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過年的經典散文
春節歷來是我國傳統節日中最為隆重、熱鬧且持續時間最長的一個節日。小編收集了關于過年的經典散文,歡迎閱讀。
關于過年的經典散文【一】
外面冰天雪地,室內溫暖如春,室內的鮮花熱鬧的迎接即將到來的春天,香氣就差召來蜂蝶了。
看到這些,滿心喜歡。
走進一月,其實春天在我看來已經提前來到我的生命里。
走進新的一年,時光老人已經準備好待翻的日歷,那每一頁上上都精心繪制著動人的畫面,溫暖如春,火熱如夏,涼爽如秋風,純潔若白雪。
時光老人站在時間的流里,慈祥又不失嚴肅地對我說:“慎重的寫好每一頁吧!”
歲月留痕,流年在花開花落間轉身,陌路旁你隨手撒播什么樣的種子,就會開什么樣的花。若是僅僅喜歡蓮花或雛菊,可絕不要播撒上牡丹之類的高貴品種。否則那于開花之日應該會是望花興嘆了。
“衣服臟了要洗,常洗的衣服不臟;心靈臟了也要洗,常洗的心靈同樣不臟……衣服越洗越舊,心靈越洗越新。衣服可以換新,心靈則只能自新。”
“你在路上,不代表出發;你出發了,不意味著就是前進;你前進了,或許離目標更遠。在路上,不說明你就會走路。”
這些接地氣的話語,是林清平先生的《禪眼看世界》里的句子,宛若父親兄長般地教導款款入耳入心,又使禪眼禪語平實無華到一如自家院落中的菩提樹。
時光老人正看著我們修行,心靈要時時自新,要學會時時看看自己走的道路。
新的一年里我們總會對自己許下很多美好的祝愿,譬如快樂,健康,家人幸福,多掙鈔票,職位升遷,買房買車等等。
我的祝愿是踏實地過好每一天,一步一個腳印地前行。做人善在先,做事須認真,愛心化春風,溫暖身邊人。微笑寫在臉上,真誠裝在心間。祈禱世界上沒有戰亂,沒有饑餓,沒有災難,唯有平安!
做一個幸福的人,每一天讀書,寫作,去鍛煉,讓自己從精神到肉體都是健康。
做一個有信念的人,背起行囊,開始涉足更遠的風景,遇到再大的困難,流再多的汗都不言后退。
做一個溫暖他人的人,溫暖日漸冷漠的世界,火柴雖小,但足以照亮一方黑暗,擦亮夜行者的眼。
歲月可以改變容顏,但卻可以豐盈心靈,一年又一年,心靈之樹應該會越來越茁壯,參天聳立。
讓有緣同行的你我一起肩并肩,走進流金歲月,聽震顫心靈的時光音樂,賞更美麗的人間風景。
關于過年的經典散文【二】
小時候在農村,十分向往過年。
向往過年,那是因為過年有一年中最豐盛的年飯之享。
在我的記憶里,小的時候,家里很窮,媽媽精打細算,厲行節約,她積攢一年到頭的美味佳肴,我們只有過年才能盡情享用。那時候農村過年,不像現在城里過年下館子。鄉下團年,都選擇在中午,有的美食,頭天晚上就得開始煮,如豬腳和海帶就是頭天晚上開始燉,且要燉滿滿一鼎鍋。灶里燒塊子柴,睡前悖(音beì)火,悖火就是把未燒盡的塊子柴團在灶中央,然后用灰將其覆蓋,這樣火種不滅,灶里徹夜通紅。這是家鄉的一種習俗,既有微火燉豬腳之效,又有預示來年紅紅火火之意。第二天早上,媽媽一大早就起床了,她首先將鍋里的.豬腳海帶再次舀進鼎鍋,然后將豬頭臘肉香腸蘿卜一鍋煮,煮熟之后,她得把肉食撈出來放在筲箕里涼著待切,再將蘿卜與湯舀到缸砵里,目的在于騰鍋它用。