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個走出匈奴的人散文
高建群:“關中大平原”走出的“最后一個匈奴”
我看過高建群老師的小說《最后一個匈奴》、《最后的遠行》、《大平原》,都是可以當“枕頭”的“硬貨”,時間跨越十多年,很遺憾沒有讀過他的小說《遙遠的白房子》。我記得在90年代初期,當時參加一個兒童文學的會議,見到了作家京夫老師,說起他的《八里情仇》,自然就談到了“陜軍東征”。1993年上半年,陳忠實的《白鹿原》、高建群的《最后一個匈奴》、京夫的《八里情仇》程海的和《熱愛命運》不約而同被京城五家出版社推出,形成了陜西長篇小說整體“重磅出擊”的現象,一時成為熱門話題。高建群是其中一員。單就高建群老師而言,《最后一個匈奴》通過三個家族的兩代人波瀾壯闊的人生傳奇故事,展示給我們陜北的地域文化、歷史風云、人格命運波瀾壯闊,絢麗深邃,堪稱思想性、藝術性、文學性三者巧妙結合的“史詩性作品”。如果從可讀性和傳奇性上講,《最后的遠行》最好看,驚心動魄,因民間契約“回頭約”,為了尋夫,一具女尸被從墳墓里盜出,在高原古道上經過七天七夜的奇異行程更讓人好奇。帶有些作者自傳性質的《大平原》,是獻給關中家鄉、渭河平原的.挽歌。“真正的作家應該用秉持人類情懷來記錄時代,給后人留一份備忘錄。”但是作家畢竟不是歷史家,文學作品更注重文學藝術性和人物的豐滿、故事情節等。《大平原》前后敘述的有些不統一,特別是后半部分,帶有“官方文體”的語言色彩,對作品有些傷害,很遺憾。所以我最喜歡高建群老師的《最后一個匈奴》,他在寫作中,遵循一貫的理想浪漫主義,誰也不能“hold”他的寫作激情和才華,語言平實風趣,在北方像一位農民,收割莊稼,叩問大地,收割自己的思想;像一位“勇敢的騎士”行走穿越于古老和現在,歷史和現實,行云流水,一瀉千里,豪情萬丈,激情并發,酣暢淋漓,以自己獨特的視野和敏感的審美力,再現了陜北這塊匈奴曾留下深深足跡的特殊地域的世紀“高原史詩”,探索著偉大的民族影藏的無盡奧秘。作者提供的寫作經驗和精神,具有高度概括性和普遍性,讓我們明白支撐我們民族的力量所在,人類文明的推動力量所在。
頑強奮斗、蒼涼悲壯、豪爽義氣、不屈不饒、堅韌不拔,勇往直前。著名文學評論家閻綱曾評價高建群是“中國文壇罕見的一位具有崇高和理想主義色彩的寫作者”。高建群是詩人氣質、一位帶有現代使命感的作家,他的這種“理想主義”,“浪漫主義騎士精神”,雄心勃勃,驍勇善戰,留給了我們一筆厚重的寶貴精神財產,給我們現實生活更深的啟迪和人文關懷。
【最后一個走出匈奴的人散文】相關文章:
最后一個走出匈奴的人抒情散文03-21
最后一個拉架子車的人散文10-15
最后一個秋夜 散文02-20
最后一個夜晚散文12-13
最后一個季節的蒼老散文02-21
堅持下來的人贏到最后散文07-07
走出迷茫的散文09-01
走出雪季散文07-04
走出草原散文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