈活的市場安排,提供給個人廣泛的選擇機會,造就了一個富有彈性的有生機的經濟。經濟要得到發展,要使資源的使用合理化,杜絕各種可能的浪費,都必須通過個人在各種選擇中作出優化抉擇方能實現。市場就提供了這樣的一種機會。
看了賭博在美國這節的介紹,賭博在法律和道德上都是有爭議的,需要用客觀的科學態度來分析。經濟學證明了賭博會使效用遭到損失,即使輸的`錢等于贏的錢。
節約時間創造財富,節約時間是提高整個社會工作效率的核心。遵守公共秩序又是節約時間的必要條件。
看完這節垃圾中的邊際效用,說明效用,特別是邊際效用在經濟學中的意義,論證邊際效用正比于價格。富人花一元錢購得的邊際效用比窮人的低,用這一規律可以解釋許多經濟現象。
通過對節約能源的介紹,說明了美國如何利用市場機制減少浪費。尤其可貴的是如何創造人際關系的寬松環境,這是人們生活質量及重要的一個方面。
第二篇是講述了宏觀經濟學,這篇通過對美國人如何存錢,美國人一年生產多少財富,美國經濟衰退及美國的通貨膨脹的介紹。讓我懂的許多的知識,比如,從總量平衡看,產出等于消費加儲蓄。儲蓄有兩種目的,目的不用選擇的儲蓄方式也不同。儲蓄如果以投資的方式進行,風險大的收利也可能更豐厚。當購買總量少于生產總量時發生經濟運轉的障礙,這是由于投資少于儲蓄所引起。利率的波動可以調整投資和儲蓄,但所起的作用很有限。物價指數只能給出一個物價水平變化的大致印象,它缺乏嚴格的理論支持。通貨膨脹會加速貨幣周轉,因為它使持幣人受損,明顯的通脹會削弱道德約束。
最后一篇時對經濟體制的介紹。我認真的讀了“金錢萬能”的經濟學意義。市場經濟中的金錢萬能首先是指在金錢面前人人平等,而不是指用錢可以買賣人口,行賄贖罪。當人的特權地位不起作用時,將出現通過價格的競爭,最后會接近“一般均衡狀態”。此時錢可以度量一切商品的真實價值,而且賺錢就是創造了財富。一國應該進口什么,出口什么,只有在均衡狀態下能否賺錢才能判定。
以上就是我對這本書《生活中的經濟學》介紹內容的一些感想。
生活中的經濟學讀后感12
《生活中的經濟學》是茅于軾老先生寫下的一本淺顯易懂的經濟學書,尤其以美國超多生活中常見的經濟學案例來解釋說明其中的經濟性原理,讓我深受感染,書中運用了很多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的知識來對生活中的經濟現象進行解釋,十分生動形象。我們此刻正在學習微觀經濟學,存在必須難度,透過閱讀此書,我進一步加深了對微觀經濟學原理的理解,對我的學習有很大的幫忙!另外,相對于宏觀經濟學來說,我雖然還沒接觸,但是在生活中確實存在很多現象能夠用宏觀經濟學的原理來解釋。因此,此書不僅僅拓寬了我的知識面,而且對我的學習起到重要作用。
在微觀經濟學知識上,書中所舉的美國人的例子讓我印象深刻。然后美國人在小時候看電影的`時候,尤其也是美國電影,很多的情節就是一家人開著車,搭著帳篷,燒烤架出去旅游。當時美國就是夢中的天堂,我都難以想象,當時美國人是多么富有。然而,美國人卻是用幾乎一個月的工資,進行一年一次的旅游。這一點和我們中國人的習慣有很大的沖突,如果是中國人,很少有人會如此的“浪費”,即便是他算是較富有的。在這個問題上,中國人有著固有的傳統消費觀念,而美國人是比較潮流的消費觀念,就好比中國人存錢買房,美國人買房存錢。旅游雖然消費了一個月的工資,當時這些資產很可能就轉化成了另外的人半個月的資產,實現了市場的流通。對于時間,我們就應向美國人學習。在“節約時間創造財富中”,作者比較強調了美國人和中國人的一些習慣上的差異。比如美國人喜歡用電話紙,節約時間節約金錢,創造財富。而中國人還喜歡把時間浪費在無謂的看街頭熱鬧上。相對于國人的時間觀念差,美國人卻還在為消除排隊帶來的時間浪費做出努力。我們是不是就應加強時間觀念呢
