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重陽節的散文(精選15篇)
在學習、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的會接觸到散文吧?散文分為敘事散文、抒情散文、哲理散文。你知道怎么才能寫好散文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關于重陽節的散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重陽節的散文 篇1
佳節重陽剛過,心里還惦念著什么。重陽歷史淵遠,蘊意豐沛,古人也是奇怪,一個個本該閑適享樂的日子偏偏傷情傷懷,重陽也不例外。“佳節又重陽,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沒了出游賞景的情趣,多了一番斷腸的凄涼牽掛;“強插黃花三兩枝,還圖一醉浸愁眉。半床斜月醉醒后,惆悵多于未醉時”缺了“更待菊黃家釀熟,與君一醉一陶然”的縱情,滿了愁腸百結的旅夜情懷;“遙遠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失了縱目眺望的宏闊,有了充溢恣肆的情愫。但毛爺爺“歲歲重陽,今又重陽。戰地黃花分外香”的豪情萬丈是一個特例。九月初九,無論如何,都脫不了登高的干系。今年重陽因是周五而錯失感受古人習俗的機緣,但錯失有時未嘗不是一種美麗。重陽后第二天攜妻兒登臨龍山,領略著別一番意趣。
錯失重陽登高的美麗在于心靈的輕盈,不必緊繃心弦惦記重陽,不必在乎菊蕊暗香盈袖,不必忍受酒氣充鼻綿絕,以一種平和自然的心態行事,正如我所登的龍山,我并不熟稔它的掌故,以免讓自己擔著太重的歷史文化負壓。它在我看來只是平常的一座山,由“土、石形成的高聳的部分”,而它一路的景致也是平常至極,猶如山里村民日夜跋涉的回家路一般,如此平靜寧謐。但我還是有必要敘述我路上的感受。路上行人三三兩兩,或來或往,與我們擦肩而過。兒子五歲,欣喜于爬向高處的石階,雀躍在通往山頂曲折蜿蜒的道上。路兩邊多荊棘灌木,密密匝匝,綠意仍舊耀眼在秋光里。素淡的無名小花昭示著生命的存在。路不陡,登山比爬山更確切,人工的鋪砌讓爬的姿勢停留在荒涼的深山密林里。路上撒滿了兒子清脆的笑語。不經意的回望攝入心底的是鱗次櫛比的高樓。路不長也不短,山腰有一小亭,稍憩片刻,晨風暖日,綠樹薄云,秋天標準的背景,拈一支枯草,哼幾句心情,跟兒子嬉戲,用相機攝下歡笑的片刻。一切正在不知不絕中演繹,一切與重陽無關,一切似乎與龍山無關,任何的文化與厚重在錯失與忽略中消遁失重,心情的內存無比寬余。
登山的人大抵把目標總鎖定高聳的頂點,那是征服的峰頂,可以敞開襟懷盡情吶喊,四方風景盡收心底。壯哉,當你把山踏在腳下。然而我以為登山不必求至頂。登山而不能達頂者情況有二,一是現實無奈,或因不識去路,徘徊迂回;或因無路可走,荊棘叢生;或是體力不夠,前程可望,心余力竭;或是同伴打退堂鼓,同舟共濟共回;或是登臨隨意,折回無憾;其次,卻是興之所至,興盡而返。登臨是一種歷練,一種體悟,征程過半,興致蓬勃,內心噴薄的情感被激發,再沖頂也不過如此。此種情趣如居山陰之王子猷,“夜大雪,眠覺,開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詠左思《招隱詩》。忽憶戴安道,時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經宿方至,造門不前而返。人問其故,王曰:‘吾本乘興而行,興盡而返,何必見戴?’”這是一種瀟灑脫俗。興致的催動可以讓人匪夷所思,張岱雪夜湖心亭的癡舉讓人咋舌,一痕長堤,一點湖亭,一芥小舟,兩三粒人詮釋著興致。秉承古人興致者總有幾個迂腐書生,搖首晃耳,在路上吟詠詩句,和清風融日,不亦快哉。然此類人少矣。而我們也只到半山腰戛然而止,緣于第一次登臨,前路遠近未卜,更是兒子撒嬌要我馱行,不登也罷,興隨情終。
重陽節的散文 篇2
今天是重陽節,外婆卻住進了醫院。
昨晚我帶著全家去看望了住在中心醫院的外婆,她躺在床上,氣色很是不好。我疑惑這是早些日子看到的外婆嗎?聽到我們到來,她掙扎著要起來,我扶著她,生怕她會倒下去。我詢問著情況,因為胸口有一根血管堵塞,呼吸困難,胸痛。問她是否要喝我帶過來的雞湯,她搖頭。她渾身是管子,大口喘著粗氣但仍和我說著話:“我不想住醫院,到處是管子渾身不舒服,我反正也活到八十了,死就死了,怕什么?可是你舅舅他們一定要我住到這來。我不來他就抱,唉!這把年紀還要他抱也不象話呀!……”我安慰著,要她安心養病。她仍斷斷續續說著,“這醫院害人咧!”母親接著她的話,講醫院不是害人,是救人。我依偎著母親,母親扶著外婆,有母親在就等于有人疼呀!
