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動陰寺水庫散文
初秋的季節,平原地區依然炎熱,尤其在車水馬龍的城里,則更加酷暑難耐,走在大街上,你根本感覺不到一絲秋的涼意,而山里的氣候卻大不相同。
筆者就是在這樣的季節里,被派往我市最邊遠的嶂石巖鎮下鄉支農,并有幸參觀了當地有名的旅游景點——東陰寺水庫。
這座水庫距離駐地約8華里。此時正值秋雨綿綿,天空中彌漫著濃濃的云煙,山谷靜寂,空氣異常清爽。我們一行人乘車前往,經過一段蜿蜒曲折、高低起伏的山間柏油路,汽車行至一座山坡的前面,公路便到了盡頭。再往前走,是一條彎彎曲曲的羊腸小道,我們只好徒步代車,跋涉前行。
山里的小路坎坷崎嶇,斗折蛇行,時而毗鄰巖崖,時而下臨溝壑。沿途植被豐茂,郁郁蔥蔥,奇花異草,競相芬芳,吸一口清氣,頓覺神清氣爽。間或從不遠處傳來“叮咚、叮咚”的音響,尋聲望去,只見涓涓清泉歡快地流暢,細水清澈,一路歡歌,清心悅耳。一路上,我們時而披開雜草荊蔓,時而拾級相攜而上,大家相互鼓勵,談笑風生,旅途中的勞累,早已忘在九霄云外。
“曲徑通幽處,豁然開朗時。”經過艱苦跋涉,終于在一面山崖的轉折處,突然呈現出一片山谷地帶,谷的中央有一方深水,這里就是當地有名的東陰寺水庫。說是水庫,其實就是一池天然的水潭,經過那年那月的人工開拓,加工壘砌,就被命名為水庫了。據說很久很久以前,這里曾有一座寺廟,名曰“東陰寺”,寺里有住持方丈和小沙彌。想當年香煙裊裊,吸引著遠近眾多的頂禮膜拜者,紛至沓來,絡繹不絕,只為祈求佛祖的保佑。后來由于戰火,寺廟毀之一旦,如今只剩下一些殘磚碎瓦,散在一隅,依稀可見當年的痕跡,留在山民心中的是無盡的遺憾。
這座水庫面積不大,總共不過幾十平方米,水深據說有七八米,三面環山,形成一個天然的三角形狀。潭水清澈凜冽,四周綠蔭倒映水中,秋風下的水面,碧波粼粼,不染一絲塵埃。想起了朱熹的那個詩句:“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的確不假,你看那峭壁上的'細流一個個從巖縫中汩汩冒出,淙淙而下,一路彈唱著匯聚于此,你能不深深地慨嘆大自然的造化神妙,瑰麗而神奇嗎?
這里是個綠色的世界。潭岸及四周巖壁上樹木繁茂,郁郁蒼蒼,各種野草和藤蔓植物交互纏繞,墜入水中。漫坡的山花點綴其間,紅、黃、蘭、白、紫……應有盡有,競相妖嬈,經過綿綿秋雨的洗濯,顯得更加嬌艷欲滴。山風吹來,散發出山野氣息的馨香,直入心脾,使人如癡如醉,心曠神怡;潭面的近東岸處,有一株自然生長的碩大垂柳,獨獨立于水中,樹冠茂盛,狀似一頂巨大的綠蘑菇,柳條依依,隨風搖曳,似乎是在向游人炫耀她那婀娜的身姿。
山中的細雨淅淅瀝瀝下個不停,空中云霧彌漫,空氣清爽極了。草蟲的蜩啾和著泉水的樂鳴襯托著山谷更加沉寂、幽靜。此情此境,與城里喧嘩鼎沸的氛圍簡直不可同日而語。“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歸鳥相與還。”如果陶老先生身臨此境,不知又要吟出怎樣的佳句流傳后世呢!
瞧,那潭中的魚兒是多么愜意呀!這些池中精靈,時而怡然不動,時而歡快游暢,無拘無束,隨心所欲,吸引著遠方的垂釣愛好者樂此不彼。這些柳宗元的弟子們不約而同地從四方各地匯聚于此,一個個態度儼然,凝神屏氣,沉醉其中,任憑秋風細雨侵衣,全然不顧,那份雅興絕不遜色于他們的宗師——那位“獨釣寒江雪”的蓑笠老翁。垂釣之意不在魚,在乎山水之間也。的確,這些雅士們來自各行各業,到這里的目的主要是愉悅身心,緩減工作壓力,消除身心疲勞,至于釣魚的成果如何,抑或能否釣上并不重要。自然,如姜太公那樣的垂釣者據說早已不復存在了。
時間在不經意間流逝,天色漸漸暗了下來,雨卻仍舊下個不停,風也大了,寒風細雨襲人,滲入肌骨。游人們漸漸稀少。經過了跋涉的疲勞,再加之風雨侵襲,此時的我們早已疲寒交加、饑腸轆轆,雖然意猶未盡,也只好依依地離去。
【游動陰寺水庫散文】相關文章:
《醉花陰》說課稿10-03
描寫天氣陰的成語04-07
《醉花陰》說課稿01-24
秋天的水庫小學作文08-12
醉花陰說課稿范文11-29
醉花陰閱讀答案03-31
醉花陰李清照的教案03-27
《醉花陰》李清照教案03-27
醉花陰李清照教案03-27
李清照《醉花陰》教案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