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論語十二章原文及翻譯

《論語》十二章,是指"人教版"《語文》(新版)初中一年級課本上的十二章論語,其中多為孔子的言行,一部分是孔子弟子的言行。論語十二章原文及翻譯專題:為大家提供論語十二章原文及翻譯相關內容的文章,以幫助大家更快的找到所需內容。

論語十二章原文及翻譯1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yuè)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yùn),不亦/君子乎?”

  注釋:時,時常地或者按照一定的時間; 習,復習或者實習; 說,同 悅 ,愉快; 朋同門為朋,同志為友; 慍,生氣,發怒。

  譯文:孔子說:“學了(知識)又按時復習它,不也是很高興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也是很快樂嗎?人們不了解我,我卻不怨恨生氣,不也是君子嗎?”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注釋:曾子,曾參; 吾,我;日,每天; 三省,多次進行自我檢查,反省;三,泛指多次;為,替,給; 忠,盡心竭力; 信,真誠,誠實; 傳,老師傳授的知識。

  譯文: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呢?和朋友交往是否誠實?老師傳授的學業是否復習了?”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注釋:有: 同 “又” 立:站的住 不惑:掌握了知識,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

  天命:不能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耳順:對于自己不利的意見能正確對待。

  譯文:我十五歲開始立志做學問,三十歲能自立于世,四十歲遇事能不迷惑,五十歲的

  時候知道哪些是不能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歲能聽得進不同意見,到七十歲能隨心所欲,又不會逾越規矩。

  4、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注釋:溫:溫習,復習。 故:指學過的知識,舊知識。 新:形容詞作名詞,新的理解與體會。 矣:語氣助詞,表肯定。

  譯文:孔子說:溫習舊的知識,可以得到新的理解與體會,就可以當老師了。

  5、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注釋: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無所適從; 殆,有害。

  譯文:孔子說:“只學習不思考,就會迷惑;只空想而不學習,就會有害。”

  6、子曰:“ 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注釋:簞:音dān,古代盛飯用的竹器。 巷:此處指顏回的住處。

  譯文:孔子說:“顏回的品質是多么高尚啊!一簞飯,一瓢水,住在簡陋的小巷子里,別人都忍受不了那窮困的憂愁,顏回卻依然自得其樂。顏回的品質是多么高尚啊!”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注釋:好:喜歡,愛好。 樂lè:以……為樂趣。

  譯文:孔子說:“對于學習,知道怎么學習的人,不如愛好學習的人;愛好學習的人,又不如以學習為樂的人。”

  8、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注釋:飯疏食,飯,這里是“吃”的意思,作動詞。疏食即粗糧。

  曲肱:肱,音gōng,胳膊,由肩至肘的部位。曲肱,即彎著胳膊。

  譯文:孔子說:“吃粗糧,喝冷水,彎著胳膊當枕頭,樂趣也就在這其中了。用不正當的手段得來的富貴,對于我來講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樣。”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注釋:三人:幾個人,泛指多人。 善者:好的方面,優點。

  譯文:孔子說:“幾個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作我的老師的人。我選擇他的優點來學習,(看到自己也有)他們的缺點就要改正。”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注釋:逝者:指流逝的時光。 斯:這里指“川”,即河水。 舍:停

  譯文:孔子在河邊感嘆道:“時光就像這流水一樣消逝,日夜不停!”

  11、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注釋:三軍:軍隊的通稱。 匹夫:普通人,指男子漢。

  譯文:孔子說:“軍隊的可以改變主帥,但哪怕一個普通人,也不可以改變志氣。”

  12、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注釋:篤:忠實,堅守。 仁:仁德。

  譯文:子夏說:“廣泛地學習,堅守自己的志向,懇切地提問并且能多考慮當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論語十二章原文及翻譯2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為政》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子罕》

  子曰:“三軍可奪帥也, 匹夫不可奪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張》

  譯文

  孔子說:“學了(知識)然后按一定的時間復習它,不也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也是很快樂嗎?人家不了解我,我卻不惱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養的人嗎?”

  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誠實可信了呢?老師傳授的知識是不是復習了呢?”

