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散文的鑒賞

時間:2021-07-10 19:45:47 散文 我要投稿

有關散文的鑒賞

  一、散文賞析概述——散文的特點

有關散文的鑒賞

  散文或許是一個內涵較空疏、外延極寬泛的模糊概念。就文學體裁分類的傳統而論,詩歌、小說、戲劇文學無不特征鮮明、疆域了然。惟獨散文包羅萬象、融匯大千。似乎不宜歸入前三類體裁者,都應劃作散文的范圍。

  散文在表現方式上,自由自在自主,記人敘事、摹景狀物、抒情論理皆縱意所如;在題材對象的選擇上,無拘無束無窮,籠天地于形內、聚萬物于筆端,全然一副海納百川的博大氣象。形散神凝——歷來被視為散文的本質特征。其所以散者固然是指題材的無窮無盡,更是指格局結構、章法筆意的無拘無束。對此,一代文宗蘇軾頗多妙喻:

  吾文如萬斛泉源,不擇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汩汩,雖一日千里無難。

  吾文如行云流水,初無定質,常行于所當行,止于不可不止。

  散文崇尚真誠。唯真誠方能自然。它記真人事,繪真景物,抒真性情;所以如泉涌瀑瀉、風流云起,無心營構、隨意命筆;當行則行,不可行則止。欣賞散文當然要珍惜這一特性,認真體味作者的心境意圖,感受其喜怒哀樂。

  散文是靈魂的傾訴、心弦的交響。強烈的精神個性、真切的生命體驗,通過自然景物的靈性透視、世態人情的靜觀默察而滲露揮發,化作一種無法抑制的抒情沖動。這便是散文與詩歌血脈相通的共質。散文中那些托物言志、寄懷山水之作,因其意象豐富、情景交融、洋溢著濃郁的詩情畫意而最接近于詩。如果稍加韻律修飾,這樣的散文便可稱為“散文詩”了。

  在文言文中,那些本屬于應用文體的散文,其文學價值的形成更依賴情感的表現。諸葛亮的《出師表》是公文,可通篇流溢著憂國憂政的苦心孤詣和“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耿耿忠心。曹操的《讓縣自明本志令》也屬公文,但以簡潔樸素的文筆將作者的坦蕩襟懷披肝瀝膽地傾吐出來。司馬遷的《報任安書》以深沉蒼涼的筆調傳達了為事業忍辱發憤的悲痛心情,表現出作者崇高的人格境界。此類散文都是實用的,并非以發表為目的的文學創作,作者的心緒情懷更坦誠真摯,詩歌的情蘊意味也因此而生成在語體特征方面,散文也是多姿多彩諸體皆備且獨具風貌:含蓄凝練、形神兼備、聲韻并美的詩歌語言比比皆是;真率質樸、本色天然、如話如訴的日常口語也屢見不鮮。由于在題材、結構、篇制、語言等方面少有局限,散文的審美空間更為廣闊。詩歌的本性在散文中已經擴張放大。唯此,詩歌的賞析方法、思路大都可移用于散文。

  二、散文賞析概述——散文的分類

  散文分類的標準不太嚴格,大體上可分為三種:

  1.抒情性散文

  抒情性散文指側重于表現思想感情、內心體驗的散文。它們或詠物狀景中言志抒懷,或在敘事記人中傳達情思。此類散文往往以小見大,追求詩情畫意的統一和語言的精粹,以獲取強烈的藝術感染力。一般說來,最受人們喜愛、歷代傳誦不已的散文,如周敦頤的《愛蓮說》,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等就多屬此類。

  抒情性散文大都以作者情感的展現為構制線索,溶吉光片羽式的描寫、畫龍點睛式的議論、浮光掠影式的敘述為一體,所以有形散神凝之謂。抒情散文同詩歌一樣注重意象和意境的表現。不過,意象、意境與其它詩歌要素都因溶解稀釋到更大的語言系統之中而相對地“淡化”了。

  2.記敘性散文

  記敘性散文或以記人為主,或以敘事見長,也有二者并重難分主次的綜合類型。除了經典的文學散文之外,報告文學、人物傳記、回憶錄、游記等也屬于記敘散文。

  3.議論散文性

  議論性散文不同于政治性、科學性論說文。它托物言理、寓論于事、寄說情景,以充沛的感情、雄辯的論理匯成一種情理交融的氣勢和意韻,具有較鮮明的文學性和審美特質。它雖以論說見長,但注重選取生活中的典型現象或言行,以生動形象的語言由表及里地剖析、議論,在理性精神的指導下生成強大的藝術沖擊力、感染力。

