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順境不驕矜處逆境不頹唐人生哲理
大丈夫不論得不得志,皆能恬然處之。孟子說:“窮不失義,達不離道。窮不失義,故士得己焉;達不離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澤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觀于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在不得志的時候也不忘記義理,在得志的時候更不違背正道。孟子還認為君子是不受外界動搖的,只要不做欠缺仁德,違反禮義的事,則縱使有什么突然降臨的禍患,也能夠坦然以對,不以為禍患了。
孟子本人不僅坐而言,而且早已起而行,達到那種境界了。有一次,公孫丑問他,“倘若夫子做到齊國的卿相,得以推行王道政治,則齊國為霸諸候,稱王天下,也就不算什么稀奇事了。可是當您實際擔負這項重職時,也能夠做到毫不動心的境界嗎?”孟子回答:“是的.,我四十歲以后就不動心了。”那么,如何才能達到這個境界呢?孟子列舉了兩個方法,即“我知言”與“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所謂“知言”是指能夠理解別人所說的話,同時也能明確地判斷。《孟子》中講,“聽到不妥當的話,就知道對方是被私念所蒙蔽;聽到放蕩的話,就知道對方心里有邪念;聽到邪僻的話,就知道對方行事有違反正道的地方;聽到閃爍不定的話,就知道對方已經滯礙難行了。”換言之,擁有這種明確的判斷力,就不會被那些無關痛癢的小事所愚弄,更不會因而動搖自己的心意了。
第二,“浩然之氣。”公孫丑問孟子,何謂浩然之氣?孟子說:“難言也。其力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于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行有不謙于心,則餒矣。”這段話的大意是,這種氣極其廣大,剛健,若能對自己所行的正道抱著相當的自信,以這種方法來培養它,就能充塞于天地之間。但它只是配合著道與義而存在的,若缺乏道與義,則浩然之氣也就蕩然無存了。只有在反復實行道與義時,才能夠自然而然地獲得,如果僅是偶一為之,就不可能獲得。總之,首先要對自己所從事的合乎正道之事抱著堅定的信念,然后才能產生“浩然之氣”。
在《論語》中有“孔子絕禮于陳”的故事。孔子帶著弟子們周游列國時,在陳卷入政治糾紛中,連吃的東西都沒有,連續幾天動彈不得。最后,弟子子路忍不住大叫:“君子也會遇到這種悲慘的境遇嗎?”孔子對于子路的不滿視而不見,只是淡淡地回答:“人的一生都會有好與壞的境遇,最重要的是處在逆境時如何去排遣它。”
荀子根據這段故事指出:“遇不遇者時也。”任何人的一生總會有不遇的時期,無論從事什么工作,都會有和預期相反的結果。長此以往,任何人都不免產生悲觀情緒。然而,人生并不僅有這種不遇的時候。當云散日出時,前途自然光明無量。所以,凡事必須耐心地等待時機的來臨,不必驚慌失措。相反,在境遇順利的時候仍無論做什么事都會成功;可是總有一天,不遇的時刻會悄然來臨,因此,即使在春風得意之時也不要得意忘形,應該謹慎小心地活著。
身處順境而不驕矜,身處逆境而不頹唐,這才是聰明人所應采取的生活態度。
【處順境不驕矜處逆境不頹唐人生哲理】相關文章:
感動不處不在作文05-16
不悔夢歸處美文04-26
順境與逆境作文03-23
逆境不逆隨筆06-07
讓 文 本空 白處 不空12-05
經典語錄:做學問要在不疑處有疑,做人要在有疑處不疑12-25
材料作文:不慕虛名而處實禍04-22
生活中順境與逆境五五開人生哲理02-21
人生的順境逆境哲理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