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讀后感
《讀者》這本書跟別的書不一樣,這本書中的故事篇幅短小,所以無需擔心它的時效性,《讀者》里面的故事玲瓏挑剔,卻醒人耳目,啟入深思。大家有讀過這本書嗎?下面一起來欣賞關于這本書的讀后感。
讀者讀后感1
冷暖對接成雨,春秋交替為年,因為遇見,事物發生了質的改變。那么,人與人的遇見,是什么?是一切故事的開始。因為不同的遇見,才有了生命,才有了萬千世界上千千萬萬個不同的人生。
遇見,從主持人董卿開始。董卿在事業最高峰時期來了個“急剎車”,選擇深造留學遠方。因為她覺得主持人不應當是演員,而是文人,自己曾經的失誤是應該避免的,個人能力需要提升,前進的方向也需重新思考調整。遇見,因選擇而改變,也因堅定和優秀更加美好。兩年后,無論是《詩詞大會》,還是《朗讀者》,制片人及主持人的董卿,無疑遇見了更好的自己。這樣的遇見,是主動的,積極靠近目標的;想要遇見嶄新的自己,是需要勇氣、需要沉淀的。
人動情的遇見,莫過于愛情了。以地為紙,書畫一生愛你的篇章,因為遇見殷潔,遇見一生想呵護的人,遇見愛情,周小林賣掉廣州的房子置了一片荒蕪,為太太養育起一片花海,腳踏實地,誠實勞作于大地,在綻放的花海中陪她一起看月亮看星星。對于城市中忙碌迷茫、低頭不語的人群,這該是多么難以想象的生活和相愛的方式。遇見一人,改變一生,恩愛一生,遇見你是我們故事的開始。
遇見,除了帶來改變,也會帶給我們驚喜和感動。遇見皇冠,世界小姐張梓琳開始了驚喜的人生旅程,奔赴世界各地參與募集善款超過三千萬美元;遇見女兒,她成為了內心豐富、感性的平常媽媽。親情的遇見,是一生的緣分,是許多感動的開始。這兩種截然不同的“遇見”,讓張梓琳的美麗從不同的形式展現出來,傳遞不同的光芒;而這兩次遇見,也會在她人生路上熠熠生輝,成為指引成長的明燈。
在人生路上,許多人都在執著于遇見個人存在的價值。有這樣一群人,在炮火掠過的天空下,在生命時刻在受到威脅的醫院圍墻里,遇見了新的生命,也遇見了作為醫生救死扶傷的使命感,實現自己的價值。他們是“無國界醫生”蔣勵和她的團隊。在不太平的阿富汗,他們在三個月的時間接生了三千多個孩子,而且沒有一例孕婦死亡,這在高于中國孕婦死亡率二十多倍的阿富汗來說是多么偉大的存在。他們用自己的行動表達對生命的崇敬、證明中國醫生的專業果勇、也找尋到個人存在的價值。在這樣一條需要披荊斬棘的人生道路上,我也遇見所愛和為之堅持一生的夢想——為山區的孩子帶去希望,帶去溫暖,一幕幕遇見一步步實現,如果再給我一次選擇的機會,我一定還會選擇遇見。
感謝《朗讀者》這本精品的書,即使只是第一章的內容,我“遇見”許多真摯的力量,開始自己的思考。遇見,遇見你,遇見他,遇見喜,遇見傷,或欣喜或悔恨,或成功或失敗,都將是我們成長的一部分。遇見是故事的開始,愿我們足夠幸運、耐心和勇敢,把握少許難得的遇見,書寫值得一生回念的結局。
讀者讀后感2
這是冰心奶奶的名作,描述了水上之都威尼斯的一派迷人風光,令人陶醉。
環顧四周,你有沒有發現,以前一些優美的景色已經一去不復返?人類為了眼前的利益,毫無顧忌地砍伐樹木,使地球上的綠色急劇減少;我們破壞環境,使美麗的風景受到嚴重地破壞,它們泣不成聲;現在,就連南極上空的臭氧層和地球外圍的大氣層也快要“融化”了。
漸漸的,綠色就將消失于地球之上,人類卻依然沒有察覺!動物們被逼得走投無路,只能躲藏在一塊塊越來越小的棲息地,人類還是沒有任何懺悔?這樣的人類,既是無能的上帝,又是邪惡的化身!
讓我們早日清醒,快些一起來保護我們的地球吧!
讀者讀后感3
今天除了讀《看見》外,還翻了翻《讀者》看到了這樣一篇文章:《明天,明天》是俄國的著名作家屠格涅夫寫的,文章是這樣的:度過的每一天,幾乎都是那么空虛,那么懶散,那么毫無價值!它給自己留下的痕跡是多么少!這些一點鐘又一點鐘消逝了的時間,又是多么沒有意義,多么糊里糊涂啊!
然而,人卻要生存下去;他珍惜生命,他把希望寄托在生命,寄托在自己,寄托在未來上面……噢,他期待著將來什么樣的幸福呀!
可是,他為什么沒想,其它后來的日子,將不會同剛剛過去的這一天相似呢?
他就是沒有料想到這一點。他向來不愛思索,他這做得很好。
“啊,明天,明天!”他安慰著自己,一直到這個“明天”把他送入墳墓。
好啦!一旦在墳墓里,你就不得不停止思索了。
這篇文章警示我們,要珍惜今天,不能把事情拖到明天,人這一生沒有都少個明天讓你去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