  議論性散文中影響較大的是雜文和小品文。

  雜文側重抒寫雜感隨想。優秀的雜文體式短小精悍,行文潑辣尖銳,多用諷刺幽默的筆調,極富感染力、說服力。魯迅先生的雜文堪稱顛峰之作。其關注視野之廣闊、批判鋒芒之犀利、哲理議論之精辟、文化底蘊之深邃、語言表達之精純完美,在文學史上罕見其匹。

  小品文是一種短小精練帶有較強抒情意味的議論文。所謂知識小品、科普小品、隨筆、札記即屬此類。小品文篇制雖短但立意集中,行文揮灑自如,語言或詼諧幽默或雅致蘊籍,溶思想性趣味性于一體,兼知識性休閑性之并長。雖然社會意義、時代精神有限,但可拓展視野陶冶性情,滿足人們求知、審美、休閑的文化需求,因此也擁有大量讀者。

  三、散文賞析點

  1、了解創作背景:

  了解創作背景本是文學賞析的一般方法,其淵源可上溯到孟子的“知人論世”之說。但對散文賞析來說,它別有一番意義。散文創作求真實、忌虛構,其背景對于內容解讀的指示作用更顯重要。例如,古代散文中多應用文體,其內容往往涉及一些具體的人物、事件和歷史環境。無論議論性散文或是記敘性散文,凡涉及具體背景的,總要先把背景搞清楚。

  了解創作背景的另一個任務是熟悉作家的生活經歷、創作概況。也就是從作家的角度了解背景。散文篇制短小,集中閱讀一個作家的作品并無多少困難。這樣,從作家生平切入了解背景就更為必要了。了解創作背景的方法主要是查閱有關資料。好在一般散文選本都附有注或提示,作到大致了解并無困難。重要的問題是在平時學習中擴展閱讀范圍,積累大量的文史知識,將大致了解提升為深刻了解。

  2、分析作品結構:

  結構解析應為散文欣賞的著眼點。這是因為散文樣式差異較大,結構靈活多樣。要透過繁復各異的形態去把握凝聚貫注的神韻,似乎非由此不可。前述散文大致分為抒情、記敘、議論三類,是說它們的表現對象、內容、方式有所不同。這些不同必然導致結構的差異并形成一定的模式化趨向與文體化特征。無論任何對象,只要其結構呈現出規律性,那么由此開始認識的進程都是較便捷的。

  現代散文的結構可以分為兩重:思想內蘊結構和藝術形式結構。古代散文往往還要多出一重文體結構。古人作文非常重視文體特性。其立意謀篇、記事說理都要受到文體的規范。現代散文的文體結構比較自由,模式化趨向不太顯著。

  例如,古文中的“記”以記敘為本,要先記地點,次記景物、傳說,再敘事件經過或事物特性,最后還要說明作文原由。“記”的這種寫法說明:文體結構實質上是一種表達模式。早在魏晉時代,曹丕就曾指出:“奏議宜雅,書論宜理,銘誄尚實,詩賦欲麗”。由此可見,文體結構對文章的內容、風格也會產生較直接的影響。熟悉文體結構對提高欣賞效果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

  請看下例:

  3、感受審美內蘊:

  藝術要表現人生的況味與真韻,怎能回避對思想哲理的呼喚?散文在這一領域中也有著數不清的成功嘗試。余秋雨先生認為:藝術哲理的本質,在于對世界、人生的內在意蘊的整體性開發。

  哲理性的文學作品,既不側重于故事情節的敘述、人物性格的塑造,也不著重于表揚好人好事,一般地抒發愛憎感情,揭示一般的人生道理,褒贊一般的品格,而是對社會的總體感悟,對人生意義的普遍開發。例如一只羽毛未干的麻雀幼雛被大風從樹巢里搖下來,癡呆地、絕望地蹲在地上。這時一條獵狗慢慢地接近它。突然,一只黑胸脯的老麻雀從附近一棵樹上飛快地沖下來,落在狗鼻子前面,它蓬松著羽毛,驚恐失態,迎著獠牙猙獰的狗嘴跳著,要以自己軟小的身軀掩護幼雛。如果到此為止,只是把"老雀護雛"這一件事真實地記下來,不去突破故事框架作更多的構想,那么,這篇散文的內容未免矢之瑣碎,意義就有限得很,沒有多少美學價值;或者如某些慣于結筆點睛、開拓哲理者所做的那樣,下面用一段文字,就老雀的行動議論開來,落實到母雀無所畏懼的勇敢精神上。這樣寫,對原先的故事框架雖有所突破,思想意義增強了,但是,它所揭示惡毒僅限于庸常的道理,而不是對人生意義的整體性開發;而且,這種脫離故事、缺乏形象意蘊的孤立發揮,不能給人以美感享受,與藝術哲理相距很遠。可是,俄國著名作家屠格涅夫的散文《麻雀》(見〈屠格涅夫散文選〉)的寫法卻不同,它突破如上故事框架,使其在理性光輝的照耀下,顯示出非凡的意義。在敘述老雀從樹顛沖下,迎著兇犬“絕望而哀戚地吱吱地叫著”之后,文章這樣寫道:

