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設計方案教學設計(精選10篇)
為了確保事情或工作科學有序進行,往往需要預先制定好方案,方案是從目的、要求、方式、方法、進度等都部署具體、周密,并有很強可操作性的計劃。制定方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教學設計方案教學設計,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學設計方案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復習生詞,掌握生詞的讀音,復習得的讀法。
2、知道植物媽媽有多種不同的方法傳播種子,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體會獨立生活的樂趣。
3、理解課文內容,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詩歌2-4節。
教學重難點:
目標2、3
教具準備:
燈片2框,詞卡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查詞語:植物、知識、已經、旅行、準備、降落傘、許許多多、四海為家。
2、查多音字得的讀法、出示課后的三個句子。
二、整體感知課文
1、自由讀課文,詩里講了哪幾位植物媽媽送孩子出去旅行,用標出。
2、誰能說一說?(板書蒲公英、蒼耳、豌豆)
三、學習第二節詩
1、我們先看蒲公英媽媽是怎樣將孩子出家門的,自由讀第二節詩。
2、(創設情境)蒲公英媽媽給孩子準備的是什么呢?用標出來。(板書降落傘)
(出示燈片)看到一朵一朵的降落傘了嗎?
光有降落傘行嗎?還得有什么?哪怕是微微的。輕輕的風。
做動作體會輕輕,這句詩怎么讀呢?(描述)風婆婆過來了,她輕輕地吹著,孩子們怎么樣了呢?能不能用一個詞說說你剛才看到的景象?紛紛是什么意思呢?
讓我們閉上眼睛想像,輕聲讀只要
3、誰來體會,誰能不看書讀,可以試試,能背的一起背。
4、這時的孩子們多么自豪啊,他們長大了,終于可以離開媽媽獨立生活了,他們在蔚藍的天空中飛呀飛呀,他們會飛到什么地方呢?試試你能不能用蒲公英娃娃飛呀飛呀,飛到(),()就是它的家這樣的句式說話。
5、蒲公英媽媽請風婆婆幫忙,把孩子送到了他們想去的地方,你覺得蒲公英媽媽怎么樣?你喜歡蒲公英媽媽嗎?(聰明、偉大、了不起、無私)
6、讓我們來想像當時的情景,夸夸蒲公英媽媽。自己讀讀這節詩,你能加上動作讀這節詩嗎?會背的可以不看書,看誰讀得最投入。
7、蒲公英媽媽借助了誰的力量把孩子送出去旅行的?
四、學第三、四節詩
1、像蒲公英這樣的植物媽媽還有很多很多,她們一樣聰明,一樣無私,一樣偉大,接下來我們來看蒼耳媽媽和豌豆媽媽是怎樣送孩子出去旅行的,讀讀第三、四節詩,并和同桌說一說。
2、你知道他們的辦法了嗎?
3、(引導學生理解第三節詩)誰來說說蒼耳媽媽的辦法?
知道鎧甲嗎?這帶刺的鎧甲有什么妙用呢?
(出示燈片創設情境)小兔跑過去,蒼耳會說:小兔小兔停一停,搭個車,帶我去遠行。想一想,還會有哪些小動物從蒼耳身邊經過?蒼耳又會說些什么呢?大家在小組里說一說。
就這樣,蒼耳跟著這些小動物們到田野,到山洼,小動物們把他們帶到哪兒,哪兒就是他們的家,他們以四海為家。
4、這節詩怎么讀呢?誰能不看書讀?抽背。
5、蒼耳媽媽又借助了誰的力量呢?
6、豌豆媽媽的辦法是什么呢?誰來說一說。豌豆媽媽為娃娃準備了什么,又借助了誰的`力量呢?夏天,火辣辣的太陽照著豌豆莢,聽,什么聲音?(動作體會脆、響、有彈性,反復體會讀啪的一聲,豆莢炸開)這一下可不得了啦,豌豆娃娃們迫不及待地蹦了出來,他們去干嘛?
這時候他們的心情怎么樣?怎么讀,試一試,誰把兩句連起來讀。
7、蹦到哪兒跳到同兒他們也以四海為家。
8、我們來讀讀這節詩,你想怎么讀?自由朗讀,自己體會,自己背誦,可坐可站可做動作,誰愿意背給大家聽?
五、拓展延伸
1、通過對課文的學習,你知道蒲公英、蒼耳、豌豆傳播種子的方法了嗎?他們的傳播方法還有好聽的名字呢,蒲公英媽媽的方法叫風傳播,蒼耳媽媽的方法叫動物傳播,豌豆媽媽的方法叫彈射傳播。
2、(出示植物圖片)看,這里有這樣一些植物,你知道他們傳播種子的方法嗎?分四人小組討論,可以猜一猜,也可以大膽地推測。
3、你喜歡哪位植物媽媽的辦法?我們一起來表演表演,你愿意演植物媽媽呢還是演植物娃娃?選擇你喜歡的一個角色自己在小組里先演一演,一會兒到臺上來演,好嗎?
4、同學們表演得真好,大自然有很多很多有趣的現象,只要仔細觀察,就能得到很多很多的知識,你還知道哪些植物傳播種子的方法?把你課前收集的有關資料介紹給大家,好嗎?
5、最后,我們一起來把這首既有趣又好聽的詩讀一讀,把它讀得美一點,好嗎?
教學設計方案教學設計2
教材分析:
按照教材,本課主要介紹什么是陵墓雕塑,陵墓雕塑為什么能集中體現當時雕塑的最高水平,中國古代陵墓雕刻是中國古代陵墓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然后按照課本內容介紹陵墓地面雕刻和陶俑及其藝術特點。在介紹的過程中,由于篇幅的問題,相對比較簡單,尤其是作為陵墓雕塑的代表《霍去病墓石刻》和《秦始皇兵馬俑》的圖片和分析略簡。陵墓雕刻兩個藝術特點的理解需要學生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和人文思想和內涵。對于一些陵墓雕塑的專業名詞如“闕”“麒麟”“天祿”等也需要簡單的說明。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突出教學重點,并對古代陵墓雕塑進行深入的了解,才能引導學生,提起學生的興趣。
教學目的:
1、了解中國古代陵墓雕塑的藝術成就及其藝術特點。
2、通過欣賞和參觀,課內與課外的結合,體會中國古代文物文化內涵,探索藝術與社會生活及其時代之間的密切聯系。
3、使學生懂得美術的社會功能,培養學生民族的自豪感和愛國熱情。
4、通過課堂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和語言表達力。
教學重點:
陵墓雕刻是我國雕刻藝術重要組成部分原因。
秦始皇兵馬俑的時代背景和藝術特點。
教學難點:
陵墓雕刻其具有的藝術特點和文化背景,讓學生如何理解。
如何調動學生對雕塑藝術欣賞的動力。
教法設計:
第一4人小組:陵墓雕塑
a同學:廣泛的了解。分配任務通過各種手段了解中國古代陵墓雕塑的藝術成就。
b同學:真實的感受。分配任務去真實的感受秦始皇兵馬俑的魅力所在。要求課堂上談感受。陵墓雕塑距離現代生活較為遙遠,真實感受、參觀過的學生并不多,課本的圖片對于雕塑來說缺乏立體感和空間感,也就失去了真實感。
c同學:負責提問題。從本課內容出發,設計3-5個問題,提問學生,學生分組回答。
d同學:課后寫小結。
教學過程:
(一)直觀感受,各抒己見,引發思考。
教師:出示圖片(秦始皇兵馬俑)
你認為秦始皇兵馬俑為什么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
學生:直觀感受,思考。
教師:請學生談原因
學生:談自己的'想法。
(二)導入主題:
[陶俑]:
秦始皇兵馬俑欣賞:
教師:秦始皇兵馬俑出現的歷史背景和思想文化原因是什么?
