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端午習俗及焠燈火的散文
俗話說:“端午節,天氣熱;五毒醒,不安寧。”
端午時節,在江南大地,正是雨水豐沛,萬物生長之時,也是濕氣凝滯,易生感冒之時。在民間,人們經過長期的實踐,就會積累出許多祛濕防毒的方法。于是,端午節這一天,我們當地除了必須吃粽子以紀念投江自盡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以外,我們會用艾草、菖蒲草熬成的藥水洗澡,除濕防毒;也會在門戶前插上艾草、菖蒲,驅瘴散蚊;還會用蒜子浸泡過的水,擦太陽穴,據說是擦了以后,一年不會頭痛感冒。
但是,我的老家過端午節還有一些獨特的習俗。
比如,在端午這一天,不吃粽子,只吃風糕。這一天,家家戶戶一定會蒸蜂糕吃,所謂蜂糕,是在江米里加少許糯米,用水泡浸兩個小時以后,用石磨磨碎,再用紗布過濾多余的水分,摻和適量紅糖,再加堿水發酵,然后上蒸鍋,蒸熟以后,用刀切成方塊狀。這種蜂糕,柔軟膨松,口感甜而不膩。講究的人家,會在蒸蜂糕之前,在其上面擺上一些紅棗,既是點綴了色彩,又添加了棗的香甜之味。
再比如,在端午這一天,家家戶戶的小孩,一定會被迫焠燈火。焠燈火,中醫上就是“燈火灸”。焠燈火,在我兒時的記憶里,是非常恐懼的一件事。
在我敘述焠燈火這件非常恐懼的事情之前,容許我先說說我們的端午節這一天最期盼的那頓中餐。畢竟,在那個時代,過端午節吃的愉悅還是多于焠燈火的恐懼的。
農歷三月四月,正是青黃不接的時期,我們主要的蔬菜是馬鈴薯和干蘿卜菜、干蘿卜條,天天吃這些,已經是吃非常厭煩。
端午時節,青蔥的豆角很有次序地掛在藤蔓上,翡翠色的青椒也依次排列在嫩葉之下,嫩綠的黃瓜、紫紅的'茄子正當時令。長勢茂盛的莧菜、空心菜,帶著一份清新,應時應景,更是給這個時節去黃添綠。兒時的記憶里,只要端午節來臨,所有好吃的時令菜都陸續出現。
最過癮的是,在端午節那一天,生產隊一定會殺豬撈魚來過節,于是,家家戶戶都會分得幾斤豬肉和一條草魚。有肉有魚可吃,這在當時是最美味的佳肴。
我們最是期待端午節的中午那一餐美食的。
黃瓜切成塊,加糖或者加鹽涼拌,要有盡有,飯前就可以放開肚皮海吃;豆角蒸熟,切成段,加油鹽醬,和拌,我們稱之為“熬豆角”,是端午節那一天的輔菜,青椒燜魚,是主菜之一。而最隆重的是那一碗蒜子蒸豬肉。端午節,蒜子成為我們食物中的主角,按照我的推測,一是蒜子正是時令美食,二是蒜子是這個時節最好的殺菌消毒的食材。
這一天的清早,母親就會把中午要蒸豬肉用的蒜子,剝離成一股一股的,再用涼水泡浸,待中午做飯時候,用手指把浸泡在水中的蒜股搓揉,蒜皮即刻脫落,然后洗凈,盛在一個大碗里待用。把豬肉用少許油翻炒以后,加辣椒粉、醬油、鹽,和勻,入味,再扣在裝有蒜股的大碗里,上蒸鍋蒸。滿屋飄散的是蒜的清香、肉的鮮味,在那樣物質相當匱乏的年代,就是聞聞這蒜和肉摻和起來的香味,已經是一頓嗅覺的盛宴,內心欣喜無比。
然而,這一餐吃過以后,是我們小孩子的最無助最煩惱,甚至最恐懼的時刻。用我母親的話說,是“鬼哭狼嚎”的時刻。而令我們這些小孩“鬼哭狼嚎”的人,就是我的母親。
我的母親掌握著一門絕技“焠燈火”。與其說是絕技,還不如說是膽量。試想,拿著蘸著茶油點燃的燈芯,在小孩的眼睛周圍和肚臍眼周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焠幾灸燈火,那是需要一定的心力和勇氣的。
我不知道別人那里在端午節是否有焠燈火的習俗?
