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夜思古詩
《靜夜思》是唐代詩人李白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詩。靜夜思古詩專題:為大家提供靜夜思古詩相關內容的文章,以幫助大家更快的找到所需內容。
靜夜思古詩1
靜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李白的《靜夜思》創作于唐玄宗開元十四年(726年)九月十五日的揚州旅舍,二十六歲的李白在這個月明星稀的夜晚,抬望天空中那一輪皓月,思鄉之情油然而生,寫下了這首傳誦千古、中外皆知的名詩《靜夜思》。
明亮皎潔的月光灑在窗紗上,好似地上泛起的一層白霜。這是多么美麗的景象呀,但詩人卻無心欣賞,此時此刻,他的內心如海上的潮水般激蕩,回憶著在家鄉的點點滴滴。忽然,他抬起頭來,望著天空的明月,低下頭沉思,不由得發出一聲深沉的嘆息。
《靜夜思》全詩沒有多么華麗的詞藻,用平平淡淡的語言給我們描繪出了詩人的內心世界,讓我們深臨其境,感受到詩人李白的孤獨、寂寞。全詩從“疑”到“舉頭”,再從“舉頭”到“低頭”,生動形象地勾勒出了一幅月夜思鄉圖。
短短四句詩,作者寫的清新樸素,明白如話。內容是單純的,又是豐富的;內容是容易理解的,卻又是體味不盡的,這便是整首詩的精華所在。
靜夜思古詩2
床前明月光 明亮的月光從窗戶外照進來。
疑是地上霜 把床前的地映得一片銀白,以為是一層白白的霜。
舉頭望明月 抬頭仰望天空,一輪又圓又亮的明月高高懸掛著。
低頭思故鄉 不由得低頭沉思,想起了心中懷念的故鄉!
活動目標:
1、能理解圖片的內容,學會念古詩:靜夜詩。
2、體驗詩中離開家鄉的人的思鄉之情。
3、鼓勵幼兒大膽地念古詩,培養他們專心學習的習慣。
活動準備:課件
活動過程:
1、出示課件:小朋友看一看,這個人怎么了?他在看什么?
2、幫助幼兒體驗古詩的意境。
師:這是一個離開家鄉的人,離開了媽媽的人,當天黑下來的時候,他就特別的想自己的家,想自己的媽媽,想家里的親人。
3、師示范念古詩,邊講解古詩含義:
床前明月光 明亮的月光從窗戶外照進來。
疑是地上霜 把床前的地映得一片銀白,以為是一層白白的霜。
舉頭望明月 抬頭仰望天空,一輪又圓又亮的明月高高懸掛著。
低頭思故鄉 不由得低頭沉思,想起了心中懷念的故鄉!
4、理解字詞
疑 懷疑,誤任務的意思。
舉頭 抬起頭,舉是抬的意思。
思 思念,想念。
5、幼兒學習古詩,邊作指導。
師:我們一起來年一遍,能用響亮的聲音念古詩。
6、反復的練習,請幼兒上來表演。
師:請小朋友上來表演給大家看。
7、為古詩創編動作,幫助幼兒進一步的掌握。
師:誰能給古詩編上動作呢?加上動作來念古詩。
8、講評。給專心的幼兒頒發獎品。
靜夜思古詩3
靜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 低頭思故鄉。
胡應麟說:“太白諸絕句,信口而成,所謂無意于工而無不工者。”(《詩藪·內編》卷六)王世懋認為:“(絕句)盛唐惟青蓮(李白)、龍標(王昌齡)二家詣極。李更自然,故居王上。”(《藝圃擷馀》)怎樣才算“自然”,才是“無意于工而無不工”呢?這首《靜夜思》就是個樣榜。所以胡氏特地把它提出來,說是“妙絕古今”。
這首小詩,既沒有奇特新穎的想象,更沒有精工華美的辭藻;它只是用敘述的語氣,寫遠客思鄉之情,然而它卻意味深長,耐人尋繹,千百年來,如此廣泛地吸引著讀者。
一個作客他鄉的人,大概都會有這樣的感覺吧:白天倒還罷了,到了夜深人靜的時候,思鄉的情緒,就難免一陣陣地在心頭泛起波瀾;何況是月明之夜,更何況是明月如霜的秋夜!
月白霜清,是清秋夜景;以霜色形容月光,也是古典詩歌中所經常看到的。例如梁簡文帝蕭綱《玄圃納涼》詩中就有“夜月似秋霜”之句;而稍早于李白的唐代詩人張若虛在《春江花月夜》里,用“空里流霜不覺飛”來寫空明澄澈的月光,給人以立體感,尤見構思之妙。可是這些都是作為一種修辭的手段而在詩中出現的。這詩的“疑是地上霜”,是敘述,而非摹形擬象的狀物之辭,是詩人在特定環境中一剎那間所產生的錯覺。為什么會有這樣的錯覺呢?不難想象,這兩句所描寫的是客中深夜不能成眠、短夢初回的情景。這時庭院是寂寥的,透過窗戶的皎潔月光射到床前,帶來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詩人朦朧地乍一望去,在迷離恍惚的心情中,真好象是地上鋪了一層白皚皚的濃霜;可是再定神一看,四周圍的環境告訴他,這不是霜痕而是月色。月色不免吸引著他抬頭一看,一輪娟娟素魄正掛在窗前,秋夜的太空是如此的明凈!這時,他完全清醒了。
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對孤身遠客來說,最容易觸動旅思秋懷,使人感到客況蕭條,年華易逝。凝望著月亮,也最容易使人產生遐想,想到故鄉的一切,想到家里的親人。想著,想著,頭漸漸地低了下去,完全浸入于沉思之中。
從“疑”到“舉頭”,從“舉頭”到“低頭”,形象地揭示了詩人內心活動,鮮明地勾勒出一幅生動形象的月夜思鄉圖。
短短四句詩,寫得清新樸素,明白如話。它的內容是單純的,但同時卻又是豐富的。它是容易理解的,卻又是體味不盡的。詩人所沒有說的比他已經說出來的要多得多。它的構思是細致而深曲的,但卻又是脫口吟成、渾然無跡的。從這里,我們不難領會到李白絕句的“自然”、“無意于工而無不工”的妙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