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淺談唐妝散文

時間:2021-06-25 09:50:00 散文 我要投稿

淺談唐妝散文

  妝飾是指女人的梳妝打扮,它可以煥發青春活力使容顏漂亮美麗,古人稱“女為悅己者容”,這在封建社會里幾成定律。妝飾就其主要內容來看,有發式、臉部美容、和身上佩戴飾物三部分。這里我簡要介紹一下唐代婦女的妝飾。

淺談唐妝散文

  唐代婦女是以長發烏絲為其特征的。髻是挽發綰結在頭頂上,有高髻、低髻、側髻、綰髻、拔叢髻、同心髻、交心髻、囚髻、拋家髻、掃鬧髻、百合髻、長樂髻、樂游髻、云髻、飛髻、花髻、鳳髻、烏蠻髻等,皆是隨意之所好而立名。如以兩髻抱面稱為“拋家髻”,宮廷中女子束發急促、匆匆梳就稱為“囚髻”,發式蓬松散亂稱“掃鬧髻”,以亂發胎垂障于兩眼上部稱“拔叢髻”,至于“樂游髻”我想是外出郊游時梳的休閑發式。諸此等等,或取諸形象,或取諸意境,大體上多屬宮妝一類。唐人髻式多流行高髻。一方面體現婦女形體修長,一方面顯得高貴大方。詩人詠婦人高髻,通常稱“高髻云鬟”。

  鬟是把頭發梳成中空作環狀,多為未婚女子所梳。唐以高鬟最為流行。高鬟必須留長發,故亦有用假發梳妝,并以細鐵絲做為骨架使之高高聳起,其高度可達一尺多。鬟的高低視婦女的形體長短高矮而定。

  雙髻雙鬟系把青絲梳在頭頂左右兩邊,多是未成年女子及奴婢的發式,人們因其形狀,或稱為“鴉鬟”、“鴉髻”,或“丫鬟”、“丫髻”,這便是后世稱女孩或婢女為丫頭的由來。唐詩中多以云髻云鬟來形容婦女的烏絲發,韋應物詩“高髻云鬟宮樣妝”,黎擴詩“高髻云鬟罷歸妝”即是。出土的唐代壁畫墓俑以及繪畫,如《簪花仕女圖》、《搗練圖》、《宮樂圖》都保留了大量真實的唐代婦女發型的形象資料。

  唐代婦女的面部化妝,一般是敷鉛粉、抹胭脂、涂鵝黃、畫眉黛、描花靨、貼花鈿、點口紅。鉛粉古稱“粉錫”或“鉛華”,系用鉛錫等礦物碾碎磨成粉末加上香料合制而成,現今常說青春已逝為“鉛華褪去”便是由此而來。胭脂一稱“燕脂”或“燕支”,原產西域,是一種紅色顏料,原料是紅藍花,因盛產于燕支山而得名。黛墨用以涂眉毛以四周,呈黑色,若略帶青色稱“黛青”,略帶綠色稱“黛綠”。口脂則用以涂口唇,有紅黑青白等各種顏色,即今日所稱的唇膏。

  通常先在臉部薄薄施粉,然后在手掌中調勻胭脂涂于面頰的,稱為“紅妝”。淡妝濃妝各隨所愛。濃妝稱為“酒暈妝”,淺妝稱為“桃花妝”。唐人亦有稱淺紅色的胭脂為“檀”,俗稱桃花粉。《花間集》:“翠鈿檀注助容光”、“香檀細畫侵桃臉”,這些詩句均是形容女子面如桃花般美貌。婦女亦有用黃粉涂面的,稱為“黃妝”。黃妝可施在臉上、額上、眉上,均視各人所愛。涂在額上稱為“額黃”、“蛾黃”,或“鴉黃”。李商隱詩:“何處拂胸資粉蝶,幾時額黃藉蜂黃”,是描述黃妝的動人詩句。

  唐婦女特別用心思來妝點眉目。眉目不能說話,卻最能傳神。李白“眉語兩目笑”,柳渾“窗疏眉語度”,均是寫眉目傳情之語。婦女亦有在畫眉前將臉上的眉毛剃去,然后用黛青畫出各種眉飾,稱為“黛眉”。初唐宮中婦女喜歡闊而濃的眉飾,稱為“廣眉”,時諺有“宮中好廣眉,四方且半額”的說法。盛唐流行細而淡的長眉,稱“蛾眉妝”,亦稱“時世妝”,杜甫詠虢國夫人詩“淡掃蛾眉朝至尊”,白居易詩“青黛點眉眉細長,天寶末年時世妝”就是指此。細長的蛾眉亦稱“柳眉”,吳融有“柳眉梅額倩妝新”的詩句,白居易《長恨歌》形容楊貴妃時寫到:“芙蓉如面柳如眉。”不僅宮中善于畫妝,唐代女妓們也善于畫妝,其中有人畫眉每日一個樣子,號稱有“眉癖”。《清異錄》載有妙齡比丘尼姑亦善畫眉,自創新意,另辟蹊徑,所畫眉“輕纖不類”平常,時人稱為“淺文殊眉”。連在修道院修行的比丘也喜歡畫眉,可見畫眉在當時流行的程度。