  它俯沖下來救護。它用軀體掩護自己的幼雛但瘦小的軀體,嚇得渾身顫抖,小小的叫聲變野,變啞了。它垂死掙扎。它準備犧牲自己!對它來說,獵狗是多么龐大的怪物呵!可它不能穩坐在安全的高枝上,一種比它的意志更強烈的力量,把它從那里拋了下來。我的獵犬特列佐爾停下步子,后退了一下,顯然,它也承認了這種力量。愛,我認為,比死亡和死之恐懼更強大。只有它,只有愛,才能維持和推動生活前進。

  作者既沒有純然敘事,也沒有簡單地用敘事加議論的方法拔擢事件的內蘊,而是把力量大小懸殊的兩個動物對比著描寫,以收到超出故事之外的特殊意義。這里有兩組藝術比照:兇猛龐大的獵犬與軀體瘦小、驚恐失態、哀凄絕望的麻雀比照;渾身顫抖、吱吱哀鳴、勇敢沖向狗的嘴邊,以死相拼的麻雀,與兇猛的獵犬一時停下、向后退一步相比照。這種反差強烈的比照,具有異常鮮明動人的美學效果;同時也就自然地于尋常意義的瑣碎的故事中,滲透著具有普遍意義的人生道理:“愛,比死亡和死之恐懼更強大”,“只有愛,才能維持和推動生活前進”。這就是屠格涅夫對社會愛的哲理認識。

  散文對哲理的追求,往往通過作者精神活動得以實現。日本散文家得富蘆花在“相模灘”觀看落日,看著,看著,片刻之間,作者內心涌起一種非同尋常的體驗:

  在風平浪靜的黃昏看落日,大有守侍圣哲臨終之感。莊嚴之極,平和之至。縱然一個凡夫俗子,也會感到已將身子包裹于靈光之中,肉體消融,只留下林靈魂端然佇立于永恒的海濱之上。落日濺沉,接近山頂。終于剩下最后一分了,猛然一沉······

  舉目仰視,世界上沒有了太陽。光明消逝,海山蒼茫,萬物憂戚。太陽沉沒了。忽然,余光上射,萬箭齊發。遙望西天,一片金黃。偉人故去皆如是矣。(《相模灘落日》)

  我們所見過的寫落日的散文,一般側重于山光水色、余光反照的客觀描寫,或從中引出悲喜之情,而《相模灘落日》卻不同。作者不是純客觀描寫落日與后輝下的海灘奇景,而是把自己置身于風平浪靜的黃昏灘頭那“莊嚴之極,平和之至”的氣氛中,描寫心靈上引起的觸動、頃刻之間產生的特有的感受—“大有守侍圣哲臨終之感”,“偉人故去皆如是矣”--一種“宏大無比的悲喜的情緒性體驗”。這種體驗當然是一種情感,但不是個人的悲喜之情,所以作者說:"有物,幽然浸乎心中,言"喜"則過之,言"哀"則未及。"經過理性純化而超乎"喜""哀"之外的這種感情,無疑是哲理化感情。

  賞析:

  蘭亭集序

  王羲之

  永和九年,歲在葵丑,暮春之初,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

  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夫人與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晤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雖取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于所遇,暫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雖化。終期于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懷。故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敘時人。列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后之覽者,亦將有敢于斯文。

  賞析:通達幽遠的生命放歌

  ——讀《蘭亭集序》

  《蘭亭集序》歷來被譽為書、文兼美的藝術珍品。作者一掃風靡流行的駢偶時尚,以清新自然的散體筆法記述了那次在中國文化史上著名的雅集盛會;并觸景生情,臨境興嘆;將自己對生命的熱愛與眷戀,對人生價值的感悟與自然真諦的追問,坦誠且酣暢地傾訴于人性覺醒的啟示錄中。一千六百多年后的今天,我們重讀這篇佳作,仍然真切地感受到這一曲生命之歌的巨大魅力。