學生:分組討論2分鐘,回答。
結論:自秦漢以來的厚葬風俗,統治階級注重修建自己的陵墓。陵墓雕刻是古代陵墓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
教師:整體和局部圖片展示
秦始皇兵馬俑的藝術特點。
學生:b同學談參觀后的感受,其他同學自由發言。
結論:細膩生動的個性與氣勢磅礴的整體相協調統一。
教師:
秦始皇兵馬俑是中國雕塑的重要代表,其地位代表中國。法國前總理希拉克參觀完說:世界上有7大奇跡,現在要加上秦俑。不看金字塔,不算真正到過埃及;不看秦俑坑,不算真正到過中國。
那么,中國古代陵墓雕塑還有哪些呢?
學生:a同學介紹陵墓雕塑藝術成就。
漢代俑
圖片欣賞
比較:秦俑和漢俑異同點
學生:討論2分鐘,回答
結論:內容模擬現實生活,反映社會時尚和狀況。藝術手法,秦俑寫實,漢俑夸張。
[陵墓地面雕刻]:
漢霍去病墓石刻欣賞
結合歷史背景談談《馬踏匈奴》的藝術特點。
南朝陵墓雕刻欣賞結合旅游經歷談談石獸雕刻的藝術特點。
(三)課堂小結:
請c同學提問。
教師最后小結。
教學設計方案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知道植物媽媽有多種不同的方法傳播種子,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體會獨立生活的樂趣。
2、理解課文內容,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詩歌2-4節。
3、收集植物傳播種子的資料,了解更多的植物傳播種子的方法。
教學直難點:
目標1、2
教具準備:
燈片2框,多媒體演示文稿
教學過程:
一、引入
昨天老師布置了三個自學題,同學們都完成了嗎?
(出示演示文稿)
1、想辦法讀準生字的讀音,把課文讀正確。
2、你覺得這首詩怎么樣?
3、收集植物傳播種子的資料。
二、正確讀全詩,初步感知全詩內容
1、自由讀全詩,做到不加字、不減字、不錯字。
2、請五位同學讀這首詩,其余同學認真聽,看他們是不是讀正確了。
3、你覺得他們讀得怎么樣?我們再自己讀一讀,爭取做到讀正確。
4、我們輕聲把這首詩一起讀一讀,好嗎?
三、理解朗讀全詩,體會詩的美和趣
1、你覺得這首詩怎么樣?老師覺得這首詩既美又有趣,還很有意義,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感覺呢?我們一起仔細讀讀這首詩。
2、詩里講了哪幾位植物媽媽送孩子出去旅行呢?在書上把它們畫出來。(板書:蒲公英、蒼耳、豌豆)
3、我們先看蒲公英媽媽是怎樣將孩子送出家門的,自由讀第二節詩。(創設情境)蒲公英媽媽給孩子準備的是什么呢?用標出來,(板書降落傘)
(出示燈片)看到一朵一朵的降落傘了嗎?光有降落傘行嗎?還得有什么?哪怕是微微的、輕輕的風。做動作體會輕輕,這句詩怎么讀呢?
(描述)風婆婆過來了,她輕輕地吹著,孩子們你出發、我出發,大家都出發,這是書上說的哪個詞語的意思,把它畫出來。
4、讓我們閉上眼睛想像,輕聲讀只要
5、誰來體會,誰能不看書讀,可以試試,能背的一起背。
6、這時的孩子們多么自豪啊,他們長大了,終于可以離開媽媽獨立生活了,他們在蔚藍的天空里飛呀飛呀,他們會飛到什么地方呢?
你能不能用蒲公英娃娃飛呀飛呀,飛到(),()就是它的家這樣的句式說話。
7、蒲公英媽媽請風婆婆幫忙,把孩子送到了他們想去的地方,你覺得蒲公英媽媽怎么樣?你喜歡蒲公英媽媽嗎?
8、讓我們來想像當時的情景,夸夸蒲公英媽媽,自己讀讀這節詩,你能加上動作讀這節詩嗎?會背的可以不看書,看誰讀得最投入。
9、蒲公英媽媽借助了誰的力量把孩子送出去旅行的呢?
10、像蒲公英這樣的植物媽媽還有很多很多,接下來我們來看蒼耳媽媽和豌豆媽媽是怎樣送孩子出去旅行的,讀讀第三、四節詩,并和同桌說一說。你知道他們的辦法了嗎?
11、(簡略引導學生理解第三節詩)誰來說說蒼耳媽媽的辦法?
知道鎧甲嗎?這帶刺的鎧甲有什么妙用呢?
(出示燈片創設情境)小兔跑過去,蒼耳會說;小兔小兔停一停,搭個車,帶我去遠行。你想,還會有哪些小動物從蒼耳身邊經過,蒼耳又會說些什么呢?大家在小組里說一說。
就這樣,蒼耳跟著這些小動物們到田野,到山洼,小動物們把他們帶到哪兒,哪兒就是他們的家,他們也以四海為家。
12、這節詩怎么讀呢?誰能不看書讀。抽背。
13、蒼耳媽媽又借助了誰的力量呢?
14、豌豆媽媽的辦法是什么呢?誰來說一說。豌豆媽媽為娃娃準備了什么,又借助了誰的力量呢?夏天,火辣辣的太陽照著豌豆莢,聽,什么聲音?(動作體會脆、響、有彈性,反復體會讀啪的一聲,豆莢炸開。)
這一下可不得了啦,豌豆娃娃們迫不及待地蹦了出來,他們去干嘛?這時候他們的心情怎么樣?怎么讀,試一試,誰把兩句連起來讀。
15、蹦到哪兒跳到哪兒他們也以四海為家。
我們來讀讀這節詩,你想怎么讀?自由朗讀,自己體會,自己背誦,可坐可站可做動作。誰愿意背給大家聽?