  花靨是婦女在面頰兩旁用丹青、朱紅等顏色點出似線、似星、似彎月等形狀,來增加臉部的彩暈。相傳三國時,吳王孫和的鄧夫人由于不小心把面頰撞傷了,雖然經過太醫醫治處理,但傷處愈合后仍留下痣般大小的朱點,可孫和看后,卻覺得“更益其妍”,此后,諸美姬為了邀寵,便紛紛效仿。唐代詠靨的詩很多,如元稹“醉圓雙媚靨”,吳融“杏小圓雙靨”,溫庭筠“繡衣遮笑靨”等。

  花鈿亦稱花子,是點在兩眉當額之處,溫庭筠“眉間翠鈿深”即是指此。通常是用金銀、珠翠、云母與各色顏料調劑合成后,剪成各種花樣粘貼在額上。相傳起于南朝宋武帝女兒壽陽公主。一日,公主惓臥于殿庭屋檐下,恰巧有一朵梅花飄落在她的額上染成顏色。宮人們發現壽陽公主愈加美妍,遂競相效仿,由此名之曰“梅花妝”或“壽陽妝”。

  在唐代,用以點口唇的,有石榴嬌,小紅春,大紅春,半邊嬌,圣檀心,露珠兒,洛兒紅,淡紅心,小珠龍,媚花奴等美艷動聽的`品名。

  唐代還有一種妝飾叫斜紅,它是在太陽穴兩旁以描紅顏色作妝點,多數描成彎月形狀。羅虬“一抹濃紅傍臉斜”便是詠斜紅妝的。

  化妝不僅可以遮丑,而且還可以增添婦人的風姿和美色,起到美容作用。《教坊記》載歌舞妓龐三娘年老色衰,臉上起了皺紋,她善于以化妝來修飾自己。一日,州中將舉行大宴,州官遣使人到龐三娘家邀請她出場歌舞。此時三娘已卸妝,使人驟見其容顏,稱為“惡婆”。三娘謊稱自己是三娘的外甥女誆騙使人,并約他明日再來相見。次日,使人來到。此時三娘早已經過化妝,一身盛服,“容光艷麗”,使人已不識其廬山真面目了。還有顏大娘善歌舞,但“眼重臉深”,用現在的話就是臉長、眼眶深,稱之為美女實在難以茍合,但顏大娘善于化妝,美容之后,雙目“遂若橫波”,前后可謂有上帝與天使之別。

  唐婦女戴在身上的飾物通常有簪、釵、釧、指環等。簪是用以束發的。唐人有頭上黛花的習俗。婦女簪花常用牡丹、臘梅、桃花等四季鮮花,常隨季節時令變換。婦女頭上飾物亦有用貴重的珍珠、翡翠之類以表示身份的高貴,此類飾物通稱為“珠翠”或“朱翠”。簪花顯得嬌媚亮麗,簪花鈿、珠翠又顯出雍容華貴、一身珠光寶氣的氣派。

  簪亦稱步搖,白居易《長恨歌》有“云鬢花顏金步搖”的詩句。釵有各種紋飾形狀,多數為龍鳳花鳥等。

  釧是套在手臂上的臂飾,唐人亦稱“條脫”、“跳脫”,李白“舉袖露條脫,招我飯胡麻”,指的是臂釧,亦有套在腳上的,稱為腳釧。

  戴指環是原始社會流傳下來的風習,漢魏以來又成為男女青年寄情定信的紀念品。《全唐詩·與李章武贈答詩》題解中說,中山李章武到華州旅游,與一美貌女郎相愛,同居月余,臨別時女郎以指環相送,并寫詞曰:“捻指環,相思見重相憶,愿君永持玩,循環無終極。”所以自古以來,指環不僅是一種形式美的裝飾,也是愛情的象征,在唐代更是如此。

  應該指出:婦女的化妝多數是在宮廷妃嬪、宮女、貴族官僚富家妻妾、以及專賣色藝的教坊女子中盛行,至于一般的庶民百姓中的婦女是不會像上述那樣講究化妝,刻意打扮自己的。

【淺談唐妝散文】相關文章:

唐師傅的經典散文08-20

唐旭散文08-04

春妝散文07-06

煙熏妝散文10-20

青苔妝散文08-06

難忘的老唐散文09-30

穿越宋唐散文10-09

淺談唐廷的迎賓禮儀論文09-10

愛情散文《半面妝》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