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著流水回家散文
流水這把刻刀,與山巒千百年的對抗中,硬是將那些連綿起伏的山脈一點一點切割開來,讓山巒在風吹日曬中日漸滄桑和瘦削。同時,它又把隱藏在山間的村莊打碎,于是,村莊才能夠以河道、溝壑、山崗為自然分界線,有了中莊、程塬、童岔、流長等村莊的名稱。和許多鄉親的手一樣,粗看上去,這些河道、溝壑、山崗顯得拙樸、粗糙,甚至雷同,但細微得也像指紋一樣,沒有哪一個是一模一樣的。
涇水的旁邊,六盤山之下,村莊被四圍的山峰攬在懷中,嬰兒一般安祥。站在村莊的任何一個位置,都可以確認橫亙于東邊的山是最高的了。一座山,你可以以喜歡的物象命名,可以以一個美麗的傳說命名,也可以以它擁有的方位命名,叫得時間長了,它就有了人一樣的生命和與村莊一起廝守的感情。東邊的虎山,就是因它像伏在地上的一只虎而命名。山上長滿了桃樹、杏樹、榆樹和柳樹,白的花,粉的花,綠的葉,綠的草,或許就是臥虎那五彩斑斕的皮膚。但我覺得這不是它名稱的全部內涵,太平、吉祥才應該是它的真正蘊義。這一切歸功于先人們豐富的想像力,是先人們賦予了東山的全部活力。
初春時節,桃花、杏花相繼開放,枯草吐青,候鳥歸來,山村有了音樂般的美妙。父親曾經在這個季節帶我上山,他提著一把鐵锨前面走著,我空手跟在身后,直立的、彎曲的、纖細的山路被甩在下方,甚至看不見來路的蹤跡。站在我家田地邊的一棵杏樹下,父親叫我用力朝前看去。近處的、遠處的山高高低低,無規則的擁擠、重疊,天際呈弧形搭在了遠山上,和遠方彌漫著的淡藍色霧氣融合。看著這些景象,我有些措手不及的感覺。父親不擅長講故事,他說:“山外不都是山,還有和山村不一樣的城市。”他說,他年輕的時候,隨長輩們去了好多次山外,天還沒有亮,頂著星光出發,回來時已經深夜,來來去去幾百里,全靠雙腳。我恍若看見一群身穿補丁衣服,頭戴草帽,腳踏布鞋的鄉親,推著手推車,談論著莊稼,流著汗水,踢踢踏踏走在山巒疊嶂間。他們中間,有我年輕的父親。他們是去購買鹽、鏵等生活和生產資料。
從此,年少的我,便有了夢想。
表面上看,是流水將山巒和山巒間的村莊割裂,但是,流水并不忍心將它們打碎,它好像瓷器上的裂變,又將整個村莊連在一起。我,我們,不可能從每一條河流中去考察她所穿過的全部村莊,但只要打開地圖,就可以看到許多交錯的藍色在一大片紙張上勾勒出的優美線條。這些流水,事實上都圍繞著村莊。我的父親當年就是沿著靠近村莊的河道、溝壑,穿過許多叫不上名字的村落,和太陽一道,從東朝西而去,那里有一座叫靜寧的縣城。他,他們,遇水阻攔時,又爬山行走。父親一直堅信,順著流水的'方向,就能到達目的地。多年后,我也順流水的方向行走過幾次,但就是沒有弄清我是否沿著父親當年行走的路線前進。因為行走,便有了路,因為行走,那些羊腸小道,便暢通了起來。
我對家的懷念和眷戀,也經常就是從河流開始的,確切地說,是從村莊旁邊的一條溝開始的。這條溝叫“西番溝”,基本呈直線延伸近百里之遙,它和一條沒有名字的溝互相交錯,極像偌大的十字架,搭在上下幾個村子里,將村莊劃成幾份,將我隔在村莊之外。然而,熟悉了溝,就會明白,它和流水一樣,連著每一個村莊,順著溝行走,就會很容易地到達另一個村子。記得小的時候,總會有行色匆匆的人問路,這時節,村子里的人揮著手說:“你順著這條溝往下走,第三個村莊就是。”雖然問路的人并不一定要從溝里走過,但起碼證明,它應該是村莊的地理標志。