因為兒子還要做作業,就趕著時間回家了。我拿了點錢給外婆,她使勁地推著。后來竟生氣地睡下,別過腦袋不看我了,我便悄悄讓母親替她收著。回家的路上,我和老公說起了早些日子做的那個夢,但愿不是真的。然后我想起了他的奶奶,他的外公,我的外公,爺爺,一個個老者,漸漸逝去,不免傷感。
外公走時,我帶著一歲多的孩子趕了回去。他當時躺在床上,只剩一口痰在喉嚨里來回吞吐著,整個房間只有系在床上的那個鈴鐺隨著他的呼吸搖晃著。我輕聲的喚了聲“外公”,他微閉的眼睛動了一下,沒有出聲只當是回應了。記得晚上我和幾個舅舅坐在他的床邊打紙牌,剛過二局,我突然心一沉,把牌一丟就跑了出去,大叫:“外公不行了!”然后只聽見里面的人開始哭泣。然后狂風大作,把門和窗刮得很響,我站在一邊看著他們開始跪著燒錢紙,撕線,抽泣……據母親講外公走之前是冥冥中給我捎了信的,外公那樣的好好先生到了那邊也應當是做神仙了。直到現在我都不能忘懷在我出嫁的當晚,得了老年性癡呆的外公竟然踩著泥深一腳淺一腳的在凌晨二點就來我娘家門前等候的情景。
外公走了不久,就是爺爺了。
爺爺是上山撿柴火時摔了,然后腦溢血。趕回家時,他已如外公一樣在床上只存一息了。剛睡到半晚,叔叔說是爺爺走了。我飛快地披上衣服,跑了過去。奶奶說早幾日,爺爺還說要來湘潭看我,興許是對我心愿未了,一時之間我哭得很是厲害,雖然爺爺一家小時并沒有給過我一絲溫暖的回憶。我總記得小時候,因為自己父親的不長進,爺爺也沒有把我和弟弟當孫子看待過,每當吃飯時,他總會狠狠的喝斥著我們回自己的家,然后長大后,我也會恨爺爺的偏心眼很少與他親近。可是他走了,我真的哭得很是傷心,沒有誰會明白一個曾經倔強的孫女會哭得如此重,因為恩怨,因為血濃于水,因為一切都來不及了……
想到這,總會有眼淚溢出。于是我開始每年給孤單的奶奶過生,每回到鄉下,都要去看望自家的老人們。
這個重陽節,我想起了念親恩。往后日日,都要記得念親恩!
重陽節的散文 篇3
國慶節的第二天就是重陽節,又稱敬老節。相比昨日歡度國慶的鞭炮齊鳴,彩旗飛舞,重陽節更顯出一種蕭瑟的氣氛來,人們要么登高,要么吃重陽糕,要么遍插茱萸,更有甚者直接便回到了老家與親人團聚,何人還在乎這點凄清。
然而我家則不同。之前團支部發下通知來說每個學生都要為父母洗腳,并且還要拍照寫心得。為父母洗腳的差使似乎歷史很是久遠,自小學便聽說了這樣弘揚孝道的方法,大概都是受了尤浩然那條著名的公益廣告的影響。現在發生在自己身上,除了自嘲,就是不屑:難道如今的風氣是區區一次洗腳的經歷就可以改變的嗎?
