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風詞韻話清明散文
提起節,唐杜牧的“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被傳誦了千年,堪稱是清明詩中的絕唱。清明時節,通常是農歷左右,這時候已經接近晚春,正是梅子的,剛好遇上了梅雨,有時蒙蒙,飄飄灑灑,如牛毛般細微,沒完沒了,飄向大霧彌漫的山野中,飄在泥濘難行的小路上,愁壞了匆匆趕路的行人。真是方長,光陰難待,歸路,身在何方,感同身受,肝腸寸斷。
春間二三月,冰雪消融,天氣回暖,各種新生事物蓬勃生長,展示出旺盛的力。春草萌芽吐綠,春樹抽枝長葉,披上厚厚的綠衣裳,真的是“近寒食雨草凄凄,著麥田風柳映堤。早是有家歸未得,杜鵑休向耳邊啼。”,好一派“芳草綠野恣行事,春入遙山碧四周。興逐亂紅穿柳巷,固因生苔磯。”的春光。此時,各種鮮花也像趕趟兒似得,爭先恐后地露出笑臉,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為了要把這五顏六色的裝扮得更加精彩。古人有詩云:“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三月里來是清明,桃紅柳綠百草青。”、“清明后,云山睥睨前,百花如舊日,萬井出新煙。”說的就是這一幅草長鶯飛的風光無限的春景圖。而那些穿梭在花間的蜜蜂也不甘落后,趁這春光,忙碌起來,采蜜的采蜜,授粉的授粉,忙得不亦樂乎,為著不容把這光陰錯過。
于是,漸漸有了郊游踏青的人,在風和日麗、鳥語花香的日子里,他們三五成群,結伴同行,逶迤而行,或攀登巍峨之高山,或領略柔和之春水,趁著這怡人的春光,盡情而玩兒,緩解身心之勞頓,拭去工作之煩惱,好不舒暢。于是,有了“梨花風起正清明,游子尋春半出城”的古風,又有了“問西樓禁煙何處好,綠野晴春道,馬穿楊柳嘶,人倚秋千笑,探鶯花總教春醉倒”的信馬揚鞭春意盎然的柔情愜意。
不覺間,田間漸漸地多了農人忙碌的身影,他們不顧一片濕雨,不畏風雨狂恣,披著蓑戴著笠在田里播下糧食的種子,播下了一年的。此情此景,成就了詩人張繼流傳了千古的“耕夫召募愛樓船,春草青青萬頃田,試上吳門窺郡郭,清明幾處有新煙。”的絕句。正是民諺有云:“一年之計在于春”,告誡人們應抓住可貴的春光,抓緊做好一年的計劃,早點安排一年的工作并為之奮斗。
這時,忙碌的人們通常回想起自己的祖先,想起那些遙遠的過去,紛紛采取各種方式來祭拜那些遠逝的先人,那些不而光榮的先烈。不論身在他鄉,還是蟄居故所,他們跋山涉水,不顧遠近,不理寂寥的行程,煙雨蒼茫的凄迷畫面,頂風冒雨,挾老扶幼,蹣跚而行。來到先祖、先烈們的墓碑前,拔凈一方亂草,擺下供品,點上香燭,燒上一把紙錢。表達一年來對這些長眠地下的先人們的深深之情。這個傳統由來已久,宋人高翥有“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份然。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的吟唱。可憐那“古墓花影白楊樹,盡是生死處。”的凄涼,面對各種不解人意而蓬勃生長的生命,驟然想起逝去的祖宗親友,不禁潸然淚下。可恨那雜草含煙,杯土帶愁,千般愁緒,竟無言以對,更哪堪風雨愁煞人,念去去,千里孤墳何處話凄涼。
在清明時節掃墓時,面對生機勃勃的萬物,想起荒原的逝者,無論生前何等榮光,死后卻鉛華盡去,樸實得與泥土為伴,長眠在山野綠水之間。此情此景,曹雪芹在《》中發出了的感慨:“世人都曉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將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沒了。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金銀忘不了;終朝只恨聚無多,及到多時眼閉了。……”這首《好了歌》,充分體現出那種深深的無望的無常之感。面對同樣的'清明,宋人高翥卻想到“人生有酒須當醉,一滴何曾到九泉。”,勸人家應該及時行樂,活著時吃到的才真實的,九泉之下是一滴酒也喝不到。這話固然不錯,但比起黃庭堅來,境界畢竟不高。黃庭堅則寫到:“賢愚千載知誰是,滿眼蓬蒿共一丘”。他感嘆說,雖然無論人有智愚高低,富貴貧賤,最后都逃不脫的規律,只剩下蓬蒿一丘,但人生的卻大不相同,特別是有人格品質的高低之分,因此才造就了與敗類。
說起清明掃墓的風俗,流傳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悠久,是每個華夏子孫心中揮之不去的情結。關于這個傳統的由來,有一個不老的傳說。話說春秋時期,晉獻公的妃子驪姬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繼位,設毒計逼太子申生自殺。申生的弟弟重耳為了躲避禍害,離城出走,在流亡途中吃盡苦頭。有一次,重耳餓昏了,隨從中有個叫介子推的人,割下了自己的腿肉煮熟了送給重耳吃,救了他一命。后來,重耳回國做了國君,就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他重賞了當年與他同甘共苦的人,惟獨忘了介子推。
當他想起介子推時,心中有愧。馬上讓人去請介子推來加官領賞,可介子推拒絕封官領賞。晉文公只好自己去請,當他來到介子推家時,介子推已背著老娘躲進了綿山,難以找到。其中有人出主意說,放火燒山逼介子推出來,大火燒了三天三夜也未見介子推出來。他們母子倆已經燒死在一棵大下。晉文公在那柳樹洞里找到了一封血詩:“割肉奉君盡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復清明。”晉文公將介子推母子倆分別厚葬在這棵大柳樹下,并把放火燒山這天定為寒食節。第二年,晉文公領著群臣登山祭奠,發現那棵老柳樹死而復生,綠枝千條,隨風飄舞。他把這老柳樹賜名為“清明柳”,又把這天定為。
從上面的傳說可以看出,清明節是與忠君愛國的有關,剛開始是為了紀念春秋時期的忠臣介子推而定的。衷心愛國是中華民族的光榮傳統和寶貴,伴隨著“清明節”被一代又一代地流傳下來。歷代那些舞文弄墨的文人墨客,不惜紙墨寫下了名篇絕句,千古傳唱,經久不衰。
為了更好的把中華傳統繼承下去,如今,國家每年清明節都放小長假三天,當下清明時節,除了掃墓祭拜先祖先烈之外,文明祭祀已悄然興起,踏青郊游,春光也成為主要活動,清明時節不再只是像過去那樣悲悲戚戚的,年輕一代開創出新的局面,譜寫出新的詩篇、新的。
【詩風詞韻話清明散文】相關文章:
散文詩風詩歌06-30
清明話桃花散文09-30
情絲如雨話清明散文09-29
清明思父話悲哀散文09-29
詩風畫雨入夏來優美散文07-02
詩風畫雨入夏來的優美散文11-14
古詩風11-05
劉禹錫的詩風09-25
瀝瀝小雨話清明散文隨筆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