16、像蒲公英、蒼耳、豌豆這樣的植物媽媽還有很多很多,我們怎么知道他們的方法呢?自己讀讀第五節詩。
17、(再出示演示文稿你覺得這首詩怎么樣)現在再談談你讀這首詩的感受。
18、是的,這確實是一首非常美、非常有趣的詩,你能把你的感受讀出來嗎?你可以坐著讀,也可以站起來讀,可以做動作讀,想怎么讀就怎么讀。
今后,你要是拿到喜歡的文章,也可以選擇你最喜歡的方式讀,去享受閱讀的樂趣。
四、拓展閱讀
(出示問題3收集植物傳播種子的資料)
1、誰愿意把你收集的資料介紹給大家對根據學生收集的資料適時點撥)
2、(出示鳥幫石榴傳播種子的幻燈片)老師這里有一幅圖片,你仔細觀察,和同學一塊討論討論,它可能是采用的什么方法傳播種子呢?
3、(出示《植物》一書)老師這里也有一本書,我們可以通過什么方法很快地知道書里有沒有我們要查的資料呢?(老師通過實物展示平臺展示查閱的過程,教學生查目錄的方法)
書里有好多好多有用的有趣的知識,同學們趕快去閱讀吧。
在實踐與自我反思中成長《植物媽媽有辦法》教后感。
《植物媽媽有辦法》是人教社第三冊的一篇課文,它以詩歌的形式生動形象地介紹了植物傳播種子的辦法,集知識性、趣味性、審美性于一身,深受師生的喜愛。
我曾經以這篇課文的同一個教學設計在重慶地區開過多次研究課,后來到南通參加國家骨干教師培訓班,我又準備以它作課例展示,目的是想通過課例展示為老師和學員們提供一個交流教學思想與實踐的具體案例,同時也希望驗證一下在跨越地域差異之后,原來的教學設計是否同樣有效。
在經過兩次試講和不斷修改以后,我把《植物媽媽有辦法》呈現在大家面前,這時已和我最初的設計大相徑庭,但它得到了聽課者的一致認可,我也在這個過程中成功地超越了自己。
在備課、試講、上課的整個過程中,我一直以如何體現新課標鮮明的人本位思想,尋找適合學生的教學,真正促使學生的發展指導,在這個過程中,我不斷尋找適合學生的課堂教學結構,不斷調整教學環節以適應學生的需要,不斷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在不斷的實踐與反思中成長。
一、不斷尋找適合學生的課堂教學結構
第一次試講,當我還在寫小黑板時,學生無意的一句話就給了我一個下馬威,他們說:這首詩我會背了。在那個瞬間,我意識到我有可能把握不住學生。果然,在見面后,我將教學程序依次呈現:復習生詞、句子整體感知重點理解2、3、4節詩表演總結。學生在這個過程被動地跟著我,終于逐漸失去耐心。我的話越來越多,我感覺自己已失去了他們。
課后討論時,我剖析了自己失敗的原因:教學設計的起點與學生之間的差距太大,他們喜歡主動參與,而我老在扮演擋路人,雖然這次試教沒有取得預期的效果,但我卻有不少收獲。
第二次試講。我在第一次試教的基礎上,重點修改了最后一個教學環節,留出了近10分鐘時間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探究性學習。在黑板上給出了狗尾巴草等十余種植物的名稱讓學生分析或推測這些植物傳播種子的方法,當時的場面倒是很熱烈。我心里有了一絲輕松。但后來聽上海一師附小張悅老師《奇怪的充氣建筑》一課后我改變了想法,這位年輕的女老師以她的課堂教學真實地傳達著這樣一個教學理念:教師淡出課堂。我開始思考怎樣讓教學真正回到學生當中。
我準備大動教學結構,把教第二課時改為教第一課時,課前給學生三個自學題,即:
1、想辦法讀準生字的讀音,把課文讀正確。
2、你覺得這首詩怎么樣?
3、收集植物傳播種子的資料。
我把這三道題作為貫穿教學的主線。上課的頭天晚上,我完成了多媒體演示文稿的制作,基本決定以這種全新的結構進行第三次教學。
一開課,我拋棄了以往老師談話激趣的傳統做法,直接出示三個自學題,并切入教學:昨天老師布置了三道自學題,同學們完成得怎么樣?先看第一題,你能做到把課文讀正確了嗎?自己讀一讀。這樣的切入具體、有效,奠定了整節課的教學思路,教學在此基礎上有序地展開,40分鐘的課堂教學呈清晰的塊面結構。
課堂結構的改變解放了學生,也解放了老師,我覺得自己已不是擋路人,而是可親的組織者、引導者和激勵者,孩子們喜歡聽這樣的話:你能讀正確嗎?不行就再試試。你覺得這首詩怎么樣?你還知道哪些植物媽媽傳播種子的方法?
二、不斷調整教學環節以適應學生
改變課堂教學結構后由于沒有時間試講,對每個教學環節所花的時間心里沒有數,這就要根據學生的情況不斷地調整,但原則有一條,每個環節的教學應該見到實效,切忌虛晃一槍。
在教學第一個環節時,時間的安排就很出乎我的意料,學生不能一下子做到把詩讀正確,原來安排的自由讀一遍顯然達不到目的,怎么辦?我果斷地留出時間讓學生讀了四遍:自由讀、抽讀、再自由讀、齊讀。雖然表面看花了時間,但這種時間是應該花的,教學時間就應該用在學生讀得不熟處、理解不清處、悟得不深處。
再如教學蒼耳媽媽傳播種子一節,也與課前的設計相距甚遠。在自讀這節詩后,有個小女孩把一顆蒼耳粘到了她的毛線帽子上給我看,這是多么形象的理解方法,是我課前沒有想到的,于是,我拋棄了原有的教學設計,把小女孩請上臺演示蒼耳怎么掛在動物身上去旅行,接著輔之以一框拖動的幻燈片,學生恍然大悟。這個教學環節的處理簡約、有效,并彌補了第一個環節造成的超時,使整堂課的教學得以順利完成。
當然,也有處理不當的地方,如最后學生展示收集的資料這一環節,由于學生收集的資料太多,無法一展示,我只給了三個展示機會,讓很多孩子很失望,如能安排一次小組內的交流會更好。
課堂是師生、生生全方位互動的場所,這種互動不可能是事先設計好的,老師的教學機智、教學敏感、課堂駕馭能力顯得尤為重要,需要我們在實踐中進一步錘煉。
三、不斷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
首先我要求學生能正確地朗讀全詩,初步感知全詩的.內容,這是引導學生體驗自己學習的成果,看到學習的成效,產生對自學的心理認同。
接下來我出示第二個問題:你覺得這首詩怎么樣?這個問題指向學生對全詩的整體的初步感受,學生能朦朦朧朧地感覺這首詩好美、有趣,于是我順勢引導:為什么這首詩會給我們這樣的感受呢?讓我們再仔細地讀一讀。在這個過程中,我充分尊重兒童的認知規律,采取幻燈演示、動作表演、想像體會、朗讀表達等方式充分調動兒童的情感體驗,使他們親歷獲得美、趣、樂的過程,然后我又問:你現在覺得這首詩怎么樣?學生說:太美了!太有趣了!太好聽了!很動聽。給了我們很多知識,我覺得很有意義。同樣的問題,反映出學生情感體驗的加深、豐富。這時,我繼續啟發學生:你能把體會到的這些情感表達出來嗎?選一種你喜歡的讀書方式自己朗讀全詩。在學生入情入境的朗讀之后我又加以點撥:今后拿到喜歡的文章你可以選擇你最喜歡的方式去讀,享受閱讀的樂趣。這樣做使學生的情感體驗由對一首詩的關注升華到對閱讀樂趣的體會,對學生的發展有著潛移默化的作用。
教學即將結束時,我設計了讓學生自由展示收集到的資料這一環節,并出示了飛鳥幫石榴傳播種子的幻燈片,讓學生推測石榴種子的傳播方法,最后我給學生展示了一本精美的《植物》畫冊,引導學生用查目錄的方法找到我們想要的內容,這一連串的設計把學生的思維引向了更加廣闊的天空,課外閱讀、探究學習的樂趣也盡在其中,收到了言已盡而意未盡的效果。
教學設計方案教學設計4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感受發現風的大小、探究和判斷風的方向,并嘗試制造風。
2、初步了解風的利與弊,引導幼兒從小形成科學的思維方式。
活動準備
1、課件:圖片—藍天山的風箏
2、物品:吹風機、扇子、風車、棉花等。
活動過程
一、圖片導入,激發興趣。
出示圖片:藍天上的風箏
教師:小朋友,你們看看天上飛的是什么?(風箏)
誰能說說怎樣才能讓風箏飛上天呢?
