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朝天子詠喇叭賞析
明朝正德年間,宦官當權,欺壓百姓,行船時常吹起號來壯大聲勢,這支散曲就是為了諷刺宦官而作。下面和小編一起來看看朝天子詠喇叭賞析吧!
朝天子·詠喇叭
喇叭,嗩吶,曲兒小,腔兒大。
官船往來亂如麻,全仗你抬身價。
軍聽了軍愁,民聽了民怕,
哪里去辨什么真共假?眼見的吹翻了這家,
吹傷了那家,只吹的水盡鵝飛罷!
[注釋]
1.朝天子:曲牌名。
2.嗩吶:與喇叭相似的一種樂器。這里喇叭和嗩吶都隱指宦官。
3.水盡鵝飛罷:形容把百姓的財產搜刮干凈。
[今譯]
喇叭和嗩吶,
曲兒雖然小,腔調卻很大。
官船來往亂糟糟,
全靠你來抬身價。
軍人聽了軍人愁,
百姓聽了百姓怕。
哪里能辨別出真和假?
眼看著吹翻了這一家,
又吹傷了那一家,
又吹得水流干枯鵝也飛跑啦!
賞析
小令第一層說喇叭、嗩吶的特征是“曲兒小腔兒大”,這是喇叭最突出的特征,一“小”一“大”的對比中,也流露出作者的愛憎之情。一個“腔”字,道出了喇叭和宦官的共同特征,把那些貪官污吏的丑惡本質刻畫得入木三分。小令的第二層說喇叭、嗩吶的用途,是為來往如麻的官船抬聲價,即為官方所用。“聲價”即名譽地位,按理應是客觀評價;而這里卻要“抬”,就說明喇叭、鎖吶的品格是卑下的。小令第三層展示喇叭、嗩吶用途的另一面:為害軍民,即在為官船抬聲價的同時,肆意侵害軍民的利益,讓老百姓一聽到喇叭、嗩吶之聲就不寒而栗,膽戰心驚。小令最后一層寫喇叭、嗩吶吹奏的結果:吹翻了這家,吹傷了那家,直吹得民窮財盡,家破人亡。通篇詠喇叭詠得真切,詠得讓人信服。
這首小令是作者目睹了往來于運河之上的宦官的種種惡行后的借題發揮之作,是有所寄托的。喇叭和宦官不同類,但喇叭的“曲兒小腔兒大”與宦官的“本事小來頭大”卻有共同點,于是作品在物與人之間找到共性,作者實際上是比照著宦官的嘴臉詠喇叭的:以吹(虛張聲勢)為特征,是官方害民的幫兇,到處作威作福,惹得軍民共忿,直到吹得天昏地暗、江山動搖。作者在對宦官害民的現實黑暗進行揭露的同時,也向最高統治者發出警告,其批判鋒芒是很尖銳的。所以說這首小令的思想內涵是豐富而深刻的。
這首作品不是為詠物而詠物,它對現實社會的深刻洞察,強烈的感情色彩,是在傳達一種反抗的呼聲,而這些思想內涵都包融在詠物之中。作品是在批判宦官害民,但終于沒有點破,結論留待讀者思而得之,既痛快淋漓又含蓄有力,這就是“不即不離”。
創作背景
這支曲子作于明朝中葉的正德年間(1506—1521)。蔣一葵《堯山堂外紀》載:“正德間,閹寺當權,往來河下無虛日,每到輒吹號頭,齊丁夫,民不堪命,西樓乃作《詠喇叭》以嘲之。”
明朝中葉是歷史上宦官禍國殃民最嚴重的時期之一。其時,由于皇帝有意的扶植和利用,宦官把持朝政,手握內外臣僚的生殺大權。于是就有一批趨附的官吏與之勾結,形成閹黨。在統治階級內部,排除異己,屢興大獄;對勞動人民則公然掠奪其土地并日益加重剝削和奴役,數以萬計的人家被逼得家破人亡,社會矛盾一天天激化。王磐當此亂世,寫下這首《朝天子·詠喇叭》,從一個側面反映了這個階段黑暗的現實。
名家點評
中國古代戲曲學會常務理事趙山林:“本篇借官船喇叭為題,用嘲諷和夸張的手法盡情發揮,把所詠之物與所諷之人關合得相當巧妙,取得了很好的藝術效果。”(《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
江蘇省明清小說研究會副會長王永健:“《朝天子·詠喇叭》以幽默、風趣的語言在‘喇叭、嗩吶’上大做文章,對禍國殃民的宦官極盡揶揄諷刺之能事,令人發笑,啟人反思。”(《中國古代文學名篇鑒賞辭典》)
作者簡介
王磐(約1470—約1530),明代散曲家。字鴻漸。號西樓。高郵(今屬江蘇)人。曾作諸生,厭其拘束,棄去,終身不再應舉,縱情于山水詩畫之間。筑樓高郵城西,與名流談詠其間,因自號西樓。其散曲題材廣泛,雖多閑適之作,亦有同情人民疾苦、譏諷時政的佳作。有《王西樓樂府》
【朝天子詠喇叭賞析】相關文章:
朝天子詠喇叭的賞析06-27
朝天子·詠喇叭原文及賞析06-09
朝天子詠喇叭的原文及賞析06-12
朝天子·詠喇叭原文翻譯及賞析06-01
朝天子詠喇叭原文翻譯及賞析12-19
王磐《朝天子·詠喇叭》賞析10-28
朝天子詠喇叭拼音版賞析06-27
朝天子·詠喇叭原文翻譯及賞析(精選)12-08
朝天子·詠喇叭的原文11-17
朝天子·詠喇叭原文10-24