講到宏觀經濟學,我們就要關注一下國家及世界的整體經濟形勢。中國人在北宋的時候就開始使用紙幣,在我們四川成都,被稱為“交子”。然而近代,當美國的銀行業發達的時候,我們卻卻是固步自封。我覺得這并非壞事,中國人講究實在,然后美國人玩的是浪漫,而且是金錢上虛無縹緲的浪漫。最終,也得到了印證,就是20xx年爆發的次貸危機。就通貨膨脹而言,大家都厭惡甚至痛恨通貨膨脹,但如果和中國比起來,美國人厭惡的程度大概不像中國人那樣厲害。因為絕大部分美國人的收入來源于市場,當物價水平上升時,他們的收入隨著上升,水漲船高,然后所以他們的購買力并不受多大影響。而絕大多數中國人是拿固定工資的國家職工,如果工資不相應調整,漲價就等于降低生活水平。中國現今的收入雖然高上去了,但是這完全沒有按照時代的應當有的規律發展下去,人們不覺得幸福,我覺得很大一部分職責歸咎于房地產。
本書中很多講的實例都展現的是美國和中國的經濟學差異,然后我覺得造成這種差異的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在經濟學中,沒有固定的模式,我們就應有著自己的民族特色,根據自己的民族生存方式和特點,選取性地吸收西方現今的經濟學知識。但是,并不需要完全把我們的否定,因為此刻美國好的經濟模式,不必須將來就好。就算將來好,也不必須對我們就好。所以我們要發展適合自己的經濟學。
只有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因此,我們無論是在生活中還是在學習中,都要力求尋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方法和規律,利用經濟學原理來看待身邊的現象,從中學習到更多的東西。
生活中的經濟學讀后感13
對經濟學雖然不是很干興趣,但是書名為生活中的經濟學,這一點卻讓我興趣大動,在生活中懂一點經濟學是很有必要的。
通過書中的講解我真正了解了什么是市場經濟、什么是經濟學、什么是通貨膨脹、通貨膨脹的特點是什么、當然,很多作者自己的主張和見解都流露于其中。和主題經濟學有點偏差,再說說他一再地強調市場調節價格的作用,認為行政手段干預是吃力不討好,我認為也不能完全贊同,那么一切交給市場去做好了,政府就別在經濟這個領域做任何工作了?至少現在還沒有這樣的一個政府出現。還有就是強調糧食自給自足不是一個聰明的決策,理論依據還是他相信的市場調配資源的作用,唉,真不知道這個人懂不懂一點政治,糧食是人生存的根本,在危機時刻,控制了糧食就可以控制一個國家的`命脈,其意義哪能僅僅從經濟的角度去小視?他的說法完全是一個理論的經濟學者的態度,所以我認為他這樣的人完全不能管理社會,只能在經濟學理論這個領域做些研究罷了。
書中的大部分內容還是能讓我認同的,其說法讓我耳目一新,比如不論是輸錢還是贏錢都會使錢的效用降低,因為贏錢后人們會大手大腳花錢,輸錢自不必說。勞動、資本和資源是產生價值的三大要素。交易是有費用的,美國的交易費用低,才形成了一個商業發達、分工明細、專業化程度高的經濟環境。
生活中的經濟學讀后感14
能夠讀到這本書實在是十分偶然的一件事,樸素的標題之下,卻包含著引人入勝的經濟學知識。
上世紀80-90年代的世界經濟是怎樣的?有不少時候,我們會暢想假如我活在那個年代,我會。
貝克爾的這些短片文章的集合給了我一個機會,看看當初的世界。雖然,受某些眾所周知的因素影響,不見得能夠實時地了解世界。但是,這本書里面的文章的確在邊敘述歷史,以經濟學家的眼光進行指點,甚至是批判。
那些事件也許算是歷史,也許就是在我們身邊不斷重復的我們的生活的一部分,看了過去,就更能夠理解此刻和未來。