(引導幼兒說出有風的情況下,風箏才能飛上天。)
教師:我們從哪兒可以看出有風呢?你怎么知道有風?(教師用扇子在幼兒的面前扇一扇,感受風。)
二、展開
1、感受發現風力
教師:你們聽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感覺到了什么?
(1)在對微風進行探索的基礎上,激發了孩子關注風力變化的積極性。
(2)通過圖片感受中級風、大風。
教師:風有風級,不同的風級表示風的大小不同,人的.感受也不同。
2、探索判斷風向
(1)教師:天氣預報說今天是北風,這是什么意思?(北風就是從北邊來,是風向。)用什么方法判斷?引發孩子的討論。
(2)到戶外進行觀察活動。
如:觀察旗桿上的國旗飄動;讓孩子將羽毛、塑料球放在操場中間,讓它們隨風滾動……
讓孩子通過活動,真正明白“風真的從北邊來”。
(3)了解風是有方向的這一特征后,鼓勵孩子想辦法把“風向”記錄下來。
展開討論:怎樣記錄風向
可以標漢字,也可以標箭頭,記錄不求精確,只要初步學習使用科學的記錄方式。
3、嘗試制造風的方法
教師:(出示風車)這些風車在活動室能玩嗎?怎樣才能讓風車轉起來呢?
三、結束
讓孩子逐步發現風能幫人類做許多事情,利用風可以發電、傳播種子等等,但也會給人類帶來危害。
教學設計方案教學設計5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學會課文中的生字,并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理解課文內容,并能通過朗讀、觀察和想象,感受燕子的可愛和春天的美麗,激發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教學課時: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揭示課題
1、誦詩導入(背誦幾首有關春天的詩)。
2、同學們,在自然界中有一種動物與春天有著密切的關系,它總是早早地向人們報告春天的訊息,知道它是誰嗎?讀題:
(1)、燕子一種候鳥,體小、翅膀尖而長,尾巴分開像剪刀,背部黑色,肚皮白色。常在人家屋檐下用泥做巢居住,捕食昆蟲,對農作物有益,是益鳥。在我國,春天飛到北方,秋到南方。
齊讀課題。
(2)、板書燕子)指導燕的結構:象形字,各部分要寫得緊湊?
二、初讀課文
1、自瀆課文。
(1)、自由輕聲讀課文,要求讀準生字詞,劃出不理解的詞、句。
(2)、檢查:
A、小黑板出示字詞:自由讀指名糾正讀齊讀。
B、讀課文:(分段指名讀)看誰讀得又準確又流利。(教師評)
2、理清課文層次。
(1)、自由讀課文,思考本文主要寫了那些內容?(小組討論)
(2)、指名回答(相機板書:外形,春天趕來,飛行,休息)。
四、布置作業
1、習字冊。
重點指導:聚、翼
2、抄寫詞語。
第二課時
一、學習第一自然段外形
1、理解內容。
(1)圖片導入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看到各種各樣的動物,空中的飛鳥,地上的走獸,水里的游魚。但是稍不留心,它們就會從我們的眼前溜走等到要寫時不知從哪兒寫起。就說我們春天里常見的燕子(出示燕子圖片)這小小的燕子給你留下了怎么的印象?
很普通它的外表,只給我們留下了一個印象,黑、小。你們看,你覺得它美嗎?
同學們你們很會觀察,一眼就看出了燕子的兩個特點黑、小。我們會怎樣描繪它呢?(學生自由發揮)
(2)今天就讓我們來學習作家鄭振鐸是怎樣描述燕子的。默讀第一段,在作者的眼里燕子是怎樣的?你喜歡嗎?劃出你喜歡的詞語,說說你喜歡的理由。
烏黑光亮
俊俏輕快
剪刀似的
活潑機靈
(3)再細細地讀這些詞從這些詞中你都體會到什么?請同學們靜下心來細細地讀讀。
(4)交流:
烏黑光亮
這個詞是寫燕子的顏色。黑,和你們觀察的有什么不同?黑得發亮,給你一種什么樣的感覺?(顏色美)
俊俏輕快
俊俏是指相貌清秀好看,這對翅膀不僅好看輕快,讀到這個詞你的眼前仿佛出現了什么?燕子飛過
剪刀似的
活潑機靈
這三個詞寫出了燕子的另一個特點(活潑機靈)
2、指導朗讀:
(1)、情感準備:既然燕子是這樣的.漂亮、機靈,大家應該用怎樣的語氣來讀?(喜愛、歡快的語氣)
(2)、練讀:
(3)、指名讀男生女生比賽讀齊讀。
3、指導背誦:
(1)、思路:課文是怎樣寫燕子的外形的?(指板書:羽毛翅膀尾巴、指圖先分后總)
(2)、請學生自己試著把這一段背給同桌聽。(提示:可看板書或看圖)
(3)、看板書,分一二排、三四排背。
(4)、齊背。讀了這段話,你的眼前仿佛出現了什么?引導學生用第三自然段的內容來回答。
二、學習第三自然段
1、怎一只活潑機靈的小燕子。你從哪些詞體會到了它的活潑機靈?
2、交流。
(斜著、掠過、唧的一聲、已由飛到、橫掠過、偶爾、沾了)
3、把你體會到的通過你的朗讀讀出來。
4、看著一圈圈蕩漾開去的小圓暈你的腦海里想到了什么?
小圓暈還在一圈圈蕩漾,燕子早已不知去向,多么敏捷的身手,一幅輕盈靈活的燕子飛行圖已深深地印在了我們的腦海里。燕子的輕盈敏捷讓你想到了什么?
