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教育的人生哲理散文
篇一:教育的意義
什么是教育呢?"教育"一詞來源于拉丁語educare,意思是"引出"。對教育的定義,各位學者認識不同。
孔子:"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
馬克思、恩格斯:教育是促進"個人的獨創的自由發展。"
康德:教育是由個體自我設計、自我選擇、自我構建、自我評論的過程,是自我能力的發展,它體現著社會意志和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平等自由地、審慎嚴肅地共同探究的機理,不是"指令",不是"替代",更不是讓繭中的幼蝶曲意迎合或違心屈從。
盧梭:教育是培養"既能行動又有思想的人。"
蒙臺梭利:"教育就是激發生命,充實生命,協助孩子們用自己的力量生存下去。并幫助他們發展這種精神。"
陶行知:教育是依據生活、為了生活的"生活教育",培養有行動能力、思考能力和創造力的人。
魯迅:"教育是要立人。"兒童的教育主要是理解、指導和解放。
蔡元培:"教育是幫助被教育的人給他能發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類文化上能盡一分子的責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種特別器具。"
黃全愈:教育"重要的不是往車上裝貨,而是向油箱注油。"
秦文君:"教育應是一扇門,推開它,滿是陽光和鮮花,它能給小孩帶來自信、快樂。"
斯普朗格:"教育的核心是人格心靈的喚醒。"
加里寧:"教育不僅是科學事業,而且是藝術事業。"
哈沃德。伽德訥:"什么叫教育?教育是讓孩子體驗發現世界是怎樣一回事,教育者自己在其中可以起到什么作用。"
雅斯貝爾斯:"教育是人的靈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識的堆積。"
亞米契斯:教育是"愛的教育"。
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的教育研究報告說:教育是"保證人人享有他們為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和盡可能牢牢掌握自己的命運而需要的思想、判斷、感情和想像方面的自由。"
在權威性的《辭海》中這樣寫道:所謂教育,廣義指以影響人身心發展為直接目的的社會活動。狹義指由專職人員和專門機構進行的學校教育。教育是作為個體的人與社會發展必不可少的手段,受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制約,也對社會整體及其諸多方面產生影響。教育還受制于個體的身心發展規律。社會主義社會的教育是建設社會主義和促進個人全面發展強有力的工具。
不論是教育家的闡釋還是辭書的定義,教育的核心內容沒有變,那就是以人為本,處處為了人的發展為了人自身素養的提高,為了人類社會的進步和文明。通過對新課標的解讀,結合以上種種對教育的釋義和個人的理解,我們不難發現,教育是一項塑造人的藝術工程,它不僅僅是單純的書本知識的識記,更重要的是對受教育者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要開發的是他們安全生存的本能,培養他們抵御和克服不利于生命發展的各種因素的能力。對于這些能力的培養和開發遠不是通過書本和當頭棒喝能完成的,他需要我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從點滴做起,從小處做起用自己美好的人格來感染、熏陶身邊的學生給他們的生活帶來快樂和自信,給他們的學習和自我成長營造一個積極上進的環境,而不是看、守、填和耳提面命。
受教育者好比是種子,只有教育者給他們提供適宜的土壤、水分、溫度,他們才會發芽才會健康成長。周末觀看了電影《馮志遠》我才更加確信"把簡單的事情做好了就是不簡單,把平凡的事情做好了就是不平凡"這句話的意義,才真正體會到作為一個教育者應該做些什么。馮志遠從繁華的上海大都市來到黃沙飛舞的寧夏一呆就是四十年,在生活最困難的時候是他幫助孩子們度過了生活中的艱難,即使眼病百般折磨他依然堅持為孩子們上好每一堂課,他關心每一位孩子的生活,不讓每一個孩子失去上學的機會,他沒有學者、專家型教師的名分,沒有骨干教師、教學能手的稱號,他就像原野上的不知名的小草默默地給大地增添著綠色,可是他卻得到了學生、同事的愛戴和尊敬,這是為什么呢?原因很簡單,那就是他凡事都能以身作則,身體力行,即使別人看來很細小的事情在他這里都是值得用心去做好的。幾十年如一日,他以一顆平常心面對身邊的一切,盡己做能地履行著一個教育工作者的職責,他留給孩子的不僅僅是知識,更重要的是他給孩子們留可貴精神財富。他就是我們教育事業的活標本,他向我們證明了教育的意義。