九月三十號晚上,我就把這件事告訴了父親。我和他關系并不很親密,因此在提及時也選了一種不卑不亢的態度,他先是愣了愣,然后笑起來,說你還是給你媽媽洗吧,我生怕把腳伸出來時熏到你們。我不置可否。洗腳——無論為了誰都沒有多大區別。
只是我分明見到了父親眼中那道一閃而過的光。
那天晚上,倒水,拖鞋,洗腳,拍照,一氣呵成。我不斷地笑,從許多小事中找尋著笑點,僅僅是為了掩蓋心中的尷尬。我慢慢地擦著,聽著那咔擦聲,仿佛在撫摸一座落滿灰塵的雕像。父親也在笑,笑得像個彌勒,笑得像個孩子。
水濺了一地。
終于結束了,我帶著余留下的笑意,最后為父親倒去那盆水。盆磕到了水池邊緣,又濺出幾點。我終于顫抖著觸上那平靜的水面,又迅速地縮回,一層漣漪蕩起,沾濕了一地情。
水很燙。沒有白氣。但真的很燙。燙得灼心。
我似乎懂了什么。重陽節……這原就不是給子女們過的節日,所謂洗腳,也本就不是為了讓正處于叛逆期的子女們痛哭流涕洗心革面回頭是岸的工具,這純粹就是一次為了飽經滄桑的父母們精心排演的舞臺劇,讓他們第一次品嘗來自子女的成長的碩果,讓他們充滿希望,相信未來會更好,從而堅持堅持堅持。
即使今后子女的回歸帶來的落差會將他們壓垮,即使明知這僅僅是一抹強顏的虛假的歡笑,但至少,已然收獲過。
父親心中的淚終于淌下來了。
重陽節的散文 篇4
金風送爽,秋陽宜人。九月初九是我國傳統的重陽節。它為何叫重陽節呢?因為我國古代對數字的稱謂頗有講究:一、三、五、七、九等奇數稱陽數;二、四、六、八、十等偶數叫陰數。九月初九,兩九相重,故稱為“重九”。日月并陽,兩陽相重,故名重陽。
重陽節人們要登高望遠,所以又叫登高節。重陽登高究竟因何而起?對此,人們歷來說法不一。不過“桓景避難”之說比較普遍:東漢時,汝南人桓景拜仙人費長房為師。費長房對桓景說:九月初九你家中有大災,應該馬上離家,讓全家作絳囊盛茱萸系在手臂上,登上高山飲菊花酒,災禍可消除。”桓景全照師父的話去做了,舉家登山,果然平安無事。傍晚回家,卻見雞犬牛羊都死了。此后,人們每到九月初幾就登高,野宴,佩戴茱萸,飲菊花酒,以求免災呈祥,歷代相沿,逐成節日風俗。
古人的重陽登高既反映了人們消災避禍的美好愿望,又蒙上了一層迷信色彩。但現代卻給它賦予了具有時代氣息的嶄新意義。秋高氣爽,有人遠足旅行,飽覽風光,寄滿腔熱情于山水;有人參觀菊花展會,抒節日愉悅之情于詩畫;還有人去戶外活動筋骨,調整心態,融健身、休閑于一體。
重陽節又叫老人節。古人對數字“九”很重視,把它當作“天長地久”的象征。在這一天人們要給老人贈送糕點,因“糕”、“高”諧音,體現對老人高壽的慶賀,也是祝福他們活得更長久的意思。從晉魏時期開始,我國就有將重陽糕和菊花獻給老人的傳統。現代社會的重陽節,各級老年協會都要給老人發放慰問金,并組織他們參加歌詠、舞蹈、書畫等有益身心的慶賀活動,讓老人們老有所樂,真正分享和諧社會帶來的祥和與溫暖。
重陽節的散文 篇5
記得讀小學的時候老師就教了我們唐代大詩人王維的名作《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每逢重陽節的時候這首詩就在我心頭蕩漾,我與重陽節有不舍的情緣,我喜歡這個季節,更喜歡這個日子,每年的九月九日是所有老人的節日,也是我母親的生日,當我在祝愿所有老人晚年幸福安康的時候,我總會把最虔誠最炙熱的祝福送給自己的母親。
母親在世的時候,每年的重陽節我都會放下手中所有的事,帶著女兒,坐上班車享受著醉了的秋色回到母親的身邊,陪母親一起度過她的生日。歲月的刀痕在她臉上刻了一個又一個的深深皺紋,歷經滄桑的面孔是那么的慈愛,母親高興的給我做著各種好吃的,我和女兒一起享受著這來自母愛的勞動成果,晚上我們睡在熱乎乎的炕頭和母親拉家常,直到月亮爬上枝頭張望,我們才迷迷糊糊的進入夢鄉,每年的這個日子是我最高興的日子,也是母親最開心的日子,我們在家陪伴母親三天才離開。
許多年來,母親從不讓我們為她舉辦生日宴會,她說,她的生日是祖母的苦難日,辛苦的是祖母,她生日這天要為祖母祈福,雖然母親從沒享受過生日宴,但母親生日這天一直是幸福的,因為有我們的陪伴,她很知足。
母親去世整八年了,在這八年里,每逢重陽節莫大的失落涌上心頭,回到老家,人去樓空,一切都照舊,母親的音容笑貌依舊在耳邊回蕩,?只是多了無盡的荒涼和冷清,眼睛酸酸的,思母情結涌上心頭。
一年一度的重陽節又到了,?在我心里讓我倍感幸福美好的重陽節成了永遠美好的回憶,現在的重陽節讓我多了無盡的思念。
我喜歡秋色,秋色是多彩的,有紅葉,?這個季節是母親的生月,我喜歡重陽節,這個日子誕辰了我善良慈愛的母親,母親就像這個季節的紅葉用她的一生帶給了我們健康向上火紅的激情和愛心。在這個秋高氣爽的好日子里我祝愿在天國的母親幸福快樂,我也祝愿所有的老人幸福安康!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你不在我身邊,卻永遠活在我心里。