在微風中,在陽光下,燕子斜著身子在天空中掠過,那輕盈靈活的身姿就好像()(引導學生用比喻來形容輕盈靈活的燕子)
5、指導背誦。
三、學習第四自然段
1、同學們你們看幾對小燕子飛倦了,落在電線上休息。如果你就是那幾對燕子中的一只,此時此刻,你都會想些什么?(引導學生說話)你想聽聽燕子是怎么說的嗎?
2、播放歌曲《小燕子》第一段。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來這里,我問燕子你為啥來?燕子說,這里的春天最美麗。那么就讓我們來欣賞一下燕子眼里的美麗春天吧!
3、學習第二自然段
課文中有一段寫出了燕子的美麗,指名讀。請其他同學閉上眼睛,在腦海里想像這樣的美景。
(1)輕輕地睜開眼睛,用自己的話描述春天的美。美在哪?(風、雨、柳、葉、花爛漫無比)
(2)作者這里為什么要用一大段寫春天的美?(引導學生討論)
春天美引來了燕子,燕子又為春天增色。(理解生趣)
4、回到第四自然的學習在藍天的映襯下。從幾痕、五線譜、音符、贊歌這些詞語中你體會到什么?
5、小結:春天的景致美,美在早春二月的拂堤楊柳,美在春花的絢麗多姿,可是若沒有燕子,那要少多少靈氣,如獨獨只有燕子,而沒有春天的布景,即使有電線桿給它譜曲,也絕奏不出如此美妙的歌。
四、背誦、總結全文。
這篇課文,就像一幅清雅靈動的水墨花鳥畫,動靜結合,有聲有色,載著作者對春天和燕子的喜愛赫然出現在我們眼前。同學們,空中的飛鳥,地上的走獸,水里的游魚都有其獨特的美麗,只要我們用心去觀察,就一定能發現平常中的美麗。
教學設計方案教學設計6
【教學目標】
1、學習作者用精妙的文筆描繪三種不同的場面的民歌演唱會的方法。
2、利用學習本文的機會學會觀察民俗、民風,體驗生活,開展綜合性學習。
3、引導朗讀,讀出語氣、語調、讀出韻味來,在讀中品味。
4、學習本文字里行間洋溢著對自然、對人、對藝術的品味與贊賞。
【教學時間】
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任務
一、預習課文
二、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教學過程
1、回味家鄉的風俗。
2、討論民歌是一種怎么樣的藝術形式?
民歌,就是民間口頭流傳的詩歌或歌曲,多不知道作者第二姓名。
3、云南民歌簡介:
云南是一個多民族的地區,在各族人民生活中,民間歌唱占有特別重要的地位,幾乎滲透到生活的各個領域。
他們以歌唱傾訴男女之間互相愛慕,以歌唱激發生產斗爭中的勞動熱情,一歌唱表示對死者的哀悼,對婚配的祝福,以歌唱抒發豐收的喜悅和節日的快樂。
尤其是那些沒有文字的民族,就往往靠那些知識淵博、閱歷豐富的老歌手以長篇敘事性歌曲,向本民族群眾和青少年傳授歷史知識、生產知識、生活知識和禮儀知識。
4、沈從文簡介。
5、讀課文:
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蹲踞凹處譬喻應和下墜淳樸
解釋下列詞語的含義:
別開生面啞口無言若無其事引經據典扶搖直上
6、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本文描寫了三個場面
山野對歌──山路漫歌──村寨傳歌
第二課時
教學任務
欣賞課文
教學過程
1、學生朗讀課文:
其他學生以“我最喜歡場面,這里”為句式寫話。
學生展示自己寫的話語,教師總結
分析文章三個場面,各有什么特點,側重寫什么?
“山野對歌”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主要是寫唱歌的人。
“山路漫歌”是即興的自由歌唱,發于情,自然成趣,側重寫唱歌人所處的自然環境。
“山寨傳歌”是一次民歌的大展覽,這個場面在寫唱歌的盛況。
研討文章的字里行間洋溢著怎樣的情感?
洋溢著作者對民歌的熱愛。
對民歌喜愛
對云南的向往,對幸福生活的熱愛。
對美好自然的熱愛。
總結:也就是洋溢者對自然、對人生、對藝術的`品味和贊賞。
2、品味語言:
⑴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卻有種種不同的形式。
“多”字在文中是否可有可無?“種種不同方式”具體是指什么?
⑵課文第四段,用了許多筆墨描寫了由呈貢進城時一路的景色,寫“開滿花的小山坡”“各種鳥呼朋引伴”還有戴勝鳥和云雀的歌唱,這些內容和趕馬女孩的歌唱有什么關系?你覺得作者寫這些有什么用意?
3、比較賞析:
課后練習第二題
仿寫訓練
1、以另一種動物開頭,寫一句話:
最有意思的是云雀,時常面前不遠的草叢起飛,一面扶搖盤旋而上,一面唱著歌向碧藍的天空鉆去,仿佛要一直鉆透藍空。
2、學習文中對賽歌婦女的描寫,寫一個你熟悉的或你自己曾經仔細觀察過的人。
教學設計方案教學設計7
【教材簡析】
本課生動地記敘了身患殘疾而憂郁自卑的英子在上臺演講時得到了同學們熱烈的掌聲,在這掌聲的激勵下,她鼓起生活的勇氣,從此變得樂觀開朗。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人人都需要掌聲,尤其是當身處困境的時候;要珍惜掌聲,同時我們也不要忘記把自己的掌聲獻給別人。課文以英子的感情變化為主線貫穿全文,多次寫到英子的神態與動作。因此,指導學生朗讀課文,了解英子的情感變化,深刻領會故事的內涵是本課的教學重點。
【教學要求】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認識10個生字,會寫13個字。理解生詞意思。
通過本課的學習,懂得人與人之間需要尊重鼓勵,要主動去關愛別人,特別是對身處困境的人;同時也要珍惜別人的關心和鼓勵,正確地看待自己。
【教學準備】
學生課前預習課文:
讀熟課文。
理解“憂郁、猶豫、驟然、歧視”等詞語。
教師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一、揭題
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一篇感人的課文,第29課掌聲,請注意看老師寫課題。
二、檢查詞、句
出示生詞。
昨天,老師布置同學們回家預習了課文,下面請同學們看屏幕,老師想重點來檢查一下這幾個詞語。
點擊出示:猶豫、憂郁、剛調來
誰來讀?(個別讀、齊讀2遍。)
理解詞義。
師:我們看到“猶豫、憂郁”這兩個詞語,它們的拼音相同,但聲調是不同的。那它們的意思一樣嗎?誰來說一說。
猶豫:遲疑,拿不定主意。
憂郁:一個人總不愛說話,整天悶悶不樂的,我們就說這個人很憂郁。
師:這樣看來,這兩個詞語的讀音不同,意思也不一樣。
認識多音字“調”。
“調”是我們這一課要學的一個多音字,它還讀什么?誰來看著拼音給這個多音字組出詞語。
讀難讀的句子。
出示句子:“因為他得過小兒麻痹癥,腿腳落下了殘疾,不愿意讓別人看見她走路的姿勢。”
師:這個句子里生字多,誰來讀一讀?
