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的廚房和記憶散文
秋風:消瘦如煙
秋深,微冷。柿子樹裸露皮包骨。秋風消瘦如煙。青瓦之上,煙囪孤立風中。
老廚房,舊灶臺。被煙熏黑的墻壁,殘留著一個個雨季的痕跡。像樹皮,像老人手背干枯的青筋。
母親坐在小板凳上,生火,用火柴。
火柴皮已損,火柴盒上的簡單圖案,如此熟悉。而這一切,都是如此熟悉,溫暖如橘。柴刀:鐵的身子
母親劈柴,用老式柴刀。厚實,強勁有力,鋒利無比的柴刀。手柄在二十多年時光的磨礪下,變得渾圓、光滑,烏黑發亮。
刀身暗黑,刀鋒雪白,卻不見逼人之寒氣。這鐵的身子融入了一個個溫暖的故事。關于年輕,關于父親和母親,關于上山砍柴,關于一個家庭的溫暖。
圍裙:溫暖的質感
灶里,火苗晃動,火光忽明忽暗。母親坐在灶前,沒有打盹;若有所思,雙手攥著圍裙。
暗綠的圍裙,殘留著一塊塊深深淺淺的油漬。母親舍不得換,舍不得這種溫暖的質感。
砧板:一曲熟悉的歌謠
母親切菜,砧板便開始唱歌。
這曲歌謠從兒時一直聽到現在。二十多年來,只是聲音舒緩、低沉了些許。
而歲月,像從煙囪上溜下的老鼠,從母親的眼皮底下一溜煙地消失。
墻腳下大大小小的鼠洞,承載了多少流逝的時光。似乎總有一首歌,在一個個洞中穿梭、氤氳,在一個個寂靜的夜晚響起。
而這歌謠,如此熟悉。
木炭:安詳之態
生活的滄桑、磨難,在母親的頭上勾勒出幾縷白發。干枯,無力。
母親的額頭,被生活擠出幾道皺紋,多像灶里冷卻木炭的裂痕,在一次次熱烈燃燒之后,呈現安詳姿態。
而母親習慣每天早起,纏上頭巾,用灰耙清理灶里的草灰、木炭。
因為母親習慣:門前稻田的禾苗,吸收草木灰的營養成長,結出碩大、飽滿、金黃的.谷子。
在母親的字典里,草木灰終要回歸土地,回歸根系。
虛掩的木門
坐落于文峰山腳下,陳舊如一張發黃的紙。
木門虛掩,藏不住小黃狗的淘氣。小黃狗追趕著雞群。
泥墻剝落的憂傷,來自歲月和雨水的侵蝕。農家、貧寒、艱苦,這些標簽貼在宅子的墻上。
父親從里面走出,路過龍湫潭,俯下身子,喝一口泉水。哦,如此甘甜的泉水,來自文峰山的最深處。
然后,父親翻山,來到鄰近的村子,肩上扛著木匠工具箱。
鴨婆坑,潭漂壘,南石下,廟灣,嶺子腦,婁壘下,石塘一串父親如此熟悉的地名。
那年,父親十八歲。
哦,紅通通的柿子
柿子樹栽在宅子旁。桿粗,枝繁,葉大,柿子紅。
童年的樂趣藏在厚厚的樹皮下,藏在葉間,掛在曲折的枝上。
秋天。仰頭,幼小的想象力凝聚在紅通通的柿子上。
多像一個個太陽,多像一座座懸空的紅房子,多像長尾鳥嘴里銜著的紅珍珠
哦,紅通通的柿子,大大的柿子。
守望著富谷塅農舍的炊煙,眺望著父親回家的路。
我坐在父親做的小板凳上,等父親回來,等父親從工具箱里掏出幾塊光滑、平整、或方或圓或三角形的木板。我喜歡用它們堆一座房子、一輛汽車、一架飛機
那年,我三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