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個西安城就是一個博物館的散文
最早聽到的一個關于陜西的順口溜就是“地上看山西,地下看陜西。”我在參觀過秦始皇陵兵馬俑和乾陵之后,相信了地下的確可能有比地上更加豐富的景觀。這是傳統旅行和風景的悖論。在此之外,我在西安的旅行還確立了另一個悖論,那就是夜晚的景觀有可能比白天還要豐富多彩。這樣的情景,也許只有西安這樣的城市才可能上演:現代化的大都市具備了將功能型的夜晚向后無限推遲的物理條件;西安深厚悠久的歷史文化又為這樣的夜晚注入了獨特的內容,成為這樣的夜晚產生的人文條件。西安的幾次夜行,我就看到了一道迥異于白天,貫穿歷史與民間的獨特風景。
一
抵達西安的第一夜,我去了西安知名的地標——大雁塔,還有鐘鼓樓、大雁塔廣場和旁邊的曲江公園等。之所以沒有白天去,是因為我在白天去看了西安周邊的地下景觀,這些西安的地上景觀,我則留到了晚上。
這應該是適合的觀景選擇。我難以想象自己敢在晚上走進乾陵地下墓穴,或者在晚上跑到秦始皇的墓上走一圈,事實上這也不可能。而西安的這幾個地上景觀,在夜晚仍然可以進入。這幾個地方是與歷史有關的,但卻并非完全是歷史的本來面目。這是經歷了千余年時間洗刷后的歷史,有些地方甚至因此而變得簇新。因為翻修和新建都可能是時間洗刷歷史的方式,后者猶其是現代人所擅長的。但在西安,這樣的新建也可以作為一道景觀,僅僅因為這里是西安,那些歷史原始的發生地。這種空間地理崇拜可能會淡化對那些簇新或翻修建筑的不適感。但這種淡化畢竟有限,當在西安呆上幾天,發現這里白天人們的生活和其他地方沒有太大差別之后,這種神秘感和崇拜感就會減弱。在這種情況下,能讓西安這個現實中的城市重新產生光環的辦法之一,就是當夜晚來臨之后,用人造的光線縮小新舊建筑之間的區別和差距,讓它們成為人造光線下的統一體,用現實的光為它們戴上光環。歷史與現實在夜晚的界線因此而變得模糊。
我看到的大雁塔,就籠罩在這樣的光芒下。但這并不妨礙我內心涌起的崇敬之情。雖然當代著名詩人韓東在《有關大雁塔》中幽了大雁塔一默,但真正面對大雁塔,我仍然像是面對真實的歷史一樣。因為唐朝曾經的宮闕大都已消失,在西安地面上留下的古建筑并不算多,曾幾何時,大雁塔就是唐朝的象征。我對大雁塔的崇敬其實就是對唐朝的崇敬。不僅因為它的高大、雄偉、壯觀可以代表唐朝的風范;也還因為與大雁塔有關的一個人——玄奘——這個因為志怪小說《西游記》而家喻戶曉的人物。大慈恩寺就是玄奘曾經翻譯佛經的地方,大雁塔就是用來佇藏他從印度帶回的經卷與佛像的。
很難說有多少人不是因為《西游記》而知道玄奘的,而且對他的認識也停留在《西游記》那個層次上。也許很多人都是以《西游記》中那個迂腐,好壞不辨,手無敷雞之力的僧人形象來定義他的。事實上,玄奘的勇氣、膽識和能力都超出了常人想象。他為求真知,只身赴印度,游歷五十余個國家,修習佛法。十七年后他才回國,帶回657部經卷,然后窮盡一生來翻譯佛經,共翻譯了1335卷,并留下了著述《大唐西域記》。這個成就幾乎是空前絕后的,后世把他尊為思想家、宗教家、翻譯家、外交家。他的旅程同樣超越了常人的想象:五萬公里的路程,惡劣的地理環境,十七個寒暑,五十多個名字古怪的國家……這一切都在國人心中成為了一個傳奇。也許正是這一連串數字和文字的傳奇色彩,激發了普通百姓和民間知識分子的想象力,再加上宗教的心理作用和對宗教教義的引用,與玄奘一起旅行的人數不斷增加,《西游記》的故事也不斷成形。最后,吳承恩對民間傳說進行加工,以完整的小說形式寫下了一個名揚天下的神話故事。