重陽節的散文 篇6
清晨,北風吹動單薄的衣裙,陣陣寒意直入骨里。已是深秋,重陽將至。重陽登高?在這座臨江臨海的城市里,高樓林立,見不到山,縱橫的河流里流淌著時而黃時而綠的水。
故鄉有山,其實稱丘陵更為合適,自西向東由丘陵過渡到平原。
上次回故鄉是去年冬天,短暫的停留,離開太久,記憶中多是童年時的印象。下了長途汽車,車站周圍還是舊時模樣,縣城的另一邊在進行舊城改造。弟來接了我,路上車不多,車窗外空曠灰暗的農田向后飛逝。記憶里,這個時候的水田里是滿眼綠色的紅花草,天然的綠肥。路邊的小店還在!這里沒有公交站牌,它就是站牌!靠幾根圓木支撐的簡單木屋,歷經歲月的洗禮,象一個老叟,看著我牙牙學語,看著我上學堂,看著我離鄉,彎著腰,拄著杖,守候在此,盼著我歸來。
車子繼續向前,拐個彎,路兩旁是松林和一人多高的雜草?“這是哪?你要去哪兒?”弟回道:“這不快到家了么?現在退耕還林,地都不種了。”“都不愿意種了?”“也有個別堅持要種的',但旁邊的樹長大了,長高了,也沒法種了。”“噢……”這里,我應該看得見農地里忙于耕種的人兒,看得見我的村莊,看得見綠蔭下一個個的屋頂,可眼前只有一條在松林和雜草中不知通往何處的路。“姐,這不到家了么?”下車,抬頭看,是啊!到家了。
重陽節的散文 篇7
又是重陽節了,我首先想到的還是媽媽,因為曾經每年春節團圓過幸福,最后,她都會送我一次。
其實,也不是什么遠行——當時,單身工作在同省的另一個城市,春節的探親假已滿,該回去上班了。
早晨醒來時,外黑內亮之中,第一眼見著的還是媽媽,雖然六十多歲了,但仍五官端正,短發圍脖,白凈的膚色顯得儀態俊雅。她正坐在我的床沿——這些我原已想到,只是凌晨太早了,她尚不須忙開家務事。我就敲敲媽媽的背,怨她不該起早,因為昨晚講好由我自己去趕早班車的。媽媽立刻轉身向我,臉上的笑容仿佛一陣驅散愁云的春風,她撫摸著我的頭兒,說:“沒事!沒事!”
我不好意思地偎近媽媽。這時,我才發現火爐也拉到了床前,早餐正焐在上面、等著。天還是冷的,所以,她仍未舍得催我起早。面對媽媽無言的關愛,我知道害羞了,趕緊爬起床,一道吃完飯。接著,我拿過媽媽已經幫我收拾好的行裝,正要出門,她卻突然喊住了我:“等一下!”
她遞過來一個拎包,指著里面,說:“雞蛋家中還有,這些都是熟的,上面幾個是鹵蛋,你路上吃;下面幾十個咸的,留帶回去吃,每天兩、三個,現在天冷,不會壞的,可以吃十來天。”
“好……好……”我相顧媽媽滿眼的惜別之情,被動地接過包。她就拉起我的手兒,不知不覺已到了院外,才慢慢地松開。
我又離開媽媽了。
走著,走著……我心中油然升起一種難舍的回望,便轉過頭,發現媽媽還佇立在門口,迎著北風,正投來關愛不停的目光!早晨的殘冷更甚,但我明白,只有將自己尚屬幼稚的身影盡早從她眼中消失,她才會牽掛無依而返回屋里。
于是,我趕緊朝媽媽擺手,且加快了前進的步伐!
——如今,已經二十多年過去,值得安慰的是,我沒讓媽媽失望。而且,“凈境重陽節,仙游萬乘來”,我還愿久久陪她等高、“踏秋”。
重陽節的散文 篇8
明天就是傳統的九九重陽節了。過去總是覺得這個節日離自己很遠,沒想到不經意間,這個節日已然離自己越來越近了。不管心理上是否情愿接受,但這種通常是老人的節日,還是一年一年的接近了,且以后將長期享受并直至生命的終結。
人之生老病死,是一條不容違背和不依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自然法則。所有經歷了父精母血,以及十月懷胎后來到這個世界的人,都注定要走過一條經歷幼年、童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直至離開人世的人生之路,不可能永遠年輕,更不可能長生不老。承認現實、接受現實、坦然面對,也許是我們每個人應該持有的態度!
看到很多上年紀的人,格外注意養生和保養,且也堅持鍛煉不松懈。有時候看著那些白發蒼蒼的老人們,天蒙蒙亮就趕到廣場上,不是舞劍練拳,就是扭秧歌玩個扇子舞什么的,一個個練得大汗淋漓、紅光滿面真的很羨慕。堅持鍛煉確實是延緩生命的好做法,如果能夠堅持不懈,肯定可以使得身體健壯健康。然而,縱觀身邊的人,以及街頭巷角時常看到一些上了年紀的人,為一些小得不能再小的事,輕則惡語相加、怒目而視,重則火氣沖天、暴跳如雷。抑或為了工資待遇、退休生活中的不如意,而怨天尤人、哀聲載道,甚至與子女與鄰居與路人與街販與所有可能激發其憤怒的人爭吵不休。這樣的生活態度和心態,這樣一種在浮躁的心態下,而不能保持恬淡、平靜的心態,即便堅持鍛煉也未必就能延緩生命的終結,因為那些鍛煉后的健身效果,已經被浮躁、暴戾抵消得差不多,甚至完全抵消了,所以,延緩生命的旅程定難實現!
