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說家風敘事散文
家庭教育是影響人一生的教育,父母就是孩子的首任老師、啟蒙老師。孩子在父母的教育影響下,一生的成長都會打上家教的烙印。
我的父母都是地地道道農民,幾乎大字不識幾個。父母對子女的教育沒有高深的理論,也沒有系統的計劃和方法。但他們對我們的教育還是讓我們終生受益。
父母對我們的教育我感覺最多的是愛的教育。那時,家里可以說窮得叮當響,往往是吃了上頓缺下頓,有時不知下餐在哪吃,明天吃什么?但是就在那樣的情況下,家里偶而有什么好吃的,像過年什么的,首先是把好吃的盛一碗先端給婆婆吃,然后再是給家里最小的吃。
家里生活是那樣拮據,也沒見父母唉聲嘆氣。父親說得最多的是,肉越吃越饞,人越閑越懶。鋤下有黃金,勤勞吃飽飯。在最困難的時期,父母親把房前屋后,都種上瓜豆,在缺糧少米的歲月里都是靠瓜菜代過來的。父親人窮志不短,總想改變家庭的面貌,父親有時搞點家庭小副業,掙三五塊錢以補貼家用。
我的家教,就是勞動教育,幾乎沒看到父母親有閑暇的時候,總是看到大人丟了這又忙那。父母那么忙,只要看到我們在讀書,也不讓我們干什么,但只要我們誰手里沒有書,就會立馬讓誰去放牛或者去打豬菜。父母的用意就是鼓勵我們讀書。后來我當了父親,孩子愛玩游戲,我就捧著一本書在孩子面前看,小孩看大人一門心事地讀書,自己也不好再打游戲了。
家教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善良。父母親為人忠厚。寧愿自己吃虧,也不委曲他人。有一年冬天,家里就沒米下鍋了,還是糧產區的姨父冒雪送來一袋米,可雪天里來了一要飯的,母親看人可憐,就給了一大碗米給別人。過會,鄰里又來借米,母親二話沒說,又裝了一碗給人。父親說,有飯大家吃,只要我們有吃的,就不能讓別人在自己面前餓著。
慢慢我們都漸漸長大,家里一些習慣也就形成了不成文的規矩。不能不孝敬老人,做人不能不誠實,不能與人扯皮拉筋,不能貪小便宜,不準打架罵人,不許偷懶使滑,不能浪費糧食,等等。當然也還有些不成文的規矩,如春節吃團年飯時,必先請老祖宗;家里來客時,必熱情相待;鄰里有難時,必出手相助。別人有助于我時,必須感恩。每天早晨,父親把房屋前都打掃得干干凈凈。家里窮,衣服是大的穿了小的穿,盡管打了許多補丁,但要洗干凈、穿著整潔。做事要認真、過細,要有條理。
農家人的厚道樸實善良在我家父母身上也多有體現,這些好的品行也成為我們骨子里的'文化。我們兄弟姊妹4人也都有這些好的傳承。勤勞善良、儉樸正直、幫貧扶困、愛家敬老、好學上進就成了大家的共識。盡已所能、多做善事、好事,成為我們的自覺修為和踐行。一家有一家的傳承,一家有一家的門風。父母雖沒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說教,但總是用樸實的行動教子女們如何做人,如何做好人,做一個左鄰右舍都夸贊的人,一個自食其力、對社會有用的人。人窮不舍志,人富不顛狂。與人為善,和諧相處。“德澤源流遠,家風世澤長”。家風是在家人的為人處世中,言談舉止上。耳濡目染、潛移默化,家風浸潤著每一個家人。家風正,這家人為人正,家風好,這家人就會學好,做好。
家是社會的細胞,家教是人生教育的起點,家規是家人道德規范和行為準則,家風則是人成長的環境氛圍。人不論走多遠,都走不出家的無邊關愛,也走不出對家的眷戀。人從哪里來,要到哪里去?都令人深思。人人都從家里來,父母是我們生命的源泉,又都要走向社會,社會是我們生活的大家庭,要把家里愛融入社會來,仁愛、和睦、感恩、奉獻,用自己一點一滴的努力來回報父母、回報社會。
【也說家風敘事散文】相關文章:
也說家風作文07-27
也說過年散文06-23
也說幸福散文07-16
也說淡泊散文06-18
也說剽竊散文06-20
也說知己散文11-14
也說機遇散文08-06
也說蘆葦散文10-17
也說犁田散文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