  這篇文章的記敘成份只有短短三行文字,其中還包括這一段細膩精巧的景物描寫。自“俯觀宇宙之大”句后,都是亦情亦理的`論說感嘆。由于語言淺顯曉暢,其表層文似無疑礙,但要深諳其底蘊,則必須了解當時的歷史文化背景和作者本人的生活經歷、精神個性。關于作者所處的社會背景,前輩學者宗白華先生的評說似可代表學術界之公論:

  漢末魏晉六朝是中國政治上最混亂、社會上最痛苦的時代然而卻是精神史上極自由、極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濃于熱情的一個時代。

  由于政治腐朽而導致的嚴重內亂,西晉王朝存在僅三十多年就迅速崩潰。北方少數民族的大舉入侵使士族地主階級同普通民眾一樣,在戰火烽煙中經歷了慘痛的生離死別、顛沛流

  亡、國破家亡。東晉王朝所提供的相對穩當的生存環境,使他們有機會在噩夢般的回憶中,細細品味那可怕的歷史災變和人生苦難。為了尋求慰籍、解脫以至麻醉,玄學與清談之風在士人中長期流行。這其中自然會生發出對人生苦難、生命意義、生活理想的深刻思索與大膽探求,進而形成富有時代特征的社會思潮與文化氛圍,孕育出象王羲之那樣以超邁、曠達甚至叛逆的精神姿態,勇敢追求個體人格自由與心靈解放的“魏晉名士”。

  王羲之雖出身與士族名門,但并不熱衷于仕途經濟。他為人風流倜儻、才華橫溢、狂放不羈。那段“東床坦腹”的傳說,那泰山般屹立在書法史上的“書圣”地位,活靈活現再現出他的性情、才華和精神個性。在這篇文章中,最值得關注的是他對人生價值的肯定,對生活理想的探求。“天朗氣清,惠風和暢”的春日,四十多位名士會聚在"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的“清流激湍”之上,修禊嬉游、流觴賦詩、暢敘幽情,真可謂“良辰美景、賞心樂事”。正是在這種特定的自然環境、人群環境中,作者懷著由衷的欣喜與陶醉道出了自己理想的生活境界:

  “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或取諸懷抱,晤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欣于所遇,暫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

  在這里,我們不難體會:浩浩茫茫的天宇、林林總總的萬物所引發的不僅僅是作者驚異、歡快,而且也激活了作者的思考與聯想。能夠聽到、看到這無窮且神秘的宇宙,這繁盛且生機勃勃的世界,為什么"信可樂也"?當然因為這種感覺提供了主體生命存在的確證。作者大概不曾得到這一結論,但他的確感受到了生命的美妙與珍貴。于是他進一步抒發了自己的人生理想:真摯坦誠地與朋友交游;擺脫物欲世情的束縛,追求心靈的解放、精神的自由;超逸生活的常軌,忘卻生老病死的壓迫,在"快然自足"的心靈狀態中盡情地享受生命。

  孔夫子曾經說過,不知生,焉知死。其實反之亦然:生之疑慮釋于死之洞徹,生之快樂始于死之通達。王羲之對生命的珍視,對精神自由的追求,同樣來自于對死亡的超越。他也為“修短隨化,終其于盡”深感痛惜。但是,這不能被誤解為消極頹廢的悲觀情緒。正因為勇敢地直面自然規律,他才會認同“生死亦大矣”的古訓,發出“豈不痛哉”的長嘆;才會斥責莊子“一生死”、“齊彭殤”的荒誕,文中散發出來的哲學意識卻不難感悟。

  賞析:荷塘月色

  朱自清

  這幾天心里頗不安靜。今晚在院子里坐著乘涼,忽然想起日日走過的荷塘,在這滿月的光里,總該另有一番樣子吧。月亮漸漸地升高了,墻外馬路上孩子們的歡笑,已經聽不見了;妻在屋里拍著潤兒,迷迷糊糊地哼著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帶上門出去。

  沿著荷塘,是一條曲折的小煤屑路。這是一條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長著許多樹,蓊蓊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楊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樹。沒有月光的晚上,這路上陰森森的,有些怕人世間。今晚卻很好,雖然月光也還是淡淡的。路上只我一個人踱著。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個世界里。我愛熱鬧,也愛冷靜;愛群居,也愛獨處。像今晚上,一個人在這蒼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覺是個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說的話,現在都可不理。這是獨處的妙處;我且受到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的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這時候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像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

【散文的鑒賞】相關文章:

散文鑒賞12-16

散文鑒賞方法12-06

朦朧散文鑒賞06-12

涅槃散文鑒賞05-23

生活經典散文鑒賞04-22

父愛-散文鑒賞06-01

水井散文鑒賞12-02

郭沫若散文鑒賞10-11

梁實秋散文鑒賞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