所以,堅持鍛煉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還是保持良好的心態,用坦然和平淡,以及恬淡和大度的心態,對待世間任何是非之事,遇事不要心急浮躁,更不能為一些瑣碎之事大動肝火。心態好了,加之堅持鍛煉,那才真的能夠延年益壽!而良好的心態,更能讓自己的養生之道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畢竟,即便是整日鍛煉不斷、營養充足、飲食有制,卻心如死灰、怨氣橫生、哀天憫人、牢騷滿腹,即便是天天鍛煉也難保自己能阻止個體衰老的速度。所以,保持正確的生活態度和良好的心態,才是上了年紀的人所應該和必須持有的正確態度。且讓歡樂永遠伴隨自己,才能愉快和幸福的生活,俗話說:“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頭”,我們不要去顧及年齡的增長,因為那不是我們所想就可以改變的,如其憂慮年齡的增長和衰老,不如笑口常開,讓自己在歡樂中度過每一天。
我很贊成一句話:生命的長度不能延長,但生命的寬度卻是可以拓展的。如果我們能正視年齡差異,以及身體素質優劣的弱勢,讓自己始終保持青春活潑的心態,用冷靜泰然的心理,對待身邊所發生的任何事,像年輕人那樣朝氣蓬勃去生活,像中年人一樣懷滿腔熱情努力拼搏,那個人的生命肯定會煥發出新的青春,個人生活也會呈現出多色彩的艷麗。所以,如其漠然地等待生命的終結,不如坦然地面對、笑對青春年少的逝去,那樣才能生得瀟灑,走得也瀟灑;如其每天不停地鍛煉,希冀保持健壯的體格,不如在堅持鍛煉中,努力保持良好的心態、青春的心態、快樂的心態,更能讓自己的整個身心永葆青春
在此重陽節來臨之時,偶愿所有的老人們都能淡漠衰老,用一顆孩童般的心態、用一顆火熱沸騰的心、用一種無法抑制的熱情、用一份恬淡從容的態度去生活,那么,我們的生命將會真正煥發出青春,我們的生命歷程也會不斷延伸。當然,我自己也要保持淡然的心態,保持一顆童心,保持一種活潑開朗的心態,好好的生活,呵呵~
重陽節的散文 篇9
農歷九月初九是重陽節,古人認為九是陽數,兩九相重,所以叫重九。兩陽相重,當然叫重陽。
如今的重陽,已被定為老人節,重陽敬老之節,每年至此時,我便會想起遠在異地的父母。大學畢業,一直在異地工作,因為工作的關系,每年重陽節都無法回家,在老人節的日子里一直沒有機會和父母相聚一起,每逢九月九,重陽夜卻難聚首。每逢佳節倍思親,才真的體會到這種思親的味道,相思之情油然而生。
重陽是相思的日子,古人更把重陽相思之苦描寫得淋漓盡致。李清照《醉花蔭·九日》:“薄霧濃云愁永晝,瑞腦銷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這是李清照寫給在外地丈夫趙明誠的,寄給他的一首相思詞。重陽相思生憔悴之愁,那濃濃相思之情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北宋詞人晏幾道有詞寫道:“天邊金掌露成霜,云隨雁字長。綠杯紅袖趁重陽,人情似故鄉。”詞中寫秋天的景色,天氣已漸漸寒冷,大雁已開始南飛。重陽飲酒宴樂之時,不禁懷想故鄉。那種思鄉之情,在作者的筆端自然的流露,溢滿著真情和相思。
重陽節對我來說是相思的節日,兒行千里母擔憂,登高處,我都會看到母親在家一針一線的模樣,她那慈祥的目光一直牽引著遠行的腳步,沒有親人在身邊,遍插茱萸少一人的滋味也是很令人心傷的,已近佳節我又身在異地,能做的只好寄一份相思給親人,一份發自內心的,血脈相連的相思,我相信父母心與我的心是相連的,他們可以感受得到。
相思的重陽節登高,賞菊,醉飲,這些都已經成為了蒼白的文字,在這個相思凝聚的日子里,我唯一要做的就是用心編織好我的相思,寄給我最思念的親人,無論如何,重陽夜我要給父親打個電話,聽一聽父母親的聲音,并讓他們知道兒子就在他們的身邊。
重陽夜,登高處突然傳來了一首歌:“九月九的酒/又是九月九重陽夜難聚首/思鄉的人兒飄流在外頭/又是九月九愁更愁情更憂/回家的打算始終在心頭/走走走走走啊走走到九月九/他鄉沒有烈酒沒有問候/家中才有自由才有九月九/親人和朋友舉起杯倒滿酒/飲盡這鄉愁醉倒在家門口。”聽到這首歌,我突然感覺眼里有淚水涌出,重陽節是相思的,相思的人,在這皓潔的月光中,何時才能圓了心中的夢。
重陽節的散文 篇10
太陽收斂起耀眼的光芒,變成一個金燦燦的光盤,慢慢的要墜下山去了,那萬里無云的天空藍藍的,像一個明凈的天湖。滿天紅霞,好似天女散下一件紅衣裳。漫步在回家的小路上。此刻,老師教導我們的話語縈繞在我的腦海里“要孝敬長輩,做一個懂得感恩的孩子。”
對呀!今天是農歷九月初九,是重陽節,也叫老人節。
想起爺爺那滄桑的面容,斑白的雙鬢,這是無情歲月殘留下來的痕跡呀!平時,爺爺是那么愛我,一直把我視為掌上明珠,捧在手里怕摔著,含在嘴里怕化掉。可是我從來沒有為爺爺做過一件事,我是不是應該感恩爺爺、回報爺爺、孝順爺爺呢?對了,爺爺每晚都有邊喝茶邊看報的習慣,我若是給爺爺泡一杯茶,爺爺該多么開心呀!