溝口是村莊的灞橋,是鄉親的長亭。一年四季,有許多青年后生,在這里和親人依依惜別。命中注定,我是要流浪的,二十多年前的一個初春,我丟下書包,要走出村莊去外面闖蕩,母親也送我到溝口,眼淚叭噠叭噠流了下來,滴到溝里。我雖然沒有回頭,但我聽見了母親的眼淚落下的聲音。溝口和長亭相比,遠過四十里。
實行生產責任制時節,生產隊分給我家一片楊樹林,就在這溝坡上。我家從來沒有過樹林,母親揀了寶貝似的,逢人就高興地說:“林子里的樹長得好啊,再過兩年就能當椽了。”是的,我家的一排瓦房頂部已經深陷了下去,一場大風就可以掀翻,我們很需要這些東西。在近半年的時光里,一有空閑,母親就去溝坡,看看屬于我家的那片樹,好像那些楊樹也是她的孩子。很快入冬了,溝坡上的草枯萎了,樹葉掉光了,一場小雪之后,溝坡上顯得灰蒙蒙的。一天清晨,母親又去了溝坡,快中午時,她吃力地拖著些樹梢回來了,那神情像失去了什么。她誰也沒有看,自言自語:“溝口的樹叫人偷光了。”母親把那些樹梢扔在院子里,站在屋檐下,瞅著賊留下的樹梢,十分惋惜。事實上,溝坡上幾戶人家的樹,一夜之間幾乎全被偷光了,它們痛苦地躺在另一戶人家的院子里,準備修房或者出售。近一個月時間里,村子里好多人都在詛咒壞了良心的賊,但母親沒有。對于溝坡上那塊沒有了樹的土地,母親很果斷地作出決定:種些苜蓿。
正月里,溝坡上的土地還處在冰凍之中,是母親用鋤頭喚醒了它們,古歷二月二過后,母親便在那片原來生長楊樹的地方,撒下了苜蓿籽。又過了十幾天,我家的地里先是一片嫩黃,之后長成一片綠色,在溝口顯得十分顯眼。這是一片率先綻放出花朵的草地,也是一片和人親近的草地。夏季,那些花兒,把大半個溝坡染成了藍色,霧一樣在空氣里浮動著,讓人的眼睛都晃動著淡藍。這個繼桃花、杏花開過后的又一個清香飄蕩的季節,花的香,青草的香,構成了夏天的全部印象。
的確,這條溝連接著我和村莊,還有母親。去年六月份,我帶著女兒回家,一場雨后,溝坡上的青草、野菊,不時讓女兒發出一一聲聲驚嘆,她的手上攥滿了掐下來的花朵。那些一跳一跳的尾巴還沒有蛻盡的小青蛙,叫她興奮得喊個不停。我帶女兒回家,是為了認識去山村的路,我擔心在我之后,生活在城里的農村人會忘記了山村。在溝口,我們先看到了苜蓿地。女兒面對一片藍色,驚訝地張大了嘴巴,要撲過去擁抱似的。幾天后,我要離開母親了。和女兒出門時,母親也背上背簍,拿上鐮刀,隨我出門,去溝坡上為兩頭黃牛割草。但是,我心里明白,母親并不是去割草,而是送我們父女倆。我過了溝坡,回過頭,母親就站在我家的苜蓿地里,朝我這邊張望。這時節,苜蓿花開得正藍。
好些日子里,和我的父親曾經告訴我的一樣,我也一再告訴女兒:大大小小的河流,其實都連接著村莊。有流水的地方,就有村莊。順著流水前進,就會到達目標。
