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1977觀后感
在影片《高考1977》中,描述的就是這些知識青年面對高考恢復時,所發生的事。在影片中,當人們得知高考恢復時,所有的人似乎都看到了希望。但是,要去參加高考的人,必須要有推薦表才可以。所有的人都在爭取著推薦表。下面小編為大家分享了關于高考1977觀后感,歡迎大家欣賞。
高考1977觀后感1
1977年,是恢復高考的第一年,那年我父親參加高考,考上了大學,成為家族里、也是村里的第一個大學生,奶奶為此高興了很久。三十一年后的20xx年,我參加了高考,考上了大學,成為了家里第一個女大學生,奶奶再次為此高興了很久。今年已是20xx年,我研究生快畢業了,我的小表弟即將參加高考……三十幾年間,電腦從傳說變成了日用電器,父親從意氣風發的帥小伙變成了退休的老爺爺……一切都發生了巨變,唯一不變的是——高考仍是全民主題。
六月,是屬于高考的。
我多次聽父親聊起過他高考經歷,那時連高考是什么都不知道,直接卷著個鋪蓋就去了考場。老師們都是剛從各地“收集”回來的,別說復習了,連工作狀態都還沒找回來。學生都是靠自己,匆匆看幾本教材,就上戰場了。相比之下,我真不知道我們這一代是幸還是不幸,高三一整年的試卷轟炸、題海無涯,早已讓大家變得疲憊不堪。后來我媽總愛說,從沒見過我那么淡定過,淡定得不像一個十七歲的孩子。現在想起來,其實那不是淡定,而是麻木了。
我的高考是兩天,第一天上午考語文,下午考數學;第二天上午考文綜,下午考英語,整個過程都非常順利。直到第二天下午考英語,積蓄已久的壓力才掙脫了心理素質的控制,通過生理的不適來抗議——我整整吐了一個中午,一直到進考場之前。自那以后,每次有重大的考試,都會伴隨著腸胃的不適。參加研究生考試,四場考試,每次都是吐完了再進考場。這也足以證明,高考并不是我目前為止的人生中最艱難的考試。
考完最后一科,我居然完全沒有參加了高考的感覺。走出考場,恍惚覺得剛剛結束的是一次再普通不過期末考。我反復問我媽,“我真的考完高考了?”一路問了三次。我媽當時一定以為我已經傻了,只是沒說出來。
直到第二天那種考后綜合征才開始逐漸清晰,一邊是突然大解放的無比喜悅,一邊是焦急等分的寢食難安,那樣的日子持續了差不多半個多月,煎熬,并快樂著。
說起來高考是兩天,其實它蔓延了一整年。從步入高三的第一天開始,我們就像一群被趕上了起跑線的羊群,班主任和各科老師一起,哪怕是用鞭子抽也得把我們一個個趕到高考,當然,能不能走到,看個人。
高考前四個月,我的同桌對我表白了,拒絕,然后少了個朋友,多了個仇人;高考前三個月,數學一模考得一塌糊涂,跌落最低谷,跌破了班主任、老爸和我的輔導老師的眼鏡,還好沒有跌破自己的意志力;高考前兩個月,二模考試回到了正常水平,這才擺脫了班主任長達一個月的嚴密監控;高考前一個月,地理成績突飛猛進,地理老師第一次知道了有我這么個人的存在……高考前一個星期,大家都收拾東西回家待考,我和幾個好友在空空的教室里,坐了一個晚上,在黑暗中,聊著之前不曾說過的秘密,互相打氣……
高考1977觀后感2
這是一部“非典型”的主旋律電影,為建國60周年、改革開放30周年獻映。為什么我說是“非典型”,因為它不太拘謹,詼諧幽默;沒有脫離生活,真實感人,細膩地詮釋出親情、友情、愛情,和那個時代知青們對知識的渴求,甚至讓在座的80后、90后們都感同身受。
其實我一直不明白,為何舅舅執意要我陪他看《高考1977》。我一直以為他那段上山下鄉的記憶已如殘舊破碎的灰白照片,卻不知,那也是他生命畫卷中最美麗的華彩。
前些天,他打電話讓我幫他買兩張《高考1977》的電影票。我是有點印象,在新浪看過ZCOM準備陸續推出10期《高考1977》電子雜志的新聞,但我確定這片子真的還沒上映。不忍讓他失望,我只好下班后帶著筆記本回去,讓他先看看電子雜志吧。電子雜志的背景音樂是電影原聲,畫面精致唯美,很符合那蒼涼久遠的意境。我真沒想到,現在的電子雜志可以把一部電影表現得這么豐富完整。他看得入神,反復地看,那幾天總是問我,后幾期什么時候才能看到。后來,我到處求人,終于拿到了兩張《高考1977》的首映邀請函。說實話,我是想去看看仰慕已久的主題曲演唱者——宋祖英。
本以為是一部刻板的主旋律電影,沒想到拍得如此真實。那是一群真率淳樸的青年,歡呼著興奮地觀看小平講話的黑白場面,雪窖冰天,仿佛封不住他們的夢想與熱情。孫海英飾演的老遲簡直是這部電影的點睛之筆,一個擰巴又可愛的老廠長,比王學兵和周顯欣都還要出彩。強子、阿三等等幾個新人演員也將人物刻畫得非常傳神。
影片是以潘志友和陳瓊的愛情為主線。陳瓊無悔地為潘志友留在深山里,“我答應老遲給我尋個婆家,就是想留下來,在遠遠的守著你,興許,哪天你累了,想要找個人說說話,說說以前的事,我還在,還能陪陪你。”潘志友拿著草稿紙走出考場,對老遲說,“我考,是為她,我要把她送進考場,然后和你一起在這扎下根。”……陳瓊以莫大的勇氣為潘志友留下,而潘志友用莫大的勇氣將陳瓊送進了新的時代。想起匪我思存的小說結局,“今生今世,相見無期”。這樣醇美的愛戀,也許只留在那深山里、車道旁,靜靜地讓冰雪消融。
“歷史反革命”陳甫德對陳瓊深沉的父愛,留在未寄出的信紙上,那些無奈的呼喚,“瓊兒”,跨過白山黑水,只化作一封陌路的書信,和一摞幫助女兒參加高考的復習材料。在那樣的非常年代,不僅愛情無望,連親情也是奢望……在場所有人為之動容,我看到舅舅已經潸然淚下。
印象最深是這群知青們拼盡全力地追火車去高考的鏡頭,這也是電影海報的背景。他們一直摔倒,互相攙扶,不斷地有人掉隊。我在想,他們拼命追的不僅是火車,他們追的是希望,他們想要追回那被浪費在深山雪嶺中的,11年的青春。
影片結尾,一直老頑固一樣,企圖用公章阻止知青們參加高考的老遲,趕著農場的拖拉機把他們送進考場,送進新的時代。老遲腰上掛著的那枚如金牌令箭一樣的公章,為陳瓊擔下了私自遞交假證明的罪名,“要是為了女兒,你敢私刻公章么?”……“我也敢”。他樂著說,“這些都是我的孩子!”
