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娘,為什么你覺得自己不配被愛的人生哲理
一個女孩,從小沒有得到父母足夠的關愛與信任,而且對她要求很高,經常使用“不要你”、“不管你”等語言對她的“不良行為”進行矯正,她從小就覺得自己不配被人喜歡。
后來發覺,她對自己非常刻薄,經常自責自咎。
她的初戀因為她的過分依賴、討好,最后她被“始亂終棄”,她陷入了巨大的不安與恐懼之中,她認為這“驗證”了她不配被愛的“事實”。
后來她經人介紹成婚,她對丈夫時而言聽計從,時而暴躁如雷。她害怕被拋棄,所以需要控制,她害怕被討厭,所以需要依賴。
這種控制與依賴將她的丈夫推向了另一個女人的懷抱,一切再次如她所擔心的那樣,她再次被“遺棄”,兒時恐懼涌上心頭,她退縮到一個角落,對自己,對人生進行了完全地、徹底地否定,不敢再去相信所有關于愛情的一切。
依我看來,她的這個情況最顯著的表現是“搞不清楚狀況”,不能真實、客觀、多角度、完整地去對待一段關系。
認定自己不配被愛之后,她的一切思想、行為都從她的“自以為是”出發。
她被欲望、恐懼裹挾,活在某種觀念之中,事前先下定論(我不值得被愛),活得戰戰兢兢、患得患失,往往最終事情走向和她所擔憂的一樣,結局常常應驗她的觀點。
“男人靠得住,母豬會上樹”,“再也不敢相信愛情”,“沒有人會真的對你好”,“人與人之間只有利益的關系”,“最涼不過人心”……
這些不客觀的觀念讓她作繭自縛,眾所周知,一旦升起薄涼之心,再想從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中得到療愈,就很難了。
但是人并不能離開關系而存在,在關系中得到理解、陪伴,能讓人感到溫暖與滿足,作為一個想愛而不敢愛的人,這種“愛不得”會讓人陷入內心的激烈沖突中,感到萬分痛苦、無比焦慮。
而一旦她鼓起勇氣去愛,這些揮之不去的觀念又會讓她喪失客觀立場,所以,我們可以發現,對于愛情,她會用婚姻的視角與方式束縛它的歡愉,對于婚姻,她會用戀愛的情緒與感受沖擊它的責任。
也就是說,在戀愛中,她會過度要求責任、承諾,更大的控制欲、占有欲,反復確認對方的愛與真心,她幾乎不能享受愛情帶來的激情與歡愉,迷醉與幸福。
在婚姻中,她又不能進入角色,不能獨立去面對自己的問題,也無法真正建立起親密關系,做到相互信任,彼此陪伴,去履行承諾與責任。
她在婚姻中疑神疑鬼,擔驚受怕,同時又會期待愛情的激烈情感與相互迷戀,所以她會質疑對方,感覺自己不再被愛。
對人對事,她是很“混亂”的,顯得有些“不在狀態”。
對于對方,要么格外討好,要么分外執拗。
格外討好企圖通過依賴進行控制,維系她的安全,分外執拗企圖通過恐懼進行控制,她或超越邊界,或無理取鬧,嘗試通過不斷地挑戰對方的底線來確認自己正在被愛。
來看她常常說的話:譬如“你說什么都對”,“只要你不離開,我什么都愿意”;譬如奪命追魂CALL,以及“我不管,你要放下所有過來陪我,只有這樣才是愛我。”
事實真的是這樣么?!她的眼里,很多讓人不可理喻的事顯得如此理所應當。
而在她的婚姻問題出現之后,她的處理同樣如此,談法律分財產,她大吵大鬧,怒斥對方無情無義,拋妻棄子,鬧得世人皆知,搞得下不來臺;談道德講責任,他又陷入情緒之中,蠻不講理,胡攪蠻纏,說的話,做的事,都在把事情往她最不希望的方向推;而當對方產生情緒,怒不可遏,她又陷入了所謂的“理性”中,不傾聽,不理解,變得冷漠無情;而當對方冷眼相對,她又變得溫情脈脈,試圖找回彼此失去的愛……
于是,這種節奏完全不對的溝通通常以失敗告終。這種“搞不清楚狀況”——該談法律的時候講道德,該講道德的時候有情緒,情緒來了又談理性,理性出現又想要愛,而愛早已經無影無蹤的狀況下,最后驗證“我并不配被愛,多努力也沒用!”
然而,她的每個階段都在破壞關系。
所以,她最大的問題在:無法客觀地看待周遭的處境,不理性地理解當下的感受,秉持偏見;全或無,非黑即白。
如果想要擁有一段好的親密關系,最重要的就是去學會客觀地評價處境,真誠地面對內心,能夠理解對方、表達自己,這是一種很重要的能力。
她要去學習與領悟如何客觀地認識和評價兒時的經歷,準確區分哪些需要改變,哪些應該接納,避免出現偏見,發生誤解,重建認知模式,讓自己得以活在每一個當下,學會覺察情緒與幻象,客觀與事實之間的關系。
這樣的話,她就可以學會嗅到某些關系里糟糕的味道,陰謀算計也好,薄情寡義也罷,她幾乎不會再去觸碰那些過度依賴,妄圖占有控制他人,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的.人,當然,她自己也不再會是那樣的人。
哪怕一時掉入一段糟糕的關系中,她也會及早抽身,哪怕未能及早抽身,最后無法全身而退導致一身傷痕,她也能成為恢復與成長得較快的那個。
因為她能夠客觀地去評價一段關系中的得失,對錯,因緣,無常,不自責,不怨恨,能夠放下一段往事,同時能對未來抱有希望。
如果想培養這種客觀性的話,需要一個人不斷地自省、學習,總結,實踐……良好的心態并不易得,觀念的改變并不輕松,很多時候,甚至會在我們經歷了一些不得不經歷的磨難之后,讓人在苦難中得到成長,但是需要注意,苦難本身不會讓人成長,需要的是思考、領悟,“潛心修行”。
巴拉塞爾士說:一無所知的人什么都不愛,一無所能的人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懂的人是毫無價值的,但是懂得很多的人,卻能愛,有見識,有眼光……對一件事了解得越深,愛的程度也越深,如果有人以為,所有的水果都同草莓一起成熟,那他對葡萄就一無所知。
他所說的,就是那些懂得如何客觀的人。
【姑娘,為什么你覺得自己不配被愛的人生哲理】相關文章:
愛自己你才值得被愛散文10-15
姑娘,活出你自己作文11-13
姑娘我真的覺得你是個異類的心情隨筆10-16
勵志姑娘:你才是自己的大樹06-05
人為什么覺得心累03-05
為什么獨立是孩子被愛的結果02-22
你知道為什么自己自律不起來嗎人生哲理03-25
你不配做我的對手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