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念的精神團聚的現實抒情散文
精神文化領域的最高標準永遠不應該是實用主義
——余秋雨 《重山間的田園》
像擊碎月亮在水中的幻影,所有終結性的孤獨沉淀為人格,飄零零地凝結成思念。中國人的月亮,無情地注視著每一個思念的碎片,思念的依舊思念,“獨唱獨酬還獨臥”,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中國式獨特的一種精神——歸不去的人們,所產生的,寄托在孤獨,思念之上的,最清越的美學概念。在我看來,若失去了這部分精神文化,中國的大美也不會完整罷。
人們永遠在夢,夢回故鄉,魂牽故里。甚至于夢到家鄉的每一個細節——月光下的田埂,青煙繚繞的大山,或是,靜靜倚在家門口,等你回來的老祖母,就那么一個遙遙的一個身影,就足夠了,足夠在每一個歸不去的人們的心里印一輩子,而且,越印越深。其實,我們都回不去了,我們所乘坐的這架航班,永遠只會向前飛,過去的一切,誰都不可能再一次在現實中抓住它,所以,我們稱它為回憶。有的人一輩子失失落落地去尋找自已回憶中的家鄉,到頭才發現,回憶根本不用去尋找,并且在現實中再也找不到,因為它哪里都沒去,就在每一個人的心中。
所以我用了開頭余秋雨先生的那句話。思念這種文化永遠不會在現實中使用,也不能實用,因為,在現實中,思念這種文化,一文不值!
所以,我在想,所謂“中秋”給我們帶來的,究竟是現實的團聚,還是精神上的思念呢?究竟那一種更有價值呢?我想這個問題很難回答,但我們必須明白的一點就是,正因為有了精神上的思念,才有現實中的`團聚,反之亦如是,余秋雨先生的話固然是對的,但精神文化和實用主義,二者還是相互依存的,不是嗎?
沒有一種美,是沒有現實依據的。失去了現實色彩的精神,我想這種精神就像虛無縹緲的風,總沒有一個落腳的家一樣吧。
它們二者不是同一個領域,不能共面而論,但卻像風箏和天空一樣。風箏因為有了天空才自由,天空因為風箏而遼闊!
這是中秋節帶給我的思考。至少寫到現在,我還沒有徹底弄清楚。好了,我們換個角度來說吧!
大家都知道,中秋晚上總要吃吃月餅,大家一起賞賞月,嘿!我們家也許就很奇怪,從未在中秋晚上賞過月亮,也沒在那天晚上吃過月餅,只是一家人聚在一起,放松地在一起吃一頓飯。所以本是主角的月亮就被可憐兮兮地棄之一旁了,所以我想,月亮本就是,而不是主角吧。
啊!月亮是思念的寄托,月亮是團聚的媒介,中秋是寄托的實現,媒介傳遞的成功。啊,這么一說就通了!
“我有所思在遠道”,這種置身于寧靜和孤獨之中的文化人格,最高標準固然不是團聚,而是永遠不匍匐于泥土之上的大文化。但我們終究是世俗的人們,不像那些颯颯的魏晉名士,他們脫離社會,注重精神,快活瀟灑于竹林之中,消失得讓人再也找不到。而我們真的是做不到,那就懷著那些思念,去景仰思念,追求團聚吧!
花好月圓人團圓,多誘人的詩!
【思念的精神團聚的現實抒情散文】相關文章:
快樂團聚與思念中秋作文11-11
思念的抒情散文12-17
快樂團聚與思念的中秋節作文11-11
抒情散文:冬雪,思念06-09
蒼老的思念抒情散文09-07
思念春天抒情散文09-20
深深的思念抒情散文09-21
思念的韻味抒情散文09-09
思念的距離抒情散文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