在現實與小說的眾多不同之中,有一件事還值得一提:與小說中玄奘受唐太宗之托取西經不同,當初玄奘西行的請求是被唐太宗拒絕了的。但為了信仰,他一個人“偷渡”出國,以個人身份游歷了西域諸國。雖然是這樣,但我還是想說,玄奘之所以能有這樣的成就,不僅僅是個人的原因,還有更多社會政治文化因素。正是唐朝較高的社會自由度和政治包容度,才會促使玄奘違抗皇命而“私自西行”,而且歸來之后,不僅沒有因為私自西行而受到處罰,反倒受到了皇帝的嘉獎。不獨如此,唐朝社會的開放性,文化的多元化也大過諸多朝代。當時長安的大街上有數量眾多的各國胡人的往來,就是例證。也正是這些胡人在與唐朝的通商貿易中持續將絲綢之路貫通,玄奘的西行,才會相對順利。如果靠玄奘一個人去摸索這條道路,他的旅程將會增添更多的未知數。 也許正因為這諸多的因素,玄奘和大雁塔才有足夠的資格來代表唐朝,也都能標示出那個時代的獨特氣場。也因為如此,我才不由得流露出一份崇敬。
我懷著這樣的心情,繞著大雁塔一圈,走到了大慈恩寺正門。時間已晚,大慈恩寺早已關門,我們無緣進入寺廟,去更近距離地接觸大雁塔。但并沒有太大遺憾,因為它的高大壯觀,我在寺院圍墻外不管怎樣走,都能看到它;還因為它是西安市的標志,我對它的形狀已爛熟于心。此刻的看,不是為了確認它,而更像是為了確認我的在場,確認我就在這個古代被稱為長安的地方。還有一個原因是,大慈恩寺之外的大雁塔廣場上,就有玄奘的塑像,我在寺院之外就可以完成膜拜。后來,我也沒有在之后的白天進入大慈恩寺,沒有像韓東詩里的寫到的那樣:“我們爬上去,看看周圍的風景,然后再下來。”
雖然在大雁塔時沒有想到那么多,但不可否認,韓東的這首《有關大雁塔》因為在中國現代詩歌史上獨特的地位,已經成為大雁塔文化語境的一部分。作為一個現代詩的寫作者,我當然對它耳熟能詳。人們都說它與楊煉對大雁塔充滿文化崇拜的`書寫恰恰相反,進行了解構。但我卻覺得韓東這樣的書寫不是在諷刺文化,解構文化,而恰恰是在諷刺沒文化,諷刺附庸風雅。甚至我有時還會想到它諷刺的是一種旅行方式。這種旅行方式就是那些跟著旅行團,被導游規定了參觀時間的游客所采取的方式。這些游客對大雁塔,不需要知道更多,而只是為了證明自己到過大雁塔,所以要登上去看看,合個影然后再下來。這與他們對待玄奘的態度也是相似的,他們甚至不想知道歷史中的玄奘與影視劇中的玄奘有什么不同。苦行與好笑之間,他們寧愿選擇后者。在這個娛樂致死的年代,崇高和深刻都已不再是人們追逐甚至認同的價值。
大雁塔周圍還有更多的風景。大雁塔的北面就是北廣場,廣場上都是簇新的仿古建筑。雖然是仿古,但并沒有大雁塔的歷史意味。這在白天看來,尤其明顯。但到了晚上,燈光奇妙地改變了這種情況,就像讓這些建筑物擁有了穿越時空的力量。我看到的大雁塔,就籠罩在這樣的光芒下。現代化的燈光不僅沒有改變大雁塔的年齡,反而讓它的古老得以彰顯。因為如若沒有燈光,大雁塔只是一個模糊不清的黑影。這樣,它的年齡就更成為問題。但擁有了燈光之后,大雁塔擁有了一番歷史之外的味道——夢幻的味道。這種歷史和夢幻味道的混合,就是燈光所調制的視覺的美味佳肴。這樣的效果同樣出現在鐘樓與鼓樓上,我同樣被夜色中鐘樓與鼓樓的美所震攝。它們在燈光下甚至比在白天時更具歷史滄桑感,更有立體感,也更古典。現代燈光技術就像一個魔術師,他甚至讓大雁塔北廣場那些嶄新的建筑也擁有了與大雁塔、鐘鼓樓一樣的歷史感、古典感。那些在白天我可以一眼識破,不會怎么去留意的仿古建筑,在燈光下讓我產生了奇妙的感覺。