作為教育工作者,弄清楚教育的意義這個問題,對于認清教育的本質、明確自己的職能和職責,找準前進的方向是大有好處的。細節決定成敗,平凡成就偉大。只有認真做好身邊的每一件事,關愛身邊的每一個孩子,在給他們知識的同時給他們快樂和自信,這樣才能做好自己干好教育。
篇二:教育
在干活時,都要孩子幫忙。他說為什么總是叫我,你自己不行嗎?我說:我希望你能習慣,別人需要你時,你就去快樂地幫助他。
也許你的幫助不是刻意的,或者在你看來是微不足道的,但對需要幫助的人來說,那是刻骨銘心,感激不盡的。
或許你幫助人,人家沒有謝意,但別的人會尊敬、贊美你。
再或許沒人在意,或心懷惡意,但在自己的內心里,那是一份愜意。
愜意是什么感覺?那是無水的洗浴,讓人渾身上下洋溢快意。
但是絕對不能帶著情緒,要主動地做。
快樂是一種釋放。人有很多的愛意,不釋放就被扭曲,更抑制了愛的再生和增長。
那愜意是靈與肉的會意,人與自己心靈難得的相逢。
如果受到不公也不必委屈,宗教講,那是為自己積的善事;政治說,為世界出了一份力;我說,那是一個人存在的意義。你想想,一個人整理自己的回憶,往事中能剩下的僅僅是人家助己或自己助人的努力。比如父母的撫養,朋友間的情意,親戚送來的溫暖,不相識的人一點兒慰藉,還有懊悔,點點滴滴。懊悔什么,自己沒能很好幫助人家......
篇三:教育感想
做教師接近二十年了,由以前的懵懵懂懂的、有一股沖勁、一心想當個好老師的新手,變成了現在的冷靜看待孩子、理性看教育的老手。最近看了許多有關教育的書籍,拿中國的教育方式和美日英法等國的教育相比較,感覺愈來愈覺著看不透中國的教育了。我不是盲目的崇洋媚外,說他們的`教育方式比我們先進,比我們好的多;但是從人的發展來說,確實他們的教育模式比我們更體現出對人的尊敬,特別是他們的可持續發展,處理問題的方式。更能體現出更好的人文價值。舉幾個例子:媽媽對于孩子的教育方式,從孩子3歲開始自己穿衣,自己吃飯,當孩子任性的時候,對于孩子做必要的懲罰,決不手軟,直到孩子認識到自己錯誤為止。孩子不吃飯說明不餓,餓上半天讓他嘗試挨餓的滋味;和其他孩子沖突時,自己去處理自己做的事。從這點上中國的家人應向美國的父母學習,溺愛孩子,嬌慣孩子的后果就是孩子長大后對于父母的冷漠和無情。
本人教小學,親眼目睹了小學生的壓力、無奈和可憐,且不說那每周都必須上排的滿滿的課,單單就每天多得數不清的課后作業,就能抹殺孩子們的天真童趣和對于生活的感悟,每天埋頭于題海中,只是為了那點可憐的分數。缺乏對生活的體驗、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人際間的情感體驗,這樣長大的孩子有獨立的人格和獨立的思考嗎?反觀美日的教育和我們正好相反,在五年級之前,沒有家庭作業,教師布置作業,家長會質問教師:布置這么多作業,我們的孩子沒有玩的時間。直接讓教師啞口無言。即使以后有了作業,他們的作業和我們的作業也不一樣:我們重視的是知識的溫習;他們強調的是收集資料,自己總結的能力,在不好收集的情況下與他人合作的能力。我們給我們的孩子洗衣服、幫孩子做一切事情,目的是讓孩子能有給多點時間去學習;外國的孩子不光自己處理自己的事情,還每個學期都抽出時間去做義工,去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做個對比的話,讓中國的高中畢業生和美國的畢業生同時在一個陌生的城市里生活,誰能夠活下去?誰能活的更好?結果不言而喻。
中國的許多有識之士早就看出了中國教育的弊端,倡導教育的改革,只可惜中國的教育卻逃避不了歷史的延續,高考就是延續的八股文的一種變形。不改革高考,中國的教育就逃脫不了圍繞分數來衡量人的尺度;教育的改革只能是空談。
【有關教育的人生哲理散文】相關文章:
人生哲理的情感散文隨筆08-03
有關花的散文02-06
有關雨的散文01-24
有關林清玄的散文10-30
有關徐志摩的散文10-22
有關寫人生哲理的作文08-24
有關母愛贊歌的散文02-14
有關星空的文章散文01-30
有關大竹林的散文12-02
有關生活的主題散文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