晚飯過后,爺爺仍像往常那樣,坐在沙發上看報紙。我連忙跑進廚房,燒了一壺開水,從柜子里取出一個茶杯,放入爺爺最愛喝的大紅袍,再倒入開水沖泡。頓時,一股清香撲鼻而來,好香呀!難怪爺爺這么喜歡喝大紅袍!我小心地端著茶杯,來到爺爺身邊,恭恭敬敬地說:“請您喝茶吧!”爺爺抬起頭,很驚異地看著我:“喲,我孫女兒給我泡茶啦!”我笑著說:“是的,爺爺快喝茶吧!您要再不喝的話,茶就涼了!”爺爺忙放下報紙,接過我手中的茶杯放到嘴邊,瞇起雙眼,深吸了一囗氣“真香呀!香!”爺輕輕地抿了一口,豎起大拇指,嘖嘖稱贊:“好茶!好茶!”說著,爺放下茶杯,捏捏我的小鼻子,眉開眼笑地說“今天,太陽打從西邊出來啦!孫女兒給我泡茶嘍!”“哎呀,爺爺您平時那么疼爰我,我卻沒有為您做過一件事,今天是重陽節,我正想借今天這個機會來孝敬您!”爺爺樂得合不攏嘴,笑的眼睛都瞇成了一條線,我的心里也美滋滋的,有種說不出來的舒爽勁兒。
窗外,風輕輕地搖動樹枝,葉兒輕輕呢喃,在風中優美的舞蹈,沙沙沙~~仿佛一串愛的奏鳴曲,奏出生命中最和諧,最美妙的華章。
重陽節的散文 篇11
秋高氣爽,艷陽高照,每逢每年這時,便是又到重陽了。重陽節,又名“老人節”。古人在重陽節登高望遠之時,總會賦詩一首:“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人逢佳節倍思親,團圓,敬老,便也是重陽節的習俗。
光陰荏苒,歲月如梭,昔日風華正茂的青年人也成為了年過半百的老人。爺爺奶奶年輕時的模樣,也都已經過去了,今天這個難得的機會,總要為他們做些什么。我還沒能力給爺爺奶奶添置大件,沒能力做頂天立地的大事。但總要盡我所能的為他們在這秋風瑟瑟的季節添一件暖衣,做一頓飯,陪他們說說話,聊聊天。
一場秋雨一場寒,今天上午卻出現了難得的好天氣,日光照耀在身上暖暖的,我陪爺爺奶奶坐在家門口的石桌上喝茶,聊天。爺爺奶奶給我講爸爸小時候的事,說爸爸像我這么大的時候,喜歡踢足球,喜歡到處跑,喜歡和同學打來打去,還問我記不記得自己小時候的事,記不記得爺爺帶我去爬山,滿山上轉悠的事;記不記得爺爺養過的陪我長大的那條小狗;記不記得山上桃樹開了的時候。我喜歡讓爺爺背著我摘桃花枝!是啊,那時候,爺爺還沒有生病,爺爺還背的動我。過了這么久,我長大了,再也不能在爺爺的背上看漫山遍野的花花草草了。
晚飯過后,爺爺來問我智能手機的問題。他說在許多地方要用健康碼,他還是不懂不會,說小孩子,擺弄起手機來,也靈活。姑姑已經教過爺爺許多次了,爺爺只能搖頭苦笑:“哎,我歲數大了,也記不住”!爺爺奶奶他們好像跟不上這個世界的腳步了,可是他們當年也是一個個意氣風發的少年,也有自己的青蔥歲月!