鼎鍋里的豬腳海帶,還得與炸酥肉、炒小菜、孔干飯等一系列烹飪一起燉著。我家人多,兄弟姊妹六個,人人喜歡吃酥肉,每逢過年,酥肉必炸,團年過后,往往要剩壘尖滿弦一筲箕,足足有三、四斤之重。端上桌子的菜肴,葷菜居多,主要有肥大塊、豬頭肉、干酥肉、糖熬肉、鹽煎肉、香腸、豬腳海帶湯、不少年份還要殺個雞燉起,唯一缺少的是年年有余(魚)這道菜,那是因為家里窮,買不起魚的緣故。團年飯桌上的菜,最有特色的是肥大塊。肥大塊多用很肥的寶肋臘肉切割而成,切好的肉在鍋里爆出油后,加入水腌菜(或蘿卜弦、或大頭菜)炒幾下就做成了。肥大塊大的有巴掌大,最上面的肉橫過碗口兩邊還懸著。重的一塊接近一兩重,一般很難吃下三、四塊的。因為是臘肉,略顯黃色,拈起對著光看,晶瑩剔透,色香味俱佳,直叫人垂涎欲滴。我常常放筷子前還想吃,但怕吃不完而不敢拈。為此,不知到少次怨媽媽切的太大塊了,免不了事后要問媽媽:“過年的肥大塊為什么要切那么大?”媽媽每次的回答都是:“是為了讓你們少吃點才切那么大塊的!”實際上,那是一種純樸民俗的體現,是待客熱情大方的方式,是彰顯富余的表現手法。豬頭的蔥嘴、耳朵會留下過客時做下酒菜,其余的切好就端上桌,每片肉的大小要比肥大塊小些。豬腳和雞肉,熟透得已經骨肉分離,偶有肉附著在骨頭上,只需用筷子夾著骨頭一吸便可以把肉吸進嘴里。團年后剩下的豬腳海帶湯,初一泡面,就是絕美佳肴。其他美食還有油炸紅苕丸子,新鮮瘦肉炒萵筍等,素菜每桌一般有三四個。吃團年飯所請的客人,有外公外婆,爺爺奶奶和父母的兄弟姐妹等,后來大哥分家了,姐姐出嫁了,也要請回過年,請朋友吃團年飯的很少見。我家團年少則兩三桌,多則四五桌。最高長輩中年長者坐上席,上席坐齊后,最高長輩中年次者和次高長輩坐下席,我們小字輩只有分坐左右兩邊的份。有時候,爸爸還要把要飲酒的客人盡量安排在一桌,以便行酒令。
文革期間,生活緊張,糧食匱乏,肉食尤為稀缺,記得我家有幾年在吃團年飯之前,上每位客人先吃諾大一碗糯米飯,美其名曰吃茶。吃茶的目的在于讓客人先填飽肚子,以達到團年時客人少吃肉食的目的。
向往過年,那是因為大年三十晚上有得壓歲錢之喜。
小的時候,我的瞌睡很多,往往在晚上七點左右在家里不管哪里倒地便睡,很多時間是睡在灶前的柴草上的。吃晚飯要被打醒才能開口,這樣也多是一邊哭,一邊吃,一邊睡才能吃完。但是,大年三十晚上我們弟兄幾個是沒有瞌睡的,因為要等著大人給壓歲錢。生產隊干活要接近天黑才收工,大人收工回到家后才有時間做家務,久而久之,農村便養成了入夜后才開始做家務的不良習慣,大年三十也不例外。推磨、砍豬草、煮夜飯、煮豬稍、喂豬等家務活忙完后,全家人還要一起圍著腳盆洗個熱水腳,這次洗腳很講究,既要把膝蓋以下反復洗禮。又不能洗過膝蓋,否則就叫洗翻了山,那樣來年的吃食運就會大打折扣。初,水很燙,腳放進腳盆的水里就得馬上縮回來,把腳踏在腳盆口沿上。如此反復試探,待水溫適宜了,才能將雙腳泡入水里,洗腳要洗燙并用,搓揉兼施。如是洗腳,旨在干干凈凈迎新年。洗完腳的時候,已經接近深夜十二點了,這時候爸爸才開始給壓歲錢,一般情況下,我們每人能得四角錢壓歲錢,最多的年份也不過一塊錢。得到壓歲錢,我們興奮,夜不能寐,一家人就燈圍桌散吹閑談,古今中外,天南海北無所不及,話題往往會涉及為什么不早點給壓歲錢的問題,媽媽總是回答:“早把錢給了你們,你們早就睡了,哪個來守歲!”。從此,我便知道了過年有“守歲”之說。