  孔子說:“我十五歲開始有志于做學問,三十歲能獨立做事情,四十歲(遇事)能不迷惑,五十歲知道哪些是不能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歲能聽得進不同的意見,到七十歲才做事才能隨心所欲,不會超過規矩。”

  孔子說:“溫習學過的知識,可以從中獲得新的理解與體會,那么就可以憑借這一點去做老師了。”

  孔子說:“只學習卻不思考,就會迷惑;只空想卻不學習,就會疑惑。”

  孔子說:“顏回的品質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籃飯,一瓢水,住在簡陋的小巷子里,別人都忍受不了這種窮困清苦,顏回卻沒有改變他好學的樂趣。顏回的品質是多么高尚啊!”

  孔子說:“知道學習的人比不上愛好學習的人;愛好學習的人比不上以學習為樂趣的人。”

  孔子說:“我整天吃粗糧,喝冷水,彎著胳膊做枕頭,也自得其樂。用不正當的手段得來的富貴,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

  孔子說:“多個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師。我選擇他好的方面向他學習,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對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點。”

  孔子在河邊感嘆道:“時光像流水一樣消逝,日夜不停。”

  孔子說:“軍隊的主帥可以改變,普通人的志氣卻不可改變。”

  子夏說:“博覽群書廣泛學習,而且能堅守自己的志向,懇切地提問,多考慮當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論語注解

  《論語》是孔子弟子及其再傳弟子追記孔子言行思想的著作,大約成書于戰國初期。《漢書·藝文志》中有云:“《論語》者,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于夫子之語也。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夫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纂,故謂之《論語》。”

  秦始皇焚書坑儒,許多古代典籍付之一焚,《論語》未能幸免,幾乎失傳。漢代經官府搜集整理,曾有三種不同的本子流傳,即《古論語》、《齊論語》和《魯論語》。《古論語》是漢景帝時,魯恭王在孔子故宅壁中發現的秦火以前的古本《論語》,用先秦古文字(蝌蚪文)寫成,為古文本,史稱古文《論語》,共有二十一篇。《齊論語》是齊國學者所傳,有二十二篇。《魯論語》為魯國學者所傳,有二十篇。《齊論語》和《魯論語》均用漢代通行文字隸書寫成,史稱今文《論語》。西漢末年,張禹以《魯論語》為根據,參考《齊論語》與《古論語》進行考證修訂,改編成《張侯論》,并為官府列為官學。東漢時期,鄭玄又以《張侯論》為本,參考《古論語》和《齊論語》再加以改訂,即成為今本《論語》。《古論語》和《齊論語》從此亡佚。

  今本《論語》凡二十篇,篇名取自每篇首章中的前二三字,并無實際意義。每篇包括若干章,共四百八十六章。全文采用語錄體,章節簡短,每事一段。孔子循循善誘,教誨弟子,或言簡意賅,點到即止;或啟發論辯,侃侃而談。語言生動活潑、含蓄雋永、寓意深遠、耐人尋味,有不少語句已成為格言和成語,如“三人行則必有我師”,“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

  《論語》善于通過神情語態的描寫,展示人物形象。孔子是《論語》描述的中心,“夫子風采,溢于格言”(《文心雕龍·征圣》);書中不僅有關于他的儀態舉止的靜態描寫,而且有關于他的個性氣質的傳神刻畫。此外,圍繞孔子這一中心,《論語》還成功地刻畫了一眾孔門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魯莽,顏淵的溫雅賢良,子貢的聰穎善辯,曾皙的瀟灑脫俗等等,個性鮮明,栩栩如生。孔子因材施教,對于不同的對象,考慮其不同的素質、優點和缺點、進德修業的具體情況,給予不同的教誨。表現了誨人不倦的可貴精神。如《顏淵》篇中所述,同是弟子問仁,孔子有不同的回答,答顏淵“克己復禮為仁”,答仲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答司馬中“仁者其言也讱”。顏淵學養高深,故答以“仁”學綱領,對仲弓和司馬中則答以細目。又如,同是問“聞斯行諸?”孔子答子路曰:“又父母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因為“由也兼人,故退之”。答冉有曰:“聞斯行之。”因為“求也退,故進之”。這不僅是因材施教教育方法的問題,其中還飽含孔子對弟子的高度的責任心。