認識多音字“落”。
指出“落”在句子中讀”lao”,它也是本課要學的一個多音字。這個字還讀什么?誰能看著拼音給這個多音字組詞語。
齊讀句子。
了解小兒麻痹癥。
師:同學們,你們了解小兒麻痹癥嗎?
小兒麻痹癥:小兒麻痹癥又叫脊髓灰質炎。這種病多發生在嬰幼兒身上,得了這種病,往往會留下終身殘疾,腿腳萎縮,走路一瘸一拐的。英子就是其中不幸的一個孩子。
三、接讀課文,了解故事中的人物
接讀課文。
請5位同學接讀課文。其他同學認真聽,邊聽邊想:課文中的英子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了解故事中的人物。
同學們,大家想一想,在這個故事里面都有哪些角色?(老師、英子、同學們)
老師是怎樣的?(剛調來的)
英子是一個怎樣的小姑娘?(學生結合課文第一段中的句子談理解)
生:英子是一個文靜的小姑娘。
師:還有嗎?
生:英子是一個不愛說話的小姑娘。引導:你是從哪里知道出來的.?
生:我是從“她很文靜,總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看出來的。
表揚:這位同學多會讀書,她能從課文的詞句中讀出自己的理解。真好!(老師給學生以學習方法的指導)
生:她是一個孤獨的小姑娘。從哪里知道的?“早早地、又總是”
師引導:剛才同學們說英子不愛說話、孤獨、寂寞,課文第四自然段中有一個詞語,它概括了英子的這些表現,哪個詞?大家找一找!(憂郁)
師:后來她變成了一個“快樂”的小姑娘,又是從哪里看出來的?(學生結合課文第四段內容理解)
生:“她不再像以前那么憂郁……”
師引導:還可以說她變得怎么樣了?(活潑、開朗)
四、重點探究,體會人物的內心變化
(此環節采用表演的形式,引導學生進入課文情景,師生共同參與,為學生創設生活情景,創設師生平等交流的平臺,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促進學生與文本的對話,與文中人物的對話,進而更好地體會人物的內心變化,突破課文重點。)
(一)渲染過渡
開始,英子是那樣自卑、憂郁,后來卻變成了一個活潑、開朗的小姑娘,到底是什么力量使英子發生了這樣大的變化呢?(掌聲)
課文的23自然段就寫出了英子的變化過程。今天我們變一種方式來學習這兩段課文。同學們先各自讀課文,然后我們再來表演課文內容,你們覺得行嗎?
要想演好,首先要認真讀書。下面就請大家用心讀一讀課文的23自然段,在自己認為要重點表演好的詞句下面做一下標記。
師:讀好了嗎?誰愿意演英子?
(注:選一名同學當英子,同學們做英子的同學,老師當剛調來的老師)
(二)試演(第一次掌聲部分)
課件出示第一次掌聲部分內容。請同學們再來讀一讀這一部分。
師:今天,我們開個故事會,請同學們輪流上臺講一個故事,老師借此來了解一下大家。
同學們一個一個地講完了故事,下一個,輪到英子了。英子,該你了?(英子表演)
(三)評議表演
同學們對剛才的表演滿意嗎?誰來評價一下大家演得怎么樣?
(師引導學生抓住文中詞句進評議)
師:同學們,我有一個問題想問問英子。
英子,我看到你站起來的時候眼圈紅紅的,這是為什么
師:同學們,你們的掌聲想對英子說什么
生:英子,你不用害怕,你一定會講好。
生:英子,你不要自卑,我們會支持你。
生:英子,你不要難過,我們不會笑話你。
師:英子以前總是早來晚走,不愿意讓同學們看她走路,今天她鼓起勇氣走上講臺,英子,你是好樣的,你勇敢地走上了講臺,戰勝了自己!英子,聽了同學們的掌聲,你為什么流淚了呢。
(因為我沒想到,同學們不但沒有笑話我,還用掌聲鼓勵我,我非常激動。我一定要講好。)
(四)配樂表演(課件出示第三段課文)
師:現在讓我們完整地表演一遍這段課文,再現那感人的一幕。(表演略)
英子的故事講完了。(同學們鼓掌。英子鞠躬后走下講臺)
師:同學們,這一次掌聲你又想對英子說什么呀?
生:英子,你講的故事太好了,太感動人了,以后歡迎你再為我們講故事。)
生:英子,你的普通話說得真好!
生:英子,你的聲音真好聽。
師:英子,我看到你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這是為什么?
(感謝大家對我的表揚,我還要繼續努力;謝謝大家的稱贊,我以后也要加入到你們中間和你們一起快樂地學習、游戲。)
(五)朗讀課文第三段
在入情入境的基礎上朗讀課文。
(六)理解兩次掌聲
我們看在這一段中,寫到了大家的幾次掌聲?(兩次)
誰來讀讀這兩句話?(一般)誰能比他讀的更好?(個別讀、齊讀)
這兩次掌聲表達的意思有什么不同?(支持、鼓勵;稱贊、表揚)
(七)對比兩個“一搖一晃”
師;在這一段中還有兩句寫英子走路姿勢的句子。
點擊出示:
在全班同學的注視下,她終于一搖一晃的走上了講臺。
英子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在掌聲里一搖一晃的走下了講臺。
師:大家看,這兩句話中都有“一搖一晃”這個詞語。同一個詞語,同一個姿勢,英子的心情有什么不同嗎?自己再來讀一讀這兩句話。(緊張、害怕;高興、愉快)
(八)進一步體會掌聲的力量
師:同學們,英子走路的姿勢是無法改變的,但他的心情卻發生了這么大的變化,是同學們的掌聲給了英子以勇氣和自信,使他從一個自卑、憂郁的小姑娘逐步變成了一個活潑開朗的小姑娘。同學們,你們說,掌聲是什么?(理解、尊重、支持、鼓勵、贊揚、夸獎、關愛)
同學們,就是大家的掌聲,大家的鼓勵,大家的稱贊,使英子從此改變了自己的性格,也改變了自己的一生!
(九)聽課文朗讀錄音,齊讀最后一段。
(十)全文總結。
同學們,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人人都需要掌聲,特別是身處困境的人;平時,我們不要忘記把自己的掌聲送給別人。
教學設計方案教學設計8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掌握質量的初步概念,會利用質量的單位進行簡單的單位換算;
2、知道質量是物體本身的一種性質,它不隨物體的形狀、狀態、位置的變化而變化;
3、通過實際操作,掌握托盤天平的使用方法,能用天平測量固體和液體的質量。
過程與方法
體驗一些物體的質量,知道物體的質量不隨物體的形狀、狀態和位置而改變;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練習天平的使用,養成學生使用物理儀器測量的良好習慣。
【教學重難點】
重點:質量概念的理解和天平的使用方法。
難點:質量單位的換算關系和用天平測量實際物體的質量。
【教學準備】
天平及砝碼、橡皮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
【點出實物】課桌和凳子,大頭針和鐵錘
【設問】這些種生活中常見的物品之間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你如何去分類?