向往過年,那是因為大年初一上街有錢買零食吃之樂。
大年初一街上很熱鬧,小孩喜歡的吃喝玩樂應有盡有,我們常常上街用壓歲錢買豌豆糕、甘蔗、花生等零食吃。豌豆糕實際上是油炸食品,豌豆之間有面粉(或豆粉)連接,豌豆被面粉包裹著,豌豆與豌豆之間的面粉薄些,因此豌豆會明顯突出。豌豆糕可能是用刮涼粉的圓形刮子提著在滾油里炸成的,吃起來香脆可口,要五分錢一個。口渴了,買一杯老鷹涼茶喝了解渴,老鷹茶一分錢一杯,用老式啤酒杯一樣的玻璃杯盛著,賣茶者一般在一張課桌一樣的桌上整齊地擺放八到十個杯子,每個杯子盛滿茶后,就用一張見方十公分左右的玻璃蓋上。喝茶者給錢后,賣茶者將邊緣杯上蓋茶的玻璃滑離杯子后拿走,口渴的喝茶者端起來一飲而盡。零食開支后剩下的錢,我都用作買小人書。后來上學讀書了,初一用后剩下的錢,就交給媽媽存起交學費。
向往過年,那是因為初一之后還有過客和走人戶之趣。
農村過客走人戶,從正月初二開始,到元宵節才結束,素有“正(音zhè)半年”之說。過客走人戶,農村和城里的差別是很大的。農村的過客,一般是有新年客來才叫過客,新年客就是前一年結婚的親戚,這對新人,新年初一下午拜媒人,初二起開始拜新年,走到那家就是那家的新年客,新年客拜新年的禮物,一般是兩把面、兩包可爾糖之類的禮物,走遍所有人戶后,這份禮物最后還得回到新年客手中。同時,新年客拜到那家,那家還要打發,打發也就是現在所說的紅包。新年客走到那家,那家就遍請親戚朋友,這就是農村所謂的過客。人情客往走得寬的,與新年客一起同行走一家親戚的客人,客人隊伍長達兩根田坎,如遇坡坎轉彎,往往出現一路人見頭不見尾的壯觀場面。因此,農村過客坐五六桌乃至更多,是屢見不鮮的事。過客的下酒菜,十分豐盛,什么蔥嘴耳朵,肚條舌頭,心子肝子,香腸豆干,瓜子花生等一應俱全,家家戶戶,桌上擺的下酒菜的干盤子,少則十個,多則二十,酒席之上,推杯換盞,你來我往,酒過三巡,劃拳行令,非常熱鬧。我小的時候,雖然喝酒沒門,但是下酒菜可以管夠,時而要塊蔥嘴吃,轉身拿片耳朵嚼,跳幾下又抓顆花生剝……倒也其樂無窮。
我的過年情結,雖說不是與生俱來,但在我腦海里,已經根深蒂固,昔日農村過年的豐盛美食和熱鬧場面,至今歷歷在目。近幾年回老家過年,所見景況,遠不如前,不少優秀傳統,有的瀕臨失傳,有的銷聲匿跡,如悖火、拜新年之俗和恭請長者坐上席之禮就是如此。每每想到此處,總有悵然若失之感。
【關于過年的經典散文】相關文章:
過年的心情散文12-03
過年了散文03-02
關于過年后上班的散文隨筆08-03
有關于過年散文隨筆(通用19篇)01-22
關于經典散文日記集合03-04
老舍的經典散文07-22
老舍的經典散文10-27
關于經典散文日記六篇03-03
關于經典散文日記三篇10-07
關于經典散文日記5篇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