  《論語》內容廣博,涉及到政治、教育、禮儀、經濟、文學、天道觀、認識論等等,反映了孔子倫理體系最基本的思想,這個體系的核心是“仁”,實施“仁”的手段和途徑是“禮”。何謂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顏淵》)也就是說,只要克制自己,讓言行符合禮就是仁德了。一旦做到言行符合禮,天下的人就會贊許你為仁人了。可見“仁”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修身”、“克己”的結果。孔子還提出仁德的外在標準,這便是“剛、毅、木、訥”(《子路》),即剛強、果斷、質樸、謙虛。同時他還提出實踐仁德的五項標準,這便是“恭、寬、信、敏、惠”(《陽貨》),即恭謹、寬厚、信實、勤敏、慈惠。他說,對人恭謹就不會招致侮辱,待人寬厚就會得到大家擁護,交往信實別人就會信任,做事勤敏就會取得成功,給人慈惠就能夠很好使喚民眾。孔子說能實行這五種美德者,就可算是仁了。

  在孔子看來,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處于第一位的。孔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學而》)又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八佾》)這說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礎上做學問、學禮樂才有意義。孔子還認為,只有仁德的人才能無私地對待別人,才能得到人們的尊重。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里仁》)“齊景公有馬千駟,死之日,民無德而稱焉。伯夷、叔齊餓死于首陽之下,民到于今稱之。”(《季氏》)充分說明仁德的價值和力量。

  《論語》一書,對后世的思想和學術影響至深,在漢代已被視為輔翼《五經》的傳或記,漢文帝時列于學官,東漢時被尊為經,從此,《論語》受到歷代統治者的推崇,成為言行是非的標準,甚至有“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贊譽。《論語》在中華民族的道德、文化、心理狀態和民族性格的鑄造過程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司馬遷有言:“余讀孔氏書,想見其為人。……天下君王至于賢人眾矣,當時則榮,沒則已焉。孔子布衣,傳十馀世,學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國言六藝者折中于夫子,可謂至圣矣!”

  《論語》注本眾多,主要有三國魏何晏《論語集解》、南朝梁皇侃《論語義疏》、北宋邢昺《論語注疏》、南宋朱熹《論語章句集注》、清劉寶楠《論語正義》、近人楊樹達的《論語疏證》、今人楊伯峻的《論語譯注》等。

論語十二章原文及翻譯3

  《論語》①十二章

  1.子②曰:“學而時習③之,不亦說④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lè))乎?人不知而不慍⑤,不亦君子⑥乎?”(《學而⑦》)

  注釋:①《論語》是儒家的經典著作之一,與《大學》《中庸》《孟子》并稱“四書”。《論語》共20篇,由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編寫,它以語錄體、對話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②子:先生,指孔子。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陬(Zōu)邑(yì)(現山東曲阜)人。 ③時習:按一定的時間復習。時,按時。 ④不亦說(yuè)乎:不也是很愉快嗎?不亦??乎,表示委婉的反問語氣。乎,語氣詞。說,通“悅” ,愉快。 ⑤慍(yùn):生氣,發怒。 ⑥君子:這里指道德上有修養的人。 ⑦學而:和下文的“雍也”“述而”等都是《論語》的篇名。篇名只是從各篇第一則語錄中摘取兩三個字而來,并沒有特別的意義。

  孔子說:“學習了(知識),然后又按一定的時間去復習它,不也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到這里)來,不也很快樂嗎?別人不了解我,我卻不生氣,不也是君子嗎?”

  2.曾子①曰:“吾②日③三省④吾身:為⑤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⑤乎?傳⑦不習乎?”(《學而》)

  注釋:①曾(Zēng)子:即曾參(shēn)(前505-436),姓曾,名參, 字子輿,春秋戰國間魯國南武城(現在山東嘉祥,一說山東平邑)人。孔子的學生。 ②吾:人稱代詞,我。 ③日,每天。 ④三省(xǐng):多次進行自我檢查。三,泛指多次。省,自我檢查,反省。 ⑤為,替。 ⑥信:真誠,誠實。 ⑦傳(chuán):老師傳授的知識。

  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誠實呢?老師傳授的知識是不是復習過了?”