【總結】像大頭針、鐵錘、課桌和凳子這些生活中常見的物品我們稱之為物體;而鐵和木材我們稱之為物質。
結合生活中的實例,如何去理解物體和物質呢?
(設計意圖:結合實例讓學生了解物體和物質的區別,更加直觀,更容易接受理解。)
二、進行新課
1、質量的概念和單位
【引入】世界上的'一切物體都由物質構成,物體有大有小,我們如何去衡量構成一個物體的物質的多少呢?請同學們根據提示進行自學。
【自學指導】
(1)什么是物體的質量?用什么符號表示?
(2)質量的單位有哪些?它們之間的換算關系怎樣?
(3)質量的單位與平時生活中所使用單位有何不同?它們之間有著怎樣的聯系?
(4)閱讀課本小資料,了解一些物體的質量。
2、質量的測量
【過渡】同學們,你知道你自己的質量是多少嗎?如何去測量?現場出示體重秤,并找學生實際測量質量。
生活中還有哪些測量質量的工具?
【過渡】實驗室使用的測量質量的儀器叫做天平
(1)認識天平的構造
托盤天平的構造(教材110頁圖6.1-2)
【設問】
1、能否用天平測量我們自身的質量?
2、能否用手直接拿砝碼?
3、能否用天平直接測量液體和化學物品的質量?為什么?
【總結】
(2)使用注意事項
①每個天平都有自己所能稱的最大質量,被測物體的質量不能超過稱量(量程);
②加減砝碼時,要用鑷子,不能用手接觸砝碼,不能把砝碼弄濕、弄臟;
③潮濕的物體和化學藥品不能直接放到天平的托盤中,應使用燒杯或者白紙間接稱量。
設計合作探究一:如何正確使用天平測量固體質量
展示:如何正確使用托盤天平測量你桌面上橡皮的質量呢?
(對獨學內容的考察)
(3)正確使用天平
①把橡皮放在左盤
②用鑷子夾砝碼放在右盤(估計物體質量,用鑷子夾砝碼從大到小添加)
③當右盤中加入最小質量的砝碼時,若指針向右偏,此時應該去掉小砝碼,用鑷子向撥動游碼(相當于向右盤加小砝碼),直到指針指分度盤中線橫梁再次平衡。
橡皮質量=砝碼質量+游碼刻度值
游碼示數讀法:先認清分度值,再讀游碼的左邊所對刻度值。
【過渡語】我們已經學會了用天平測量物體的質量,物體的質量有什么特性呢?
3、質量是物體本身屬性
以下幾種情況物體質量有沒有變化,即所含物質多少有無增減?
(1)將橡皮泥換一個形狀(2)冰熔化成水(3)將鉛筆由赤道帶到南極。
你能得出什么結論?
【拓展與延伸】
1、用天平如何測出一張郵票的質量?
2、用天平如何測液體的質量?
三、課堂小結
教師來回巡視并給予指導幫助學生歸納總結這節課的知識要點
四、課堂檢測
要求:合上課本,獨立完成,字跡工整
教師巡視、出示答案、給予指導幫助
五、布置作業
動手動腦學物理
教學設計方案教學設計9
一、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引導學生閱讀課文二、四、五自然段,在自讀自悟中,感受夾竹桃特點,品位課文語言。
3、憑借具體的語言材料,懂得作者為什么愛上夾竹桃,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
二、教學重點
感受月光下的夾竹桃帶給作者的幻想,培養審美情趣。
三、教學準備
多媒體
四、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新課
1、今天老師帶領同學們一起來學習一篇課文《夾竹桃》。
2、下面請同學們把書打開,大聲的把課文讀一遍,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學生讀,老師巡視。
3、課文讀完了,誰告訴老師,作者愛不愛夾竹桃。(愛)(老師板書:愛)
4、出示課件。課前老師找了些關于夾竹桃的資料。指名讀資料。老師引導(夾竹桃就是這樣一種植物,而且課文第一自然段也說:夾竹桃不是名貴的花,也不是最美麗的花。但為什么對作者來說,它卻是最值得留戀最值得回憶的花呢?)知道為什么嗎,文中有一句話,找找看。
5、出示課件(夾竹桃)這樣的韌性,又能這樣引起我許多的幻想,我愛上了夾竹桃。齊讀這句話。韌性知道什么意思嗎?(柔軟而結實)課文中是指夾竹桃的花期非常長。
二、學習課文主要部分四自然段。
找出描寫夾竹桃有韌性的自然段。
1、交給同學們一個任務,同學們能勇敢的接受嗎?我就知道同學們會接受,老師相信你們的能力。
2、出示學習要求:(很簡單)
(1)說說夾竹桃的韌性(即夾竹桃的花期長);
(2)讀出夾竹桃的韌性。(提示:為了更好的說出夾竹桃的韌性,可留意課文第三自然段。)(同學們都下位找你的好朋友去交流討論,可以兩個人一組,也可以幾個人一組。老師只強調一點,別浪費時間就行。好了,開始。)
3、學生自學,老師巡視。
4、全班交流
(1)說出夾竹桃的韌性。(抓住一些關鍵的詞如:又開處又長出看不出也看不出無日不?無不奉陪等等)老師適時進行表揚。
(2)讀出夾竹桃的韌性。(選擇一句你認為最能體現夾竹桃韌性的話,讀給大家聽。)
學生讀,老師相機進行指導。
A:然而,在一墻之隔的大門內……又長出一嘟嚕。(老師覺得你不僅讀出了夾竹桃的韌性還讀出了夾竹桃其他的品質,因為老師覺得你注意了悄悄地一聲不響。如果你再仔細的讀,你會讀出夾竹桃其他的好品質,特別注意一下悄悄地一聲不響)再讀一遍。
B:在和煦的春風里……無日不迎風吐艷(學生進行評價:他讀得怎樣。)
C:從春天一直到秋天……無不奉陪(老師覺得你從……一直從……一直無不讀得挺到位的。)
D:這一點韌性……非常可貴嗎?(最后感情再強烈一些效果會更好,你再試試。)
(3)齊讀這一自然段。
三、老師引讀導入第五自然段。
師讀:這一點韌性,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來,不是顯得非常可貴嗎?那院子里的其它花怎么了,再給兩分鐘時間同學們認真讀一下課文第三自然段,知道其它花怎樣了吧。這一點韌性,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來,不是顯得非常可貴嗎?我愛上了夾竹桃了。
(板書:韌性)
1、配樂范讀課文第五自然段。
2、是什么引起了作者的幻想。用書中的話說。
(它把影子投到墻上……可以引起我許多幻想。)(葉影參差花影迷離)
老師覺得當時的環境也對作者的幻想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同門們想想看,當時該是一幅怎樣的環境。
3、指名說。
老師渲染。(是啊,在皓月當空的晚上,四周靜悄悄的,作者來到夾竹桃下,花朵是一團模糊,但是夾竹桃濃郁的香氣卻彌漫四周,看著墻上參差的葉影和迷離的花影,聞著濃郁的花香,作者不由得產生了許多幻想。
4、自由讀課文,作者產生了哪些幻想。
5、出示課件。指名學生讀。
A:我想它是地圖,它居然就是地圖了。(作者的想象力是多么的豐富啊,把爬過的小蟲子當成是遠渡重洋的海輪了。作者還幻想到什么?)