當然,并不僅僅是這些建筑,貫穿了整個北廣場中軸線的雕塑起了更重要的作用。我不知道白天人們來到這里會不會駐足觀看,但在夜晚,燈光不斷把我們視線的焦點引到這些惟妙惟肖的雕塑上。這些雕塑雖然形式上多種多樣,但內容卻都指向了那個著名的國際大都市——長安,時間也都指向了唐朝。我也是第一次見到了如此多的唐朝主題雕塑,它們不斷地把我引向歷史之思。這些雕塑是那樣的栩栩如生,以致于面對那些唐朝大詩人,我會頓起膜拜之感;看著武則天的鸞駕,我甚至生出了想要上前看看武則天真實模樣的想法。
仿古建筑、雕塑和燈光共同組合成了一個立體的唐朝盛景。當到達雕塑群的最后,看到很多高大的柱子上的LED屏展示出壯觀的唐朝古典圖像,我為長安,為唐朝這個偉大的朝代而歡呼,但同樣為一個現代化的西安而歡呼。就像我在投入感情的同時仍然保持著理智一樣。
這種現代化也的確值得歡呼。我在另一個唐朝的都城——洛陽,就沒有見到這樣壯觀的夜景。彼時洛陽的繁華一度超過長安,但到了現代,洛陽卻遠遠落在了西安之后。不必去做那些宏觀的比較,僅從入夜之后老城的燈火輝煌與燈火闌珊相對比,就能夠看到這種差別。
沿著這燈火輝煌的走廊繼續向前觀看,一尊李世民騎馬高高在上的雕塑結束了這整組雕塑群。我像仰望真實的人物一樣仰望著他,一種崇敬之感充斥了我的心間。這是唐太宗這個歷史人物給我的感覺,也是唐朝這個朝代給我的感覺。對這個廣場的游歷,就像我在溫習唐朝歷史一樣。它們和大雁塔一道,把我送入唐朝。
這種進入仍然是精神指向的。我愿意用唐朝樂隊的《夢回唐朝》來表述這種進入。如同這首歌是極致的古典和極致的搖滾的合一一樣,夜西安在我的感覺里,古典和現代也都達到了一種極致的統一。
二
我在夜晚抵達的,還有鼓樓后的回民街。它的盛名甚至蓋過了許多景點,成為自助游的必選項,因為那里有著羊肉泡饃等讓人垂涎三尺的西安美食。我在抵達回民街之后,發現這里的確是“吃貨”的天堂。種種傳說中的食物一一登場,但價格卻超乎了我的想象,是我的家鄉價格的幾倍。但真正品嘗了之后,也感覺物有所值。西安羊肉泡饃的肉湯是如此的濃郁,以致于我想口味清淡的南方人不一定會喜歡。也許只有西北人才會以如此濃烈的肉汁來浸泡最為普通的饃,使之幾乎發生質變。這種口味對于習慣了五谷雜糧的中原人來說,也是有些不適應的。只有在畜牧業與種植業同樣發達的西北,肉這種動物蛋白與谷物的植物蛋白才是平分秋色的。于是肉的大量運用,肉湯的濃郁讓外地人重新認識了羊肉泡饃這種食物,并成為西安的特色飲食,甚至成為西安的代表。
這條回民街我在白天也來過,但并沒有夜晚的感覺好。也許因為夜晚時間的充裕,才能夠讓人去從容面對那數量眾多的小吃。除了那些燈火通明,熱氣騰騰的美食店鋪,還有更多在大街小巷擺賣陜西紀念品的小攤或店鋪。皮影、剪紙、布老虎,泥塑這些陜西民間符號,琳瑯滿目地進入我的眼中,讓我感覺像在這里找到了陜西的根脈。這里與大雁塔肅穆的氣場完全不同,就像是西安的兩個極端:一個指向了偉大的歷史,一個指向了世俗民間生活。
在這眾多的店鋪中閑逛時,我發現了一處古宅,“榜眼及第”的匾額高懸門上。從仍然開著的大門望進去,里面像是別有天地。我還沒有在晚上游過古宅大院,所以就當即買票進去。之所以沒有在晚上游過古宅大院,因為它們往往在晚上都要關門。也許因為夜晚才是回民街最為熱鬧的時刻,所以它會仍然在夜晚開放。它正式的名稱是北院門144號民居,別稱高家大院。進去之后,我才知道它的規模并不能跟那些動輒幾條街的山西大院相比。也許因為這是寸土寸金的西安城,而那些山西大院大都在鄉鎮村落之中。雖然不是很大,但高家大院卻以古典和雅致深深打動了我。