我曾經順著一條流水的方向,抵達了目的地。從村莊出發,朝北行進,穿過一座不大的山,進入一條深溝,它的水流匯入葫蘆河的支流。有許多叫不上名稱的這樣的深溝,遍布在地球上。我用三個小時的時間,借助自行車,連滾帶爬地走完了全程。溝內的樹木是常見的楊樹、柳樹,灌木叢長勢熱烈而且執著,雜草如毯鋪著。有一些年長者曾經警告,一般不要在雜草茂密的地方行走,那下面或許是看不見的沼澤。溝里有一條細路,那是人們經常踩出來的,很有些經驗主義的味道。細路之所以細,是因為它實在像粘在崖壁上的一根麻繩,走在這條路上,陰冷的濕氣不時迎面襲來,好像突然從什么地方竄出的松鼠、小鳥。從溝口出來,眼前開闊了起來,已經進入了寬闊的河道,鳳嶺、沙塘、聯財、神林、司橋這些村鎮的名字和人一樣,開始明亮了起來。過了司橋,上一座山,小城和目光撞了個正著。
不是所有的水都夾在山間。去年夏天,到一位朋友家的途中,與一條水相逢,它兩邊的山聽見號令似的,后退幾十里。橫亙于眼前的這條水,應該是渭水的支流,從表面上看,七拐八彎的,似乎就是從遠處的六盤山鉆出來的。遠處的六盤山逶逶迤迤,朦朦朧朧,上半部挨著湛藍湛藍的天,下半部浮在沉沉霧藹上,好像飄在空中。看的時間長了,眼前的這條水,也好像飄在空中。寬闊的河岸上,我信步幾十米。幾只羊在河岸上低著頭專心吃著草,樣子如幾塊灰白色的石頭。草不是那么豐茂,雖然被人踐踏過了,但一經水的沖洗,就有了鮮美的意思。這些草可能被它們啃過幾十次甚至成千次了,但它們沒有厭棄,就像我從來沒有厭棄過我的山村一樣。貧瘠卻生生不息的地方,是快樂家園。我打量著羊,羊抬頭看著我,樣子顯得沉著、安靜、優雅。那只看我的羊“咩”了一聲,若是人類,想必是跟我打招呼:“你也來兩口?”
十三四歲的穿紅運動衣的放羊女子,赤著腳蹲在河邊,一雙黑條絨做的鞋子放在一邊。她似乎沒有注意到我在看她,依然用手打撈著水花,水從她的手指縫中流出去,水就有些婉約,有了些溫順。從這里過河的人多了,她過河的次數也不少了,她很不以為然。我說:“怎么不把羊趕到草多的地方去放?”她抬起頭羞澀地笑了,山里的風雖然吹紅了她的雙頰,但她的眼睛里沒有一絲雜質:“啥地方草多?是草原嗎?”想必她,還有她的這些羊,頃刻之間飛到了遼闊的草原——凈而遠的藍天,還有鉆進云朵的悠悠牧歌。
不遠處的幾棵柳樹,歪歪斜斜的,粗粗壯壯的,枝條低垂著,恍如用一種姿勢守在河邊的老人。水聲潺潺。河道里沒有一絲一縷的風,河水往前走著,可能把風帶走了。往前走的水,還捕捉了陽光最美麗的部分,雖然是混濁的,卻散射著紅色、綠色、藍色。看不清它有多深,河底的石頭有多大,可從平緩流動著的姿勢里感覺到,這就是一位飽經滄桑的人,表現出一種驚世駭俗的鎮靜,而內心世界卻波濤洶涌。河上空的天藍藍的,偶有幾朵云彩慢慢走過,一群鳥兒飛過去了,聽不見啁啾聲,一只鷹在盤旋著,影子在河灘上游走,倏地就不見了。河岸上顯得曠遠、悠靜。
我脫下鞋,卷起褲管,把腳伸進水里,溫熱的水從身體漫過,感覺有許多魚咬著我的腳心。流水沖不走影子。陽光把我的身影投在河水中,搖搖晃晃,水也站立不穩似的,搖搖晃晃。多年來,我在急急忙忙地尋找著什么。一轉眼,時間水一樣流去了,我不但沒有找到,更沒有留下些什么。我內心里升起莫明的恐慌。魚,我是一條游走于河水中的魚,河水是我的家,我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著,濺起的水花是我的歌聲,水中大的、小的,有楞有角和圓潤的石頭是我的朋友。回頭看見被水沖刷而成的河岸斷層,白色的石頭骨頭一樣,一層一層地堆積著。裸露的石頭縫隙里,長著沙棘和野刺。我曾想,河水干涸之后,一場雷雨不期而至,洪水卷著泥沙覆蓋了干涸的河床,歲經千年,我是否會成為一尊化石?