最后的鏡頭是老遲在農場的廣播,“陳瓊,北京大學數學系錄取。好啊,去北京上大學!張國強,西南政法學院法律系錄取……”,老遲的聲音依然通過大喇叭響徹農場的各個角落——空曠的田地,寂靜的草場,從前知青們常常嬉鬧的院落。
禮堂的燈光再次亮起,全場掌聲雷動。我的思緒好久都不能從電影里拔出來,滿堂的名校大學生都和我們一樣,遲遲不肯離場。北大、清華、廣院等等各校學生們都對影片發表感想,一位學生再次熱淚盈眶;剛從紐約回來的留學生,激動得說要把這部電影介紹給所有朋友……舅舅對我說,影片正式上映的時候,要再去看一遍。
扶著舅舅走出禮堂,回到我們生活的年代。這里,陽光明媚,春暖花開。這里,無論什么樣的出身都可以自豪地說“我爸爸是英雄”,可是我們卻常常任性讓父母頭疼;這里,可以在陽光下盡情相愛,我們卻常常輕易放手。這里,愛情的計算單位是克拉,友情是以酒杯的大小衡量,思念隨時以每分鐘80字的速度從指尖傳出……我忽然迫切地想要留住《高考1977》的這份感動。
回家后,我和舅舅一起期待《高考1977》的后7期電子雜志,我要為他留住這些美好的記憶,也為自己收藏這份嚴寒中的美麗。收藏這一份溫暖,這一份感動。
高考1977觀后感3
對現在的年輕人來說,參加高考似乎是順理成章;而對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人來說,卻更像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想。電影《高考1977》,正反映了這段歷史,敘述了特殊歲月里的激情。
《高考1977》以1977年恢復高考這一重大歷史事件為背景,主要講述一群在東北農場下鄉的各地知識青年,在恢復高考的消息傳出后,沖破重重阻力參加考試最終改變命運的故事,生動地演繹了一段知青生活的苦樂悲歌。“恢復高考比高考本身要重要得多、偉大得多!”影片中的這句話,是對這場變革最好的注解,也是影片的意義所在。
影片一開始,小根寶的扛包爭取回家名額的戲,就已經把觀眾帶入特定的歷史氛圍中,而為爭取報名的權利,知青不惜絕食抗議;為了按時趕到考場,男女知青們在雪地里拼命追趕火車……這些令觀眾慨嘆不已,并潸然淚下的感人場面,不僅觸到了經歷過這段歷史的人們的深處神經,就是現在的年輕觀眾,也能從影片精心營造的歷史氛圍得到觸動和啟示。
影片的細節部分處理得十分精細。去考試的路上,知青們乘坐的拖拉機拋錨了,男男女女只能在障礙重重的山林里飛奔著趕火車,有人摔倒了,很快被拉起來;有人摔傷了,就一把推開趕來幫忙的人,哭喊著為前行者送上祝福……長達幾分鐘的奔跑鏡頭,看得觀眾眼中都閃著淚花。
影片中更多積極陽光的力量,作為觀眾也一直被感動著。因為有組織“老遲”,他思想正、黨性強、組織性和紀律性高,但更重感情,被年輕人的那種執著的熱情所感染;因為有北大荒知青們的熱情,他們友好、團結,純潔的友誼也許是支撐下去的理由;因為還有父女情,為了給女兒送高考的復習資料,父親從上海趕到黑龍江;因為還有愛情,在那么荒涼的土地上,還看到了不可多得的愛情,是多么的難能可貴,而且那種愛是那么真摯奔放。
農場革委會主任老遲是權威的化身,在北大荒經歷了大半輩子艱辛生活的他,其嚴肅、保守的言行作風已深入骨髓。他隨時隨地將公章揣在身上,因為“一個章子就能決定一個人的命運”;他是對農場懷有深情的退伍老兵,他愛腳下這片土地,因此千方百計阻止知青回城;同時,他又具有父親的情懷,最終為知青們打開方便之門。
《高考1977》完成了導演30年來的一個心愿,除了跟共同經歷過的人尋找那時的回憶之外,影片最能打動人的地方,就在于它不是一部說教的電影,也不是一部沉重的電影,告訴觀眾銘記過去的艱辛;其實這是一部積極的電影,讓觀眾在面對壓力時,一定不要絕望,要用信心和勇氣戰勝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