  3.子曰:“吾十有五①而志于學,三十而立②,四十而不惑③,五十而知天命④,六十而耳順⑤,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⑥矩⑦。”(《為政》)

  注釋:①十有(yu)五:指15歲。“有”通 “又”,古人在兩位數的整數和零數之間常常加“有”字。 ②立:站立,站得住,這里可理解為獨立做事情。 ③惑:迷惑,疑惑。 ④天命:指不能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⑤耳順:對此有多種解釋。通常的解釋是,能聽得進不同意見。 ⑥逾(yú):越過,超過。 ⑦矩(jú):規矩,規范。

  我十五歲就有志于做學問,三十歲能自立,四十歲能不被外物所迷惑,五十歲時知道哪些是不能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歲能聽得進不同意見,到七十歲能隨心所欲卻不逾越規矩。

  4.子曰:“溫故而知新①,可以為師矣。”(《為政》)

  注釋:①溫故而知新:溫習學過的知識,可以得到新的理解與體會。

  孔子說:溫習舊的知識,可以得到新的理解與體會,就可以當老師了。

  5.子曰:“學而不思則罔①,思而不學則殆②。”(《為政》)

  注釋:①罔(wǎng):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無所適從。 ②殆(dà i),有害。

  孔子說:“只學習不思考,就會迷惑;只空想而不學習,就會有害。”

  6.子曰:“賢哉,回也!一簞①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②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雍也》)

  注釋: ①簞(dān),古代盛飯用的圓形竹器。 ② 堪:忍受

  孔子說:“顏回的品質是多么高尚啊!一簞飯,一瓢水,住在簡陋的小巷子里,別人都忍受不了那窮困的憂愁,顏回卻沒有改變他好學的樂趣。顏回的品質是多么高尚啊!”

  7.子曰:“知之①者②不如好③之者,好之者不如樂④之者。” (《雍也》)

  注釋: ①之:代詞,它,這里指學問和事業。 ②者:代詞,??的人。 ③好 (hào):喜歡,愛好。 ④樂(lè):以??為樂趣。

  孔子說:“知道學問和事業的人,不如愛好它的人;愛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為樂的人。”

  8.子曰:“飯疏食飲水①,曲肱②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③我如浮云。”(《述而》)

  注釋:①飯疏食飲水:吃粗糧、喝冷水。飯,這里是吃飯的意思。古代漢語中,“水”指冷水,“湯” 指熱水。 ②肱(gōng):胳膊。 ③于:對,對于。

  孔子說:“吃粗糧,喝冷水,彎著胳膊當枕頭,樂趣也就在這其中了。用不正當的手段得來的富貴,對于我來講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樣。”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①。擇其善者②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注釋: ①焉:于此,意思是“在其中”。 ②善者:好的方面,優點。

  孔子說:“幾個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師。我選擇他們的優點來學習,(看到自己也有)他們的缺點就要改正。”

  10.子在川①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②。”(《子罕》)

  注釋:①川:河,河流。 ②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意思是,時光像流水一樣消逝,日夜不停。逝,流逝。斯,這,指河水。舍,舍棄。

  孔子在河邊感嘆道:“時光像流水一樣消逝,日夜不停。”

  11.子曰:“三軍①可奪帥也,匹夫②不可奪志也。”(《子罕》)

  注釋:①三軍:軍隊的通稱。古制,12500為一軍。 ② 匹夫:普通的人,男子漢。

  孔子說:“一國軍隊,可以奪去它的主帥,但一個男子漢,卻也不可以奪去他的志氣。” 12.子夏曰:“博學而篤①志,切問而近思②,仁③在其中矣。”(《子張》)

  注釋:①篤(dǔ):忠實,堅守。 ②切問而近思:懇切地提問,多考慮當前的事情。 ③仁:仁德。

  子夏說:“廣泛地學習并堅守自己的志向,懇切地提問并能多考慮當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