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年,他們想要融入我們很困難,那何不,讓爺爺奶奶在關心的日常問候和笑臉里感受到溫暖,感受到愛呢?我想著,也是這樣做著!愿我們的父輩們兒孫繞膝坐!幸福滿堂彩!
重陽節的散文 篇12
農歷九月初九,兩個九十重,稱為“重九十”。而且因為在中國古代,六是陰數,九是陽數,所以重九被稱為“重陽”。
重陽節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漢初。據說在皇宮里,每年的9月9日,你要戴上山茱萸,吃松餌,喝菊花酒,才能活得更久;漢高祖劉邦的妻子齊夫人被殺害后,宮女賈某也被逐出宮外,這一習俗也傳入民間。
在古代民間,有在那一天攀登的習俗,所以重陽節也被稱為“攀登節”。相傳這種習俗始于東漢。唐代登山詩很多,大多是寫重陽節的習俗。杜甫《七律《登高》是一篇關于爬重陽的名篇。你去哪里沒有統一的規定,但你通常會去爬山和爬塔。還有吃“重陽糕”的習俗。精致的重陽糕要做成九層,像寶塔一樣,上面有兩只小羊,這樣才符合重陽的意思。有些人還在重陽糕上放一面紅色的小紙旗,點燃蠟燭
至于重陽節插吳茱萸的習俗,在唐代很常見。古人認為重陽節插山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者戴在手臂上,或者當香囊戴在里面,插在頭上。大部分是女人和小孩穿的,有的地方男人也穿。晉朝葛洪《西經雜記》記載重陽節是獻給吳茱萸的。詩人王維留下了一首流傳千古的詩:一個人在異鄉的陌生人,每逢佳節,思念親人。想到兄弟們的身體被高高地用木板封起來,還會因為不到我而有一絲遺憾。
重陽節除了穿吳茱萸,還插菊花。這在盛行千古的唐朝已經是這樣了。清朝時,北京重陽節的習俗是把菊花的枝葉貼在門窗上,以“掀兇穢,招財進寶”,這是摘菊花頭習俗的一種變化。到了宋代,還有五顏六色的花,被切成吳茱萸和菊花,作為禮物佩戴。
在重陽節,我們也賞菊,喝菊花酒,這源于陶淵明。陶淵明以隱逸、詩酒、愛菊著稱。后人有重陽賞菊的習俗。古時候文人為了更接近陶淵明,往往把賞菊和宴飲結合起來。北宋都城開封,重陽賞菊十分盛行,當時菊花種類繁多。清朝以后賞菊習俗特別興盛,不限于九月九日,但重陽節前后仍是最興盛的。
重陽節的散文 篇13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重陽節。爸爸媽媽特別重視這個敬老節。我們選了奶奶喜歡吃的壓面和水果,去看望她。奶奶看到我們,皺紋像秋天的菊花一樣蔓延。她深情地拉著我的手說:“好幾天沒見了,長高了很多。”可能在老人眼里,我一直在變!
“奶奶,今天是重陽節。我要量量你的血壓。”我一見到奶奶,就迫不及待地想告訴她。奶奶笑著打開袖子,我小心翼翼地把臂章繞在奶奶的胳膊上,兩個手指之間留了個空隙,然后把臂章貼上去。我按下了血壓儀的“開始”按鈕,聽到“嗶”的一聲后,我開始捏壓球。
奶奶說“緊了緊了”,聽到“嘀嗒”一聲,我就不捏壓球了。電子顯示屏神奇地顯示一系列數字:129、81和62。“奶奶,這次你血壓正常,升129,降81,心跳62。”我用剛學的醫學知識跟奶奶解釋,奶奶高興地說:“我孫子好厲害,能量血壓。”聽了奶奶的夸獎,心里很高興。
我變強了!“奶奶,我想揍你一頓。我們去曬太陽吧。”奶奶合作地坐在陽光下。我拿起小拳頭打了幾下。我問奶奶是輕還是重要。奶奶很舒服地說:“這個很舒服。”于是我用小拳頭把它打得左、右、東、西,把我奶奶的背打得滿地找牙,雖然我奶奶讓我多次停止打它。能輕輕拍打奶奶搖搖晃晃的背,拍打她陶醉的笑容,不是我的幸福。
打完背,給奶奶剪指甲:雖然奶奶說昨天剛剪的,但是因為眼睛白內障看不清,所以指甲剪的很粗。于是,我用剪刀小心翼翼地修剪我參差不齊的指甲。奶奶滿意地說:“嗯,好多了,別扎手了!”奶奶的指甲又厚又硬,我得努力把幾處剪平。看著奶奶粗糙的手上青筋,不禁看到奶奶在干農活,做家務,還有小時候她背著我玩的那一幕.我盯著外婆,溫柔地告訴自己:“以后我會經常給外婆搓背剪指甲。”
今年的重陽節真的很難忘。通過自己的工作,給外婆送去了一份孝心,自己也獲得了一份幸福。
重陽節的散文 篇14