進入大院就是一個精致的石雕屏風,工藝一點不亞于我在山西與徽州見過的晉雕與徽雕。而進入院子之后,看到院子主體建筑都是二層的閣樓樣式,還有方方正正的天井。那些雕花的窗欞和廊柱等精致木雕,以及整個院落的布局,都讓我感到了一種南方小巧玲瓏,細膩精致的美。也許是因為我在西安見到的多是大雁塔、鐘鼓樓等較為宏大的建筑,或是兵馬俑、秦陵等太過沉重的事物,進入這樣一個普通的宅院,讓我的感覺一下子沒有調整過來,才會誤以為這是南方。其實,古城歷史雖然悠久而沉重,又有著粗獷豪放的一面,但對于古城市民來說,卻依然可以選擇精致典雅的生活。這個古宅,正是這種生活方式所留下來的標本。
因為是在夜間,院子里掛著紅色的燈籠。燈籠把白晝生硬的光線軟化,又讓漆黑的夜晚擁有了溫度;同樣也把時間變得柔軟,現在與古代之間,仿佛只有一層窗戶紙那樣薄的距離,又仿佛這種古典生活的余溫尚未褪去。
我不斷地從一進院落進入下一進院落。屋外的燈籠和里面的燈光仿佛制造了這座宅子依然在呼吸,在美好地活著一般的感覺。院子與剛才在街上的那般擁擠熱鬧完全不同,僅僅是一墻之隔,便隔開了現代和古代,隔開了喧囂與寧靜;也應該與白天完全不同,是另一重天地。柔軟的燈光照耀著古宅里的物件,屋子里一切擺設如舊,清晰在目,讓人想起那種古典的生活。除了燈籠制造的朦朧意境,屋外的燈光也一點不艷咋,該暗的地方仍舊是暗。燈光在這夜色里,也如同國畫顏料一般,太濃太艷顯得過于俗氣,濃淡之間,才會生出韻味。這古宅就在這濃淡適宜的燈光里顯得韻味十足,給人足夠的品評空間。
古宅中值得品評的還有那些楹聯匾額。也許是因為夜晚時間的充裕,我一遍遍地欣賞著它們。我在這些楹聯中更深一步地進入到了這個家庭。主宅上迎紫、凝瑞的匾額懸在門頭,最后的閣樓命名為疊翠軒,這些色彩感十足的詞語讓古宅也仿佛擁有了豐富的色澤。而楹聯則更多關乎詩心雅興,倫理道德,在古宅中也算常見,不過有一幅楹聯還是讓我印象深刻,那就是:無乖戾氣無落寞氣無富貴嬌奢氣才稱為福氣真高/有讀書聲有紡織聲有兒童歡笑聲方見得家聲果好。這幅看來樸實無華的楹聯卻一下子打動了我。也許是因為后聯中“有兒童歡笑聲”讓我想到宅子主人最懂人倫喜樂而不古板,孩子們的笑聲也仿佛一下子出現在這個院落里。這是這個宅院曾經真正容納過的生活。這樣的生活也許比那些精致細膩都更為重要。
我在這高家宅院里逗留了很長時間。與那些秦陵唐宮相較,它給我提供的就像是一種生活的遺址。這種生活應該是古代西安市民典雅生活的范本。對大雁塔等的游覽,可以說是抵達了這個城市歷史的內核;而對這街道民居的游覽,也許可以說抵達了古城世俗與閑雅生活的內核。它們構成了一個完整而又獨特的西安,就像是這座古城在夜晚才暴露出的真相。
【整個西安城就是一個博物館的散文】相關文章:
西安城和西安人散文11-07
西安這座城優美散文12-20
西安城作文07-01
守住一個城散文09-04
西安這座城教案01-22
西安一座城半部中國史散文12-16
愛上你就是我的整個生命03-27
整個世界那么完整散文10-06
一個人在西安散文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