B:我想它是水中的荇藻,我眼前就真地展現出了一個小池塘。
C:我幻想它是一幅墨竹,我就真看到一幅畫。
6、作者在這樣的環境里,產生了那么豐富,奇特的幻想,下面我們也該好好的讀讀課文,領略那其中的美妙。先請同學們自己練讀。
7、請一位朗讀水平較高的同學來讀。
(這位同學,問你一下,在你馬上投入的朗讀這一段的時候,你對我們有沒有什么要求,比如,你可以要求我們都把眼睛閉上,靜靜的聽你讀,邊聽邊展開豐富的想象。要嗎)
(另外老師這有一段音樂,也可以借給你用用?)
8、學生配樂師范朗讀。
9、讀完后,音樂繼續,(同學們別把眼睛睜開,靜靜的聽,靜靜的想,你的腦海中肯定也會產生許多幻想。)(想好的同學把眼睛睜開,輕輕的打開本子,把你幻想到的景象寫在本子上。)
10、交流寫的幻想。(出示課件:省略號)
11、夾竹桃這樣的韌性,又能這樣引起我許多的幻想,我愛上了夾竹桃。
(板書:讓人幻想)
四、除此以外夾竹桃還有什么讓作者留戀、回憶的地方嗎?
文中還有一句話,寫出了作者留戀,回憶夾竹桃的原因,找到了嗎?(在課文第二自然段)
我的心里覺得這景象十分奇妙,十分有趣。(板書:奇妙有趣)
這是怎么回事呢?同學們輕聲的讀讀課文第二自然段。
現在知道怎么回事了吧?
出示課件指名讀課文。
其實這一處也是作者的幻想。
五、老師總結
夾竹桃不是名貴的花,也不是最美麗的花,但因為它們的顏色奇妙有趣,因為它們有韌性,花期長,因為它們能帶給作者許多奇妙的幻想,所以作者愛上了夾竹桃。
好了,這節課我們就學到這,留給同學們三道課后作業。
六、布置作業
1、有感情地背誦課文四、五自然段。
2、思考:課文主要寫作者喜歡夾竹桃,為何第三自然段要寫那么多其它的花?
3、收集關于夾竹桃的資料,進一步了解夾竹桃。
教學設計方案教學設計10
教學目標:
1、整體把握故事內容,理解作品戰爭的主題。
2、把握老婦人這個人物形象,深層次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
3、揣摩語言,著重品味關鍵性語句的豐富意蘊及表達作用,提高理解能力。
教學設想:
本文雖然是一篇戰地通訊,但文章卻極為感人,教學中可以抓住蠟燭這一條線索。結合環境背景,讓學生感受老婦人的形象。同時領略燭光的象征意義,啟發學生熱愛和平憎惡戰爭的思想。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設計:
一、導入。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南斯拉夫首都的戰場上,一位南斯拉夫母親將珍藏了45年的兩支結婚花燭點在一位蘇聯紅軍士兵的墳頭。讓我們穿越時空,去目睹那悲壯而崇高的一幕,感受反法西斯陣營的軍民用血肉凝結成的情誼。
二、整體感知。
1、出示老婦人插蠟燭的圖片,讓學生表述老婦人在墳前做了哪些事情?
點撥:老婦人在墳上插上了他珍藏了45年的那支結婚喜燭,并點了起來,對著燭光兩臂交抱在胸前,然后為之制作擋風的屏障不使其熄滅。表現了他敬仰正義之師,熱愛紅軍的思想感情。
2、文中有哪些片段令你感動?請你為大家朗讀一下,并說說你感動的原因。
3、作者為什么要補充交代這支蠟燭的來歷?
點撥:這是為了突出這支蠟燭的特殊意義,表現了老婦人給紅軍烈士獻出的是一份最珍貴的感情。
三、分析老婦人這個人物形象,深層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
討論:說說你對老婦人這個人物形象的.理解。(讓學生暢所欲言)
點撥:老婦人飽受法西斯強盜侵略之苦,她仇恨侵略者,渴望解放,渴望和平,對蘇聯紅軍滿懷敬意。她為紅軍戰士的英雄氣概所激勵,無所畏懼,不怕艱難,安葬烈士,并把結婚喜燭點在烈士的墳頭并徹夜陪伴。表現出深沉而強烈的母愛。
四、情感體驗:這篇通訊非常感人,這樣的藝術效果是如何產生的?
點撥:
1、環境危險,炮火連天;
2、老婦人年老體弱,掩埋烈士非常吃力;
3、老婦人像掩埋親人一樣掩埋烈士;
4、點在墳上的蠟燭有特殊意義。
五、修辭手法的探討:反復。
1、炮火(11次描寫)
為人物活動設置了一個典型環境,寫出了德軍的殘忍瘋狂,突現了老婦人的不顧生死、臨危不懼。
2、蠟燭(6次描寫)
象征著紅軍烈士的生命之光,寄托著南斯拉夫人民對紅軍烈士的哀思,是兩國人民戰斗情誼的見證。
3、黑圍巾(4次交代)
表達了沉痛哀悼的莊重情感,寫出了老婦人給予犧牲的蘇聯紅軍戰士跨越國界的深沉而強烈的母親般的愛。
4、老婦人的動作(3次“爬”、3次“跪”)
3次“爬”寫出了老婦人年老體衰;3次“跪”寫出了行動不便的老婦人對犧牲的蘇聯紅軍戰士的深痛哀悼。
六、小結:
《蠟燭》是一首贊美詩,它體現了人類最美好的情感:不分國界,情同母子。
七、拓展:由“蠟燭”我們可以聯想到哪些詩句和歌曲,各有什么寓意?
1、“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借蠟燭歌頌教師的奉獻精神。
2、“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借燭烘托出久別重逢的情意與溫馨。
3、“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借蠟燭寫離別。
4、“燭光里的媽媽”,借蠟燭歌頌母親。
【教學設計方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教學設計方案完整的教學設計方案11-11
實用的教學設計方案 完整的教學設計方案02-08
關于教學設計方案教學設計方案范文03-09
教學設計方案02-24
教學設計方案06-12
【精選】教學設計方案09-13
教學設計方案11-14
實用的教學設計方案范文完整的教學設計方案11-11
教學設計方案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