糾結和焦慮是認清自我的好時機人生哲理
Y·Q想買相機,記錄生活點滴,也培養興趣,說不定以后可以用它來謀生。但又糾結價格太高,有沒必要買那么貴重的東西,還有擔心自己買后,心血來潮玩幾天又涼下,未免過于奢侈與浪費。在心里掂量了整整3周的時間,遲遲無法決定。
我在做一件事情的決定,永遠都只有2種選擇,做,承擔相應的后果;不做,也要甘愿曾經的選擇。人很多時候內心過于擰巴,就會難以心靜,無法有效作出判斷。矛盾、糾結時,恰恰是認清自我的最好時機。
比如從Y·Q的信息中可以看出:“糾結價格太高”。試想,一個人若不擔心日后沒有掙錢的能力,價格應該不是最主要的考慮因素,任何人和物品,永遠沒有貴不貴,只有值不值。至于擔心心血來潮,說明她還沒作好使用新產品的信心。也就是說,她還沒足夠的準備,來善待擁有相機后帶來的樂趣與幸福感。若是我,我會考慮,暫時不購買,因為我不希望自己在糾結買不買時,作任何決定。那時,大腦意識基本處于模糊的概念。
一個人活得很糾結,簡單點說,就是還不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比如,你買相機僅僅只是出于興趣,用它培養新的技能;還只是搪塞一時的需要,新歡來潮,玩過之后,不再珍惜。
日常生活,太多這樣、那樣的選擇,需要我們作判斷,倘若一個人能認清自己的所需,TA的內心一定是平靜而安定的,作出決定的時候,亦一定是清醒而果敢的。反之,若無法在一件事上,足夠認清自己,會在隔三差五的時段,質疑所有當初的選擇,日子始終處于焦慮和糾結的狀態。這種狀態就像熱鍋上的螞蟻,爬來爬去,終究分不清出口的方向在哪。
就好像M·R,總是懷疑對畫畫這個職業的選擇,他說自己走的是一條艱難的道。更要命的是,他總是左顧右盼,喜歡將自己拿去與他人比較。人一旦有了比較,就會有這樣、那樣的落差,為此產生相應的焦慮與情緒低落,這樣的狀態直接困擾了他畫畫的動機,難以產生定性。
比如他會說:“我覺得自己想達到一個高度好難,但又希望能在畫畫上有新的嘗試與突破。誰誰誰的畫真是好。又說,我的主業是運營好自己的藝術會館……”這些言語能感受到M·R內心的焦慮與不安。與其將時間用來糾結一件事情上,不如好好利用起來,埋頭練習,或許會有突破的可能。
這個時候,需要清楚的是,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樣的生活,什么才是自己所擅長的。也就是說,明白自己的強項和局限在哪。你的強項是經營,那么繪畫當作一個愛好,偶爾調劑自己的生活就好。它只是你生活中一個配件,可以加分的技能,而非全部。如此一想,可能就不會有諸多矛盾、對立的思維了。
人活得擰巴,往往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或者知道,但又被欲望驅使,什么都想干好,卻不愿意承認自己的局限與能力所在。這樣過日子,生活不焦慮才怪。
世間誘惑從來都是層出不窮,而我們又是那么不會控制自己的`欲望,似乎生活要過給別人看一樣。這些過于盲從、不自知的情緒牽連與干擾了我們做事的態度,最終導致的結果,人的信念也會在模糊的狀態中,給自己并不平衡、對等的壓力,弄的疲憊不堪。
是的,人只有清楚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才可能做到從容、淡定。才可能在事態發展過程中,無論好、壞都能平靜接納,也不會無端做到與他人去比較。在好的狀態,做適合自己內心歡喜的事情中,安守恰當的位置,才是我們真正需要的生活。
所以,人無論在何種階段,大抵該明確自己的價值觀、信念、和對待事情的態度。有人可能說,我年齡還小,無法有效地判斷一件東西和事情的結果,至少那個時候,你有了困擾與焦慮時,應該學會自我分析,直根內心深處,逼問自己,是真正需要,還僅僅只是出于想要而滋生的欲望。所有的事情,當你立足行動的時候,都會因為你動機的差異,最終產生的結果的不同。
生活是一場動態的直播,是自我校對與認清的過程。在這樣的過程中,你需要為一些決定后的選擇,承擔有力的后果,是幸福還是沮喪,全熱來自你對待當下的態度;是內心的甘愿還只是想與外界比較,某種程度來自你的自信與把控能力。
倘若你決定某個東西或某件事情,是你所歡喜且甘愿的,那么,決絕果斷選擇后,不再質疑,低頭付出,它一定也會回饋給你內心無限甘甜的滋養。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在一件事情上找到樂趣,并持之以恒,也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清楚日常生活中,什么才是自己所不需要的。所以,才會繁衍出這樣、那樣的焦慮與糾結,人的心態也由此發生質變。
用心體會你當下的每一個生活狀態,真誠善待你每一個決定后的行為,是認清自己與甘愿承擔的成長之路,也彰顯了你對人生負責的態度。我們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有局限,也有強項,在此期間,做到對外界一切人、事、物取舍恰當,做到平靜而為,志趣而無功利,那么你就能接受因平靜而帶來的自由恬靜。
【糾結和焦慮是認清自我的好時機人生哲理】相關文章:
認清自我的名言04-11
認清自我作文03-30
最難認清的是自己人生哲理03-22
認清自我定位總結12-02
認清自我的名言警句02-11
認清自我面試自我介紹10-08
在追求中認清自我作文09-16
在追求中認清自我價值01-06
認清自我的議論文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