流水的柔順可以把山巒切開,山巒的硬度可以把流水的方向改變。人們為了走捷徑,往往要遇水架橋,逢山劈路,大地上便溝壑縱橫,互相交錯。沒有誰能弄清楚,村莊四周的山,雖然手挽手站在一起,但山巒上的叫做壑峴的路口卻常年行人不斷,流水一樣。我們不知道這些路是哪年哪月開采出來的,可最清楚的是,它們是村莊通向外界的必由之路。村北山崾壑峴我多次通過。通常,回家的路線是,坐班車跨過一條叫甘渭的河,步行至店子壑峴,再穿過一條山莊的溝,又到了那個叫老莊的壑峴口。站在這里,可以看見綠樹掩映的村莊,可以看見溝渠伸向村莊的腹地,可以看見一座院落及門前晃動的黃牛的影子——我的家。看見了家,就有一種疲憊不堪的感覺。
樹木是村莊的物質構成部分,它也是大地的靈魂。一座山,可以沒有一棵大樹,但不能沒有成片的小樹或者灌木叢,有了這些,山就靈動了起來。幾乎每個山崾壑峴口都長著至少一棵大樹,可能是一棵柳樹,也可能是一棵榆樹,甚至一棵酸梨樹,因為經常有山風從它的頭頂上掠過,它的皮膚便變得粗糙,皸裂,發黑,葉子小而且沒有那種寶石般的綠色,枝丫傘一樣散開,形成向下的姿勢。山口鳥少,如果有,那就是老鷹,從山頂上沖起來,盤旋幾圈,或者懸浮在空中靜止片刻,再朝壑峴口俯沖下去。那個姿勢,堅硬得像一塊砸向大地的石頭。
沒有人能說得上,這些樹是誰在哪年哪月種下去的,一些額頭掛滿皺紋的老人說,他很小的時候,曾經在樹下歇過腳。或許是路過的鳥雀,倉促間丟下了一粒帶有種子的糞便,但這種可能不大,千真萬確,沒有多少小鳥喜歡這里的樹,因為山口的風威猛透骨,鳥雀們不愿意在它的枝葉間棲息和停留。我揣測,是不是幾個穿草鞋的行人,踩著雨后的泥濘,互相攙扶著艱難地爬上山崾壑峴,在這里,他們借較為平坦的地勢,對行程中的狼狽稍作整理,頓了頓腳,將鞋上帶有種子的泥巴甩在了壑峴。他們走了,泥濘中的種子大多數干枯,只有幾粒或者一粒在土地中頑強地發芽。
我享受過在它的樹蔭下歇腳的痛快。炎夏時節,我回家或者離家,渾身被汗水浸透時,最喜歡在樹下乘涼,稍作小憩,讓山風撫平旅途的疲勞。但不敢久留,富有經驗的老人們告訴我,山口的風是把無形的刀,呆長了會劃傷身體。但是,一棵、兩棵樹在山崾壑峴構成了一道溫暖的風景。有時,我就想著,它或許應該是一位永遠站立著的滄桑老人,目光永遠關注著走出走進的人們。
【沿著流水回家散文】相關文章:
沿著流水的極致散文09-27
散文-沿著記憶的路線05-24
沿著青春的足跡的優美散文11-28
沿著大龍宮的足跡散文11-10
沿著離家的路回老家散文09-27
沿著葉脈,去尋找春天散文08-30
光陰流水散文04-19
流水的日子散文09-28
散文流水浮生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