當初的歷史經濟環境就應比我們此刻要純粹一些吧。至少,網絡泡沫少,而且,那些先進的金融衍生產品還比較少。因此,我們看到經濟學家們更傾向于達爾文的生存理論來看待并對待生活中的經濟問題。他們對待國家政府的態度中,監管的作用是明擺著的,還沒有到紛繁復雜以至大多數人甚至監管層都被混淆視聽的地步。如此說來,那時候就應是最好的時候了。
人生處處都是經濟學。不管承認與否,生活本身就是經濟學。那種大多數人都認為的,“只要不涉及商品、價格和市場,那么人的行為和選取,就只與親情、道德和文化相關,而不受任何經濟規律約束”的陳舊理念,要隨著加里·貝克爾和吉蒂·貝克爾《生活中的經濟學》的'誕生而消亡。那些自認為從未踏入市場的人,其實一向就在市場之中。
對于書中所提到的稅收、利益集團、股市、貿易和壟斷等明顯與經濟相關的問題略去不提,單就人力資本和學校教育這兩個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非經濟”問題,也被作者經濟化了。
一向以來我們都認同社會的發展需要人力資本的提升,也就是以教育為主的投資。因為根據西方發達國家的經驗,知識廣博者就應得到豐厚的報償。然而許多國家現行的教育政策卻是有利于富家子弟。因為他們比窮人的孩子更有可能獲取到優質的教育資源,這是一種不當的收入再分配方式。一方面讀大學的人越來越多,只是面臨貶值的趨勢;另一方面高中輟學者應理解完整的職業訓練,分流高知人群的數量和合理分布理論研究和實際應用的從業人數。作者認為用納稅人的錢來補貼大學生,而這些納稅人的大多數收入都趕不上典型的受過大學教育的人。這種教育制度的缺陷長期存在,導致家長們在擇校等問題上失去了話語權。作者提出的解決方案是發放教育券來解決人力資本和學校教育的不公平現象。
家庭一向以來都是整個社會的基礎,但是近幾十年來家庭的穩定性和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例如富裕國家的生育率大幅下降;未婚生育現象快速增加;離婚率飆升;老年人在社會養老金制度下獨立生活等。對于與家庭相關的各種經濟問題都與社會制度有關,一個國家越是富裕其福利制度就越是完善,但是長期依靠社會福利會養成一種“依靠心理”,使人們習慣于理解政府救濟。作者的推薦是社會福利制度的改革就應以孩子的幸福為根本。并且對現行制度(協議離婚制度)在某種程度上鼓勵夫妻離婚,進而剝奪了兒童經常和父親接觸的權力等現象進行了抨擊。婚后女性參加工作導致孩子和母親共處時間減少,由此帶來的孩子教育問題的過大投入也就應適可而止。老年人的本質問題就是老年勞動力就業困難,當今社會在必須程度上輕視了老年員工的價值,其結果造成老年人對養老保險制度的過度依靠,從而給經濟發展帶來負擔。
美國社會對黑人和婦女的歧視由來已久,犯罪和上癮問題已經成為由此帶來的惡果。搶劫等惡性犯罪的迅速增多并不是現代生活不可避免的趨勢,作者認為只要政府能夠制定適當的政策,是能夠遏制這種犯罪行為的。比如嚴懲犯罪者,提高破案率,還有更重要的是給勞動技能不強的人帶給更好的就業機會。三管齊下必須能夠很好地解決犯罪率問題。我們不能從道德的高度對賭博等行為征收更高的“道德”稅。作者認為,這樣做其實是對窮人的無恥盤剝。所以賭博合法化勢在必行,作者繼而對由此可能要付出的社會代價和社會壓力進行了探討。其結果是,雖然這樣做不能解決所有問題,但是在所有可行的解決犯罪和上癮問題的方案里是最好的。這樣的觀點確實令人耳目一新。
與政府集權相比,自由市場更有優勢。監管的真實目的究竟是什么?結論是:大多數政府機構反倒會被受管轄的企業“俘獲”,從而轉變成了犧牲公共利益的監管。作為芝加哥學派的代表人物,加里·貝克爾的很多觀點和弗里德曼相似,都主張小政府,這是因為經濟有時候比政治更有效。
生活中的經濟學讀后感15
生活中的經濟學》的內容分為三部分,分別是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和經濟體制.