我的老家,在端午節這一天,小孩子是一定要被迫焠燈火的。
中餐過后,我們家收拾好方桌上的碗筷,母親把茶油燈點燃放在方桌上,旁邊是燈芯,母親端坐在方桌旁的長條板凳上,擺好架勢,邁開雙腿,等候給一個又一個小孩子焠燈火。
村里每家每戶的母親,強拉硬拽著自己家的孩子,來到我家;比較頑劣的孩子,就是被他們的父親抓住衣領,扭送到我們家,他們排成長隊,依次等候母親給他們的孩子焠燈火。這時,我家熱鬧非凡,小孩哭哭啼啼,婦女們一手拽著自家孩子的手,一邊大聲說笑。
而我的母親,此刻神情自若,手拿燈芯,在茶油燈火上,點燃燈芯,左手抱住要給焠燈火的小孩上身,雙腿輔以夾住小孩的下身,而家長迅速掀開小孩的上衣,露出肚臍眼,母親右手迅速地在小孩的肚臍眼周圍“啪!啪!啪!”地焠著。一般是每一個小孩的肚臍眼周圍焠上三灸火,焠的響聲越大,據說是效果越好,被焠的小孩大哭大鬧甚至大罵。等候被迫焠燈火的小孩,聽到“啪,啪”的響聲,恐懼地掩住耳朵,無助地哭泣,下一個家長已經強抱著孩子,翻開衣服,露出肚臍眼在等候。如果清瘦的小孩,或者臉部青筋特別凸顯的小孩,還會在其眼角、鼻梁中間,再焠上三灸火。
我們稍微長大一些以后,也曾經結伴在端午中餐以后集體出逃和躲避。可是,我們孫猴子終究逃不過母親如來佛的手掌心。家長總有辦法在后山里、在自家的柴堆里、在雜屋的旮旯里抓住我們,即使逃得很遠,等到晚上回家吃飯,還是難逃此劫。
按照我們當地的說法,是端午這一天如果小孩被焠了燈火以后,這一年再也不會肚子痛和傷風感冒了。而《本草綱目》卷六:“燈火,主治小兒驚風、昏迷、搐搦,竄視諸病,又治頭風脹痛。”看來,老家在端午節給小孩焠燈火,還是有一定的科學依據和醫學道理的。
如今,母親這一輩人慢慢老去,村里年輕的媳婦們再也沒有讓自己的孩子焠燈火了。沿襲了很長時間焠燈火的習俗也慢慢在鄉村里消失。
一種習俗的消亡,我們不知道是該喜還是憂?時代前行的車輪必定會碾碎一些陳規陋習,但是,我總在想:如果不加選擇,只是一味碾壓過去,我們丟失的不僅僅是傳統,還會丟失一些民族引以為自豪的東西。
不管怎么說,盡管那時候端午節被“焠燈火”的習俗困擾著我們,我們還是相當期待過端午節的。如今回想,除了在焠燈火時“鬼哭狼嚎”幾秒鐘的恐懼以外,更多的是大集體時代鄉村里那種熱鬧的場面,還有那份親如一家的鄉里鄉親之間的氛圍。那時候,在鄉村,人心的距離,只在一扇門戶之間,打開門戶,即見人心。端午過后,你家的豆角吃不完,送一些給我家,我家的茄子新鮮出爐,也會送一些給你家嘗新。走在上學路上,看見路邊菜園里有玲瓏可愛的黃瓜,順手從藤蔓中摘下黃瓜,就著衣袖擦拭幾下,掰一半遞給同伴,一路走,一路吃,一路聊。
端午節過后,實在是有太多太多的新鮮蔬菜、瓜果可吃,端午節是一年中我們最期待的時節。
更讓我們期待的是,端午過后,陽氣足,水溫高,我們終于可以被大人們允許到水里游泳了。于是,屋前的池塘里、水稻田外的小河里,開始歡騰起來。
吃完中飯,我們提著臉盆,到屋前荷塘里借著摸田螺的機會,相互比試“潛悶子”(屏息吸氣沉在水里)的長短;或者帶著撈網,趁著到小河里摸魚撈蝦的時侯,在小河的石橋上比誰跳水的勇敢。
那是一幅永不褪色的故鄉山水畫:陽光、藍天,連綿的稻田,彎曲的河道;河里清澈見底,魚蝦在水草里忽閃、穿梭,赤裸著上身的孩童們,在小河里時而像蛟龍潛水,時而像哪咤鬧海,撈魚摸蚌,間或嬉戲打水仗,潑水聲、歡笑聲,兒歌聲,惹得清風撥弄著柳枝,惹得水草扭動著曼妙的身姿;惹來小鳥賣弄著自己清脆的喉嚨,惹來燕子在河面上盤旋看熱鬧,惹來在水岸上柳樹下低頭吃草的老黃牛發出“哞——哞”的應和聲……
【端午習俗及焠燈火的散文】相關文章:
溫情的燈火散文08-27
燈火散文欣賞09-27
燈火透明散文10-25
蹄夾的燈火散文10-15
童年的元宵燈火散文07-04
燈火誰闌散文04-16
大山深處的燈火散文08-04
一窗燈火的散文08-07
伴著燈火的年華散文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