重陽節已經過去了,但關于它的一條新聞仍然發人深省。重陽日,解放日報記者隨機進行了一次街頭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受訪的年輕人大多不知道是重陽節,也有知道的,但不知道重陽節與尊老的關系。
重陽節在當代青年心目中的淡化,反映了傳統文化對年輕一代的影響力在下降。年輕人可以用學習壓力大、工作競爭激烈等客觀因素來解釋他們的遺忘,但另一個不可避免的事實是,在傳統節日被遺忘的同時,西方節日在許多年輕人中享有無限風光。現在西方很多年輕人都熱衷于情人節,但是對中國傳統的情人節并不在意。
事實上,中國大多數傳統節日都是傳統文化的積累形式,是傳統倫理和價值觀的具體體現形式。但是很多年輕人不知道為什么要在重陽節登高賞菊,也無法理解敬老的倫理內涵。在這次調查中,90%的年輕人知道父母的生日,但從未想過在重陽節給父母送上祝福。這種名義上對重陽節的理解,只不過反映了傳統倫理在很多年輕人觀念中的弱化。
當然,這種弱化需要辯證看待。對于傳統文化中的糟粕,這種弱化無疑是有益的。但是對于那些喜歡“老了,老了,老了;年少輕狂,以及“年輕人”、“窮而不諂媚,富而不驕”等優秀的東西,這種弱化是不應該的。因為正是后者所孕育的倫理規范和價值觀念,成為現代人格建構的重要力量之一。
在重陽節逐漸被一些年輕人遺忘的背后,我們看到的是傳統文化和教育的脆弱。幸運的是,這種冷漠引起了社會的關注。目前,北京市25所中小學已將閱讀四書五經的部分內容納入課程設置。據估計,全國已有100萬兒童開始將閱讀古詩和散文作為日常學習的必修課。
我覺得重要的不是孩子背了多少古詩詞,而是讓他們更多的了解祖國的優秀文化遺產,真正成為這種優秀文化培育中“知書達理,重禮重義”的頂梁柱人才。
重陽節的散文 篇15
農歷九月初九,兩個九十重,稱為“重九十”。而且因為在中國古代,六是陰數,九是陽數,所以重九被稱為“重陽”。
重陽節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漢初。據說在皇宮里,每年的9月9日,你要戴上山茱萸,吃松餌,喝菊花酒,才能活得更久;漢高祖劉邦的妻子齊夫人被殺害后,宮女賈某也被逐出宮外,這一習俗也傳入民間。
在古代民間,有在那一天攀登的習俗,所以重陽節也被稱為“攀登節”。相傳這種習俗始于東漢。唐代登山詩很多,大多是寫重陽節的習俗。杜甫《七律《登高》是一篇關于爬重陽的名篇。你去哪里沒有統一的規定,但你通常會去爬山和爬塔。還有吃“重陽糕”的習俗。精致的重陽糕要做成九層,像寶塔一樣,上面有兩只小羊,這樣才符合重陽的意思。有些人還在重陽糕上放一面紅色的小紙旗,點燃蠟燭
至于重陽節插吳茱萸的習俗,在唐代很常見。古人認為重陽節插山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者戴在手臂上,或者當香囊戴在里面,插在頭上。大部分是女人和小孩穿的,有的地方男人也穿。晉朝葛洪《西經雜記》記載重陽節是獻給吳茱萸的。詩人王維留下了一首流傳千古的詩:一個人在異鄉的陌生人,每逢佳節,思念親人。想到兄弟們的身體被高高地用木板封起來,還會因為不到我而有一絲遺憾。
重陽節除了穿吳茱萸,還插菊花。這在盛行千古的唐朝已經是這樣了。清朝時,北京重陽節的習俗是把菊花的枝葉貼在門窗上,以“掀兇穢,招財進寶”,這是摘菊花頭習俗的一種變化。到了宋代,還有五顏六色的花,被切成吳茱萸和菊花,作為禮物佩戴。
在重陽節,我們也賞菊,喝菊花酒,這源于陶淵明。陶淵明以隱逸、詩酒、愛菊著稱。后人有重陽賞菊的習俗。古時候文人為了更接近陶淵明,往往把賞菊和宴飲結合起來。北宋都城開封,重陽賞菊十分盛行,當時菊花種類繁多。清朝以后賞菊習俗特別興盛,不限于九月九日,但重陽節前后仍是最興盛的。
【重陽節的散文】相關文章:
重陽節的感悟散文07-06
有關重陽節的散文10-05
有關重陽節的散文10-22
散文:感恩重陽節12-10
抒情散文 重陽節的感悟03-19
以重陽節為話題的散文推薦03-19
重陽節的散文(通用14篇)10-27
有關重陽節的散文 九月九重陽節散文10-01
重陽節散文詩《我的重陽》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