《生活中的經濟學》作者茅于軾,國內知名經濟學家,曾在哈佛大學以訪問身份工作一年。他從美國日常生活的各方面入手,深入淺出地寫出了美國經濟如此發達的原因。他的寫作風格平易近人,雖有嚴肅認真的經濟理論說明,但又不會長篇大論,讓你看得頭昏腦脹,不知所云。書中寫的都是日常瑣事,卻往往折射出驚人的啟示,可以說這是本大眾化的書籍。
記得一位教授講第一節經濟學原理的時候說過:經濟學與管理學最大的不同,是它們的學習方法不同。管理學主要從各種各樣的案例入手,分析其中的要素和關鍵,從而提取管理方法的要點;而經濟學需要很多的理論支持,一般說來,經濟學家闡述的理論都是越簡單越好。誠然,學習經濟學,都要從理論學起。不過對于剛涉足這一領域的我來說,不來點具體實際的情況擴展說明理論,總是有點抓不著邊的感覺。理論總要跟實際相結合嘛。抱著這樣的心態,我閱讀了這本書。要通讀一遍并不難,難的是全部讀懂。這是本需要咀嚼的書。老實說,我看了大半,真正理解透的也只有微經的大部分內容。對于宏經,可能我還沒有學到有關知識,所以權當了解大概。盡管這樣,我已經學到了很多東西。例如“從郵政的壟斷與民航的競爭談開去”里就從美國的私人辦郵政業務談到壟斷的危害和自由競爭對資源優化配置的好處。在中國,郵政都是由國家開辦的,但在美國,惜時如金的.美國人不能容忍大多數郵局的排隊等候,于是私人辦郵政應運而生。事實說明,此舉迫使美國郵政參與市場競爭,迫使它們改變策略提高效率,從而提高了社會的經濟效益。這個現實說明,競爭有利于優化資源配置提高社會效益。用茅于軾的話來說:“一個競爭者比十個物價監督員的力量還要大。”如何健康地開展競爭,這是我國政府需要深思的問題。
由于篇幅有限,在這里就不一一舉例了。不過這本書對于加深對經濟學的理解,的確有著不錯的效果。我想在以后的學習里,這本通俗而又深刻經濟學讀物將對我經濟學知識的加深鞏固將有著重要的幫助。我同時也希望,在不久后的將來,市場上將會出現專門闡述中國經濟理論和現象的類似書籍(而不是全部是美國的)相信那時中國的經濟體制,將得到極大的完善。
【生活中的經濟學讀后感】相關文章:
《生活中的經濟學》讀書筆記06-07
《生活中的經濟學》讀后感01-16
生活中的經濟學讀后感01-27
生活中的經濟學讀后感05-15
[必備]生活中的經濟學讀后感05-15
《生活中的經濟學》讀后感4篇01-16
《生活中的經濟學》讀后感6篇01-27
生活中的經濟學讀后感7篇01-27
《生活中的經濟學》讀后感(精選6篇)01-27
生活中的經濟學讀后感(7篇)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